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王冬梅:表比较的“是”字句和“有”字句


表比较的“是 ”字句和“有 ”字句

王冬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提要   本文从表示比较的“是”字句和“有”字句 之 间 存 在 的 一 系 列 对 立 现 象 入 手,探 讨 了 这 两 类 句 式
中比较义的来源,即“是”字是肯定的形式标记,能 增 强 所 肯 定 的 事 物 的 指 别 度,使 它 从 同 类 事 物 中 凸
显出来,比较得以产生;“有”是叙述的形式标记,表示一种动态的实现,即一个事物在某个方面达到另
外一个事物相似的高度,比较是个自然的认知过程。这两类比较句之间的对立,包括比较项出现与否
的对立、肯定和否定/疑问形式的对立、副词性成分 使 用 上 的 对 立、句 末 成 分“了”出 现 与 否 的 对 立 等,
都是汉语中最重要的两大分野———肯定和叙述的分野所驱动的。
关键词   比较   “有”字句   “是”字句   叙述   肯定
DOI:10.13724/j.cnki.ctiw.2021.02.003

一   引言

比较是人类认知领域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反映在语言上,就
是不同语言中都有比较范畴存在。现代汉语中表示比较的语言形式是非常丰富的。根据陈
2005),汉语比较句式有 28 种之 多,赵 金 铭(
珺、周小兵( 2001)更 是 指 出,汉 语 的 比 较 范 畴 有
40 种之多,除了最常见的“ X”如“他 比 我 高”以 外,还 有 “他 高 过 我/我 和 他 一 样 高/现
A比B 
在的生活水平远远高于以前/他更高/他高一点儿”等诸多类型。表示比较的句子,有的带明
确的比较标记,如“比”“过”“和……一样”等;也有的 通 过 整 个 句 式 体 现 出 比 较 义,如 下 面 的
“有”字句和“是”字句:

1)大儿子已经有爸爸高了。

2)月是故乡明。
“有”和“是”本身都没有比较义,但是上面两个句子都含有比较义,可以称为广义的比较句。
比较范畴中,比较双方和比较的点是必不可少的,这三项 S
tas
sen(
2001:
993-997)称为
比较主体、比较基准和比较参数。比较主体是比较句中和已知项进行比较的事物;比较基准
是已知的作为基准的事物,也称比较客体;比较参数即有些学者所说的比较方面、比较点(殷

*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 目 “生 成 语 法 的 汉 语 研 究 与 新 时 代 汉 语 语 法 理 论 创 新”(
18ZDA291)的
阶段性成果,曾在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八届学 术 年 会 (
2016,上 海 )上 报 告 过,与 会 代 表 提 出 了 很 好 的 讨 论 意
见,《世界汉语教学》匿名审稿专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谨致谢忱。

183
世界汉语教学 第 35 卷 2021 年第 2 期

志平,1987;张豫峰,
1998;刘 焱,
2004:
18)。 上 例 (
1)中,比 较 主 体 是 “大 儿 子”,比 较 基 准 是
“爸爸”,比较参数是身体的高 度。 例 ( 2)中 的 比 较 主 体 是 “故 乡 的 月”,比 较 基 准 是 “他 乡 的
月”,比较参数是形状上“圆”的程度。但从形式 上看,例(
1)的 比 较 双 方 直 接 出 现 在 句 子 中,
2)的比较双方却是仅存在于语境中,二者 有 着 明 显 的 差 异。 我 们 的 问 题 是,这 两 类 句 子
例(
形式不同,核心动词不同且动词本身都没有 比 较 义,那 么 它 们 的 比 较 义 来 自 哪 里? 另 外,考
察发现,这两类比较句之间存在一系列的对立现象,造成这种对立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
表比较的“有”字句,语法学界很早就有人 关 注 过。 早 期 的 研 究 主 要 是 在 综 合 性 的 语 法
1924:
著作中,通过具体例句说明该句式具有比较义,如黎 锦 熙( 78)将 这 类“有”字 句 归 入 比
较句中的平比句;吕叔湘(1944/2014:359)指出这类“有”字句表示“均齐”,后来又指出“用于
比较,表示相似”(吕叔湘主编, 1980:559);朱德熙(
1982:
170)则指出动词“有”可以出现在表
1968/1979:
比较的句子中;赵元任( 302)关于“有”字 句 的“爬 升 企 及”说 非 常 有 见 地,后 文 我
们还会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后来的学者对该句式进行了更具体的研究,主要围绕“有”字
比较句在构成、语义、语用方面的特点(张豫峰, 1998;刘焱, 2004),以及“有”字的性质即“有”
是动词还是介词(曹炜,1987;宋玉柱,
1987)等 进 行。 表 比 较 句 的 “是”字 句,相 关 研 究 很 少,
2009)对普通话和粤 语中这 类“是”字 句(文 中 称 为“表 比 较 的 系 词
目前只有张和友、邓思颖(
句”)的句法差异进行了考察。本文所关注的两 类 句 式 中 比 较 义 的 来 源、存 在 的 对 立 及 相 关
现象背后的动因,则一直没有得到系统研究。

