You are on page 1of 32

余民寧

《 測 驗 謝進昌
學 刊 》 林士郁 陳柏霖 曾筱婕 教師主觀幸福感模式建構與驗證之研究
第五十八輯第一期 年 月 ~ 頁

教師主觀幸福感模式建構與驗證之研究

余民寧 1 謝進昌 2 林士郁 3 陳柏霖 4 曾筱婕 5

摘要
本研究旨在針對國內國小、國中,以及高中職教師進行二階主觀幸福感三因素
模式之驗證。研究中依據全國各縣市學校數比率進行抽樣後,共得有效分析樣本數
為 984 人,經採用兩階段流程進行模式驗證後,發現在測量部分,僅有在「生活目
標」之 Item7、Item9 受年齡因素影響與「社會一致性」之 Item33 題意較模糊,而表
現出較差的解釋力外,其餘測量指標皆具備不錯的構念解釋權重;接續,在執行完
整的二階主觀幸福感驗證性因素分析時,整體模式具備相當不錯的適配度。本研究
復以「臺灣憂鬱症量表」作為外在效標,進行效標關聯效度分析,發現心理、社
會、情緒幸福感與憂鬱之潛在相關係數值,均呈現負向且達顯著水準,顯示本研究
教師主觀幸福感模式是具備不錯的外在效標關聯效度。最後,綜合整理各項結論並
提出建議,供未來實務工作者之參考。

關鍵詞:主觀幸福感、教師、臺灣憂鬱症量表

1. 余民寧,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2. 謝進昌,國家教育研究院測驗與評量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3. 林士郁,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研究生
4. 陳柏霖,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候選人
5. 曾筱婕,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收件日期:2009.07.29;完成修改:2010.01.25;正式接受:2010.02.02
通訊作者:謝進昌;Email:jin@mail.naer.edu.tw
地址:新北市三峽區三樹路 2 號 國家教育研究院測驗與評量研究中心

- -
測驗學刊,第 58 輯第 1 期

Confirmatory Study of Model of Teachers’


Subjective Well Be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firm second-order three factor model of teacher’s
subjective well being and then evaluate their state of mental health based on model con-
firmation result. After sampling according to the ratio of the number of schools in each
city around Taiwan, we obtained an efficient sample size 984. Through two-stage pro-
cess of model confirmation, we found that except the factor loadings of item7 and item9
in “purpose of life” and, of item33 in “social coherence” performed poorly due to the
age factor and unclear content, the others approximately had appropriate factor load-
ings. Afterwards, the full second-order factor model also performed adequate goodness
of fit. Besides, the study adopted the Taiwan Depression Scale as an external criterion
for validity confirmation. The result showed the psychological, social, and emotional
well beings all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depression. This indicated that
there existed a good 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 in teachers’ subjective well being model.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future usage.

Keywords: subjective well being, Taiwan Depression Scale, teachers

1. Min-Ning 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2. Jin-Chang Hsieh, Assistant Researcher Fellow, Research Center for Testing and Assess-
ment, National Academ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3. Shih-Yu Lin, Doctoral stud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4. Po-Lin Chen, 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5. Hsiao-Chieh Tseng, Master of Educatio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Received: 2009.07.29; Revised: 2010.01.25; Accepted: 2010.02.02
Corresponding Author: Jin-Chang Hsieh; Email: jin@mail.naer.edu.tw
Address: 2, Sanshu Road, Sansia District, New Taipei City, Taiwan
Research Center for Testing and Assessment, National Academ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 -
余民寧 謝進昌 林士郁 陳柏霖 曾筱婕 教師主觀幸福感模式建構與驗證之研究

壹、前言
近幾年來,隨著國內教育政策訂立、執行的起起伏伏,不僅學生成為教
改下的白老鼠,老師更可謂是當中的夾心餅乾,需時時刻刻周旋、徘迴於學
生、家長、學校與教育政策之間,其心理壓力的負荷不言而喻。此外,在少
子化現象日益嚴重、流浪教師、超額教師的問題,再加上各項教育政策工作
的執行(例如:體罰爭議、一綱多本或一本、各項學力或學科能力測驗、多
元入學方案等)與社會期望、輿論監督等等壓力之下,這些衝擊更加重各級
教師許多工作與心理上的壓力、焦慮與負面情緒,甚至導致憂鬱、自殺和過
勞事件的發生層出不窮。
在一般通俗媒體報導之外,學術研究、調查亦漸興起對此議題的關注,
例如:2004 年教師會曾針對全國教師進行工作時間調查,發現有八成以上教
師覺得自己患有一種以上文明病,更有 51.1%教師自覺有慢性疲勞徵候群
(董貞吟,2006);游森期、余民寧(2006)亦曾針對全國的教師(含國中
小、高中職教師),調查此族群在美國流行病學研究中心發展的憂鬱量表
(Radloff, 1977)上的現況,分析結果發現,得分高於 16 分以上者(即被視
為憂鬱傾向的高危險群)竟高達 282 人,占全部有效樣本數(1,171 人)的
24.1%,比例可謂非常高。然余民寧、陳柏霖、許嘉家(2010)以「臺灣憂
鬱症量表」為工具,得分在 37(含)分以上者,共計 18 人,占全體有效樣
本(980 人)的 1.84%。此二者的研究結果雖有差異,無法僅靠單一數據而逕
下結論,但讓學術研究者不得不對此現象加以重視。
長久下來,在許多事件的紛擾之下,教師累積太多的負面情緒與認知負
荷,即使是目前身體並 未 產生任何心理疾病(mental illness)或生理疾 病
(physical illness),但並不表示身心即處於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或最佳
機能(optimal functioning)的狀態,而本研究所欲表達的概念,不似上述所
稱如憂鬱、焦慮等,所強調的是一種正向或積極的心理狀態,強調著人類與
生俱來的天賦潛能與優勢個性(strengths of character),這類著重正向經驗
的看法,自 1980 年代起,即逐漸受到許多學者的重視(陸洛,1998;Diener,
1984; Keyes & Waterman, 2003; Ryff, 1989)。Seligman(2002)指出,幸福感
可以預防憂鬱、治療憂鬱,能夠超越只是尋求精神疾病的預防、治療。Sin
和 Lyubomirsky(2009)研 究 結 果 發 現,正 向 情 感、正 向 行 為 能 增 加 幸 福

- -
測驗學刊,第 58 輯第 1 期

感,改善憂鬱症症狀。在歐盟的《對抗憂鬱症的行動》(Actions Against De-


pression)報告中亦指出幸福感較高可以預防憂鬱症(Henderson, Henderson,
Lavikainen, & McDaid, 2004)。余民寧、許嘉家、陳柏霖(2010)發現,國
內教師下班後仍繼續從事教學相關工作時間愈長者,其憂鬱程度的傾向愈
強,但主觀幸福感能調節憂鬱的傾向。對此,國內的研究仍多屬起步階段,
例如研究者就曾以本研究主題「教師心理健康、主觀幸福感」為關鍵字,針
對國內資料庫(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進行
搜尋,發現全部僅能檢索到十多篇期刊文獻與八篇博碩士論文,研究量可謂
非常稀少,且多著重在心理與情緒幸福感(張書豪,2008;許秋鈺,2008;
陳銀卿,2008;黃惠玲,2008)之探討。但若以「幸福感或快樂」作為檢索
的名詞,其成果豐碩,但與本研究根據 Keyes(2002, 2005)以及 Keyes 和
Waterman(2003)的論點,「主觀幸福感」除了含括原有 Diener(1984)的
定義外,應包括社會幸福感,故此,本研究的操作型定義為,個體不受職業
類別,在當下、平時,亦或是某一期間等情況下,個人以其情感狀態、心理
及社會機能觀點,來對其生活進行主觀的覺知和評鑑的一種狀態。其與幸福
感一詞不同在,Wilson(1967)認為幸福感就是快樂,其他研究者(如 And-
rews & Withey, 1976; Diener, 1984)認為幸福感包含生活滿意、正向、負向情
感,常以 happiness 或 well-being 兩個同義字稱之。快樂或幸福感是主觀幸福
感組成的因素之一,主觀幸福感組成的因素眾多(如生活滿足、人際關係、
心 理 健 康 等)(Diener, 1984; Lu, 1995),在 Layard(2005:234)書 中 指
出:「沒有大眾共同目的,社會不會變得美好,自我實現也更困難。如果你
的責任是令自己做到最好,生活將會變得太緊張、太孤單──從而注定失敗
的結局。取而代之,需要感到自己為更偉大的存在而活,單是這樣想便能免
除壓力。」更可說明,社會幸福感的概念。尤其華人教師,受到社會外在的
觀感、評價較其他行業高,Romano 和 Wahlstrom(2000)指出,教師承受中
度到高度不等的壓力來源,包括學生需求、教學時身體的需求等;壓力程度
與父母親、同事互動以及放學後備課有高度相關。而 Ballet 和 Kelchtermans
(2008)研究發現,創新有利於學生在團體裡有更好的學習結果和幸福感,
使教師這個角色符合社會大眾的期望。
據此,本研究主要依循正向心理學的研究觀點和取向,延伸納入 Keyes
(1998)指稱之社會幸福感層面,以組成兩階三因素之主觀幸福感模式,經
將相關評量工具轉譯後,以國內各國中小、高中職教師為對象,進行測量工

