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DOI :

10.
164
99/j.cnki.
100
3-5
397.
200
6.s2.
023

比较句系统研究综述

尚 平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北京 100875)

[摘要]本文回顾了自《 马氏文通》以来现代汉语比较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比较
句的系统分类‚归纳总结了比较句系统研究的三个特点。
[关键词]比较句;比较句系统
[中图分类号] H195  [文献标识码] A

比较‚作为人类认知领域中共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在世界各语种中有着千差万别的语言表
达形式‚是各语言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比较句范畴的研究‚亦成为语言研究的一
个重点‚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比较句同样也是一个至为重要无以避开的项目。关于比较句系统
的研究‚前人已经做过不少工作‚本文试图整理现有的前人研究成果‚以期有所发现‚为今后的
进一步研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比较句‚不仅在句法结构类型上丰富多样‚在语义及语用上也有复杂的变化‚历来研究者
们都试图对比较句系统做一个清晰、完备的分类‚因此‚关于比较句的分类‚存在着较多不同的
说法。纵观各家观点‚我们可以看出过往研究体现出以下三个阶段性特点。

一 以语义为主的比较句系统研究
在现代语法著作中最早提到比较句的是马建忠。他在《 马氏文通》中比照印欧语中形容词
的原级、比较级、最高级形式‚认为汉语的比较范畴可分为三类:平比、差比、极比。“平比者‚凡
象静字① 以比两端无轩轾而适相等者也”‚ “差比者‚两端相较有差也”‚“极比者‚言将所以比之
象推至于其极也”。马氏还大量举例说明使用形容词的文言文比较句的一些典型句式及句式
中体现比较意义的比较词语。马氏这一分类具有开创性意义‚对后来比较句的研究者影响很
大‚此后的许多研究者基本上都是循着这一思路对汉语比较范畴进行分类并加以细化或修正。
各家的分类系统简要表示如下页表1。
早期的比较句系统的研究主要是从句子的语义出发‚因此把凡是含有比较意思的句子都
归入比较句。例如黎锦熙把“与其写死文‚不如说活话”看作是表示“审决”的比较句;高名凯把
“这回复试更要用心”当作比较句;吕叔湘认为“与其害民‚宁我独死”“越大越没规矩”“云是白
的‚山也是白的”这些句式也算比较句。这样一来‚就使汉语比较句的范围扩大化了‚从而显得
庞杂。实际上从人类认知角度而言‚表示比较范畴的语言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通过词汇
手段来表示‚如“更慢”“难一些”;也可以通过句法手段来表示‚如“他比我慢”;甚至通过一定的
表1
代表人物 类别 比较词语 例句
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
平比 如、若、犹、由等
醴。
马建忠
差比 於、于、乎、有……焉等 季氏富于周公。
极比 最、至、极、甚、尤、益等 然由居二千石中‚最为暴酷骄恣。
那一丛芦苇‚映着斜阳‚把堤岸密密
像、似、好比、犹如、和……一般、
平比 遮住‚很像粉红绒毯做成了诺大垫
无异于、不下于、等于、相当于等
子:实在奇绝!
黎锦熙
赛过、强于、不如、不及、没有、差 我在学堂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
差比
似等 家放牛‚倒快活些。
审决 与其……宁可、与其……不如等 与其写死文‚不如说活话。
更、益、愈、尤、……于、较……为
①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差比 ……、比 (较) …… (更) ……、比
②这回复试更要用心。
(较)……(还)……等
高名凯
①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
最、最 为、至、极、绝、殊 …… 为
极比 之最。
……最……等
②伊太太最爱喝中国茶。
云是白的‚山也是白的;云有亮光‚山
类同 也、亦
也有亮光。
像、……一样、……似的、似、如、
比拟 眉毛弯弯的、淡淡的‚像新月。
若、犹等
近似 像、似的、若 我站得远‚没看清‚样子像是他哥哥。
……还是……、哪、孰、与……孰 ①英文难学呢‚还是法文难学?
高下
……、孰与、何如等 ②长安何如日远?
①他跟他哥哥一般儿高。
一般儿、一样、那么、如、不比、不
均齐 ②这孩子吃饭也不比人少‚不懂为什
下等
么老长不好。
吕叔湘 不及 不如、比不得、赶不上、没有等 今年的收成不如去年好。
①我只说我慢了‚谁知你更慢。
胜过 更、比、……于、视等
②电灯比油灯亮‚花钱也比油灯省。
①这么些个孩子‚数你最淘气。
尤最 最、尤、较等 ②再没有比这一群建筑更调谐更匀
称的了。
①与其害民‚宁我独死。
得失 宁、不如等 ②与其那样‚还不如及早认清自己的
深浅。
倚变
愈、越、日益等 越大越没规矩。
(比例)
异同 我想她一定是同老太太一样的和气、
跟、和、同
或近似 可爱。
丁声树等
程度
比 三元比谁都明白。
的差别
上下文或语境‚如“这道题不算难‚那道题才难呢”‚也可以传达出比较的意义。早期研究者之
所以在比较句系统的划分上有诸多差异‚原因正在于对表比较范畴的语言手段不加区别‚只从
意义的角度同等对待‚这一阶段的比较句可以称为广义的比较句。

