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59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手册

陈祥宝 主编
(京)新登字 039 号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手册 / 陈祥宝主编. —北京:化学


工业出版社,2004. 5
ISBN 7-5025-5526-9

Ⅰ. 聚… Ⅱ. 陈… Ⅲ. 高聚物-基质 (生物学)-
复合材料-手册 Ⅳ. TB33-62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2004) 第 043835 号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手册
陈祥宝 主编
责任编辑:周伟斌 王苏平
文字编辑:谢蓉蓉
责任校对:蒋 宇
封面设计:潘 峰

化 学 工 业 出 版 社
出版发行
材料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里 3 号 邮政编码 100029)
发行电话:(010) 64982530
http:/ / www. cip. com. cn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经销
北京市彩桥印刷厂印刷
三河市东柳装订厂装订
开本 787mm × 1092mm 1 /16 印张 41
 字数 1011 千字
2004 年 9 月第 1 版 2004 年 9 月北京第 1 次印刷
ISBN 7-5025-5526-9 / TQ・1983
定 价:90. 00 元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该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者,本社发行部负责退换
编审委员会

主 任 张 耀
副主任 才鸿年 吴世平 张聚恩 吕 杰 陈祥宝
委 员 (按汉语拼音排序)
包建文 陈绍杰 杜 旻 高树理 韩克岑 黎观生 苗 冰
宋国珍 宋焕成 孙侠生 杨乃宾 杨 旭 姚俊臣 张凤翻
周利珊
主 编 陈祥宝
副主编 陈绍杰 杨乃宾 张凤翻 周利珊 包建文

编 撰 人 员

第 一 篇 总 论
主 编 陈祥宝
参编人员 杨乃宾 陈绍杰 周利珊 张凤翻 包建文

第 二 篇 复合材料性能表征与试验
主 编 杨乃宾
参编人员 张凤翻 包建文 寇长河 李 晔

第 三 篇 材料性能
主 编 张凤翻
参编人员 包建文 周利珊 沈 超 张明习 袁正华 唐邦铭 龙国荣
魏化震 张 炜 张宝艳

第 四 篇 材料使用、设计和分析
主 编 陈绍杰
参编人员 包建文 杨乃宾 童贤鑫 谢鸣九 沈 真
前 言

先进材料技术对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新材料
已经成为各工程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之一 ,是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和发展最
快的学科之一。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先进材料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 20 世纪 60 年代
问世以来,始终作为世界各国家重点研究开发的关键新材料之一 , 近年来更是备受青睐与
重视。
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使用性能, 其比强度高、 比刚度高、 耐腐蚀、 抗疲劳性能
好、可设计性强、便于大面积整体成型等独特优点使其应用日益广泛, 在世界各国的军用、
民用领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期欧洲空客集团在其超大型客机 A380 上、美国波音飞
机公司在其超效率飞机 B7E7 的主承力结构上均将大量采用复合材料的事实 , 更进一步向人
们展示了其令人鼓舞的发展前景。此外先进复合材料在基础设施、 沿海油气田、 风力发电、
汽车和体育用品等民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向人们昭示了其蓬勃发展的未来 。
先进复合材料发展应用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 。三十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设计使用经验
和性能数据,逐渐向规范化、文件化、成熟化发展,要求形成设计和鉴定的统一指南 ,以改
善最终产品的一致性、减小风险、降低成本。为了适应这一发展形势的需求,我们组织国内
复合材料领域有实际经验的部分专家 ,历时三年编写了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手册》。 该手册
吸取了国外的先进经验,汇总了国内最新的研发成果,旨在向国内提供一本较全面和系统以
及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手册,为我国复合材料事业的研究发展竭尽棉帛 。
手册包括了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性能表征与试验技术 、性能数据、材料使用与设计分析等
几大部分,详尽地给出了纤维、树脂、预浸料和各种层压板的性能表征方法和相关的实验技
术,收集汇总了国内外 140 多种复合材料体系的性能数据,提供了设计分析的基本要点技术
和积木验证方法,以及使用保障和环境管理等较新的知识, 反映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
技术、观点和进展。手册内容系统全面,数据表达规范,结构编排合理,力求具有技术先进
性和工程实用性,可供复合材料领域材料研究、工程制造、设计应用等军用、民用部门参考
使用。
由于时间匆促,水平有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出。

陈祥宝
2004 年 2 月
术语及符号

术 语

为方便使用和查询, 名词术语基本上按分类顺序给出, 其分类大致为材料、 工艺、 性


能、设计等。同时,在名词术语后的括号中给出了对应的英文名称 。
复合材料 (composites,composite materials)———具有两相或两相以上结构的材料 ,各相
材料基本上保持其各自原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
先进复合材料 (advanced composites)———专指可用于主承力结构或次承力结构、 刚度
和强度性能相当于或超过铝合金的复合材料 。目前主要指有较高强度和模量的硼纤维 、碳纤
维和芳纶等增强的复合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 (CFRP)———以碳或石墨纤维为增强材料的复合材料 。
芳纶复合材料 (KFRP)———以芳纶为增强材料的复合材料。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 (GFRP)———以玻璃纤维为增强材料的复合材料 。
硼纤维复合材料 (BFRP)———以硼纤维为增强材料的复合材料 。
短切纤维复合材料 (short cut fiber composites)———以短切纤维作为增强材料的复合
材料。
混杂复合材料 (hybrid composites)———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增强材料增强同一种基体
的复合材料。
超混杂复合材料 (supper hybrid composites)———由纤维增强材料和金属薄板共同增强
同一种树脂基体的复合材料。
芳纶增强铝合金层压板 (ARALL 层板)(aramid reinforced alumimun laminate)———由芳
纶 / 环氧树脂预浸料和铝合金薄板交替铺层并经加热加压固化而成的层间超混杂复合材料 。
玻璃纤 维 增 强 铝 合 金 层 压 板 (GLARE 层 板)(glass fiber reinforced alumimun lami-
nate)———由玻璃纤维 / 环氧树脂预浸料和铝合金薄板交替铺层并经加热加压固化而成的层间
超混杂复合材料。
碳纤维增强钛合金层压板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titanium laminate)———由碳纤维 / 树脂
预浸料和钛合金薄板交替铺层并经加热加压固化而成的层间超混杂复合材料 。
纳米复合材料 (nano composites)———某一组分或某一组分的某一方向达到纳米尺度的
复合材料。
智能复合材料 (smart composites)———在复合材料内部植入传感、驱动、 控制元件, 能
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适时、灵敏和准确响应的复合材料。
结构复合材料 (structural composites)———以承受载荷为主要目的的复合材料 。

功能复合材料 (functional composites)———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的复合材料 。
烧蚀防热复合材料 (ablative composites)———利用材料在高温下产生裂解、 汽化、 熔融
蒸发、升华、浸蚀、炭化等物理化学变化导致的材料表面的质量迁移而带走大量的热量 ,从
而达到保护内部结构的复合材料。
隐身复合材料 (stealthy composites)———能够减少目标的雷达特征、 红外特征、 光电特
征或目视特征等,达到隐身目的的复合材料。
透波复合材料 (wave transparent composites)———具有透过电磁波功能的复合材料 。
阻尼复合材料 (damping composites)———能够吸收机械能并转化成其他能量形式, 从
而达到减小机械冲击和降低噪声等作用的复合材料 。
梯度复合材料 (gradient composites)———构成材料的要素 (组成和结构) 沿厚度方向
呈梯度变化的复合材料。
纺织复合材料 (textile composites)———由编织、 机织、 针织、 缝纫等纺织技术制造增
强材料预成形体,再经 RTM 等成型工艺制造的一类复合材料 。
夹层结构 (sandwich structures)———在两层较薄的面板中夹有厚的轻质芯材层的一种
结构。
芯材 (core)———夹层结构中夹在两层面板之间的轻质材料 ,它可以是金属蜂窝、 非金
属蜂窝或泡沫材料等。
面板 (faceplate)———在夹层结构中附于芯材之上, 主要承受面内载荷、 强度较高的
薄板。
热固性树脂 (thermosetting resin)———具有网状交联分子结构, 受热不熔融、 不流动的
有机高分子材料。
热固性复合材料 (thermosetting plastic)———以热固性树脂为基体的复合材料 。
热塑性树脂 (thermoplastic resin)———具有线性或支链结构分子结构, 受热熔融流动或
软化、冷却后成为固体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
热塑性复合材料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以热塑性树脂为基体的复合材料 。
增强材料 (reinforcement)———置于基体中能使所形成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显著提高的
增强相组分材料,如各种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等。
基体 (matrix)———复合材料中在增强材料之间起传递载荷作用的粘接材料 。
树脂体系 (resin system)———以树脂、固化剂为基本组成, 同时添加增韧剂、 促进剂、
阻燃剂、稀释剂等其他必要成分所组成的复合材料基体 。
环氧树脂 (epoxy resin)———由环氧化合物聚合而成的含有两个或多个环氧基团的一类
树脂。
酚醛树脂 (phenolics resin)———由酚、 酚的同系物和衍生物与醛类或酮类缩聚而成的
一类树脂。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 (bismaleimide resin)———由马来酸酐与二元胺合成的、 以马来酰亚
胺为活性端基的双官能团树脂。
氰酸酯树脂 (cyanate resin)———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氰酸酯官能团的酚衍生物树脂 。
聚酰亚胺树脂 (polyimideresin)———分子链的重复结构单元中含有酰亚胺结构的聚合
物。它包括热固性和热塑性聚酰亚胺树脂 。
固化剂 (curing agent)———使树脂起交联反应的化合物。

促进剂 (accelerator)———在树脂固化过程中, 能加快树脂固化反应速率、 降低固化反
应温度的物质。
稀释剂 (diluent)———在树脂体系中能降低树脂黏度,改善树脂工艺性能的化合物。 稀
释剂包括活性稀释剂和非活性稀释剂 。
胶黏剂 (adhesive)———通过黏结作用使材料或结构结合成整体的材料 。
胶膜 (adhesive film)———制成薄膜状的胶黏剂。
碳纤维 (carbon fiber)———含碳量不低于 93% 的纤维状材料。
石墨纤维 (graphited fiber)———分子结构已经石墨化,含碳量大于 99% 的碳纤维。
芳纶 (aramid fiber)———由芳香族聚酰胺制成的纤维或丝状物 。
玻璃纤维 (glass fiber)———由硅酸盐熔体制成的纤维或丝状物 。
石英纤维 (quartz fiber)———以高纯度天然石英 (二氧化硅) 为原料制备的一种玻璃
纤维。
硼纤维 (boron fiber)———由非晶态或微晶态硼沉积在载体 (如钨丝或碳丝) 上制得的
丝状物。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 fiber)———相对分子质量
在 5 × 10 ~ 5 × 10 之间的聚乙烯纤维。
5 6

聚对苯基苯并双唑纤维 (Poly-p-phenylene benzobisthiazole,PBO)———由聚对苯基苯并


双唑纺制而成的具有高强度、高模量特征的一种有机纤维。俗称 PBO 纤维。
单向织物 (unidirectional fabric)———在一个方向 (通常是经向) 有大量的纤维束, 而
另一个方向只有少量细纱的织物,其性能呈现明显的单向性特征。
预浸料 (prepreg)———将树脂基体浸涂到纤维或织物上, 通过一定的处理后贮存备用
的中间材料。
热熔法预浸料 (melting prepared prepreg)———通过树脂基体加热熔融浸渍纤维束或织
物制备的预浸料。
溶液法预浸料 (solution prepared prepreg)———通过树脂溶液浸渍纤维束或织物制备的
预浸料。
粉末法预浸料 (powder prepared prepreg)———通过使树脂粉末吸附到加热的纤维束或织
物上制备的预浸料。
预浸纱 (preimpregnated yarn)———将树脂基体浸涂到纤维上, 通过一定的处理后贮存
备用的中间材料。
织物预浸料 (fabric prepreg)———由织物浸渍树脂制备的预浸料 。
单向预浸料 (unidirectional prepreg)———由并排纤维束浸渍树脂制备的预浸料 。
单向带 (tape)———由相互平行的连续纤维或单向织物经浸渍树脂后形成的预浸料 。
纤维束 (tow)———由多根单丝汇集成的一束纤维,单丝数从数十到数百万根不等 。
示踪纱 (tracking yarn)———为识别织物的经纬向或纤维的方向, 在预浸料或织物中植
入的不同品种或颜色的纤维束。
织物 (fabric)———以纱线、长丝等为原材料, 应用各种织造方法制造的片状物, 它包
括机织物、针织物、编织物及非织造布等。
三维多向编织物 (three dimensional multi-directional woven)———在三维空间由多向纤维
构成的织物。

纤维预制体 (fiber perform)———利用纺织技术制造的具有所需形状的纺织复合材料增
强体。
纤维体积含量 (fiber volume content)———复合材料中纤维体积所占的百分数 。
纤维质量含量 (fiber gravity content)———复合材料中纤维质量所占的百分数 。
树脂体积含量 (resin volume content)———复合材料中树脂体积所占的百分数 。
树脂质量含量 (resin mass content)———复合材料中树脂质量所占的百分数 。
空隙 (void)———制造过程中留在复合材料制件中的气体所占的空间 。
空隙率 (void content)———复合材料制件中空隙体积所占制件体积的百分数 。
夹杂物 (inclusions)———制 造 过 程 中 无 意 间 带 进 制 件 中 的 杂 质, 如 颗 粒、 芯 片、 薄
膜等。
富树脂区 (resin-rich area)———复合材料制件中局部树脂含量较制件平均树脂含量高出
较多的区域。它是复合材料的一种缺陷。
贫树脂区 (贫胶区)(resin-starved area)———复合材料制件中局部树脂含量较制件平均
树脂含量低出较多的区域。它是复合材料的一种缺陷。
老化 (ageing)———材料在环境条件下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各种不可逆的化学变化 , 从
而引起材料性能下降现象。
退化 (degradation)———由老化、腐蚀、疲劳或应力等引起的材料性能下降 。
龟裂 (crazing)———在复合材料的基体内或组分材料的界面处出现的细微裂纹 。
横向裂纹 (transverse crack)———层压板中横向 (90°) 铺层内出现的基体或界面的开
裂,该裂纹通常是最先一层破坏源。
吸湿 (moisture absorption)———材料在环境条件下吸进水分的一种行为 。
吸湿率 (moisture content)———材料吸收的水分占其质量的百分数 。
玻璃化转变温度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Tg)———聚合物从玻璃态向高弹态转变
(或聚合物从高弹态向玻璃态转变) 的温度。在此温度下, 复合材料的刚度和强度开始急剧
变化。
界面 (interface)———复合材料中各独立的物理相之间的分界面 。
脱胶 (debond)———由各种因素引起的铺层内、层间或胶接接头间产生分离的现象 。
分层 (delamination)———由层间应力或制造缺陷等引起的复合材料铺层之间的脱胶
破坏。
贮存期 (shelf life)———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材料仍能满足规范要求而不失效的最长
存放时间。
纤维束强度 (bundle strength)———一束平行纤维的强度, 通常用纤维束强度试验代替
繁杂的单丝试验。
尺寸稳定性 (dimensional stability)———复合材料制件在温度和湿度等环境条件变化的
情况下,仍能保持原有形状和尺寸的特性 。
固化 (cure)———通过热、光、辐射或化学添加剂等的作用,使热固性树脂经不可逆的
化学反应完成交联的过程。
固化度 (curing degree)———表征树脂固化反应的程度, 常用树脂中已经参与固化反应
的官能团的摩尔数与树脂中应该反应的该官能团的总摩尔数之百分数表示 。
固化时间 (curing time)———在固化成型过程中,使树脂在规定温度下完成固化所需的

时间。
固化温度 (curing temperature)———在 固 化 成 型 过 程 中, 使 树 脂 完 成 固 化 所 需 的
温度。
成型温度 (moulding temperature)———固化成型复合材料制件所需的温度 。
成型压力 (moulding pressure)———将复合材料坯件按照要求制成复合材料制件所必需
的压力。
固化压力 (curing pressure)———在固化成型过程中, 保证复合材料达到规定的技术要
求所需的压力。
后固化 (postcure)———经固化基本定型的复合材料及其制件, 为使其性能得到进一步
提高而进行的的热处理。
共固化 (cocure)———复合材料不同制件在一次固化中同时完成固化和胶接过程的工艺
方法。
二次胶接 (secondary bonding)———已固化的复合材料不同制件通过胶黏剂再次进行胶
接固化使它们连接成一个制件的工艺过程 。
B 阶段 (B-stage)———热固性树脂处于未固化与完全固化状态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 ,
或称预固化阶段。
固化收缩 (shrinkage)———固化成型期间或固化成型后制件的尺寸收缩 。
残余应力 (residual stress)———一般指复合材料制件内部由于固化后的降温或吸湿等引
起的应力。
热压罐 (autoclave)———可按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规范要求进行加热 、 加压固化的
设备。
真空袋 (vacuum bag)———一种为复合材料制件固化提供真空环境的外罩 。通常由柔韧
的聚酰胺、聚酯等薄膜或其他柔性材料制成。
透气材料 (breather)———一种纤维织物或纤维毡状辅助材料, 用于复合材料固化成型
时排出气体、保持真空袋内通路畅通。
吸胶布 (bleeder cloth)———固化过程中为吸出多余的树脂而放在制件表面上的特制玻
璃布。
脱模剂 (mold release agent)———为使复合材料制件易与模具分离而涂于模具表面或加
入树脂基体中的物质。
可剥保护层 (peel ply)———为保持制件表面清洁完整而置于待胶接表面的织物层, 固
化前将其剥掉。
均压板 (caul plate)———表面平滑的金属板, 固化前置于层压板上, 以便在固化过程
中使温度、压力传递均匀,并使固化后的层压板表面光滑。
铺贴 (layup)———制造复合材料制件过程中, 用手工或机械按一定方向和顺序逐层铺
放预浸料的过程。
模具 (tooling)———一种保证制件成型的工具。
架桥 (bridging)———一个或多个铺层在跨越圆角或台阶等处时与其他铺层之间未完全
接触的情况。
随炉件 (processing control panel)———与制件的材料工艺过程相同, 并在同炉固化成型
的一种层压板或试样件,用于对工艺过程进行监控以鉴定制件质量 。

热压罐成型 (autoclave process)———用真空袋封装复合材料坯件组合件放入热压罐中,
在加热加压条件下固化成型复合材料制件的一种工艺方法 。
袋压成型法 (bag moulding)———利用柔性袋传递流体压力, 将铺放在刚性单面模具上
的复合材料坯件固化成型的工艺方法 。
真空袋成型 (vacuum bag moulding)———利用塑料薄膜或橡胶片等柔性材料将铺放在模
具上的复合材料坯件密封,通过抽真空使坯件各处均匀受压 ,并在一定温度下固化成型复合
材料制件的工艺方法。
树脂传递模塑成型 (resin transfer moulding,RTM)———将纤维或其预成型体预先装入
模具中,再注入液态的基体树脂,经固化成型复合材料制件的复合材料制造方法 。
树脂膜渗透成型 (resin film infusion,RFI)———将基体树脂膜和增强材料预成型体装入
模具中,通过加热加压、 抽真空使树脂膜熔融浸渗增强材料并固化成型的复合材料制造
方法。
模压成型 (compression moulding)———将一定量的预混料或预浸料坯件装入闭合模具
中,在一定温度、压力下预混料或预浸料充满模腔固化成型的方法 。
缠绕成型 (filament winding)———在控制张力和预订线型的条件下, 将连续的、 浸有树
脂的纤维束 (或单向带) 或织物以一定的形式缠绕到芯模或模具上用以成型复合材料制件
的一种方法。
拉挤成型 (pultrusion)———在牵引设备的牵引下, 将浸渍树脂的连续增强材料通过成
型模加热使树脂固化,连续生产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
搓卷成型 (table rolling process)———利用上台面的移动将放在下台面上的预浸料缠绕
在芯轴上,然后经加热并借助于热收缩膜施加压力而制造管状制件的成型方法 。
铺层搭接 (overlap lay-up)———在进行铺层拼接时,相邻铺层件之间有一部分成重叠状
态的拼接形式。
自动铺带技术 (automated tape laying,ATL)———利用自动铺带机将一定宽度的单向预
浸料按照设计要求逐次铺放到模具上形成复合材料坯件的制造技术 。
自动纤维铺放技术 (automated fiber placement,AFP)———利用自动纤维铺放机将纤维
束按照设计要求逐次铺放到模具上形成复合材料坯件或预成型体的制造技术 。
预吸胶 (pre-bleeding)———在固化成型之前, 在一定温度下, 利用真空压力使复合材
料坯件中多余的树脂排出的一种工艺过程 。
预固化 (pre-curing)———在共固化或二次胶接的工艺过程中, 将其中一个或多个零件
预先进行完全或部分固化的工艺过程 。
辐射固化 (radiation curing)———利用电磁波辐射使树脂进行固化反应的固化方式。 最
常用的辐射固化包括:电子束固化、紫外光固化、微波固化等。
纤度 (fibre number)———衡量纤维或纤维束粗细的程度, 用一定长度纤维的质量来表
示 纤维愈细,纤度愈小。通常采用 1000m 长的纤维的质量来表示纤度,即特 (Tex)。

树脂流动度 (resin follow)———在规定温度、时间和压力条件下, 预浸料中树脂的流出
量,以预浸料质量的百分数表示。
凝胶时间 (gel time)———树脂在一定反应温度下达到凝胶状态所需的时间 。
适用期 (pot life,working life)———已经制备的树脂体系或预浸料保持其适用性的时间 。
铺覆性 (drape)———增强织物和预浸料对不规则形状模具的适应能力 。

纤维面密度 (area weight of fiber)———单位面积预浸料的纤维质量。
浇铸体 (casting)———将树脂体系胶液倒入模 腔 中, 按 一 定 固 化 条 件 制 得 的 树 脂 固
化物。
加速老化试验 (accelerated aging test)———将试样置于比自然条件更加恶劣的人工环境
中,快速测试其老化性能的试验。
黏性 (tack)———预浸料自身或与模具可粘贴的能力 。
挥发分含量 (volatile content)———预浸料或预混料中可挥发物的质量百分数 。
比模量 (specific modulus)———材料弹性模量 (通常为拉伸弹性模量) 与其密度之比。
黏温曲线 (viscosity-temperature curve of resin)———描述树脂体系的黏度与温度关系的
曲线。
热变形温度 (heat distortion temperature,HDT)———聚合物在一定升温速率和规定载荷
下,试样形变速率发生突变时的温度。
湿膨胀系数 (moisture expansion coefficient)———材料因吸收水分而产生的长度或体积膨
胀量与原长度或体积的比值。
无损检测 (nondestructive testing,NDT)———在不损伤复合材料及其制件的情况下, 为
检测其内部缺陷所进行的试验。
剥离强度 (peel strength)———在剥离试验中,试样单位宽度上所承受的剥离力 。
耐环境性 (environmental resistance)———复 合 材 料 抵 抗 其 使 用 环 境 对 其 性 能 影 响 的
能力。
耐化学药品性 (chemical resistance)———复合材料抵抗化学药品对其质量 、 尺寸和其他
性能改变的能力。
工程常数 (engineering constants)———对单向及织物双向层压板进行单轴拉伸、 压缩及
纵横剪切试验直接测得的常数,包括拉伸、压缩、剪切强度和弹性模量,以及主泊松比。
不变量 (invariant)———坐标变换中保持不变的量。
各向同性 (isotropy)———材料性能与方向无关的一种特性 。
各向异性 (anisotropy)———材料性能因方向不同而改变的一种特性 。
正交各向异性 (orthotropy)———材料具有三个互相垂直的弹性对称平面的特性。 这些
平面的垂直方向称为材料的主方向 。
横向各向同性 (transverse isotropy)———具有正交各向异性特性的材料, 若有一个各向
同性的平面时,称其具有横向各向同性。例如单向复合材料即具有此种特性 。
正方对称 (square symmetry)———指铺层面内相对于两个互相垂直的主方向具有相等的
刚度和强度的对称形式。
正轴 (on-axis)———与材料主方向重合的参考坐标轴 。
偏轴 (off-axis)———与材料主方向不重合,有一个偏转角 θ 的参考坐标轴。
耦合 (coupling)———一种外力引起与其不对应的基本变形的效应称为耦合 。
拉剪耦合 (shear coupling)———由正应力引起剪应变的一种耦合, 是各向异性材料特
有的。
拉弯耦合 (stretching-bending coupling)———由轴向力引起弯曲变形的耦合, 也为各向
异性材料所特有。
弯扭耦合 (bending-twisting coupling)———由弯矩引起扭转变形的耦合, 也为各向异性

材料所特有。
宏观力学 (macromechanics)———在复合材料力学中采用层压板理论进行分析的力学。
此时在每一铺层内纤维和基体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再加以区分 。
细观力学 (micromechanics)———在复合材料力学中要分别考虑到纤维和基体的性能以
及界面的情况,研究它们相互关系并进行分析的力学 。
混合定律 (rule of mixtures)———表达复合材料性能与对应的组分材料性能之间同体积
含量有线性关系的法则。
失效准则 (failure criterion)———复杂应力-应变状态下,材料失效的判据。
失效包线 (failure envelope)———复杂应力-应变状态下,由失效准则确定的各极限值形
成的包络线。
最先一层失效 (first-ply-failure)———多向层压板中有一个铺层最早开始出现破坏时的
失效。此时对应的载荷可作为设计中的使用载荷 。
层间应力 (interlaminar stresses)———层压板中与厚度方向相关的三个应力分量 , 即 σ z 、
τ zx 、τ zy 。
复合应力 (combined stresses)———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应力组合成的复杂应力
状态。
铺层 (lamina,ply)———复合材料制件中一层单向带或织物 ,是层压复合材料制件中一
个最基本的单元。
铺层组 (ply group)———一组具有相同铺层角的连续铺层 。
铺层角 (ply orientation angle)———每一铺层的纤维方向与制件的参考坐标 X 轴之间的
夹角,由 X 轴到纤维方向逆时针旋转为正。
铺层顺序 (ply stacking sequence)———铺贴中具有各种不同铺层角的铺层的排列次序 。
铺层递减 (ply drop)———随载荷的变化在一段距离上相应地逐步减少某些铺层的情况 。
层压板 (层合板)(laminate)———由单向或多向铺层压制而成的复合材料板 。
对称层压板 (对称层合板)(symmetric laminate)———全部铺层及其各种特性和参数相
对于板的几何中面对称的层压板 。
均衡层压板 (balanced laminate)———铺层的各种特性和参数相同, 铺层角为 + θ 与 - θ
的铺层数相等的层压板。
均衡对称层压板 (balanced symmetric laminate)———既均衡又对称的层压板。
正交层压板 (cross-ply laminate)———只含有 0° 和 90° 铺层的双向层压板。
斜交层压板 (angle-ply laminate)———只含有 + θ 和 - θ 角铺层的双向层压板。
准各向同性板 (quasi-isotropy laminate)———面内各个方向的弹性常数相同的对称层
压板。
层压板族 (laminate family)———一些具有相同铺层数和铺层角数, 但各种角度铺层的
铺层比不同的层压板。
子层压板 (sub-laminate)———在层压板内一个可多次重复的多向铺层组合 。
加筋板 (stiffened panel)———用各种形式的筋条 (型材) 增强的平板或曲板。 筋条有
纵横之分。
使用载荷 (limit load)———正常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最大载荷 ,在该载荷下结构不应产生
残余变形。

设计载荷 (ultimate load)———设计中用来进行强度计算的载荷, 通常由使用载荷乘以
一个适当的系数 (一般取 1. 5 ~ 2) 得到。在该载荷下结构刚开始或接近破坏 。
使用温度 (service temperature)———复合材料结构在使用条件下,能保持其结构功能和
使用功能的温度或温度范围。
安全系数 (factor of safety)———设计载荷与使用载荷的比值。
许用值 (allowables)———一个由试验数据经统计得出的允许使用的材料性能最大值 。
A 基准值 (A-basis)———是一个力学性能的限定值, 在 95% 的置信度下,99% 的性能
数值群的值高于此值。
B 基准值 (B-basis)———是一个力学性能的限定值, 在 95% 的置信度下,90% 的性能
数值群的值高于此值。
典型值 (typical value)———从大于 5 个或大于标准规定个数的试样做出的有效试验结
果中得出的算术平均值。
平均值 (average value,mean value)———一组试样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
等代设计 (replacement design)———仅按强度、刚度要求等量代换原金属结构的一种设
计方法,此法不能充分发挥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 。
铺层设计 (layer design)———确定铺层数、铺层角、铺层顺序、各铺层角的铺层百分比
以及铺层增减变化等的设计。
强度比 (strength ratio)———材料的强度极限与结构所受对应应力之比, 有时也称为强
度 / 应力比。
排序法 (ranking)———层压板按强度、刚度或其他特性分类排列的一种优化设计方法 。
毯式曲线 (carpet plot)———层压板的单轴或纵横剪切刚度和强度为 0°、90° 和 ± 45° 铺
层比函数的一种变化曲线,又称卡比特曲线。
湿热效应 (hygrothermal effect)———由吸湿和温度变化引起制件尺寸和材料性能改变的
现象。
损伤容限 (damage tolerance)———结构在规定的未修使用周期内,抵抗由缺陷、裂纹或
其他损伤而导致破坏的能力。
损伤阻抗 (damage resistance)———材料和结构抵抗损伤的能力。
耐久性 (durability)———结构在规定时间期限内,抵抗开裂、应力、腐蚀、热退化、 脱
层、磨损和外来物损伤的能力。
偏差 (discrepancy)———一个允许的制造上的异常,可由计划的检测方法检出。 偏差可
能产生于加工、制造或装配的过程中。
缺陷 (flaw,defect)———加工、制造或装配过程中产生的制造上的异常 。在规定的标准
内是允许的,在规定的标准外属超差,是不允许的。
损伤 (damage)———制造或使用中引起的结构上的异常。 通常由机械加工、 紧固件安
装和外来物撞击等引起。
冲击损伤 (impact damage)———专指由外来物撞击引起的结构上的异常 。
冲击后压缩强度 (compression strength after impact,CAI)———复合材料标准试验板经规
定能量冲击后进行压缩试验所测得的破坏强度值 。
修理容限 (repair tolerance)———制件的缺陷或损伤需要与不需要修理, 能与不能修理
的两个定量的界限。

使用保障 (supportability)———一个结构系统在结构寿命期内在规定环境条件下不受限
制的使用所需要的综合量度,其主要内容涉及可靠性、可检性和可维护性等。
可靠性 (reliability)———结构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或规定的寿命期内 ,能承受载荷、 环
境并能正常工作的能力。
设计制造一体化 (design for manufacture,DFM)———利用信息与自动化技术,将设计和
制造技术融为一体的一种自动化设计与制造技术 。
试样 (coupon)———一种小型的层压板试验件, 用 于 测 定 铺 层、 层 压 板 或 通 用 构 件
(如胶接或机械连接接头) 的特性。
元件 (element)———一个复杂结构上的通用构件,如蒙皮、长桁、承剪板或接头等。
细节件 (detail)———一个较复杂结构上的非通用构件 。
次部件 (subcomponent)———一个较大的三维结构,它可为全结构的一部分提供出完整
的结构代表,如梁段、盒段、壁板、翼肋、框架等。
部件 (component)———结构的一个主要部分, 如飞机的机翼、 机身、 垂尾、 平尾等。
它可作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单元进行试验以鉴定该种结构 。
适航性要求 (airworthness requirements)———为保证飞机及其乘员在飞行中的安全而提
出的要求,一般以适航条例的形式给出, 如美国的联邦航空条例 FAR、 中国的航空条例
CCAR 等。
适航鉴定 (airworthness certification)———按适航条例的各项要求对已研制成的飞机或其
部件进行鉴定,以便颁发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和适航证等。

符 号 说 明

HT3 与 T300、AS4、HTA 性能相当的碳纤维


HT7S 与 T700、ST-3、TR40 性能相当的碳纤维
HT8 与 T800、M30SC、IM6、IM7 性能相当的碳纤维
HM4 与 M40、HM40 性能相当的碳纤维
HM4J与 M40J、UM40 性能相当的碳纤维
A 面积、波幅
[A] 层压板的面内刚度矩阵
a 长度、裂纹长度、椭圆的长半径
[B] 层压板的耦合刚度矩阵
b 宽度、椭圆的短半径
C 夹层结构芯材的厚度
[C] 单向层压板中三维应力的模量矩阵
c 水分含量
D 直径
[D] 层压板的弯曲刚度矩阵
d 直径、距离
[d] 对称层压板的弯曲柔度矩阵
E 弹性模量、第二类椭圆积分

e 端距、湿热膨胀应变
F 外力、应力空间中的强度参数,第一类椭圆积分
f 挠度、频率
G 剪切弹性模量、应变空间中的强度参数
H 距离、厚度
h 厚度、距离
I 惯性矩、一阶不变量
[J] 坐标转换矩阵
K 应力集中系数、屈曲载荷系数
k 曲率、扭率
L 长度、半波长
M 质量、力矩
m 质量、铺层组数、铺层角的余弦函数、纵向半波数
N 内力、疲劳破坏时的循环数
n 铺层数、节点数、铺层角的正弦函数,横向半波数
P 外力
p 压力
Q 剪力
[Q] 单向层压板主平面应力状态下的模量矩阵
q 剪流
R 半径、强度比
r 半径、子层压板的重复数
S 剪切强度、静矩
[S] 单向层压板主平面应力状态下的柔量矩阵
T 温度
Tg 玻璃化转变温度
t 厚度、时间
U 线性组合、应变能
u,v,w x,y,z 方向的位移
V 体积
W 宽度、间距、质量
X 纵向强度
Y 横向强度
α 角度、坐标转换角、热膨胀系数
[α] 层压板的面内柔度矩阵
β 角度、湿膨胀系数
[β] 层压板的耦合柔度矩阵
γ 角度、剪应变
Δ 位移
δ 位移、挠度

[δ] 层压板的弯曲柔度矩阵
ε 正应变、线应变
η 应力分配参数、有效宽度修正系数
θ 铺层角
λ 波长、椭圆形状比、热导率
ν 泊松比
ρ 密度、曲率半径、电阻率
σ 正应力
σb 拉伸强度
[σ] 许用正应力
τ 剪应力
τ b 剪切强度
[τ] 许用剪应力
 角度
Ψ 角度
Ω 面积

上角标符号
 正则化
, 新轴、导数
。 子层压板、面内、基本状态
+ 顶面、正转换
- 底面、负转换
T 矩阵转置
m 机械
n 非机械
r 残余
f 弯曲
i 层间

下角标符号
x,y,z 分别为 x,y,z 方向
1,2,…,i 分别为 1,2,…,i 方向或个数
L 纵向
T 横向
cr 临界值
max 最大
min 最小
t 拉伸
c 压缩

s 对称、面内剪切
m 基体
f 纤维、面板
0 单层

顶标符号
- 偏轴、矢量、等效

层压板的表示法

设计、研究和制造中常要用到层压板表示法 , 其规定应准确和简明, 易于表达和理解,


且方便图纸标注和生产制造。各种层压板的表示法详见下表 。
层压板表示法
分 类 表示法 图 示 说 明

90
1. 每一铺层的方向用纤维与 x 轴的夹角示
- 45
出,彼此间用“/”分开,全部铺层用“[]”括上
一般层压板 [0 /45 /30 / - 45 /90] 30
2. 铺层按由下向上或由贴膜面向外的顺序
45
写出
0

0
90 对称铺层只写出一半,括号外加写下标“s”,
偶数层 [0 /90]s
90 表示对称
0

对称层压板
0
45
奇数层 [0 /45 /90]s 90 在对称中面的铺层上加顶标“ - ”,余同上
45
0

90
具有连续重复铺 45
[0 /45 2 /90] 连续铺层的层数用数字下标示出
层的层压板 45
0

90
具有连续正负铺 - 45 连续正负铺层以“ ± ”号表示,上面的符号表
[0 / ± 45 /90]
层的层压板 45 示第一个铺层
0


续表
分 类 表示法 图 示 说 明

90
0
由多个子层压板 90
[0 /90]3 子层压板重复数用数字下标示出
构成的层压板 0
90
0

由织物铺成的层 0,
90
[( ± 45)/(0,
90)] 织物的经纬方向用“( )”括起
压板 ± 45

90 G 纤维种类用英文字母下标示出
混杂纤维层压板 [0 C /45 K /90 G ] 45 K C:碳纤维 K:芳纶
0C G:玻璃纤维 B:硼纤维

0
90
用 C 表示夹芯,下标数字表示夹芯厚度的毫
夹层板 [0 /90 / C2 ]s C4
米数,面板铺层表示法同前
90
0

参 考 文 献

1 MIL-HDBK-17-3F. DOD,USA,2002. 6. 17
2 陈绍杰主编 . 复合材料设计手册 .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0
3 沈真主编 .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手册 .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1


目 录

术语及符号 ……………………………………………………………………………………… Ⅰ
术语 …………………………………………………………………………………………… Ⅰ
符号说明 ……………………………………………………………………………………… Ⅹ
层压板的表示法 ……………………………………………………………………………… 
参考文献 ……………………………………………………………………………………… 

第一篇 总 论

0. 1 背景 ……………………………………………………………………………………… 3
0. 2 目的 ……………………………………………………………………………………… 3
0. 3 手册主要内容 …………………………………………………………………………… 4
0. 3. 1 手册内容 …………………………………………………………………………… 4
0. 3. 2 复合材料性能表征 ………………………………………………………………… 4
0. 3. 3 材料性能数据 ……………………………………………………………………… 6
0. 3. 4 材料使用、设计和分析 …………………………………………………………… 7
0. 4 手册使用范围 …………………………………………………………………………… 7
0. 4. 1 材料性能数据来源 ………………………………………………………………… 7
0. 4. 2 材料性能数据使用范围 …………………………………………………………… 8
0. 4. 3 材料性能数据与设计值 …………………………………………………………… 8
参考文献 ………………………………………………………………………………………… 9

第二篇 复合材料性能表征与试验

第 1 章 复合材料性能试验筹划 ……………………………………………………………… 13
1. 1 材料筛选试验矩阵 ……………………………………………………………………… 13
1. 1. 1 材料筛选静强度试验矩阵 ………………………………………………………… 13
1. 1. 2 材料筛选高温力学性能试验矩阵 ………………………………………………… 14
1. 1. 3 材料筛选液体敏感性试验矩阵 …………………………………………………… 15
1. 2 材料鉴定 / 取证试验矩阵 ……………………………………………………………… 17
1. 2. 1 组分材料试验矩阵 ………………………………………………………………… 17
1. 2. 2 预浸料试验矩阵 …………………………………………………………………… 18
1. 2. 3 单层性能试验矩阵 ………………………………………………………………… 18
1. 2. 4 复合材料韧性评定试验矩阵 ……………………………………………………… 19
1. 2. 5 纤维缠绕材料试验矩阵 …………………………………………………………… 19
1. 3 材料验收试验矩阵 ……………………………………………………………………… 20
1. 4 替代材料等效性试验矩阵 ……………………………………………………………… 20
1. 4. 1 替代材料的认证 …………………………………………………………………… 20
1. 4. 2 对已认证材料变更的评定 ………………………………………………………… 23
1. 5 层压板 / 结构元件通用试验矩阵 ……………………………………………………… 25
1. 5. 1 层压板强度试验矩阵 ……………………………………………………………… 25
1. 5. 2螺栓挤压和挤压 / 旁路强度试验矩阵 …………………………………………… 26
1. 6 对力学性能基准值的替代方法 ………………………………………………………… 29
1. 6. 1 用于回归分析的单层级力学性能试验矩阵 ……………………………………… 29
1. 6. 2 使用本手册材料性能基准值的数据验证 ………………………………………… 30
设计值确定试验矩阵 …………………………………………………………………… 30
1. 7
参考文献 ……………………………………………………………………………………… 31
第 2 章 增强纤维性能表征 …………………………………………………………………… 32
2. 1 纤维的物理性能 ………………………………………………………………………… 32
2. 1. 1 纤维回潮率 ………………………………………………………………………… 32
2. 1. 2 纤维直径 …………………………………………………………………………… 32
2. 1. 3 纤度 ………………………………………………………………………………… 32
2. 1. 4 纤维密度 …………………………………………………………………………… 32
2. 1. 5 纤维比电阻 ………………………………………………………………………… 33
2. 1. 6 纤维热转变温度 …………………………………………………………………… 33
2. 1. 7 捻度 ………………………………………………………………………………… 33
2. 1. 8纤维热收缩率的测定 ……………………………………………………………… 33
2. 2 碳纤维复丝拉伸性能 …………………………………………………………………… 34
2. 3 织物的性能 ……………………………………………………………………………… 34
2. 3. 1 玻璃纤维织物厚度的测定 ………………………………………………………… 34
2. 3. 2 织物经纬密度的测定 ……………………………………………………………… 35
2. 3. 3 织物长度和宽度的测定 …………………………………………………………… 35
2. 3. 4 织物弯曲硬挺度的测定 …………………………………………………………… 35
2. 3. 5 纺织玻璃纤维可燃物含量的测定 ………………………………………………… 35
2. 4 纤维的化学性能 ………………………………………………………………………… 36
2. 4. 1 热稳定性 …………………………………………………………………………… 36
2. 4. 2 抗氧化性 …………………………………………………………………………… 36
2. 4. 3 耐化学性 …………………………………………………………………………… 36
纤维表面化学成分 ………………………………………………………………… 36
2. 4. 4
参考文献 ……………………………………………………………………………………… 37
第 3 章 树脂基体性能表征 …………………………………………………………………… 38
3. 1 树脂基体化学组分分析与表征 ………………………………………………………… 38
3. 1. 1 组分元素和官能团分析 …………………………………………………………… 39
3. 1. 2 光谱分析 …………………………………………………………………………… 39
3. 1. 3 色谱分析 …………………………………………………………………………… 39
3. 1. 4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分析 ………………………………………………………… 40
3. 2 树脂基体固化反应特性分析 …………………………………………………………… 40
3. 2. 1 固化过程热分析 …………………………………………………………………… 40
3. 2. 2 凝胶时间的测定 …………………………………………………………………… 41
3. 2. 3树脂固化度的表征 ………………………………………………………………… 41
3. 3 树脂基体物理性能表征 ………………………………………………………………… 42
3. 3. 1 熔点 ………………………………………………………………………………… 42
3. 3. 2 软化点 ……………………………………………………………………………… 42
3. 3. 3 树脂基体流变性能分析 …………………………………………………………… 42
3. 3. 4 基体形态结构表征 ………………………………………………………………… 43
3. 3. 5 树脂基体密度 ……………………………………………………………………… 43
3. 3. 6 树脂基体挥发分含量 ……………………………………………………………… 44
3. 3. 7 树脂基体吸湿率 …………………………………………………………………… 44
3. 3. 8 树脂基体线膨胀系数测试方法 …………………………………………………… 44
3. 3. 9阻燃性能 …………………………………………………………………………… 44
3. 4 树脂基体的耐热性能及热稳定性 ……………………………………………………… 45
3. 4. 1 耐热性表征 ………………………………………………………………………… 45
3. 4. 2 热稳定性 …………………………………………………………………………… 46
3. 5 树脂基体的电性能 ……………………………………………………………………… 46
3. 6 树脂浇铸体静态力学性能 ……………………………………………………………… 46
3. 6. 1 树脂基体力学性能试样制备 ……………………………………………………… 46
3. 6. 2 树脂基体拉伸性能试验 …………………………………………………………… 47
3. 6. 3 树脂基体压缩性能试验 …………………………………………………………… 47
3. 6. 4 树脂基体剪切性能试验 (穿孔法) …………………………………………… 47
3. 6. 5 树脂基体弯曲性能试验 …………………………………………………………… 48
3. 6. 6 树脂基体冲击性能试验 …………………………………………………………… 48
3. 6. 7树脂基体硬度试验 ………………………………………………………………… 49
3. 7 树脂基体黏弹特性测试 ………………………………………………………………… 49
参考文献 ……………………………………………………………………………………… 49
第 4 章 预浸料性能表征与试验 ……………………………………………………………… 50
4. 1 预浸料物理性能表征与试验 …………………………………………………………… 50
4. 1. 1 树脂质量含量 ……………………………………………………………………… 50
4. 1. 2 挥发分含量 ………………………………………………………………………… 50
4. 1. 3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 51
4. 2 预浸料工艺性表征与试验 ……………………………………………………………… 51
4. 2. 1 黏性 / 铺覆性 ……………………………………………………………………… 51
4. 2. 2 树脂流动度 ………………………………………………………………………… 51
4. 2. 3 凝胶时间 …………………………………………………………………………… 51
4. 2. 4 固化单层厚度 ……………………………………………………………………… 51
4. 2. 5 使用期 ……………………………………………………………………………… 51
贮存期 ……………………………………………………………………………… 52
4. 2. 6
参考文献 ……………………………………………………………………………………… 52
第 5 章 单层和层压板性能表征 ……………………………………………………………… 53
5. 1 试样制备与试样状态调节 ……………………………………………………………… 53
5. 1. 1 试样制备 …………………………………………………………………………… 53
5. 1. 2试样状态调节 ……………………………………………………………………… 53
5. 2 物理性能 ………………………………………………………………………………… 53
5. 2. 1 纤维体积含量 ……………………………………………………………………… 53
5. 2. 2 树脂质量含量 ……………………………………………………………………… 54
5. 2. 3 空隙率 ……………………………………………………………………………… 54
5. 2. 4 玻璃化转变温度 …………………………………………………………………… 54
5. 2. 5 吸水性 ……………………………………………………………………………… 54
5. 2. 6 热膨胀系数 ………………………………………………………………………… 54
5. 2. 7湿膨胀系数 ………………………………………………………………………… 54
5. 3 静态力学性能试验 ……………………………………………………………………… 54
5. 3. 1 拉伸力学性能试验 ………………………………………………………………… 55
5. 3. 2 压缩力学性能试验 ………………………………………………………………… 56
5. 3. 3 纵横剪切力学性能试验 …………………………………………………………… 58
5. 3. 4 层间剪切强度试验 ………………………………………………………………… 63
5. 3. 5 弯曲性能试验 ……………………………………………………………………… 64
5. 3. 6 环境条件下力学性能试验 ………………………………………………………… 65
5. 4 韧性性能试验 …………………………………………………………………………… 67
5. 4. 1 开孔拉伸强度试验 ………………………………………………………………… 67
5. 4. 2 开孔压缩强度试验 ………………………………………………………………… 67
5. 4. 3 冲击后压缩强度试验 ……………………………………………………………… 68
5. 4. 4 准静态压痕试验 …………………………………………………………………… 70
5. 4. 5 边缘分层层间断裂韧性试验 ……………………………………………………… 71
5. 4. 6 Ⅰ型层间断裂韧性试验 …………………………………………………………… 71
5. 4. 7 Ⅱ型层间断裂韧性试验 …………………………………………………………… 72
5. 5 疲劳性能试验 …………………………………………………………………………… 73
5. 5. 1 拉-拉疲劳性能试验 ……………………………………………………………… 73
5. 5. 2 拉-压和压-压疲劳性能试验 ……………………………………………………… 74
5. 5. 3 弯曲疲劳试验 ……………………………………………………………………… 74
5. 5. 4 层间剪切疲劳试验 ………………………………………………………………… 75
5. 5. 5 S-N 曲线和条件疲劳极限的测定方法 …………………………………………… 76
5. 6 纤维缠绕环形试样力学性能试验 ……………………………………………………… 77
5. 6. 1 纤维缠绕环形试样制备 …………………………………………………………… 77
5. 6. 2 纤维缠绕环形试样拉伸试验 ……………………………………………………… 77
5. 6. 3纤维缠绕环形试样层间剪切强度试验 …………………………………………… 78
5. 7 纺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 78
5. 7. 1 纺织复合材料应变测量 …………………………………………………………… 79
5. 7. 2 纺织复合材料试样几何尺寸 ……………………………………………………… 79
5. 7. 3纺织复合材料层间拉伸试验 ……………………………………………………… 80
5. 8 夹层板力学性能测试 …………………………………………………………………… 81
5. 8. 1 夹层板平拉强度试验 ……………………………………………………………… 81
5. 8. 2 夹层板平压性能试验 ……………………………………………………………… 82
5. 8. 3 夹层板侧压性能试验 ……………………………………………………………… 82
5. 8. 4 夹层板剪切性能试验 ……………………………………………………………… 83
夹层板弯曲性能试验 ……………………………………………………………… 84
5. 8. 5
参考文献 ……………………………………………………………………………………… 85

第三篇 材 料 性 能

第 6 章 增强纤维及织物性能 ………………………………………………………………… 89
6. 1 碳纤维及其织物性能 …………………………………………………………………… 89
6. 1. 1 碳纤维 ……………………………………………………………………………… 89
6. 1. 2碳纤维织物 ………………………………………………………………………… 92
6. 2 芳纶及其织物性能 ……………………………………………………………………… 97
6. 2. 1 芳纶 ………………………………………………………………………………… 97
6. 2. 2 芳纶织物 …………………………………………………………………………… 98
6. 3 玻璃纤维及其织物性能 ………………………………………………………………… 99
6. 3. 1 玻璃纤维 …………………………………………………………………………… 99
6. 3. 2玻璃纤维织物 …………………………………………………………………… 100
6. 4 其他纤维性能 ………………………………………………………………………… 101
6. 4. 1 石英纤维 ………………………………………………………………………… 101
6. 4. 2 硼纤维 …………………………………………………………………………… 102
6. 4. 3 聚苯基苯并双唑 (PBO) 纤维 ………………………………………………… 102
6. 4. 4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UHMWPE) 纤维 ………………………………………… 103
陶瓷纤维 ………………………………………………………………………… 103
6. 4. 5
参考文献 ……………………………………………………………………………………… 104
第 7 章 树脂基体性能 ………………………………………………………………………… 105
7. 1 环氧树脂基体性能 …………………………………………………………………… 105
7. 1. 1 国内环氧树脂基体 ……………………………………………………………… 105
7. 1. 2国外环氧树脂基体 ……………………………………………………………… 109
7. 2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体性能 ………………………………………………………… 113
7. 2. 1 国内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体 …………………………………………………… 113
7. 2. 2 国外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体 …………………………………………………… 115
7. 3 聚酰亚胺树脂基体性能 ……………………………………………………………… 117
7. 4 氰酸酯树脂基体性能 ………………………………………………………………… 118
7. 5 热塑性树脂基体性能 ………………………………………………………………… 119
参考文献 ……………………………………………………………………………………… 120
第 8 章 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 ………………………………………………………………… 121
8. 1 碳纤维 /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 …………………………………………………… 121
8. 1. 1 HT3 /3231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21
8. 1. 2 G803 /3232 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25
8. 1. 3 G814NT/3233 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27
8. 1. 4 G803PV(G803)/3234 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30
8. 1. 5 G827PV(G827)/3234 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33
8. 1. 6 G814NT/3234 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35
8. 1. 7 G803 /3235 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37
8. 1. 8 G827 /3235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40
8. 1. 9 HT3 /10 /3236、HT3 /13 /3236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42
8. 1. 10 HM4J /3236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45
8. 1. 11 G803 /3236 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47
8. 1. 12 G803 /3242 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49
8. 1. 13 HT3 /3261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52
8. 1. 14 G827 /3266 RTM 成型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54
8. 1. 15 HT3 /4211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56
8. 1. 16 HT3 /5222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60
8. 1. 17 G803 /5224 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64
8. 1. 18 G827 /5224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67
8. 1. 19 HT3 /5228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69
8. 1. 20 HT7 /5228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72
8. 1. 21 HT8 /5228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75
8. 1. 22 HM4 /5228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77
8. 1. 23 HM4J /5228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79
8. 1. 24 HT3 /5284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81
8. 1. 25 HM4J /5284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84
8. 1. 26 HT8 /5288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86
8. 1. 27 HT7 /5288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89
8. 1. 28 HT3 / HD01C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90
8. 1. 29 HT3 / CFR-150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93
8. 1. 30 HT3 / NY9200Z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95
8. 1. 31 G803 / LT-01A 低温固化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199
8. 1. 32 HT3 / LT-01A 低温固化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201
8. 1. 33 HT3 / LT-01 低温固化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203
8. 1. 34 HT7 / LT-03 低温固化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205
8. 1. 35 EB99-1 电子束固化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207
8. 1. 36 ZOLTEK-48K/5222B 大丝束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210
8. 1. 37 WS FC-2015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213
8. 1. 38 WS FC-2014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214
8. 1. 39 缠绕用碳纤维 /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215
8. 2 国外碳纤维 /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 ………………………………………………… 218
8. 2. 1 IM-7 /381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218
8. 2. 2 T300 /913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220
8. 2. 3 G815 /913 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222
8. 2. 4 T300 /914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223
8. 2. 5 碳纤维 934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226
8. 2. 6 IM-7 /977-2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229
8. 2. 7 IM-7 /977-3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229
8. 2. 8 8552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231
8. 2. 9 IM-7 /8552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233
8. 2. 10 碳纤维织物 PR500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235
8. 2. 11 碳纤维 R6376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239
8. 2. 12 碳纤维 F155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243
8. 3 国内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 …………………………………… 245
8. 3. 1 HT3 /5405 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 245
8. 3. 2 HT7 /5428 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 249
8. 3. 3 HT7 /5429 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 253
8. 3. 4 HT3 /6421 RTM 成型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 256
8. 3. 5 HT3 / QY8911 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 258
8. 3. 6 HT3 / QY8911-Ⅱ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 264
8. 3. 7 HT3 / QY8911-Ⅲ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 268
8. 3. 8 HT3 / QY8911-Ⅳ RTM 成型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 271
8. 3. 9 HT3 / QY9511 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 275
8. 3. 10 HT8 / QY9511 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 277
8. 3. 11 HT3 / QY9512 RFI 成型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 279
8. 4 国外碳纤维 /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 …………………………………… 281
8. 4. 1 碳纤维 5250-4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 281
8. 4. 2 IM7 /5250-4 RTM 成型碳纤维织物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 285
8. 5 国内碳纤维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 ………………………………………… 287
8. 5. 1 AS4 / LP-15、G827 / LP-15 碳纤维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 287
8. 5. 2 HT3 / KH-304 碳纤维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 289
8. 5. 3 AS4 / MPI-1 碳纤维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 294
8. 5. 4WS FC-901 碳纤维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 296
8. 6 国外碳纤维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性能 …………………………………………… 296
8. 6. 1 LaRC-RP46 碳纤维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 296
8. 6. 2 IM-7 / LARC-PETI-5 碳纤维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 298
8. 6. 3 碳纤维 PMR-Ⅱ-50 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 299
8. 6. 4 碳纤维 PMR-15 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 300
8. 7 碳纤维增强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 ……………………………………………… 302
8. 7. 1 WS FC-101 碳纤维耐热抗烧蚀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 ………………………… 302
8. 7. 2 缠绕碳纤维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 ……………………………………………… 304
8. 8 碳纤维增强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 …………………………………………… 306
8. 8. 1 碳纤维 954-3 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 ………………………………………… 306
8. 8. 2 碳纤维 954-3A 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 ………………………………………… 307
碳纤维 954-6 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 ………………………………………… 308
8. 8. 3
参考文献 ……………………………………………………………………………………… 309
第 9 章 芳纶复合材料性能 …………………………………………………………………… 311
9. 1 国内芳纶织物复合材料性能 ………………………………………………………… 311
9. 1. 1 914 /3242 阻燃芳纶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11
9. 1. 2 980 /3242 阻燃芳纶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13
9. 1. 3 796 /3242 阻燃芳纶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15
9. 1. 4 796 /3233 阻燃芳纶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17
9. 1. 5 980 /3233 阻燃芳纶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19
9. 1. 6 914 /3233 阻燃芳纶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21
9. 1. 7 缠绕芳纶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23
9. 2 国外芳纶复合材料性能 ……………………………………………………………… 324
9. 2. 1 芳纶 914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24
9. 2. 2 芳纶织物 F155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25
参考文献 ……………………………………………………………………………………… 327
第 10 章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性能 …………………………………………………………… 328
10. 1 国内玻璃纤维 /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 ………………………………………… 328
10. 1. 1 SW-280A/3218 低介电损耗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28
10. 1. 2 EW-220 /3218 低介电损耗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33
10. 1. 3 Rc10 800 /3232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35
10. 1. 4 664 /3232 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38
10. 1. 5 664 /3233 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39
10. 1. 6 749 /3233 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42
10. 1. 7 759 /3233 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44
10. 1. 8 823 /3233 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46
10. 1. 9 759 /3234 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49
10. 1. 10 849 /3237 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51
10. 1. 11 664 /3242 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53
10. 1. 12 823 /3242 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56
10. 1. 13 759 /3242 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58
10. 1. 14 823 /5231 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59
10. 1. 15 759 /5231 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62
10. 1. 16 664 /5232 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63
10. 1. 17 RC10. 800 /5232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66
10. 1. 18 EW-210 /5251 低介电 RTM 成型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68
10. 1. 19 SW-220A/5258 低介电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71
10. 1. 20 EW-60 / F. BG-2-10 低介电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74
10. 1. 21 M-90 / F. JN-2-01 低介电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75
10. 1. 22 M-210 / F. JN-2-01 低介电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78
10. 1. 23 F. BG-2-13 低介电 RTM 成型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81
10. 1. 24 YE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84
10. 1. 25 SW-210 / LT-01A 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85
10. 1. 26 WS FC-2016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87
10. 1. 27 WS FC-2013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89
10. 1. 28 WS FC-2012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89
10. 1. 29 FC-008-1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90
10. 1. 30 缠绕用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91
10. 2 国外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 …………………………………………… 393
10. 2. 1 E 玻璃纤维 /913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93
10. 2. 2 玻璃纤维 914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94
10. 2. 3 玻璃纤维 934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95
10. 2. 4 S-2 /381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96
10. 2. 5 7781 /381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399
10. 2. 6 玻璃纤维织物 F155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401
10. 3 玻璃纤维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 ………………………………………………… 403
10. 3. 1 SW-220-90A/3161 玻璃纤维织物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 ……………………… 403
10. 3. 2 SW-220-90A/3162 玻璃纤维织物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 ……………………… 404
10. 3. 3 EW-160 /3163 玻璃纤维织物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 …………………………… 406
10. 3. 4 SW-220-90A/3162 玻璃纤维织物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 ……………………… 408
10. 3. 5 EW-160 /4263 玻璃纤维织物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 …………………………… 409
10. 3. 6 WS FC-102 耐热抗烧蚀高硅氧纤维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 …………………… 411
10. 3. 7 WS FC-103 耐热抗烧蚀玻璃纤维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 ……………………… 412
10. 3. 8 缠绕用高硅氧纤维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 ……………………………………… 413
10. 4 玻璃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 ……………………………………… 415
10. 4. 1 低介电玻璃纤维织物 F. JN-5-02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 415
10. 4. 2 EW-210 / F. JN-5-03 玻璃纤维织物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 417
10. 4. 3 EW-210 /4501A 玻璃纤维织物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 420
10. 5 其他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性能 ………………………………………………………… 422
10. 5. 1 EW-210 / F. JN-5-06 玻璃纤维织物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 ………………… 422
10. 5. 2 EW-210 / F. BG-3-01 玻璃纤维织物不饱和聚酯树脂基复合材料 …………… 424
10. 5. 3 玻璃纤维 F. JN-9-03 烯丙基树脂基复合材料 ………………………………… 426
参考文献 ……………………………………………………………………………………… 428
第 11 章 其他纤维复合材料性能 …………………………………………………………… 429
11. 1 硼纤维、聚乙烯纤维、石英纤维复合材料性能 …………………………………… 429
11. 1. 1 硼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 429
11. 1. 2 TK-3-39 /5258、TC 8 /3-K-TO/5258 石英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
材料 ……………………………………………………………………………… 431
11. 1. 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环氧复合材料 ………………………………………… 434
11. 2 超混杂复合材料性能 ………………………………………………………………… 435
11. 2. 1 芳纶-铝合金层板复合材料 …………………………………………………… 435
参考文献 ……………………………………………………………………………………… 438
第 12 章 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 ……………………………………………………… 439
12. 1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 …………………………………………… 439
12. 1. 1 AS4C/ PEEK 碳纤维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 ………………………………… 439
12. 1. 2 碳纤维增强 APC-2 聚醚醚酮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 ……………………… 442
12. 1. 3 AS4 / PPS、AS4 / PEI、AS4C/ PA6、AS4C/ PMMA 和 IM6 / K-Ⅲ碳纤维
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 ………………………………………………………… 444
12. 2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 ………………………………………… 446
12. 2. 1 FC-002 玻璃纤维 / PA610 树脂基复合材料 …………………………………… 446
12. 2. 2 FC-003 玻璃纤维 / PA610 树脂基复合材料 …………………………………… 446
12. 2. 3 SL-007 玻璃纤维 / PA66 树脂基复合材料 ……………………………………… 447
12. 2. 4 SL-008 玻璃纤维 / PA66 树脂基复合材料 ……………………………………… 448
12. 2. 5 SL-012 玻璃纤维 / PA610 树脂基复合材料 …………………………………… 448
12. 2. 6 WS SL-101 玻璃纤维 / PA66 树脂基复合材料 ………………………………… 449
12. 2. 7 SL-016 玻璃纤维 / 聚苯硫醚树脂基复合材料 ………………………………… 450
12. 2. 8 SL-143 玻璃纤维 / PA1010 树脂基复合材料 …………………………………… 450
12. 2. 9 SL-122 玻璃纤维 / PA66 树脂基复合材料 ……………………………………… 451
12. 2. 10 SL-123 玻璃纤维 / PA66 树脂基复合材料 …………………………………… 451
参考文献 ……………………………………………………………………………………… 452

第四篇 材料使用、设计和分析

第 13 章 制造和质量控制 …………………………………………………………………… 455


13. 1 加工制造 ……………………………………………………………………………… 455
13. 1. 1 原材料 …………………………………………………………………………… 455
13. 1. 2 主要成型工艺 …………………………………………………………………… 460
13. 1. 3 复合材料机械加工 ……………………………………………………………… 467
13. 2 材料与制造的质量控制 ……………………………………………………………… 469
13. 2. 1 原材料质量控制 ………………………………………………………………… 469
13. 2. 2 半成品质量控制 ………………………………………………………………… 469
13. 2. 3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 469
13. 2. 4 产品质量检测 …………………………………………………………………… 470
参考文献 ……………………………………………………………………………………… 471
第 14 章 层压板设计与分析 ………………………………………………………………… 472
14. 1 层压板力学性能分析 ………………………………………………………………… 472
14. 1. 1 单层力学性能分析 (细观力学方法) ……………………………………… 472
14. 1. 2 层压板刚度特性分析 (经典层压板理论) ………………………………… 477
14. 1. 3 层压板强度和破坏分析 ………………………………………………………… 483
14. 2 设计选材 ……………………………………………………………………………… 487
14. 2. 1 设计选材的一般原则 …………………………………………………………… 487
14. 2. 2 纤维选择 ………………………………………………………………………… 488
14. 2. 3 树脂选择 ………………………………………………………………………… 488
14. 2. 4注意合理选用混杂复合材料 …………………………………………………… 489
14. 3 层压板设计 …………………………………………………………………………… 489
14. 3. 1 铺层设计要点 …………………………………………………………………… 489
14. 3. 2 稳定性分析 (屈曲和过屈曲) ……………………………………………… 491
14. 4 厚断面复合材料 ……………………………………………………………………… 511
14. 4. 1 厚断面复合材料的特点 ………………………………………………………… 512
14. 4. 2 二维复合材料分析 ……………………………………………………………… 513
14. 4. 3 三维复合材料分析 ……………………………………………………………… 513
14. 4. 4 材料性能试验确定 ……………………………………………………………… 514
14. 4. 5 理论确定材料性能 ……………………………………………………………… 516
14. 5 夹层结构设计与分析 ………………………………………………………………… 516
14. 5. 1 夹层结构基本设计原理 ………………………………………………………… 516
14. 5. 2 夹层结构的应力分析及强度校核 ……………………………………………… 520
14. 5. 3 蜂窝夹层结构屈曲分析 ………………………………………………………… 521
参考文献 ……………………………………………………………………………………… 525
第 15 章 连接设计与分析 …………………………………………………………………… 526
15. 1 复合材料连接特点 …………………………………………………………………… 526
15. 1. 1 机械连接特点 …………………………………………………………………… 526
15. 1. 2 胶接连接特点 …………………………………………………………………… 527
15. 1. 3 混合连接特点 …………………………………………………………………… 527
15. 1. 4复合材料连接方法的选取原则 ………………………………………………… 527
15. 2 胶接连接 ……………………………………………………………………………… 528
15. 2. 1 胶接连接设计 …………………………………………………………………… 528
15. 2. 2 胶接连接强度分析概述 ………………………………………………………… 536
15. 3 机械连接 ……………………………………………………………………………… 536
15. 3. 1 机械连接设计 …………………………………………………………………… 536
15. 3. 2 主承力连接区设计 ……………………………………………………………… 546
15. 3. 3 机械连接静力分析 ……………………………………………………………… 548
机械连接强度校核 ……………………………………………………………… 553
15. 3. 4
参考文献 ……………………………………………………………………………………… 558
第 16 章 损伤阻抗、耐久性和损伤容限 …………………………………………………… 559
16. 1 飞机复合材料结构耐久性 / 损伤容限设计要求 …………………………………… 559
16. 1. 1 军用飞机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特殊要求 ……………………………………… 559
16. 1. 2民用飞机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特殊要求 ……………………………………… 562
16. 2 缺陷 / 损伤种类 ……………………………………………………………………… 565
16. 2. 1 制造缺陷 ………………………………………………………………………… 565
16. 2. 2 使用损伤 ………………………………………………………………………… 565
16. 2. 3缺陷 / 损伤影响的强度评定 …………………………………………………… 565
16. 3 疲劳、损伤和断裂的特点 …………………………………………………………… 566
16. 3. 1 主要的缺陷 / 损伤类型 ………………………………………………………… 567
16. 3. 2 缺口敏感性 ……………………………………………………………………… 567
16. 3. 3 疲劳性能 ………………………………………………………………………… 567
16. 3. 4 刚度降 …………………………………………………………………………… 567
16. 3. 5 分散性 …………………………………………………………………………… 567
16. 3. 6 环境影响 ………………………………………………………………………… 568
16. 4 损伤阻抗 ……………………………………………………………………………… 568
16. 4. 1 对以前冲击研究结果的概述 …………………………………………………… 568
16. 4. 2影响因素 ………………………………………………………………………… 570
16. 5 耐久性与损伤容限设计 ……………………………………………………………… 577
16. 5. 1 一般原则 ………………………………………………………………………… 577
16. 5. 2 细节设计方法 …………………………………………………………………… 577
16. 6 耐久性与损伤容限分析方法 ………………………………………………………… 579
16. 6. 1 损伤容限分析方法 ……………………………………………………………… 579
16. 6. 2耐久性分析方法 ………………………………………………………………… 585
16. 7 飞机结构耐久性与损伤容限验证试验方法 ………………………………………… 586
16. 7. 1 全尺寸结构耐久性验证试验的特殊考虑 ……………………………………… 586
16. 7. 2 全尺寸结构损伤容限验证试验的特殊考虑 …………………………………… 589
16. 7. 3 全尺寸耐久性 / 损伤容限试验的必要性 ……………………………………… 590
16. 7. 4 用一个试验件完成全尺寸部件全部验证试验的可行性 ……………………… 590
16. 7. 5复合材料 / 金属混合结构部件验证试验方法建议 …………………………… 591
16. 8 提高耐久性与损伤容限的措施 ……………………………………………………… 591
16. 8. 1 提高耐久性与损伤容限的设计措施 …………………………………………… 591
16. 8. 2 材料性能与结构耐久性及损伤容限的关系 …………………………………… 593
参考文献 ……………………………………………………………………………………… 594
第 17 章 结构验证的积木式方法 …………………………………………………………… 595
17. 1 积木式方法 …………………………………………………………………………… 595
17. 2 积木式方法的实施 …………………………………………………………………… 596
17. 2. 1 一般作法 ………………………………………………………………………… 596
17. 2. 2 关于许用值和设计值 …………………………………………………………… 596
17. 2. 3 实施中的几点具体考虑 ………………………………………………………… 597
17. 2. 4商用飞机的积木式方法 ………………………………………………………… 600
17. 3 适航鉴定与验收 ……………………………………………………………………… 604
参考文献 ……………………………………………………………………………………… 606
第 18 章 结构可靠性 ………………………………………………………………………… 607
18. 1 复合材料结构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 ………………………………………………… 607
18. 2 可靠性设计考虑要点 ………………………………………………………………… 608
18. 3 可靠性设计与评估 …………………………………………………………………… 609
18. 3. 1 确定法 …………………………………………………………………………… 609
概率法 …………………………………………………………………………… 609
18. 3. 2
参考文献 ……………………………………………………………………………………… 612
第 19 章 使用保障 …………………………………………………………………………… 613
19. 1 使用保障定义与作用 ………………………………………………………………… 613
19. 2 使用保障设计 ………………………………………………………………………… 613
19. 2. 1 选材与设计值 …………………………………………………………………… 614
19. 2. 2 损伤容限和耐久性 ……………………………………………………………… 614
19. 2. 3 可检性 …………………………………………………………………………… 614
19. 2. 4 可维修性 ………………………………………………………………………… 614
19. 2. 5 互换性和可更换性 ……………………………………………………………… 615
19. 2. 6 可修理性 ………………………………………………………………………… 615
19. 3 复合材料结构修理 …………………………………………………………………… 615
19. 3. 1 缺陷和损伤 ……………………………………………………………………… 615
19. 3. 2 修理要求 ………………………………………………………………………… 615
19. 3. 3 修理容限 ………………………………………………………………………… 616
19. 3. 4 主要修理方法概述 ……………………………………………………………… 617
19. 3. 5 修理设计 ………………………………………………………………………… 618
19. 3. 6 用复合材料技术修理金属飞机结构 …………………………………………… 619
参考文献 ……………………………………………………………………………………… 621
第 20 章 复合材料环境管理 ………………………………………………………………… 622
20. 1 复合材料废弃物分类 ………………………………………………………………… 622
20. 1. 1 复合材料生产工艺废弃物 ……………………………………………………… 622
20. 1. 2使用后复合材料废弃物 ………………………………………………………… 623
20. 2 减少复合材料废弃物 ………………………………………………………………… 623
20. 2. 1 材料总量控制与管理 …………………………………………………………… 623
20. 2. 2 电子商务采购管理 ……………………………………………………………… 624
20. 2. 3 废弃物最小化指南 ……………………………………………………………… 624
20. 2. 4 轻量化设计 ……………………………………………………………………… 624
20. 3 复合材料制件及材料的重新使用 …………………………………………………… 624
20. 3. 1 复合材料部件的再用 …………………………………………………………… 625
20. 3. 2 机械加工成较小的零件 ………………………………………………………… 625
20. 3. 3 材料交换 ………………………………………………………………………… 625
20. 4 复合材料回收再生 …………………………………………………………………… 626
20. 4. 1 复合材料回收再生经济学 ……………………………………………………… 626
20. 4. 2 复合材料再生回收的基础设施 ………………………………………………… 627
20. 4. 3 复合材料再生后勤保障 ………………………………………………………… 628
20. 4. 4 拆卸与回收再生设计 …………………………………………………………… 629
20. 4. 5 复合材料再生工艺过程 ………………………………………………………… 630
废弃预浸料的再生 ……………………………………………………………… 631
20. 4. 6
参考文献 ……………………………………………………………………………………… 631
第 一 篇

总    论

主编   陈祥宝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又称树脂基复合材料,是当代宇航结构主要结构材料之一,同时也
是化工、交通运输、建筑、体育用品等行业积极开发应用的重要材料。随着复合材料应用的
日益扩大,对复合材料性能数据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因此,如何规范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性能
表征和测试方法、建立 材 料 性 能 数 据 库 和 聚 合 物 基 复 合 材 料 结 构 设 计 和 分 析 指 南 , 对 于 正
确、合理和高效使用复合材料是十分必要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手册的编写正是为此而作的
努力的结果。手册内容由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性 能 表 征; 材 料 性 能 (数 据); 材 料 使 用、 设 计
和分析 3 部分组成。

1  背    景

先进复合材料问世后,为了开发统一的材料规范和材料性能数据库,美国政府、军方和
工业界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成立了军用手册 MILHDBK
17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协作组织,并
于 1971 年颁布 MILHDBK
17A 聚合物 基 复 合 材 料, 规 范、 统 一 材 料 性 能 表 征 和 标 准 试 验
方法,格式化给出材料性能数据,以指导复合材料结构设计选材和材料性能许用值确定。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飞机结 构 大 量 应 用 的 碳/环 氧 复 合 材 料 开 始 批 量 生 产, 美 国 和 其
他工业发达国家的军方和 大 航 空 公 司 为 了 将 复 合 材 料 结 构 扩 大 应 用 到 机 翼 、 前 机 身 等 主 结
构,开展了与复合材料主结构应用风险评估的 关 键 问 题 的 相 关 研 究 工 作, 例 如 性 能 分 散 性、
吸湿/高温引起的强度、 刚 度 下 降、 与 铝 合 金 的 电 偶 腐 蚀、 雷 击 防 护 和 疲 劳 寿 命 等。 随 后,
美国波音公司、德国 MBB、英国宇航院、 法 国 宇 航 院 等 先 后 编 辑 出 版 了 各 自 的 复 合 材 料 手
册、复合材料设计指南等工具书。为了满足军机使用性能对复合材料性能的要求,NASA 联
合航空工业波音、道格拉斯和洛克希德三大公司于 1983 年制定了韧性树脂标准试验 (方法)
(修订版),NASA RP1092;于 1985 年 制 定 了 碳 纤 维/热 固 型 韧 性 树 脂 复 合 材 料 标 准 规 范,
NASA RP1142。这是第一个有权威性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材料标准, 被视为材料标准规
范样板。
随着大量新型复合材料的成功工程应用和商品化供应,以及复合材料使用经验的不断积
累,各国复合材料标准、规范和手册内容的更新和改版工作加快, 如 MILHDBK 17A 版于
1971 年 出 版, 而 MILHDBK
17C、D、E 和 F 版 本 分 别 于 1991 年、1994 年、1997 年 和
2002 年颁布。
我国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碳/环氧复 合 材 料 结 构 应 用 研 究, 先 后 完 成 了 飞 机 尾 翼、 前
机身、带整体油箱复合材料机翼等复合材料结构的研制,实现了复合材料在飞机主结构的应
用。20 多年来先后研制了多种高 性 能 的 结 构 用 复 合 材 料 树 脂 体 系, 制 定 了 百 余 项 聚 合 物 基
复合材料性能测试方法标准,出版了 《复合材料设计 手 册》( 1990)、 《复 合 材 料 结 构 设 计 手
册》(
2001)。上述对提高我国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制造和应用水平和质量,促进复合材料的
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为进一步适应和满足我国结构 复 合 材 料 大 量 应 用 和 跨 跃 式 发 展 的 需 要,
编撰系统表述复合材料性能表征、性能数据以及设计、分析和应用指南,完整全面反映复合
材料最新研究和应用成果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手册是非常必要的 。

2  目    的

《聚 合 物 基 复 合 材 料 手 册 》 注 重 将 复 合 材 料 性 能 表 征 技 术 、 材 料 性 能 和 复 合 材 料 设


计、分析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全面收集国 内 外 主 要 先 进 复 合 材 料 的 性 能 数 据 、 应 用 经
验和先进复合材料 研 究 的 最 新 成 果, 使 其 成 为 系 统、 全 面、 先 进 和 实 用 的 复 合 材 料
手册。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手册力求为结构设计和分析提供选材依据和性能数据 ,为材料研究和
开发提供导向和评估 (鉴定) 规范,为复合材料应用提供指南。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手册规范化的性能表征和性能数据必将减少复合材料使用风险 ,降低
成本,成为复合材料设计、鉴定和应用的指南,对促进复合材料研究成果的集成和工程化应
用具有重要意义。

3  手册主要内容


31  手册内容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手册中,材料性能表征范围重点如图 0
1 所示, 包括原材料 (增强材
料和基体材料)、预浸料、单层/层压板、含孔/损伤层压板和连接特性的表征。

图0
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手册内容框图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手册主要包括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表征技术、复合材料性能数据以及复
合材料使用、设计和分析 3 个部分。

32  复合材料性能表征
(1) 复合材料性能表征   聚合物基复合材 料 是 由 增 强 纤 维 和/或 织 物 与 聚 合 物 基 体 经 不
同复合工艺复合而成的新 型 结 构 材 料。 聚 合 物 基 复 合 材 料 与 金 属 材 料 相 比 有 以 下 显 著 不 同
特点:
① 零构件成型与材料形成同时完成;
② 层压板刚度、强度等性能可进行铺层剪裁设计;
③ 材料性能易受湿/热环境因素影响,并有独特的破坏模式。
因此,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性能表征不仅有材料通常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的
表征而且还有与环境因素、破坏模式相关的性能表征,以及与材料成型工艺过程相关的性能
表征。
2) 增强纤维性能表征   增强纤维是结构复合材料重要组分材料之一。增强纤维性能表


征包括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和化学性能的表征。
增强纤维物理性能:直径;吸水性;纱、丝束或粗纱弯曲度;纱或丝束横截面面积;纱
的捻度;织物结构。
增强纤维力学性能:拉伸模量;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
增强纤维化学性能:表面化学成分;热稳定性和抗氧化能力;耐化学介质特性。
3) 树脂基体性能表征   树脂基体是结构复合材料另一个重要组分材料。树脂基体性能

表征包括物理性能、化学组分、工艺性能和力学性能的表征。
树脂基体化学组分:组分元素和官能团。
树脂基体物理性能:密度;挥发分含量;吸湿率;玻璃化转变温度;软化点;热膨胀系
数、比热容、导热。
树脂基体工艺性能:树脂流变和凝胶特性。
树脂基体力学性能:拉伸性能 (模量、强度);压缩性能 (模量、强度);剪切性能 (模
量、强度);弯曲性能 (模量、强度、蠕变断裂):抗冲击性能;硬度;黏弹特性;动态力学
特性。
4) 预浸料性能表征   预浸料由增强纤维或织物浸渍树脂基体而成,在热压罐法、真空

袋法等成型工艺方法中作为中间材料使用。预浸料一般由专业厂商生产并供货。预浸料性能
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制件的质量和性能。预浸料性能表征包括物理性能、工艺性能和力学性能
的表征。
预浸料物理性能:树脂质量含量;纤维体积含量;挥发分含量;吸湿率;无机填料和添
加剂含量;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预浸料工艺 性 能: 黏 性 和 铺 覆 性; 固 化 温 度 和 时 间; 树 脂 流 动 度; 凝 胶 时 间; 贮
存期。
5) 单层/层压板性能表征   单层/层压板性能是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结构设计选材、刚度

分析、强度校核和耐久性与损伤容限分析的原始数据。单层性能是指层压板中单独一层的性
能,是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只能由单向板试验测定,故而又称为单向板性能。层压板性能
涉及了层合效应的影响。
单层/层压板性能表征参量包括物理性 能、 静 态 力 学 性 能、 韧 性 性 能、 疲 劳 性 能 和 耐 环
境性能等。
物理性能:纤维体积含量;树脂体积含量;空隙率;玻璃化转变温度;吸水性;热膨胀
系数;湿膨胀系数。
静态力学性能 (材料工程常数):单轴 拉 伸 性 能、 压 缩 性 能、 纵 横 剪 切 性 能; 以 及 短 梁
层间剪切强度和弯曲性能等。
韧性性能:开孔拉伸 强 度; 开 孔 压 缩 强 度; 冲 击 后 压 缩 强 度; 准 静 态 压 痕 损 伤 阻 抗 性
能; Ⅰ 型层间断裂韧性 GⅠc; Ⅱ 型层间断裂韧性 GⅡc;混合型层间断裂韧性 Gc 等。
疲劳性能: 压压 (
R =10) 疲 劳 性 能; 拉压 (
R = -1) 疲 劳 性 能; 拉拉 ( 1)
R =0
疲劳性能;弯曲疲劳性能;短梁层间剪切疲劳性能。
耐环境性能:湿/热性能;耐水性;热冲击性能; 热 疲 劳 性 能; 耐 化 学 药 品 性 能、 耐 介
质性能。
6)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要点   材料性能标准试验方法是获得规范化材料性能数

据的依据,也是建立产品质量监控方法、材料鉴定/评价方法的技术标准。


标准试验方法按其适用范围,大致可以分为如下。
企业标准———主要供企业内部使用。
部门标准———如航空工业标准 (HB)、建材行业标准 (
JC) 等,主要用于本行业内部。
国家标准 (GB)———国内各行业通用标准。
国家军用标准 (
GJB)———国内军用产品专用标准。
推荐标准试验方法的目的是保证材料性能具有可比性和材料性能数据库的建立 ;保证材
料规范和新材料的鉴定/评价方法的一致性。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对试验方法的基本要求是方法原理正确 、操作步骤简便、试验结
果再现性好。据此制定的标准试验方法技术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 试样几何形状和尺寸   试 样 几 何 形 状 和 尺 寸 的 选 择 要 保 证 试 样 失 效 (破 坏) 发 生 在
试样工作部分以内,这也是保证试验结果重复性好的关键。
② 试样状态调节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对环境因素 (湿/热) 比较敏感, 因此试验时要求
对试样状态进行调节。当进行环境条件 下 力 学 性 能 测 试 时, 试 样 预 吸 湿 处 理、 高/低 温 条 件
和试验吸湿量控制十分重要。
③ 试验专用夹具   在进行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试 验 时, 往 往 要 采 用 试 验 夹 具, 以 保 证 试
样受载和破坏形式满足要求。试验夹具不能使试样受到附加载荷,应优先采用标准试验方法
推荐的试验夹具。
④ 加载速度   聚合物基复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往 往 与 试 验 加 载 速 率 有 关。 试 验 加 载 速 率 一
般按最大应变速率 d εmax/d
t= (
1%~3% ) n 和试样工作部分长度确定。
/mi
⑤ 试验结果计算与报告   试 验 结果 通 常以不少于 5 个有效试样数据算术平均值和标准
差给出。当要求 B 基准值时,必 须 进 行 不 同 批 次, 每 批 不 少 于 5 个 试 样 的 多 批 次 有 效 试 样
结果,经统计分析求得。
试验报告应包括:材料牌号、工艺方法、试验标准、试验数据、试验日期与人员等。
7) 材料性能数据表达准则   材料性能数据表达准则将规定材料性能的数据基准、数据

处理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数据表达的表格形式/样本图示等,以保证材料性能数据表达准
确、可靠、实用。
材料性能数据基准一般 分 为:A 基 准 值、B 基 准 值、 典 型 值 等。 不 同 材 料、 不 同 性 能、
不同用途将要求不同的数据基准。复合材料强度以 “
B” 基准值或典型值表示 (不采用 A 基
准值);模量以典型值表示。以平均值表示的性能数据应给出子样大小和变异系数。
数据处理方法很多,复合材料性能数据处理必须按相关标准规定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 。
数据格式化表达利于数据对比和输入数据库。
样本图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征 材 料 固 有 组 分 的 样 本 图 谱, 如 高 压 液 相 图 谱。
另一类是表征试样合理破坏模式的样本图示,如合理的短梁层间剪切破坏模式。

33  材料性能数据
手册材料性能数据由纤维和织物性能、树脂基体性能、复合材料性能三部分构成。
1) 纤维和织物性能:碳纤维及其织物性能;芳纶及其织物性能;玻璃纤维及其织物性

能;其他纤维 (硼纤维、石英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和 PBO 纤维) 性能。
2) 树脂基体性能:环氧树脂性能;双马来酰亚胺树脂性能;聚酰亚胺树脂性能;酚醛树

脂性能;其他热固性树脂 (氰酸酯树脂、聚酯树脂、乙烯基酯树脂)性能;热塑性树脂性能。
3) 复合材料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 (碳/环氧、碳/双马来酰亚胺) 性能;芳纶复合材


料 (芳纶/环氧) 性能;铝合金/芳 纶 层 板 性 能; 玻 璃 纤 维 复 合 材 料 (玻 璃/环 氧、 玻 璃/酚
醛、玻璃/氰酸酯、玻璃/乙烯基酯、玻璃/聚酰亚胺) 性能;硼纤维复合材料 (硼/环氧) 性
能;石英纤维复合材料 (石英/环氧) 性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复合材料性能;PBO 纤
维复合材料性能;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

34  材料使用、设计和分析
材料使用、设计和分析主要涉及复合材料的制造和质量控制;层压板设计与分析;连接
设计与分析;耐久性和损伤容限设计与分析;结构验证的积木式方法;结构可靠性;使用保
障和复合材料环境管理等。
1) 制造和质量控制:主要涉及复合材料制造的基本原材料、制造工艺方法及其生产过

程等的质量管理。
2) 层压板设计与 分 析: 主 要 包 括 层 压 板 力 学 性 能 分 析, 复 合 材 料 设 计 选 材 原 则 和 方

法,复合材料层压板设计技术,厚断面复合材料和夹层结构设计与分析技术等。
3) 连接设计与分析:连接设计在复合材料结构中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连接部位通

常是结构的薄弱环节,是结构设计最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之一,对于各向异性的复合材料结构
更是如此。复合材料层压板的主要连接方式包括胶接和机械连接。
4) 耐久性和损伤容限设计与分析:对具体的复合材料结构应用,损伤阻抗和损伤容限

的最佳平衡涉及到在设计过程的开始就要考虑若干技术性和经济性的因素 。设计过程中损伤
阻抗常常与损伤容限在材料与结构两个层次上都有矛盾。此外,选择的材料和结构构型对材
料和制造成本,以及与检测、修理和结构质量有关的使用成本都有着强烈的影响。
5) 结构验证的积木式方法:在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和应用中,要进行理论上的计算分析

和试验验证。国际上通常采用 “积木式方法”(
Bui
ldi
ngBl
ockAppr
oach,简称 BBA)。 所谓
积木式方法,实质上是一个验证程序,在分 析/验 证 的 过 程 中, 采 用 逐 步 增 加 试 件 复 杂 水 平
和程度,逐步增大试件 尺 寸 和 规 模 的 做 法 进 行 分 析 和 试 验 验 证, 保 证 工 程 项 目 的 质 量 和 成
功,以至通过鉴定验收或适航审定。复合材料结构验证的积木式方法一般分为试样级、元件
级、次部件级、部件级和全尺寸试验 5 级。
6) 结构可靠性:可靠性系指一个结构或系统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在规定的寿命期内

能正常工作的概率。复合材料结构可靠性主要涉及影响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复合材料可靠性
设计需要考虑的要点以及可靠性设计与评估。
7) 使用保障:复合材料结构的使用保障是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问题,主要涉及复合材

料结构可靠性、可控性、可修理性,这里主要介绍使用保障设计,复合材料结构修理等。
8) 复合材料环境管理:随着复合材料及其应用的发展,各国对复合材料生产及其使用

的环境管理也越来越重视。对复合材料的合理的环境管理不仅可以减小复合材料废弃物对环
境的污染,同时也能有效地降低复合材料的制造成本。复合材料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是 “减
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再生”。复合材料环境管理 主 要 介 绍 复 合 材 料 废 弃 物 的 分 类 及 其 减
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再生 3 种主要处理方法。

4  手册使用范围


41  材料性能数据来源
手册材料性能数据主要来源于航空、航天、兵器、科学院和相关工业部门材料研究和使


用单位,部分材料性能数据来源于相关文献资料。
手册所列材料性能数据已按性能测试标准试验方法和性能数据表达准则进行了规范化处
理后列入。个别性能数据还作了补充验证。

42  材料性能数据使用范围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手 册 性 能 数 据 主 要 用 于 复 合 材 料 结 构 设 计 , 为 结 构 设 计 提 供 有 效 数
据;以及用于复合材料研究开发过程,为材料研究开发、评估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43  材料性能数据与设计值
层压结构设计中涉及单层、层压板、层压结构 3 个层次,与其相应有材料工程常数、材
料性能许用值和结构设计值。
材料工 程 常 数 是 指 单 向 层 压 板 力 学 性 能, 即 复 合 材 料 基 本 力 学 性 能 数 据,E1 (
E1t、
E2t、E2c)、G12 、ν1 和 Xt、Xc、Yt、Yc、S,还 包 括τi
E1c)、E2 ( b, 直 接 用 于 层 压 结 构 刚 度

和强度设计分析。
材料性能许用值又简称许用值,其定义是 在 一 定 的 载 荷 与 环 境 条 件 下, 由 层 压 板 试 样、
元件或细节件试验数据,经统计分析后确定的具有 一 定 置 信 度 和 可 靠 度 的 材 料 性 能 表 征 值,
主要描述或表征复合材料层压板级的性能。由于层压板铺层是可设计的,所以试样的铺层应
具有典型代表性,一般为标准试验方法所规定的标准试样铺层。材料性能许用值用于验证层
压板刚度和强度分 析 计 算 结 果; 评 定 湿/热 环 境、 缺 陷/损 伤 影 响, 开 孔 应 力 集 中 和 连 接 特

图0
2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设计值 (许用应变) 确定流程图


性,是材料评定、结构设计选材和设计值确定的主要依据。
设计值是结构设计许用值的简称,其定义为 “保证整个结构的完整性具有高置信度,在
许用值的基础上,由设计师规定的设计限制 值”。 设 计 值 是 结 构 设 计 思 想、 设 计 要 求 的 具 体
体现和设计师设计经验和教训的结晶。综合层 压 板 性 能 和 典 型 结 构 件 性 能 数 据、 设 计 要 求、
设计经验,设计师方可确定结构设计值 (设计许用 应 变)。 设 计 值 的 确 定 是 否 正 确 还 必 须 由
复合材料结构试验验证。
材料工程常数、材料性能许用值、设计值 (设计许用应变)3 者关系,如图 0
2 所示。

参 考 文 献

1 MIL
HDBK
17
3F DOD,USA,2002
617
2 FAA AC NO:20
107ACompa
sit
eAi
rcr
aftS
truc
tur
e1984
425
3 Timon
thyGGu
towsk
iAdvanc
edCompo
sit
esManu
fac
tur
ing rk:J
 New Yo ohn Wi
lleyandSons,I
nc1997
4  陈绍杰主编 复合材料设计手册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0
5  沈真主编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手册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1
6  童贤鑫主编 复合材料结构稳定性分析指南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2
7  谢鸣九主编 复合材料连接手册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5
10


第 二 篇

复合材料性能表征与试验

主编   杨乃宾
第 1 章   复合材料性能试验筹划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固有的多相结构、铺层剪裁设计和成型工艺的多样性,以及性能对环
境因素十分敏感等特点,使其性能试验筹划涉及到广泛的内容,十分复杂。复合材料性能试
验筹划的目的在于推荐一些国内外已经成功应用的试验方案,以指导试验,减少试验的盲目
性,降低试验成本。
在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过程中,其试验验证安排常采用试样、元件 (含细节件)、次部件、
部件等多个层次 (级) 的积木式设计验证试验。在积木式设计验证试验中,由试样试验到部
件试验,试验件的复杂程度和尺寸逐级增加或 增 大, 而 数 量 却 逐 级 减 少 (详 见 第 17 章 结 构
验证的积木式方法)。
本章主要介绍积木式设计验证试验中试样级和元件、细节件级的试验内容,包括材料筛
选、鉴定/取证、验收和材料替代的试验方案,以及层压板/结构元件通用试验方案。
试验矩阵 (
tes
tma
trx) 是采用矩阵形式,以试验项目为行、 试验条件为列的表格形式

给出的试验安排表,本章采用 “试验矩阵” 这一名词给出推荐的试验方案。

1  材料筛选试验矩阵

建立材料筛选试验矩阵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候选材料体系的关键力学性能特性和不足之
处,同时又使试验量为最小。对具体的应用背景,筛选时要确定其关键的试验项目和环境条
件,以及其他的特殊考虑。合适的材料性能试验矩阵设计,可以使候选材料体系与现有产品
使用的材料体系进行对比。
材料筛选试验矩阵设计的一般方法是选择关键的静力试验项目并提供足够的数据 ,以便
评定候选材料体系单层级和层压板级的刚度和强度平均值。单层级的试验提供经典层压板理
论分析使用的材料的拉伸、压缩和纵横剪切的模量和强度性能。层压板级的试验提供进行材
料筛选时与应力不连续 (如紧固件孔、螺栓挤压或 冲 击 损 伤) 相 关 的 使 用 情 况 的 强 度 数 据。
层压板级附加的试验,则用于提供材料筛选所需的层压板刚度数据,以便验证用单层数据通
过经典层压板理论预测的层压板刚度。这些试验一般都在室温下进行;而环境的影响则用关
键的单向板压缩和层压板开孔压缩试验来进行估计。

11  材料筛选静强度试验矩阵
表1
1 为推荐的材料静强度性能筛选试验矩阵。在这个筛选试验矩阵中,单向板 0
°轴向
拉伸试验考察纤维控制的性能,而 0 °轴向压缩试验则监测纤维/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0 °轴
向拉伸试验也能揭示某些材 料 在 高 应 变 率 时 的 纤 维/基 体 的 相 互 作 用)。 单 向 板 试 验 确 定 0
°
拉伸和压缩静强度和模量。 ±45
°试 样 拉 伸 试 验 则 用 来 评 定 基 体 的 特 性, 试 验 确 定 纵 横 剪 切
模量和强度。层压板开孔压缩和开孔拉伸考察 孔 边 应 力 集 中, 螺 栓 挤 压 考 察 孔 边 挤 压 特 性。

10
最后,用冲击后压缩强度试验来评定其损伤阻抗。试验在 3 种环境条件下进行:低温大气干
态 ( RTA) 和 高 温 湿 态 (
CTD)、室温大气环境 ( ETW ) 情 况。 推 荐 这 些 试 验 状 态 是 基 于
目前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试 验 和 应 用 结 果, 这 些 结 果 表 明:CTD 环 境 对 纤 维 控 制 的 性 能 影
响最关键,ETW 环境对基体控 制 的 性 能 影 响 最 严 重。ETW 试 样 要 经 吸 湿 处 理, 使 其 达 到
在所规定相对湿度下的吸湿量平衡状态。

表1
1  复合材料静强度筛选试验矩阵
试验件数量
试验内容 评 价 重 点
CTD RTA ETW
单向板:
 0°拉伸 3 3 纤维性能
 0°压缩 3 3 纤维/基体相互作用
  纵横剪切(±45°拉伸法) 3 纤维/基体相互作用(0
° °纵横剪切)
/90
层压板:
  开孔压缩 ① 3 3 应力集中
  开孔拉伸 ① 3 应力集中
  螺栓挤压 ① 3 挤压
  冲击后压缩 ② 3 冲击损伤
  ① 紧固件孔的影响;
② HB6739。


12  材料筛选高温力学性能试验矩阵
进行复合材料高温力学性能试验的目的是在材料筛选阶段能恰当地评定复合材料在高温
环境条件下的耐用性。表 1
2 为复合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筛选试验矩阵。 试验矩阵可以依据研
究的目的作改变,但重要的是要评定所有的曝露状态。

表1
2  复合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筛选试验矩阵
干态试验温度 湿态 ① TOS② 热循环 ③
力 学 性 能
最低温度 24℃ ET1 ET1 ET1 ET1
拉伸 3 3 3 3
压缩或开孔压缩 3 3 3 3 3
纵横剪切 3 3 3 3
Ⅰ 型断裂韧性或 CAI 3 3 3 3
  ① ET1 高温试验温度应低于材料体系的湿态玻璃化转变温度。
② 热氧化稳定性 ( TOS) 试验应在高于 ET1 但低于材料体系的干态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情况下,至少进行层压板 热 老
化 1000h,或在代表 1000h 曝 露 的 加 速 试 验 状 态 下 进 行 热 老 化 。 应 记 录 质 量 损 失 与 时 间 的 关 系, 即 记 录 100h,250h,
500h,750h,1000h 情况下的质量损失。在曝露后应先进行显微镜观察,再将其加工成力学性能试样。
③ 热循环试验在最低温度到高于 ET1 但低于材料体系干态玻 璃 化 转 变 温 度 的 温 度 下 进 行 , 至 少 进 行 500 次 热 循 环,
然后测量层压板微裂纹的密度,此后再将层压板加工成力学性能试样。

在进行力学试验评定前,必须评定预浸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要仔细检测试验用层压板
的孔隙率、干态及湿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湿态试验试样 的 曝 露 状 态 为 71℃/85%RH, 直 至 达 到 平 衡 吸 湿 量。 很 重 要 的 一 点 是,
在高温湿态试验中要测量试件的干燥情况,并使干燥减至最小。
热氧化稳定性 ( TOS) 试验试样应该至少进行 1000h 热老化;并在试验至规定的 100h、
250h、500h、750h 和 1000h,测量试样质量损失,给出材料的氧化速率。
热循环试验应该至少要 进 行 500 次 热 循 环。 试 验 的 目 的 是 不 仅 要 确 定 是 否 会 出 现 微 裂
纹,而且要确定微裂纹的开裂速率。试验的最低 温 度 应 该 代 表 在 使 用 中 可 能 出 现 的 最 低 值,
例如,对飞机结构为 -55℃ 。

11
对 TOS 试验和热循环试验,其最高曝露温度应 在 材 料 体 系 的 湿 态 玻 璃 化 转 变 温 度 和 干
态玻璃化转变温度之 间。 如 果 最 高 曝 露 温 度 低 于 湿 态 玻 璃 化 转 变 温 度, 两 个 试 验 将 难 以 区
分,同时还会延长曝露时间。若曝露温度高于材料体系干态玻璃化转变温度,通常会得到在
低于干态玻璃化转变温度时不会出现的损伤机理。在对试验件进行机械加工前,应对层压板
进行孔隙率和有无分层的无损检测。为了了解与具体的曝露情况相关的损伤机理,还应进行
显微镜观察,包括测量复合材料基体的微裂纹密度。

13  材料筛选液体敏感性试验矩阵
以往对复合材料结构在使用中通常遇到的相关液体 (除了水和湿气) 对性能的影响并不
十分关注。这是因为大多数的结构复合材料都是以对液体有很好抗力的环氧树脂为基体 。一
般来说,环氧树脂因 吸 湿 而 导 致 的 性 能 下 降 已 足 以 覆 盖 其 他 相 关 液 体 (例 如 燃 油、 液 压 油
等)所可能引起的性能下降。虽然环氧树脂在强酸介质中会出现加速退化的问题, 但在使用
中遇到的大多数液体,例如清洁剂和液压油,都是碱性的。但二氯甲烷 (各种除漆剂中的一
种成分) 对环氧树脂和其他的结构聚合物都具有侵蚀作用,因此通常不允许在聚合物基复合
材料上使用化学除漆剂。
尽管如此,评估新聚合物 材 料 对 其 可 能 接 触 的 各 种 液 体 的 耐 溶 剂 性 仍 然 是 一 个 重 要 问
题。许多新的环氧树脂基体都有一些添加的组分,以改善其韧性等性能。添加的组分可能会
影响环氧树脂基体的耐溶剂性。现在正在使用或今后考虑使用的一些其他聚合物,它们都具
有不同的溶剂敏感性。过去曾经遇到过一个例子,在研的热塑性聚砜复合材料结构件因对磷
酸脂基液压油的耐溶剂性差而被放弃应用。某些其他热塑性复合材料,尽管它们对湿气和液
压油具有优异的耐溶 剂 性, 但 对 燃 油 的 耐 溶 剂 性 却 较 差。 燃 油 的 浸 润 可 以 大 大 降 低 PEEK
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其结果就是降低了材料的最高使用温度。
使用温度较高的树脂体系,例如双马来酰亚胺 (
BMI) 和聚酰亚胺,容易因高碱性液体
的作用而引起性能退化。由于大多数航空公司所用的清洁剂和液压油在本质上是碱性的,因
此碱性液体对 BMI和聚酰亚胺复合 材 料 性 能 的 影 响 必 须 认 真 考 虑。 此 外, 在 碳 纤 维 与 活 性
金属之间发生电化学腐蚀时,氢氧化物离子的存在会引起树脂降解。应该采取专门的绝缘措
施彻底解决电偶腐蚀问题。例如在碳/树脂复 合 材 料 和 金 属 结 构 之 间 增 加 一 玻 璃 布/树 脂 层,
用来避免电偶腐蚀发生。对层压板的边界加以良好的密封也很重要。若复合材料曝露在碱性
的溶液中的机会非常少,那么相关溶液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可以不予考虑。
在可能曝露在有害液体环境时,推荐用以下的评估程序来评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对此应
用环境的适宜性。评估中应当考虑到飞机结构在液体中不同的曝露程度。根据实际情况推荐
将液体曝露分成 2 类。
类别 Ⅰ  将与材料 长 期 接 触 的 液 体, 如 燃 油、 液 压 油、 冷 却 液、 发 动 机 润 滑 油、 除 冰
液、二氯甲烷类氯化物、机油箱水、SO2/含盐介质等。
类别 Ⅱ  不会与材料长期接触的液体,如碱性清洁剂、洗涤液、除冰液等。
对每一类液体推荐用不同的曝露程度,以便在材料试验或评价材料质量损失前进行浸润
曝露。
类别 Ⅰ  将材料浸润在液体中,直到质量增加到平衡 (饱和)(除机油箱水腐蚀试验)。
类别 Ⅱ  将材料在液体中浸润 15 天,以确 定 最 坏 的 影 响。 然 后 进 行 一 些 模 拟 较 真 实 情
况的试验,包括继续延长曝露等。
在筛选液体敏感性力学试验 中, 应 当 包 括 准 各 向 同 性 层 压 板 开 孔 压 缩 试 验 和 ±45
°拉 伸

12
试验。开孔压缩试验与设计值 有 重 要 的 关 系, 且 对 基 体 的 退 化 很 敏 感。 ±45
°拉 伸 试 验 通 常
被工业界用来比较基体的性能,它对鉴别 “潜在的” 有害液体很敏感。虽然材料刚度损失的
准则与材料和应用情况有关,通 常 认 为 剪 切 模 量 比 未 曝 露 时 低 20% ~40% 就 是 严 重 的, 因
而需要进一步研究。室温和最大使用温度下曝露后的试验,最少要试验 5 个试件,其试验结
果应当与未进行曝露情况进行比较。
对开孔压缩试验和 ±45
°拉伸 试 验 的 一 种 较 经 济 的 替 代 办 法, 是 层 间 剪 切 试 验 或 短 梁 层
间剪切试验,这些试验件易于制造、加工、环境调节并进行试验。虽然短梁层间剪切强度试
验与设计性能无关,但它对基体的退化敏感,因 而 可 以 作 为 材 料 评 价 的 一 个 有 价 值 的 指 标。
和 ±45
°拉伸试验一样, 应 把室温和最高使用温度下曝露后的试验结果, 与未进行曝露情况
进行比较,以获得液体曝露的影响。
物理试验中应当包括称重测量质量变化、显微照相来检查微裂纹,以及可能时包括用扫
描电子显微镜检查表 面 银 纹。 对 于 Ⅰ 类 液 体, 应 当 注 意 的 是, 此 时 显 然 已 经 达 到 了 饱 和 状
态,进一步的性能退化就会自动终止。对树脂体系应当进行液体敏感性长期曝露试验。因为
涉及长时间的曝露,这些试验应当在评估过程的初期就安排进行。
图1
1 是对于类别 Ⅰ 液体给出的一个试验程序。如果在液体曝露后的材料性能优于湿气
曝露的情况,则在随后的试验中只要考虑湿气即可。如果是水以外的某个液体更严重,则在

图1
1  类别 Ⅰ 液体敏感性试验程序 (长期接触的液体)

13
随后的试验中还必须再包括这个液体。
图1
2 是对于类别 Ⅱ 液体的一个试验程序,它和类别 Ⅰ 液体的试验程序有些不同。 由于
在这种情况下水不是一个良好对照物,因此,推荐一个具有已认可使用经历的树脂作为对照
是必要的。 MILHDBK
17 建议同 3501
6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比较。

图1
2  类别 Ⅱ 液体敏感性试验程序 (非长期接触的液体)

2  材料鉴定/取证试验矩阵


21  组分材料试验矩阵

2 1  纤维性能试验矩阵
1
纤维是复合材料的承载组分单元,通常以丝束形式在复合材料中存在。在本手册中主要
介绍与结构设计相关的纤维性能及其试验技术。推荐的纤维性能试验矩阵见表 1
3。
表1
3  纤维性能试验矩阵
性    能 建议试验方法 每批试样数量 试样总数
单丝拉伸强度 6 30
单丝拉伸模量 6 30
单丝直径    GB/T3364—1982 按产品技术条件
纤维密度    3 15
复丝纤维根数 GB/T3363—1982 3 15
复丝拉伸强度 GB/T3362—1982 6 30
复丝拉伸模量 GB/T3362—1982 6 30

14

2 2  树脂基体性能试验矩阵
1
树脂基体是复合材料 中 的 连 续 相, 纤 维 的 支 持, 其 性 能 直 接 关 系 到 复 合 材 料 的 使 用 温
度、界面性能、耐环境性能及其成型工艺性。推荐的树脂基体性能试验矩阵见表 1
4。
表1
4  树脂基体性能试验矩阵
性    能 建议试验方法 每批试样数量 试样总数
化学组分分析   3 15
热物理性能分析 3 15
密度       GB/T1033—1986 5 25
挥发分含量    3 15
吸水量      GB/T1034—1998 5 25
拉伸性能     GB/T2568—1995 5 25
压缩性能     GB/T2569—1995 5 25
弯曲性能     GB/T2570—1995 5 25
冲击性能     GB/T2571—1995 5 25


22  预浸料试验矩阵
推荐的预浸料性能试验 矩 阵 见 表 1
5, 这 里 所 列 的 试 验 项 目 是 基 于 热 固 性 基 体 安 排 的,
对热塑性基体需要进行修正。

表1
5  预浸料物理和化学性能试验矩阵
性    能 建议试验方法 每批次试样数量 试样总数
树脂含量 JC/T780—1987(
1996)(
GB7192—87) 3 15
挥发分含量 JC/T776—1985(
1996)(
GB6056—85) 3 15
凝胶时间 JC/T774—1982(
1996)(
GB5259—85) 3 15
树脂流动度 JC/T775—1985(
1996)(
GB5260—85) 3 15
单位面积质量 3 15
吸湿量 3 15
黏性 3 15
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 3 15
IR(红外光谱法) 3 15
DMA(动态力学分析) 3 15
DSC(差示扫描量热法) 3 15
RDS(流变动态光谱法) 3 15

   注:1 在制造预浸料以前,对试验方法进行协调和统一。
2 对 5 批预浸料材料,每一批都应进行试验。


23  单层性能试验矩阵
单层级材料物理和力学性能采用单向板试样测试,推荐的单层级材料性能试验矩阵见表

6 和表 1
7。
表1
6  固化单层物理性能试验矩阵
性    能 建议试验方法 每批预浸料试样数量 试样总数
纤维体积含量 GB/T3366—1996 3 15
树脂含量 GB/T3855—1983 3 15
密度 3 15
固化单层厚度 10 50

15
续表
性    能 建议试验方法 每批预浸料试样数量 试样总数
玻璃化转变温度(干态) 3 15
玻璃化转变温度(湿态) 3 15
   注:1 对 5 批中的每一批都应进行试验。
2 干态试验件是指 “制造状态” 的试验件,它们一直被放置在环境受控 试 验 室 的 大 气 环 境 中 。 湿 态 试 验 件 被 放 置 于
湿热环境箱中进行环境调节,直至达到承包商和购买方一致 同 意 的 平 衡 吸 湿 量 后 , 再 将 它 们 放 入 热 密 封 的 覆 铝 聚 乙 烯 袋
中,直至进行试验时才取出。进行试验的方式,应使试验件内的吸湿量保持到承包商和认证部门一致同意的水平 。

表1
7  固化单层力学性能试验矩阵
每批预浸料的试验条件和试样数量
性    能 建议试验方法 试样总数
低温干态 室温干态 RTD 高温湿态
0°拉伸 GB/T3354—1999 6 6 6 90
90°拉伸 GB/T3354—1999 6 6 6 90
0°压缩 GB/T3856—1983 6 6 6 90
90°压缩 GB/T3856—1983 6 6 6 90
纵横剪切 GB/T3355—1982 6 6 6 90
短梁层间剪切 JC/T773—1982(
1996) 10 50
500
   注:1
 进行低温和高温的试验时,其温度误差应在 名 义 试 验 温 度 的 ±2
8℃ 范 围 内。 名 义 试 验 温 度 应 由 承 包 商 与 认
证方一致认可。干态试验件是指 “制造状态” 的试验件,它 们 一 直 放 置 在 环 境 控 制 试 验 室 中 的 大 气 环 境 中 。 湿 态 试 验 件
是指先被放置在湿热环境箱中,直至达到承包商和购买方一 致 同 意 的 平 衡 吸 湿 量 才 从 箱 中 取 出 的 试 验 件 ; 这 些 试 验 件 被
放置在热密封的覆铝聚乙烯袋中,直至进行试验时才取出。 进 行 试 验 时, 应 将 试 验 件 中 的 吸 湿 量 保 持 在 承 包 商 和 认 证 部
门一致同意的水平。
 对 5 批中的每一批都应进行试验。

 短梁层间剪切只用于材料筛选和质量控制。

单层力学性能在确定 B 基准性能时,试验矩阵是按每种性能在每种条件 下 至 少 30 个 试
样的要求 (至少 5 批,每批至少 6 个数 据) 安 排, 以 便 进 行 参 数 和/或 非 参 数 的 分 析。 如 果
承包商和采购方或认证当局能取得一致,较少的试验或批次也是可接受的。

24  复合材料韧性评定试验矩阵
复合材料韧性是通过开孔拉伸与压缩、冲击后压缩以及层间断裂韧性测试等一系列试验
综合评价的。推荐的复合材料韧性评定试验矩阵见表 1
8。
表1
8  复合材料韧性评定试验矩阵
性    能 建议试验方法 每批试样数量 试样总数
开孔拉伸强度(
OHT) HB6740—1993 3 15
开孔压缩强度(
OHC) HB6741—1993 3 15
冲击后压缩强度(
CAI) HB6739—1993 3 15
边缘分层断裂韧性 Gc HB7071—1994 3 15
Ⅰ 型层间断裂韧性 GⅠc HB7402—1996 3 15
Ⅱ 型层间断裂韧性 GⅡc HB7403—1996 3 15


25  纤维缠绕材料试验矩阵
推荐的纤维缠绕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矩阵见表 1
9。
纤维缠绕材料单向力学性能的测试试样存在多种制造工艺,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
纤维缠绕材料力学性能试样制造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采用圆柱形还是采用矩形的缠绕模
芯。如果采用圆柱形缠绕模芯,模芯的直径是一个影响因素;直径越大,则在将层压板从模
芯中取出并展平进行固化时,其剪切的影响越小。如果模芯是矩形,则主要问题是如何在缠

16
绕时给纤维施加张力。

表1
9  纤维缠绕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矩阵
每批预浸料的试验条件和试样数量
性    能 建议试验方法 试样总数
低温干态 RTD 高温湿态

°拉伸
0 GB/T1458—1988 6 6 6 90
°拉伸
90
°压缩
0 GB/T3856—1983 6 6 6 90
°压缩
90
纵横剪切
短梁层间剪切 GB/T1461—1988 9 9 9 135

   注:1
 对 5 批中的每一批都应进行试验。
 进行低温和高温试验时,其温度误差应在名义试 验 温 度 的 ±2
2 8℃ 范 围 内。 名 义 试 验 温 度 应 由 承 包 商 与 认 证 方 一
致认可。干态试验件是指 “制造状态” 的试验件,它们一直 放 置 在 环 境 受 控 试 验 室 中 的 大 气 环 境 中 。 湿 态 试 验 件 是 指 先
被放置在湿热环境箱中,直至达到承包商和购买方一致同意 的 平 衡 吸 湿 量 才 从 箱 中 取 出 的 试 验 件 ; 这 些 试 验 件 被 放 置 在
热密封的覆铝聚乙烯袋中,直至进行试验时才取出。进行试 验 时, 应 将 试 验 件 中 的 吸 湿 量 保 持 在 承 包 商 和 认 证 部 门 一 致
同意的水平。
 层间剪切试验每批试样不少于 9 个且等量地由 3 个试件中切取。

关于纤维缠绕层压板的制造,应该关注下列问题。
① 用热压罐固化还是非热压罐固化;
② 是在固化前还是固化后切割纤维;
③ 在缠绕模芯上固化,还是取出后在其他的工装上固化;
④ 缠绕时是否使用均压板,是否采用最能模拟最终产品的工艺参数制造层压板;
⑤ 是每缠绕一层就切开并铺贴,还是在缠绕到所需厚度后才切开。

3  材料验收试验矩阵

材料验收试验项目和要求,由材料供应商和项目主要承包商共同协商确定。

4  替代材料等效性试验矩阵


41  替代材料的认证

4 1  替代材料的认证目的和方法
1
替代材料认证的目的是要能将它取代原来的材料体系,而不致对制造和结构性能带来影
响。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评定和确定诸如成型、制造和使用等不同阶段控制性能的那些
关键材料参数。
成功地对一种替代材料取得认证,这本身还不足以允许将它与原来的材料混合使用,制
造同一个给定的部件。不推荐在同一个部件内将两种不同的材料体系混合使用,除非已进行
了适当的评定,证实了它们的相容性。
替代材料认证工作可能需要超出了单层性能这一级别的评定,进行更复杂的验证。这些
工作可能要包括层压板、试样、元件以及次部件试验,例如开孔、充填孔、螺栓挤压、低速
冲击、疲劳和壁板屈曲试验等。对一种替代材料的认证,所要遵循的一般方法如下:
① 鉴别出材料性能关键参数,并指出它们为什么是关键参数;

17
② 对每一个关键参数,确定适当的试验、测量方法或评定方法。这些都必须与原来材料
所做的试验、测量方法或评定方法严格地对应 (例如,同样的试验件形式和同样的试验条件);
③ 确定通过、不通过的准则;
④ 准备试验计划并获得必需的批准;
⑤ 进行试验并给出试验报告;
⑥ 通过或拒收。

4 2  材料兼容性
1
为证实在结构件中所用替代材料与原材料体系是否等价或更优越一些 ,评定内容必须首
先与材料的兼容性有关,其次与 结 构 件 的 复 杂 性 和 载 荷 有 关。 材 料 的 兼 容 性 用 表 1
10 中 所
给的准则来确定。不同预浸生产线生产的材料,兼容性最好。兼容性最差的材料体系,则是
用不同的基体与纤维、由不同的 预 浸 料 生 产 厂 家 所 生 产 的 材 料。 对 表 1
10 中 没 有 包 括 的 替
代情况,必须按照与其相应的兼容性程度来进行评定。

表1
10  材料兼容性准则
项    目 兼容性最好 兼容性最差
材料兼容性系数 1 2 3 4 5 6
纤维牌号 相同 不同 相同 不同 相同 不同
纤维丝束根数 相同 相同/不同 相同 相同/不同 相同 不同
树脂 相同 相同 不同 相同 不同 不同
预浸料厂商 不同 相同 相同 不同 不同 不同
生产线 不同 相同 相同 不同 不同 不同
   注:1 相同———在替代材料中保持不变。
2 不同———在替代材料中做了改动。
3 第 1列是预浸料供应商和生产线有变化。这种情况现在越来越常见,因为树脂体系在预浸料制造商之间是有许可证的。
4 第 2 列代表纤维类型的变化,其中新纤维品种的性能与已获得认 证 的 原 纤 维 基 本 相 当 。 这 种 情 况 的 出 现, 可 能 是
由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或出现在纤维供应中断的情况下。
5 第 3 列是树脂的变化。当预浸料供应商能为客户的计划研制出价格更低和/或性能 (如损伤容限) 更好的新树脂体
系时,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
6 第 4 列和第 5 列表明,有预浸料供应商、生产线和纤维或树脂的 改 变。 当 顾 客 需 要 另 外 的 供 应 商, 但 由 于 次 级 供
应商受认证的预算限制,因而希望使用相同的纤维或树脂 (假定已有树脂和/或纤维的数据库) 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7 第 6 列涉及到对新预浸料供应商使用不同纤维和树脂时的认证 问 题 。 这 是 兼 容 性 最 差 的 情 况, 因 而, 为 证 实 可 接
受要做的工作最多。


4 3  材料或结构的关键性能参数
1
对于那些可测量的材料或结构的关键性能参数,它们如果能与原来的数值进行比较,就
能定量地给出在制造 或 结 构 性 能 方 面 的 差 别。 这 些 参 数 与 材 料 和 结 构 件 有 关, 并 可 能 随 设
计、工装、制造和使用等因素而变化。表 1
11 中给出了和材料与结构有关的 5 类参数。
表1
11  材料和结构关键性能参数举例
物 理 性 能 工艺性能 力学性能 制造性能 结构件性能
黏性 固化单层厚度 单层性能 钻孔 静强度
树脂含量 固化周期 环境影响 模具 疲劳强度
单位面积质量 敏感性 损伤容限 无损检测 刚度
树脂流动度 纤维体积含量 层间剪切 成本 失效模式
玻璃化转变温度 热循环 面外拉伸 订货至交货时间 质量
形态 密度 缺陷扩展 利用率 挤压性能
库外时间 放热曲线 缺陷影响 可重复性 屈曲性能
贮存期 毒性 压力瓶试验 可加工性 开孔拉伸
贮存要求 一致性 开孔压缩
吸湿性 壁板试验
耐溶剂性 疲劳试验

18

4 4  性能参数合格标准
1
性能参数的相对重要性和完整性都随 部 件 设 计、 载 荷 与 应 用 情 况 而 变 化。 有 的 情 况 下,
只要报告其测量值即可;而另一些情况下,其测量值必须满足或超过原来的值。还有的情况
下,测量值与原来的值不得有很大的差别,既不能太高也不能过低。例如模量、单位面积纤
维质量、基体树脂含量和固化单层厚度等就是这种情况。
认证计划一开始,就必须确定每个参数的合格标准。必须对指定的每个合格标准,提供
其规定的理由。对给定测量值的容差,应当是这个合格标准的一部分。

4 5  替代材料评定用单层级试验矩阵
1
由于替代材料的认证程序并不打算确定基准值而是要表明与原来材料的一致性 ,作为准
备与原有材料数据进行比较的第二材料来源,其试验数量可以减少一些。所需的等价性试验
的实际数量,取决于两种材 料 体 系 之 间 的 兼 容 程 度。 表 1
 a) 和 表 1
12(  b) 中, 分 别 针
12(
对单向带和织物材料给出 了 所 需 测 试 的 性 能 和 试 验 数 量 的 推 荐 意 见 。 进 行 等 效 性 检 验 试 验
时,必须用确定基准值试验时相同的方式和试 验 方 法。 试 验 后 也 必 须 进 行 适 当 的 统 计 分 析,
来评估试验结果和评价等效性。

表1
 a)  替代材料单层级试验要求———单向带
12 (
材料批次数 每批试验数量 环境条件数量 ② 试验总数

单层性能 兼容性 ① 兼容性 ① 兼容性 ① 兼容性 ①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拉伸
0 2 3 3 3 3 3 4 4 4 5 5 6 2 2 2 2 2 2 16 24 24 30 30 36

°拉伸
90 2 3 3 3 3 3 4 4 4 5 5 6 2 2 2 2 2 2 16 24 24 30 30 36

°压缩
0 2 3 3 3 3 3 4 4 4 5 5 6 2 2 2 2 2 2 16 24 24 30 30 36

°压缩
90 2 3 3 3 3 3 4 4 4 5 5 6 2 2 2 2 2 2 16 24 24 30 30 36

纵横剪切 2 3 3 3 3 3 4 4 4 5 5 6 2 2 2 2 2 2 16 24 24 30 30 36
80 120120150150 180

  ① 兼容性定义见表 1
10。
② 环境条件应为 RTD 和最苛刻的条件。
注:对每一单独的规范都必须进行质量保证试验。

表1
 b)  替代材料单层级试验要求———织物
12 (
材料批次数 每批试验数量 环境条件数量 ② 试验总数

单层性能 兼容性 ① 兼容性 ① 兼容性 ① 兼容性 ①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经向拉伸 2 3 3 3 3 3 4 4 4 5 5 6 2 2 2 2 2 2 16 24 24 30 30 36

纬向拉伸 3 3 3 3 3 4 4 5 5 6 2 2 2 2 2 24 24 30 30 36

经向压缩 2 3 3 3 3 3 4 4 4 5 5 6 2 2 2 2 2 2 16 24 24 30 30 36

纬向压缩 3 3 3 3 3 4 4 5 5 6 2 2 2 2 2 24 24 30 30 36

纵横剪切 2 3 3 3 3 3 4 4 4 5 5 6 2 2 2 2 2 2 16 24 24 30 30 36
48 120120150150 180

  ① 兼容性定义见表 1
10。
② 环境条件应为 RTD 和最苛刻的条件。
注:对每一单独的规范都必须进行质量保证试验。

19

4 6  替代材料评定用层压板级试验矩阵
1
替代材料层压板的力学性能试验要确认设计关键参数强度 (应变) 的基准值。并应采用
与原来材料试验所用的相同层压板来进行。所建 议 进 行的试 验 见 表 1
 a)。 试 验 数 量 取 决
13(
于材料兼容性系数。1
 b) 给出了建议要做的试验数量。
13(
表1
 a)  替代材料评定用层压板级试验矩阵
13 (
试样总数
材料兼容性系数 层压板试验项目
单向带 织物

1 无缺口层压板静力试验 12 12
2,
3 所有静力试验,
2 种环境条件 36 36
4,
5 所有静力试验,
2 种环境条件 36 36
6 要求进行静力和疲劳试验 42 42

表1
 b)  建议的替代材料评定层压板级试验矩阵
13 (
载    荷 层压板种类数量 试验总数
设计相关性能 环境条件种类 试验数量
拉伸 压缩 单向带 织物 单向带 织物

静力
无缺口层压板 × × 1 1 2 3 12 12
开孔 × 1 1 2 3 6 6
充填孔 × 1 1 2 3 6 6
冲击损伤 × × 1 1 1 3 6 6
双剪挤压 × 1 1 1 3 3 3
单剪挤压 × 1 1 1 3 3 3
36 36

疲劳
开孔 1 1 1 3 3 3
冲击损伤 1 1 1 3 3 3
6 6

总计 42 42

   注:1
 无缺口层压板测定强度和模量,其余仅测强度。
 当要求 2 种环境条件时,应为 RTD 和最苛刻的环境情况;当要求 1 种环境条件时,应为 RTD。

1 批材料即可。

 重复载荷和剩余强度:常幅,R=-1,n=1×106 次。


42  对已认证材料变更的评定
已认证材料所做的变更是指纤维、树脂基体、预浸料有小的变动更改。评定的重点是满
足已认证材料的规范要求。
所推荐的评定目标是要验证计划变更的材料不会影响材料性能 、结构或制造的要求,同
时列出了可能的变更以及为评定一个特定变更的影响而需进行的相应实验/试验。
这种方法假定的先决条件是制订成文的质量计划。
纤维、树脂基体、预浸料变更推荐的验证试验要求分别见表 1
 a)~ 表 1
14( 14(
c)。每个
表的左边列出了变更的内 容, 右 边 列 出 了 推 荐 的 实 验 的 项 目 和 验 证 时 所 推 荐 进 行 的 材 料 批
次数。
建议的各项试验矩阵分别见表 1
 d)~ 表 1
14( 14(
h)。

20
表1
 a)  与纤维变更有关的验证要求
14 (
试验要求———试验的批数(
A)(
B)

组分性能 预浸带性能 层压板力学性能


变更描述
情况 1 情况 2 物理性能 工艺性能 力学性能验收 压缩 纵横剪切
OHC OHT CAI (
C)
按表 1
 d) 按表 1
14(  f) 按表 1
14(  g) 按表 1
14(  h) ETW
14( ETW
新生产线 3 3 2 1 1 1
先驱体重新定点 3 3 3 3 3 3 2 2 2
表面上浆 3 3 3 1 3 3 3 2 2 2
编织厂家 2 1
重新定点 2 1
生产线主要设备 2 (
D) 1 1 1
工艺 2 (
D) 1 1 1
原材料 2 (
D) 1 1 1
   注:1 A) 为预浸料试验用最有代表性的树脂体系。
 (
2 B) 为物理和化学试验每批做 3 个试验件,力学性能试验每批做 5 个试验件。
 (
3 C) 为断裂韧性或界面胶接试验。
 (
4 D) 为根据变化的程度而定。
 (

表1
 b)  与树脂变更有关的验证要求
14 (
试验要求———试验的批数(
A)(
B)

组分性能 预浸带性能 层压板力学性能


变更描述
情况 1 情况 2 物理性能 工艺性能 力学性能验收 压缩 纵横剪切
OHC OHT CAI (
C)
按表 1
 e) 按表 1
14(  f) 按表 1
14(  g) 按表 1
14(  h) ETW
14( ETW
组分 3 3 2 1 2 2 2 2 1 1
组分来源 3 3 1 1 1 1 1
工艺 3 3 2 1 2 2 2
设备 3 3 2 1 2 2 2
重新定点 2 1 1 1 1
   注:1 A) 为预浸料试验用最有代表性的树脂体系。
 (
2 B) 为物理和化学试验每批做 3 个试验件,力学性能试验每批做 5 个试验件。
 (
3 C) 为断裂韧性或界面胶接试验。
 (

表1
 c)  与预浸料变更有关的验证要求
14 (
试验要求———试验的批数(
A)(
B)