- -
余民寧 謝進昌 林士郁 陳柏霖 曾筱婕 教師主觀幸福感模式建構與驗證之研究

具與模式之驗證,以供未來實務、研究之參考。

貳、文獻探討
在過去幾年中,由於現代化的腳步造成生活的緊張、壓力的負荷,致使
憂鬱、焦慮或其它各類心理疾病,已逐漸成為一般民眾或學術研究關心的議
題。但自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崛起後,某些觀念確實也出現實
質的變化,認為我們不應該太過於把焦點放在病態、適應不良及嫌惡行為的
研究、矯正與防制上,而嚴重忽略人類原本具有的健康、優勢個性,以及正
面的行為表現和成就,反而應該強調重視人們對於自我價值的主觀經驗,例
如:幸福感、知足、希望、快樂或心流(flow)等。連帶著,學者們對於心
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看法或理念亦逐漸有所變化,認為心理健康不僅
僅只是缺乏心理疾病(absence of mental illness)而已,其意涵尚需包含朝向
正向的情緒層次與心理、社會機能面向的呈現(Ryff & Singer, 1998)。
早期對心理健康的探討,主要多集中在幸福感的研究,而最早提出主觀
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的概念時,主要是針對擁有富足生活後的反
思,認為人們在對物質的滿足後(如每月收入增加),會想要進一步尋求心
理上的滿足,強調的是無形的精神生活水平〔或者稱為「生活品質」(qual-
ity of life)〕。當時的觀點,主要是將主觀幸福感定義為人們對自身生活的
滿意程度,其典型的代表性測量工具,如總體生活滿意量表(General Satis-
faction with Life Scale)(Diener, Emmons, Larsen, & Griffin, 1985),即是在詢
問受試者感到快樂、滿足的程度等。
除了上述強調認知層面的探討外,還有另一條支線則是重視情緒的評
估,其起源主要是從心理健康與心理治療的連結發起,假定一個幸福的人首
先必須擁有心理上的健康,而這種健康狀態會反映在其情感的表達(邢占
軍,2005),其內涵則包含有正向情感與負向情感(positive and negative af-
fect)兩主軸,而其代表性測量工具,如「長期情意量表」(The Long-Term
Affect Scale)(Diener, Smith, & Fujita, 1995),即是在詢問受試者近期內所
體驗到積極與消極情感反應的頻率。而在後續的發展中,亦逐漸有學者將上
述兩者加以整合,認為雖然各自具備獨特性,但從較高層次視之,卻又存在
大量的連結關係,因此可將其視為一個整體來考慮(Diener, Suh, Lucas,&
Smith, 1999),此即成為 Andrew 和 Withey(1976)所認為的,幸福感是由對

- -
測驗學刊,第 58 輯第 1 期

生活的滿意程度及所感受到的正、負情緒強度所作整體評估而成。發展至
此,國內後續多數的延伸應用研究亦多以此模式進行,如吳崇旗、謝智謀、
王偉琴(2006)以及曾文志(2007),或延伸探討的研究如陸洛(1998)以
及陳密桃、陳玲婉(2006)等,所引用的概念或工具亦多以此為基礎。
同樣在依循正向心理學的理念下,建築在榮格(Jung)、馬斯洛(Mas-
low)等 多 位 心 理 學 家 的 理 論 基 礎,Ryff(1989, 1995)、Ryff 和 Keyes
(1995)發展出另一面向的幸福感,認為幸福不僅僅如上所述,只是為了獲
得快樂或侷限在正向感受而已,而是要能發揮自身潛能來達到完美的體驗,
他 們 將 之 稱 為「心 理 幸 福 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接 續 的 研 究,
Keyes(2002, 2005)以及 Keyes 和 Waterman(2003)不僅加以擴充納入「社
會幸福感」(social well-being),並有效融合上述兩者,使其成為三個構面
下的主觀幸福感概念。
Brim、Ryff 和 Kessler(2004)認為,健康(health)包含的不僅是生理
健康(physical health)而已,更應納入心理與社會健康。在 Keyes(2002,
2005)以及 Keyes 和 Waterman(2003)將以往傳統所指的主觀幸福感(即情
緒與認知取向)視為「情緒幸福感」(emotional well-being),並指出利用
傳統測驗理論(classical test theory),可以測量出心理健康的組成包括情
緒、心理與社會幸福感,而這三種組成間彼此相關但又可區分個別因素,因
此提出:情緒(快樂主義取向)、心理與社會幸福感(完善論取向)三者為
個人心理健康的指標。倘就幸福感而言,強調的就是這種正面的多層次健康
狀態(positive side of these multiple levels of health),若改以操作型的定義觀
點視之,即是 Keyes 以及 Keyes 和 Waterman 等人所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
正向情感(positive feelings)與正向生活機能(positive functioning in life)症
狀的併發症」。其中,對於正向情感的詮釋,Keyes 等人是改用不同術語來
表達,將之稱為「情緒幸福感」(emotional well-being),認為是對於自我
生活中情緒狀態的覺知與評估,其概念,則完全等同於前述 Andrew 和 With-
ey(1976)以及 Diener 等人(1999)所認為對生活的滿意及感受到的正、負
向情緒強度等;而對於正向生活機能的詮釋,則含括了心理與社會生活機
能,其中,前者即是 Ryff(1989, 1995)以及 Ryff 和 Keyes(1995)所指稱的
「心 理 幸 福 感」,而 後 者 則 是 Keyes(1998)所 延 伸 提 出 的「社 會 幸 福
感」。本研究將其加以綜合後,其面向則可形成如表 1 所示之三向度的「主
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的構念。

- -
余民寧 謝進昌 林士郁 陳柏霖 曾筱婕 教師主觀幸福感模式建構與驗證之研究

表1 主觀幸福感向度描述一覽表
主向度 次向度 定義向度 症狀描述
擁有積極情感
沒有消極情感
正向感覺 情緒幸福感
覺察生活滿意
公認快樂
獨立自主
環境掌控
生活目標
心理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 自我接納
與他人建立積極關係
正向機能 個人成長
社會統整
社會接納
社會幸福感 社會貢獻
社會實現
社會一致性
註:歸納整理自 Keyes(2002, 2005)以及 Keyes 和 Waterman(2003)等人的見解。

有關「情緒幸福感」的測量方面,有鑑於積極與消極情感之定義與測量
仍存在些許爭議,如獨立性(Diener & Emmons, 1985),因此,本研究僅針
對其中的「覺察生活滿意」(perceived satisfaction with life)與「公認快樂」
(perceived avowed happiness)二個層面進行調查。在概念上,前者是以探討
人們能從想要和需要之間的小小差異,知覺到生活中充滿知足、平和、滿意
的成就感,如「詢問受試者對自己目前生活滿意的程度」;而後者,則是測
量受試者具有快樂、愉悅的一般的感覺和經驗,如「詢問受試者覺得自己時
時充滿喜悅的程度」。
在「心理幸福感」的測量方面,主要是探討個人內在(intra-personal)
所反應出自我心理調適與對生活的宏觀知覺。Ryff(1989, 1995)以及 Ryff 和
Keyes(1995)所發展的「心理幸福感量表」即是延伸自 Maslow 的自我實現
(self-actualization)、Jung 的個體化(individuation)、Erikson 的個人成長
(personal development)等多位學者的理論架構下所構築而成(Ryff, 1995:
100),這些學者認為其下又可分為獨立自主(autonomy)、環境掌控(en-

