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298 世界文学评论  2009年第 2期

蒙主义文学大师龚自 珍等人 , 他们的思想 学识直 接影响 了 19 世纪末 20世 纪初 的中国 思想 界和文 学界 。 在 20 世纪之
初 , 汇聚成一股波澜壮阔的 “浙江潮 ” 。 正如浙江人蒋百 里在 《浙江 潮 》 “发 刊词 ”中所 言 :
“可爱 哉 , 浙江潮 , 挟其 万马奔
腾 、排山倒海之气力以日日刺激于吾国之脑 , 以发其雄心以养其气魄 。 20世纪之 大风潮中 , 或亦有 起陆龙蛇 挟其气魄以
奔入世界乎 ?”《浙江潮 》所寓示的文化精神一如滔滔汩汩的钱塘潮 , 推动浙江作家冲出旧的营垒 , 走向新的世界 。
20世纪上半叶 , 中国文学的两个中心是北京 和上海 。 而在这 两个文 学中心 , 浙江 作家的 存在举 足轻重 。 新 文化运
动前后 , 一大批经过新思潮洗礼的浙江学人和作家汇聚北京 , 成为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主力 。 在新文化 运动策源地
与核心阵地的 “一刊一校 ”——— 《新青年 》和北京大学中 , 浙江学人和浙江作家处于十分显要的位置 。 30年代的中国文学
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化 , 左翼文艺运动的浩大声势推动着新 文学蓬勃发 展 , 中 国新文学的 中心也 由北京 南移上海 。 其间 ,
从五四过来的一代浙江作家 , 多数已适时调整文艺思想 , 把握文艺发展新趋向 , 积极投身于左 翼文艺运动 , 为 实现中国新
文学的历史性转化发 挥着主导作用 。 由于许多浙江作家实际上担负 了左翼文 艺运动的领 导责任 , 加之又 有一大 批新的
浙江左翼作家的加入 , 这一时期浙江作家的左翼倾向特别 浓重 , 引 领 30年代 文学的特 征也就 特别突 出 。 更值得 注意的
是 , 因文学中心南移 , 与上海邻近的地域 亲缘关系促成浙江作家由 “边缘 ”向 “中心 ”位移 , 为造就更 壮阔的作 家队伍创造
了条件 。
罗著正是基于 20世纪中国文学 “浙江潮 ”发生的大背景 , 以中国新诗的发生 、发展为主线 , 考察浙 江诗人群的新诗活
动与中国新诗现代化 的关系 , 确认其对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贡献和与之相应 的地位 , 以其敏锐的学术触角显示 出研究上独
特的文学史意义 。
《新诗的碑记 :
浙江诗人群与中国新诗的现代化 》以中国诗文化为背景 , 以浙 江地域文 化与新文学 发展为典型 环境 ,
参照近现代西方诗文化审美体 系 , 以浙江新诗人的诗学追求 、审美创造为研究点 , 对主要诗人 和流派的创作进行整 体化 、
诗性化研究 , 归结出他们诗歌创作的现代性特征与文体精 神 , 并使 之与中国 新诗的整体 框架相 榫接 。 终至 结论 :
浙江诗
人群是中国新诗运动的主导者 , 是新诗流派与潮流的开拓者 。 浙江新诗人的诗学理论拓新了 中国传统诗学 , 成为中国新
诗现代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 。浙江 诗人群对中国新诗现代体式的创建 、现代诗艺的探索 , 促进了中国诗 歌的现代转
型 。 在中国新诗现代化的坐标 上 , 浙江诗人群居功至伟 。 这些结论 , 据于历史 , 明于梳理 , 因周密的分析而确凿可信 。
中国新诗诞生以 降 , 对其现代化转型和现代性体征的研究成果斐然 , 堪称 “显 学 ”。 近年 来 , 学 界陆续出 现了一批对
浙江新诗人进行专门 研究的论著 , 这些成果 , 或从生平与文学创作历 程的史传 角度给予浙 江新诗人 整体的 记录与 评价 ;
或从诗人的创作风格 和诗学理论 ;
或从诗人创作与中外文学的关系 ;
或从诗人对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贡献等方 面对浙江新
诗人进行了一定范围 、一定程度的研究 。 但略有遗憾的是 , 学人大多偏 重于中国 新诗现代化 的整体 和作家 个案的 研究 。
对一个地域 , 区域文化生态影响下的诗人群在特定历史时期和 文化背景 下的诗歌活 动及其与 整个中国新 诗现代 化进程
的关系则少有关注 。 罗著致力 于浙江诗人群在推进中国新诗现代化进程中的活动考察 , 因而极显命题的独到与精到 。