预浸带性能 层压板力学性能
变更描述
物理性能 工艺性能 力学性能验收 压缩 纵横剪切
OHC OHT CAI (
C)
按表 1
14(
f) 按表 1
14(
g) 按表 1
14(
h) ETW ETW
工艺/设备 3 1 2 2 2 2 2 2
新生产线 3 1 2 2 2 2 2 2
重新定点 2 1 1 1 1
新纤维和/或树脂 3 2 3 3 3 3 3 3 3
   注:1 A) 为预浸料试验用最有代表性的树脂体系。
 (
2 B) 为物理和化学试验每批做 3 个试验件,力学性能试验每批做 5 个试验件。
 (
3 C) 为断裂韧性或界面胶接试验。
 (

表1
 d)  纤维试验矩阵
14 (
试      验 情况 1 情况 2
丝束拉伸强度 ×
丝束模量 ×
密度 ×
单位长度质量 ×
表面特征,如 ESCA/界面能量/显微镜评定 — ×

21
表1
 e)  树脂浇注体试验矩阵
14 (
性      能 情况 1 情况 2

   HPLC ×
    红外光谱 ×
   DSC ×
    凝胶时间 ×
    弯曲模量 ×
    玻璃化转变温度(干态和湿态) ×
    黏性 ×
    吸湿量 ×

表1
 f)  预浸料物理性能试验矩阵
14 (
性      能

     树脂含量/单位面积质量偏差 ×
     树脂流动度 ×
     玻璃化转变温度,干态和湿态 ×
     吸湿量 ×

表1
 g)  预浸料工艺性试验矩阵
14 (
微裂纹(固化层压板的热循环引起)   ×

微裂纹(固化层压板的微结构变化引起) ×

表1
 h)  层压板力学性能验收试验矩阵
14 (
性      能 室温 高温干态

   拉伸强度和模量 ×
   压缩强度 × ×
   剪切,短梁剪切或 ±45
°试样剪切 × ×

对所有的化学和物理试验,每批试验 3 个试验件;而对所有的力学试验,推荐对每批试
验 5 个试验件。
预浸料的试验可用最具有代表性且与变更无关的树脂或纤维。选择中应立足于具有最可
靠数据库的那种材料。例如,国 外 若 对 AS4 纤 维 作 改 变, 则 验 证 时 可 以 用 变 更 的 替 代 纤 维
与 3501
6 树脂组合进行试验,因为 AS4/3501
6 这种纤维/树脂的组合拥有最完整的数据库。

5  层压板/结构元件通用试验矩阵

推荐了两个层压板级的试验矩阵: (
1)层压板强度; (
2)螺栓挤压和挤压旁路强度。试
验采用拉伸和压缩 2 种载荷条件。这些试验矩阵合起来,应当提供一个统计上有价值的层压
板级数据库。此外还要指出的是,对于其他的载荷条件,如纵横剪切,可能还需要在积木式
评定中进行更高级别的附加试验,而不是由这些试验矩阵来覆盖。

51  层压板强度试验矩阵
表1
15 为推荐的层压板强度试验矩阵。
在拉伸与 压 缩 2 种 载 荷 情 况 下, 对 所 选 择 的 干 冷 (
CTD)、 室 温 干 态 (
RTD)、 湿 热
ETW) 试验条件,为一系列选定铺层的层压板进行强度试验。对材料系统的 3 个批次, 每

22
个批次为 2 种层压板铺层重复 3 个试验。用一个批次的材料,对 2 种层压板,在每种试验条
件下用 5 个试验件进行选择试验。试验矩阵强调了在极端环境条件 ( CTD 和 ETW) 下对由
纤维所控制性能的评定,并 提 供 室 温 干 态 试 验 条 件 (
RTD) 下 的 基 准 数 据。 其 目 的 是 所 要
提供的数据能够在相关层压板的应用范围内和试验条件下,有选择地验证刚度与强度的分析
模型。为保证获得所用层压板的温度影响的上限,要有选择性地对基体敏感的开孔压缩试验
ETW+ΔT” 试验。
件,进行一组附加的 “

表1
15  层压板强度试验矩阵
铺层比例/% 与载荷方向的 压缩 压缩 拉伸 拉伸
厚度
0°/±45 /90
° ° 夹角 Φ/度 RTD ETW CTD RTD
/ /
25 50 25 T1 0 9 9 9 9
T2 0 9 9 9 9
T1 22
5 5 5
50/40/10 T1 0 9 9 9 9
T2 0 9 9 9 9
T1 22
5 5 5
40/40/20 T1 0 5 5
10/80/10 T1 0 5 5
小计 36 56 56 36
总计 184

   注:1 假设只有 0°, +45, -45 °4 种铺层,均衡,对称。


°,90
29 表示每批 3 件,3 批。
5 表示每批 5 件,1 批。

 T1 代表层压板厚度约为 2~6mm。

 T2 代表第 2 种层压板厚度,可以取结构厚度的上限。

 对织物用 40/40/20 代表 50/40/10,取消 40/40/20。

   对单向带预浸料层压板 的 表 征 试 验, 表 1
15 规 定 了 4 种 通 用 的 层 压 板 铺 层。 所 选 的 4
种层压板涉及了常用结构层压板的应用范围,重点 是 纤 维 控 制 的 正 交 和 准 各 向 同 性 层 压 板。
对织物预浸料层压板的表征试验,表 1
15 规定了 3 种通用的层压板铺层, 用 40/20/40 织物
层压板来代替 50/40/10 和 40/40/20 的单向带层压板,也推荐采用针对机械紧固件接头所规
定的铺层顺序层压板。
试验矩阵还要求在苛刻环境试验条件下,对偏离材料主轴 22
5°的 2 种层压板进行试验,
以评定材 料 的 偏 轴 行 为。 此 外, 如 果 结 构 的 厚 度 范 围 大 大 超 过 (例 如 2 倍 以 上 ) 基 本 的
T1” 厚度 2~6mm,则在表 1
“ 15 中,规定了对所有的试验条件要进行 “
T2” (第二种厚度
层压板)3 批材料的试验。但是 如 果 结 构 包 含 层 压 板 的 厚 度 范 围 偏 差 在 4mm 范 围 内, 相 信
只需要一种厚度的试验矩阵 (或 许 不 同 于 表 115 中 所 建 议 的 “ T1” 范 围)。 这 就 把 单 向 带
层压板的试样总数减少到总共 114 个 (对织 物 为 104 个)。如 果 结 构 厚 度 范 围 增 大 很 多, 则
应该进行第二种 ( T2) 层压板 厚 度 的 试 验。 这 将 使 单 向 带 层 压 板 试 样 总 数 为 184 个 (对 织
物为 174 个)。

52  螺栓挤压和挤压/旁路强度试验矩阵
表1
16 为推荐的螺栓挤压和 挤 压/旁 路 强 度 试 验 矩 阵。 螺 栓 挤 压 和 挤 压/旁 路 强 度 试 验
用于提供强度数据,以评定挤压和挤压/旁路应 变 集 中 对 层 压 板 强 度 的 影 响。 除 了 用 于 得 到
设计数据,确定复合材料的螺接接头分析的设计许用值外,在评定制造缺陷和冲击损伤对层
压板影响时,还能用充填孔的强度数据作为参考强度。

23
表1
 a)  螺栓连接压缩挤压/旁路强度试验矩阵
16 (
压缩挤压/旁路
紧固件
铺层
厚度 孔径 端头 100% 旁路 75% 旁路 50% 旁路
比例
形式
RTD ETW ETW+ΔT RTD ETW RTD ETD

25/50/25 T1 D1 H1 5 9 9 5 5 5
25/50/25 T1 D2 H1 5 9 5
25/50/25 T1 D2,
W/D=8 H1 5
25/50/25 T1 D3 H1 5 9 5
25/50/25 T1 D3,
W/D=4 H1 5
25/50/25 T1 D1 H2 5 9 5
25/50/25 T2 D1 H1 9 9 5
25/50/25 T2 D2 H1
25/50/25 T2 D3 H1 9 5
25/50/25 T3 D1 H1
25/50/25 T3 D2 H1
25/50/25 T3 D3 H1
50/40/10 T1 D1 H1 5 9 9 5 5 5
50/40/10 T1 D2 H1 5 9 5
50/40/10 T1 D1 H2 5 9 5
50/40/10 T1 D3 H1 5 9 5
50/40/10 T2 D1 H1 9 9 5
50/40/10 T2 D2 H1
50/40/10 T2 D3 H1 9 5
10/80/10 T1 D1 H1 5 5 5 5
10/80/10 T1 D1 H2 5 5
10/80/10 T1 D1 H1 5
总    计 60 123 36 15 0 15 60

   注:T1,D1 和 H1 是层压板厚度、紧固件直径和 紧 固 件 端 头 形 状 的 主 要 取 值 ,T2,T3,D2,D3 和 H2 可 供 选 择,


取决于层压板厚度范围和紧固件几何形状。

表1
 b)  螺栓连接拉伸挤压/旁路强度试验矩阵
16 (
拉伸挤压/旁路
紧固件
试验
铺层比例 厚度 孔径 端头 100% 旁路 75% 旁路 50% 旁路 0% 旁路
总数
形式
CTD RTD CTD RTD CTD RTD RTD ETW
25/50/25 T1 D1 H1 9 5 5 5 5 9 76
25/50/25 T1 D2 H1 9 5 5 9 47
D2
25/50/25 T1 W/D=8 H1 5 10
25/50/25 T1 D3 H1 9 5 5 9 47
D3
25/50/25 T1 W/D=4 H1 5 10
25/50/25 T1 D1 H2 9 5 5 9 47
25/50/25 T2 D1 H1 9 5 9 46
25/50/25 T2 D2 H1 5 5 10
25/50/25 T2 D3 H1 9 9 32
25/50/25 T3 D1 H1 5 5
25/50/25 T3 D2 H1 5 5
25/50/25 T3 D3 H1 5 5

24
续表
拉伸挤压/旁路
紧固件
试验
铺层比例 厚度 孔径 端头 100% 旁路 75% 旁路 50% 旁路 0% 旁路
总数
形式
CTD RTD CTD RTD CTD RTD RTD ETW
50/40/10 T1 D1 H1 9 5 5 5 5 9 76
50/40/10 T1 D2 H1 9 5 9 42
50/40/10 T1 D1 H2 9 5 5 9 47
50/40/10 T1 D3 H1 9 9 37
50/40/10 T2 D1 H1 9 5 9 46
50/40/10 T2 D2 H1 5 5 10
50/40/10 T2 D3 H1 9 9 32
10/80/10 T1 D1 H1 5 5 5 5 5 5 50
10/80/10 T1 D1 H2 5 5 5 5 30
10/80/10 T1 D1 H1 5 5 15
总    计 123 50 0 15 0 15 80 133 725
   注:9 代表要试验 3 批,每批 3 个试验件;5 代表只要试验 1 批,每批 5 个试验件。

单向 带 和 织 物 层 压 板 在 拉 伸 和 压 缩 下 的 螺 栓 挤 压 和 挤 压/旁 路 载 荷 试 验 采 用 表 1
15 无
缺口层压板强度试验矩阵中的3种铺层层压板,覆盖了广泛的紧固件载荷传递试验条件,
包括充填孔 ( 100% 旁 路 )、 挤 压/旁 路 相 互 作 用 ( 75% 和 50% 旁 路 ) 以 及 纯 挤 压 ( 0% 旁
路) 情 况 。 试 验 矩 阵 重 点 是 苛 刻 的 材 料 试 验 条 件 , 大 多 数 试 验 数 据 , 或 是 在 基 体 控 制 的
破坏模式即湿热 (ETW) 条 件 下 获 得 的 , 或 者 是 在 纤 维 控 制 的 破 坏 模 式 即 干 冷 (CTD)
条件下获得 的。试 验 矩 阵 还 规 定 了 室 温 干 态 基 准 环 境 条 件 下 拉 伸 和 压 缩 载 荷 的 试 验
数量。
试验原理是,首先评定孔的尺寸对层压板强度的影响:规定了 3 种紧固件直径,它们覆
盖了实际结构的使用范围;在充填孔的拉伸/压缩、挤压/旁路和纯挤压试验条件下,进行拉
伸和压缩强度试验;试验件几 何 形 状 和 尺 寸 见 试 验 标 准。 在 表 1
16 中, 应 该 选 用 实 际 结 构
应用最多的紧固 件 直 径, 作 为 基 准 的 直 径 D1。 另 外 2 种 紧 固 件 直 径 (表 1
17 中 的 D2 和
D3),应该覆盖所有其他使用的紧固件。
基于以往航宇工业对碳/环氧复合材料结 构 的 实 践, 对 几 乎 所 有 的 试 验 件, 推 荐 采 用 板
宽/直径比 ( W/D) 为 6, 边 距/直 径 比 (
e/D) 为 3, 作 为 基 准 的 连 接 件 几 何 尺 寸 (对 25/
50/25 铺层,还试验另外 两 种 W/D 比; 随 着 碳/环 氧 复 合 材 料 的 发 展, 或 对 其 他 的 材 料 体
系,这些值可以改变)。还应选择实际结构中应用最多的紧固件端头形状 (凸头或埋头),作
为 所有试验件构型的基准 (表 1
16 中的 H1)。采用 1 51 节中讨论过的层压板厚度 T1,作
为所有试验件的基准厚度。螺栓 连 接 标 准 规 定 厚 度 为 5mm。 如 果 需 要 覆 盖 实 际 设 计 厚 度 变
化,可能需要用到表 1
16 中的第二系列层压板厚度 T2。对层压板的铺层顺序, 也推荐采用
对机械紧固件连接件所规定的顺序。
首先是采用准各向同性层压板 ( 25/50/25) 试 验 件 , 在 RTD 环 境 和 100% 旁 路 及 纯
挤压 (
0% 旁 路) 的 载 荷 条 件 下 进 行 试 验 , 这 样 就 能 对 拉 伸 或 压 缩 载 荷 条 件 下 层 压 板 强 度
预 测 解 析 或 经 验 模 型 作 出 初 始 的 相 关 分 析 (或 标 定 )。 然 后 就 可 以 用 经 过 标 定 的 强 度 估 算
模 型 , 在 其 余 试 验 进 行 以 前 预 计 将 要 得 到 的 结 果 , 这 包 括 准 各 向 同 性 层 压 板 的 挤 压/旁 路
试 验 结 果 , 以 及 其 他 两 种 正 交 各 向 异 性 层 压 板 (对 单 向 带 层 压 板 50/40/10 和 10/80/10,
对织 物 层 压 板 40/20/40 和 10/80/10) 的 全 部 试 验 结 果 。 接 着 应 进 行 全 部 所 有 环 境 条 件 下

25
的 (
CTD 或 ETW) 试 验 , 从 而 为 建 立 苛 刻 设 计 状 态 的 许 用 值 提 供 统 计 的 验 证 。 与 RTD
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这 些 试 验 应 当 能 验 证 试 验 的 一 致 性 和 层 压 板 的 失 效 模 式。最 后,如
果需要的话,还要在苛刻环境条件下进行第二系列层压板厚度 ( T2 和 T3) 及 紧 固 件 头 部
形式 (
H2) 的 试 验 , 确 定 设 计 许 用 值 解 析 或 经 验 模 型 的 “降 低 ” 系 数 , 确 定 附 加 的 标 定
系数。
基 于 典 型 的 设 计 考 虑 , 只 要 试 验 件 的 边 距/直 径 (
e/D) 比 值 大 于 或 等 于 3, 与 压 缩
载荷下纯挤压试验相比较,拉伸载荷下的纯挤压试验给出保守的强度值,而二者得到
的失效模式相似。因此,这个试验矩阵的纯挤压试验 ( 0% 旁 路 ) 只 需 在 拉 伸 载 荷 下 进
行。与此相似,基于压缩载荷中等水平 (
50% 旁 路 ) 的 挤 压/旁 路 载 荷 的 相 互 作 用 所 得
的 设 计 值 , 与 由 拉 伸 载 荷 下 75% 旁 路 或 中 等 水 平 旁 路 试 验 得 到 的 设 计 值 相 比 , 通 常 偏
于 保 守 。 这 样 , 在 某 些 情 况 下 只 进 行 压 缩 载 荷 下 50% 挤 压/旁 路 试 验 可 能 就 足 够 了 , 而
可 以 取 消 压 缩 载 荷 下 75% 挤 压/旁 路 试 验 和 取 消 拉 伸 载 荷 下 50% 挤 压/旁 路 试 验 。 对 于
目 前 所 用 的 复 合 材 料 体 系 , 就 其 在 压 缩 挤 压/旁 路 载 荷 下 公 认 的 非 线 性 行 为 , 以 及 在 拉
伸 挤 压/旁 路 载 荷 下 相 对 线 性 的 材 料 行 为 而 言 , 这 实 际 是 偏 于 保 守 的 。 如 果 材 料 行 为 或
设 计 质 量 目 标 要 求 不 太 保 守 的 方 法 , 就 需 要 作 较 多 的 试 验 评 定 和 进 行 其 他 挤 压/旁 路 比
试验。
如果只需用一种层压板厚度和一种紧固件端头形式就能覆盖使用情况的设计变量 ,则规
定试样总数为 395 个。正 如 1
51 节 所 示, 要 对 两 种 层 压 板 铺 层, 在 苛 刻 的 环 境 试 验 条 件
下,为 3 批材料体系的每一批进行 3 个试验。要用一批材料,有选择地对两种附加的层压板
进行试验,每种试验条件要有 5 个试样。推荐进行另外 124 个试样,以覆盖第二种紧固件端
头形式;如果需要进行第二种厚度 (
191 个试样) 和第三种厚度 (
15 个试样) 评定,则推荐
再进行 206 个试样。

6  对力学性能基准值的替代方法


61  用于回归分析的单层级力学性能试验矩阵
可以将表1 7(
 b) 的 试 验 矩 阵 进 行 修 改 , 以 进 行 回 归 分 析 。 回 归 分 析 允 许 共 享 在 使 用
不 同 环 境 参 数 (如 温 度) 下 获 得 的 数 据 , 有 可 能 增 进 对 中 等 温 度 影 响 的 认 识 。 当 对 5 批
或 更 多 批 次 的 材 料 , 使 用 90 个 或 更 多 数 据 点 的 适 当 规 模 的 母 体 时 , 它 具 有 更 多 的 好 处 ,
即可以用比其他情况下所需规 模 更 小 的 试 验 数 据 母 体。如 果 要 计 算 B 基 准 值,在 该 温 度
范 围 内 只 需 要 30 个 数 据 点 , 就 能 达 到 要 求 的 置 信 水 平 。 应 该 使 每 一 批 都 尽 可 能 在 该 温 度
范 围 内 均 匀 分 布 (在 任 一 个 试 验 条 件 下 至 少 必 须 取 3 批)。 当 结 构 的 设 计 使 用 温 度 在 产 品
的设 计 寿 命 期 内 是 变 化 的 情 况 下 , 这 种 方 法 特 别 有 用 , 它 使 得 对 其 中 每 种 温 度 只 需 要 较
少的数据。
应该知道,在进行强度数据的统计回归分析时有几个基本的假设,主要包括:
① 在参数变化范围内,失效模式保持不变;
② 数据离散性基本不受参数的影响;
③ 不属于独立变量的参数 (如在对温度作回归分析时的吸湿量) 保持不变。
表117 所示为回归分析单层级力学性能试验矩阵例子,与表 1
7 给出的试验矩 阵 不 同,
即已经用 3 种高温试验条件代替了 “最高温度湿态” 条件,在该温度范围内给出了分布较均

26
匀的试验数据。ET2 代表了给定结构的最高使用温度;ET1 代表了高于室 温 但 低 于 ET2 的
中等高温;而 ET3 代表了材料体系 的 使 用 上 限 温 度。 在 干 态 时 所 有 的 温 度 低 于 干 态 的 Tg,
对湿态情况下低于湿态的 Tg。所有 的 温 度 或 者 代 表 了 干 态 材 料 状 态 或 湿 态 材 料 状 态; 在 给
定的回归分析中,干态材料状态与湿态材料状态不能混用。对于具体的复合材料,其试验温
度分布如下:
177℃ 环氧   -50℃ ,23℃ ,80℃ ,100℃ ,120℃
232℃ 双马   -50℃ ,23℃ ,120℃ ,180℃ ,200℃
315℃ 聚酰亚胺   -50℃ ,23℃ ,180℃ ,230℃ ,290℃
表1
17  回归分析单向板力学性能试验矩阵

试验条件和每批试验试样数量
力学性能 试验方法 试样总数
低温 室温 ET1 ET2 ET3

°拉伸(经向)
0 GB/T3354—1999 3 4 3 4 4 90
°拉伸(纬向)
90 GB/T3354—1999 3 4 3 4 4 90
°压缩(经向)
0 GB/T3856—1983 3 4 3 4 4 90
°压缩(纬向)
90 GB/T3856—1983 3 4 3 4 4 90
纵横剪切 GB/T3355—1982 3 4 3 4 4 90
短梁层间剪切 JC/T773—1982(
1996) — 10 — — — 50
500

   注:1
 进行低温和高温试验时,其温度误差应在名 义 试 验 温 度 的 ±2
8℃ 范 围 内。 名 义 试 验 温 度 应 由 承 包 商 与 认 证
方一致认可。干态试验件是指 “制造状态” 试验件,它们一 直 在 环 境 控 制 的 试 验 室 内 放 置 在 大 气 环 境 中 。 湿 态 试 验 件 是
指,将它们放置在湿热环境箱中,直至达到承包商和购买 方 一 致 同 意 的 平 衡 吸 湿 量 , 然 后 从 箱 中 的 试 验 件 取 出, 将 它 们
放置在热密封的覆铝聚乙烯袋中,直至进行试验时才取出 使 用。 进 行 试 验 时, 应 将 试 验 件 中 的 吸 湿 量 保 持 在 承 包 商 和 认
证部门一致同意的水平。
 对 5 批中每批应进行的试验数。

 短梁剪切只用于筛选和质量控制的目的。

 本试验矩阵是要用于得到干态试样数据。可以通过在湿态重复这个试 验 矩 阵 来 得 到 湿 态 数 据 , 或 在 结 构 具 体 使 用

温度下,来得到湿热数据。
 低温通常为 -55℃ 。

 ET2 是最高使用温度。

 ET3 应该低于材料的 Tg;如果进行干态试验,为干态 Tg;进行湿态试验则为湿态 Tg。


62  使用本手册材料性能基准值的数据验证
为在设计中直接使用取自本手册 (或其他来源) 的基准值,应该证实,能始终保持生产
出 (与材料试验阶段所评定材料) 相同的材料。为此目的,应当进行表 1
7 中所确定的验证
试验。对每个载荷状态总共需要 6 个试验件,试验件或是取自分别制造的 2 批, 或是取自 1
批中分别制造的 2 块大板。制造工艺 (包括固化周期和模具) 和试验方法应该是类似的。如
果与推荐的单层级验证试验偏离,例如,减少或增加要评定的载荷状态数,取决于承包商和
验证机构之间达成的协议。

7  设计值确定试验矩阵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值确定涉 及 广 泛 的 内 容, 表 1
18 仅 给 出 设 计 值 一 般 确 定 方 法 的 试 验
矩阵。

27
表1
18  设计值确定试验矩阵
设计许用值 试    样 试验条件 试验方法 测 量 值

结构典型铺层 单轴拉伸载荷
  极限强度
拉 伸  开孔试样 室温大气环境 HB6740—1993
  断裂应变
有载孔试样 苛刻使用环境(通常为干冷环境)
结构典型铺层 单轴压缩载荷
HB6741—1993   极限强度
压 缩  开孔试样 室温大气环境
HB6739—1993   破坏应变
含冲击损伤试样 严重使用环境(通常为温热条件)

  重 复 加 卸 载,测 定 无 残 余
变 形 的 最 大 剪 切 应 变;或 剪
纵横剪切 ns试样
[±45] 苛刻使用环境(通常为温热条件) GB/T3355—1982
切应力应变曲线线性段 最 大
剪切应变

参 考 文 献

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数据表达准则 北京: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 301 研究所


1 HB7618—1998
2 MIL
HDBK DOD,USA,2002
17F 617
3  王山根主编 复合材料性能测试技术要点与方法 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89
3

28
第 2 章   增强纤维性能表征

增强纤维是结构复合材料重要组分材料之一,目前常用的复合材料增强纤维主要包括碳
纤维、芳纶、玻璃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石英纤维、碳化硅纤维和硼纤维等。增强
纤维的性能水平、质量的优劣和不同树脂基体的相容性都将影响复合材料的性能,因此如何
表征增强纤维的各项性能是十分重要的。本章主要介绍增强纤维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和化学
性能的表征技术。

1  纤维的物理性能


11  纤维回潮率
纤维回潮率是指在规定条件下测得的纺织材料的含湿量,以试样的湿重和干重之差数对
干重的百分率表示。
长丝及变形丝的测试标准:GB/T6503—2001 合成纤维长丝回潮率试验方法。
合成短纤维的测试标准:GB/T14341—1993 合成短纤维回潮率试验方法。

12  纤维直径
碳纤维直径的测 量: 从 待 测 碳 纤 维 复 丝 样 品 中, 随 机 切 取 长 约 200mm 的 复 丝 作 为 试
样,用锋利的刀具从试样 上 切 取 长 0 3mm 的 小 段 纤 维, 取 适 当 的 浸 润 剂 使 小 段 纤 维
2~0
分散在载玻片上,用透射显微镜或投影仪测量纤维的直径。
测试标准:GB/T3364—1982 碳纤维直径和当量直径检验方法 (显微镜法)。
玻璃纤维直径的测量:将玻璃纤维浸入一种与其折射率不同的液体中,在显微镜下观察
其纵侧面并测量直径,该法适用于定长纤维、纱线、连续纤维纱线、织物或毡中纤维直径的
测定。
测试标 准:GB/T7690
5—2001 增 强 材 料   纱 线 试 验 方 法   第 5 部 分: 玻 璃 纤 维 纤 维
直径的测定。

13  纤度
纤度的定义为每 1000m 长纤维的质量,其单位为 t
ex。称量已知长度的含有或去除浸润
剂的纱线试样质量,将称量结果换算 1000m 长纤维的质量即得到纤维的纤度。
测试标准:GB/T7690
1—2001 增强材料   纱线试验方法 第 1 部分:线密度的测定。

14  纤维密度
对纤维密度的测定,尤其是高模量增强纤维密 度 的 测 定 通 常 采 用 浮 力 法 (或 称 浸 渍 法)
和浮沉法。对有机纤维常用密度梯度柱法测定其密度。
浮力法的基本原理:用分析 天 平 分 别 称 量 纤 维 样 品 在 空 气 中 质 量 ( W1 ) 和 比 纤 维 密 度
小的液体介质中质量 (
W2)。它们的质量差除以液体介质的 密 度 ( ρ1 ) 即 为 纤 维 样 品 的 体 积
29

V ),纤维的密度即为:
ρ=W1ρ1/(W1 -W2)
浮沉法的基本原理:准 备 两 种 液 体 介 质, 并 要 求 纤 维 密 度 介 于 两 种 液 体 介 质 的 密 度 之
间,先将纤维样品浸渍在装有密度较小的液体的容器中,然后缓慢将密度大的液体注入,并
保证两种液体充分混合,直到纤维样品悬浮在混合液中,取出纤维样品,用密度计测量混合
液体的密度即是纤维的密度。
在以上两种测试方法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在测试过程中液体介质与纤维之间不能有任何
物理或化学作用;液体介质必须充分浸透纤维;测试温度精确至±0
1℃,质量精确至±0
1mg。
测试标准:ASTM D3800—99 高 模 量 纤 维 密 度 标 准 测 试 方 法 (
Standa
rd Te
st Me
thod

orDens
ityo
fHi
ghModu
lusF
ibe
rs)。

15  纤维比电阻
比电阻表示纤维导电性能的指标。纤维比电阻仪是根据 体 积 比 电 阻 的 公 式 p=RS/L 设
计的。测量在一定的几何形状下,具有一定密度的纤维的电阻值,再根据纤维的填充度换算
成比电阻值。
测试标准:GB/T14342—1993 合成短纤维比电阻试验方法。

16  纤维热转变温度
纺织材料的热转变温度即指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晶温度和熔融温度,可采用差示扫
描量热法 DSC 测量。测试原理: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在惰性气体作载气升温或降温的条件下 ,
测得样品熔融、结晶、玻璃化转变过程的吸 热 峰、 放 热 峰 和 基 线 位 移 的 DSC 曲 线, 以 吸 热
峰温度定为试样的熔融温度 Tm ,以放热峰温度定为试样的结晶温度 Tc, 以基线位移半高度
点所对应温度定为试样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Tg。
测试标准:GB/T17594—1998 纺织材料   热转变温度试验方法   差示扫描量热法。

17  捻度

1 1  合成纤维长丝及合股变形丝的捻度
7
在一定的张力下,夹住已知长度试样的两端,使一端固定,另一端转动,退去捻回,直
到各部分完全平行为止,退去的捻数即为该长度具有的捻数。
测试标准:GB/T14345—2003 合成纤维长丝捻度试验方法。

1 2  增强材料纱线捻度的测定
7
适用范围: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纱线捻度的测定。
已知长度试样的捻度可以通过解捻来消除,即相对于另一端旋转一端,直至组成试样的
所有单元 (纱或纤维) 平行,记录纱线的捻向和使 1m 长度的纱线消除捻数所需的转数即为
捻度。测量时必须考虑到退绕方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当纱线切向退绕时,不会引起捻数的
变化。如果是端部退绕,则捻数测试值要根据管纱周长而修正,将根据纱从卷装的底部或顶
端退绕而增加或减少。
测试标准:GB/T7690
2—2001 增强材料   纱线试验方法 第 2 部分:捻度的测定。

18  纤维热收缩率的测定
固体材料一般在热的作用下产生微量的膨胀。部分增强纤维也遵循这一规律,但也有许
多纤维受热后产生收缩,例如锦纶和涤纶的膨胀系数为负值。一般来说,合成纤维是具有热
收缩性能的纤维。
纤维热收缩率以纤维热收缩前后的差值除以纤维的热收缩前的长度的百分数表示 。纤维

30
热收缩率采用纤维热收缩率测定仪测量纤维热收缩前后的长度 。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每批至
少测试 30 根纤维样品。纤维热收缩率计算公式如下:
Si= (
L1 -L2)×100%/L1
S=∑Si×100%/n

C= [∑ (
Si-S)
/(n-1)]
12
/S
式中  Si———各根纤维的热收缩率;
S———30 根纤维的平均收缩率;
C———30 根纤维的变异系数;
L1 ———热收缩前的长度;
L2 ———热收缩后的长度;
n———试验样品数。

2  碳纤维复丝拉伸性能

试样由碳纤维浸渍环氧 树 脂 胶 液 制 成, 浸 胶 均 匀、 平 直、 无 缺 陷, 含 胶 量 35% ~50%


的范围内,在温度 (
23±2)℃ ,空气相对湿度 50%±5% 。 如实验在其他条件下进行, 应将
试验环境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在报告中注明。具体方法见 GB/T3362—1982。
样品失效与纤维应力是相关的,例如对于典型碳纤维长丝、丝束浸润树脂试验来说,纤
维拉伸失效方式是不同的。
连续纤维、纱线、织物等的拉伸性能测试方法概要如下:通过施加载荷到树脂浸润的纤
维上测定其拉伸性能,浸润树脂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给纤维黏结力,使纤维束共同承担施加在
上面的载荷。
测试标 准: ASTM D4018—99 碳 纤 维 及 石 墨 纤 维 复 丝 性 能 测 试 方 法 (S
tanda
rd Te
st
Me
thodsf
orPr
ope
rti
eso
fCon t
inuousF
ilamentCarbonandGr aphi
teFiberTows)。

3  织物的性能


31  玻璃纤维织物厚度的测定
用合适的仪器,测量在已知压力下经调湿后试样的厚度。适用于由单纱、并捻纱、无捻
粗纱、变形纱或它 们 混 成 的、 厚 度 大 于 或 等 于 0
1mm 的 机 织 物。 试 验 前 应 在 温 度 ( 23±

2℃ ,相对湿度 50%±10% 环境中调温调湿至少 6h,选 择 表 面 无 损 伤 或 无 折 叠 的 玻 璃 纤维
织物上进行。具体方法见 GB/T7689
1—2001。
结果处理:将 10 次或 10 次以上的测试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织物厚度的测定值 , 以 mm
为单位,精确到 0
001mm 或 0
01mm。
对于由定长纤维纱和变形纱制成的织物,其厚度以在低压力下的测试值作为结果,厚度
压缩率:
c= (
h1 -h2)×100%/h2
式中  c———厚度压缩率;
h1 ———低压力下测定的厚度;
h2 ———高压力下测定的厚度。

31

32  织物经纬密度的测定
使用合适的纱线技术装置测定,例如织物分析镜或往返移动式织物密度镜。适用于玻璃
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和其他增强纤维织成的增强织物。可以选用无折痕或变形的整卷织
物或 600mm 长的整幅织物布段。
测试标准:GB/T7689
2—2001 增强材 料   机 织 物 试 验 方 法 第 2 部 分: 经、 纬 密 度 的
测定。
其中每个测试值可按下式计算:
Ni=ni×10/ai
式中  Ni———每长度内的纱线根数,根/mm;
ni———测试的纱线总根数;
ai———测试长度,mm。

33  织物长度和宽度的测定
使用经过校正的、最小刻 度 为 mm 的 测 量 尺 测 定 长 度, 用 一 个 刻 度 盘 或 计 数 器 相 连 的
测量转筒测量长度。用于卷状的增强制品机织物,取一卷机织物作为试样,勿需调湿。
测试标准:GB/T7689
3—2001 增 强 材 料   机织物试验方法 第 3 部分: 宽度和长度 的
测定。

34  织物弯曲硬挺度的测定
沿经向和纬向截取面积为 25mm×250mm 的 矩 形 试 样 各 6 个, 每 个 试 样 标 记 织 物 的 正
反面,要求任何两个经纱试样不含有相同的经纱,任何两个纬纱试样不含有相同的纬纱,在
温度为 (
20±2)℃ ,相对湿度为 50%±10% 的环境中调湿 6h 后, 取其中一矩形试样放在水
平平台上,其长度方向垂直于平台的一边,使试样沿本身的长度方向移动,在其自重的作用
下,伸出和下弯的部分越来越多。当试样达到由平台边缘和水平 线 成 41
5°角 的 瞄 准 线 组 成
的平面时,测量伸出部分 的 长 度。 由 试 样 伸 出 长 度 和 单 位 面 积 质 量 按 下 式 计 算 织 物 弯 曲 硬
挺度:
ρ(L/2)

G=98
式中  G———织物的弯曲硬挺度,m·Nm;
ρ ———织物单位面积质量,g/m ;

L———表面的平均伸出长度。
本方法适合于测定硬挺或较硬挺的,且不具有明显卷曲、挠曲或磨损的玻璃纤维、碳纤
维或芳纶纤维机织物的弯曲硬挺度。
测试标准:GB/T7689
4—2001 增 强 材 料   机织物试验方法 第 4 部分: 弯曲硬挺度 的
测定。

35  纺织玻璃纤维可燃物含量的测定
在规定条件下使干燥试样置于 ( 625±20)℃ 的标准温度下灼烧后称取的质量,通过计算
而得可燃物含量。适用于玻璃纤维连续 纱, 定 长 纤 维 纱、 无 捻 粗 纱、 短 切 原 丝、 磨 碎 纤 维、
玻璃纤维织物、玻璃纤维毡片和其他玻璃纤维增强材料。
可燃物含量可按下式计算:
C= (
M1 -M2)×100%/(
M1 -M0)
式中  M0 ———试样皿质量;
M1 ———干燥试样加试样皿质量;

32
M2 ———灼烧后试样加试样皿质量。
测试标准:GB/T9914
2—2001 增强制品试验方法 第 2 部分:玻璃纤维可燃物的测定。

4  纤维的化学性能


41  热稳定性
热重分析 ( TGA) 用于测定碳 纤 维 和 有 机 纤 维 的 热 降 解 温 度 和 评 价 可 挥 发 的、 无 机 添
加的或有机残余物的相对质量。
测试标准:ASTM D4102—82 ( 1999) 碳纤维耐热氧化 稳 定 性 标 准 测 试 方 法 (
standa
rd

estme
thodf
ort
herma
lox
ida
tiver
esist
anc
eo fc
arbonf
ibe
rs)。

42  抗氧化性
对于定性试验来说,从每类样品中取两个样试验即可,但对于定量试验来说,则每类样
品需取 10 个样测试,且其测试结果应具有 统 计 性。纤维抗氧化性 可 采 用 DSC 和 TGA 热 分
析技术测定。在测试过程中,应戴洁净的手套来取出样品,防止样品表面被污染。

43  耐化学性
对化学试剂作用的稳定性是材料的稳定性能之一,亦称耐化学性。是纤维抵抗化学试剂
作用的能力的量度。
化学纤维对化学试剂作用主要决定于其聚合物的结构,一般碳链化学纤维比杂链化学纤
维对酸碱的稳定性好,但与侧基也有关系,如腈纶大分子上有氰基,因此不耐强碱。

44  纤维表面化学成分
对纤维表面进行定性 和 定 量 分 析 的 技 术 基 于 光 电 子、 二 次 电 子 和 二 次 离 子 的 发 射 和 探
测。主要包括:
1) 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以在观测形貌的同时分析样品的成分及晶体结构 。新发展快速扫

描电镜 (
FSEM)、超 高 压 扫 描 电 镜 (UHVEM )、 隧 道 扫 描 电 镜 和 场 发 射 扫 描 电 镜 (
ES
EM) 等,可以进行更微观结构的观察分析。
(2)X 光电子能谱 (
XPS) 或 电 子 能 谱 化 学 分 析 仪 (
ESCA), 由 X 光 辐 射 的 固 体 发 射
电子的能量分布的分析,进行对纤维表面的 分 析, 可 测 到 表 面 10 个 原 子 层 的 深 度, 灵 敏 度
为单层 1% ,但检测不到氢含量。
3) 扫描俄歇电子能谱 (
( SAES),由 AES 发 展 而 来 的, 通 过 二 次 电 子 发 射, 非 常 强 化
的俄歇电子所得能量分布可探测 5 个电子层厚的表面。而最佳的集中跟踪等效厚度是单层原
子的 10-3 ,对氢、氦不能分析。SAES 可扫描电子束入射的表面,允许对一非常区域的分析
和获得单元素分布的图像。
4) 二次离子溅 射 质 谱 (
( S IMS 系 统 包 括 4 个 主 要 部 分: 初 次 离 子 源、 靶 室、
IMS)。S
质量分析仪和能计算单个离子的探测系统。当固体表面被具有足够高能量的离子轰击时,它
不仅能发射出光子、电子和中子而且有表面的化学成分的正负二次离子性质,S
IMS 可 探 测
单分子层厚度,因此氢可探测,灵敏度为单层的 10 。
-6

5)X 光衍射法。发展用大功率光源和高灵敏度的探测器,由宽角 X 光散 射 (WAXS)



或小角 X 光散射 (
SAXS) 可得到单纤或界面的 X 光图像,可观察纤维或界面结构的变化。
6) 透射电镜 (
( TEM) 测试。TEM 具有很高的分辨率,检测在各种工况前后的微观结
构形貌,甚至晶线及其方向的变化。

33
7) 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 (
( FTIR) 测 试。 可 鉴 别 纤 维 的 化 学 基 团 如 羰 基、 乙 烯 基 等,
红外光谱可表征结构特 性, 例 如 对 PET, 在 第 一 次 热 变 换 不 敏 感 时 波 数 是 795cm-1 , 而 当
它从固态转变到液态时,波数纹增至 1575cm-1 。
8) 拉曼和荧光光谱测试。拉曼光谱仪可获得纤维的荧光峰,它们的位置随纤维受拉应

变向高波数方向偏移,此偏移与纤维应变之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由此可测定复合材料内纤
维的应变,直接给出纤维内部的应变。可提供微观力学分析以可靠的参量。

参 考 文 献

1  陶肖明,冼杏绢,高冠勋著 纺织结构复合材料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
2  钨国铭主编 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学 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2000
7
3 MIL
HDBK
173F,DOD,USA,2002
 617

34
第 3 章   树脂基体性能表征

树脂基体是结构复合材料另一个重要组分材料。复合材料的许多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
于树脂基体的性能,如复合材料的使用温度取决于树脂基体的耐热性,复合材料的韧性依赖
于树脂基体的韧性和树脂/纤维的界面特性,树脂 基 体 的 黏 度 和 反 应 特 性 决 定 了 复 合 材 料 的
成型工艺性。本章介绍树脂基体物理性能、化学组分、工艺性能和力学性能等表征技术。

1  树脂基体化学组分分析与表征

树脂基体的化学表征手段见表 3
1。其中,树脂元素分析和官 能 团 分 析 为 树 脂 基 体 提 供
基本和定量的化学 组 成 信 息。 在 此 基 础 上, 光 谱 分 析 进 一 步 详 细 表 征 树 脂 的 分 子 结 构、 构
象、形态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能特征。色谱表征技术则主要表征树脂的精细组成。

表3
1  树脂化学组成的分析与表征技术
元素分析技术 常规化学分析方法
元素分析
X 射线荧光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
离子层析
原子发射光谱
中子活化分析

官能团分析 常规化学滴定分析
电位滴定分析
电量分析
放射分析
光谱分析 红外光谱分析(IR):傅里叶红外( FTIR)、内反射红外、红外显微镜
拉曼光谱
核磁共振谱(NMR):液体核磁、固体核磁, 13 、
C 1H、
15

质谱分析(MS)
紫外可见光分析( S)
UVVI
电子自旋共振谱( ESR)
电子光谱化学分析( ESCA)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EXPS)
X 射线发射分析
X 射线小角散射(SAXS)
小角中子散射(SANS)
动态光散射
色谱分析 气相色谱分析( GC)
气相质谱联用( GC/MS)
液相色谱分析( LC)
高压液相色谱分析(HPLC)
液相质谱联用( LC/MS)
凝胶色谱(GPC)
超临界流动色谱( SFC)
薄层色谱(TLC)

35

11  组分元素和官能团分析
通过元素分析技术,如 X 射 线 荧 光 分 析、 原 子 吸 收 光 谱、 原 子 发 射 光 谱、 中 子 活 化 分
析等,可以提供树脂中含有哪些基本元素的信息,如树脂中也许除了含有碳、氢、氧、氮元
素外,还含有硅、硼等元素,并能确定各元素在树脂中组成比例,为树脂的进一步分析表征
奠定基础。
在树脂基体系中,活性官能团浓度的确定对树脂配方的确定和复合材料的最终性能都是
极其重要的。官能团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常规化学滴定分析、电位滴定分析、电量分析、放
射分析等,如化学滴定和电位滴定分析方法可以测定环氧树脂的环氧值、有机氯和无机氯浓
度等。

12  光谱分析
光谱分析主要有红外光谱分析 ( NMR)、 质谱分析 (MS)、 紫外可
IR)、核磁共振谱 (
见光分析 (
UVVIS)、拉曼光谱等。
红外光谱分析是最 常 用、 最 重 要 的 树 脂 鉴 别 与 分 析 手 段。 傅 里 叶 红 外 光 谱 仪 (
FTIR)
能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树脂基体的化学官能团、结构重复单元、端基、支链、添加剂以及杂
质等。红外光谱可以和树脂固化加热单元联用,在线监测树脂的固化反应过程。红外光谱与
热失重分析联用,可以研究树脂基体的 热降解机理。FTIR 和气相色谱、液相色 谱 联 用, 可
分析树脂的精细化学组成。
核磁共振分析是光谱 分 析 的 另 一 种 重 要 的 分 析 方 法,是 研 究 和 鉴 定 分 子 结 构 的 强 有
力 工 具 。 目 前 使 用 最 广 泛 的 是1H 共 振 谱 , 其 次 是13C 共 振 谱 ,
15
N 共 振 谱 应 用 相 对 较 少。
对于 不 能 溶 解 的 固 化 的 热 固 性 树 脂 常 采 用 固 体 核 磁 试 验 , 但 固 体 核 磁 的 分 辨 率 远 低 于 溶
液 核 磁 。 对 于 结 构 较 简 单 的 化 合 物 , 根 据 其1H 和13C 共 振 谱 即 可 确 认 其 化 学 结 构 , 但
对于复杂的树脂体系,必须结合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元素分析 等 手 段 推 断 其
结构。
质谱分析主要用于分析纯度较高化合物的分子量、分子式和分子结构式。目前,气相色
谱/质谱、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已经成为鉴定树脂组成的强有力工具。

13  色谱分析
色谱分析实质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纸色谱、薄层色谱 4 类,凝胶色谱是高压液相
色谱的一种。
气相色谱法是发展最早的色谱分析方法,理论成熟,仪器完善,目前已成为分析实验室
必不可少的分析手段。气相色谱分析具 有 分 离 效 率 高、 灵 敏 度 高、 分 析 速 度 快、 操 作 简 单、
应用范围广等特点。从理论上讲,气相色谱可分析气体和易于挥发的液体及固体,一般分析
相对分子质量小于 400 的有机物,也可分析部分无机物。对于不易挥发的聚合物可以用裂解
法分析裂解产物。
对于复合材料树脂基体,使用最多的是高 压 液 相 色 谱 (或 称 高 效 液 相 色 谱)。 经 典 的 液
相色谱法其流动相是在常压下进行的,而高压液相色谱分析的流动相采用高压泵输送,而且
采用了新型固定相,分离效率高,因此又称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高速液相色谱或现代液体色
谱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具有高压、高速、高效、高灵敏度的特点。可用于高沸点的、不能汽
化的、热不稳定的以及具有生理活性物质的分析。一般说来, 沸点在 450℃ 以下、 相对分子
质量小于 400 的有机物可用气相 色 谱 分 析, 而 这 些 物 质 只 占 有 机 物 总 数 的 15% ~20% , 其
余的 80%~85% ,则需采用高效液 相 色 谱 分 析。 采 用 凝 胶 色 谱 技 术 则 可 以 测 试 热 塑 性 树 脂

36
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14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分析
表3
2 是表征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主要方法。其中,光散射法、端基分析法、 渗透
压法、蒸气压法、沸点升高冰点下降法测定的是聚合物的绝对分子质量,其他方法测定的都
是各种相对分子质量。在各种测试方法中,凝胶色谱 (
GPC) 是使用最广泛的方法;而黏度
法原理最简单、设备最简易,操作最方便。

表3
2  表征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主要方法
表 征 方 法 表征的分子结构参数 原      理
凝胶色谱(
GPC)   平均分 子 量 (重 均、数 均、黏 均、 Z均分   根据体积 排 出 分 离 机 理,不 同 大 小 的 分 子 在
子量),分 子 量 的 分 散 系 数,聚 合 物 的 枝 固定相 中 停 留 时 间 不 同,其 淋 出 体 积 也 不 同 。
化、共聚组成及聚合物形状有关的参数 通过不同的淋出体积可 计 算 聚 合 物 分 子 的 分 子
量并计算分子量分布

光散射法   重均绝对 分 子 量,第 二 维 里 系 数,均 方   高分子溶液对入射光 的 散 射 能 力 以 及 散 射 光


末端距 强的浓度依赖性和角度依赖性
小角激光光散射法   (同上)   原理同光散射法,但 其 精 度 大 大 提 高,操 作 进
一步简化
端基分析   数均分子量   通过化学或仪器分析 单 位 质 量 的 聚 合 物 的 端
基含量计算其数均分子量
薄膜渗透压法   数均分子量,第二维里系数   溶液中溶 剂 与 纯 溶 剂 化 学 位 差 ,以 及 渗 透 压
差的浓度依数性
蒸气压渗透法   数均分子量,第二维里系数   依据拉乌 尔 定 律,溶 液 中 溶 剂 的 蒸 气 压 低 于
纯溶剂的蒸气压,以及蒸气压差的浓度依数性

黏度法   黏 均 分 子 量,分 子 尺 寸,聚 合 物 溶 度   线型高分 子 溶 液 的 黏 度 比 较 大 ,并 且 其 黏 度


参数 值与平均分子量呈一定的函数关系
超速离心沉降法   相对 平 均 分 子 量 (沉 降 扩 散 平 均 分 子   沉降作用 导 致 浓 度 差 增 大 ,而 扩 散 则 导 致 浓
量),数均、 Z 均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度差减小。 当 沉 降 速 度 与 扩 散 速 度 相 等 ,形 成
沉降平衡。 在 给 定 的 条 件 下,体 系 中 的 浓 度 分
布取决于分子量及其分布

沸点升高与冰点下降法   数均分子量   聚合物稀溶液的沸点 与 冰 点 对 溶 液 溶 度 的 依


数性

2  树脂基体固化反应特性分析

热固性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特性是复合材料固化工艺的制定提供依据 。这些固化反应特
性包括:固化反应温度参数、反应热焓、凝胶时间、黏温曲线等。

21  固化过程热分析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DSC) 和差 热 分 析 (
DTA) 是 分 析 树 脂 体 系 固 化 反 应 特 征 的 常 用
表征技术,它们主要监测热固性树脂固化反应的反应热和反应温度等,也可以表征树脂的分
解、氧化降解反应等。对于热固性树脂体系,DSC 和 DTA 主要为树脂体系提供固化反应起
始温度、反应峰温、反应热焓以及固化反应峰的峰形等参数。DSC 和 DTA 测试可以采用等
温模式和动态模式 (恒速升温) 两种。
由于树脂体系在加热固化反应过程中,树脂从固态变为流动状态、从流体状态因固化反
应转变为 固 态 等 状 态 变 化, 树 脂 的 介 电 性 能 均 有 显 著 的 变 化。 因 此, 利 用 动 态 介 电 分 析

37
DETA) 也可以表征树脂的固化反应温度等固化反应特征。

对于在固化反应过程中有 质 量 变 化 的 反 应, 也 可 以 用 热 失 重 分 析 (
TGA) 研 究 其 固 化
反应过程。如酚醛树脂的固化反应、聚酰亚胺树脂的亚胺化过程。

22  凝胶时间的测定
凝胶时间是确定复合 材 料 固 化 过 程 中 加 压 点 的 重 要 参 数。通 常 的 凝 胶 时 间 测 定 方 法
为 “小 刀 法”, 也 就 是 将 凝 胶 盘 加 热 至 测 试 温 度 后 , 加 入 少 量 树 脂 , 并 开 始 计 时 , 同 时 不
断用探针状工具拨动树脂,开始时树脂的分子量较小,探针不能从树脂中挑起丝状树脂;
当树脂反应至分子 量 足 够 大 时,探 针 能 从 树 脂 中 挑 起 丝 状 树 脂;反 应 继 续 进 行,树 脂 逐
步从线性分子结构向三维网络状结构发展时,探针又转变到不能从树脂中拔出丝状树脂,
这时树脂就达到了 凝 胶 点。此 方 法 操 作 简 单,设 备 要 求 不 高,易 于 实 施,同 时 其 准 确 度
也较好。
对于黏度较小的树脂,也可参照 GB/T12007
7—1989 测定树脂的凝胶时间, 其主要原
理为:将一定形状和浮力的柱塞悬挂在树脂中,由驱动装置使其以固定的振幅在垂直平面内
作简谐运动,并保证柱塞在上升期间上升,在下 降 时 以 不 比 简 谐 运 动 更 快 的 速 度 自 由 下 落。
以开始实验时间起,至树脂凝胶物正好能支撑柱塞下降的力而自动检测到的时刻为树脂的凝
胶时间。相对而言,此法操作较复杂,需要较为专业的设备。同时,由于在料筒中加料较多
120~150g),使树脂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不能 及 时 扩 散, 导 致 树 脂 的 实 际 温 度 偏 离 实

验控制温度,从而给实验结果带来误差。
也可以在恒温状态下,用黏度 计 测 定 树 脂 的 黏 度时 间 关 系 曲 线, 从 树 脂 装 放 入 料 筒 至
树脂的黏度突然急剧升高所用的时间就是树脂在该温度下的凝胶时间 。

23  树脂固化度的表征
固化度就是树脂基体的固化反应程度,也就是树脂中已经参与固化反应的活性官能团占
应该参与固化反应的活性官能团的百分比。理论上讲,所有能表征基团浓度的表征方法均可
测定树脂的固化度。但实际上,测定树脂基体的固化度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法、傅里叶红外光
FTIR) 和热分析法。
谱法 (
化学法利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定固化反应前后树脂中官能团的浓度 ,从而求得树脂的固
化度。化学方法仅限于热固性树脂固化反应的初期和反应后仍可溶解的树脂体系 。
用 FTIR 法进行树脂的固化度测定,是根据树脂体系中反应官能团在固化前后的特征峰
相对强度变化计算固化度。采用该方法的有两个主要前提,一是反应基团的特征峰不受其他
基团特征峰的影响,二是在树脂体系的谱图必须有一个合适的不受其他特征峰影响、相对稳
定的内标峰。例如,在环氧树脂固化反应过程中,915cm-1 环氧基团特征吸收峰,1500cm-1
苯环特征峰作为内标峰,两峰的面积分 别 为 S915 、S1500 ,S915/S1500 作为环氧基 团 的 特 征 吸 收
峰的相 对 强 度。 固 化 反 应 前 后 环 氧 基 团 特 征 峰 的 相 对 强 度 分 别 为 ( 0 和 (
S915/S1500 ) S915/
t,则树脂的固化度α 为:
S1500)
α=1- (
S915/S1500)
t/(
S915/S1500)

由于树脂的固化反应均有反应热放出,而且对于同一类反应,其固化反应热与固化反应
程度呈正比。因此,利用热分析法测定固化树脂的残余热,可以测定树脂的固化度:
α=ΔHt/ΔHo
式中,ΔHo 为总反应放热;ΔHt 为一定时间时的反应热。

38
3  树脂基体物理性能表征


31  熔点
对于呈结晶状态的树脂单体,如呈晶体状的双马来酰亚胺单体、氰酸酯树脂单体等,可
以按照常规有机物的熔点测试方法测定,如毛细管法、显微熔点仪法 (热台显微镜法)。
毛细管法的基本原理为:将少许树脂装入长度为 40~50mm,一端封闭的毛细管中, 并
将其与温度计捆绑在一起放入透明加 热 介 质 (如石油醚、石蜡 等) 中, 并 以 1~2℃/mi
n的
加热速率加热升温,观察并记录样品开始变为透明液体至完全变为透明液体的温度范围 ,这
就是树脂的熔程。熔点的准确性和熔程的宽窄可以作为鉴定树脂的种类和树脂纯度的基本依
据之一。毛细管法基本不能用于聚合物的熔点测定。
显微熔点仪的基本原理与毛细管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将树脂置于带热台的显微镜
下观察并记录树脂的熔程,该法不仅适合于有机小分子,也适合于聚合物熔点的测定,具体
测试方法见 ASTM D2117—82 “热台显微镜法测定半结晶聚合物熔点标准试验方法”。
不论是树脂单体还是热塑性 (结晶或半结晶) 聚合物,它们的熔融过程都需要吸收环境
中的热量。因此,采用 热 分 析 技 术 (
DSC 和 DTA) 也 测 定 树 脂 单 体 和 热 塑 性 树 脂 的 熔 点。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供树脂的熔点也提供了树脂的熔融热。热分析法测定树脂熔点可以参照
ASTM E794—81。但这种方法需要较为复杂的专用热分析仪器,不如毛细管法简单、直观。

32  软化点
对于在室温下呈非晶 态 的 固 体 或 半 固 体 状 态 的 树 脂, 其 软 化 点 也 是 重 要 的 物 理 参 数 之
一。这类树脂包括固体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国家标准 GB/T12007
6—1989 规定了 “环
球法” 测树脂软化点 (尤其是环氧树脂) 的 方 法, 其 基 本 要 点 为: 测 定 水 平 铜 环 中 的 树 脂,
在钢球作用下,于水浴或甘油浴中,按标准规定速度加热至钢球下落 25mm 时的温度。

33  树脂基体流变性能分析
不论是热固性树脂还是热塑性树脂,它们的 工 艺 特 性 主 要 依 赖 于 树 脂 基 体 的 流 变 行 为。
树脂流变性能实际上包括固体和流体的流变行为,但实际上对复合材料成型工艺有直接影响
的是流体的流变行为。 表 征 树 脂 流 变 性 能 的 主 要 参 数 包 括 剪 切 黏 度、 拉 伸 黏 度 及 熔 融 指 数
等。对于复合材料树脂基体的流变性能主要通过树脂的剪切黏度表征 。测试剪切黏度的黏度
计主要有:毛细管黏度计、同轴圆筒黏度 计、 锥 板 黏 度 计、 落 球 黏 度 计、 平 行 板 黏 度 计 等,
同时通过聚合物的蠕变性能的研究也可以表征其剪切黏度,各种方法的适用黏度范围及优缺
点见表 3
3。
表3
3  各种剪切黏度测试方法的适用黏度范围及优缺点
测 试 方 法 适用黏度范围/mPa·s 优      点 缺      点
毛细管黏度计 10-1 7
~10   测 量 条 件 与 挤 出、注 射 等 加 工 条 件 相   剪切 速 率 不 均 一,低 剪 切 速 率
近,并可同时研究不稳定流动现象等 下测定 低 黏 度 试 样 时,剪 切 应 力
测定偏低
同轴圆筒黏度计 10-3~1012   剪 切 速 率 接 近 均 一,仪 器 校 准 容 易,   限于 低 黏 度 流 体,在 较 低 剪 切
修正量较小 速率下使用
锥板黏度计 102~1011   剪 切 速 率 均 一,试 样 用 量 少,装 填 和   转速较高 时 试 样 溢 出 和 破 坏 倾
清 理 容 易,可 用 于 测 量 较 大 的 黏 度,数 向,得不到正确数据
据处理简单  

39
续表
测 试 方 法 适用黏度范围/mPa·s 优      点 缺      点
落球黏度计 10 -5 4
~10   仪 器 简 单 操 作 方 便,不 需 要 特 殊 的 设   剪切 速 率 不 均 一,不 能 用 于 研
备和技术 究流体黏度的剪切速率依赖性
平行板黏度计 103~108   剪 切 速 率 均 一,试 样 用 量 少,装 填 和   转速较高 时 试 样 有 溢 出 和 破 坏
清 理 容 易,可 用 于 测 量 较 大 的 黏 度,数 倾向,得不到正确数据
据处理简单  

各种动态力学性能测 试 方 法 (
DMTA、TBA) 也 可 用 于 表 征 树 脂 的 流 变 特 性, 树 脂 的
加载频率、温度、固化状态等在它们的动态谱图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响应。从谱图中可以直接
得到树脂的贮能模量、损耗模量、损耗角及复黏度等参数,并从中可以分析树脂固化过程的
形态变化。
树脂在固化过程中,随着树脂黏度和形态的变化,其介电常数、介电损耗角等电性能参
数均随之变化。因此,动态介电分析 (
DETA) 测定树脂的电性能参数随频率、 温度、 时间
等参数的变化规律,也能表征树脂黏度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34  基体形态结构表征
树脂基体的形态结构主要取决于聚合物的类型。树脂基体的固化反应程度和参与固化反应的
组分官能度控制了树脂交联网络结构的形成。树脂的固化度可以通过热分析和光谱分析法测定。
半结晶热塑性聚合物在微观尺度上包括三维有序的晶区和长程无序的呈无定形态的非晶
区。聚合物的热历史、纤维及其他填料等均会影响聚合物基体材料的晶区的形态结构。晶体
结构、结晶度和晶粒尺寸将最终 影 响 树 脂 的 力 学 性 能。 晶 区 的 晶 体 结 构 参 数 可 以 通 过 X 光
散射、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以及双折射法测定。树脂基体的结晶度可以采用 X 光散射、
热分析、密度法等测定。
对于非晶态的热塑性树脂,树脂结构中也许存在一定程度的取向。其取向度主要决定于
材料的加工工艺。同时,材料的分子取向使材料性能表现为各向异性。树脂的取向度测定方
法主要有 X 射线衍射法、双折射法、声速法以及二色性法等。

35  树脂基体密度
树脂基体的密度常常与树脂的物理形态结构相关,对密度的测试和了解有利于了解树脂
基体的形态结构 (如热塑性树脂基体的结晶度、取向度等) 和进行与复合材料相关的含量计
算。树脂基体密度测试方法有 5 种 (见表3
4),根据试样的状态和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测
试方法。具体试验方法及要求参见 GB/T1033—1986。

表3
4  树脂基体密度测试方法
种类 方法名称 试样状态 试样制备及要求 主要测试条件要求
A 浸渍法  适 用 于 各 种 形 状 的 试   试样采 用 浇 铸 或 机 械 加 工 制 备 。 试 样 温度:精确至 ±0
1℃
样,如板、棒、管、块等 表 面 清 洁 平 整、无 裂 缝、无 气 泡。 浸 渍 液 质量:精确至 ±0
1mg
采用蒸馏水或其他不与试样作用的液体  
B 比重瓶法   适 合 于 粉、粒、膜 等   试样内部无夹杂和气泡等 温度:精确至 ±0
1℃
试样 质量:精确至 ±0
1mg
C 浮沉法  适合于 A 类试样及粒   试样要求同 A 法 温度:精确至 ±01℃
状试样 质量:精确至 ±0
1mg
D 密度梯度柱法   适合于 A、
C 类试样   试样为片状、粒状或 其 他 易 于 操 作 人 员 温度:精确至 ±01℃
确定试样精确位置的几何形状和尺寸 质量:精确至 ±0
1mg
E 密度计法   适合于 A、
C 类试样   试样要求同 A 法 温度:精确至 ±01℃
质量:精确至 ±0
1mg

40

36  树脂基体挥发分含量
树脂基体的挥发分含量可以采用热失重分析 (
TGA) 或参照 ASTM 标准方法测定。
在 ASTM D4526 “气相色谱确定聚合物中挥发分方法” 中 提 供 了 定 量 或 定 性 测 量 热 塑
性聚合物中挥发分的测试方法。
ASTM D3530 “碳纤维预浸料挥 发 分 含 量 的 测 定” 标 准 也 可 以 扩 展 到 大 多 数 的 热 固 性
树脂基体的挥发分含量的测定。

37  树脂基体吸湿率
树脂基体的吸湿率决定着复合材料的吸湿率,并直接影响复合材料的耐湿热性能、绝缘
性能、介电损耗、尺寸等性能。树脂基体吸湿率的大小不仅与树脂本身有关,而且与试样的
形状、比表面积以及加工手段等有关。
试样要求:试样可用模塑或机械加工方法制备,试样表面平整、光滑、洁净,无因加工
造成的烧焦痕迹等,试样数不少于 3 个。试样进行吸湿试验前需进行恒重处理,以保证试验
的准确性。树脂基体吸湿率试验试样尺寸和形状要求见表 3
5。
表3
5  树脂基体吸湿率试验试样
模塑料 直径( mm,厚度(
50±1) 2)
3±0 mm

挤塑料 直径( mm,厚度(


50±1) 2)
3±0 mm

板材   边长( mm 的正方形,厚度 2
50±1) 5mm

棒材   直径不大于 50mm 的棒材,长度(


50±1)
mm

不同的材料的吸湿率测试条件可以根据材料的使用环境要求确定 ,例如,对于高温固化
高性能复合材料树脂 基 体, 通 常 的 湿 热 试 验 条 件 为 水 煮 (
97±2)℃ 48h。 对 于 中 温 固 化 体
系,通常的湿热试验条件为水浸或相对湿度 95% 的环境暴露。
具体试验方法及试验条件的确定见 GB/T1034—1998。

38  树脂基体线膨胀系数测试方法
原理:在一定温度差的条件下,测定试样长度的变化值,并以其前后的长度变化计算树
脂的线性膨胀系数。
试样要求:
① 尺寸为圆柱直 径 ( 2)mm 或 正 方 柱 边 长 (
10±0 2)mm, 长 度 30mm、50mm
7±0
或 100mm;
② 试样无弯曲、裂纹等缺陷,两端面平整且平行;
③ 吸湿性较大的材料在 (
105±3)℃ 干燥 1h 或 (
50±2)℃ 干燥 24h;
④ 每组试样 3 个。
具体测试方法、计算方法及设备原理见 GB/T1036—1989。

39  阻燃性能
评价树脂基体常规燃烧 性 能 的 试 验 方 法 主 要 包 括 极 限 氧 指 数 法 (
GB/T2406—1993)、
炽热棒法 (
GB/T2407—1980) 和烟密 度 法 (
GB/T8323—1987), 这 些 方 法 仅 用 于 评 价 材
料在实验条件下的燃烧性能,而不能作为评价实际条件下的着火危险性。
HB5875—85 “民用飞机机舱内部非金属材料阻燃要求和试验方法” 则详细规定阻燃材
料的分级、每级的阻燃要求以及每级材料在机舱内的使用部位,见表 3 6。

41
表3
6  机舱阻燃材料的分级与阻燃要求
类别 等级 试验方法 判 定 标 准
SE
1 垂直燃烧  L1≤152mm,T1≤15s,T2≤3s
自熄 SE
2 垂直燃烧  L1≤203mm,T1≤15s,T2≤5s
SE
3 60°角燃烧  L1≤76mm,T1≤30s,T2≤3s
FLR1 水平燃烧   平均火焰蔓延速率不大于 63mm/mi n
抗燃
FLR2 水平燃烧   平均火焰蔓延速率不大于 102mm/mi n
FIR1 45°角燃烧   火焰不能烧穿材料, T1≤15s,平均阴燃时间小于 10s
耐火
FIR2 45°角燃烧   符合 SE
2 要求,并且火焰不能烧穿材料, T1≤15s,平均阴燃时间小于 10s
特殊   符合 SE
2 要求
   注:L1:平均烧焦长度;T1:移去火源后的平均焰燃时间;T2:滴落物继续焰燃时间。

4  树脂基体的耐热性能及热稳定性


41  耐热性表征
聚合物的耐热性主要通过玻璃化转变温度、热变形温度表征。从理论上讲,在玻璃化转
变过程中发生显著变化或 者 突 变 的 物 理 性 质 都 可 以 用 来 测 量 聚 合 物 的 玻 璃 化 转 变 温 度 。 当
前,测试聚合物的玻璃 化 温 度 的 仪 器 主 要 利 用 聚 合 物 的 以 下 几 项 物 理 性 能 的 变 化 : 体 积 变
化;热力学性能变化;力学性能变化;电磁性能变化。
体积变化测试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典型方法是膨胀计法 (包括体膨胀计和线膨胀
计法),这是最经典的玻璃化温度测试方法。其他与体积变化有关的参数 (如密度、折射率、
扩散系数、热导率等) 也可以用于 Tg 的测试。
聚合物在玻璃化转变过程中,由于分子运动的变化,必然有吸热或放热发生。利用这一
热力学性能测试 Tg 的方 法 有 差 示 扫 描 量 热 分 析 (
DSC) 和 差 热 分 析 (
DTA)。 这 类 方 法 操
作简单,对样品的制备容易。但由于玻璃化转 变 是 聚 合 物 的 次 级 转 变, 其 热 焓 变 化 不 显 著,
其玻璃化转变热焓容易被其他物理或化学反应热焓所掩盖,甚至由于基线的不平稳而阻碍对
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判断。尤其是热分析法对热固性 树 脂 的 玻 璃 化 转 变 温 度 的 测 定 更 为 困 难。
同时,升温速率对测试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利用聚合物的力学性能尤其是动态力学性能随温度的变化已经成为测量聚合物的玻璃化
转变温度的主要方法。动 态 热 机 械 分 析 (DMTA) 和 扭 辫 分 析 (TBA) 是 目 前 最 常 用 的 两
种动态力学测试方法。 动 态 热 机 械 分 析 (
DMTA) 测 定 的 聚 合 物 动 态 力 学 温 度 谱 中 包 括 3
条谱线如图 3
1 所示:贮能模量 (
E′)、损耗 模量 (
E″) 和 损 耗 角 正 切 值 (
TANδ)。根 据 聚
合物玻璃化转变理 论,E″和 TANδ 均 会 出 现
极大值,它们 出 现 极 大 值 的 温 度 就 是 聚 合 物
的 Tg。但是,通常情况下,E″出现 极 大值的
温度小 于 TANδ 出 现 极 大 值 的 温 度。 同 时,
也有研究人员用 贮 能 模 量 ( E′) 的 起 始 下 降
温度衡量聚 合 物 的 耐 热 性, 他 们 认 为 当 聚 合
物材料作为 结 构 材 料 时, 用 这 一 温 度 衡 量 其
耐热性更具有 合 理 性。E′的 起 始 下 降 温 度 小
于 E″出现极大值的温度。升 温 速 率、 加 载 频
率和应 力 水 平 等 直 接 影 响 DMTA 的 测 试 结 图3
1  聚合物动态力学温度谱

42
果,同时试样尺寸、试样材料的导热性能等因素也对 DMTA 的测试结果有影响。
由于聚合物分子运动的多重性,动态热机械分析 ( DMTA) 除了用于研究聚合物的α 转
变 (
Tg),也可以表征聚合 物 的β 转 变、γ 转 变、δ 转 变 等。DMTA 还 可 以 研 究 材 料 (包 括
聚合物材料、陶瓷、金属) 的阻尼性能,研究开发各种阻尼材料。
聚合物 的 静 态 力 学 性 能 在 玻 璃 化 转 变 区 也 有 显 著 的 变 化。 因 此, 利 用 热 机 械 分 析
TMA) 测定聚合物形变 或 相 对 形 变 对 温 度 的 曲 线, 也 是 表 征 树 脂 的 Tg 的 重 要 方 法 之 一。

影响 TMA 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为升温速度和试样尺寸。测量所需仪器简单易于自制, 测量
方法简单。但是,对于交联密度高或刚性高的热固性树脂,它们在玻璃化转变区的形变不显
著,从而不能准确测量树脂的 Tg,得到的实验结果可能是树脂的热变形温度。
高聚物的导电性和介电性质在玻璃化转变区发生明显的变化,可以利用来测量聚合物的
DETA) 就是利用聚合物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对温度变
玻璃化转变温度。动态介电分析 (
化关系特征来测量 Tg。
利用聚合物的核磁共振谱 (
NMR) 在 玻 璃 化 转 变 区 谱 线 的 宽 度 发 生 显 著 变 化 的 特 征 也
可以测定聚合物的 Tg 。
此外,工业上有几种耐 热 性 试 验 方 法, 如 马 丁 耐 热 温 度、 热 变 形 温 度 和 维 卡 耐 热 温 度
等。这些方法都有统一测试标难,用以衡量塑料的最高使用温度,它们具有实用性,但不像
Tg 那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3 2  热稳定性
4
热失重分析 (
TGA) 是评价树脂基体热稳定性的主要方法。TGA 主要表征树脂基体的
质量随温度变化的关系,监控树脂基体热分解过程,研究树脂基体的热分解机理,评估树脂
基体的极限使用温度及寿命。TGA 的评价指 标 除 了 树 脂 的 起 始 分 解 失 重 温 度 外, 还 包 括 树
脂的热分解速率、外推起始失重温度 (最大斜率点 切 线 与 基 线 的 交 点)、终 止 失 重 温 度 或 外
推终止失重温 度、 拐 点 温 度 或 最 大 失 重 速 率 温 度、 预 定 的 失 重 百 分 数 温 度 (常 预 定 3% 、
5% 、10% 、20% 、50% ) 等。TGA 分析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升温速率和炉内气氛。

5  树脂基体的电性能

聚合物的电性能,通常是指介电常数、介电损耗正切值、比体积电阻、比表面电阻、击
穿电压、击穿强度等。对于复合材料树脂基体,最主要的电性能是介电常数、介电损耗正切
值、比体积电阻和击穿强度。
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正切值对透波复合材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的测定可按照国家
标准 GB/T1409—1988 执行。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正切值的测试结果受到测试频率、 温度、
湿度以及电场强度等因素的影响。
电击穿强度是以绝缘为主要功能的复合材料树脂基体的重要指标 ,其表征方法参考国家
标准 GB/T1408
1—1999。有关树脂基体电阻参数的测定参考国家标准 GB/T1410—1989。

6  树脂浇铸体静态力学性能


61  树脂基体力学性能试样制备
直接浇铸法:将按照树脂配方与工艺配制好的树脂直接浇入试样模具中,按照树脂固化

43
工艺标准固化。
平板浇铸加工法:将按照 树 脂 配 方 与 工 艺 配 制 好 的 树 脂 直 接 浇 入 规 定 厚 度 的 平 板 模 具
中,按照树脂固化工艺标准固化,然后按照各种性能测试方法要求机械加工试样。
试样要求:表面光滑,无气泡、裂纹、杂质等缺陷。

62  树脂基体拉伸性能试验

6 1  大试样实验方法
2
树脂浇铸体拉伸性能试样尺寸如图 3
2 所示。
测定强度时,试验速 度 为 ( n, 测 定 弹 性 模 量 时, 试 验 速 度 为 2mm/mi
10±5)mm/mi n
或手动速度。
测试标准:GB/T2568—1995 树脂浇铸体拉伸性能试验方法。

6 2  小试样实验方法
2
为了便于试样加工和节省树脂原材料,也可采用小试样测定树脂基体的拉伸性能。
试样要求:由于复合材料树脂基体均为硬质热塑性或热固性塑料,因此复合材料树脂基
体拉伸性能小试样均选用 GB/T16421—1996 种的 Ⅰ 型试样,试样尺寸见图 3
3 及表 3
7。

图3
2  树脂浇铸体拉伸性能试样 图3
3  树脂浇铸体拉伸性能小试样图

测试标准:GB/T16421—1996 塑料拉伸性能小试样试验方法。

表3
7  树脂浇铸体拉伸性能小试样尺寸要求
试    样
符 号 名    称
I1/mm I2/mm

l3 总长度最小值 75 30
b1 端部宽度 10±0
5 4±0
2
l1 狭的平行部分的长度 30±0
5 12±0
5
b 狭的平行部分的宽度 5±0
2 2±0
2
R 最小半径 30 12
l0 计量标线间距离 25±0
5 10±0
2
l2 夹具间距离 58±2 23±2
t 最小厚度 2 2


63  树脂基体压缩性能试验
树脂基体压缩 性 能 试 样 尺 寸 及 形 状 如 图 3
4 所 示。 测 定 压 缩 强 度 时, 试 样 高 度 H 为

25±0 mm;测定压缩弹性 模 量 时, 试 样 高 度 H 为 40~60mm。 试 样 为 正 方 柱 体 或 圆 柱
5)
体,要求上下两端面相互平行,且与轴线垂直,两端面不平行度应小于 0 04mm。
测试标准:GB/T2569—1995 树脂浇铸体压缩性能试验方法。

64  树脂基体剪切性能试验 (穿孔法)
原理:采用圆形穿孔器,用压缩剪切的方式,将剪切负荷施加于试样,使试样产生剪切
变形或破坏,以测定热塑性、热固性塑料的剪切强度。

44
树脂基体剪切性能试验试样要求:
厚度均匀,表面光洁、平整、无机械损伤或杂质。
试样为边长为 50mm 的正方形或直 径 为 50mm 的 圆 形 平 板, 厚 度 为 1 5mm, 中
0~12
心孔径为 11mm。仲裁试样厚度为 3~4mm。如图 3
5 所示。

图3
4  浇铸体压缩试样尺寸及形状 图3
5  剪切试样图

试样制备:注塑、压制、挤出或机械加工制备试样,但不同加工方法制备的试样的测试
结果不能相互比较。
测试标准:GB/T15598—1995 塑料剪切强度试验方法   穿孔法。

65  树脂基体弯曲性能试验
树脂基体弯曲性能试验试样为长方体,试样尺寸如图 3
6 所示。
方法:三点弯曲法,跨距 100mm,上压头半径 ( 1)
5±0 mm,试样支座边缘半径 (
2±
0 )
2 mm。
测试标准:GB/T2570—1995 树脂浇铸体弯曲性能试验方法。

66  树脂基体冲击性能试验
原理:利用简 支 梁 式 摆 锤 冲 击 试 验 机 测 定 树 脂 基 体 的 冲 击 强 度, 以 衡 量 树 脂 基 体 的
韧性。
试样要求:试样包括缺口冲击试样和无缺口冲击试样,对于热塑性树脂或韧性较好的热
固性树脂采用缺口冲击,而韧性较差的热固性树脂通常采用无缺口冲击。试样尺寸要求如图

7 所示。

图3
6  弯曲性能试样 图3
7  树脂浇铸体冲击试验试样

简支梁跨距 70mm,摆锤冲击试 样 中 心 时 的 速 度 为 2
9m/s。 对 于 缺 口 冲 击 试 验, 试 样
在非缺口处断裂的试样作废,另取试样补充。无缺口冲击试样,断裂处在中部 1/3 以外的试
样应作废,并另取试样补充。

45
测试标准:GB/T2571—1995 树脂浇铸体冲击试验方法。

67  树脂基体硬度试验
树脂硬度主要有邵氏硬度、洛氏硬度和球压痕硬度等硬度表征方法。
邵氏硬度测试方法是应用邵氏硬度计将规 定 形 状 的 压 针, 在 标 准 弹 簧 压 力 下 压 入 试 样,
把压针压入深度值转换成硬度值表示树脂 硬 度。 邵 氏 硬 度 分 为 邵 氏 A 和 邵 氏 D, 邵 氏 A 适
合于较软的塑料,邵氏 D 适用于较硬的塑料。洛氏硬度是用规定的压头, 先施加初试验力,
再施加主试验力,然后返回到初试验力,用前后两次初试验力作用下的压头压入深度差求得
值。球压痕硬度是指用规定直径的钢球,再试验负荷作用下,垂直压入试样表面,保持一定
时间后单位压痕面积上所承受的平均压力,以 N/mm2 表示。
树脂硬度测试试样要求厚度均匀,表面光滑,平整,无气泡,无机械损伤及杂质等。
测试标准:GB/T2411—1980 塑料邵氏硬度试验方法。
GB/T9342—1988 塑料洛氏硬度试验方法。
GB/T3398—1982 塑料球压痕硬度试验方法。

7  树脂基体黏弹特性测试

黏弹特性的测试也就 是 材 料 的 动 态 力 学 试 验, 是 在 正 弦 的 或 其 他 周 期 性 变 化 的 力 作 用
下,观察材料的响应或形变的一种试验,它所测量的是材料的动态模量和力学损耗。
动态力学试验已经成为研究聚合物力学性能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一方面,根据动态力
学试验的结果,可以对材料的总的行为进行估 计, 从 而 对 材 料 的 使 用 价 值 作 出 正 确 的 判 断。
另一方面,动态力学试验可以检测与聚合物结构有关的玻璃化转变和次级松弛过程 ,这些过
程都是高分子运动状态改变引起的,它们直接与聚合物的链结构和聚集态结构密切相关,聚
合物的化学组成、支化和交联、结晶和取向、增塑和共混等诸因素的变化都会在动态力学谱
上得到相应的反映,因此动态力学试验可作为研究复合材料树脂基体的有力工具,又是通过
分子运动考察树脂基体结构与性能关系的重要手段。
树脂基体动态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多种多样,按照施加振动的方法,可分为 4 类:自由衰
减振动法、强迫共振法、强迫非共振法、声波传播法。按照振动形变模式,分为:拉伸、压
缩、扭转、剪切、弯曲等。
从具体的试验方法讲,树脂基体的黏弹特性分析方法主要有动 态 热 机 械 分 析 (
DMTA)
和动态扭辫分析 (
TBA)。

参 考 文 献

1  王山根主编 复合材料性能测试技术要点与方法,第一版,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89
3
2  过梅丽 高聚物与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热分析,第一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8
3 GB/T16421—1996
4  高家武主编 高分子材料近代测试技术 第一版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4
12

46
第 4 章   预浸料性能表征与试验

以增强纤维或织物预浸聚合物而成的预浸料是制备复合材料零 、构件的中间材料,其性
能直接影响到复合材料的性能和质量。预浸料性能表征包括物理性能、工艺性能和力学性能
的表征。

1  预浸料物理性能表征与试验


11  树脂质量含量
树脂质量含量是预浸料中树脂、固化剂和各种改进剂的总和,以它们所占质量的百分数
表示。其测定方法主要有 3 种:
① 萃取法   将试样放在索氏 萃 取 器 中, 用 适 当 的 溶 剂 进 行 萃 取, 使 预 浸 料 中 的 树 脂 完
全溶解。根据试验前后试样质量的变化,计算预浸料的树脂质量含量。
② 溶解法   将试样放入溶 剂 中, 经 过 一 段 时 间 煮 沸, 使 预 浸 料 中 的 树 脂 完 全 溶 解。 根
据试验前后试样质量的变化,计算预浸料的树脂质量含量。
③ 灼烧法   将试样放入坩 埚, 在 马 弗 炉 中 灼 烧, 烧 尽 预 浸 料 中 的 树 脂。 根 据 试 验 前 后
试样质量的变化,计算预浸料的树脂质量含量。
试样尺寸 80mm×80mm 预浸料单片。试样不应含有起毛、干纱或颜色不匀 等 缺 陷。 每
批材料的抽样方式及数量按材料的技术条件规定,但试样数量每批应不少于 3 个。
萃取法和溶解法不适用于其增强材料在溶剂中有增重或减重及 B 阶段程度 高 的 预 浸 料。
灼烧法只适用于玻璃纤维及其织物的预浸料。
测试标准:
JC/T780—1987 (1996)(原 GB7192—87) 预浸料树脂含量试验方法;
D3529/D3529M—97 复 合 材 料 预 浸 料 树 脂 固 体 含 量 标 准 试 验 方 法 (
Standa
rd Te
st
Me
thodfo
rMatr
ixSol
idsCon
ten
tand Ma
tri
xCon
ten
tofCompos
itePr eg);
epr
80) 溶剂萃取法测定碳和石墨预浸料树脂含量的标准方法。
ASTM613—67 (

12  挥发分含量
预浸料中的挥发分主要来源于树脂中的低分子物和湿法预浸时未除去的溶剂 。适量的挥
发分,在成型时可使树脂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进而使树脂在复合材料中分布更加均匀 。而挥发
分含量过高将会使成型后的复合材料空隙率偏高,性能下降。测定方法是将试样在一定条件
下加热,根据加热前后试样的质量损失计算挥发分含量,并以其所占百分数表示。
试样尺寸按等 于 或 相 当 于 100mm×100mm 的 面 积 计 算 确 定。 取 样 部 位 在 带 宽 的 左、
中、右各取一片。试样数量应不少于 3 片。生产控制测定应在机器稳定运行条件下取样。试
样不应含有断股、起毛、干纱或颜色不匀等缺陷。每批材料的取样方式及数量由材料的技术

47
条件规定。
测试标准:JC/T776—1985 (1996)(原 GB6056—85) 预浸料挥发分含量试验方法;
ASTM D3530/D3530M—97 复 合 材 料 预 浸 料 挥 发 分 含 量 标 准 试 验 方 法
(Standard Te
st Me
thod f
or Vo
lat
ile
s Con
ten
tof Compos
ite Ma
ter
ial
Pr
epr eg)。

13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单位面积预浸料中纤维的质量是预浸料所含纤维量的表示。将树脂含量测试时所得试样
纤维质量除以试样尺寸 (面积) 即得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2  预浸料工艺性表征与试验


21  黏性/铺覆性
黏性/铺覆性预浸料的主要工艺性能之一。 在 贮 存 过 程 中, 预 浸 料 性 能 变 差 的 第 一 个 征
兆往往是黏性降低。通常,黏性不合格就认为预浸料超过保管期。所以,黏性是预浸料质量
控制的关键指标,也是确定预浸料贮存期的主要依据指标。在规定的条件下,通过粘贴在钢
板上的两片预浸料叠层彼此剥离的难易程度来评定预浸料的黏性 。

22  树脂流动度
树脂流动度是成型时树脂的流动能力表征。流动性小,树脂难以向纤维中渗透,制品层
与层之间往往接触不良;流动性大,固化时往往严重流胶,制品树脂含量减少,还可能因流
动大而影响到制品中的纤维方向。适当的流动性,可以驱除层与层之间的空气,降低复合材
料的空隙率,保证树脂的均匀性,提高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树脂流动度以两片一定大
小的预浸料按 [
0/90] 叠合,并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保持至树脂完全凝胶时,树脂流出量所
占预浸料质量百分比表示。
测试标准:JC/T775—1985 (
1996)(原 GB5260—85) 预浸料树脂流动度试验方法;
ASTM D3531—99 碳纤 维环 氧 预 浸 料 树 脂 流 动 度 标 准 试 验 方 法 (
Standa
rd
Te
stMe
thodf
orRe
sinFl
owo
fCa
rbonF
ibe
rEpoxyPr eg)。
epr

23  凝胶时间
凝胶时间是树脂从开始反应到固化反应结束所需的时间,是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中的一个
重要参数。凝胶时间的测定能够评价热固性树脂组成特性和进行精确的质量控制 。将一定大
小的预浸料试样放入已预热到试验温度的两片显微镜用玻璃片之间 ,通过玻璃片对试样施加
压力,用探针探测流至玻璃片边缘的树脂,记录从开始加热至树脂不再成丝的时间,即为凝
胶时间。
测试标准:JC/T774—1982 (
1996)(原 GB5259—85) 预浸料凝胶时间试验方法;
ASTM D3532—99 碳纤维环氧 树 脂 预 浸 料 凝 胶 时 间 标 准 试 验 方 法 (
Stand


rdTe
stMe
thodf
orGe
lTimeo
fCa
rbonF
ibe
rEpoxyPr eg)。
epr

24  固化单层厚度
按工艺规范固化制备的层压板每一单层厚度。结构复合材料常用单向带固化单层厚度一
般为 0
125mm。

25  使用期
在正常施工操作环境 条 件 下, 材 料 能 满 足 规 范 要 求, 保 持 其 可 操 作 性 的 最 长 非 冷 藏 时

48
间。一般为在室温大气环境条件下,使用期大于 15 天。

26  贮存期
在规定的贮存环境条 件 下, 材 料 能 满 足 规 范 要 求, 不 失 效 的 最 长 存 放 时 间。 一 般 为 在
-18℃ 冷藏条件下存放大于 1 年,5℃ 为半年,室温为一个月。

参 考 文 献

王山根主编 复合材料性能测试技术要点与方法 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89


3

49
第 5 章   单层和层压板性能表征

单层和层压板性能是复合材料评定和结构设计选材与设计值确定的依据 ,同时也是结构
设计的材料性能数据。单层性能由单向板试样性能试验测定。层压板性能由标准规定铺层方
式的层压板试样性能试验测定。
本章主要给出了单层和层压板物理性能、静态力学性能、韧性性能 (损伤容限特性和断
裂韧性)、疲劳性能等的表征技术,同时介绍了纤维缠绕、纺织/编织复合材料和夹层板的静
态力学性能表征技术。

1  试样制备与试样状态调节


11  试样制备
试样质量直接关系到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分散性。试样单层厚度和厚度均匀性是反映成
型工艺质量的重要参数,应严格控制。
试样制备包括单向板/层压板压制、机械加工 (切割和制孔)、加强片胶接、外观检查和
测量等环节。
单向板/层压板由预浸料经裁剪、铺层、热 压 固 化 而 成。 试 样 用 层 压 板 的 压 制 目 前 主 要
采用热压罐法。成型 工 艺 见 HB/Z305—1997 《复 合 材 料 热 压 罐 成 型 工 艺 》;GB/T4550—
1984 《试验用单向纤维增强塑料平板的制备》。
加强片为铝合金或 ±45
°玻 璃 钢 板, 采 用 常 温 或 中 温 固 化 胶 粘 接, 其 胶 接 方 法 见 GB/T
3354—1999 《定向纤维增强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1 2 条。
试样机械加工法见 GB T1446 1983 纤维增强塑料性能试验方法总则》1
/ — 《 1 条。 试样
需要制孔时按 HB/Z189—1991 《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制孔工艺》 进行。
试样外观检查和测量按 GB/T1446—1983 《纤维增强塑料性能试验方法总则》。

12  试样状态调节
试验前,试样在 试 验 标 准 环 境 条 件 下 [( RH 50% ±5% ] 至 少 放 置 24h。 试
23±2)℃ 、
样也可在干燥器内至少放置 24h。试样特殊状态调节条件按试验要求而定。

2  物 理 性 能

单层和层压板的主要物理性能包括:纤维体积含量、树脂体积含量、密度、空隙率、玻
璃化转变温度、吸水性、热膨胀系数、湿膨胀系数等。

21  纤维体积含量
纤维体积含量是层压 板 中 纤 维 所 占 体 积 百 分 数 (% ), 是 确 定 层 压 板 性 能 的 参 数 之 一,

50
结构用层压板纤维体积含量为 60% 左右。
纤维体积含量可采用显微镜法测定:取一个与纤维轴向垂直的截面,累积纤维所占总截
面积与观测的截面积之比,即为该试样的纤维体积含量 Vf。
测 试 标 准 : GB/T3366—1996 碳 纤 维 增 强 塑 料 纤 维 体 积 含 量 检 测 方 法 (显 微 镜
法 )。

22  树脂质量含量
树脂含量是层压板中树脂所占体积百 分 比 (% )。 由 于 层 压 板 中 空 隙 率 非 常 低, 因 此 在
确定树脂体积含量 Vm 的同时也就确定了纤维体积含量 Vf。
树脂含量通常采用萃取法或灼烧法测定,其测试原理和预浸料树脂含量测试相同。
测试标准:GB/T3855—1983 碳纤维增强塑料树脂含量试验方法。
GB/T2577—1989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树脂含量试验方法。

23  空隙率
空隙率是层压板中夹杂空气、气体或空腔的总和体积所占的体积百分比,是复合材
料质量控制参数之一。可采用显微镜观测截面表面状态或组分材料质量体积换算方法
确定。
测试 标 准:GB/T 3365—1982 碳 纤 维 增 强 塑 料 孔 隙 含 量 检 验 方 法 (显 微 镜 法 );JC
1996) 玻璃钢空隙含量试验方法。
287—81 (

24  玻璃化转变温度
玻璃化转变温度是层压板聚合物基体在一定 温 度 值 时,物 理 参 数 出 现 不 连 续 的 变
化,所对应的温度为玻璃化转变温度 ( Tg)。 测 量 玻 璃 化 转 变 温 度 (
Tg) 的 方 法 主 要 包
括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DSC) 和 差 热 分 析 (DTA)、 动 态 热 机 械 分 析 (DMTA) 和 扭 辫
分 析 (TBA )、 热 机 械 分 析 (TMA )、 动 态 介 电 分 析 (DETA ) 和 核 磁 共 振 谱
(NMR) 等 。

25  吸水性
吸水性是层压板在规定尺寸、温度和浸 水 时 间 条 件 下, 吸 水 量 的 度 量, 以 绝 对 吸 水 量、
单位面积吸水量和相对试样质量的吸水百分数 (吸湿率) 表示。

26  热膨胀系数
热膨胀系数是单位温度升高引起的层压板纵向和横向长度尺寸改变量 ,层压板热膨胀系
数是各向异性的,碳/环氧复合材料热膨胀系数 (
10-6/K)α1 ≈0、α2 ≈22。

27  湿膨胀系数
湿膨胀系数是单位吸湿量 ( 1% 吸 水 增 重 ) 引 起 的 层 压 板 纵 向 和 横 向 改 变 量 。 层 压
板 湿 膨 胀 系 数 同 样 也 是 正 交 异 性 的 , 碳/环 氧 复 合 材 料 湿 膨 胀 系 数 ( 10-6 )β1 ≈0、
6。
β2 ≈0

3  静态力学性能试验

复合材料静态力学性能试验主要是测定不同条件下设计所需的材料工程常数 ;纵向力学
性能 E1( E1c)、ν1 、Xt、Xc; 横 向 力 学 性 能 E2 (
E1t、 E2c)、Yt、Yc; 纵 横 剪 切 力 学 性 能
E2t、
G12 、S 和用于检验纤维基体界面性能的短梁 层间剪切强度τi
b , 以 及 用 于 基 体 配 方 筛 选、 工

艺质量监控的弯曲性能 Ef、σf。

51

31  拉伸力学性能试验

3 1  纵向拉伸力学性能试验
1
纵向拉伸力学性能试验测定纵向拉伸弹性模量 E1t、主泊松比ν1 和纵向拉伸强度 Xt。
试样为 [
0°] 单向板等横截面的矩形薄板直条形试 样, 如 图 5
1 所 示。 试 样 总 长 度 L=
230mm,可保证工作 部 分 为 100mm; 宽 度 b=15mm; 厚 度 h=1~3mm, 仲 裁 试 样 厚 度:
(2 1)
0±0 mm。

图5
1  拉伸试样尺寸
L—试样长度;b—试样宽度;h—试样厚度;D—加强片长度;
h0—加强片厚度;θ—加强片斜削角

试验加载 速 度 是 依 据 最 大 应 变 速 率 d
εmax/d n和试样工作部分长度
t=1% ~3%/mi
100mm 确定,一般为 1~3mm/mi n,仲裁试验加载速度为 2mm/mi n。
模量和泊松比测定主要是应变的测量。常用应变测量方法有钳式引伸计和应变计 (电阻
应变片)。测定形变时,可连续加载,用自动记录装置记录载荷形变曲线或载荷应 变 曲 线。
也可采用分级加载,级差 为 破 坏 载 荷 的 5% ~10% , 至 少 5 级 并 记 录 各 级 载 荷 与 相 应 的 形
变值。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计算公式:
ΔPl 或 ΔP (
E1t=    E1t= 51)
bhΔl bhΔε
式中  E1t———纵向拉伸弹性模量, MPa;
ΔP ———载荷形变曲线或载荷 应变曲线上初始直线段的载荷增量,N;
l———与 ΔP 对应的标距l 内的变形增量,mm;
Δ
l———测量标距,mm;
Δε———与 ΔP 对应的应变增量。
主泊松比计算公式:
ε2 (
ν1 =- 52)
ε1
Δ l1 ; Δ l2
ε1 = ε2 =
l1 l2
式中   ν1 ———主泊松比;
ε1 、ε2 ———分别为与 ΔP 相对应的纵向 (
1 向) 应变和横向 (
2 向) 应变;
l1 、l2 ———分别为纵向和横向的测量标距,mm;
l2 ———分别为与 ΔP 相对应的标距l1 和l2 的变形增量,mm。
l1 、Δ
Δ
测定纵向拉伸强度 Xt 时,连续加载至试样失效。纵向拉伸强度计算公式:
Pb (
Xt= 53)
bh

52
式中  Xt———纵向拉伸强度, MPa;
Pb———试样拉伸破坏时的最大载荷,N;
b———试样宽度,mm;
h———试样厚度,mm。
单向板纵向拉伸破坏 形 式 通 常 有 3 种 典 型 断 口: 缨 帚 状 散 丝 断 口、 不 规 则 断 口 和 平 断
口,如图 5
2 所示。其中,以 不 规 则 断 口 破 坏 强 度 最 佳,
散丝断口破 坏 强 度 偏 低, 而 平 断 口 强 度 居 中。3 种 典 型
断口与纤维 (束)、基体结合界面的强度密切相关。 当界
面、纤维、基体三 者 强 度 相 匹 配 时, 才 可 得 到 不 规 则 断
口。界面强度太弱,会出现散丝断口; 而界面强度太高,
将会出现平断口。
单向板纵向拉 伸 破 坏 断 口 发 生 在 夹 持 端 内 也 是 常 见
图5
2  单向板纵向拉伸破坏
的。如果是夹持 影 响 造 成 了 试 样 提 前 破 坏, 其 强 度 值 将
典型断口示意图
低于工作部分 破 坏 试 样 的 平 均 强 度 值, 该 强 度 数 据 应 舍
弃。反之,如果夹持影响较小,其强度值近似等于或高于中间工作部分破坏试样的平均强度
值,该强度数据应给予保留。
测试标准:GB/T3354—1999 定向纤维增强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

3 2  横向拉伸力学性能试验
1
横向拉伸力学性能试验测定横向拉伸模量 E2t和横向拉伸强度 Yt。 一般情况下, 聚合物
基复合材料横向拉伸强度 Yt 比纵向拉伸强度 Xt 约低 20~40 倍,和 基 体 材 料 拉 伸 强 度 差 不
多。同时,横向拉伸强度对缺陷非常敏感,故数据分散性较大。
试样为 [
90°] 层压板等截面 的 矩 形 薄 板 直 条 形 试 样, 几 何 形 状 同 图 5
1 所 示。 试 样 总
长 170mm,工作部分长度 50mm,宽度b=25mm, 厚 度 h=2~4mm。 仲 裁 试 样 厚 度 ( 20
1)
±0 mm。
由于试样工作部 分 长 度 为 50mm, 故 试 验 加 载 速 度 取 纵 向 拉 伸 试 验 的 一 半, 即 0
5~
n 为宜。
5mm/mi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 E2t的测试方法与 E1t相同。
次泊松比ν2 是一个不独立的物理量,由下列关系式确定,即
E1 ν1

E2 ν2
E2
∴ ν2 = ν1
E1
横向 拉 伸 强 度 Yt 的 测 定 方 法 与 Xt 相 同, 破 坏 以 基 体 与 界 面 开 裂 破 坏 为 主, 断 口 为 平
断口。 
测试标准:GB/T3354—1999 定向纤维增强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

32  压缩力学性能试验

3 1  纵向压缩力学性能试验
2
纵向压缩力学性能试验测定纵向压缩弹性模量 E1c和纵向压缩强度 Xc。压缩力学性能试
样一般为等截面矩形板条试样。在压缩载荷下试样易发生屈曲 (失稳) 而过早破坏,使测得
的压缩强度数据不准确、分散性大。为此,研究了多种形式的压缩试样和压缩夹具,已建立

53
了多种标准试验方法。
4种压缩试样几何形状和尺寸 及 其 配 套 夹 具 如 图 5 3~ 图 5 6 所 示。试 样 厚 度 一 般 为
2~3mm, 仲 裁 试 样 的 厚 度 为 2mm, 宽 度 6~10mm, 工 作 部 分 长 度 12~20mm, 约 为 宽 度
2倍。工作部分较短主要是为了提高其临界载荷,避免发生屈曲,以获得压缩强度。压缩
夹具保证施加压缩载荷作用线与试 样 轴 线 对 中,实 现 轴 向 压 缩 加 载。个 别 夹 具 还 有 侧 向
抗失稳装置。

图5
3 ASTM D3410 及 GB/T3856—1983 中的压缩试样尺寸和配套夹具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测试由于工作部分长度限制,只能采取电阻应变片方法。测
试方法和性能计算公式与拉伸相同。纵向压缩试验加载速度一般取 2mm/mi
n。
纵向压缩强度试验同样会遇到断口破坏形 式 合 理 性 的 问 题。 但 由 于 试 样 工 作 部 分 很 短,
断口破坏位 置 不 再 细 分, 仅 当 试 样 发 生 总 体 失 稳 或 加 强 片 脱 落 引 起 提 前 破 坏 时, 结 果 才
舍去。

54
测 试 标 准: ASTM D3410/D3410M—03 聚
合物 基 复 合 材 料 压 缩 性 能 标 准 试 验 方
法 (
Standa
rd Te
st Me
thod f
or Compr
ess
ive
Pr
ope
rti
eso
fPo
lyme
rMa
tri
xCompos
iteMa
ter
i
al
s wit
h Unsuppo
rted Gage Se
cti
on by She
ar
Load
ing);
GB/T3856—1983 单 向 纤 维 增 强 塑 料 平 板
压缩性能试验方法;
HB5485—1991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薄板压缩性能试验方法;
GB/T5258—1995 纤 维 增 强 塑 料 薄 层 板 压
缩性能试验方法。

3 2  横向压缩力学性能试验
2
横向压 缩 力 学 性 能 试 验 测 定 横 向 压 缩 模 量
E2c和横向 压 缩 强 度 YC 。 横 向 压 缩 强 度 YC 比 纵
向压缩 强 度 XC 低 10~20 倍, 但 横 向 压 缩 强 度
YC 比横向 拉 伸 强 度 Yt 高 1~2 倍。 由 于 在 压 缩
载荷作用下, 试 样 发 生 以 基 体 剪 切 为 主 的 破 坏,

图5
断口呈小于 45
°斜 面, 复 合 材 料 的 缺 陷 对 压 缩 性
4 HB5485—1991 中的压缩
试样尺寸和配套夹具 能的影响减小。
1—加压柱;2—导轴;3—带楔槽的定位柱; 横向压缩试 验 的 试 样 为 [
90°] 层 压 板 等 截
4—横梁;5—端头加压块;6—楔型加压块; 面的矩形薄板直条试样,试样尺寸和试验方法与
7—定位块;8—加强片;9—试样;
纵向压缩试验相同,不再赘述。
10—柔性定位板

33  纵横剪切力学性能试验
纵横剪切力学性能试验测定纵横剪切弹性模量 G12 和纵横剪切强度 S。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单层固有的各向异性特性,使得对层压板实现 “纯剪切” 加载是比较
困难的。同时,可能出现的剪切 失 稳 增 加 了 剪 切 强 度 S 测 试 的 难 度。 纵 横 剪 切 力 学 性 能 试
验方法很多,各有特色。这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 扭转法:薄壁圆管扭转法和 0
°纤 维 增 强 实 心 圆 杆 扭 转 法, 扭 转 法 完 全 沿 用 了 金 属 材
料剪切性能试验方法原理。
② 偏轴拉伸法:偏 10
°拉伸法、45
°偏轴拉伸法、 ±45
°偏 轴 拉 伸 法 均 是 利 用 试 样 单 轴 拉
伸时,斜截面上存在剪应力场的原理建立的试 验 方 法。 由 于 复 合 材 料 是 正 交 各 向 异 性 材 料,
偏轴拉伸时,耦合效应要引起 试 样 发 生 剪 切 变 形, 因 此, 只 有 ±45
°偏 轴 拉 伸 法 可 用 于 测 量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 G12 和剪切强度 S。
③ 剪切法:按方法原理可分为利 用 方 平 板 对 角 拉 伸 实 现 剪 切 加 载 的 方 平 板 对 角 拉 伸 法
和利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对不共线载荷对试样实现剪切加载的轨道剪切法 、I osipe
scu
剪切法、Aran 剪切法。

④ 扭弯 (twi
st) 法:利用两对角线弯曲,一 正 弯 矩 一 负 弯 矩 在 板 中 央 呈 现 剪 切 应 力 场
的原理实现剪切加载。
这里仅介绍常用的已建立试验标准的 ±45
°偏轴拉伸法和 I
osi
pecu 剪切试验方法。

55
图5
5 GB/T5258—1995 中 (方法 A) 的压缩试样尺寸和配套夹具
1—支架;2—夹板;3—试样;4—夹板;5—滚杆;6—圆柱;7—底板;8—测变形窗口

图5
6 GB/T5258—1995 中 (方法 B) 的压缩试样尺寸和配套夹具
1—压缩夹头;2—弹性侧向支撑;3—试样


33 °偏轴拉伸试验方法
1 ±45
°偏轴拉伸试验方法原 理 如 图 5
±45 7 所 示。 图 5
8 所 示 为 试 样 尺 寸。 ±45 °偏 轴 拉 伸 试
验试样采用 ±45
° 均衡对称铺层的层压板以消 除拉剪耦合 效 应。 试 样 厚 度 为 2~6s铺层板的
厚度,仲裁试样厚度为 3
s 铺层板的厚度。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 G12 采用电阻 应 变 片 测 定。 根 据 应 力 分 析 纵 横 剪 切 弹 性 模 量 G12 的 计
算公式:
Δτ12 Δσ/2 ΔP (
G12 = = = 54)
Δγ12 Δ εx-Δ εy 2bh(
Δ εy)
εx-Δ

56
式中  G1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 MPa;
Δτ12 ———纵横剪切应力应变曲线 的 直 线 段 上 选 取 的 剪 应 力
增量, MPa;
Δγ12 ———与 Δτ12 相对应的剪应变增量;
ΔP———载荷应变曲线直线段上选取的载荷增量,N;
εx———与 ΔP 相对应的试样轴向应变增量;
Δ
Δεy———与 ΔP 相对应的试样轴线垂直方向应变增量。
纵横剪切强度计算公式:
Pb (
S= 55)
bh

式中  S———纵横剪切强度, MPa;
Pb———试样破坏时的最大载荷,N;
b———试样宽度,mm;
h———试样厚度,mm。
图5
 °偏轴拉伸
7 ±45
°偏轴拉 伸 法 具 有 试 样 制 备 简 单、 加 载 简 单、 重 复 性 好
±45
试验方法原理
等优点。但这个方法有以下几个问题:
① 存在一个与剪应力等量级的拉伸正应力场影响;
② 根据层压板理论、试样自由边存在边缘层间应力影响;
③ [±45
°]ns试样破坏时一般首先发生层间 剪 切破坏,试样分层劈裂, 随 后 各 ±4°层 纤

维间拉开,由此测定纵横剪切强度 S 试验结果。

图5
 °偏轴拉伸试验试样尺寸
8 ±45

测试标准:GB/T3355—1982 纤维增强塑料纵横剪切试验方法。

33
2 I
osi
pecu 剪切试验方法


osi
pecu 剪切试验方法是目前公认 的 多 向 层 压 板 面 内 剪 切 模 量 Gxy 和 剪 切 强 度 Sxy 试 验

方法。I
osi
pecu 剪切试验原理是通过专用夹 具 对 带 有 双 V 形 槽 层 压 板 试 样 槽 口 左 右 两 边 施

加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集 中 载 荷, 实 现 在 试 样 工 作 区 (双 V 形 槽 中 间 部 分) 形 成 均
匀的面内剪切应力场。施加于试样上不共线的集中载荷所形成的力偶与试样左右两端支反力
形成的反力偶相平衡。

osi
pecu 面内剪切试验试样、专用剪 切 试 验 夹 具 和 试 样 受 力 图 分 别 如 图 5
s 9~ 图 5
11。
图5
12 和图 5
13 给出了I
osi
pecu 剪切试验专用夹具示图。B 型夹具是由 Ar
s can 具有中心反
对称 ±45
°切槽圆盘试样剪切性能试验方法改进而得。
有限元分析表明:I
osi
pecu 剪切试样双 V 形槽尖部小范围内有应力集中,但在双 V 形

槽中间部位,即试样工作区 可 获 得 均 匀 面 内 剪 应 力 场。I
osi
pecu 剪 切 试 样 既 可 测 得 面 内 剪

切模量 Gxy,又可测得面内剪切强度 Sxy。

57
图5
9 I
osi
pecu 剪切试样几何形状和尺寸

图5
10 I
osi
pecu 剪切试验原理
s 图5
11 I
osi
pecu 剪切试样受力图

纵横剪切模量 Gxy测试时,剪应变采用应变计 (电阻应变片) 测 量。 应 变 计 应 贴 在 试 样


工作区中心 2mm 宽 (
0°纤维方 向)、3mm 高 的 区 域 内 按 ±45
°方 向 粘 贴 (见 图 5
13)。 测 定
纵横剪切模量及剪切应力应 变 曲 线 时, 可 使 用 自 动 记 录 装 置。 在 测 试 纵 横 剪 切 强 度 时, 如
果试样破坏发生在非工作区或者发生非剪切破坏时应予舍弃 。
面内剪切弹性模量计算公式:
ΔP (
Gxy= 56)
Wh(
Δ ε-45)
ε45 -Δ
式中  Gxy———纵横剪切弹性模量, MPa;
ΔP———载荷应力应变曲线线性段内的载荷增量,N;
W ———试样两 V 形槽根部之间距离,mm;
h———试样厚度,mm;
Δ °方向的应变增量;
ε45 ———沿 45
ε-45 ———沿 -45
Δ °方向的应变增量。
面内剪切强度计算公式
Pb (
Sxy= 57)
Wh
式中  Sxy———面内剪切强度, MPa;
Pb———施加的破坏载荷,N;

58
图5
12 HB7237—1995 中的 I
osi
pecu 剪切 A 型剪切试验夹具示意图

1—底座;2—下紧固螺栓;3—L 型支座;4—固定加载架;5—试样;6—锁紧螺栓;7—锁紧斜块;
8—上横梁;9—上紧固螺栓;10—球形加载头;11—加载螺栓;12—可动加载架;
13—导向柱;14—导向轴上盖;15—导向轴衬套;16—导向轴承

图5
13 HB7237—1995 中的 I
osi
pecu 剪切 B 型剪切试验夹具示意图

1—连杆;2—螺钉;3—圆盘;4—推进螺钉;5—盖板;6—试样;7—楔块

59
W ———试样两 V 形槽根部之间距离,mm;
h———试样厚度,mm。
试验实践表明:I
osi
pecu 试验 方 法 操 作 复 杂, 试 验 数 据 与 纤 维 方 向 有 关, 分 散 性 大,

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
测试标准: HB7237—1995 复合材料层合板面内剪切试验方法 。

34  层间剪切强度试验
短梁层间剪切强度τb 是采用 短 梁 三 点 弯 曲 测 定 的 单 向 板 抵 抗 层 间 剪 切 破 坏 (失 效) 能
力的度量,可用于检验纤维基体 界 面 性 能 和 基 体 性 能。 短 梁 层 间 剪 切 强 度 试 验 方 法 原 理 是
采用层间剪切破坏发生在弯曲破坏之前的跨高比为 5∶1 的 短 梁 三 点 弯 曲 方 法, 测 定 单 向 纤
维增强塑料平板的层间剪切强度。
短梁层间剪切试样的尺寸如图 5
14 所示,试验装置示意图如图 5
15 所示。试 验 加 载 速
度为 1~2mm/mi
n,试验时连续加载至试样破坏。每组试样数量应不少于 10 个。

图5
14  短梁层间剪切试样几何形状与尺寸 图5
15  短梁层间剪切试验装置
L—试样长度,mm,L=l+10;l—跨距,mm,l=5h;
h—试样厚度,mm,取 2~5mm;b—试样宽度,mm,
取6
0±0
5mm

短梁层间剪切强度按材料力学直梁平面弯曲理论最大弯曲剪应力公式计算 :
i 3Pb (
τb = 58)
4bh
式中  τi
b———短梁层间剪切强度, MPa;
Pb ———试样破坏时的最大载荷,N;
b———试样宽度,mm;
h———试样厚度,mm。
短梁层间剪切试样实际受力状态是相当复杂的,按上述公式所得层间剪切强度仅是一个
可供性能比较的条件值。
碳纤维单向板短梁层间剪切 破 坏 形 式 有 多 种, 如 图 5
16 所 示。 合 理 的 短 梁 层 间 剪 切 破
坏形式为层间单剪切破坏、多层剪切破坏和剪切拉伸破坏,以层间剪切破坏为主的形式。层
间单剪切 破 坏 时, 剪 切 面 在 试 样 中 性 层 附 近。
多层剪切 破 坏 时, 二 个 或 三 个 剪 切 面 一 般 在 试
样厚度中 间 1/3 范 围 内, 相 应 所 得 测 试 结 果 通
常偏高。试样剪 切拉 伸 形 式 破 坏 时, 层 间 剪 切
破坏只能发 生 在 拉 伸 破 坏 之 前。 因 此, 上 述 三
种层间剪切破坏形 式 被 认 为 是 合 理 的 破 坏 形 式。 图5
16  碳纤维单向板短梁层间
显然,试样发 生 拉 伸、 压 缩 为 主 的 破 坏 均 是 不 剪切试样破坏形式

60
合理的破坏形式,因此标准规定非层间剪切破坏的试验结果应舍弃。
对于玻璃纤维和芳纶单向板以及热塑性复合材料单向板,短梁层间剪切试验时会出现试
样弯折而无层间剪切 破 坏 的 情 况, 此 时 短 梁 层 间 剪 切 强 度 只 能 由 载 荷 位 称 曲 线 确 定, 如 图

17 所示。
测试标准:JC/T773—1982(
1996)(原 GB/T3357—1982)单 向 纤 维 增 强 塑 料 层 间 剪 切
强度试验方法。

图5
17  玻璃纤维和芳纶单向板短梁层间剪切试验载荷位移曲线


35  弯曲性能试验
弯曲性能包括弯曲弹性模量 Ef 和弯曲 强 度σf。 弯 曲 试 验 目 前 主 要 采 用 便 于 实 施 的 简 支
梁三点弯曲试验方法见图 5
18。 弯 曲 性 能 用 于 材 料 筛 选 和 工 艺 质 量 监 控。 弯 曲 性 能 不 是 复
合材料结构设计所需材料性能数据。
弯曲试样为单向板矩形直条试样,如图 5
19 所示。试样跨距l 按跨厚比l/h 计算。跨厚
比选择以三点弯曲试样纵向拉压 破 坏 和 层 间 剪 切 破 坏 同 时 发 生 的 临 跨 厚 比l/h=σ/2
τb 为 依
据,以确保试样弯曲破坏首先发生在最外层纤维而定。

图5
18  弯曲试验试样、加 图5
19  弯曲试样几何形状与尺寸
载压头和支座示意图 l—试样长度;L—跨距;b—试样宽度;
h—试样厚度

对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为l/h=16±1;对碳纤维增强塑料为l/h=32±1。
弯曲弹性模量测试时,为了减小弯曲剪切应力影响,取l/h=40。通常测 量 试 样 中 间 挠
度,记录载荷挠度曲线 (
Pf 曲线)。弯曲试验加载速度 1~2mm/mi
n。

61
弯曲弹性模量计算公式:

ΔPl (
Ef= 3 59)
4bh Δf
式中  Ef———弯曲弹性模量, MPa;
ΔP———对应于载荷挠度曲线上直线段的载荷增量,N;
Δf———对应于 ΔP 的试样跨距中点处的挠度,mm;
l———跨距,mm;
b———试样宽度,mm;
h———试样厚度,mm。

弯曲强度试验时,加载速度 V 是根据 加 载 点 (跨 距 中 点) 位 移 速 度df与 试 样 材 料 最 大


dt
d d
应变速率 εmax 关系式和 εmax =1%/mi
n 确定。三点弯曲试样跨距中点挠度 f 与试样材料最大
dt dt
应变εmax关系为:
l2 (
f= εmax 510)
6h

则: df l2 d
εmax
V= =
dt 6h dt
式中  V ———加载速度,mm/mi
n;
l———跨距,mm;
h———试样厚度,mm;

εmax ———跨距中点处试样外层纤维的应变速率,取d εmax
=1%/mi
n。

d t

当l/h=16 时,V =0
5h/mi
n,h=2mm,V =1mm/min。
当l/h=32 时,V =2h/mi
n,h=2mm,V =4mm/mi
n。
对比试验,有时可取 V =5~10mm/mi n。
弯曲强度计算公式:
3Pbl (
σf= 511)
2bh2
式中  σf———弯曲强度, MPa;
Pb———试验破坏时的最大载荷,N;
l———跨距,mm;
b———试样宽度,mm;
h———试样厚度,mm。
当试样弯曲破坏时,若挠度与跨距之比 f/
l>10% , 弯曲强度计算应考虑支反力附加力
矩的影响,计算公式为:
3Pbl[
σf= 1+4(
f/l)


bh

式中  f———试样破坏时跨距中点处的挠度,mm。
测试标准:GB/T3356—1999 单向纤维增强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

36  环境条件下力学性能试验
环境条件下的复合材料性能是结构复合材料设计选材和设计许用值确定的主要依据,有时

62
还作为设计用材料性能数据,因此结构复合材料必须进行使用环境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环境条件下静态力学性能试验采用了与室温下静态力学性能试验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主
要在环境条件下静态力学性能试验试样要经吸湿、湿热、老化等处理,并且要在使用温度范
围或湿热条件下进行试验。

3 1  高低温力学性能试验
6
高低温力学性能试验的关键环节是试验机的高低温试验箱内的温度应在达到试验设定温
度并保温 20~30mi
n 后装夹试样, 然 后 在 试 验 设 定 温 度 下 保 温 15~20mi
n 后 进 行 试 验。 所
使用的试验设备,包括应变测量仪都应满足高低温试验要求。
高低温力学性能试验 可 参 照 GB/T9979—1988 “纤 维 增 强 塑 料 高 低 温 力 学 性 能 试 验 准
则” 进行。

3 2  湿热环境下力学性能试验
6
湿热环境是结构复合材料主要使用环境。湿热环境导致复合材料结构性能的下降和破坏
形式的变化。
目前复合材料湿热环境下力学性能通常采用经湿热环境预处理的试样在常湿或设定温度
的干燥环境试验箱内 试 验 测 定。 此 方 法 简 单 易 行, 但 难 以 避 免 试 样 在 测 试 过 程 中 水 分 的 散
失,因此不能非常准确地测定湿热环境下复合材料的性能。
更为科学合理的湿热环境下力学性能试验是将经湿热环境预处理的试样装夹在试验机的
环境试验箱内,并在试验设定的湿度、温度环境条件下保持 5~15mi
n 后进行试验。
试样湿热环境下吸湿试验是湿热环境下力学性能试验试样预处理的关键之一 , 应按 HB
7401—1996 “树脂基复合材料层合板湿热环境吸湿试验方法” 进行。
试样湿热环境预处理过程如下。
① 工程干态处理:试样在 70℃ 烘箱内烘干达到工程干态,并置于干燥器内贮存。
② 吸湿处理:工程干态试样 可 采 用 浸 泡 吸 湿 法 [如 将 试 样 置 于 环 境 箱 中 (
70±3)℃ 蒸
馏水中浸泡] 或湿热吸湿法 [如 将 试 样 置 于 环 境 箱 中 在 (
70±3)℃ 、95% RH 下 吸 湿] 进
行吸湿处理,直至试样达到平衡 (或饱和) 吸湿状态。
③ 试样贮存:经吸湿处理的试样,应用湿布包好,置于密封容器内,贮存于室温环境中。
④ 力学性能试验过程中吸湿 量 控 制: 对 室 温、 低 温 下 吸 湿 试 样 的 静 强 度 试 验 和 3 天 以
下的疲劳试验可不考虑试验期间的吸湿量变化;对 3 天以上的疲劳试验应采取补充试样吸湿
量的措施;对高温下的疲劳试验及高温静强度试验必须在环境箱内进行,并设置跟随件测定
吸湿量的实际变化,尤其对 80℃ 以上的疲劳试验,一定要采取有效的补湿措施。
已建立的湿热环境下静态力学性能试验标准:HB7 65—1
2 998 “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湿热
环境下拉伸试验方法”和 HB7
626—1
998 “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湿热环境下压缩试验方法”。

3 3  老化力学性能试验
6
老化是指随时间推移材料性能劣化的现象。试样、试板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老化过程相
当长,因此自然老化 检 测 期 龄 一 般 不 少 于 5 年。 建 议 按 下 列 期 龄 (年) 取 样:0
5,1,2,
3,5,7,10,…。具体的试验方法见 GB/T2573—1989 《玻璃纤维增强 塑 料 大 气 暴 露 试 验
方法》。将经过老化处理的试样进行试验,可测得老化后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由于自然环境老化过程漫长,迫使人 们 研 究 加 速 老 化 试 验 方 法, 如 湿/热 老 化 试 验, 加
速水浸 (水煮) 试验等。实际上,高低温力学性能试验、湿热环境下力学性能试验均为加速
老化力学性能试验的特例。

63
4  韧性性能试验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包括与层压板损伤容限有关的开孔拉伸强度 ( OHT)、 开孔压缩强度


( CAI)、 准 静 态 压 痕 (
OHC)、冲击后压缩强度 ( QSI) 和 与 层 压 板 层 间 断 裂 韧 性 有 关 的 边
缘分层层间断裂韧性 Gc、 Ⅰ 型层间断裂韧性 GⅠc、 Ⅱ 型层间断裂韧性 GⅡc两部分。

41  开孔拉伸强度试验
开孔拉伸强度试验 ( OHT,openho
let
ens
ion) 是以孔代表缺陷,评定含孔 (缺陷) 层
压板承受拉伸载荷的能力,是树脂基复合材料韧性评定指标之一。
开孔拉伸试样尺寸如 图 5
20 所 示, 试 样 铺 层 为 [ 2s, 钻 孔 时 应 避 免 在 试
45/0/-45/90]
样孔边缘劈裂和分层。试验加载速度为 1~1 5mm/mi n,连续施加拉伸载荷至试样破坏。

图5
20  开孔拉伸试样尺寸
试样铺层为 [
45/0/-45/90]
2s

开孔拉伸强度计算公式:
P (
σt= 512)
bt
式中  σt———开孔拉伸强度, MPa;
P———拉伸破坏载荷,N;
b———试样宽度,mm;
t———试样厚度,mm。
测试标准: HB6740—1993 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开孔拉伸试验方法。

42  开孔压缩强度试验
开孔压缩 强 度 试 验 (
OHC,openho
lecompr
ess
ion) 是 以 孔 代 表 缺 陷, 评 定 含 孔 (缺
陷) 层压板承受压缩载荷的能力,是树脂基复合材料韧性评定指标之一。
开孔压 缩 试 样 尺 寸 如 图 5
21 所 示, 试
样铺层为 [ 2s准各向 同性 层 压
45/0/-45/90]
板。钻孔 时 应 避 免 在 试 样 孔 边 缘 劈 裂 和 分
层。压缩试验需要将试样安装在 压 缩 夹 具 内
进行。加载速 度 1~1 n, 连 续 施 加
5mm/mi
压缩载荷至试样破坏。
开孔压缩强度计算公式:
P 图5
21  开孔压缩试样尺寸
σc= (
513)
bt 试样铺层为 [
45/0/-45/90]
2s

64
式中  σc———开孔压缩强度, MPa;
P———压缩破坏载荷,N;
b———试样宽度,mm;
t———试样厚度,mm。
测试标准: HB6741—1993 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开孔压缩试验方法。

43  冲击后压缩强度试验
冲击后压缩强度试验 ( CAI,compr
ess
iona
fte
rimpa
ct) 是 评 定 含 冲 击 损 伤 层 压 板 承 受
压缩载荷的能力,是树脂基复合材料韧性评定指标之一,同时也是复合材料结构设计选材主
要考虑的性能之一。
冲击后压缩试样铺层为 [ 45/0/-45/90]
6s,层压板厚度约 6mm。试样几何形状为矩形。

制备冲击损伤用试样尺寸 300mm×175mm, 冲 击 后 压 缩 试 样 (
CAI试 样) 由 冲 击 过 的 试 样
制备,尺寸为 250mm×125mm,如图 5
22 所示。每组有效试样不少于 3 个。

图5
22  冲击压缩试样 (HB6739—93)
试样铺层为 [ 6s   冲击试样尺寸:3
45/0/-45/90] 00×175
压缩试样尺寸:250×125   压缩试样由冲击试样制备

冲击损伤 通 常 采 用 落 锤 式 冲 击 试 验 机 如 图 5
23 所
示,冲击试 样 支 持 夹 具 如 图 5
24 所 示。 落 锤 是 质 量 为
( 5)
5±0 5mm 的 半 球 形 钢 柱。 冲 击 头 下
kg,直径为 12
落应有 导 向 装 置, 以 保 证 冲 击 点 的 重 复 性 偏 差 不 大 于
3mm。为确保冲击头不再次冲 击 试 样, 冲 击 试 验 机 必 须
有防止二 次 冲 击 机 构。 冲 击 能 量 按 单 位 厚 度 4 /mm
45J
冲击能量与该试样实测厚度平均值的乘积来确定。
压缩试验 需 将 试 样 装 在 图 5
25 所 示 压 缩 夹 具 内 进
行,试验加载速 度 为 1~1 n, 连 续 施 加 压 缩 载
5mm/mi
图5
23  冲击试验机
荷至试样破坏。
1—升降机;2—电磁铁;3—冲头; 冲击后压缩强度计算公式:
4—防止二次冲击机构;5—试样; P
σCAI= (
514)
6—冲击试样支持夹具 bt

65
图5
24  冲击试样支持夹具示意图
1—压板;2—试样;3—底座;4— M10 螺栓

式中  σCAI———冲击后压缩强度; MPa;
P———压缩破坏载荷,N;
b———试样宽度,mm;
t———试样厚度,mm。
测试标准: HB6739—1993 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冲击后压
缩试验方法。
为了节省材料,降低试验费用,波音航空公司制定了小尺寸
试样的冲击后压缩强度试验方法。
小尺寸冲击后压缩强度试样如图 5
26 所 示, 试 样 尺 寸
图5
25  压缩试验夹具
150mm×100mm。 准 各 向 同 性 铺 层 [ 4s 共 3
45/0/-45/90] 2 层, 组装示意图
厚 度 约 4mm, 或 铺 层 顺 序 为 [+45/-45/0/90/0/90/+45/ 1—边界支持;2—夹板;3—边
s, 均 衡 对 称 层 压
-45/0/90/0/90/+45/-45/0/90/+45/-45] 界支持挡板;4—试样挡板;

板,共 36 层,厚度约 4 5mm。冲击能 量按 6 /mm 或 4


67J 45J/ 5—压板

mm 与该试样实测厚度平均值的乘积来确定。小尺寸试样的冲击后压缩强度试验的冲击支持
夹具和试验压缩夹具分别如图 5
27 和图 5
28 所示。

图5
26  小尺寸冲击后压缩强度试样尺寸

66
因此,CAI试验数据必须说明试样尺寸和单层冲击能量以示区别。
小尺寸冲击 后 压 缩 强 度 测 试 标 准:BSS7260 先 进 复 合 材 料 压 缩 试 验 方 法 (
advanc
ed
compos
itecompr
ess
iont
est
s )

图5
27  小尺寸试样冲击时支持夹具 图5
28  小尺寸试样冲击后压缩夹具
1—试样;2—压头;3—定位钉;4—底板窗口; 1—压板;2—试样;3—边缘支持挡板
5—压头支架;6—底板