- -
測驗學刊,第 58 輯第 1 期

vironmental mastery)、生 活 目 標(purpose in life)、自 我 接 納(self-accep-


tance)、與他人建立積極關係(positive relations with others),以及個人成
長(personal growth)等六個層面。這六個層面分別為:「獨立自主」的概
念是以能否內在獨立自主地節制行為,並以某些方式抗拒社會對思考和行動
的壓力,完全以個人標準來評鑑自己;「環境掌控」的概念則是以評量受試
者能否感覺有能力去掌控一個複雜的環境、挑選或建立個人能適應的環境;
「生活目標」則是以受試者感覺生活有目標和有方向,並能覺知現在與過去
的生活是有意義的,相信生活是有目標的;「自我接納」則是對自己擁有積
極的態度、承認並接受自己有多個面向、對過去的生活有積極正面的感覺;
「與他人建立積極關係」的概念,則是存在於擁有溫馨、滿意和信任的關
係、關心他人的福祉且具有強烈的同理心、感情和親密關係,並了解人類關
係中「給與取」的道理;「個人成長」則是以感覺潛能持續地發展和新經驗
的開展、感覺知識和情感經驗的增進(Keyes, 2002, 2005; Keyes & Waterman,
2003)。
在心理層面之外,Keyes(1998)表示人是不可能逃脫這整個社會而獨
立的,因此,認為主觀幸福感的層次應該另行包含對社會的挑戰和任務,其
認為心理幸福感是立基於個人的準則來評斷個體本身的機能,而社會幸福感
則是以公眾與社會準則來評量自我在生活的機能。據此,Keyes 乃延伸提出
五個向度的社會幸福感測量概念,他認為社會幸福感應該包括:「社會統
整」(social integration)的概念,是以個人感覺是否為社區的一份子,並認
為自己是屬於社區、能獲社區的支持,且能分享給社區;「社會接納」(so-
cial acceptance)則是認為儘管他人有時候會有複雜且莫名其妙的行為,對他
人 仍 具 有 積 極 的 態 度、認 可 與 接 納 他 人;「社 會 貢 獻」(social contribu-
tion)則是以覺得自己有某些剩餘價值可以貢獻給社會,並認為自己的日常
活動對社區是有價值的;「社會實現」(social actualization)強調的則是關
心且相信社會是積極的,認為社會是有潛力積極成長,且自己和社會的關係
會日趨祥和;最後,「社會一致性」(social coherence)的概念,則是把社
會 看 成 是 一 個 有 智 慧、邏 輯 的,且 可 預 測 的,並 會 對 社 會 和 社 區 感 興 趣
(Keyes, 2002, 2005; Keyes & Waterman, 2003)。在後續的相關實徵研究中,
根據 Ryff(1989, 1995)、Ryff 和 Keyes(1995)、Keyes(1998, 2002, 2005)
以及 Keyes、Shmotkin 和 Ryff(2002)等人的研究結果發現,上述各主觀幸
福感的概念,確實是屬於實徵上存在關聯但概念分屬不同向度的結構。

- -
余民寧 謝進昌 林士郁 陳柏霖 曾筱婕 教師主觀幸福感模式建構與驗證之研究

目前國內針對「幸福感」的測量工具,包括莊耀嘉、黃光國(1981)譯
自 Campbell 編製「生活品質量表」,其次陸洛(1998)編製「中國人幸福感
量 表」,再 者,幾 位 研 究 生 針 對 教 師 幸 福 感 所 編 製 的 量 表(如 古 婷 菊,
2006;侯辰宜,2007;陳鈺萍,2004),其抽樣大多以便利取樣為主。這些
工具主要以「幸福感」的內涵作為測量因素,然與本研究所定義的「主觀幸
福感」內涵不同,故此,本研究擬以教師為對象,根據 Keyes(2002, 2005)
以及 Keyes 和 Waterman(2003)的觀點,歸納為心理、社會及情緒幸福感三
個因素所構成的。主觀幸福感是指個體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其生活品質的綜合
性,是一種知覺、情緒與社會因素影響的概念。
本研究考量國內針對教師「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並未修訂針對教師該
職業的主觀幸福感工具,仍以針對大眾的量表為工具(如賴貞嬌、陳漢瑛,
2007),其次考量測量的內涵、抽樣方式,研究者根據操作型定義,提出此
一架構。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樣本
本研究抽樣之目標母群主要鎖定在國小、國中、高中、高職等層級教
師,在依據教育部所公布 96 學年度全國各層級學校之學校數據下(教育部全
球資訊網,2007),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按照各層級學校數的比率大小分
配,決定抽取國小 343 所、國中 96 所、高中 41 所與 20 所高職,共 500 所學
校。接續,再依照全國 25 縣市各級學校數之比率,以決定這 500 所學校中,
各縣市所應分配之學校數目(實際執行上,因考量離島各層級學校數較少,
而排除金門、連江與澎湖三縣),進而於隨機抽取學校後,再依性別考量,
於每個學校隨機抽取 8 名教師,使抽樣的預期樣本數達 4,000 人,此舉用意在
使抽樣樣本能依原始母群之學校數多寡而均衡分配,並期使能夠包含全國各
層級教師與各縣市。經實際抽樣調查回收資料後統計,本研究共得有效分析
教師樣本數為 984 人(占 24.6%),其分布如表 2 所示,顯示教師樣本數大致
能有效分配於各縣市與學校層級。因此,本研究起初考量在回收率偏低的情
況下,希望仍能兼顧抽樣母群的代表性及維持在大樣本資料(大約維持在
1,000 人次左右),以方便未來各項統計分析起見,所以由原本每校男女教

- -
測驗學刊,第 58 輯第 1 期

師各抽 1 人,依比例擴增至各抽樣 4 人(即每校抽樣 8 名教師,男女各半),


故使抽樣總樣本數達 4,000 人。此外,樣本之性別分配,分別是男生 458 人
(占 46.6%)、女生 524 人(占 53.2%),亦可謂是均衡的。

表2 本研究各縣市、學校層級教師樣本分布一覽表
學校層級
縣市 國小 國中 高中 高職 合計
台北縣 36 12 2 5 55
宜蘭縣 23 8 3 3 37
桃園縣 44 12 4 0 60
新竹縣 25 6 3 0 34
苗栗縣 28 12 4 2 46
台中縣 57 10 7 2 76
彰化縣 64 7 8 4 83
南投縣 31 3 1 4 39
雲林縣 35 7 4 5 51
嘉義縣 25 8 6 1 40
台南縣 40 13 7 2 62
高雄縣 40 14 2 4 60
屏東縣 33 13 5 2 53
台東縣 31 9 2 0 42
花蓮縣 35 5 5 0 45
基隆市 16 2 4 4 26
新竹市 9 2 6 4 21
台中市 21 3 4 2 30
嘉義市 5 2 4 4 15
台南市 12 3 3 1 19
台北市 30 14 6 2 52
高雄市 20 7 6 5 38
合計 660 172 96 56 984
資料來源: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07)

- -
余民寧 謝進昌 林士郁 陳柏霖 曾筱婕 教師主觀幸福感模式建構與驗證之研究

二、研究工具
本 研 究 所 採 用 之 量 表 工 具,主 要 分 為 兩 部 分:一 是「主 觀 幸 福 感 量
表」,另一則是作為評估本研究效標關連效度用的外在效標工具「臺灣憂鬱
症量表」。茲分別介紹如下。

(一)「主觀幸福感量表」
本研究所引用之「主觀幸福感量表」,其組成內容分別是參考現有的國
外 文 獻 加 以 編 譯 而 成,以 Keyes(2002, 2005)以 及 Keyes 和 Waterman
(2003)所定義的主觀幸福感內涵,並評閱相關文獻。其中,在情緒幸福感
中有關快樂、滿足向度之測量指標,參考自 Diener(1984)以及 Diener 等人
(1999)量表中的相關指標,而心理幸福感則是譯自 Ryff(1989, 1995)以及
Ryff 和 Keyes(1995)編製的心理幸福感量表,最後,社會幸福感則是採用
Keyes(1998)自編的社會幸福感量表。上述量表中的內容主要是採背譯法
(back translation)方式,先以英譯中、再中譯英、再英譯中、再中譯英的模
式,不斷比較兩兩文本之間的語句差異,並進行修正,直到幾無差異為止,
最 後,得 以 組 成 本 研 究 使 用 之 三 種 幸 福 感 分 量 表(詳 細 題 目 內 容 請 見 附
錄)。
在針對受試者回答各指標之現況,從極不同意至非常同意等,分別給與
1~5 點方式計分,再經將反向題反向計分後(全部反向題共 16 題,詳見於
附錄),使得分愈高者代表受試者認知該向度之傾向愈大,例如:在「心理
幸福感」中的「獨立自主」面向得分愈高者,即代表該受試者自主、獨立之
傾向愈高。在以本研究教師樣本進行分析後,各分量表及向度之內部一致性
信度係數值(Cronbach alpha)分別如表 3 所示,除了「生活目標」( =
0.303)、「社會接納」( = 0.389)與「社會一致性」( = 0.248)等向度
的內部一致性偏低外,各向度之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值大多介於 0.518 至
0.873 之間。初探其原因,可能因為本研究各量表內各向度題數僅有 3 題,且
由於信度係數值的高低是與測量題數多寡有關,因而產生影響,但實際的可
能原因,在「結果與討論」一節裡再深入探討之。此外,各分量表的內部一
致性均比其下所屬各向度之信度值還高,顯示各向度均能一致地測量到同一
個分量表因素。就整體觀之,本研究各分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值皆在

- -
測驗學刊,第 58 輯第 1 期

0.7 以上,且總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值為 0.880,顯示受試者在整體作答


上,均能發揮相當不錯的作答一致性。

表3 三種幸福感分量表內各向度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值一覽表
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值
總量表名稱 分量表名稱 各向度症狀描述(測量指標)
各向度 分量表
獨立自主(第 1~3 題) 0.683
環境掌控(第 4~6 題) 0.596
生活目標(第 7~9 題) 0.303
心理幸福感 0.777
自我接納(第 10~12 題) 0.567
與他人建立積極關係(第 13~15 題) 0.551
個人成長(第 16~18 題) 0.518
主觀幸福感 社會統整(第 19~21 題) 0.630
社會接納(第 22~24 題) 0.389
社會幸福感 社會貢獻(第 25~27 題) 0.657 0.720
社會實現(第 28~30 題) 0.639
社會一致性(第 31~33 題) 0.248
公認快樂(第 34~36 題) 0.873
情緒幸福感 0.887
覺察生活滿意(第 37~39 題) 0.823
註:各向度內題數所對應之題目內容請詳見附錄。