(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  李玉娥 )(
责任编辑 :
邹岳奇 )

乌托邦 、反乌托邦 、恶托邦及科幻小说


欧翔英

内容提要 :
本文主要讨论和梳理作为文类 的乌托 邦 、反 乌托邦 、恶托 邦及科 幻小说 等一系列 长期 存在争 议的 文学 术语 。
笔者综合了西方学界 的观点 , 认为当代乌托邦小说可以视为 科幻小说的 亚类 , 而反乌托邦 、恶托 邦等派生 概念则 是乌托
邦文类的分支 , 其创作取向还会有新的变化 。
关键词 :
乌托邦  反乌托邦  恶托邦  科幻小说
作者简介 :
欧翔英 , 文学博士 , 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 ,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及比较文学研究 。

Ti
tl
e:Ut
opi
a, An
ti-ut
opi
a, Dy
sto
piaa
ndSc
ien
ceFc
iti
on
Ab
str
act
:Thi
spa
perd
isc
uss
est
hemo
stc
ont
rov
ers
ialt
ermso
fut
opi
anf
i
cti
on, i
ncl
udi
ngut
opi
a, dy
sto
pia
,ant
i-u
topi
aan
dsc
ien
ce
欧翔英 :
乌托邦 、反乌托邦 、恶托邦及科幻小说 299

f
ict
ion
.Th
eau
tho
rsy
nth
esi
zest
heo
rie
sandi
dea
sofwe
ste
rns
cho
lar
s, ma
kesac
onc
lus
iont
hatmo
der
nut
opi
anf
ict
ion
, a
sak
ind
o
fli
ter
atur
ege
nrei
ssub
cat
ego
ryo
fsc
ien
cef
ict
io
n, a
nda
llt
heo
the
rte
rmsa
rede
riv
edf
romut
opi
anwr
it
ing
, t
hou
ghmo
der
nut
opi
-
a
ske
epqu
ited
yna
mica
ndc
hang
eabl
e.
Ke
ywo
rds
:ut
opi
a a
nti
-ut
opi
a d
yst
opi
a s
cie
ncef
ict
ion
Au
thor
:OuXi
ang
ing
isa
sso
cia
tep
rof
ess
ora
tth
eSc
hoo
lofOv
ers
eaS
tudy
, S
ichu
anUn
ive
rsi
t
y(Ch
eng
du610064, Chi
na).He
r
r
ese
arc
hin
ter
est
sar
eEur
ope
ana
ndAme
ric
anl
it
era
tur
ean
dCo
mpa
rat
i
vel
it
era
tur
e.Ema
il:o
xy2@ 163.
com

   乌托邦 、反乌托邦 、恶托 邦这几个概 念 , 长 期以来在 有的世界相比更 为合意 ;