二   表比较的“有”字句和“是”字句的对立

1 比较双方出现与否的对立
2.
从比较句的构成上看,“有”字句和“是”字句一个明显的对立是,“有”字句的比较双方即
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同时出现在句中,而“是”字句的比较双方不是直接出现在句子中,而是
存在于语境中。
表比较的“有”字句,句式一般 是 “
A 有/没 有 B(那 么)
X”,其 比 较 主 体 和 比 较 基 准 既 可
1),也可以是动作,如例(
以是事物,如例( 3)(
4),但同一句子中的比较双方必须是同类的,都
是事物或者都是动作,这样才能有共同的可资比较的方面,也就是比较参数。

3)走路没有骑车快。

4)跑步没有游泳累。
1)中,
例( A、B 双方的比较 参 数 是 身 高,以 B 即“爸 爸”的 高 度 为 基 准,通 过 比 较 判 断 A
即“大儿子”达到 了 B“爸 爸”的 数 值。 例 (
3)中,比 较 主 体 和 比 较 基 准 分 别 是 “走 路”和 “骑
车”,比较参数是速度,通过比较得出比较主体 的 速 度 没 有 达 到 比 较 基 准 的 数 值。 和 比 较 主
体是事物时有所不同,比较主体是动作时,由于 动 作 不 能 离 开 相 应 的 事 物 独 立 存 在,语 境 中
还有一个动作的发出者“人”存在,是“人”走路,“人”骑车。例(
4)略微复杂一些,比较主体和
比较基准分别是“跑步”和“游泳”,比较参数是这两 项 运动的 实 施 者“人”所 感 受 到 的 劳 累 的
程度。
表比较的“是”字句,句式一般是“ X”,比较主体既不是 A,也不是 B,而是 A 的下
A 是 B 
位范畴,这个下位范畴是由 A 及其限制成分 B 共同构成的,也可 以 说是 A 和 B 的交 集。 比
较基准则是 A 这范畴内除了比较主体以外的所有其他成员。 也就 是说,形式 上 比较 主 体 和

184
王冬梅:表比较的“是”字句和“有”字句

2)和例(
比较基准在句子中都没有出现。如上文例( 5)(
6):

5)姜是老的辣。

6)鸡蛋是煮的好吃。
5)的比较主体既不是“姜”也 不 是 “老 的”,而 是 名 词 性 成 分 “姜”受 形 容 词 性 成 分 “老”限
例(
制,从而构成的下位范畴“老的姜”。比较基准是存在于语境中的、可以默会的“老的姜”以外
所有的“其他的姜”。老的姜和其他的姜相比,在“辣”这一性质上胜出。例(
6)中比较主体是
鸡蛋的下位范畴“煮的鸡蛋”,即通过煮这种方式烹饪的鸡蛋,是名词性成分“鸡蛋”被动词性
成分限制而构成的下位范畴,比较基准是默会的所有其他方式烹饪的鸡蛋,比较参数则是好
2)“月是故 乡 明”也 是 如 此,比 较 主 体 是 月 的 下 位 范
吃程度,在比较中“煮的鸡蛋”胜出。例(
畴故乡的月,比较基准是他乡的月,比较参数是亮度。
“是”字比较句的比较主体也可以是动词性的,如:

7)学习语言还是去语言大学好。
虽然比较主体有区别,但是句式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的。比较主体“去语言大学学习
语言”,即用“去语言大学”对 “学 习 语 言”进 行 了 限 制,也 可 以 说 是 “学 习 语 言”的 下 位 范 畴。
比较基准是“去其他机构学习语言”,比较主体在比较中胜出。
2 肯定和否定/疑问形式的对立
2.
表示比较的“有”字句和“是”字句还有一 个 明显 的 形 式 对 立,就 是“有”字 句 大 多 以 否 定
A 没有 B(那 么)
形式“ X”或 疑 问 形 式 “
A 有 B(那 么)
X 吗”出 现,用 于 肯 定 句 则 比 较 受 限。
如:


8)儿子没有爸爸高。———儿子有爸爸高吗?——— 儿子有爸爸高。———儿子 有爸爸 高
了。

9)柚子没有橘子甜。———柚 子 有 橘 子 甜 吗?———*柚 子 有 橘 子 甜。———*柚 子 有 橘 子
甜了。

10)下 楼 梯 没 有 上 楼 梯 累。———下 楼 梯 有 上 楼 梯 累 吗?———* 下 楼 梯 有 上 楼 梯
累。———*下楼梯有上楼梯累了。
以上诸例中的比较双方,既有事物,也有动作。不管是哪种,否定句和疑问句都能成立,
但是肯定句的情况较复杂。例( 8)中的肯定形式“儿 子有 爸 爸 高”一 般 只 能 出 现 在 问 答 语 境
中用来回答“儿子有爸爸高吗?”这个疑问,且 即 使 在 答 句 中 也 不 够 自 然。 不 过,如 果 在 肯 定
句句末加上“了”,“儿 子 有 爸 爸 高 了”,句 子 就 完 全 没 有 问 题 了。 这 一 点 下 文 还 会 谈 到。 例

9)(
10)中的肯定句明显是不能说的。
8)和例(
另外,例( 9)(
10)还有一个区别,即(
8)中 的“儿子”“爸爸”都 是 特 指 的,而(
9)中
的“柚子”“橘子”,(
10)中的“下楼梯”“上 楼梯”都不是,那这会不会是 造 成(
8)的 可 接 受 度 高
9)的比较主体和比较 基 准 都 改 成 特 指 的,进 行 验 证,发 现 句 子 依
一些的原因呢?我们把例(
然不能说。如:

11)你的橘子没有我的(橘子)甜。———你 的 橘 子 有 我 的(橘 子)甜 吗?———*你 的 橘 子
有我的(橘子)甜。

12)你爬楼没有我爬楼快。———你爬楼有我爬楼快吗?———*你爬楼有我(爬楼)快。
为了进一步对我们观察 到 的 现 象 进 行 确 认,我 们 利 用 北 大 CCL 语 料 库 进 行 了 查 询 统

185
世界汉语教学 第 35 卷 2021 年第 2 期

计。为方便起见,我们挑选了关键词“有你”“有我”“有他”进行了查询,并选取前 5 页查询结
果进行统计,共找到“有”字比较句 37 个,其 中 否 定 句 26 个,疑 问 句 8 个,反 问 句 1 个,肯 定
句 2 个。①
我们把反问句和肯定句抄录如下:

13)去你的,谁有你伟大。
14)我要有你这么漂亮,找不上华侨也要找个屁股冒烟的,臭到底也捞个大学生。


15)咱们这儿的牛奶当水喝,一个苹果有你脑袋大,错过这机会可没后悔药给你吃呀!
反问句(13)本质上相当 于 一 个 否 定 句。 两 个 肯 定 句,(
14)是 假 设 句,不 能 算 是 典 型 的 肯 定
句;(
15)的确是肯定句。类似的例子并不罕见,如:
16)这大麦草垛子,有几间房子那么高大,哪能烧得完呢!