(二)「臺灣憂鬱症量表」
有鑑於當前國內用來測量憂鬱的工具,多是譯自國外的量表,編譯的準
確性差異常會造成本土受試者作答時語意理解上的困惑,據此,余民寧、劉
育如、李仁豪(2008)編製一份更能貼近國情、習性的本土性「臺灣憂鬱症
量表」,即可作為本研究用來判別教師憂鬱程度的依據。該量表內容區分為
認知、情緒、身體與人際關係等四個向度,係依據全人照顧(身、心、靈)
醫治取向的觀點所編製。該研究在經數名精神科醫師專家檢視問卷內容後,
更分別以實驗組(即被精神科醫師診斷為憂鬱症者)與對照組(即非憂鬱症
者的一般大學生)為樣本進行施測,依受試者反應自身情況的程度,自「從
不如此」至「總是如此」的填答,分別給與 1 至 5 分不等,分數愈高代表憂
鬱傾向愈嚴重。經該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展現出非常顯

- -
余民寧 謝進昌 林士郁 陳柏霖 曾筱婕 教師主觀幸福感模式建構與驗證之研究

著的區辨效果,且同時採用流行病學中心的憂鬱量表(The Center for Epi-


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Radloff, 1977)作為該研究之效
標時,發現其與「臺灣憂鬱症量表」總量表的效標關聯程度高達 0.919,而
與其四個分量表之關聯則分別為介於 0.781 至 0.880 之間,顯示該評量工具具
有不錯的效標關聯效度。Keyes 和 Waterman (2003)發現,擁有高度幸福感
是 會 與 憂 鬱、自 殺 間 存 在 著 顯 著 的 負 向 關 聯。Lyubomirsky、Dickerhoof、
Boehm 和 Sheldon(2008)以及 Sin 和 Lyubomirsky(2009)研究結果,正向情
感、正向行為能增加幸福感,改善憂鬱症症狀。陳鈺萍(2004)以及賴貞
嬌、陳漢瑛(2007)研究結果指出,健康狀況與幸福感亦呈顯著相關情形,
故此本研究在評閱上述相關文獻,擬以「臺灣憂鬱症量表」作為效標。
本研究以教師樣本進行分析時,發現上述四個向度之內部一致性信度係
數值分別是 0.832、0.864、0.844 與 0.811,且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值
則為 0.932,此亦顯示受試者間表現出高度的作答一致性。接續,該量表在
經四因素結構的驗證性因素分析後,於未經任何修正模式下,其模式適配度
如表 4 所示,顯示除卡方值(即 1110.1944,p < .01)因大樣本影響而達顯著
外,其餘適配指標皆反應出模式具有不錯的適配水準,同時,經估計各測量
指標之標準化因素負荷量後,結果亦多介於 0.52 至 0.81 間,展現出不錯的內
在結構表現。就整體視之,本量表是適合作為本研究用來驗證國內教師主觀
幸福感模式建構之效標工具。

表4 「臺灣憂鬱症量表」四因素結構之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一覽表
CFA 模式 df S-B 2
SRMR RMSEA NNFI CFI
「臺灣憂鬱症量表」 203 1110.1944 0.0478 0.0676 0.9719 0.9753

三、本研究實施過程與資料分析
有關本研究實施過程與資料分析策略,主要係針對評量問卷的實施過程
與測驗工具的驗證統計分析等進行描述。茲逐一陳述如下。

(一)評量問卷的實施
為增加有效樣本數與作答的有效性,本研究提供受試者兩種不同的填答
方式,主要是在量表的呈現方式上分成兩種版本:一為書面版,是以傳統紙

- -
測驗學刊,第 58 輯第 1 期

筆式作答填寫的方式,將該量表直接郵寄到被抽取之樣本的學校後,再轉之
填答後寄回;另一則為網路版,其內容與書面版完全相同,但放在網路伺服
器上,但以寄發書面邀請函(內附登錄網路的帳號及密碼)方式,寄到學校
給被抽取之樣本,以邀請其上網來填答。這兩種版本是同時呈現給受試者,
受試者得依其自由意志與便利性進行問卷的填寫,以期能夠提高填答的回收
率。由於抽樣調查的回收率,一向偏低,大約僅有 20%到 30%之間而已
(Connelly, Brown, & Decker, 2003; Newell, Rosenfeld, Harris, & Hindelang,
2004)。此 舉 主 要 是 採 行 游 森 期、余 民 寧(2006)、余 民 寧、李 仁 豪
(2006,2008)以及 Yu 和 Yu(2007)的研究結果建議而來:以調查研究方
法而言,不論是採紙筆方式或以網路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兩者間的實質內容
幾無差異可言,並且,該研究係在母群體(即全國中小學、高中職教師)確
立的前提下,由樣本研究結果來推論母群體,除了可以確保研究結果的推論
效度外,亦可避免網路調查常發生的覆蓋率誤差(coverage error)的問題。

(二)主觀幸福感模式之驗證分析過程
本研究對「主觀幸福感量表」具三因素模式之驗證過程,主要是採取兩
階段分析的流程來進行。首先,是先就測量部分運用 LISREL 8.7 版軟體,投
入測量指標之共變數矩陣以進行第一階段測量模式的驗證性因素分析、修
正,以確立最適配之測量模式與尋求可能不適配之來源;接續,再納入結構
模式層面的分析,以進行完整的二階結構方程式模型的驗證。此外,在模式
適配指標的選取與參數估計上,本研究是使用最大概似估計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進行各項參數值的估計,並考量測量指標中可能產生
的輕微偏離常態性假設而進行校正,搭配使用 Satorra-Bentler 的卡方值(簡
稱 S-B 2)(Satorra & Bentler, 1988),同時採納 Hu 和 Bentler(1998)的建
議,除選取傳統卡方值外,至少在各類別(即絕對適配指標、相對適配指標
等)中再選取 1 個或以上的適配指標,據此,本研究納入廣為學者們所推薦
的 NNFI(Nonnormed Fit Index)(Tuker & Lewis, 1973)、CFI(Comparative
Fit Index)(Bentler, 1990)、RMSEA(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
tion)(Steiger, 1990),以及 SRMR(Standardized Root Mean square Resid-
ual)(Bentler, 1995)等指標,以進行整體模式的適配度檢定。
在判定模式適配的準則上,由於這不是屬於適配或不適配的問題,而是

- -
余民寧 謝進昌 林士郁 陳柏霖 曾筱婕 教師主觀幸福感模式建構與驗證之研究

不同 程 度 上 相 對 差 異 的 觀 點 問 題。因 此,本 研究 以 Vandenberg 和 Lance


(2000)認為 NNFI = .90 為可接受底線,但以 Hu 和 Bentler(1999)在模擬
研究中所建議之 .95 視為更佳的適配性規準;而 CFI 指標則是以大於或等於 .
90 為合理的適配準則。此外,在 RMSEA 與 SRMR 兩個絕對適配指標上,
Vandenberg 和 Lance 認為 RMSEA 為 .08 時,可作為可接受的上限值,而 Hu
和 Bentler 認為的 .06 標準,則代表著更佳的適配結果;至於 SRMR,傳統上
是以 .10 作為上限標準,但 Hu 和 Bentler 所建議的 .08 數值,卻可以作為更佳
的模式適配標準。

肆、結果與討論
在本節的結果與討論裡,首先,進行二階「主觀幸福感量表」具三因素
模式之驗證分析。在預先確立第一階心理、社會與情緒幸福感測量模式之適
配度後;接續,再進行完整二階結構方程式模型之驗證。進而,本研究更以
「臺灣憂鬱症量表」作為效標,提供外在效標關聯效度分析,以期了解本研
究使用之「主觀幸福感量表」是否為一份適切的心理評估工具。茲逐一陳述
如下:
本研究所欲分析之二階「主觀幸福感量表」三因素模式,其概念圖示如
下圖 1 所示。一如 文獻探討所述,心理( 1)、社會( 2)與 情緒幸 福 感
( 3)等分屬於第二階的潛在外衍變項(latent exogenous variables),分別解
釋 著「獨 立 自 主」至「個 人 成 長」(自 1 至 6 等 六 個)、「社 會 統 整」至
「社 會 一 致 性」(自 7 至 11 等 五 個)、「公 認 快 樂」至「覺 察 生 活 滿 意」
( 12、 13 等二個)等十三個潛在內衍變項(latent endogenous variables),其
下乃分別各由三個測量指標所詮釋。在模型驗證上,本研究從分別檢視各幸
福感潛在內衍變項組成之測量模式適配度開始,接續,再納入第二階潛在外
衍變項以組成完整結構方程式模型之驗證。茲陳述分析結果與討論如後。