另一 种是讽 刺的 , 或者反 讽的乌
学术界引来引去 , 造成一定的 混乱 , 拙文意 在对相 关概念 托邦 , 它 表现 同样的 社会 目标 , 却 采用了 奴隶 制 、极权或
进行清理扒疏 。 本文所涉的 “乌托邦 ”指的是作 为一种文 者混乱的形式 … …但这种特殊类 型是现代 技术社 会的产
类的小说流派 , 而不是哲学 概念中 的乌托 邦 。 当然 , 当代 物 , 发 展出一 种意 识 , 这个社 会将 注定遭 遇同 样的 命运 ,
乌托邦写作的发展无 疑与德国二 战后哲学 家恩斯 特 · 布 个人无处遁形 , 它那逐步加强 的现实 性显示 , 技术 力量趋
洛赫 (Er
nstBl
och, 1885— 1977)的哲 学思 想不 无 关联 , 正 向于不仅控制自 然界 , 同时也实施对大脑的 手术 。” ①弗莱
是布洛赫的煌煌大作 《希望原理 》把 乌托邦主义 与改造社 的这 一论 断说 明 , 当 代乌 托邦 文学 , 尤其 是反 乌托邦 , 与
会的实践相联系 , 将 长期以 来人 们赋予 “乌托邦 ”之上的 技术力量的发 展有 密切 关系 , 技 术力 量大 大强 化了 社会
负面意义扭转过来 , 从而大 大促进了 20世 纪乌托 邦文学 计划的实施及其对人类 生活的 控制力 。 乌 托邦写 作与科
的发展 。 幻 ②的融合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 势 。 实际上 , 当弗兰
西斯 · 培根 (Fr
anc
isBa
con, 1561 -1626 )
在他对美好世界

的想象中注入科学精神 (《新大西洲 》 , 1626), 科幻小说就
众所周知 , 作为一种文类的乌托邦 (Ut
opi
a)是英国人 已经与乌托邦 融合 为一 , 开 启了 后来 影响 深远 的赫 伯特
文主义者托马斯 · 莫 尔 (Th
oma
sMo
re, 1478 -1535)创制 · 乔治 · 威尔斯 (He
rbe
rtG.We
lls
, 1866 -1949)
传统, 即
的术语 , 源自两个希 腊词 , Eu
top
ia意指 “好 的地方 ”, 另一 科幻文学中的政 治批判流派 。
个词是 Out
opi
a, 意 指 “没有 的地 方 ”、 “乌 有之 乡 ” 。 历代 科幻与乌托 邦小说 的融 合并不 是什 么新现 象 , 20世
围绕它的双重含义衍生 出无数 的解释 。 目 前该领 域研究 纪早期 的 几部 优 秀 的 反乌 托 邦 小 说 , 像 奥 威 尔 (Ge
org
e
者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在一种乌托 邦文类的 范畴内 再作进 Or
wel
l, 1903-1950)的 《 1984》 (1984 , 1949)、赫 胥黎 (Al
-
一步划分 , 将 “美好之地 ”称为 “乌托邦 ” (Ut
opi
a)或 者 “优 do
usHu
xle
y, 1894 -1963)的 《美 丽 新 世 界 》 (Br
aveNe
w
托邦 ” (Eut
opi
a), 而将它 的反 面 , 对乌托 邦冲 动持 否定态 Wo
rld, 1903)、叶 · 扎 米亚 京 (Ye
vge
nyZ
amy
ati
n, 1884 -
度或者针对某部乌托邦作品的 讽刺之作称为 “反乌 托邦 ” 的 《我们 》 (We
1937) , 1924)
等 就是 例 子 。 这种 类型 的小
(Ant
i-u
top
ia)。 说 , 到底 是乌 托邦文 学 , 还是 科幻 小说 , 学界 存在 着不同
早期乌托邦文学 的想象 世界与 15、 16世 纪的 地理大 的看法 。 一些 人认为 , 这 是 “伟大 ”的乌 托邦 传统借 助科
发现有关 , 文学描 写中 的乌 托邦 世界 常常 在远 离欧 洲文 幻的 形式 获 得新 生 , 但 是 , 更 多的 理论 家 像达 克 · 苏文
明的某个新大 陆或 者岛 屿上 , 在 未被 欧洲 文明 污染 的地 (Da
rkoSu
vin, 1930 -)、露西 · 萨吉森 (Lu
cyS
arg
iss
on)
等,
方 , 人们保持着淳朴的天性 , 美国 一度就是 个乌托 邦的化 则把当代乌托邦文学纳入 科幻的 范围 , 因为 , 如果 技术理
身 。 传统乌托邦小说一方 面强化 正在发展 中的资 本主义 性已经成为现 代社 会的 主流 意识 形态 , 当 代乌 托邦 文学
经济秩序 , 一方面又攻击它 , 因为 它的美好 承诺在 现实中 最重大 、最普 遍 的 主题 即 对技 术 力 量的 反 映和 思 考 ;