44  准静态压痕试验
准静态压痕试验 方 法 ( I,qua
QS si
sta
ticimpr
ess) 用 于 定 量 地 测 量 连 续 纤 维 增 强 复 合
材料等厚度层压板对集中压 痕 力 的 损 伤 阻 抗, 如 图 5
29 所 示。 试 样
为 150mm×150mm 的正方 形 等 厚 度 层 压 板, 单 向 带 铺 层 为 [
45/0/
-45/90]
4s,共 32 层, 约 4mm 厚, 织 物 铺 层 为 [(+45/-45)/(0/
ns,n 由厚度 3
90)] 2mm 确定,一般取n=4。试样支承为简支
5~4
方式,典型简支支承夹具如图 5
30 所示。
准静态压痕试验 原 理: 通 过 位 移 控 制 的 半 球 形 压 头 缓 慢 地 压 入
图5
29  准静态
试样形成局部压陷施加压 痕 力 (接 触 力) 于 试 样。 增 加 位 移 直 至 试
压痕试验
样损伤达到所需的损 伤 状 态 或 接 触 力 后 停 止 加 载。 准 静 态 压 痕 试 验
获得的损伤响 应 参 数 包 括: 压 痕 深 度 d、 接 触 力 F1 和 Fmax 以 及 接 触 力位 移 曲 线 (
Fδ曲
线)。损伤阻抗一般按临界接触 力 定 量 确 定。 施 加 的 接 触 力 与 压 头 位 移 之 间 的 关 系 ( Fδ曲
线) 可用 X
Y 记录仪或其他实时绘图仪记录 (见图 5 31)。应该注意的是采用简支试验方式
的压头位移是试样局部压陷和试样挠曲变形位移之和。

图5
30  简支方式的典型夹具 图5
31  简支试验方式的典型 F
δ 响应曲线

   测试标准:ASTM D6264—98 测量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对集中准静 态 压 痕 力 损

67
伤阻抗的 标 准 试 验 方 法 (
standa
rdtes
tme thodf
orme asuri
ngthedamageresi
stanc
eo fafi

be
rr
ein
for
cedpo
lymer
ma
trixcompos
itet
oaconc en
tra
t edqua
si
sta
tici
nden
tationfor
ce)。
准静态压痕试验目前用于筛选材料和为将要进行损伤容限试验的试样引入损伤 。

45  边缘分层层间断裂韧性试验
边缘分层层间断裂韧性 Gc 是树脂基复合材料 韧 性 的 评 定 指 标 之 一。 层 压 板 边 缘 分 层 拉
伸试验是边缘分层层间断裂韧性 Gc 的测试评定方法。
试样铺层 [±30/±30/90/90]
s 是按拉伸载荷作用下,边 缘 层 间 应 力 ( 分 层 应 力) 显 著
而确定的。试样尺寸如图 5 32 所 示, 试 验 加 载 速 率 为 0 n, 记 录 试 验 过 程 的
3mm/mi
1~0
载荷变形曲线。
层压板分层起始应变εc 按下式计算:
δc
εc=
100
式中  δc———分层起始时,100mm 工作标距的变形量,mm,如图 5
33 所示。

图5
32  层压板边缘分层拉伸试样 图5
33  层压板边缘分层拉伸试验载荷变形曲线

边缘分层层间断裂韧性按下式计算:
16E0ε2
Gc=0 ch×10-6 (
515)
式中  Gc———边缘分层层间断裂韧性,J /m2 ;
E0 ———层压板弹性模量,GPa;
εc———层压板分层起始应变;
h———试样厚度,mm。
测试标准: HB7071—1994 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边缘分层拉伸试验方法。

46 Ⅰ 型层间断裂韧性试验
层压板 Ⅰ 型层间断裂韧性 GⅠc是用单向板测量张开型层间断裂沿纤维方向起始扩展的临
界能量释放率。
试样为 [
0]24 单向板,尺寸如图 5
34 所示。试样一端中面铺入聚四氟乙烯塑料薄膜或与
之等效的薄膜得到预制裂纹。铰链一般采用常温固化胶粘接在试样上,如图 5
35 所示。
用位移控制方式,以 1~2mm/mi
n 的 加 载 速 率 对 试 样 加 载。 首 次 加 载 裂 纹 扩 展 20mm
左右后装卸,此后加 载 以 使 裂 纹 每 次 扩 展 10mm 左 右 后 卸 载。 重 复 加 载、 卸 载, 直 至 裂 纹
总长度达到 100mm 左右,停止试验。记录载荷加载位移曲线,如图 5
36 所示。
Ⅰ 型层间断裂韧性按下式计算:
ΔA Piδi+1 -Pi+1δi (
GⅠc= = ×103 516)
W Δa 2W Δa

68
式中  GⅠc——— Ⅰ 型层间断裂韧性,J
/m2 ;
Pi———第i 次裂纹扩展临界载荷,N;
δi———对应于 Pi 的加载点位移,mm;
W ———试样宽度,mm;
Δa———裂纹长度增量,mm;
ΔA———Δa 裂纹长度增量所需能量增量,J /m。
测试标准: HB7402—1996 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 Ⅰ 型层间断裂韧性 GⅠc试验方法。

图5
34  层压板 Ⅰ 型层间断裂韧性试样

图5
35 GⅠc试验铰链与试样的连接示意图 图5
36 GⅠc试验载荷加载点位移曲线
注:1
 铰链轴线须与中面平行且垂直于 0
°纤维方向。  
 上下铰链的轴心连线 OO 与试样中面垂直。
2  
 装夹后轴销能够自由转动。
3  


47 Ⅱ 型层间断裂韧性试验
层压板 Ⅱ 型层间断裂韧性 GⅡc是用 0
°单向板测得的滑移型层间裂纹沿纤维方向起始扩展
的临界能量释放率。
试样为 [
0]24 单向板,尺寸如图 5
37 所示。试样一端中面铺入聚四氟乙烯塑料薄膜或与
之等效的薄膜得到预制裂纹。
试验装置示意图如图 5
38 所示。用位移控制方式
施加载荷,加载速度为1~2mm/mi
n。试验时,应首先
预制裂纹:调整支座跨距 2L 为 70mm,施加载荷,使
裂纹扩展 达 有 效 裂 纹 长 度 a 大 于 或 等 于0
7L=25mm
时停止加载。再次调整支座跨距2L 为100mm。按有效
图5
37  层压板 Ⅱ 型层间断裂韧性试样 裂纹长 度 a 等 于 0
5L=25mm 装 夹 试 样。 施 加 载 荷,

69
记录试样受载点处的载荷挠度曲线,如图 5
39 所示,当载荷下降时,停止试验。

图5
38 GⅡc试验装置示意图
注:加载头和支座与试样接触表面应为圆柱面;
加载头半径 R= (
5 1)
0±0 mm;
支座半径 R= (
5 1)
0±0 mm。 图5
39 GⅡc试验载荷受载点挠度曲线

Ⅱ 型层间断裂韧性按下式计算:
9Pδa2 (
GⅡc= ×103 517)
2W (2L3 +3a3)
式中  GⅡc——— Ⅱ 型层间断裂韧性,J/m2 ;
P———裂纹扩展临界载荷,N;
δ———对应 P 的试样受载点挠度,mm;
a———有效裂纹长度,mm;
W ———试样的宽度,mm;
2L———跨距,mm。
测试标准: HB7403—1996 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 Ⅱ 型层间断裂韧性 GⅡc试验方法。

5  疲劳性能试验

复合材料疲劳性能中值 应 力寿 命 曲 线 (
SN 曲 线) 和 条 件 疲 劳 极 限, 是 复 合 材 料 结 构
应用需要考虑的性能,包括单向板与层压板的拉拉、拉压、压压和弯曲、短梁层间剪切疲
劳性能等。

51  拉拉疲劳性能试验
拉拉疲劳 是 最 大 应 力 Smax 和 最 小 应 力 Smin 均 为 拉 伸 应 力 时 的 疲 劳, 其 应 力 比 R=Smin/
Smax大于零,通常取 R=0
1。拉拉疲劳试样常 用 直 条 试 样 和 带 孔 直 条 试 样, 分 别 如 图 5
40
和图 5 41 所示。

图5
40  拉拉疲劳直条试样 图5
41  拉拉疲劳带孔直条试样

70
疲劳试验前,必须进行试样静 拉 伸 强 度 或 应 力应 变 曲 线 测 定, 以 便 确 定 疲 劳 试 验 各 级
应力水平的平均应力和应力幅。第一次试验时,最大应力取值,单向板可取到静拉伸强度的
80% 左右,多向层压板一般取 50% 左右。
施加载荷波形一般采用正弦波, 工 作 频 率 5~15Hz 为 宜。 频 率 太 高 会 引 起 试 样 发 热 而
提前破坏。为防止试样发热需采用吹风等强迫冷却措施。
测试标准:GJB2637—1996 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层合板疲劳试验方法;
GB/T16779—1997 纤维增强塑料层合板拉拉疲劳性能试验方法。
N 曲线和条件疲劳极限的测试方法详见 5
S 55 节。

52  拉压和压压疲劳性能试验
拉压疲劳是由拉伸应力和压缩应力构成一 个 应 力 循 环 的 疲 劳, 其 应 力 比 R 小 于 零, 通
常取 R=-1。
压压疲劳是最大应力和最小应 力 均 为 压 缩 应 力 时 的 疲 劳, 其 应 力 比 R 大 于 1, 通 常 取
R=10。
拉压疲劳试样和压压疲劳试样均按压缩试验要求设计,故两者采用相同的试样 几 何 形
状和尺寸。短标距试样和带孔直条试样分别 如图 5
42 和图 5
43 所示,长标距试样的几 何 形
状和尺寸与带孔直条试样相同。

图5
42  拉压和压压疲劳短标距试样

疲劳试验时,首先测定试样静拉伸强度和静压缩强度,以确定各级应力水平的平均应力
和应力幅。载荷波型一般为正弦波,工作频率为 5~15Hz。
对带孔直条试样和长 标 距 试 样 必 要 时 应 安 装 抗 失 稳 装 置, 并 调 整 装 置 处 于 正 常 工 作 状
态,抗失稳装置不应产生载荷旁路和附加载荷。
测试标准:GJB2637—1996 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层合板疲劳试验方法;
HB5439—1989 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拉压和压压疲劳试验方法。
N 曲线和条件疲劳极限测定方法见 5
S 55 节。

53  弯曲疲劳试验
弯曲疲 劳 是 简 支 梁 三 点 弯 曲 载 荷 循 环 疲 劳, 应 力 比 R 由 受 拉 边 应 力 确 定, 常 用
R=0 5。试样几何形状和尺寸如图 5
1~0 44 所示,三点弯曲加载方式与静弯曲相同。

71
图5
43  拉压和压压疲劳带孔直条试样 图5
44  弯曲疲劳试样

对碳纤维复合材料按跨 厚 比l/h=32, 调 整 支 座 跨 距, 安 装 试 样。 根 据 静 态 弯 曲 强 度,
确定各级应力水平,根据平均应力σm 和应力振幅σA 由简支梁三点弯曲最大正应力公式计算
出施加的交变载荷,平均载荷 Pm 和载荷振幅 PA 。
简支梁三点弯曲最大正应力公式为:
Pl
4 (
σmax= 2 518)
bh

由此导出:
2bh2
σ
P=
3l
式中  P———施加载荷,Pm 或 PA ,N;
σ———正应力,σm 或σA , MPa;
b———试样宽度,mm;
h———试样厚度,mm;
l———跨距,mm。
载荷波形和工作频率按试验要求,施加交变载荷至指定的循环次数或至试样失效 (断裂
或规定的失效形式)。
测试标准: HB7624—1998 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弯曲疲劳试验方法。
弯曲疲劳性能 S
N 曲线和条件疲劳极限测定方法见 5
55 节。

54  层间剪切疲劳试验
短梁层间剪切试验通常采用跨厚比l/h=5 简 支 梁 三 点 弯 曲 方 法 进 行 试 验。 短 梁 层 间 剪
切疲劳与静态短梁层间剪切强度测试采用了相同的方法原理。两者不同之处在于,疲劳试样
为厚度 10mm,宽度 15mm,长度 70mm 的层压板直条形试样。 短梁层间剪切试验没有建立
标准,列此仅供参考。
根据试样静态短梁层间剪切强度确定各级应力水平。根据平均应力τm 和应力振幅τA 由
简支梁三点弯曲最大剪应力公式计算出施加的交变载荷,平均载荷 Pm 和载荷振幅 PA 。
简支梁三点弯曲最大剪应力公式为:
3 P/2 (
τmax= × 519)
2 bh
由此导出:
4bh
P= ×τ

式中  P———施加载荷,Pm 或 PA ,N;

72
τ———剪应力,τm 或τA , MPa;
b———试样宽度,mm;
h———试样厚度,mm。
按跨厚比l/h=4 或 5 装夹试样, 施 加 交 变 载 荷 至 试 样 破 坏, 非 层 间 剪 切 破 坏 试 样 应 予
舍弃。
短梁层间剪切疲劳性能 S
N 曲线和条件疲劳极限测定方法,见 5
55 节。

5 N 曲线和条件疲劳极限的测定方法
5 S

55 N 曲线测定方法
1 S
测定 S
N 曲线时,至少应选 4 个 应 力 水 平, 每 个 应 力 水 平 的 试 样 应 不 少 于 5 根。 计 算
每个应力水平下的中值寿命,通常取对数寿命。以应力为纵坐标,以寿命 (对数寿命) 为横
N 曲线见图 5
坐标绘制 S 45。
N 曲线也可采用数学式表达:

gN =a+b
l lgS (
520)
式中  N ———疲劳失效时的循环次数,次;
S———最大应力, MPa。
n n
1 b
a= ∑ lgNi - ∑Si
ni=1 n i=1

n n n

n (i
∑lgSilgNi - ∑ lgSi )(∑l gNi )
i=1 =1 i=1
b= n n
( 1 2
gSi) - (∑l

∑ l gSi )
i=1 n i=1

式中  Si———第i 个试样承受的最大应力, MPa;


Ni———第i 个试样疲劳失效时的循环次数,次;
n———试样根数。

5 2  条件疲劳极限测定方法 (升降法)
5
条件疲劳极限是在某一应力水平下达到指定的循环数时材料不发生疲劳破坏的最大应力值。
条件疲劳极限可由 S
N 曲线上查得。若要获得准确的条件疲劳极限 应 采 用 图 5
46 所 示
的升降法测定。

图5
 N 曲线示意图
45 S 图5
46  升降法示意图

采用升降法测定条件疲 劳 极 限 时, 首 先 要 选 择 适 当 的 升 降 级 差 (应 力 级 差)ΔS; 其 次
升降次数应不少于 4 次。条件疲劳极限确定步骤如下。
① 舍弃首次出现相反结果之前的高应力水平数据,如图5
46 所示1、2 两个数据点,得
到升降曲线。
② 统计应力级数和相应的应力水平。

73
③ 统计相对应于每级应力水平上的有效试样个数,并计算有效试样总数。
④ 计算条件疲劳极限:

1 (
∑ S=
niSi 521)
ni=1

式中  S———以最大应力表示的条件疲劳极限, MPa;
n———有效试样总数;
ni———第i 级应力水平上的有效试样数;
Si———第i 级应力水平的最大应力值, MPa;
m———应力水平级数。

6  纤维缠绕环形试样力学性能试验

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最基本的纤维缠绕形式是环形缠绕。环形试样一般只进行拉伸和层间
剪切两项试验。

61  纤维缠绕环形试样制备
单向纤维缠绕环形试件用于评价单向纤维复合材料及其组分材料 (纤维和树脂) 的力学
性能。纤维缠绕玻璃钢环形试样制作如下。
① 单环缠绕 法   按 纤 维 缠 绕 环 形 试 样 规 定 的 几 何 尺 寸, 试 样 内 径 D 为 ( 2)
150±0
mm,用单个模具,在缠绕机上绕制,经固化、外表面加工、脱模即得标准试样。
② 圆筒切割法   按纤维缠绕环形试样规定的几何尺寸,试样内径 D 为 ( 2)mm,
150±0
用圆筒芯模,在缠绕机上绕成圆筒,再经固化,外表面加工、脱模、切割即得标准试样。

62  纤维缠绕环形试样拉伸试验
纤维缠绕环形试验拉伸试验 方 法 用 于 测 定 纤 维 缠 绕 环 形 试 样 的 0
°拉 伸 强 度、 弹 性 模 量
和纤维的拉伸强度。
环形拉伸试样如图 5
47 所示,内径 D = ( 2)mm, 宽 度 b= (
150±0 2)mm, 厚 度
6±0
t= (
1 1)
5±0 mm。环形拉伸试验夹具为拉力盘如图 5 48 所示。

图5
47  环形拉伸试样 图5
48  环形拉伸试验夹具示意图
几何形状与尺寸 1—拉力盘;2—试样;3—应变片;4—变形计

74
   测试强度时,加载速度为 ( n, 测 试 模 量 可 采 用 应 变 片 法 或 位 移 计 法 测 量
8±2)mm/mi
变形,加载速度可按变形测量方便而定。
测试标准:GB/T1458—1988 纤维缠绕增强塑料环形试样拉伸试验方法。

63  纤维缠绕环形试样层间剪切强度试验
纤维缠绕环形试 样 层 间 剪 切 强 度 试 验 用 于 测 定 纤 维 缠 绕
°层间剪切强度。
环形试样 0
环形层间剪切试样如图5
49 所 示 。 环 形 试 样 内 径 为D=
( 2)mm; 宽 度 b= (
150±0 6±0 2)mm, 厚 度 t= ( 30±
1)mm。 每 个 环 形 试 样 三 等 分 均 匀 切 取 3 个 层 间 剪 切 试

样,每批试 样 不 少 于 9 个, 分 别 由 3 个 环 形 试 样 上 径 向
切取。
层间剪切强度试验 夹 具 如 图 5
50 所 示。 夹 具 应 有 允 许 试
图5
49  环形层间剪切试样
样自由伸长 的 支 座 和 自 动 对 中 的 装 置。 上 压 头 半 径 为 3mm,
几何形状与尺寸
滑动支座跨距为 (
20±1)
mm。
测试标准:GB/T1461—1988 纤维缠绕增强塑料环形试样剪切试验方法。

图5
50  环形缠绕层间剪切强度试验夹具

7  纺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纺织复合材料是连续网状编织、机织、针织和缝合的纺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总称,是一
种由纤维纺织预成形件浸 入 树 脂 构 成 的 新 型 复 合 材 料。 建 立 纺 织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最重要的一点是测量值要准确地反映纺织复合材料的特性。原有针对单向带层压板制定
的标准试验方法,试样几何尺寸和加载方法可能并不适用于纺织复合材料。在大量试验的基
础上,NASA CR4751 〈纺织复合材料的标准试验方法〉 提供了用于测定纺织复合材料层压
板面内和面外性能的下列试验方法:
① 无缺口拉伸和压缩;
② 开孔和充填孔拉伸;
③ 开孔压缩;

75
④ 螺栓挤压;
⑤ 层间拉伸。
上述所推荐的纺织复合材料试验方法既反映了纺织复合材料的性能特征 ,又反映了已有
的试验方法的适用程 度。 和 原 来 的 测 量 方 法 相 比, 主 要 差 异 在 应 变 测 量 和 试 样 几 何 尺 寸 方
面。此外纺织复合材料层间拉伸试验方法则完全是重新设计的。本节仅介绍纺织复合材料应
变测量设计、纺织复合材料试样的几何尺寸以及织复合材料层间拉伸试验方法。其他单层和
层压板性能表征技术相同的内容,不再赘述。

71  纺织复合材料应变测量
与预浸带复合材料相比,纺织复合材料具有更强的非均匀性,因此必须很小心地选择应
变计以合理地表征和测量材料的应变特性。由于每一种纺织织构都有独立的单胞尺寸,因此
如果按照为预浸带材料制定的试验指南来选取应变计 (应变片) 尺寸,纺织复合材料重复的
非均匀性可能会导致试验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
一般来说,应变计的尺寸应该比直接相邻的几何不规则处 (孔、倒角等) 的尺寸小,以
使应变计区域内由于应变梯度而导致的测量误差最小。但是,应变计的尺寸应该比测量的复
合材料的单胞结构大。
① 二维三轴编织复合 材料应变 测 量   试验结果表明应变计的长度至少应等于单胞高度
(沿载荷方向 的 长 度 ), 它 适 于 承 受 沿 0
°轴 向 纤 维 方 向 (纵 向 ) 和 垂 直 于 0
°轴 向 纤 维 方 向
(横向) 载荷的试件。应变计宽度与数据的分散性 之 间 没 有 发 现 必 然 的 联 系, 这 样 矩 形 应 变
计即可满足要求。如果使用矩形应变计,推荐的应变计长宽比为 2。
② 三维机织层压板   承受 纵 向 (经 线 方 向) 载 荷 试 件 的 试 验 结 果 表 明, 当 应 变 计 长 度
等于载荷方向上单胞长度时,试验结果的重现性较好,这个长度是一个最小值。编织和机织
层压板的试验结果表明,数据的分散性随应变计长度的增加而大大降低。
对承受横向载荷的试件需要采用更为严格的应变计选取准则。试验结果表明应变计长度
必须大于 4 倍的单胞长度。
③ 缝合层压板   缝合层压板 的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应 变 计 的 尺 寸 对 弹 性 模 量 的 测 量 及 试 验
数据的分散性没有影响。3 175mm 的应变计,虽然它们的长度与宽度等于缝合间距和针距,
仍然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但是在获取更小应变计的研究数据以前,应认为它是最小的
应变计尺寸。

72  纺织复合材料试样几何尺寸
① 无缺口拉伸试样   纺织复合材料拉伸试样仍为矩形条形试样,如图 5 51 所 示。 推 荐

的试样 几 何 尺 寸: 宽 度 (
25 1)mm; 最 小 工 作 段 长 度
4±0
(127±20)mm。 试 样 宽 度 根 据 二 维 编 织 材 料 单 胞 宽 度 为
10 06mm。对于单胞较宽的编织复合材料, 试样应更宽
54~21
些。试样矩形截面应保持恒定,宽度 偏 差 不大于 ±1% , 厚度偏
图5
51  无缺口拉伸试样
差不超过 ±4% 。
几何形状示意图
② 无缺口压缩试样   纺织复 合 材 料 压 缩 试 样 仍 为 矩 形 条 形
试样,如图 5
52 所示。为了防止 压 缩 试 验 时 试 样 发 生 屈 曲, 压 缩 试 验 采 用 试 验 夹 具, 如 图

53 所示。
③ 带孔试样
带孔拉伸、压缩试样几何形状仍为矩形条形试样;

76
试样宽度与孔径比 (w/d) 必须为 6;
孔径与厚度比 (
d/e) 可取为 1
5~30;

图5
52  无缺口压缩试样几何形状与尺寸 图5
53  无缺口压缩试验夹具示意图

推荐的试样几何尺寸:宽度 ( 1)
36±0 mm,长度为 200~300mm [压缩试样取 ( 300±
2 mm,与夹 具 长 度 一 致 ]; 中 心 孔 直 径 为 (
5) 6±
06)mm, 孔 的 圆 心 与 试 样 中 心 线 偏 差 应 在

13mm 以内。

充填孔用直径 6
35mm 钛合金高锁紧固件充填,
拧紧力矩应力 2 4N·m。
8~3
④ 螺栓挤压试样   纺织 复 合 材 料 螺 栓 挤 压 试 验
采用两块端部 带 有 中 心 孔 的 长 矩 形 平 板 试 样, 孔 边
承受挤压载荷来进行的,如图 5
54 所示。
推荐 的 螺 栓 挤 压 试 样 几 何 尺 寸: 宽 度 (
36±
图5
54  螺栓挤压试样示意图
mm, 长 度 为 (
1)
0 89±1)mm, 中 心 孔 直 径 (6±
06)
0 mm,孔的圆心与试样中心线偏差应在 0 13mm 之内,端距为 ( 159±01)mm。
螺栓为直径 6
35mm 钛合金高锁紧固件。拧紧力矩应为 2 8~34N·m。

73  纺织复合材料层间拉伸试验
纺织复合材料层间拉伸试验的目的是提供或推荐一个可供性能比较的面外 (拉伸) 强度
试验方法。该方法仅用于二维纺织复合材料。
纺织复合材料层间拉伸 试 样 为 折 角 θ 度 的 板 材, 如 图 5
55 所 示。 对 试 样 施 加 纯 弯 矩,
使试样折角张开,从而测得经向应力σr (层间拉伸应力)。试验装置如图 5
56 所示。 层间拉
伸强度按标准所给公式计算得出。

图5
55  层间拉伸试样示意图 图5
56  层间拉伸强度 4 点弯曲试验装置示意图
8mm;W =25
L>50 4mm; 7mm;l1=50
D=12 8mm;
35mm;θ=90
t=6 ° 2mm;dx =12
lb=76 7mm

77
8  夹层板力学性能测试

由复合材料面板与连续芯子 (泡沫塑料、轻木等)或格子型芯子 (蜂窝、波纹等)构成的夹


层板力学性能主要包括平拉强度、平压强度、侧压强度、剪切强度和弯曲刚度以及剥离强度等。

81  夹层板平拉强度试验
平拉为垂直于夹层板面板方向的拉伸。夹层板平拉强度试验主要用于测定夹层板的面板
与芯子胶接的平拉强度。夹层板平拉 试 样 几何形状
为方形或圆形,如图 5
57 所示。
对于泡沫塑料、轻木等连 续 芯 子,试 样 边 长 或
直径为 60mm;对于蜂窝、波纹等格子型芯子,试样
边长或直径为 60mm,或至少要包括 4 个完整格子。
试样厚度与夹层板制品厚 度 相 同。当 夹层 板 制
品厚 度 未 定 时, 芯 子 厚 度 取 15mm, 面 板 厚 度 取

3~10mm。测定芯子弹性模量,推荐的试样厚度
为 15~80mm。试样两表面的平行度公差 0
15mm。
平拉强度试验通过夹具对试样施加拉伸载荷。专
用的带万向节拉伸夹具如图5
58所示。加载块与试样 图5
57  夹层板平拉试样几何形状示意图
1,3—面板;2—芯子;a1,a2—试样边长;
0℃ 的胶黏剂胶
采用室温或比夹层板胶接固化温度低 3
D—试样直径;tf—面板厚度;h—试样厚度
接。图5
59为胶接后的夹层板平拉试样组合件。

图5
58  带万向节拉伸夹具示意图 图5
59  平拉试样组合件
1—拉杆;2—万向节;3—T 形卡头;4—加载块 1,3—加载块;2—试样

平拉强度试验加载速度为 1~5mm/mi
n,仲裁试验时的加载速度为 1mm/mi
n。
平拉强度σt 计算公式:
P (
σt= 522)

式中  σt———平拉强度, MPa ;
P———平拉伸破坏载荷,N;
F———试样 (面板) 面积,mm2 。
测试标准:GB/T1452—1987 非金属夹层结构平拉强度试验方法。

78

82  夹层板平压性能试验
平压为垂直于夹层板面板方向的压缩。夹层板平压性能试验用于测定夹层板平压强度和芯
子的弹性模量。平压试样几何形状和尺寸与平拉试样相同。
夹层板平压 强 度 试 验 装 置 如 图 5
60 所 示。 推 荐 的 加
载速度 为 0 n。 当 试 样 厚 度 大 于 40mm 时,
0mm/mi
5~2
推荐的加载速度为 0
05mm/mi
n。
平压强度σc 计算公式:
P (
σc= 523)

式中  σc———平压强度, MPa;
P———平压缩破坏载荷,N;
F———试样 (面板) 面积,mm2 。
芯子平压强性棋量 Ec 计算公式:
ΔP(
h-2 tf) (
图5
60  夹层板平压试验装置 Ec= 524)
ΔhF
1—上压头;2—上垫块;3—测变形附件;
式中  Ec———芯子平压弹性模量, MPa;
4—变形计;5—下垫块;6—试样;
7—球形支座;8—试验机平台 ΔP———载荷变形曲线上直线段的载荷增量值,N;
h———试样厚度,mm;
tf———面板厚度,mm;
Δh———对应于 ΔP 的压缩变形增量值,mm;
F———试样 (面板) 面积,mm2 。
测试标准:GB/T1453—1987 非金属夹层结构或芯子平压性能试验方法。

83  夹层板侧压性能试验
侧压为平行于夹层 板 面 板 方 向 的 压 缩。 夹 层 板 侧 压 性 能
试验用于测定夹层板 及 其 面 板 的 侧 压 强 度, 弹 性 模 量 及 泊 松
比。夹层板侧 压 试 样 为 矩 形, 如 图 5
61 所 示。 试 样 厚 度 h、
宽度b 和 无 支 承 高 度 H , 一 般 按 h∶b∶ H =1∶4∶6 确 定。
但 H 应小于 10h。考虑 支 承 夹 具 所 需 支 承 高 度 d, 试 样 总 高
度 H′=H +2d,支承高度 d 为10~20mm。图 5
62 为支承夹
具与试样安装示意图。试验加载速度为 1~2mm/mi
n。
夹层板侧压强度σb 计算公式:
Pb (
σb = 525) 图5
bh 61  侧压试样示意图
式中  σb ———夹层板侧压强度, MPa; H′—试样总高度;H —试样无支承高
度;d—支承高度;b—试样宽度;
Pb———破坏载荷,N;
h—试样厚度;tf—面板厚度;
b———试样宽度,mm;
hc—芯子厚度
h———试样厚度,mm。
夹层板侧压弹性模量计算公式:
lΔP (
E= 526)
bhΔ

式中  E———夹层板侧压弹性模量, MPa;

79
l———变形计标距,mm;
ΔP———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载荷增量,N;
l———与 ΔP 对应的标距l 的变形增量值,mm。
Δ

图5
62  侧压试样夹具和试样安装示意图

面板的侧面强度σf 和侧压弹性 模 量 Ef 可 用 夹 层 板 两 个 面 板 总 厚 度 2
tf 取 代 上 式 中 的 夹
层板厚度 h,求得。计算公式为:
Pb (
σf= 527)
2btf
lΔP (
Ef= 528)
2btfΔ

式中  σf———面板侧压强度, MPa;
Ef———面板侧压模量,GPa;
tf———面板厚度,mm。
测试标准:GB/T1454—1988 夹层结构侧压性能试验方法。

84  夹层板剪切性能试验
夹层板剪切性能是指在作用于面板平面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拉伸或压缩剪切载荷下
的剪切强度和剪切弹性模量。主要用于测定面板与芯子之间的胶接强度。
夹层板剪切试样为矩形条状试样,如图 5
63,试样厚度与制品厚度相同。长度l 大于或
等于厚度的 12 倍。试样 宽 度 为 60mm。 当 夹 层 板 制 品 厚 度 未 定 时, 试 样 厚 度 取 12mm, 面
板厚度tf 小于 1mm,长度l 取 150mm。对各向异性的芯子,试样分纵向和 横 向 两 种。 试 样
与夹具胶接要求与平拉伸试样相同。
拉剪和压剪两种剪切试验夹具及其组装示意图,分别如图 5
64 和图 5
65 所 示。 加 载 速
度为 0 0mm/mi
5~1 n。
夹层板剪切破坏形式应为面板与芯子的胶层剪切破坏或芯子剪切破坏 。如发生面板与夹
具脱胶破坏,应更换试样组装用胶。
夹层板剪切强度或剪切比例极限计算公式:
P (
τc= 529)
lb
式中  τc———剪切强度或剪切比例极限, MPa;
P ———剪切破坏载荷或剪切比例极限载荷,N;

80
l———试样长度,mm;
b———试样宽度,mm。
测试标准:GB/T1455—1988 夹层结构或芯子剪切性能试验方法。

图5
63  夹层板剪切试样形状和尺寸
1,3—面板;2—芯子;l—试样长度;b—试样宽度;h—试样厚度;hc—芯子厚度;tf—面板厚度

图5
64  夹层板拉剪试验装置示意图 图5
65  夹层板压剪试验装置示意图
1,6—拉伸夹具;2,7—加载金属板;3—试样; 1,6—压头垫块;2,7—加载金属板;3—试样;
4,8—测变形附件;5,9—变形计 4,8—测变形附件;5,9—变形计


85  夹层板弯曲性能试验
夹层板弯曲性能试验用于测量夹层板弯曲时面板的正应力和芯子的剪切应力 、弯曲的刚
度和剪切刚度、面板和芯子的弹性模量,也用于测量面板与芯子之间的胶接强度。
弯曲试样为矩形长条试样。厚度与制品厚度相同。宽度应小于跨距的 1/2,一般为 60mm。
长度为跨距l加 40mm 或加 1/2 厚度,选其中数值大者。跨距根据试验目的而定,l 在 100~
500mm,详见 GB/T1456—1988 的附录 B。对各向异性的芯子,试样分纵向和横向两种。
弯曲试验方法分三点弯曲和三点外伸梁弯曲两种,分别如图 5
66 和图 5
67 所 示, 加 载
速度,弯曲强度测试为 2~5mm/mi
n,弯曲刚度测试为 0
5~2mm/mi
n。

81
图5
66  夹层板三点弯曲试验装置
1—加载压头垫块;2—橡胶垫片;3—试样;4,8—支座垫块;5,7—支座;6—位移传感器;
B—压头垫块宽度;B
′—支座垫块宽度;P—载荷

夹层板三点弯曲面板强度计算公式
Pl (
σf = 5
30)
4tf (
b h-tf )
式中  σf ———面板中的拉、压应力, MPa;
P———面板 位 断 或 压 缩 皱 折 等 破 坏 现
象对应的破坏载荷,N;
图5
67  夹层板三点外伸梁弯曲装置示意图
l———跨距,mm;
1—试样;3—跨中点的位移传感器;2,4—外伸点的
b———试样宽度,mm; 位移传感器;l—跨距;a—外伸臂长度
h———试样厚度,mm;
tf ———面板厚度,mm。
夹层板三点外伸梁法弯曲刚度,计算公式:
l2aΔP (
D= 531)
16f1
式中  D ———夹层板弯曲刚度, ·
N mm2

ΔP ———载荷挠度曲线直线段载荷增量值,N;
f1 ———对应 ΔP 的外伸点的挠度增量 (取左右两点的平均值),mm;
l———跨距,mm;
a———外伸臂长度,mm。
测试标准:GB/T1456—1988 夹层结构弯曲性能试验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王山根主编 复合材料性能测试技术要点与方法 . 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89,3


2  纤维增强塑料 (玻 璃 钢 ) 标 准 汇 编 . 全 国 纤 维 增 强 塑 料 标 准 化 技 术 委 员 会 秘 书 处 编 . 北 京: 中 国 标 准 出 版 社,
1998,10
3  [美]J
M 惠特尼,I
M 丹尼尔,R
B 派卜斯著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实验力学 王弘生、刘方龙译 北 京: 科 学 出
版社,1990,4
4  [苏] 尤·姆·塔诺波尔斯基等著 复合材料静载性能试验方法 张国梁译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8,12
5  张双寅、刘济庆、于晓霞、蔡良武编著 复合材料结构的力学性能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12
6  高镇同主编 疲劳性能测试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0,1
7 ASTM D6264—98
8 NASA CR4751 纺织复合材料的标准试验方法1996,9

82
第 三 篇

材 料 性 能

主编   张凤翻
第 6 章   增强纤维及织物性能

1  碳纤维及其织物性能

碳纤维是先进复合材料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增强材料,广泛用于航空、航天、体育休闲
用品和其他工业部门。
碳纤维的特点是高强度、高模量、低密度,其比强度、比模量远高于高强合金钢、
铝合金和钛合金;抗疲劳 性 能 好; 具 有 优 异 的 耐 磨 耗 性 和 润 滑 性; 良 好 的 阻 尼 性 能;
化学稳定性好,不 燃 烧,不 被 酸、碱、溶 剂 所 侵 蚀;线 膨 胀 系 数 小, 尺 寸 稳 定 性 好;
耐热性好,在高温下力学性能仅有少许降 低;具 有 导 电 性,能 反 射 电 磁 波,良 好 的 X
射线透过率。
碳纤维的缺点是性脆、抗冲击性和高温抗氧化性较差。
日本碳纤维协会按照力学性能将碳纤维分为 5 个等级,如表 6
1 所示。
表6
1  碳纤维等级划分

力学性能
碳 纤 维 等 级 典 型 牌 号
拉伸强度/MPa 拉伸弹性模量/GPa

  低弹性模量碳纤维 LM 型 <3000 <200

  标准弹性模量碳纤维 SM 型 >2500 200~280 T300,


T700SC

  中等弹性模量碳纤维 IM 型 >4500 280~350 T800HB,


T1000GB

  高弹性模量碳纤维 HM 型 350~600 M40JB,M50JB

  超高弹性模量碳纤维 UHM 型 >600 UM63,


UM68


11  碳纤维
表6
2 是国外主要碳纤维制造厂商生产的标准弹性模量碳纤维性能。
表6
2  国外主要标准弹性模量碳纤维性能

拉伸强 拉伸弹性 断裂伸 密度/ 纤维直


牌 号 每束纤维根数 纤度/
tex 生产厂家
度/MPa 模量/GPa 长率/% (
g/cm3) 径/μm

T300B 1000~12000 3530 230 1


5 66~800 1
76

T400 HB 3000~6000 4410 250 1


8 198~396 1
80
东丽(日本)
T700SC 12000~24000 4900 230 2
1 800~1650 1
80

T300J 3000~6000 4210 230 1


8 198~800 1
78

84
续表
拉伸强 拉伸弹性 断裂伸 密度/ 纤维直
牌 号 每束纤维根数 纤度/
tex 生产厂家
度/MPa 模量/GPa 长率/% (
g/cm3) 径/μm

HTAW 500~1000 3720 235 1


6 33~67 1
76 7

HTA 3000~24000 3920 235 1


7 200~1600 1
76 7
UT500 6000~24000 5000 240 2
1 400~1600 1
80 6
9 东邦(日本)

ST
3 3000~12000 4410 235 1
9 200~800 1
77
ST
4 12000 4810 240 2
0 790 1
78
TR40 1000 4700 235 2
0 60 1
80 7

TR30S 3000~6000 4410 235 1


9 200~800 1
79 7 三菱人造丝

TR50S 12000~24000 4900 240 2


0 800~1600 1
82 7 (日本)

TRH50 12000~24000 4900 255 1


9 800~1600 1
80 7

AS4 3000~12000 4278 228 1


87 210~858

AS4C 3000~12000 4347 231 1


88 200~800 Hexc
el(美国)

AS4D 12000 4692 245 1


92 765

AS6 12000 4140 242 1


65 1
83

IM
2 12000 4800 276 1
75 1
75

表6
3 是国外主要碳纤维制造厂商生产的中等弹性模量碳纤维性能。
表6
3  国外中等弹性模量碳纤维性能
拉伸强 拉伸弹性 断裂伸 密度/
牌 号 每束纤维根数 纤度/
tex 直径/μm 生产厂家
度/MPa 模量/GPa 长率/% (
g/cm3)
M30SC 18000 5490 294 1
9 760 1
73
T800 HB 6000~12000 5490 294 1
9 223~445 1
81
T1000GB 12000 6370 294 2
2 485 1
80 东丽(日本)
6000 4510 343 1
3 225 1
75
M35JB
12000 4700 343 1
4 450 1
75
IM400 3000~12000 4710 294 1
6 170~670 1
74 6
4
IM500 6000~12000 5100 300 1
7 205~410 1
76
IM600 6000~24000 5790 285 2
0 205~830 1
80 5
0 东邦(日本)
HMS
35 6000~12000 3820 343 1
1 330~660 1
78
HM35 6000~12000 2940 343 0
9 380~770 1
79
MR35E 12000 4410 295 1
5 750 1
75 7
MR40 12000 4410 295 1
5 600 1
76 6 三菱人造
MR50 12000 5400 290 1
8 570 1
80 6 丝(日本)

MS40 12000 4610 345 1


3 600 1
77 6
IM6 6000~12000 5100 300 1
75 1
75
IM7 12000 5760 292 2
0 446
IM8 12000 5589 304 1
84 446
6000 6072 290 2
10 167
IM9
12000 6141 290 2
10 335 Hexc
el(美国)
IMC 12000 5520 290 1
90 500
Pv42/800 12000 5520 290 1
90 500
Pv42/850 12000 5760 292 1
97 446
HMS
4 12000 3700 340 0
8 1
77

85
   表 6
4 是国外主要碳纤维制造厂商生产的高弹性模量碳纤维性能。
表6
4  国外高弹性模量碳纤维性能

拉伸强 拉伸弹性 断裂伸 密度/


牌 号 每束纤维根数 纤度/
tex 直径/μm 生产厂家
度/MPa 模量/GPa 长率/% (
g/cm3)

M40 1000~12000 2740 392 0


7 61~728 1
81
M40JB 6000~12000 4400 377 1
2 225~450 1
75
6000 4200 436 1
0 223 1
84
M46JB
12000 4020 436 0
9 445 1
84
东丽(日本)
M50 1000 2450 490 0
5 60 1
91
M50JB 6000 4120 475 0
9 216 1
88
M55JB 6000 4020 540 0
8 218 1
91
M60JB 3000~6000 3820 588 0
7 103~206 1
93
UM40 12000~24000 4900 382 1
3 400~800 1
79 4
8
UM46 12000 4710 435 1
1 385 1
82 4
7
UM55 12000 3820 540 0
7 360 1
92 4
4
UM40 6000~12000 2740 383 0
7 375~760 1
84
东邦(日本)
HMS
40X 12000 4410 392 1
1 390 1
84
HMS
46X 12000 4220 451 0
9 360 1
87
HMS
55X 12000 4020 539 0
7 350 1
92
HMS
60X 12000 3430 588 0
6 285 1
95
HMS
6 12000 3700 372 1
02 1
75
Hexc
el(美国)
UHMS 1000~12000 3800 444 0
75 1
88
HR40 12000 4410 390 1
1 600 1
82 6 三菱人造
HS40 12000 4410 450 1
0 430 1
85 5 丝(日本)

表6
5 是国外主要碳纤维制造厂商生产的超高弹性模量碳纤维性能。
表6
5  国外超高弹性模量碳纤维性能
拉伸强 拉伸弹性 断裂伸 密度
牌 号 每束纤维根数 纤度/
tex 直径/μm 生产厂家
度/MPa 模量/GPa 长率/% /(
g/cm3)

UHM63 12000 3530 610 0


6 330 1
95 4
3
东邦(日本)
UHM68 12000 3330 650 0
5 315 1
97 4
1

表6
6 是国产碳纤维性能。
表6
6  国产主要碳纤维性能

拉伸强 拉伸弹性 断裂伸 密度


牌 号 每束纤维根数 纤度/
tex 直径/μm 生产单位
度/MPa 模量/GPa 长率/% /(
g/cm3)

山东天泰新
天泰碳纤维 3000~12000 3840 235 1
6
材料公司

1000~3000 3200~3500 210~220 1


2~1
5
吉化公司
吉化碳纤维 6000~12000 2800~3200 210~220 1
0~1
5
碳纤维厂
320000 2500~3200 200~210 1
0~1
5
吉炭碳纤维 1000~3000 3000~3200 210~215 1
0~1
2 吉林炭素厂

3000 3800 220 1


5 1
76
兰州炭素
LT300 6000 3420 210 1
5 1
76
纤维厂
12000 3400 200 1
5 1
76

86
续表
拉伸强 拉伸弹性 断裂伸 密度
牌 号 每束纤维根数 纤度/
tex 直径/μm 生产单位
度/MPa 模量/GPa 长率/% /(
g/cm3)
TC
33 3000~12000 3450 230 1
5 200~800 1
8 7
0

TC
35 12000~18000 4000 240 1
6 800~1000 1
8 7
0

3000 4680 250 1


9 180 1
81 6
5

TC
36 6000 4680 250 1
9 300 1
81 6
5 台塑集团

12000 4680 250 1


9 800 1
81 7
0

TC
36S 18000 4890 250 2
0 800 1
81 5
6

TC
42 6000~12000 4890 290 1
6 260~520 1
8 5
7


12  碳纤维织物
为 了 满 足 复 合 材 料 制 造 的 需 要 , 将 碳 纤 维 按 照 一 定 的 形 式 织 造 成 各 种 织 物 。 表 6

及 表 6
8 所 示 为 Hexc l公 司 碳 纤 维 织 物 牌 号 与 基 本 物 理 性 能 。 表 6
e 9所示为东邦公司碳
纤 维 织 物 牌 号 与 基 本 物 理 性 能 。 表 6
10 所 示 为 东 丽 公 司 碳 纤 维 织 物 牌 号 与 基 本 物 理 性
能 。 表 6
11 是 中 国 台 塑 集 团 碳 纤 维 织 物 牌 号 与 基 本 物 理 性 能 。 为 了 满 足 不 断 发 展 的 基
础设施修补市场需求,国内外厂商采用碳纤维制成加固片材,以半成品形式向市场供
应 。 表 6
12 是 杭 州 索 奇 公 司 加 固 片 材 的 性 能 , 表 6
13 是 北 京 康 林 公 司 碳 纤 维 加 固 片 材
性 能 , 表 6
14 是 北 京 航 天 锦 达 高 科 技 碳 纤 维 片 材 性 能 。 表 6
15 是 瑞 士 S&P 公 司 的 碳
纤 维 加 固 片 材 性 能 , 表 6
16 是 日 本 S
tee
lCompos
iteCo d碳 纤 维 建 筑 补 强 片 材 性
,Lt
能 , 表 6
17 为 国 外 其 他 公 司 的 建 筑 用 碳 纤 维 片 材 性 能 。
表6
7 He
xcl公司碳纤维织物牌号与性能 Ⅰ

纱线密度/(
束/cm) 纤    维 单位面积织物 织物厚
织物牌号 组 织
经向 纬向 经    向 纬    向 g/m2) 度/mm
质量/(

84 平纹 16 16 1K,模量 227GPa碳纤维 1K,模量 227GPa碳纤维 84 0


14
130 平纹 24 24 1K,模量 227GPa碳纤维 1K,模量 227GPa碳纤维 125 0
14
132 5 缎纹 60 56 1K,模量 227GPa碳纤维 1K,模量 227GPa碳纤维 126 0
14
160 平纹 12 12 3K,模量 227GPa碳纤维 1K,模量 227GPa碳纤维 132 0
15
SGP196
P 平纹 11 11 6K,
IM7 6K,
IM7 197 0
22
SGP203
CS 5 缎纹 12 12 6K,
IM7 6K,
IM7 203 0
23
262 平纹 12 8 3K,模量 227GPa碳纤维 3K,模量 227GPa碳纤维 163 0
19
282 平纹 12 12 3K,模量 227GPa碳纤维 3K,模量 227GPa碳纤维 197 0
22
284 2×2 斜纹 12 12 3K,模量 227GPa碳纤维 3K,模量 227GPa碳纤维 197 0
22
286 4 缎纹 12 12 3K,模量 227GPa碳纤维 3K,模量 227GPa碳纤维 197 0
22
433 5 缎纹 18 18 3K,模量 227GPa碳纤维 3K,模量 227GPa碳纤维 285 0
32
444 2×2 斜纹 18 18 3K,模量 227GPa碳纤维 3K,模量 227GPa碳纤维 285 0
32
463 2×2 斜纹 9 9 6K,模量 227GPa碳纤维 6K,模量 227GPa碳纤维 285 0
32
584 8 缎纹 24 24 3K,模量 227GPa碳纤维 3K,模量 227GPa碳纤维 373 0
42
613 5 缎纹 12 12 6K,模量 227GPa碳纤维 6K,模量 227GPa碳纤维 376 0
42
670 2×2 斜纹 11 11 12K,模量 227GPa碳纤维 12K,模量 227GPa碳纤维 671 0
75
690 2×2 斜纹 10 10 12K,模量 227GPa碳纤维 12K,模量 227a碳纤维 634 0
71
48193 平纹 3 3 12K,
T700 12K,
T700 193 0
22
48370 2×2 斜纹 6 6 12K,
T700 12K,
T700 370 0
38
AGP193
P 平纹 12 12 3K,
AS4 3K,
AS4 193 0
22

87
续表
纱线密度/(
束/cm) 纤    维 单位面积织物 织物厚
织物牌号 组 织
经向 纬向 经    向 纬    向 g/m2) 度/mm
质量/(

AGP280
5H 5 缎纹 17 17 3K,
AS4 3K,
AS4 285 0
32
AGP370
5H 5 缎纹 17 17 6K,AS4 6K,AS4 376 0
42
AGP370
8H 8 缎纹 22 23 3K,AS4 3K,AS4 373 0
42
AH3705H 5 缎纹 11 11 6K,
AS4 6K,
AS4 376 0
42
F4M46(
6 U) 5 缎纹 16 16 6K,
IM7 6K,
IM7 285 0
32
GA030 平纹热定型 13 4 3K,模量 227GPa碳纤维 专利的热定形 112 0
13
GA045 平纹热定型 10 4 6K,模量 227GPa碳纤维 专利的热定形 149 0
17
GA060 平纹热定型 7 4 12K,模量 227GPa碳纤维 专利的热定形 227 0
28
GA080 平纹热定型 8 4 12K,模量 227GPa碳纤维 专利的热定形 268 0
30
GA090 平纹热定型 10 4 12K,模量 227GPa碳纤维 专利的热定形 302 0
34
GA120 平纹热定形 13 4 12K,模量 227GPa碳纤维 专利的热定形 417 0
46
GA130 平纹热定形 14 4 12K,模量 227GPa碳纤维 专利的热定形 447 0
51
GA160 平纹热定形 16 4 12K,模量 227GPa碳纤维 专利的热定形 532 0
60
GA180 平纹热定形 19 4 12K,模量 227GPa碳纤维 专利的热定形 600 0
68
GA260 平纹热定形 28 4 12K,模量 227GPa碳纤维 专利的热定形 892 1
00
SGP193
P 平纹 28 4 6KIM7 6KIM7 193 0
22

表6
8 He
xcl公司碳纤维织物牌号与性能 Ⅱ

经纬比例/% 经纬纱线组成 单位面积织物
织物牌号 组 织 宽度/mm 厚度/mm
经向 纬向 经向 纬向 质量/(
g/m2)

G801 平纹 50 50 1KHR① 1KHR 98 1020 0


12
G802 4 缎纹 50 50 3KHR 3KHR 220 1000 0
25
G803 5 缎纹 51 49 3KHR 3KHR 290 1000 0
31
G806 平纹 50 50 1KHR 1KHR 130 1000 0
14
G807 8 缎纹 49 51 1KHR 1KHR 208 1000 02
G814 平纹 51 49 3KHR 3KHR 130 1000 0
25
G815 8 缎纹 52 48 3KHR 3KHR 370 1070 0
38
G818 2×2 斜纹 50 50 3KHR 3KHR 240 1200 0
26
G821 4 缎纹 50 50 3KHM② 3KHM 215 1000 0
25
G827 平纹 97 3 3KHR EC5 5,
5×2 160 1040 0
16
G829 平纹 90 10 3KHM 1KHR 195 420 0
22
G837 平纹 50 50 1KHM 1KHM 100 500 0
13
G841 8 缎纹 50 50 6KHR 6KHR 795 1000 0
72
G868 2×2 斜纹 50 50 6KHR 6KHR 295 1000 0
31
G881 50 50 12KHR 12KHR 700 1070 07
G818 平纹 50 50 6KHR 6KHR 295 1000 0
32
G920 平纹 87/7 6 6KHR/EC9 EC9③ 220 500~1000 02
G926 5 缎纹 51 49 6KHR 6KHR 370 1070 0
32
G937 5 缎纹 51 49 12KIM④ 12KIM 290 1000 0
35
G950 5 缎纹 50 50 6KIM 6KIM 295 1000 0
31
G969 平纹 90 10 6KUHM⑤ 1KHR 195 420 02
G970 5 缎纹 50 50 12KIM 12KIM 365 1000 0
38
G1053 平纹 97 3 3KHR EC5 160 1000 02
G1057 平纹 99 1 6KHR EC5 305 1000 03
G1059 平纹 98 2 6KHR EC5 205 1000 0
23
G1078 平纹 98 2 12KHR EC5 520 1000 05

  ① HR———通用碳纤维。
② HM———高模量碳纤维。
③ EC———E 玻璃纤维。
④ IM———中模量碳纤维。
⑤ UHM———超高模量碳纤维。

88
表6
9  东邦公司碳纤维织物牌号与性能
纱线密度/(束/25cm) 纤    维 单位面积织物 织物厚 织物宽 织物长
织物牌号 组 织
经向 纬向 经向 纬向 g/m2) 度/mm 度/mm
质量/( 度/m

W
1103 平纹 22
6 22
6 1K,
HTAW 1K,
HTAW 125 0
16 1000 100
W
1104 平纹 17
2 17
2 1K,
HTAW 1K,
HTAW 95 0
15 1000 100
W
3101 平纹 12
3 12
3 HTA
3K HTA
3K 200 0
25 1000 100
W
310A 平纹 12
3 12
3 HTA
3K HTA
3K 200 0
25 1000 100
W
3104 平纹 12
1 12
1 HTA
3K HTA
3K 198 0
25 1040 100
W
3107 平纹 12
3 12
3 HTA
3K MC HTA
3K 275 0
25 1000 100
W
3108 平纹 14
8 14
8 HTA
3K HTA
3K 240 0
25 1000 100
W
310F 平纹 12
3 12
3 HTA
3K HTA
3K 200 0
25 1000 100
W
3112 4 缎纹 29
6 7
4 HTA
3K HTA
3K 300 0
33 1000 100
W
3121 8 缎纹 23
4 23
4 HTA
3K HTA
3K 380 0
38 1000 100
W
3161 2×2 斜纹 12
3 12
3 HTA
3K HTA
3K 200 0
25 1000 100
W
3162 3×3 斜纹 17
7 15
7 HTA
3K HTA
3K 270 0
36 1000 100
W
6101 平纹 10
2 10
2 HTA
6K HTA
6K 330 0
46 1010 100
W
6110 4 缎纹 11
7 11
7 HTA
6K HTA
6K 380 0
39 1010 50
W
6E01 平纹 11
9 11
9 IM600
6K IM600
6K 193 0
36 1000 100
W
7101 平纹 9
7 9
7 HTA
12K HTA
12K 630 0
69 1020 50
W
7161 2×2 斜纹 11
4 11
4 HTA
12K HTA
12K 740 0
69 1020 50
W
7U61 2×2 斜纹 5
9 5
9 UT500
12K UT500
12K 380 0
43 1010 100
MCW
3101 平纹 12
3 12
3 MC HTA
3K MC HTA
3K 355 0
25 1000 100

表6
10  东丽公司碳纤维织物牌号与性能
纱线密度/(束/25cm) 纤    维 单位面积织物 织物厚 织物宽 织物长
织物牌号 组 织
经向 纬向 经向 纬向 g/m2) 度/mm 度/mm
质量/( 度/m

C06141 8 缎纹 40 40 T300
1K T300
1K 214 0
20 1000 50
C06142 平纹 22
5 22
5 T300
1K T300
1K 119 0
15 1000 50
C06151B 平纹 17
5 17
5 T300B
1K T300B
1K 92 0
11 1000 50
C06152B 平纹 17
5 12
5 T300B
1K T300B
1K 78 0
10 1000 50
C06341 8 缎纹 25 25 T300
3K T300
3K 396 0
37 1000 50
C06343 平纹 12
5 12
5 T300
3K T300
3K 198 0
25 1000 50
C06347B 2×2 斜纹 12
5 12
5 T300B
3K T300B
3K 198 0
22 1000 50
C06644B 平纹 10 10 T300B
6K T300B
6K 317 0
30 1000 50
C06645B 8 缎纹 11 11 T300B
6K T300B
6K 348 0
35 1000 50
C06261L 平纹 7
5 7
5 T300
12K T300
12K 483 0
58 1000 50

表6
11  中国台塑集团碳纤维织物牌号与基本物理性能
密度/(束/
in) 单位面积质 幅宽 卷长
产品号 经纱 纬纱 组 织 厚度/mm 备注
经向 纬向 量/(
g/m2) /mm /m

碳纤维织物                                              

HGC11301 1K 1K 平纹 24
5 24
5 0
13 130 1000 100
HGC1
51401 1
5K 1
5K 平纹 17 17 140 1000 100
HGC1
51402 1
5K 1
5K 斜纹 17 17 140 1000 100
HGC31931 3K 3K 平纹 12 12 0
28 193 1000 100
HGC31932 3K 3K 斜纹 12 12 0
28 193 1000 100
HGC32001 3K 3K 平纹 12
5 12
5 0
28 200 1020/610 100
HGC32401 3K 3K 平纹 15 15 0
30 240 1020 100
HGC32082 3K 3K 斜纹 13 13 0
28 208 1020 100

89
续表

密度/(束/
in) 单位面积质 幅宽 卷长
产品号 经纱 纬纱 组 织 厚度/mm 备注
经向 纬向 量/(
g/m2) /mm /m

HGC32502 3K 3K 斜纹 13 13 0
28 250 1020 100
HGC33122 3K 3K 斜纹 13 13 0
28 312 1500 100
HGC32402 3K 3K 斜纹 15 15 0
30 240 1020 100
HGC62851 6K 6K 平纹 8
58 8
58 0
29 285 1000 100
HGC63401 6K 6K 平纹 10 10 0
32 340 1020 100
HGC64101 6K 6K 平纹 12 12 0
36 410 1020 100
HGC66801 6K 6K 平纹 6 6 0
42 680 1020 50
HGC69001 6K 6K 平纹 8 8 0
45 900 1020 50
HGC66802 6K 6K 斜纹 6 6 0
42 680 1020 50
HGC125201 12K 12K 平纹 8 8 0
38 520 1020 50
HGC126501 12K 12K 平纹 10 10 0
40 650 1020 50
HGC126502 12K 12K 斜纹 10 10 0
40 650 1020 50
电镀碳纤维织物                                             

HGC32041P 3K 3K 平纹 12
5 12
5 0
28 204 1020 100 铜色
HGC32441P 3K 3K 平纹 15 15 0
30 244 1020 100 铜色
HGC32122P 3K 3K 斜纹 13 13 0
28 212 1020 100 铜色
HGC63442P 6K 6K 斜纹 10 10 0
35 344 1020 100 铜色
HGC32021P 3K 3K 平纹 12
5 12
5 0
28 202 1020 100 银色
HGC32421P 3K 3K 平纹 15 15 0
30 242 1020 100 银色
HGC63421P 6K 6K 平纹 10 10 0
35 342 1020 100 银色
HGC32102P 3K 3K 斜纹 13 13 0
28 210 1020 100 银色

   注:1
i 0254m。
n=0
表6
12  杭州索奇公司加固片材性能
片材代号 单位面积质量/(
g/m 2) 拉伸强度/MPa 拉伸弹性模量/GPa 厚度/mm 宽度/mm 卷长/m
CF
HS
200 200 4900 230 0
111 500 100,
200
CF
HS
300 300 4900 230 0
167 500 100,
200
CF
HS
450 450 4900 230 0
250 500 100
CF
HS
600 600 4900 230 0
333 500 100
CF
HM
300 300 2740 392 0
165 500 100
AF
HS
280 280 3300 90 0
193 500 100,
200
AF
HS
415 415 3300 90 0
286 500 100
AF
HM
280 280 2900 120 0
193 500 100,
200
AF
HM
415 415 2900 120 0
286 500 100

   注:1 HS 选用 T700 碳纤维。


 CF
2 HM 选用 M40 碳纤维。
 CF
3 HS 选用 K
 AF 129 芳纶。
4 HM 选用 K
 AF 49 芳纶。

表6
13  北京康林公司碳纤维加固片材性能
性    能 KCFP
1 KCFP
2 KCFP
3 KCFP
4
  碳纤维 T
700S 12K T30012K T300
48K M40 
12K
  设计厚度/mm 12/14 2/1
1 4 2/1
1 4 12/14
  拉伸强度/MPa ≥2800 ≥2000 ≥2000 ≥2400
  拉伸弹性模量/GPa ≥165 ≥135 ≥135 ≥210
  断裂伸长率/% 17 16 16 12
  板材密度/(g/cm3) 15 15 15 16
  宽度/mm 50/100 50/100 50/100 50/100

90
表6
14  北京航天锦达高科技碳纤维片材性能
性    能 CJ
230 CJ
330
  组织 缝编单向织物 缝编单向织物
  碳纤维牌号 T700S
12K T700S
12K
  单位面积质量/( g/m2) 200~230 300~330
  拉伸强度/MPa 5000 5000
  拉伸弹性模量/GPa 235 235
  断裂伸长率/% 2
1 2
1
  厚度/mm 0
110~0
128 0
167~0
183

表6
15  瑞士 S&P 碳纤维加固片材性能
S&P240 S&P640
纤 维 性 能
200g/m 2
300g/m 2
400g/m 2
400g/m2
  密度/(
g/cm3) 1
7 1
7 1
7 2
1
  拉伸强度/MPa 3800 3800 3800 2650
  拉伸弹性模量/GPa 240 240 240 640
  断裂伸长率/% 1
55 1
55 1
55 0
4
 0°方向碳纤维质量/(g/m2) 200 300 400 400
  单位面积质量/(
g/m2) 230 330 460 430
  设计厚度/mm 0
117 0
176 0
234 0
190
  设计静载折减系数 1
2 1
2 1
2 1
2
  设计拉力(
1000mm 宽)
/kN 370
5 557
3 741
0 419
6
  设计拉力(
1000mm 宽,
06% 最大应变)
/kN 140 211 200 200
  宽度/mm 300 300 300 300
  长度/(m/卷) >50 >50 >50 >50

   注:片材为单向织物。

表6
16  日本 S
tee
lCompo
sit ,
eCo Lt
d 碳纤维建筑补强片材性能

单位面积质 拉伸弹性
片材代号 使用纤维 厚度/mm 拉伸强度/MPa 宽度/mm
量/(
g/m2) 模量/GPa

 FTS
C1
20 HT 碳纤维 200 0
111 3500 230 500
 FTS
C1
30 HT 碳纤维 300 0
167 3500 230 500
 FTS
C1
45 HT 碳纤维 450 0
250 3500 230 500
 FTS
C1
60 HT 碳纤维 600 0
333 3500 230 500
 FTS
C5
30 HM 碳纤维 300 0
165 3000 390 500
 FTS
C7
30 HM 碳纤维 300 0
143 2000 540 500
 FTS
C8
30 HM 碳纤维 300 0
143 2000 640 500

表6
17  国外其他公司的建筑用碳纤维片材性能

单位面积纤维 纤维密度 拉伸强度 拉伸弹性


生产单位 片材名称 厚度/mm
质量/(
g/m2) /(
g/cm3) /MPa 模量/GPa

  日本东 高强 FTS
C1
20 200 0
2 1
80 3550 235
高强 FTS
C2
30 300 0
3 1
80 3550 235
高模 FTS
C5
30 300 0
3 1
82 3000 380
高模 FTS
C6
30 300 0
3 2
10 2500 500
 HMC(德) HMC
01 400 0
4 1
76 — 220

HMC
02 200 0
2 1
76 — 220

 Hexc
el(美) 220 — 1
80 4900 235

91
2  芳纶及其织物性能

芳纶是一种高性能有机纤维,是复合材料常用增强材料之一。芳纶及其织物也大量用作
防弹材料和在通讯工业作为光导纤维使用。
芳纶的特点是高强度、高模量、耐热性能好;阻尼性能好;抗摩擦、磨耗性能优异;化
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好,具有良好的尺寸稳定性。
芳纶的主要缺点是吸湿性较强,压缩强度低,和树脂结合界面性能差。

21  芳纶
表6
18 和表 6
19 是杜邦公司生产的芳纶的主要性能和品种。
表6
18  杜邦公司芳纶的主要性能
性    能 Kev
lar29 Kev
lar49 Kev
lar119 Kev
lar129 Kev
lar149
  密度/(
g/cm3) 1
43 1
45 1
44 1
45 1
47
  拉伸强度/MPa 2900 2900 3100 3400 2300
  拉伸弹性模量/GPa 70 135 55 99 143
  断裂伸长率/% 3
6 2
8 4
4 3
3 1
5
  比拉伸强度/(106m) 0
22 0
22 0
23 0
26 0
18
  比弹性模量/(106m) 5
3 9
1 4
1 7
6 10
7
  单丝直径/μm 12 12 12 12 12
  最高工作温度/℃ 250 250 250 250 250
  饱和吸湿率/% ① — 4
3 — — 1
2

  ① 22℃ ,65%RH。

表6
19  杜邦公司芳纶的主要品种
品 种 特 征 主要类型 纤度/
tex
 Kev
lar   橡胶用  950,960  720,1000,1500,2250,3000
 Kev
lar
29   标准型  960,961,964  200,400,1000,1500,2250,3000
 Kev
lar
49   高模型  965,968,969,989  195,380,1140,1420,2160,2840,7100
 Kev
lar
68   高模型  965B, 989B  1140,1420,2160,2840,7100
 Kev
lar
100   着色型  964F, 970F  1500
 Kev
lar
119   高耐久性  950E,956F  1500,2250
 Kev
lar
129   高强性  956C, 964C  1000,1500
 Kev
lar
149   超高模型  965A, 968A  380,1140,1420,7100

表6
20 是阿克苏诺贝尔公司芳纶性能。
表6
20  阿克苏诺贝尔公司芳纶性能
性    能 Twa
ron1000(
SM) Twa
ron1111(
IM) Twa
ron1055(HM)
  密度/(
g/cm3) 1
44 1
44 1
45
  拉伸强度/MPa 2800 3150 3150
  拉伸弹性模量/GPa 65 100 121
  断裂伸长率/% 3
4 3
0 2
0
  比拉伸强度/(
106m) 0
20 0
23 0
22
  比弹性模量/(
106m) 4
6 7
1 8
5
  单丝直径/μm 12 12 12
  最高工作温度/℃ 250 250 250
  饱和吸湿率/% ① — 约4
5 约2
5

  ① 22℃ ,65%RH。

92
表6
21 是俄罗斯芳纶性能。
表6
21  俄罗斯芳纶性能
项    目 CBM APMOC
  密度/(
g/cm3) 143 143
  拉伸强度/MPa 4000 5000
  拉伸弹性模量/GPa 130 145
  断裂伸长率/% 40 35
  比拉伸强度/( 106m) 029 036
  比弹性模量/( 106m) 93 103
  热膨胀系数(30~160℃ )
/(10-6/℃ ) +15 0
  热失重(
500℃ )
/% 95 48


22  芳纶织物
为了便于使用,满足用户的适用要求,各制造商也供应各种形式的芳纶织物。
表6
22 是杜邦公司芳纶织物牌号与性能。
表6
22  杜邦公司芳纶织物牌号与性能

单位面积织物 纱线密度/(束/cm) 纱线纤度/


tex 厚度
织物牌号 组 织 宽度/cm
质量/(
g/m2) 经向 纬向 经向 纬向 /mm

166 平纹 30
6 24 24 0
05

199 平纹 61
1 37 37 0
08

120 平纹 61
1 13 13 195 195 0
11 96,
127,
152

220 平纹 74
7 9 9 380 380 0
11 127
181 8 缎纹 169 20 20 380 380 0
23 96,
127,
152
中 281 平纹 170 7 7 1140 1140 0
25 96,
127,
152
等 285 4 缎纹 170 7 7 1140 1140 0
25 96,
127,152
质 500 平纹 163 5 5 1420 1420 0
25 127,
147
量 335 4 缎纹 231 7 7 1420 1420 0
30 —
328 平纹 231 7 7 1420 1420 0
33 127

143 4 缎纹 190 39 8 380 195 0
25 96,
127

243 4 缎纹 228 15 7 1140 380 0
33 —

粗 1050 4×4 方平组织 357 11 11 1420 1420 0
46 —
纱 1033 8×8 方平组织 509 16 16 1420 1420 0
66 112
类 1350 4×4 方平组织 458 10 9 2130 2130 0
64 127,152

表6
23 是 Hexc
el公司芳纶织物性能。
表6
23 He
xcl公司芳纶织物性能

经纬比例/% 纤维类型 单位面积织物
织物牌号 组 织 宽度/mm 厚度/mm
经向 纬向 经向 纬向 质量/(
g/m2)
20796 平纹 50 50 K49 K49 60 1020 0
1
21039 5 缎纹 50 50 K49 K49 120 1200 0
16
20788 8 缎纹 49 51 K49 K49 170 1200 0
21
20914 4 缎纹 51 49 K49 K49 175 1200 0
25
20917 2×2 斜纹 50 50 K49 涤纶 175 1200 0
24
21036 4 缎纹 48 52 K49 K49 185 1200 0
28
21115 UD/塔夫绸 96 4 K49 EC9
34
tex 195 500 0
2
21071 5 缎纹 50 50 K49 K49 320 1200 0
42
20875 平纹 50 50 K29 K29 275 1220 0
36

93
   表 6
24 是杜邦公司芳纶 Kev
lar
49 片材的主要性能。
表6
24  杜邦公司芳纶 Ke
vla
r49 片材性能
性    能 AK
40
30 AK
60
30 AK
90
30 AK
120
30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280 415 623 832
  宽度/mm 300 300 300 300
  设计强度/MPa 2058 2058 2058 2058
  设计屈服度/(104N/m) 40 60 90 120
  设计模量/GPa 117 117 117 117

表6
25 是日本 S
tee
lCompos
ite公司建筑补强芳纶片材的性能。
表6
25  日本 S
tee
lCompo
sie公司建筑补强芳纶片材性能

单位面积纤维 拉伸强度 拉伸弹性
片材代号 纤维类型 厚度/mm 宽度/mm
质量/(g/m2) /MPa 模量/GPa
 FTS
AK
40 芳纶 280 0193 2100 120 500
 FTS
AK
60 芳纶 415 0286 2100 120 500
 FTS
AK
90 芳纶 623 0430 2100 120 500
 FTS
AK
120 芳纶 830 0572 2100 120 500
 FTS
AK
20BW 芳纶 >170 0
0586 >1900 120 500

3  玻璃纤维及其织物性能

作为增强材料玻璃纤维主要有 S 玻璃纤维和 E 玻璃纤维。


S 玻璃纤维是高强度、高模量玻 璃 纤 维, 国 外 也 称 R 玻 璃 纤 维 或 T 玻 璃 纤 维, 拉 伸 强
度和弹性模量较 E 玻璃纤维要高 20%~30% 。高温下强度保持率高,且具有高的疲劳强度。
耐酸碱性也优于 E 玻璃纤维。用于对耐药品性要求高的工作环境以及航空航天领域 。
E 玻璃纤维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较好的耐老化性能,优良的电性能。价格低廉, 广泛
用于 FRP 作增强材料。在 FRP 中占 90% 。缺点是易被无机酸侵蚀,耐碱性也不太好。

31  玻璃纤维
表6
26 是有关国家生产的高强型玻璃纤维性能比较。
表6
26  高强型玻璃纤维性能
项     目 中国高强 2# 中国高强 4# 法国 R 日本 T 美国 S994 俄罗斯 BMNC

新生态单丝强度/MPa 4020 4600 4400 4650 4580~4890 4500~5000


拉伸弹性模量/GPa 83 86 84 84 85~87 95
断裂伸长率/% — 5
3 — 5
5 5
4 —
密度/(
g/cm3) 2
54 2
53 2
55 2
49 2
49 2
56
热膨胀系数/(×10-7/℃ ) — 29 90 — — —
介电常数(
1MHz) — 5
4 8
5 — — —
介电损耗角正切(
1MHz)
/(×104) 0
0015 0
006 — — —
体积电阻(
150℃ )
/(Ω·cm) — 15
10 8
10 — — —
耐酸性( l,
10%HC 96h 质量损失)
80℃ , /% — 1
0 1
2 — — —
耐碱性(水泥饱和水溶液,
80℃ ,
200h质量损失)
/% — — 0
8 — — —

表6
27 是 E 玻璃纤维的主要性能。

94
表6
27 E 玻璃纤维的主要性能
项       目 E 玻璃纤维
  密度/(
g/cm3) 2
54~2
57
  拉伸强度/MPa 3400
  拉伸弹性模量/GPa 72
5~75
5
  断裂伸长率/% 3~4
  热膨胀系数/(
10-7/℃ ) 56
  介电常数(
1MHz) 6
7
      (
245GHz) 6
7
  介电损耗角正切(
1MHz) 0
0017
         (
245GHz) 0
0063
  体积电阻(
150℃ )
/(Ω·cm) 1017
  耐酸性( l,
10%HC 96h 质量损失)
80℃ , /% 42
  耐碱性(水泥饱和水溶液, 200h 质量损失)
80℃ , /% 10
5


32  玻璃纤维织物
表6
28 是高强型玻璃纤维织物主要物理性能。
表6
28  高强型玻璃纤维织物主要物理性能
原丝号数 × 股数 密度/(束/cm) 强度/(
N/25×200mm)
织物牌号 厚度/mm 组织
经向 纬向 经向 纬向 经向 纬向
 SW
100 0
10 12×2 12×2 20+1 20+2 550 550 平纹
 SW
100A 0
10 12×2 12×2 20+1 20+2 550 550 斜纹
 SW
150 0
15 12×4 12×4 16+1 12+1 1000 850 平纹
 SW
160 0
16 12×4 12×4 18+1 14+1 1200 1000 缎纹
 SW
160A 0
16 12×4 12×4 16+1 16+1 1050 1050 斜纹
 SW
180 0
18 12×4 12×4 18+1 18+1 1200 1200 缎纹
 SW
180A 0
18 12×6 12×4 18+1 16+1 1800 1050 平纹
 SW
200 0
20 12×6 12×6 16+1 16+1 1600 1600 斜纹
 SW
200C 0
20 12×8 12×2 16+1 16+1 2000 450 斜纹
 SW
210C 0
21 12×6 12×6 16+1 12+1 1500 1200 平纹
 SW
210 0
21 12×8 12×2 20+1 10+1 2500 350 斜纹
 SW
220 0
22 12×6 12×6 18+1 14+1 1862 1568 斜纹
 SW
280 0
28 12×8 12×2 28+1 10+1 3400 350 缎纹

表6
29 是 E 型玻璃纤维织物主要物理性能。
表6
29  国产典型 E 玻璃纤维织物的规格和性能
单位面积 经纬密度/(束/cm) 强度/(
N/25×100mm)
产品代码 厚度/mm 组织
质量/(
g/m 2)
经向 纬向 经向 纬向
 EW 100A 0
10 100 20 20 490 490 平纹
 EW 100B 0
10 100 22 20 490 392 平纹
 EW 140 0
14 135 16 12 735 490 平纹
 EW 160 0
16 140 16 10 735 490 平纹
 EW 220 0
22 220 8 7 1000 500 平纹
 EW 320 0
32 320 20 13 1600 960 1/3 破斜纹
 EWO140 0
14 140 16 12 735 496 平纹
 EWO195 0
195 190 16 12 960 720 平纹
 EWO240 0
24 250 16 12 1500 720 平纹

95
续表

单位面积 经纬密度/(束/cm) 强度/(


N/25×100mm)
产品代码 厚度/mm 组织
质量/(
g/m 2)
经向 纬向 经向 纬向

 EWO330 0
33 340 12 11 1500 1000 平纹
 EWR170 0
17 170 16 9 960 540 1/3 破斜纹
 EWR400 0
40 395 3
6 3
5 1600 1500 平纹
 EWR570 0
50 570 2
6 2
4 2400 2400 平纹
 EWR800 0
75 800 1
8 1
4 3500 3300 平纹
 2116 0
10 105 24 22
5 230 210 平纹
 7630 0
16 165 11
8 12
2 720 720 平纹
 7652 0
25 259 12
6 12
6 1000 1000 平纹
 3732 0
40 427 19
5 12 2000 1400 1/3 破斜纹
 3784 0
75 884 19
5 12 3600 2500 8 缎纹

表6
30 是玻璃纤维片材主要性能。
表6
30  玻璃纤维片材主要性能
项    目 FTS
GE
30 HMC
03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300 350
  拉伸强度/MPa 1500 —
  拉伸弹性模量/GPa 74 60
  计算厚度/mm — 0
2
  纤维类型 E 玻璃纤维 E 玻璃纤维
  生产厂家 日本东 德 HMC

4  其他纤维性能


41  石英纤维
石英纤维由石英晶体通过熔融拉丝工艺制成,是一种均匀、超纯玻璃纤维。石英纤维具
有优异的介电性能,用 于 高 性 能 雷 达 天 线 罩 和 电 路 板; 优 良 的 隔 热 性 能, 用 于 宇 航 防 热 材
料。石英纤维和酚醛树脂、环氧 树 脂 具 有 很 好 的 兼 容 性。 表 6
31 是 石 英 纤 维 基 本 性 能, 表

32 是Hexc
el公司石英纤维织物性能。
表6
31  石英纤维基本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备    注

  密度/(
g/cm3) 2
2
  拉伸强度/ MPa 6000 初生态纤维
  拉伸弹性模量/GPa 78 初生态纤维
  断裂伸长率/% 7
7 初生态纤维
  介电常数 3
74 1GHz
  介电强度/(
kV/mm) 37
  介电损耗角正切 0
0002 1GHz
  比热容/[
J/(
g· ℃ )] 0
75
  热膨胀系数/ (
10-6/℃ ) 0
54 20℃
  热导率/[W/(
m·K)] 1
38
  软化点/℃ 1700
  最高工作温度/℃ 1050 在空气中

96
表6
32 He
xcl公司石英纤维织物性能

牌 号 503 610 593 581


性 能

  组织 平纹 5 缎纹 8 缎纹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112 145 265 292
  质量比      经向 55 52 50 50
         纬向 45 48 50 50
  密度/(束/cm)  经向 19
2 11
2 19
5 21
         纬向 15
8 10
5 19
5 21
  纤维类型 S1C933 S1C967 S1C967 S1C967
  宽度/mm 965 1000 1100 965
  厚度/mm 0
09 0
11 0
20 0
22


42  硼纤维  
硼纤维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压缩强度高,约为其拉伸强度的两倍;高的热传导性、
低的热膨胀系数和高的硬度;具有吸收中子能力,适用于核燃料及核废弃物运输和贮存设施。
硼纤维价格昂贵,直径较粗,延展性差,工艺性能差。硼纤维复合材料加工性能差,不
适于制造形状复杂的制件。
表6
33 是中国、美国、俄罗斯三国生产的硼纤维的主要性能。
表6
33  硼纤维的主要性能
性    能 中国(
BIAM) 美国(
Tex
tron) 俄罗斯

  直径/μm 140 142 142


  密度/(g/cm3) 2
5 2
57 2
5
  拉伸强度/MPa 3704 3600 3208
  拉伸弹性模量/GPa 394 400 400
  断裂伸长率/% 1
1 — —
  压缩强度/MPa — 6900 6416
  热膨胀系数/(
10-6/℃ ) 5
4 4
5 4
5


43  聚苯基苯并双 口恶 唑 (
PBO) 纤维
PBO 纤维最突出的性能是高强 度 和 高 模 量, 是 迄 今 为 止 有 机 纤 维 中 强 度 和 模 量 最 高 的
纤维。PBO 纤维热分解温度 也 很 高, 同 时 具 有 优 良 的 抗 蠕 变、 耐 化 学 药 品、 耐 磨、 耐 高 湿
性能,吸湿率低 ( 6% ),吸湿和脱湿时纤维尺寸稳定好,阻尼性能也很好,纤维柔软,易

加工,是一类有价值的先进复合材料用的增强材料。表 6
34 是 PBO 纤维的主要性能。
表6
34 PBO 纤维的性能
性    能 Sy
lonAS Sy
lon HM PBOM5 PBO
  生产公司 东洋纺 东洋纺 阿克苏 杜邦
  密度/(
g/cm3) 1
54 1
56 1
70 1
57
  拉伸强度/MPa 5800 5800 — 3400
  拉伸弹性模量/GPa 180 280 330 406
  断裂伸长率/% 3
5 2
5 1
2 —
  饱和吸湿率/% 2
0 0
6 — —
 LOI 68 68 75 —
  线膨胀系数/(
10-6/℃ ) — -6 — —
  热分解温度/℃ 650 650 — 650
  最高工作温度/℃ 350 350 — 350

97

44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
UHMWPE) 纤维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 UHMWPE) 具有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 优异的抗冲击和阻尼
性能;耐环境性好,可耐水、耐湿、耐化学介质、耐紫外光、抗霉菌;电绝缘性好、介电常
数低;低温性能好,在 -150℃ 以下没有脆点。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主 要 缺 点 是 耐 热 性 能 低, 熔 点 在 144~152℃ , 强 度 和 模 量 随
温度升高而下降;抗蠕变性能也较差。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可作为复合材料增强材料使用,也作为防弹材料得到广泛应用。
表6
35 和表 6
36 是国外和国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性能。
表6
35  国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性能
生产公司 牌 号 密度/(
g/cm3) 拉伸强度/MPa 拉伸弹性模量/GPa 断裂伸长率/%

Dyne
emaSK60 0
97 2700 89 3
5
Dyne
emaSK65 0
97 3000 95 3
6
荷兰 DSM
Dyne
emaSK75 0
97 3400 107 3
8
Dyne
emaSK76 0
97 3600 116 3
8
Spe
ctr
a900 0
97 2400 79 3
6
美国 Al
li
edgna
l Spe
ctr
a1000 0
97 2910 101 3
3
Spe
ctr
a2000 0
97 3000 116 2
9

表6
36  国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性能
拉伸弹性
型 号 规 格 密度/(
g/cm3) 拉伸强度/MPa 断裂伸长率/%
模量/GPa

  中太超高强Ⅰ 0
97 1740 51
3 ≤5
  中太超高强Ⅱ 0
97 2130 51
3 ≤5
  中太超高强Ⅲ 0
97 2710 87
0 6
≤3
  中太超高强Ⅳ 0
97 2710 87
0 4
≤3
  中太超高强Ⅴ 0
97 3480 121 0
≤3
FDC85
 S 2500×300 0
97 2700~2900 69~86 5~7
FDC85
 S 1680×200 0
97 2830~3080 77
7~99
3 3
5~4
FDC88
 S 2280×320 0
97 2830~3080 77
7~95
0 3
5~4
FDC88
 S 1120×160 0
97 3000~3260 86~112 3~3
6


45  陶瓷纤维
陶瓷纤维主要包括碳化硅、氧化铝、氮化硼和氮化硅纤维等。陶瓷纤维具有耐高温、抗
氧化、阻燃等特点。表 6
37 是几种 Ni
cal iC 纤维的典型性能。表 6
onS 38 是 3M 公司陶瓷纤
维的基本性能。表 6
39 是 CVD 法生产的 S
iC 纤维的性能。
表6
37  耐高温 S
iC 纤维典型性能
性     能 Hi
Ni
cal
on Hi
Ni
cal
onS Ni
cal
onNL
200
  密度/(
g/cm3) 2
74 3
10 2
55
  拉伸强度/MPa 2800 2600 3000
  拉伸弹性模量/GPa 270 420 220
  断裂伸长率/% 1
0 0
6 1
4
  纤维直径/μm 14 12 14
  丝束数/(根/束) 500 500 500
  纤度/
tex 200 180 210
  电阻率/(Ω·cm) 14 01 103~104
  原子比/(C/S
i) 1
39 1
05 1
31

98
表6
38 3M 公司的陶瓷纤维的基本性能
单     位 Nex
tel312 Nex
tel440 Nex
tel550 Nex
tel610 Nex
tel720
  密度/(
g/cm3) 2
7 3
0 3
0 3
9 3
4
  拉伸强度/MPa 1700 2000 2000 2930 2100
  拉伸弹性模量/GPa 150 190 193 373 260
  纤维直径/μm 10~12 10~12 10~12 10~12 10~12
  比表面面积/(m2/g) <02 2
<0 2
<0 2
<0 2
<0
  热膨胀系数(100~1000℃ )
/ (
10-6/ )
℃ 3(25~5 00℃ ) 5
3 5
3 7
9 6
0
  介电常数(
937GHz) 52 5
7 约5
8 约9
0 约5
8
  工作温度/℃ 1204 1371 1204 1204 1204

表6
39 CVD 法 S
iC 纤维的典型性能
项     目 S
iC(W 芯) S
i C 芯)
C( S
iC(中科院金属所)
密度/(
g/cm3) 3
46 3
6 3
10 3
0 3
4
拉伸强度/MPa 3350 3300~4460 2410 3400 >3700
拉伸弹性模量/GPa 434~448 422~448 351~365 400 400
纤维直径/μm 102 142 102 142 100±3
热膨胀系数/(10-6/℃ ) — 4
9 — 15 —
表面涂层 富碳 C+Ti
Bx — S
i/C 富碳

参 考 文 献

1  贺福等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5 (
4),2000:9
2  赵稼祥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5 (
6),2000:23
3  贺福,王茂章 碳纤维和石墨纤维复合材料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4  《高技术新材料要览》 编委会 高技术新材料要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5 h
ttp://wwwhexc
elf
ibe
rs om/Ma
c rke
ts/Pr
oduc
ts/Con
ti /_Pr
nuous oduc
tli
st tm,Con
h tinuousF
ibe
rDa
taShe
ets

6 htp://wwwrkg
ruppen
s/pd
e f/ko
lfi
be/uk/_R&K%20AQ863uk
r f,c
pd omme
rci
al do
cumen
tat
ion No: AQ863,
Da
te:Sep
t2003
7 h
ttp://wwwt
orayc
a om/p
c rope
rti
es/en/
image
s/r
epo
rt_eng01_2
html,To
rayI
ndus
tri
es,Ca
rbonF
i r:2003
be

8 htp://wwwt
orayc
a om/p
c rope
rti
es/en/
image
s/r
epo
rt_eng02_2
html,To
rayI
ndus
tri
es,Ca
rbonFabr
ics:2003

99
第 7 章   树脂基体性能

1  环氧树脂基体性能

环氧树脂是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最常用的树脂基体,具有工艺性能好、耐腐蚀、耐高温等
特点,环氧基复合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体育等领域。

11  国内环氧树脂基体
表7
1 是国内中温固化环氧树脂基体的基本性能。表 7
2 是国内高温固化环氧树脂 基 体
的基本性能。表 7
3 是国内其他固化方式 (如低温固化、辐射固化) 固化环氧树脂基体的基
本性能。

表7
1  国内中温固化环氧树脂基体的基本性能

树脂基体牌号 性    能 典型值 试验方法及条件

玻璃化转变温度/℃ DMA
吸湿率/% 3
4
密度/(
g/cm3) 1
24

3218 130℃ 凝胶时间/mi


n 2~5 小刀法
拉伸强度/MPa 70
拉伸弹性模量/GPa 3
2

断裂伸长率/% 3
0
密度/(
g/cm3) 1
23
室温 73
拉伸强度/MPa
60℃ 63
3234 室温 3
3
拉伸弹性模量/GPa GB/T2568—1995
60℃ 2
6
室温 2
8
断裂伸长率/%
60℃ 3
6
玻璃化转变温度/℃ ≥125 DMA
室温 76
拉伸强度/MPa
80℃ 69
室温 3
3
拉伸弹性模量/GPa GB/T2568—1995
3235 80℃ 2
9
室温 3
4
断裂伸长率/%
80℃ 3
7
室温 15
6
断裂功/( /m3)
105J
80℃ 16
2

100
续表

树脂基体牌号 性    能 典型值 试验方法及条件

玻璃化转变温度/℃ 170 DMA

室温 84

拉伸强度/MPa 60℃ 78

80℃ 65

室温 3
0
3261
拉伸弹性模量/GPa 60℃ 2
7 GB/T2568—1995

80℃ 2
6

室温 4
2

断裂伸长率/% 60℃ 4
9

80℃ 5
0

密度/(
g/cm 3)

2

拉伸强度/MPa 80
58
GB/T2568—1995
拉伸弹性模量/GPa 3
47
3266
弯曲强度/MPa 151
4
GB/T2570—1995
弯曲模量/GPa 3
77

玻璃化转变温度/℃ 120
5 DSC

密度/(
g/cm 3)

14~1
18

热变形温度/℃ 93~96

拉伸强度/MPa 87
7~95
1

YEW
7808 拉伸弹性模量/GPa 3
62~3
82

断裂伸长率/% 3
8~4
0

冲击强度/(
kJ/m 2)
17
6

弯曲强度/MPa 127~132

密度/(
g/cm3) 1
12~1
16
热变形温度/℃ 86~90
拉伸强度/MPa 86
8~93
1

YEB
7912 拉伸弹性模量/GPa 3
43~3
62
断裂伸长率/% 3
8~4
2
冲击强度/(
kJ/m 2)
19
6
弯曲强度/MPa 122~137

表7
2  国内高温固化环氧树脂基体的基本性能

树脂基体牌号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及条件

密度/(
g/cm3) 1
23

玻璃化转变温度/℃ 154~170 TMA


4211
热变形温度/℃ 136~148

拉伸弹性模量/GPa 2
842

101
续表

树脂基体牌号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及条件

泊松比 0
409

压缩强度/MPa 50
6

弯曲强度/MPa 60
3

平面剪切强度/MPa 33
2
4211
平面剪切模量/GPa 1
17

56
8 20~50℃

热膨胀系数/(
10-6/℃ ) 67
1 20~100℃

62
4 20~160℃

密度/(
g/cm3) 1
28 GB/T1033—1986

玻璃化转变温度/℃ 258~262 扭辫法(


2℃/mi
n)

-55℃ 71
5

室温 67
7

拉伸强度/MPa 80℃ 52
0

125℃ 40
0

150℃ 39
0

-55℃ 4
66

室温 3
77

拉伸弹性模量/GPa 80℃ 3
17

125℃ 2
71 GB/T1040—1992
5222 150℃ 2
63

-55℃ 1
75

室温 1
99

断裂伸长率/% 80℃ 1
79

125℃ 1
60

150℃ 1
86

泊松比 0
443

断裂功/( /m
10J 5 2)

3

压缩强度/MPa 199
1

压缩弹性模量/GPa 3
46 GB/T1041—1992

压缩屈服强度/MPa 161
9

热膨胀系数/(
10-6/℃ ) 40
692+0 t①
0948 GB/T1036—1989

密度/(
g/cm3) 1
26

玻璃化转变温度/℃ 220 DMA

5228 拉伸强度/MPa 86

拉伸弹性模量/GPa 3
5 GB/T2568—1995

断裂伸长率/% 3
4

102
续表

树脂基体牌号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及条件

玻璃化转变温度/℃ 230 DMA

介电常数 3
0 波导短路法

5251 介电损耗角正切 0
0217 (
937GHz)

20℃ 3 40
30~3
黏度/Pa·s
40℃ 0
50~0
55

密度/(
g/cm3) 1
26

玻璃化转变温度/℃ 220 DMA

5288 拉伸强度/MPa 98

拉伸弹性模量/GPa 3
5 GB/T2568—1995

断裂伸长率/% 4
3

密度/(
g/cm3) 1
2

玻璃化转变温度/℃ 197 DMA

室温 122
弯曲强度/MPa GB/T2570—1995
155℃ 80

室温 189
压缩强度/MPa

JN
213 155℃ 162
GB/T2569—1995
室温 4
8
压缩弹性模量/GPa
155℃ 4
0

断裂伸长率/% 4
3 GB/T2571—1995

介电常数 2
91
波导短路法(
937GHz)
介电损耗角正切 0
021

  ① t 为热膨胀系数测试温度。

表7
3  国内其他固化方式固化环氧树脂基体的基本性能
树脂基体牌号 性 能 典型值 试验方法及条件

密度/(
g/cm3) 1
216
玻璃化转变温度/℃ 192 DMA
饱和吸湿率/% 1
954

EB99
1(电 固化收缩率/% 2
878
子束固化) 拉伸强度/MPa 48
4
GB/T2568—1995
拉伸弹性模量/GPa 3
61
弯曲强度/MPa 76
3
GB/T2570—1995
弯曲弹性模量/GPa 3
41
玻璃化转变温度/℃ DMA
拉伸强度/MPa 53
1
GB/T2568—1995
01(低温
LT 拉伸弹性模量/GPa 2
82
固化环氧树脂) 断裂伸长率/% 2
5
弯曲强度/MPa 97
4 GB/T2570—1995
简支梁冲击强度/(
J/m 2)
11
0

103

12  国外环氧树脂基体
表7
4 所示为高温固化 8552 环氧树脂基体的物理及力学性能。表7
5 为 934 环氧树脂基
体的物理及力学性能。表 7
6 为 977
2 环 氧 树 脂 基 体 的 物 理 及 力 学 性 能。 表 7
7 为 977
3环
氧树脂基体的物理 及 力 学 性 能。 表 7
8 为 913 环 氧 树 脂 基 体 的 物 理 及 力 学 性 能。 表 7
9为
914 环氧 树 脂 基 体 的 物 理 及 力 学 性 能。 表 7
10 为 R6376 环 氧 树 脂 基 体 的 物 理 及 力 学 性 能。
表7
11 为 PR500RTM 环氧树脂基体的物理及力学性能。表7
12 为 F155 环氧树脂基体的物
理及力学性能。

表7
4 8552 环氧树脂基体物理及力学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及条件

  颜色 黄色

  密度/(
g/cm3) 1
30

干态 200
  玻璃化转变温度/℃ RDS
7700
湿态 154

  黏度(
70℃ )
/Pa·s 1600~1700

  凝胶时间(
177℃ )
/mi
n 9~18

  拉伸强度/MPa 121 I
SO R527Type

  拉伸弹性模量/GPa 4
7

  断裂伸长率/% 4
0

  断裂韧性(
KIc)
/( i·(
ks in)
05)

475

  应变能释放率(
GIc)
/(/m2)
J 679
77

   注:1ks 76kPa;
i=6894

i 0254m。
n=0

表7
5 934 环氧树脂基体物理及力学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密度/(
g/cm3) 1
30

干态 194
  玻璃化转变温度/℃
湿态 160

干态 177
  长期工作温度/℃
湿态 93

  拉伸强度/MPa 82
7

  拉伸弹性模量/GPa 4
1

  断裂伸长率/% 0
7

  弯曲强度(室温)
/MPa 68
9

  弯曲弹性模量(室温)
/GPa 4
1

  弯曲强度(
93℃ )
/MPa 117
2

  弯曲弹性模量(
93℃ )
/GPa 3
2

  弯曲强度(
93℃ 湿态)
/MPa 68
9

  弯曲弹性模量(
93℃ 湿态)
/GPa 2
8

104
表7
6 977
2 环氧树脂基体的物理及力学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及条件

  密度/(
g/cm3)

31

  玻璃化转变温度/℃ 212 RDS,


10℃/mi

干态 126~138
  长期工作温度/℃
湿态 ① 104

  拉伸强度/MPa 81
4±11

  拉伸弹性模量/GPa 3
52±0
14

  弯曲强度/MPa 197±7

  弯曲弹性模量/GPa 3
45±0
07

GIc/(
J/m 2)
478±84
  层间断裂韧性
1/2)
KIc/(MPa/m 1
34±0
15

  ① 湿态条件为 71℃ 水浸 7d。

表7
7 977
3 环氧树脂基体的物理及力学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及条件

  密度/(
g/cm3)

干态 218 G′,
5℃/mi

  玻璃化转变温度/℃ 干态 226 G″,


5℃/mi

干态 240 Tanδ,
5℃/mi

湿态 ① 178 G′,
5℃/mi

  玻璃化转变温度/℃ 湿态 189 G″,


5℃/mi

湿态 190 anδ,
t 5℃/mi

干态 177
  长期工作温度/℃
湿态 132

  弯曲强度/MPa 144
7±30 干态

  弯曲弹性模量/GPa 3
79±0
07 三点弯曲 S/D=16∶1

  弯曲强度/MPa 69
6±2
8 湿态 ① ,
121℃
  弯曲弹性模量/GPa 2
41±0
1 三点弯曲 S/D=16∶1

GIc/(
J/m 2)
478±84
  层间断裂韧性 三点弯曲模式
1/2)
KIc/(MPa/m 1
34±0
15

  ① 湿态条件:71℃ 水浸 7d。

表7
8 913 环氧树脂基体的物理及力学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及条件

15000 100℃

  黏度/mPa·s 6300 120℃

3000 140℃

60 100℃

  凝胶时间/mi
n 15 120℃

4 140℃

105
续表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及条件

2 25℃
  贮存期/月
6 0℃

  密度/(
g/cm 3)

23 22℃

131 120℃×1h 固化

  玻璃化转变温度/℃ 158 5h 固化


125℃×1

164 135℃×1h 固化

70℃ 66
  拉伸强度/MPa
90℃ 64

  拉伸弹性模量/GPa 室温 3
4

  挥发分含量/% <1 150℃ ,
30mi

表7
9 914 环氧树脂基体的物理及力学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及条件

  密度/(
g/cm3) 1
3 22℃

  玻璃化转变温度/℃ 224 DMA

  挥发分含量/% <1 150℃

43 140℃

23 150℃
  凝胶时间/mi

12 160℃

7 170℃

表7
10 R6376 环氧树脂基体的物理及力学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及条件

70℃ 385000
  黏度/(
mPa·s)
145℃ 6300

  密度/(
g/cm3) 1
31

  吸湿率(
88℃ 水浸 48h)
/% 1
7

  玻璃化转变温度/℃ 224 DMA

室温 105
  拉伸强度/MPa
121℃ 75
8

室温 3
58
  拉伸弹性模量/GPa
121℃ 2
48

室温 144
  弯曲强度/MPa
121℃ 133

室温 4
41
  弯曲弹性模量/GPa
121℃ 3
51

  断裂韧性(
GIc)
/(/m2)
J 420
5

106
表7
11 PR500 树脂的物理及力学性能
未固化树脂热物理性能
温度/℃ 比热容/[
J/(
g· ℃ )] 热焓/(
J/g) 试验方法及条件

35 1
564 94
533
45 1
605 110397
55 1
661 126757
65 1
733 143773
75 1
785 161412
85 1
841 179586
95 1
905 198344
DSC 法,
20℃/mi

105 1
978 217807
115 2
057 238036
125 2
150 259142
135 2
284 281374
145 2
530 305562
155 2
743 332356
165 2
140 356504
固化树脂物理及力学性能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及条件

  密度/(
g/cm3) 1
250

  玻璃化转变温度/℃ 200 DSC 法


干态 177
  长期工作温度/℃
湿态 149
  吸湿率/% 1
56 88℃ 到平衡
RH100% ,

  拉伸强度/MPa 56
6

  拉伸弹性模量/GPa 3
6
ASTM D638—84
  拉伸断裂伸长率/% 1
9

  泊松比 0
37

  弯曲强度/MPa 127

  弯曲弹性模量/GPa 3
5 ASTM D790—84A

  弯曲应变/% 4
2
固化树脂热膨胀系数
温度/℃ 热膨胀系数/(
10-6/℃ ) 试验方法及条件
35~40 49
40~50 58
TMA
40~170 69
80~140 68
固化树脂的电性能
测试频率
性能 试验方法及条件
1kHz 1MHz
  介电常数 4
123 3
856

  介电损耗角正切 0
002 0
026 ASTM D—150

  介电损耗系数 0
010 0
101
固化树脂线性收缩率

温度/℃ 收缩率/% 试验方法及条件

149 0
75

160 0
85 ASTM D2566

204 0
99

107
表7
12 F155 环氧树脂基体的物理及力学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性    能 典 型 值

  密度/(
g/cm
3)

335   拉伸弹性模量/GPa 3
24
  玻璃化转变温度/℃ 121   断裂伸长率/% 5
2
  饱和吸湿率/%   断裂韧性(


4 K1c)
/(MPa/m1 2) 1
65
  热膨胀系数/(
10-6/℃ ) 52
7   应变能释放率(G1c)
/( /m2)
kJ 0
73
  拉伸强度/MPa 80   凝胶时间(
121℃ )
/mi
n 4~10

2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体性能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 (
BMI) 是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另一种最常用树脂基体, 其耐热性
能好于环氧树脂,但工艺性能较环氧树脂差,同时具有耐湿热、耐辐射,热膨胀系数小、电
性能好及耐磨等特点,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的耐高温结构
材料、透波结构材料等。

21  国内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体
表7
13 为国内 BMI树脂基体的物 理 和 力 学 性 能。 表 7
14 为 国 内 RTM 成 型 BMI 树 脂
基体的物理和力学性能。

表7
13  国内 BMI树脂基体的物理和力学性能
树脂基体牌号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及条件

密度/(
g/cm 3)

25

饱和吸湿率/% 1
25

玻璃化转变温度/℃ 220 DMA


5405
拉伸强度/MPa 77

拉伸弹性模量/GPa 3
45 GB/T2568—1995

断裂伸长率/% 2
7

密度/(
g/cm 3)

26

饱和吸湿率/% 3
5

玻璃化转变温度/℃ 270 DMA

拉伸强度/MPa 78

5428 拉伸弹性模量/GPa 3
5 GB/T2568—1995

断裂伸长率/% 3
0

弯曲强度/MPa 78
GB/T2570—1995
弯曲弹性模量/GPa 3
5

简支梁冲击强度/(
kJ/m2) 18
9

密度/(
g/cm3) 1
25
饱和吸湿率/% 3
2
玻璃化转变温度/℃ 240 DMA
5429
拉伸强度/MPa 76
拉伸弹性模量/GPa 3
3 GB/T2568—1995
断裂伸长率/% 3
5

108
续表

树脂基体牌号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及条件

拉伸强度/MPa 65
6

拉伸弹性模量/GPa 3
0
QY8911
断裂伸长率/% 2
6

断裂能释放率/(
J/m 2)
316

E′ 240
玻璃化转变温度/℃ DMA

anδ 270

拉伸强度/MPa 65
QY8911
Ⅱ
拉伸弹性模量/GPa 3
3

断裂伸长率/% 2
5

断裂能释放率/(
J/m 2)
298

密度/(
g/cm 3)

24

玻璃化转变温度/℃ 250 DMA

QY8911
Ⅲ 拉伸强度/MPa 85

拉伸弹性模量/GPa 3
4

断裂伸长率/% 2
9

密度/(
g/cm3) 1
24
吸湿率/% 2
1
玻璃化转变温度/℃ 265 DMA
拉伸强度/MPa 100

QY9511 拉伸弹性模量/GPa 4
2
断裂伸长率/% 3
7
弯曲强度/MPa 132
弯曲弹性模量/GPa 4
7
压缩强度/MPa 196

密度/(
g/cm3) 1
21

吸湿率(水煮 100h)
/% 3
2 GB/T1034—1998

热变形温度/℃ 265 GB/T1634—1979

玻璃化转变温度/℃ 274 DSC 法

拉伸强度/MPa 73

拉伸弹性模量/GPa 3
67 GB/T2568—1995

4501A 断裂伸长率/% 2
02

室温 117

弯曲强度/MPa 150℃ 70 GB/T1449—1983

180℃ 60

冲击强度/(
kJ/m2) 2
34 GB/T2571—1995

介电常数(
937GHz) 2
94
波导短路法
介电损耗角正切(
937GHz) 0
0117

109
表7
14  国内 RTM 成型 BMI树脂基体的物理和力学性能
树脂基体牌号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及条件

密度/(
g/cm3) 1
21

饱和吸湿率/% 2
89

玻璃化转变温度/℃ 304 DMA

拉伸强度/MPa 79

6421 拉伸弹性模量/GPa 3
97 GB/T2568—1995

断裂伸长率/% 2
25

弯曲强度/MPa 130
GB/T2570—1995
弯曲弹性模量/GPa 4
25

冲击强度/(
kJ/m2) 10
04

玻璃化转变温度/℃ 230 DMA

拉伸强度/MPa 81

拉伸弹性模量/GPa 4
5

断裂伸长率/% 2
2
QY8911
Ⅳ
(RTM) 弯曲强度/MPa 119

弯曲弹性模量/GPa 4
2

压缩强度/MPa 211

压缩弹性模量/GPa 4
6

密度/(
g/cm3) 1
2

拉伸强度/MPa 71
2
GB/T2568—1995
断裂伸长率/% 1
85

弯曲强度/MPa 78 GB/T1449—1983


JN
502 冲击韧性/(
J/mm2) 0
079 GB/T2571—1995

介电常数(
10GHz) 2
9
波导短路法
介电损耗角正切(
10GHz) 0
09

黏度(室温)
/(mPa·s) 380~440

适用期/h ≥38

吸湿率/% 2
2

玻璃化转变温度/℃ ≥218 DMA


QY9512
拉伸强度/MPa 85
RFI工艺)

拉伸弹性模量/GPa 3
4

断裂伸长率/% 2
9


22  国外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体
表7
15 是 5250
4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体的物理和力学性能。表 7
16 是 5250
4RTM 双
马来酰亚胺树脂基体的物理和力学性能。

110
表7
15 5250
4 树脂基体物理和力学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及条件

  密度/(
g/cm3) 1
25 QC
PT
55

干态 300
  玻璃化转变温度/℃ QC
PT
22
湿态 200

  凝胶时间(
177℃ )
/mi
n 65 QC
PT
87

  拉伸强度/MPa 103

  拉伸弹性模量/GPa 4
6 ASTM D3039

  断裂伸长率/% 4
8

  弯曲强度/MPa 163 ASTM D790


  弯曲应变/% 4
5

  应变能释放率(
GⅠc)
/(/m2)
J 140

  摆锤冲击强度/(
kJ/m2) 17

水 4
2

JP4 0
6

JP5 0
6 71℃ ,
1000h

  耐介质性 能 (质 量 变 化 液压液(
SKyd
rol) 0
6
率)/% 润滑油(Mi
lL
23699) 0
5

MEK 0
2

防水液 0
3 RT,
100h

去漆剂 1
8

1000h 1
7
  热氧化稳 定 性 (质 量 变 5250
4/碳布预浸料
2000h 4
6
化率)/% 在 232℃ 下暴露
3000h 9
0

表7
16 5250
4RTM 树脂基体物理和力学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及条件

  密度/(
g/cm3) 1
25 QC
PT
55

干态 271
  玻璃化转变温度/℃ QC
PT
22
湿态 207

  凝胶时间(
177℃ )
/mi
n 65 QC
PT
87

  长期工作最高温度/℃ 204

  拉伸强度/MPa 103

  拉伸弹性模量/GPa 4
6 ASTM D3039

  断裂伸长率/% 4
9

  弯曲强度/MPa 163
ASTM D790
  弯曲应变/% 4
5

GⅠc/(
J/m2) 140
  层间断裂韧性
1/2)
KⅠc/(MPa/m 0
85

111
续表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及条件

  热膨胀系数/(
10-6/℃ ) 44

  摆锤冲击强度/(
kJ/m 2)
17

水 4
2

JP4 0
6

JP5 0
5 71℃ ,
1000h

液压液(
SKyd
rol) 0
6
  耐 介 质 性 能 (质 量 变 化
率)/% 润滑油(Mi
lL
23699) 0
5

MEK 0
2

防水液 0
3 RT,
170h

去漆剂(
Tur
co5351) 1
8

3  聚酰亚胺树脂基体性能

聚酰亚胺树脂基体包括热固性和热塑性聚酰亚胺两类。聚酰亚胺具有优异的热氧化稳定
性以及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可在高温环境中长期使用,但其成型工艺性较环氧树脂和双马
来酰亚胺树脂差。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冷端部件、耐高温航天部件等中得到了广
泛应用。
表7
17 是国内几种聚酰亚胺树脂的性能。表 7
18 是国外聚酰亚胺树脂的性能。
表7
17  国内几种聚酰亚胺树脂的性能

树脂基体牌号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及条件

密度/(
g/cm3) 1
36 GB/T1636—1979

玻璃化转变温度/℃ 304~320

拉伸强度/MPa 36

拉伸弹性模量/GPa 3 GB/T1040—1992
KH304
泊松比 0
39

起始分解温度/℃ 412

失重 5% 时的温度/℃ 520 TGA

失重 10% 时的温度/℃ 565

玻璃化转变温度/℃ 411 DSC 法


MPI
Ⅰ
起始分解温度/℃ 588
7 TGA

密度/(
g/cm3) 1
34

玻璃化转变温度/℃ 285~305 DSC 法

LP
15 拉伸强度/MPa 45
GB/T2568—1995
拉伸弹性模量/GPa 3
2

起始分解温度/℃ 415 TGA

112
表7
18  国外聚酰亚胺树脂的性能

树脂基体牌号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及条件

玻璃化转变温度/℃ 284

起始分解温度/℃ >400
PMR
15
失重 5% 时的温度/℃ 466 TGA

失重 10% 时的温度/℃ 514

起始分解温度/℃ 420

TSR 失重 5% 时的温度/℃ 523 TGA

失重 10% 时的温度/℃ 624

4  氰酸酯树脂基体性能

氰酸酯树脂基体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耐湿热、抗冲击、低放气性、低吸湿性和良好的介
电性能以及良好的工艺性等。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主要应用对放气性、吸湿性和尺寸稳定
性要求较高的航天复合材料 制 件 以 及 对 电 性 能 要 求 较 高 的 功 能 复 合 材 料 制 件 。 Hexc
el公 司
的 954
3、954
3A 和 954
6 氰酸酯树脂浇铸体的性能见表 7
19。
表7
19 954
3、
954
3A 和 954
6 氰酸酯树脂浇铸体的性能
树脂基体牌号
性      能
954
3 954
3A 954
6

  拉伸强度/MPa 57 56 94

  拉伸模量/GPa 2
8 3
3 3
7

  断裂伸长率/% 2
4 1
9 2
54

  压缩强度/MPa 180

室温 119 88 148

  弯曲强度/MPa 163℃ 87

163℃ 湿态 77

室温 3
0 3
2 3
9

  弯曲模量/GPa 163℃ 2
3

163℃ 湿态 2
1

无后固化 206 197


  玻璃化转变温度/℃
后固化 258

  密度/(
g/cm3) 1
19 1
19 1
25

  热膨胀系数/(
10-6/ ) 30
6

总质量损失率/% 0
2
  放气性
可凝挥发物/% 0
01

113
续表

树脂基体牌号
性      能
954
3 954
3A 954
6

室温干态 2
73

163℃ 干态 2
73
  介电常数 ①
室温湿态 2
85

163℃ 湿态 2
85

室温干态 0
006

163℃ 干态 0
008
  介电损耗角正切 ①
室温湿态 0
01

163℃ 湿态 0
02

  ① 湿热条件为 71℃ ,95%RH,140 天;测试频率为 10GHz;树脂固化条件为 177℃ 下固化 2h,然后在 220℃ 下后固
化 3h。

5  热塑性树脂基体性能

热塑性树脂基体具有韧性好、无贮存时间限制、制造周期短、可重复加工、可回收重复
利用等特点。常用的先进复合材料热塑性树脂基体包括聚醚醚酮、聚醚砜、聚醚酰亚胺、热
塑性聚酰亚胺等。表7
20 是热塑性树脂基体聚醚醚酮 (
PEEK) 的物理及力学性能。表7
21
是其他一些常作为复合材料树脂基体的热塑性树脂的基本性能 。

表7
20  聚醚醚酮 (
PEEK)物理及力学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及条件

  密度/(
g/cm3) 1
3 ASTM D792

  吸湿率/% 0
15 ASTM D570

  玻璃化转变温度/℃ 143 DMA

  成型温度/℃ 380~390

  拉伸强度/MPa 94

  拉伸弹性模量/GPa 3
8 ASTM D638

  断裂伸长率/% 50

  弯曲强度/MPa 145
ASTM D790
  弯曲弹性模量/GPa 3
8

  缺口冲击强度/(
J/m2) 107 ASTM D256

  介电强度/(
kV/mm) 15
7 ASTM D149

  介电常数(
1MHz) 3
45
ASTM D150
  介电损耗角正切(
1MHz) 0
004

  燃烧性能 V
0 ASTM D3801

  热膨胀系数/(
10-6/℃ ) 54 ASTM D696

114
表7
21  其他常用热塑性树脂的基本性能
性    能 PA
6 PEI PPS PMMA KⅢ

  密度/(
g/cm3) 1
15 1
30 1
43 1
19

  玻璃化转变温度/℃ 52 89 105

  形态 半结晶 无定型 半结晶 无定形 无定形

  拉伸强度/MPa 70~84 104 84 35~64 102

  拉伸弹性模量/GPa 2
0 3
0 3
3 1
2 3
8

  断裂伸长率/% 150~300 30~60 4


0 14~119

  弯曲强度/MPa 145

  弯曲弹性模量/GPa 3
0~3
3 3
8

  层间断裂韧性 GⅠc(
/J/m 2)

5 1
1~1
9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航空材料手册》 编辑委员 会  中 国 航 空 材 料 手 册, 第 六 卷, 复 合 材 料, 胶 黏 剂, 第 二 版  中 国 标 准 出 版 社:
2002 年 7 月 北京
2 C
iba
Ge
igy,c
ompo
sit
ema
ter
ias,h
l ighimpa
ctr
esi
nsys
tem R6376,Oc
tobe
r1989
3 Hexc
elCompo
sit
es, HexP
ly?913125
°Ccur
ingepoxyma
tri
xPr
oduc
tDa
ta:2003
4 Cy
teceng
ine
eredma
ter
ias,c
l ycom5250
4RTMr
esi
nsys
tem,t
echn
ica
lda
tashe
et,5/16/2002

5 Cyecengne
eredma
ter
ias,c
l ycom5250
4p
rep
regs
ysem,t
t echn
ica
lda
tashe
et,1/21/2002
6 Cy
tecengne
eredma
ter
ias,c
l ycom977
2t
oughenedepoxyr
esn,t
i echn
ica
lda
tashe
et,11/15/1995
7 Cy
tecengne
eredma
ter
ias,c
l ycom977
3t
oughenedepoxyr
esn,t
i echn
ica
lda
tashe
et,1/21/2002
8  Hexc
elCompo
sit
es,8552 epoxy ma
tri
x mi
doughened,h
t ighs
treng
th,damage
re
sis
t t,s
an truc
tur
eepoxy ma
trx,


poduc
tda
ta,1998
9 NASA Lang
leyr
ese
archc
ent
er,RP46un
iquema
ter
ial
ste
chno
logy
Ma
rch25,2003
10 Dav
id ALu
ippo
ld600 p
rope
rti
eso
fPMR
15and LaRC
160/g
las
sandg
ragh
ite wi
thva
riouss
izi
nga
fte
rag
inga

600 f
orup
t s30thna
o2000hour tiona
lSAMPESympo
sium, Ma
rch19
21,1985:876
11 3MI
ndus
tri
alTapeandSpe
cia
lti
esDi
vis
ion,PR500epoxyr
esn,Te
i chn
ica
lDa
ta
12 Hexc
elCompo
sit
es,954
3350 (
177℃ )cur
ingc
yana
tema
trx,Pr
i oduc
tDa
ta,2003
13 Hexc
elCompo
sit
es,954
6350 (
177℃ )cur
ingc
yana
tema
trx,Pr
i oduc
tDa
ta,2003

115
第 8 章   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

1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


11 HT3/3231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 1  概述
1
HT3 3231 碳纤维环 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3231 中 温 固 化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HT3 单向碳纤维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HT3/3231 复 合 材 料 适 于 热 压 罐 法、 模 压 法 成 型, 可 用
于飞机次承力构件,可在 -55~80℃ 温度下长期使用。
HT3/3231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3231 中温固化环氧树脂体系, HT3 碳纤维。
HT3/3231 预浸料以片状形式或成卷供应,宽度 300~1200mm,长度 ≤100m。
HT3/3231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制
并生产。

11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31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
1 所示。

图8
1 3231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HT3/3231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1。


③ 复合材 料 物 理 性 能   HT3/3231 复 合 材 料 (用 热 压 罐 法 成 型 ) 的 热/物 理 性 能 见
表8
2。  

116
表8
1 HT3/3231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45±3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2 JC/T776—1985(
1996)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130±5 JC/T780—1987(
1996)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25±0
010

表8
2 HT3/3231 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纤维体积含量/% 62~68 GB/T3366—1996


空隙率/% 0%
<2 GB/T3365—1996
玻璃化转变温度/℃ >110 DMA 法

测试方向 0
° -0
46
线性热膨胀系数 ①/(
10-6/℃ )
测试方向 90
° 52
3

  ① 铺层方式[
0]16。

2) 力学性能  HT3/323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 3。
表8
3 HT3/323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40℃ 60℃ 80℃
平均值 1750
纵向拉伸强度/MPa
B 基值 1500
平均值 134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B 基值 123
平均值 49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强度/MPa
B 基值 37
平均值 8
9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B 基值 8
1
泊松比 平均值 0
285
平均值 1030
纵向压缩强度/MPa
B 基值 880
平均值 130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B 基值 116
GB/T3856—1983
平均值 138
横向压缩强度/MPa
B 基值 117
平均值 9
5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B 基值 8
5
平均值 106
纵横剪切强度 ①/MPa
B 基值 87
GB/T3355—1982
平均值 4
7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 ①/GPa
B 基值 4
1
平均值 71 65 48 32
层间剪切强度/MPa JC/T773—1982(
1996)
B 基值 67
平均值 1460 1350 1200 1050
纵向弯曲强度/MPa
B 基值 1290
GB/T3356—1999
平均值 126 111 111 114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B 基值 112

  ① 铺层方式:[±45]
4s,其他铺层为[
0]16。

117
3) 耐环境性能

① 耐湿热性能  HT3/3231 复 合 材 料 在 室 温 条 件 下 浸 泡 于 蒸 馏 水 中, 不 同 时 间 的 吸 湿
率及吸湿条件下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见表 8 4,吸湿率对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见表 8 5。
表8
4 HT3/3231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浸泡时间/h 0 300 648 1000 1500 1524
吸 湿 条 件
吸湿率/% 0 0
37 0
40 0
49 0
66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720 182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4 121

室温 典型值 71 69 67 64 64
层间剪切强度/MPa
60℃ 典型值 48 31 30 31 23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390 1310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3 112

表8
5  吸湿率对 HT3/3231 复合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吸湿率/%
性    能
0 0
49 1
33

玻璃化转变温度/℃ 112 86 83

② 耐介质性能  HT3/3231 复 合 材 料 室 温 下 在 不 同 介 质 中 浸 泡, 其 质 量 变 化 和 力 学 性
能随浸泡时间的变化分别见表 8 6 和表 8 7。

表8
6 HT3/3231 复合材料质量变化
浸泡时间/h
介    质 质量变化率/%
0 300 1000 1524

弯曲试样 0 0
53 0
81 1
10
   人工海水
剪切试样 0 0
39 1
39 1
56

弯曲试样 0 0
15 0
18 0
23
  12 号液压油
剪切试样 0 0
18 0
11 0
23

弯曲试样 0 0
10 0
10 0
13
   航空煤油
剪切试样 0 0
10 0
09 0
18

表8
7 HT3/3231 复合材料耐介质性能
航空煤油 人工海水 12 号液压油
环境介质及室温下浸泡时间/h
0 1524 0 1524 0 1524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1 68 71 64 71 71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390 1460 1390 1370 1390 1460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3 117 123 117 123 117

③ 耐热老化  HT3/3231 复合材料于 60℃ 环境中随时间变化失重情况及层间剪切强度、


弯曲性能的变化见表 8 8。

118
表8
8 HT3/3231 单向复合材料层压板耐热老化性能
失重率/% 层间剪切强度/MPa 弯曲强度/MPa 弯曲弹性模量/GPa
老化时间/h
剪切试样 弯曲试样 室温 60℃ 室温 60℃ 室温 60℃
起始值 0 0 82 61 1590 — 137 —
500 0
21 0
20 86 68 1740 — 122 —
1008 0
25 0
22 73 62 1610 1440 123 121
1511 0
33 0
24 76 62 1640 1360 121 124

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31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8
2 所示。
② 黏度时间曲线:3231 树脂体系黏度时间曲线如图 8
3 所示。

图8
2 3231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 图8
3 3231 树脂体系黏度时间曲线

③ 凝胶时间:预浸料在 125℃ 下的凝胶时间为 2~4mi


n。
④ 凝胶时间温度曲 线:3231 树 脂 体 系 凝 胶 时 间
温度曲线如图 8
4 所示。
⑤ 树脂流动度:预浸料树脂流动度 15%~30% 。
⑥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5) 使用性能   机 械 加 工 性 能: 可 用 适 于 树 脂 基

复合材料的加工方法加工。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1
① 热压罐成型 工 艺: HT3/3231 复 合 材 料 成 型 典
型工艺见 Q/6SZ711,固化参数如图 8
5 所示。
图8
4 3231 树脂体系
凝胶时间温度曲线 ② 模压成型工 艺: HT3/3231 复 合 材 料 成 型 典 型
工艺见 Q/6SZ710。

1 4  使用情况
1
已用于体育器材如羽毛球杆、自行车管的制造。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1
材料标准:Q/6S654—1988 《 3231/HT3 预浸料材料标准》。
使用工 艺 说 明 书:Q/6SZ711—1988 《3231/HT3 复 合 材 料 热 压 罐 成 型 工 艺 说 明 书 》。
3231/HT3 复合材料压制成型工艺说明书》。
Q/6SZ710—1988 《

1 6  其他
1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119
图8
5 HT3/3231 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

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卷材应平放在台架上,贮存期与贮存温度的关系见表 8
9。
表8
9 HT3/3231 预浸料贮存性能

   贮存温度/℃ -18 <5 <23

   贮存期/d 540 360 120


12 G803/3232 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21  概述
G803 3232 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 料 是 以 3232 中 温 固 化 改 性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以 G803 碳布为增强材料制成,适于热 压罐法、模压法成型。G803/3232 复合材料 具 有
较高的断裂韧性,可用于承力构件,可在 -50~80℃ 长期使用。
G803/3232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3232 中温固化改性环氧树脂体系,G803 碳纤维布。
G803/3232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10m 或 1
2m,长度 ≤50m。
G803/3232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制
和生产,2003 年 11 月通过国防科工委鉴定。

12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的红外光谱  3232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 6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G803/3232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10。
表8
10 G803/3232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 2)
285±10 JC/T780—1987(
1996)

   树脂质量含量/% 55±3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5
≤1 JC/T776—1985(
1996)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29±0
01 计算法

③ G803/323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G803/323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8


11。

120
图8
6 3232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表8
11 G803/323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纤维体积含量/% 50±3 GB/T3366—1996

   空隙率/% 0
<1 GB/T3365—1996

   玻璃化转变温度/℃ 120~140 DMA 法

2) 力学性能  G803/323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 12。
表8
12 G803/323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66 JC/T773—1982(


1996)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980


GB/T3356—1999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68

3) 工艺性能

黏度温度曲 线:3232 树 脂 体 系 的 黏 度温 度 曲
线如图 8
7 所示。
凝胶 时 间: 预 浸 料 在 125℃ 下 的 凝 胶 时 间 为
n。
8~15mi
树脂流动度:预浸料树脂流动度 25%~45% 。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4) 使用性 能   机 械 加 工 性 能: 可 用 适 于 树 脂

图8
7 3232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 基复合材料的机械加工方法进行加工。

121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2
热压罐成型 工 艺: 在 室 温 下 抽 真 空 至 0
08MPa 以 上, 以 2~5℃/min的速度升温至
110~120℃ 时,施加 0
4~06MPa的压力。继续升温至 ( 125±5)℃ , 恒温 1 0h, 冷
5~2
却至 60℃ 卸模。对于厚度超过 3mm 或大型复合材料构件,在成型升温时需增加适当的保温
时间,推荐在 90℃ 保温10~35mi
n 后加压0 6MPa。
4~0
模压成型工艺:以 1~2℃/min 的 速 度 升 温, 在 118~120℃ 施 加 0 6MPa 的 合 模
5~0
压力。继续升温至 (
125±5)℃ ,恒温 15~2 0h,冷却至 60℃ 卸模。

1 4  使用情况
2
已用于直升机桨穀夹板等结构件。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2
材料标准:Q/6S1523—2000 《
3232/G803 中温固化环氧碳布预浸料》。

1 6  其他
2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卷材应平放在台架上,贮存期为室温下 1 个月和 -18℃ 下 12 个月。

13 G814NT/3233 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31  概述
G814NT/3233 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3233 中温固化阻燃环氧树脂体系为
基体,以 G814NT 塔夫绸碳纤维织物为增强材料制成。G814NT/3233 预浸料可 以 采 用 热 熔
法或溶液法制备,G814NT/3233 复合材料 具 有 良 好 的 耐 湿 热 老 化 性、 抗 冲 击 性、 自 熄 阻 燃
性及优异的抗疲劳性能,可在 -55~80℃ 下长期使用。
G814NT/3233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3233 中温固化阻燃环氧 树 脂 体 系,G814NT 碳 纤 维
织物。
G814NT/3233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1
0m,长度 ≤50m。
G814NT/3233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制和生产。2003 年 11 月通过国防科工委鉴定。

13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33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 8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G814NT/3233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13。

表8
13 G814NT/3233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54±4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8
≤0 JC/T780—1987(
1996)
   单位面积质量/(
g/m2) 420±20 JC/T780—1987(
1996)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220±0
025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G814NT/3233 复合材料 (用模压法成型) 物理性能见表 8 14。


2) 力 学 性 能  G814NT/3233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8
( 15。 表 8
16 为 G814NT/3233

122
图8
8 3233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复合材料的耐疲劳性能。

表8
14 G814NT/3233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纤维体积含量/% 45±2 GB/T3366—1996

干态 120~140
玻璃化转变温度/℃ DMA 法
湿态 80~100

阻燃性 Fv
0 GB/T2406—1993

表8
15 G814NT/323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55℃ 室温 80℃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600 670 610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9 57 49 Q/6S1138—1994
泊松比 典型值 0
07 0
07 0
084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530 410 320
Q/6S1143—1994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1 57 47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30 110 85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3
3 2
8 2
3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59 39 Q/6S1142—1994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780 530
Q/6S1141—1994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2 52

典型值 35(上板)
滚筒剥离强度/[(
N·mm)
/mm] Q/6S1145—1994
典型值 52(下板)

123
表8
16 G814NT/3233 复合材料耐疲劳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拉伸疲劳极限/MPa 典型值 160 Q/6S1343—1997