- -
測驗學刊,第 58 輯第 1 期

獨立自主 1

環境掌握 2

生活目標 3

心理幸福感 1
自我接納 4

與他人建立
積極關係 5

個人成長 6

社會統整 7

社會接納 8

社會貢獻 9
社會幸福感 2

社會實現 10

社會一致性 11

公認快樂 12

情緒幸福感 3

覺察生活滿意 13

圖1 本研究二階「主觀幸福感量表」三因素模式之概念圖

- -
余民寧 謝進昌 林士郁 陳柏霖 曾筱婕 教師主觀幸福感模式建構與驗證之研究

一、心理、社會與情緒幸福感測量模式之驗證分析
在測量模式之分析上,以下依序就六因素心理幸福感、五因素社會幸福
感,與二因素情緒幸福感測量模式,進行模式適配度之檢定。
就心理幸福感測量模式的驗證而言,經分析後,結果如表 5 所示。雖然
SRMR 與 RMSEA 皆能符合 Vandenberg 和 Lance(2000)建議之最低上限標準
.10 與 .08,但相對適配指標 NNFI = 0.8561 與 CFI = 0.8871 卻顯示出某種程度
的偏離可接受底線值 .90;整體看來,模式的適配表現雖仍能在某個水平以
上,但其中卻可能在某些測量結構面向上存在著不適配。據此,本研究進一
步檢視內在測量結構可能的表現情況,經逐一檢查代表著潛在構念對於測量
指標詮釋比重之因素負荷量後,發現測量受試者知覺自我「生活目標」之
Item8(標準化因素負荷量:0.0997,t = 2.27)與「他人建立積極關係」之
Item14(標準化因素負荷量:0.2443,t = 5.87),以及認知「個人成長」之
Item18(標準化因素負荷量:0.2829,t = 5.27),雖然其標準化因素負荷量
值都能達到顯著水準,但其解釋量都不是很大;此外,在各潛在構念之相關
分 析 上,受 試 者 對 於「生 活 目 標」的 覺 知,也 出 現 與「獨 立 自 主」
(0.0081,t = 0.1321)、「環境掌握」(0.0895,t = 1.3286)與「自我接納」
(-0.0705,t = -1.0477)等潛在構念間之相關值未達顯著之情形。
綜合上述,心理幸福感之不適配的可能性,大致聚焦在「生活目標」向
度上,而此點亦符合上述表 3 中顯示出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值較差的結果;
進而,再就其下各測量指標加以分析時,本研究先嘗試刪除因素負荷量表現
較差之 Item8,再進行模式驗證。經分析,結果如表 5 所示,整體適配值是有
大幅改善,NNFI = 0.8843 與 CFI = 0.9115,亦多能貼近或符合 .90 的底線標
準,但是仍有潛在構念間的相關未達顯著情形,是以「生活目標」與「獨立
自 主」、「環 境 掌 握」、「自 我 接 納」相 關 係 數 值 分 別 為-0.0536(t =
-0.8781)、0.0079(t = 0.1183)、-0.1339(t = -1.9529),仍未改善。據此,
本研究進一步再根據試題刪除後信度值變化指標(Cronbach's Alpha if Item
Deleted),發現 Item7、Item9 與 Item8 存在相反的反應作答現象,分析後該
值分別為 .017、.116、.448,因此,進一步分析則是嘗試保留 Item8,而將
Item7、Item9 刪除,但有鑑於如此一來,子構念下僅剩單一測量指標是會產
生模式辨識(identified)問題的;所以,在 Item8 之因素負荷量值設定為
0.8、誤差變異數設定為 0.36 下進行,再經分析後,發現「生活目標」與「獨

- -
測驗學刊,第 58 輯第 1 期

立自主」(0.5648,t = 7.8121)、「環境掌握」(0.7851,t = 9.4269)、「自


我接納」(0.6416,t = 7.8849)等潛在構念之相關係數值,已經回復到 Ryff
和 Keyes(1995)原始理論的顯著相關情形。

表5 六因素心理幸福感測量模式驗證分析結果一覽表
模式 df S-B 2
SRMR RMSEA NNFI CFI

六因素心理幸福感 120 821.3136 0.0968 0.0779 0.8561 0.8871

修訂六因素心理幸福感
104 569.9420 0.0650 0.0682 0.8843 0.9115
(刪除 Item8)
修訂六因素心理幸福感
90 562.1353 0.0669 0.0730 0.8954 0.9215
(刪除 Item7、Item9)

整體而言,六因素心理幸福感測量模式,大方向上皆能符合原先假設之
模式,僅有「生活目標」向度中存在著不適配的現象,而此現象卻也是與
Ryff 和 Keyes(1995)的分析結果一致;在該研究分析中,亦發現「生活目
標」的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值(近 0.3),是各向度中表現最差的一者。深
入探討其原因時發現,就此構念的原始意涵來說,「生活目標」指的是測量
受試者對於生活是否有方向性、有目標的自我覺知,其中,心理不健康者的
知覺可能發生在失去對未來人生意義的追求,抑或是認為人生至此,已覺知
十分充足,這兩者的差異也大致透露出年齡的影響。例如:就 Item9 的題
意:「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好像已經完成人生中所有該做的事」,回答非常
同意的人,在研究計分上是較傾向於不具心理健康者;但對於較年長且具心
理健康的受試者而言,對其一生的滿足感,亦可能使其認同於此一選項,間
接影響其在回答此試題的結果。就此,本研究逐一針對測量指標進行年齡差
異的變異數分析,結果如表 6 所示,從表 6 中很明顯地可以看出 Item7 與
Item9 是存在顯著的年齡差異,此即顯示出年紀愈大者對於這兩題測量「生
活目標」之平均得分通常較偏低,但在 Item8 的作答反應受此因素影響較
少。綜合上述,我們大致可以確定年齡的影響是存在於「生活目標」向度中
的,因此,後續的分析是以保留較不受影響的 Item8,以維持六向度心理幸
福感測量模式。

- -
余民寧 謝進昌 林士郁 陳柏霖 曾筱婕 教師主觀幸福感模式建構與驗證之研究

表6 各年齡層對心理幸福感中生活目標測量指標 Item7、Item8、Item9 之變異數


分析
測量指標 年齡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值 事後比較(LSD)
30 歲以下 188 3.69 0.915
31-40 歲 475 3.46 0.977 30 歲以下>31-40
生活目標 3.722
41-50 歲 258 3.40 1.009 歲、41-50 歲、
Item7 (p = .005)
51-60 歲 58 3.22 0.992 51-60 歲
61 歲以上 6 3.17 0.983
30 歲以下 188 3.76 0.828
31-40 歲 475 3.80 0.810
生活目標 1.347
41-50 歲 258 3.88 0.807 無
Item8 (p = .251)
51-60 歲 57 3.98 0.834
61 歲以上 6 4.00 0.000
30 歲以下 188 3.84 0.923
30 歲以下>41-50
31-40 歲 475 3.79 0.895
生活目標 5.605 歲、51-60 歲;
Item9 41-50 歲 259 3.56 0.952 (p = .000) 31-40 歲>41-50
51-60 歲 58 3.38 1.023 歲、51-60 歲
61 歲以上 6 3.33 1.366

註:Item7、Item9 已反向計分,代表平均分數愈高,其生活目標愈趨正向。

在五因素社會幸福感測量模式的驗證方面,經分析後,結果如表 7 所
示,除 S-B 2達顯著外,其餘 SRMR、RMSEA 都能分別達到 Hu 和 Bentler
(1999)建議的 .08、.06 的適配水平,而相對適配指標 NNFI、CFI 亦能具備
.90 以上的水準,整體而言,具備相當不錯的模式適配度。但若就內在測量
結構而言,經逐一檢視各測量指標(Item19~Item33)之因素負荷量後,發
現用以測量受試者知覺「社會一致性」的 Item33 題,其標準化因素負荷量 =
0.0018(t = 0.0422)未能達顯著水準,顯示該測量指標在反映該構念的成效
上,並未能發揮預期應有的功能,但有鑑於「社會一致性」與其它向度之潛
在相關皆能達到顯著正相關,顯示該指標並未影響到「社會一致性」與其它
向度之關聯性。因此,在後續模式的修訂上,則是直接將 Item33 刪除,以簡
化模式複雜度。再經分析後,如表 7 所示,不論從絕對或相關適配指標視
之,整體適配水準仍能維持原先既有的水準。整體而言,五因素社會幸福感
測量模式,整體的結構皆能符合原先假設之模式,僅在「社會一致性」向度

- -
測驗學刊,第 58 輯第 1 期

中存在單一測量指標解釋權重不足的問題,而此現象亦與 Keyes(1998)的
研究結果類似,同樣顯示出五因素的社會幸福感測量模式是最佳的,但是該
測量指標的確會影響受試者於「社會一致性」向度上反應的信度水平。深入
探討其原因時,發現就 Item33 題意:「我覺得很容易去預測社會即將發生什
麼事(I find it easy to predict what will happen next in society.)」,加以對照
Keyes 對「社會一致性」定義的原始意涵而言,認為心理健康的人不僅會關
心他們生活的世界,也能感受到他們能了解發生在生活周遭的事,而該測量
指標的原意應該是在測量受試者是否關心生活周圍事務的變化,進而能預測
或預知社會的動向,但由於未能在題意中明顯表達出來,以致產生過多的模
糊空間。因此,後續的分析乃採直接刪除 Item33 的作法,以繼續進行五因素
社會幸福感測量模式之分析。