往往归于失 败 。 19世纪 中叶 , 乌 托邦蓝 图再 也无法 在地 且 , 当代科幻文化 的蓬 勃发 展也 为乌 托邦 创作 提供 了培
理上远离我们的 生活 , 因而 “面向未 来 ” (
也包 括 “面向过 养新 人 、激发 灵感的 丰厚 土壤 , 实 际上 , 乌托 邦写 作与科
去”)
成了必然的选择 。 幻及反主流文化 运动的结合使得 作为社会 实践的 乌托邦
当代乌托邦文学 自身的发展 使得这个 概念变 得过于 精神得到了实质 性的体现 。
臃肿 , 评论界对此的反应也是 五花八 门 , 一 时间各 种新词 在西方国家 崛起的 “新浪潮科幻 ”及 “女权主义科幻 ”
纷至沓来 , 像 “颠倒 的乌 托邦 ” (r
eve
rseu
top
ia)、“非 乌托 进一步加速 了这 一融 合过 程 。 新 浪潮 运动 是 60年 代英
邦 ” (n
on-u
topi
a)、“丑恶 的乌 托 邦 ” (n
ast
yut
opi
a)、“讽刺 美的科幻文学 革新 运动 , 主 要以 英国 作家 莫尔 考克 (Mi
-
乌托邦 ” (s
ati
ri
cut
opi
a)、“ 反 乌托 邦 ” (a
nti
-ut
opi
a)、 “恶 c
hae
lMo
orc
och, 1939 -)
任主 编的 《新 世界 》杂 志为 核心 。
托邦 ” (dy
sto
pia
)、“批 判的乌 托邦 ” (c
rit
ica
lut
opi
a)等 等 , 一批革新派作 家的 创作 , 使 得此 前一 直以 暗流 形式 存在
不一 而 足 。 加 拿 大 批 评 家 诺 斯 罗 普 · 弗 莱 (No
rth
rop 的英国科幻活跃 起来 。他 们的作 品一反美 国主流 科幻重
Fr
ye, 1912 -1991)认为 :“(存 在着 )两种 乌托 邦 罗曼 司 : 视科 技发 展的 传统 , 将心 理学 、社 会学 、政治 学乃 至神学
正面的乌托邦 , 发展为一种理 想世界 , 或者 至少与 我们拥 作为创作题材 , 并 大力 吸取 当时 欧洲 的各 类现 代派 文学
300 世界文学评论  2009年第 2期