17)许多小鬼参军时只有枪那么高。
从上下文可以看出,这类句子中虽然存在两个可以在某方面进行比较的事物,但说话人的意
图并不是就这两个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一个结果,而是以一个听说双方已知的或客观上
是大家都熟悉的事物为参照点,来描述另外一个事物在某方面的性质,是一种类比。表现在
形式上,这类句子中常常出现指示词“那么”,且多在肯定句中。如(
15)以交谈双方都知道的
“你脑袋”的大小为参照,来描述当地苹果的大 小;(
16)以 大 家 默 会 的 房 子 的 大 小 为 参 照,来
描述麦草垛子的大小;(
17)以大家默会的实际上也比较固定的枪的高度为参照,来描述许多
小鬼参军时的身高。因为说话人的意图并不是比较,这类句子不是典型的“有”字比较句。
我们在 CCL 语料库中搜索了关键词“有……那么”,选取合格的“
A 有 B 那 么 X”
20 例,
13 例,“高”
发现 X 的使用非常集中,其 中“大” 4 例,“粗”“细”“长 短”各 1 例。 也 就 是 说,能
出现在这些句子中 X 位置上的,是 典 型 的 表 示 事 物 外 在 形 状 的 性 质 形 容 词,这 大 概 是 因 为
大小粗细长短都是可以度量的,相对比较客观,易于作为标准来描述其他事物。其他主观性
较强的形容词,如“好、坏”“高兴”等,其程度是很难默会的,用来描述则比较困难。
表比较的“是”字句在这方面和“有”字句 形 成 对 立,基 本 上 只 是 用 于 肯 定 形 式。 如 果 改
成疑问句或者否定句,也不是绝对不能接受,但 实 际 语 料 中,我 们 没 有 找 到 一 例 疑 问 或 否 定
的句子。如:

18)丁处长心里想,姜还是老的辣呀,耿局长也是人,也食人间烟火,早不调人,晚不办,
正赶在文件下发之前。
? ?
   姜还是老的辣吗?        姜不是老的辣。

19)读书人是善良的多。

   读书人是善良的多吗?    *读书人不是善良的多。

20)鸡蛋是煮的好吃。

   鸡蛋是煮的好吃吗?    *鸡蛋不是煮的好吃。
21)睡觉是平躺的姿势最常见。

① 审稿专家指出,对 CCL 语料库的考察缺乏口语语料,很难说明问题。我们 以“有 你/我/他 高”为 关


键词检索了 BCC 语料库中的“对 话 ”部 分,共 得 到 56 个 例 句,肯 定 句 和 否 定 句/疑 问 句 的 比 例 是 9:
47,和
CCL 语料库的表现基本一致。

186
王冬梅:表比较的“是”字句和“有”字句


   睡觉是平躺的姿势最常见吗?   
* 睡觉不是平躺的姿势最常见。
3 副词性修饰成分使用上的对立
2.
表比较的“有”字句中,“有”前可以出现的 副词 种 类 比 较 多,包 括 时 间 副 词 如“已 经”、程
度副词如“几乎”、肯定副词如“的确”等各种副词。具体例子如下:

22)他有爸爸高了。         他已经有爸爸高了。
   他几乎有爸爸高了。       他终于有爸爸高了。
   他去年就有爸爸高了。      他的确有爸爸高了。
   他都有爸爸高了。        他马上就要有爸爸高了。
   他还是没有爸爸高。       他的确没有爸爸高。
而“是”字句则不同,“是”前面能出现的基本 上是表 示 确 认 或 强 调 的 副 词,如“的 确”“当
然”“到底”等,不能出现时间副词、程度副词等,也较少出现其他类型的副词。如:

23)月亮的确是家乡的圆。      *月亮已经是家乡的圆。
   月亮当然是家乡的圆。      *月亮早就是家乡的圆。
   月亮到底是家乡的圆。      *月亮几乎是家乡的圆。
另外,这类“是”字句中的“是”经常可以说成“还是”:月亮还是家乡的圆。其中的“还”可
以看成表示状态持续的副词,即以前就认为月 亮 是 家 乡 的 圆,看 过 其 他 地 方 的 月 亮 以 后,依
然保持这种看法。这时副词“还”通常重读。也可 以 把“还 是”看 成 一 个 副 词,后 面 同 形 删 略
了一个“是”。这时副词“还是”通常不重读。
4 句末成分“了”出现与否的对立
2.
在句末成分“了”出现与否上,这两类表比较的句子也存在对立。“有”字句中,如果比较
主体是名词性的,句末可以比较自由地出现“了”,如例(
17)中的多个句子。“了”的出现甚至
可以让原本接受程度较低的句子变得很自然。如 2. 8):
2 中的例(

   儿子有爸爸高。———儿子有爸爸高了。
其中的肯定形式“儿子有爸爸高。”可接受程度 比较 低,但 如 果 在 句 末 加 上 助 词“了”,句 子 就
很自然了,而且不必受限于问答语境。再如:
24)这两年儿子长得很快,已经有爸爸高了。

“了”的出现显然大大提高了句子的可接受程度。类似的例子还有:

25)单就眼前的 H 说 罢,幸 福 的 梦 曾 开 过 丰 满 的 花 朵,现 在 家 已 累 得 他,脊 梁 折 驼 着
了,膀尖也纵得有山峰高了。

26)但眼看梨树长得有两个人高了,却总是只开花不结果。
如果比较主体是动词性的,句末“了”有时可以出现,有时不能。如:
   游泳没有跑步累。———*游泳没有跑步累了。
   他跑步没有我快。———他跑步没有我快了。
而“是”字比较句的句末一般不能出现“了”。如:

27)月亮是家乡的圆———*月亮是家乡的圆了。———月亮当然是家乡的圆了。
28)鸡蛋是煮的好吃———*鸡蛋是煮的好吃了。

5 语义上平比和差比的对立
2.
平比和差比是就比较结果说的。如果比较 主 体 和 比 较 基 准 在 比 较 参 数 上 存 在 差 异,则

187
世界汉语教学 第 35 卷 2021 年第 2 期

2004:
是差比;如果二者在比较参数上相同或相近,则是平比。(参看刘焱, 39;吴福祥,
2010)
如:

29)张三比李四高。

30)张三和李四一样高。
上面两例中的比较主体都是“张三”,比较基准都是“李四”,比较参数都是身高。(
29)中
的比较参数不同,是差比;(
30)中的比较参数相同,则是平比。
表比较的“有”字句和“是”字句在平比和 差比 上 存 在 对 立。 对“有”字 句 来 说,肯 定 形 式
表示平比,否定形式则是对平比的否定,即差比。这个平比通常不是对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
进行精准测量后的比较,而是一种大概的估计,即看起来两者差不多。如:

31)儿子有爸爸高了。

32)走路没有骑车快。
“是”字句一般都是以肯定的形式出现,表 示 差 比,即 比 较 主 体 和 比 较 基 准 相 比,有 明 显
的不同。如:
33)月光照在黄浦江的水面上亮晶晶的。月是故乡明。

34)学汉语还是去语言大学好。

“是”字比较句中,如果我们用 A 代替比较主体的话,比较基准就是所有的非 A,二者相比,

的比较参数明显高于非 A。如(
33)中,比较主体故乡的月亮和比较基准非故乡的月亮,比较
34)中,比 较 主 体 是 去 语 言 大 学 学 汉 语,比 较 基 准
参数是亮度,故乡的月亮在比较中胜出。(
是去语言大学以外的地方学汉语,前者在比较中胜出。
6 句中主要动词出现与否的对立
2.
表示比较时,“有”字句中的动词“有”如果去掉,句子 就 不 成 立 了;“是”字 句 中 的“是”有
时可以不出现。如:
35)大儿子有爸爸高了。———*大儿子爸爸高了。———*大儿子,爸爸高了。


36)学汉语当然是去语 言 大 学 好。———学 汉 语 当 然 去 语 言 大 学 好。———学 汉 语,当 然
去语言大学好。
37)月是故乡圆。———月,故乡圆。