表7 五因素社會幸福感測量模式驗證分析結果一覽表
模式 df S-B 2
SRMR RMSEA NNFI CFI
五因素社會幸福感 80 331.8284 0.0531 0.0572 0.9048 0.9275
修訂五因素社會幸福感
67 269.0453 0.0495 0.0560 0.9195 0.9407
(刪除 Item33)

在二因素情緒幸福感測量模式的驗證方面,經分析後,結果如表 8 所
示,同樣除 S-B 2達顯著外,其餘 SRMR、RMSEA 都能分別達到 Vandenberg
和 Lance(2000)建議之.10 與.08 的可接受適配水準,而 NNFI = 0.9850、CFI
= 0.9920 等相對適配指標則是展現出極佳的適配水平。整體而言,是具備相
當良好的模式適配度,同時,再經逐一檢視各測量指標之測量結構時,其標
準化因素負荷量是介於 0.4933 和 0.7339 間,亦具有不錯的解釋權重。因此,
二因素情緒幸福感模式是具備相當不錯的適配與測量品質,本研究無須加以
任何修正。

表8 二因素情緒幸福感測量模式驗證分析結果一覽表
模式 df S-B 2
SRMR RMSEA NNFI CFI
二因素情緒幸福感 8 45.8563 0.0304 0.0701 0.9850 0.9920

- -
余民寧 謝進昌 林士郁 陳柏霖 曾筱婕 教師主觀幸福感模式建構與驗證之研究

二、二階「主觀幸福感量表」三因素模式之驗證性
因素分析
在分別檢驗心理、社會與情緒幸福感之測量品質後,本研究決定在刪除
Item7、Item9 與 Item33 等測量指標下,接續,以合併結構部分,採完整的二
階三因素「主觀幸福感量表」模式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經分析後,結果如
表 9 所示,除 S-B 2 = 2010.3199 達顯著外,SRMR、RMSEA 都能分別達到 Hu
和 Bentler(1999)所提出較佳的 .08、.06 水平內;此外,NNFI 與 CFI 分別為
0.9458、0.9502,亦多能符合建議之 .95 水平。
整體而言,二階的主觀幸福感三因素模式是具備不錯的適配水準,而此
結果亦雷同於 Keyes 等人(2002)以及 Keyes(2005)在結合心理與情緒或納
入社會等三種幸福感模式後,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結果。此外,若就內在
結構表現而言,經估計後,表 10 中除提供一般估計值、標準誤與 t 考驗值
外,另提供完全標準化估計值(completely standardized solution),以使各參
數值間可以互相比較。整體視之,模式中參數並未出現負的誤差變異數( 1

至 39)、且各參數並沒有過大的標準誤等不適當解(improper solution)。進
一步細觀之,在各測量指標之完全標準化因素負荷量表現上,各值皆能達到
顯著水準,其數值的分布從最小的 Y
18,6 = 0.28(t = 5.34)至最大的 Y
35,12 = 0.91
(t = 40.45),整體看來,各指標解釋各自構念之權重大致具有不錯的水
準;其次,在第二階的因素結構部分,各參數值亦皆能達到顯著水準,心理
幸福感解釋「獨立自足」至「個人成長」( 11 至 61)的完全標準化迴歸係數
是從最小的 0.52 至最大的 0.89,而社會幸福感解釋「社會統整」至「社會一
致性」( 72至 11,2 )是從最小的 0.44 至最大的 0.82,且情緒幸福感解釋「公認
快樂」、「覺察生活滿意」之 12,3 、 13,3 分別為 0.86、0.87,皆具有不錯的解釋
水準;最後,在心理幸福感與社會、情緒幸福感之潛在相關係數值上,分別
是 12 = 0.76、 13 = 0.87 與 23 = 0.69,亦是存在顯著正相關。所以,整體而
言,分析結果是完全符合 Keyes、Shmotkin、Ryff 和 Keyes 的研究結論,不僅
各向度皆能有效解釋其下的子向度,且支持主觀幸福感確實是屬於實徵上具
有關聯但概念上不同(related but distinct)的三種幸福感構念。

- -
測驗學刊,第 58 輯第 1 期

表9 二階「主觀幸福感量表」具三因素模式之驗證分析結果一覽表
模式 df S-B 2
SRMR RMSEA NNFI CFI
二階「主觀幸福感量表」
具三因素模式(刪除 579 2010.3199 0.0617 0.0507 0.9458 0.9502
Item7、Item9、Item33)

表 10 二階「主觀幸福感量表」具三因素模式之參數估計一覽表
完全 完全
參數 估計值 標準化 標準誤 t值 參數 估計值 標準化 標準誤 t值
估計值 估計值
Y
11 1.00 0.57 --- --- 41 0.08 0.29 0.02 3.79
Y
21 1.02 0.68 0.10 10.80 51 0.23 0.63 0.04 6.49
Y
31 1.03 0.71 0.09 11.37 61 0.19 0.73 0.03 6.27
Y
42 1.00 0.65 --- --- 72 0.14 0.51 0.02 5.62
Y
52 1.08 0.54 0.09 11.83 82 0.06 0.45 0.02 3.08
Y
62 0.84 0.63 0.06 13.39 92 0.10 0.45 0.02 5.14
Y
83 0.80 0.68 --- --- 10,2 0.13 0.81 0.03 4.94
Y
10,4 1.00 0.62 --- --- 11,2 0.05 0.33 0.02 2.84
Y
11,4 0.87 0.57 0.07 12.07 12,3 0.14 0.26 0.02 7.55
Y
12,4 0.89 0.51 0.08 11.27 13,3 0.06 0.24 0.01 5.44
Y
13,5 1.00 0.68 --- --- 11 1.00 1.00 --- ---
Y
14,5 0.41 0.34 0.07 6.09 12 0.76 0.76 0.03 22.35
Y
15,5 0.86 0.68 0.08 10.35 13 0.87 0.87 0.03 34.08
Y
16,6 1.00 0.70 --- --- 22 1.00 1.00 --- ---
Y
17,6 1.10 0.80 0.10 11.64 23 0.69 0.69 0.04 18.81
Y
18,6 0.57 0.28 0.11 5.34 33 1.00 1.00 --- ---
Y
19,7 1.00 0.60 --- --- 1 0.63 0.67 0.04 16.49
Y
20,7 0.97 0.63 0.09 10.58 2 0.38 0.54 0.03 11.15
Y
21,7 0.86 0.59 0.08 10.32 3 0.33 0.50 0.03 11.14
Y
22,8 1.00 0.40 --- --- 4 0.30 0.58 0.02 14.38
Y
23,8 1.07 0.42 0.17 6.29 5 0.62 0.71 0.04 17.67
Y
24,8 0.85 0.46 0.13 6.54 6 0.24 0.61 0.02 11.44
Y
25,9 1.00 0.57 --- --- 8 0.36 0.55 --- ---
Y
26,9 1.02 0.62 0.10 10.55 10 0.44 0.62 0.03 14.29
Y
27,9 1.15 0.70 0.10 11.44 11 0.43 0.68 0.03 13.98
Y
28,10 1.00 0.43 --- --- 12 0.59 0.74 0.04 15.03

- -
余民寧 謝進昌 林士郁 陳柏霖 曾筱婕 教師主觀幸福感模式建構與驗證之研究

表 10 二階「主觀幸福感量表」具三因素模式之參數估計一覽表(續)
完全 完全
參數 估計值 標準化 標準誤 t值 參數 估計值 標準化 標準誤 t值
估計值 估計值
Y
29,10 1.69 0.69 0.20 8.58 13 0.45 0.55 0.05 9.68
Y
30,10 1.79 0.74 0.21 8.64 14 0.50 0.89 0.03 16.56
Y
31,11 1.00 0.41 --- --- 15 0.32 0.54 0.03 9.37
Y
32,11 1.30 0.66 0.16 8.24 16 0.26 0.51 0.03 10.02
Y
34,12 1.00 0.90 --- --- 17 0.18 0.36 0.03 6.87
Y
35,12 1.01 0.91 0.03 40.45 18 1.01 0.92 0.04 24.31
Y
36,12 0.81 0.70 0.04 18.79 19 0.48 0.64 0.04 12.85
Y
37,13 1.00 0.68 --- --- 20 0.38 0.60 0.03 11.08
Y
38,13 1.44 0.82 0.08 19.31 21 0.37 0.65 0.03 13.92
Y
39,13 1.46 0.85 0.08 19.33 22 0.67 0.84 0.04 18.23
11 0.30 0.55 0.03 10.39 23 0.67 0.82 0.04 15.65
21 0.42 0.89 0.03 15.31 24 0.35 0.79 0.03 13.85
31 0.58 0.84 0.04 14.96 25 0.46 0.68 0.03 14.30
41 0.44 0.85 0.03 14.09 26 0.37 0.61 0.03 13.64
51 0.37 0.61 0.03 10.85 27 0.30 0.51 0.03 9.63
61 0.26 0.52 0.03 9.28 28 0.73 0.82 0.04 18.21
72 0.37 0.70 0.03 12.65 29 0.52 0.53 0.05 10.48
82 0.27 0.75 0.04 7.41 30 0.43 0.45 0.06 7.76
92 0.35 0.74 0.03 10.49 31 0.71 0.83 0.03 20.81
10,2 0.18 0.44 0.03 6.87 32 0.32 0.57 0.03 9.55
11,2 0.31 0.82 0.04 8.64 34 0.12 0.19 0.01 10.29
12,3 0.63 0.86 0.03 24.60 35 0.11 0.17 0.01 8.93
13,3 0.43 0.87 0.03 15.91 36 0.35 0.51 0.04 8.23
11 0.21 0.70 0.03 6.80 37 0.30 0.54 0.02 17.20
21 0.04 0.20 0.01 3.64 38 0.25 0.33 0.03 8.75
31 0.14 0.29 0.05 2.74 39 0.20 0.28 0.02 11.20
註:1. ---表示該參數對應之觀察變項係作為參照指標之用,故無須估計。
2. 對應題號請參照圖 1 所示,因分析時已刪除 Item7、9 與 33,故無 Y73、 Y93、 Y
33,11、
7、 9、 33等參數估計值。