创作 手 法 。 “女 权 主义 科 幻 文 学的 文 艺 复 兴 ” (f
emi
nis
t 困难和 问 题 , 这 一 叙 述 以 批 判 眼 光 关 照 乌 托 邦 文
s
cie
ncef
ict
ionr
ena
iss
anc
e), 或曰 “小规模女 权主义 乌托邦 类 。” ④
文学繁荣 ” (mi
ni-b
oomo
ffe
min
istu
topi
as),萌发 于上个世
纪五六十年代 , 繁荣发展于七 八十年 代 , 其 流风余 韵一直 萨金特的系 列术 语说 明 , 在 一个 广义 的乌 托邦 文学
延续至今 。 自根斯巴克 (Hu
goGe
rns
bac
k, 1884 -1967)
创 的范畴内 (定义一 ), 传统乌 托邦 写作 与当代 乌托 邦写作
建 《惊奇故事 》 (Ama
zingS
tor
ies
, 1926 ), 科 幻文 化在 美国 之间的距离越 来越 大 , 乌托 邦文 学自 身由 于不 同的 思想
正式诞生以来 , 这个领域一直 为男性 主导 , 但六七 十年代 艺术取向而分裂出多种 亚类 。 以 下对几个 重要概 念进行
的文化革命彻 底改 变了 这一 局面 , 女 性作 家及 女性 科幻 说明 :
迷不论在 数 量上 , 还是 创 作成 就 上 , 都 堪与 男 性 平 分秋 反乌托 邦 。 英 国学 者克 瑞 珊 · 库 玛尔 (Kr
is
hanKu
-
色 。 越来越多的女性作 家 、女 权主义 作家涉 足科幻 领域 , ma
r)认为 , 乌托邦与反 乌托邦是一对 相辅相 成的概 念 , 它
其中有名声显赫 的主流 作家 , 如多 丽斯 · 莱辛 (Do
risLe
- 们正是从那些 相互 关联 的差 异当 中获 得内 涵和 意义 的 。
s
sing
, 1919 -), 安吉 拉 · 卡特 (An
gel
aCa
ter
, 1940 -), 也 但这对概 念并 不是 平等 或对 等的 。 乌 托邦 具有 源初 性 ,
有以科幻 小 说 蜚声 海 外 的 乔安 娜 · 拉 斯 (J
oan
naRu
ss, 反乌托邦则寄生 于它 , 从中汲 取养料 , 它的 存在依 赖于乌
1937 -)、厄秀拉 · 勒 · 魁恩 (Ur
sul
aLeGu
in, 1929 -)
和 托邦的发 展 。 反乌 托邦 是对 乌托 邦的 抹黑 式模 仿 , 通过
苏缪尔 · 德 兰尼 (Su
mue
lDe
lan
y, 1942 -)③ ;
不 少作 家还 把乌托邦中的正面因素转 化为消 极的 、否定 性的因 子 , 从
身兼两职 , 既 积 极 从事 创 作 , 又 是女 权 主义 理 论 的 急先 而否定乌托邦的 论断 。⑤
锋 。 在科幻领 域甚 至流 行这 样的 说法 , 男 性科 幻小 说注 可见 , 反乌托邦 是乌 托邦 文 学分 化出 来的 一个 重要
重对新技术 、新科学原理的阐 发 , 而女性科 幻小说 强调人 分支 , 但它的具体含义依然存 在着歧 意 , 有 时它似 乎是包
文因素 , 探索和检 验科 学技 术及 其应 用与 人类 需要 的内 括了恶托邦 、讽刺的乌托邦等 其他亚 类的一 个笼统 说法 ,
在关系 。 这一 看法 未免 过于 简化 , 但 也表 明这 一流 派的 有时 , 则仅指与乌托邦思想对 立 、对现实持 妥协姿 态的悲
科幻小说越来越具有 跨学科 、跨文类的性质 。 观主义 写作 。 因为 反 乌 托邦 如 果彻 底 否认 了 乌 托 邦传
统 , 则暗含了对现存世界的肯 定 , 即我们的 社会是 一切可