38)读书人是善良的多。———读书人善良的多。———读书人,善良的多。
7 主客观的对立
2.
“有”字比较句,多叙述客观事实,如上例中的“儿 子 有 爸 爸 高 了”“游 泳 比 跑 步 累”等;而
“是”字比较句,多表达说话者的主观看法,如“月是故乡明”“鸡蛋是煮的好吃”等。

三   叙述和肯定的分野带来两类比较句的对立

1 赵元任“爬升企及”说
3.
我们对同样表示比较句的“是”字句和“有”字句之间存在的一系列对立现象进行了比较
分析。这种整齐的对立应该不是偶然的,那么,其深层的动因是什么?赵元任“爬升企及”说
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赵元任(1968/1979:
302)指出,“有”字 比 较 句 是 “跟‘同 等’差 不 多 可
是不完全一样的一种比较形式,叫做‘企及’, X 从低处往 高处 爬,爬 到跟 Y 一 样高。”这 个观
察非常合乎语言事实。如我们上文的例子:

188
王冬梅:表比较的“是”字句和“有”字句


24)这两年儿子长得很快,已经有爸爸高了。
从语义上看,上例就是一个典型的爬升企及 的 例 子。 和 爸 爸 相 比,儿 子 以 前 是 比 较 矮 的,随
着时间的推移,儿子一天天长高,终于长到跟 爸 爸 一 样 高 了。 显 然,爬 升 企 及 是 一 个 动 态 的
过程,也就是句子具有动态性。我们把这类句子看成是典型的“有”字比较句。相应的,比较
主体是动作时,句子主要表示类比时,常常表示 一 种 比 较 固 定 的 状 态,不 具 有 爬 升 企 及 的 过
程,是非典型“有”字比较句。 和 “有”字 句 完 全 不 同,“是”字 句 通 常 表 达 一 种 恒 定 状 态 的 比
较,如“鸡蛋是煮的好吃”,不表示变化,句子具有静态性。
2 叙述和肯定的对立
3.
静态和动态的对立,既体现了 两 类 比 较 句 在 语 义 上 的 区 别,更 体 现 了 语 言 中 叙 述 (
nar-

aton)和肯定(
i ass
ert
ion)的分野。肯定句,用来指称一个事物或事件,是静 态的、主 观的,在
话语中属于背景(李讷等, 1998;木村英树,
2003)。 陈 述 句,则 用 来 陈 述 一 个 事 件,有 明 显 的
动态性质,是客观的,在话语中高度前景化。肯定 和 叙 述 的 区 别,“可 以 看 作 动 和 静 的 分 别”
(吕叔湘,
1944/2014:
368)。
1968/1979:
肯定、叙述的区分及其形式标记,最早是赵元任( 53-57)给谓语分小类时提
出的。沈家煊(2012)有进一步的论证。王冬梅(2014)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了肯定的
形式依据为“是”和“的”,叙述的形式 依据为“有”和“了”,而“是”和“有”、“的”和“了”之 间 存
在着一系列的对立现象,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肯定和叙述的分野在汉语中的重要性,也是我们
分析“是”字比较句和“有”字比较句相互对立的理论基础。
3 从叙述和肯定看两类比较句的对立
3.
我们认为,“是”字句和“有”字句表比较时存在的一系列对立,根源在于“是”和“有”背后
肯定和叙述的对立。也就是说,“有”字比较句和叙述性密切相关,“是”字比较句则和肯定性
密切相关。由于叙述和肯定存在对立,“是”字句和“有”字句表比较时也存在一系列的对立。
而且,本文开头提出的问题都能据此得到合理的解释。
3.1 “是”字句比较义的由来及相关解释
3.
“是”字是肯定的形式标记,在句子中起到 加 强 肯 定 的 作 用。 而 加 强 肯 定 就 是 增 强 所 肯
2013;王冬梅,
定的事物的指别度。(完权, 2014)所谓指别度,是指“说话人觉得,他提供的指
称词语指示听话人从头脑记忆中或周围环境 中 搜 索、找 出 目 标 事 物 或 事 件 的 指 示 强 度。 指
示强度高的指别度高,指示强度低的指别度低”。(沈家煊、完权,
2009)增强某个指称性成分
的指别度,也就达到增加听者对该指称目标的 注 意 力 强 度 的 作 用。 听 者 对 指 称 目 标 的 注 意
力强度增加了,该目标就会从同类的事物 中 凸 显 出 来。 凸 显 的 事 物 就 是 图 形(
fi e),而 其
gur
他事物则消退成为背景(gound)。图形和背景一明一暗,自然就产生了比较(对比)。