3. t 值大於 2.58 者,即顯示 p < .01。

- -
測驗學刊,第 58 輯第 1 期

三、主觀幸福感與「臺灣憂鬱症量表」之效標關聯
效度
一位健康的人所主觀知覺到的幸福感,不僅是一種感受到快樂、滿足的
情境,自我本身對內亦會展現出高度的正向心理機能,亦即具備自我導向的
自主性、能接納現在與過去的自我與強調積極的個人成長等等,對外亦能發
揮正面的社會機能,能認知自我是屬於社會的一份子,能接受社會人存在的
複雜性與個人對社會所具有的價值等。在積極層面上,高度的幸福感是相對
具有生產性的(productive),可改善憂鬱症狀(陳鈺萍,2004;賴貞嬌、陳
漢 瑛,2007;Lyubomirsky, Dickerhoof, Boehm, & Sheldon, 2008; Sin, & Ly-
ubomirsky, 2009),但若就消極層面而言,根據過去的研究顯示,擁有高度
幸 福 感 是 會 與 憂 鬱、自 殺 間 存 在 著 顯 著 的 負 向 關 聯(Keyes & Waterman,
2003)。據此,本研究以余民寧等人(2008)編製之「臺灣憂鬱症量表」作
為效標,以作為提供主觀幸福感的外在效標關聯效度的證據所在。
就模式驗證上,前述研究中已確認細部測量結構之可行性,因此,接續
分析,是將各子向度下之三個觀察測量(視上述分析後實際有效測量指標而
定)指標分數加總,以使模式變為一階三因素幸福感模式,而改以子向度
(如獨立自足、環境掌握等)作為測量指標,再進行與憂鬱變項間之關聯分
析,而此舉在技術上稱之為打包(parceling),是能有效簡化模式,並提高
測量指標信度之作法,主要使用於單純檢定上層構念之相關性(Bandalos &
Finney, 2001)。經分析後,模式驗證結果如表 11 所示,除卡方值達顯著
外,其它如 RMSEA、SRMR、CFI 與 NNFI 值,皆能符合 Vandenberg 和 Lance
(2000)建議之標準。綜合觀之,三因素幸福感與憂鬱間之效標關聯模式是
具備不錯的適配水準,進而,對各幸福感與憂鬱變項間的相關係數進行估
計,結果如表 12 所示,心理、社會、情緒幸福感與憂鬱之潛在相關係數值分
別是-0.6754、-0.5641 與-0.6594,皆達負向的顯著水準。整體而言,本研究結
果與 Keyes(2005)以及 Ryff 和 Keyes(1995)的研究分析結果一致,顯示本
研究運用教師族群進行主觀幸福感之測量,確實會與憂鬱間具有顯著負向的
相關,此即表示「主觀幸福感愈高的教師,其憂鬱程度愈低」,亦對本研究
提供了有效的效標關聯效度之證據。

- -
余民寧 謝進昌 林士郁 陳柏霖 曾筱婕 教師主觀幸福感模式建構與驗證之研究

表 11 一階三因素主觀幸福感與憂鬱量表之效標關聯模式驗證分析結果
模式 df S-B 2
SRMR RMSEA NNFI CFI
一階三因素主觀幸福感與
113 583.2586 0.0513 0.0658 0.9597 0.9665
憂鬱量表之效標關聯模式

表 12 心理、社會、情緒幸福感與憂鬱之潛在相關分析結果
心理幸福感 社會幸福感 情緒幸福感 憂鬱
心理幸福感 1.0000
社會幸福感 0.7779 1.0000
情緒幸福感 0.8651 0.7068 1.0000
憂鬱 -0.6754 -0.5641 -0.6594 1.0000
註:皆達 p < .01 顯著水準。

伍、結論與建議
以下茲針對各項研究結果,提出幾項結論與建議,供未來研究參考。
1.本研究在驗證二階「主觀幸福感量表」具三因素模式上,係採兩階段
的流程來進行。首先,檢驗一階心理、社會與情緒幸福感之測量結構與品
質,發 現 整 體 測 量 模 式 適 配 度,皆 有 不 錯 的 表 現,僅 在「生 活 目 標」之
Item7、Item9 受年齡因素影響,與「社會一致性」之 Item33 題意較模糊,而
表現出較差的解釋力外,其餘測量指標皆具備不錯的構念解釋權重。在進行
完整二階三因素主觀幸福感驗證性因素分析時,本研究顯示模式適配度皆能
符合 Hu 和 Bentler(1999)提出的建議,意指模式具有相當不錯的適配度表
現。此外,在檢視心理、社會與情緒幸福感間之潛在相關時,亦展現出顯著
的正相關。整體而言,與過去 Keyes 等人(2002)以及 Keyes(2005)的研究
結論相當一致,主觀幸福感對於國內教師族群亦是屬於實徵上有關聯,但概
念上不同的三種構念。
2.在確立二階三因素主觀幸福感模式之合理性下,本研究期望進一步提
供外在效標關聯效度證據,而在採以余民寧等人(2008)編製之「臺灣憂鬱
症量表」作為外在效標進行分析後,在合理的模式適配度下,發現心理、社
會、情緒幸福感與憂鬱之潛在相關係數值,均呈現負向且顯著水準,結果與
Keyes(2005)以及 Ryff 和 Keyes(1995)等人的分析一致,顯示本研究所驗

- -
測驗學刊,第 58 輯第 1 期

證之教師族群的主觀幸福感模式確實具有不錯的外在效標關聯效度。
3.本研究對於個別測量指標進行分析時,發現受試者在知覺「生活目
標」中的 Item7、Item9 存在年齡因素的影響,在進一步對照國外研究時,亦
可發現國外也有類似的結果。Ryff 和 Keyes(1995)認為,老年人相較於年
輕人會呈現出較多的「環境掌握」知覺,但有較少的「生活目標」,同時,
Keyes(1998)在針對社會幸福感進行年齡分析時,亦有類似的結論。若將
此概念加以推展時,Keyes 和 Waterman(2003)就曾認為,性別、教育程
度、婚姻狀況、年齡、種族等皆是影響幸福感知覺的可能因素。據此,本研
究建議未來可在二階主觀幸福感模式基礎下,深入分析受試者不同背景變項
對於各向度幸福感之影響或差異,藉以了解不同教師族群所可能存在的不同
幸福感認知或心理狀態現況。
4.本研究在評閱主觀幸福感相關文獻及測量構念之後,發現國內「主觀
幸福感量表」存有缺口(即社會幸福感),因此在編製量表時,考量國內針
對教師「主觀幸福感」感受的研究結果不一,即以教師該職業為對象,進行
抽樣調查。然而教師亦屬於成人的一環,但本研究編製時未考量教師該職業
是否有特殊性,仍以針對大眾的量表為工具,此為本研究限制。據此,本研
究建議未來可採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針對各職業的人員進行國人主觀幸福
感的調查,並以憂鬱症為效標,了解教師該職業與其他職業(如保全人員、
醫護人員、警察消防人員)間,其主觀幸福感與憂鬱有何差異。其次,持續
根據 Keyes(2002, 2005)以及 Keyes 和 Waterman(2003)主觀幸福感的論
點,並考量教師職業的特性,編製完整且適當的教師「主觀幸福感」量表,
期能豐碩此一主題的深度及寬度。

- -
余民寧 謝進昌 林士郁 陳柏霖 曾筱婕 教師主觀幸福感模式建構與驗證之研究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古婷菊(2006)。國中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
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余民寧、李仁豪(2006)。調查方式與問卷長短對回收率與調查內容影響之研
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4(3),127-168。
余民寧、李仁豪(2008)。調查方式與議題熟悉度對問卷回收率與內容的影響。
教育學刊,30,101-140。
余民寧、許嘉家、陳柏霖(2010)。中小學教師工作時數與憂鬱間的關係──主
觀幸福感的觀點。教育心理學報,42(2), 229-252。
余民寧、陳柏霖、許嘉家(2010)。教師憂鬱傾向的影響因素之研究。輔導與諮
商學報,32(2), 73-97。
余民寧、劉育如、李仁豪(2008)。臺灣憂鬱症量表的實用決斷分數編製報告。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4),231-257。
吳崇旗、謝智謀、王偉琴(2006)。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及主觀幸福感之線性結
構關係模式建構與驗證。休閒運動期刊,5,153-165。
邢占軍(2005)。對主觀幸福感測量的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24,301-323。
侯辰宜(2007)。國小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以桃園縣為例。私
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張書豪(2008)。當老師真好!國小教師幸福感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輔導
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07)。各級學校概況表。2008 年 6 月 24 日,取自 http://
140.111.34.54/statistics/content.aspx? site_content_sn=8869
莊耀嘉、黃光國(1981)。國中學生的成敗歸因與無助感特徵。中華心理學刊,
23(2),155-164。
許秋鈺(2008)。國小教師親職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
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密桃、陳玲婉(2006)。國小學童母親的人格特質與親職壓力、幸福感之相關
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0,1-20。
陳鈺萍(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 -
測驗學刊,第 58 輯第 1 期