能的存在方式 中最 好的 去处 , 难 免导 致对 现存 体制 的妥
定义一个活的 “传统 ”无疑困难 重重 , 然而 , 出于研究 协和逃避 。 故而 , 在当代乌托 邦写作 中 , 反 乌托邦 又常常
的需要 , 又必须 对一 些 混乱 的概 念进 行一 番梳 理 。 评论 是否定的对象 。
界一般推崇资深乌托 邦理论家莱曼 · 萨金特 (Ly
manS
ar- 乌托邦与反 乌托 邦的 对抗 , 其实 触及 了西 方思 想史
g
ent
)在 “重返乌托邦 的三张 面孔 ”一文 (“Th
eThr
eeFa
ces 上奥 古斯 丁 教 派 (Aug
ust
ini
an)与 贝 拉 基 主义 (Pe
lag
ian
-
o
fUt
opi
ani
sm Re
vis
it
ed”, 1994)中所给出的一系列定义 : i
sm)⑥的古 老争 执 。 乌托 邦 是贝 拉 基 主义 的 , 否 定 原罪
说 , 相信人类可以创造一种环 境促成 自我完 善 ;
反 乌托邦
(一 )、乌托邦 (Ut
opi
a):
一个不存在的世界 , 通过 则倾向于奥古斯 丁教义 , 把人 类看成 一种软 弱的生 物 , 总
相当丰富的细节 展现了一定的时空定位 。 (二 )、“乌 是屈从于各种各 样的罪孽 , 是贪婪 、野心 、骄 傲的奴 仆 , 无
托邦 ”或者正面乌托邦 (Eu
topi
aorpo
sit
iveUt
opi
a):
一 论周围的环境 如何 合情 合理 , 人 类本 性总 是摆 脱不 了邪
个不存在的 世界 , 通 过相 当丰 富的 细 节展 现了 一定 恶与庸俗的侵蚀 。反乌托 邦往往 从悲观及 怀疑的 角度出
的时空定 位 。 作者 试图 让同 代 读者 相信 , 这个 世界 发 , 认为任何建立 “地上乐园 ”的企图都 注定是灾难 性的 。
比他们所 生活的 社会 更加美 好 。 (三 )、恶 托邦 或者 这种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 求 (
乌托邦主 义 )
和 基于怀疑论
否定的乌托邦 (Dy
sto
piao
rne
gat
iveUt
opi
a):
一个不存 思想或理性主义 (
反 乌托 邦 )的保 守和抵 制 , 在今 天依然
在的世界 , 通过 相当 丰富 的细 节展 现 了一 定的 时空 是社会改革中至 为重要的政治张力 。
定位 。 作者试 图让 同代 读者 相 信 , 这个 世 界比 他们 恶托邦 。 在文 学史 上 , 与 进化 论及 科技 飞 跃同 步共
所生活的社会更 糟糕 。 (四 )、讽刺 的乌 托邦 (Ut
opi
a 振 , 19世纪堪称乌托邦 的黄金 时代 。 20世 纪初期 的文学
s
ati
re):
一个不存 在的 世界 , 通过 相当 丰富 的细 节展 世界则主要为 反乌 托邦 的愁 云惨 雾所 笼罩 , 但 乌托 邦写
现了一定的 时 空 定 位 。 它 展 示 了 对 当 代 社 会的 批 作其实并未绝 迹 , 一直 存在 于科 幻小 说对 技术 进步 的信
评 。 (五 )、反 乌托 邦 (An
ti-u
top
ia):
一 个不 存在 的世 心当中 。 60年代 文化风 气大 为改 观 , 乌 托邦 小说在 新文
界 , 通过相 当 丰富 的 细 节 展现 了 一 定 的时 空 定 位 。 学思潮中 蔚然 成风 。 有 趣的 是 , 如果 考虑 到读 者的 判断
它致力于批评乌 托邦主义或 者攻击某 些正面 乌托邦 和理解 , 对乌托邦 与反 乌托邦 的看 法具 有历史 性 。 16世
作品 。 (六 )、批 判的乌托 邦 (Cr
it
ic
alut
opi
a):
一个不 纪大部分乌托邦会让今天 的人们 倒尽胃 口 , 同样 , 一些当
存在的世界 , 通 过相 当丰 富的 细节 展 现了 一定 的时 代乌托邦写作也会吓坏 我们的 祖先 。 正因 为人们 对反乌
空定位 。 它的功能是 提供一 个比现存 世界更 好的社 托邦的理解存在 着大量歧义 , 因而 , “恶托 邦 ”一词大有取
会 , 但是 , 这个社会同 样充满 可以解决 或不能 解决的 代反乌托邦的趋 势 。
欧翔英 :
乌托邦 、反乌托邦 、恶托邦及科幻小说 301