“是”字比较句的相关特点,大多可据此得以 解 释。“是”字 比 较 句 是 通 过 强 调 某 一 事 物
使其在同类事物中凸显出来形成的,而不是直 接 拿 两 个 事 物 进 行 比 较,所 以,比 较 基 准 处 于
背景,可以不直接出现在句子中,而存在于语 境 之 中。 正 是 比 较 产 生 的 这 个 过 程,决 定 了 这
类比较句多是肯定句,是差比句。
强调作为一种聚焦方式,不一定非要通过动词“是”来达成,也可以通过重读等其他方式
36):
达成。所以“是”有时可以不出现,如上例(
   学汉语 当然 是去 语言 大 学好。———学汉语 当然 去 语言 大学好。———学汉语,当然

189
世界汉语教学 第 35 卷 2021 年第 2 期

去语言大学好。
当我们在“学汉语”后面加上停顿时,实质上起 到了提 请 对 方 注 意 下 文 的 作 用,下 文“去 语 言
大学”自然得到了凸显,被强调出来。而强调本身 是 主 观 的,所 以“是”字 比 较 句 表 示 的 多 是
说话者的主观判断。判断句是没有时间性的,所以“是”字比较句中不出现时间性副词,一般
也不带表示变化的句末“了”。
3.2 “有”字句比较义的由来及相关解释
3.
与“是”是肯定的形式标记相对立,“有”是叙述的形式标记。叙述具有动态性,与动作的
实现相关,动作的实现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王冬梅,2014)这就是“有”字比较句“爬
升企及”语义的由来。一个事物通过爬升达到与另外一个事物在某方面相似的高度,两个事
物的比较自然就产生了,“平比”的语义也由此而来。
“有”字比较句的相关特点,大多与此相关。“有”字 比 较 句 的 比 较 义 在 比 较 主 体 向 比 较
基准靠拢的过程中形成,所以比较主体和比较 基 准 都 处 于 前 景 中,也 就 都 要 出 现 在 句 子 中。
“有”字叙述句的动态性、时间性决定了“有”字比较句 中 可 以 比 较 自 由 地 出 现 包 括 时 间 副 词
“已经”等的各类副词,可以带表 示 动 态 变 化 的 句 末 词 “了”。2.
2 中 的 “柚 子 有 橘 子 甜”之 类
的句子之所以不能说,就是因为句子本身描述了一个静态的现象,缺乏动态性。上文中提及
的下列现象也可据此解释:


8’)儿子有爸爸高。———儿子有爸爸高了。
正因为“了”本身表示动态变化,句子带上“了”则具有了动态性,和“有”字比较句的动态性相
契合,所以上述“有”字句加上“了”,可接受程度得以提高。
另外,与“是”字句表示肯定性相对立,“有”字句 表 示 叙 述,叙 述 的 客 观 性 决 定 了“有”字
比较句多用于叙述客观事实。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表比较的“是”字句和“有”字 句,比 较 义 的 来 源 是 不 同 的,前 者 是
通过 对 比 较 主 体 的 强 调 产 生 的,后 者 是 在 比 较 主 体 向 比 较 基 准 靠 拢 的 过 程 中 自 然 产 生 的。
两类比较句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的对立,背后是叙述和肯定这一对汉语中的大分野的对立。