弯曲疲劳极限/MPa 典型值 250 Q/6S1344—1997

剪切疲劳极限/MPa 典型值 14 Q/6S1345—1997

3) 耐环境性能  G814NT/3233 复合材料 (模压法成型) 耐湿热性能见表 8


( 17。
表8
17 G814NT/3233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80℃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③ 300 220 Q/6S1138—1994

典型值 ① 560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② 780

典型值 ③ 520
Q/6S1141—1994
典型值 ① 49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② 52

典型值 ③ 48

典型值 ① 37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② 55 Q/6S1142—1994

典型值 ③ 37

  ① 将试样放入盛有蒸馏水的容器中,置于 100~105℃ 烘箱内处理 48h。


② 将经 ① 条件处理的试样立即进行 100~105℃ 的 24h 烘干处理。
③ 湿热处理的条件为试样放置在 70℃ 及相对湿度大于 95% 湿热环境中处理 750h。

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33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8 9 所示。

② 凝胶 时 间:G814NT/3233 预 浸 料 在 125℃ 下
的凝胶时间为 8~12mi
n。
③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5) 使用性能

机械加工性能:可以 用 任 何 适 于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的机械加工方法进行加工。
相容性:可以和相似 树 脂 体 系 的 预 浸 料 或 胶 膜 共
固化成型。
图8
9 3233 树脂的黏度温度曲线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3
(1) 热压罐成型工艺   在 室 温 抽真 空 至 0
09MPa, 施加 0 6MPa 的压力, 以 1~
4~0
3℃/min 升温至 (
125±5)℃ ,恒温 15~30h,冷却至 60℃ 卸模。对于厚度超过 3mm 或大
型的复合材料,在成型升温时需增加适当的保温时间。
2) 模压成型工艺   推荐的固化工艺参数见表 8
( 18。

124
表8
18 G814NT/3233 复合材料固化工艺参数
升温速度 加压温度 成型压力 成型温度 保温时间
1~3℃/mi
n 室温 ~90℃ 0
4~0
8MPa 120~130℃ 1
5h

也可以采用表 8
19 的固化参 数。 但 为 确 保 特 定 的 使 用 要 求, 在 采 用 非 推 荐 参 数 进 行 固
化时应进行性能测试。

表8
19 G814NT/3233 复合材料非推荐固化参数
温度/℃ 100 110 125 130 140 150
时间/mi
n 360 240 90 60 45 20


1 4  使用情况
3
已应用于直升机涵道垂尾的内环及其他部件。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3
材料标准:Q/6S1519—2000 《
3233/G814NT 中温固化阻燃环氧树脂碳布预浸料》。

1 6  其他
3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于干燥、 通 风 环 境 中 存 放。 预 浸 料 贮 存 期 为 室 温 1 个 月, -18℃ 12
个月。

14 G803PV(G803)
/3234 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41  概述
G803PV( /3234 碳纤维织物 环 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3234 改 性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G803)
基体,以 G803PV 或 G803 碳纤维织 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G803PV( /3234 预 浸 料 采 用
G803)
热熔法或溶液法制备。G803PV( /3234 复合材料 可 用 热 压 罐 法、 模 压 法、 真 空 袋 法 和
G803)
软膜法成型。G803PV G803 3234 复合材料具有良好 耐 湿 热 性 能, 优 异 的 抗 疲 劳 性 能, 可
( )

在 -55~80℃ 下长期使用。
G803PV( /3234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3234 改性环氧树脂 体 系 为 基 体,G803PV 或
G803)
G803 碳纤维织物。
G803PV( /3234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1
G803) 2m 或 1
0m,长度 ≤50m。
G803PV( /3234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G803)
研究院研制并生产,2003 年 11 月通过国防科工委鉴定。

14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34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 10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G803PV( /3234 预浸料物理性能如表 8
G803) 20 所示。

表8
20 G803PV( /3234 预浸料物理性能
G803)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48±5 JC/T780—1987(
1996)
   单位面积质量/(
g/m2) 550±30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0
≤1 JC/T776—1985(
1996)

125
图8
10 3234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2) 力学性能  G803PV(
( /323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G803) 21。
表8
21 G803PV( /323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G803)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55℃ 室温 80℃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733 756 748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64 69 65 Q/6S1138—1994

泊松比 典型值 0
061 0
064 0
063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538 557 437


Q/6S1143—1994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61 64 60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20 118 99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
7 4
2 4
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68 56 Q/6S1142—1994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924 772


Q/6S1141—1994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9 62

3) 耐环境性能  G803PV(
( /3234 复合材料的耐湿热性能优异, 在 70℃ 、 相对湿
G803)
度为 95% 的条件 下 经 750h 和 1000h 处 理 和 水 煮
后的力学性能变化见表 8
22。
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34 树 脂 体 系的 黏度温
度曲线如图 811 所示。

② 黏 性:G803PV( /3234 预 浸 料 黏 性
G803)
适中。
5) 使用性能

① 机械加工性能:可以用任何适于热固 性树 图8
11 3234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

126
脂基复合材料的机械加工方法进行加工。
② 相容性:可以和相似树脂体系的预浸料或胶膜共固化成型。
表8
22 G803PV( /3234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G803)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80℃

典型值 ③ 421 343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④ 328 340
Q/6S1143—1994
典型值 ③ 51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④ 52

典型值 ① 696

典型值 ② 890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③ 712

典型值 ④ 600
Q/6S1141—1994
典型值 ① 58

典型值 ② 60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③ 61

典型值 ④ 57

典型值 ① 52

典型值 ② 62
层间剪切强度/MPa Q/6S1142—1994
典型值 ③ 45

典型值 ④ 47

典型值 ③ 97 68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④ 96 60
GB/T3355—1982
典型值 ③ 4
0 3
5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④ 4
0 4
7

  ① 将试样放入盛有蒸馏水的容器中,置于 100~105℃ 烘箱内处理 48h。


② 将经 ① 条件处理的试样立即进行 100~105℃ 的 24h 烘干处理。
③ 湿热处理的条件为试样放置在 70℃ 及相对湿度大于 95% 湿、热环境中处理 750h。
④ 湿热处理的条件为试样放置在 70℃ 及相对湿度大于 95% 湿、热环境中处理 1000h。


14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1 热压罐成型工艺

标准成型工艺:在室温抽真空至 0 n 的速度升温至 60~110℃ 时,
09MPa,以 2~5℃/mi
施加 0 6MPa的压力。继续升温至 (
4~0 125±5)℃ , 恒 温 1 0h, 冷 却 至 60℃ 卸 模。
5~2
对于厚度超过 3mm 或大型的复合材料制件,在成型升温时需增加适 当 的 保 温 时 间, 推 荐 在
95℃ 保温 10~35mi
n、在此期间加压 0
4~05MPa,然后继续升温。
快速升温成型工艺:在室 温 抽 真 空 至 0
09MPa, 以 尽 可 能 快 的 速 度 升 温 至 150℃ , 在
60~110℃ 施加 0 6MPa的压力,在 150℃ 保温 20mi
4~0 n,冷却至 60℃ 卸模。
(2) 模压成型工艺
以 1~2℃/mi
n 的速度升温,在 110~120℃ 施 加 0 6MPa 的 合 模 压 力, 继 续 升 温
5~0
至 (
125±5)℃ ,恒温 1 0h,冷却至 60℃ 卸模。
5~2

127

1 4  使用情况
4
已用于制造直升机涵道、平尾、垂尾、尾减支撑管、旋翼、尾桨叶等结构件。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4
材料标准:Q/6S1513—2000 《
3234/G803PV 和 3234/G803 中温固化环氧碳布预浸料》。

1 6  其他
4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卷材应于干 燥、 通 风 环 境 中 平 放 在 台 架 上。 预 浸 料 贮 存 期 室 温 为 1 个
月, -18℃ 为 12 个月。

15 G827PV(G827)
/3234 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51  概述
G827PV( /3234 碳纤维织物 环 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3234 改 性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G827)
基体,以 G827PV 或 G827 碳纤维织 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G827PV(
G827)/3234 预 浸 料 采 用
热熔法或溶液法制备。G827PV( /3234 复合材料 可 用 热 压 罐 法、 模 压 法、 真 空 袋 法 和
G827)
软膜法成型,G827PV( /3234 复合材料具有良好 耐 湿 热 性 能, 优 异 的 抗 疲 劳 性 能, 可
G827)
在 -55~80℃ 长期使用。
G827PV( /3234 复合材 料 基 本 组 成:3234 改 性 环 氧 树 脂 体 系,G827PV 或 G827
G827)
碳纤维织物。
G827PV( /3234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1
G827) 2m 或 1
0m,长度 ≤50m。
G827PV( /3234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制和生产,2003 年
G827)
11 月通过国防科工委鉴定。

15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34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 10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G827PV( /3234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G827) 23。

表8
 G827)预浸料物理性能
23 G827PV(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45±5 JC/T780—1987(


1996)
单位面积质量/(
g/m2) 291±16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0
≤1 JC/T776—1985(
1996)

2) 力学性能  G827PV(
( /323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G827) 24。
表8
24 G827PV( /323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G827)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80℃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656 1153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1 110 Q/6S1138—1994

泊松比 典型值 0
332 0
317

128
续表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80℃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903 500


Q/6S1143—1994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0 95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14 104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3
6 3
4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89 66 Q/6S1142—1994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647 1430


Q/6S1141—1994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1 110

3) 耐环境性能  G827PV(
( /3234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G827) 25。
表8
25 G827PV( /3234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G827)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80℃

典型值 ③ 674 470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④ 626 399
Q/6S1143—1994
典型值 ③ 93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④ 90

典型值 ① 1220

典型值 ② 1580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③ 1460

典型值 ④ 1310
Q/6S1141—1994
典型值 ① 100

典型值 ② 106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③ 110

典型值 ④ 103

典型值 ① 59

典型值 ② 75
层间剪切强度/MPa Q/6S1142—1994
典型值 ③ 57

典型值 ④ 55

典型值 ③ 78 54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④ 76 50
GB/T3355—1982
典型值 ③ 3
5 3
0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④ 3
2 2
3

  ① 将试样放入盛有蒸馏水的容器中,置于 100~105℃ 烘箱内处理 48h。


② 将经 ① 条件处理的试样立即进行 100~105℃ 的 24h 烘干处理。
③ 湿热处理的条件为试样放置在 70℃ 及相对湿度大于 95% 的湿、热环境中处理 750h。
④ 湿热处理的条件为试样放置在 70℃ 及相对湿度大于 95% 的湿、热环境中处理 1000h。

129
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34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8
11 所示。
② 黏性:G803PV( /3234 预浸料黏性适中。
G803)
5) 使用性能

① 机械加工性能:可用任何适于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机械加工方法进行加工。
② 相容性:可以和相似树脂体系的预浸料或胶膜共固化成型。

15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1) 热压罐成型工艺  
标准成型工艺:在室温抽真空至 0 n 的速度升温至 60~110℃ 时,
09MPa,以 2~5℃/mi
施加 0 6MPa的压力,继续升温至 (
4~0 125±5)℃ , 恒 温 1 0h, 冷 却 至 60℃ 卸 模。
5~2
对于厚度超过 3mm 或大型的复合材料制件,在成型升温时需增加适 当 的 保 温 时 间, 推 荐 在
95℃ 保温 10~35mi
n,在此期间加压 0
4~05MPa,然后继续升温。
快速升温成型工艺:在室 温 抽 真 空 至 0
09MPa, 以 尽 可 能 快 的 速 度 升 温 至 150℃ , 在
60~110℃ 施加 0 6MPa的压力,在 150℃ 保温 20mi
4~0 n,冷却至 60℃ 卸模。
(2) 模压成型工艺   以 1~2℃/mi
n 的 速 度 升 温, 在 110~120℃ 施 加 0 6MPa 的
5~0
合模压力,继续升温至 (
125±5)℃ ,恒温 1 0h,冷却至 60℃ 卸模。
5~2

1 4  使用情况
5
已用于制造直升机涵道、平尾、垂尾、尾减支撑管、旋翼、尾桨叶等结构件。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5
材料标准:Q/6S1516—2000 《
3234/G827PV 和 3234/G827 中温固化环氧碳布预浸料》。

1 6  其他
5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卷材应于干 燥、 通 风 环 境 中 平 放 在 台 架 上。 预 浸 料 贮 存 期 室 温 为 1 个
月, -18℃ 为 12 个月。

16 G814NT/3234 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61  概述
G814NT/3234 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3234 改性环氧树脂体系为基体, 以
G814NT 碳纤维 织 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G814NT/3234 预 浸 料 采 用 热 熔 法 或 溶 液 法 制 备。
G814NT/3234 复合材料可用热压罐法、模压法、真空袋法和软膜法成型,G814NT/3234 复
合材料具有良好耐湿热性能,优异的抗疲劳性能,可在 -55~80℃ 长期使用。
G814NT/3234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3234 改性环氧树脂体系,G814NT 碳纤维织物。
G814NT/3234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12m 或 1
0m,长度 ≤50m。
G814NT/3234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制和生产,2003 年 11 月通过国防科工委鉴定。

16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34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 10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G814NT/3234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26。

130
表8
26 G814NT/3234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50±5 JC/T780—1987(
1996)
   单位面积质量/(
g/m2) 386±20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0
≤1 JC/T776—1985(
1996)

2) 力学性能  G814NT/323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 27。
表8
27 G814NT/323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80℃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673 630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70 62 Q/6S1138—1994

泊松比 典型值 0
062 0
063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423 430


Q/6S1143—1994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63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18 98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
1 3
7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66 53 Q/6S1142—1994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847 725


Q/6S1141—1994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9 61

3) 耐环境性能  G814NT/3234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 28。
表8
28 G814NT/3234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80℃

典型值 ③ 365
经向压缩强度/MPa Q/6S1143—1994
典型值 ④ 287

典型值 ① 654

典型值 ② 666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③ 637

典型值 ④ 604
Q/6S1141—1994
典型值 ① 57

典型值 ② 63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③ 57

典型值 ④ 53

典型值 ① 46

典型值 ② 67
层间剪切强度/MPa Q/6S1142—1994
典型值 ③ 47

典型值 ④ 49

131
续表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80℃

典型值 ③ 93 67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④ 94 56
GB/T3355—1982
典型值 ③ 3
7 3
0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④ 3
6 2
8

  ① 将试样放入盛有蒸馏水的容器中,置于 100~105℃ 烘箱内处理 48h。


② 将经 ① 条件处理的试样立即进行 100~105℃ 的 24h 烘干处理。
③ 湿热处理的条件为试样放置在 70℃ 及相对湿度大于 95% 的湿、热环境中处理 750h。
④ 湿热处理的条件为试样放置在 70℃ 及相对湿度大于 95% 的湿、热环境中处理 1000h。

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34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8
11 所示。
② 黏性:G814NT 3234 预浸料黏性适中。

5) 使用性能

① 机械加工性能:可用任何适于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机械加工方法进行加工 。
② 相容性:可以和相似树脂体系的预浸料或胶膜共固化成型。

16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1) 热压罐成型工艺
标准成型工艺:在室温抽真空至 0 n 的速度升温至 60~110℃ 时,
09MPa,以 2~5℃/mi
施加 0 6MPa的压力。继续升温至 (
4~0 125±5)℃ , 恒 温 1 0h, 冷 却 至 60℃ 卸 模。
5~2
对于厚度超过 3mm 或大型的复合材料制件,在成型升温时需增加适 当 的 保 温 时 间, 推 荐 在
95℃ 保温 10~35mi
n,在此期间加压 0
4~05MPa,然后继续升温。
快速升温成型工艺:在室 温 抽 真 空 至 0
09MPa, 以 尽 可 能 快 的 速 度 升 温 至 150℃ , 在
60~110℃ 施加 0 6MPa的压力,在 150℃ 保温 20mi
4~0 n,冷却至 60℃ 卸模。
(2) 模压成型工艺   以 1~2℃/mi
n 的 速 度 升 温, 在 110~120℃ 施 加 0 6MPa 的
5~0
合模压力,继续升温至 (
125±5)℃ ,恒温 1 0h,冷却至 60℃ 卸模。
5~2

1 4  使用情况
6
已用于制造直升机涵道、平尾、垂尾、尾减支撑管、旋翼、尾桨叶等结构件。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6
材料标准:Q/6S1514—2000 《
3234/G814NT 中温固化环氧碳布预浸料》。

1 6  其他
6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卷材应于干 燥、 通 风 环 境 中 平 放 在 台 架 上。 预 浸 料 贮 存 期 室 温 为 1 个
月, -18℃ 为 12 个月。

17 G803/3235 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71  概述
G803/3235 碳纤维织物环氧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3235 中 温 固 化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132
以 G803 碳纤维织物为增强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工艺性能和力学性能, 可用热压罐法、 模
压法和热膨胀模塑法成型。G803/3235 复合材料适用于制造直升机水平尾翼等承力件,可在
-55~80℃ 下长期使用。
G803/3235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3235 中温固化环氧树脂体系,G803 碳纤维缎纹布。
G803/3235 预浸料以片状卷材形式供应,宽度 ≤1 2m,每卷长度 ≤50m。
G803/3235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北京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制 并 生 产, 于 1995 年 7 月 通
过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

17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3235 树脂体系的红外光谱  3235 树脂体系的红外光谱如图 8
12 所示。

图8
12 3235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G803/3235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29。
表8
29 G803/3235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单位面积质量/(g/m2) 560 JC/T780—1987(
1996)
   树脂质量含量/ % 45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1 5 JC/T776—1985(
1996)
   预浸料单层压厚/mm 0
294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G803/3235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8


30。
表8
30 G803/3235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密度/(
g/cm
3)

46 GB/T1033—1986

   纤维体积含量/% 57±3 计算法

   玻璃化转变温度/℃ ≥125 TMA

2) 力学性能  G803/3235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 31。

133
表8
31 G803/3235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验方法
-55℃ 室温 80℃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700 630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65 60
GB/T3354—1999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700 630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65 6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67 59 55 JC/T773—1982(


1996)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880 970 840


GB/T3356—1999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63 62 64

3) 耐环境性能   将 G803/3235 复 合 材 料 试 样 悬 挂 于 温 度 (
( 70±2)℃ , 相 对 湿 度 不 小
于 95% 装有蒸馏 水 的 湿 热 老 化 箱 内, 室 温 下 测 量 试 样 经 360h、750h、1000h 后 的 吸 湿 率,
试验结果见表 8
32。试样经 1000h 处理后耐湿热性能见表 8
33。
表8
32 G803/3235 复合材料吸湿率
浸泡时间/h
性      能
0 360 750 1000
剪切试样 0 2
42 3
0 2
84
吸湿率/%
弯曲试样 0 2
45 3
01 3
08

表8
33 G803/3235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湿热时间/h 试 验 方 法
室温 80℃

0 65
7 51
3
层间剪切强度/MPa JC/T773—1982(
1996)
1000 47
0 22
0
0 880 663
经向弯曲强度/MPa
1000 639 338
GB/T3356—1999
0 53 52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1000 50 47

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35 树 脂 体 系 的 黏 度温 度 曲 线
如图 8
13 所示。
② 凝 胶 时 间: 预 浸 料 在 125℃ 下 的 凝 胶 时 间 为
n。
2~10mi
③ 树脂流动度:预浸料树脂流动度 15%~35% 。
④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5) 使用性能  G803/3235 复合材料 机械加 工 性 能:

可用一般复合材料加工方法加工。

17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1) 热压罐 成 型 工 艺  G803/3235 复 合 材 料 热 压 罐 图8
13 3235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

134
成型工艺曲线如图 8
14 所示。

图8
14 G803/3235 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曲线

2) 模压成型工艺  G803/3235 复合材料模压成型采用如表 8


( 34 所示工艺参数。
表8
34 G803/3235 复合材料模压成型工艺参数
升温速度 加压温度 成型压力 成型温度 保温时间

5~3℃/mi
1 n 105~110℃ 0
4~0
5MPa 120~130℃ 2h


1 4  使用情况
7
已用于制造直升机水平尾翼等。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7
材料标准:Q/6S1016—1992 《
3235/G803 中温环氧碳布预浸料》。
使用工艺说明书:Q/6S1160—1992 《中温环氧碳布预浸料使用说明书》。

1 6  其他
7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用聚乙 烯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外 包 装 应 用 硬 质 包 装 箱, 预 浸 料 平 放 于
箱内,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挤压。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潮、防止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在密 封 状 态 下 平 放 于 台 架 上, 从 制 造 之 日 起, 贮 存 期 室 温 为 1 个 月,
-18℃ 为 6 个月。

18 G827/3235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81  概述
G827 3235 碳纤维织物环氧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3235 中 温 固 化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G827 碳纤维织物为增强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工艺性能和力学性能, 可用热压罐法、 模
压法和热膨胀模塑法成型。G827/3235 复合材料适用于制造直升机水平尾翼等承力件,可在
-55~80℃ 下长期使用。
G827/3235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3235 中温固化环氧树脂体系,G827 碳纤维织物。
G827/3235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1
2m,每卷长度 ≤50m。
G827/3235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制
并生产,1995 年 7 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135

18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3235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35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12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G827/3235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35。
表8
35 G827/3235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单位面积质量/(
g/m 2)
300 JC/T780—1987(1996)
   树脂质量含量/% 46 JC T780 1987 1996)
/ — (
   挥发分含量/% 5
≤1 JC/T776—1985(
1996)
   预浸料单层压厚/mm 0
173 计算法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G827/3235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8


36。
表8
36 G827/3235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密度/(
g/cm 3)

48 GB/T1033—1986
    纤维体积含量/% 57±3 计算法
    玻璃化转变温度/℃ ≥125 TMA

2) 力学性能  G827/3235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 37。
表8
37 G827/3235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80℃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330 1090


GB/T3354—1999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86 64 JC/T773—1982(


1996)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730 1520


GB/T3356—1999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0 100

3) 耐环境性能  G827/3235 复合材料试样板悬挂于温度 (


( 70±2)℃ ,相对湿度不小于
95% 装有蒸馏水的湿热老化箱内,经 1000h 湿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见表 8 38。

表8
38 G827/3235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湿热时间/h 试 验 方 法
室温 70℃ 80℃

0 84 62
层间剪切强度/MPa JC/T773—1982(
1996)
1000 59 36 30
4

0 1450 1180
经向弯曲强度/MPa
1000 1140 707
GB/T3356—1999
0 99 100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1000 95 85

4) 工艺性能

136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35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8 13 所示。

② 凝胶时间:预浸料在 125℃ 下的凝胶时间为 2~10mi
n。
③ 树脂流动度:预浸料树脂流动度 15%~35% 。
④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5) 使用性能  G827/3235 复合材料机械加工性能:可用一般复合材料加工方法加工。


18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1) 热压罐成型工艺  G827/3235 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曲线如图 8
14 所示。
2) 模压成型工艺  G827/3235 复合材料模压成型工艺参数见表 8
( 39。
表8
39 G827/3235 复合材料模压成型工艺参数
升温速度 加压温度 成型压力 成型温度 保温时间

5~3℃/mi
1 n 105~110℃ 0
4~0
5MPa 120~130℃ 2h


1 4  使用情况
8
已用于直升机制造水平尾翼等结构件。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8
材料标准:Q/6S1089—1994 《
3235/G827 中温固化环氧碳布预浸料》。
使用工艺说明书:Q 6SZ1160 1992 《仿 M10 树脂碳布预浸料使用说明书》。
/ —

1 6  其他
8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用聚乙 烯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外 包 装 应 用 硬 质 包 装 箱, 预 浸 料 平 放 于
箱内,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挤压。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潮、防止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在密 封 状 态 下 平 放 于 台 架 上, 从 制 造 之 日 起, 贮 存 期 室 温 为 1 个 月,
-18℃ 为 6 个月。

19 HT3/10/3236、HT3/13/3236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91  概述
HT3/10/3236、 HT3/13/3236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3236 中温固化高韧性环
氧树脂体系为基体,以 HT3 碳纤维为增强材料制成。 HT3/10/3236、 HT3/13/3236 预浸料
可采用 热 熔 法 或 溶 液 法 制 备, 预 浸 料 具 有 较 长 的 贮 存 期, 适 于 热 压 罐 法、 模 压 法 成 型。
HT3/10/3236、 HT3/13/3236 复合材 料 具 有 良 好 的 韧 性, 可 用 于 承 力 构 件 和 夹 层 结 构 件,
可在 -50~80℃ 下长期使用。
HT3/10/3236、 HT3/13/3236 复合材 料 基 本 组 成:3236 中 温 固 化 改 性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HT3 碳纤维。
HT3/10/3236、 HT3/13/3236 预 浸 料 成 卷 供 应: 宽 度 300~1200mm, 每 卷 长 度
≤100m。
HT3/10/3236、 HT3/13/3236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 料 由 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空材料研究院研制并生产,2003 年 11 月通过国防科工委鉴定。

19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36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 15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HT3/10/3236、 HT3/13/3236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40。

137
图8
15 3236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表8
40 HT3/10/3236、HT3/13/3236 预浸料物理性能
典 型 值
性    能 试验方法
HT3/10/3236 HT3/13/3236

树脂质量含量/% 44±4 34±4


JC/T780—1987(
1996)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179±10 131±10

挥发分含量/% 0
≤2 0
≤2 JC/T776—1985(
1996)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HT3/10/3236、 HT3/13/3236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8


41。
表8
41 HT3/10/3236、HT3/13/3236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典 型 值
性    能 试验方法
HT3/10/3236 HT3/13/3236

   纤维体积含量/% 50±3 60±3 GB/T3366—1996

   空隙率/% <1
0 0
<1 GB/T3365—1982

   玻璃化转变温度/℃ 130 130 DMA 法

2) 力学性能  HT3/10/3236、 HT3/13/3236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及 HT3/3236 复 合 材



料断裂韧性分别见表 8
42、表 8
43、表 8
44。
表8
42 HT3/10/3236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55℃ 室温 8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271 1399 1243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03 118 104 GB/T3354—1999

泊松比 典型值 0
305 0
335 0
300

138
续表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55℃ 室温 80℃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544 855 384


GB/T3856—1983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99
2 109 96
3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6 123 77


2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3
58 3
32 2
45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84 63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500 1150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02 103

表8
43 HT3/13/3236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83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560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1

表8
44 HT3/3236 复合材料断裂韧性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断裂能 GⅠc/(
J/m2) 1200 HB7402—1996

断裂能 GⅡc/(
J/m2) 3200 HB7402—1996

3) 耐环境性能  HT3/10/3236 复 合 材 料 试 样 悬 挂 于 温 度 (
( 70±2)℃ , 相 对 湿 度 不 小
于 95% 的湿热老化箱内,经 1000h 湿热后其力学性能见表 8 45。
表8
45 HT3/10/3236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50℃

湿热前 典型值 84 Z9/Z1279—1992


层间剪切强度/MPa
湿热后 典型值 57 Q/6S1142—1994

湿热前 典型值 1500


纵向弯曲强度/MPa
湿热后 典型值 1280 654
Q/6S1141—1994
湿热前 典型值 102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湿热后 典型值 99 102

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36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8 16 所示。

② 凝胶时间:预浸料在 120℃ 下的凝胶时间为5~15mi
n。
③ 树脂流动度:预浸料树脂流动度 20%~35% 。
④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139
5) 使用性能

机械加工 性 能: 可 用 任 何 适 于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的 机
械加工方法进行加工。
相容性:可 以 和 相 似 树 脂 体 系 的 预 浸 料 或 胶 膜 共 固
化成型。

193  使用工艺
(1) 热压罐成型工艺
标准成 型 工 艺: 在 室 温 抽 真 空 至 0 图816 3236 树脂体系
09MPa, 以 2~ 
黏度温度曲线
n 的速度升温至 60~110℃ 时,施加 0
5℃/mi 4~0
6MPa
的压力。继续升温至 ( 0h,冷却至 60℃ 卸模。 对 于 厚 度 超 过 3mm 或 大
120±5)℃ ,恒温 2
型的复合材料制件,在成型升温时需增加适当的保温时间,推荐在95℃ 保温10~35mi
n,在
此期间加压 0 5MPa,然后继续升温。
4~0
快速升温成型工艺:在室 温 抽 真 空 至 0
09MPa, 以 尽 可 能 快 的 速 度 升 温 至 150℃ , 在
60~110℃ 施加 0 6MPa的压力,在 150℃ 保温 20mi
4~0 n,冷却至 60℃ 卸模。
(2) 模压成型工艺
HT3/3236 复合材料 模 压 成 型 工 艺: 以 1~2℃/min 的 速 度 升 温, 在 80~110℃ 施 加

5~06MPa的合模压力,继续升温至 ( 120±5)℃ ,恒温 20h,冷却至 60℃ 卸模。

1 4  使用情况
9
已用于制造直升机主桨叶等结构件。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9
材料标准:Q/6S1527—2000 《 3236/HT3/13 中温固化环氧碳纤维预浸料》。
3236/HT3/10

1 6  其他
9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用聚乙 烯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外 包 装 应 用 硬 质 包 装 箱, 预 浸 料 平 放 于
箱内,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挤压。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潮、防止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于干燥和通风环璄中存放。贮存期为室温 1 个月或 -18℃ 12 个月。

1 /3236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HM4J

1 1  概述
10
HM4J3236 复合材料是以 3236 中 温 固 化 高 韧 性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HM4J 高 模

量碳纤维为增强材料制成。 HM4J /3236 预 浸 料 可 用 热 熔 法 或 溶 液 法 制 备, 预 浸 料 具 有 较 长
的贮存期,适于热压罐法、 模 压 法 成 型。 HM4J
/3236 复 合 材 料 具 有 良 好 的 韧 性, 可 用 于 承
力构件和夹层结构件,可在 -50~80℃ 下长期使用。
/3236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3236 中温固化改性环氧树脂体系, HM4J碳纤维。
HM4J
/3236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300~1200mm,每卷长度 ≤100m。
HM4J
/3236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HM4J
制并生产,2003 年 11 月通过国防科工委鉴定。

110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36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15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HM4J/3236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46。

140
表8
 /3236 预浸料物理性能
46 HM4J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50±4
JC/T780—1987(
1996)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170±10

   挥发分含量/% 0
≤2 JC/T776—1985(
1996)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HM4J
/3236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8
47。
表8
 /3236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47 HM4J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纤维体积分数/% 50±3 GB/T3366—1996

空隙率/% 0
<1 GB/T3365—1982

玻璃化转变温度/℃ 130 DMA 法

2) 力学性能  HM4J
( /3236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48。
表8
 /3236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48 HM4J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55℃ 室温 8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458 1564 1678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65 173 151 GB/T3354—1999

泊松比 典型值 0
310 0
334 0
279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472 749 323


GB/T3856—1983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07 149 96
9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84
1 88
1 66
9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
98 3
12 2
2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6 51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290 1070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50 151

3) 耐环境性能  HM4J
( /3236 复合材料 试 样 悬 挂 于 温 度 (
70±2)℃ 、 相 对 湿 度 不 小 于
95% 的湿热老化箱内,经 1000h 湿热老化后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49。
表8
 /3236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49 HM4J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40℃ 50℃

湿热前 76
层间剪切强度/MPa Q/6S1142—1994
湿热后 56 45

湿热前 1290
纵向弯曲强度/MPa
湿热后 980 816
Q/6S1141—1994
湿热前 150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湿热后 132 137

141
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36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8 16 所示。
② 凝胶时间: HM4J
/3236 预浸料在 120℃ 下的凝胶时间为 5~15mi
n。
③ 树脂流动度: HM4J /3236 预浸料树脂流动度 20%~35% 。
④ 黏性: HM4J
/3236 预浸料黏性适中。
5) 使用性能

机械加工性能:可用任何适于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机械加工方法进行加工。
相容性:可以和相似树脂体系的预浸料或胶膜共固化成型。

1103  使用工艺
(1) 热压罐成型工艺
标准成型工艺:在室温抽真空至 0 n 的速度升温至 60~110℃ 时,
09MPa,以 2~5℃/mi
施加 0 6MPa的压力。继续升温至 (
4~0 120±5)℃ , 恒 温 2
0h, 冷 却 至 60℃ 卸 模。 对 于
厚度超过 3mm 或大型的复合材料制件,在成型升温时需增加适当的保温时间, 推荐在 95℃
保温 10~35mi
n、在此期间加压 0 5MPa,然后继续升温。
4~0
快速升温成型工艺:在室 温 抽 真 空 至 0
09MPa, 以 尽 可 能 快 的 速 度 升 温 至 150℃ , 在
60~110℃ 施加 0 6MPa的压力,在 150℃ 保温 20mi
4~0 n,冷却至 60℃ 卸模。
(2) 模压成型工艺   以 1~2℃/min 的速度升温,在 80~110℃ 施加 0 6MPa 的合
5~0
模压力,继续升温至 ( 0h,冷却至 60℃ 卸模。
120±5)℃ ,恒温 2

1 4  使用情况
10
已用于制造直升机主桨叶等结构件。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10
材料标准:Q/6S1528—2000 《
3236/HM4J中温固化环氧碳纤维预浸料》。

1 6  其他
10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用聚乙 烯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外 包 装 应 用 硬 质 包 装 箱, 预 浸 料 平 放 于
箱内,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挤压。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潮、防止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于干燥和通风环璄中存放。贮存期为室温 1 个月或 -18℃ 12 个月。

111 G803/3236 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111  概述
G803 3236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3236 中 温 固 化 高 韧 性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G803 碳 纤 维

织物为增强材料制成。G803/3236 预浸料可用热熔法或溶液法制备,预浸料具有较长的贮存
期,适于热压罐法、模压法成型。G803/3236 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韧性,可用于承力构件和
夹层结构件,可在 -50~80℃ 下长期使用。
G803/3236 复 合 材 料 基 本 组 成:3236 中 温 固 化 改 性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G803 碳 纤 维
织物。   
G803/3236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300~1200mm,每卷长度 ≤100m。
G803/3236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制
并生产,2003 年 11 月通过国防科工委鉴定。

111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142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36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 15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G803/3236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50。

表8
50 G803/3236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50±4
JC/T780—1987(
1996)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285±10

   挥发分含量/% 0
≤2 JC/T776—1985(
1996)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G803/3236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8


51。
表8
51 G803/3236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纤维体积分数/% 50±3 GB/T3366—1996


   空隙率/% <1
0 GB/T3365—1982
   玻璃化转变温度/℃ 130 DMA 法

2) 力学性能  G803/3236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 52。
表8
52 G803/3236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55℃ 室温 80℃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88 567 507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60
2 53
6 52
7 Q/6S1138—1994

泊松比 典型值 0
062 0
061 0
074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470 453 361


Q/6S1143—1994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9 112 78
4

3) 耐环境性能  G803/3236 复 合 材 料 试 样 悬 挂 于 温 度 (
( 70±2)℃ , 相 对 湿 度 不 小 于
95% 的湿热老化箱内,经 1000h 湿热老化后其力学性能见表 8 53。
表8
53 G803/3236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40℃ 50℃

湿热前 64
6
层间剪切强度/MPa Q/6S1142—1994
湿热后 44
8 34
2

湿热前 809
经向弯曲强度/MPa
湿热后 607 463
Q/6S1141—1994
湿热前 51
7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湿热后 52
2 48
2

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36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8 16 所示。
② 凝胶时间:G803/3236 预浸料在 120℃ 下的凝胶时间为 5~15mi
n。

143
③ 树脂流动度:G803/3236 预浸料树脂流动度 20%~35% 。
④ 黏性:G803/3236 预浸料黏性适中。
5) 使用性能

机械加工性能:可以用任何适于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机械加工方法进行加工。
相容性:可以和相似树脂体系的预浸料或胶膜共固化成型。

1113  使用工艺
(1) 热压罐成型工艺
标准成型工艺:在室温抽真空至 0 n 的速度升温至 60~110℃ 时,
09MPa,以 2~5℃/mi
施加 0 6MPa的压力。继续升温至 (
4~0 120±5)℃ , 恒 温 2
0h, 冷 却 至 60℃ 卸 模。 对 于
厚度超过 3mm 或大型的复合材料制件,在成型升温时需增加适当的保温时间, 推荐在 95℃
保温 10~35mi
n,在此期间加压 0 5MPa,然后继续升温。
4~0
快速升温成型工艺:在室 温 抽 真 空 至 0
09MPa, 以 尽 可 能 快 的 速 度 升 温 至 150℃ , 在
60~110℃ 施加 0 6MPa的压力,在 150℃ 保温 20mi
4~0 n,冷却至 60℃ 卸模。
(2 模压成型工艺   以 1~2℃ mi
) / n 的速度升温,在 80~110℃ 施加 0 6MPa 的合
5~0
模压力,继续升温至 ( 0h,冷却至 60℃ 卸模。
120±5)℃ ,恒温 2

1 4  使用情况
11
已用于制造直升机主桨叶等结构件。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11
材料标准:Q/6S1526—2000 《
3236/G803 中温固化环氧碳布预浸料》。

1 6  其他
11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用聚乙 烯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外 包 装 应 用 硬 质 包 装 箱, 预 浸 料 平 放 于
箱内,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挤压。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潮、防止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于干燥和通风环璄中存放。贮存期为室温 1 个月或 -18℃ 12 个月。

112 G803/3242 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121  概述
G803/3242 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 料 是 以 3242 中 温 固 化 阻 燃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以 G803 碳纤维织物为增强材料制 成,具有良好的韧性、阻燃性等特点。G803/3242 预
浸料具有树脂流动性 可 控 特 点, 与 蜂 窝 直 接 接 触 共 固 化 有 较 高 的 剥 离 强 度。 可 采 用 热 压 罐
法、模压法和热膨胀模塑法成型。G803/3242 复合材料可用于制造直升机侧垂尾壁板等承力
件,可在 -55~60℃ 下长期使用。
G803/3242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3242 中 温 固 化 阻 燃 环 氧 树 脂 体 系,G803 高 强 碳 纤 维 5
缎纹织物。
G803/3242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1
2m,长度每卷 ≤50m。
G803/3242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制
并生产,1995 年 7 月由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112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42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 17 所示。
② 预浸料性能  G803/3242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54。

144
图8
17 3242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表8
54 G803/3242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单位面积质量/(
g/m 2)
635
JC/T780—1987(
1996)
树脂质量含量/% 55
挥发分含量/% 5
≤1 JC/T776—1985(
1996)
预浸料单层压厚/mm 0
298 计算法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G803/324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8


55。
表8
55 G803/324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密度/(
g/cm3) 1
45 GB/T1033—1986
纤维体积分数/% 54~60 计算法
玻璃化转变温度/℃ ≥100 TMA
阻燃级别   0级
FV
阻燃性能
极限氧指数 43
5 GB/T2406—1993

2) 力学性能  G803/324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 56。
表8
56 G803/324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55℃ 室温 60℃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700 692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6 54
GB/T3354—1999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700 660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6 52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68 60 50 JC/T773—1982(
1996)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948 870 650
GB/T3356—1999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60 63 60
典型值 50(上板)
滚筒剥离强度/[(
N·mm)
/mm] Q/6S1145—1994
典型值 55(下板)

145
3) 耐环境性能  G803/3242 复 合 材 料 试 样 悬 挂 于 温 度 (
( 70±2)℃ , 相 对 湿 度 不 小 于
95% 装有蒸馏水的湿热老化箱内。经 1000h 湿热老化后复合材料性能见表 8 57。
表8
57 G803/3242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湿热前 751
经向弯曲强度/MPa
湿热后 410
GB/T3356—1999
湿热前 57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湿热后 50

湿热前 53
层间剪切强度/MPa JC/T773—1982(
1996)
湿热后 40

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42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8
18 所示。

图8
18 3242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

② 凝胶时间: 预 浸 料 在 125℃ 下 的 凝 胶 时 间
为 5~15mi
n。
③ 凝胶 时 间温 度 曲 线:3242 树 脂 体 系 的 凝
胶时间温度曲线如图 8 19 所示。
④ 树 脂 流 动 度: 预 浸 料 树 脂 流 动 度
25%~35% 。
⑤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12
G803/3242 复合材 料 成 型 工 艺 可 采 用 真 空 袋
热压罐法、模 压 法。 推 荐 的 成 型 工 艺 参 数 见 表 8
 图8
19 3242 树脂体系
58。固化成型后,自然 冷 却 60℃ 至 以 下 可 卸 压 取 凝胶时间温度曲线
出制件。
表8
58 G803/3242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参数
升温速度 加压温度 成型压力 成型温度 保温时间

5~3℃/mi
1 n 105~110℃ 0
4~0
5MPa 120~130℃ 2h

146

1 4  使用情况
12
已用于制备直升机侧垂尾壁板等结构件。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12
材料标准:Q/6S1019—1992 《
3242/G803 中温固化阻燃环氧碳布预浸料》。
使用工艺说明书:Q/6SZ1161—1992 《中温固化阻燃环氧碳布预浸料使用说明书》。

1 6  其他
12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用聚乙 烯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外 包 装 应 用 硬 质 包 装 箱, 预 浸 料 平 放 于
箱内,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挤压。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潮、防止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在密封状态下平放于台架上。贮存期室温为 1 个月或 -18℃ 6 个月。

113 HT3/3261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131  概述
HT3/3261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3261 改性环氧树脂体系为基体, 以 HT3 碳
纤维为增强材料制成,可用热压罐法、模压法、真空袋法和软模法成型。 HT3/3261 预浸料
黏性适中,具有优良的成型工艺性。制成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湿热性能,优异的抗疲劳
性能,已用于直升机旋翼系统,一般可在 -50~80℃ 使用。
基本组成:3261 中温固化环氧树脂体系, HT3 碳纤维。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200~300mm,长度 200m。
HT3/3261 中 温 固 化 环 氧 树 脂 单 向 碳 纤 维 预 浸 料 及 其 复 合 材 料 由 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制 并 生 产 。1994 年 9 月 由 原 中 国 航 空 工 业 总 公 司 鉴 定
通过。

113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预浸料物理性能  HT3/3261 单向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59。
表8
59 HT3/3261 单向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40±3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5
≤1 JC/T776—1985(
1996)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130±3 JC/T780—1987(
1996)

②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HT3/3261 复合材料 (热压罐法成型) 物理性能见表 8


60。
表8
60 HT3/3261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纤维体积分数/% 60±3 GB/T3366—1996


   空隙率/% 0
<1 GB/T3365—1982
   玻璃化转变温度/℃ 170 DMA 法

2) 力学性能

HT3/326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61, HT3/3261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见表 8
62。
3) 耐环境性能  HT3/3261 复 合 材 料 的 耐 湿 热 性 能 优 良, 在 70℃ 、 相 对 湿 度 95% 的

条件下/1000h 处理后的耐湿热性能见表 8 63,其吸湿曲线如图 8 20 所示。

147
表8
61 HT3/326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8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52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7

泊松比 典型值 0
32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70 57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8
4 6
6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018 971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5 116


GB/T3856—1983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63 131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9
6 9
4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25 100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
3 5
7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82 65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500 1304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0 116

表8
62 HT3/3261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性    能 测试温度 典型值 试 验 方 法
开孔拉伸强度/MPa 室温 292 HB6740—1993
开孔压缩强度/MPa 室温 282 HB6741—1993

表8
63 HT3/3261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 试 温 度 室温 55℃ 试 验 方 法

湿热前 91 81
层间剪切强度/MPa JC/T773—1982(
1996)
湿热后 65
5 48
4

湿热前 1750 1480


纵向弯曲强度/MPa
湿热后 1270 1070
GB/T3356—1999
湿热前 115 101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湿热后 111 101

4) 工艺性能

① 凝 胶 时 间: 预 浸 料 在 125℃ 下 的 凝 胶 时 间 为
n。
6~15mi
② 树脂流动度:预浸料树脂流动度 6%~15% 。
③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5) 使用性能

机械加工性能:可用一般复合材料加工方法加工。
相容性:可以和 相 似 树 脂 体 系 的 预 浸 料 或 胶 膜 共
固化成型。 图8
20 HT3/3261 复合材料吸湿曲线

148

113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1) 热压罐成型工艺
标准成型工艺:在室温抽真空至 0 n 的速度升温至 60~110℃ 时,
09MPa,以 2~5℃/mi
施加 0 6MPa的压力。继续升温至 (
4~0 125±5)℃ , 恒 温 1 0h, 冷 却 至 60℃ 卸 模。
5~2
对于厚度超过 3mm 或大型的复合材料制件,在成型升温时需增加适 当 的 保 温 时 间, 推 荐 在
95℃ 保温 10~35mi
n,在此期间加压 0
4~05MPa,然后继续升温。
快速升温成型工艺:在室 温 抽 真 空 至 0
09MPa, 以 尽 可 能 快 的 速 度 升 温 至 150℃ , 在
60~110℃ 施加 0 6MPa的压力,在 150℃ 保温 20mi
4~0 n,冷却至 60℃ 卸模。
(2) 模压成型工艺
HT3/3261 复合材料也可以模 压 成 型。 在 模 压 成 型 中, 以 1~2℃/min 的 速 度 升 温, 在
110~120℃ 施加 0 6MPa的合模压力,继续升温至 (
5~0 125±5)℃ , 恒温 15~2 0h, 冷
却至 60℃ 卸模。

1134  使用情况
HT3 3261 复合材料已用于直升机旋翼原理样机。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13
材料标准:Q/6S1101—1999 《 3261/HT3 预浸料》。
使 用 工 艺 说 明 书: Q/6SZ 1235—1994 《3261/HT3 复 合 材 料 热 压 罐 成 型 工 艺 说
明书》。   

1 6  其他
13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于干燥、通风环 境 中 平 放, 预 浸 料 贮 存 期 室 温 为 1 个 月, -18℃ 下 为
12 个月。

114 G827/3266RTM 成型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141  概述
G827/3266RTM 成型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3266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G827 碳纤维织物为增强材料,采用 RTM 工艺制成, 具 有 良 好 的 耐 湿 热 性 能, 优 异 的 抗
疲劳性能,可在 -55~75℃ 长期使用。
G827/3266 复 合 材 料 基 本 组 成: RTM 工 艺 用 3266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G827 碳 纤 维
织物。   
RTM 工艺用 3266 环氧树脂体系以三组分形式供应。
RTM 工 艺 用 3266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及 G827/3266 复 合 材 料 由 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制 并 生 产 ,2003 年 4 月 由 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鉴 定
通过。

114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66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
21 所示。
② 树脂体系外观   浅黄色低黏度液体。
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G827/3266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 64。

149
图8
21 3266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表8
64 G827/3266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55℃ 室温 75℃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380 1639 1299 GB/T3354—1999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200 1050 967 GB/T3856—1983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21 85
3 56
2 JC/T773—1982(
1996)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930 1580 1300 GB/T3856—1983

3) 耐环境性能  G827/3266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 65。
表8
65 G827/3266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50℃ 75℃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0 55
1 42
5 JC/T773—1982(
1996)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470 1350 1070 GB/T3856—1983
   注:湿态条件为水煮 48h。

4) 工艺性能  3266 树脂体系的黏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 8


( 22 所示。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14
RTM 成型工艺过程中,树脂为室温注射。固化工艺:80℃×6h+120℃×12h。

1 4  其他
14
① 包装:每批树脂应用容器 盛 装 并 密 封 之, 严 禁 倒 置,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防 止
碰撞。
② 运输:按化学品运输。
③ 贮存:于常温、干燥、通风环境中存放。

150
图8
22 3266 环氧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


115 HT3/4211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151  概述
HT3/4211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4211 改性环氧树脂体系为基体,以 HT3 碳纤
维为增强材料制成。HT3/4211 预浸料工艺性能好,可在室温下存放 3 个月以上,能用热压罐
法、模压法、热膨胀模塑法 成 型 复 合材 料,适 于 制 造 飞 机 承 力 部 件,制 品 可 于 120℃ 下 长 期
工作。
HT3/4211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4211 改性环氧树脂体系, HT3 碳纤维。
供应状 态: 预 浸 料 以 片 状 或 带 状 形 式 供 应。 片 状 预 浸 料 长 度 4280mm, 宽 度 不 大 于
800mm。带状预浸料长度不小于 100m,宽度不大于 1200mm。
HT3/4211 环氧树脂单向碳纤维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
航空材料研究院研制并生产。1984 年 7 月由原航空工业部鉴定通过。

115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预浸料物理性能  HT3/4211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66。
表8
66 HT3/4211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挥发分含量/% ≤2 JC/T776—1985(1996)
   树脂质量含量/% 39±3 JC T780 1987 1996)
/ — (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g/m2) 125~135 JC/T780—1987(
1996)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25~0
135

②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HT3/4211 复合材料 (用 热 压 罐 法 成 型) 物 理 性 能 见 表 8


67 和
表8
68。
表8
67 HT3/4211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密度/(
g/cm3) 1
50~1
55 GB/T1033—1986
    纤维体积含量/% 57~63 GB/T3366—1996
    孔隙率/% <2 GB/T3365—1982
    玻璃化转变温度/℃ 154~170 TMA 法

151
表8
68 HT3/4211 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
典 型 值
性    能 铺层方式 测试方向
20~110℃ 20~150℃


° 0
07 0
12

热膨胀系数/(
10 -6/
℃) [
0]16 45
° 15
7 16
2

90
° 30 31

75℃ 115℃

0]16
热导率(
λ)/[W/(
m·K)] 厚度方向 0
76 0
82
[±45]
4s
厚度方向 0
78 0
86


0] 60℃
16

热扩散系数(
Dr)
/(10 m s)-6 2/ [
0]16 厚度方向 0
47
[±45]
4s
厚度方向 0
45

60℃

比热容(
C)/[
J/(
kg·K)] [
0]16 972
[±45]
4s
990

2) 力学 性 能   HT3/4211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8
( 69, 其 高、 低 温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70。
表8
69 HT3/421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396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6

泊松比 典型值 0
33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33
9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7
9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030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6


GB/T3856—1983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67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7
8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65
5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3
7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82
7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590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0

3) 耐环境性能

① 耐湿热老化性能  HT3/4211 复合材料于65℃ 、相对湿度95%~100% 处理后的吸湿
率及室温剪切性能见表 871。 HT3/4211 准 各 向 同 性 复 合 材 料 于 70℃ , 相 对 湿 度 95% 处 理
后的室温力学性能见表 8
72。

152
表8
70 HT3/4211 复合材料高低温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60℃ 20℃ 125℃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310 157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1 144 135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34
1 34
1 19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0
2 9
7 5
9

泊松比 典型值 0
27 0
32 0
32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030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9


GB/T3856—1983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38 205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0
5 9
9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8 72 44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
7 4
5 2
1

表8
71 HT3/4211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处理时间/d
性    能
0 2 4 8 14 28

吸湿率/% 0 0
30 0
50 0
60 0
73 0
76

层间剪切强度保持率/% 100 97
7 85
1 77
1 72
5 69
5

表8
72 HT3/4211 准各向同性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①
处理时间/d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0 20 240

典型值 556 568 499


纵向拉伸强度/MPa
保持率/% 100 102 90
GB/T3354—1999
典型值 71 69 63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保持率/% 100 98 90

典型值 47
9 44
7 34
0
层间剪切强度/MPa JC/T773—1982(
1996)
保持率/% 100 93 71

典型值 990 980 1057


纵向弯曲强度/MPa GB/T3356—1999
保持率/% 100 100
4 106
4

  ① 准各向同性复合材料铺层:[
0/45/90/-45/0]
S。

② 耐热老化性能  HT3/4211 复合材料经 150℃ 热老化后,于 150℃ 测 定 的 层 间 剪 切 强


度见表 8
73。
表8
73 HT3/4211 复合材料耐热老化性能
老化时间/d
性    能
0 2 4 8 13

层间剪切强度/MPa 27
5 27
2 28
9 30
7 29
7

153
③ 热疲劳性能  HT3/4211 复合材料 于 热 循 环 温 度 -50~150℃ , 保 温 时 间 15mi
n, 冷
热交变时间 7s。经热疲劳后的力学性能见表 8 74、表 8 75。
表8
74 HT3/4211 复合材料耐热疲劳性能
性    能 铺层方式 循环次数 典型值 测 试 方 法

0 1472
纵向拉伸强度/MPa [
0]16
200 1420
GB/T3354—1999
0 143
纵向拉伸模量/GPa [
0]16
200 118

表8
75 HT3/4211 复合材料耐热疲劳性能
[(
45/0/-45)
2/-45/0/45]
性    能 循环次数 试 验 方 法

° 90
°

0 635 148
纵向拉伸强度/MPa
200 625 146

0 47 2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200 50 21
GB/T3354—1999
0 586 143
纵向拉伸强度(
130℃ )
/MPa
200 604 140

0 39 15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
130℃ )
/GPa
200 40 15

0 591 220
纵向压缩强度/MPa
200 611 222
GB/T3856—1983
0 51 20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200 54 20

0 67 38
层间剪切强度/MPa JC/T773—1982(
1996)
200 66 36

0 916 322
纵向弯曲强度/MPa
200 889 312
GB/T3356—1999
0 54 23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200 55 22

0 0
68 9
9
热膨胀系数/(
10-6/K)
200 0
64 9
0

4) 工艺性能

① 凝胶时间:预浸料在 150℃ 下的凝胶时间为 40~60s。
② 凝胶时间温度曲线:4211 树脂体系的凝胶时间温度曲线如图 8
23 所示。
③ 树脂流动度:预浸料树脂流动度 10%~25% 。
④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115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HT3/4211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可采用热压罐法、模压法、橡胶软模成型法, 热压罐法固

154
化工艺参数如图 8
24 所示。

图8
23 4211 树脂体系的凝胶时间温度曲线 图8
24 HT3/4211 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


1154  使用情况
HT3/4211 复合材料已用于制造飞 机 垂 直 尾 翼 壁 板, 飞 行 14 年, 工 作 正 常。 用 于 制 造
羽毛球拍,1985 年被轻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15
材料标准:Q/6S451—1985 《
4211/HT3150℃ 固化环氧树脂预浸碳纤维技术条件》。

1 6  其他
15
① 包装
 片状预浸料的包装   表面用聚乙烯薄膜覆盖, 平整地放在聚乙烯袋内, 并加以密封,

每袋不得多于 10 张。外包装用木箱或硬纸箱,用衬垫材料固定,防止相互碰撞。
 带状预 浸 料 的 包 装   成 卷 装 在 聚 乙 烯 袋 内, 并 加 以 密 封, 外 包 装 与 片 状 预 浸 料

相同。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式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应平放在台架上贮存,贮存期与贮存温度的关系见表 8
76。
表8
76 HT3/4211 预浸料贮存期与贮存温度的关系

   贮存温度/℃ -18 5 23

   贮存期/d 540 360 180


116 HT3/5222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161  概述
HT3/5222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5222 环氧树脂体系为基体, 以 HT3 碳纤维
为增强材料制成,可用热压罐法、模压法和膨胀模塑法成型。 HT3/5222 复合材料耐热、 耐
湿热、力学性能良好,适于制造复合材料主承力构件,可于 120℃ 以下长期工作。
HT3/5222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5222 环氧树脂体系, HT3 碳纤维。
HT3/5222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300~1200mm,长度 100m。
HT3/5222 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
材料研究院研制并生产,1983 年由原航空工业部鉴定通过。

116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155
① 预浸料物理性能  HT3/5222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77。
表8
77 HT3/5222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挥发分含量/% ≤2 JC/T776—1985(
1996)
   树脂质量含量/% 40±3 JC/T780—1987(
1996)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g/m2) 130±5 JC/T780—1987(
1996)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25±0
005 GB/T3855—1983

②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HT3/5222 复合材料 (用 热 压 罐 法 成 型) 物 理 性 能 见 表 8


78 和
表8
79。
表8
78 HT3/522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密度/(
g/cm 3)

55~1
60 GB/T1033—1986
   纤维体积含量/% 62~68 GB/T3366—1996
   空隙率/% <2 GB/T3365—1982
   玻璃化转变温度/℃ 258 摆锤法

表8
79 HT3/5222 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
性    能 层压板 测试方向 典 型 值

20~110℃ 20~150℃

热膨胀系数/(
10-6/K) 0]
[ 16 0
° 0
1 0
12
90
°
25 31

75℃ 115℃

0]16
厚度方向 0
86 0
95
热导率/[W/(
m·K)] [±45]
4s
厚度方向 0
87 0
99

多向层压板 ① 厚度方向 0
76 0
82

60℃

0]16
厚度方向 0
51
热扩散系数/(
10-6m2/s) [±45]
4s
厚度方向 0
53

多向层压板 ① 厚度方向 0
44

60℃

0]16
1000
比热容/[
J/(
kg·K)] [±45]
4s

980

多向层压板 ① 1060

  ① 多向层压板 [-45/+45/0/+45/-45/0/+45/-45/90/-45/+45/0/90/0/-45/+45/0/+45/-45/0/90/+45/


-45/90/-45/+45/-45/+45/+45/-45]。

2) 力学性能  HT3/522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 80。
3) 耐环境性能

① 耐湿热性能   湿热对 HT3/5222 复 合 材 料 性 能 的 影 响 见 表 8
81。 HT3/5222 复 合 材
料于 65℃ ,相对湿度 95%±5% 条件下,吸湿率和层间剪切强度等力学性能随时间变化见表

82。

156
表8
80 HT3/522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55℃ 室温 30℃ 120℃ 13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49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5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9 40
7 37 37 14
0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0
4 9
4 8
6 8
0 7
8

泊松比 典型值 0
28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408 1210 1175 1144 1146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6 134 142 126 131


GB/T3856—1983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97 247 182 176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0
8 9
6 8
9 9
2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13 92 72 71 70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
6 5
0 4
6 4
1 3
9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0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860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1

表8
81 HT3/5222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① 试 验 方 法
-55℃ 室温 30℃ 120℃ 130℃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37 30 15 11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8
4 7
3 5
5 4
9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335 1238 1106 1022 919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4 132 139 126 121


GB/T3856—1983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83 199 179 142 124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0
0 9
7 8
4 8
2 6
3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93 78 68 67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
3 3
6 2
8 2
7

  ① 纤维体积含量 (为 65%±3% ,空隙率 ≤1% ,吸湿率 1%~1


1% ,试样数一般为 5 个。

表8
82 HT3/5222 复合材料吸湿率及耐湿热力学性能
吸湿时间/h
性    能
0 50 500 1000 2000 3000 5000
吸湿率/% 0 0
58 1
21 1
41 1
24 1
27 1
40
室温 104 — — — — 85 89
层间剪切强度/MPa
125℃ 68 — 46 — — 43 43
室温 1840 — 1620 1560 — 1790 1740
弯曲强度/MPa
125℃ 1510 — 969 975 — 921 935
室温 124 — 103 102 — 111 113
弯曲弹性模量/GPa
125℃ 121 — 104 104 — 104 105

157
② 耐热老化性能  HT3/5222 复合材料不同 温 度 下 随 时 间 变 化 的 失 重 情 况 如 图 8
25 所
示。剪切强度和弯曲性能随老化时间的变化见表 8 83。
表8
83  剪切强度和弯曲性能随老化时间的变化
125℃ 老化 150℃ 老化

老化时间/h 性    能 失重 测试温度 失重 测试温度 试 验 方 法


率/% 室温 125℃ 率/% 室温 125℃

层间剪切强度/MPa 105 104 106 104 JC/T773—1982(


1996)

0 纵向弯曲强度/MPa 0 1840 1510 0 1840 1510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124 121 124 121

1000 层间剪切强度/MPa 0
54 109 82 1
05 112 86 JC/T773—1982(
1996)

层间剪切强度/MPa 120 113 80 JC/T773—1982(


1996)

5000 纵向弯曲强度/MPa 0
58 1890 1580 1
21 1940 1580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103 115 113 116

③ 耐介质性能  HT3/5222 复合材料在不同介质中随时间增长质量变化如图 8


26 所示。
剪切强度变化见表 884。

图8
25 HT3/5222 复合材料随温度 图8
26 HT3/5222 复合材料在不同
时间不同质量变化 介质中质量变化

表8
84 HT3/5222 复合材料浸泡在不同介质中剪切强度变化
层间剪切强度/MPa
介    质 浸泡 5000h 后的质量变化率/%
起 始 5000h
航空煤油   0
46 112 114
航空液压油 0
48 112 112
人工海水   1
28 112 106

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5222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8
27 所示。
② 黏度时间曲线:5222 树脂体系的黏度时间曲线如图 8
28 所示。
③ 凝胶时间: HT3/5222 预浸料在 175℃ 下的凝胶时间为 3~5mi
n。
④ 树脂流动度: HT3/5222 预浸料树脂流动度 10%~28% 。

158
⑤ 黏性: HT3/5222 预浸料黏性适中。

图8
27 5222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 图8
28 5222 树脂体系黏度时间曲线


116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HT3/5222 复合材料可采用模压法、热压罐法、橡胶软模成型法等工艺成型, 典型工艺
见 Q/6SZ714—1988 《
5222/HT3 复 合 材 料
热压罐成 型 工 艺 说 明 书》。 主 要 固 化 参 数 见
图8
29。
81 4  标准及技术文件
16
材 料 标 准: Q/6S 656—1983 《
5222/
HT3 单向碳纤维预浸料材料标准》。

1 5  使用情况
16
已用于飞机机翼壁板的研制。

1 6  其他
16
图8
29 HT3/5222 复合材料热压罐固化工艺
① 包 装: 每 卷 预 浸 料 应 用 聚 乙 烯 薄 膜
包覆并密封之,预浸料外包装应为硬质包装箱,并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卷材应平放在台架上,贮存期与贮存温度的关系见表 8
85。
表8
85 HT3/5222 预浸料贮存期与贮存温度的关系
   贮存温度/℃ -18 <5 <23
   贮存期/d 180 90 23


117 G803/5224 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171  概述
G803 5224 碳 纤 维 织 物 环 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5224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G803

碳纤维织物为增强材料制成,可以用热压罐法,模压法成型复合材料。G803/5224 预浸料可
采用热熔法或溶液法工艺制备。G803/5224 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耐湿热
性和抗疲劳性能,适于制造直升机涵道垂尾及其他承力构件,可以在 120℃ 长期工作。
G803/5224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5224 改性环氧树脂体系,G803 碳纤维织物。
G803/5224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1000~1200mm,长度 50m。

159
G803/5224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制
并生产。2003 年 11 月通过国防科工委鉴定。

117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5224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见图 8
30。

图8
30 5224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G803/5224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86。
表8
86 G803/5224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39
7~49 7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1 JC/T776—1985(
1996)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285 GB/T3855—1983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G803/5224 复合材料 (用模压法成型) 物理性能见表 8


87。
表8
87 G803/5224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纤维体积含量/% 60±5 GB/T3366—1996
   空隙率/% ≤1 GB/T3365—1982
   玻璃化转变温度/℃ ≥230 TMA 法

2) 力学性能  G803/522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 88。
表8
88 G803/522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80℃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73 624
GB/T3354—1999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71
6 68
1

160
续表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80℃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693 431


GB/T3856—1983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66
2 49
2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94
1 84
8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
06 3
39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8 75 Q/6S1139—1994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845 872


Q/6S1141—1994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9 61

3) 耐环境性能  G803/5224 复 合 材 料 耐 湿 热 性 能 优 异, 经 过 水 煮 48h 处 理 以 及 湿 热



70℃ ,RH95% )1000h 处理后试样的湿热力学性能见表 8
( 89。
表8
89 G803/5224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85℃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③ 487 GB/T3856—1983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③ 93
6 76
8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③ 3
90 3
34

典型值 ① 878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② 868

典型值 ③ 836 732


Q/6S1141—1994
典型值 ① 58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② 60

典型值 ③ 56
9 61
5

典型值 ① 77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② 77 Q/6S1142—1994

典型值 ③ 61 56

  ① 是指将试样浸入沸水处理 48h。


② 是将经水煮 ① 处理后的试样进行 100~105℃ 的烘干处理 24h。
③ 湿热实验条件:温度为 70℃ ,相对湿度为 ≥95% ,时间为 1000h。

4) 工艺性能  5224 环氧树脂体系黏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 8


( 31 所示。

117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G803/5224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可采用热压罐法或模压法。G803/5224 复合材料成型主要
工艺参数见表 8
90。
表8
90 G803/5224 复合材料成型主要工艺参数
升温速度 压力 加压点 130~135℃ 保温时间 固化温度 固化时间 自然冷却卸模温度
/(℃/mi
n) /MPa /℃ /mi
n /℃ /mi
n /℃

1~3 0
6±0
1 80~85 30 180±5 120~150 ≤60

161

1174  使用情况
G803/5224 复 合 材 料 已 用 于 制 造 直
升机涵 道、 垂 尾、 前 缘 锥 体 及 其 他 承 力
构件。
8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17
材料标准:Q/6S1509—2000 《
5224/
G803 高温固化环氧碳布预浸料》。

1 6  其他
17
① 包装:预浸 料 应 用 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并密封 之,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箱,并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 危 险 品 运 输, 包 装 箱
应平放, 防 止 受 潮, 避 免 碰 撞 或 剧 烈 震
图8
31 5224 树脂体系黏度
动。宜在低温条件下长途运输。 随温度变化关系
③ 贮存:预浸 料 可 以 在 -18℃ 条 件
下存放 12 个月以上,室温下存放 ≤1 个月。

118 G827/5224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181  概述
G827/5224 碳 纤 维 织 物 环 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5224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 以 G827
碳 纤 维 织 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 可 以 用 热 压 罐 法 、 模 压 法 成 型 复 合 材 料 。G827/5224 预 浸
料 可 采 用 热 熔 法 或 溶 液 法 工 艺 制 备 。G827/5224 复 合 材 料 具 有 优 异 的 力 学 性 能 、 耐 热 性 、
耐湿 热 性 和 抗 疲 劳 性 能 , 适 于 制 造 直 升 机 涵 道 、 垂 尾 及 其 他 承 力 构 件 , 可 以 在 120℃ 长 期
工作。
G827/5224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5224 改性环氧树脂体系,G827 碳纤维织物。
G827/5224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1000~1200mm,长度 50m。
G827/5224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制
并生产。2003 年 11 月通过国防科工委鉴定。

1 2  性能
18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5224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 30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G827 5224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 91。

表8
91 G827/5224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35
8~47
3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1 JC/T776—1985(
1996)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66 GB/T3855—1983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G827/5224 复合材料 (用模压法成型) 物理性能见表 8


92。
2) 力学性能  G827/522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 93。
3) 耐 环 境 性 能  G827/5224 复 合 材 料 耐 湿 热 性 能 优 异, 经 湿 热 (
( 70℃ ,RH95% )

162
1000h 处理后,力学性能见表 8
94。
表8
92 G827/5224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纤维体积含量/% 60±5 GB/T3366—1996


    空隙率/% ≤1 GB/T3365—1982
    玻璃化转变温度/℃ ≥230 TMA 法

表8
93 G827/522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80℃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300 1130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6 120 GB/T3354—1999

泊松比 典型值 0
316 0
318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180 938


GB/T3856—1983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1 102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4 94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
90 4
24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5 Q/6S1139—1994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630 1520


Q/6S1141—1994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0 118

表8
94 G827/5224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85℃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1 94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
50 3
02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510 1090


Q/6S1141—1994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08 11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89
5 59
1 Q/6S1142—1994

   注:湿热实验条件,温度为 70℃ ,相对湿度为 ≥95% ,时间为 1000h。

4) 工艺性能  5224 树脂体系黏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 8


( 31 所示。

118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G827/5224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采用热压罐法或模压法。G827/5224 复合材料固化成型工
艺见表 8
95。
表8
95 G827/5224 复合材料成型主要工艺参数
升温速度 压力 加压点 130~135℃ 保温时间 固化温度 固化时间 自然冷却卸模温度
/℃/mi
n /MPa /℃ /mi
n /℃ /mi
n /℃

1~3 0
6±0
1 80~85 30 180±5 120~150 ≤60

163

1 4  使用情况
18
已用于制造直升机涵道、垂尾、前缘锥体等承力构件。

1 5  标准及技术条件
18
材料标准:Q/6S1510—2000 《
5224/G827 高温固化环氧碳布预浸料》。

1 6  其他
18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 用 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之,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 包 装 箱 应 平 放, 防 止 受 潮, 避 免 碰 撞 或 剧 烈 震 动。 宜 在 低
温条件下长途运输。
③ 贮存:预浸料在 -18℃ 条件下贮存期为 12 个月。室温条件下存放 ≤1 个月。

119 HT3/5228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191  概述
HT3 5228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5228 环氧树脂体系为基体, 以 HT3 碳纤维

为增强材料制成, HT3/5228 预浸料可采用溶液法或热熔法工艺。 HT3/5228 复 合 材 料 可 用
热压罐法、树脂膜渗透 (
RFI) 法、模压法、软模 法 成型,具有优良的韧性和综合性能, 适
于制造飞机主承力结构件,可在 -55~130℃ 湿热环境下长期工作。
HT3/5228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5228 环氧树脂体系, HT3 碳纤维。
HT3/5228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 300mm 或 1000mm,长 100m。
HT3/5228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制
并生产。1995 年 11 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1 2  性能
19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5228 树脂体系的红外光谱如图 8
32 所示。

图8
32 5228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164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HT3/5228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96。
表8
96 HT3/5228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35±3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5
≤1 JC/T776—1985(
1996)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130±3 JC/T780—1987(
1996)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20±0
005 GB/T3855—1983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HT3/5228 复合材料 (热压罐法成型) 物理性能见表 8


97。
表8
97 HT3/5228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纤维体积含量/% 63±3 GB/T3366—1996

    空隙率/% 0
≤1 GB/T3365—1982

    密度/(
g/cm 3)

57 GB/T1463—1988

2) 力学性能  HT3/5228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 98。 HT3/5228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见表 8
99。
表8
98 HT3/5228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3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744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7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81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8
8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230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0


GB/T3856—1983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12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9
3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24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
4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6 63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780 1250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0 137

3) 耐环境性能

① 耐湿热性能  HT3/5228 吸水性能 见 表 8
100。 HT3/5228 复 合 材 料 耐 湿 热 性 能 见 表

101。所有耐湿热试验的加湿条件均为:95~100℃ 软化水中浸泡 48h。
② 耐介质性能  5228 树脂浇铸体耐介质性能见表 8 102。

165
表8
99 HT3/5228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81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8
8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断裂应变/% 典型值 0
96

带孔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333 HB6740—1993

带孔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341 HB6741—1993

边缘分层/(
J/m2) 典型值 348 HB7071—1994

Ⅰ 型极限应变能释放率 GⅠc/(
J/m 2) 典型值 227 HB7402—1996

Ⅱ 型极限应变能释放率 GⅡc/(
J/m2) 典型值 1105 HB7403—1996

冲击后压缩强度(
6 /mm)
67J /MPa 典型值 190 NASARP
1142

表8
100 HT3/5228 复合材料吸湿率
浸泡时间/h
性    能
12h 24h 48h

吸湿率/% 0
615 0
787 0
991

表8
101 HT3/5228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13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43 JC/T773—1982(


1996)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953


GB/T3356—1999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2

表8
102 5228 树脂浇铸体耐介质性能
介 质 丙 酮 氯 仿 二氯乙烷 10# 航空煤油
浸泡时间/d 15 30 15 30 15 30 15 30
质量变化率/% 0
80 1
48 0
45 0
64 0
72 1
05 0
12 0
24

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  5228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8 33 所示。

② 凝胶时间  HT3/5228 预浸料在 180℃ 下的凝胶时间为 (22±5)
min。
③ 凝胶时间温度曲线  5228 树脂体系的凝胶时间温度曲线如图 834 所示。

④ 树脂流动度  HT3/5228 预浸料树脂流动度 16%±6% 。
⑤ 黏性  HT3/5228 预浸料黏性适中。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19
HT3/5228 复合材料 成 型 工 艺 采 用 热 压 罐 法, 见 Q/6SZ1354—1995 《
5228/HT3 环 氧
碳纤维复合材料板材热压罐 法 成 型 工 艺》。 HT3/5228 复 合 材 料 热 压 罐 成 型 主 要 工 艺 参 数 如
图8
35 所示。

166
图8
33 5228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 图8
34 5228 树脂体系凝胶时间温度曲线

图8
35 HT3/5228 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

后处理过程根据具体情况,可在热压 罐 内 进 行 或 在 烘 箱 中 进 行。 后 处 理 条 件:190℃ 下
保温 3h 后,以不大于 2 n 的速度冷却到 60℃ 下取出制件。
5℃/mi

1 4  使用情况
19
已用于翼身融合体验证平台中机身下壁板口盖及复合材料机翼蒙皮制造 。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19
材料标准:Q/6S1226—1995 《
5228/HT3 高温固化环氧碳纤维预浸料》。
使用工艺说 明 书:Q/6SZ1354—1995 《
5228/HT3 环 氧 碳 纤 维 复 合 材 料 热 压 罐 法 成 型
工艺》。

1 6  其他
19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应于低温干燥、通 风 环 境 下 贮 存, -18℃ 下 可 存 放 1 年,室 温 下 存 放 不 大 于
3 周。

120 HT7/5228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 1  概述
20
HT7/5228 碳 纤 维 环 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5228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 以 HT7

167
碳 纤 维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 HT7/5228 预 浸 料 可 采 用 溶 液 法 或 热 熔 法 工 艺 制 造 。 HT7/
5228 复 合 材 料 可 用 热 压 罐 法 、 树 脂 膜 渗 透 (RFI) 法 、 模 压 法 、 软 模 法 成 型 , 具 有 优
良 的 韧 性 和 综 合 性 能 , 适 于 制 造 飞 机 主 承 力 结 构 件 , 可 在 -55~130℃ 湿 热 环 境 下 长 期
工作。
HT7/5228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5228 环氧树脂体系, HT7 碳纤维。
HT7/5228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 300mm 或 1000mm,长 100m。
HT7/5228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制
并生产。1995 年 11 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120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5228 树脂体系的红外光谱如图 8 32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HT7/5228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103。
表8
103 HT7/5228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35±3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5
≤1 JC/T776—1985(
1996)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130±3 JC/T780—1987(
1996)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20±0
005 GB/T3855—1983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HT7/5228 复合材料 (热压罐法成型) 物理性能见表 8


104。
表8
104 HT7/5228 碳纤维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纤维体积含量/% 63±3 GB/T3366—1996


   空隙率/% 0
≤1 GB/T3365—1982
   密度/(
g/cm3) 1
57 GB/T1463—1988

(2) 力 学 性 能   HT7/5228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8
105。 HT7/5228 超 薄 预 浸 料
(008mm) 制 备 的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8 106。 HT7/5228 复 合 材 料 韧 性 数 据 见 表

107。
表8
105 HT7/5228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验方法
室温 13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467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0 GB/T3354—1999

泊松比 典型值 0
318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196 946


GB/T3856—1983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3 69


1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579 1265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7 123

168
表8
106 HT7/5228 超薄预浸料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554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8 GB/T3354—1999

泊松比 典型值 0
302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061


GB/T3856—1983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8

表8
107 HT7/5228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30℃

带孔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69 HB6740—1993

带孔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88 255 HB6741—1993

冲击后压缩强度(
6 /mm)
67J /MPa 典型值 242 NASARP
1142

3) 耐环境性能

耐湿热性能  HT7/5228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108。耐湿热试验的加湿条件均为:
95~100℃ 软化水中浸泡 48h。
表8
108 HT7/5228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13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53
4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068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6

带孔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17 HB6741—1993

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  5228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8 33 所示。

② 凝胶时间  HT7/5228 预浸料在 180℃ 下的凝胶时间为 (22±5)
min。
③ 凝胶时间温度曲线  5228 树脂体系的凝胶时间温度曲线如图 834 所示。

④ 树脂流动度  HT7 5228 预浸料树脂流动度 16%±6%
/ 。
⑤ 黏性  HT7/5228 预浸料黏性适中。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20
HT7/5228 复合 材 料 成 型 采 用 热 压 罐 法, 具 体 成 型 工 艺 方 法 见 Q/6SZ1354—1995
5228/HT7 环氧碳纤维复合材料板材热压罐 法成型工艺》。 HT7/5228 复合材料 热 压 罐 成 型

主要工艺参数如图 8
35 所示。
后处理过程根据具体情 况, 可 以 是 在 热 压 罐 内 进 行 或 在 烘 箱 中 进 行。 后 处 理 条 件 为:
190℃ 下保温 3h 后,以不大于 2 n 的速度冷却到 60℃ 下取出制件。
5℃/mi

169

1 4  使用情况
20
已用于翼身融合体验证平台中机身下壁板口盖及复合材料机翼蒙皮制造 。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20
材料标准:参见 Q/6S1226—1995 《
5228/HT3 高温固化环氧碳纤维预浸料》。
使用工艺说明书:参 见 Q/6SZ1354—1995 《
5228/HT3 环 氧 碳 纤 维 复 合 材 料 热 压 罐 法
成型工艺》。

1 6  其他
20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应于低温干燥、通 风 环 境 下 存 放, -18℃ 下 可 存 放 1 年,室 温 下 存 放 不 大 于
3 周。

121 HT8/5228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211  概述
HT8/5228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5228 环氧树脂体系为基体, 以 HT8 碳纤维
为增强材料制成, HT8/5228 预浸料采用溶液法或热熔法制造。 HT8/5228 复 合 材 料 可 用 热
RFI) 法、模压法、软模法 成 型,具有优良的韧性和综合性能,适 于
压罐法、树脂膜渗透 (
制造飞机主承力结构件,可在 -55~130℃ 湿热环境下长期工作。
HT8/5228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5228 环氧树脂体系, HT8 碳纤维。
HT8/5228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 300mm 或 1000mm,长 100m。
HT8/5228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制
并生产。1995 年 11 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121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5228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32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HT8/5228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109。
表8
109 HT8/5228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35±3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0
≤2 JC/T776—1985(
1996)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g/m2) 138±5 JC/T780—1987(
1996)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20±0
005 GB/T3855—1983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HT8/5228 复合材料 (热压罐法成型) 物理性能见表 8


110。
表8
110 5228/HT8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纤维体积含量/% 63±3 GB/T3366—1996


   空隙率/% 0
≤1 GB/T3365—1982
   密度/(
g/cm 3)

57~1
60 GB/T1463—1988

2) 力学性能  HT8/5228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8
( 111。 HT8/5228 复 合 材 料 韧 性 性

170
能见表 8
112。
表8
111 HT8/5228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405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55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65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9
4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800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50


GB/T3856—1983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05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9
4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4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
4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5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600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54

表8
112 HT8/5228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65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9
4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断裂应变/% 典型值 0
72

带孔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73


HB6740—1993
带孔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6

带孔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316 HB6741—1993

冲击后压缩强度(
6 /mm)
67J /MPa 典型值 230 NASARP
1142

3) 耐环境性能

耐介质性能  5228 树脂浇铸体耐介质性能见表 8
113。
表8
113 5228 树脂浇铸体耐介质性能
介质 丙酮 氯仿 二氯乙烷 10# 航空煤油

浸泡时间/d 15 30 15 30 15 30 15 30

质量变化率/% 0
80 1
48 0
45 0
64 0
72 1
05 0
12 0
24

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  5228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8 33 所示。

② 凝胶时间  HT8/5228 预浸料在 180℃ 下的凝胶时间为 (22±5)
min。

171
③ 凝胶时间温度曲线  5228 树脂体系的凝胶时间温度曲线如图 834 所示。

④ 树脂流动度  HT8/5228 预浸料树脂流动度 16%±6% 。
⑤ 黏性  HT8/5228 预浸料黏性适中。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21
HT8/5228 复合材料 成 型 采 用 热 压 罐 法, 见 Q/6SZ1354—1995 《
5228/HT3 环 氧 碳 纤
维复合材料板材热压罐法成型工艺》,热压罐法成型主要工艺参数如图 8 35 所示。
后处理过程根据具体情况,可在热压 罐 内 进 行 或 在 烘 箱 中 进 行。 后 处 理 条 件:190℃ 下
保温 3h 后,以不大于 2 n 的速度冷却到 60℃ 下取出制件。
5℃/mi

1 4  使用情况
21
已用于翼身融合体验证平台中机身下壁板口盖及复合材料机翼蒙皮制造 。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21
材料标准:Q/6S1226—1995 《
5228/HT3 高温固化环氧碳纤维预浸料》。
使用工艺说明书:Q/6SZ1 34—1
5 995《 5
22/HT3环氧碳纤维复合材料热压罐法成型工艺》。


1 6  其他
21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应于低温干燥、通风环 境 下 贮 存, -18℃ 下 可 存 放 1 年, 室 温 条 件 下 不 大 于
3 周。  

122 HM4/5228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 1  概述
22
HM4/5228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 材 料 是 以 5228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HM4 碳 纤
维为增强材料制成, HM4/5228 预 浸 料 采 用 溶 液 法 或 热 熔 法 制 备。 HM4/5228 复 合 材 料 可
用热压罐法、树脂膜渗透 (
RFI) 法、模压法、软 模 法成型,具有优良的韧性、高刚性和 耐
空间环境性能,适于制造卫星等具有高刚度和高尺寸稳定性要求的航天主承力结构件 ,可在
-55~130℃ 湿热环境下长期工作。
HM4/5228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5228 环氧树脂体系, HM4 碳纤维。
HM4/5228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 300mm 或 1000mm,长 100m。
HM4/5228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 料 由 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制并生产。1995 年 11 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122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5228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32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HM4 5228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 114。

表8
114 HM4/5228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35±3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0
≤2 JC/T776—1985(
1996)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 2)
121±5 JC/T780—1987(
1996)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06±0
005 GB/T3855—1983

172
③ 复合材料物 理 性 能   HM4/5228 复 合 材 料 (热 压 罐 法 成 型 ) 物 理 性 能 见 表 8
115。
HM4/5228 复合材料热膨胀系数见表 8 116。
表8
115 HM4/5228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纤维体积分数/% 63±3 GB/T3366—1996
   空隙率/% ≤10 GB/T3365—1982
   密度/(
g/cm3) 1
6±0 015 GB/T1463—1988

表8
116 HM4/5228 复合材料热膨胀系数
测 试 温 度

25℃ 80℃ 100℃ 130℃ 150℃ 170℃ 200℃


热膨胀系数/(
10-6/℃ )
  纵向 045 045 045 044 044 046 055
  横向 401 401 416 428 438 451 447

2) 力学性能  HM4/5228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 117。
表8
117 HM4/5228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30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50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33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7
1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663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81


GB/T3856—1983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63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6
6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6
8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060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69

3) 耐环境性能

① 耐湿热性能  HM4/5228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118。所有耐湿热试验的加湿条
件均为:95~100℃ 软化水中浸泡 48h。

表8
118 HM4/5228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3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6 33
5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067 775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69 168

② 耐热疲劳性能  HM4/5228 复合材料层压板的热疲劳性能见表 8


119。

173
表8
119 HM4/5228 复合材料层压板热疲劳性能
循环次数 时间/h 弯曲强度/MPa 弯曲弹性模量/GPa 层间剪切强度/MPa
0 0 1060 169 768
40 20 1063 184 78
80 40 1116 174 78
120 60 1166 177 —
160 80 1150 177 84
5
200 100 1110 179 83
6
   注:试验条件为(-55±5)~ (
125±5)℃ 。

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  5228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8 33 所示。

② 凝胶时间  HM4/5228 预浸料在 180℃ 下的凝胶时间为 (22±5)
min。
③ 凝胶时间温度曲线  5228 树脂体系的凝胶时间温度曲线如图 834 所示。

④ 树脂流动度  HM4/5228 预浸料树脂流动度 16%±6% 。
⑤ 黏性  HM4/5228 预浸料黏性适中。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22
HM4/5228 复合材料成 型 工 艺 采 用 热 压 罐 法, 见 Q/6SZ1354—1995 《
5228/HT3 环 氧
碳纤维复合材料板材热压罐法成型工艺》,热压罐法成型工艺主要参数如图 8
35 所示。
后处理过程根据具体情况,可在热压 罐 内 进 行 或 在 烘 箱 中 进 行。 后 处 理 条 件:190℃ 下
保温 3h 后,以不大于 2 n 的速度冷却到 60℃ 下取出制件。
5℃/mi

1 4  标准及技术文件
22
材料标准:参见 Q/6S1226—1995 《
5228/HT3 高温固化环氧碳纤维预浸料》。
使用工艺说明书:参 见 Q/6SZ1354—1995 《
5228/HT3 环 氧 碳 纤 维 复 合 材 料 热 压 罐 法
成型工艺》。

1 5  其他
22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应贮存于低温干燥、通 风 环 境 下, -18℃ 下 可 存 放 1 年, 室 温 下 存 放 不 大 于
3 周。  

1 /5228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23 HM4J

1 1  概述
23
HM4J5228 碳纤维环氧树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5228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HM4J 碳

纤维为增强材料制成, HM4J
/5228 预浸料采用溶液法或热熔法制备。 HM4J
/5228 复合材料
可用热压罐法、树脂膜渗透 (
RFI) 法、模压法、软 模法成型,具有优良的韧性、高刚性 和
耐空间环境性能,适于制造卫星等具有高刚度和高尺寸稳定性要求的航天主承力结构件 ,可
在 -55~130℃ 湿热环境下长期工作。
/5228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5228 环氧树脂体系, HM4J碳纤维。
HM4J
/5228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 300mm 或 1000mm,长 100m。
HM4J
/5228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HM4J
制并生产。1995 年 11 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174

123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5228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32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HM4J/5228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120。
表8
 /5228 预浸料物理性能
120 HM4J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35±3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20 JC/T776—1985(
1996)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140±5 JC/T780—1987(
1996)
   单层预浸料压厚/ mm 0
125±0005 GB/T3855—1983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HM4J
/5228 复合材料 (热压罐法成型) 的物理性能见表 8
121。
HM4J5228 复合材料热膨胀系数见表 8
/ 122。

表8
 /5228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121 HM4J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纤维体积含量/% 63±3 GB/T3366—1996
   空隙率/% ≤1 0 GB/T3365—1982
   密度/(
g/cm3) 16 GB/T1463—1988

表8
 /5228 复合材料热膨胀系数
122 HM4J
测 试 温 度

25℃ 80℃ 100℃ 130℃ 150℃ 170℃ 200℃


热膨胀系数/(
10-6/℃ )
  纵向 0
15 0
15 0
20 0
26 0
27 0
31 0
48
  横向 36
2 36
2 37
2 38
3 39
3 38
7 33

2) 力学性能  HM4J
( /5228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123。
表8
 /5228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123 HM4J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86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33


5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34
8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7
78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914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02


GB/T3856—1983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45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8
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6
6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100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72

3) 耐环境性能

175
① 耐湿热性能  HM4J
/5228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124。 加湿条件为:95~100℃
软化水中浸泡 48h。

表8
 /5228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124 HM4J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3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6 35
8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160 796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72 159

② 耐热疲劳性能  HM4J
/5228 复合材料热疲劳性能见表 8
125。
表8
 /5228 复合材料热疲劳性能
125 HM4J
循环次数 时间/h 弯曲强度/MPa 弯曲弹性模量/GPa 层间剪切强度/MPa
0 0 1160 172 76
6
40 20 — — 77
6
80 40 — — 78
8
160 80 — — 78
2
200 100 1240 174 79
1
   注:试验条件为(-55±5)~ (
125±5)℃ 。

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  5228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8 33 所示。
② 凝胶时间  HM4J/5228 预浸料在 180℃ 下的凝胶时间为 (22±5)
min。
③ 凝胶时间温度曲线  5228 树脂体系的凝胶时间温度曲线如图 834 所示。

④ 树脂流动度  HM4J
/5228 预浸料树脂流动度 16%±6% 。
⑤ 黏性  HM4J/5228 预浸料黏性适中。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23
/5228 复合材料成型采用热 压 罐 法,参见 Q/6SZ1354—1995 《
HM4J 5228/HT3 环 氧 碳
纤维复合材料板材热压罐法成型工艺》,热压罐法成型主要工艺参数如图 8 35 所示。
后处理过程根据具体情况,可在热压 罐 内 进 行 或 在 烘 箱 中 进 行。 后 处 理 条 件:190℃ 下
保温 3h 后,以不大于 2 n 的速度冷却到 60℃ 下取出制件。
5℃/mi

1 4  标准及技术文件
23
材料标准:参见 Q/6S1226—1995 《
5228/HT3 高温固化环氧碳纤维预浸料》。
使用工艺说明书:参 见 Q/6SZ1354—1995 《5228/HT3 环 氧 碳 纤 维 复 合 材 料 热 压 罐 法
成型工艺》。

1 5  其他
23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应存放于低温干燥、通风环境下,-1
8℃下可存放1年,室温下存放不大于3周。

124 HT3/5284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241  概述
HT3/5284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 材 料 是 以 5284 氰 酸 酯 改 性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176
HT3 碳纤维为增强 材 料 制 成, 可 用 于 热 压 罐 法、 树 脂 膜 渗 透 (
RFI) 法、 模 压 法、 软 模 法
成型。 HT3/5284 预浸料采用溶液法或热熔法制成。 HT3/5284 复合材料具 有 优 良 的 耐 湿 热
性能、电性能、韧性和综合力学性能以及吸湿率低等特点,适于制造飞机主承力结构件和航
天星载复合材料制件,可于 -55~150℃ 湿热环境下长期工作。
HT3/5284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5284 氰酸酯改性环氧树脂体系, HT3 碳纤维。
HT3/5284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 300mm 或 1000mm,长 100m。
HT3/5284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制
并生产。

124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预浸料物理性能  HT3/5284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126。
表8
126 HT3/5284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35±3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20 JC/T776—1985(
1996)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g/m2) 133±5 JC/T780—1987(
1996)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20±0005 GB/T3855—1983

②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HT3/5284 复合材料 (热压罐法成型) 物理性能见表 8


127。
表8
127 HT3/5284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项    目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纤维体积含量/% 63±3 GB/T3366—1996
   空隙率/% ≤1 0 GB/T3365—1982
   密度/(
g/cm3) 1
57~1 60 GB/T1463—1988
   玻璃化转变温度/℃ 214 DMA

2) 力学性能  HT3/528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别见表 8


( 128。
表8
128 HT3/528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30℃ 15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577

纵向拉伸模量/GPa 典型值 139

泊松比 典型值 0
313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8
5

横向拉伸模量/GPa 典型值 8
56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220

纵向压缩模量/GPa 典型值 134


GB/T3856—1983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03

横向压缩模量/GPa 典型值 9
66

压缩强度 ①/MPa 曲型值 659


5 556
4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680 1390 1310


GB/T3356—1999
弯曲模量/GPa 典型值 121 123 127

177
续表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30℃ 15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4 66


9 59
04 JC/T773—1982(
1996)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0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模量/GPa 典型值 4
67
带孔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81 HB6740—1993
带孔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304 HB6741—1993

GⅠc/(
J/m2) 典型值 179 HB7402—1996

GⅡc/(
J/m2) 典型值 564 HB7403—1996

  ① [ 4s准各向同性层板。
0/+45/90/-45]

3) 耐环境性能   图 8
( 36 为 HT3/5284 复 合 材 料 吸 湿 曲 线, 其 水 煮 48h 的 吸 湿 率 小 于

34% 。 HT3/5284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0 129。
表8
129 HT3/5284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130℃ 150℃

压缩强度 ①/MPa 497


6
典型值 GB/T3856—1983
压缩强度保持率/% 84
4

层间剪切强度/MPa 61
4 51
5
典型值 JC/T773—1982(
1996)
层间剪切强度保持率/% 59
04 49
5

弯曲强度/MPa 1200 1082


典型值
弯曲强度保持率/% 71
43 64
29 GB/T3356—1999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4 125

  ① [ 4s准各向同性层板。
0/+45/90/-45]

4) 工艺性能

① 凝胶时间  HT3/5284 预浸料在 180℃ 下的凝胶时间为 5~6mi
n。
② 凝胶时间温度曲线  5284 树脂体系的凝胶时间温度曲线如图 8 37 所示。

③ 黏性  HT3/5284 预浸料黏性适中。

图8
36 HT3/5284 复合材料吸湿曲线 图8
37 5284 树脂体系凝胶时间温度曲线


124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HT3/5284 复合材料采用热压罐 法 成 型, 其 成 型 工 艺 可 参 照 图 8
38, 图 中,200℃ 为 后

178
图8
38 HT3/5284 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

固化工艺,后固化工艺也可以在烘箱中进行。

1 4  其他
24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应存放于低温干 燥、 通 风 环 境 下, -18℃ 下 可 存 放 1 年,室 温 下 存 放 不 大 于
3 周。

1 /5284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25 HM4J

1 1  概述
25
/5284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5284 氰酸酯改性环氧树脂体系为基体, 以
HM4J
HM4J碳纤维为增强材料制成,可用热 压 罐法、树脂膜渗透 ( RFI) 法、 模 压 法、 软 模 法 成
型。 HM4J
/5284 预浸料采用溶液法或热熔法制造。 HM4J
/5284 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耐湿热
性能、电性能、韧性和综合力学性能以及吸湿率低等特点,适于制造具有高刚度、低放气性
要求的航天复合材料制件,可于 -55~150℃ 湿热环境下长期工作。
/5284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5284 氰酸酯改性环氧树脂体系, HM4J碳纤维。
HM4J
/5284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 300mm 或 1000mm,长 100m。
HM4J
/5284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HM4J
制并生产。

125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预浸料物理性能  HM4J
/5284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130。
表8
 /5284 预浸料物理性能
130 HM4J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35±3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20 JC/T776—1985(
1996)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g/m2) 138±5 JC/T780—1987(
1996)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20±0005 GB/T3855—1983

②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HM4J
/5284 复合材料 (热压罐法成型) 物理性能见表 8
131。

179
表8
 /5284 碳纤维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131 HM4J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纤维体积含量/% 63±3 GB/T3366—1996
   空隙率/% ≤1 0 GB/T3365—1982
   密度/(
g/cm3) 1
57~1 60 GB/T1463—1988
   玻璃化转变温度/℃ 214 DMA

2) 力学性能  HM4J
( /528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132。
表8
 /528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132 HM4J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30℃ 18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91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92

泊松比 典型值 0
256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9
6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
77

横向拉伸断裂延伸率/% 典型值 0
344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972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96


GB/T3856—1983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65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7
5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69
6 49
7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991 896 713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59 156

3) 耐环境性能   图 8
( 36 为 HM4J
 /5284 复合材料吸湿曲线,其水煮 48h 的吸湿率小于
0 /5284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34% 。 HM4J 133。

表8
 /5284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133 HM4J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130℃

24h① 42
5

层间剪切强度/MPa 36h 典型值 41


6 JC/T773—1982(
1996)

48h 42
0

24h 865

纵向弯曲强度/MPa 36h 典型值 860

48h 841
GB/T3356—1999
24h 157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36h 典型值 155

48h 155

  ① 95~100℃ 水中浸泡的时间。

180
4) 工艺性能

① 凝胶时间  HM4J
/5284 预浸料在 180℃ 下的凝胶时间为 5~6mi
n。
② 凝胶时间温度曲线  5284 树脂体系的凝胶时间温度曲线如图 8 37 所示。
③ 黏性  HM4J/5284 预浸料黏性适中。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25
/5284 复合 材 料 采 用 热 压 罐 法 成 型, 其 成 型 工 艺 参 数 如 图 8
HM4J 38 所 示。 图 中,
200℃ 为后固化工艺,后固化也可以在烘箱中进行。

1 4  其他
25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应存放于低温干燥、通风环境下,-1
8℃下可存放1年,室温下存放不大于3周。

126 HT8/5288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261  概述
HT8 5288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5288 环氧树脂体系为基体, 以 HT8 碳纤维

为增强材料制成,可用热压罐法、模压法、软模法等工艺成型。 HT8/5288 预浸料采用溶液
法或热熔法制造, HT8/5288 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韧性和综合性能,适于制造飞机主承力结
构件。可于 -55~130℃ 长期工作。
HT8/5288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5288 环氧树脂体系, HT8 碳纤维。
HT8/5288 预浸料以片 状 或 连 续 带 状 供 应, 片 状 预 浸 料 幅 宽 500~700mm, 长 1500~
3400mm;连续带状预浸料,幅宽 300mm 或 1000mm,长度 100m。
HT8/5288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制并生产。

126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5288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39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HT8/5288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134。
表8
134 HT8/5288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35±3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不大于 1
5 JC/T776—1985(
1996)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g/m2) 138±5 JC/T780—1987(
1996)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28±0
006 GB/T3855—1983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HT8/5288 复合材料 (热压罐法成型) 物理性能见表 8 135。


2) 力学性能  HT8/5288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8
( 136。 表 8
137 是 HT8/5288 复 合
材料韧性性能。
表8
135 HT8/5288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复合材料纤维体积含量/% 60±3 GB/T3366—1996
  复合材料空隙率/% 10 GB/T3365—1982
  复合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 207 DMA 法
  复合材料密度/(
g/cm3) 1
59 GB/T1463—1988

181
图8
39 5288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表8
136 HT8/5288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3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63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72
泊松比 典型值 0
35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62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7
0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480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69
GB/T3856—1983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13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8
1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9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3
9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7 58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830 1780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51 134

表8
137 HT8/5288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带孔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64 HB6740—1993
带孔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74 HB6741—1993
边缘分层/(
J/m2) 典型值 371 HB7071—1994
Ⅰ 型极限应变能释放率 GⅠc/(/m2)
J 典型值 470 HB7402—1996
Ⅱ 型极限应变能释放率 GⅡc J
/(/m2) 典型值 765 HB7403—1996
冲击后压缩强度(
4 /mm)
45J /MPa 典型值 272 BSS7260

182
3) 耐环境性能  HT8/5288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 138。加湿条件:95~100℃ 软
化水中浸泡 48h。

表8
138 HT8/5288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13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45 JC/T773—1982(
1996)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112


GB/T3356—1999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7

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  5228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8
40 所示。

图8
40 5288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

② 凝胶时间  5228 树脂体系的凝胶时间温度曲线如图 8 41 所示。 HT8/5288 预浸料在



180℃ 下的凝胶时间为 (
18±5) n。
mi
③ 树 脂 流 动 度   HT8/5288 预 浸 料 树 脂 流 动 度
16%±6% 。
④ 黏性  HT8/5288 预浸料黏性适中。

126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HT8 5288 复合 材 料 成 型 工 艺 采 用 热 压 罐 法, 工

艺过程如图 8
42 所示。
复合材料后处理工艺如下。
图8
41 5288 树脂体系凝胶
① 在热压罐 中 带 压 后 处 理: 固 化 完 后 再 于 200℃
时间温度曲线
处理 2h (带压) 后,随炉冷却。
② 在烘箱中后处理:200℃ ,2h 后随炉冷却。

1 4  使用情况
26
翼身组合体复合材料机翼蒙皮候选材料。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26
材料标准:Q/6S1620—2001 《
5288/HT8 环氧树脂体系》。
使用工艺说 明 书:Q/6SZ1760—2001 《
5288/HT8 环 氧 树 脂 碳 纤 维 复 合 材 料 层 合 板 热
压罐法成型工艺》。

183
图8
42 HT8/5288 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


1 6  其他
26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 -18℃ 下可存放 1 年,室温下存放不大于 3 周。

127 HT7/5288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271  概述
HT7/5288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5288 环氧树脂体系为基体, 以 HT7 碳纤维
为增强材料制成,可用热压罐法、模压法、软模法等工艺成型。 HT7/5288 预浸料采用溶液
法或热熔法制造, HT7/5288 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韧性和综合性能,适于制造飞机主承力结
构件。可于 -55~130℃ 长期工作。
HT7/5288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5288 环氧树脂体系, HT8 碳纤维。
HT7/5288 预浸料以片 状 或 连 续 带 状 供 应, 片 状 预 浸 料 幅 宽 500~700mm, 长 1500~
3400mm;连续带状预浸料幅宽 300mm 或 1000mm,长度 100m。
HT7/5288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制
并生产。

127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5288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39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HT7/5288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139。
表8
139 HT7/5288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33±3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5
≤1 JC/T776—1985(
1996)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130±5 JC/T780—1987(
1996)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25±0
006 GB/T3855—1983

2) 力学性能  HT7/5288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 140。

184
表8
140 HT7/5288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88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46
泊松比 典型值 0
334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66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9
69
横向拉伸断裂延伸率/% 典型值 0
75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470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8


GB/T3856—1983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10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
0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770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0

3)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  5288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8 40 所示。
② 凝胶时间  5228 树脂体系的凝胶 时 间温 度 曲 线 如 图 8
41 所 示。 HT7S/5288 预 浸 料
在 180℃ 下的凝胶时间为 ( 18±5)min。
③ 树脂流动度  HT7S/5288 预浸料树脂流动度 16%±6% 。
④ 黏性  HT7S/5288 预浸料黏性适中。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27
HT7S/5288 复合材料采用热压罐法成型,具体工艺过程如图 8
42 所示。
复合材料后处理工艺如下。
① 在热压罐中带压后处理:固化完后再于 200℃ 处理 2h (带压) 后,随炉冷却。
② 在烘箱中后处理:200℃ ,2h 后随炉冷却。

1 4  使用情况
27
翼身组合体复合材料机翼蒙皮候选材料。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27
材料标准:参见 Q/6S1620—2001 《
5288/HT8 环氧树脂体系》。
使用工艺说明书:参 见 Q/6SZ1760—2001 《5288/HT8 环 氧 树 脂 碳 纤 维 复 合 材 料 层 合
板热压罐法成型工艺》。

1 6  其他
27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 -18℃ 下可存放 1 年,室温下存放不大于 3 周。

128 HT3/HD01C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281  概述
HT3/HD01C 碳纤维环氧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HD01C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HT3

185
碳纤维为增强材料制成。适于热压罐法、模压法、热膨胀模塑等方法成型。复合材料力学性
能和耐热性能良好,可在 120℃ 下长期使用。
HT3/HD01C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 HD01C 环氧树脂体系, HT3 碳纤维。
HT3/HD01C 预浸料以片状形式供应,最大长度 1900mm,宽度不大于 700mm。
HT3/HD01C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 料 由 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西 安 飞 机 制 造 公 司 研
制并生产。

128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预浸料物理性能  HT3/HD01C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141。
表8
141 HT3/HD01C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39±3 Q/6S381—1984


   挥发分含量/% ≤2 Q/6S385—1984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130±5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0
13 GB/T3855—1983

② 复合 材 料 物 理 性 能   HT3/HD01C 复 合 材 料 (用 热 压 罐 法 成 型 ) 物 理 性 能 见 表

142。
表8
142 HT3/HD01C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密度/(
g/cm3) 1
50~1
61 GB/T1033—1986
   纤维体积含量/% 62~68 GB/T3366—1996
   空隙率/% <2 GB/T3365—1982

2) 力学性能  HT3/HD01C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 143。
表8
143 HT3/HD01C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13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60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3
8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0

泊松比 典型值 0
32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61


GB/T3856—1983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
5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67
3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
68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96
4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910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5

186
3) 耐环境性能  HT3/HD01C 复合材料在温度 55~60℃ 、相对湿度 98%~100% 的环

境下老化 6800h,横向拉伸强度基本不变。老化 10000h 后的层间剪切强度保持率为 78 6% ,
弯曲强度保持率为 88% 。
4) 工艺性能  HT3/HD01C 预浸料工艺性能见表 8
( 144。
表8
144 HT3/HD01C 预浸料工艺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流动度/% 12~20 JC/T775—1985(


1996)
    凝胶时间(
125℃ )
/mi
n 47 JC/T776—1985(
1996)
    黏性 合格 Q/6S381—1984

5) 使用 性 能   机 械 加 工 性 能: HT3/HD01C 复 合 材 料 可 用 一 般 复 合 材 料 加 工 方 法

加工。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28
HT3/HD01C 复合材料采用热压罐法成型的工艺如图 8
43 所示。

图8
43 HT3/HD01C 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


1 4  使用情况
28
已用于生产航空模型飞机机身。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28
材料标准:西安飞机制造公司企业标准 《HD01C 碳/环氧预浸料技术条件》。
使用工艺说明书:西安飞机制造公司企业标准 《HD01C 碳/环氧预浸料使用说明书》。

1 6  其他
28
① 包装: HT3/HD01C 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覆 盖, 并 用 聚 乙 烯 密 封 袋 包 装, 每 袋 不
多于 10 张,预浸料外包装应为硬质包装箱,并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用专用冷藏设备 (<0℃ ) 运输。
③ 贮存: HT3/HD01C 预浸料应在 -18℃ 的 低 温 环 境 贮 存, 在 车 间 临 时 存 放 时, 预 浸
料必须平放。贮存期与贮存温度的关系见表 8
145。
表8
145  贮存期与贮存温度的关系
  贮存温度/℃ -18 <5 <23

  贮存期/d 300 120 30

187

129 HT3/CFR
150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 1  概述
29
/ 150 碳纤维 环 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CFR
HT3 CFR 150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HT3 碳纤维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包 括 HT3/CFR 150A 和 HT3/CFR150D 两 种 型 号。 HT3/
150 预 浸 料 具 有 良 好 的 工 艺 性 和 便 于 贮 存 等 特 点。 HT3/CFR
CFR 150 复 合 材 料 可 用 模 压
法、热压罐法等方法成型,可在 125℃ 以下长期使用。
150 复合 材 料 基 本 组 成:CFR
HT3/CFR 150A (或 CFR
150D) 树 脂 体 系, HT3 碳
纤维。
150 预浸料以片状形式供应,最大长度 1800mm,宽度 ≤700mm。
HT3/CFR
150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并生产。
HT3/CFR

129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预浸料物理性能  HT3/CFR
150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146。
表8
 150 预浸料物理性能
146 HT3/CFR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39±3 Q/6S381—1984


   挥发分含量/% <3 Q/6S385—1984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120~140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2~0
14 GB/T3855—1983

②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HT3/CFR
150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8
147。
表8
 150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147 HT3/CFR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密度/(
g/cm3) 1
58 GB/T1033—1986

纤维体积含量/% 62~69 GB/T3366—1996

空隙率/% <2 GB/T3365—1982

CFR
150A 205~215
玻璃化转变温度/℃ TMA 法
CFR
150D 222~232

2) 力学性 能   HT3/CFR
( 150D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8
150A、 HT3/CFR 148、 表

149。
表8
 150A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148 HT3/CFR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25℃ 15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42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3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37
5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
4

泊松比 典型值 0
33

188
续表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25℃ 150℃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470


GB/T3856—1983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6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61
1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
5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1 76 66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920 1590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6

表8
 150D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149 HT3/CFR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25℃ 150℃ 18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34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62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9
0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
3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9
9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
6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7 81 79 76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690 1660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5

3) 耐环境性能  HT3/CFR
( 150 复 合材料在 98~100℃ 的水中浸泡 24h 后的剪 切 强 度
变化见表 8
150。在同 样 试 验 条 件 下, HT3/CFR
150A 复 合 材 料 浸 泡 前 的 室 温 弯 曲 强 度 为
1920MPa,浸泡后室温弯曲强度为 1900MPa。
表8
 150 复合材料湿热后剪切强度变化
150 HT3/CFR

  测试温度 室温 125℃ 150℃ 180℃


 HT3/CFR
150A 97 69
7 58
9
 HT3/CFR
150D 101 85
0 81
4 67
7

4) 工艺性能  CFR
( 150 树脂体系凝胶时间曲线如图 8
44 所示。
150 预浸料工艺性能见表 8
HT3/CFR 151。

表8
 150 预浸料工艺性能
151 HT3/CFR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流动度/% 12~22 JC/T775—1985(1996)


   黏性 合格 Q/6S381—1984

5) 使用性能

机械加工性能: HT3/CFR
150 复合材料可用一般复合材料加工方法加工。

189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29
150 复合材 料 可 用 模 压 法、 热 压
HT3/CFR
罐法等方法成型。固化温度 为 160℃ , 后 固 化 温
度为 180~200℃ 。其固化升温程序如下:
室 温 → 110 ± 5℃ × 3h → 125℃ × 1h →
140℃×1h→160℃×2h→ 自然冷却至卸模温度。

1 4  标准及技术文件
29
材 料 标 准: Q/BH 0142—1985 《碳/CFR
150 预浸料技术条件 (暂行)》。
使用工艺 说 明 书:Q/BH 0141—1983 《碳/
150 复合材料制造工艺说明书》。
CFR
图8
 150 树脂体
44 CFR

1 5  其他
29
系凝胶时间曲线
① 包装: HT3/CFR
150 预浸料应用聚乙烯
薄膜覆盖,并用聚乙烯密封袋包装,每袋不多 于 10 张,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搓动。
② 运输:预浸料用专用冷藏设备 (<0℃ ),按照 非 危 险 品 运 输。 如 在 温 度 不 高 于 30℃
条件下运输,运输时间不应超过 5 天。
③ 贮存: HT3/CFR 150 预浸料在封袋内贮存。贮存温度不超过 20℃ 。

130 HT3/NY9200Z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 1  概述
30
HT3/NY9200Z 碳 纤 维 环 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NY9200Z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HT3
碳纤维为增强材料制成,可用热压罐法、模压法成型。 HT3/NY9200Z 复合材料具有力学性
能高、价格低等特点,可在 80℃ 以下长期使用。
HT3/NY9200Z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NY9200Z 树脂体系, HT3 碳纤维。
NY9200Z 树脂体系预浸料以片状形式供应:最大宽度 0 8mm,长度 288m。
HT3/NY9200Z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
团有限公司研制并生产,1996 年 1 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130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NY9200Z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45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HT3/NY9200Z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152。
表8
152 HT3/NY9200Z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40±3 GB/T3855—1983


   挥发分含量/% 5
<1 JC T776—1987(
/ 1996)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g/m2) 140±3
   预浸料单层压厚/mm 0
125±0
013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HT3/NY9200Z 复合材料 (用热压罐法成型)物理性能见表8 153。



2) 力学性能  HT3/NY9200Z 复合材料 力 学 性 能 表 8
( 154, 其 冲 击 后 的 压 缩 性 能 见 表

155。

190
图8
45 NY9200Z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表8
153 HT3/NY9200Z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纤维体积含量/% 65±5 GB/T3366—1996
    空隙率/% <2
0 GB/T3365—1982
    玻璃化转变温度/℃ 115 DSC 法

表8
154 HT3/NY9200Z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80℃ 100℃
典型值 1747
纵向拉伸强度/MPa
B 基值 1342
典型值 137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B 基值 127
泊松比 典型值 0
312 GB/T3354—1999

典型值 67
横向拉伸强度/MPa
B 基值 56
典型值 9
3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B 基值 8
5
典型值 1357
纵向压缩强度/MPa
B 基值 1069
典型值 136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B 基值 127
GB/T3856—1983
典型值 170
横向压缩强度/MPa
B 基值 147
典型值 9
4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B 基值 8
5

191
续表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80℃ 100℃

典型值 124
纵横剪切强度/MPa
B 基值 117
GB/T3355—1982
典型值 5
3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B 基值 4
5
典型值 93 71 56
层间剪切强度/MPa JC/T773—1982(
1996)
B 基值 85
典型值 1615 1302 1047
纵向弯曲强度/MPa
B 基值 1484
GB/T3356—1999
典型值 132 127 12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B 基值 122

表8
155 HT3/NY9200Z 复合材料冲击后压缩性能
性    能 冲击能量 测试温度 典型值 试验方法
4 /mm
45J 室温 205 HB6739—1993
冲击后压缩强度/MPa
6 /mm
67J 室温 174 HB6739—1993

3) 耐环境性能

HT3/NY9200Z 复合材料吸湿曲线 如 图 8

46 所示,耐湿热性能 见 表 8 156 [湿 热 老 化 条

件为 ( 55±2)℃ , 相 对 湿 度 95% ]。 HT3/
NY9200Z 复 合 材 料 耐 化 学 介 质 性 能 如 图 8
47
所示。
4) 工艺性能  HT3/NY9200Z 预 浸 料 工

艺性能见表 8
157,NY9200Z 树 脂 的 凝 胶 时 间
见表 8
158。
5) 使用性能
( 图8
46 HT3/NY9200Z 复合材料吸湿曲线

① 机械加工性能
表8
156 HT3/NY9200Z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室    温
试验方法
老化时间/h 0 72 120 240 500 1000

弯曲强度/MPa 1641 1473 1521 1618 1494 1592 GB/T3356—1999

表8
157 HT3/NY9200Z 预浸料工艺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预浸料起始反应温度/℃ 95 DSC 法
   贮存期/d 7 HB5392—1987
   树脂流动度( 125℃ )①/% 21
4 JC/T775—1985(
1996)
   黏度为 0
1Pa·s以下的温度范围 80~90℃

  ① 树脂流动度是预浸料在 18~28℃ 下存放 7 天后测试的。

192
表8
158 NY9200Z 树脂凝胶时间
温度/℃ 70 75 80 90 试验方法

凝胶时间/mi
n 150 120 85 55 HB5392—1987

图8
47 HT3/NY9200Z 复合材料耐介质性能

 钻孔:采用硬质合金钻头,钻孔速度 17500r
a /mi
n,出口处垫木质板或硬聚氯乙烯板。
 划窝:采用三刃式整体硬质合金钻,划窝钻速为 1800r
b n 以下。
/mi
 铰孔:采用 硬 质 合 金 铰 刀, 铰 削 余 量 为 0
c 25mm, 铰 刀 速 度 为 17500r
15~0 /mi

以下。
 切割:采用金刚砂轮片,切割方向为顺切,冷却介质为水,转速为 1600r
d /mi
n,进给
速度为 300~500mm/mi
n。
② 相容 性: 采 用 热 喷 涂 法 将 纯 铝 喷 至 复 合 材 料 表 面 并 涂 封 孔 胶, 其 拉 脱 强 度 大 于
5MPa;在盐雾气氛下,放置 28 天,无气泡,无脱落现象。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30
HT3 NY9200Z 复合材料可采用热压罐法或模压法工艺成型。典型固化工艺参数如图 8
/ 
48 所示。  

1 4  使用情况
30
主要用 于 制 造 飞 机 承 力 结 构 件 和 复 合
材料制件的修补。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30
材料 标 准:JT3
200
91—1
5 996《
NY9
20/

HT3 中高温固化环氧碳纤维预浸料》。
使 用 工 艺 说 明 书: NYS 6510—1996
NY9200/HT3 复合材料制造工艺说明书》。


1 6  其他
30
① 包装:预浸料应用聚乙烯薄膜覆盖,
图8
48 HT3/NY9200Z 复合
聚乙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
为硬质包装箱,以防碰撞。
1—真空压力;2—罐内压力;3—温度
② 运输:长 途 运 输 必 须 采 用 专 用 冷 藏
设备,其温度应保持在 -5℃ 以下。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
③ 贮存:预浸料在密封状态下贮存。其贮存期见表 8159。
④ 技术安全:制备预浸料时,生产环境应满足 HB5342—1992 标准要求。

193
表8
159 HT3/NY9200 预浸料贮存期
   贮存温度/℃ 25 5 -18

   贮存时间/d 30 90 180


131 G803/LT
01A 低温固化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311  概述
01A 低温固化碳纤维织物 环 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低 温 固 化 LT
G803/LT 01A 环 氧 树
脂体系为基体,以 G803 碳 纤 维 织 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G803/LT
01A 预 浸 料 采 用 溶 液 法 制
备,固化温度 70℃ ,具有较长的贮存期,适 于热压罐法、模压法成型 复 合 材 料,G803/LT
01A 复合材料 能 低 温 固 化 高 温 使 用, 具 有 良 好 的 力 学 性 能、 韧 性 和 工 艺 性, 可 在 -55~
80℃ 下长期使用。
01A 复 合 材 料 基 本 组 成:LT
G803/LT 01A 低 温 固 化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G803 碳 纤 维
织物。
01A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1200mm,长度 50m。
G803/LT
01A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G803/LT
研制并生产。

131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预浸料物理性能
01A 预浸料基本性能见表 8
G803/LT 160。
表8
160 G803/LT
01A 预浸料基本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性    能 典 型 值
挥发分含量/% <15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g/m 2)
285±10
树脂质量含量/% 40±3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29±001
树脂流动度/% 2~10

②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01A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8
G803/LT 161。
表8
161 G803/LT
01A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项    目 性    能 项    目 性    能
密度/(
g/m2)

50~155 纤维体积含量/% 55±3
空隙率/% <15 玻璃化转变温度/℃ 153

2) 力学性能  G803/LT
( 01A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162。
表8
162 G803/LT
01A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80℃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620 601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9
5 58
5
GB/T3354—1999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614 598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7
6 57
6

194
续表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80℃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403 342


GB/T3856—1983
纬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403 324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670 597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5
1 54
9
GB/T3356—1999
纬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684 591

纬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6
5 53
8

经向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51
0 45
9
JC/T773—1982(
1996)
纬向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51
0

3) 环境性能  G803/LT
( 01A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163。
表8
163 G803/LT
01A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80℃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95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7
7
GB/T3354—1999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55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2
8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33


GB/T3856—1983
纬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32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447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8
0
GB/T3356—1999
纬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397

纬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0
1

经向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27
6 JC/T773—1982(
1996)

   注:湿态试样为 95~100℃ 水煮 48h。

4) 工艺性能

① 黏 度温 度 曲 线  LT
01A 树 脂 体 系 黏
度温度关系曲线如图 8
49 所示。
② 凝胶时间  LT
01A 树 脂 体 系 70℃ 的 凝
胶时间为 1
5~2h。
5) 使用性能  G803/LT
( 01A 复合材料适
于多种机 械 加 工 工 艺, 如 钻 孔、 铰 孔、 铣 切 和
高压水切割 等。 也 适 用 于 多 种 胶 接 连 接 和 机 械
连接。
图8
 01A 树脂体系黏
49 LT 8
131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度温度关系曲线 01A 复 合 材 料 基 本 成 型 工 艺
G803/LT

195
如下。
固化:室温 下 抽 真 空, 真 空 度 不 小 于 0
095MPa, 以 1 0~20℃/min升温至 ( 45±

5℃ 时加压 0
5~0 ,
7MPa 75℃ 保 温 4~5h 后, 以 不 大 于 2 /
5℃ min 的 速 度 冷 却 (或 在热
压罐中自然冷却) 至 40℃ 以下,取出制件。
后处理:在自由状 态 下, 以 0 n升温至 (
5℃/mi
2~0 140±5)℃ , 保 温 2~2
5h 后,
以不大于 2 n 的速度冷却 (或在热压罐中自然冷却) 至 60℃ 以下,取出制件。
5℃/mi

1 4  使用情况
31
主要用于制造飞机承力结构件。

1 5  其他
31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
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贮存期为室温下 10 天, -18℃ 下 6 个月。

132 HT3/LT
01A 低温固化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 1  概述
32
/ 01A 低温固化碳纤维环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低 温 固 化 LT
HT3 LT 01A 环 氧 树 脂 体
系为基体,以 HT3 碳 纤 维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HT3/LT01A 预 浸 料 采 用 热 熔 法 或 溶 液 法 制
备,固化温度 70℃ ,具有较长的贮存 期, 适 于 热 压 罐 法、 模 压 法 成 型 复 合 材 料, HT3/LT
01A 复合材料 能 低 温 固 化 高 温 使 用, 具 有 良 好 的 力 学 性 能、 韧 性 和 工 艺 性, 可 在 -55~
80℃ 下长期使用。
01A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LT
HT3/LT 01A 低温固化环氧树脂体系, HT3 碳纤维。
01A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1200mm,长度 50m。
HT3/LT
01A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 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HT3/LT
研制并生产。

132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预浸料性能  HT3/LT
01A 预浸料性能见表 8
164。
表8
164 HT3/LT
01A 预浸料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性    能 典 型 值

挥发分含量/% 5
<1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120±5
树脂质量含量/% 35±5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25±0
01
树脂流动度/% 2~10

01A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HT3/LT


② HT3/LT 01A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8
165。
表8
165 HT3/LT
01A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性    能 典 型 值

密度/(
g/m2) 1
50~1
55 纤维体积含量/% 55~60
孔隙含量/% <1 玻璃化转变温度/℃ 153

2) 力学性能  HT3/LT
( 01A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8
 01A 复 合 材 料
166。 HT3/LT

196
韧性见表 8
167。
表8
166 HT3/LT
01A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8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537 1509

纵向拉伸模量/GPa 典型值 121 120 GB/T3354—1999

纵向拉伸泊松比 典型值 0
31 —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064 811


GB/T3856—1983
纵向压缩模量/GPa 典型值 116 —

面内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4 91


5
GB/T3355—1982
面内剪切模量/GPa 典型值 3
8 3
4

短梁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8
6 64
4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329 1054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模量/GPa 典型值 111 107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42 —


GB/T3856—1983
横向压缩模量/GPa 典型值 6
4 —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7
8 —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模量/GPa 典型值 6
44 —

表8
167 HT3/LT
01A 复合材料韧性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带孔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73 HB6740—1993

带孔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58 HB6741—1993

冲击后压缩强度(
4 /mm)
45J /MPa 典型值 187 BSS7260

3) 环境性能  HT3/LT
( 01A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168。
表8
168 HT3/LT
01A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8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450


GB/T3354—1999
纵向拉伸模量/GPa 典型值 118
5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709


4 GB/T3856—1983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45
1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943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模量/GPa 典型值 107

   注:湿态试样为 95~100℃ 水煮 48h。

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  LT
01A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关系曲线如图 8
49 所示。

197
② 凝胶时间  LT01A 树脂体系 70℃ 的凝胶时间为 2h。
5) 使用性能  LT
( 01A 纤维复合材料适于多种机械加工工艺, 如钻孔、 铰孔、 铣切和
高压水切割等。同时,该复合材料也适用于多种胶接连接和机械连接。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32
01A 预浸料成型复合材料基本工艺如下。
HT3/LT
固化:室温 下 抽 真 空, 真 空 度 不 小 于 0
095MPa, 以 1
0~20℃/min升温至 ( 45±
5)℃ 时加压 0 7MPa,75℃ 保 温 4~5h 后, 以 不 大 于 2
6~0 n 的 速 度 冷 却 (或 在 热
5℃/mi
压罐中自然冷却) 至 40℃ 以下,取出制件。
后处理:在自由状 态 下, 以 0 n升温至 (
5℃/mi
2~0 140±5)℃ , 保 温 2~2
5h 后,
以不大于 2 n 的速度冷却 (或在热压罐中自然冷却) 至 60℃ 以下,取出制件。
5℃/mi

1 4  使用情况
32
可用于制造飞机复合材料承构件。

1 5  其他
32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为 硬 膜 包 装 箱, 并 用
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贮存期为室温下 10 天, -18℃ 下 6 个月。

133 HT3/LT
01 低温固化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 1  概述
33
01 低温固化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低温固化 LT
HT3/LT 01 环氧树脂体系为
基体,以 HT3 碳纤维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HT3/LT
01 预 浸 料 采 用 热 熔 法 或 溶 液 法 制 造, 具
有较长的贮存期,适于热压罐法、模压法成型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韧
性和工艺性能以及低温固化高温使用特点,可在 -55~130℃ 长期使用。
01 复合材料的基本组成:LT
HT3/LT 01 低温固化环氧树脂体系, HT3 碳纤维。
01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300~1200mm,长度 50~100m。
HT3/LT
01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HT3/LT
制并生产。

1 2  性能
33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预浸料性能  HT3/LT
01 预浸料性能见表 8
169。
表8
169 HT3/LT
01 预浸料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性    能 典 型 值
挥发分含量/% <10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g/m2) 130±5
树脂质量含量/% 35±3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25±01
树脂流动度/% 5~15

②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HT3/LT
01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8
170。
表8
170 HT3/LT
01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性    能 典 型 值
密度/(
g/m2) 1
54~1
60 纤维体积含量/% 63±3
孔隙含量/% <1 玻璃化转变温度/℃ 210

198
2) 力学性能  HT3/LT
( 01 复合材料力 学性 能 见 表 8
 01 复 合 材 料 韧 性
171。 HT3/LT
见表 8
172。
表8
171 HT3/LT
0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3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560 1550
纵向拉伸模量/GPa 典型值 136 130 GB/T3354—1999
泊松比 典型值 0
31 —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380 1224


GB/T3856—1983
纵向压缩模量/GPa 典型值 136 130
面内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83
7 67
9
GB/T3355—1982
面内剪切模量/GPa 典型值 4
90 4
11
短梁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94
6 65
5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627 1321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模量/GPa 典型值 135 133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15 —
GB/T3856—1983
横向压缩模量/GPa 典型值 8
1 —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3
7 —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模量/GPa 典型值 8
1 —

表8
172 HT3/LT
01 复合材料韧性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GⅠc/(
J/m2) 典型值 122 HB7402—1996
GⅡc/(
J/m2) 典型值 326 HB7403—1996
边缘分层/(
J/m 2) 典型值 129 HB7071—1994
带孔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57 HB6740—1993
带孔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307 HB6741—1993
冲击后压缩强度(
4 /mm)
45J /MPa 典型值 156 BSS7260

3) 环境性能  HT3/LT
( 01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173。
表8
173 HT3/LT
01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130℃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964 GB/T3856—1983
带孔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72 HB6741—1993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43
6 JC/T773—1982(
1996)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045
GB/T3356—1999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1

   注:湿态试样为 95~100℃ 水煮 48h。

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  LT
01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关系曲线如图 8
50 所示。

199
② 凝胶时 间  LT01 树 脂 体 系 75℃ 的
凝胶时间为 30~55mi
n,85℃ 的 凝 胶 时 间 为
n。
15~40mi
(5) 使 用 性 能   HT3/LT
01 复 合 材 料
适于多种机械加工工艺,如钻孔、 铰孔、 铣
切和高压水切割等。同时,该复合材 料 也 适
用于多种胶接连接和机械连接。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33
01 预浸 料 成 型 复 合 材 料 基 本
HT3/LT
工艺如下。
固化:室 温 下 抽 真 空, 真 空 度 不 小 于 图8
 01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关系曲线
50 LT
095MPa, 以 1
0 0℃/mi
0 ~ 2 n 升温至
(60±5)℃ 时 加 压 0
5~0 7MPa,75℃ 下 保 温 4~5h 后 (或 85℃ 保 温 2~3h), 以 不 大 于
n 的速度冷却 (或在热压罐中自然冷却) 至 50℃ 以下,取出制件;
5℃/mi