“恶托邦 ”一词并非新词 , 早在 1868年 就有人 已经开 所困扰 , 主人公与乌托邦人一 道紧张 地思考 , 积极 参与改
始如此拼合了 ⑦ 。乌托 邦文 学通 过想 象力 勾勒 一个 近乎 革行动 , 其结果常常改变乌托 邦的社 会面貌 ;
在恶 托邦小
完美的社会图景 , 恶托邦则是 “坏地方 ”或者 “邪恶之地 ”。 说中 , 有 时这 种斗争 可能 失败 , 但 留下了 希望 的种子 , 预
将完美性表现 为压 抑和 恐怖 , 乌 托邦 的进 步和 发展 在恶 示着新的 政治 运动 方向 。 如 勒 · 魁恩 70 年代 的乌 托邦
托邦世界被停滞和野蛮所 取代 ;
个人 自由 , 尤其是 娱乐和 名作 《被流放者 》 (Th
eDi
spo
sse
sse
d, 1974), 作品 描写 了两
思想交流往往遭到 最彻底 的限 制 。 “邪 恶之 地 ”是对 “美 个平行的世界 , 无论是作为希 望所在 的乌托 邦移民 星球 ,
好世界 ”的逆转 , 虽说 这个倒 霉的 区域 远在 天边 , 但 批评 还是应该摒弃的 旧世界 , 两个 社会都 存在自 身的问 题 , 被
的靶子还是与读者直接 相关的 当代生 活 。 成功的 恶托邦 尖锐的内 部斗 争和 权力 腐败 所困 扰 。 作品 暗示 , 未 来的
往往将目标确 定为 与读 者个 人生 活息 息相 关 , 且有 能力 希望只有走向 开放 与和 解 , 宛如 在冷 战时 代的 中美 对峙
改变的现实 弊端 。 “这是 语义狭 窄的 恶托 邦与 范围 宽泛 最终必然走向 “破冰 运动 ”, 作品 充满 了现实 政治 的讽喻
的反乌托邦之 间最 关键 的区 别 , 恶托 邦基 本上 关注 作家 意义 。
生活的现实社会 , 立足于把一 种正在 发展中 的 , 作 家认为 总之 , 20世纪的乌 托邦 写作并 不像 多数人 所认 为的

势必导致灾难性后果 的趋势推演为恐怖的力量 。” 由此 , 那样 , 完全被反乌托邦的阴霾 所笼罩 , 乌托 邦创作 先是与
与 “反乌托邦 ”相比 , 恶托邦具有强烈的 “批判现 实主义色 进化论及未来 主义 结合 , 以 后又 在六 七十 年代 以来 的反
彩 ” , 攻击的目标 相对 具体而 狭窄 , 它 揭示 一种 隐匿 在现 主流文化中大放 异彩 。上 述分析 及梳理远 远不能 囊括丰
实内部的疾病 , 预 示如 果不 采取 措施 将不 可避 免可 怕的 富多彩的文学实 践 , 作为一种 充满活 力的创 作形式 , 乌托
恶果 , 以此促成积极行动的 意识 。 因 此 , 从 乌托邦 主义的 邦小说还有发 展演 变的 空间 , 也 是需 要我 们密 切关 注的
实践功能来说 , 恶托邦并非乌 托邦的 反面 , 它代表 一种直 当代文学现象 。
面惨淡人 生 的批 判 意识 , 与逃 避 现 实的 悲 观主 义 不 同 。
典型的恶托邦小 说往往 表现 在 “铁笼 ”般 的极 权体制 下 ,
注解 【No
tes

反叛者如何发 展抗 争机 制 , 双方 的生 死决 战虽 说常 常以
悲剧结局 , 但是 , 读者却能 从中辨 识出改革 现实社 会的必 ① No
rthr
opFr
ye, “ Var
ie
tie
sofLi
te
rat
ureUt
opi
as, ” Ut
opi
asandUt
o-

要性 。基于乌托邦写作中 包含的 社会批 判价 值和 实践功 pi


anTh
ought
.ed.Fr
ankE.Manue
l(Bos
ton:Be
aconPr
ess
, 1966)