二 语义与句法结构紧密结合的比较句系统研究
后来的研究者们对比较句系统的分类虽然仍主要是根据语义‚但同时也逐渐注重汉语比
较句在句法结构上所独具的特点‚将意义与形式紧密结合起来。
黄晓惠(1992)认为‚现代汉语除了具有古代汉语存在的平比、差比、极比三种类型外‚还有
一种表泛比的类型‚这种泛比句式只强调比较结果‚往往在语义上含有平比、差比或极比等语
义‚在句法结构上以“比起来‚VP”为标记。如“ 他们三个兄弟比起来” 含平比之义;“ 他们三个
“他们三个兄弟比起来‚老三学习差一些”含差比之义。
兄弟比起来‚老二最高”含极比之义;
赵金铭(2001)认为‚现代汉语的比较范畴应该是表示“比较” 的这类功能意义和语言表达
形式的统一体。在“比较”这个语法范畴下还包括了“近似”“等同”“胜过”“不及” 四个次范畴‚
每个次范畴都有各自的语言形式与之对应。他将四个次范畴的句法形式按“典型句式”“常用句
式”“次常用句式”“文言遗存句式”四种加以分类‚
为各比较次范畴建立了一套简明的句式系统。
刘焱(2002)的研究立足于认知‚更注重句子所表达的语义‚因此‚她的比较范畴在语言的
表达形式上与吕叔湘一脉相承‚呈现出丰繁复杂的局面。在她的比较句系统中‚包括了“XR‚
Y 也 R”“X 比较1R”“X 比较2R”“XR‚Y 更 R”“……越……越/越来越……”“X 最/顶 R”“连 X
都/也 R”等形式‚由此可知‚她对比较句的确定采取了一种比较宽泛的标准。
苑晓坤(2003)把山东方言的比较句系统分为等比、差比、递比。其中递比句就是比较主体
与比较基准在形式上相同的比较句‚如“一个好似一个”。

三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系统研究
198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对
比较句系统进行分类的研究逐渐多起来。
刘月华(1983)等以实用为着眼点‚对比较句语义类型进行合并精简‚分为两大类:一、表示
比较事物、性状的同异‚其形式标记包括“ ……跟……一样” “ ……有……那么……” 等句式。
“……没有……那么……”“……
二、表示比较性质、程度的差别、高低‚形式标记包括“比”字句、
不如……”等句式。
柳多利(2005)作为一名外国留学生‚她的比较句研究更偏重于外国人易着手的句法形式。
她所建立的比较句的分类框架也是将比较句分为两大类:等同和差等。在等同类下分出单纯
等同与近似等同两个次类;在差等类下‚柳首先根据参与比较对象的数量分为两项比较句与多
项比较句。两项比较句又包括胜过句及非胜过句;多项比较句包括极比句。刘的分类的一个
优点就是‚把所举的各具体句式进一步按肯定式与否定式加以分类‚这就细化了比较句系统的
分类‚同时在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上显得更全面清晰‚具有实用性。
另外‚一些学者从编写对外汉语语法大纲的需要出发‚更注重各具体比较句式的结构描
写‚归纳典型句法结构。如陈珺、周小兵(2005)把比较句归纳为20个句式‚以利教学。
可以看出‚以对外汉语教学为目的的比较句研究‚除了坚持语义与句法形式的对应外‚更
追求简洁明晰的分类结果。
从以上研究者的分类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家对比较句的定义不尽相同。虽然存在诸
多差异‚但可看出越来越注重比较句的意义与形式的结合。笔者认为‚这一研究道路非常适合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只有坚持语义与句法形式的充分结合‚才能在教学中使学生学得明
白‚在表达意义时有形可据‚才能有助于学以致用。吕叔湘先生(1942)曾指出‚事物构成比较
关系‚必须有相同的部分‚又有相异的部分。这指出了比较的核心。无论哪种语言‚都需要表
达同异、高下这两组对立关系‚因此在比较句系统的划分中‚尤其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
句系统的划分中‚应抓住核心‚删繁就简‚注重比较句句法形式与语义的对应‚此外还需详细描
写其语用限制条件‚才能使比较句的句法教学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附 注]
①即今天所说的形容词。

[参考文献]
[1] 陈 珺‚周小兵.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择和排序 [J ]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5‚(2).
[2]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 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2.
[3] 高名凯.汉语语法丛书 ·汉语语法论 [ 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48.
[4] 黄晓惠.现代汉语差比格式的来源及演变 [J ] .中国语文‚
1992‚(3).
[5] 黎锦熙.汉语语法丛书 ·新著国语文法 [ 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24.
[6] 刘 焱.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研究 [D ]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2.
[7] 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 [ 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8] 柳多利.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比较句研究 [D ] .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9]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文集 [ M ]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
[10] 吕叔湘‚王海棻.马氏文通读本 [ M ]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
[11] 苑晓坤.山东方言的比较句 [D ]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12] 赵金铭.论汉语的“比较”范畴 [J ] .中国语言学报‚
2001‚(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