后处理:在自由 状 态 下, 以 不 大 于 1 n升温至固化温度 (
0℃/mi 75℃ 或 85℃ ), 保 温
5~1h 后,以 不 大 于 1
0 5℃/min升温至 ( 160±3)℃ , 保 温 2~2 5h 或 升 温 至 (145±

5℃ ,保温 4~5h 后,以不 大 于 2 /
5℃ mi
n 的 速 度 冷 却 (或 在 热 压 罐 中 自 然 冷 却) 至 60℃
以下,取出制件。

1 4  使用情况
33
用于制造飞机复合材料腹鳍和 S 型蒙皮。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33
材料标准:Q/6S1776—2004 《 01/HT3 低温固化环氧碳纤维单向预浸料》。
LT

1 6  其他
33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
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贮存期为室温下 10 天, -18℃ 下 6 个月。

134 HT7/LT
03 低温固化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 1  概述
34
/ 03 低温固化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低温固化 LT
HT7 LT 03 环氧树脂体系为
基体,以 HT7 碳纤维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采 用 真 空 袋 法 成 型。 HT7/LT
03 预 浸 料 采 用 热 熔
03 复 合 材 料 具 有 优 良 的 力 学 性 能、 韧 性 和
法或溶液法制造,具有较长的贮存期, HT7/LT
工艺性能,可在 -55~80℃ 长期使用。
03 复合材料的基本组成:LT
HT7/LT 03 低温固化环氧树脂体系, HT7 碳纤维。
03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300~1200mm,长度 50~100m。
HT7/LT
03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HT7/LT
制并生产。

134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预浸料性能  HT7/LT
03 预浸料性能见表 8
174。

200
表8
174 HT7/LT
03 预浸料基本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性    能 典 型 值

挥发分含量/% 0
<1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 2)
130±5
树脂质量含量/% 37±3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30±0
1
树脂流动度/% 5~15

②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HT7/LT
03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8
175。
表8
175 HT7/LT
03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性    能 典 型 值

密度/(
g/m2) 1
50~1
58 纤维体积含量/% 60±3
孔隙含量/% <2 玻璃化转变温度/℃ 210

2) 力学性能  HT7/LT
( 03 复合材料力 学性 能 见 表 8
 03 复 合 材 料 韧 性
176。 HT7/LT
见表 8
177。
表8
176 HT7/LT
0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8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377 2310

纵向拉伸模量/GPa 典型值 120 120 GB/T3354—1999

纵向拉伸泊松比 典型值 0
316 —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074 926


GB/T3856—1983
纵向压缩模量/GPa 典型值 128 7
2

面内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4 83


8
GB/T3355—1982
面内剪切模量/GPa 典型值 4
7 4
1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5 62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497 1198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模量/GPa 典型值 120 113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28 96


GB/T3856—1983
横向压缩模量/GPa 典型值 7
2 6
8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2
8 34
6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模量/GPa 典型值 7
3 6
78

表8
177 HT7/LT
03 复合材料韧性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GⅠc/(
J/m2) 典型值 309 HB7402—1996
GⅡc/(
J/m2) 典型值 761 HB7403—1996
边缘分层/(
J/m 2) 典型值 241 HB7071—1994
带孔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82 HB6740—1993
带孔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77 HB6741—1993
冲击后压缩强度(
4 /mm)
45J /MPa 典型值 195 BSS7260

201
3) 环境性能  HT7/LT
( 03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178。
表8
178 HT7/LT
03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7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43
4 JC/T773—1982(
1996)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994


GB/T3356—1999
弯曲模量/GPa 典型值 112

   注:湿态试样为 95~100℃ 水煮 48h。

4) 工艺性能  LT
( 03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关系曲线如图 8
51 所示。
5) 使用性能  HT7/LT
( 03 复 合 材 料 适
于多 种 机 械 加 工 工 艺, 如 钻 孔、 铰 孔、 铣 切
和高压水切 割 等。 同 时, 该 复 合 材 料 也 适 用
于多种胶接连接和机械连接。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34
03 复 合 材 料 成 型 基 本 工 艺
HT7/LT
如下。
固化: 室 温 下 抽 真 空, 真 空 度 不 小 于
0095MPa,以 10~50℃/mi n 升 温 至 75~
图8
 03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关系曲线
51 LT
85℃ 时 保 温 6~8h 后, 以 不 大 于 25℃/min
的速度冷却 (或在热压罐中自然冷却) 至 40℃ 以下,取出制件。
后处理:在自由状态下, 以 不 大 于 1 n 升 温 至 固 化 温 度, 保 温 0
0℃/mi 5~1h 后, 以
不大于 1 n 升温至 (
0℃/mi 5h 后,以不大于 2
135±5)℃ ,保温 2~2 n 的速度冷却
5℃/mi
(或在热压罐中自然冷却) 至 60℃ 以下,取出制件。

1 4  使用情况
34
用于制造无人机机翼盒段和直升机构件。

1 5  其他
34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
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贮存期为室温下 10 天, -18℃ 下 6 个月。

135 EB99
1 电子束固化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 1  概述
35
EB99
1 电 子 束 固 化 碳 纤 维 环 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电 子 束 固 化 EB99
1环氧树脂体系
为 基 体 , 以 AS4、 HT7、 HM4、 HM4J 碳 纤 维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 采 用 电 子 束 固 化 成 型 。
EB99
1电子束固化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采用热熔法或溶液法浸渍制成,预浸料黏性适
中 , 流 动 性 好 , 可 在 室 温 避 光 环 境 下 长 期 贮 存 。EB99
1电子束固化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
合 材 料 具 有 良 好 的 耐 湿 热 性 能 , 一 般 可 在 91℃ 湿 热 环 境 下 长 期 使 用 , 在 130℃ 干 态 环 境
下长期使用。
EB99
1 电子束固化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基本组成:EB99
1 电子束固化环氧树脂

202
体系,AS4、 HT7、 HM4、 HM4J碳纤维。
EB99
1 电子束固化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300mm,长度 200m。
EB991电子束固化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制 并 生 产 ,1999 年 12 月 由 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鉴 定
通过。

135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预浸料物理性能  EB99
1 电子束固化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179。
表8
179 EB99
1 电子束固化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物理性能
指      标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AS4/EB99
1 HT7/EB99
1 HM4/EB99
 /EB99
1 HM4J 1
树脂质量含量/% 35±3 33±2 35±3 33±2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5
<1 5
<1 5
<1 5
<1 JC/T776—1985(
1996)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140±2 130±2 121±2 138±2 JC/T780—1987(
1996)

②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EB99
1 电子束固化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电子束固化成
型) 物理性能见表 8
180。
表8
180  电子束固化 EB99
1 碳纤维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纤维体积含量/% 60±3 GB/T3366—1996


   空隙率/% <2
0 GB/T3365—1982
   玻璃化转变温度/℃ 192 DMA 法

2) 力学性能   电 子 束 固 化 AS4/EB99
( 1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8181, HT7/EB99
 1
单向复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8
182, HM4/EB99
1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8183, HM4J/
EB99
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184。

(3) 耐环境性能   电子束固化 AS4/EB99
1 复合材料水煮 48h 后的力学性能变化和吸湿
曲线见表 8
185 和图 8
52。
表8
181  电子束固化 AS
4/EB99
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91℃ 13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640


GB/T3354—1999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5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103


GB/T3856—1983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5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721 132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6 140


GB/T3356—1999
横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60
7

横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8
01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9
5 59
1 34
2 JC/T773—1982(
1996)

203
表8
182  电子束固化 HT7/EB99
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075


GB/T3354—1999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9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130


GB/T3856—1983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5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570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6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84
02 JC/T773—1982(
1996)

表8
183  电子束固化 HM4/EB99
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320


GB/T3354—1999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50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783


GB/T3856—1983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02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216 GB/T3356—1999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68
6 JC/T773—1982(
1996)

表8
184  电子束固化 HM4J
/EB99
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91℃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710
GB/T3354—1999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312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050
GB/T3856—1983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93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446 1090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9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2
3 46
5 JC/T773—1982(
1996)

表8
 4/EB99
185 AS 1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079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7
9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39
7 JC/T773—1982(
1996)

4) 工艺性能

① 预浸料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204
5) 使用性能

① 机械加工性能:电子束固化 EB99 1
碳纤维复 合 材 料 可 用 一 般 复 合 材 料 加 工 方
法加工。
② 相容性: 可 以 和 相 似 树 脂 体 系 的 预
浸料或胶膜共固化成型。

1 3  材 料 加 工 工 艺 及 主 要 工 艺
35
参数
1) 预成型工艺

图8
52 AS4/EB99
1 复合材料吸湿曲线
温度: (100±5)℃ , 压 力:0
1MPa,
时间:4~5h。
2) 辐射固化工艺

剂量率:100Gy/s,剂量:150kGy,状态:自由状态。

1 4  使用情况
35
已用于中机身验证平台下壁板口盖。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35
材料标准:Q/6S1493—1999 《
AS4/EB99
1 电子束固化碳纤维环氧预浸料》。
使用工艺说明书:Q/6SZ1647—1999 《湿法缠绕制备 AS4/EB99
1 电子束固化碳纤维环氧
预浸料工艺》。Q/6SZ1648—1999 《
AS4/EB99
1 碳纤维环氧预浸料电子束固化成型工艺》。

1 6  其他
35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避自然光,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于 60℃ 以下避自然光贮存,贮存期 24 个月。

1 48K/5222B 大丝束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36 ZOLTEK

1 1  概述
36
48K/5222B 大丝束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5222B 改 性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ZOLTEK
为基体,ZOLTEK
48K 碳 纤 维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ZOLTEK
48K/5222B 预 浸 料 采 用 热 熔 法
制成,可用热压罐法、模压法、软 模 法 成 型 复 合 材 料。ZOLTEK 48K/5222B 复 合 材 料 具 有
良好的韧性,适于制造飞机非承力件或次承力件,可于 -55~130℃ 长期工作。
48K/5222B 大丝束碳纤维环氧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基 本 组 成:5222B 环 氧 树 脂 体
ZOLTEK
48K 碳纤维。
系,ZOLTEK
48K/5222B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 300mm~1000mm,长 100m。
ZOLTEK
48K/5222B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ZOLTEK
研究院研制并生产。

136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5222B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 53 所示。

② 树脂体系物理性能   树脂体系密度 1 26g/m ,玻璃化转变温度为 220℃ 。

③ 预浸料物理性能  ZOLTEK
48K/5222B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186。

205
图8
53 5222B 树脂体系的红外光谱

表8
 48K/5222B 预浸料物理性能
186 ZOLTEK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38±3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8
≤0 JC/T776—1987(
1996)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130±5 JC/T780—1987(
1996)
   单层预浸料厚度/mm 0
125±0
005 GB/T3855—1983

④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ZOLTEK
48K/5222B 复合材料 (用模压法成型) 物理性能见表

187。
表8
 48K/5222B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187 ZOLTEK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纤维体积含量/% 60±3 GB/T3366—1996


   空隙率/% 1
0 GB/T3365—1982
   密度/(
g/m2) 1
57 GB/T1463—1988
   玻璃化转变温度/℃ 220 DMA 法

2) 力学性能  ZOLTEK
( 48K/5222B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188,韧性数据见表 8
189。
表8
 48K/5222B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188 ZOLTEK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82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43


GB/T3354—1983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66
1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9
96

206
续表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440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43


GB/T3856—1983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55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0
7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16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模量/GPa 典型值 4
68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17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730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5

泊松比 典型值 0
338 GB/T3354—1996

表8
 48K/5222B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189 ZOLTEK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带孔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322 HB6740—1993


带孔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300 HB6741—1993
GⅠc/(
J/m2) 典型值 221 HB7402—1996
GⅡc/(
J/m2) 典型值 514 HB7403—1996
冲击后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94 BSS
7260

(3) 耐环境性能
ZOLTEK48K/5222B 复合材 料 经 过 水 煮 处 理 (吸 湿 率 达 到 1% ) 以 及 湿 热 (
70℃ , 相
对湿度 95% )1000h 处理后,测试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见表 8 190。
表8
 48K/5222B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190 ZOLTEK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80℃ 13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795


GB/T3354—1999①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8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228 GB/T3856—1983①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9
6 58
2 JC/T773—1982(
1996)②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550 1200 856


GB/T3356—1999②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1 114 110

  ① 沸水处理后,吸湿量达 1% 。
② 70℃ ,相对湿度 95% ,处理 1000h。


1 3  工艺性能
36
① 黏度温度曲线  5222B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8
54 所示。

207
② 凝 胶 时 间  ZOLTEK
48K/5222B 预 浸
料在 180℃ 下的凝胶时间为 3~6mi n。
③ 树 脂 流 动 度  ZOLTEK
48K/5222B 预
浸料中树脂流动度为 10%~20% 。
④ 黏 性  ZOLTEK
48K/5222B 预 浸 料 的
黏性适中。

1 4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36
48K/5222B 复 合 材 料 可 采 用 热 压
ZOLTEK
罐法 或 模 压 法 成 型, 推 荐 的 工 艺 过 程 见 表 8
 图8
54 5222B 树脂体系
191。固化后自然冷却至 60℃ 后卸压取出制件。 黏度温度曲线

表8
 48K/5222B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参数
191 ZOLTEK
升温速率 加压温度 成型压力 成型温度 保温时间

1~3℃/mi
n 130~140℃ 0
3~0
5MPa (
180±5)℃ 180~190mi

后处理过程根据具体情况,可在热压罐内进行或在烘箱内进行。 后处理条件为 190℃ 下


保温 3h 后,自然冷却至 60℃ 以下取出。

1 5  使用情况
36
拟用于无人机的次承力结构件。

1 6  其他
36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 存: 于 干 燥、 通 风 环 境 下 贮 存, -18℃ 下 可 贮 存 12 月, 室 温 下 贮 存 不 大 于 1
个月。

137 WSFC
2015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 1  概述
37
2015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用 HM4J碳纤维浸渍环氧树脂体系制成预浸料, 然
WSFC
后将预浸料铺覆热压制成的复合材料。适合于制造高比强度、高比刚度形状复杂的复合材料
部件。
2015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主要组成:环氧树脂, HM4J碳纤维。
SFC
2015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由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第五三研究所研制并生产 。
WSFC

137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2015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8
 WSFC 192。
表8
192 WSFC
2015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复合材料密度/(
g/cm3) 1
66~173
   树脂质量含量/% 33~38(?)
   固化单层厚度/mm 0
15

2) 力学性能

208
2015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WSFC 193。
表8
193 WSFC
2015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平均值 1620
最大值 1700
纵向拉伸强度/MPa 最小值 1280
离散系数 0
12
试样数 1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183
GB/T3354—1999
平均值 43
最大值 49
横向拉伸强度/MPa 最小值 39
离散系数 0
08
试样数 10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6
1
平均值 89
最大值 92
层间剪切强度/MPa 最小值 87
2 JC/T773—1982(
1996)
离散系数 0
06
试样数 10
平均值 1310
最大值 1400
纵向弯曲强度/MPa 最小值 1250
离散系数 GB/T3356—1999

08
试样数 10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172

3) 工艺性能   树脂凝胶时间:120℃ ,25mi


( n。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37
固化温度与时间:120℃×2h+135℃×2h+165℃×2h。

138 WSFC
2014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 1  概述
38
2014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 合 材 料 是 以 HT7 碳 纤 维 浸 渍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制 成, 适
WSFC
用于热压法成型,适合制造高性能形状复杂的复合材料部件。
2014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主要组成:环氧树脂, HT7 碳纤维。
WSFC
2014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由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第五三研究所研制并生产 。
WSFC

1382  性能
(1)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WSFC
2014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8
194。
表8
194 WSFC
2014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

   复合材料密度/(
g/cm 3)

65~1
72

   纤维体积含量/% 62~66

   预浸料单层压厚/mm 0
15

209
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WSFC
( 2014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195。
表8
195 WSFC
2014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平均值 2460
最大值 2540
纵向拉伸强度/MPa 最小值 2330
离散系数 0
08
试样数 1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137


GB/T3354—1999
平均值 65
最大值 71
横向拉伸强度/MPa 最小值 58
离散系数 0
10
试样数 10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8
7

平均值 93
最大值 97
层间剪切强度/MPa 最小值 85 JC/T773—1982(
1996)
离散系数 0
10
试样数 10

平均值 1960
最大值 2030
弯曲强度/MPa 最小值 1890 GB/T3356—1999
离散系数 0
08
试样数 10

弯曲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128 GB/T3356—1999

无缺口冲击强度/(
kJ/m2) 平均值 128 GB/T1043—1993

3) 工艺性能   树脂凝胶时间:120℃ ,25mi


( n。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38
固化温度与时间:120℃×2h+135℃×2h+165℃×2h。

1 4  使用情况
38
已应用于民用领域的浮筒管、风机叶片碳管。

139  缠绕用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 1  概述
39
缠绕用碳纤维环氧树 脂 基 纤 维 复 合 材 料 以 芳 香 胺 固 化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 以 碳 纤 维
(吉碳高强,P30,HT3,HT7,HT8 和 HT10) 为增强材料制成。缠绕用碳纤维环氧树脂基
复合材料适于各种高性能容器的缠绕制备。
复合材料组成:高性能芳香胺固化环氧基体,碳纤维。
缠绕用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由航天科技集团第四十三研究所研制和生产 。

1392  性能
(1) 物理性能   预浸料物理性能如表 8
196 所示。

210
表8
196  碳纤维/环氧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树脂质量含量/% 33~35
挥发分含量/%  2
0

2) 力学性能   表 8
( 197 是 各 种 碳 纤 维 增 强 复 合 材 料 NOL 环 的 力 学 性 能。 表 8
198 是
150mm 容器的爆破力学性能。表 8
199 是 480mm 容器的爆破力学性能。
表8
197  各种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NOL 环的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620


YY/T0176—1994
吉碳高强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31
6 JC/T773—1996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696


YY/T0176—1994
HTAP3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56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66
7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356


YY/T0176—1994
HT3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9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60
2 JC/T773—1982(
1996)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114


YY/T0176—1994
HT8
6K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95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61
8 JC/T773—1982(
1996)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800


YY/T0176—1994
HT8
12K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8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8
4 JC/T773—1982(
1996)

HT7
12K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51
8 JC/T773—1982(
1996)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030 YY/T0176—1994


HT10
12K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8
6 JC/T773—1982(
1996)

表8
198 150mm 容器的爆破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温
爆破强度/MPa 典型值 17
8
吉碳高强 特征系数(PV/W)
/km 典型值 27
5
纤维发挥强度/% 典型值 73
3
爆破强度/MPa 典型值 18
1
HTAP30 特征系数(PV/W)
/km 典型值 33
0
纤维发挥强度/% 典型值 79
2
爆破强度/MPa 典型值 23
6
HT3 特征系数(PV/W)
/km 典型值 39
2
纤维发挥强度/% 典型值 75
5

211
续表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温
爆破强度/MPa 典型值 23
6
HT8
6K 特征系数(PV/W)
/km 典型值 39
2
纤维发挥强度/% 典型值 75
5
爆破强度/MPa 典型值 23
0
HT8
12K 特征系数(PV/W)
/km 典型值 34
1
纤维发挥强度/% 典型值 72
2
爆破强度/MPa 典型值 35
5
HT7
12K 特征系数(PV/W)
/km 典型值 44
2
纤维发挥强度/% 典型值 83
0
爆破强度/MPa 典型值 29
5
HT10
12K 特征系数(PV/W)
/km 典型值 55
3
纤维发挥强度/% 典型值 88
6

表8
199 480mm 容器的爆破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温
爆破强度/MPa 典型值 9
8
HT8
6K 特征系数(PV/W)
/km 典型值 39
3
纤维发挥强度/% 典型值 84
0
爆破强度/MPa 典型值 10
6
HT8
12K 特征系数(PV/W)
/km 典型值 38
1
纤维发挥强度/% 典型值 80
4
爆破强度/MPa 典型值 20
6
HT7
12K 特征系数(PV/W)
/km 典型值 39
4
纤维发挥强度/% 典型值 91
0

3) 工艺性能   表 8
( 200 是湿法缠绕环氧树脂及芳香胺固化剂体系在不同温度及时间下
黏度变化情况。

表8
200  湿法缠绕环氧树脂体系在不同温度及时间下黏度变化/mPa·s
时间/h 25℃ 35℃ 45℃
0 520 430 110
1 1020 450 200
2 1240 540 250
3 1600 610 390
4 1460 760 580
5 1500 900 1300
6 1610 1210 4950

5 1790 1375 9150
7 1970 1540
8 2900 3150
9 3300 4450

5 3450 5250


1 3  使用情况
39
已经用于运载火箭发射筒结构件。

212
2  国外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


2 7/381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 IM
82
1 1  概述
IM7/381 碳纤维环氧 树脂 基 复 合 材料 是以 Cy
tec 公司新一代中温固化环氧树脂 Cycom
381 为基体,以IM
7 碳纤 维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适 于 热 压 罐 法、 模 压 法 和 真 空 成 型。IM
7/
381 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疲劳性能,韧性好,耐湿热性能好, 适用于制造飞机承力构件, 可
在 82℃ 下长期工作。
IM7/381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Cycom381 中温固化环氧树脂体系,IM
7 碳纤维。
381 树脂和 IM7/381 复合材料由 Cy
tec公司研制并生产。

21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预浸料物理性能  IM
7/381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201。
表8
 7/381 预浸料物理性能
201 IM

性    能 典 型 值 性    能 典 型 值

凝胶时间(
163℃ )
/mi
n 5~8 树脂流动度/% 5~15

挥发分含量(
163℃ )
/% <1 树脂玻璃化转变温度/℃ 140

②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IM
7/381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8
202。
表8
 7/381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202 IM

性    能 典 型 值 性    能 典 型 值

纤维体积含量/% 58 层压板玻璃化转变温度/℃ 127

预浸料单层压厚/mm 0
137

2) 力学性能  IM
( 7/381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8
 7/381 复 合 材 料 韧 性 性 能
203。IM
见表 8
204。
表8
 7/38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203 IM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54℃ 室温 82℃ 104℃
平均值 2537 2468 2337 2379
纵向拉伸强度/MPa 离散系数 4
4% 3
7% 4
1% 1
3%
试样数 16 18 16 5
平均值 168 165 165 16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2
0% 1
9% 2
7% 1
2%
SACMASRM

平均值 43 38 37
横向拉伸强度/MPa 离散系数 11
7% 8
7% 4
7%
试样数 14 16 16

平均值 9
65 8
83 7
22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1
8% 1
4% 4
2%

213
续表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54℃ 室温 82℃ 104℃
平均值 1393 1482 1427 1317
纵向压缩强度/MPa 离散系数 7
5% 3
3% 4
8% 6
7%
试样数 16 13 10 5 SACMASRM

平均值 148 148 150 —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2
5% 3
2% 2
8% —
平均值 132 128 107 99
纵横剪切强度/MPa 离散系数 1
9% 2
0% 1
9% 9
0%
试样数 14 14 13 5
SACMASRM

平均值 5
1 4
3 3
8 3
4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2
4% 6
5% 3
6% 4
4%
试样数 14 14 13 5
平均值 109 92 66
层间剪切强度/MPa 离散系数 5
9% 3
1% 1
8% SACMASRM

试样数 19 19 19
平均值 1455 1421
纵向弯曲强度/MPa 离散系数 2
9% 2
0%
试样数 ASTM D790
5 5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136 148

表8
 7/381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204 IM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验方法
22℃
冲击后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34 BSS
7260
GⅠc/(
J/m2) 典型值 303 SACMASRM

GⅡc/(
J/m2) 典型值 2540
4 ASTM D5528

3) 耐环境性能

①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IM
7/381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205。
表8
 7/381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205 IM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验方法
22℃/干态 71℃/湿态

典型值 2468 2282


纵向拉伸强度/MPa
试样数 18 12
SACMASRM

典型值 165 169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试样数 18 12

典型值 1482 1296


纵向压缩强度/MPa
试样数 13 13
SACMASRM

典型值 148 150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试样数 13 13
典型值 92 54
层间剪切强度/MPa SACMASRM

试样数 19 14

   注:吸湿率为 1
5% ;吸湿条件为 71℃ 水浸 14 天。

② 复合材料耐介质性能  IM
7/381 复合材料耐介质性能见表 8
206。

214
表8
 7/381 复合材料耐介质性能
206 IM
温度 室温 71℃ 试验方法

环境介质 Mi
lT
5624 Mi
lH
5606 Mi
lL
7808

浸泡时间/d 90 90 9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88 94 94 SACMASRM



2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1
热压罐成型:   ① 室温抽真空 15mi n;
② 以 3℃/mi
n 的速度升温到 ( 127±5)℃ ;
③ 加压到 344kPa( i);
50ps
④ 压力 310kPa( i),温度 71℃ ,停止抽空;
45ps
⑤ 到 127℃ ,保持 344kPa( i) 压力,100~110mi
50ps n;
⑥ 冷却到 66℃ 以下,取出制件。
真空成型:    ① 室温抽真空 15min;
② 以 3℃/mi
n 的速度升温到 (
127±5)℃ ;
③ 保持温度 127℃ ,100~110mi
n;
④ 冷却到 66℃ 以下,取出制件。

2 4  使用情况
1
用于直升机旋翼、螺旋桨等部件。
82
1 5  其他
IM7/381 预浸料贮存期: -18℃ 下 12 个月;24℃ 下 1 个月。

22 T300/913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221  概述
T300/913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913 中温固化环氧树脂体系为基体, 以 T300
碳纤维为增强材料制成。适于 热 压 罐 法、 模 压 法 成 型。913 环 氧 树 脂 具 有 可 控 的 熔 融 黏 度,
T300/913 预浸料具有良好的黏性和铺覆性。T300/913 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耐水和耐环境性
能,适用于制造飞机承力结构,可于 -55~80℃ (湿态) 长期工作。
T300/913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913 中温固化环氧树脂体系,T300 碳纤维。
T300/913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 Hexcl公司研制和生产。


22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预浸料性能   预浸料挥发分含量 ( 150℃ ,30mi
n): <1% 。
②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T300/913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8 207。

表8
207 T300/913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纤维体积含量/% 60

120℃ 固化 60mi
n 131

玻璃化转变温度/℃ 125℃ 固化 90mi


n 158

135℃ 固化 60mi
n 164

215
   (2) 力学性能
T300/91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208。
表8
208 T300/91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55℃ 室温 70℃ 80℃ 12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500 1540 1384 138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9 141 120 120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61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8
6 7
1 7
0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22 125 125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8
9 8
2 6
6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98 81 77 5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550 1109 1110 748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1 124 121 98

横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84 48

横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7
1

3) 复合材料耐环境性能  T300/913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 209。
表8
209 T300/913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①
室温 70℃ 8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57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84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0 90 74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880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1 108 105

  ① 湿热条件:70℃ ,RH100% ,42 天。

4) 工艺性能

① 913 树脂体系凝胶曲线如图 8
55 所示。

图8
55 913 树脂凝胶曲线 图8
56 913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

  ②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8
56 所示。

216

2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2
热压罐工艺:
① 抽真空到 75kPa;
② 以 2~5℃/mi
n 的速度加热到 90℃ ;
③ 保温 30mi
n,加压 700kPa;
④ 以 2~5℃/mi
n 的速度加热到 120℃ ,保温 60mi
n,冷却到 60℃ 卸压取出零件。
模压成型:
① 加压 2000kPa;
② 以不大于 15℃/mi n 的速度加热到 150℃ ,在 150℃ 固化 20mi
n。

2 4  其他
2
预浸料贮存期 : -18℃ 下 12 个月,0℃ 以下 6 个月,25℃ 下 2 个月。

23 G815/913 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231  概述
G815 913 碳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 料 是 以 913 中 温 固 化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G815 碳纤维织物为增强材料 制 成, 适 于 热 压 罐 法, 模 压 法 成 型。913 环 氧 树 脂 具 有 可 控 的
熔融黏度,G815/913 预浸料具有良好的黏性和铺覆性。G815/913 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耐水
和耐环境性能,适用于制造飞机承力结构,可于 -55~80℃ (湿态) 长期工作。
G815/913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913 中温固化环氧树脂体系,G815 碳纤维织物。
G815/913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 Hexc
el公司研制和生产。

232  性能
(1) 物理化学性能
预浸料挥发分含量 (
150℃ ,30mi
n): <1%
2) 力学性能

G815/91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210。
表8
210 G815/91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55℃ 室温 80℃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625 644 648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71 76 73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611 626 606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69 75 71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671 570 487
纬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629 578 441
经向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68 69 58
纬向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59 63 52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848 909 656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9 59 59
纬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828 909 737
纬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5 58 57

3) 复合材料耐环境性 能   表 8
( 211 和 表 8
212 分 别 是 环 境 介 质 对 G815/913 复 合 材 料

217
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的影响。

表8
211  环境介质对 G815/913 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的影响

经向弯曲强度/MPa 纬向弯曲强度/MPa
环境介质与条件
-55℃ 室温 80℃ -55℃ 室温 80℃
室温,蒸馏水,
42d 856 833 591 797 699 566
室温,MEK,
1h 846 724 579 883 789 690
室温,喷气燃油,
42d 874 845 700 771 731 649
室温,
skyd
rol500B,
42d 894 824 707 932 773 650
室温,异丙醇,
42d 826 883 694 872 743 649
70℃ ,
RH95% ,
4d 883 711 467 940 675 527
70℃ RH95% ,
, 42d 858 670 362 669 620 350

表8
212  环境介质对 G815/913 复合材料剪切强度的影响

经向剪切强度/MPa 纬向剪切强度/MPa
环境介质与条件
-55℃ 室温 80℃ -55℃ 室温 80℃
室温,蒸馏水,
42d 77 67 48 74 61 39
室温,MEK,
1h 76 67 57 62 66 51
室温,喷气燃油,
42d 73 71 59 74 63 52
室温,
skyd
rol500B,
42d 73 67 55 72 66 49
室温,异丙醇,
42d 72 69 59 65 63 53
70℃ ,
RH95% ,
4d 70 65 46 68 61 42
70℃ ,
RH95% ,
42d 67 42 20 60 41 21

4) 工艺性能  913 树脂 体 系 凝 胶 曲 线 如 图 8
( 55 所 示。913 树 脂 体 系 黏 度温 度 曲 线 如
图8
56 所示。

2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3
热压罐工艺:
① 抽真空到 75kPa;
② 以 2~5℃/mi
n 的速度加热到 90℃ ;
③ 保温 30mi
n,加压 700kPa;
④ 以 2~5℃/mi
n 的速度加热到 120℃ ,保温 60mi
n,冷却到 60℃ 卸压取出零件。
模压成型:
① 加压 2000kPa;
② 以不大于 15℃/mi n 的速度加热到 150℃ ,在 150℃ 固化 20mi
n。

2 4  其他
3
预浸料贮存期 : -18℃ 下 12 个月,0℃ 以下 6 个月,25℃ 下 2 个月。

24 T300/914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241  概述
T300/914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914 高温固化环氧树脂体系为基体, 以 T300
碳纤维为增强材料制成。适于 热 压 罐 法, 模 压 法 成 型。914 环 氧 树 脂 具 有 可 控 的 熔 融 黏 度,
T300/914 预浸料具有良好的黏性和铺覆性。T300/914 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耐水和耐环境性
能,适用于制造飞机承力结构,可于 -55~120℃ (湿态) 长期工作。

218
T300/914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914 高温固化环氧树脂体系,T300 碳纤维。
T300/914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 Hexcl公司研制和生产。


24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T300/914 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见表 8
213。
表8
213 T300/914 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性    能 典 型 值

°热膨胀系数/(
0 10-6/℃ ) -0
45 °热膨胀系数/(
90 10-6/℃ ) 28

② 力学性能   表 8
214 和表 8
215 分别是 T300 单向碳纤维和 T300 碳纤维织物增强 914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表8
214 T300/91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测试温度
性    能 性    能
20℃ 120℃ 20℃ 12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665 1412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8
6 7
6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6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362 979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80 65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32 131

表8
215  碳纤维织物 ①/914 复合材料性能
性    能 测试温度/℃ 典型值(经向) 典型值(纬向)

-55 556 633

22 631 336
拉伸强度/MPa
150 608 614

180 636 622

拉伸弹性模量/GPa 22 70 66

-55 858 815

22 912 974

80 893 862

弯曲强度/MPa 120 856 767

150 718 673

180 516 420

200 328 283

-55 60 50

22 61 57

80 60 55

弯曲弹性模量/GPa 120 58 55

150 57 56

180 51 55

200 28 29

219
续表

性    能 测试温度/℃ 典型值(经向) 典型值(纬向)

-55 694 563


22 674 601
压缩强度/MPa
150 524 468
180 411 366
压缩弹性模量/GPa 22 88 83

-55 69 48

22 64 58

80 56 47

层间剪切强度/MPa 120 52 48

150 47 45

180 39 35

200 21 21

  ① T300 碳纤维织物:5 缎纹,285g/m


2。

2) 工艺性能

① 914 树脂体系凝胶曲线如图 8
57 所示。

图8
57 914 树脂体系凝胶曲线 图8
58 914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

② 914 树脂体系黏温曲线见图 8
58。

24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① 简单部件   加压 700kPa;
以 1~20℃/min 的速度加热到 175℃ ;
在 175℃ 固化 1h;
带压冷却到 60℃ 以下,取出部件。
② 最佳固化   抽真空并以 1~20℃/mi n 的速度加热到 120℃ ;
部件达到 120℃ 加 700kPa的压力,去掉真空继续加热到 175℃ ;
175℃ 固化 1h,带压冷却到 60℃ 以下,取出部件。
③ 厚制件    为了避免厚度大于 10mm 制 件 放 热。 于 130~135℃ , 保 持 2~3h。 其 余
按最佳固化工艺。
④ 后固化:  190℃ ,4h。

2 4  其他
4
预浸料贮存性能: -18℃ 下 12 个月;室温下为 2 个月。

220

25  碳纤维 934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2 1  概述
5
碳纤维 934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177℃ 固化高流动性 934 环氧树脂体系为基体, 以
碳纤维为增强材料制成。可采用溶液法和热熔法制备各种单向和织物预浸料,适于热压罐工
艺,模压法成型。碳纤维 934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干态长期工作温度 177℃ , 湿态长期工作
温度 93℃ ,已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制造承力件。
碳纤维 934 环氧树脂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 Cy
tec 公司研制和生产。

252  性能
(1) 力学性能
HYE2134A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216。 HMF3983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 表 8
 217。
HYE2034D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218。 HYE1034K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 219。
表8
216 HYE2134A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测试温度
性    能 性    能
室温 室温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207~1344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896~1034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07~228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00~228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069~1172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55~83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21~241 泊松比 典型值 0
48~0
50

   注:1
HYE2134A 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为模量为 345GPa的碳纤维。
 纤维体积含量为 60%±3% 。
  2

表8
217 HMF398
3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温 177℃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758~862 724~827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48~276 241~269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680~793 655~758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90~313 276~304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379~483 345~448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41~262 234~269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62~76 62~76
泊松比 典型值 0
24~0
25

   注:1
HMF398
34 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为模量为 483GPa的碳纤维。
 纤维体积含量为 60%±3% 。
  2

表8
218 HYE2034D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测试温度
性    能 性    能
室温 室温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655~758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345~414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41~276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07~241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827~931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48~69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62~304

   注:1
HYE2034D 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为模量为 517GPa的沥青碳纤维。
 纤维体积含量为 60%±3% 。
  2

221
表8
219 HYE1034K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温 71℃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724~2068 1655~1861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4~145 124~145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586~1792 1586~1792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4~138 124~138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517~1724 1310~1517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7~138 117~138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17~138 83~97

   注:1
HYE1034K 复合材料的增强纤维为标准模量 (
228GPa) 碳纤维。
 纤维体积含量为 60%±3% 。
  2

(2) 复合材料耐环境性能  HMF322/934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220, HMF133/
934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221。
表8
220 HMF322/934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55℃ 室温 71℃ 82℃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 758~896 — 345~517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 55~69 — 41~55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17~689 586~689 586~689 345~517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5~69 62~76 55~69 41~55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 586~689 586~689 517~620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8~62 48~62 — —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69~90 55~83 55~69 55~69

   注:1
HMF322/934 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为标准模量 (
228GPa) 碳纤维平纹布。
 纤维体积含量为 55%~60% 。
  2
 试样在 74℃ 水中浸泡 7 天。
  3

表8
221 HMF133/934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温 71℃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827~1034 586~689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5~76 41~55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86~724 586~724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62~83 62~76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552~689 448~620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62~83 55~69

   注:1
HMF133/934 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为标准模量 (
228GPa) 碳纤维 8 缎纹布。
 纤维体积含量为 55%~60% 。
  2
 试样在 74℃ 水中浸泡 7 天。
  3

HYE1034G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222。

222
表8
222 HYE1034G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温 93℃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930~2482 1586~2137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4~138 124~138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930~2137 1930~2137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8~152 138~152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379~1723 1379~1723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4~138 124~138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24~138 110~124

   注:1
HYE1034G 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为高强碳纤维 ( /228GPa)。
3447MPa
 纤维体积含量为 60%±3% 。
  2
 试样在 74℃ 水中浸泡 7 天。
  3

HMF2405/934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223。
表8
223 HMF2405/934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温 93℃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689~896 689~896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62~76 62~76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758~896 758~827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62~76 62~76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6~83

   注:1
HMF2405/934 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为高强碳纤维平纹布 ( /228GPa)。
3447MPa
 纤维体积含量为 60%±3% 。
  2
 试样在 74℃ 水中浸泡 7 天。
  3

HMF398/934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224。
表8
224 HMF398/934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温 121℃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103~1310 896~1034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69 69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758~896 758~896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76 76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758~827 620~689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62~69 62~69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69~90 55~62

   注:1
HMF398/934 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为高强 5 缎纹碳布 ( /228GPa)。
3447MPa
 纤维体积含量为 50%~60% 。
  2
 试样在 74℃ 水中浸泡 7 天。
  3


2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5
碳纤维增强 934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主要固化工艺参数:177℃ ,2h。

223

2 4  其他
5
预浸料贮存期: -18℃ 下 6 个月;22℃ 下 10 天

2 7/977
6 IM 2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82
6 1  概述
IM7/977
2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 合 材 料 是 以 977
2 韧 性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IM

碳纤维为增强材料制成。适 于 热 压 罐 法 和 模 压 法 成 型。IM
7/977
2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
材料干态长期工作温度 126~138℃ ,湿态长期工作温度 104℃ ,主要用于飞机主承力和次承
力结构件,尤其适合于制备大型结构件。
7/977
IM 2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977
2 韧性环氧树脂体系,IM
7 碳纤维。
7/997
IM 2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 Cyt
ec公司研制并生产。

2 2  性能
6
力学性能  IM
7/977
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225。
表8
 7/977
225 IM 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测试温度
性    能 性    能
室温 室温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377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888


8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3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7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67
5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292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8
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7
9


2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6
977
2 环氧树脂体系黏度时间曲线如图 8 59 所示。


IM7 977
2 复合材料主要固化工艺:180℃ ,3h。
82
6 4  其他
IM7/977
2 预浸料贮存期: -18℃ 下 12 个月;22℃ 下为 42 天。

2 7/977
7 IM 3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82
7 1  概述
IM7/977
3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 合 材 料 是 以 977
3 韧 性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IM

碳纤维为增强材 料 制 成。适 于 热 压 罐 法 和 模
压法成 型。IM
7/977
3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
合材料干态长期工作温度 177℃ ,湿态长期工
作温度 132℃ ,主要用于飞机主承力和次承力
结构件,尤其适合于制备大型结构件。
7/977
IM 3 复 合 材 料 基 本 组 成:977
3
韧性环氧树脂体系,IM 7 碳纤维。
7/997
IM 3 预浸料及其 复 合 材 料 由 Cy


ec公司研制并生产。

272  性能 图8
59 977
2 树脂体系黏度时间曲线
(1) 力 学 性 能  IM
7/977
3复合材料
拉伸性能见表 8
226。IM
7/977
3 复合材料压缩性能见表 8
227。IM
7/977
3 复合材料剪切、

224
弯曲性能见表 8
228。IM
7/977
3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见表 8
229。
表8
 7/977
226 IM 3 复合材料拉伸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测试温度
性    能 性    能
室温 -60℃ 室温
纵向拉伸强度/GPa 平均值 2510 2430 横向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64
1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MPa 平均值 162 158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8
34

表8
 7/977
227 IM 3 复合材料压缩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温 104℃ 121℃ 132℃ 149℃
纵向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1680 — — — —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154 147 141 139 148

表8
 7/977
228 IM 3 复合材料剪切、弯曲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温 40℃ 49℃ 55℃ 65℃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4
96
层间剪切强度/MPa 平均值 127 93
6 91
7 85
6 78
6
弯曲强度/MPa 平均值 1765 1700 1524 1500 1420
弯曲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150 153 143 145 145

表8
 7/977
229 IM 3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性    能 铺 层 方 式 平 均 值 试 验 方 法
冲击后压缩强度/MPa 25/50/25 193 275
in1b 冲击

边缘分层强度/MPa — 634
开孔压缩强度/MPa 25/50/25 322
GⅠc/(
J/m2) DCB 3152
GⅡc/(
J/m2) ENF 577

2) 耐环境性能  IM
( 7/977
3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230。
表8
 7/977
230 IM 3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温 104℃ 121℃ 132℃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630 1520 1340 1240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54 146 146 156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27 88
9 78
6 69
2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765 1200 1120 965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50 139 146 135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96①
4 21①
4 00①
4 45①

  ① 试样于 66℃ ,RH85% 达到平衡吸湿 (吸湿率:1


1% )。

   注:湿热老化条件为试样置于 71℃ 的水中浸泡 1 周。

82
7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IM7/977
3 复合材料主要固化工艺:180℃ ,6h。

225
82
7 4  其他
IM7/977
3 预浸料贮存期: -18℃ 下为 6 个月;22℃ 下为 30 天。

28 8552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281  概述
AS4/8552 和 AGP139
P/8552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8552 增韧环氧树脂体系
为基体,分别以 AS4 碳纤维和 AGP139
P 碳纤维织物为增强材料制成,适于热压罐法、模
压法成型。AS4/8552 和 AGP139
P/8552 复合 材 料 具 有 良 好 的 抗 冲 击 性 和 损 伤 容 限, 可 用
于制造飞机、航天器的主承力构件,能在 121℃ 环境长期工作。
碳纤维 8552 环氧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基 本 组 成:8552 增 韧 环 氧 树 脂 体 系,AS4 碳 纤 维 和
P 碳纤维织物。
AGP139
8552 碳纤维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 Hexc
el公司研制并生产。

282  性能
(1) 力学性能  AS4/855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 P/8552 复合材料力
231。AGP139
学性能见表 8
232。
表8
 4/855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231 AS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温 -55℃ 91℃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200 190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41 134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81 75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9
6 8
4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529 1585 1268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8 124 122
冲击后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20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888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7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27 164 101

   注:纤维体积含量为 60% 。

表8
 P/855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232 AGP139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温 -55℃ 91℃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827 765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67 63 —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792 710 765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65 66 67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882 958 755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60 60 61
纬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875 875 785
纬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62 60 61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84 100 70

   注:纤维体积含量为 58% 。

(2) 耐环境性能
AS/8
4 52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8
5 23。AGP1
3 39P/8
552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8
24。

226
表8
 4/8552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233 AS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温 71℃ 91℃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349 1268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7 125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16 78

   注:纤维体积含量为 60% 。

表8
 P/8552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234 AGP139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温 71℃ 91℃
经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703 586
经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9
纬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790 696 599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5 71
6

   注:纤维体积含量为 58% 。

3) 工艺性能

① 8552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8
60 所示。

图8
60 8552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

② 8552 树脂体系凝胶温度曲线如图 8
61 所示。

图8
61 8552 树脂体系凝胶温度曲线

227
③ 室温下的黏性寿命为 23 天。

2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8
8552 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如图 8
62 所示。

图8
62 8552 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
注:1ps 76Pa。
i=6894

工艺过程:
① 抽真空并加 103Pa(
15ps
ig) 压力;
② 以1
8~3℃/min 的速度加热到 107℃ ;
③ 在 107℃ 保持 30~60mi
n;
④ 升压到 586~689Pa( i),当压力达到 206Pa(
85~100ps 30ps
ig) 时去掉抽真空;
⑤ 以1 n 的速度升温到 177℃ ;
8~3℃/mi
⑥ 于 177℃ 保持 (
120±10)mi
n;
⑦ 以1 n 的速度冷却到 66℃ ,卸压。
2~3℃/mi

2 4  其他
8
8552 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贮存期: -18℃ 下 12 个月;21℃ 下 10 天。

2 7/8552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9 IM
82
91  概述
IM7/8552 碳 纤 维 环 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8552 增 韧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 以
7 碳 纤 维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 适 于 热 压 罐 法 、 模 压 法 成 型 。IM
IM 7/8552 复 合 材 料 具 有
良 好 的 抗 冲 击 性 和 损 伤 容 限 , 可 在 121℃ 环 境 下 长 期 工 作 , 适 于 制 造 飞 机 、 航 天 器 的 主
承力构件。
7/8552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8552 增韧环氧树脂体系,IM
IM 7 碳纤维。
7/8552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 Hexc
IM el公司研制并生产。

292  性能
(1) 力学性能  IM
7/8552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8
 7/8552 复 合 材 料 韧 性 性
235。IM
能见表 8
236。

228
表8
 7/855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235 IM

测试温度
性    能
-55℃ 25℃ 91℃ 93℃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570 2721 2535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63 164 163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74 111 92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9 11
7 10
3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688 1481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49 162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304 226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
5 10
8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20 106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37 93
7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860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51

   注:纤维体积含量为 60% 。

表8
 7/8552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236 IM
测试温度
性    能 铺层方式
25℃ 26℃
冲击后压缩强度/MPa 25/50/25 213 —
开孔拉伸强度/MPa 428 —
开孔压缩强度/MPa — 336

   注:纤维体积含量为 60% 。

2) 耐环境性能  IM
( 7/8552 复合材料耐环境性能见表 8
237。
表8
 7/8552 复合材料耐环境性能
237 IM

测试温度
性    能
25℃ 71℃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35
6 169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15 80

3) 工艺性能  8552 树脂体系黏 度温 度 曲 线 如 图 8


( 60 所 示,8552 树 脂 体 系 凝 胶温 度
曲线如图 8
61 所示,IM
7/8552 预浸料在 23℃ 时的黏性保持期为 23 天。

2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9
热压罐成型工艺如图 8
62 所示。工艺过程:
① 抽真空并加 105kPa压力;
② 以1
8~3℃/min 的速度加热到 107℃ ;
③ 在 107℃ 保持 30~60mi
n;
④ 升压到 600~700kPa,当压力达到 210kPa时去掉抽真空;
⑤ 以1 8~3℃/mi n 的速度升温到 177℃ ;
⑥ 于 177℃ 保持 120±10mi
n;
⑦ 以1 n 的速度冷却到 66℃ ,卸压。
2~3℃/mi

2 4  其他
9
7/8552 预浸料贮存期: -18℃ 下为 12 个月;21℃ 下为 10 天。
IM

229

210  碳纤维织物 PR500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2 1  概述
10
碳纤维织物 PR500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PR500 室温贮存单组分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以IM7
 8HS、IM7
6K  4HS、AS4
6K 3KPW 等碳纤维织物为增强材料, 采用 RTM 工
艺成型的复合材料。PR500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干态长期使用温度为 177℃ , 湿态长期使用
温度为 14
9℃ 。
PR500 环氧树脂体系及其复合材料由 3M 公司研制并生产。

2102  性能
(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IM7
 8HS/PR500 复合材料拉伸力学性能见表 8
6K 238。IM7

8HS/PR500 复合材料弯曲剪切力学性能见表 8
6K 239。IM7
 6K4HS/PR500 复合材料力学
性能见表 8 240。AS4
3KPW/PR500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241。

表8
238 IM7
6K /PR500 复合材料拉伸性能
8HS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54℃ 22℃ 104℃

平均值 1030 1041


经向拉伸强度/MPa 离散系数/% 5
3 5
3
试样数 18 18

平均值 86 84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2
9 2
1
试样数 18 18
SACMASRM

平均值 1069 1027 972
纬向拉伸强度/MPa 离散系数/% 10
6 10
1 10
5
试样数 18 18 10

平均值 85 82 83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3
1 2
4 4
4
试样数 18 18 10

   注:纤维体积含量为 58% 。

表8
239 IM7
6K /PR500 复合材料弯曲、剪切性能
8HS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54℃ 22℃ 73℃ 129℃

平均值 84 83 111
层间剪切强度/MPa 离散系数/% 3
8 4
7 1
6 SACMASRM

试样数 3 3 4
平均值 1172 1103 1262
经向弯曲强度/MPa 离散系数/% 1
2 5
2 4
4 ASTM D790
试样数 3 3 4
平均值 76 73 74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1
0 1
6 4
2 ASTM D790
试样数 3 21 4

   注:纤维体积含量为 58% 。

230
表8
240 IM7
6K /PR500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4HS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54℃ 室温 163℃

平均值 1007
经向拉伸强度/MPa
离散系数/% 6
2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83
SACMASRM

平均值 955
纬向拉伸强度/MPa
离散系数/% 7
5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79
平均值 758
经向压缩强度/MPa 离散系数/% 7
9
试样数 40
SACMASRM

平均值 745
纬向压缩强度/MPa 离散系数/% 6
0
试样数 40
平均值 137 141 60
纵横剪切强度/MPa 离散系数/% 4
9 7
3 4
6
试样数 5 15 5
SACMASRM

平均值 6
3 5
1 2
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2
3 4
8 9
5
试样数 5 15 5
平均值 81
层间剪切强度/MPa 离散系数/% 2
5 SACMASRM

试样数 8

   注:纤维体积含量为 58% 。

表8
241 AS
43KPW/PR500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22℃ 82℃ 104℃ 149℃

平均值 786
经向拉伸强度/MPa 离散系数/% 5
3
试样数 5
平均值 71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5
3
试样数 5
SACMASRM

平均值 731
纬向拉伸强度/MPa 离散系数/% 5
9
试样数 5
平均值 69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3
5
试样数 5
平均值 814
经向压缩强度/MPa 离散系数/% 1
0 SACMASRM

试样数 5
平均值 134 87
纵横剪切强度/MPa 离散系数/% 3
8 1
5 SACMASRM

试样数 25 5

231
续表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22℃ 82℃ 104℃ 149℃
平均值 5
2 4
3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4
8 6
5 SACMASRM

试样数 25 5
平均值 86 70 52
层间剪切强度/MPa 离散系数/% 5
5 3
5 2
3 SACMASRM

试样数 49 10 5
平均值 1020
经向弯曲强度/MPa 离散系数/% 4
9 ASTM D790
试样数 5
   注:纤维体积含量为 58% 。

(2) 复合材料韧性
IM7 8HS/PR500、IM7
6K  4HS/PR500、AS4
6K 3KPW/PR500 复合 材 料 韧 性 性 能 分
别见表 8
242、表 8
243、表 8
244。
表8
242 IM7
6K /PR500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8HS
性    能 铺 层 方 式 平 均 值 试 验 方 法
开孔拉伸强度/MPa 427 SACMASRM

准各向同性
开孔压缩强度/MPa 303 SACMASRM

   注:纤维体积含量为 58% 。

表8
243 IM7
6K /PR500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4HS
性    能 铺 层 方 式 平 均 值 试 验 方 法
冲击后压缩强度/MPa 准各向同性 317 Lo
ckhe
ed4
30
开孔拉伸强度/MPa 407 SACMASRM

开孔压缩强度/MPa 303 SACMASRM

   注:纤维体积含量为 58% 。

表8
244 AS
43KPW/PR500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性    能 铺 层 方 式 平 均 值 试 验 方 法

开孔压缩强度/MPa 准各向同性 310 SACMASRM


3) 耐环境性能

① 耐 湿 热 性 能  IM7
6K8HS/PR500、IM7
6K 4HS/PR500、 AS4
3KPW/PR500 复
合材料耐湿热性能分别见表 8 245、表 8246、表 8
 247。
表8
245 IM7
6K /PR500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8HS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22℃ 82℃ 121℃
平均值 1041 1048
经向拉伸强度/MPa 离散系数/% 6
1 4
1
试样数 12 12
SACMASRM

平均值 85 83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1
9 1
9
试样数 12 12

232
续表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22℃ 82℃ 121℃

平均值 1000 1007


纬向拉伸强度/MPa 离散系数/% 13
2 11
2
试样数 10 17
SACMASRM

平均值 81 85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2
1 3
4
试样数 10 17

   注:吸湿条件:吸湿率 0
55% 。

表8
246 IM7
6K /PR500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4HS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104℃ 135℃

平均值 83 70
纵横剪切强度/MPa 离散系数/% 5
3 4
5
试样数 5 10
SACMASRM

平均值 3
6 3
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4
6 4
0
试样数 5 10

表8
247 AS
43KPW/PR500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22℃ 82℃ 104℃ 149℃

平均值 607
经向拉伸强度/MPa 离散系数/% 5
9
试样数 5

平均值 66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3
3
试样数 5
SACMASRM

平均值 669
纬向拉伸强度/MPa 离散系数/% 10
5
试样数 5

平均值 66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5
6
试样数 5

平均值 80 59 38
层间剪切强度/MPa 离散系数/% 8
9 7
5 4
5 SACMASRM

试样数 15 10 5

平均值 862
经向弯曲强度/MPa 离散系数/% 10
7 ASTM D790
试样数 3

② 耐介质性 能  IM7 4HS/PR500、AS4


6K 3KPW/PR500 复 合 材 料 耐 介 质 性 能 分 别
见表 8
248、表 8
249。

233
表8
248 IM7
6K /PR500 复合材料耐介质性能
4HS

典型值(
135℃ )
试样状态:在介质
JP4 JP8 水 防水液 试 验 方 法
中浸泡
82℃ 饱和 82℃ 饱和 82℃ 饱和 22℃ ,
15d

开孔拉伸强度/MPa 248 258 221 248 SACMASRM


   注:纤维体积含量为 58% 。

表8
249 AS
43KPW/PR500 复合材料耐介质性能

典型值
试样状态:在介质
JP4 Tur
boo
il MEK 防冻剂 盐水 水 82℃ 试 验 方 法
中浸泡
14d 14d 14d 14d 14d 饱和

经向弯曲强度/MPa 1000 1020 896 1000 1027 862 ASTM D790


层间剪切强度/MPa 87 85 71 85 85 80 SACMASRM

   注:纤维体积含量为 58% 。


210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PR500 复合材料固化条件:180℃ ,2h。

2 4  使用情况
10
应用于航空航天主承力和次承力部件以及医疗设备等。

2 5  其他
10
室温贮存 6 个月,复 合 材 料 性 能 不 受 影 响, 但 对 其 工 艺 性 能 有 影 响。PR500 树 脂 的 最
佳贮存温度是 4℃ 以下。

211  碳纤维 R6376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2 1  概述
11
碳纤维 R6376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177℃ 固化的 R6376 环氧树脂体系为基体,以碳
纤维或其织物为增强 材 料 制 成, 适 于 采 用 热 焙 法 制 备 预 浸 料。 预 浸 料 有 良 好 的 黏 性 和 铺 覆
性,能用自动铺带法 制 备 大 型 复 合 材 料 部 件, 适 于 热 压 罐 法、 模 压 法 成 型、 复 合 材 料 韧 性
好,湿热性能优良,可用于制造飞机主承力件等。
R6376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 Hexc
el公司研制并生产。

2112  性能
(1) 物理性能   碳纤维 R6376 环氧树脂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250。
表8
250  碳纤维 R6376 环氧树脂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性    能 典 型 值

树脂质量含量/% 35 177℃ 树脂流动度/% 5~15

挥发分含量/% 5
<1 177℃ 凝胶时间/mi
n 5~18

(2) 力 学 性 能   表 8
251 是 IM6/R6376 单 向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表 8 252 是 IM6/
R6376 准各向同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表 8 253 是 T800H/R6376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表 8
254 是 T800H/R6376 准各向同性复合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表 8 255 是 Cel
ionG30 500/R6376 复
合材料力学性能。 表 8
256 是 CGG100 织 物/R6376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表 8
257 是 CGG
108 织物/R6376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234
表8
251 IM6/R6376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55℃ 室温 93℃ 121℃ 149℃ 177℃
纵向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2690 2670 265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172 157 160
横向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67 73 63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9
9 9
3 8
4
纵向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1612 1433 1385
层间剪切强度/MPa 平均值 131 92 88 67 50
弯曲强度/MPa 平均值 1850 1633 1340 1204
弯曲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155 157 151 145

表8
252 IM6/R6376 准各向同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温 93℃
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
0/+45/90/-45]s 730
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
0/+45/90/-45]s 55
拉伸应变/% 平均值 [
0/+45/90/-45]s 1
26
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
0/+45/90/-45]s 785 765
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
0/±45/90]s 992

表8
253 T800H/R6376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55℃ 室温 82℃
纵向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2480 2480 248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156 147
纵向拉伸应变/% 平均值 1
44 1
50 1
41
泊松比 平均值 0
31 0
31 0
32
横向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64 78 63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10
7 8
7 8
4
横向拉伸应变/% 平均值 0
62 0
93 0
80
纵向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1791 1584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147 157
纵横剪切强度/MPa 平均值 200 200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16
7 15
6
纵横拉伸应变/% 平均值 5
94 7
17
层间剪切强度/MPa 平均值 125 82

表8
254 T800H/R6376 准各向同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测试温度
性    能 性    能
室温 82℃ 室温 82℃
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758 896 泊松比 平均值 0
31 0
31
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56
3 55 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827
拉伸应变/% 平均值 1
32 1
55 压缩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58

235
表8
255 Ce
lionG30
500/R6376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55℃ 室温 82℃
纵向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2067 2239 2067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132 140 136
纵向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1447 1860 1378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127 124 123

表8
256 CGG100 织物/R6376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55℃ 室温 82℃
经向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689 689 634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57
2 55
8 55
1
经向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896 758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48
2 48
2
层间剪切强度/MPa 平均值 93 90 76

表8
257 CGG108 织物/R6376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55℃ 室温 82℃
纵向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827 861 827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68
9 73
0 76
5
纵向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965 965 827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65
4 65
4 64
1

3) 耐环 境 性 能   表 8
( 258 是 IM6/R6376 单 向 复 合 材 料 耐 湿 热 性 能 。 表 8 259 是

IM6/R6376 准 各 向 同 性 复 合 材 料 耐 湿 热 性 能 。 表 8
260 是 单 向 T800H/R6376 复 合 材 料 耐
湿热性能 表8 。 261 是 T800H R6376 准 各 向 同 性 复 合 材 料 耐 湿 热 性 能 。 表 8
/ 262 是 Ce

ionG30
500/R6376 复 合 材 料 耐 湿 热 性 能 。 表 8
263 是 CGG108 织 物/R6376 复 合 材 料 耐
湿热性能 。

表8
258 IM6/R6376 单向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温 82℃ 93℃ 121℃ 149℃ 177℃
纵向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240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151
横向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49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8
0
纵向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1378 1302
层间剪切强度/MPa 平均值 119 86 57 48 34
弯曲强度/MPa 平均值 1502
弯曲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151

   注:湿热条件为 88℃ 水中浸泡 2 天。

236
表8
259 IM6/R6376 准各向同性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铺层方式
室温 93℃
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
0/+45/90/-45]
s 748 640
压缩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
0/+45/90/-45]
s 70
3 80
0
压缩应变/% 平均值 [
0/+45/90/-45]
s 1
07 0
80

   注:湿热条件为 88℃ 水中浸泡 2 天。

表8
260 T800H/R6376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55℃ 82℃
纵向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1240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147 147

   注:试样于 82℃ 水中浸泡 2 天。

表8
261 T800H/R6376 准各向同性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55℃ 室温 82℃
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816 816
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60 56
拉伸应变/% 平均值 1
41 1
41
泊松比 平均值 0
31 0
33
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827 689
压缩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57 56
层间剪切强度/MPa 平均值 95 70

   注:试样于 82℃ 水中浸泡 2 天。

表8
262 Ce
lionG30
500/R6376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温 82℃

纵向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1654 1378

   注:沸水煮 24h。

表8
263 CGG108 织物/R6376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82℃

纵向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792

   注:沸水煮 24h。

4) 工艺性能

① R6376 树脂黏度:70℃ ,385Pa·s;145℃ ,6Pa·s。
② R6376 预浸料黏性:适中。
③ R6376 树脂凝胶时间:177℃ ,5~18mi
n。

211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R6376 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

237
① 以 1~5 ℉/min 的速度升温到 177℃ ;
② 加 280~700kPa压力。保持温度和压力 1 5h;
③ 在压力下冷却到 60℃ 卸压出罐。

2 4  其他
11
预浸料贮存期: -18℃ ,6 个月;室温,21 天。

212  碳纤维 F155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2 1  概述
12
碳 纤 维 F155 环 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F155 中 温 固 化 改 性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
以 碳 纤 维 或 其 织 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F155 树 脂 具 有 优 良 的 断 裂 韧 性 和 良 好 的 粘 接 性
能,其碳纤维预浸料具有适中的黏性和良好的铺覆性,复合材料适合于热压罐工艺成
型,可以制造层压结构件,也可以与蜂窝共固化制备夹层结构,或作为金属与 金 属 之
间的粘接材料。
F155 环氧树脂体系由 HEXCEL 公司研制并生产。

212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预浸料物理性能   碳纤维 F155 环氧树脂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264。
表8
264  碳纤维 F155 环氧树脂预浸料物理性能

预浸料类型 T3T095/F155 T2C145/F155 T2C190/F155 W3T282/F155

织物组织 T300 纤维,


8 缎纹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95 145 190 194
树脂流动度/% 4~16 4~16 4~16 4~16
树脂质量含量/% 38~40 38~40 38~40 40~44

②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碳纤维 F155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8


265。
表8
265  碳纤维 F155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复合材料类型 T3T095/F155 T2C145/F155 T2C190/F155 W3T282/F155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094 0
14 0
19 0
22
纤维体积含量/% 57 57 57 50

2) 力 学 性 能   T3T095/F155 碳 纤 维 环 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8
( 266。
T2C145 F155 碳 纤 维 环 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8
/ 267 T2C190 F155 碳 纤 维 环 氧
。 /
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 性 能 见 表 8 268 W3T282 F155 碳 纤 维 环 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 /
见表 8
269。
表8
266 T3T095/F155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测试温度
性    能 性    能
24℃ 71℃ 24℃ 71℃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552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158 924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6
2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09
6
纵向拉伸应变/10-6 典型值 10180

238
表8
267 T2C145/F155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测试温度
性    能 性    能
24℃ 71℃ 24℃ 71℃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834 1710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7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62 119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896 71
7
纵向拉伸应变/10-6 典型值 10370 平板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62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331 1172

表8
268 T2C190/F155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测试温度
性    能 性    能
24℃ 71℃ 24℃ 71℃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518 1558 纵向拉伸应变/10-6 典型值 1047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4
8 117 纵向压缩强度/ MPa 典型值 1172 965

表8
269 W3T282/F155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测试温度
性    能 性    能
24℃ 71℃ 24℃ 71℃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848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904 496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8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7
2
经向拉伸应变/10-6 典型值 10490 平板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6
48

3) 工艺性能

F155 树脂体系凝胶时间曲线如图 8
63 所示。

图8
63 F155 树脂体系凝胶时间曲线 图8
64 F155 树脂体系黏度时间曲线

F155 树脂体系黏度时间曲线如图 8
64 所示。

2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12
F155 复合材料采用热压罐成型,其成型工艺参数如图 8
65 所示。

2 4  其他
12
① 预浸料包装:聚乙烯薄膜密封包装。
② 预浸料运输:置于干冰容器中运输。
③ 预浸料贮存:聚乙烯 薄 膜 密 封 包 装, 通 常 在 0℃ 以 下 冷 冻 贮 存。 -18℃ 贮 存 期 6 个

239
图8
65 F155 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参数

月,4℃ 贮存期 3 个月。

3  国内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


31 HT3/5405 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311  概述
HT3/5405 碳纤维双马来 酰 亚 胺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5405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HT3 碳纤维为增强材料制 成。 HT3/5405 预 浸 料 可 采 用 热 熔 法 或 溶 液 法 制 备, 适 用 于 热
压罐法、模压法等成型。 HT3/5405 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 耐环境性能, 可用于航
空航天承力构件,可在 150℃ 下长期工作。
HT3/5405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5405 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 HT3 碳纤维。
HT3/5405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300~1000mm,长度 50~100m。
HT3/5405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西北工业大学和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联合研制 , 北京
航空材料研究院生产。1993 年 11 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31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5405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66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HT3/5405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270。
表8
270 HT3/5405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
挥发分含量/% ≤2 JC/T776—85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m2)
g 130±5 J
C/T7
80—1
987(
196)

树脂质量含量/% 37±3 JC/T780—87 (
GB7192—87)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005 GB/T3
125±0 855—198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HT3/5405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8


271。
表8
271 HT3/5405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
密度/(
g/cm3) 1
55~1
60 GB1033—1986 空隙率/% 5
≤1 GB/T3365—1982
纤维体积含量/% 63±3 GB3366—1982 玻璃化转变温度/℃ 220 DMA 法

240
图8
66 5405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 2) 力 学 性 能   HT3/5405 湿 法 预 浸 料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8272。 HT3/


5405 热 熔 预 浸 料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8
273。 HT3/5405 复 合 材 料 韧 性 性 能 见 表
274。
8
表8
272 HT3/5405 溶液法预浸料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30℃ 15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66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5

泊松比 典型值 0
34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75
0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8
1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033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6


GB/T3856—1983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70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8
1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40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
1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97 64
2 58
9 JC/T773—1982(
1996)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750 1250 1110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0 117 116

241
表8
273 HT3/5405 热熔法预浸料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30℃ 15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841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57

泊松比 典型值 0
36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88
6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9
19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102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44


GB/T3856—1983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86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0
3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26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
59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1 70


6 64
4 JC/T773—1982(
1996)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810 1440 1340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2 125 126

表8
274 HT3/5405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开孔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86

开孔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93

层间断裂韧性 ①GⅠc/(
J/m2) 典型值 236
NASAPR1142
断裂强度 ①/MPa 典型值 315

层间断裂韧性 ②GⅠc/(
J/m2) 典型值 172

断裂强度 ②/MPa 典型值 557

强度/MPa 典型值 170


冲击后压
累积分层面积/mm2 典型值 1400 NASAPR1142
缩性能
断裂应变 με 典型值 3498

冲击后压缩强度 ③/MPa 典型值 191 BSS7260

冲击后压缩强度 ④/MPa 典型值 207 BSS7260

  ① 铺层:[±30/±30/90/-90]
s。

  ② 铺层:[±35/0/90]
s。

  ③ 采用溶液法预浸料制备。
  ④ 采用热熔法预浸料制备。

3) 耐环境性能  HT3/5405 耐湿热、耐化学介质性能优异。经 48h 水煮处理后复合材



料性能变化见表 8
275,航空煤油浸泡后力学性能的变化见表 8 276。

242
表8
275 HT3/5405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试 样① 试 样②
性    能 测 试 条 件
强度 保持率/% 强度 保持率/%

室温湿态 1480 84
6 1720 95
0
弯曲强度/MPa 130℃ 湿态 864 49
4 1150 63
5
150℃ 湿态 677 38
7 984 54
4
室温湿态 115 95
8 120 98
4
弯曲弹性模量/GPa 130℃ 湿态 109 90
8 124 102
150℃ 湿态 84
2 70
2 114 93
4
室温湿态 84
0 86
6 91
4 90
5
层间剪切强度/MPa 130℃ 湿态 45
8 47
2 52
9 52
4
150℃ 湿态 38
9 40
1 43
8 43
3

  ① 采用溶液法预浸料制备。
  ② 采用热熔法预浸料制备。

表8
276 HT3/5405 复合材料耐介质性能
浸泡时间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0 1年 3年 5年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332 1488 1632 159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3 124 121 113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63
2 58
0 62
0 50
3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8
17 7
73 7
77 8
08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059 1145 955 1114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5 108 121 113


GB/T3856—1983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91 213 186 193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9
73 9
49 9
86 7
07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17 123 129 120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3
80 3
94 3
55 4
39

4) 工艺性能  5405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8


( 67 所示。

图8
67 5405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

HT3/5405 预浸料的工艺性能见表 8
277。

243
表8
277 HT3/5405 预浸料的工艺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
树脂流动度/% 15~20 JC/T775—1985(
1996)
170℃ 凝胶时间/mi
n 27~29 JC/T774—1982(
1996)

5) 使用性能

① 机械加工性能: HT3/5405 复合材料可用复合材料的一般机械加工设备及方法加工。
② 相容性:将环氧聚酰胺底漆加 8# 锶黄环氧聚酰胺底漆涂于复合材料表面, 经煤油浸
泡 5 年后涂层表面坚固完好,未发现有软化、剥落和分层现象。

3 3  使用工艺
1
HT3 5405 预浸料采用溶液法或热熔法制备。

HT3/5405 复合材料采用热压罐法成型。热压罐成型固化工艺如图 8
68 所示。

图8
68 HT3/5405 复合材料热压罐固化工艺


314  使用情况
HT3/5405 复合材料已用于带整体油箱的复合材料机翼和垂尾。

3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1
材料标准:Q/6S1539—2000 《
5405/HT3 预浸料》。
使用工艺说明书:Q/6SZ1673—2000 《
5405/HT3 预浸料湿法缠绕制备工艺规范》。

3 6  其他
1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室温贮存期为 21 天, -18℃ 的贮存期为 12 个月。
④ 技术安全:厂房应良好通风,恒温恒湿。

32 HT7/5428 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321  概述
HT7/5428 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5428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以 HT7 碳纤维为增强材料制成,可采用热熔法制备预浸料, 适 用 于 热 压 罐 法 和 模 压 法
等工艺成型。 HT7/5428 复合材料具有韧性高、耐湿热性能好和工艺性能优良等特点, 可用
于 170℃ 以下环境中长期工作的承力构件。

244
HT7/5428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5428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 HT7 碳纤维。
HT7/5428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300~1000mm,长度 50m。
HT7/5428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制
并生产,1998 年 7 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32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5428 树脂体系红外谱如图 8
69 所示。

图8
69 5428 树脂体系红外谱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HT7/5428 碳纤维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278。
表8
278 HT7/5428 单向碳纤维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挥发分含量/% <2 JC/T776—1985(
1996)
树脂质量含量/% 35±3 JC/T780—1987(
1996)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135±5 JC/T780—1987(
1996)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2±0
01 GB/T3855—1983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HT7/5428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8


279。
表8
279 HT7/5428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

纤维体积含量/% 63±3 GB/T3366—1996 玻璃化转变温度/℃ 270 DMA


孔隙率/% <2 GB/T3365—1982 密度/(
g/cm3) 1
55~1
61 GB/T1033—1986

245
2) 力学性能

① 力学性能  HT7/5428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280。
表8
280 HT7/5428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7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15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5
泊松比 典型值 0
32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65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7
8
横向拉伸应变/% 典型值 0
85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210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07


GB/T3856—1983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20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0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11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
6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97 64 JC/T773—1982(


1996)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640 1240


GB/T3356—1999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0 120

② 复合材料韧性  HT7/5428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见表 8


281。
表8
281 HT7/5428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带孔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54 NASAPR1142

带孔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80 NASAPR1142

边缘分层/(
J/m2) 典型值 301 NASAPR1142


GⅠc)
/(/m2)
J 典型值 780 NASAPR1142

冲击后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60 BSS


7260

(3) 耐环境性能  HT7/5428 复合材料于 95~100℃ 的 软 水 中 浸 泡, 吸 湿 率 随 时 间 的 变


化见 表 8
282。 HT7/5428 复 合 材 料 经 过 95~100℃ 的 软 水 中 浸 泡 后, 其 耐 湿 热 性 能 见 表

283。
表8
282 HT7/5428 复合材料吸湿率随时间的变化

浸泡时间/h 12 24 48

吸湿量/% 0
598 0
765 0
960

246
表8
283 HT7/5428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17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48 JC/T773—1982 (


1996)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950


GB/T3356—1999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6

4) 工艺性能

① 5428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870 所示。
② HT7/5428 预浸料树脂流动度:10%~20% 。
③ HT7/5428 预浸料 150℃ 的凝胶时间:(
40±5)mi
n。

图8
70 5428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曲线 图8
71 HT7/5428 复合材料热压罐法成型工艺

5) 使用性能

① 机械加工性能  HT7/5428 复合材料具有高韧性,适于多种机械加 工 工 艺, 如 钻 孔、
铰孔、铣切和高压水切割等。
② 连接性能  HT7/5428 复合材料适用于多种胶接连接和机械连接。
③ 功能考核试验   翼身组合体复合材料盒段壁板已通过承载试验,性能满足要求。

323  使用工艺
HT7/5428 预浸料制备工艺:可采用热熔法。
HT7/5428 复合 材 料 成 型 工 艺: 可 采 用 热 压 罐 法。 典 型 工 艺 见 “Q/6SZ1623—1999
5428/HT7 双马碳纤维复合材料板材热压罐法成型工艺》”。参数如图 8
《 71 所示。
① 室温下抽真空,真空度不小于 0 095MPa,以 1 5~2℃/mi n 升温至 100~120℃ 时加
压0 7MPa。继续升温至 150℃ ,保温 2h;
6~0
② 保持压力,继续升温至 200~210℃ ,保温 5h;
③ 以不大于2
5℃/m
in的速度冷却 (或在热压罐中自然冷却)至6
0℃以下,开罐取出制件。

3 4  使用情况
2
已用于翼身组合体复合材料模拟件的制造。

247

3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2
材料标准:Q/6S1464—1999  《
5428/HT7 双马碳纤维预浸料》。
使用工艺说明书:Q/6SZ1619—1999  《
5428 双马树脂配制工艺说明书》。

3 6  其他
2
① 包装:预浸料表面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覆 盖, 平 整 地 放 在 密 封 袋 内 封 存。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为硬壳包装箱,并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振动。
③ 贮存:预浸料在密封防潮的包装箱内,-1
8℃以下贮存期为1年;室温贮存期为1个月。

33 HT7/5429 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331  概述
HT7/5429 碳纤维双马来 酰 亚 胺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5429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HT7 碳纤维为增强材料制 成。 HT7/5429 预 浸 料 可 采 用 热 熔 法 制 备, 适 用 于 热 压 罐 法 和
模压法等工艺成型。 HT7/5429 复合材料具有优异韧性、优良耐湿热性能、 力学性能和工艺
性能等,可用于 150℃ 以下长期工作的承力构件。
HT7/5429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5429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 HT7 碳纤维。
HT7/5429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300~1000mm,长度 50m。
HT7/5429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制
并生产,1998 年 9 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33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基体红外光谱  5429 树脂体系的红外光谱如图 8
72 所示。

图8
72 5429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248
② 预浸料的物理性能  HT7/5429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284。
表8
284 HT7/5429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挥发分含量/% <2 JC/T775—1985(
1996)
树脂质量含量/% 35±3 JC/T780—1987(
1996)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135±5 JC/T780—1987(
1996)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2±0
01 GB/T3855—1983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HT7/5429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8
285。
表8
285 HT7/5429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项    目 性    能 试验方法
纤维体积含量/% 60~66 GB/T3366—1982
孔隙率/% <2 GB/T3365—1982
玻璃化转变温度/℃ 240 DMA
密度/(
g/cm3) 1
55~1
61 GB/T1033—1986

2) 力学性能  HT7/5429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8
( 286。 HT7/5429 复 合 材 料 韧 性 性
能见表 8
287。
表8
286  HT7/5429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5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01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9 GB/T3354—1999

泊松比 典型值 0
31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430


GB/T3856—1983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6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3 55 JC/T773—1982(


1996)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530 1130


GB/T3356—1999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00 105

表8
287 HT7/5429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带孔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87 NASAPR1142


带孔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91 NASAPR1142
边缘分层/(
J/m2) 典型值 281 NASAPR1142

GⅠc)
/(/m2)
J 典型值 764 NASAPR1142
冲击后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96 BSS
7260

3) 耐环境性能  HT7/5429 复合材料经过 95~100℃ 的软 水 中 浸 泡 48h 后, 其 湿 热 性



能见表 8
288。

249
表8
288 HT7/5429 复合材料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15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42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900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00

4) 工艺性能

① 5429 树脂预聚体可溶于某一低沸点溶剂,形成稳定的 透 明 溶 液, 并 且 在 贮 存 过 程 中
无沉淀物析出。
② HT7/5429 预浸料树脂流动度:10%~15% 。
③ HT7/5429 预浸料 150℃ 的凝胶时间:(
38±5)mi
n。
5) 使用性能

① 机械加工性能: HT7/5429 复合材料具有高韧性,适于多种机械 加 工 工 艺, 如 钻 孔、
铰孔、铣切和高压水切割等。
② 连接性能:复合材料也适用于多种胶接连接和机械连接。

3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3
1) 预浸料制备工艺   可采用溶液法和热熔法制备。

2) 复合材料成 型 工 艺   可 采 用 热 压 罐 法。 典 型 工 艺 见 “Q/6SZ1626—1999 《
( 5429/
HT7 双马来 酰 亚 胺 碳 纤 维 复 合 材 料 板 材 热 压 罐 法 成 型 工 艺 》”。 固 化 工 艺 参 数 如 图 8
73
所示。

图8
73 HT7/5429 复合材料热压罐法成型工艺

室温下抽真空,真空度 不 小 于 0
095MPa,以 1 n 升 温 至 100~120℃ 时 加 压
5~2℃/mi
0 75MPa。继续升温至 150~180℃ ,保温 3h。
65~0
保持压力,以 1 n 升温至 (
5~2℃/mi 200±5)℃ ,保温 4
5~5h。
以不大于 2 n 的速度冷却 (或在热压罐中自然冷却)至 60℃ 以下,开罐取出制件。
5℃/mi

3 4  使用情况
3
已用于翼身组合体复合材料模拟件的制造,并正在进行盒段壁板验证试验。

250

3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3
材料标准:Q/6S1466—1999  《
5429/HT7 双马碳纤维预浸料》。
使用工艺说明书:Q/6SZ1624—1999  《
5429 双马树脂配制工艺说明书》。

3 6  其他
3
① 包装:预浸料表面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最 好 为 有 色) 覆 盖, 然 后 平 整 地 放 在 密 封 袋 内
封存,预浸料外包装应为硬壳包装箱,并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振动。
③ 贮存:预浸料在密封防潮的 包 装 箱 内、 -18℃ 以 下 贮 存 期 为 1 年; 在 室 温、 相 对 湿
度不大于 65% 及密封条件下,贮存期为 1 个月。

34 HT3/6421RTM 成型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3 1  概述
4
HT3/6421RTM 成 型 碳 纤 维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6421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 以 碳 纤 维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6421 树 脂 体 系 主 要 成 分 是 甲 烷 型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单 体 , 与 共 聚 物 预 聚 后 加 稀 释 剂 而 成 , 适 合 于 采 用 RTM 工 艺 成 型 复 合 材 料 。
HT3/6421 复 合 材 料 具 有 良 好 的 耐 湿 热 性 能 , 优 异 的 抗 疲 劳 性 能 , 可 在 -55~180℃
使用。
HT3/6421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6421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HT3 碳纤维。
RTM 工艺用 6421 双马来酰 亚 胺 树 脂 由 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研制并生产,1998 年 9 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34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6421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
74 所示。

图8
74 6421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2) 力学性能  HT3/642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 289。

251
表8
289 HT3/642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50℃ 18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670


GB/T3354—1999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43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92 70
6 56
4 JC/T773—1982(
1996)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730 1420 1330


GB/T3356—1999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8 117

3) 耐环境性能  HT3/6421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 290。
表8
290 HT3/6421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150℃ 18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58
8 50
4 JC/T773—1982(
1996)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380 1010 GB/T3356—1999

   注:湿态条件为水煮 48h。

4) 工艺性能  6421 树脂的黏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 8


( 75 所 示。 凝 胶 时 间 与 温 度 的 关 系
如图 8
76 所示。

图8
75 6421 树脂体系黏度与时间的关系 图8
76 6421 树脂体系凝胶时间温度曲线


3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4
采用 RTM 工艺成型时,模具温度:80~100℃ ;树脂温度:80~100℃ ; 注射压力: 根
据制品形状 可 真 空 吸 注 或 施 加 小 于 1MPa 的 压 力。 固 化 工 艺: (
130℃ ×1h)+ (
190℃ ×
3h)+ (
200℃×8h)。

3 4  标准及技术文件
4
材料标准:Q/6S1532—2000 《压注成型 (
RTM) 用 6421 双马树脂》。
使 用 工 艺 说 明 书 : Q/6SZ1660—2000 《压 注 成 型 用 6421 双 马 树 脂 的 使 用 说 明
书 》。

3 5  其他
4
① 包装:每批树脂应用容器盛装并密封之,外包装应为硬质包装箱,防止碰撞。

252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应于干燥、通风环境中存放。室温贮存期为 1 个月, -18℃ 下为 12 个月。

35 HT3/QY8911 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3 1  概述
5
HT3/QY8911 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QY8911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树 脂 体
系为基体,以 HT3 碳纤维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HT3/QY8911 复 合 材 料 具 有 优 良 的 力 学 性 能,
可用于制造飞机主承力结构件,能在 150℃ 以下环境中长期工作。
HT3/QY8911 复 合 材 料 基 本 组 成 : QY8911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树 脂 体 系 , HT3 碳
纤维。
HT3/QY8911 碳纤维预浸料及其复合 材 料 由 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制 造
工程研究所研制并生产。1990 年 12 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35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QY8911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
77 所示。

图8
77 QY8911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HT3/QY8911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291。
表8
291 HT3/QY8911 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

树脂质量含量/% 40±3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2 JC/T776—1985(
1996)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132±4 JC/T780—1987(
1996)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2±0
01 GB/T3855—1983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HT3/QY8911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8


292。

253
表8
292 HT3/QY8911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铺 层 方 式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及条件


28 20~70℃


27 20~90℃

0]
[ 16 0
25 20~110℃


25 20~130℃


19 20~150℃

29
9 20~70℃

31
3 20~90℃

热膨胀系数/(
10-6/K) [
90]
16 32
6 20~110℃

36
04 20~130℃

40
3 20~150℃


54 20~70℃


81 20~90℃

[±45]
8 10
04 20~110℃

10
56 20~130℃

11
0 20~150℃


740 平均温度 60℃


768 平均温度 75℃
热导率/[W/(
m·K)] 0]
[ 16

785 平均温度 95℃


851 平均温度 115℃


541 平均温度 60℃


588 平均温度 75℃
热导率/[W/(
m·K)] [±45]


569 平均温度 95℃


599 平均温度 115℃


0]16 1050 平均温度 60℃
比热容/[
J/(
kg·K)]
[±45]
8 1080 平均温度 60℃


0]16 0
44 平均温度 60℃
热传导/(
10-6m2/s)
[±45]
8 0
31 平均温度 60℃

2) 力学性能

HT3/QY8911 复合材料力学 性 能 见 表 8
293。 HT3/QY8911 复 合 材 料 高 温 力 学 性 能 见
表8
294。 HT3/QY8911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见表 8
295。
表8
293 HT3/QY8911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平均值 1548

纵向拉伸强度/MPa B 基值 1239 GB/T3354—1999

试样数/个 91

254
续表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平均值 135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B 基值 125

试样数/个 41

纵向拉伸断裂应变/% 典型值 1
15

泊松比 典型值 0
33

平均值 55
5

横向拉伸强度/MPa B 基值 38
7 GB/T3354—1999

试样数/个 84

平均值 8
8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B 基值 7
2

试样数/个 90

横向拉伸断裂应变/% 典型值 0
63

平均值 1426

纵向压缩强度/MPa B 基值 1281

试样数/个 50

平均值 126 GB/T3856—1983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B 基值 116

试样数/个 50

纵向压缩断裂应变/% 典型值 2
01

平均值 218

横向压缩强度/MPa B 基值 189
4

试样数/个 50

平均值 10
7 GB/T3856—1983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B 基值 9
87

试样数/个 50

横向压缩断裂应变/% 典型值 2
04

平均值 89
9

纵横剪切强度/MPa B 基值 81
2

试样数/个 68

平均值 4
47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B 基值 4
1

试样数/个 60

纵横剪切断裂应变/% 典型值 2
01
平均值 110
5
层间剪切强度/MPa B 基值 100
6 JC/T773—1982(
1996)
试样数/个 49

   注:试样纤维体积含量 60%±5% ;空隙率小于 1% ;纤维取向偏差 ±1


°。

255
表8
294 HT3/QY8911 复合材料高温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120℃ 130℃ 150℃

典型值 1579 1448

纵向拉伸强度/MPa 均方差 68
4 124
3

离散系数/% 4 8
5

典型值 128 128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均方差 2
3 4
4

离散系数/% 1
8 3
4
GB/T3354—1999
典型值 51
1 44
6

横向拉伸强度/MPa 均方差 9
29 5
05

离散系数/% 18
2 11
3

典型值 9
2 8
2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均方差 0
64 0
75

离散系数/% 6
9 9
2

典型值 1344 1221


纵向压缩强度/MPa 均方差 107
6 118
5 GB/T3856—1983
离散系数/% 8 9
7

典型值 119 114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均方差 5
6 3
7

离散系数/% 4
7 3
3

典型值 172 154

横向压缩强度/MPa 均方差 36
5 37
6 GB/T3856—1983

离散系数/% 21
2 25

典型值 8
2 7
9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均方差 0
69 0
83

离散系数/% 8
4 10
6

典型值 80
8 73
5

纵横剪切强度/MPa 均方差 2
05 4
8

离散系数/% 0
5 6
5
GB/T3355—1982
典型值 4
0 3
5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均方差 0
103 0
066

离散系数/% 2
6 1
9

典型值 82
8 77
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均方差 29
8 3
97 JC/T773—1982(
1996)

离散系数/% 3
6 5

典型值 1655 1725

弯曲强度/MPa 均方差 137


4 109
1 GB/T3356—1999

离散系数/% 10
5 6
3

256
续表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120℃ 130℃ 150℃

典型值 131 136

弯曲弹性模量/GPa 均方差 4
5 4
1 GB/T3356—1999

离散系数/% 3
5 3

表8
295 HT3/QY8911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性    能 铺 层 方 式 典 型 值

边缘初始破坏强度/MPa [(±25)
2/90]
s 216

初始分层应变/10-6 [(±30)
2/90/90]
s 0
476

开孔拉伸强度/MPa 968

02/45/02/-45/90]

开孔压缩强度/MPa 510

横向弯曲强度(
L/D=32)
/MPa 105

0]16
横向弯曲强度(
L/D=16)
/MPa 114

压剪强度/MPa [(±45)]
20s 53

压剪强度/MPa [
0]8s 88

断裂韧性/(
J/m 2) [(±30)
2/90/90]
s 267

冲击后压缩强度/MPa 156①

45/0/-45/90]
6s
冲击后压缩强度/MPa 171②

开孔拉伸强度/MPa 390
6

45/0/-45/90]
2s
开孔压缩强度/MPa 257
6

开孔拉伸弹性模量/GPa 56
8

45/0/-45/90]
2s
开孔压缩弹性模量/GPa 54
9

纵横剪切强度/MPa 172
2
[±45]
4s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MPa 4
71

  ① 1990 年测试值。


  ②1998 年测试值。

3) 耐环境性能

① 耐热老化  HT3/QY8911 复合材料耐热老化性能见表 8
296。
表8
296 HT3/QY8911 复合材料耐热老化性能

层间剪切强度/MPa 弯曲强度/MPa
时   间/h
25℃ 150℃ 25℃ 150℃

0 114
1 77
0 1916 1752
100 118
1 94
4 1925 1748
240 113
2 84
1 1876 1759
400 114
8 92
2 1919 1700
710 117
5 89
1 1941 1684
1000 114
7 88
0 1941 1684

   注:每组 10 件。

② 耐湿热性能  HT3/QY8911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297。

257
表8
297 HT3/QY8911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干态 150/湿态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628 1250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8
4 25
8
GB/T3354—1999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7

泊松比 典型值 0
32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464


GB/T3856—1983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7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89
1 56
5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
5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15


5 54
0 JC/T773—1982(
1996)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915 986


GB/T3356—1999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4

   注:吸湿条件为 58~60℃ ,72h,吸湿率为 0


53% 。

③ 耐介质  HT3/QY8911 复合材料经 3000h 于汽油、煤油、丙酮中浸泡后其层间 剪 切


强度变化见表 8298。
表8
298 HT3/QY8911 复合材料经介质浸泡后其层间剪切强度/MPa
浸泡时间/h 汽    油 煤    油 丙    酮 浸泡时间/h 汽    油 煤    油 丙    酮

0 109 110 105 1000 109 109 100


500 108 110 102 3000 109 108 102

(4) 工艺性能  HT3/QY8911 预 浸 料 以 溶 液 法 或 静 电 粉 末 法 制 备, 推 荐 采 用 溶 液 法,


见 Q/9S23—1999 《HT3/QY8911 预浸料》。
凝胶时间 (150℃ ):10~25mi

贮存期 (
18~22℃ ):大于 30 天
树脂流动度:10%~15%
5) 使用性能

① 机械加工性能  HT3/QY8911 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韧性,因而适合于各种 机 械 加 工
工艺,包括钻孔、铰孔、 锪 窝、 锯 切、 铣 切 和 高 压 水 切 割, 只 要 其 满 足 复 合 材 料 的 加 工 规
定,孔边周缘与切割面都能具有良好的内部质量和外形公差。
② 连接性能   以 环 氧 树 脂 为 基 的 胶 黏 剂 如 J
116、J
47、J 4 等 均 适 合 于 HT3/
30、SY
QY8911 复合材料的板/板或板/芯胶接。机械连接时,当边距孔径比满足 5~6,端距孔径比
满足 ≥4,间距孔径比满足 ≥5,均可获得以挤压破坏为主的破坏形式,从而获得最大的承载
能力。典型挤压 破 坏 值 取 值 对 于 连 接 区 常 用 的 层 压 板 铺 层 ( 0°层 25% ~50% , ±45°层 ≥
°层 10% ~25% ), 在 边 距 与 孔 径 比 ≥6, 端 距 与 孔 径 比 ≥4, 孔 径/板 厚 为 1
40% ,90 0~
0,厚度为 2mm 时,以双剪连接,拧紧力矩取 4N·m,则室温干态的 HT3/QY8911 复合

材料层压板的许用挤压强度可取 550MPa。

3 3  材料加工工艺及工艺参数
5
HT3/QY8911 可用热压罐法、模压法 成 型 复 合 材 料 构 件, 推 荐 采 用 热 压 罐 法。 其 固 化

258
温度为 185℃ ,时间为 2h, 压 力 0
4MPa。 其 后 固 化 温 度 为 195-0 ℃ , 时 间 为 3h。 见 Q/9S
+5

23—1999。成型工艺参数如图 8 78 所示。

图8
78 HT3/QY8911 预浸料热压罐固化工艺
t 为 120℃ 下的凝胶时间


3 4  使用情况
5
已用于飞机的垂直尾翼整流罩壁板、垂直尾翼承力盒、前机身段和机翼外翼蒙皮等。

3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5
材料标准:Q/9S23—1999 《HT3/QY8911 预浸料》。
使用工艺说明书:Q/9S25—1999 《HT3/QY8911 复合材料板件制造》

3 6  其他
5
① 包装:预浸料采用聚乙烯 薄 膜 分 袋 包 装, 良 好 密 封, 并 置 于 木 箱 或 纸 箱 中。 在 箱 体
内部中间应填有减震泡沫或泡沫板,包装务必严密。
② 运输:预浸料按非危险 品 运 输, 可 采 用 航 空、 铁 路、 公 路、 水 路 等 任 何 一 种 方 式 运
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应置于干燥、通风、温度为 5~15℃ 的环境,贮存期为 2 周。预浸料存
放于 -18℃ 的环境时,允许贮存 3 个月。当使用从冰箱中取出的预浸料时,务必放置于室温
下 24h,恢复到室温时方可开包使用,以防吸潮。

36 HT3/QY8911
Ⅱ 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3 1  概述
6
Ⅱ 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QY8911
HT3/QY8911 Ⅱ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体
系为基体,以 HT3 碳纤维为增强 材 料 制 成。 HT3/QY8911
Ⅱ 复 合 材 料 可 采 用 热 压 罐 成 型,
具有耐高温、耐湿热性能,可用于制造飞机、导弹的耐高温结构件, 可在 230℃ 以下环境中
长期工作。
Ⅱ 复 合 材 料 基 本 组 成: QY8911
HT3/QY8911 Ⅱ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树 脂 体 系, HT3 碳
纤维。
Ⅱ 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预 浸 料 及 其 复 合 材 料 由 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HT3/QY8911
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研制并生产,1995 年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36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QY8911Ⅱ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
79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HT3/QY8911
Ⅱ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299。

259
图8
 Ⅱ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79 QY8911

表8
 Ⅱ 浸料物理性能
299 HT3/QY8911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

树脂质量含量/% 40±3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质量含量/% <2 JC/T776—1985(
1996)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 2)
132±4 JC/T780—1987(
1996)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2±0
01 GB/T3855—1983

  ③ 树脂体系的物理性能  QY8911


Ⅱ 树脂体系物理性能见表 8
300。
表8
 Ⅱ 树脂体系物理性能
300 QY8911

项    目 典 型 值 项    目 典 型 值

密度/(
g/cm3) 1
25 饱和吸湿率/% 0
6

树脂质量含量/% 100 最大吸湿率/% 2


78

④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HT3/QY8911
Ⅱ 复 合 材 料 玻 璃 化 转 变 温 度 用 DMA 法 测 定 时,
以模量下降表示为 240℃ ,以内耗峰表示为 270℃ 。
HT3/QY8911
Ⅱ复合材料比热容见表 8
301。HT3/QY8911
Ⅱ复合材料热导率见表 8
302。
表8
 Ⅱ 复合材料比热容
301 HT3/QY8911

温    度 比热容 温    度 比热容
试    样 试    样
/℃ /[
J/(℃ ·kg)] /℃ /[
J/(℃ ·kg)]

20~80 918 20~80 970


1 1
20~300 1249 20~300 1235
HT3/QY8911
Ⅱ
1 HT3/QY8911
Ⅱ

20~80 878 20~80 927
2 2
20~300 1252 20~300 1241

260
表8
 Ⅱ 复合材料热导率
302 HT3/QY8911

试    样 热面温度/℃ 冷面温度/℃ 平均温度/℃ 热导率/[W/(


m· ℃ )]

HT3/QY8911
Ⅱ
1 96
2 74
25 85
24 0
564
315
77 293
26 304
52 0
720

HT3/QY8911
Ⅱ
2 95
92 73
50 84
71 0
468
317
02 294
98 306
00 0
786

HT3/QY8911
Ⅱ
3 95
78 93
78 84
58 0
515
316
76 294
78 305
77 0
781

HT3/QY8911
Ⅱ
4 92
29 73
44 84
36 0
554
316
54 294
34 305
44 0
770

2) 复合材料 力 学 性 能   HT3/QY8911
( Ⅱ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与 温 度 之 间 的 关 系 见 表

 Ⅱ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见表 8
303。 HT3/QY8911 304。
表8
 Ⅱ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与温度的关系
303 HT3/QY8911

测试温度 纵向拉伸 纵横剪切 层间剪切 弯曲 弯曲弹性


/℃ 强度/MPa 强度/MPa 强度/MPa 强度/MPa 模量/GPa

20 1537 81 104 1808 139


9
100 1454 64 95 1750 139
3
150 1428 55 80 1711 140
1
200 1423 51 68 1459 133
1
220 59 1298 131
3
230 50 1155 128
7
240 45 1025 115
1
250 40 881 108
2

   表8
 Ⅱ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304 HT3/QY8911

性    能 典 型 值 性    能 典 型 值

开孔拉伸强度/MPa 290 边缘初始分层/(


J/m 2)
129
开孔压缩强度/MPa 314 横向拉伸强度/MPa 67
层间压缩强度/MPa 21 横向压缩强度/MPa 209
GⅠc/(
J/m2) 502 冲击后压缩强度/MPa 169(
67J/mm 能量)
GⅡc/(
J/m2) 635

3) 耐环境性能

① 耐热老化  HT3/QY8911
Ⅱ 复合材料在 205℃ 老化 100h 后, 于 230℃ 测定其弯曲强
度、弯曲弹性模量和层间剪切强度,结果列于表 8 305。
表8
 Ⅱ 复合材料耐热老化性能
305 HT3/QY8911

热老化时 弯曲强度 弯曲弹性模 层间剪切强 热老化时 弯曲强度 弯曲弹性模 层间剪切强


间/h /MPa 量/GPa 度/MPa 间/h /MPa 量/GPa 度/MPa

0 1165 129 52 50 1195 129 50

20 1201 130 51 100 1165 129 49

② 耐湿热性能  HT3/QY8911
Ⅱ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306。

261
表8
 Ⅱ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306 HT3/QY8911
测试温度及试样状态
性    能
20℃ 干态 20℃ 湿态 177℃ 湿态 205℃ 湿态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858 1654 781 435
开孔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310 230 207

   注:湿态试样于 90~100℃ 蒸馏水中浸泡 6 天后达到的饱和吸湿态,试验前试样一直置于水中。

③ 耐霉菌   耐霉菌试验 是 在 一 定 湿 度 下 进 行, 试 验 结 果 表 明: 在 黑 曲 霉、 黄 曲 霉、 绳
状青霉和球毛毂霉作用下均无发霉痕迹,完全满足长期库存的技术要求。
4) 工艺性能  HT3/QY8911
( Ⅱ 预浸 料 制 备 方 法 可 以 溶 液 法 或 静 电 粉 末 法 制 备, 推 荐
采用溶液法,见 Q/9S23—1993。
凝胶时间 (
150℃ ):10~40mi

树脂流动度:10%~15%
凝胶时间温度关系见表 8
307。
表8
 Ⅱ 树脂体系凝胶时间
307 QY8911

温度/℃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凝胶时间/mi
n 400 350 200 100 70 45 25

5) 使用性能

① 机械加工性能  QY8911
Ⅱ/HT3 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韧性,因而适合于各种机械加
工工艺,包括钻孔、铰孔、锪窝、锯切、铣切和高压水切割,只要其满足复合材料的加工规
定,孔边周缘与切割面都能具有良好的内部质量和外形公差。
② 连接性能 以环氧树脂为基的胶黏剂如J 116、J 30、SY4胶黏剂和马来酰亚胺
树 脂 为 基 的 胶 黏 剂 均 适 合 于 HT3/QY8911 复 合 材 料 的 板/板 胶 接 。 机 械 连 接 时 , 当 边
距 孔 径 比 满 足 >5~6, 端 距 孔 径 比 满 足 >4, 间 距 孔 径 比 满 足 ≥5, 均 可 获 得 以 挤 压
破坏为主的破坏形式,从而获得最大的承载能力。典型挤压破 坏 值 取 值 对 于 连 接 区
常用的层压板铺层 ( 0°层 25% ~50% , ±45°层 ≥40% ,90°层 10% ~25% ), 在 边
距 ≥6, 端 距 ≥4, 孔 径/板 厚 为10~20, 厚 度 为 2mm 时 , 以 双 剪 连 接 , 拧 紧 力 矩
取 4N · m, 则 室 温 、 干 态 的 HT3/QY8911 复 合 材 料 层 压 板 的 许 用 挤 压 强 度 可
取 560MPa。

363  使用工艺
QY8911Ⅱ/HT3 预浸料可 用 热 压 罐 法、 模 压 法 成 型 复 合 材 料 构 件, 推 荐 采 用 热 压 罐
法。其固化温度为 185℃ ,时间为 2h,压 力 为 0 8MPa。 其 后 固 化 温 度 为 200℃ ,2h;
4~0
Ⅱ 热压罐成型工艺参数如
210℃ ,2h;225~250℃ ,4h。见 Q/9S25—1993。 HT3/QY8911
图8
80 所示。

3 4  使用情况
6
复合材料立尾通过了 280℃ 瞬时的承载能力试验。

3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6
材料标准:Q/9S23—1993 《HT3/QY8911
Ⅱ 预浸料》。
使用工艺说明书:Q/9S25—1993 《HT3/QY8911
Ⅱ 复合材料板件制造》。

262
图8
 Ⅱ 复合材料热压罐固化工艺
80 HT3/QY8911
t 为 120℃ 下的凝胶时间

3 6  其他
6
① 包装:预浸料采用聚乙烯 薄 膜 分 袋 包 装,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 软 固
定隔开,防止碰撞。在箱体内部中间应填有减震泡沫或泡沫板,包装务必严密。
② 运输:预浸料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应置于干燥、通 风, 温 度 为 5~15℃ , 湿 度 为 45% ~60% 环 境 中, 贮
存期为 2 周。当使用从冰箱中取出的预浸料时,取出后务必放置于室温下 24h, 恢复到室温
时方可开包使用,以防吸潮。

37 HT3/QY8911
Ⅲ 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83 1  概述
7
HT3/QY8911Ⅲ 碳 纤 维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QY8911Ⅲ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 以 HT3 碳 纤 维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 HT3/QY8911Ⅲ 复 合 材 料 具 有 良
好 的 韧 性 、 耐 湿 热 性 , 可 用 于 制 造 飞 机 主 承 力 结 构 件 , 可 在 150℃ 以 下 环 境 中 长 期
工作。
Ⅲ 复 合 材 料 基 本 组 成: QY8911
HT3/QY8911 Ⅲ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树 脂 体 系, HT3 碳
纤维。
Ⅲ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 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制 造 工 程
HT3/QY8911
研究所研制并生产,1998 年 12 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37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QY8911Ⅲ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
81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HT3/QY8911
Ⅲ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308。

表8
 Ⅲ 预浸料物理性能
308 HT3/QY8911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

树脂质量分数/% 32~42 可控
挥发分质量分数/% <2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134±4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2±0
01 GB/T3855—1983

③ 树脂体系物理性能

263
图8
 Ⅲ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81 QY8911

Ⅲ 树脂体 系 物 理 性 能 见 表 8
QY8911 309。 浇 注 体 在 真 空 状 态 下 制 成, 其 固 化 条 件 为
185℃ 保温 2h,200℃ 保温 4h。
表8
 Ⅲ 树脂体系物理性能
309 QY8911

项    目 典 型 值 项    目 典 型 值

密度/(
g/cm3) 1
24 吸湿率/% 1
9

树脂质量分数/% 100 玻璃化转变温度/℃ 250

   (2) 复合材 料 力 学 性 能  HT3/QY8911


Ⅲ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8
310。 HT3/
Ⅲ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见表 8
QY8911 311。
表8
 Ⅲ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310 HT3/QY8911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30℃ 15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464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5


4
GB/T3354—1999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78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9
8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8 81 63 JC/T773—1982(


1996)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841 1550 1293


GB/T3356—1999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4
4 127
6 124
7

264
表8
 Ⅲ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311 HT3/QY8911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开孔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345


HB6740—1993
开孔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4
9
开孔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331
HB6741—1993
开孔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3
2
冲击后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11
BSS—7260
缝纫后冲击后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53

3) 耐环境性能

① 耐热老化  HT3/QY8911
Ⅲ 复合材料于 150℃ 热 老 化 箱 中, 热 老 化 1000h 后 的 室 温
弯曲性能与层间剪切性能的变化见表 8 312。

表8
 Ⅲ 复合材料耐热老化性能
312 HT3/QY8911

老化时间/h 弯曲强度/MPa 弯曲弹性模量/GPa 层间剪切强度/MPa

0 1840 125 113


500 1830 125 114
1000 1835 126 113

② 耐湿热性能  HT3/QY8911
Ⅲ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313。
表8
 Ⅲ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313 HT3/QY8911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20℃ 15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14 46 JC/T773—1982(


1996)

   注:水煮 48h。

4) 工艺性能  HT3/QY8911
( Ⅲ 预浸料制备方法推荐采用溶液法,见 Q/9S23—1998。
凝胶时间 (150℃ ):15~40mi
n。
树脂流动度:20%~25% 。
5) 使用性能

① 机械加工性能  HT3/QY8911
Ⅲ 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韧性, 因而适合于各种机械加
工工艺,包括钻孔、铰孔、锪窝、锯切、铣切和高压水切割,只要其满足复合材料的加工规
定,孔边周缘与切割面都能具有良好的内部质量和外形公差。
② 连接 性 能   以 环 氧 树 脂 为 基 的 胶 黏 剂 如 J
116、J 4 胶 黏 剂 均 适 合 于 HT3/
30、SY
Ⅲ 的板/板胶接。机械连接时,当边距孔径比满足 >5~6,端距孔径比满足 >4, 间
QY8911
距孔径比满足 ≥5,均可获得以挤压破坏为主的破 坏 形 式。 典 型 挤 压 破 坏 值 取 值 对 于 连 接 区
常用的层压板铺层 ( 0°层 25%~50% , ±45 °层 ≥40% ,90
°层 10%~25% ),在边距 ≥6,端
距 ≥4,孔径/板厚 为 1
0~2 0, 厚 度 为 2mm 时, 以 双 剪 连 接, 拧 紧 力 矩 取 4N· m, 则 室
温、干 态 的 HT3/QY8911
Ⅲ 和 HT3/QY8911
Ⅲ 复 合 材 料 层 压 板 的 许 用 挤 压 强 度 可
取 560MPa。

265

3 3  使用工艺
7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推荐采用热压罐法。成型工艺参数如图 8
82 所示。

图8
 Ⅲ 复合材料热压罐固化工艺
82 HT3/QY8911
t 为 120℃ 下的凝胶时间

3 4  使用情况
7
已用于翼身组合体模拟件复合材料机翼蒙皮制造。

3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7
材料标准:Q/9S23—1998 《HT3/QY8911
Ⅲ 预浸料》。
使用工艺说明书:Q/9S25—1998 《HT3/QY8911
Ⅲ 复合材料板件制造》。

3 6  其他
7
① 包装:预浸料采用聚乙烯 薄 膜 分 袋 包 装, 并 良 好 密 封, 然 后 置 于 木 箱 或 纸 箱 中。 在
箱体内部中间应填有减震泡沫或泡沫板,包装务必严密。
② 运输:预浸料按非危险 品 运 输, 可 采 用 航 空、 铁 路、 公 路、 水 路 等 任 何 一 种 运 输 方
式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应置于干燥、通 风、 温 度 为 5~15℃ , 湿 度 为 45% ~60% 环 境 中, 贮
存期为 2 周。 -18℃ 下贮存期为 3 个月。当使用从冷藏环境中取出的预浸料时,取出后务必
放置于室温下 24h,恢复到室温时方可开包使用,以防吸潮。

38 HT3/QY8911
Ⅳ RTM 成型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3 1  概述
8
/ Ⅳ RTM 成型碳纤维双马 来 酰 亚 胺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QY8911
HT3 QY8911 Ⅳ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HT3 碳 纤 维 为 增 强 材 料, 采 用 RTM 工 艺 成 型 制 成。
Ⅳ 树脂的黏度低,对 增 强 材 料 的 浸 润 性 良 好。 HT3/QY8911
QY8911 Ⅳ 复 合 材 料 具 有 优 良
的力学性能,可用于制造主承力结构件,可在 150℃ 环境中长期工作。
Ⅳ 复 合 材 料 基 本 组 成: QY8911
HT3/QY8911 Ⅳ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树 脂 体 系, HT3 碳
纤维。
Ⅳ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及其碳纤维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
QY8911
空制造工程研究所研制并生产,1998 年 9 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评审通过。

38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QY8911
Ⅳ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
83 所示。

266
图8
 Ⅳ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83 QY8911

② 树 脂 外 观  QY8911Ⅳ 树 脂 体 系 组 分 A 为 棕 红 色 固 体 , 组 分 B 为 棕 红 至 棕 黄 色
透明液体。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HT3/QY8911
Ⅳ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8
314。
表8
 Ⅳ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314 HT3/QY8911

项    目 性    能 试验方法

纤维体积含量/% 60±3

空隙率/% <2

玻璃化转变温度/℃ 230 DMA

2) 力学性能

Ⅳ 复合材料力学 性 能 见 表 8
HT3/QY8911  Ⅳ 复 合 材 料 韧 性 性 能 见
315。 HT3/QY8911
表8
316。
表8
 Ⅳ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315 HT3/QY8911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5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425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7
4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8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9
5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188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7
4
GB/T3856—1983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09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9
5

267
续表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50℃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3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
6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98 64 JC/T773—1982(
1996)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830 1420
GB/T3356—1999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4 129

表8
 Ⅳ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316 HT3/QY8911
性    能 铺层方式 典型值 性    能 铺层方式 典型值
横向拉伸断裂应变/με [90]
16 6576 带孔板压缩强度/MPa [
45/0/-45/90]
2s 321
带孔板拉伸强度/MPa [
45/0/-45/90]
2s 306 带孔板压缩弹性模量/GPa [
45/0/-45/90]
2s 47
3
带孔板拉伸弹性模量/GPa [
45/0/-45/90]
2s 47
3 冲击后压缩强度/MPa [
45/0/-45/90]
4s 175

3) 耐环境性能  HT3/QY8911
( Ⅳ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317。
表8
 Ⅳ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317 HT3/QY8911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5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97 54 JC/T773—1982(
1996)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905 1123
GB/T3356—1999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1
5 126
2
   注:吸湿率约 0
7% 。

4) 工艺性能  QY8911
( Ⅳ 树 脂 为 双 组 分 体 系, 易 于 存 放 和 取 料。 组 分 A 为 棕 红 色 固
体,软化点为 60~80℃ 组 分 B 为棕 黄 色 液体。 两组分经过熔融法即可配成单一组分的树

Ⅳ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8
脂体系,其软化点为 30~50℃ ,QY8911 84 所示。 可溶于
丙酮制成溶液,于 15~21℃ 环境下存放期为 3 个月。

图8
 Ⅳ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
84 QY8911

5) 使用性能

① 机械加工性能  HT3/QY8911
Ⅳ 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韧性, 因而适合于各种机械加

268
工工艺,包括钻孔、铰孔、锪窝、锯切、铣切和高压水切割,只要其满足复合材料的加工规
定,孔边周缘与切割面都能具有良好的内部质量和外形公差。
② 连接性能  QY8911
Ⅳ 复合材 料 具 有 良 好 的 胶 接 连 接 和 机 械 连 接 性 能, 以 环 氧 树 脂
为基的胶黏剂如 J116、J
30、SY4 等和以马来酰亚胺树脂为基的胶黏剂如 QY9011 均能适合
于 HT3/QY8911
Ⅳ 复合材料 的 板/板 胶 接。 机 械 连 接 时, 当 边 距 孔 径 比 满 足 >5~6, 端 距
孔径比满足 >4,间距孔径比满足 ≥5,均可获得以挤压破坏为主的破坏形式,从而获得最大
的承载能力。典型挤压破坏值取值对于 连 接 区 常 用 的 层 压 板 铺 层 (
0°层 25% ~50% , ±45
°
层 ≥40% ,90
°层 10% ~25% ), 在 边 距 ≥6, 端 距 ≥4, 孔 径/板 厚 为 1 0, 厚 度 为
0~2
2mm 时,以双剪连接,拧紧力 矩 取 4N· m, 则 室 温、 干 态 的 HT3/QY8911
Ⅳ 复 合 材 料 许
用挤压强度可取 560MPa。

3 3  使用工艺
8
采用 RTM 工艺成型时,模具温 度 100℃ , 树 脂 温 度 105℃ , 注 射 压 力 0
25MPa, 固 化
温度为 150℃×2h+190℃×4h+210℃×8h。
Ⅳ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采用热压罐法,成型工艺参数如图 8
HT3/QY8911 85 所示。

图8
 Ⅳ 复合材料热压罐固化工艺
85 HT3/QY8911
注:t 为 150℃ 下的凝胶时间


3 4  使用情况
8
已用于翼身组合体复合材料模拟件的制造。

3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8
材料标准:Q/9S21—1998 《 Ⅳ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
QY8911
使用工艺说明书:Q/9S25—1998 《HT3/QY8911
Ⅳ 复合材料板件制造》。

3 6  其他
8
① 包装:QY8911
Ⅳ 树脂可 用 塑 料 桶 或 镀 锌 铁 桶 密 封 包 装, 用 纸 箱、 纸 桶、 木 箱 或 铁
桶做外包装。长途运输时需用木箱或铁桶。在桶内部中间应填有减震泡沫或泡沫板,包装务
必严密。
② 运输:QY8911
Ⅳ 树脂按 非 危 险 品 运 输, 包 装 箱 应 平 放, 防 止 受 潮, 避 免 碰 撞 或 剧
烈震动。
③ 贮存:QY8911
Ⅳ 树脂应置于干 燥、 通 风、 温 度 为 15~21℃ , 湿 度 为45%~60% 环
境中,贮存期为 3 个月。 当 使 用 从 冰 箱 中 取 出 的 预 浸 料 时, 取 出 后 务 必 放 置 于 室 温 下 6h,
恢复到室温时方可开包使用,以防吸潮。

269

39 HT3/QY9511 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83 1  概述
9
HT3/QY9511 碳 纤 维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QY9511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 以 HT3 碳 纤 维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 HT3/QY9511 复 合 材 料 具 有 高 的 冲 击
后 压 缩 强 度 和 良 好 的 耐 湿 热 性 , 可 用 于 制 造 飞 机 主 承 力 结 构 件 , 能 在 177℃ 以 下 环 境 中
长期工作。
HT3/QY9511 复 合 材 料 基 本 组 成 : QY9511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树 脂 体 系 , HT3 碳
纤维。
HT3/QY9511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 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制 造 工 程 研
究所研制并生产,1998 年 10 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39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QY9511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
86 所示。

图8
86 QY9511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HT3/QY9511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318。
表8
318 HT3/QY9511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35~45

挥发分含量/% <2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133±5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20±0
005 GB/T3855—1983

2) 力学性能  HT3/QY9511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8
( 319。 HT3/QY9511 复 合 材 料
的冲击后压缩强度为 277MPa (试验标准:BSS 7260)。

270
表8
319 HT3/QY951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50℃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75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0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530 GB/T3856—1983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21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868 1685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8 119
GB/T3356—1999
横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06 71
横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0 8
9

3) 耐环境性能   将 HT3/QY9511 复合材料在蒸馏水中水煮 48h 后, 其 耐 湿 热 性 能 见



表8
320。
表8
320 HT3/QY9511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验方法
室温 15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10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089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2

4) 工艺性能

HT3/QY9511 具有良好的工艺性能,其主要工艺特性如下。
凝胶时间 (
150℃ ):15~30mi
n。
树脂流动度:10%~20% 。
5) 使用性能   机械加 工 性 能: HT3/QY9511 复 合 材 料 适 合 于 各 种 机 械 加 工 工 艺, 包

括钻孔、铰孔、锪窝、锯切、铣切和高压水切割。

3 3  使用工艺
9
HT3 QY9511 复合材料适用于热压 罐 法、 模 压 法 成 型, 可 采 用 零 吸 胶 工 艺。 其 固 化 工

艺见图 8
87。

图8
87 HT3/QY9511 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
t 为 120℃ 下的凝胶时间

271

3 4  使用情况
9
用于翼身组合体模拟件复合材料机翼蒙皮制造。

3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9
材料标准:Q/9S62—1998 《HT3/QY9511 预浸料》。
使用工艺说明书:Q/9S64—1998 《HT3/QY9511 复合材料板件制造》。

3 6  其他
9
① 包装:预浸料采用聚乙烯 薄 膜 分 袋 包 装, 良 好 密 封, 并 置 于 木 箱 或 纸 箱 中。 在 箱 体
内部空间应填有减震泡沫或泡沫板,包装务必严密。
② 运输:预浸料按非危险 品 运 输, 可 采 用 航 空、 铁 路、 公 路、 水 路 等 任 何 一 种 方 式 运
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应置于干燥、通风、温度为 5~15℃ 的环境,贮存期为 2 周。预浸料存
放于 -18℃ 的冰箱时,允许贮存 3 个月。当使用从冰箱中取出的预浸料时,取出后务必放置
于室温下 24h,恢复到室温时方可开包使用,以防吸潮。

310 HT8/QY9511 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3 1  概述
10
HT8/QY9511 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QY9511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树 脂 体
系为基体,以 HT8 碳纤维为增强材料制成。 HT8/QY9511 复合材料具有高的冲击后压缩强
度和良好的耐湿热性,可用于制造飞机主承力结构件,能在 177℃ 以下环境中长期工作。
HT8/QY9511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QY9511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 HT8 碳纤维。
HT8/QY9511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 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制 造 工 程 研
究所研制并生产,1998 年 10 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310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QY9511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86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HT8/QY9511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321。
表8
321 HT8/QY9511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
树脂质量含量/% 35~45 JC/T780—1987(1996)
挥发分含量/% <2 JC T776 1985 1996)
/ — (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120±5 JC/T780—1987(
1996)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15±0
005 / —
GB T3855 1983

2) 力学性能  HT8/QY9511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8
( 322。 HT8/QY9511 复 合 材 料
的冲击后压缩强度为 286MPa。

表8
322 HT8/QY951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50℃ 177℃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741 2735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63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70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9
1

272
续表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50℃ 177℃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513 1051
GB/T3856—1983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63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91 62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
8 3
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5 71 62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830 1357 1386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78
8 174 121
GB/T3356—1999
横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00 64
横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9
8 7
3

3) 耐环境性能 将 HT8
( /QY9
511复合材料在蒸馏水中水煮4
8h后,其耐湿热性能见表8
33。

表8
323 HT8/QY9511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130℃ 150℃ 177℃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666
GB/T3354—1999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956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53 JC/T773—1982(
1996)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067 991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1 116

4) 工艺性能  HT8/QY9511 具有良好的工艺性能,其主要工艺特性如下。



凝胶时间 (150℃ ):15~30mi
n。
树脂流动度:10%~20% 。
5) 使用性能

机械加工性能: HT8/QY9511 复 合 材 料 适 合 于 各 种 机 械 加 工 工 艺, 包 括 钻 孔、 铰 孔、
锪窝、锯切、铣切和高压水切割。

3 3  使用工艺
10
HT8 QY9511 复合材料适用于热压 罐 法、 模 压 法 成 型, 可 采 用 零 吸 胶 工 艺。 其 热 压 罐

固化工艺如图 8
87 所示。

3 4  使用情况
10
用于翼身组合体模拟件复合材料机翼蒙皮制造。

3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10
材料标准:Q/9S63—1998 《HT8/QY9511 预浸料》
使用工艺说明书:Q/9S65—1998 《HT8/QY9511 复合材料板件制造》

3 6  其他
10
① 包装:预浸料采用聚乙烯 薄 膜 分 袋 包 装, 良 好 密 封, 并 置 于 木 箱 或 纸 箱 中。 在 箱 体
内部空间应填有减震泡沫或泡沫板,包装务必严密。
② 运输:预浸料按非危险 品 运 输, 可 采 用 航 空、 铁 路、 公 路、 水 路 等 任 何 一 种 方 式 运
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应置于干燥、通风、温度为 5~15℃ 的环境,贮存期为 2 周。预浸料存

273
放于 -18℃ 的环境时,允许贮存 3 个月。当使用从冷藏环境中取出的预浸料时,取出后务必
放置于室温下 24h,恢复到室温时方可开包使用,以防吸潮。

311 HT3/QY9512RFI成型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3 1  概述
11
HT3/QY9512RFI成型碳纤 维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适 用 于 RFI 工 艺 的
QY9512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为基体,以 HT3 碳 纤 维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采 用 RFI工 艺 成
型的 HT3/QY9512 复合材料具有优 良 的 力 学 性 能, 可 用 于 制 造 主 承 力 结 构 件, 能 在 150℃
环境中长期工作。
HT3/QY9512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QY9512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 HT3 碳纤维。
QY9512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及其 HT3 碳 纤 维 增 强 复 合 材 料 由 北 京 航 空 制 造 工 程 研 究 所
研制并生产。已于 1999 年 9 月通过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

3112  性能
(1) 物理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QY9512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
88 所示。

图8
88 QY9512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② 树 脂 外 观  QY9512 树 脂 体 系 单 组 分 为 棕 黄 至 棕 红 色 半 固 体; 也 可 以 以 双 组 分 形 式
保存,组分 A 为棕红色固体,组分 B 为棕红至棕黄色透明液体。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HT3/QY951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8
324。
表8
324 HT3/QY951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项    目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纤维体积含量/% 60±3
空隙率/% <2
玻璃化转变温度/℃ ≥218 DMA

274
2) 力学性能  HT3/QY951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 325,韧性性能见表 8
326。
表8
325 HT3/QY951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5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464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5
4
泊松比 典型值 289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77
6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9
84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09
GB/T3856—1983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9
5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2 60
5 JC/T773—1982(
1996)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628 1175
9
GB/T3356—1999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3
8 124
7

表8
326 HT3/QY9512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性    能 铺 层 方 式 典 型 值
带孔板拉伸强度/MPa [
45/0/-45/90]
2s 345
3
带孔板拉伸弹性模量/GPa [
45/0/-45/90]
2s 44
9
带孔板压缩强度/MPa [
45/0/-45/90]
2s 331
冲击后压缩强度/MPa [
45/0/-45/90]
4s 211
1
缝纫后冲击后压缩强度/MPa [
45/0/-45/90]
4s 252
9

3) 耐环境性能  HT3/QY9512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 327。
表8
327  HT3/QY9512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5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0
5 63
0 JC/T773—1982(
1996)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601
6 1043
0
GB/T3356—1999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3
5 114
2
   注:吸湿率约 0
7% 。

(4) 工艺性能  QY9512 树 脂 体 系 以 双 组 分 供 应 时, 组 分 A 的 体 软 化 点 为 60~80℃ ;


组分 B 为棕黄色液体。两组分经过熔融法即可配成单组分产品使用,其软化点为 30~50℃ ,
可于 90~105℃ 熔融成膜用于 RFI工艺,也可溶于丙酮制成溶液,用溶液法制备预浸料。
5) 使用性能

机械加工性能: HT3/QY9512 复 合 材 料 具 有 良 好 的 韧 性, 适 合 于 各 种 机 械 加 工 工 艺,
包括钻孔、铰孔、锪窝、锯切、铣切和高压水切割,只要其满足复合材料的加工规定,孔边
周缘与切割面都能具有良好的内部质量和外形公差。
连接性能: HT3/QY9512 复合材料具 有 良 好 的 胶 接 连 接 和 机 械 连 接 性 能, 以 环 氧 树 脂
为基的胶黏剂如 J
116、J 4 等和以马来酰亚胺树脂为基的胶黏剂如 QY9011 均能适合
30、SY
于 HT3/QY9512 复合材料的板/板 胶 接。 机 械 连 接 时, 当 边 距 孔 径 比 满 足 >5~6, 端 距 孔
径比满足 >4,间距孔径比满足 ≥5,均可获得以挤压破坏为主的破坏形式,从而获得最大的
承载能力。典型挤压破坏值取值对于连 接 区 常 用 的 层 压 板 铺 层 ( °层 25% ~50% , ±45
0 °层
°层 10%~25% ),在 边 距 ≥6, 端 距 ≥4, 孔 径/板 厚 为 1
≥40% ,90 0~20, 厚 度 为 2mm

275
时,以双剪连接,拧紧力矩取 4N·m,则室温、干态的 HT3/QY9512 复合材料层压板的许
用挤压强度可取 560MPa。

3 3  使用工艺
11
HT3/QY9512 复合材料成型采用热压罐法。
树脂膜制备方法:在加热平 台 (温 度 控 制 在 50℃ 左 右) 上, 铺 覆 可 脱 模 的 材 料, 将 熔
融的树脂按要求的质量,平摊均匀,在 30~50℃ 取下树脂膜,用于复合材料 RFI工艺成型。
成型工艺参数如图 8
89 所示。

图8
89 HT3/QY9512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
t 为 120℃ 下的凝胶时间


3 4  使用情况
11
已用于翼身组合体复合材料模拟件的制造。

3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11
材料标准:Q/9S27—1998 《
QY9512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
使用工艺说明书:Q/9S28—1998 《HT3/QY9512 复合材料板件制造》

3 6  其他
11
① 包装:QY9512 树脂可用 塑 料 桶 或 镀 锌 铁 桶 密 封 包 装, 用 纸 箱、 纸 桶、 木 箱 或 铁 桶
做外包装。长途运输时需用木箱或铁桶。在桶内部中间应填有减震泡沫或泡沫板,包装务必
严密。
② 运输:QY9512 树脂按 非 危 险 品 运 输, 可 采 用 航 空、 铁 路、 公 路、 水 路 等 任 何 一 种
运输方式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 HT3/QY9512 预浸料在 -18℃ 环境下存放期为 3 个月。

4  国外碳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


41  碳纤维 5250
4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4 1  概述
1
碳纤维 5250
4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是 以 177~204℃ 固 化 的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树
脂体系为基体,以碳纤维或其 织 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碳 纤 维 5250
4双马来酰亚胺复合材料

276
适于热压罐法、模压法成型,主要用于制造飞 机 机 身 蒙 皮 和 加 强 肋、 机 翼 蒙 皮 等 承 力 结 构,
特别适合于 制 造 要 求 抗 冲 击 损 伤 的 部 件, 可 在 -55~204℃ 长 期 工 作, 短 期 工 作 温 度 可
达 232℃ 。
5250
4 碳纤维预浸料和复合材料由 Cy
tec公司研制并生产。