能 , 许多当代评论 家对 这个 方兴 未艾 的文 类寄 予热 切期 28 -29.
② 科幻小说是一种易于辨识 , 却难 于定义的文类 , 美国评论家阿
待 , 如乌 托邦 学者汤 姆 · 摩兰 (To
m Mo
yla
n)曾反 复阐发
尔斯物 · 卡梅伦收集了长达 52页的各种定义 , 但时至今日 , 科幻
乌托邦写作理 论 , 希望 找到 一条 振兴 文学 社会 使命 的道
的定义依旧没有一个 定论 。 吴 岩 :“论 科幻小 说的概 念 ” , 《幻想
路 。 在 《不可 能的 渴 望 :科 幻 小 说 与 乌 托 邦 想 象 》 (De
-
在线 》 。 2009 年 6 月 4 日 , <ht
tp://www.s
fw-c
d.c
om/ht
ml/z
ix-
ma
ndt
heI
mpo
ssi
bl
e:S
cie
nceFi
ct
iona
ndt
heUt
opi
anI
magi
-
un/l
il
unpi
ping/2009/0604 /432/ht
ml>。
na
tio
n, 1986)
一 书中 , 他把 拉斯 、德兰尼 、勒 · 魁恩 等人的
③ 苏缪尔 · 德兰尼是著名 的黑人 男同性 恋作家 , 他的科 幻作品
创作看作 “批判的乌托邦 ”, 其特征包括 :
挑战反 乌托邦对 有很高的学术和艺术水平 , 其创作与同一时期的 女权主义科幻乌
乌托邦思想和 实践 的拒 绝 , 反对 将现 存社 会看 成完 美世 托邦有很多相近的思想艺 术倾向 , 因 而 , 也被作 为重要的 女权主
界;
直面乌托邦文类自身的局 限性 , 在拒绝 蓝图的 同时保 义作家 。
留乌托邦梦想 ;
聚焦于乌托邦 世界内 在的困 难和缺陷 , 着 ④ LymanSa
rgent
, “ TheThr
eeFac
esofUt
opi
ani
smRe
vis
it
ed, ” Ut
o-
力揭示清晰可辨的动 态变革等 。⑨ pi
anSt
udi
es5(1994):9.
实际上 , 传统的乌托邦思 想包含 着悖论 性质 :
进步是 ⑤⑧ 参 见 Dav
idW.S
isk, Tr
ans
for
mat
ionso
fLa
nguagei
nMo
der
n

由对 “完美 ”的追求发 动起来 的 , 然而 , 抵 达某种 “完美境 Dys


top
ias(Wes
tpo
rt, CT:Gr
eenWoo
dPr
ess
, 1997)4, 7.
⑥ 按奥古斯丁 (Au
gus
ti
ne)的观点 , 人是 失落的 , 不能自 救 , 全靠
界 ”则意味着 “死亡 ”或 者停滞不前 。 故而 , 在当 代乌托邦
神的恩典 、预定和维护才能 得救 ;
天主 教在中世 纪逐渐采 取了贝
中 , “更好的 ”取代了 “完美的 ”, 着眼于变革社会的实践意
拉基 (Pel
agi
an)主义教义 , 或半 贝拉基主 义观点 , 即人是 良善的 ,
义 , 创作的目标是构想一个高 度动态 、持续 发展的 替代性
可以行功德 , 并因寻求神而得救 。
世界 , “完美性 ”不再 是乌托邦的必备要素 , 许多 作品甚至
⑦ Na
nBo
wma
nAl
bins
ki, Wo
men' sUt
opi
asi
nBr
it
is
handAme
ric
an
突破了乌托邦 与恶 托邦 的界 限 , 以便 避免 陷入 这个 古老
Fi
ct
ion(Lo
ndo
nandNe
wYo
rk:Ro
utl
edg
e, 1988)11.
的思维陷阱 。 ⑨ To
m Mo
yla
n, De
mandt
heI
mpo
ssi
ble
:Sc
ienc
eFi
cti
onan
dtheUt
o-
可以说 , 相当数 量的当 代写 作为 “批评 的乌 托邦 ”提 pi
anI
magi
nat
ion(NewYor
k:Me
thuen, 1986)10 -11.
供了现实注 解 。 作品 中的 “替 代性社 会 ”同样 充满斗 争 、
责任编辑 :
谭咪咪
压抑和不满 。 昔日的乌托 邦访客 常常被动 地满足 于对完
美世界的赞叹 , 当 代乌 托邦 人则 被困 难重 重的 政治 问题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