陳銀卿(2008)。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輔
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陸 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
研究集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曾文志(2007)。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常識概念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心理
學報,38(4),417-441。
游森期、余民寧(2006)。網路問卷與傳統問卷之比較──多樣本均等性方法學
之應用。測驗學刊,53(1),103-128。
黃惠玲(2008)。國小女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
新竹教育大學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董貞吟(2006)。教師健康促進。學校體育,16(3),65-72。
賴貞嬌、陳漢瑛(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關
係研究。學校衛生,51,37-52。

英文部分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 NY:
Plenum.
Ballet, K., & Kelchtermans, G. (2008). Workload and willingness to change: Disentangling
the experience of intensification.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40(1), 47-67.
Bandalos, D. L., & Finney, S. J. (2001). Item parceling issues i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
eling. In G. A. Marcoulides (Ed.), New developments and techniques i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pp. 269-296).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Bentler, P. M. (1990). Comparative fit indexes in structural model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7, 238-246.
Bentler, P. M. (1995). EQS structural equations program manual. Encino, CA: Multivar-
iate Software.
Brim, O. G., Ryff, C. D., & Kessler, R. C. (2004). The MIDUS national survey: An over-
view. In O. G. Brim, C. D. Ryff & R. C. Kessler (Eds.), How healthy are we? A na-
tional study of well-being at midlife (pp. 1-36).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onnelly, N. A., Brown, T. L., & Decker, D. J. (2003). Factors affecting response rates to
natural resource-focused mail surveys: Empirical evidence of declining rates over
time. Society & Natural Resources, 16, 541-549.
Diener, E. D.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iener, E., & Emmons, R. A. (1985). The independenc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 -
余民寧 謝進昌 林士郁 陳柏霖 曾筱婕 教師主觀幸福感模式建構與驗證之研究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7, 1105-1117.


Diener, E. D., Emmons, R. A., Larsen, R. J., & Griffin, S. (1985).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9, 71-75.
Diener, E. D., Smith, H. L., & Fujita, F. (1995).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nd subjective well-
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69, 120-129.
Diener, E. D., Suh, E. M., Lucas, R. E., & Smith, H. L. (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 276-302.
Henderson, J., Henderson, G., Lavikainen, J., & McDaid, D. (2004). Actions against de-
pression: Improving mental health and well being by combating the adverse health,
social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depression. Luxembourg: European Commis-
sion.
Hu, L. T., & Bentler, P. M. (1999). 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Conventional criteria versus new alternativ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ng, 6, 1-55.
Hu, L. T., & Bentler, P. M. (1998). Fit indic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ing: Sensitivity
to underparameterized model misspecification. Psychological Methods, 3, 424-453.
Keyes, C. L. M. (1998). Social well-being.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61, 121-140.
Keyes, C. L. M. (2002). The mental health continuum: From languishing to flourishing in
life.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43, 207-222.
Keyes, C. L. M. (2005). Mental illness and/or mental health? Investigating axioms of the
complete state model of health.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3,
539-548.
Keyes, C. L. M., Shmotkin, D., & Ryff, C. D. (2002). Optimization well-being: The empir-
ical encounter of two tradi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
1007-1022.
Keyes, C. L. M., & Waterman, M. B. (2003). Dimensions of well-being and mental health
in adulthood. In M. H. Bornstein, L. Davidson, C. L. M. Keyes & Moore, A. Kristin
(Eds.), Well-being: Positive development across the life course (pp. 477-497). Ma-
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ayard, R. (2005). Happiness: Lessons from a new science. New York: Penguin.
Lu, L. (199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psychosocial variables
in Taiwa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5, 351-357.
Lyubomirsky, S., Dickerhoof, R., Boehm, J. K., & Sheldon, K. M. (2008). Becoming hap-
pier takes both a will and a proper way: Two experimental longitudinal interventions
to boost well-being. Manuscript under review.
Newell, C. E., Rosenfeld, P., Harris, R. N., & Hindelang, R. L. (2004). Reasons for nonre-

- -
測驗學刊,第 58 輯第 1 期

sponse on U.S. Navy Surveys: A closer look. Military Psychology, 16(4), 265-276.
Radloff, L. S. (1977). The CES-D Scale: A self-report depression scale for researc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 385-401.
Romano, J. L., & Wahlstrom, K. (2000). Professional stress and well-being of K-12 teach-
ers in alternative educational settings: A leadership agen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dership in Education, 3(2), 121-135.
Ryff, C. D. (1989).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
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 1069-1081.
Ryff, C. D. (1995).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ult life. Current Direction in Psycholog-
ical Science, 4, 99-104.
Ryff, C. D., & Keyes, C. L. M. (1995).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visit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 719-727.
Ryff, C. D., & Singer, B. H. (1998). Human health: New directions for the next millennium.
Psychological Inquiry, 9, 69-85.
Satorra, A., & Bentler, P. M. (1988). Scaling correction for chi-square statistics in covari-
ance structure analysis. In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1988 proceedings of the
Business and Economic section (pp. 308-313). Alexandria, VA: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Seligman, M. E. P. (2002). Authentic happiness: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
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in, N. L., & Lyubomirsky, S. (2009). Enhancing well-being and alleviating depressive
symptoms with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A practice-friendly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5(6), 467-487.
Steiger, J. H. (1990). Structural model evaluation and modification: An interval estimation
approach.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25, 173-180.
Tuker, L. R., & Lewis, C. (1973). The reliability coefficient for maximum likelihood factor
analysis. Psychometrika, 38, 1-10.
Vandenberg, R. J., & Lance, C. (2000). 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the measurement invari-
ance literature: Suggestions, practice,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re-
search.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 3, 4-70.
Wilson, W. (1967). 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67(4),
294-306.
Yu, S. C., & Yu, M. N. (2007). Comparison of internet-based and paper-based question-
naires in Taiwan by using a multi-sample invariance approach.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10, 501-507.

- -
余民寧 謝進昌 林士郁 陳柏霖 曾筱婕 教師主觀幸福感模式建構與驗證之研究

附錄 本研究「主觀幸福感量表」測量指標一覽表
1 (反)我很容易被他人強烈的意見所影響
2 我對自己的看法很有信心,即使它與一般的輿論相反
3 我依據自己的見解,而不是別人的價值觀,來評斷我自己
4 一般來說,我覺得我能掌控我生活中的一切情況
5 (反)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常讓我感到沮喪
6 我能妥善處理日常生活中所需要負擔的責任
7 (反)我現在活在當下,不想去思考未來
8 有些人會覺得生活沒有目標,但我不會
9 (反)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好像已經完成人生中所有該做的事
10 當回顧我的一生時,我會很欣然接受已經成為事實的部分
11 我喜歡我人格中存在的多個面向
12 (反)在很多方面,我會對自己的成就感到失望
13 (反)對我來說,與他人維持親密關係是一件令我感到困難又挫折的事
14 由於我願意花時間幫助別人,別人會認為我是一位肯付出的人
15 (反)我從來沒有體驗過與他人維持溫暖又信任的關係
16 我認為擁有新經驗,進而挑戰自己對世界的想法,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17 對我來說,人生是一種不斷學習、改變、與成長的持續性過程
18 (反)我已經放棄嘗試大幅改變我的生活方式很久了
19 (反)我覺得我不屬於社區中的一份子
20 我覺得我與社區中的每個人都很親近
21 我的社區是一個令人感覺舒適的地方
22 我覺得一般人對幫助他人是不求回報的
23 (反)我認為一般人對他人的問題是漠不關心的
24 我相信一般人是善良的
25 我有寶貴的東西值得留給這個世上
26 (反)我的日常行為舉止無法對社區產生任何貢獻
27 (反)我沒有任何重要的東西可以貢獻給社會
28 對每個人而言,這個世界已經變得比以前更好
29 (反)我覺得社會已經停止再進步了
30 (反)對我來說,社會並沒有改善許多
31 (反)對我來說,這個世界太複雜了
32 (反)我無法理解世界上到底發生什麼事
33 我覺得很容易去預測社會即將發生什麼事
34 我覺得自己時時充滿喜悅
35 我感覺到自己神采飛揚
36 我認為自己是個極快樂的人
37 我的生活非常沈穩祥和
38 我很滿意目前自己的生活
39 我覺得自己的生活很豐盛
註:語句中的(反),代表該題需要反向計分。

- -
測驗學刊,第 58 輯第 1 期

-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