412  性能
(1) 物理性能  5250
4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328。
表8
328  碳纤维 5250
4 预浸料物理性能

预 浸 料 树脂质量含量/% 挥发分含量/% 树脂流动度/%

单向碳纤维预浸料(
12K) 33 2 14

碳纤维织物预浸料 38 2 20

5250
4 碳纤维复合材料干态玻璃化温度为 271℃ ,湿态玻璃化温度为 207℃ 。
(2) 力学性能
7/5250
① IM 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IM
7/5250
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329。IM
7/
5250
4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见表 8 330。
表8
 7/5250
329 IM 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温 177℃ 232℃

纵向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2618 2550 2278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162 162
横向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66 28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9
7
泊松比 平均值 0
7
纵向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1620 1310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158 158
横向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248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9
7
层间剪切强度/MPa 平均值 139 98 78
弯曲强度/MPa 平均值 1723 1310 1170
弯曲弹性模量/GPa 156 149 144

   注:纤维体积含量为 60% 。

表8
 7/5250
330 IM 4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性    能 铺层方式 平 均 值 试 验 方 法

冲击后压缩强度/MPa — 214 SACMASRM



边缘分层强度/MPa [+25/-25/+25/-25/90]
s 241
开孔拉伸强度/MPa [-45/0/+45/90]
2s 441
开孔压缩强度/MPa [-45/0/+45/90]
2s 310
   注:纤维体积含量为 60% 。

② IM7
 5HS/5250
6K 4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IM7
6K5HS/5250
4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见表 8
331。IM7 5HS/5250
6K 4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见表 8
332。

277
表8
331 IM7
6K /5250
5HS 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77℃

经向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861 827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81 89
ASTM D3039
纬向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861 756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75 63

经向弯曲强度/MPa 平均值 999 ASTM D790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70
纬向弯曲强度/MPa 平均值 870
纬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7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平均值 110 ASTM D2344

   注:纤维体积含量为 58% 。

表8
332 IM7
6K /5250
5HS 4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开孔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530 SACMASRM2—88
开孔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72
冲击后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214

③ AS4 70PW/5250
3K 4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AS4
 70PW/5250
3K 4复合材料力学性
能见表 8
333。
表8
333 AS
4 70PW/5250
3K 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21℃ 163℃ 177℃
经向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846
ASTM D3039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70
经向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862 759
SACMASRM1—8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61
层间剪切强度/MPa 平均值 72 63 49
开孔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310 297 269
   注:纤维体积含量为 58% 。

3) 耐 环 境 性 能  IM
( 7/5250
4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8 334。 表 8
335 是 IM7
6K
5HS/5250
4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AS4  70PW/5250
3K 4 复合材料湿热性能见表 8 336。

表8
 7/5250
334 IM 4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177℃ 191℃
纵向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2278 — ASTM D3039
横向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28 — ASTM D3039
纵向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966 — ASTM D695110D
横向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241 — ASTM D341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平均值 — 72 ASTM D2344
   注:纤维体积含量为 60% ;吸湿率为 1
1% 。

278
表8
335 IM7
6K /5250
5HS 4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177℃

经向弯曲强度/MPa 平均值 417 ASTM D790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70  
纬向弯曲强度/MPa 平均值 400  
纬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62  
层间剪切强度/MPa 平均值 49 ASTM D2344
开孔拉伸强度/MPa 484  
开孔拉伸弹性模量/GPa 79  

   注:纤维体积含量为 58% ;吸湿率为 1


1% 。

表8
336 AS
4 70PW/5250
3K 4 复合材料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149℃ 177℃
经向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448 SACMASRM1—88
层间剪切强度/MPa 平均值 41
开孔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242 SACMASRM3—88
   注:吸湿率为 1
3% 。

4) 工艺性能

① 5250
4 树脂体系黏度时间曲线如图 8
90 所示。

图8
90 5250
4 树脂体系黏度时间曲线

② 5250
4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8
 91 所示。
③ 5250
4 树脂体系凝胶时间曲线如图 892 所示。

4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1
热压罐成型工艺:
① 抽真空 74
5kPa,热压罐压力 103kPa;
② 以0
6~3℃/mi n 的速度从室温升到 121℃ ;
③ 在 121℃ 保持 (
45±5)mi
n;
④ 加压到 586kPa,并去掉抽真空;
⑤ 以0 n 的速度从 121℃ 升到 177℃ ;
6~3℃/mi

279
图8
91 5250
4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

图8
92 5250
4 树脂体系凝胶时间曲线

⑥ 在 177℃ 保持 6h;
⑦ 在压力下以 0 n 的速度降温到 49℃ 以下后固化;
6~3℃/mi
⑧ 以0 6~3℃/min 的速度从室温升温到 227℃ ;
⑨ 在 227℃ 保持 6h;
⑩0 6~3℃/min 的速度降温到 49℃ 以下。

414  其他
52504 预浸料贮存期: -18℃ 下 12 个月,4℃ 下 3 个月。

842 IM7/5250
4RTM 成型碳纤维织物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84
21  概述
/ 4RTM 成 型 碳 纤 维 织 物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5250
IM7 5250 4双马
来 酰 亚 胺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 以 碳 纤 维 织 物 为 增 强 材 料 , 采 用 RTM 工 艺 成 型 制 成 。
4 树 脂 是 专 为 RTM 工 艺 开 发 的 单 组 分 均 相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树 脂 体 系 , 其 特 点 是 低 黏
5250
度 , 适 用 期 长 , 工 艺 性 能 好 , 韧 性 好 。IM7/5250
4 RTM 成 型 复 合 材 料 的 长 期 工 作 温
度 可 达 204℃ 。
5250
4RTM 树脂由 Cy
tec公司研制并生产。

422  性能
(1) 力 学 性 能  IM7
 4HS/5250
6K 4RTM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8
337。IM7
6K
4HS/5250
4RTM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见表 8
338。

280
表8
337 IM7
6K /5250
4HS 4RTM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77℃
经向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681 827 ASTM D3039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76 76  
纬向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966 917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76 76  
经向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847   ASTM D695 MOD
层间剪切强度/MPa 平均值 828   ASTM D2344
经向弯曲强度/MPa 平均值 1103   ASTM D790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724  
   注:纤维体积含量为 58% 。

表8
338 IM7
6K /5250
4HS 4RTM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性    能 铺层方式 平 均 值 试 验 方 法
冲击后压缩强度/MPa [+45/0/-45/90]4s 220
开孔拉伸强度/MPa [+45/0/0/90/0]
2s 530 SACMASRM2
开孔压缩强度/MPa [+45/0/-45/90]2s 324
   注:纤维体积含量为 58% 。

2) 耐环境性能  IM7
(  4HS/5250
6K 4RTM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339。
表8
339 IM7
6K /5250
4HS 4RTM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177℃
经向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793 ASTM D3039
经向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621
ASTM D695 MOD
层间剪切强度/MPa 平均值 42
ASTM D2344
经向弯曲强度/MPa 平均值 628
ASTM D790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724
   注:纤维体积含量为 58% ;吸湿率为 1
1% 。

3) 工艺性能

凝胶时间 (177℃ ):35mi
n。
5250
4RTM 树脂黏度时间曲线如图 8
93 所示。

图8
93 5250
4RTM 树脂体系黏度时间曲线

281

4 3  其他
2
5250
4RTM 树脂贮存期:室温贮存期大于 60 天。

5  国内碳纤维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


51 AS4/LP
15、G827/LP
15 碳纤维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511  概述
AS4/LP15、G827/LP
 15 碳纤维聚酰亚胺树脂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LP
15 聚 酰 亚 胺 树 脂 为
基体,以 AS4 碳纤维和 G827 碳 纤 维 织 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AS4/LP
15、G827/LP
15 复 合
材料可采用热压罐法或模压法制备,具有优异的抗热氧化稳定性和工艺性,优良的抗冷热疲
劳性和断裂韧性,以及良好的安全使用性,可在 280℃ 下长期使用。
AS4/LP
15、G827/LP
15 复 合 材 料 基 本 组 成:LP
15 聚 酰 亚 胺 树 脂、 AS4 碳 纤 维、
G827 碳布。
AS4/LP
15 预浸料以片状形式供应:宽度 500~700mm,长度 5700mm。
G827/LP
15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1000mm,长度 50m。
AS4/LP15、G827/LP
 15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 料 由 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料研究院研制并生产,1998 年 6 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512  性能
(1) 物理性能  AS4/LP
15、G827/LP
15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340。
表8
 4/LP
340 AS 15、
G827/LP
15 预浸料物理性能
典 型 值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AS4/LP
15 G827/LP
15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135±5 167±5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5~10 5~10 JC/T776—1985(
1996)
树脂质量含量/% 40±5 40±5 JC/T780—1987(
1996)

2) 力学性能  AS4/LP
( 15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8
341。G827/LP
15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能见表 8
342。
表8
 4/LP
341 AS 15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260℃ 28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850 1790 165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40 138 136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5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9
8
泊松比 典型值 0
32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980
GB/T3856—1983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8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80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6
5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87 85 58 JC/T773—1982(
1996)

282
续表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260℃ 280℃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950 1650 1050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4 131 128
断裂韧性/(
J/m2) 典型值 214
   注:纤维体积分数 Vf=58%~64% 。

表8
342 G827/LP
15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280℃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640 316
GB/T3356—1999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36 29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00 305
GB/T3354—1999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6 2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50 31 JC/T773—1982(
1996)
   注:铺层形式为 ±45/0/90/0/0/90/0/±45,纤维体积分数 Vf=58%~62% 。

3) 耐环境性能

① AS4/LP
15 复合材料耐热老化性能   将 AS/LP
15 复合材料试样置于烘箱内260℃ 和
280℃ 下热老化一定时间后分别测试室温和 280℃ 下复合材料的性能, 其力学性能如表 8
343
所示。

表8
 4/LP
343 AS 15 复合材料耐热老化性能

老 化 时 间
性    能 老化温度/℃
0h 1000h 1500h 2000h
260 1950 1830 1720 1700
弯曲强度/MPa
280 1950 1800 1680 1500
260 134 138 138 139
弯曲弹性模量/GPa
280 134 138 135 125
260 87 83 78 75
层间剪切强度/MPa
280 87 78 74 70
280℃ 弯曲强度/MPa 280 1050 1020 910 850
280℃ 层间剪切强度/MPa 280 58 45 40 38

② AS4/LP
15 复合材料耐热疲劳 性 能   将 复 合 材 料 试 样 快 速 放 到 250℃ 烘 箱 中, 保 温
n 后快速取出置于室 温 下 30mi
30mi n 作 为 一 个 周 期。 如 此 反 复 200 次 后,AS4/LP 15 复 合

材料试样在室温、260℃ 和 280℃ 下的力学性能见表 8 344。
表8
 4/LP
344  AS 15 复合材料耐热疲劳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室温 260℃ 280℃
弯曲强度/MPa 1460 1060 729
典型值
(保持率/% ) (
748) (
642) (
685)
弯曲弹性模量/GPa 115 121 116
典型值
(保持率/% ) (86) (92) (98)
层间剪切强度/MPa 84 80 54
典型值
(保持率/% ) (
96) (
94) (
91)

283
4) 使用性能  G827/LP
   ( 15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已制成发动机分流环试用 20h, 未发现
异常。

513  材料加工工艺及工艺参数
AS4/LP15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可采用热压罐法或模压法成型。其主要工艺参数如下:

亚胺化温度:200~210℃ ;
固化温度:300~320℃ ;
固化压力:1
5~20MPa;
后处理温度:330~370℃ 。
详细成型工艺见 Q/6SZ1563—1998。
LP15 耐高温聚酰亚胺树脂制备见 Q/6S1388—1998。
AS4/LP15 聚酰 亚 胺 树 脂 碳 纤 维 预 浸 料 及 其 复 合 材 料 制 备 见 Q/6S1389—1998 和 Q/
6SZ1563—1998。
G827/LP15 聚酰亚胺树脂碳布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制备见 Q/6S1390—1998。

5 4  使用情况
1
已用于发动机复合材料分流环。

5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1
材料标准:
Q/6S1388—1998 《
LP15 聚酰亚胺树脂体系》

Q/6S1389—1998 《
LP15/AS4 高温固化聚酰亚胺预浸料》

Q/6S1390—1998 《
LP15/G827 高温固化聚酰亚胺预浸料》

使用工艺说明书:
Q/6SZ1563—1998 《
LP15/AS4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层板制造工艺说明书》


5 6  其他
1
① 包装:LP
15 树脂溶液采用铁桶 或 塑 料 桶 密 封 包 装。AS4/LP
15、G827/LP
15 预 浸
料用聚乙烯薄膜密封,外包装应为硬质包装箱,并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LP
15 树脂溶 液 可 用 常 规 工 具 运 输, 但 应 防 止 过 热,AS4/LP15、G827/LP
 
15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LP
15 树脂溶液常温贮存 期 为 2 个 月;AS4/LP 15、G827/LP
15 预 浸 料 应 在
密封状态下,平放于支架上,贮存期暂定为室温 15 天, -18℃ 时 2 个月。

52 HT3/KH
304 碳纤维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5 1  概述
2
304 碳纤维聚酰亚胺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KH
HT3/KH 304 热 固 性 聚 酰 亚 胺 树 脂 体 系
为基体,以 HT3 碳纤维为增强材料制成。 HT3/KH 30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优异, 适于热压
罐成型工艺,可用于制造飞机发动机部件,长期工作温度 288℃ 以下,短期工作温度 316℃ 。
HT3/KH 304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KH
304 热固性聚酰亚胺树脂体系, HT3 碳纤维。
KH304 热固性聚酰亚胺树脂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制并生产, HT3/KH 304 复合
材料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北京 航 天 材 料 及 工 艺 研 究 所 研 制 并 生 产。1994 年 9 月 由 中 国 科 学
院鉴定通过。

522  性能
(1) 物理性能

284
① 树脂外观  KH
304 热固性聚酰亚胺溶液为深棕色透明液体。
②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KH 304 聚酰亚胺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8
94 所示。

图8
 304 聚酰亚胺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94 KH

③ 树脂体系物理性能  KH
304 聚酰亚胺树脂溶液的物理性能见表 8
345。
表8
 304 聚酰亚胺树脂溶液物理性能
345 KH
性    能 典 型 值 性    能 典 型 值
计算分子量 1500 密度/(g/m 3)

固体分质量含量/% >40    (
40% ) 0
9505
   (
50% ) 0
9980~1
0070
黏度(
23℃ )
/(Pa·s)① 0
023~0
025
贮存期/月  
4 号杯/s 19
5
   室温 2
酸碱度(
pH 值) 4 80
65~4   0~4℃ 6
  ① 测试方法:GB/T1632—1993。

④ 预浸料物理性能  HT3/KH
304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346。
表8
 304 预浸料物理性能
346  HT3/KH
典 型 值 典 型 值
性    能 北京航空制造 北京航天材料 性    能 北京航空制造 北京航天材料
工程研究所 及工艺研究所 工程研究所 及工艺研究所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148±4 133±4 挥发分含量/% 14
0±2 ≤25
树脂质量含量/% 48±3 40~55 预浸料单层压厚/mm — 0
120±0010
自由溶剂/% 1
2~2 0 — 存放期/天 — 30

304 复合材料空隙率  HT3/KH


⑤ HT3/KH 304 复合材料空隙率见表 8
347。
表8
 304 复合材料空隙率
347 HT3/KH
材    料 成型方法及条件 空隙率/% 试 验 方 法

HT3/KH
304 压机 275℃ ,
14MPa 1
68
HT3/KH
304 热压罐 240℃ ,
15MPa 0
01 GB/T3369—1982
真空 100kPa
   注:数据由北京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提供。

304 复合材料热膨胀系数  HT3/KH


⑥ HT3/KH 304 复合材料热膨胀系数见表 8
348。

285
表8
 304 复合材料热膨胀系数/(
348 HT3/KH 10-6/K)
测试方向
铺 层 方 式 温 度 范 围 试 验 方 法
纵向 45
° 横向

11~100℃ 0
113 0
43 37
1

11~150℃ 0
39 0
92 37
4


0]16 11~200℃ 0
57 1
41 37
5 GB/T2572—1981

11~250℃ 0
72 1
80 37
2

11~280℃ 0
79 1
95 36
8

   注:数据由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提供。

2) 力学性能

①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表 8
349、表 8
350 和表 8
351 分 别 是 北 京 航 天 材 料 及 工 艺 研 究
所、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和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提供的 HT3/KH 30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表8
 30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① (一)
349 HT3/KH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验方法
室温 250℃ 300℃ 320℃

纵向拉伸强度/MPa 1605 1330 1200 —


横向拉伸强度/MPa 41 — — —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136
7 127 135
0 —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8
8 — — —
横向拉伸断裂伸长率/% 1
2 1
2 — —
泊松比 0
34 0
33 — —

纵向压缩强度/MPa 1036 — — —
典型值 GB/T3856—1983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112
5 — — —

弯曲强度/MPa 1590 — 892 838


典型值 GB/T3356—1999
弯曲弹性模量/GPa 115
8 — 101
8 104
6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3 — 55 43 JC/T773—1982

1996)

纵横剪切强度/MPa 94 — — —
典型值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8
8 — — —

  ① 数据由北京航天材料工艺研究所提供。

表8
 30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① (二)
350 HT3/KH
测试温度
性    能
-55℃ 室温 150℃ 230℃ 310℃
纵向拉伸强度/MPa 1213 1320 1204 1245 1219
横向拉伸强度/MPa 69 54 38 34 22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5
2 134
7 142
4 163
5 166
1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9
7 8
6 7
2 — —
泊松比 0
366 0
355 0
477 — —

纵向压缩强度/MPa — 1269 737 574 752


横向压缩强度/MPa — 194 129 117 66
典型值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 125
4 128 — —
横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 10 10 — —

286
续表
测试温度
性    能
-55℃ 室温 150℃ 230℃ 310℃
弯曲强度/MPa — 1880 1444 — 1096
典型值
弯曲弹性模量/GPa — 104
1 142
5 — 137
5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 108 82 — 57
纵横剪切强度/MPa 108 102 90 88 —
典型值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4
9 5
2 3
1 — —

  ① 数据由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提供。

表8
 30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① (三)
351 HT3/KH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验方法
室温 400 高温保持率/%
拉伸强度/MPa 1302 835 64
典型值 GB/T3354—1999
拉伸弹性模量/GPa 112 102 91
弯曲强度/MPa 1790 — —
典型值 GB/T3356—1999
弯曲弹性模量/GPa 97 — —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11 27 24 JC/T773—1982(1996)
玻璃化转变温度/℃ 典型值 — 360 — GB/T11998—1989
  ① 数据由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提供。

②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表 8
352 和表 8
353 分别是北京航天材料工艺研究所和北京航空
制造工程研究所提供的 HT3/KH 304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表8
 304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①
352 HT3/KH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
开孔拉伸强度/MPa 308 HB6740—1993 冲击后 强度/MPa 196
5 HB6739—1993
开孔压缩强度/MPa 324 HB6741—1993 压缩 应变/με 4134
  ① 数据由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提供。

表8
 304 复合材料冲击后压缩性能 ①
353 HT3/KH

标 准 铺 层 其 他 铺 层
性    能

45/0/-45/90]
6s [±45/0/90/45/90/45/90/0/90]

冲击能量/J 26 10 14 16 18 22
压缩强度/MPa 197 275 291 272 217 231
压缩应变/με 4069 5051 5138 3786 4148 3562
  ① 数据由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提供,试验方法 HB6739—1993。

3) 耐环境性能

① 耐热老化性能 HT3
/KH
304复合材料经3
16℃,1
25h热老化处理后的性能变化见表8
34。

表8
 304 复合材料耐热老化性能
354 HT3/KH
典 型 值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老化前 老化后

失重率/% — 14
宽度缩小/% — 04  
弯曲强度/MPa 1570 1470 GB/T3356—1999
弯曲弹性模量/GPa 994 970 GB/T3356—1999
层间剪切强度/MPa 101 980 JC/T773—1982(
1996)
   注:测试温度为室温,数据由北京航天材料工艺研究所提供。

287
  ② 耐介质  HT3/KH
304 复合材料耐介质性能见表 8
355。
表8
 304 复合材料耐介质性能
355 HT3/KH
浸 泡 条 件 弯曲强度/MPa 试 验 方 法
室温,干态 1598
RP
2 煤油,
93℃ ,
150h 1619
4050 润滑油,
93℃ ,
150h 1645
GB/T3356—1999
RP
2 煤油 +4050 润滑油,
93℃ ,
150h 1633
70 汽油 +4050 润滑油,
H 93℃ ,
150h 1597
蒸馏水,
93℃ ,
150h 1573

   注:数据由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提供。

(4) 工艺性能  KH


304 热固性聚酰亚胺树脂体系黏度低,浸润性好,流动性好,可在
低压 (5MPa) 条件下成型;交联为加成 聚 合 反 应, 没 有 低 分 子 挥 发 物 产 生, 易 制 成 低 空

隙率复合材料。
HT3/KH304 预浸料在 280℃ 、1
4MPa条件下的树脂流动度为 15% ~25% , 在 200℃
以下,14MPa条件下为 40%~50% 。
根据树脂流变学研究得到工艺性能参数如下。最低黏度的温度:270~285℃ ,树脂凝胶
温度:285~295℃ ;凝胶时间:10~11mi
n。
升温速度对凝胶温度及树脂黏度的影响见表 8
356,凝胶时间与温度的关系见表 8
357。
表8
356  升温速度对凝胶温度及树脂黏度的影响
升温速度/(℃/mi
n)
性    能
3 5 8
凝胶温度/℃ 286 294 296
最低黏度的温度/℃ 271 278 285
最低黏度值/(
Pa·s) 5×103
2 4×103 5×103

   注:RMS
605 流变仪测定。

表8
357  凝胶时间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 260 270 280

凝胶时间/mi
n 40 16 11

   注:RMS
605 流变仪测定。

5) 使用性能  KH
( 304 热固性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强度高、 模 量 高, 加 工 条 件 作 适 当 修
改后,可以按金属材料的加工方法加工。

5 3  材料加工工艺及工艺参数
2
304 复合材料可采用模压法成型,亦可采用热压罐法成型。
HT3/KH
成型工艺: ① 真 空 度,0
095MPa; ② 室 温 →200℃ , 保 持 1h; ③ 升 温 至 240~275℃ ,
加压 1
5MPa; ④ 升温至 300℃ ,保持 2h; ⑤ 在压力下冷却至 100℃ ,脱模。

5 4  使用情况
2
/ 304 复合材料已用于航空发动机外涵道。
HT3 KH

5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2
材料标准:中国科学院 化 学 研 究所 技 术 标准 KH 0001 (
1994) 《 304 热固 性 聚 酰 亚
KH
胺树脂》。

288

526  其他
(1) 包装:KH 304 树脂体系宜用聚乙烯塑料桶或玻璃瓶包装, HT3/KH
304 预浸料用
聚乙烯薄膜包覆并密封。外包装应为硬质包装箱,可用纸箱、木箱和铁桶等容器,并用软固
定隔开,防止碰撞。包装应有树脂批号、合格标签、生产日期、检验章等标志。
2) 运输:KH
( 304 树脂溶液在室温 (18~22℃ ) 存放期为 60 天,0~4℃ 存放期为 180
天。树脂贮存应密封,防止容 器 破 裂, 注 意 防 火。 HT3/KH
304 预 浸 料 在 常 温、 干 燥、 通
风环境中存放,可长期贮存,存放期暂定为 18 个月。

53 AS4/MPI
1 碳纤维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531  概述
AS4/MPI1 碳纤维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 料 是 以 MPI
 1耐高温聚酰亚胺树脂体系为基
体,以 AS4 碳纤维为增强材料制成。AS4/MPI
1 复合材料可用 模 压 法 和 热 压 罐 法 成 型, 具
有优异的耐高温性能,可在 371℃ 下长期使用。
AS4/MPI
1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 MPI
1 耐高温聚酰亚胺树脂体系,AS4 碳纤维。

AS4 MPI
1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制并生产。

53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预浸料性能  AS4/MPI
1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8
358。
表8
 4/MPI
358 AS 1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45 JC/T780—1987(
1996)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140±5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5~11 JC/T776—1985(
1996)

② 树脂体系热性能  TMS
1 树脂热性能见表 8
359。
表8
359 TMS
1 树脂热性能
项    目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起始热分解温度/℃ 588
7 TGA 法
玻璃化转变温度/℃ 411 DSC 法

(2) 力学性能
AS4/MPI
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360。
表8
 4/MPI
360 AS 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371℃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275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8


7 GB/T3354—1999

泊松比 典型值 0
34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072


GB/T3856—1983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04
2

289
续表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371℃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43
8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3
44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83
3 42 JC/T773—1982(
1996)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456 982


4
GB/T3356—1999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96
5 97
8

3) 耐环境性能  AS4/MPI
( 1 复 合 材 料 经 过 水 煮 24h 后, 其 室 温 力 学 性 能 和 吸 湿 率 见
表8
361。AS4/MPI
1 复合材料在 371℃ 下,经过 100h 热老化后的性能见表 8 362。
表8
 4/MPI
361 AS 1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625


GB/T3356—1999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99
9

吸湿率/% 典型值 0
1

表8
 4/MPI
362 AS 1 复合材料耐热老化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123


GB/T3356—1999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01
8

失重率(
371℃ 下老化 100h)
/% 典型值 2
25

4) 使用性能   机械加工性能:可用一般复合材料加工方法加工。


5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3
模压固化成型工艺。
① 预处理工艺:以 4~5℃/mi n 的速度升温至 80℃ ,保温 0
5h;从 80℃ 以 4~5℃/mi

的速度升温至 140℃ ,保温 0
5h;自然降温至室温。
② 固化工艺:将压机台面 加 热 至 140℃ , 防 入 装 配 好 制 件 坯 件 的 模 具。 以 4~5℃/mi

的速度升温至 320℃ ,在 3
5MPa压力下保温 2h;继续升温至 370℃ 保温保压 2h。全过程保
持真空状态。自然降温至 250℃ 卸压、解除真空,继续降温至室温。 (具体工艺参数参见 Q/
6SZ1775—2001)。
③ 后固化:在氮气保护下,升温至 360~365℃ ,在 3
5MPa下保温 20h。

5 4  使用情况
3
已用于制造航空发动机尾喷管鱼鳞片外护板地面试验件。

5 5  标准及技术条件
3
材料标准:Q/6S1632—2001 《MPI
1/AS4 聚酰亚胺预浸料》。
使用工艺说明书:Q/6SZ1775—2001 《MPI 1/AS4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

290

54 WSFC
901 碳纤维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5 1  概述
4
901 碳纤维聚酰亚胺树脂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耐 高 温 PMR 型 聚 酰 亚 胺 树 脂 为 基 体,
WSFC
以 HT7 碳纤维为增加 材 料 制 成。 适 于 热 压 罐 成 型, 可 用 于 制 造 长 期 耐 250~300℃ 高 温 结
构件。
WSFC
91碳纤维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研制并生产。


542  性能
(1)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WSFC
901 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8
363。
表8
363 WSFC
901 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性    能 典 型 值
密度/(
g/cm3) 1
60 纤维体积含量/% 60~65
空隙率/% 1
6%~3% 预浸料单层压厚/mm 2

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表 8
( 364 是 WSFC
901 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表8
364 WSFC
901 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平均值 1545
最大值 1890
纵向拉伸强度/MPa
最小值 1310 GB/T3354—1999
试样数 2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150
3
平均值 96
1
最大值 110
0 JC/T773—1982(
1996)
层间剪切强度/MPa
最小值 88
0 (GB3357 82)

试样数 10


5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4
WSS 901 复合材料采用热压法成型,其主要工艺参数如下:

① 90~120℃ 脱溶剂,0
5~1h;
② 180~200℃ ,2h;
③ 280~300℃ ,2h。

5 4  使用情况
4
已用于制造高炮耐热结构件。

6  国外碳纤维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性能


6 RP46 碳纤维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1 LaRC

6 1  概述
1
RP46 碳纤维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LaRCRP46 聚酰亚胺树脂为基体, 以
LaRC
碳纤维或其织物为增强材料制成。LaRCRP46 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可用热压罐法成型,
可在 260℃ 长期工作。

291
LaRCRP46 由美国 NASALang
ley 研究中心研制。

612  性能
(1) 物 理 性 能   表 8
365 是 IM7/LaRCRP46 复 合 材 料 物 理 性 能, 表 8
366 是 T650
35
碳布/LaRCRP46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表8
 RP46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365 IM7/LaRC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或条件

玻璃化转变温度/℃ 393

热膨胀系数/(
10-6/℃ ) 0
75 温度范围:
20~150℃

介电常数 0
29
10GHz
介电损耗角正切 0
001

吸湿率/% 0
62 85℃ , 30 天
RH85% ,

表8
366 T650
35 碳纤维织物/LaRC
RP46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或条件

玻璃化转变温度/℃ 397

热膨胀系数/(
10 -6/
℃) 0
75 温度范围:
20~150℃


69 老化条件:
371℃×100h
热氧化稳定性(失重率)
/%
15
1 老化条件:
371℃×200h

吸湿率/% 0
51 85℃ , 30 天
RH85% ,

2) 力学性能  IM7/LaRCRP46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8
( 367。T650
35 碳 纤 维 织 物/
LaRCRP46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368。IM7/LaRCRP46 复 合 材 料 韧 性 性 能 见 表 8
 369。
表8 370 是 IM7/LaRCRP46 复合材料疲劳性能。

表8
 RP46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367 IM7/LaRC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25℃ 316℃ 371℃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625 ASTMD


3039

ASTMD
695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798
ASTMD
341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31 51 32 ASTMD


2344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722 916 792 ASTMD


790

表8
368 T650
35 碳纤维织物/LaRC
RP46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65℃ 23℃ 288℃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625 ASTMD


3039

ASTMD695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604
ASTMD
3410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599 ASTMD


790

292
表8
 RP46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369 IM7/LaRC

性    能 测试温度/℃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25 301

232 450
GⅠc/(
J/m2) ASTMD
5528
288 740

343 380

表8
 RP46 复合材料疲劳性能
370 IM7/LaRC

性    能 测试温度/℃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260 60000
循环疲劳/h ASTMD
3039
288 10000

3) 耐环境性能  T650
( 35 碳纤维织物/LaRCRP46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371。
表8
371 T650
35 碳纤维织物/LaRC
RP46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验方法
-65℃ 23℃ 288℃ 343℃

ASTMD
695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589 364 304
ASTMD
341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68 50 49 ASTMD


2344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154 820 487 ASTMD


790


6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1
碳纤维增强 LaRCRP46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固化成型主要工艺参数。
温度:325℃
压力:14MPa
时间:2h

6 4  其他
1
预浸料贮存期:26℃ 下 5 天, -18℃ 下 6 个月。

6 7/LARC
2 IM PETI
5 碳纤维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86
21  概述
IM7/LARCPETI
5 碳纤维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LARCPETI
5 聚酰亚胺树脂
体系为基体,以 IM7 碳 纤 维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IM
7/LaRCPETI
5 复 合 材 料 耐 热 性、 韧 性
和力学性能好,适于热压罐 成 型, 也 可 用 RTM、RFI 工 艺 制 造 复 合 材 料, 可 在 177℃ 长 期
工作。
5 由美国 NASALang
LaRCPTPE ley 研究中心研制。

622  性能
(1) 力学性能  IM
7/LaRCPETI
5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372。IM
7/LaRCPETI
5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见表 8
373。

293
表8
 7/LaRC
372 IM PETI
5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温 177℃
纵向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2165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157 159
横向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72 49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9
7 7
6
纵向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1650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137
层间剪切强度/MPa 平均值 86
1

   注:纤维体积含量为 62% 。

表8
 7/LaRC
373 IM PETI
5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性    能 铺 层 方 式 平 均 值

冲击后压缩强度/MPa 234
开孔拉伸强度/MPa 25/50/25 437
开孔压缩强度/MPa 311

2) 耐环境性能  IM
( 7/LaRCPETI
5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8
374。
表8
 7/LaRC
374 IM PETI
5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177℃

层间剪切强度/MPa 平均值 85
5 46
9 ASTMD
2344

   注:湿热条件为浸泡在 71℃ 的水中 2 周;单层厚度为 0


065mm;铺层方式为 [
0]16。

86
2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IM /
7 LaRCPETI
5 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如图 8
95 所示。

图8
 7/LaRC
95 IM PETI
5 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


6 4  使用情况
2
已选定用于高速民机 (HSCT) 结构。

63  碳纤维 PMRⅡ
50 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6 1  概述
3
碳纤维 PMRⅡ
50 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高温抗氧化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优良 的

294
50 聚酰亚胺树脂为基 体, 以 碳 纤 维 或 其 织 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可 用 热 压 罐 和 模 压
PMRⅡ
法等成型复合材料。碳纤维 PMRⅡ
50 聚 酰 亚 胺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优 异, 毒 性 小, 可 用 于
发动机衬套及其结构件,可在 357℃ 下长期工作。
50 由美国 NASALEWIS 研究中心研制。
PMRⅡ

632  性能
表8375、表 8376 分别是 T
 40R 碳 纤 维 和 T
650
35 碳 纤 维 织 物 增 强 PMRⅡ
50 聚 酰
亚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表8
375 T
 50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40R/PMRⅡ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室温 343℃ 371℃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160 517 296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66 32 20

表8
376 T
650
35 碳纤维织物/PMRⅡ
50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室温 316℃ 371℃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453±41 861±27 675±14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9±27 117±7 89±14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8±7 44±4 32±2


6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3
碳纤维 PMRⅡ
50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典型热压罐固化工艺如图 8
96 所示。

图8
96  碳纤维 PMRⅡ
50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热压罐固化周期


6 4  其他
3
预浸料贮存期:26℃ 下 5 天, -18℃ 下 6 个月。

64  碳纤维 PMR
15 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6 1  概述
4
碳纤维 PMR
15 聚酰亚胺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PMR
15 聚 酰 亚 胺 树 脂 为 基 体, 以 碳 纤
维为增强材料制成,可 用 热 压 罐 法 和 模 压 法 成 型 复 合 材 料。 碳 纤 维 PMR
15 聚 酰 亚 胺 复 合
材料在 288~316℃ 高温条件下保 持 良 好 的 力 学 性 能, 主 要 用 于 航 空 发 动 机 冷 端 部 位 等, 长

295
期工作温度为 288℃ 。
15 聚酰亚胺树脂由美国 NASALewi
PMR s研究中心研制。
86
42  性能
IM7/PMR15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8
 15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8
377。AS4/PMR 
378。表 8
379 是 Ce
li 15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表 8
on6K/PMR 380 是 IM7/PMR
15 复 合 材
料韧性。

表8
 15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377 IM7/PMR

性    能 典型值 离散系数/% 断裂伸长率/%

纵向拉伸强度/MPa 2458 6
9 1
6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144 3
2

横向拉伸强度/MPa 29 6
9 0
47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8
6 2
5

纵向压缩强度/MPa 1384 7 0
39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143 7
7

层间剪切强度/MPa 104 2
2

弯曲强度/MPa 1508 4
7

弯曲弹性模量/GPa 121 4
3

泊松比 0
024

表8
 15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4/PMR
378 AS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温 260℃ 28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83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0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9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8
6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98 92 69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850 1690 1200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8 119 115

GⅠc/(
J/m2) 典型值 87

表8
379 Ce
li 15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on6K/PMR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温 316℃ 371℃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750 710 317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20 45 21


4

296
表8
 15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380 IM7/PMR
性    能 典 型 值
GⅠc/(
J/m2) 182
GⅡc/(
J/m2) 187
冲击后压缩强度/MPa 150


6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4
15 复 合 材 料 热 压 罐 成 型 工 艺 如 图 8
PMR 97 所 示。PMR
15 复 合 材 料 后 固 化 工 艺 如 图

98所示。PMR
15 复合材料模压成型工艺如图 8
99 所示。

图8
 15 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
97 PMR

图8
 15 复合材料后固化工艺
98 PMR 图8
 15 复合材料模压成型工艺
99 PMR


6 4  其他
4
预浸料贮存期:26℃ ,5 天; -18℃ ,6 个月。

7  碳纤维增强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


71 WSFC 101 碳纤维耐热抗烧蚀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

711  概述
101 碳纤维/酚醛耐热抗烧蚀复合材料是以新型耐热抗烧蚀酚醛树脂为基体 、 以
WSFC
短切碳纤维为增强材料制成的高效烧蚀热防护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烧蚀抗冲刷性能、耐
热性能、隔热 性 能、 高 温 力 学 性 能 等。 该 材 料 既 可 作 烧 蚀 热 防 护 材 料, 也 可 作 耐 热 结 构
材料。
101 碳纤维/酚醛耐热抗烧蚀复合材料基本组成:耐热抗烧蚀酚醛树脂基 体, 短
WSFC

297
切碳纤维。
101 碳纤维/酚醛耐热抗烧蚀复合材料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研制并
WSFC
生产。

712  性能
(1) 物理性能
① 预浸料性能  WSFC
101 碳纤维/酚醛预浸料性能见表 8
381。
表8
381 WSFC
101 预浸料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性    能 典 型 值

外观 黑色紊乱状长纤维 树脂质量含量/% 48~52

挥发分含量/% 2~13

②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WSFC
101 碳纤维/酚醛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热物理性能和电性
能见表 8
382。
表8
382 WSFC
101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性 能 值 试 验 方 法

密度/(
g/cm3) 1
46 — GB/T1033—1986
热导率/[W/(
m· ℃ )] 0
65 — GB/T10295—1988
41(
1 300℃ )
比热容/[
J/(
g· ℃ )] GJB330A—2000
53(
1 600℃ )
马丁耐热/℃ 300 — GB1035—1970
线烧蚀率/(
mm/s) -0
011 — GJB323A—1996

2) 力学性能  WSFC
( 101 碳纤维/酚醛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383。
表8
383 WSFC
10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441 GB/T1447—1983

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88 GB/T1447—1983

平均值 588
最大值 676
弯曲强度/MPa 最小值 501 GB/T1449—1983
离散系数 12%
试样数 25

弯曲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71 GB/T1449—1983

3) 工艺性能   耐热抗烧蚀酚醛树脂凝胶时间:60~80s。


7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1
根据制品的形状和结构,剪短 预 浸 料, 在 鼓 风 烘 箱 内 预 烘, 然 后 在 155~175℃ 温 度 下
和 30~50MPa压力下热压成型。

7 4  使用情况
1
已应用于系列空空导弹喷管和多管远程火箭火控系统。

298

72  缠绕碳纤维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

7 1  概述
2
缠绕碳纤维酚醛复 合 材 料 主 要 用 作 固 体 发 动 机 喷 管 扩 张 段、 外 头 帽 防 热 环 (潜 入 式 喷
管)、尾管绝热层等部 件 的 烧 蚀 防 热 层, 碳/酚 醛 缠 绕 复 合 材 料 具 有 抗 烧 蚀 性 能 适 中、 成 本
低、工艺性能好、质量稳定性能比较高、生产周期短等特点。
缠绕碳纤维酚醛复合材料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四十三所研制并生产 。

722  性能
(1) 物理性能   缠绕碳纤维酚醛树脂基复合 材 料 物理性能 见 表 8
384。 缠 绕 碳 纤 维 酚 醛
缠绕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见表 8
385。
表8
384  缠绕碳纤维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密度/(
g/cm3) 1
38~1
47

纤维质量含量/% 45~60

固化单层厚度/mm 0
12~0
16

表8
385  缠绕碳纤维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

测试温度
测试
性    能 试验方法
方向
室温 100℃ 300℃ 500℃

热膨胀系数/
经向 0
963 -0
379 -0
597

10-6/℃ )

热导率/ 轴向 1
91 2
22 2
82 2
94
[W/( 1—1991
GJB1201
m·K)] 经向 0
629 0
746 0
819 0
842

比热容/ 轴向 1
111 1
365 1
974 2
490
[ /(

10J kg·K)] 经向 1
111 1
365 1
974 2
498

2) 力学性能   缠绕碳纤维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8
( 386。
表8
386  缠绕碳纤维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平均值 107
最大值 124
经向拉伸强度/MPa 最小值 87
5
YY/T0176
10—1994
离散系数 13
4%
试样数 5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29
7

平均值 224
最大值 284
纬向拉伸强度/MPa 最小值 171
离散系数 19
7%
试样数 5

299
续表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35
7
平均值 4
2
最大值 5
63
横向拉伸强度/MPa Q/GB97—1992
最小值 3
34
试样数 5
平均值 56
8
最大值 59
7
经向压缩强度/MPa 最小值 55
6
离散系数 3
9%
试样数 5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36
8
GB/T1448—1982
平均值 70
0
最大值 77
1
纬向压缩强度/MPa 最小值 61
7
离散系数 9
0%
试样数 5
纬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33
9
平均值 39
5
最大值 45
2
纵横剪切强度/MPa 最小值 33
5
离散系数 12
3%
试样数 5
GB/T3355—1999
平均值 3
11
最大值 3
76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最小值 2
74
离散系数 12
7%
试样数 5
平均值 19
3
最大值 22
0
层间剪切强度/MPa 最小值 17
4 JC/T773—1982(
1996)
离散系数 8
5%
试样数 5
平均值 219
2
最大值 242
弯曲强度/MPa 最小值 208 GB/T3356—1999
离散系数 6
9%
试样数 5
压剪强度/MPa 7~12

3) 工艺性能   缠绕碳纤维酚醛树脂的常规工艺性能见表 8
( 387。
表8
387  缠绕碳纤维酚醛树脂的常规工艺性能
树脂 固体含量/% 游离酚含量/% 凝胶时间(
150℃ )
/s 黏度/(
mPa·s) 贮存期(
25℃ )
/月

低压钡酚醛 55~60 19
9~24 85~125 40~80 ≤2

4) 使用性能   缠绕碳纤维酚醛复合材料氧乙炔烧蚀率:0
( 06 mm/s
04~0

300
发动机线烧蚀率:0 4mm/s (
25~0 DF31 第一级发动机)


7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2
复合材料构件的制备工艺过程包括浸胶、缠绕和固化。主要工艺参数如下。
浸胶工艺:烘干温度 60~80℃ ;浸胶速度:40~8m/h。
缠绕工艺:缠绕速度 20~60m/mi
n;缠绕温度:40~80℃ 。
固化工艺:固化温度 165℃ ;固化压力:3MPa。

7 4  使用情况
2
已经用于航天发动机扩张段绝热层、防热环、固定体绝热层、收敛段绝热层、长尾管绝
热层。

8  碳纤维增强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


81  碳纤维 954
3 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

8 1  概述
1
碳纤维 954
3 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954 3 树脂体系为基体,以高模量碳纤维 ( G80


600 M55 ,
J M60 ,
J YSH ,
60A K13C
 ,
2U K1100)为增强材料制成。 954
3 树脂是一种 177℃
固化的氰酸酯树脂基体,它具有优异的耐湿热性能、电性能、放气性和抗微裂纹性能。碳纤维
954
3 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适合于热压罐和模压工艺成型。碳纤维 954
3 氰酸酯树脂基复合
材料主要应用于航天主承力和次承力结构以及其他对尺寸稳定性要求严格的结构。
954
3 氰酸酯树脂体系及其预浸料由美国 Hexc
el公司研制并生产。
88 2  性能
1
1) 力 学 性 能   高 模 量 碳 纤 维 (G80
( 600, M55J, M60J, YSH
60A, K13C
2U,
K1100)9543 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见表 8
 388。
表8
388  高模量碳纤维 954
3 氰酸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增 强 纤 维
性    能
G80
600 M55J M60J YSH
60A K13C
2U K110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2227 2303 2151 2289 1841 1310
纵向拉伸模量/GPa 平均值 303 324 365 391 539 565
横向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39 35 32 20
横向拉伸模量/GPa 平均值 55 62 51
纵向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903 951 924 476 366 269
纵向压缩模量/GPa 平均值 296 306 343 335 525 565
层间剪切强度/MPa 平均值 72 80 78 65 47 23

   注:纤维体积含量 60% ,测试温度室温。

2) 耐热疲劳性能  M55J
( /954
3 复合材料的耐热疲劳性能见表 8
389。
表8
 /954
389 M55J 3 复合材料的耐热疲劳性能
方向 0 次循环裂纹数/(个/
in) 10 次循环裂纹数/(个/
in) 50 次循环裂纹数/(个/
in)100 次循环裂纹数/(个/
in)

° 0 0 0 0
90° 0 0 1
25 1
25

   注:1
 热疲劳条件   从 -250 (-157℃ ) 以 20/mi
n 的速度升温至 250 (
121℃ ),保温 5mi
n。
 铺层方式   [
  2 45/-45/0/90]
4s。

1
  3 i 0254m。
n=0

301
3) 工艺性能  954
( 3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时间关系如图 8
100 所示。

图8
100 954
3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时间关系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1
固化条件:177℃ ,2h;后固化条件:232℃ ,2h。

82  碳纤维 954
3A 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

8 1  概述
2
碳纤维 954
3A 氰酸酯树脂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954
3A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高 模 量 碳 纤 维
(M55J , M60J) 为增强材料制成。954
3A 树脂是一种 177℃ 固 化 的 氰 酸 酯 树 脂 基 体, 它 具
有低吸湿、低放气、优异的电性能和抗微裂纹性 能。碳纤维 954
3A 氰 酸 酯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适合于热压罐和真空袋工艺成型。碳纤维 954
3A 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 主 要 应 用 于 具 有 尺
寸稳定性和低吸湿要求的航天主承力和次承力结构。
954
3A 氰酸酯树脂体系及其预浸料由美国 Hexc
el公司研制并生产。

822  性能
(1) 力学性能   高模量碳纤维 (M55J, M60J)
954
3A 氰 酸 酯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的 力 学 性
能见表 8
390。
表8
390  高模量碳纤维 954
3A 氰酸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增强纤维 增强纤维
性    能 性    能
M55J M60J M55J M60J
纵向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2027 2120 纵向弯曲强度/MPa 平均值 928 858
纵向拉伸模量/GPa 平均值 323 391 纵向弯曲模量/GPa 平均值 263 274
纵向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896 827 纵横剪切强度/MPa 平均值 48 45
纵向压缩模量/GPa 平均值 302 333 纵横剪切模量/GPa 平均值 37 37

   注:纤维体积含量 60% ,测试温度室温。

2) 耐热疲劳性能  M55J
( /954
3A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耐热疲劳性能见表 8
391。
表8
 /954
391 M55J 3A 复合材料的耐热疲劳性能
方向 0 次循环裂纹数/(个/
in) 10 次循环裂纹数/(个/
in) 50 次循环裂纹数/(个/
in)100 次循环裂纹数/(个/
in)

° 0 0 0 0
90° <1 <1 <1 <1
   注:1
 热疲劳条件   从 -250 (-157℃ ) 以 20/mi
n 的速度升温至 250 (
121℃ ),保温 5mi
n。
 铺层方式   [
  2 45/-45/0/90]
4s。

1
  3 i 0254m。
n=0

302
3) 工艺性能  954
( 3A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时间关系如图 8
101 所示。

图8
101 954
3A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时间关系


8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2
固化条件:177℃ ,2h;后固化条件:232℃ ,2h。

83  碳纤维 954
6 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

8 1  概述
3
碳纤维 954
6 氰 酸 酯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954
6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高 模 量 碳 纤 维
(M40J, M55J,K13C2U) 为增强 材 料 制 成。954
6 树 脂 是 一 种 121℃ 固 化 的 氰 酸 酯 树 脂 基
体,其复合材料具有低放气性,优异的抗冲击性能、电性能。碳纤维 954
6 氰酸酯树脂基复
合材料适合于热压罐工 艺 成 型。 碳 纤 维 954
6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主要应用于要求抗冲
击、低放气性和电性能好的航天复合材料制件,如太阳能电池板、天线等。
954
6 氰酸酯树脂体系及其预浸料由美国 Hexc
el公司研制并生产。

832  性能
(1 力学性能   高 模 量 碳 纤 维 (M40J、 M55J,K13C2U)
) 954
6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
的力学性能见表 8
392。
表8
392  高模量碳纤维 954
6 氰酸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增 强 纤 维
性    能
M40J M55J K13C2U
纵向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2365 2165 1799
纵向拉伸模量/GPa 平均值 196 321 556
横向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72 40 19
横向拉伸模量/GPa 平均值 7
6 6
2 4
8
纵向压缩强度/MPa 平均值 1199 896 365
纵向压缩模量/GPa 平均值 222 300 558
平板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35
6 28
9
层间剪切强度/MPa 平均值 99 70 44
纵横剪切强度/MPa 平均值 127 78
纵横剪切模量/GPa 平均值 4
6 4
7

   注:纤维体积含量 60% ,测试温度室温。

2) 耐热疲劳性能  M55J
( /954
6复合材料的耐热疲劳性能见表8
393。 M55J
/954
6复

303
合材料的放气性见表 8
394。
表8
 /954
393 M55J 6 复合材料的耐热疲劳性能

0 次循环裂纹数/(个/
in) 10 次循环裂纹数/(个/
in) 50 次循环裂纹数/(个/
in)


25 0
50 0
50

   注:1
 热疲劳条件   从 -250 (-157℃ ) 以 20/mi
n 的速度升温至 250 (
121℃ ),保温 5mi
n。
 铺层方式   [
  2 45/-45/0/90]
4s。

1
  3 i 0254m。
n=0

表8
 /954
394 M55J 6 复合材料的放气性
性    能 平 均 值 测 试 方 法
总质量损失率/% 0
07 ASTM E595
可凝挥发物/% 0 ASTM E595
WVR/% 0
06 ASTM E595

3) 工艺性能  954
( 6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时间关系如图 8
102 所示。

图8
102 954
6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时间关系


8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3
固化条件:121℃ ,3h;后固化温度:177~205℃ 。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航空材料手册》 编辑委员会 中 国 航 空 材 料 手 册, 第 六 卷, 复 合 材 料 胶 黏 剂, 第 二 版 北 京: 中 国 标 准 出 版
社,2002
7
2 C
iba
Ge
igy,Fr
ibr
edux914h
ight
empe
rat
urer
esi
stan
tun
idi
rec
tiona
lpr
epegs,1989
r 10

3 Cba
Ge
igy,c
ompo
sit
ema
ter
ias,h
l ighimpa
ctr
esi
nsys
tem R6376,1989
10
4 C
iba
Ge
igy,Fr
ibr
edux913Cl
ow
tempe
rat
urecur
ingp
rep
regf
orc
ompo
sit
eswi
thou
tst
and
ingenv
ironmen
talr
esi
st e,
anc
1978
1

5 Cyeceng:ne
eredma
ter
ias,c
l ycom5250
4RTMr
esi
nsys
tem,t
echn
ica
lda
tashe
et,2002
516

6 Cyeceng:ne
eredma
ter
ias,c
l ycom5250
4p
rep
regs
ysem,t
t echn
ica
lda
tashe
et,2002
121
7 Cy
teceng:ne
eredma
ter
ias,c
l ycom934epoxyr
esi
nsys
tem,t
echn
ica
lda
tashe
et,2002
121
8 Cy
teceng:ne
eredma
ter
ias,c
l ycom977
2t
oughenedepoxyr
esn,t
i echn
ica
lda
tashe
et,1995
11
15

9 Cyeceng:ne
eredma
ter
ias,c
l ycom977
3t
oughenedepoxyr
esn,t
i echn
ica
lda
tashe
et,2002
121
10 Hexc
elCompo
sit
es,8552epoxy ma
tri
x mi
doughened,h
t ighs
treng
th,damage
re
sis
t t,s
an truc
tur
eepoxy ma
trx,


poduc
tda
ta,1998

304
11 NASA Lang
leyr
ese
archc
ent
er,RP46un
iquema
ter
ial
ste
chno
logy
2003
525
12 RaymondD
Vannuc
c700 p
rope
rti
eso
fau
toc
l edPMRⅡ c
avecur ompo
sit
es20thi
nte
rna
tiona
lSAMPEt
echn
ica
lcon


er e,Sep
enc t r27~291988:562
embe
13 Dav
id ALu
ippo
ld600 p
rope
rti
eso
fPMR
15and LaRC
160/g
las
sandg
ragh
ite wi
thva
riouss
izi
nga
fte
rag
inga

600 f
orup
to2000hour
s30thna
tiona
lSAMPESympo
sium, Ma
rch19~21,1985:876
14 3MI
ndus
tri
alTapeandSpe
cia
lti
esDi
vis
ion,PR500epoxyr
esn,Te
i chn
ica
lDa
ta
15 Hexc
elCompo
sit
es,954
3350℉(
177℃ )cur
ingc
yana
tema
trx,Pr
i oduc
tDa
ta,2003
16 Hexc
elCompo
sit
es,954
6350℉(
177℃ )cur
ingc
yana
tema
trx,Pr
i oduc
tDa
ta,2003

305
第 9 章   芳纶复合材料性能

1  国内芳纶织物复合材料性能


11 914/3242 阻燃芳纶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91
1 1  概述
914 3242 阻燃芳纶环氧树脂基复合 材 料 是 以 3242 中 温 固 化 阻 燃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914 芳纶 (
Kev
lar) 织 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914/3242 复 合 材 料 可 用 热 压 罐 法、 模 压 法 和
热膨胀模塑法成型,具有良好的韧性、阻燃性,与蜂窝直接接触共固化,具有较高的剥离强
度。可用于制造飞机的次承力件,可在 -55~60℃ 工作温度长期使用。
914/3242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3242 中温固 化 阻 燃 环 氧 树 脂 体 系,914 芳 纶 (
Kev
la49)

缎纹布。
914/3242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不大于 1 2m,长度 50m。
914/3242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制
和生产,1995 年 7 月通过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

1 2  性能
1

11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2
(1)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42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9
1 所示。

图9
1 3242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2) 预浸料物理性能  914/3242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9


( 1。

306
表9
1 914/3242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

  单位面积质量/(g/m 2)
393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5
≤1 JC/T776—1985(
1996)
  树脂质量含量/% 56 JC/T780—1987(1996)
  单位面积织物质量/(g/m2) — Z91283—1999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230

3)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914/324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9


( 2。
表9
2 914/324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

  密度/(
g/cm3)

37 GB/T1033—1986

  纤维体积含量/% 53±3

  玻璃化转变温度/℃ ≥100 TMA


阻燃级别 0级
FV GB/T2406—1993
  阻燃性能
极限氧指数 43
5

91122  力学性能
914/324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9
3。
表9
3 914/324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验方法
室温 60℃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50 462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8 27
GB/T3354—1999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20 457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7 27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42 24 JC/T773—1982(


1996)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390 310


GB/T3356—1999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8 28

典型值 35(上板)
  滚筒剥离强度/[(
N·mm)
/mm] Q/6S1145—1994
典型值 54(下板)

图9
2 3242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 图9
3 3242 树脂体系凝胶时间温度曲线

307
1
  9 1
23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42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9
2 所示。
② 凝胶时间:预浸料在 125℃ 下的凝胶时间为 5~15mi
n。
③ 凝胶时间温度曲线:3242 树脂体系凝胶时间温度曲线如图 9
3 所示。
④ 树脂流动度:预浸料树脂流动度 25%~35% 。
⑤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911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914/3242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可采 用 热 压 罐 法、 模 压 法。 推 荐 的 成 型 工 艺 参 数 见 表 9
4。
固化成型后,自然冷却 60℃ 至以下可卸压取出制件。

表9
4 914/3242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参数
升温速度 加压温度 成型压力 成型温度 保温时间

5~3℃/mi
1 n 105~110℃ 0
4~0
5MPa 120~130℃ 2h


1 4  使用情况
1
已用于制备直升机舱内部件,如飞行员座椅、小舱门、翼尖罩等。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1
材料标准: Q/6S1017—1992 《
3242/914、3242/980、3242/796 中 温 阻 燃 环 氧 Kev
lar
布预浸料技术条件》。
使用工艺说明书:Q/6SZ1161—1992 《中温阻燃树脂预浸料使用说明书》。

1 6  其他
1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用聚乙 烯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外 包 装 应 用 硬 质 包 装 箱, 预 浸 料 平 放 于
箱内,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挤压。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潮、防止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在密封状态下平放于台架上。贮存期为室温不大于 1 个月,低温 (-1
8℃)
6个月。

12 980/3242 阻燃芳纶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9121  概述
980/3242 阻 燃 芳 纶 环 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3242 中 温 固 化 阻 燃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 以 980 芳 纶 (Ke v
lar) 织 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980/3242 复 合 材 料 具 有 良 好 的 韧 性 、
阻 燃 性 , 与 蜂 窝 直 接 接 触 共 固 化 , 具 有 较 高 的 剥 离 强 度 。980/3242 复 合 材 料 可 用 热 压 罐
法 、 模 压 法 和 热 膨 胀 模 塑 法 成 型 , 可 用 于 制 造 飞 机 的 次 承 力 件 , 可 在 -55~60℃ 工 作 温
度长期使用。
980/3242 复 合 材 料 基 本 组 成 为:3242 中 温 固 化 阻 燃 环 氧 树 脂 体 系,980 芳 纶

Kev
lar49) 缎纹布。
980/3242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不大于 1 2m,长度 50m。
980/3242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制
和生产,1995 年 7 月通过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

1 2  性能
2

12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2
(1)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42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9
1 所示。

308
2) 预浸料物理性能  980/3242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9
( 5。
表9
5 980/3242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

  单位面积质量/(g/m2) 310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5
≤1 JC/T776—1985(
1996)
  树脂质量含量/% 63 JC/T780—1987(1996)
  单位面积织物质量/(g/m2) — Z91283—1999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90 计算法

3)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980/324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9


( 6。
表9
6 980/324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

  密度/(
g/cm3) 1
32 GB/T1033—1986
  纤维体积含量/% 46±3
  玻璃化转变温度/℃ ≥100 TMA
阻燃级别 0级
FV
阻燃性能 GB/T2406—1993
极限氧指数 43
5

91
2 22  力学性能
980 324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9
/ 7。
表9
7 980/324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验方法
室温 60℃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30 514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7 24
8
GB/T3354—1999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40 517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5 24
2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45 32 JC/T773—1982(


1996)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390 294


GB/T3356—1999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8 24

典型值 48(上板)
滚筒剥离强度/[(
N·mm)
/mm] Q/6S1145—1994
典型值 57(下板)

91223  耐环境性能
980/3242 复合材料层压板试样悬挂于温度 ( 70±2)℃ , 相 对 湿 度 不 小 于 95% 的 湿 热 老
化箱内,室温下测试经过 360h、750h、1000h 湿热后的吸湿率见表 9 8。 经 1000h 湿热后在
室温、60℃ 下测试的层间剪切和弯曲性能见表 9
9。
表9
8 980/3242 复合材料吸湿率
性      能 0h 360h 750h 1000h

剪切试样 0 11
9 17
5 17
9
吸湿率/%
弯曲试样 0 13
7 17
5 18
7

309
表9
9 980/3242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湿热时间/h 试验方法
室温 60℃

0 39
5
  层间剪切强度/MPa JC/T773—1982(
1996)
1000 18
2 测不出

0 321
  弯曲强度/MPa
1000 187 118
GB/T3356—1999
0 27
6
  弯曲弹性模量/GPa
1000 19
4 15
3


12
2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42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92 所示。
② 凝胶时间:预浸料在 125℃ 下的凝胶时间为 5~15mi
n。
③ 凝胶时间温度曲线:3242 树脂体系凝胶时间温度曲线如图 9
3 所示。
④ 树脂流动度:预浸料树脂流动度 25%~35% 。
⑤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912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980/3242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可采用热压罐法、模压法。推荐的成型工艺参数见表 9
10。
固化成型后,自然冷却 60℃ 以下可卸压取出制件。

表9
10 980/3242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参数

升温速度 加压温度 成型压力 成型温度 保温时间

5~3℃/mi
1 n 105~110℃ 0
4~0
5MPa 120~130℃ 2h


1 4  使用情况
2
已用于制备直升机的舱内部件,如飞行员座椅、小舱门、翼尖罩等部件。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2
材料标准: Q/6S1017—1992 《
3242/914、3242/980、3242/796 中 温 阻 燃 环 氧 Kev
lar
布预浸料技术条件》。
使用工艺说明书:Q/6SZ1161—1992 《中温阻燃树脂预浸料使用说明书》。

1 6  其他
2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用聚乙 烯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外 包 装 应 用 硬 质 包 装 箱, 预 浸 料 平 放 于
箱内,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挤压。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潮、防止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在密封状态下平放于台架上。贮存期为室温不大于 1 个月,低温 (-1
8℃)
6个月。

13 796/3242 阻燃芳纶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9131  概述
796/3242 阻 燃 芳 纶 环 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3242 中 温 固 化 阻 燃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 以 796 芳 纶 (
Kev
lar) 织 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796/3242 复 合 材 料 具 有 良 好 的 韧 性 、

310
阻 燃 性 , 与 蜂 窝 直 接 接 触 共 固 化 , 具 有 较 高 的 剥 离 强 度 。796/3242 复 合 材 料 可 用 热 压 罐
法 、 模 压 法 和 热 膨 胀 模 塑 法 成 型 , 可 用 于 制 造 飞 机 的 次 承 力 件 , 可 在 -55~60℃ 工 作 温
度长期使用。

96/3
242复合材料基本组成为:3
242 中温固化阻燃环氧树脂体系,7
96 芳纶 (
Kev
lar
49)缎
纹布。
796/3242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不大于 1
2m,长度 50m。
796/3242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制
和生产,1995 年 7 月通过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

1 2  性能
3

13
21  物理及化学性能
1)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42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9
( 1 所示。
2) 预浸料物理性能  796/3242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9
( 11。
表9
11 796/3242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

  单位面积质量/(
g/m 2)
182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5
≤1 JC/T776—1985(
1996)
  树脂质量含量/% 68 JC/T780—1987(
1996)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09 计算法

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796/324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9


( 12。
表9
12 796/324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项      目 性      能 试验方法
  密度/(
g/cm3)

33 GB/T1033—1986
  纤维体积含量/% 49±3
  玻璃化转变温度/℃ ≥100 TMA
阻燃级别 0级
FV GB/T2406—1993
  阻燃性能
极限氧指数 43
5


13
22  力学性能
796/324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别见表 9
13。
表9
13 796/324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验方法
室温 60℃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50 410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7 25
GB/T3354—1999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10 431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Pa 典型值 25
1 26
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46 22 JC/T773—1982(


1996)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390 250


GB/T3356—1999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5 25

311
1
  9 3
23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42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9
2 所示。
② 凝胶时间:预浸料在 125℃ 下的凝胶时间为 5~15mi
n。
③ 凝胶时间温度曲线:3242 树脂体系凝胶时间温度曲线如图 9
3 所示。
④ 树脂流动度:预浸料树脂流动度 25%~35% 。
⑤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913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796/3242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可采用热压罐法、模压法。推荐的成型工艺参数见表 9
14。
固化成型后,自然冷却 60℃ 至以下可卸压取出制件。

表9
14 796/3242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参数

升温速度 加压温度 成型压力 成型温度 保温时间

5~3℃/mi
1 n 105~110℃ 0
4~0
5MPa 120~130℃ 2h


1 4  使用情况
3
已用于制备直升机的舱内部件,如飞行员座椅、小舱门、翼尖罩等。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3
材料标准: Q/6S1017—1992 《
3242/914、3242/980、3242/796 中 温 阻 燃 环 氧 Kev
lar
布预浸料技术条件》 。
使用工艺说明书:Q/6SZ1161—1992 《中温阻燃树脂预浸料使用说明书》。

1 6  其他
3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用聚乙 烯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外 包 装 应 用 硬 质 包 装 箱, 预 浸 料 平 放 于
箱内,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挤压。
② 运 输: 按 非 危 险 品 低 温 冷 藏 运 输。 包 装 箱 应 平 放、 防 潮、 防 止 碰 撞 或 剧 烈
震动。
③ 贮存:预 浸 料 在 密 封 状 态 下 平 放 于 台 架 上。 贮 存 期 为 室 温 不 大 于 1 个 月, 低 温
(-18℃ )6 个月。

14 796/3233 阻燃芳纶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9141  概述
796/3233 阻燃芳纶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3233 中温固化阻燃环氧树脂体系为基
体,以 796 芳 纶 织 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796/3233 预 浸 料 可 以 采 用 热 熔 法 或 溶 液 法 制 备。
796/3233 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耐湿热老化性、抗冲击性、 自熄阻燃性及优异的抗疲劳性能,
可在 -55~80℃ 下长期使用。
796/3233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1m,长度 50m。
796/3233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制
和生产。2003 年 11 月通过国防科工委鉴定。

1 2  性能
4

14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2
(1)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33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9
4 所示。
2) 预浸料物理性能  796/3233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9
( 15。

312
图9
4 3233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表9
15 796/3233 预浸料物理性能
项      目 性      能 试验方法

  树脂质量含量/% 57
5~71
5
JC/T780—1987(
1996)
  单位面积质量/(
g/m 2)
175±15

  挥发分含量/% 5
≤1 JC/T776—1985(
1996)

91422  力学性能
796/3233 复合材料 (模压法成型) 力学性能见表 9
16。
表9
16 796/323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验方法
室温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48

  经向拉伸模量/GPa 典型值 29
3
Q/6S1144—1994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18

  纬向拉伸模量/GPa 典型值 27
9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372


Q/6S1141—1994
  弯曲模量/GPa 典型值 23
7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49 Q/6S1142—1994


14
23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33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95 所示。
② 凝胶时间:预浸料在 125℃ 下的凝胶时间为 8~12mi
n。
③ 树脂流动度:预浸料树脂流动度1 5%。
5%~2

313
④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14
24  使用性能
① 机械加 工 性 能: 可 以 用 适 于 树 脂 基
复合材料的机械加工方法进行加工。  
② 相容性: 可 以 和 相 似 树 脂 体 系 的 预
浸料或胶膜共固化成型。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4
① 热压罐 成 型 工 艺: 在 室 温 抽 真 空 至
09MPa,施 加 0
0 4~0 6MPa 的 压 力, 以
1~3℃/min升温至 ( 125±5)℃ , 恒 温
图9
5 3233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
1 0h,冷却至 60℃ 卸模。对于厚度超
5~3
过 3mm 或大型的复合材料,在成型升温时需增加适当的保温时间。
② 模压成型工艺:推荐的固化工艺参数见表 9
17。
表9
17 796/3233 复合材料模压成型工艺参数
升温速度 加压温度 成型压力 成型温度 保温时间

1~3℃/mi
n 室温 ~90℃ 0
4~0
8MPa 120~130℃ 1
5~3h

也可以采用表 9
18 的固化参 数, 但 为 确 保 特 定 的 使 用 要 求, 在 采 用 非 推 荐 参 数 进 行 固
化时应进行性能测试。

表9
18 796/3233 复合材料模压成型非推荐固化参数
温度/℃ 100 110 125 130 140 150

时间/mi
n 360 240 90 60 45 20


1 4  使用情况
4
已应用于直升机星形件、主桨叶及其他零件上。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4
材料标准:Q/6S1505—2000 《
3233/796 中温固化阻燃环氧芳纶布预浸料》

1 6  其他
4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 用 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之,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 浸 料 于 常 温、 干 燥、 通 风 环 境 中 存 放。 预 浸 料 贮 存 期 为 室 温 1 个 月,
-18℃12 个月。

15 980/3233 阻燃芳纶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9151  概述
980/3233 阻燃芳纶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3233 中温固化阻燃环氧树脂体系为基
体,以 980 芳 纶 织 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980/3233 预 浸 料 可 以 采 用 热 熔 法 或 溶 液 法 制 备。
980/3233 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耐湿热老化性、抗冲击性、 自熄阻燃性及优异的抗疲劳性能,
可在 -55~80℃ 下长期使用。

314
980/3233 预浸料以成卷形式供应,宽度 1m,长度 50m。
980/3233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制和生产。2003 年 11 月通过国
防科工委鉴定。

1 2  性能
5

15
21  物理及化学性能
1)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33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9
( 4 所示。
2) 预浸料物理性能  980/3233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9
( 19。
表9
19 980/3233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

  树脂质量含量/% 53~66
JC/T780—1987(
1996)
  单位面积质量/(
g/m2) 300±25

  挥发分含量/% 5
≤1 JC/T776—1985(
1996)

91
5 22  力学性能
980 3233 复合材料 (模压法成型) 力学性能见表 9
/ 20。
表9
20 980/323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验方法
室温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45

  经向拉伸模量/GPa 典型值 29
4
Q/6S1144—1994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59

  纬向拉伸模量/GPa 典型值 28
8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358


Q/6S1141—1994
  弯曲模量/GPa 典型值 24
2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51
4 Q/6S1142—1994

典型值 43(上板)
  滚筒剥离强度/[(
N·mm)
/mm] Q/6S1145—1994
典型值 6(下板)
57


15
23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33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95 所示。
② 凝胶时间:预浸料在 125℃ 下的凝胶时间为 8~12mi
n。
③ 树脂流动度:预浸料树脂流动度 15%~25% 。
④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15
24  使用性能
① 机械加工性能:可以用适于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机械加工方法进行加工。  
② 相容性:可以和相似树脂体系的预浸料或胶膜共固化成型。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5
① 热压 罐 成 型 工 艺: 在 室 温 抽 真 空 至 0
09MPa, 施 加 0 6MPa 的 压 力, 以 1~
4~0
n 升温至 (
3℃/mi 125±5)℃ ,恒温 1 5~3 0h,冷却至 60℃ 卸模。对于厚度超过 3mm 或大
型复合材料,在成型升温时需增加适当的保温时间。

315
② 模压成型工艺:推荐的固化工艺参数见表 9
21。
表9
21 980/3233 复合材料模压成型工艺参数
升温速度 加压温度 成型压力 成型温度 保温时间

1~3℃/mi
n 室温 ~90℃ 0
4~0
8MPa 120~130℃ 1
5~3h

也可以采用表 9
22 的固化参 数, 但 为 确 保 特 定 的 使 用 要 求, 在 采 用 非 推 荐 参 数 进 行 固
化时应进行性能测试。

表9
22 980/3233 复合材料模压成型非推荐固化参数
温度/℃ 100 110 125 130 140 150

时间/mi
n 360 240 90 60 45 20


1 4  使用情况
5
已应用于直升机桨毂星形件、主桨叶及其他部件。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5
材料标准:Q/6S1506—2000 《
3233/980 中温固化阻燃环氧芳纶布预浸料》

1 6  其他
5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 用 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之,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于常温、干燥、通风环境中存放。预浸料贮存期为室温 1 个月, -1
8℃ 下
2个月。


16 914/3233 阻燃芳纶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91
6 1  概述
914 3233 阻燃芳纶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3233 中温固化阻燃环氧树脂体系为基

体,以 914 芳 纶 织 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914/3233 预 浸 料 可 以 采 用 热 熔 法 或 溶 液 法 制 备。
914/3233 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耐湿热老化性、抗冲击性、 自熄阻燃性及优异的抗疲劳性能,
可在 -55~80℃ 下长期使用。
914/3233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1m,长度 50m。
914/3233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制
和生产。2003 年 11 月通过国防科工委鉴定。

1 2  性能
6

16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2
(1)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33 树脂的红外光谱如图 9
4 所示。
2) 预浸料物理性能  914/3233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9
( 23。
表9
23 914/3233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

  树脂质量含量/% 47
5~61
3
JC/T780—1987(
1996)
  单位面积质量/(
g/m 2)
383±30

  挥发分含量/% 5
≤1 JC/T776—1985(
1996)

316
  91622  力学性能
914/3233 复合材料 (模压法成型) 力学性能见表 9
24。
表9
24 914/323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验方法
室温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51

  经向拉伸模量/GPa 典型值 34
4
Q/6S1144—1994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21

  纬向拉伸模量/GPa 典型值 31
9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410


Q/6S1141—1994
  弯曲模量/GPa 典型值 27
9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47
2 Q/6S1142—1994

典型值 5(上板)
42
  滚筒剥离强度/[(
N·mm)
/mm] Q/6S1145—1994
典型值 3(下板)
40


16
23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33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9
5 所示。
② 凝胶时间:预浸料在 125℃ 下的凝胶时间为 8~12mi
n。
③ 树脂流动度:预浸料树脂流动度为 15%~25% 。
④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16
24  使用性能
① 机械加工性能:可以用任何适于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机械加工方法进行加工。
② 相容性:可以和相似树脂体系的预浸料或胶膜共固化成型。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6
① 热压 罐 成 型 工 艺: 在 室 温 抽 真 空 至 0
09MPa, 施 加 0 6MPa 的 压 力, 以 1~
4~0

3℃ mi
n 升温至 ( )
125±5 ℃ ,恒温 1
5~3 0h ,冷却至 60℃ 卸模。对于厚度超过 3mm 或大
型的复合材料,在成型升温时需增加适当的保温时间。
② 模压成型工艺:推荐的固化工艺参数见表 9
25。
表9
25 914/3233 复合材料模压成型工艺参数
升温速度 加压温度 成型压力 成型温度 保温时间

1~3℃/mi
n 室温 ~90℃ 0
4~0
8MPa 120~130℃ 1
5~3
0h

也可以采用表 9
26 的固化参 数。 但 为 确 保 特 定 的 使 用 要 求, 在 采 用 非 推 荐 参 数 进 行 固
化时应进行性能测试。

表9
26 914/3233 复合材料模压成型非推荐固化参数
温度/℃ 100 110 125 130 140 150

时间/mi
n 360 240 90 60 45 20


1 4  使用情况
6
已应用于直升机桨毂星形件、主桨叶及其他部件。

317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6
材料标准:Q/6S1507—2000 《
3233/914 中温固化阻燃环氧芳纶布预浸料》

1 6  其他
6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 用 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之,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于常温、干燥、通风环境中存放。预浸料贮存期为室温 1 个月, -1
8℃ 下
2个月。


17  缠绕芳纶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 1  概述
7
缠绕芳纶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芳香胺固化环氧 树脂体系为基体,以俄罗斯APMOC
纤维为增强材料,通过纤维缠绕制成。缠绕芳纶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耐湿热老化
性、抗冲击性及优异的抗疲劳性能。
缠绕芳纶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由航天科技集团四院四十三所研制和生产 。

1 2  性能
7

17
21  物理及化学性能
缠绕用芳纶环氧树脂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9
27。
表9
27  芳纶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验方法

       胶带强力/N 500~700

       树脂质量含量/% 30±2


17
22  力学性能
缠绕芳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9
28。
表9
28  缠绕芳纶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试件名称 性      能 典    型    值

拉伸强度/MPa 1920

NOL 环 拉伸模量/GPa 84
8

剪切强度/MPa 58
3

特征系数(
PV/W)
/KM 37
4

Ф150mm 容器 环向纤维发挥强度/MPa 2975


9

纤维强度转化率/% 78
4

特征系数(
PV/W)
/KM 37
1

Ф480mm 容器 环向纤维发挥强度/MPa —

纤维强度转化率/% 73
3


17
23  工艺性能
表9
29 是缠绕芳香胺固化剂/环氧基树脂体系在不同温度及时间下黏度变化情况。

318
表9
29  缠绕环氧基树脂体系在不同温度及时间下黏度变化
黏度/mPa·s       测试温度 黏度/mPa·s      测试温度
时间/h 25℃ 35℃ 45℃ 时间/h 25℃ 35℃ 45℃
0 520 430 110 6 1610 1210 4950
1 1020 450 200 6
5 1790 1375 9150
2 1240 540 250 7 1970 1540
3 1600 610 390 8 2900 3150
4 1460 760 580 9 3300 4450
5 1500 900 1300 9
5 3450 5250


1 3  使用情况
7
已经在火箭发动机壳体得到应用。

2  国外芳纶复合材料性能


21  芳纶 914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2 1  概述
1
芳纶 914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高温固化的 914 改性环氧树脂体系为基体,以芳纶或
其织物为增强材料制成。适于热压罐法、模压法成型。芳纶 914 环氧树脂预浸料具有中等黏
性,良好的铺复性。芳纶 914 环氧树脂基复合 材 料 用 于 制 造 飞 机 承 力 件, 可 在 -60~120℃
下长期工作。
914 树脂和预浸料由 Hexc
el公司研制和生产。

2 2  性能
1

21
21  物理性能

21 2  力学性能
2
表930 是 Kev
lar
49/914 复合材料 力 学 性 能。 表 9
31 是 120/914 芳 纶 织 物 复 合 材 料 力
学性能。表 9
32 是 285/914 芳纶织物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表9
30 Ke
vla
r49/91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22℃ 150℃ 180℃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676 363 262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87 64 5
  横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46 22
  横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5 09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69 38 25

表9
31 120/91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22℃ 100℃ 150℃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84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9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02 151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4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34 28 21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393 313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1 20
  经向压缩强度(707℃ 液压油中浸泡 96h)/MPa 典型值 133
  经向压缩强度(100%RH,吸水 1
4% )
/MPa 典型值 111

319
表9
32 285/91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22℃ 100℃ 150℃
  经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64
  经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32
  经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92 136
  经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6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34 30 22
  经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424 323
  经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0 18


21
23  复合材料耐环境性能
表9
33 是芳纶织物增强 914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耐环境性能。
表9
33  芳纶织物 914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耐环境性能
测试温度
材     料 性     能 环 境 条 件
100℃
压缩强度/GPa 70℃ 液压油中 96h 133
芳纶织物 120/914
压缩强度/GPa 100%RH,吸水 1
4% 111
压缩强度/GPa 70℃ 液压油中 96h 126
芳纶织物 285/914
压缩强度/GPa 100%RH,吸水 14% 106


2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1
① 简单 部 件: 加 压 700kN/m ; 以 1~20℃/min 的 速 度 加 热 到 175℃ ; 在 175℃ 固 化

1h;带压冷却到 60℃ 以下,取出部件。


② 最 佳 固 化: 抽 真 空 并 以 1~20℃/min 的 速 度 加 热 到 120℃ ; 部 件 达 到 120℃ 加
700kN/m2 的压力,去掉真空继续加热到 175℃ ;175℃ 固 化 1h, 带 压 冷 却 到 60℃ 以 下, 取
出部件。
③ 厚制件:为了避免 大 于 10mm 厚 度 制件放热, 于 130~135℃ , 保持 2~3h。 其余 按
最佳固化工艺。
④ 后固化:190℃ ,4h。

2 4  其他
1
芳纶/914 预浸料贮存期为室温 2 个月, -18℃ 下 12 个月。

22  芳纶织物 F155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2 1  概述
2
芳纶织物 F155 环氧树脂基复合 材 料 是 以 中 温 固 化 F155 改 性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芳纶织物为增强材料制成。F155 树 脂 具 有 优 良 的 断 裂 韧 性 和 良 好 的 粘 接 性 能, 其 芳 纶 预 浸
料具有适中的黏性和良好的铺覆性。芳纶织物 F155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适合于 热 压 罐 工 艺
成型,可以制造复合材料层压结构件,也可以与蜂窝共固化成型蜂窝蒙皮,或作为金属与金
属之间的粘接材料。
F155 环氧树脂体系及其预浸料由 HEXCEL 公司研制生产。

2 2  性能
2

22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2
(1) 预浸料物理性能   芳纶 F155 环氧树脂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9
34。

320
表9
34  芳纶 F155 环氧树脂预浸料物理性能
物 理 性 能 K120/F155 K285/F155

  织物组织 Kev
la49,平纹
r Kev
la49,四经破缎纹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61 170

  树脂流动度/% 14~26 14~26

  树脂质量含量/% 54~60 49~55

2) 预浸料物理性能   芳纶增强 F155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9


( 35。
表9
35  芳纶织物 F155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物 理 性 能 K120/F155 K285/F155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1 0
25

     纤维体积含量/% 42 46


2222  力学性能
K120 F155 芳纶环氧树脂基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9
/ 36。K285/F155 芳 纶 环 氧 树 脂 基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9
37。
表9
36 K120/F155 芳纶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24℃ 71℃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27 400

  经向拉伸模量/GPa 典型值 26
9 25

  纬向拉伸应变/10-6 典型值 15900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21 165

  经向压缩模量/GPa 典型值 26
9 21

  平板拉伸强度/kPa 典型值 5
516 4
137

  滚筒剥离强度/[(
cm·kg)
/76cm] 典型值 9
2

表9
37 K285/F155 芳纶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24℃ 71℃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71 547

  经向拉伸模量/GPa 典型值 30
3 26
9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61 195

  经向压缩模量/GPa 典型值 23
4 23
4

  平板拉伸强度/kPa 典型值 5
164 4
413

  滚筒剥离强度/[(
cm·kg)
/76cm] 典型值 33


22
23  工艺性能
F155 树脂体系凝胶时间曲线如图 9
6 所示。
F155 树脂体系黏度时间曲线如图 9
7 所示。

321
图9
6 F155 树脂体系凝胶时间曲线 图9
7 F155 树脂体系黏度时间曲线


2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2
F155 复合材料采用热压罐成型,其成型工艺温度参数如图 9
8 所示。

图9
8 F155 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温度参数


2 4  其他
2
① 预浸料包装:聚乙烯薄膜密封包装。
② 预浸料运输:置于干冰容器中运输。
③ 预浸料贮存:聚乙烯薄膜密封包装,通常在 0℃ 以下冷冻贮存。 -18℃ 下贮存期 6 个
月,4℃ 下贮存期 3 个月。

参 考 文 献

 《中国航空材料手册》 编辑委员会 中国航空材料手册 第 六 卷 复 合 材 料、 胶 黏 剂 第 二 版 北 京: 中 国 标 准 出 版



社;2002

322
第10 章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性能

1  国内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
10

10
1 280A/3218 低介电损耗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 SW
10
111  概述
SW280A/3218 低介电损耗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中温固化 3218 改性环
氧树脂体系为基体、SW
280A 玻璃纤维织物为增强材料制成。可用热压罐法、模压法成型复
合材料。该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介电性能和耐环境性能,可在 80℃ 下长期使用。
280A/3218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3218 环氧树脂体系,SW
SW 280A 高强玻璃纤维织物。
280A/3218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0
SW 9m,长度 50~100m。
280A/3218 预浸料及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
SW
制并生产。
101
1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18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101 所示。
② 预浸料性能  SW
280A/3218 预浸料的物理性能见表 10
1。
表 10
 280A/3218 预浸料物理性能
1 SW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挥发分含量/% 8
≤1 JC/T776—1985(
1996)
  树脂质量含量/% 40±4 JC/T780—1987(
1996)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g/m2) 280±30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25±0
03

③ 复合材 料 物 理 性 能  SW
280A/3218 复 合 材 料 (热 压 罐 法 成 型) 物 理 性 能 见 表 10
2。
280A/3218 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见表 10
SW 3。SW 280A/3218 复合材料介电性能见表 10 4。
表 10
 280A/3218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2 SW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密度/(
g/cm3) 1
75~1
88 GB/T1033—1986
  纤维体积含量/% 46±4 GB/T2577—1989
  空隙率/% 0
≤2 JC/T287—1981(
1996)
  玻璃化转变温度(干态)
/℃ 152 DMA 法
  玻璃化转变温度(湿态)
/℃ 124 DMA 法
  吸湿率/% 0
59 GB/T1462—1988

323
图 10
1 3218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表 10
 280A/3218 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
3 SW

性    能 测试温度/℃ 测 试 方 向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70 经向 0
329
热导率/[W/(
m· ℃ )] GJB329—1987
120 经向 0
345

25~70 经向 12
3

25~90 经向 9
8

线膨胀系数/(
10-6/℃ ) 25~110 经向 7
7 GJB332—1987

25~130 经向 6
4

25~150 经向 10
6

表 10
 280A/3218 复合材料介电性能
4 SW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介电常数 4
08~4
31
波导法(
937GHz)
  介电损耗角正切 018
≤0

2) 力学性能  SW
( 280A/3218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 280A/3218 复合材料
5。SW
韧性性能见表 10
6。
3) 耐环境性能

① 耐湿热性能  SW 280A/3218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10
7。
② 耐介质  SW
280A/3218 复合材料耐化学介质性能见表 10 8。

324
表 10
 280A/3218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5 SW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600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4
0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00 ASTM D3039M:


1991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1
0

  泊松比 典型值 0
18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450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3
5
ASTM D695:
1996
  纬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420

  纬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2
0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20


ASTM D3518:
199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3
5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0 ASTM D2344:


1984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788


ASTM D690:
1991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10
1

表 10
 280A/3218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6 SW

性    能 测 试 温 度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冲击韧性/(
J/cm2) 室温 12
8 ASTM D256:
1984

  最大挤压强度/MPa 室温 750 Q/6S1417—1998

  开孔拉伸强度/MPa 室温 224 NASA1142—B9

  开孔压缩强度/MPa 室温 234 NASA1142—B10

  冲击后压缩强度/MPa 室温 180 NASA1142—B11

表 10
 280A/3218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7 SW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验方法

70℃ 70℃ ②

典型值 478
经向拉伸强度/MPa
保持率/% 80
0

典型值 22
7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保持率/% 94
6
ASTM
典型值 407
纬向拉伸强度/MPa D3039M:
1991
保持率/% 81
4

典型值 20
9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保持率/% 99
5

泊松比 典型值 0
13

325
续表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验方法
70℃ ① 70℃ ②

典型值 247 290


经向压缩强度/MPa
保持率/% 55
0 64
4

典型值 21
1 19
7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保持率/% 89
8 83
8
ASTM D695:
1996
典型值 235 280
纬向压缩强度/MPa
保持率/% 56
0 66
7

典型值 19
2 18
6
纬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保持率/% 87
2 84
5

典型值 74
1
纵横剪切强度/MPa
保持率/% 62
0
ASTM D3518:
1992
典型值 2
57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保持率/% 73
4

典型值 30
7 40
2
层间剪切强度/MPa ASTM D2344:
1984
保持率/% 43
8 57
2

典型值 356 545


经向弯曲强度/MPa
保持率/% 45
2 69
1
ASTM D690:
1991
典型值 19
1 23
7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保持率/% 76
1 94
4

   注:吸湿条件为 ① 水煮 48h; ②60℃ ,RH80% ,100d。

表 10
 280A/3218 复合材料耐化学介质性能
8 SW
介     质 厚度变化率/% 质量变化率/% 经向弯曲强度/MPa

  异丙醇 0 0
021 767

  航空液压油 0 0
020 773

  碳氢化合物标准液 0 0
016 795

③ 耐砂尘  SW
280A/3218 复合 材 料 试 件 经 砂 尘 试 验 后 表 面 没 有 出 现 损 伤 现 象, 试 验
前后质量变化见表 109。
表 10
 280A/3218 复合材料经砂尘试验后质量变化
9 SW
试 件 编 号 1号 2号 3号 4号

  试验前质量/g 42
5780 42
6275 42
9405 42
9008
  试验后质量/g 42
5535 42
6048 42
9196 42
8788
  失重/g 0
0245 0
0227 0
0209 0
0220

④ 耐盐雾  SW
280A/3218 复合 材 料 经 盐 雾 试 验 后 表 面 没 有 出 现 损 伤 现 象, 试 验 前 后
弯曲强度和弯曲弹性模量变化见表 10 10。
⑤ 耐霉菌  SW
280A/3218 复合材料在 5 种霉菌试验条件下,表面无霉菌孢子生长。
⑥ 湿态介电性能  SW 280A/3218 复合材料湿态介电性能见表 10
11。

326
表 10
 280A/3218 复合材料弯曲性能变化
10 SW
性     能 试 验 前 试 验 后

  经向弯曲强度/MPa 790 796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210
2 210
4

表 10
 280A/3218 复合材料湿态介电性能
11 SW
性     能 干     态 湿     态 变化率/% 试 验 方 法

介电常数 4
30 4
31 0
69 波导法(
937GHz)

介电损耗角正切 0
0177 0
0174 -1
69

   注:湿态条件为室温下在去离子水中浸泡 24h。

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18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10
2 所示。

图 10
2 3218 树脂黏度温度曲线

② 凝胶时间:预浸料在 130℃ 下的凝胶时间为 2~5mi


n。
③ 树脂流动度:预浸料树脂流动度为 13%~23% 。
④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5) 使用性能  SW
( 280A/3218 复合材料已用于大型机载蜂窝夹层结构雷达罩蒙皮, 雷
达罩经过电性能及静力试验测试,情况良好。
10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1
可用热压罐法、模压法成型。复合材料采用热压罐法成型的工艺参数如图 10
3 所示。
10
1 4  使用情况
1
可 用 于 工 作 温 度 80℃ 以 下 飞 机 或 其 他 装 置 的 承 力 构 件 , 尤 其 是 有 透 波 性 能 要 求 的 部
件。用于对耐环境 性 能、 耐 介 质 性 能、 力 学 性 能 要 求 较 高 的 部 件。 已 用 于 机 载 雷 达 罩
蒙皮。
10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1
材料标准:Q/6S1382—1998 《
130℃ 固化玻璃纤维织物/3218 环氧树脂预浸料》。
使用工艺说明书:Q/6SZ1604—1999 《玻璃纤维织物/3218 预浸料热压罐成型工艺》。

327
图 10
 280A/3218 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参数
3 SW

10
1 6  其他
1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在室温 (
20~23℃ ) 下贮存期为 45 天;低温 (-18℃ ) 下贮存期为 12
个月。
10
1 220/3218 低介电损耗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2 EW
10
121  概述
EW220/3218 低 介 电 损 耗 玻 璃 纤 维 织 物 环 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中 温 固 化 3218 改 性
环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EW
220 玻 璃 纤 维 织 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 可 用 热 压 罐 法 、 模 压 法 成
型 复 合 材 料 。 该 材 料 具 有 优 良 的 力 学 性 能 、 介 电 性 能 和 耐 环 境 性 能 , 可 在 80℃ 下 长 期
使用。
220/3218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3218 环氧树脂体系,EW
EW 220 无碱玻璃纤维织物。
220/3218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0
EW 9m,长度 50~100m。
220/3218 预浸料及复合材料由 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EW
制并生产。
10
1 2  性能
2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18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10 1 所示。

② 预浸料性能  EW
220/3218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12。
表 10
 220/3218 预浸料物理性能
12 EW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挥发分含量/% 8
≤1 JC/T776—1985(
1996)
  树脂质量含量/% 40±4 JC/T780—1987(
1996)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g/m2) 250±30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22±0
02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EW
220/3218 复合材料介电性能见表 10
13。

328
表 10
 220/3218 复合材料介电性能
13 EW

性     能 220/3218
EW 试 验 方 法

  介电常数 4
10~4
40
波导法(
937GHz)
  介电损耗角正切 017
≤0

2) 力学性能  EW
( 220/3218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别见表 10
14。
表 10
 220/3218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14 EW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00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1
0
ASTM D3039M:
1991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50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9
0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420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1
0
ASTM D695:
1996
  纬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400

  纬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9
0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10


ASTM D3518:
199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3
2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65 ASTM D2344:


1984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600


ASTM D690:
1991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2
0

3)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18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102 所示。

② 凝胶时间:预浸料在 130℃ 下的凝胶时间为 2~5mi
n。
③ 树脂流动度:预浸料树脂流动度为 13%~23% 。
④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10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2
可用热压罐法、模压法成型。EW 220/3218 复 合 材 料 采 用 热 压 罐 法 成 型 工 艺 参 数 如 图
10
3 所示。
10
1 4  使用情况
2
可用于工作温度 80℃ 以下飞机或其他装置的承力构件, 尤其是有透波性能要求的部件。
用于对耐环境性能、耐介质性能、力学性能要求较高的部件。已用于机载雷达罩蒙皮。
10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2
材料标准:Q/6S1382—1998 《
130℃ 固化玻璃纤维织物/3218 环氧树脂预浸料》。
使用工艺说明书:Q/6SZ1604—1999 《玻璃纤维织物/3218 预浸料热压罐成型工艺》。
10
1 6  其他
2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329
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 浸 料 在 室 温 (
2 3℃)下 贮 存 期 为 4
0~2 5 天;低 温 (-1
8℃)下 贮 存 期 为 1

个月。
10
1 10800/3232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3 Rc
10
131  概述
Rc10800/3232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3232 中温固化环氧树脂体系为基体,
以 Rc
10800 单 向 玻 璃 纤 维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Rc
10800/3232 预 浸 带 采 用 热 熔 法 浸 渍, 具 有
较长的贮存期,适于热压罐法、模压法成型,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断裂韧性,可用于承力构
件,在 -50~80℃ 长期使用。
10800/3232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3232 环氧树脂体系,Rc
Rc 10800 高强玻璃纤维。
10800/3232 预浸带成卷供应:宽度 25~27mm,长度 50~100m。
Rc
10800/3232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
Rc
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制并生产。2003 年 11 月通过国防科工委鉴定。
101
3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32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10
4 所示。

图 10
4 3232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Rc
10800/3232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15。
表 10
 10800/3232 预浸料物理性能
15 Rc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线性质量/(
g/m) 24
95±0
35 JC/T780—1987(
1996)
  树脂质量含量/% 23±1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8
≤0 JC/T776—1985(
1996)

330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Rc
10800/323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16。
表 10
 10800/323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16 Rc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纤维体积含量/% 60±3 GB/T3366—1996


  空隙率/% 0
<1 GB/T3365—1982
  玻璃化转变温度/℃ 130 DMA 法

2) 力学性能  Rc
( 10800/323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17。
表 10
 10800/323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17 Rc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742 GB/T3354—1999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2 GB/T3354—1999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935 GB/T3856—1983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60 GB/T3856—1983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549 GB/T3356—1999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8 GB/T3356—1999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80 JC/T773—1982(
1996)

10800/3232 复合材料层压板疲劳性能见表 10
Rc 18。
表 10
 10800/3232 复合材料疲劳性能
18 Rc
性      能 典 型 值

拉伸疲劳极限(
106)
/MPa 200

弯曲疲劳极限(
106)
/MPa 300

3) 耐环 境 性 能  Rc
( 10800/3232 复 合 材 料 耐 湿 热 性 能 优 异, 在 70℃ 、 相 对 湿 度 为
95% 条件下 1000h 后的力学性能变化见表 10 19。

表 10
 10800/3232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19 Rc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室    温 80℃

湿热前 80 63
层间剪切强度/MPa
湿热后 64 35
湿热前 1549
纵向弯曲强度/MPa
湿热后 1363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湿热前 58
湿热后 57

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32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10
5 所示。
② 黏度时间曲线:3232 树脂体系的黏度时间曲线如图 10
6 所示。
③ 凝胶时间:预浸料在 125℃ 下的凝胶时间为 8~15mi
n。
④ 树脂流动度:预浸料树脂流动度为5%~25% 。

331
图 10
5 3232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

图 10
6 3232 树脂体系黏度时间曲线

⑤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适于缠绕工艺。
5) 使用性能   机械加工性能:可用一般复合材料机械加工方法进行加工。

10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3
① 热压罐成型工艺:在室 温 下 抽 真 空 至 0
08MPa 以 上, 以 2~5℃/min的速度升温至
110~120℃ 时,施加 0 6MPa的压力。继续升温至 (
4~0 125±5)℃ , 恒温 1 0h, 冷
5~2
却至 60℃ 卸模。对于厚度超过 3mm 或大型复合材料构件,在成型升温时需增加适当的保温
时间,推荐在 90℃ 保温 10~35mi
n 后加压0 6MPa。
4~0
② 模压成型工艺:以 1~2℃/mi
n 的速度升温,在 118~120℃ 施 加 0 6MPa 的 合
5~0
模压力。继续升温至 (
125±5)℃ ,恒温 1 0h,冷却至 60℃ 卸模。
5~2
10
1 4  使用情况
3
已用于直升机夹板和尾撬等结构件。
10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3
材料标准:Q/6S1471—1999 《 10800/24 中温固化环氧玻璃纤维预浸带》。
3232/Rc
10
1 6  其他
3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332
③ 贮存:预浸料卷材应平放在台架上,贮存期为室温下 1 个月, -18℃ 下 12 个月。
10
14 664/3232 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1
4 1  概述
664 3232 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3232 中 温 固 化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664 玻璃纤维织物为增强 材 料 制 成。664/3232 预 浸 料 采 用 热 熔 法 或 溶 液 法 制 备, 具 有 较
长的贮存期,适于热压罐法、模压法成型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断裂韧性,可用于
承力构件,在
50~80℃ 长期使用。
664/3232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3232 中温固化环氧树脂体系,664 玻璃纤维织物。
664/3232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10m 或 1
2m,长度 50~100m。
664/3232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制
并生产,2003 年 11 月通过国防科工委鉴定。
10
142  性能
(1) 物理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32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10 4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664 3232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 20。
表 10
20 664/3232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 2)
300±10 JC/T780—1987(
1996)
  树脂质量含量/% 40±4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8
≤0 JC/T776—1985(
1996)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215±0
010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664/323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21。
表 10
21 664/323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纤维体积含量/% 50±3
  空隙率/% 0
<1
  玻璃化转变温度/℃ 130

2) 力学性能  664/323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 22。
表 10
22 664/323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662 GB/T3356—1999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7 GB/T3356—1999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55 JC/T773—1982(
1996)

3)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32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10
5 所示。
② 黏度时间曲线:3232 树脂体系的黏度时间曲线如图 10
6 所示。

333
③ 凝胶时间:预浸料在 125℃ 下的凝胶时间为 8~15mi
n。
④ 树脂流动度:预浸料树脂流动度为 15%~35% 。
⑤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4) 使用性能   机械加工性能:可用一般复合材料机械加工方法进行加工。

10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4
① 热压罐成型工艺:在室 温 下 抽 真 空 至 0
08MPa 以 上, 以 2~5℃/min的速度升温至
110~120℃ 时,施加 0 6MPa的压力。继续升温至 (
4~0 125±5)℃ , 恒温 1 0h, 冷
5~2
却至 60℃ 卸模。对于厚度超过 3mm 或大型复合材料构件,在成型升温时需增加适当的保温
时间,推荐在 90℃ 保温 10~35mi
n 后加压 0 6MPa。
4~0
② 模压成型工艺:以 1~2℃/mi
n 的速度升温,在 118~120℃ 施 加 0 6MPa 的 合
5~0
模压力。继续升温至 (
125±5)℃ ,恒温 1 0h,冷却至 60℃ 卸模。
5~2
10
1 4  使用情况
4
已用于直升机夹板和尾撬等结构件。
10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4
材料标准:Q/6S1470—1999 《
3232/664 中温固化环氧玻璃布预浸料》。
10
1 6  其他
4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卷材应平放在台架上,贮存期为室温下 1 个月, -18℃ 下 12 个月。
10
15 664/3233 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151  概述
664/3233 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中高黏度的 3233 中温固化阻燃环
氧树脂体系为基体,以 664 玻璃 纤 维 织 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664/3233 预 浸 料 采 用 热 熔 法 和
溶液法制备,适于热压罐法、模压法成型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耐湿热老化性、抗
冲击性、自熄阻燃性及优异的抗疲劳性能,可在 55~80℃ 长期使用。
664/3233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3233 阻燃环氧树脂体系,664 玻璃纤维织物。
664/3233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1
0m,长度 50m。
64/3233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制并
生产。2003 年 11 月通过国防科工委鉴定。
101
5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33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10 7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664/3233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23。
表 10
23 664/3233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50±5
JC/T780—1987(
1996)
  单位面积质量/(
g/m2) 600±30

  挥发分含量/% 5
≤1 JC/T776—1985(
1996)

334
图 10
7 3233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664/3233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24。
表 10
24 664/3233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纤维体积含量/% 40±2 GB/T3366—1996

干态 120~140
  玻璃化转变温度/℃ DMA 法
湿态 80~100

  阻燃性 Fv
0 GB/T2406—1993

2) 力学性能  664/3233 复合材料 (模压法成型) 力学性能见表 10


( 25。
表 10
25 664/323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92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7
9
Q/6S1138—1994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29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3
4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611


Q/6S1141—1994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2
4

拉伸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20
8 DHN1
015
240

典型值 3(上板)
87
滚筒剥离强度/[(
N·mm)
/mm] Q/6S1145—1994
典型值 2(下板)
90

335
3)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33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10
8 所示。

图 10
8  3233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

② 凝胶时间:预浸料在 125℃ 下的凝胶时间为 8~12mi


n。
③ 树脂流动度:预浸料树脂流动度为15%~25% 。
④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4) 使用性能

① 机械加工性能:可以用任何适于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机械加工方法进行加工。  
② 相容性:可以和相似树脂体系的预浸料或胶膜共固化成型。
10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5
① 热压 罐 成 型 工 艺: 在 室 温 抽 真 空 至 0
09MPa, 施 加 0 6MPa 的 压 力, 以 1~
4~0
/ n 升温至 125±5 ℃
3℃ mi ( ) ,恒温 1
5~3 0h ,冷却至 60℃ 卸模。对于厚度超过 3mm 或大
型的复合材料,在成型升温时需增加适当的保温时间。
② 模压成型工艺:推荐的固化工艺参数见表 10
26。
表 10
26 664/3233 复合材料模压成型工艺参数
升 温 速 度 加 压 温 度 成 型 压 力 成 型 温 度 保 温 时 间

1~3℃/mi
n 室温 ~90℃ 0
4~0
8MPa 120~130℃ 1
5~3h

也可以采用表 10
27 的固化参数。但为确保特定的使用要求,在采用非推荐参数进行固
化时应进行性能测试。

表 10
27 664/3233 复合材料模压成型非推荐固化参数
温度/℃ 100 110 125 130 140 150
时间/mi
n 360 240 90 60 45 20

10
1 4  使用情况
5
已应用于直升机星形件、主桨叶及其他零件。
10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5
材料标准:Q/6S1522—2000 《
3233/664 中温固化阻燃环氧玻璃布预浸料》。
10
1 6  其他
5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 用 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之,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336
并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 料 于 干 燥、 通 风 环 境 中 存 放。 预 浸 料 贮 存 期 为 室 温 1 个 月, -18℃12
个月。
10
16 749/3233 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161  概述
749/3233 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中高黏度的 3233 中温固化阻燃环
氧树脂体系为基体,以 749 玻璃 纤 维 织 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749/3233 预 浸 料 采 用 热 熔 法 和
溶液法制备,适于热压罐法、模压法成型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耐湿热老化性、抗
冲击性、自熄阻燃性及优异的抗疲劳性能,可在 -55~80℃ 长期使用。
749/3233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3233 阻燃环氧树脂体系,749 玻璃纤维织物。
749/3233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10m,长度 50m。
749/3233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制
并生产。2003 年 11 月通过国防科工委鉴定。
101
6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33 树脂红外光谱如图 107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749/3233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28。
表 10
28 749/3233 预浸料物理性能
典 型 值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749/3233/40 749/3233/45

  单位面积树脂质量/(
g/m2) 193±20 237±20
JC/T780—1987(
1996)
  单位面积质量/(
g/m2) 483±20 527±20

  挥发分含量/% 5
≤1 5
≤1 JC/T776—1985(
1996)

  预浸料单层压厚/mm 0
250±0
017 0
250±0
017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749/3233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29。
表 10
29 749/3233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纤维体积含量/% 45±2 GB/T3366—1996


干态 120~140
  玻璃化转变温度/℃ DMA 法
湿态 80~100

  阻燃性 Fv
0 GB/T2406—1993

2) 力学性能  749/3233 复合材料 (模压法成型) 力学性能见表 10


( 30。
3) 耐环境 性 能  749/3233 复 合 材 料 (模 压 法 成 型) 的 耐 水、 耐 湿 热 老 化 性 能 优 异,

其耐湿热性能见表 10
31。
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33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108 所示。
② 凝胶时间:预浸料在 125℃ 下的凝胶时间为 8~12mi
n。

337
表 10
30 749/323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80℃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50 350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1 21 Q/6S1138—1994

泊松比 典型值 0
15 0
13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460


Q/6S1143—1994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5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2 84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3
0 2
64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59 42 Q/6S1142—1994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660 530


Q/6S1141—1994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1 19

表 10
31 749/3233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典型值 ① 389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② 553

典型值 ③ 460
Q/6S1141—1994
典型值 ① 16
7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② 21
6

典型值 ③ 18

典型值 ① 26
7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② 41
8 Q/6S1142—1994

典型值 ③ 35

  ① 将试样放入盛有蒸馏水的容器中,置于 100~105℃ 烘箱内处理 48h。


② 将经 ① 条件处理的试样立即进行 100~105℃ 的 24h 烘干处理。
③ 湿热处理的条件为试样放置在 70℃ 及相对湿度大于 95% 的湿、热环境中处理 750h。

③ 树脂流动度:预浸料树脂流动度 15%~25% 。
④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5) 使用性能

机械加工性能:可以用任何适于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机械加工方法进行加工。  
相容性:可以和相似树脂体系的预浸料或胶膜共固化成型。
10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6
热压罐成型工艺:在室 温 抽 真 空 至 0
09MPa, 施 加 0 6MPa 的 压 力, 以 1~3℃/
4~0
n 升温至 (
mi 125±5)℃ ,恒温 1 0h,冷却至 60℃ 卸模。对于厚度超过 3mm 或大型的
5~3
复合材料,在成型升温时需增加适当的保温时间。
模压成型工艺:推荐的固化工艺参数见表 10
32。

338
表 10
32 749/3233 复合材料模压成型工艺参数

升 温 速 度 加 压 温 度 成 型 压 力 成 型 温 度 保 温 时 间

1~3℃/mi
n 室温 ~90℃ 0
4~0
8MPa 120~130℃ 1
5~3h

也可以采用表 10
33 的固化参数。但为确保特定的使用要求,在采用非推荐参数进行固
化时应进行性能测试。

表 10
33 749/3233 复合材料模压成型非推荐固化参数

温度/℃ 100 110 125 130 140 150

时间/mi
n 360 240 90 60 45 20

10
1 4  使用情况
6
已应用于直升机星形件、主桨叶及其他零件。
10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6
材料标准:6S/Q1520—2000 《
3232/749
40、3233/749
45 中 温 固 化 阻 燃 环 氧 玻 璃 布 预
浸料》。
10
1 6  其他
6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 用 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之,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于干燥、通风环境中存放。预浸料贮存期为室温1个月,-1
8℃下1
2个月。
10
17 759/3233 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171  概述
759/3233 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中高黏度的 3233 中温固化阻燃环
氧树脂体系为基体,以 759 玻璃 纤 维 织 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759/3233 预 浸 料 采 用 热 熔 法 和
溶液法制备,适于热压罐法、模压法成型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耐湿热老化性、抗
冲击性、自熄阻燃性及优异的抗疲劳性能,可在 -55~80℃ 长期使用。
759/3233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3233 阻燃环氧树脂体系,759 玻璃纤维织物。
749/3233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10m,长度 50m。
759/3233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制
并生产。2003 年 11 月通过国防科工委鉴定。
101
7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33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10 7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759 3233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 34。
表 10
34 759/3233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单位面积织物质量/(
g/m 2)
100±15
JC/T780—1987(
1996)
  单位面积质量/(
g/m 2)
210±20

  挥发分含量/% 8
≤0 JC/T776—1985(
1996)

339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759/3233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35。
表 10
35 759/3233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纤维体积含量/% 45±2 GB/T3366—1996

干态 120~140
  玻璃化转变温度/℃ DMA 法
湿态 80~100

  阻燃性 Fv
0 GB/T2406—1993

2) 力学性能  759/3233 复合材料 (模压法成型) 力学性能见表 10


( 36。
表 10
36 759/323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03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2

泊松比 典型值 0
16

经向断裂伸长/% 典型值 2
07 Q/6S1138—1994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309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8

纬向断裂伸长率/% 典型值 1
93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385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2
Q/6S1143—1994
纬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302

纬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9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82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模量/GPa 典型值 3
46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574


Q/6S1141—1994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9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57 Q/6S1142—1994

拉伸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20 DHN1


015
240

3) 耐环境性能  759/3233 复合材料 (模压法成型) 耐湿热性能见表 10


( 37。
表 10
37 759/3233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50℃ 70℃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326 165


Q/6S1141—1994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6 11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28 19 Q/6S1142—1994

   注:试样放入盛有蒸馏水的容器中,置于 100~105℃ 烘箱内处理 48h。

340
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33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108 所示。
② 凝胶时间:预浸料在 125℃ 下的凝胶时间为 8~12mi
n。
③ 树脂流动度:预浸料树脂流动度为 15%~25% 。
④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5) 使用性能

机械加工性能:可以用任何适于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机械加工方法进行加工。
相容性:可以和相似树脂体系的预浸料或胶膜共固化成型。
10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7
① 热压 罐 成 型 工 艺: 在 室 温 抽 真 空 至 0
09MPa, 施 加 0 6MPa 的 压 力, 以 1~
4~0
n 升温至 (
3℃/mi 125±5)℃ ,恒温 1 5~3 0h,冷却至 60℃ 卸模。对于厚度超过 3mm 或大
型的复合材料,在成型升温时需增加适当的保温时间。
② 模压成型工艺:推荐的固化工艺参数见表 10
38。
表 10
38 759/3233 复合材料模压成型工艺参数

升 温 速 度 加 压 温 度 成 型 压 力 成 型 温 度 保 温 时 间

1~3℃/mi
n 室温 ~90℃ 0
4~0
8MPa 120~130℃ 1
5~3h

也可以采用表 10
39 的固化参数。但为确保特定的使用要求,在采用非推荐参数进行固
化时应进行性能测试。

表 10
39 759/3233 复合材料模压成型非推荐固化参数

  温度/℃ 100 110 125 130 140 150

  时间/mi
n 360 240 90 60 45 20

10
1 4  使用情况
7
已应用于直升机桨毂星形件、主桨叶及其他零件。
10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7
材料标准:Q/6S1679—2001 《
3233/759 中温固化阻燃环氧玻璃布预浸料》。
10
1 6  其他
7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 用 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之,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 料 于 干 燥、 通 风 环 境 中 存 放。 预 浸 料 贮 存 期 为 室 温 1 个 月, -18℃12
个月。
10
18 823/3233 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181  概述
823/3233 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中高黏度的 3233 中温固化阻燃环
氧树脂体系为基体,以 823 玻璃 纤 维 织 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823/3233 预 浸 料 采 用 热 熔 法 和
溶液法制备,适于热压罐法、模压法成型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耐湿热老化性、抗
冲击性、自熄阻燃性及优异的抗疲劳性能,可在 -55~80℃ 长期使用。

341
823/3233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3233 阻燃环氧树脂体系,823 玻璃纤维织物。
823/3233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12m,长度 50m。
823/3233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制
并生产。2003 年 11 月通过国防科工委鉴定。
101
8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33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10 7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823/3233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40。
表 10
40 823/3233 预浸料物理性能
典 型 值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823/3233/A 823/3233/B

树脂质量含量/% 50±3

单位面积树脂质量/(
g/m2) 200±20 JC/T780—1987(
1996)

单位面积质量/(
g/m2) 400±20 400±25

挥发分含量/% 5
≤1 8
≤0 JC/T776—1985(
1996)

预浸料单层压厚/mm 0
188±0
013 0
167±0
011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823/3233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41。
表 10
41 823/3233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典 型 值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823/3233A 823/3233/B
纤维体积含量/% 40±2 45±2 GB/T3366—1996
干态 120~140 120~140
玻璃化转变温度/℃ DMA 法
湿态 80~100 80~100
阻燃性 Fv
0 Fv
0 GB/T2406—1993

2) 力学性能  823/3233 复 合 材 料 (模 压 法 成 型 )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10
( 42。823/3233 复
合材料耐疲劳性能见表 10 43。
表 10
42 823/323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55℃ 室温 80℃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10


Q/6S1138—1994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0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400


Q/6S1143—1994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2

拉伸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8 DHN1


015
24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53 37 Q/6S1142—1994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720 590 460
Q/6S1141—1994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2 20 19

342
表 10
43 823/3233 复合材料耐疲劳性能

性     能 测 试 温 度 823/3233 试 验 方 法

拉伸疲劳极限/MPa 室温 2,
71 Q=0
028 Q/6S1343—1997

弯曲疲劳极限/MPa 室温 9,
10 Q=0
029 Q/6S1344—1997

3) 耐环境性能  823/3233 复合材料 (模压法成型) 耐湿热性能见表 10


( 44。
表 10
44 823/3233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典型值 ① 390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② 500

典型值 ③ 320
Q/6S1141—1994
典型值 ① 18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② 21

典型值 ③ 16

典型值 ① 33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② 44 Q/6S1142—1994

典型值 ③ 28

  ① 将试样放入盛有蒸馏水的容器中,置于 100~105℃ 烘箱内处理 48h。


② 将经 ① 条件处理的试样立即进行 100~105℃ 的 24h 烘干处理。
③ 湿热处理的条件为试样放置在 70℃ 及相对湿度大于 95% 的湿、热环境中处理 750h。

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33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108 所示。
② 凝胶时间:预浸料在 125℃ 下的凝胶时间为 8~12mi
n。
③ 树脂流动度:预浸料树脂流动度为 15%~25% 。
④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5) 使用性能

① 机械加工性能:可以用任何适于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机械加工方法进行加工。  
② 相容性:可以和相似树脂体系的预浸料或胶膜共固化成型。
10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8
① 热压 罐 成 型 工 艺: 在 室 温 抽 真 空 至 0
09MPa, 施 加 0 6MPa 的 压 力, 以 1~
4~0
n 升温至 (
3℃/mi 125±5)℃ ,恒温 1 5~3 0h,冷却至 60℃ 卸模。对于厚度超过 3mm 或大
型的复合材料,在成型升温时需增加适当的保温时间。
② 模压成型工艺:推荐的固化工艺参数见表 10
45。
表 10
45 823/3233A 复合材料模压成型工艺参数

升 温 速 度 加 压 温 度 成 型 压 力 成 型 温 度 保 温 时 间

1~3℃/mi
n 室温 ~90℃ 0
4~0
8MPa 120~130℃ 1
5~3h

也可以采用表 10
46 的固化参数。但为确保特定的使用要求,在采用非推荐参数进行固

343
化时应进行性能测试。

表 10
46 823/3233A 复合材料模压成型非推荐固化参数

温度/℃ 100 110 125 130 140 150

时间/mi
n 360 240 90 60 45 20

10
1 4  使用情况
8
已应用于直升机桨毂星形件、主桨叶及其他零件。
10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8
材料标准:6S/Q1518—2000 《
3233/823A 中温固化阻燃环氧玻璃布预浸料》。
10
1 6  其他
8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 用 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之,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 料 于 干 燥、 通 风 环 境 中 存 放。 预 浸 料 贮 存 期 为 室 温 1 个 月, -18℃12
个月。
10
19 759/3234 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191  概述
759/3234 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3234 中 温 固 化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759 玻璃纤维织物作为增 强 材 料 制 成。759/3234 预 浸 料 采 用 热 熔 法 或 溶 液 法 制 备, 适 合
热压罐法、模压法和热 膨 胀 模 塑 法 成 型, 复 合 材 料 具 有 良 好 耐 湿 热 性 能、 优 异 的 抗 疲 劳 性
能,可在 -55~80℃ 长期使用。
759/3234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3234 中温固化环氧树脂体系,759 玻璃纤维织物。
759/3234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12m,长度 50m。
759/3234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制
并生产。2003 年 11 月通过国防科工委鉴定。
101
9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34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10 9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759/3234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47。
表 10
47 759/3234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41~57 JC/T780—1987(


1996)

  单位面积质量/(
g/m2) 219±15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5
≤1 JC/T776—1985(
1996)

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759/323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 48。
3) 耐环境性能  759/3234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优异, 在 70℃ 、 相对湿度为 95% 的条

件下暴露 1000h 后力学性能的变化见表 10
49。

344
图 10
9 3234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表 10
48 759/323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80℃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02 385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1 22 Q/6S1138—1994
泊松比 典型值 0
157 0
169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453 418
Q/6S1143—1994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4 20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0 80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3
5 3
2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57 43 Q/6S1142—1994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610 485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1 21
Q/6S1141—1994
纬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444 381
纬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0 20

表 10
49 759/3234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80℃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301 255


Q/6S1143—1994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0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249 199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8 16
Q/6S1141—1994
纬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249 199

纬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8 16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25 16 Q/6S1142—1994

345
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34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10
10 所示。
②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5) 使用性能

① 机械加工性能:可以用任何适于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机械加工方法进行加工 。
② 相容性:可以 和 相 似 树 脂 体 系 的 预 浸
料或胶膜共固化成型。
10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9
(1) 热压罐成型工艺
典 型 成 型 工 艺: 在 室 温 抽 真 空 至
n 的速度升温至60~
09MPa,以2~5℃/mi

110℃ 时, 施 加0
4~0 6MPa 压 力。 继 续 升
温至 ( 125±5)℃ , 恒 温1
5~20h, 冷 却 至
60℃ 卸模。对于厚度超过 3mm 或 大 型的 复合
材料制件, 在 成 型 升 温 时 需 增 加 适 当 的 保 温
图 10
10 3234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曲线
时间, 推 荐 在 95℃ 保 温 10~35mi
n, 在 此 期
间加压 0 5MPa,然后继续升温。
4~0
快速升温成型工艺:在室 温 抽 真 空 至 0
09MPa, 以 尽 可 能 快 的 速 度 升 温 至 150℃ , 在
60~110℃ 施加 0 6MPa的压力,在 150℃ 保温 20mi
4~0 n,冷却至 60℃ 卸模。
(2) 模压成型工艺   以 1~2℃/mi
n 的 速 度 升 温, 在 110~120℃ 施 加 0 6MPa 的
5~0
合模压力,继续升温至 (
125±5)℃ ,恒温 1 0h,冷却至 60℃ 卸模。
5~2
10
1 4  使用情况
9
已用于制造直升机旋翼。
10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9
材料标准:Q/6S1512—2000 《
3234/759 中温固化环氧玻璃布预浸料》。
10
1 6  其他
9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卷材应于干 燥、 通 风 环 境 中 平 放 在 台 架 上。 预 浸 料 贮 存 期 为 室 温 1 个
月, -18℃12 个月。
10
110 849/3237 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1101  概述
849/3237 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3237 环氧树脂体系为基体, 以 849 玻
璃纤维织物为增强材料制成。849/3237 预浸料采用热熔法制备, 复合材料可以用热压罐法、
模压法成型,力学性能高,耐湿热和耐疲劳性能优良,可在 -50~80℃ 长期使用。
849/3237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3237 环氧树脂体系,849 玻璃纤维织物。
849/3237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107m,长度 50~100m。
849/3237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制
并生产。于 2003 年 11 月通过国防科工委鉴定。

346
101 2  性能
10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37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10
11 所示。

图 10
11 3237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849/3237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50。
表 10
50 849/3237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31±3 JC/T780—1987(1996)


  挥发分含量/% 8
≤0 JC T776 1985 1996)
/ — (
  单位面积质量/(
g/m2) 450±28 JC/T780—1987(
1996)
  预浸料单层厚度/mm 0
215 / —
GB T3855 1983

2) 力学性能  849/3237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10
( 51,849/3237 复 合 材 料 耐 疲 劳 性
能见表 10
52。
表 10
51 849/3237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55℃ 室温 80℃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910
Q/6S1144—1994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4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810
Q/6S1143—1994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6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82 65 51 Q/6S1139—1994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580 1250 1040
GB/T1449—1983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8 42 41

表 10
52 849/3237 复合材料耐疲劳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10 弯曲疲劳极限

211 Q/6S1344—1997

 106 剪切疲劳极限 14
4 Q/6S1345—1997

347
3) 耐环境性能  849/3237 复合 材 料 耐 湿 热 性 能 优 异, 经 过 湿 热 老 化 后 的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10
53。
表 10
53 849/3237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典型值 ① 1070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② 1225
典型值 ③ 1080
GB/T1449—1983
典型值 ① 40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② 41
典型值 ③ 42
典型值 ① 55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② 65 Q/6S1139—1994
典型值 ③ 54

  ① 将试样放入盛有蒸馏水的容器中,置于 100~105℃ 烘箱内处理 48h。


② 将经 ① 条件处理的试样立即进行 100~105℃ 的 24h 烘干处理。
③ 湿热处理的条件为试样放置在 70℃ 及相对湿度大于 95% 湿热环境中处理 1000h。

4) 使用性能   机械加工性能:固化后的复合材料可用砂轮或高压水进行切割,可在普

通铣床和钻床上用硬质合金铣刀和钻头进行铣切和钻孔。
10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10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采用热压罐或模压法。固化成型工艺参数如下,如有特殊要求的制件
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艺参数并进行性能验证:
① 将模具预热至 50~55℃ ,装模,合模后用带弹簧的螺栓使模具闭合;
② 将模具放入烘箱内,测量模具温度;
③15~2h 内将模具温度升至 140℃ ;
140±5)℃ 下固化 4~4
④ ( 5h;
⑤ 自然冷却使模具温度降至 60℃ 以下脱模。
10
1 4  使用情况
10
用于直升机桨毂星形件。
10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10
材料标准:Q/6S1530—2000 《
3237/849 中温固化环氧玻璃布预浸料》。
10
1 6  其他
10
① 包装:预浸料用有色聚乙 烯 薄 膜 覆 盖, 成 卷 地 装 入 聚 乙 烯 塑 料 袋 内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包装应为硬质包装箱,并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低温 (-18℃ ) 条件下运输。
③ 贮存:预浸料平放在台架 上, 环 境 温 度 在 -18℃ 以 下 可 以 存 放 4 个 月,30℃ 以 下 可
存放 5 天。
10
111 664/3242 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1111  概述
664/3242 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3242 中温固化阻燃环氧树脂体系
为基体,以 664 玻璃纤维织物 作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664/3242 预 浸 料 采 用 热 熔 法 制 备, 可 用

348
热压罐法、模压法、热膨胀模塑法成型复合材料,具有可控的流动性,与蜂窝直接接触共固
化具有较高的剥离强度和 拉 剪 强 度。664/3242 复 合 材 料 具 有 良 好 的 韧 性、 阻 燃 性, 可 用 于
制造飞机的次承力件和飞机的舱内结构件,可在 -55~60℃ 长期使用。
664/3242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3242 阻燃环氧树脂体系,664 无碱玻璃纤维织物。
664/3242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10m,长度 50~100m。
664/3242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制
并生产。于 1995 年 7 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101 2  性能
11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42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10
12 所示。

图 10
12 3242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664/3242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54。
表 10
54 664/3242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单位面积质量/(
g/m2) 610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5
≤1 JC/T776—1985(
1996)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220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664/324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55。
表 10
55 664/324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密度/(
g/cm3)

84 GB/T1033—1986

  纤维体积含量/% 55±3 计算法

  玻璃化转变温度/℃ ≥100 TMA

阻燃级别   0级
FV GB/T2406—1993
  阻燃性能
极限氧指数 43
5

349
2) 力学性能  664/324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 56。
表 10
56 664/324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60℃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30 490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6 20
GB/T1447—1983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70 460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6 20
拉伸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21 18 Z91286—1999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690 550
GB/T1449—1983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6 25
典型值 56(上板)
滚筒剥离强度/[(
N·mm)
/mm] Q/6S1145—1994
典型值 64(下板)

3)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42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10
13 所示。

图 10
13 3242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

② 凝胶时间:预浸料在 125℃ 下的凝胶时间为 5~15mi


n。
③ 凝胶时间温度曲线:3242 树脂体系的凝胶时间温度曲线如图 10
14 所示。
④ 树 脂 流 动 度: 预 浸 料 树 脂 流 动 度 为
25%~35% 。
⑤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10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11
664/3242 复合材 料 成 型 工 艺 可 采 用 热 压 罐
法、模压 法。推 荐 的 成 型 工 艺 参 数 见 表 10 57。
固化成型后,自然冷却至 60℃ 以 下 可 卸 压 取 出
制件。
10
1 4  使用情况
11
已用 于 制 造 直 升 机 雷 达 罩、 发 动 机 整 流
罩、侧垂尾、顶棚等部件。 图 10
14 3242 树脂体系凝胶时间温度曲线

350
表 10
57 664/3242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参数

升 温 速 度 加 压 温 度 成 型 压 力 成 型 温 度 保 温 时 间

5~3℃/mi
1 n 105~110℃ 0
4~0
5MPa 120~130℃ 2h

10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材料标准
11
材料标准:Q/6S1018—1992 《
3242/664、3242/823、3242/759 中温阻燃环氧玻璃布预
浸料》。
使用工艺说明书:Q/6Z1161—1992 《中温阻燃树脂预浸料使用说明书》。
10
1 6  其他
11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用聚乙 烯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外 包 装 应 用 硬 质 包 装 箱, 预 浸 料 平 放 于
箱内,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挤压。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潮、防止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 在 密 封 状 态 下 平 放 于 台 架 上。 贮 存 期 为 室 温 1 个 月, 低 温 (-18℃ )
下 6 个月。
10
112 823/3242 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1121  概述
823/3242 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3242 中温固化阻燃环氧树脂体系
为基体,以 823 玻璃纤维织物 作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823/3242 预 浸 料 具 有 可 控 的 流 动 性, 与
蜂窝直接接触共 固 化 具 有 较 高 的 剥 离 强 度 和 拉 剪 强 度。823/3242 复 合 材 料 可 用 热 压 罐 法、
模压法、热膨胀模塑法成型,具有良好的韧性、阻燃性,可用于制造飞机的次承力件和飞机
的舱内结构件,可在 -55~60℃ 长期使用。
823/3242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3242 阻燃环氧树脂体系,823 无碱玻璃纤维织物。
823/3242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不大于 1 2m,长度每卷 50m。
823/3242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制
并生产。于 1995 年 7 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101 2  性能
12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42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10 12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823/3242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58。
表 10
58 823/3242 预浸料物理性能

项     目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单位面积质量/(
g/m2) 390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5
≤1 JC/T776—1985(
1996)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823/324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59。



2) 力学性能  823/324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 60。
3)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42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10
13 所示。