参考文献
曹 炜 (
1987)也谈“有”的词性,《汉语学习》第 2 期。
陈   珺、周小兵 (
2005)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择和排序,《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2 期。
黎锦熙 (
1924)《新著国语文法》,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   讷、安珊笛、张伯江 (
1998)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中国语文》第 2 期。
刘 焱 (
2004)《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上海:学林出版社。
吕叔湘 (
1944)《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 年。
吕叔湘主编 (
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
木村英树 (
2003)“的”字句的句式语义及“的”字的功能扩展,《中国语文》第 4 期。
沈家煊 (
2012)零句和流水句,《中国语文》第 5 期。
沈家煊、完   权 (
2009)也谈“之”字结构和“之”字的功能,《语言研究》第 2 期。
宋玉柱 (
1987)介词“有”应该肯定,《汉语学习》第 2 期。
完 权 (
2013)事态句中的“的”,《中国语文》第 1 期。
王冬梅 (
2014)从“是”和“的”、“有”和“了”看肯定和叙述,《中国语文》第 1 期。

190
王冬梅:表比较的“是”字句和“有”字句

吴福祥 (
2010)粤语差比式 XA 过 Y 的类型学地位———比较方言学和区域类 型 学 的 视 角,《中 国 语 文》第 3
期。
殷志平 (
1987)“比”字句浅论,《汉语学习》第 4 期。
张和友、邓思颖 (
2009)普通话、粤语比较义系词句的句法差异及相关问题,《汉语学习》第 3 期。
张豫峰 (
1998)“有”字句研究综述,《汉语学习》第 3 期。
赵金铭 (
2001)论汉语的“比较”范畴,《中国语言学报》第十期。
赵元任 (
1968)《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节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年。
朱德熙 (
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tas
sen,Le
on (
2001)Compar
ison 
and 
uni
ver
sa grammar.Ox
l  fod:Ba
r sil
 Bl
ackwe
ll.

Two Compar
ison
 Indicat
ing Sen
tence 
Types:
You-s
ent
ence
s vi
s-a-v
is Sh
i-sent
ences

Wang 
Dongme

Ab
str
act I
n Ch
ine
se,some
 sen
tenc
es 
wit
h s
hi (是)and 
you (有)c
ani
 nd
ica
tecom-
 
pa
rison.Th
is 
pape
r f
inds
 sys
tema
tic
 con
tra
sts 
betwe
ent
 he
 two
 type
s o
f s
ent
enc
es 
when
used f
or such 
a purpose, i
nclud
ing pres
ence vs.absence 
oft
 he comparedi
 tems,a f
firmati
ve
form vs.negative/
interrogat
ivef
 orm,empha ticadve
  rbs vs.adverbs
  o
f time and degr
ee,
and pres
enc vs.
e  absence oft
 hes
 entencef
 inal
 le (了). I
t al
so dis
cusses t
he sourceso
 ft
 he
compa
rat
ive 
mean
ing
 in
 the
 two
 sen
tenc
e t
ype
s.Sh
i i
s a 
marke
r o
f a
sse
rton,wh
i ich 
can
enhanc
e the dis
crimi
nati
ve deg
ree of
 the ref
eren
t.When  the r
efer
ent stands
 out f
rom
thi
ngs o
f thes
 ame kind,compar
ison
 i pr
s  oduced.Youi
s a marke
r o
f na
r r
ation,ind
ica
ting
dynami
c r
eali
zaton;t
i hat
 is,onet
 hing r
eachesa
  s
imi
lar 
heigh
t tot
 hat
 of ano
ther
 in 
some
aspe
ct,which make
s compari
son 
a natural
 cogn
iti
ve 
proce
ss.Iti
 sconc
  ludedt
 ha
t the
 sys-

ema t
iccon
  tra
sts betweent
 hetwo
  s
 ent
encet
  ype
s a
 re d
riven 
by 
animpo
  rtan
t d
ivi
sion
 in
Chi
nes ,
e i. ,
e.t he 
divi
sion 
between 
ass
erti
on and narr
ati
on.
Ke
ywo
rds compa
rison,you-s
ent
enc
es,s
hi-s
ent
enc
es,na
rra
tion,a
sse
rti
on

作者简介
王冬梅,女,博士,山东临沂人,中国社会科 学 院 语 言 研 究 所 研 究 员,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现
代汉语句法语义学。[
Ema
il:yaya i
010@s com]
na.

19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