351
表 10
59 823/324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项     目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密度/(
g/cm3) 1
87 GB/T1033—1986

  纤维体积含量/% 54±3 计算法

  玻璃化转变温度/℃ ≥100 TMA

阻燃级别 0级
FV GB/T2406—1993
  阻燃性能
极限氧指数 43
5

表 10
60 823/324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60℃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20 420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1 19
GB/T1447—1983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20 420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1 18

拉伸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22 20 Z91286—1999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600 490


GB/T1449—1983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2 22

典型值 40(上板)
滚筒剥离强度/[(
N·mm)
/mm] Q/6S1145—1994
典型值 60(下板)

② 凝胶时间:预浸料在 125℃ 下的凝胶时间为 5~15mi


n。
③ 凝胶时间温度曲线:3242 树脂体系的凝胶时间温度曲线如图 10
14 所示。
④ 树脂流动度:预浸料树脂流动度为 25%~35% 。
⑤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10112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823/3242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可采 用 真 空 袋 热 压 罐 法、 模 压 法。 推 荐 的 成 型 工 艺 参 数 见
表 10
61。固化成型后,自然冷却至 60℃ 以下可卸压取出制件。
表 10
61 823/3242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参数

升 温 速 度 加 压 温 度 成 型 压 力 成 型 温 度 保 温 时 间

5~3℃/mi
1 n 105~110℃ 0
4~0
5MPa 120~130℃ 2h

10
1 4  使用情况
12
已用于制造直升机的雷达罩、发动机整流罩、侧垂尾、顶棚等部件。
10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12
材料标准:Q/6S1018—1992 《
3242/664、3242/823、3242/759 中温阻燃环氧玻璃布预
浸料》。
使用工艺说明书:Q/6Z1161—1992 《中温阻燃树脂预浸料使用说明书》。

352
10
1 6  其他
12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用聚乙 烯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外 包 装 应 用 硬 质 包 装 箱, 预 浸 料 平 放 于
箱内,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挤压。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潮、防止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 在 密 封 状 态 下 平 放 于 台 架 上。 贮 存 期 为 室 温 1 个 月, 低 温 (-18℃ )
下 6 个月。
10
113 759/3242 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1131  概述
759/3242 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3242 中温固化阻燃环氧树脂体系
为基体,以 759 玻璃纤维织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759/3242 预 浸 料 具 有 可 控 的 流 动 性, 与 蜂
窝直接接触共固化具有较高 的 剥 离 强 度 和 拉 剪 强 度。759/3242 复 合 材 料 可 用 热 压 罐 法、 模
压法、热膨胀模塑法成型,具有良好的韧性、阻燃性,可用于制造飞机的次承力件和飞机的
舱内结构件,可在 -55~60℃ 长期使用。
759/3242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3242 阻燃环氧树脂体系,823 无碱玻璃纤维织物。
759/3242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不大于 1 2m,长度每卷 50m。
759/3242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制
并生产。于 1995 年 7 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101 2  性能
13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3242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10 12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759/3242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62。
表 10
62 759/3242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单位面积质量/(
g/m2) 210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5
≤1 JC/T776—1987(
1996)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759/3242 物理性能见表 10


63。
表 10
63 759/324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密度/(
g/cm3) 1
66 GB/T1033—1986

  纤维体积含量/% 35±3

  玻璃化转变温度/℃ ≥100 TMA

阻燃级别 0级
FV GB/T2406—1993
  阻燃性能
极限氧指数 43
5

2) 力学性能  759/324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 64。
3)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3242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1013 所示。
② 凝胶时间:预浸料在 125℃ 下的凝胶时间为 5~15mi
n。

353
表 10
64 759/324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60℃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340 320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7 15
GB/T1449—1983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340 290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7 15

拉伸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20 Z91286—1999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450 400


GB/T1147—1983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7 16

典型值 37(上板)
滚筒剥离强度/[(
N·mm)
/mm] Q/6S1145—1994
典型值 38(下板)

③ 凝胶时间温度曲线:3242 树脂体系的凝胶时间温度曲线如图 10
14 所示。
④ 树脂流动度:预浸料树脂流动度为 25%~35% 。
⑤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10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13
759/3242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可采 用 真 空 袋 热 压 罐 法、 模 压 法。 推 荐 的 成 型 工 艺 参 数 见
表 10
65。固化成型后,自然冷却至 60℃ 以下可卸压取出制件。
表 10
65 759/3242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参数
升 温 速 度 加 压 温 度 成 型 压 力 成 型 温 度 保 温 时 间

5~3℃/mi
1 n 105~110℃ 0
4~0
5MPa 120~130℃ 2h

10
1 4  使用情况
13
已用于制造直升机雷达罩、发动机整流罩、侧垂尾、顶棚等部件。
10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13
材料标准:Q/6S1018—1992 《
3242/664、3242/823、3242/759 中温阻燃环氧玻璃布预
浸料标准》。
使用工艺说明书:Q/6Z1161—1992 《中温阻燃预浸料使用说明书》。
10
1 6  其他
13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用聚乙 烯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外 包 装 应 用 硬 质 包 装 箱, 预 浸 料 平 放 于
箱内,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挤压。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潮、防止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在密封状态 下 平 放 于 台 架 上。 从 制 造 之 日 起, 贮 存 期 为 室 温 1 个 月 和
低温 (-18℃ )6 个月。
10
114 823/5231 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1141  概述
823/5231 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160℃ 固 化 5231 阻 燃 环 氧 树 脂 体
系为基体,以 823 玻璃纤维织 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823/5231 复 合 材 料 可 用 热 压 罐 法、 模 压
法、热膨胀模塑法成型,具有良好的韧性和阻燃性,与蜂窝直接共固化能得到较高的剥离强

354
度,可用于制造飞机的承力件,长期工作温度为 -55~100℃ 。
823/5231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5231 阻燃环氧树脂体系,823E 玻璃纤维织物。
823/5231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不大于 1 2m,长度每卷 50m。
823/5231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制
并生产。1995 年 7 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101 2  性能
14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5231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10
15 所示。

图 10
15 5231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823/5231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66。
表 10
66 823/5231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单位面积质量/(
g/m 2)
410 JC/T780—1987(
1996)

  树脂质量含量/% 50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0
≤1 JC/T776—1985(
1996)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70 计算法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823/5231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67。
表 10
67 823/5231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密度/(
g/cm3) 1
75 GB/T1033—1986

  纤维体积含量/% 47±3 计算法

  玻璃化转变温度/℃ ≥145 TMA

阻燃级别 0级
FV GB/T2406—1993
  阻燃性能
极限氧指数 >50

355
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823/523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 68。
表 10
68 823/523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60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2
GB/T1447—1983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60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2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64 JC/T773—1982(
1996)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660
GB/T1449—1983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2
典型值 40(上板)
滚筒剥离强度/[(
N·mm)
/mm] Q/6S1020—1992
典型值 50(下板)

3)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5231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1016 所示。
② 凝胶时间:预浸料在 160℃ 下的凝胶时间为 2~10mi
n。
③ 树脂流动度:预浸料树脂流动度为 15%~30% 。
④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10114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823/5231 复合 材 料 成 型 工 艺 可 采 用 热 压 罐 法、 模 压 法。 推 荐 的 成 型 工 艺 参 数 见 表
10
69。自然冷却至 60℃ 以下可卸压取出制件。
表 10
69 823/5231 复合材料固化成型工艺参数

升 温 速 度 加 压 温 度 成 型 压 力 成 型 温 度 保 温 时 间

5~3℃/mi
1 n 145~155℃ 0
4~0
5MPa 155~165℃ 3h

10
1 4  应用概况
14
已用于制备直升机发动机罩和侧罩等部件。
10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14
材料 标 准: Q/6S1020—1992 《
5231/823、5231/
759 高温阻燃环氧玻璃布预浸料》。
使用工艺说明书:Q/6S1162—1992 《高温阻燃树
脂玻璃布预浸料使用说明书》。
10
1 6  其他
14
① 包装:预 浸 料 用 带 色 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外包装应用硬质 包 装 箱, 每 卷 预 浸 料 平 放 于 箱 内, 用
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 输: 按 非 危 险 品 运 输。 包 装 箱 应 平 放、 防
潮、防止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 存: 预 浸 料 卷 材 在 密 封 状 态 下 平 放 于 支 架 图 1016 5231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

356
上。贮存期为室温 1 个月,低温 (-18℃ )6 个月。
10
115 759/5231 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1151  概述
759/5231 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160℃ 固 化 5231 阻 燃 环 氧 树 脂 体
系为基体,以 759 玻璃纤维织物为增强材料制成,可用热压罐法、模压法、热膨胀模塑法成
型。759/5231 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韧 性 和 阻 燃 性, 与 蜂 窝 直 接 共 固 化 能 得 到 较 高 的 剥 离 强
度。可用于制造飞机的承力件,长期工作温度为 -55~100℃ 。
759/5231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5231 阻燃环氧树脂体系,759E 玻璃纤维织物。
759/5231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不大于 1 2m,长度每卷 50m。
759/5231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制
并生产。1995 年 7 月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101 2  性能
15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5231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10 15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
 759 5231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70。
表 10
70 759/5231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单位面积质量/(g/m2) 215 JC/T780—1987(
1996)
  树脂质量含量/ % 52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1 2 JC/T776—1985(
1996)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05 计算法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759/5231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71。
表 10
71 759/5231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密度/(
g/cm3) 1
76 GB/T1033—1986
  纤维体积含量/% 41±3 计算法

  玻璃化转变温度/℃ ≥145 TMA


阻燃级别 0级
FV GB/T2406—1993
  阻燃性能
极限氧指数 >50

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759/523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 72。
表 10
72 759/523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55℃ 室温 80℃ 100℃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360 345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0 20
GB/T1447—1983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360 345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6 16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82 72 55 44 JC/T773—1982(
1996)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730 560 460 410
GB/T1449—1983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9
8 20 16
6 110
4

357
3) 耐环境性能  759/5231 复合材料在温 度 (
( 70±2)℃ 、 相 对 湿 度 不 小 于 95% 条 件 下
经 1000h 湿热老化后,剪切试样的吸湿率为 2 5% ,弯曲试样的吸湿率为 2 5%~2 8% ,其
复合材料室温、100℃ 下的层间剪切强度和弯曲强度和模量结果见表 10
73。
表 10
73 759/5231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湿热时间/h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100℃

0 70
7 —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JC/T773—1982(
1996)
1000 48
7 27
7

0 6510
4 —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000 344
0 280
GB/T1449—1983
0 24
0 —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000 21
6 18
9

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5231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1016 所示。
② 凝胶时间:预浸料在 160℃ 下的凝胶时间为 2~10mi
n。
③ 树脂流动度:预浸料树脂流动度为 15%~30% 。
④ 黏性:预浸料黏性适中。
10115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759/5231 复合 材 料 成 型 工 艺 可 采 用 热 压 罐 法、 模 压 法。 推 荐 的 成 型 工 艺 参 数 见 表
10
74。自然冷却至 60℃ 以下可卸压取出制件。
表 10
74 759/5231 复合材料固化成型工艺参数

升 温 速 度 加 压 温 度 成 型 压 力 成 型 温 度 保 温 时 间

5~3℃/mi
1 n 145~155℃ 0
4~0
5MPa 155~165℃ 3h

10
1 4  应用概况
15
已用于制备直升机发动机罩和侧罩等部件。
10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15
材料标准:Q/6S1020—1992 《
5231/823、5231/759 高温阻燃环氧玻璃布预浸料》。
使用工艺说明书:Q/6S1162—1992 《高温阻燃树脂玻璃布预浸料使用说明书》。
10
1 6  其他
15
① 包装:预浸料用带色聚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外 包 装 应 用 硬 质 包 装 箱, 每 卷 预 浸 料
平放于箱内,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潮、防止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 存: 预 浸 料 卷 材 在 密 封 状 态 下 平 放 于 支 架 上。 贮 存 期 为 室 温 1 个 月, 低 温
(-18℃ )6 个月。
10
116 664/5232 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1161  概述
664/5232 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高 温 固 化 5232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358
以 664 玻璃纤维织物为增强 材 料 制 成, 可 用 热 压 罐 法, 模 压 法 成 型 复 合 材 料。664/5232 复
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耐湿热 性 和 抗 疲 劳 性 能, 适 于 制 造 飞 机 各 种 承 力 件,
长期工作温度为 100℃ 。
664/5232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5232 环氧树脂体系,664 玻璃纤维织物。
664/5232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10~12m,长度 50m。
664/5232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制
并生产。2003 年 11 月通过国防科工委鉴定。
101 2  性能
16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5232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10
17 所示。

图 10
17 5232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664/5232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75。
表 10
75 664/5232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40
7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0
22 JC/T776—1985(
1996)

  单位面积质量/(
g/m 2)
515 JC/T780—1987(
1996)

  预浸料单层压厚/mm 0
21 GB/T3855—1983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664/5232 复合材料 (用模压法成型) 物理性能见表 10


76。
表 10
76 664/523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空隙率/% ≤1 GB/T3365—1982

  玻璃化转变温度/℃ 180 DMA 法

359
2) 力学性能  664/523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 77。
表 10
77 664/523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80℃

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52


8
GB/T3354—1999
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7
6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61
9 53
3 Q/6S1139—1994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772 679


Q/6S1141—1994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7
9 26
1

3) 耐环境性能  664/5232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10


( 78。
表 10
78 664/5232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弯曲强度/MPa 602 Q/6S1141—1994

  弯曲弹性模量/GPa 26
1 Z91280—1992

  剪切强度/MPa 60
3 Q/6S1139—1994

   注:试样放入盛有蒸馏水的容器中,置于 100~105℃ 烘箱内处理 48h。

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树脂黏度随温度变化关系如图 10
18 所示。
② 树脂流动度:预浸料的树脂流动度的典型值为 35% 。

图 10
18 5232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

10116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664/5232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采用热 压 罐 或 模 压 法。664/5232 复 合 材 料 固 化 成 型 工 艺 见
表 10
79。
10
1 4  使用情况
16
用于直升机主减速器、柔性杆等部件。
10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16
材料标准:Q/6S1487—1999 《
5232/664 玻璃纤维布高温固化环氧树脂预浸料标准》。

360
表 10
79 664/5232 复合材料固化成型工艺参数

升温速度 125℃ 保温 固化温度 固化时间 卸模温度


压力/MPa 加压点/℃
/(℃/mi
n) 时间/mi
n /℃ /mi
n /℃

1~3 0
3~0
5 125 60 175~185 180~195 ≤60

10
1 6  其他
16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 包 装 箱 应 平 放, 防 止 受 潮, 避 免 碰 撞 或 剧 烈 震 动。 宜 在 低
温条件下长途运输。
③ 贮存:预浸料可以在 -18℃ 条件下存放 6 个月以上,室温下贮存期不大于 10 天。
10
1 800/5232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7 RC10
10
1171  概述
RC10800/5232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 材 料 是 以 180℃ 固 化 的 5232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体,以 RC10
800 玻 璃 纤 维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可 用 热 压 罐 法、 模 压 法 成 型 复 合 材 料。
800/5232 复合材料具有优 异 的 力 学 性 能, 耐 湿 热 性 和 抗 疲 劳 性 能, 适 于 制 造 飞 机 承
RC10
力构件,可在 100℃ 下长期工作。
800/5232 复 合 材 料 基 本 组 成:5232 改 性 环 氧 树 脂 体 系,RC10
RC10 800 玻 璃 纤 维
粗纱。
800/5232 预浸料成卷供应:每卷长度为 85m,宽度为 34mm。
RC10
800/5232 预浸料及其复合 材 料 由 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RC10
院研制并生产。2003 年 11 月通过国防科工委鉴定。
101 2  性能
17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5232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10 17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RC10
800/5232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80。
表 10
 800/5232 预浸料物理性能
80 RC10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23±1 22
09 JC/T780—1987(
1996)
线密度/(
g/m) 24
95±0
35 24
8
挥发分含量/% 8
≤0 0
41 JC/T776—1985(
1996)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 0
51

③ 复合材料 物 理 性 能   RC10
800/5232 复 合 材 料 (用 模 压 法 成 型 ) 物 理 性 能 见 表
10
81。
表 10
 800/523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81 RC10

项     目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空隙率/% ≤1 GB/T3365—1982

  玻璃化转变温度/℃ ≥180 TMA 法

361
2) 力学性能  RC10
( 800/523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82。
表 10
 800/523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82 RC10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8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466 1024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7
0 52
3 GB/T3354—1999

泊松比 典型值 0
3 0
23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726 605


GB/T3856—1983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1
6 47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80 53 Q/6S1139—1994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690 1470


Q/6S1141—1994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9 59

3) 耐环境性能  RC10
( 800/5232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10
83。
表 10
 800/5232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83 RC10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85℃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③ 475 GB/T3856—1983

典型值 ① 1620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② 1650

典型值 ③ 1520 1250


Q/6S1141—1994
典型值 ① 64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② 62

典型值 ③ 59 57

典型值 ① 58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② 65 Q/6S1142—1994

典型值 ③ 58 40

  ① 将试样放入盛有蒸馏水的容器中,置于 100~105℃ 烘箱内处理 48h。


② 将经 ① 条件处理的试样立即进行 100~105℃ 的 24h 烘干处理。
③ 湿热处理的条件为试样放置在 70℃ 及相对湿度大于 95% 的湿、热环境中处理 1000h。

4) 工艺性能

① 黏度温度曲线:树脂黏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 1018 所示。

② 树脂流动度:预浸带的树脂流动度的典型值为 17% 。
10
117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RC10800/5232 复合材料成型工 艺 采 用 热 压 罐 或 模 压 法。 复 合 材 料 固 化 成 型 工 艺 见 表
10
84。
10
1 4  使用情况
17
已用于直升机柔性杆。
10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17
材料标准:Q/6S1488—1999 《 800 高温固化环氧玻璃纤维预浸带》。
5232/RC10

362
表 10
 800/5232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参数
84 RC10

升温速度 压力 加压点 125℃ 保温 固化温度 固化时间 卸模温度


/(℃/mi
n) /MPa /℃ 时间/mi
n /℃ /mi
n /℃

1~3 0
3~0
5 125 60 180±5 180~195 ≤60

   注:疲劳件固化时间延长 60mi
n。

10
1 6  其他
17
① 包装:每卷预浸带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 包 装 箱 应 平 放, 防 止 受 潮, 避 免 碰 撞 或 剧 烈 震 动。 宜 在 低
温条件下长途运输。
③ 贮存:预浸带可以在 -18℃ 条件下存放 6 个月以上,室温下贮存期不大于 10 天。
10
1 210/5251 低介电 RTM 成型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8 EW
10
1181  概述
EW210/5251 低介电 RTM 成型 玻 璃 纤 维 织 物 环 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160℃ 固 化 的
5251 改性环氧树脂体系为基体,以 EW210 玻璃纤维织物为增强材料,采用 RTM 成型的复
合材料。EW 210/5251 复合材料具有 良 好 的 力 学 性 能 和 电 性 能, 适 用 于 制 造 实 芯 半 波 壁 结
构雷达罩,可于 -55~155℃ 长期工作。
EW210/5251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5251 树脂体系,EW
210 无碱斜纹玻璃织物。
供应状态:5251 树脂体系按 A、B 两组分分装供应。
5251RTM 用环氧树脂及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
制并生产。1993 年 6 月通过空军科技部鉴定。
101 2  性能
18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EW
210/5251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85。
表 10
 210/5251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85 EW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介电常数 4
08
测试频率:
9370MHz
  介电损耗角正切 0
0217

  密度/(
g/cm3) 1
69~1
76

  纤维体积含量/% 43
0~46
0

  干态玻璃化温度/℃ 230 DMA 法

2) 力学性能  EW
( 210/5251 复合材料性能见表 10 86。
3) 工艺性能  5251 树 脂 体 系 具 有 优 异 的 工 艺 性 能。 树 脂 黏 度 适 中, 易 于 气 泡 排 出,

树脂贮存期长,可重复使用。树脂最佳压 注 温 度 为 40℃ ,5251 树 脂 在 不 同 温 度 下 黏 度 变 化
如图 10
19 所示。5251 树脂在 40℃ 时 黏 度 时 间 的 变 化 如 图 10
20 所 示。 树 脂 在 40℃ 时 适 用
期大于 36h,5251 树脂在不同贮存期后黏度温度的变化如图 10
21 所示。
4) 使用性能

相容性:使用 H01
101H 环氧 底 漆、S04
9501HY 抗 雨 蚀 涂 层 和 S04
9101H 聚 氨 酯 面
漆经飞机多次飞行考核,相容性良好。

363
表 10
 210/525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86 EW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130℃ 155℃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340 295 320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9
5 18
2 18
2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45 230 230


GB/T1447—1983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
0 13
0 12
5

经向泊松比 典型值 0
155

纬向泊松比 典型值 0
13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425 285 300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8
6 18
3 21
0
GB/T1148—1983
纬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330 225 220

纬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4
7 15
5 14
9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94 67 60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3
5 2
26 1
72

经向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48
3
GB/T1450
1—1983
纬向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48
3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460 440 460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7
5 17
5 17
5
GB/T1449—1983
纬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330 330 320

纬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4
5 14
5 14
3

挤压强度/MPa 典型值 340

冲击强度/(
J/cm2) 典型值 32 GB/T1451—1983

图 10
19 5251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关系曲线

10
118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EW210/5251 玻璃纤维织物复合材料制件的成型工艺采用 RTM 方法,其各阶段的成型
工艺参数见表 10
87。

364
图 10
20 5251 树脂体系在 40℃ 下的黏度时间关系曲线

图 10
21 5251 树脂在室温下存放不同时间后的黏度温度关系
(升温速率 2℃/mi
n)

表 10
 210/5251 玻璃纤维织物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参数
87 EW

工 艺 阶 段 温度及时间要求 升 温 速 率

  树脂预热阶段 35~45℃ 5~3℃/mi


0 n

30~40℃
  树脂压注阶段 保温
一般在 30h 内完成

  固化阶段 (
160±5)℃ ,
4h 1~3℃/mi

  后处理阶段 (
180±5)℃ ,
4h 1~3℃/mi

10
1184  使用情况
EW210/5251 复合材料已批量用于飞机机载雷达天线罩和潜艇雷达天线罩 。
10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18
使用工艺说明书:Q/6SZ1494—1996 《飞机雷达罩制造工艺说明书》。
10
1 6  其他
18
① 包装:树脂体系分 A、B 两组 分 分 别 盛 装 在 塑 料 桶 中。 每 个 包 装 桶 上 应 有 明 显 的 标
识,标明材料牌号、数量、生产日期、批号、生产厂家。
② 运输:树脂按一般化学品 要 求 运 输。 在 运 输 中 应 避 免 倒 置, 避 免 碰 撞 或 剧 烈 震 动。

365
玻璃纤维织物运输时应平放,防止受潮。
③ 贮 存 :5152 树 脂 A、B 两 组 分 应 单 独 贮 存 。 贮 存 温 度 范 围 为 : -18~30℃ 。 贮 存
环 境 应 清 洁 、 干 燥 、 通 风 , 避 免 阳 光 直 接 照 射 。 A 组 分 贮 存 期 为 1 年 ;B 组 分 贮 存 期 为
半年。
10
1 220A/5258 低介电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9 SW
10
1191  概述
SW220A/5258 低介电玻璃纤维织物环 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5258 改 性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基体,以 SW
220A 玻璃纤维 织 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SW
220A/5258 预 浸 料 贮 存 期 长, 工
艺性好,可用热压罐法和真空袋法成型。SW
220A/5258 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断裂韧性、 耐
水性、抗化学性、抗疲劳性及优良的电性能, 适 于 制 造 雷 达 天 线 罩, 可 在 -55~100℃ 长 期
工作。
220A/5258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5258 环氧树脂体系,SW
SW 220A 玻璃布。
220A/5258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0
SW 9~092m,长度不小于 40m。
220A/5258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SW
研制并生产。1998 年 6 月通过海军装备部鉴定。
101 2  性能
19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10
22 所示。

图 10
22 5258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SW
220A/5258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88。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SW220A/5258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89。

366
表 10
 220A/5258 预浸料物理性能
88 SW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挥发分含量/% 5
≤1 JC/T776—1985(
1996)
  凝胶时间(
175℃ )
/mi
n 13~17 JC/T774—1982(
1996)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230±20 GB/T3855—1983
  树脂质量含量/% 38±3 JC/T780—1987(
1996)

表 10
 220A/5258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89 SW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介电常数 4
35 GB/T5597—1985

  介电损耗角正切 0
015 9GHz

  玻璃化转变温度/℃ 138 DMA

2) 力学性能  SW
( 220A/5258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90。
表 10
 220A/5258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90 SW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45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5
9
ASTM D3039M:
1993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92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1
9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508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7
4
ASTM D695M:
1991
纬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425

纬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4
5

经向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7
2
IGC02
46
235A:
1985
纬向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1
4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863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7
7
ASTM D790M:
1993
纬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701

纬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2
1

3) 耐环境性能

① 耐湿热性   按 GJB150
11—1986 《军 用 设 备 环 境 试 验 方 法   盐 雾 试 验 》 规 定 的 要
求,SW
220A/5258 复合材料在相对湿 度 95% 、 温 度 70℃ 的 湿 热 条 件 下, 老 化 1000h 后 的
室温力学性能见表 10
91。
② 耐盐雾性   按 GJB150
11—1986 《军 用 设 备 环 境 试 验 方 法   盐 雾 试 验 》 规 定 的 要
求,SW
220A/5258 复合材料经 96h 盐雾试验后,试件表面未发现腐蚀现象,盐雾试验后复
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92。

367
表 10
 220A/5258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91 SW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经向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63
3
IGC02
46
235A:
1985
纬向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54
4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566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4
9
ASTM D790M:
1993
纬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449

纬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0
9

表 10
 220A/5258 复合材料耐盐雾老化性能
92 SW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经向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7
3
IGC02
46
235A:
1985
纬向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5
7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787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4
7
ASTM D790M:
1993
纬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671

纬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1
5

③ 耐霉菌性   按 GJB150
11—1986 《军 用 设 备 环 境 试 验 方 法   盐 雾 试 验 》 规 定 的 要
求,使用黑曲霉、黄曲霉、杂色曲霉、绳状曲霉和球毛壳霉 5 种霉菌,在 MJ 902 型 霉 菌 试
验箱内,经 28 天循环后,SW
220A/5258 环 氧 树 脂 玻 璃 布 预 浸 料 层 板 试 件 表 面 均 未 发 现 长
霉现象,长霉等级为 0 级。
4) 工艺性能   预浸料黏性较差,铺贴预浸料时需要电吹风加热。

5) 使用性能  SW
( 220A/5258 环氧树脂玻璃布预浸料与 Nomex 蜂窝有较好的粘接性,
在制备夹层结构时不需使用胶膜即可实现蒙皮材料与 Nomex 蜂窝的良好粘接。
10
119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SW220A/5258 复合材料主要采用热压罐法成型。其固化工艺主要参数如图 10
23 所示。

图 10
 220A/5258 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
23 SW

368
10
1 4  使用情况
19
已用于飞机雷达天线罩。
10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19
材料标准:Q/6S1400—1998 《
SW220A/5258 高温固化环氧树脂玻璃布预浸料》。
使用工艺说 明 书:Q/6SZ1588—1998 《SW220A/5258 高 温 固 化 环 氧 玻 璃 布 预 浸 料 使
用工艺说明书》。
10
1 6  其他
19
① 包装:预浸料两面用厚 0 1mm 带色压 花 膜 覆 盖, 然 后 卷 在 直 径 为 90~100mm 硬 质
筒上,最后产品密封在 不 透 气 的 塑 料 袋 内。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用 硬 质 包 装 箱, 两 端 用 软 固 定 隔
开,包装箱上标明预浸料牌号、批号、数量、制造日期和生产单位,并注明小心轻放、防潮
和方向标记。
② 运输:预浸料可以用现行任 何 一 种 带 篷 运 输 工 具 运 输。 运 输 过 程 中 应 防 止 碰 撞 损 伤
密封塑料袋。
③ 贮存:预浸料在不高于 30℃ 条件下密封贮存,贮存期为 1 年。
10
1 60/F
20 EW BG
210 低介电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1201  概述
EW60/FBG
210 低介电阻燃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F
BG
210 阻燃环
氧树脂体系为基体,以 EW
60 玻璃纤维织物为增强材料制成。EW
60/F
BG
210 复合材料可
用真空袋法、热压罐法和模压法成型,具有优异的断裂韧性、阻燃性、耐环境性及介电性能。
适合于飞机雷达罩防雷击分流条载体材料,可于 150℃ 下短时工作或在 110℃ 下长期工作。
60/F
EW BG
210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F
BG
210 环氧树脂体系,KH
550 硅烷偶联剂处
理 EW
60 玻璃布。
60/F
EW BG
210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200~300mm,长度不小于 20m。
60/F
EW BG
210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 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济 南 特 种 结 构 研
究所研制并生产。1999 年 1 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101 2  性能
20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预 浸 料 物 理 性 能  EW60/FBG210 环 氧 树 脂 玻 璃 布 预 浸 料 的 树 脂 质 量 含 量 为

38%±3% 按照 GB T2577 1989 测定)
( / — 。
② 复合 材 料 物 理 性 能  EW 60/FBG210 复 合 材 料 (真 空 袋 法 成 型 ) 物 理 性 能 见

表 10
93。
表 10
 60/F
93 EW BG
210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密度/(
g/cm 3)

75 GB/T1463—1988

  玻璃化转变温度/℃ 236 DSC 法

  吸湿率/% 0
8 GB/T1462—1988

  阻燃性 Ⅰ级 GB/T2408—1996

  介电常数 3
52 波导短路法

  介电损耗角正切 0
020 频率 9370MHz

369
2) 力学性能  EW
( 60/F
BG
210 复合材料 (真空袋法成型) 力学性能见表 10
94。
表 10
 60/F
94 EW BG
210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155℃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52 223


GB/T1447—1983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5
3 12
6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222 197


GB/T1449—1983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4
5 11
0

冲击强度/(
J/cm2) 典型值 8
32 GB/T1451—1983

挤压强度/MPa 典型值 213 GB/T7559—1987

3) 耐环境性能  EW
( 60/F
BG
210 复 合 材 料 具 有 优 异 的 耐 候 性 能, 经 耐 湿 老 化、 盐
雾、霉菌、砂尘试验后无色泽变化,性能良好。
4) 工艺性能   预浸料无黏性,需采用加热铺层。

5) 使用性能

① 机械加工性能
钻孔:可采用普通钻头或硬质合金钻头,钻孔转速为 700~750r
/mim。
切割:薄板可采用剪板机或手工裁剪。
② 连接性能   可采用压铆机进行铆接。
10
120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EW60/FBG2
10 复合材料真空袋成型工艺参数见表 10
95。
表 10
 60/F
95 EW BG
210 复合材料真空袋成型工艺参数

升温速率/(℃/mi
n) 成型压力/MPa 加压温度/℃ 成型温度/℃ 保温时间/h

1~3 0
1 120~130 195~205 4

10
1 4  使用情况
20
已用于多种飞机雷达罩防雷击分流条。
10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20
材料标准:Q/31GJ6
37—1998 《
FBG
2 60 改性环氧树脂玻璃布预浸料标准》。
10/EW
使用工艺说明书:Q/31GJ
437—1998 《飞机雷达罩防雷击系统载体材料生产说明书》。

10
1 6  其他
20
① 包装:预浸料用聚乙烯薄膜密封包装后放入专用纸箱内。
② 运输:运输过程中应防止受潮,避免明火和重物挤压。
③ 贮存:预浸料自出厂之日起室温下贮存期不超过 15 天,0~7℃ 条件下贮存期不超过
1 个月。
10
1 90/F
21 M JN
201 低介电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1211  概述
M90/F
JN201 低介电玻璃纤维织物 环 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F
 JN
201 环 氧 树 脂 体

370
系为 基 体, 以 M
90 玻 璃 纤 维 织 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M
90/F
JN
201 复 合 材 料 可 用 热 压 罐
法、真空袋法和模压法成型,具有优良的介电性能、力学性能和耐环境性能,可作为驻点温
度为 155℃ 以下的飞机雷达罩或其他电磁窗材料使用。
90/F
M JN
201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F JN
201 环氧树脂体系, M
90 玻璃布。
90/F
M JN
201 预浸料以 900mm×2000mm 的尺寸供应。
90/F
M JN
201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济 南 特 种 结 构 研 究
所研制并生产。1987 年 12 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101 2  性能
21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F
JN
201 环氧树脂体系红外光谱见图 10
24。

图 10
24 F
JN
201 环氧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M
90/F
JN
201 预浸料的物理性能见表 10
96。
表 10
 90/F
96 M JN
201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90±9

  树脂质量含量/% 52±2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0
01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M
90/F
JN
201 复合材料 (真空袋低压法成型) 物理性能见表
10
97。

371
表 10
 90/F
97 M JN
201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44~48 GB/T2577—1989

  密度/(
g/cm3)

67~1
73 GB/T1463—1988

  玻璃化转变温度/℃ ≥213 DSC 法

  介电常数 4
0±0
1 波导短路法

  介电损耗角正切 019
≤0 频率 10GHz

2) 力学性能  M
( 90/F
JN
201 复合材料 (真空袋低压法成型) 力学性能见表 10
98。
表 10
 90/F
98 M JN
20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125℃ 155℃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49 226 221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7
6 15
7 14
7

经向泊松比 典型值 0
134 GB/T1447—1983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75 218 185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9
4 15
7 15
6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344 236 184


GB/T1448—1983
纬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316 236 210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2 83 64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MPa 典型值 2
3 2
0 1
3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
9 7
3 7
2 GB/T1450
1—1983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415 305 256
GB/T1449—1983
纬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395 333 250
经向挤压强度/MPa 典型值 274 212 176
GB/T7559—1987
纬向挤压强度/MPa 典型值 263 186 176

3) 耐环境 性 能   M
( 90/F
JN
201 复 合 材 料 (真 空 袋 低 压 法 成 型 ) 经 过 (
125℃ ×
100h+155℃×10h) 热老化后,复合材料在 155℃ 下力学性能见表 10
99。
表 10
 90/F
99 M JN
201 复合材料热老化后的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155℃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08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4
7

经向泊松比 典型值 0
198 GB/T1447—1983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48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4
7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83


GB/T1448—1983
纬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92

372
续表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155℃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4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
65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6
58 GB/T1450
1—1983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288
GB/T1449—1983
纬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285
经向挤压强度/MPa 典型值 193
GB/T7559—1987
纬向挤压强度/MPa 典型值 188

4) 工艺性能   树脂黏度适中,成型压力低,适合于多种成型方法。

5) 使用性能

① 机械加工性能:机械加工性能与一般的树脂基复合材料相同,无特殊要求。
② 相容性:复合材料与涂料的相容性好,适合于复合材料表面保护所用的各种涂料。
10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21
典型成型工艺参数见表 10 100。后处理工艺:180℃×10h。
表 10
100 F
JN
201 复合材料真空袋低压成型工艺参数
升温速率/mi
n 成型压力/MPa 加压温度 成型温度与时间


5~1
5 0
1 80℃ 80℃×100mi
n+120℃×2h+165℃×3h

10
1214  使用情况
M /
90 FJN
201 复合材料已用于歼击机机头雷达罩、电视天线罩。
10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21
材料标准:Q/31GJ 
631—1997,《
FJN
2 90 环氧树脂玻璃布预浸料技术标准》。
01/M
使用工艺说明书:Q/31GJ
431—1997, 《
 FJN
2 90 环氧树脂玻璃 布 预 浸 料 使 用
01/M
工艺说明书》。
10
1 6  其他
21
① 包装:预浸料用聚乙烯薄膜包覆并密封。
② 运输:预浸料应于 -18℃ 环境中冷藏运输。
③ 贮存:预浸料于 -18℃ 环境下贮存期为 6 个月,室温下贮存期不超过 24h。
10
1 210/F
22 M JN
201 低介电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1221  概述
M210/FJN
201 低介电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F
JN
201 环氧树脂体
系为基体,以 M
210 玻璃 纤 维 织 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M
210/F
JN
201 复 合 材 料 可 用 热 压
罐法、真空袋法和模压法成型,具有优良的介电性能、力学性能和耐环境性能,可作为驻点
温度为 155℃ 以下的飞机雷达罩或其他电磁窗材料使用。
210/F
M JN
201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F JN
201 环氧树脂体系, M
210 玻璃布。
210/F
M JN
201 预浸料以 900mm×2000mm 的尺寸供应。
210/F
M JN
201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济南特种结构研究
所研制并生产。1987 年 12 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373
101 2  性能
22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FJN
2 01 环氧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10
 24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M
210/FJN
201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101。
表 10
 210/F
101 M JN
201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 2)
210±21
  树脂质量含量/% 52±2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24±0
024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M
210/F
JN
201 复 合 材 料 (真 空 袋 低 压 法 成 型) 物 理 性 能 见
表 10
102。
表 10
 210/F
102 M JN
201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44~48 GB/T2577—1989

  密度/(
g/cm3) 1
67~1
73 GB/T1463—1988

  玻璃化转变温度/℃ ≥213 DSC 法

  介电常数 4
0±0
1 波导短路法

  介电损耗角正切 019
≤0 频率 10GHz

2) 力 学 性 能   M
( 210/F
JN
201 复 合 材 料 (真 空 袋 低 压 法 成 型 )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10
103。
表 10
 210/F
103 M JN
20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302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7
6
经向泊松比 典型值 0
13 GB/T1447—1983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36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6
5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30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0
5
GB/T1448—1983
纬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66
纬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1
5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62 GB/T3355—1982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
44 GB/T1450
1—1983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415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1
1
GB/T1449—1983
纬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340
纬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7
4
经向挤压强度/MPa 典型值 235
GB/T7559—1987
纬向挤压强度/MPa 典型值 260

374
3) 耐环境性 能   M
( 210/F
JN
201 复 合 材 料 (真 空 袋 低 压 法 成 型 ) 经 过 (
100℃ ×
150h) 热老化后的力学性能见表 10
104。
表 10
 210/F
104 M JN
201 复合材料经过热老化后的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85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6
7

经向泊松比 典型值 0
12 GB/T1447—1983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30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
7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20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9
6
GB/T1448—1983
纬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85

纬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8
7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82
6 GB/T3355—1982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9
9 GB/T1450
1—1983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388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0
5
GB/T1449—1983
纬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355

纬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6
6

经向挤压强度/MPa 典型值 260


GB/T7559—1987
纬向挤压强度/MPa 典型值 277

4) 工艺性能   树脂黏度适中,成型压力低,适合于多种成型方法。

5) 使用性能

① 机械加工性能:机械加工性能与一般的树脂基复合材料相同,无特殊要求。
② 相容性:复合材料与涂料的相容性好,适合于复合材料表面保护所用的各种涂料。
10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22
典型成型工艺参数见表 10 105。后处理工艺:180℃×10h。
表 10
105 F
JN
201 复合材料真空袋低压成型工艺参数

升温速率/(℃/mi
n) 成型压力/MPa 加压温度/℃ 成型温度与时间


5~1
5 0
1 80 80℃×100mi
n+120℃×2h+165℃×3h

10
1224  使用情况
M /
210 FJN
201 复合材料已用于歼击轰炸机机头雷达罩。
10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22
材料标准:Q/31GJ 
632—1998 《
FJN
2 210 环氧树脂玻璃布预浸料技术标准》。
01/M

375
使用工艺说明书:Q/31GJ
432—1998 《
 FJN
2 210 环 氧 树 脂 玻 璃 布 预 浸 料 使 用
01/M
工艺说明书》。
10
1 6  其他
22
① 包装:预浸料用聚乙烯薄膜包覆并密封。
② 运输:预浸料应于 -18℃ 环境中冷藏运输。
③ 贮存:预浸料于 -18℃ 环境下贮存期为 6 个月,室温下贮存期不超过 24h。
10
123 F
BG
213 低介电 RTM 成型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1 1  概述
23

BG
213 低介电 RTM 成型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 以 F
JN
213 环 氧 树
脂体系为基体,以无碱玻璃纤维织物为增强材料制成。F
BG
213 复合材料采用 RTM 工艺
成型,具有良好的介电性能,优异的力学性能、抗化学性能、耐湿热性能和耐环境性能,可
用于机载雷达罩及其他结构件,可在 155℃ 下长期使用。

BG
213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F
JN
213 环氧树脂体系,无碱玻璃布。

JN
213 树脂体系 各 组 分 分 装 供 应,F
BG
213 复 合 材 料 以 板 材 或 用 户 要 求 的 形 式
供应。

JN
213 环氧树脂体系及 F
BG
213 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济南特种
结构研究所研制并生产。1992 年 12 月通过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
101 2  性能
23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F
JN
213 环氧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10
25 所示。

图 10
25 F
JN
213 环氧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②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F BG2
13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10106。

2) 力学性能  F
( BG
21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107。

3) 耐环境性能  F
( BG
213 复合材料经过湿热、盐雾、霉菌和沙尘等环境老化后的力
学性能见表 10
108。

376
表 10
106 F
BG
213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密度/(
g/cm3) 1
72~1
73 GB/T1463—1988

  空隙率/% 15
≤1 GB/T3365—1982

  巴氏硬度 74
6 GB/T3854—1983

  纤维体积含量/% 36
7 GB/T2577—1989

  吸湿率/% 0
11 GB/T1462—1988

  玻璃化转变温度/℃ 197 DMA 法

  介电常数 3
9±0
1 波导短路法

  介电损耗角正切 0
018±0
002 频率 9370MHz

表 10
107 F
BG
21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125℃ 155℃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340 325 299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9
9 110
3
GB/T1447—1983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37 245 227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
5 12
3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318 218 112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4
7 17
0 13
2
GB/T1448—1983
纬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89 167 77
纬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8
4 14
0 10
2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1 71 56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MPa 典型值 3
6 2
2 2
6
经向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33
2 25 23
GB/T1450
1—1983
纬向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30
2 23
5 21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538 477 298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0 19
4 14
9
GB/T1449—1983
纬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400 357 220
纬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7
7 16
3 10
5
经向挤压强度/MPa 典型值 517 424 415
GB/T7559—1987
纬向挤压强度/MPa 典型值 425 364 358
经向冲击强度/(
J/mm2) 典型值 0
19 0
22
GB/T1450
2—1983
纬向冲击强度/(
J/mm2) 典型值 0
14 0
15

表 10
108 F
BG
213 复合材料热老化后的力学性能

环境处理方式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湿热 ① 盐雾 ② 霉菌 ③ 沙尘 ④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77 267 278 277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0
5 18
3 19
2 16
9 GB/T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14 205 208 1447—1983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0


9 14
6 14
9

377
续表

环境处理方式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湿热 ① 盐雾 ② 霉菌 ③ 沙尘 ④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56 264 266 297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4
7 22
3 22
1 19
2 GB/T
纬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15 211 205 1448—1983

纬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8
3 18
2 18
2

经向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26
3 210
6 27
3 29
3 GB/T
纬向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210
8 24
7 210
7 1—1983
1450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418 420 424 505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8
6 19
3 21
3 23 GB/T
纬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308 316 295 1449—1983

纬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5
7 17
5 15
1

经向挤压强度/MPa 典型值 687 665 710 GB/T

纬向挤压强度/MPa 典型值 573 529 473 7559—1987

经向冲击强度/(
J/mm2) 典型值 0
17 0
17 0
18 GB/T
纬向冲击强度/(
J/mm2) 典型值 0
13 0
13 0
14 2—1983
1450

  ① 按 GJB150
9—1986 试验。
② 按 GJB150
11—1986 试验。
③ 按 GJB150
10—1986 试验。
④ 按 GJB150
12—1986 试验。

4) 工艺性能  F
( JN
213 树 脂 黏 度 小, 适 用 期 长, 对 纤 维 浸 润 性 良 好, 具 有 良 好 的
RTM 成型工艺特性,40℃ 时的黏度为 0 2Pa·s,适用期 36h 以上,可以在室温和较高温度
下进行工艺操作。尤其适合于大型雷达 罩 等 制 件 的 RTM 成 型。 其 黏 度温 度 及 黏 度时 间 曲
线分别如图 10
26、图 10
27 所示。

图 10
26 F
JN
213 树脂黏度温度曲线 图 10
27 F
JN
213 树脂黏度时间曲线

5) 使用性能

机械加工性能:机械加工性能与一般的树脂基复合材料相同,无特殊要求。
相容性:复合材料与涂料的相容性好,适合于复合材料表面保护所用的各种涂料。

378
10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23

BG
213 复合材料采用 RTM 工艺成型,具体工艺方法参见 Q/31GJ
433—1998。

101
234  使用情况
FBG2
13/玻璃布复合材料已用于飞机雷达罩制造。
10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23
材料标准:Q/31GJ 
633—1998 《
FJN
213 三官能 团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及 其 E 玻 璃 纤 维 增
强复合材料》。
使用工 艺 说 明 书: Q/31GJ
433—1998 《
 FBG
213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RTM 成 型 工 艺 说
明书》。
10
1 6  其他
23
① 包装:F
JN
213 树脂体系的各组分分别包装。包装容器为密封塑料桶,桶上标签包
含以下内容:材料类型、质量、出厂日期、批次、贮存条件及贮存期等。F BG
213 复合材
料采用木箱包装,并有防潮措施。
② 运输:树脂体系 按 照 化 学 品 运 输, 应 防 潮、 防 晒 和 防 剧 烈 震 荡。F
BG
213 复 合 材
料制件按照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避免碰撞。
③ 贮存:树脂体系各组分 单 独 贮 存, 存 放 于 干 燥 通 风 环 境, 贮 存 期 1 年。F
BG
213
复合材料在室温干燥条件下保存。
10
124 YE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1 1  概述
24
YE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环氧树脂体系为基体, 以高强 S 玻璃纤维或其织
物为增强材料制 成。 按 照 树 脂 体 系 的 不 同, 复 合 材 料 分 为 YEW
7808 和 YEB
79122 种 牌
号,可在 -45~60℃ 下长期使用。
YE 玻璃纤维 环 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基 本 组 成: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高 强 S 玻 璃 纤 维 或 其
织物。
YE 玻璃纤维环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以 层 压 板、 型 材 或 按 照 设 计 要 求 制 成 各 种 制 件 形 式
供应。
YE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由北京航空航 天大学、保定飞机螺旋桨制造厂和 南 京
航空航天大学研制并生产。于 1983 年 3 月由原航空工业部鉴定通过。
10
1 2  性能
24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预浸料性能
 外观:表面平整,质地均匀,无气泡和杂质,纤维应平行连续,无结扣和皱褶。

 挥发分含量: ≤2% 。

 树脂质量含量:27%~33% 。

② 复合材料层压板的物理性能
 密度:1
a 0g/cm3 。
9~2
 纤维体积含量:67%~73% 。

 空隙率: <2% 。

2) 力 学 性 能   YEW
( 7808 和 YEB
7912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分 别 见 表 10
109、 表
10
110。

379
表 10
 7808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109 YEW
铺 层 方 向
性     能
单    向 ±45
°
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180~1320 302~333
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1
6~43
6 16
4~17
1
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1~73 56~59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9
5 12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1
6~43
1 16
5~17
2

表 10
110 YEB
791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铺 层 方 向
性     能
单    向 ±45
°
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180~1270 308~328
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1
1~43
1 16
1~17
2
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3~75 58~61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0 12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1
6~42
6 16
7~17
1

3) 耐环境性能   在温度 (
( 40±1)℃ 、 相 对 湿 度 95% ~100% 条 件 下 经 1920h 老 化 后,
YEW7808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吸湿 率 为 16% , 弯 曲 强 度 保 持 率 为 86% 。YEB 7912 玻 璃
纤维复合材料的吸湿率为 1 6% ,弯曲强度保持率为 83% 。
4) 使用性能

① 机械加工性能:YE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可采用碳化钨或镶金刚石刀具进行加工 ,也可
采用高压水切割机进行切割。
② 连接:YE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构件的连接可采用机械连接、胶接、胶铆、胶螺等多种
方式。
10
1 3  使用情况
24
用该材料制造的 20 片 Y
2 直升机旋翼桨叶,已完成地面试车和桨叶的疲劳定寿试验。
10
1 4  标准及技术文件
24
材料标准及使用工 艺 说 明 书:Q/BH 0146
0803 《 7808 和 YEB
08、YEW
JDH 7912 胶
液技术条件及使用说明书》 。
10
1 5  其他
24
① 包装:制件应放在牢固的 包 装 箱 内。 同 一 包 装 箱 中 放 置 多 个 制 件 时, 应 在 每 个 制 件
上覆盖中性牛皮纸,以与其他制件隔开。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运输过程中应防潮、防撞击。
③ 贮存:存放在温度为 18~30℃ ,相对湿度小于 70% 、空气清新的通风环境中。 堆放
时应平置,避免重压。
10
1 210/LT
25 SW 01A 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1251  概述
SW 01A 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低 温 固 化 LT
210/LT 01A 环 氧 树 脂 体
系为基体,以 SW
210 玻璃纤维 织 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SW 01A 预 浸 料 采 用 热 熔 法
210/LT

380
或溶液法制备,具有较长的 贮 存 期。SW 01 复 合 材 料 可 用 热 压 罐 法、 模 压 法 成 型,
210/LT
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韧性和工艺性能,可在 -55~80℃ 长期使用。
01A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LT
210/LT
SW 01A 低温固化环氧树脂体系,SW
210 玻璃纤
维织物。
SW 01A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1
210/LT 2m,长度每卷 50~100m。
0~1
01A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210/LT
SW
院研制并生产。
10
1 2  性能
25
(1 物理性能

① 预浸料物理性能  SW 01A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210/LT 111。
表 10
 210/LT
111 SW 01A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挥发分含量/% 5
<1
  树脂质量含量/% 40±5

  黏性 合格

  树脂流动度/% 2~10

  室温贮存期/天 10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205±10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9±0
01

②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SW 01A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210/LT 112。
表 10
 210/LT
112 SW 01A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密度/(
g/m 2)

9~2
1

  空隙率/% <1
  纤维体积含量/% 50~55

  玻璃化转变温度/℃ 153

2) 力学性能  SW
( 01A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210/LT 113。
表 10
 210/LT
113 SW 01A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80℃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607


9 570
1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30
3 29
3
GB/T1447—1983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53
7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5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520


0 453
GB/T3856—1983
纬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400
1 307
7

381
续表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80℃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735 631


8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7
5 26
5
GB/T1449—1983
纬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531
4 464
4

纬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2
8 22
0

经向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65 50
6 JC/T773—1982

纬向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56
8 43
5 (
1996)

3) 环境性能  SW
( 01A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10
210/LT 114。
表 10
 210/LT
114 SW 01A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80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20


7 GB/T3856—1983

经向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5
9 JC/T773—1982(
1996)

   注:湿热条件为 95~100℃ 水煮 48h。

4) 工艺性能

01A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关系曲线如图 10
LT 28 所示。
LT01A 树 脂 体 系 70℃ 的 凝 胶 时 间
为 2h。
5) 使 用 性 能  SW
( 01A 复 合
210/LT
材料 适 于 多 种 机 械 加 工 工 艺, 如 钻 孔、 铰
孔、铣切和高压水切割等。 同 时, 该 复合 材
料也适用于多种胶接连接和机械连接。
10
125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SW 01A 复 合 材 料 基 本 成 型 工
210/LT
艺如下。
固 化: 室 温 下 抽 真 空, 真 空 度 不 小 于 图 10
 01A 树脂体系黏
28 LT
度温度关系曲线
095MPa,以 1
0 0~2 n 升温至 (
0℃/mi 45
±5)℃ 时加压 0 7MPa,固化温度 70℃ ,保 温 4~5h 后, 以 不 大 于 2
6~0 n的速度
5℃/mi
冷却 (或在热压罐中自然冷却) 至 50℃ 以下,取出制件。
后处理:在自由状 态 下, 以 0 n升温至 (
5℃/mi
2~0 140±5)℃ , 保 温 2~2
5h 后,
以不大于 2 n 的速度冷却 (或在热压罐中自然冷却) 至 60℃ 以下,取出制件。
5℃/mi
10
126 WSFC
2016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1 1  概述
26
2016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F 型 环 氧 树 脂/潜 伏 性 固 化 剂 树 脂 体 系
WSFC
为基体,以高 强 连 续 玻 璃 纤 维 纱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WSFC
2016 预 浸 料 采 用 溶 液 法 制 备。

382
2016 复合材料可 采 用 湿 法、 半 干 法 和 干 法 缠 绕 成 型 和 模 压 成 型, 具 有 良 好 的 综 合
WSFC
性能。
2016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兵器工业集团 53 研究所研制及生产。
WSFC
10
1 2  性能
26
(1 力学性能  WSFC
) 2016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115。
表 10
115 WSFC
2016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温    度
性     能 试 样 方 法
室    温
平均值 1427
最大值 1550
纵向拉伸强度/MPa
最小值 1290
试样数 3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51
5
GB/T3354—1999
平均值 22
6
最大值 30
0
横向拉伸强度/MPa
最小值 20
5
试样数 30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17
7
平均值 1258
最大值 1460
纵向压缩强度/MPa
最小值 1130
试样数 30 GB/T3856—1983
平均值 221
横向压缩强度/MPa 最大值 253
最小值 206
平均值 63
6
最大值 68
0
纵横剪切强度/MPa
最小值 61
0
试样数 30 GB/T3355—1982
平均值 18
9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最大值 21
4
最小值 16
3
平均值 91
4
最大值 94
7
层间剪切强度/MPa JC/T773—1982(
1996)
最小值 86
1
试样数 30
平均值 1832
弯曲强度/MPa 最大值 1910
GB/T3356—1999
最小值 1722
弯曲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51
7

2) 工艺性能   凝胶时间:125~130℃ 25~30mi
( n。
10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26
适合于缠绕、模压成型工艺。
固化工艺参数:(
125~130)℃×2h+ (
165~170)℃×3h
10
1 4  使用情况
26
已用于在研装甲车辆主承力结构件。

383
10
127 WSFC
2013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1 1  概述
27
WSFC
2013 玻 璃 纤 维 环 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环 氧 树 脂 为 基 体 , 以 高 强 玻 璃 纤 维 为
增 强 材 料 , 采 用 湿 法 缠 绕 成 型 工 艺 制 成 , 适 合 制 造 圆 (或 方 ) 管 形 、 锥 形 、 球 形 等 回 转
体部件,复合材料综合力学性能好。
2013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基本组成:高强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体。
WSFC
2013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由兵器工业集团 53 研究所研制及生产。
WSFC
10
1 2  性能
27
1)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复合材料密度:2
( 12g/cm3 。
08~2
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WSFC
( 2013 复合材料 NOL 环力学性能见表 10
116。
表 10
116 WSFC
2013 复合材料 NOL 环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60℃ -55℃

最大值 1570 1480 1820

最小值 1300 1280 1390

拉伸强度/MPa 平均值 1430 1370 1570

离散系数 0
11 0
07 0
08

试样数 10 10 10
GB/T1458—1988
最大值 64
8 63
2 66
5

最小值 53
6 52
9 57
2

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60
58 59
6 62
2

离散系数 0
06 0
05 0
05

试样数 10 10 10

3) 工艺性能   树脂凝胶时间:30℃ ,6h;120℃ ,40mi


( n。
10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27
缠绕环境温度:20~35℃ ;固化工艺参数:120℃×2+140℃×2h+160℃×3h。
10
1 4  使用情况
27
已用于火箭弹发动机壳体、导弹发射管、装甲车辆弹药架的弹丸筒、弹药筒。
10
128 WSFC
2012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1 1  概述
28
2012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环氧树脂体系为基体,以高强玻璃纤维
WSFC
为增强材料制成,适于热压法成型。可制成平板状或形状复杂的复合材料部件。
2012 玻 璃 纤 维 环 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基 本 组 成 : 高 强 玻 璃 纤 维 , 环 氧 树 脂
WSFC
基体。
2012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由兵器工业集团 53 研究所研制及生产。
WSFC
101 2  性能
28
(1) 物理性能  WSFC
201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117。
2) 力学性能  WSFC
( 201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118。

384
表 10
117 WSFC
201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密度/(
g/cm
3)

97~2
04

  预浸料单层压厚/mm 0
18

表 10
118 WSFC
201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50℃

平均值 1550 1100


最大值 1640 1230
纵向拉伸强度/MPa 最小值 1480 980
离散系数 0
09 0
10
试样数 10 1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54
2 41
GB/T3354—1999
平均值 81
最大值 92
横向拉伸强度/MPa 最小值 72
离散系数 0
11
试样数 10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6
0
平均值 102 98
最大值 108 96
3
层间剪切强度/MPa 最小值 89
5 100 JC/T773—1982(
1996)
离散系数 0
07 0
05
试样数 10 10
平均值 2230 1600
最大值 2420 1830
弯曲强度/MPa 最小值 2050 1450
GB/T3356—1999
离散系数 0
09 0
09
试样数 10 10
弯曲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57 43
无缺口冲击强度/(
kJ/m2) 平均值 390 GB/T1043—1993

3) 工艺性能   树脂凝胶时间:120℃ ,25mi


( n。
10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28
成型压力:10MPa;固化温度:120℃×2h+135℃×2h+165℃×2h。
10
1 4  使用情况
28
火箭弹尾翼等承力构件。
10
129 FC
008
1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1 1  概述
29
FC
008
1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 材 料 是 以 热 塑 性 酚 醛 树 脂 固 化 多 官 能 环 氧 树 脂 体 系
为基体,以高强玻 璃 纤 维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FC
008
1 复 合 材 料 适 于 模 压 成 型, 工 艺 简 便,
成本低廉,并具有高强度、高冲击韧性的特点。

385
FC
008
1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 合 材 料 基 本 组 成: 热 塑 性 酚 醛 树 脂 固 化 多 官 能 环 氧 树
脂体系,高强玻璃纤维。
FC
008
1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由兵器工业集团第 53 研究所研制及生产。
101 2  性能
29
(1) 力学性能  FC
008
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119。
表 10
119 FC
008
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弯曲强度/MPa 600
GB/T1449—1983
  弯曲弹性模量/GPa 25~30

  冲击强度/(
kJ/m2) 400 GB/T1451—1983

  压缩强度/MPa 230 GB/T1448—1983

  层间剪切强度/MPa 220 GB/T1450


1—1983

2) 工艺性 能  FC
( 008
1 复 合 材 料 采 用 手 工 预 混 或 机 械 预 混, 可 采 用 快 速 模 压 工 艺
成型。
10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29
FC
008
1 复合材料的主要成型工艺参数见表 10
120。
表 10
120 FC
008
1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参数

材 料 名 称 工 序 名 称 温度/℃ 时间/mi
n 压力/MPa 备    注

烘 料 95~110 20~28 鼓风


FC
008
1
装 模 120~130 ≤2
预 浸 料
保 温 165~180 30 350~500

10
130  缠绕用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1 1  概述
30
缠绕用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通过高强玻璃纤维增强高性能芳香胺固化环氧基体
获得,适用于缠绕各种 高 性 能 复 合 材 料 容 器、 复 合 材 料 气 瓶 和 航 天 发 动 机 壳 体 及 各 种 点 火
器等。
缠绕用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由航天科技集团四院第四十三所研制并生产 。
101 2  性能
30
(1) 物理性能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121。
表 10
121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含胶量/% 22±2

  挥发分含量/% 5
<1

  起始反应温度/℃ 90 DSC

  折射率 1
5860

386
2) 力学性能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 122。
表 10
122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试 件 名 称 性     能 典 型 值

拉伸强度/MPa 1765

 NOL 环 拉伸弹性模量/GPa 56
5

剪切强度/MPa 53
9

PV/W 值/km 22
8
150mm 容器
环向纤维发挥强度/MPa 2900

PV/W 值/km 21
7
480mm 容器
环向纤维发挥强度/MPa 2810

3) 环境性能   按 GB/T3857—1987 《玻璃 纤 维 增 强 热 固 性 塑 料 耐 化 学 药 品 性 能 试 验



方法》 采用静态浸泡法,将试样按 3 个一组悬于 8 种介质中,在常温下不同时间的质量变化
率见表 10
123。
表 10
123  复合材料在不同环境中的质量变化率

介     质

浸泡时间 性 能 饱和 饱和 40% 20% 20% 30% 85%


汽油
NaC
l Na2CO3 NaOH 盐酸 醋酸 硫酸 磷酸

质量变化率/% 0
45 -0
74 -0
93 -2
88 1
84 1
96 10
34 0
09
15 天
试样外观变化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质量变化率/% 0
21 -1
38 -2
34 -3
48 2
06 6
39 11
42 0
10

15 天 内表面 外表面 外表面 树脂少量


试样外观变化 无 无 无 无
变软 无胶 无胶 脱落

质量变化率/% 0
21 -1
53 -7
50 -23
06 0
55 12
56 110
85 -0
06

150 天 外表面 外表面 树脂大 外表面 树脂少 表面局


试样外观变化 无 无
无胶 无胶 量脱落 无胶 量脱落 部分层

质量变化率/% 0
29 -10
27 -11
38 -43
10 1
13 -0
14 22
98 0
20

360 天 树脂部 树脂全 试样严 外表面 外表面 树脂大 表面局


试样外观变化 无
分脱落 部脱落 重腐蚀 无胶 无胶 量脱落 部分层

质量变化率/% -1
01 -6
24 — -34
79 -12
31 14
42 14
30 0
59

720 天 树脂部 树脂部 试样严 树脂基 外表面 树脂基 表面局


试样外观变化 —
分脱落 分脱落 重腐蚀 本脱落 无胶 本脱落 部分层

4) 工艺性能   湿法缠绕环氧基树脂及芳香胺固化剂体系在不同温度及时间下黏度变化

情况见表 10
124。
10
1 3  使用情况
30
已经应用于各种航天发动机壳体及各种点火器。

387
表 10
124  缠绕环氧基树脂体系在不同温度及时间下黏度变化

黏度/mPa·s 测 试 温 度

时间/h 25℃ 35℃ 45℃

0 520 430 110


1 1020 450 200
2 1240 540 250
3 1600 610 390
4 1460 760 580
5 1500 900 1300
6 1610 1210 4950

5 1790 1375 9150
7 1970 1540
8 2900 3150
9 3300 4450

5 3450 5250

2  国外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
10

10
21 E 玻璃纤维/913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2 1  概述
1
913 树脂是一种中温固化通用型环氧树脂体系,适于热压罐法、模压法成型。E 玻 璃 纤
维/913 环氧树脂预浸料具 有 良 好 的黏 性 和 铺 覆性, 易于成型。E 玻璃纤维/913 环氧树脂复
合材料具有优良的耐水和耐环境性能,可用于飞机承力结构,可在 -55~80℃ 长期工作。
913 树脂及其预浸料由 Hexc
el公司研制和生产。
10
2 2  性能
1
(1 力学性能  E 玻璃纤维/913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 125。
表 10
125 E 玻璃纤维/91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室温 70℃ 12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324 1153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2 45
泊松比 典型值 0
227 0
272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74 73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5 13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758 404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67 132
纵向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91 69 42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631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0

2) 耐环境性能  E 玻璃纤维/913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10


( 126。

388
表 10
126 E 玻璃纤维/913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纵向压缩强度/MPa 层间剪切强度/MPa
湿 热 条 件
湿    态 干    态 湿    态 干    态
未老化 716 92
水煮 12h 643 82
水煮 4 天 411 39
水煮 42 天 422 31
35℃ , 42 天
RH95~100% , 588 83
35℃ , 83 天
RH95~100% , 604 85
35℃ , 208 天
RH95~100% , 636 78

3) 工艺性能

① 树脂凝胶曲线如图 10
29 所示。
②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1030 所示。

图 10
29 913 树脂凝胶曲线 图 10
30 913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

10
2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1
① 热压罐工艺:抽真 空 到 560mmHg ( 1mmHg=133322Pa), 以 2~5℃/mi n的速度
加热到 90℃ , 保 温 30mi
n; 加 压 0
7MPa, 以 2~5℃/min 的 速 度 加 热 到 120℃ , 保 温
n;冷却到 60℃ 卸压取出零件。
60mi
② 模压 成 型: 加 压 2MPa, 以 不 大 于 15℃/mi
n 的 速 度 加 热 到 150℃ , 在 150℃ 下 保
温 20mi
n。
10
2 4  其他
1
预浸料贮存期: -18℃ 下 12 个月,0℃ 以下 6 个月,25℃ 下 2 个月。
10
22  玻璃纤维 914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2 1  概述
2
914 是高温固化的改性环氧树脂体系, 适 于 热 压 罐 法、 模 压 法 成 型。914 玻 璃 纤 维 环 氧
树脂预浸料具有中等黏性,良好的铺复性。玻璃纤维 914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可用于制造飞
机主承力件,可在 -60~130℃ 下长期工作。
914 树脂及其预浸料由 Hexc
el公司研制和生产。
10
2 2  性能
2
(1 力学性能  R 玻璃 纤维/914 复 合材料力 学 性能见表 10
) 127。E 玻璃纤维/914 复合
材料力学性能表 10
128。
2) 工艺性能

389
表 10
127 R 玻璃纤维/91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2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584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4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96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967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3

表 10
128 E 玻璃纤维/91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2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96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493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7

① 914 树脂体系凝胶曲线如图 10
31 所示。
② 914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如图 1032 所示。

图 10
31 914 树脂体系凝胶曲线 图 10
32 914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

10
2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2
① 简单 部 件: 加 压 700kN/m ; 以 1~20℃/mi
n 的 速 度 加 热 到 175℃ ; 在 175℃ 固 化

1h;带压冷却到 60℃ 以下,取出部件。


② 最佳固化:抽真空并以 1~20℃/min 的速度加热到 120℃ ;部件达到 120℃ 加 700kN/
m2 的压力,去掉真空继续加热到 175℃ ;175℃ 固化 1h,带压冷却到 60℃ 以下,取出部件。
③ 厚制件:为了避免大于 10mm 厚度 制 件 放 热, 于 130~135℃ 保 持 2~3h, 其 余 按 最
佳固化工艺。
④ 后固化:190℃ ,4h。
10
2 4  其他
2
玻璃纤维/914 预浸料贮存期:室温 2 个月, -18℃ 下 12 个月。
10
23  玻璃纤维 934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2 1  概述
3
934 树脂是 177℃ 固化高流动性环氧树脂体 系。 可 用 溶 液 法 和 热 熔 法 制 备 单 向 和 织 物 预

390
浸料,适于热压罐法、模压法成型复合材 料, 可 在 干 态 177℃ 或 湿 态 93℃ 条 件 下 长 期 使 用。
玻璃纤维 934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广泛地用于航空航天及其他领域。
934 树脂及其预浸料由 Hexc
el公司研制和生产。
10
232  力学性能
S2/934 单向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 129。 HYE9034C/93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130。
表 10
129 S
2/93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    温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517~1655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1~55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241~1379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8~62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552~690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1~55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6~90
泊松比 典型值 028~032

   注:纤维体积含量 50%~55% 。

表 10
130 HYE9034C/93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    温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310~1448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1~55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034~1172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1~55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483~620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1~55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90~117
泊松比 典型值 028~0 32

   注:纤维体积含量 50%~55% 。

10
2 3  其他
3
934 复合材料可 177℃/2h 固化,预浸料贮存期为室温 10 天, -18℃6 个月。
102
4 S
2/381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2 1  概述
4
Cy
com381 是 Cytec公司研制的新一代中温固化环氧树脂,可采用热熔法制备玻璃纤维及
其织物预浸料。S 2/381 玻璃纤维预浸料适于热压罐法、模压法和真空袋法成型。S
2/381 玻
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疲劳性能、韧性和耐湿热性能,适用于制造直升机旋
翼、螺旋桨等旋转或周期循环工作的飞机主承力和次承力构件,可在 82℃ 长期工作。

2/381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 Cy
tec公司研制并生产。
10
2 2  性能
4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S
) 2/381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131。
表 10
131 S
2/381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纤维体积含量/% 50

  预浸料单层压厚/mm 0
086

391
2) 力学性能  S
( 2/38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132。
表 10
132 S
2/38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验方法
-54℃ 22℃ 82℃ 104℃
平均值 1834 1765 1544 1489
纵向拉伸强度/MPa 离散系数 6
6% 4
3% 3
3% 10
8%
试样数 11 11 11 5
平均值 48
2 47
9 46
3 41
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3
1% 2
1% 2
9% 4
1%
试样数 11 11 11 5
SACMA
平均值 71 60 44
SRM

横向拉伸强度/MPa 离散系数 10
6% 4
2% 3
8%
试样数 5 5 8
平均值 14
9 12
7 10
8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4
0% 1
9% 10
8%
试样数 5 5 8
泊松比 平均值 0
53 0
64 0
65
平均值 1220 1227 1193 889
纵向压缩强度/MPa 离散系数 7
5% 9
4% 8
1% 10
9%
试样数 13 13 13 5 SACMA
平均值 47
6 48
3 47
9 SRM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2
5% 3
7% 3
3%
试样数 13 13 13
平均值 178 135 102
纵横剪切强度/MPa 离散系数 2
2% 2
0% 1
8%
试样数 10 10 10 SACMA
平均值 10
6 4
7 3
7 SRM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3
3% 10
3% 4
1%
试样数 10 10 10
平均值 111 86 66
SACMA
层间剪切强度/MPa 离散系数 13
3% 3
8% 2
2%
SRM

试样数 17 19 17
平均值 1565 1269
ASTM
弯曲强度/MPa 离散系数 3
5% 2
0%
D790
试样数 5 5
平均值 49 53
弯曲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2
1% 6
9%
试样数 5 5

3) 耐环境性能

① 耐湿热性能  S
2/381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10
133。
② 耐介质性能  S
2/381 复合材料耐介质性能见表 10
134。
10
2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4
热压罐成型: ① 室温抽真空 15mi
n;
② 以 3℃/mi
n 的速度升温到 (
127±5)℃ ;
③ 加压到 345Pa;
④ 压力 310Pa或温度 71℃ 停止抽真空;
⑤ 到 127℃ ,保持 345Pa压力 100~110mi
n;

392
表 10
133 S
2/381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71℃
平均值 763
纵向拉伸强度/MPa 离散系数 4
4%
试样数 13
平均值 46
3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2
9%
试样数 13
平均值 25 SACMASRM

横向拉伸强度/MPa 离散系数 9
0%
试样数 5
平均值 7
5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4
8%
试样数 5
泊松比 平均值 0
30
平均值 945
纵向压缩强度/MPa 离散系数 4
8%
试样数 10
SACMASRM

平均值 47
9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3
3%
试样数 10
平均值 78
纵横剪切强度/MPa 离散系数 2
9% SACMASRM

试样数 10
平均值 3
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2
9%
试样数 10
SACMASRM

平均值 50
层间剪切强度/MPa 离散系数 4
7%
试样数 18

表 10
134 S
2/381 复合材料耐介质性能

环 境 介 质 Mi
lT
5624 水 Mi
lH
83282 MEK Mi
lL
7808 试验方法

  环境试验温度 23℃ 22℃ 71℃ 71℃ 23℃ 71℃

  浸泡时间/d 90 90 14 90 7 90 ACMA

 层间剪切强 SRM

典型值 83 86 50 85 81 87
度/MPa

⑥ 冷却到 66℃ 以下,从热压罐取出制件。


真空成型: ① 室温抽真空 15mi
n;
② 以 3℃/mi
n 的速度升温到 ( 127±5)℃ ;
③ 保持温度 127℃ ,100~110min;
④ 冷却到 66℃ 以下从烘房取出制件。
10
2 4  其他
4
贮存:S 2/381 预浸料于 常 温、 干 燥、 通 风 环 境 中 存 放。 预 浸 料 贮 存 期 为 室 温 1 个 月,

393
-18℃12 个月。
10
25 7781/381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2 1  概述
5
Cycom381 是 Cy
tec公司研制的新一代中温固化环氧树脂,可采用热熔法制备玻璃纤维
及织物预浸料。7781/381 玻 璃 纤 维 预 浸 料 适 于 热 压 罐 法、 模 压 法 和 真 空 袋 法 成 型。7781/
381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疲劳性能、韧性和耐湿热性能,可在 82℃ 长期
工作。
7781/381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 Cy
tec公司研制并生产。
102
5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7781/381 预浸料单层厚度为 0
065mm。
2) 力学性能  7781/38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 135。
表 10
135 7781/38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54℃ 22℃ 104℃

平均值 636 472 385


经向拉伸强度/MPa 离散系数 1
0% 12
6% 3
6%
试样数 5 10 5
平均值 28
1 27 25
3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0
6% 1
5% 0
8%
试样数 5 10 5 SACMA
平均值 538 457 232 SRM

纬向拉伸强度/MPa 离散系数 2
5% 3
8% 2
5%
试样数 5 5 5
平均值 27 26
3 21
6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1
0% 0
5% 3
6%
试样数 5 5 5
平均值 786 629 517
经向压缩强度/MPa 离散系数 3
3% 10
3% 2
3%
试样数 5 10 5
平均值 30
3 29
7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2
8% 1
3%
试样数 5 10 SACMA
平均值 563 483 SRM

纬向压缩强度/MPa 离散系数 8
0% 3
9%
试样数 5 5
平均值 30
3 29
4
纬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2
8% 3
4%
试样数 5 5
平均值 131 100
面内剪切强度/MPa 离散系数 1
0% 1
0%
试样数 5 5 ACMA
平均值 6
3 10
0 SRM

面内剪切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2
0% 4
0%
试样数 5 5

394
续表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54℃ 22℃ 104℃
平均值 690 593(
120℃ )
弯曲强度/MPa 离散系数 2
5% 3
4%
试样数 5 5
平均值 26 24(
120℃ )
弯曲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3
0% 3
0%
试样数 5 5
平均值 70 36(
120℃ )
ACMA
层间剪切强度/MPa 离散系数 10
8% 4
2%
SRM

试样数 10 5

3) 耐环境性能  7781/381 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见表 10


( 136。
表 10
136 7781/381 复合材料的耐湿热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82℃ 104℃

平均值 313 261


经向拉伸强度/MPa 离散系数 1
4% 2
4%
试样数 5 5
平均值 26
4 21
9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8
3% 3
0%
试样数 5 5
SACMASRM

平均值 268
纬向拉伸强度/MPa 离散系数 4
1%
试样数 5
平均值 23
6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3
9%
试样数 5
平均值 312 197
经向压缩强度/MPa 离散系数 3
3% 4
3%
试样数 5 5
平均值 27
7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3
8%
试样数 5
SACMASRM

平均值 260 166
纬向压缩强度/MPa 离散系数 4
0% 2
6%
试样数 5 5
平均值 26
6
纬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1
8%
试样数 5
平均值 59 52
面内剪切强度/MPa 离散系数 2
0% 4
0%
试样数 5 5
SACMASRM

平均值 2
7 1
5
面内剪切弹性模量/GPa 离散系数 2
0% 10%
试样数 5 5

395
10
2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5
热压罐成型: ① 室温抽真空 15mi
n;
② 以 3℃/mi
n 的速度升温到 (
127±5)℃ ;
③ 加压到 345Pa;
④ 压力 310Pa,温度 71℃ ,停止抽空;
⑤ 到 127℃ ,保持 50ps
i压力,100~110mi
n;
⑥ 冷却到 66℃ 以下,从热压罐取出制件。
真空袋成型 ① 室温抽真空 15mi
n;
② 以 3℃/mi
n 的速度升温到 ( 127±5)℃ ;
③ 保持温度 127℃100~110mi
n;
④ 冷却到 66℃ 以下从烘房取出制件。
10
26  玻璃纤维织物 F155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2 1  概述
6
F155 环氧树脂体系是一种中温 固 化 改 性 环 氧 树 脂 基 体, 具 有 优 良 的 断 裂 韧 性 和 良 好 的
粘接性能,其玻璃纤维预浸料具有 适 中 的 黏 性 和 良 好 的 铺 覆 性。F155 复 合 材 料 适 合 于 热 压
罐法成型,可用于制造复合材料层压结构件,也可以与蜂窝共固化成型蜂窝蒙皮。
F155 环氧树脂体系由 HEXCEL 公司研制生产。
102
62  性能
1) 力学性能  120/F155 玻 璃 纤 维 环 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10
( 137。220/
F155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138。181/F155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
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139。
表 10
137 120/F155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24℃ 93℃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393 319
经向拉伸模量/GPa 典型值 20
7 17
9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444 302
经向压缩模量/GPa 典型值 20
7 19
3
压缩层间剪切强度/MPa 61 47
平板拉伸强度/kPa 典型值 5
833 4
523
滚筒剥离强度/[(cm·kg)
/76cm] 典型值 13

表 10
138 220/F155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24℃ 71℃ 93℃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16 363 330
经向拉伸模量/GPa 典型值 20
7 18
6 17
9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496 396 341
经向压缩模量/GPa 典型值 22
1 20
7 18
6
压缩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63 53 43
平板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6
026 5
509 4
544
滚筒剥离强度/[(
cm·kg)
/76cm] 典型值 16

396
表 10
139 181/F155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24℃ 71℃ 93℃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83 427 393
经向拉伸模量/GPa 典型值 23 4 21 4 20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517 400 331
经向压缩模量/GPa 典型值 25 5 23 4 221
压缩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68 9 48 37
平板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5
378 4
826 4
208
滚筒剥离强度/[(
cm·kg)
/76cm] 典型值 16

2) 工艺性能  F155 树脂体系凝胶时间曲线如图 10


( 33 所示。
F155 树脂体系黏度曲线如图 10
34 所示。

图 10
33 F155 树脂体系凝胶温度曲线 图 10
34 F155 树脂体系黏度时间曲线

10
2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6
F155 复合材料采用热压罐法成型,其成型工艺温度参数如图 10
35 所示。

图 10
35 F155 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温度参数

397
10
2 4  其他
6
① 预浸料包装:聚乙烯薄膜密封包装。
② 预浸料运输:置于干冰容器中运输。
③ 预浸料贮存:聚乙烯 薄 膜 密 封 包 装, 通 常 在 0℃ 以 下 冷 冻 贮 存。 -18℃ 贮 存 期 6 个
月,4℃ 贮存期 3 个月。

3  玻璃纤维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
10

10
31 SW
220
90A/3161 玻璃纤维织物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311  概述
SW22090A/3161 玻璃纤维酚醛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3161 阻 燃 酚 醛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SW
220
90A 高强玻璃纤维织物为增强材 料制成,可 用 模 压 法、 热 压 罐 法 成 型。SW
220

90A/3161 复合材料具有较 好 的 阻 燃 性 能, 适 用 于 制 造 飞 机 舱 内 构 件, 也 可 用 于 制 造 船 舶、
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内部结构或其他民用建筑要求阻燃的内部装饰结构件 。
SW
2 20
90A/3161复合材料基本组成:31
61改性阻燃酚醛树脂体系,SW 22
00A 玻璃布。

SW22090A/3161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为 0
9m,长度 50~100m。
SW
220
90A/3161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 料 由 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院研制并生产,1995 年通过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评审。
103
1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预浸料物理性能  SW
220
90A/3161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140。
表 10
140 SW
220
90A/3161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单位面积质量/(
g/m 2)
420±20 JC/T780—1987(
1996)
  挥发分含量/% 5
≤6 JC/T776—1985(
1996)
  单位面积织物质量/(
g/m2) 240±10 JC/T780—1987(
1996)

② 复合材料燃烧性能  SW
220
90A/3161 复合材料燃烧性能见表 10
141。
表 10
141 SW
220
90A/3161 复合材料燃烧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60s垂直燃烧
自熄时间/s ≤5
HB5469—1991
燃烧长度/mm ≤127
滴落物 无
烟排放(燃烧模式, n)
4mi Ds 值 ≤50 HB6577—1992
毒性(燃烧模式, n)
4mi /10 -6

NOx ≤20
CO ≤1000
HB7066—1994
HC
l ≤150
HCN ≤20
HF ≤50

398
2) 力学性能  SW
( 220
90A/316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142
表 10
142 SW
220
90A/316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450 GB/T1449—1983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1 GB/T1449—1983

3) 工艺性能

① 树脂流动度为 10%~25% ( 150℃ )。
② 凝胶时间为 50~200s (
150℃ )。
10
31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SW220
90A/3161 可用模压法或热压罐法成型复合材料件,采用热压机模压法的成型工艺
如下:放入压机后,先施加接触压力,然后从室温以2~5℃/mi
n 的速率升温至100~110℃ 时,
施加 0
5MPa的固定压力。但温度升至 150℃ 保温 120mi
n后,降温至 60℃ 取出制件。
10
3 4  使用情况
1
推荐用于制造有高阻燃高抗冲击性要求的民机货舱内衬板。
10
3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1
材料标准:Q/6S1293—1996 《
3161 酚醛阻燃树脂高强玻璃布预浸料》
使用工艺说明书:Q/6SZ1461—1996 《 3161 酚醛阻燃 树 脂 玻 璃 布 舱 内 复 合 材 料 板 材 成
型工艺说明书》
10
3 6  其他
1
① 包装:SW 220
90A/3161 预浸料 两 面 用 厚 度 为 0
1mm 有 色 压 花 塑 料 薄 膜 覆 盖, 然
后卷在 90~100mm 硬质筒 上, 密 封 在 不 透 气 的 塑 料 袋 内。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用 硬 质 箱, 与 箱
体接触及袋间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每卷预浸料应注明牌号、批号、规格、长度、生产
单位和制造日期。外包装箱上标明预浸料牌号、批号、数量、制造日期。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在密封状态下 (从制 造 日期 起), 贮 存 期 为 室 温 1 个 月; -18℃ ,6 个
月。预浸料从低温箱内取出,待恢复室温后方可启封。超过贮存期的预浸料应重新检验,合
格时仍可使用。
10
32 SW
220
90A/3162 玻璃纤维织物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321  概述
SW22090A/3162 玻璃纤维酚醛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3162 阻 燃 酚 醛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SW
220
90A 高强玻璃纤维织物为增强材 料制成,可 用 模 压 法、 热 压 罐 法 成 型。SW
220

90A/3162 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抗冲击韧性和阻燃 性。 适 用 于 民 机 货 舱 内 衬 板 等 有 高 阻 燃 性 高
韧性要求的制件。
SW
220
90A/3162 复合材料 基 本 组 成:3162 改 性 阻 燃 酚 醛 树 脂 体 系,SW
220
90A 玻
璃布。
SW
220
90A/3162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为 0 9m,长度 50~100m。
SW
220
90A/3162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 料 由 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院研制并生产,1995 年通过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评审。

399
103
2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预浸料性能  SW
220
90A/3162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143。
表 10
143 SW
220
90A/3162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30±3 JC/T780—1987(


1996)
  树脂流动度/% 14±5
  挥发分含量/% ≤5 JC/T776—1985(
1996)
  单位面积织物质量/(
g/m2) 355±10

② 复合材料燃烧性能  SW
220
90A/3162 复合材料燃烧性能见表 10
144。
表 10
144 SW
220
90A/3162 复合材料燃烧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60s垂直燃烧

   自熄时间/s ≤5
HB5469—1991
   燃烧长度/mm ≤127

   滴落物 无

烟排放,燃烧模式  4mi
nDs 值 ≤50 HB6577—1992

毒性(燃烧模式: n)
4mi /10-6

NOx ≤20

  CO ≤1000 HB7066—1994


  HC ≤150

  HCN ≤20

  HF ≤50

2) 力学性能  SW
( 220
90A/316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145
表 10
145 SW
220
90A/316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00


GB/T1447—1983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5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200


GB/T1449—1983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0

经向挤压强度/MPa 典型值 ≥240 Q/6S1417—1998

冲击强度/(
kJ/m2) 典型值 ≥280 GB/T1043—1993

3) 使用性能   该预浸料适于制造板材,成型的板材可按通常加工玻璃钢的方法进行机

加工。
10
3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2
采用模压法成 型 SW220
90A/3162 复 合 材 料, 其 成 型 工 艺 如 图 10
36 所 示。 具 体 成 型

400
工 艺 见 Q/6SZ 1462—1996 《
3162/SW
220

90A 改性阻燃酚醛 玻 璃 纤 维 复 合 材 料 成 型 工
艺说明书》。
10
3 4  使用情况
2
推荐用于制造有 高 阻 燃 高 抗 冲 击 性 要 求
的民机货舱内衬板。
10
3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2
材 料 标 准: Q/6S 1294—1996 《
3162/
SW
220
90A 改性阻燃酚醛玻璃布预浸料》
使用 工 艺 说 明 书: Q/6SZ1462—1996,
3162/SW
《 220
90A 改 性 阻 燃 酚 醛 玻 璃 纤 维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说明书》
图 10
36 SW
220
90A/3162
10
3 6  其他
2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
① 包 装: 预 浸 料 两 面 用 01mm 厚 有 色
压花塑料薄膜覆盖,然后 卷 在 90~100mm 硬 质 筒 上, 密 封 在 不 透 气 的 塑 料 袋 内。 预 浸 料
外包装用硬质箱,与箱体接触及袋间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每卷预浸料应注明牌号、批
号、规格、长度、生产单 位 和 制 造 日 期。 外 包 装 箱 上 标 明 预 浸 料 牌 号、 批 号、 数 量、 制 造
日期。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在密封状态下 (从制 造 日期 起), 贮 存 期 为 室 温 1 个 月; -18℃ ,6 个
月。预浸料从低温箱内取出,待恢复室温后方可启封。超过贮存期的预浸料应重新检验,合
格时仍可使用。
10
3 160/3163 玻璃纤维织物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
3 EW
10
331  概述
EW160/3163 玻 璃 纤 维 织 物 酚 醛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3163 酚 醛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160 玻璃纤维织物为增强材料制成,可用真空袋法、热压罐法 和 模 压 法 成 型。EW
EW 160/
3163 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可在 -55~120℃ 下长期使用。
160/3163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3163 改性酚醛树脂体系,EW
EW 160 玻璃布。
160/3163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0
EW 8~1 0m,长度 50~100m。
160/3163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 由 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EW
研制并生产。1996 年通过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鉴定。
103
3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预浸料物理性能  EW
160/3163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146。
表 10
 160/3163 预浸料物理性能
146 EW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40±3 JC/T780—1987(


1996)

  树脂流动度/% 14±5 JC/T775—1985(


1996)

  挥发分含量/% ≤5 JC/T776—1985(
1996)
  单位面积织物质量/(
g/m2) 160±10

401
  ② 复合材料燃烧性能  EW
160/3163 复合材料燃烧性能见表 10
147。
表 10
 160/3163 复合材料燃烧性能
147 EW

性     能 指     标 试 验 方 法

 60s垂直燃烧

   自熄时间/s ≤5
HB5469—1991
    燃烧长度/mm ≤114
3

    滴落物 无

  最大烟密度( n)
4mi /Ds 值 ≤20 HB6577—1992

2) 力学性能  EW
( 160/316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148。
表 10
 160/316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148 EW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80


GB/T1447—1983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7
2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30


GB/T1448—1983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7
2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300


GB/T1449—1983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6

3) 工艺性能

160/3163 预浸料的树脂流动度为 9%~19% (
EW 150℃ )。
10
33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EW160/3163 复合材料采用热压罐或烘 箱 真 空 袋 法 成 型。 边 抽 真 空 边 升 温, 真 空 度 为

075~009MPa,升温速度为 2 5~3℃/mi 150±5)℃ 下保持 2h 固化。 成型工艺见
n,在 (
Q/6SZ1468—1996 《 160/3163 改性阻燃酚醛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低压成型工艺说明书》。
EW
10
3 4  标准及技术文件
3
材料标准:Q/6S1296—1996 《
3163 改性阻燃酚醛玻璃布预浸料标准》。
使用工艺说明书:Q/6SZ1468—1996 《 160 改 性 阻 燃 酚 醛 玻 璃 纤 维 复 合 材 料
3163/EW
低压成型工艺说明书》。
10
3 5  其他
3
① 包装:预浸料两面 用 0
1mm 厚 有 色 塑 料 压 花 薄 膜 覆 盖, 然 后 卷 在 Φ90~100mm 硬
质筒上,密封在不透气的塑料袋内。预浸料外包装用硬质箱,与箱体接触及袋间用软固定隔
开,防止碰撞。每卷预浸料应注明牌号、批号、规格、长度、生产单位和制造日期。外包装
箱上标明预浸料牌号、批号、数量、制造日期。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在密封状态下 (从制 造 日期 起), 贮 存 期 为 室 温 1 个 月; -18℃ ,6 个
月。预浸料从低温箱内取出,待恢复室温后方可启封。超过贮存期的预浸料应重新检验,合
格时仍可使用。

402
10
34 SW
220
90A/3162 玻璃纤维织物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341  概述
SW22090A/3162 玻璃纤维织物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3162 改性阻燃酚醛 树 脂 体 系

为基体,以 SW
220
90A 高强玻璃纤维织 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可 用 模 压 法 和 热 压 罐 法 成 型。
SW
22090A/3162 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抗冲击韧性和阻燃性。

SW220
90A/4262 复 合 材 料 基 本 组 成 :3162 改 性 酚 醛 树 脂 体 系 ,SW
220
90A 玻
璃布。
SW
220
90A/3162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0 8~1 0m,长度 50~100m。
SW
220
90A/3162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 料 由 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院研制并生产。1995 年通过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鉴定。
10
3 2  性能
4
① 预浸料物理性能  SW
220
90A/3162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149。
表 10
149 SW
220
90A/3162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30±3 JC/T780—1987(


1996)

  流动度/% 14±5 JC/T775—1985(


1996)

  挥发分含量/% ≤5 JC/T776—1985(
1996)

  单位面积织物质量/(
g/m2) 355±10

② 复合材料燃烧性能  SW
220
90A/3162 复合材料燃烧性能见表 10
150。
表 10
150 SW
220
90A/3162 复合材料燃烧性能

性     能 指 标 值 试 验 方 法

 60s垂直燃烧

   自熄时间/s ≤5
HB5469—1991
   燃烧长度/mm ≤127

   滴落物 无

  烟排放,燃烧模式 4mi
nDs 值 ≤50 HB6577—1992

  毒性,燃烧模式 4mi
n10-6

   NOx ≤20

   CO ≤1000
HB7066—1994

   HC ≤150

   HCN ≤20

   HF ≤50

10
343  力学性能
SW22090A/316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 151。
10
3 4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4
采用模压 法 成 型 SW
220
90A/3162 复 合 材 料 的 成 型 工 艺 见 Q/6SZ1462
1996 《
3162/
SW
220
90A 改性阻燃酚醛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工艺说明书》。

403
表 10
151 SW
220
90A/316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00


GB/T1447—1983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5

经向挤压强度/MPa 典型值 ≥240 Q/6S1417—1998

冲击强度/(
kJ/m2) 典型值 ≥280 GB/T1043—1993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200


GB/T1449—1983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0

10
3 5  使用情况
4
适用于制造有高阻燃高抗冲击性要求的民机货舱内衬板材。
10
3 6  标准及技术文件
4
材料标准:Q/6S1294—1996 《
3162/SW
220
90A 改性阻燃酚醛玻璃布预浸料》。
使用工艺说明书:Q/6SZ1462—1996 《
3162/SW
220
90A 改 性 阻 燃 酚 醛 玻 璃 纤 维 复 合
材料成型工艺说明书》。
10
3 7  其他
4
① 包装:预浸料两面用 0
1mm 厚 有 色 压 花 薄 膜 覆 盖, 然 后 卷 在 90~100mm 硬 质 筒
上,密封在不透气的塑料袋内。预浸料外包装 用 硬 质 箱, 与 箱 体 接 触 及 袋 间 用 软 固 定 隔 开,
防止碰撞。每卷预浸料应注明牌号、批号、规格、长度、生产单位和制造日期。外包装箱上
标明预浸料牌号、批号、数量、制造日期。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在密封状态下 (从制 造 日期 起), 贮 存 期 为 室 温 1 个 月; -18℃ ,6 个
月。预浸料从低温箱内取出,待恢复室温后方可启封。超过贮存期的预浸料应重新检验,合
格时仍可使用。
10
3 160/4263 玻璃纤维织物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
5 EW
10
351  概述
EW160/4263 玻璃纤维织物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4263 改性阻燃酚醛树脂体系 为 基
160 玻璃纤维织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可 用 模 压 法 和 热 压 罐 法 成 型, 可 在 -55~
体,以 EW
120℃ 下长期使用。
160/4263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4263 改性酚醛树脂体系,EW
EW 160 玻璃布。
160/4263 预浸料成卷供应:宽度 0
EW 8~10m,长度 50~100m。
160/4263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 由 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EW
研制并生产。1996 年通过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鉴定。
103
52  性能
(1) 预浸料物理性能  EW
160/4263 预浸料物理性能表 10
152。
2) 复合材料燃烧性能  EW
( 160/4263 复合材料燃烧性能见表 10
153。
3) 力学性能  EW
( 160/426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154。

404
表 10
 160/4263 预浸料物理性能
152 EW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40±3 JC/T780—1987(


1996)
  树脂流动度/% 14±5 JC/T775—1985(
1996)
  挥发分含量/% ≤5 JC/T776—1985(
1996)
  单位面积织物质量/(
g/m2) 160±10

表 10
 160/4263 复合材料燃烧性能
153 EW

性     能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60s垂直燃烧

   自熄时间/s ≤5
HB5469—1991
   燃烧长度/mm ≤114
3

   滴落物 无

  烟密度 ≤20 HB6577—1992

表 10
 160/426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154 EW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80


GB/T1447—1983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7
2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30


GB/T1448—1983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7
2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300


GB/T1449—1983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6

10
3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5
采用热压罐或烘箱真空 袋 法 成 型 EW
160/4263 复 合 材 料, 边 抽 真 空 边 升 温, 真 空 度 为
0 09MPa,升温速度为 2
075~0 5~3℃/min,升到 150℃ ,在 (150±5)℃ 下保持 2h 固化。
详细成型工艺参见 Q/6SZ1468—1996 《 160/4263 改性阻燃酚醛玻璃纤维 复 合 材 料 低 压
EW
成型工艺说明书》。
10
3 4  标准及技术文件
5
材料标准:Q/6S1296—1996 《
4263 改性阻燃酚醛玻璃布预浸料标准》。
使用工艺说明书:Q/6SZ1468—1996 《 160 改 性 阻 燃 酚 醛 玻 璃 纤 维 复 合 材 料
4263/EW
低压成型工艺说明书》。
10
3 5  其他
5
① 包装:预浸料两面用 0
1mm 厚 有 色 压 花 薄 膜 覆 盖, 然 后 卷 在 90~100mm 硬 质 筒
上,密封在不透气的塑料袋内。预浸料外包装 用 硬 质 箱, 与 箱 体 接 触 及 袋 间 用 软 固 定 隔 开,
防止碰撞。每卷预浸料应注明牌号、批号、规格、长度、生产单位和制造日期。外包装箱上
标明预浸料牌号、批号、数量、制造日期。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止受潮,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预浸料在密封状态下 (从制造日期起),贮存期为室温1个月;-1
8℃,6个月。

405
10
36 WSFC
102 耐热抗烧蚀高硅氧纤维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3 1  概述
6
102 耐热抗烧蚀高硅氧纤维 酚 醛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新 型 耐 热 抗 烧 蚀 树 脂 为 基
WSFC
体,以短切高硅氧纤维为增 强 材 料 制 成, 可 用 模 压 法 成 型。 WSFC
102 耐 热 抗 烧 蚀 复 合 材
料具有优异的耐烧蚀性能、隔热性能和良好的加工性能,可用作弹箭武器的热防护材料。
102 耐 热 抗 烧 蚀 复 合 材 料 基 本 组 成 : 新 型 耐 热 抗 烧 蚀 酚 醛 树 脂 , 高 硅 氧
WSFC
纤维。
102 耐热抗烧蚀高硅氧纤维 酚 醛 树 脂 预 浸 料 及 其 复 合 材 料 由 中 国 兵 器 工 业 集 团
WSFC
第五三研究所研制和生产。
103
6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预浸料物理性能  WSFC
102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155。
表 10
155 WSFC
102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外观 米色或橙黄色紊乱状长纤维 目测

  挥发分含量/% 2~9

  树脂质量含量/% 39~42

②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WSFC
10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156。
表 10
156 WSFC
10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测 试 方 法

热导率/[W/(
m· ℃ )] 0
40 GB/T10295—1988
比热容/[
J/(
g· ℃ )] 28(
1 300℃ ) GJB330A—2000
26(
1 600℃ )
马丁耐热/℃ 280 GB/T1035—1970
线烧蚀率/(
mm/s) 0
05 GJB323A—1996
密度/(
g/cm3)

66

2) 力学性能  WSFC
( 10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157。
表 10
157 WSFC
10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平均值 253
最大值 284
弯曲强度/MPa 最小值 218
GB1449—1983
离散系数 0
11
试样数 25
弯曲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21

3) 工艺性能   耐热抗 烧 蚀 酚 醛 树 脂 凝 胶 时 间:60~80s;可 在 155~175℃ 温 度 下 热 压



成型。

406
10
3 3  使用情况
6
102 复合材料主 要 用 于 弹 箭 发 动 机 喷 管 的 隔 热 防 护 及 类 似 环 境 下 的 隔 热 防 护 ,
WSFC
目前已应用于系列空空导弹喷管隔热层,效果良好。
10
37 WSFC
103 耐热抗烧蚀玻璃纤维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3 1  概述
7
103 耐热抗烧蚀玻璃纤维酚 醛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新 型 耐 热 抗 烧 蚀 酚 醛 树 脂 为
WSFC
基体,以 S
2 高强玻璃纤维为增强材料制成,具有优异的耐烧蚀抗冲刷性能、 耐热性能、 隔
热性能、高温力学性能等。 WSFC
103 复 合 材 料 既 可 作 烧 蚀 热 防 护 材 料, 也 可 作 耐 热 结 构
材料使用。
103 耐热抗烧 蚀 复 合 材 料 基 本 组 成: 新 型 耐 热 抗 烧 蚀 酚 醛 树 脂,S
WSFC 2高强玻璃
纤维。
103 耐热抗烧蚀玻璃纤维酚 醛 树 脂 预 浸 料 及 其 复 合 材 料 由 中 国 兵 器 工 业 集 团 第
WSFC
五三研究所研制和生产。
10
372  性能
(1) 物理性能 103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WSFC 158。
表 10
158 WSFC
103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外观 米色或橙黄色紊乱状长纤维 目测

  挥发分含量/% 2~9

  树脂质量含量/% 38~42

103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WSFC 159。
表 10
159 WSFC
103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测 试 方 法

热导率/[W/(
m· ℃ )] 0
45 GB/T10295—1988
比热容/[
J/(
g· ℃ )] 35(
1 300℃ ) GJB330A—2000
40(
1 600℃ )
马丁耐热/℃ 300 GB/T1035—1970
线烧蚀率/(
mm/s) 0
04 GJB323A—96
密度/(
g/cm3) 1
85

2) 力学性能  WSFC
( 10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160。
表 10
160 WSFC
10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平均值 534
最大值 558
弯曲强度/MPa 最小值 490 GB/T1449—1983
离散系数 0
07
试样数 25
弯曲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35 GB/T1449—1983

407
3) 工艺性能   耐热抗烧蚀酚醛树脂 凝 胶时间:60~80s;可在 155~175℃ 温度下 热 压

成型。
10
3 3  使用情况
7
103 复合材料主要用于弹 箭 发 动 机 喷 管 的 抗 烧 蚀 隔 热 热 防 护、 类 似 环 境 下 的 热
WSFC
防护及气动热防护部件,目前已应用于系列空空导弹曳光环和多管远程火箭火控系统,效果
良好。
10
38  缠绕用高硅氧纤维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3 1  概述
8
缠绕用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由高硅氧纤维 织 物 增 强 酚 醛 树 脂 制 成, 主 要 用 作 固 体 发 动
机喷管扩张段、外头帽防热环 (潜入式喷管)、 尾 管 绝 热 层 等 部 件 的 烧 蚀 防 热 层。 缠 绕 用 高
硅氧/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抗烧蚀性 能 适 中、 成 本 低、 工 艺 性 能 好、 质 量 稳 定 性 能 比 较
高、生产周期短等众多特点。
缠绕用高硅氧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四十三所研制并生产 。
103
82  性能
(1) 物理性能   缠绕用高硅氧织物/酚醛树脂基复合 材 料 物 理 性 能 见 表 10
161。 缠 绕 用
高硅氧织物/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热物理性能见表 10
162。
表 10
161  高硅氧织物/酚醛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指     标

  密度/(
g/cm3)

65~1
75

  纤维质量含量/% 65~72

  固化单层厚度/mm 0
22~0
26

  氧乙炔烧蚀率/(
mm/s) 0
12~0
16

表 10
162  高硅氧织物/酚醛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

铺层 测试 性 能 值
性     能 实验方法
方式 方向 室温 100℃ 300℃ 500℃

重叠 轴向 11
761 9
96 1
32
线性热膨胀系数/(
10-6/℃ )
缠绕 经向 12
44 7
73 -2
089

重叠 轴向 0
544 0
600 0
702 0
759 GJB
热导率/[W/(
m·K)]
缠绕 经向 0
337 0
386 0
549 0
904 1—1991
1201

重叠 轴向 1
03 1
31 1
52 1
73
比热容/103[
J/(
kg·K)]
缠绕 经向 1
015 1
217 1
465 1
702

2) 力学性能   缠绕用高硅氧织物/酚醛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 163。
10
3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8
缠绕用高硅氧织物/酚醛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主要包括:浸胶、缠绕和固化。
主要工艺参数如下。
浸胶工艺:烘干温度为 60~80℃ ,浸胶速度为 40~80m/h。
缠绕工艺:缠绕速度为 20~60m/mi
n,缠绕温度为 40~80℃ 。
固化工艺:固化温度为 165℃ ,固化压力为 3MPa。

408
表 10
163  高硅氧织物/酚醛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温

平均值 79
3
最大值 88
5
经向拉伸强度/MPa 最小值 61
1
离散系数 13
1%
试样数 5
平均值 96
6 YY/T0176
10—1994
最大值 130
纬向拉伸强度/MPa 最小值 68
4
离散系数 26
5%
试样数 5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13
4
平均值 33
0
最大值 34
5
经向压缩强度/MPa 最小值 27
7
离散系数 12
4%
试样数 5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14
3
GB/T1448—1996
平均值 31
0
最大值 34
6
纬向压缩强度/MPa 最小值 28
9
离散系数 8
2%
试样数 5
纬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平均值 11
6
平均值 34
8
最大值 41
5
纵横剪切强度/MPa 最小值 28
9
离散系数 110
7%
试样数 5
GB/T3355—1982
平均值 2
033
最大值 2
4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最小值 1
66
离散系数 14
9%
试样数 5
平均值 20
3
最大值 26
1
层间剪切强度/MPa 最小值 17
4 JC/T773—1982(
1996)
离散系数 210
1%
试样数 5
平均值 110
最大值 140
纵向弯曲强度/MPa 最小值 710
1 GB/T3356—1999
离散系数 26
9%
试样数 5

409
10
3 4  使用情况
8
已经用于各种发动机的扩张段绝热层、防热环、固定体绝热层、收敛段绝热层、长尾管
绝热层。

4  玻璃纤维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
10

10
41  低介电玻璃纤维织物 F
JN
502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4 1  概述
1

JN
502 低介电 玻 璃 纤 维 织 物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工 艺 性 能 良 好 的

JN
502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为基体,以玻 璃 纤 维 织 物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适 于 RTM 工
艺成型。所制成的 F
BG
506 复 合 材 料 具 有 介 电 性 能 优 异, 力 学 性 能、 耐 湿 热 性 能 以 及 耐
环境性能良好等特 点, 可 用 于 电 磁 窗, 尤 其 是 机 载 雷 达 罩 的 制 造。 可 在 -55~150℃ 长 期
使用。

BG
506 复合 材 料 基 本 组 成:F
JN
502 改 性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树 脂 体 系, 玻 璃 纤 维
织物。

JN
502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及 F
BG
506 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
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研制并生产。1996 年 11 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104
1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图  F
JN
502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10
37 所示。

图 10
37 F
JN
502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②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F BG5
06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10164。

2) 力学性能  F
( BG
506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165。

3) 耐环境性能  F
( BG
506 复合材料三防试验结果见表 10
166。

410
表 10
164 F
BG
506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测 试 方 法

  密度/(
g/cm3) 1
71~1
73 GB/T1463—1988

  空隙率/% 0
2 GB/T3365—1982

  纤维体积含量/% 37 GB/T2577—1989

  吸湿率/% 0
09 GB/T1462—1988

  介电常数 3
9±0
1
波导短路法,
10GHz
  介质损耗角正切 014
≤0

表 10
165 F
BG
506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135℃

经向 典型值 309 262


拉伸强度/MPa
纬向 典型值 192 160
GB/T1447—1983
经向 典型值 18
1 16
4
拉伸弹性模量/GPa
纬向 典型值 14
9 11
4

经向 典型值 343 182


压缩强度/MPa
纬向 典型值 281 140
GB/T1448—1983
经向 典型值 20
9 18
5
压缩弹性模量/GPa
纬向 典型值 18
0 15
9

经向 典型值 478 334


弯曲强度/MPa
纬向 典型值 325 325
GB/T1449—1983
经向 典型值 17
5 14
8
弯曲弹性模量/GPa
纬向 典型值 13
8 11
4

经向 典型值 37
2 24
8
层剪强度/MPa GB/T1450
1—1983
纬向 典型值 32
3 22
1

经向 典型值 430 388


挤压强度/MPa GB/T7559—1987
纬向 典型值 317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9
8 62
0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
39 2
32

冲击强度/(
J/mm2) 典型值 0
32 2—1983
GB1450

表 10
166 F
BG
506 复合材料三防试验结果
试 验 结 果
项     目 试 验 方 法
试 样 状 态 力 学 性 能

湿热试验 试验前后无明显变化 试验后性能保留 85% 以上 9—1986


GJB150

霉菌试验 2级 10—1986
GJB150

盐雾试验 试验前后无明显变化 11—1986


GJB150

4) 工艺性能  F
( N
502 树脂 具 有 较 低 的 黏 度, 对 纤 维 浸 渍 性 能 良 好, 适 用 期 长, 可

411
在室温下 RTM 成型,工艺性能良好。黏度时间曲线如图 10
38 所示。

图 10
38 F·JN
502 树脂体系黏度时间曲线

5) 使用性能  F
( G
506 复合 材 料 具 有 良 好 的 力 学 性 能, 耐 环 境 性 能, 具 有 高 的 传 输
效率和低的反射系数。
10
4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1

BG506 复 合 材 料 采 用 RTM 工 艺 成 型, 具 体 工 艺 方 法 参 见 Q/31GJ
4
35
1998

FBG5
06 复合材料生产工艺说明书》 。
10
4 4  使用情况
1
已用于飞机雷达罩的制造。
10
4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1
材料标准:Q/31GJ6
35—1998 《
FJN
502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树 脂 及 其 玻 璃 纤 维 增 强 复 合
材料》。
使用工艺说明书:Q/31GJ
435—1998 《
 FBG
506 复合材料生产工艺说明书》。
10
4 6  其他
1
① 包装:F
JN
502 树脂体系的各组分分别包装。包装容器为密封塑料桶,桶上标签包
含以下内容:材料类别、质量、出厂日期、批次、贮存条件及贮存期等。F BG
506 复合材
料制件采用木质包装箱包装,并有防潮、防碰措施。
② 运输:F JN
502 树脂体系各组分按化学品 运 输, 运 输 过 程 中 保 持 温 度 -18℃ 以 下。

BG5
06 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避免碰撞。
③ 贮存:F
JN
502 树脂体系各组分应贮存在 -18℃ 以下,远离火源。F
BG
506 复合
材料常温干燥条件下保存。
10
4 210/F
2 EW JN
503 玻璃纤维织物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421  概述
EW210/F
JN
503 玻璃纤维织物双马来酰亚胺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F
JN
503 改 性 双
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为基体,以 EW
210 玻 璃 纤 维 织 物 制 成, 可 用 热 压 罐 法、 模 压 法 成 型。
210/F
EW JN
503 复合材料具有优越的介电性能、耐环境性能和力学性能, 可 作 为 驻 点 温
度在 155℃ 以下的飞机雷达罩或其他电磁窗结构使用。
210/F
EW JN
503 复合材料基 本 组 成:F
JN
503 改 性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树 脂 体 系,EW
210 玻璃织物。

412
210/F
EW JN
503 预浸料以片状形式供应,尺寸 900mm×2000mm。
210/F
EW JN
503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济 南 特 种 结 构 研
究所研制并生产。于 1996 年 3 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104
22  性能
(1) 物理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F
JN
503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10
39 所示。

图 10
39 F
JN
503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EW
210/F
JN
503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167。
表 10
 210/F
167 EW JN
503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树脂质量含量/% 52±2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210±20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21±0
02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EW


210/F
JN
503 复合材料 (热压罐法)物理性能见表 10
168。
表 10
 210/F
168 EW JN
503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测 试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40~47 GB/T2577—1989


  密度/(
g/cm3) 1
67~1
76 GB/T1463—1988
  玻璃化转变温度/℃ ≥268 DSC 法
  介电常数 3
9~4
0 波导短路法(
10GHz)
  介质损耗角正切 014
≤0 波导短路法(
10GHz)

2) 力学性能  EW
( 210/F
JN
503 复合材料 (热压罐法) 力学性能见表 10
169。

413
表 10
 210/F
169 EW JN
50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155℃
经向 典型值 351 257
拉伸强度/MPa
纬向 典型值 219 289
GB/T1447—1983
经向 典型值 21
3 20
5
拉伸弹性模量/GPa
纬向 典型值 18
3 16
2
经向 典型值 326 134
压缩强度/MPa
纬向 典型值 267 110
GB/T1448—1983
经向 典型值 22
6 18
7
压缩弹性模量/GPa
纬向 典型值 20
0 16
5
经向 典型值 46
3 31
0
层间剪切强度/MPa 1—1983
GB1450
纬向 典型值 40
1 25
3
冲击强度/(
J/mm2) 典型值 20
8 2—1983
GB1450

3) 耐环境性能  EW
( 210/F
JN
503 复合材料热老化后的力学性能见表 10
170。
表 10
 210/F
170 EW JN
503 复合材料热老化后的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155℃

经向 典型值 248
拉伸强度/MPa
纬向 典型值 188
GB/T1447—1983
经向 典型值 18
6
拉伸弹性模量/GPa
纬向 典型值 15
3

经向 典型值 134
压缩强度/MPa GB/T1448—1983
纬向 典型值 109

经向 典型值 320
弯曲强度/MPa GB/T1449—1983
纬向 典型值 285

经向 典型值 28
8
层间剪切强度/MPa 1—1983
GB1450
纬向 典型值 23
5

   注:试样热老化条件为 125℃×100h+155℃×10h。

4) 工艺性能   树脂黏性良好,成型压力适中,适用于多种成型方法。

5) 使用性能

① 机械加工性能:其可加工性相同于一般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无特殊要求。
② 相容性:与涂料的相容性好,适用于复合材料表面保护所用的各种涂料。
③ 功能考核试验:EW
210/F
JN
503 双马来酰亚胺玻璃织物预浸料复合材料已用于制
造飞机机头整流罩并装机试飞。
10
42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EW210/F
JN
503 预浸料采用溶液法制造。
210/F
EW JN
503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采用热压罐法,见 Q/31GJ
434—1998 《
 FJN
5
210 双马来酰亚胺玻璃布预浸料使用工艺说明书》。
03/EW

414
主要固化成型工艺参数如下。
升温速度:05~15℃/mi
n;
加压温度:130℃ ;
成型压力:07MPa;
固化温度:130℃ 、150℃ 、180℃ 、200℃ ;
固化时间:8h;
后处理温度:220℃ ,时间为 24h。
10
4 4  使用情况
2
已在某试验雷达天线罩上应用。
10
4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2
材料标准:Q/31GJ6
34—1998 《
FJN
5 210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玻 璃 布 预 浸 料 技 术
03/EW
标准》。
使用工艺 说 明 书:Q/31GJ
434—1998 《
 FJN
5 210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玻 璃 布 预 浸
03/EW
料使用工艺说明书》。
10
4 6  其他
2
① 包装:预浸料应用聚乙烯薄膜包覆并密封。
② 运输:预浸料应在 -18℃ 的环境中冷藏运输。
③ 贮存:预浸料贮 藏 在 -18℃ 的 环 境 中, 存 放 期 为 6 个 月。 在 室 温 下 存 放 期 不 得 超
过3 天。
10
43 EW 210/4501A 玻璃纤维织物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431  概述
210/4501A 玻璃纤维织物双马 来 酰 亚 胺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4501A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EW
树脂体系为基体,以 EW 210 玻璃纤维织物为增强材料制成。EW 210/4501A 复合材料具有
良好的介电性能、较高的韧性和耐热性。已用于制造人工介质雷达天线罩和其他类型的高性
能雷达天线罩。
210/4501A 复 合 材 料 基 本 组 成 :501A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树 脂 体 系 ,EW
EW 210 玻 璃
织物。
4501A 树脂及 EW
210/4501A 玻璃布 复 合 材 料 由 西 北 工 业 大 学 和 中 国 航 空 工 业 第 一 集
团公司济南特种结构 研 究 所 共 同 研 制 并 生 产,1992 年 11 月 由 原 中 国 航 空 工 业 总 公 司 鉴 定
通过。
104
3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EW
210/4501A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171。
表 10
 210/4501A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171 EW
项     目 性     能 测 试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34 GB/T2577—1989

  介质损耗角正切 0
014 波导短路法(
937GHz)

  介电常数 3
33 波导短路法(
937GHz)

2) 力学性能  EW
( 210/4501A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172。
3) 工艺性能  4501A 树脂体系的黏度温度,凝胶时间温度等工艺性能见表 10
( 173。

415
表 10
 210/4501A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172 EW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230℃ 250℃

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334

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5 GB/T1447—1983

泊松比 典型值 0
11

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334 GB/T1448—1983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502 384 332 GB/T1449—1983

冲击强度/(
kJ/m2) 典型值 42
2 31
0 19
4 GB/T1450
2—1983

表 10
173 4501A 树脂体系工艺性能

项     目 性     能 测 试 方 法

  溶解性 可溶于丙酮中 目视

  黏度/Pa·s GB/T2794—1995

  120℃ 1
01

  140℃ 0
4

  160℃ 0
25

  凝胶时间/mi
n GB/T7193
6—1987

  110℃ 260

  130℃ 85

  150℃ 32

  170℃ 20

  190℃ 12

  贮存期(室温) >6 个月 目视

10
4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3
将 4501A 树脂按质量比 1∶1 溶于丙酮溶剂中,若溶解困难可适当加热, 然后制备玻璃
纤维织物预浸料。
210/4501A 复合材料固化工 艺 为: (
EW 120℃ +2h)+ (
150℃ +2h)+ (
180℃ +2h)+
200℃+2h)。后处理工艺为:220℃ ,10h 根据使用要求的不同可适当提高后处理温度, 但

最高不超过 250℃ 。
10
4 4  使用情况
3
已用于人工介质雷达天线罩。
10
4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3
材料标准:XGD/BS1801—1992 《
4501A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标准》。
10
4 6  其他
3
① 包装:预浸料应用聚乙烯薄膜包覆并密封。
② 运输:预浸料应在 -18℃ 的环境中冷藏运输。
③ 贮存:预浸料贮 藏 在 -18℃ 的 环 境 中, 存 放 期 为 6 个 月。 在 室 温 下 存 放 期 不 得 超
过3 天。

416
5  其他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性能
10

10
5 210/F
1 EW JN
506 玻璃纤维织物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511  概述
EW210/F
JN
506 玻璃纤维织物氰酸酯树脂基 复 合 材 料 是 以 F
JN
506 改 性 氰 酸 酯 树
脂体系为基体,以 EW
210 玻 璃 布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可 用 热 压 罐 法、 真 空 袋 法、 模 压 法 成
型。EW
210/F
JN
506 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介电性能、力学性 能、 耐 湿 性、 断 裂 韧 性、 耐
腐蚀性能及阻燃性,可用于制造飞机雷达罩、印刷线路板等。
210/F
EW JN
506 复合材料 基 本 组 成:F
JN
506 改 性 氰 酸 酯 树 脂 体 系,EW
210 玻
璃布。
210/F
EW JN
506 预浸料以片状 900mm×3000mm 尺寸供应。
210/F
EW JN
506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济 南 特 种 结 构 研
究所研制和生产,1999 年 6 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105
1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红外光谱图  F
JN
506 改性氰酸酯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如图 10
40 所示。

图 10
40 F
JN
506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EW
210/F
JN
506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174。
表 10
174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树脂质量含量/% 50±3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cm 2)
210±21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22±0
022

417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EW
210/F
JN
506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175。
表 10
 210/F
175 EW JN
506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项     目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43±4 GB/T2577—1989

  密度/(
g/cm3)

76~1
81 GB/T1033—1986

  玻璃化转变温度/℃ 225 DMA 法

  介电常数 3
86 谐振腔法 10GHz

  介电损耗角正切 0
008~0
010 谐振腔法 10GHz

2) 力学性能  EW
( 210/F
JN
506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176。
表 10
 210/F
176 EW JN
506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357


GB/T1447—1983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9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533


GB/T1449—1983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4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43
6 GB/T1450
1—1983

冲击韧性/(
kJ/m2) 典型值 370 GB/T1450
2—1983

3) 耐环境性能  EW
( 210/F
JN
506 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耐酸、耐碱及 溶 剂 的 腐 蚀 性
能。表 10
177 中所列数据为复合材料在几种代表性试剂中,在 40℃ 温度下处理 30 天后的质
量损失情况。

表 10
 210/F
177 EW JN
506 复合材料在化学介质中的质量变化率

化 学 介 质 10% 硫酸 10% 氢氧化钠 10% 醋酸 丙     酮

质量变化率/% -(
1 1)
3±0 -(
2 1)
5±0 -(
1 1)
5±0 -(
4 2)
2±0

4) 工艺性能   树脂体系具有良好的溶解性,所用溶剂可以是丙酮、丁酮。预浸料基本

无黏性,易于铺层。
5) 使用性能  EW
( 210/F
JN
506 复合材料同其他热固性树脂基体复 合 材 料 一 样, 具
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
10
5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1
预浸料 制 备 工 艺 采 用 溶 液 法。 复 合 材 料 采 用 热 压 罐 法 成 型, 见 Q/31GJ
641—1999


FJN
5 210 改性氰酸酯树脂玻璃布预浸料使用工艺说明书》。
06/EW
主要工艺参数如下。
升温速率:0
5~15℃/mi
n;
成型压力:0
4MPa;
固化温度:120℃ ,150℃ ,180℃ ,200℃ ;
固化时间:9h;

418
后处理工艺:220℃ 。
10
5 4  使用情况
1
10
5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1
材料标准:Q/31GJ6
41—1999 《
FJN
5 210 改 性 氰 酸 酯 树 脂 玻 璃 布 预 浸 料 技
06/EW
术标准》。
使用工艺 说 明 书:Q/31GJ
641—1999 《
 FJN
5 210 改 性 氰 酸 酯 树 脂 玻 璃 布 预
06/EW
浸料使用工艺说明书》。
10
5 6  其他
1
① 包装:预浸料应用聚乙烯薄膜包覆密封,外包装采用硬质包装箱。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平放,防潮湿、防高温。
③ 贮存:预浸料应于 4℃ 以下、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存放,贮存期不超过 60 天。
10
5 210/F
2 EW BG
301 玻璃纤维织物不饱和聚酯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521  概述
EW210/F
BG301 玻璃纤维织物不饱和聚酯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F
 BG
301 不饱和聚
酯树脂体系为基体,以 EW
210 玻璃布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适 用 于 常 温 下 的 真 空 袋 低 压 成 型、
模压法成型。EW
210/F
BG
301 复合材料 具 有 优 良 的 介 电 性 能、 耐 环 境 性 能 和 力 学 性 能。
可用于常温下使用的电磁透波窗的制造。
210/F
EW BG
301 复合材料 基 本 组 成:F
BG
301 不 饱 和 聚 酯 树 脂 体 系,EW
210 玻
璃布。
210/F
EW BG
301 预浸料和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济南特种结构研究
所研制并生产,1996 年 3 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鉴定通过。
105
22  性能
(1) 物理性能
①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图  F BG3
01 树脂红外光谱如图 10
41 所示。
② 预浸料物理性能  EW /
210 FBG301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 178。

表 10
 210/F
178 EW BG
301 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树脂质量含量/% 50~55

  单位面积纤维量/(
g/m2) 200±20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22±0
02

③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F
BG
301 复合材料 (低压真空成型) 物理性能见表 10
179。
表 10
179 F
BG
301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测 试 方 法

  纤维体积含量/% 53 GB/T2577—1989
  密度/(
g/cm3) 1
38 GB/T1033—1986
  介电常数 3
82 波导短路法 10GHz
  介电损耗角正切 0
0134 波导短路法 10GHz

2) 力学性能  F
( BG
30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180。

419
图 10
41 F
BG
301 树脂红外光谱

表 10
180 F
BG
30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经向 典型值 260
拉伸强度/MPa
纬向 典型值 210
GB/T1447—1983
经向 典型值 14
3
拉伸弹性模量/GPa
纬向 典型值 12
7
经向 典型值 370
弯曲强度/MPa GB/T1449—1983
纬向 典型值 28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4
7 GB/T1450
1—1983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42 GB/T3355—1982
泊松比 典型值 0
13 GB/T1447—1983

3) 工艺性能   黏性良好,成型压力低。

4) 使用性能   可加工性相同于一般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无特殊要求,与涂料相容

性好,适用于复合材料表面保护所用的各种涂料。
10
5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2
预浸料采用湿法浸渍。复合材料成型工艺采用真空袋法。
主要工艺参数如下。
成型温度:室温;
加压:凝胶后加真空 -0
07MPa;

420
后处理工艺:80℃ ,2h。
10
5 4  使用情况
2
已用于飞机救生座椅、车载雷达罩、舰载雷达罩。
10
5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2
材料标准:Q/31GJ6
38—96 《
FBG
3 210 不饱和 聚 酯 树 脂 玻 璃 布 预 浸 料 材 料
01/EW
标准》。
使用工艺说明书:Q/31GJ
438—96 《
 FBG
3 210 聚 酯 玻 璃 布 预 浸 料 使 用 工 艺
01/EW
说明书》。
10
53  玻璃纤维 F
JN
903 烯丙基树脂基复合材料
10
5 1  概述
3
玻璃纤维 F
JN
903 烯丙基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F
JN
903 改性烯丙基树脂 (以下简称
DAIP 树脂) 体系为基体,以玻 璃 纤 维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适 于 RTM 工 艺 成 型。F
JN
903
玻璃纤维烯丙基树脂 基 复 合 材 料 介 电 性 能 优 异, 力 学 性 能、 耐 湿 热 性 能 以 及 耐 环 境 性 能 良
好,可用于电磁窗,尤其是机载雷达罩的制造,可在 -55~150℃ 长期使用。
基本组成:F
JN
903 树脂体系,玻璃织物。

JN
903 烯丙基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
研制并生产,1995 年 2 月由国家教委鉴定通过。
105
32  性能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① 树脂体系物理及化学性能  F
JN
903 树脂体系物理性能见表 10
181。
表 10
181 F
JN
903 树脂体系物理性能
项     目 性     能
  密度/(
g/cm
3)

21
  黏度(室温)/mPa·s 380~420
  适用期(室温)
/h ≥40

②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F
JN
903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10
182。
表 10
182 F
JN
903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项     目 性     能 实 验 方 法
  密度/(
g/cm3) 1
72~1
74 GB/T1463—1988
  空隙率/% 0
15 GB/T3365—1982
  纤维体积含量/% 37 GB/T2577—1989
  吸湿率/% 0
12 GB/T1462—1988

③ 介电性能  F
JN
903 树脂体系及复合材料介电性能见表 10
183。
表 10
183 F
JN
903 树脂体系及复合材料介电性能

材     料 介电常数 介电损耗角正切 试 验 方 法


JN
903 树脂体系 2
89 0
098
波导短路法,
10GHz

JN
903 复合材料 3
9±0
1 0
0126~0
0138

2) 力学性能  F
( JN
90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0
184。

421
表 10
184 F
JN
90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135℃ 155℃
经向 典型值 323 319 264
拉伸强度/MPa
纬向 典型值 243 218 185
GB/T1447—1983
经向 典型值 21
3 18
0 15
3
拉伸弹性模量/GPa
纬向 典型值 14
2 13
1 12
3
经向 典型值 204 143 112
压缩强度/MPa
纬向 典型值 185 102 77
GB/T1448—1983
经向 典型值 21
2 14
8 13
2
压缩弹性模量/GPa
纬向 典型值 17
5 11
1 10
2
经向 典型值 404 313 298
弯曲强度/MPa
纬向 典型值 340 241 220

经向 典型值 19
7 16
3 14
9
弯曲弹性模量/GPa
纬向 典型值 15
5 11
3 10
5

经向 典型值 31 28 23
层间剪切强度/MPa GB/T1450
1—1983
纬向 典型值 28 22 21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3
6 52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
54 1
19

经向 典型值 307 208


挤压强度/MPa GB/T7559—1987
纬向 典型值 293 195

冲击强度/(
J/mm2) 典型值 0
89 GB/T1450
2—1983

3) 耐环境性能  F
( JN
903 复合材料三防试验结果见表 10
185。
表 10
185 F
JN
903 复合材料三防试验结果
实 验 结 果
序号 项目 试 验 方 法
试样状态 力学性能
试验前外观良好,
1 湿热试验 9—1986
GJB150
试验后无明显变化
试验后性能
2 霉菌试验 1级 10—1986
GJB150
保持率 80% 以上
试验前外观良好
3 盐雾试验 11—1986
GJB150
试验后无明显变化

4) 工艺性能  F
( JN
903 树脂具有较低的黏度,对纤维 浸 渍 性 能 良 好, 适 用 期 长, 可
在室温或较高温度下 RTM 成型,工艺性能良好。其黏度温度及黏度时间曲线分别如图 10

42 和图 10
43 所示。
5) 使用性能


JN
903 树脂体系适 用 于 RTM 工 艺。F
JN
903 复 合 材 料 具 有 良 好 的 力 学 性 能, 耐
环境性能,具有高的传输效率和低的反射系数。
10
5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3

JN
903 复合材料采用 RTM 工艺 成 型 时 的 工 艺 方 法 及 详 细 固 化 工 艺 参 见 Q/31GJ
4

422
36—1998 《
FJN
903 复合材料 RTM 成型工艺说明书》。

图 10
42 F
JN
903 树脂体系黏度温度曲线 图 10
43 F
JN
903 树脂体系黏度时间曲线

10
5 4  使用情况
3
已用于飞机雷达罩的制造,于 1998 年装机飞行,工作情况良好。
10
5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3
材料标准:Q/31GJ
636—1998,《
FJN
903 改性烯丙基树脂体系及其玻璃纤维增强复
合材料产品标准》。
使用工艺说明书:Q/31GJ
636—1998,《
 FJN
903 改 性 烯 丙 基 树 脂 体 系 RTM 成 型 工
艺说明书》。
10
5 6  其他
3
① 包装:F
JN
903 树脂体系的各组分分别包装。包装容器为密封塑料桶,桶上标签包
含以下内容如材料类别、质量、出厂日 期、批次、贮存期等。F JN
903 复合材料制件采用
木质包装箱包装,并有防潮措施。
② 运输:F JN
903 树 脂 体 系 各 组 分 按 化 学 品 运 输, 应 防 潮、 防 晒 和 防 剧 烈 震 荡。

BG9
03 复合材料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避免碰撞。
③F
JN
903 复合材料常温干燥条件下保存。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航空材料手册》 编辑委员会 中国航空 材 料 手 册 第 六 卷, 复 合 材 料、 胶 粘 剂, 第 二 版, 北 京: 中 国 标 准 出 版


社,2002
2 Hexc
elCompo
sit
esHexp
ly? 913125℃ cur
ingepoxyma
tri
xPr
oduc
tDa
ta:2003

423
第11 章   其他纤维复合材料性能

1  硼纤维 、 聚乙烯纤维 、 石英纤维复合材料性能


11

11
11  硼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1
1 1  概述
1
硼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环氧树脂体系为基体,硼纤维为增强材料制备的复合材
料,具有高强度、高模量、抗压缩性能好等特 点, 目 前 主 要 在 复 合 材 料 结 构 修 理 领 域 应 用,
也可以制造复合材料结构件。
硼纤维/5505 环氧树脂基复 合 材 料 是 以 5505 高 温 固 化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直 径 100~
142μm 的硼纤维为增强材料制成,其固化温度 177℃ ,最高长期工作温度 149℃ 。
硼纤维/5521 环氧树脂基复 合 材 料 是 以 5521 中 温 固 化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以 直 径 100~
142μm 的硼纤维为增强材料制成,其固化温度 121℃ 。
硼 纤 维/5505 预 浸 料 和 硼 纤 维/5505 预 浸 料 宽 度 为 6~152mm, 也 可 根 据 使 用 要 求
制造。
11
1 2  性能
1
111
1 1  物理性能
2
(1) 预浸料物理性能   硼纤维/5505 和硼纤维/5521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1
1。
表 11
1  硼纤维/5505 和硼纤维/5521 预浸料物理性能

预浸料牌号 性    能 典 型 值
树脂质量含量/% 33±2
树脂流动度/% 14±5
挥发分含量/% <1
硼纤维/5521 宽度容限/mm ±0
5
纤维数/25
4mm 208~212
每卷长度/m 127
贮存温度/℃ -18
树脂质量含量/% 33±2
树脂流动度/% 14±5
挥发分含量/% 5
<1
硼纤维/5505 宽度容限/mm ±0
5
纤维数/25
4mm 208~212
每卷长度/m 127
贮存温度/℃ -18

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硼纤维/5505 和硼纤维/5521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11


( 2。

424
表 11
2  硼纤维/5505 和硼纤维/5521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材料牌号 性     能 典 型 值

密度/(
g/cm3) 2
0
硼纤维/5521
热膨胀系数/(
10-6/℃ ) 4
5

密度/(
g/cm3) 2
0
硼纤维/5505
热膨胀系数/(
10-6/℃ ) 4
5

11
11
22  力学性能
表 11
3 是硼纤维/552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表 11
4 是硼纤维/5505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表 11
3  硼纤维/5521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 温 121℃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520 145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95 195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930 1250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10 21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97 55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790 1720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90 170

表 11
4  硼纤维/5505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 温 177℃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590 145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95 195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930 1250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10 21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10 48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2050 1800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90 170

11
11
2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硼纤维/5521 复合材料固化工艺如下:
升温速度:4~6/mi n;
固化温度:250 ;
固化压力:035~06MPa;
固化时间:60min。
硼纤维/5505 复合材料固化工艺如下。
升温速度:4~6/mi n;
固化温度:350 ;
固化压力:0 6MPa;
35~0

425
固化时间:90mi n。
11
12 TK
339/5258、TC8/3
KTO/5258 石英纤维织物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1
121  概述
TK3 KTO/5258 高温固化环氧树脂石英纤维织物预浸料由 TK
39/5258、TC8/3 339
和 TC8/3
KTO 石英纤维织物浸渍 175℃ 固化的 5258 改性环氧树脂制成, 其复合材料具有
优异的断裂 韧 性、 耐 水 性、 抗 化 学 性、 抗 疲 劳 性 及 优 良 的 电 性 能。TK 339/5258 和 TC

KTO/5258 预浸料贮存期 长、 工 艺 性 好, 制 造 蜂 窝 夹 层 结 构 时, 不 需 要 胶 膜。 可 采 用
8/3
热压罐法和真空袋 法 制 造 复 合 材 料 层 压 板、 夹 层 板 及 其 构 件。 适 于 制 造 雷 达 天 线 罩。 可 在
-55~100℃ 工作。
基 本 组 成:5258 环 氧 树 脂 基 体,TK
339 石 英 纤 维 织 物 或 TC8/3
KTO 石 英 纤 维
织物。
预浸料以卷状供应:宽度 900~920mm,长度不小于 40m。
TK
3 KTO/5258 高温固化环氧树脂石英纤维织物预浸料及其复合材
39/5258、TC8/3
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制 并 生 产。1998 年 6 月 通 过 海 军 装
备部鉴定。
11
1 2  性能
2
111
2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2
(1) 树脂体系的红外光谱   树脂体系的红外光谱如图 11
1 所示。

图 11
1 5258 树脂体系红外光谱

2) 预浸料物理性能  TK
( 3 KTO/5258 环氧树脂石英纤维织物预浸
39/5258、TC8/3
料的物理性能见表 11
5。

426
表 11
5 TK
339/5258、 KTO/5258 环氧树脂石英纤维织物预浸料物理性能
TC8/3

性     能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预浸料 1 ① 预浸料 2②

挥发分含量/% 5
≤1 JC/T776—1985(
1996)
凝胶时间(
175℃ )
/mi
n 13~17 JC/T774—1985(
1996)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112±15 290±20 GB/T3855—1983
树脂质量含量/% 42±3 38±3 JC/T780—1987(
1996)

  ① 预浸料 1 为 TK


339/5258 环氧树脂石英纤维织物预浸料。
② 预浸料 2 为 TC8/3
KTO/5258 环氧树脂石英纤维织物预浸料。

3) 树脂体系的物理性能   玻璃化转变温度为 138℃ 。



4) 电性能  TK
( 3 KTO/5258 环氧树脂石英纤维织物复合材料层压
39/5258、TC8/3
板在 9GHz下的室温干态电性能见表 11
6。
表 11
6 TK
339/5258、 KTO/5258 复合材料电性能
TC8/3

典 型 值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TK
339/5258 TC8/3
KTO/5258

介电常数 3
53 3
37
GB/T5597—1999
介电损耗角正切 0
006 0
006

11
12 2  力学性能
2
TK3 KTO/5258 环氧树脂石英纤维织物复合材料层压板的室温干态
39/5258、TC8/3
力学性能见表 11
7、表 11
8。
表 11
7 TK
339/5258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经向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1
2 IGC02
46
235A:
1985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664


ASTM D790M:
1993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5
0

表 11
 KTO/5258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8 TC8/3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经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640

经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11


2
ASTM D3039M:
1993
纬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20

纬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1
5

经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506

经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11


5
ASTM D695M:
1991
纬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352

纬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0
6

427
续表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经向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2
2
IGC02
46
235A:
1985
纬向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511
6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810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30
9
ASTM D790M:
1993
纬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605

纬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9
1

111
2 3  耐环境性能
2
(1) 耐湿热性   按 GJB150
11—1986 《军 用 设 备 环 境 试 验 方 法   盐 雾 试 验》 规 定 的 要
求,TK
3 KTO/5258 环氧树脂石英纤维织物复合材料层压板水煮 48h 后
39/5258、TC8/3
的室温力学性能见表 11 9、表 11
10。
表 11
9 TK
339/5258 复合材料湿态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经向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47
7 IGC02
46
235A:
1985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438


ASTM D790M:
1993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2
6

表 11
 KTO/5258 复合材料湿态力学性能
10 TC8/3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经向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55
4
IGC02
46
235A:
1985
纬向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41
4

经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558

经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7
9
ASTM D790M:
1993
纬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351

纬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20
6

2) 耐霉菌性   按 GJB150
( 11—1986 《军 用 设 备 环 境 试 验 方 法   盐 雾 试 验》 规 定 的 要
求,使用黑曲霉、黄曲霉、杂色曲霉、绳状曲霉和球毛壳霉 5 种霉菌,在 MJ 902 型 霉 菌 试
验箱内,经 28 天循环后,TK
3 KTO/5258 环 氧 树 脂 石 英 纤 维 织 物 预 浸
39/5258、TC8/3
料层板试件表面均未发现长霉现象,长霉等级为 0 级。
11
12 4  使用性能
2
TK3 KTO/5258 环氧 树 脂 石 英 纤 维 织 物 预 浸 料 与 Nomex 蜂 窝 有 较
39/5258、TC8/3

428
好的粘 接 性, 在 制 备 夹 层 板
时 不 需 使 用 胶 黏 材 料 (如 胶
膜、载 体 胶 膜 等) 即 可 实 现
蒙 皮 材 料 与 Nomex 蜂 窝 的 良
好粘接。
11
1 3  材 料 加 工 工
2
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TK 3
39/5258、 TC 8/3

KTO/5258 复 合 材 料 主 要 采

图 11
用 热 压 罐 成 形 工 艺。 其 固 化
2 TK
3 KTO/5258 复 合 材 料 固 化 工 艺
39/5258、TC8/3
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如 图11
2
所示。
11
1 4  使用情况
2
已用于飞机雷达天线罩和气象雷达罩的内、外蒙皮及层压结构雷达罩制造。
11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2
材料标 准: Q/6S1403—1998 《TK
339/5258 高 温 固 化 环 氧 石 英 布 预 浸 料 》; Q/6S
1402—1998 《 KTO/5258 高温固化环氧石英布预浸料》。
TC8/3
使用工艺说明书:Q/6SZ1591—1998 《 TK339/5258 高温固化环氧石英布预浸料使用工
艺说明书》;Q/6SZ1590—1998 《 KTO/5258 高温固化环氧石英布预浸料使用工艺说
TC8/3
明书》。
11
1 6  其他
2
① 包装:预浸料两面用厚 0 1mm 带色压 花 膜 覆 盖, 然 后 卷 在 直 径 为 90~100mm 硬 质
筒上,最后产品密封在 不 透 气 的 塑 料 袋 内。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用 硬 质 包 装 箱, 两 端 用 软 固 定 隔
开,包装箱上标明预浸料牌号、批号、数量、制造日期和生产单位,并注明小心轻放、防潮
和方向标记。
② 运输:预浸料可以用现行任 何 一 种 带 篷 运 输 工 具 运 输。 运 输 过 程 中 应 防 止 碰 撞 损 伤
密封塑料袋。
③ 贮存:预浸料在不高于 30℃ 条件下密封贮存,贮存期 (从制造日起) 为 1 年。
④ 技术安全:TK
3 KTO/5258 环氧树脂玻璃布预浸料无毒、 无味,
39/5258、TC8/3
不会给操作者健康带来危害。
11
1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环氧复合材料
11
1 1  概述
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韧性、阻燃性,可在 -55~60℃ 温度长
期使用,可用于制造飞机的次承力件或作为防弹材料应用。
11
1 2  性能
3
11
13
21  物理性能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 维 spe
cta900/环 氧 复 合 材 料 纤 维 体 积 含 量 见 表 11
r 11, 超 高 分 子
量聚乙烯 spe
cta1000/环氧复合材料纤维体积含量见表 11
r 12。
11
13
22  力学性能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 维 spe
cta900/环 氧 复 合 材 料 性 能 见 表 11
r 11。 超 高 分 子 量 聚 乙 烯

429
纤维 spe
ctr
a1000/环氧复合材料性能见表 11
12。
表 11
11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s
pec
tra900/环氧复合材料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    温
纤维体积含量/% 典型值 55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11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31
纵向拉伸断裂伸长率/% 典型值 3
8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8
3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3
5
泊松比 典型值 0
32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79
3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24

表 11
1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s
pec
tra1000/环氧复合材料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室    温

纤维体积含量/% 典型值 55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199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50
纵向拉伸断裂伸长率/% 典型值 2
6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1
9
泊松比 典型值 0
28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72
4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7

2  超混杂复合材料性能
11

11
21  芳纶铝合金层板复合材料
11
211  概述
芳纶铝合 金 层 板 是 一 种 层 间 混 杂 复 合 材 料, 它 由 芳 纶/SY
14 环 氧 树 脂 预 浸 料 和
LY12CZ 铝合金薄板交替铺层,并 经 加 热 加 压 固 化 而 成。 这 种 材 料 结 合 了 铝 合 金 和 纤 维/树
脂基复合材料的优点,具有密度小,强度高,耐疲劳性能优异,损伤容限高以及耐环境,抗
雷击,阻尼及加工性好等特点。以 SY
14 环氧 树 脂 体 系 为 基 体 的 芳 纶铝 合 金 层 板 在 -55~
150℃ 下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主要组成:芳纶纤维 Kev
lar
49、环氧树脂 SY
14、铝合金薄板 LY12CZ。
材料以层板形式供应,长 3
5m,宽 1
2m。
芳纶铝合金层板由中国航空工 业 第 一 集 团 公 司 北 京 航 空 材 料 研 究 院 研 制 并 生 产。1997
年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11
2 2  性能
1
112
121  物理及化学性能
(1) 预 浸 料 性 能   预 浸 料 物 理 性 能: 芳 纶 纤 维/SY
14 环 氧 树 脂 预 浸 料 物 理 性 能 见

430
表 11
13。
表 11
13  芳纶/SY
14 环氧树脂预浸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体积含量/% 50~55
JC/T780—1982(
1996)(
GB7192—87)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 2)
150~156

2) 复合材料层压板物理性能   芳纶铝合金层板的密度为 2
( 3g/cm3 。
11
21
22  力学性能
芳纶铝合金层板自由层板力学性能 见 表 11
14, 预 应 力 层 板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11
15, 预 应
变层板力学性能见表 11
16。自由层板为残余应 力 未 调 整 的 层 板, 预 应 力 为 施 加 775MPa 预
应力的层板,预应变层板的残余应变量为 0 6% 。
4%~0
表 11
14  芳纶铝合金层板自由层板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55℃ 25℃ 13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699 702 591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60 60 62
纵向拉伸屈服强度(σ02)
/MPa 典型值 284 283 295
纵向拉伸强度断裂延伸率/% 典型值 2
56 256 2
01
纵向泊松比 典型值 0
294
纵向缺口拉伸强度(中心开孔)/MPa 典型值 435
纵向缺口拉伸敏感性(中心开孔)/% 典型值 38
纵向缺口拉伸强度(中心裂纹 2 a=36)/MPa 典型值 415
纵向缺口拉伸敏感性(中心裂纹 2 a=36)
/% 典型值 40
纵向面内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245
纵向面内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5 4
纵向滚筒剥离强度/(kN/m) 典型值 1
75 228 4
41
纵向挤压强度(
e/D=15)
/MPa 典型值 505
纵向挤压强度(
e/D=20)
/MPa 典型值 534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92 297 291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8 48 47
横向拉伸屈服强度(σ02)
/MPa 典型值 227 229 216
横向拉伸强度断裂延伸率/% 典型值 128 13 0 134
横向泊松比 典型值 0
263
横向面内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202
横向面内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6 5
横向滚筒剥离强度/(kN/m) 典型值 3
9 396 4
10
横向挤压强度(
e/D=15)
/MPa 典型值 520
横向挤压强度(
e/D=20)
/MPa 典型值 532

表 11
15  芳纶铝合金层板预应力层板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55℃ 25℃ 13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618 673 604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63 67 64
纵向拉伸屈服强度(
σ02)
/MPa 典型值 372 418 397
纵向拉伸强度断裂延伸率/% 典型值 1
88 1
85 1
77
纵向泊松比 典型值 0
321
纵向面内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242

431
续表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55℃ 25℃ 130℃
纵向面内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
9
纵向滚筒剥离强度/(
kN/m) 典型值 2
09 4
30 4
45
纵向挤压强度(
e/D=1
5)
/MPa 典型值 471
纵向挤压强度(
e/D=2
0)
/MPa 典型值 446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306 303 300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8 47 47
横向拉伸屈服强度(
σ02)
/MPa 典型值 253 232 225
横向拉伸强度断裂延伸率/% 典型值 7
35 9
53 9
14
横向泊松比 典型值 0
273
横向面内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80
横向面内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
8
横向滚筒剥离强度/(
kN/m) 典型值 5
14 5
72 6
56
横向挤压强度(
e/D=1
5)
/MPa 典型值 496
横向挤压强度(
e/D=2
0)
/MPa 典型值 466

表 11
16  芳纶铝合金层板预应变层板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25℃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67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60
纵向拉伸屈服强度(σ02)
/MPa 典型值 413
纵向泊松比 典型值 0
355
纵向面内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211
纵向面内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
4
纵向滚筒剥离强度/(
kN/m) 典型值 1
5
纵向挤压强度(
e/D=1
5)
/MPa 典型值 475
纵向挤压强度(
e/D=2
0)
/MPa 典型值 450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61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2
横向拉伸屈服强度(σ02)
/MPa 典型值 203
横向泊松比 典型值 0
268
横向面内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66
横向面内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
2
横向滚筒剥离强度/(
kN/m) 典型值 3
9
横向挤压强度(
e/D=1
5)/MPa 典型值 475
横向挤压强度(/ 0 /MPa
e D=2 ) 典型值 430

11
21
23  耐环境性能
芳纶铝合金层板湿热后其性能结果见表 11
17。
11
21
24  工艺性能
参见 Q/6S104—1988,《 14 胶黏剂技术条件》。
SY
11
21
25  使用性能
机械加工性能:可以用任何适于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机械加工方法进行加工。

432
表 11
17  芳纶铝合金层板湿热老化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25℃

自由板 预应力板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705 708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60 63
纵向拉伸屈服强度(σ02)
/MPa 典型值 289 408
纵向滚筒剥离强度/(
kN/m) 典型值 1
16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75 305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7 47
横向拉伸屈服强度(σ02)
/MPa 典型值 220 230
横向滚筒剥离强度/(
kN/m) 典型值 3
87

11
2 3  使用工艺
1
芳纶铝合金层板采用热压罐或热压机成型,其典型成型工艺如下。
以 1~2℃/mi
n 的 速 度 升 温 至 140℃ , 在 真 空 或 接 触 压 条 件 下 保 温 10mi
n, 加 压 至
n。保持压力不 变, 以 1~2℃/mi
8MPa,再保温 10mi
0 n的速度升温至 (
180±3)℃ , 保 温
2h 后自然降温至 60℃ 以下取出层板。
11
2 4  使用情况
1
已用于制造战斗机方向舵等。
11
2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1
11
21
51  材料标准
Q/6S1186—1995 《芳纶铝合金层板》。
11
21 2  使用工艺说明书
5
Q/6SZ1271—1995 《纤维铝合金层板制造工艺》。
11
2 6  其他
1
① 包装:层板外包装应用硬质包装箱,平放于箱内,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挤压。
② 运输:按非危险品运输,包装箱应平放、防潮、防止碰撞或剧烈震动。
③ 贮存:常温、平放、防潮贮存,并防止碰撞或剧烈震动。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航空材料手册》 编辑委员会 中国航空材料 手 册 第 六 卷 复 合 材 料、 胶 粘 剂 第 二 版, 北 京: 中 国 标 准 出 版


社,2002
2 Tex
tronSys
tem5505Tape,Bo
ronEpoxyPr
epegTape,1997

433
第12 章   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

1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
12

12
11 AS4C/PEEK 碳纤维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
12
1 1  概述
1
AS4C PEEK 碳纤维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 以 低 黏 度 型 的 热 塑 性 树 脂 PEEK 为 基 体,

以 AS4C 碳 纤 维 为 增 强 材 料 制 成。 AS4C/PEEK 预 浸 料 通 过 静 电 粉 末 工 艺 制 备。 AS4C/
PEEK 复合材料可用热压罐法、模压法成型,具有优异的断裂韧性、耐水性、抗化学性、 阻
燃性、抗疲劳性能、适于制造飞机主承力构件,可于 120℃ 长期工作。
AS4C/PEEK 复合材料基本组成:PEEK 热塑性树脂,AS4C 单向碳纤维织物。
AS4C/PEEK 预浸料以带状形式成卷供应:宽度 200~300mm,长度 100m。
AS4C/PEEK 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
制和生产,1996 年 12 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12
1 2  性能
1
121
1 1  物理及化学性能
2
(1) 预浸料物理性能  AS4C/PEEK 预浸料物理性能见表 12
1。
表 12
 4C/PEEK 预浸料物理性能
1 AS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树脂质量含量/% 33±3

单位面积纤维质量/(
g/m2) 136±5 GB/T3855—1983

单层预浸料压厚/mm 0
125±0
005

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AS4C/PEEK 复合材料 (模压法成型) 物理性能见表 12


( 2。
表 12
 4C/PEEK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2 AS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纤维体积含量/% 60±3 GB/T3366—1982

  空隙率/% 1
5 GB/T3365—1982

  玻璃化转变温度/℃ 143 TMA 法

12
11 2  力学性能
2
AS4C/PEEK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2
3。AS4C/PEEK 复合材料韧性见表 12
4。

434
表 12
 4C/PEEK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3 AS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722

纵向拉伸模量/GPa 典型值 140


9

泊松比 典型值 0
321 GB/T3354—1999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60

横向拉伸模量/GPa 典型值 9
7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832

纵向压缩模量/GPa 典型值 140


GB/T3856—1983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36

横向压缩模量/GPa 典型值 9
7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13


GB/T3355—1982
纵横剪切模量/GPa 典型值 5
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7 JC/T773—1982(


1996)

表 12
 4C/PEEK 复合材料韧性
4 AS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开孔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311 HB6740—1993
开孔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81 HB6741—1993
冲击后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285 BSS
7260
层间断裂韧性 GIc/(
J/m2) 典型值 1561 —
边缘分层/(
J/m2) 典型值 499 HB7071—1994

12
11 3  耐环境性能
2
AS4C/PEEK 复合材料的耐水、耐油、耐化学介质性能优异,在离子、等离子体、 甲乙
酮超声处理后的性能变化如图 12
1 所示。

图 12
1 AS4C/PEEK 复合材料耐介质性能

12
11
24  工艺性能
树脂熔点 ( Tm ):334℃ ;

435
树脂比容黏度:0
65~0
68d
l/g;
黏性:无黏性,但可采用熔焊法铺层。
121
1 5  使用性能
2
(1) 机械加工性能   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韧性好,其加工性能和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
料略有不同。
钻孔:需采用硬 质 合 金 钻 头, 钻 孔 速 度 为 8000~17500
r n, 出 口 处 顶 垫 木 质 或 塑 料
/mi
垫块。
铰孔:需采用硬质合金铰刀,底孔留 0 3mm 余量,铰孔转速为 1800r
2~0 n 以下。
/mi
锪窝:先用喷镀金刚砂锪钻粗加工,再用硬质合金锪钻精加工, 锪窝转速为 1800r
/mi

以下。
切割:采用金刚石砂轮片水冷却切割,转速为 1600r
/mi
n,进刀速度 1000mm/mi
n。
2) 与环氧漆相容性   将 H01
( 10H 清漆涂于复合材料表面, 拉开强度大于 10MPa, 在
水中浸泡 7 天,涂膜无变化,相容性良好。
3) 连接 性 能   连 接 钉 为 M6、30CrMnS
( iA, 钉 孔 配 合 H8/hg, 拧 紧 力 矩 为 6N· m,
试片铺层如下。
试片 Ⅰ :39 层,按 0
°10/±45
°20/90
°9。
试片 Ⅱ :18 层,按 0
°4/±45
°12/90
°2。
连接试验结果见表 12
5。
表 12
 4C/PEEK 复合材料连接试验结果
5 AS
试 片 号 Ⅰ Ⅱ

试片尺寸,宽 × 厚/mm 30
4×4
4 20
3×2
2
12813
孔损伤起始载荷/N 典型值 7375
12625
20625
承载/N 典型值 9985
16375
7625
孔变形 4% 载荷/N 典型值 8950
7313

08
承载后孔径/mm 典型值 5
15

12
平均值 758 947

标准差 61
5 28
3
挤压强度/MPa
离散系数/% 8
1 3
0

有效件数 17 5

平均值 478 654

标准差 21
6 25
7
挤压应力(孔损伤开始)
/MPa
离散系数/% 4
5 3
9

有效件数 16 5

平均值 278 839

标准差 13
6 25
4
挤压应力σa(孔变形 4% )
/MPa
离散系数/% 4
9 3
0

有效件数 16 5

436
12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参数
1
预浸料制备工艺采用静电粉末法,见 Q/6SZ1446—1996。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采用模压法,主要成型工艺参数见表 2
6。
表 12
 4C/PEEK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主要工艺参数
6 AS

升温速度/(℃/mi
n) 加压温度/℃ 成型压力/MPa 成型温度/℃ 保温时间/mi

3~4 370 2
0 390 40

12
1 4  使用情况
1
已用于飞机起落架舱护板前蒙皮,改善了抗腐蚀性能,提高了抗砂、石冲刷能力。
12
1 5  标准及技术文件
1
材料标准:Q/6S1189—1995,《碳纤维单向布/PEEK 预浸料标准》。
使用工艺说明书:Q/6SZ1
392—1
995,《碳纤维单向布/PEEK 预浸料模压制造工艺说明书》。
12
1 6  其他
1
① 包装:每卷预浸料应用聚 乙 烯 薄 膜 包 覆 并 密 封, 预 浸 料 外 包 装 应 为 硬 质 包 装 箱, 并
用软固定隔开,防止碰撞。
② 贮存:预浸料于常温、干 燥、 通 风 环 境 中 存 放。 预 浸 料 可 以 长 期 存 放, 贮 存 期 暂 定
为 18 个月。
12
12  碳纤维增强 APC
2 聚醚醚酮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
12
1 1  概述
2
碳纤维增强 APC
2 复合材料 可 用 热 压 罐 法、 模 压 法 成 型, 具 有 优 异 的 断 裂 韧 性、 耐 水
性、抗化学性、阻燃性、抗疲劳性能、适于制造飞机主承力构件,可于 140℃ 长期工作。
12
1 2  性能
2
12
12
21  物理性能
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见表 12
AS4/APC  2 复合材料热膨胀系数见表 12
7。AS4/APC 8。
表 12
 4/APC
7 AS 2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性     能 平 均 值

  密度/(
g/cm3) 1
6

  纤维体积含量/% 61

表 12
 4/APC
8 AS 2 热膨胀系数

性     能 铺 层 方 式 典 型 值 温度范围/℃


5 23~143
[纵向]

0 143~343
线性热膨胀系数/(
10-6/℃ )
30 23~143
[横向]
75 143~343

12
12 2  力学性能
2
AS4/APC2 复合材料力 学 性 能 见 表 12
 2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12
9。IM7/APC 10。

437
表 12
11 和表 12
12 分别是 AS4/APC
2 复合材料和 IM7/APC
2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表 12
 4/APC
9 AS 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73℃ 120℃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13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4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80 ASTM D


3039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8
9

纵向拉伸断裂应变/% 典型值 1
45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100 I


ITRITe
st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0 ASTM D695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300 267 221


ASTM D3518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9
2 21
9 12
9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5 ASTM D2344

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880


ASTM D790
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1

表 12
10 IM7/APC
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试温度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室    温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891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69 ASTM D


3039

纵向拉伸断裂应变/% 典型值 1
60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139 I


ITRITe
st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10 ASTM D2344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2040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48


ASTM D790
横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57

横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9
3

   注:纤维体积含量为 61% 。

表 12
 4/APC
11 AS 2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性     能 铺 层 方 法 平 均 值 试 验 方 法

冲击后压缩强度/MPa 317

开孔拉伸强度/MPa [-45/0/+45/90] 429 SACMA

Ⅰ 型应变能释放率/(
J/m2) 2000

438
表 12
12 IM7/APC
2 复合材料韧性性能

性     能 平 均 值 试 验 方 法

冲击能

4 /mm
45J 380
冲击后压缩强度/MPa
6 /mm
68J 338

8 /mm
90J 278

Ⅰ 型应变能释放率/(
kJ/m2) 3
3 双悬臂梁法

   注:纤维体积含量为 61% 。

12
13 AS4/PPS、AS4/PEI、AS4C/PA6、AS4C/PMMA 和 IM6/KⅢ 碳纤维热塑性树
脂基复合材料
12
1 1  概述
3
PPS、PEI、PA、KⅢ 等 都 是 高 性 能 热 塑 性 树 脂 基 体 , 采 用 碳 纤 维 增 强 的 热 塑 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在 航 空 航 天 和 其 他 领 域 都 有 广 泛 的 应 用 前 景 。 AS4/PPS、 AS4/PEI、 AS4C/
PA6、AS4C/PMMA 和 IM6/KⅢ 预 浸 料 可 以 采 用 热 熔 法 、 溶 液 法 、 粉 末 法 、 泥 浆 法 和 纤
维混杂法等方 法 制 备,预 浸 料 形 式 包 括 粗 纱、单 向、织 物、片 状、窄 带 等。这 些 热 塑 性
复合材料可以采用 模 压、热 压 罐、拉 挤、缠 绕 等 工 艺 方 法 成 型。热 塑 性 复 合 材 料 具 有 韧
性优异、疲劳寿命 长、成 型 时 间 短、预 浸 料 贮 存 时 间 长、可 回 收 再 使 用、易 于 修 理 等 特
点。热塑性复合 材 料 已 经 在 汽 车、 化 工、 医 疗、 电 子、 文 体 和 宇 航 等 工 业 中 得 到 广 泛
应用。
12
132  力学性能
AS4/PPS 复 合 材 料 的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12
13。 AS4/PEI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12
14。
AS4C/PA6 复合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12
15。 AS4C/PMMA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12
16。
IM6/KⅢ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2 17。

表 12
 4/PPS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13 AS

纤维体积含量/%
性     能
53 57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840 195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4 121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9 52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8
8 9
3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1002 1067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06 113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75 80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500 1600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01 107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103

纵横剪切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
8

   注:测试温度为室温。

439
表 12
 4/PEI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14 AS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室    温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2400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36
横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820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94

表 12
 4C/PA6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15 AS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室    温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38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0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35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7
2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400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17

表 12
 4C/PMMA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16 AS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室    温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104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93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2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4
9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180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85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54

表 12
17 IM6/KⅢ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测 试 温 度
性     能
室    温
纵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2300
纵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61
横向拉伸强度/MPa 典型值 47
横向拉伸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8
3
纵向弯曲强度/MPa 典型值 1580
纵向弯曲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24
纵向压缩强度/MPa 典型值 992
纵向压缩弹性模量/GPa 典型值 103
层间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96
纵横剪切强度/MPa 典型值 226

12
1 3  材料加工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
3
热塑性复合材料典型加工温度见表 12 18。

440
表 12
18  热塑性复合材料典型加工温度

复 合 材 料 典型加工温度/℃

  AS4/PPS 330
  AS4/PEI 357
  AS4C/PA6 260
  AS4C/PMMA 204

2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
12

12
21 FC
002 玻璃纤维/PA610 树脂基复合材料
12
2 1  概述
1
002 玻璃纤维/PA610 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尼龙 610 为基材经改性剂改性、玻璃纤维
FC
增强的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机械强度、优良的耐磨性、良好的耐冲击性、耐热性、尺寸稳定
性、低吸水性和低收缩性。
002 玻璃纤维/PA610 树脂基复 合 材 料 由 中 国 兵 器 工 业 集 团 第 五 三 研 究 所 研 制 并 生
FC
产,1994 年由原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12
2 2  性能
1
(1)物理力学性能  FC
002 玻璃纤维/PA610 树脂基复合材料物理力学性能见表 12
19。
表 12
19 FC
002 玻璃纤维/PA610 树脂基复合材料物理力学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弯曲强度/MPa 180 GB/T9341—2000
缺口冲击强度/(
kJ/m2) 13 GB/T1043—1993
拉伸强度/MPa 140 GB/T1040—1992
压缩强度/MPa 118 GB/T1041—1992
密度/(
g/cm3) 1
41 GB/T1033—1986
马丁耐热/℃ 150 GB/T1035—1970


2)环境性能  FC
002 玻璃纤维/PA610 树脂基复合材料经 2500h 阳光加速老化试验 (相
当于大气老化时间 16
23 年)材料性能符合技术指标要求,即该材料的贮存寿命大于 16 年。
3) 工艺性能  FC
( 002 玻璃纤维/PA610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简便,用通用挤出
机即可生产并具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能。
12
2 3  使用情况
1
已经用作小口径脱壳弹塑料弹托材料。还可用于制作尺寸稳定性要求高的制品,如制作
齿轮、轴承、衬垫、滑轮等耐磨精密零部件以及电子工业零部件。
12
22 FC
003 玻璃纤维/PA610 树脂基复合材料
12
2 1  概述
2
003 玻璃纤维/PA610 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尼龙 610 为基材经改性剂改性、玻璃纤维
FC
增强的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机械强度、优良的耐磨性、良好的耐冲击性、耐热性、尺寸稳定
性、低吸水性和低收缩性。
003 玻璃纤维/PA610 树脂基复 合 材 料 由 中 国 兵 器 工 业 集 团 第 五 三 研 究 所 研 制 并 生
FC
产,1994 年由原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441
122
22  性能
(1) 物理力学性能  FC
003 玻璃纤维/PA610 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见表 12
20。
表 12
20 FC
003 玻璃纤维/PA610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弯曲强度/MPa 80 GB/T9341—2000
  缺口冲击强度/(
kJ/m2) 9
0 GB/T1043—1993
  拉伸强度/MPa 65 GB/T1040—1992
  压缩强度/MPa 73 GB/T1041—1992

2) 环境性能  FC
( 003 玻璃纤维/PA610 树脂基复合材料经 2500h 阳光加速老化试验 (相
当于大气老化时间 16
23 年)材料性能符合技术指标要求,即该材料的贮存寿命大于 16 年。
3) 工艺性能  FC
( 003 玻璃纤维/PA610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过程简便,用通用
挤出机即可生产并具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能。
4) 使用性能  FC
( 003 玻璃纤维/PA610 树脂基复合材料可采用注射、挤出、模压等成
型方法加工,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
12
2 3  使用情况
2
已经用作小口径脱壳弹塑料风帽材料,也可用于制作尺寸稳定性要求高的制品,如制作
齿轮、轴承、衬垫、滑轮等耐磨精密零部件以及电子工业零部件。
12
23 SL
007 玻璃纤维/PA66 树脂基复合材料
12
2 1  概述
3
007 玻璃纤维/PA66 树脂基复 合 材 料 是 以 PA66 为 基 体、 以 玻 璃 纤 维 为 增 强 剂、 采
SL
用相容技术和共混技术制得的复合材料,具有耐磨、耐高低温、强度高、韧性好、自润滑等
优点,特别是耐低温冲击性能和热变形温度均优于未改性品种。
007 玻璃纤维/PA66 树脂基复合材料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研制并生产,
SL
2003 年 3 月由原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鉴定通过。
122
32  性能
(1) 物理力学性能  SL
007 玻 璃 纤 维/PA66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主 要 物 理 和 力 学 性 能 见 表
12
21。
表 12
21 SL
007 玻璃纤维/PA66 复合材料主要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密度/(
g/cm
3)

2 GB/T1033—1986
  缺口冲击强度/( /m2)
kJ 20 GB/T1043—1993
  拉伸强度/MPa 110 GB/T1040—1992
  断裂伸长率/% 3 GB/T1040—1992
  弯曲强度/MPa 130 GB/T9341—2000
  弯曲弹性模量/GPa 3
4 GB/T9341—2000
  热变形温度/℃ 195 GB/T1634—1979
  吸湿率/% 0
5 GB/T1034—1998
  成型收缩率/% 0
4

2) 环境性能   具有很好的耐酸、耐碱和其他化学介质的性能,其贮存寿命大于 15 年。

3) 工艺性能   生产工艺简单,用通用挤出机即可生产并具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

442
4) 使用性能   可用注射成型的方法加工制品,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

12
2 3  使用情况
3
已经应用于脱壳穿甲弹,还可应用于其他小口径脱壳穿甲弹。该材料还可推广应用于制
作航空、航天、电子、电气、机械、汽车等行业要求轻质、高强的产品。
12
24 SL
008 玻璃纤维/PA66 树脂基复合材料
12
2 1  概述
4
008 玻璃纤维/PA66 树脂基复合 材 料 具 有 PA66 的 耐 磨 性 和 自 润 滑 性 等 优 点 外, 还
SL
具有高刚性、低吸水性、低温 (-45℃ ) 缺口冲击不敏感、产品尺寸稳定性好等优点。适用
温度范围 -40~100℃ 。
008 玻璃纤维/PA66 树脂基复合材料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研制并生产,
SL
1995 年由原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122
42  性能
(1) 物理力学性能  SL
008 玻璃纤维/PA66 树脂基复合材料主要性能见表 12
22。
表 12
22 SL
008 玻璃纤维/PA66 复合材料主要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密度/(
g/cm3) 1
355 GB/T1033—1986
  缺口冲击强度/(
kJ/m 2)
20 GB/T1043—1993
  拉伸强度/MPa 160 GB/T1040—1992
  断裂伸长率/% 3 GB/T1040—1992
  弯曲强度/MPa 210 GB/T9341—2000
  弯曲弹性模量/GPa 7
5 GB/T9341—2000
  热变形温度/℃ 250 GB/T1634—1979
  吸湿率/% 0
5 GB/T1034—1998
  成型收缩率/% 0
3

2) 环境性能  SL
( 008 玻璃纤 维/PA66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仿 真 实 贮 存 环 境 加 速 老 化 试 验
结果表明,SL
008 材料在真实 环 境 (涂 防 锈 油、 加 气 相 缓 蚀 剂 密 封 于 塑 料 袋 中 ) 条 件 下 贮
存寿命均高于 17
9 年。
3) 工艺性能  SL
( 008 玻璃 纤 维/PA66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生 产 工 艺 简 单, 用 通 用 挤 出 机
即可生产并具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
12
2 3  使用情况
4
可用于制造航空、航天、电子、电气等行业要求轻质、高强的产品。
12
25 SL
012 玻璃纤维/PA610 树脂基复合材料
12
2 1  概述
5
012 玻璃纤维/PA610 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 PA610 为基体材料、玻璃纤维增强的 PA
SL
改性复合材料,具有强度高、低温 (-40℃ ) 缺口冲击不敏感、尺寸稳定性好、耐油、耐溶
剂、耐磨性好、自润滑等优点。
012 玻璃纤维/PA610 树脂 基 复 合 材 料 由 中 国 兵 器 工 业 集 团 第 五 三 研 究 所 研 制 并 生
SL
产,1995 年由原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122
52  性能
(1) 物理力学性能  SL
012 玻璃纤维/PA610 树脂基复合材料主要性能见表 12
23。

443
表 12
23 SL
012 玻璃纤维/PA610 复合材料主要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密度/(
g/cm3) 1
4 GB/T1033—1986

  缺口冲击强度/(
kJ/m2) 20 GB/T1043—1993

  拉伸强度/MPa 142 GB/T1040—1992

  断裂伸长率/% 3 GB/T1040—1992

  弯曲强度/MPa 207 GB/T9341—2000

  弯曲弹性模量/GPa 8
0 GB/T9341—2000

  热变形温度/℃ 198 GB/T1634—1979

  吸湿率/% 0
3 GB/T1034—1998

  成型收缩率/% 0
3

2) 环境性能  SL
( 012 玻璃纤 维/PA66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仿 真 实 贮 存 环 境 加 速 老 化 试 验
结果表明,SL
012 复合材料在 真 实 环 境 (涂 防 锈 油、 加 气 相 缓 蚀 剂 密 封 于 塑 料 袋 中 ) 条 件
9 年。
下贮存寿命均高于 17
3) 工艺性能  SL
( 012 玻璃纤维/PA610 复合材料生产工艺简单,用通用挤出机即可生
产并具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
12
2 3  使用情况
5
可用于制造航空、航天、电子、电气等行业要求轻质、高强的产品。
12
26 WSSL
101 玻璃纤维/PA66 树脂基复合材料
12
2 1  概述
6
101 玻璃纤维/PA66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以 PA66 为 基 体 材 料, 加 入 增 韧 剂、 抗 静
WSSL
电剂及其他助剂通过挤出机挤出造粒而成。
101 玻璃纤维/PA66 树脂基复合 材 料 由 中 国 兵 器 工 业 集 团 第 五 三 研 究 所 研 制 并
WSSL
生产,1999 年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鉴定通过。
122
62  性能
(1) 物理力学性能  WSSL
101 玻璃纤维/PA66 复合材料主要性能见表 12
24。
表 12
24 WSSL
101 玻璃纤维 PA66 复合材料主要性能
项     目 性     能 检 测 方 法

  表面电阻率/Ω ≤9×10 12
GB/T1410—1989

  缺口冲击强度/(
kJ/m 2)
≥16 GB/T1043—1993

  定挠度弯曲强度/MPa ≥190 GB/T9341—2000

2) 环境性能   具有很好的耐酸、耐碱和其他化学介质的性能,其贮存寿命大于 15 年。

3) 工艺性能  WSSL
( 101 生 产 工 艺 简 单, 用 通 用 挤 出 机 即 可 生 产 并 具 有 良 好 的 加 工
工艺性。
12
2 3  使用情况
6
用于弹药输送 车 托 弹 板、 滚 轮 等, 也 可 用 于 其 他 要 求 抗 静 电、 强 度 高、 耐 高 低 温 的
部件。

444
12
27 SL
016 玻璃纤维/聚苯硫醚树脂基复合材料
12
2 1  概述
7
016 玻璃纤维/聚苯硫醚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聚苯硫醚为基体树脂经改性剂改性 、 玻
SL
璃纤维增强的高强度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较好的冲击性能、较好的尺寸稳定性、良好的
耐油、耐溶剂、耐化学性、耐气蚀、耐盐雾以及优良的电性能等特点。
016 玻璃纤维/聚苯硫 醚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中 国 兵 器 工 业 集 团 第 五 三 研 究 所 研 制 并 生
SL
产,2002 年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鉴定通过。
122
72  性能
(1) 物理力学性能  SL
016 玻璃纤维聚苯硫醚复合材料主要性能见表 12
25。
表 12
25 SL
016 玻璃纤维聚苯硫醚复合材料主要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密度/(
g/cm3) 1
60 GB/T1033—1986
  拉伸强度/MPa 180 GB/T1040—1992
  断裂伸长率/% 1
2 GB/T1040—1992
  弯曲强度/MPa 220 GB/T9341—2000
  冲击强度(
kJ/m2) 35 GB/T1043—1993
  线膨胀系数/(10-6/K) 21 GB/T1036—1989
  介电常数 3
8 GB/T1408
1—1999
  介电损耗角正切 0
0029 GB/T1408
1—1999

2) 工艺性能  SL
( 016 玻璃纤 维 聚 苯 硫 醚 复 合 材 料 生 产 工 艺 简 单, 用 通 用 挤 出 机 即 可
生产并具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
12
2 3  使用情况
7
用于车辆发动机冷却水泵叶轮、进水接盘、齿轮罩及电子元件,也可用于轴承、耐磨齿
轮、活塞等耐高温、耐汽蚀结构制品。
12
28 SL
143 玻璃纤维/PA1010 树脂基复合材料
12
2 1  简介
8
143 玻璃纤维/PA1010 复合材 料 是 以 PA1010 为 基 体 材 料 经 改 性 剂 改 性、 玻 璃 纤 维
SL
增强的复合材料,具有强度高、低温缺口冲击不敏感、尺寸稳定性好等优点。
143 玻 璃 纤 维/PA1010 复 合 材 料 由 中 国 兵 器 工 业 集 团 第 五 三 研 究 所 研 制 并 生 产 ,
SL
1989 年由原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鉴定通过。
122
82  性能
(1) 物理力学性能  SL
143 玻璃纤维/PA1010 复合材料主要性能见表 12
26。
表 12
26 SL
143 玻璃纤维/PA1010 复合材料主要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检 测 方 法

  缺口冲击强度/( /m
kJ 2)
15 GB/T1043—1993
  弯曲强度/MPa 180 GB/T9341—2000
  马丁耐热温度/℃ 130 GB/T1634—1979
  玻璃纤维含量/% 30~35

2) 环境性能   具有很好的耐酸、耐碱和其他化学介质的性能,其贮存寿命大于 15 年。

3) 工艺性能  SL
( 143 玻璃 纤 维/PA1010 复 合 材 料 生 产 工 艺 简 单, 用 通 用 挤 出 机 即 可

445
生产并具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
12
2 3  使用情况
8
用于机床、汽车、机械、化工、交 通 运 输、 军 工 等 各 个 行 业, 也 可 用 于 制 造 航 空、 航
天、电子、电气等行业要求轻质、高强的产品。
12
29 SL
122 玻璃纤维/PA66 树脂基复合材料
12
2 1  概述
9
122 玻璃纤维/PA66 树脂基复合 材 料 是 以 PA66 为 基 体 材 料 经 改 性 剂 改 性、 玻 璃 纤
SL
维增强的复合材料,具有强度高、尺寸稳定性好等优点。
122 玻璃纤维/PA66 树脂基复合材料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研制并生产,
SL
1999 年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鉴定通过。
122
92  性能
(1) 物理力学性能  SL
122 玻璃纤维/PA66 树脂基复合材料主要性能见表 12
27。
表 12
27 SL
122 玻璃纤维/PA66 树脂基复合材料主要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缺口冲击强度/(
kJ/m2)
11 GB/T1043—1993

  弯曲强度/MPa 220 GB/T9341—2000

  纤维含量/% 32±2

2) 环境性能   具有很好的耐酸、耐碱和其他化学介质的性能,其贮存寿命大于 15 年。

3) 工艺性能  SL
( 122 玻璃 纤 维/PA66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生 产 工 艺 简 单, 用 通 用 挤 出 机
即可生产并具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
12
2 3  使用情况
9
用于机床、汽车、机械、化工、交 通 运 输、 军 工 等 各 个 行 业, 也 可 用 于 制 造 航 空、 航
天、电子、电气等行业要求轻质、高强的产品。
12
210 SL
123 玻璃纤维/PA66 树脂基复合材料
12
2 1  概述
10
123 玻璃纤维/PA66 树脂基复合 材 料 是 以 PA66 为 基 体 材 料 经 改 性 剂 改 性、 玻 璃 纤
SL
维增强的复合材料,具有强度高、尺寸稳定性好等优点。
123 玻璃纤维/PA66 树脂基复合材料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研制并生产,
SL
1999 年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鉴定通过。
122 2  性能
10
(1) 物理力学性能  SL
123 玻璃纤维/PA66 复合材料主要性能见表 12
28。
表 12
28 SL
123 玻璃纤维/PA66 复合材料主要性能

性     能 典 型 值 试 验 方 法

  缺口冲击强度/(
kJ/m2) 18 GB/T1043—1993

  弯曲强度/MPa 165 GB/T9341—2000

  纤维含量/% 32±2

2) 环境性能   具有很好的耐酸、耐碱和其他化学介质的性能,其贮存寿命大于 15 年。

446
3) 工艺性能  SL
( 123 玻璃 纤 维/PA66 复 合 材 料 生 产 工 艺 简 单, 用 通 用 挤 出 机 即 可 生
产并具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
12
2 3  使用情况
10
应用于机床、汽车、机械、化工、交通运输、军工等各个行业,也可用于制造航空、航
天、电子、电气等行业要求轻质、高强的产品。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航空材料手册》 编辑委员会 中国航空材料 手 册 第 六 卷 复 合 材 料, 胶 粘 剂 第 二 版, 北 京: 中 国 标 准 出 版


社;2002 年
2 ICIF
ibe
rit
eDa
tashe
et3a,p
rope
rtyda
tao
far
oma
ticpo
lyme
rcompo
sie,APC
t 2/He
rcu
lesMagnami
teAS4Ca
rbonF
ibe

3 RTPCompanyPr
oduc
tDa
taShe
et,Pe
rlimi
nar
yPr
oduc
tDa
ta
4 Imho
tepLt
dTe
chno
logy
 Advanc
edt
hermop
las
ticc
ompo
sit
epr
oce
ssi
ngt
echno
logy

447
第 四 篇

材料使用、设计和分析

主编   陈绍杰
第13 章   制造和质量控制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使用的第一步是根据材料使用环境和性能要求进行选材 ,并根据复
合材料制件的结构与性能特点选择合适的成 型 工 艺。 因 此, 材 料 是 结 构 设 计 和 使 用 的 基 础,
适合的成型工艺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耐环境性能 及 疲 劳 寿 命 等 性 能 得 到 充 分 发 挥 的 保 障。
另外,只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才能有效地保证复合材料产品的质量,减小产品的使用
风险并降低制造成本。本章主要介绍复合材料基本原材料、制造工艺技术及其制造过程中的
质量管理。

1  加 工 制 造
13

13
11  原材料
131
11  树脂基体
(1) 环氧树脂   环氧树脂是含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环氧官能团的一类化合物。环氧树脂作
为复合材料树脂基体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兵器、机械、化工、交通运输和建筑等
领域。环氧树脂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能,主要包括如下。
① 优异的工艺性   环氧树脂,尤其是低分子量环氧树脂,在常温下就具有较低的黏度,
因此流动性好,易和固化剂及其他添加剂混合。
② 固化收缩性小   环氧树脂 与 固 化 剂 反 应 是 通 过 直 接 加 成 反 应 进 行 的。 在 固 化 过 程 中
没有低分子挥发物产生,因此环氧树脂固化收缩率低。
③ 高黏结力   环 氧 树 脂 中 含 有 极 性 羟 基 (—OH)、 醚 键 (—O—) 以 及 反 应 活 性 很 高
的环氧基团,因此对各类物质均具有高的黏结力,如和铝合金黏结,采用高温固化环氧胶黏
剂,其抗剪切强度超过 20MPa。
④ 稳定性好   环氧树脂一般 不 含 碱、 盐 等 能 导 致 环 氧 基 团 固 化 反 应 的 组 分, 因 此 贮 存
期长达 1 年以上。固化后的环氧树脂,尺寸稳定性和耐候性能好,还能耐大多数霉菌。
⑤ 耐化学性能好   固化后的 环 氧 树 脂 具 有 良 好 的 耐 化 学 稳 定 性, 它 能 耐 酸、 耐 碱 和 耐
有机溶剂。
⑥ 耐热性高   选用不同固化剂,可获得不同耐热性的环氧固化物。
⑦ 优异的电性能和力学性能   固 化 后 的 环 氧 树 脂 具 有 优 异 的 电 绝 缘 性 能, 是 一 类 良 好
的绝缘材料。同时环氧树脂还具有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
固化后环氧树脂的性 能 不 仅 依 赖 于 环 氧 树 脂 的 结 构, 同 时 也 依 赖 于 固 化 剂 的 用 量 和 类
型。根据固化剂类型不同,环氧树脂固化剂可分为胺类固化剂,酸酐类固化剂、高分子类固
化剂和潜伏性固化剂等。
① 胺类固化剂   包括脂肪 胺 类、 芳 香 胺 类、 叔 胺 和 各 种 改 性 胺。 它 是 环 氧 树 脂 最 常 用

449
的一类固化剂。
② 酸酐类固化剂   二元酸、多 元 酸 及 其 酸 酐 均 可 作 为 环 氧 树 脂 的 固 化 剂。 酸 酐 类 固 化
剂的制品比胺类固化剂固化的有更高的机械性能,较好的耐热性、耐磨性。
③ 高分子化合物类固化剂   酚 醛 树 脂、 低 分 子 量 聚 酰 胺 树 脂、 苯 胺 甲 醛 树 脂 等 均 可 作
为环氧树脂固化剂使用。
④ 潜伏性固化剂   属于这类 固 化 剂 的 主 要 有 氟 化 硼 胺 络 合 物, 氨 基 硼 烷、 叔 胺 及 微 胶
囊等。
2)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   双马来酰亚胺 (
( BMI) 是以马来酰亚胺为活性端基的双官能或
多官能团化合物。目前 BMI树脂已比较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结构材料、高性能绝缘材料、
耐磨材料等高技术领域。
BMI树脂具有典型热固性树脂 的 流 动 性 和 可 模 塑 性, 可 用 与 环 氧 树 脂 相 同 的 成 型 方 法
加工成型;BMI固化物由于含有酰 亚 胺 及 交 联 密 度 高 等 而 具 有 优 良 的 耐 热 性 , 使 用 温 度 一
般在 177~230℃ ,Tg 一般大于 250℃ ;同时,BMI树 脂 具 有 优 良 的 耐 辐 射、 耐 湿 热 和 热 膨
胀系数小等优点。
但由于固化物的交联 密 度 高, 分 子 链 刚 性 大 而 使 其 呈 现 出 较 大 的 脆 性, 表 现 为 抗 冲 击
差、断裂伸长率和断裂韧性低。为了提高 BMI树脂的韧性,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对 BMI树
脂进行改性:
① 与链烯基化合物 的 共 聚 改 性   烯 丙 基 化 合 物 与 BIM 单 体 共 聚 后 的 预 聚 体 稳 定、 易
溶、黏附性好、固化物坚韧、耐湿热性能好,并具有良好的电性能和力学性能。
② 二元胺共聚改性   采用二元胺改性的 BMI树脂具有良好的耐热性、 力学性能和电性
能等,但导致树脂的热氧化稳定性降低。
③ 热塑性树脂改性 BMI  采用耐热性较高的热塑性树脂增韧改性 BMI树脂, 可在基本
上不降低 BMI树脂耐热性和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实现增韧。
④ 环氧改性 BMI  环氧树脂主 要 改 性 BMI树 脂 的 工 艺 性 及 黏 结 性, 对 BMI树 脂 的 韧
性也有一点改进。但环氧树脂的加入往往会引起 BMI树脂耐热性的降低。
⑤ 氰酸酯改性 BMI  氰酸酯改性 BMI树脂具有较高的韧性、耐热性、 介电性能、 耐潮
湿性、耐磨性、良好的尺寸稳定性和综合力学性能。
3)聚酰亚胺树脂   是指含有酰亚胺基团结构的一类聚合物,它包括热固性和热塑性二大

类。热固性聚酰亚胺具有优异的热氧化稳定性、良好的成型工艺性以及综合力学性能,可在高
温环境中长期使用。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耐高温航天部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复合材料树脂基体的聚酰亚胺主要是热固性聚酰亚胺。热固性聚酰亚胺依据其活性
封端基可分为 3 种主要类型:PMR 聚酰亚胺 (主要指 Nad
ic酸酐封端的一类聚酰亚胺)、 乙
炔封端聚酰亚胺以及双马来酰亚胺 (
BMI)。
15 是常 用 的 PMR 聚 酰 亚 胺, 采 用 Nad
PMR ic 酸 单 酯 (NE)、4,
4′二 甲 基 二 苯 胺
(MDA) 和 3,
3′,4,
4′二苯甲酮四羧酸二甲 酯 ( BTDE) 作为 反 应 单 体。PMR15 聚 酰 亚 胺
具有优异的工艺性,在固化反应过程中没有小分子挥发物产生,因此可在较低压力下采用热
压罐和模压工艺成型。PMR
15 复合 材 料 具 有 优 良 的 热 氧 化 稳 定 性 和 综 合 力 学 性 能。 但 是,
15 使用的单体 MDA 具有致癌性、固 化 物 韧 性 差 以 及 不 能 在 高 于 316℃ 环 境 中 长 期 使
PMR
用。为克服这些不足,一些不含 MDA 和可在更高温度下长期使用 的 PMR 聚 酰 亚 胺 得 到 了
发展。

450
LP
15 是一种不含 MDA,低 成 本 聚 酰 亚 胺 树 脂, 它 的 成 型 工 艺 性 优 于 PMR
15, 可 在
280℃ 以下替代 PMR
15 复合材料长期使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 PMR 聚酰 亚 胺 的 抗 热 氧 化 稳 定 性, 采 用 耐 热 性 更 高 的 4,
4′六 氟 代 亚
异丙基二邻苯基 二 甲 酯 ( 6FDE) 作 为 单 体 替 代 PMR
15 中 的 BTDE; 或 以 对 苯 二 胺 (
P
PDA) 和 3,
4′二氨基二苯醚 (3,ODA) 替 代 MDA 和 以 p
4 氨 基 苯 (
pAS) 代 替 NE, 发
展了耐温等级更高的第二代 PMR 聚酰亚胺树脂, 主要包括 PMRⅡ ,VCAP,AFR
700 和
LaRc
RP
46。这些树脂体系长期使用温度高达 343~371℃ 。由于使用价格昂贵的含氟单体,
700,VCAP 等的价格远高于 PMR
PMRⅡ ,AFR 15 聚酰亚胺。
乙炔封端聚酰亚胺包括 The d 和 The
rmi rmcon 树脂系列。The
rmcon 树 脂 的 特 点 是 固 化
物具有优异的介电性能,可作为绝缘材 料使用。但经过适当 处 理 后,The
rmcon 树 脂 又 是 在
环境条件下性能稳定的导电塑料。
4) 氰酸酯树脂   是指含有 2 个或者 2 个以上氰酸酯官能团的酚的衍生物,它在热和催

化剂作用下发生三环化反应,生产含有三嗪环的高交联密度网络结构的大分子。氰酸酯树脂
基复合材料已经在高性能透波材料、高速数字和高频印刷电路板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氰酸酯树脂基体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耐湿热、抗冲击和良好的介电性能以及良好的工艺
性等。
固化氰酸酯树脂网络分子结构中同时含有大量的三嗪环及芳香环或刚性脂环 ,并且三嗪
环与芳香环之间是通过醚键连接起来的,因此固化氰酸酯树脂具有较好的耐 热 ( Tg:240~
290℃ )、耐 化 学 试 剂 性、 较 好 的 力 学 性 能 (如 抗 冲 击 性 )、 低 收 缩 率、 低 吸 湿 率
5% )等。
(<1
氰酸酯树脂在固化反应中环化反应生成的三嗪环网络结构使整个大分子形成一个共振体
系,这种结构使氰酸酯在电 磁 场 作 用 下, 表 现 出 极 低 的 介 电 损 耗 Df (
0 008) 和 低
002~0
而稳定的介电常数 (
2 2)。而且当频率发 生 变 化 时, 这 种 分 子 结 构 对 极 化 松 弛 等 不 敏
8~3
感,因而氰酸酯又具有使用频率带宽 ( 8~100GHz) 的特点。
5) 酚醛树脂   酚类化合物和醛类化合物缩聚而得的树脂称为酚醛树脂,其中以苯酚与

甲醛缩聚而得的酚醛树脂最为重要。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电子、汽车等工业领
域有广泛的应用。
酚醛树脂具有价格低廉,合成方便,树脂固化物具有抗拉、抗压强度高,吸水率低,耐
热性能好,耐酸、碱、油等侵蚀,优异的绝缘强度等特点。
但是,酚醛树脂在缩聚过程中有水生成,因此成型需在高温、高压下进行。酚醛树脂本
身色泽深且不易着色,只能得到褐色或黑色的产品;酚醛树脂一般较脆。
热固性酚醛树脂可在树脂中加入合适 的 无 机 或 有 机 酸 进 行 固 化, 如 盐 酸、 磷 酸、 硫 酸、
对甲苯磺酸、对甲苯磺 酰 氯、 石 油 磺 酸 等。 固 化 时 主 要 反 应 是 在 树 脂 分 子 间 形 成 次 甲 基 醚
键,其反应剧烈,并放出大量的热量。
线型酚醛树脂本身是稳定的,需要借助固化剂才能进行固化反应,形成体型结构。线型
酚醛树脂常用的固化剂除六次甲基四胺和多聚甲醛外,工业上应用最广的还有三羟甲基、多
羟甲基三聚氰胺及多羟甲基双氰胺、环氧树脂等。
和其他树脂一样,通过加入改性剂可使酚醛树脂的性能得到改善。酚醛树脂的改性主要
包括以下 4 个方面。
① 聚乙烯缩丁醛改性酚醛树脂:在树脂中加入一定量的聚乙烯醇缩丁醛后,不仅

451
能 促 进 树 脂 与 增 强 材 料 (如 玻 璃 纸 ) 的 黏 结 力 提 高 , 还 改 善 了 树 脂 固 化 后 的 冲 击 韧 性 ,
提高了制品的机械强度。但聚乙烯醇缩丁醛加入,将导致制品耐热性及硬度降低。
② 在苯酚中加入一定量的 苯 胺, 使 生 成 苯 胺 甲 醛 树 脂, 苯 胺 与 甲 醛 的 反 应 很 快, 一 般
在常温下即可反应,同时放出热量。在含有苯胺甲醛树脂的酚醛树脂中,加入一定量的油酸
就能达到使产品表面光滑、易于脱模的目的。
③ 若要使酚醛树脂的阻燃性能进一步提高,也可加入一定量的阻燃剂。
④ 将其他树脂与酚醛树脂混 合, 以 提 高 酚 醛 塑 料 制 品 的 工 艺 性 能。 例 如 在 酚 醛 树 脂 中
加入环氧树脂来进行韧性改性。
6) 乙烯基酯树脂   又称为环氧乙烯基酯树脂,是指分子两端含有不饱和双键,中间骨

架为环氧树脂结构的一类不饱和树脂。它们通常是由不饱和一元酸和环氧树脂进行开环酯化
反应而制得。其中,最常见、最常用的是由环氧树脂和丙烯酸合成的环氧丙烯酸酯。环氧乙
烯基酯树脂的固化和不饱和聚酯树脂一样遵循自由基聚合反应的规律 。环氧乙烯基酯树脂具
有良好的工艺性,其耐热性介于不饱和聚酯树脂和环氧树脂之间,尤其具有优良的耐化学腐
蚀性能和电绝缘性能,因此环氧乙烯基酯树脂及其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腐蚀与防腐及绝
缘材料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环氧乙烯基酯树脂和不饱和聚酯树脂一样,具
有较高的固化体积收缩率。
7) 热塑性树脂   与热固性树脂基体相比,热塑性树脂具有独特的优点,如韧性好;预

浸料稳定,无贮存时间限制;制造周期短;耐化学药品性能好;吸湿率低,湿态性能好;可
重复加工;可回收重复利用。
热塑性树脂基体主要有通用型 树 脂 PP、PE、PS 和 工 程 塑 料 PET、PC、Ny
lon 以 及 高
性能树脂 PEEK、PPS、PEI等。作为先进复合材料树脂基体的 热 塑 性 树 脂 主 要 是 具 有 耐 高
温、高刚性、耐环境性能好的高性能树脂基体。
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基体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 聚酮 类   其 典 型 代 表 有 聚 醚 酮 (
PEK)、 聚 醚 醚 酮 (
PEEK)、 聚 醚 酮 酮 (
PEKK)
等,这类树脂具有力学性能高、 韧 性 好、 耐 高 温、 耐 辐 射、 阻 燃 等 特 点。 尤 其 是 PEEK 树
脂是先进复合材料中使用最广泛的热塑性树脂。
② 聚芳硫醚树脂   包括 聚 苯 硫 醚 (
PPS)、 聚 芳 硫 醚 (
PAS
2)、 聚 苯 硫 醚 砜 (
PPSS),
具有力学性能好、阻燃、耐环境性能好等特点。
③ 聚酰亚胺   包括具有各种芳香结构 的 聚 酰 亚 胺 (
PI) 及 聚 醚 酰 亚 胺 (
PEI)。 它 们 具
有玻璃化转变温度高、长期使用温度高、热稳定性及热氧化稳定性好、耐环境及耐化学介质
性能好、阻燃、力学性能优良等特点,能在高温苛刻条件下使用。
④ 聚砜类   包 括 聚 砜 (
PSU)、 聚 醚 砜 (
PES) 等, 具 有 耐 热、 阻 燃、 电 绝 缘 性 能 好,
但其力学性能较 PEEK 略差,耐溶剂性能也较差。
其他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体还包括聚芳酯、聚苯并咪唑等。
13
1 2  常用增强材料
1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常用增强材料为无机纤维和有机纤维 2 大类。
无机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硼纤维、碳化硅纤维、石棉纤维、金属纤维及晶须等。
有机纤维:芳纶、聚苯基苯并二唑 (
PBO) 纤 维、 超 高 分 子 量 聚 乙 烯 纤 维、 聚 酯 纤 维、
尼龙纤维、维尼纶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等。
在所有这些纤维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有碳纤维、玻璃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

452
维、硼纤维和碳化硅纤维。本节将简要介绍它们的主要特点。
1) 碳纤维及其织物   是先进复合材料最常用的增强材料。碳纤维主要采用聚丙烯腈纤

维 (
PAN) 或沥青纤维经预氧化、碳化和石墨 化 处 理 获 得。 一 般 来 说,PAN 基 碳 纤 维 为 高
强型碳纤维,而沥青基碳纤维为高模型碳纤维。碳纤维织物包括碳纤维平纹布、碳纤维缎纹
布、碳纤维斜纹布、碳纤维带等。
2) 玻璃纤维及其织物   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使用的玻璃纤维增强材料,主要可分为

玻璃纤维纱和玻璃纤维织物。常用的玻璃纤维纱包括:无碱无捻玻璃纤维纱、中碱无捻玻璃
纤维纱、无碱有捻玻璃纤维纱、中碱有捻玻璃纤维纱、高强玻璃纤维纱。玻璃纤维纱经纺织
后,可制成各种玻璃 纤 维 织 物, 主 要 有 玻 璃 纤 维 平 纹 布、 玻 璃 纤 维 缎 纹 布、 玻 璃 纤 维 斜 纹
布、玻璃纤维单向布以及玻璃纤维异形织物、玻璃纤维带等。
在复合材料中常用的另一类玻璃纤维织物为玻璃纤维毡,包括短切玻璃纤维毡、表面毡
和连续玻璃纤维毡。它们主要在手糊玻璃钢、模压和缠绕复合材料中使用。
3) 芳纶及其织物   芳香族聚酰胺纤维俗 称 芳 纶。 芳 纶 通 常 采 用 溶 液 纺 丝 法 进 行 生 产,

具有高的取向度和半梯形分子结构,纤维弹性模量高,断裂伸长大,在高性能复合材料中得
到应 用。 目 前, 真 正 实 现 工 业 化 的 芳 纶 主 要 有: 聚 对 苯 二 甲 酰 对 苯 二 胺 (PPTA) 纤 维,
t公司商品名 “
Dupon Kev
lar”, 我 国 称 为 芳 纶 1414; 聚 间 苯 二 甲 酰 间 苯 二 胺 (MPIA) 纤
维,Dupon
t公司商品名 “ PBA) 纤维,Du
Nomex”,我国称为芳纶 1313;聚对苯甲酰胺 ( 
pon
t 公司商品名 “
Kev
lar
49 ”,我国称为芳纶 14。
(4)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纤 维   超 高 分 子 量 聚 乙 烯 (UHMWPE) 是 指 相 对 分 子 质 量 在
5×105 ~5×106 的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通常采用凝胶 纺 丝 法 (又 称 冻 胶 纺 丝 法)
制造,其纺丝工艺主要分成 2 大部分:凝胶丝条的成形,凝胶丝条的高倍拉伸。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具有高比强 度、 高 比 模 量 以 及 耐 冲 击、 耐 磨、 自 润 滑、 耐 腐 蚀、
耐紫外线、耐低温、电绝缘等多种优异性能。其缺点在于熔点较低 (约 135℃ ) 和容易发生
高温蠕变。因此仅能在 100℃ 以下使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主要用于武器装甲、 防弹背
心、头盔、航天航空功能复合材料等。
5) 聚苯基苯并二唑 (
( PBO) 纤 维  PBO 纤 维 的 合 成 采 用 溶 液 缩 聚 法, 以 对 苯 二 甲 酸
或对苯二甲酸氯和 4,
6二氨基1,
3间苯二酚盐酸盐为单体, 以多聚磷酸 ( PPA)、 甲基磺酸
或 N甲基吡咯烷酮为溶剂。其纺丝工艺采用干湿法纺丝成形,纺丝原液浓度为 15%~20%
的 PBO 的 PPA 的液晶 相 浓 溶 液, 原 液 温 度 为 90~120℃ , 挤 出 纺 丝 细 流 经 过 水 浴 冷 却 凝
固、酸洗、干燥、拉伸、热定型等工序得到 PBO 纤 维。PBO 纤维具有高比强度、高 比 模 量
以及耐冲击、耐磨、自润滑、耐腐蚀、耐高温、电绝缘等多种优异性能。
6) 硼纤维   是一种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的高性能纤维。硼纤维一般采用气相沉积

法制造:将钨丝作为芯材,其一 面 通 电 加 热 至 约 1200℃ , 一 面 通 过 水 银 密 封 的 有 氢 气 流 动
的容器,进行预先表面净化,接 着 把 这 种 钨 丝 芯 通 电 加 热 至 1100℃ 左 右, 同 时 送 入 水 银 密
封的反应容器中,在这种容器内流动着三氯化硼和氢气,无定形硼在钨丝芯上镀覆。通过调
节钨芯经过沉积室的速度,可获得不同直径的纤维。
硼纤维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 (特别是压缩强度高),导热率高、热膨胀系数低和硬度高。
并具有吸收中子的能力,适于用于核燃料及核废弃物运输和贮藏设施。但是,硼纤维价格昂
贵,直径较粗,延展性差,工艺性能差。硼纤维复合材料加工性能差,不适于制造形状复杂
的制件,目前硼纤维复合材料在飞机金属结构的修理中应用相对较多 。

453
7) 碳化硅纤维   碳化硅 (
( SiC) 纤维是 以 碳 和 硅 为 主 要 组 成 的 多 晶 陶 瓷 纤 维。 其 制 造
方法主要有烧结法和气相法。烧结法:以含碳硅的聚合物为先驱体纺成丝,然后将丝烧结成
iC 纤维。其制造工序包括:聚硅烷的合成、聚碳硅烷制备、 聚碳硅烷纺丝、 聚碳硅烷纤维

不熔化处理、烧结。气相法: 气 相 法 制 备 S
iC 纤 维 就 是 采 用 化 学 气 相 沉 积 方 法 在 连 续 芯 材
(钨丝或碳丝) 上沉积 S
iC 后再经表面涂层处理而连续制造 S
iC 纤维。
iC 纤维主要具有耐高温、抗氧化、 阻 燃 等 特 点。S
S iC 纤 维 在 复 合 材 料 中 主 要 应 用 于 陶
瓷或金属基复合材料。
13
1 3  夹芯材料
1
夹层结构复合材料的芯材主 要 有 蜂 窝 芯 材 和 合 成 泡 沫 芯 材。 如 图 13
1是几种芯材的力
学性能比较。

图 13
1  几种芯材的力学性能比较

蜂窝芯材包括布蜂窝、纸蜂窝、金属蜂窝。蜂窝的性能由蜂窝的材质、芯格形状与尺寸及
蜂窝厚度 所 决 定。通 常 情 况 下,蜂 窝 厚 度 在 3~50mm 之 间, 其 常 规 平 面 尺 寸 为 1200mm×
2400mm,芯格形状为六边形、菱形、矩形和正弦波形等。常用高性能蜂窝包括如下几种。
① Nomex 芳纶纸蜂窝:具有高强度、密度小和阻燃等特点,已广 泛 应 用 于 航 空 航 天 结
构和功能复合材料以及具有特殊要求的其他领域中,但价格较高。
② 铝蜂窝:具有高的比强度,而且价格相对较为便宜。
③ 玻璃布蜂窝:电性能好,结 构 刚 性 高, 但 其 制 造 工 艺 比 较 繁 琐, 而 且 制 造 过 程 中 玻
璃纤维会对操作人员的健康造成危害。
④ PE、PP、PC、ABS 等热塑性 蜂 窝、 纸 蜂 窝: 这 类 蜂 窝 的 主 要 优 点 是 价 格 便 宜、 密
度小,但它们的耐热性和结构刚性较差。
合成泡沫芯材包括 各 种 聚 氨 酯 泡 沫,PVC、PS、PEI 泡 沫 等。 其 中 以 各 种 聚 氨 酯 泡 沫
应用最为广泛。
13
12  主要成型工艺
13
1 1  热压罐成型技术
2
热压罐成型工艺也称真空袋热 压 罐 成 型 工 艺, 是 航 空、 航 天 部 门 生 产 聚 合 物 基 复 合 材
料最常用的制造工艺技术。这种成型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① 可设计性强。
② 容易制造高纤维体积含量复合材料。

454
③ 固化温度、压力场均匀。
④ 成型模具简单。
⑤ 适合于制造大面积、复杂型面的高品质复合材料。
虽然热压罐成型工艺 的 诸 多 优 点 是 其 他 工 艺 技 术 无 以 替 代 的,但 热 压 罐 成 型 技 术 也
具有明显的缺点:能 源 利 用 率 低、设 备 投 资 成 本 高、辅 助 系 统 复 杂、制 件 尺 寸 受 热 压 罐
限制等。
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需经历以下基本过程:将预浸料叠层和其他工艺辅助材料组合
在一起,构成一个真空袋组合系统 (见图 13
2),在 热压罐中于一 定 压 力 和 温 度 下 固 化, 形
成各种形状的制件。图 13
3 为真空袋组合系统置于热压罐中的情况。

图 13
2  真空袋组合系统示意图
1—真空袋;2—透气材料;3—匀压板;4—无孔隔离膜;5—吸胶材料;6—脱模布;
7—表面层材料;8—制件;9—无孔脱模布;10—模具;11—挡条;12—真空密封腻子

热压罐成型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① 模具准备   模具要用软质 材 料 轻 轻 擦 拭 干 净, 并 检 查 是 否 漏 气。 然 后 在 模 具 上 涂 布
脱模剂。
② 裁剪和铺叠   按样板裁剪 带 有 保 护 膜 的 预 浸 料, 剪 切 时 必 须 注 意 纤 维 方 向。 然 后 将
裁剪好的预浸料揭去保护膜,按规定次序和方向依次铺叠。每铺一层要用橡胶辊等工具将预
浸料压实,赶除空气。
③ 组合和装袋   在 模 具 上 按 图 13
2所示将预浸
料坯料和各种辅助材料组合 并 装袋, 应 检 查 真 空 袋 和
周边密封是否良好。
④ 热压 固 化   将 真 空 袋 系 统 组 合 到 热 压 罐 中,
接好真空管路,关闭热压罐,然 后 按 确 定 的 工 艺 条 件
抽真空/加热/加压固化。
⑤ 出 罐 脱 模   固 化 完 成 后, 待 冷 却 到 室 温 后,
将真空袋系统移出热压罐,去 除 各 种 辅 助 材 料, 取 出
制件进行修整。
热压罐成型技术主要在 航 空、 航 天 等 工 业 领 域 应 图 133  热压罐和真空袋系统组合示意图
用。主要产品 包 括 飞 机 机 身、 机 翼、 尾 翼、 方 向 舵、 1—加压气体;2—制件;3—真空袋;

衿副翼、卫星壳体、导弹弹翼、头锥和壳体等。 4—热压罐;5—模具;6—真空系统

455
13
1 2  低温低压成型工艺
2
为了降低热压罐成型复 合 材 料 的 制 造 成 本, 人 们
简化热压罐成型工艺,省去其复杂的设备和繁琐的工艺而发展了真空袋成型工艺。其基本工
艺操作过程与热压罐成型工艺相似。

图 13
4  真空袋成型工作原理

真空袋成型工作原理如图 13
4 所 示。 其 主 要 设 备 包 括 烘 箱 或 其 他 能 提 供 热 源 的 加 热 空
间、成型模具以及真空系统。由于真空压力最多也只能 0 1MPa, 故该法只适用于较薄的复
合板材,以及蜂窝等夹层结构复合材料的成型。
将低温固化技术与真空袋成型 (即低压成型) 结 合 起 来 形 成 的 “低 温 低 压 成 型” 技 术,
进一步降低了复合材 料 的 制 造 成 本。 所 谓 低 温 固 化 就 是 要 求 复 合 材 料 在 100℃ 以 下 固 化 成
型,并能在高温下长期使用,同时要求其预浸料能在室温下有超过 1 周的贮存期。
低温低压成型技术具有低能耗、可以采用低成本模具材料、可以摆脱热压罐尺寸的限制
而制造大型复合材料制件和复合材料制件 “原位” 固化成型等优点,是一种重要的复合材料
低成本制造技术。
13
1 3  缠绕成型工艺
2
纤维缠绕成型是在专门的缠绕机上,将浸渍树脂的纤维均匀地、有规律地缠绕在一个转
动的芯模上, 最 后 固 化、 除 去 芯 模 获 得 制 件 的
工艺方法,其原理如图 13
5 所 示。 纤 维 缠 绕 成
形方法既适用于制备简单的旋转体,如筒、 罐、
管、球、锥等,也可 以 用 来 制 备 飞 机 机 身、 机
翼及汽车车 身 等 非 旋 转 体 部 件。 在 纤 维 缠 绕 成
形中常使用的增强材料包括玻璃纤维、碳纤维、
芳纶,缠绕用 树 脂 基 体 有 聚 酯、 乙 烯 基 酯、 环
氧和 BMI树脂等。
和其他复合 材 料 成 型 技 术 相 比, 纤 维 缠 绕
图 13
5  纤维缠绕成型原理示意图
的主要优点 是 节 省 原 材 料、 低 的 制 造 成 本 以 及
制件的高度重复性。最大的缺点是制件固化后需除去芯模以及不适宜于带凹曲表面制件的制
造,使其适用范围受到限制。对于纤维缠绕成形,批生产速率可达到每天每台数百件。由于
树脂浸润纤维表面的限制,缠绕速率一般限制在 60~120m/mi
n。
纤维缠绕通常可分为 螺 旋 缠 绕 和 平 面 缠 绕。在 螺 旋 缠 绕 时,纤 维 从 一 个 水 平 运 动 的
绕丝嘴缠绕在转动 的 芯 模 上。而 在 平 面 缠 绕 时,芯 模 在 面 内 转 动,由 纤 维 供 给 单 元 沿 着
一定 平 面 内 运 动 。 不 管 是 哪 种 纤 维 缠 绕 技 术 , 要 完 成 纤 维 缠 绕 过 程 都 需 要 一 系 列 的 辅 助
设 备 , 包 括 纤 维 供 给 装 置 (树 脂 槽 , 纤 维 束 展 开 装 置 )、 芯 模 、 控 制 系 统 、 固 化 和 脱 模 设

456
备等。
在螺旋缠绕中,纤维束从一个水平移动的绕丝嘴缠绕到一个转动的芯模。缠绕角由两个
相对运动的比率来决定。当水平移动的绕丝嘴到达芯模端部时,它会慢下来、停止,然后向
相反方向移动,以一个负缠绕角继续将纤维缠绕在芯模上。在这样的往复运动中,模芯上形
成菱形花样。在圆柱芯模上的缠绕花样和最外层形成的花样相似,即形成一个均一厚度且各
处的缠绕角均为一常数 ±β 的制件。如果芯模是圆锥形状或不规则, 那么不同部位的缠绕角
和厚度将会相应发生变化。
平面缠绕又称极缠绕。在平面缠绕中,纤维供给系统在单一平面内移动,而芯模则在面
内转动。结果是一个复式纤维层以 ±β 在芯模两端或极点交迭。 在平面缠绕中, 芯模通常是
垂直安装在底座上,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一个非常大的芯模,也可以很方便地安装在底面上
没有弯曲变形。在实际应用中几乎没有卧式的平面缠绕机,因为芯模悬臂梁式的安装,在自
重和制件的质量作用下很易发生挠曲。和螺旋缠绕相反,平面缠绕适合于采用非常小的缠绕
角。典型的平面缠绕角度在 5 °之间。对于长/径比小于 2 的短而粗的制件, 适合采用平
°~15
面缠绕制备。平面缠绕的主要缺点包括圆穹的几何尺寸难以保证、应力分布很难优化、很难
缠绕直径变化较大的盒状制件以及平面缠绕机不能作经向缠绕 。
纤维缠绕成型工艺在 航 空 航 天 工 业 的 主 要 应 用 为 发 动 机 机 匣,火 箭 发 射 管,燃 料 贮
箱,发动机短舱以及飞 机 副 油 箱 等。在 石 油、化 学 工 业 领 域 的 主 要 应 用 包 括 各 种 压 力 容
器,高压输油管,地下石 油 贮 罐 等。纤 维 缠 绕 技 术 在 汽 车 工 业 的 一 个 典 型 应 用 为 轻 型 卡
车传动轴。
13
1 4  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
2
树脂传递模塑 ( RTM) 工艺 是 一 种 适 宜 多 品 种、 中 批 量、 高 质 量 复 合 材 料 制 品 生 产 的
成型技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RTM 工艺是一 种 低成本技术,和 其 他 传 统 复 合 材 料 制 造
技术相比,RTM 工艺的许多优点如下。
① 能够制造高质量、高精度、 低 孔 隙 率、 高 纤 维 体 积 含 量 的 复 杂 复 合 材 料 构 件, 无 需
胶衣树脂也可获得光滑的双表面,产品从设计到投产时间短,生产效率高。
② RTM 成型的构件易于实现局部增强以及制造局部加厚的构件,带芯材的复合材料能
一次成型。
③ RTM 工艺可实现制件的整体组合成型,使零部件数大大下降,有利于提高制件的整
体性能,降低生产和维护成本以及减轻质量。
④ 便于在复合材料结构中金属镶嵌连接件的植入或预埋。
⑤ RTM 成型过程中挥发分少,有利于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
其主要缺点如下。
① RTM 模具成本高。
② 对预成型体的投资较大。
③ 为了承受工艺过程中的压力,RTM 模具通常较为笨重。
④ 通常,RTM 工艺所适合的制件尺寸较小。
RTM 技术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已经出现,但直到 80 年 代 才 有 了 飞 速 的 发 展。 目 前,
小到公共 汽 车 用 的 扶 手, 大 到 水 处 理 设 备 部 件, 都 可 采 用 RTM 工 艺 制 备。 随 着 人 们 对
RTM 技术研究的逐步深入,RTM 工艺已经日趋完善。
RTM 工艺过程主要包括: ① 预制件的制造。这个过程是将增 强 材 料 按 要 求 制 成 一 定 形

457
状,然后放入模具中。预制件的尺寸不应超过 模 具 密 封 区 域 以 便 模 具 闭 合 和 密 封。 ② 充 模。
在模具闭合锁紧后,在一定条件下将树脂注入模具,树脂在浸渍纤维增强体的同时将空气赶
出。当多余的树脂从模具溢胶口开始流出时,停止树脂注入。通常模具是预热的,因此在充
模过程中模壁、增强材料和树脂之间要发生热传递。 ③ 固化。在模具充满后,通过加热使树
脂发 生 反 应, 交 联 固 化。 如 果 树 脂 开 始 固 化
的时间 过 早, 将 会 阻 碍 树 脂 对 纤 维 的 完 全 浸
润,导致 最 终 制 件 中 存 在 空 隙 和 干 斑, 降 低
制件性 能。 理 想 的 固 化 反 应 开 始 时 间 是 在 模
具刚刚 充 满。 ④ 开 模。 当 固 化 反 应 进 行 完 全
后,打开 模 具 取 出 制 件, 为 使 制 件 固 化 完 全
可进行后 处 理。 图 13
6 是 RTM 工 艺 过 程 示
意图。
图 13
6 RTM 工艺过程示意图
为了充分体现 RTM 工艺的特点, 进一步
降低 RTM 复合材料的制造成本,在传统 RTM 工 艺 的 基 础 上, 产 生 了 多 种 RTM 技 术 的 衍
生技术。
1) 真空辅助 RTM (
( VARTM)  该技术 提 高 了 树 脂 在 增 强 材 料 中 的 宏 观 和 微 观 流 动,
有利于树脂对纤维的充分浸 润, 有 利 于 降 低 复 合 材 料 的 空 隙 率。 但 VARTM 技 术 对 模 具 的
密封性要求较高。
2) 压缩 RTM (
( CRTM)  在制造高体积含量的复合材 料 时, 预 成 型 体 的 渗 透 率 较 小,
因此树脂的注 射 时 间 长, 充 模 困 难, 要 求 压 力 大。 而 采 用 CRTM 工 艺 能 有 效 地 解 决 这 些
问题。
3) 真 空 辅 助 半 柔 性 模 树 脂 传 递 模 塑 成 型 工 艺   又 称 Se
( s复 合 材 料 树 脂 渗 透 模
emann’
SCRIMP)。 该 工 艺 采 用 单 面 模 具 , 在 真 空 袋 内 抽 真 空 的 条 件 下 , 在 大 气 压
塑成型工艺 (
的作用下树脂被吸 入 成 型。该 技 术 设 备 简 单,模 具 成 本 低,总 体 成 本 也 低,适 合 于 制 造
大型 复 合 材 料 制 件 。 但 是 SCRIMP 技 术 成 型 的 复 合 材 料 纤 维 体 积 含 量 低 , 制 件 厚 度 尺 寸
难以保证。
4) 树脂膜渗透成型 工 艺   复 合 材 料 树 脂 膜 渗 透 (
( RFI,Re
sinF
ilmI
nfus
ion) 工 艺 是
由 RTM 技术发展而来的低成本制造技 术。与传统 RTM 技术 比 较,RFI具 有 许 多 优 点: 无
需专用设备;模具简单,可以使用热压罐成型所用的模具;树脂流动为纵向 (厚度方向) 流
动,缩短了树脂流动浸渍纤维的路径;不要求树脂有足够低的黏度,因此普通的预浸料树脂
即可满足 RFI工艺的要求;可以制造高纤维体积含量的复合材料。与热压罐技术相比,RFI
技术不需要制备预浸料,缩短了工艺流程,并能准确地控制复合材料的树脂含量,减小了辅
助材料的用量,提高了原材料的利用率,从而降低了复合材料的成本。RFI技术与缝合技术
或三维编织技术结合,不仅能缩短复合材料的成型周期,降低复合材料的制造成本,也能大
大提高复合材料的抗损伤能力。RFI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先将树脂制成树脂膜或树脂块, 并
铺放在成型模具底部,然后在树脂上依次铺放预成型体和脱模布等辅助材料,并封装于真空
袋中,最后在热压罐或加热真空袋条件下,树脂自下向上浸润预成型体并固化成型。
5)其他   热膨胀 RTM (
( TERTM)、共注射 RTM (
CIRTM)、柔性 RTM (
FRTM)等。
随着 RTM 技术的发展,航空航天、汽车、容器、船舶和建筑领域将会越来越多地采用
RTM 技术成型高性能复合材料制件。

458
13
1 5  拉挤成型工艺
2
拉挤成型工艺是将浸 过 树 脂 的 连 续 纤 维,通 过 具 有 一 定 截 面 形 状 的 成 型 模 具,并 在
模腔内固化成型或 在 模 腔 内 凝 胶,出 模 后 进 一 步 加 热 固 化,在 牵 引 机 拉 力 作 用 下,连 续
拉 出 (理 论 上) 无 限 长 的 型 材 。 拉 挤 成 型 工 艺 通 常 用 于 成 型 各 种 不 同 等 截 面 形 状 的 管 、
杆、棒、角型、工字型、槽型、板材 等 型 材。拉 挤 成 型 技 术 的 特 点 是:设 备 造 价 低,生
产率高,便于形成自 动 化 生 产 线,可 连 续 生 产 任 意 长 的 各 种 异 型、等 截 面 的 制 品,原 材
料利用率高。但不能加 工 带 有 凹 陷、浮 雕 结 构 的 条 状 或 板 状 制 品,拉 挤 制 品 具 有 明 显 的
各向异性特征。
拉挤成型工艺有多种 多 样 的 形 式, 按 不 同 的 方 法 可 分 为: 间 歇 式 或 连 续 式; 立 式 或 卧
式;履带式或夹持式牵引;模内固化或模内凝胶模外固化;浸胶或注胶;传导加热或介电加
热和微波加热等。不管是何种拉挤成型方式,一般均由导纱、浸胶、预成型、固化成型、牵
引和切割工序组成。图 13
7 是拉挤成型工艺示意图。

图 13
7  拉挤成型工艺示意图

增强纤维从纱架引出,通过导纱眼沿制品轴向铺设,经过集束辊进入树脂槽浸胶。增强
纤维要求充分浸透,浸渍要均匀,能满足制品的胶含量要求。浸胶装置由胶槽、导向辊、压
辊、分纱栅板和挤胶辊等组成。分纱栅板的作用是将浸渍后的纤维彼此分开,确保制品中各
部位纤维分布达到设计要求,挤压辊的作用是促进浸透、排除气泡、控制树脂含量。浸胶后
的纤维进入预成型模具,预成型模的截面尺寸比成型模具大 5% ~10% , 以保证树脂含量比
制品中高一些。预成型的作用是挤掉多余树脂,提高浸渍效果,使浸渍纤维能以准确的位置
进入成型模具。在成 型 模 具 中, 坯 料 进 一 步 被 压 实、 成 型 和 固 化。 模 具 材 料 可 为 金 属、 陶
瓷、工程塑料。一般使用钢模,模腔镀铬以降低牵引力、延长使用寿命,便于脱模。模具可
以电加热方式加热,但为了提高拉挤速度,对于 一 些 厚 壁 制 件 可 采 用 微 波 加 热 或 介 电 加 热。
拉挤过程中牵引装置提供牵引力,一般牵引装置有 2 种:履带式牵引装置和往复夹持式牵引
装置,对牵引装置的要求是连续牵引,牵引力和牵引速度连续可调,夹持力可调,夹头可更
换,夹持制品时不损伤制品。最后,拉挤制品按要求长度采用自动切割器切割。
拉挤制品的应用领域广阔,主要包括以下各类:航空航天制件、绝缘电气制品、耐腐蚀
制品、运动器材、 建 筑 制 品、 车 辆 运 输 制 品、 农 渔 业 制 品、 纺 织 设 备 部 件、 能 源 开 发 制
品等。
13
1 6  模压成型工艺
2
模压成型工艺就是将预浸料铺叠成坯件后放入金属对模中,在压机中,于一定的温度和

459
压力作用下制造 复 合 材 料 制 件 的 一 种 工 艺 方 法 如 图 13
8所
示。模压工艺所用的原材料主要是预浸料,其预浸料与热压
罐成型所用预浸料基本相同。
模压成型工艺是复合材料最早的成型方法之一,但它相
对于其他工艺方法仍具有许多优点,如制件生产效率高、 尺
寸精度高、表面光洁度好、成本低廉,可以一次成型结构复
杂的复合材料制件,较易于实现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其
图 13
8  模压成型工艺示意图
主要缺点 在 于: 模 具 设 计 与 制 造 复 杂, 设 备 与 模 具 投 资 较
1—阴模;2—阳模;3—坯件;
4—测温热电偶
高,制件尺寸受设备尺寸的制约,通常只适合于生产中小型
制件。
13
1 7  自动铺放工艺
2
自动铺放工艺主要包括自动铺带 工 艺 (
ATP) 和自动纤维铺放 工 艺 (
AFP)。 自 动 铺 带
技术最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由美国空军材料实验室发起研制的。经历几十年的发展,C
inc
in
na
tiMi
lac
ron 公司已经成功开发了商业化的七坐标和十坐标计算机控制的铺带机。这种设备
的生产柔性大,适合于制造大面积、大厚度复合材料制件。为了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自动化
效率,克服自动铺带技术的不足,在自动铺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了纤维铺放技术。
自动铺带就是按照计算 的 纤 维 方 向 和 顺 序 对 一 定 宽 度 的 连 续 预 浸 料 进 行 机 械 化 连 续
铺叠。自动铺 带 主 要 具 有 如 下 优 点: ① 由 于 进 行 连 续 自 动 化 操 作, 比 人 工 铺 叠 节 约 了
70% ~85% 的 劳 动 力 ; ② 比 人 工 裁 切 、 铺 放 技 术 节 约 预 浸 料 , 使 预 浸 料 得 到 了 最 大 限 度
的利用;③在自动铺带过程 中, 铺 带 压 辊 对 铺 好 的 预 浸 料 可 以 施 加 合 适、 均 匀 的 压 力,
这样使铺出的坯料 规 整、密 实,并 能 驱 赶 出 夹 在 层 间 的 气 泡,这 有 利 于 提 高 固 化 制 件 的
质量;④自动铺带机铺 叠 精 度 高,在 铺 叠 机 翼 蒙 皮 之 类 的 大 面 积 制 件 时,能 将 纤 维 取 向
精度控制在0
1°之 内 , 而 人 工 铺 叠 要 达 到 ±0
5°的 精 度 就 十 分 困 难 , 而 且 其 铺 带 质 量 稳
定、重现性好,能很好地 控 制 每 片 预 浸 料 之 间 的 缝 隙;⑤ 铺 带 机 对 操 作 人 员 的 技 术 要 求
低,而手工裁、铺预浸料 要 求 工 人 必 须 具 有 熟 练 的 工 作 技 能。但 自 动 铺 带 技 术 的 主 要 设
备自 动 铺 带 机 的 一 次 性 投 资 大 。 表 13
1是三 种 裁 切、铺 叠 方 法 的 经 济 性 比 较。自 动 铺 带
技 术 效 率 高 , 但 只 有 当 预 浸 料 的 消 耗 量 在 每 天 200kg 以 上 时 , 才 能 充 分 发 挥 自 动 铺 带 技
术的经济效率。

表 13
1  三种裁剪铺叠方法的经济性比较

制造工艺 设备投资 生产效率 工人熟练程度要求 制件复杂性 制件再现性 材料成本 材料利用率

人工裁剪铺层 1 10 10 5 10 3 7
机器裁剪人工铺层 5 5 5 5 5 3 4
自动铺放 10 1 1 5 1 6 2

   注:10 为最高成本,1 为最低成本。

纤维铺放工艺相对自动铺带而言,其主要特点在于:纤维铺放更适合于制造复杂形状的
制件,原材料利用率更高,铺放速度更快。
自动铺放完成的仅仅是复合材料制件的坯件,这些坯件还必须经过热压罐等工艺固化成
型,也可以和 RFI、电子束固化技术等结合以进一步降低复合材料的制造成本 。
自动铺放工艺在现代航空复合材料工业中得到了非常成功的应用 。仅波音公司就已经拥

460
有该类设备 21 套,并在军、民用飞机复合材料的制造中大量应用了自动铺放工艺。
13
1 8  辐射固化工艺
2
复合材料辐射固化工艺主要包括电子束固化、紫外光固化、X 射线和 γ 射线固化、微波
固化等,对于先进复合材料而言主要是电子束固化。紫外光固化在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方
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复合材料电子束固化工艺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在对复合材料提出低成本化的背景下发
展起来的,它相对复合材料的热固化成型工艺而言,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
① 可以实现室温或者低温固化。由于能够进行室温/低温固化,使这种工艺具有许多优
点,一是材料的固化收缩率低,有利于制件的尺寸控制;二是减小了固化复合材料的残余应
力;三是由于低的固化工艺温度,可以采用低成本的模具材料,如泡沫、石膏和木材等作为
模具材料。由于电子束固化材料的收缩率低、残余应力小,因此它也适合于对不同材料进行
共固化或者共胶接。
② 节约能源。复合材料电子束固化所需 能 量 仅 为 热 固 化 的 1/10~1/20。 加 拿 大 AECL
公司的研究工作表明,采用电子束固化 1kg 复合 材 料 仅 需 0
1~0 72kW 的 能 量, 而 热 固 化
需要 1 86kW。
76~2
③ 固化速度 快, 成 型 周 期 短。 例 如 一 个 10MeV、50kW 的 电 子 加 速 器 每 小 时 能 生 产
1800kg 复合材料,这是常规热压罐固化速度的若干倍。
④ 适于制造大型复合材料制 件。 由 于 电 子 束 固 化 工 艺 不 需 要 热 压 罐, 因 此 只 要 电 子 加
速器的屏蔽室允许,可以用电子束固化很大的复合材料制件。
⑤ 可选择区域固化。电子束工艺 可 以 在 构 件 上 选 择 需 要 固 化 的 区 域 进 行 电 子 束 辐 射 固
化,这有利于减少制造成本。因此该工艺特别适合于复合材料修补。
⑥ 适用的电子束固化树脂体系少用或者不用易挥发的有毒有机溶剂以及有毒和致癌的
固化剂,这减小了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⑦ 电子束固化工艺便于实现连续化操作,它可以与 RTM、编织、缠绕、纤维铺放和拉
挤等成型工艺结合起来,进一步降低复合材料的制造成本。
⑧ 改善了材料的工艺 操 作 性。 常 规 的 热 固 化 树 脂 体 系 的 室 温 贮 存 期 最 多 只 有 几 个 月,
而电子束固化树脂体系在室温黑暗环境下可以无限期贮存。
总而言之,电子束固化工艺具有两大突出的优点:低成本、无污染。目前,电子束固化
工艺还处于研究开发阶段,部分工作已进入工程实用化阶段,如法国制造的电子束固化固体
火箭发动机复合材料壳体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就得到应用。
由于玻璃钢复合材料对光线透过率较好,因此它能被紫外光较好地固化。由于紫外光固
化对设备要求简单,设备投资极少,而且它具有辐射固化技术的大多数优点,因此紫外光固
化技术在复合材料领域的发展 很 快。 紫 外 固 化 技 术 可 以 和 手 糊、 缠 绕、RTM 等 工 艺 结 合,
尤其是和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工艺 (
VARI) 结 合 更 具 优 势, UV/VARI技 术 使 采 用 液 体
成型工艺制造形状复 杂 的 高 性 能 大 型 复 合 材 料 构 件 成 为 可 能。 在 美 国 海 军 的 支 持 下, 美 国
Sunr
ez公司利用 UV/VARI技术成功地制造了 8m×6m×3m,重 10 吨的复合材料整体船体
结构。英国 Vospe
rTho
rnyc
r t 造船公司则采 用 VARI工 艺 技 术 生 产 皇 家 海 军 军 舰 的 大 型
op
结构件,目前已制造了面积为 100m2 ,长度为 20m 的超大型板材。
13
13  复合材料机械加工
复合材料制件成型以后,常需进行第二次机械加工,以满足装配或连接的需要。通常的

461
机械加工方法有:车、铣、钻、锯、抛光等。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 机 械 加 工 中 必 须 考 虑 一 些 常 规 材 料 所 没 有 的 问 题 。 如 纤 维 硬 且 脆
(或坚韧),使刀具磨损大;树脂基体韧且不导热,加工时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粘刀具;层
压复合材料在加工 时 极 易 分 层 等。 应 根 据 这 些 特 点, 选 择 适 合 的 刀 具, 选 择 合 理 的 加 工 余
量。制定专门的加工工艺,加工时应采取一些相应的润滑和冷却措施,必要时还应设计专门
的加工夹具以保证加工质量。
1) 切割   已成型好的复合材料板材、 管 材、 棒 材 或 层 压 板 常 需 按 尺 寸 要 求 进 行 切 割。

常用的切割方式有 机 械 切 割、 砂 轮 切 割、 高 压 水 切 割、 超 声 波 切 割 和 激 光 切 割 等。 机 械 切
割:采用刀具切割,刀具的转速和进刀量要根据板材厚度和切割方法来确定,机械切割刀具
包括砂轮片及各种锯等,机械切割纤维复合材料时易产生毛边或分层现象。高压水切割具有
劳动强度小、噪声小、产生尘埃少、切边干净整齐等优点。激光切割:采用不同功率的激光
源,可切割不同厚度的树脂基复合材料板,但应注意激光导致复合材料碳化的现象。高压水
切割、超声切割和激光切割需专门设计的大型设备,加工成本高。
2) 磨铣

① 手动铣   手动铣最好采用 扭 矩 较 大、 速 度 较 低 的 铣 切 工 具。 碳 化 物 铣 头 进 刀 速 度 高
时,应该用冷却剂。进刀速度小,铣磨质量高。手动铣的缺点是要求切割力大,生产效率取
决于操作者的熟练程度。采用靠模铣能克服上述缺点,速度可控,但只适用于平板形制件。
② 修边和倒角   一般采用金刚石碳化物刀具。
③ 打磨   可分为配合面打磨 与 胶 接 面 打 磨 2 种 情 况。 对 于 配 合 面 及 毛 边 打 磨, 应 采 用
转 速 不 小 于 2000r
/mm 的 直 角 打 磨 器。 胶 接 面 打 磨, 采 用 240# 砂 纸, 转 速 不 少 于
/mi
2000r n。
④ 铣   铣与层压板边缘连 通 的 平 面 时, 刀 具 从 边 缘 进 入。 绝 不 可 由 里 向 外。 冷 却 剂 采
用氟碳化物,喷头应与刀具保持一定距离。铣芳纶树脂基复合材料时,可用端头为高速钢或
碳化物多槽铣刀,最好用四槽铣刀,刀刃要锋利。铣刀为前倾角型。
3) 钻孔和划窝

① 机械钻   树脂基复合材料所用钻头有 3 种形式如图 13 
9 所示。 用 粒 度 小 于 1μm 的 碳 化 钨 制 成, 钻 头 转 速 1
5~
3m/s。
芳纶树脂基复 合 材 料 最 好 用 平 头 钻,可 使 孔 边 飞 毛 少。
使用 一 般 钻 头 时 , 背 面 一 定 要 衬 垫 牢 固 , 垫 材 可 用 胶 木 。 也
可在 复 合 材 料 两 面 贴 撕 离 层 (如 玻 璃 布 、 压 敏 胶 带 等 ) 钻 孔
图 13
9  树脂基复合材料 后 再 撕 去 。 钻 头 转 速 为 25000~35000r n, 应 加 水 润 滑 。
/mi
所用钻头的 3 种形式 硼纤维树脂基复合 材 料 最 好 用 浸 涂 金 刚 砂 的 钻 头, 进 钻
速度 0 08mm/s。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可采用碳化钨钻头, 背面需要垫板。 钻头的
14~0
形式如标准麻花钻,每钻 50~60 个孔后则 需 要 重 新 打 磨。 钻 孔 时 用 水 冷 却。 碳 纤 维 树 脂 基
复合材料两表层可各附一层玻璃布撕离层。钻头转速 275~320m/mi
n。
② 超声波 钻   超 声 波 钻 孔 可 大 大 提 高 金 刚 石 钻 头 寿 命。 钻 头 嵌 有 (或 烧 结 )80# ~
100# 粒度的金刚石,钻孔时用水冷却。
③ 划窝   划窝速度一般为 1750~6000r /min。刀具材料可用碳化物、高强度钢和嵌金刚
砂的划窝头。碳化物材料适于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和玻璃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对于硼纤

462
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和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其划窝进刀要慢。

2  材料与制造的质量控制
13

复合材料生产工序繁多,每一个环节均会影响复合材料制件的最终质量。尤其是热固性
树脂基复合材料,一旦固化后的制件出现质量问题,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必须严
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13 1  原材料质量控制
2
(1) 增强材料   增强纤维按照生产厂商提供的技术指标,检验纤维的拉伸强度、模量及
断裂延伸率等力学性能指标,密度、纤度、捻度等物理指标以及有无断丝、毛丝、杂质等外
观性能。增强织物需检验其单位面积质量、单层压厚以及相关外观性能。
2) 树脂基体   配制树脂基体用原材料要进行主要技术指标的检验,如环氧树脂的环氧

值、软化点、黏度、有机氯和无机氯含量、固化剂的胺值等。对于配制好的树脂基体,需要
通过高压液相色谱、红外光谱等手段控制其化学组成,并辅以黏度测定、凝胶时间的测定控
制树脂基体的质量。
3) 辅助材料   尤其需要控制的是吸 胶 材 料、 真 空 袋 膜、 密 封 腻 子、 脱 模 材 料 的 质 量。

检验吸胶材料的均匀性,测定吸胶材料的吸胶能力。确保真空袋膜、密封腻子、脱模材料的
耐温性能满足制造工艺的要求。
13 2  半成品质量控制
2
(1) 预浸料   外观检测,包括不均匀性、准直度、间隙、纤维松散、贫或富树脂等。定
量指标,包括宽度、长度、单位面积纤维质量、树脂含量、挥发分含量、黏性、贮存期等。
2) 胶膜   单位面积质量、均匀性、化学组成、黏性、贮存期等指标检测。

13
23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13
2 1  生产车间及环境要求
3
复合材料生产车间基本可分为两类,即一般工作场所和超净工作间。一般工作场所是指
树脂配制、模具清理、固化、脱模、制件机械加工以及其他辅助工序。而预浸料制备、预浸
料裁切、铺层、组装、胶接等工作应在超净工作间进行。在一般工作场所和超净工作间之间
应该有过渡间。表 13
2 为复合材料生产车间的环境要求。
表 13
2  复合材料生产车间的环境要求
技 术 要 求 指     标

  一般厂房   温度  18~27℃
  相对湿度  30%~85%
  气压   正增压
  换风   有进、排风装置及时换风
  超净工作间   温度  (23±2)℃
  相对湿度  35%~65%
  尘埃   大于 10μm 尘埃不多于 3500 粒/m3
  气压   正增压
  风量   有进风、排风装置及时换风

13
2 2  复合材料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3
复合材料质量管理 的 主 要 内 容 包 括: 人 员 培 训、 技 术 档 案、 工 艺 质 量 流 程 卡 和 检 测 制

463
度。 ① 生产人员实行培训合格持证上岗制度。 ② 技术档案。建立档案制度是培养操作人员的
责任心,积累数据,实现工序质量主动控制的科学方法。每一件复合材料产品都应该有自己
的档案材料,包括产品设计说明书、材料分析检验文件及生产技术文件。生产车间必须有下
列文件:生产指令;产品图纸;产品生产说明书;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卡片;产品检验说明书
与检验结果。 ③ 生产工艺流程卡,实质上是具体化了的生产说明书。它规定了生产进行的秩
序和具体要求,并要求操作人员按规定填写操作情况。 ④ 工序管理、 总检验。工序管理贯穿
在生产工序的每一环节。总检验首先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卡执行情况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其
次,对成品全面检验。总检验师根据实际情况签发合格证,连同技术档案的复印件交付使用
部门。
13
2 3  成型过程作业管理
3
复合材料成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复合材料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确保制件质量
满足设计要求的关键。其中工序操作管理是保证成型工艺质量的基础。成型过程应按工艺流
程进行,要求每一个作业人员认真操作,一丝不苟。建立生产流程卡制度是实现全面质量管
理的手段,为确保每一 制 件 的 质 量, 每 个 制 件 必 须 建 立 档 案 编 号, 从 材 料 到 制 件 的 成 型 结
束,每一工序都应填写生产流程卡。流程卡一式两份,一份留本工序,一份随工序流转。流
程卡记录应包括:对上道工序复验结果,本工序检验结果及检验员签字。通过对每道工序的
质量控制方能确保生产出合格的复合材料零构件。
13
24  产品质量检测
13
2 1  无损检测
4
根据复合材料结构的 特 点, 制 造 过 程 中 所 形 成 的 缺 陷 主 要 包 括 以 下 几 类: 空 隙; 分 层
(层间开裂);疏松;纵向裂纹;界面开裂;夹杂;树脂固化不完全;贫树脂或富树脂;纤维
不准直;铺层顺序错误;预浸料重叠或缝隙。当这些缺陷单独或综合地起作用时,会影响结
构的性能。复合材料构件缺陷的无损检测中应用得最多的方法是 X 射线和超声 C 扫描技术。
其他方法包括涡流检测、光学全息照相、红外检测等。
1) 超声检测   用于复合材料的超声检测方法有脉冲反射法、穿透法、共振法、多次反

射法、相位分析法、频谱分析法等,其中脉冲 反 射 法 和 超 声 穿 透 法 用 得 最 多。 脉 冲 反 射 法:
使用一个超声探头,将超声脉冲输入物体内部,一旦遇到声阻抗不同的两个物质的界面,就
会出现反射信号,经过处理,可以以不同形式显示反射信号,因而这是检测复合材料内部是
否有分层的有效方法。穿透法:其原理是利用透过物体的超声波在遇到缺陷时产生的反射或
散射而使能量衰减,具 有 较 高 的 分 辨 率, 对 测 量 孔 隙 率 较 灵 敏, 适 合 于 检 测 较 厚 的 复 合 材
料。穿透法具有一对匹配的超声探头,一个作发射,另一个作接受。超声检验的频率范围根
据检测对象而定。对层 压 板 以 5~10MHz 为 宜, 对 夹 层 结 构 常 用 的 频 率 为 2
5MHz。 几 何
形状简单的复合材料构件或 在 实 验 室, 可 用 水 浸 自 动 C 扫 描 记 录 出 诸 如 疏 松、 分 层、 夹 杂
物、空隙和垂直于声束的裂纹等缺陷。在自动化生产线则可用喷水系统代替水浸。
2) 射线检测   对树脂基复 合 材 料 而 言, 要 获 得 足 够 对 比 度 的 X 射 线 成 像, 通 常 采 用

小焦点带铍窗口的 低 电 压 软 X 射 线 进 行 检 测。 它 对 测 定 复 合 材 料 中 外 来 夹 杂、 横 向 裂 纹、
纤维取向偏差和空隙率尤为有效。在检测含有示踪纤维的复合材料时,射线技术的优点可以
得到充分体现。示踪纤维通常是铅玻璃纤维,也可用包覆的硼纤维。高密度的示踪纤维,使
得它们衬托背景特别醒目。
3) 涡流检测   涡流检测只适用于导电的复合材料制件,虽然碳纤维复合材料树脂基体

464
是不导电的,但与碳纤维复合后可以得到适当的导电率。因此,可以采用涡流检测技术检测
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检测基本条件为:0
5~3MHz检 测 频 率 和 1~3mm 线 圈 直 径 (根 据
被测件厚度而定)。
4) 光学全息照相   光学全息照相的原理是以 干 涉 条 纹 图 来 显 示 物 体 表 面 的 微 小 位 移。

当检测制件内部的缺陷时,必须对构件加载,使结构内部的缺陷反映为表面的微小变形。因
而,检测的灵敏度和缺陷的深度有关,适于检测浅层的脱粘、气孔和分层等。因此,全息照
相方法较适合于检测蜂窝夹层结构的局部脱粘。这种方法是非接触式的,对被检测制件的表
面无特殊要求。
5) 红外检测   是测定复合材料制件的缺陷区和正常区热性能上的差别反映在构件表面

的温度变化。其热源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构件受应力后内部产生的热场,另一种是从外部施
加的热场。检测温度的方法则有接触法 (液晶、热致发光涂层、热敏纸等) 和非接触法 (辐
射计、热图像仪等) 两种。但主要采用非接触式测量。由于热技术受通风、表面辐射变化等
难以克服因素的影响,目前这一技术还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13
2 2  其他检验
4
根据产品设计图纸要求和用户合同要求,检测制件的厚度、几何尺寸、变形量、翘曲度
和随炉件力学性能等。
在经检验合格后,开具产品合格证或质量 证 明 和 检 测 报 告, 随 产 品 一 起 发 往 使 用 部 门。
如产品不符合设计要求,在经设计部门、用户同意和经专家评审后,可以让步使用或经适当
修理后使用。否则,作为废品处理。

参 考 文 献

1 Fr
edS
 Domi z,Un
ngue idi
rec
tiona
lTapePr
epr
egs
In:Cy
rilA Do
stl,ed,Eng
a ine
ered Ma
ter
iasHandbook,Vo
l lume
1,Compo
sit
es A:ASMI
 US nte
rna
ti l,1987:144
ona
2 Timon
thyGGu
towsk
iAdvanc
edCompo
sit
esManu
fac
tur
ing rk:J
 New Yo ohn Wi
lleyandSons,I
nc1997
3  刘亚雄,谢怀勤主编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4  陈祥宝主编 热固性塑料加工工艺与设备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1
5  陈祥宝等 高性能树脂基体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6  黄家康等主编 复合材料成型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1

465
第14 章   层压板设计与分析

1  层压板力学性能分析
14

层压板力学性能分析是层合结构设计 与 分 析 的 基 础。 根 据 设 计 需 要, 一 般 分 为 组 分 级、
单层级 (铺层级)、层压板级 3 个层次的性能。
组 分 级 性 能 ———纤 维 、 树 脂 主 要 组 分 材 料 的 性 能 , 用 于 单 层 性 能 分 析 和 预 估 , 通 常
由试验测定。纤维性能采用浸胶丝束试样测定;树脂基体性能采用树脂基体浇注体试
样测定。
单层级性能———是一层单向丝束或织物增强的复合材料单层的性能,是层压板设计选材
和性能分析的基础性能,与纤维、基体树脂两组分材料的性能和各组分所占的体积百分比以
及界面性能密切相关,由试验测定或由细观力学分析评估。
层 压 板 级 性 能 ———层 压 板 刚 度 和 强 度 分 析 根 据 复 合 材 料 单 层 性 能 、 单 层 的 取 向 (铺
层 方 向 )、 铺 层 比 和 铺 层 顺 序 , 采 用 经 典 层 压 板 理 论 和 层 压 板 强 度 与 破 坏 分 析 理 论
确定。
基 于 上 述 , 本 节 内 容 主 要 有 3 部 分 , 单 层 力 学 性 能 分 析 (细 观 力 学 方 法 )、 层 压 板
刚 度 特 性 分 析 (经 典 层 压 板 理 论 ) 和 层 压 板 强 度 与 破 坏 分 析 (强 度 理 论 和 逐 层 破 坏
模 型 )。
14
11  单层力学性能分析 (细观力学方法)
14
1 1  基本假设
1
建立单层力学性能分析计算表达式,采用了以下基本假设。
1) 材料均匀性假设   复合材料是多相材料,但其力学性能分析却依据材料均匀性假设

进行。表面上看这两者之间是矛盾的,实际上性能分析是从细观和宏观两个尺度上考虑材料
均匀性的。从细观尺度讲,复合材料具有多相结构,但在宏观尺度上观测时近乎可视为均匀
的,表现为均质材料的力学行为。因此,复合材料分析时才采用基于平均应力和平均应变的
有效性能。
2) 材料正交异性假设   正 交 异 性 是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与 取 向 有 关 的 前 提 条 件。 单 层 0
( °方
向性能和 90
°方向性能之间相差很大,即呈现出正交异性。如果材 料 是 正 交 异 性 的, 材 料 有
对称面,就可以用 4 个独立的弹性常数表征。
(3) 材 料 线 弹 性 假 设   有 些 复 合 材 料 性 能 是 非 线 性 的 。 非 线 性 程 度 取 决 于 性 能 、
样 本 类 型 和 试 验 环 境 。 为 了 简 化 性 能 分 析 , 经 常 采 用 复 合 材 料 应 力应 变 曲 线 是 线 弹 性
的假设。
4) 忽略残余应力   复合材料具有细观非均质性,纤维与基体之间热膨胀不匹配,从而

466
在固化单层内引 起 残 余 应 变 (应 力)。 通 常 假 设 该 残 余 应 力 不 会 影 响 材 料 的 刚 度 或 应 变 的
均匀。
14
1 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刚度性能
1
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由直的连续纤维埋在基体中构成。其物理性能由纤维与基体的
物理性能,纤维与基体各自所占的体积百分比 (体 积 含 量) 和/或 与 纤 维 分 布 相 关 的 统 计 分
析函数确定。单向复合材料性能具有明显的正交异性,纵向 (沿纤维方向) 性能与横向 (垂
直纤维方向) 性能相差很大。
应力和应变分析所涉及的性能有:弹性 特 性、 黏 弹 性 (静 态 和 动 态)、 热 膨 胀 系 数、 湿
膨胀系数、热导率、湿扩散率等。单层弹性特性 可 根 据 纤 维 与 基 体 的 性 能 及 纤 维 体 积 含 量,
利用细观力学建立的分析公式获得,而其余物理性能一般均采用试验方法测定。
单层复合材料正轴应力应变关系有:
1 ν2 ε1 烌 熿  1  -ν2   0 燄烄
σ1 烌
ε1 = σ1 - σ2 烄
E1 E2 E1 E2
ν1 1 ν1 1
ε2 =- σ1 + σ2   或  烅
ε2 烍= -      0  烅
σ2 烍
E1 E2 E1 E2
1 1
γ12 = τ12 γ12烎 燀  0   0  G12 燅烆
τ12烎
G12 烆
式中  E1 、E2 、G12 ———材料正轴弹性模量;
ν1 ———主泊松比;

而次泊松比ν21 由 1 =ν1 确定。因此,单层复合材料只有 E1 ,E2 ,G12 、ν14 个弹性常数
E2 ν2
是独立的。
1)拉 (压)弹性模量分析 应用弹性力学能量变分原理,采用平面应变假设和平面应力假

设,在复合材料、纤维和基体的泊松比相同条件下,可以获得复合材料弹性模量的限界。
上限:   E≤EfVf+EmVm   (混合定律)
V V EmEf
下限:    1 ≤ f+ m   即:E≥
E Ef Em EmVf+EfVm
上限对应于纵向弹性模量 E1 ,下限对应于横向弹性模量 E2 。
式中   Ef———纤维弹性模量, MPa;
Em ———基体弹性模量, MPa;
Vf———纤维体积含量,% ;
Vm ≈1-Vf———基体体积含量,% 。
2) 主泊松比分析   根据泊松比定义,采用 纤 维 与 基 体 纵 向 并 联 假 设 (平 面 假 设)、 横

向串联假设,可导出主泊松比的分析公式:
ν12 =νf12Vf+νm (
1-Vf)
式中  ν12 ———主泊松比;
νf12 ———纤维主泊松比;
νm ———基体泊松比。
3) 剪切弹性模量分析   采用与 拉 (压) 弹 性 模 量 相 同 的 方 法 即 可 求 得 剪 切 弹 性 模 量

G12 的上下限:
GfGm
≤G12 ≤GfVf+GmVm
GfVm +GmVf

467
14
1 3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强度与失效 (破坏) 分析
1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施加载荷相对纤维取向的偏轴角 ,以及施加载荷类
型是拉伸、压缩还是剪切。同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失效的发生还与材料局部范围内组分材
料的性能、组分材料的几何结构密切相关,而且还要受到所存在的缺陷的影响。
复合材料失效过程的复杂性,使得单层复合材料强度最好采用试验方法测定,而不是从
组分性能导出。对复合材料的疲劳失效、疲劳强度,更是如此。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强度与失效分析将主要讨论单向复合材料在单轴载荷作用下 ,纵向拉
伸和压缩强度,Xt 和 Xc;横向拉伸和压缩强度,Yt 和Yc;纵横剪切强度 S,共 5 个强度以
及与组分性能的关系。
1) 单向复合材料纵向拉伸强度分析

① 纵向拉伸强度理论 分析   单向复合材料纵向拉伸强度理论分析采用纤维与树脂基体
并联的力学模型,并认为,每根纤维具有相同的强度,且在同一位置断裂;断裂时,纤维与
树脂基体应变相同,即断裂 发 生 时, 平 面 假 设 仍 然 成 立。 纤 维、 基 体 均 具 有 线 弹 性 应 力应
变关系,如图 14
1 所示。

图 14
1  纤维和基体的应力应变曲线

单向复合材料纵向拉伸强度由εemex=εfmex导出:
S11t=σfmax·Vf+σ
′m(
1-Vf)
式中  S11t———纵向拉伸强度, MPa;
σfmax———纤维拉伸强度极限, MPa;
σ ′m———与纤维断裂应变相对应的基体应力, MPa;
Em

σm=σfmax·
Ef
Vf———纤维体积含量。
上式即为纵向拉伸强度混合定律。
对于常用纤维体积含量 Vf (大于 40% ),单向复合材料纵向拉伸强度 S11t主要由纤维的
强度所控制。
以上分析中,假设纤维是连续的,而且所有纤维的破坏强度相等,破坏时所有纤维在同
一位置断裂,显然这与实际情况不符,需要用一个小于 1 的修正系数修正。
② 纵向拉伸破坏 (失效) 分析   单向复合材料纵向拉伸破坏 (失效) 分析必须从纤维、
基体和界面 3 个结构单元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考虑。

468
 纤维的拉伸强度极限实际 上 是 一 个 分 布 变 量 值。 在 施 加 纵 向 拉 伸 载 荷 作 用 下, 某 些

强度较低的纤维 (如含有缺陷损伤的纤维) 将首先发生断裂,形成局部应力集中并导致该局
部纤维基体界面出现高的剪应力。
 纤维断裂端应力集中和纤维基体界面高剪应力对纵向拉伸破坏的影响 将 主 要 取 决 于

纤维基体界面的结合强度。如果 界 面 薄 弱, 剪 应 力 可 以 引 起 断 裂 沿 界 面 蔓 延 扩 展, 形 成 大
范围基体、界面纵向开裂。这种情况下,单向复合材料纵向拉伸强度并不高。相反,若界面
强度足以防止界面破坏,则应力集中会引起相邻纤维断裂并发生在基体开裂之前。从而造成
纤维断裂连续发生,形成最薄弱环节而破坏失效。只有当界面强度和基体强度足以抑制局部
纤维断裂扩展,继续增加载荷将会在其他部位引起新的纤维断裂,并逐步形成一个个分散的
内部损伤累积,直到若干个这种损伤区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薄弱的承载剖面,从而导致复合
材料发生拉伸破坏。以上简要分析,正说明了单向复合材料拉伸断裂破坏失效的多样性,最
薄弱环节失效或累积减弱失效、纤维断裂扩展失效损伤累积组合模式失效均可发生,这也说
明了单向复合材料纵向拉伸破坏形貌的多样性。
2) 单向复合材料纵向压缩强度分析

① 纵向压缩强度理论分析   单向纤维复合材料纵向压缩强度分析比纵向拉伸强度复杂 。
因为在纵向压缩时,复合材料的破坏形式可能是纤维或基体的断裂和剪切破坏,也可能是纤
维或基体的屈曲破坏,或者是界面发生剥离破坏等。纵向压缩强度理论分析常用的方法有纤
维屈曲理论、混合法则 (同纵向拉伸强度) 等。
纤维屈曲理论认为:纵向压缩强度取决于以基体为弹性支撑的纤维失稳临界载荷。利用
能量原理确定纤维失稳临界载荷,进而确定出纵向压缩强度。分析模型中,纤维的失稳形式
有 2 种:
 纤维对称屈曲失稳,即相邻两纤维反 向 屈 曲 失 稳, 如 图 14
a 2 所 示, 此 时 基 体 产 生 拉
伸或压缩变形,又称基体横向拉压型失稳;
 纤维反对称屈曲失稳,即相邻两纤维同向屈曲失稳, 如 图 14
b 2 所 示, 此 时, 基 体 产
生剪切变形,又称基体剪切型失稳。

图 14
2  纵向压缩强度与 Vf 关系曲线

纤维的两种不同屈曲型式,所得分析结果也不相同。
纤维对称屈曲失稳 (基体横向拉压型失稳) 模型导出,纵向压缩强度表达式为:

469
EmEfVf
S11c=2Vf
槡3(1-Vf)
纤维反对称屈曲失稳 (基体剪切型失稳) 模型导出,纵向压缩强度表达式为:
Gm
S11c=
1-Vf
式中  Vf———纤维体积含量,% ;
Ef———纤维拉压弹性模量, MPa;
Em ———基体拉压弹性模量, MPa;
Gm ———基体剪切弹性模量, MPa。
公式计算结果 (见图 142) 表明:压缩强度与 Vf 密切相关。Vf 较小时, 压缩强度由拉

压型失稳控制,Vf 较大时,由剪 切 型 失 稳 控 制。 同 时, 剪 切 型 失 稳 压 缩 强 度 计 算 公 式 与 纤
维拉压模量 Ef 无关。但是,实际上, 硼/环 氧 的 压 缩 强 度 比 玻 璃/环 氧 要 高 很 多。 对 结 构 常
用的环氧树脂基体和纤维体积含量,压缩破坏应力已超过基体的比例极限,并进入非弹性变
形阶段,其剪切模量已下降。因此,计算公式需要修正。
公式中的基体模量可以由一个折合模量代替。为此,将基体模型化为一个弹性的理想塑
性的材料,并且,压缩纤维失稳破坏由基体正割模量控制,修正后的剪切型失稳压缩强度计
算公式与纤维模量 Ef 有关为:

VfEfFcpl
S11cr=
槡3(
1-Vf)
式中  Fcpl———基体的屈服应力水平。
② 纵向压缩破坏失效分析   理 论 预 测 值 总 是 高 于 试 验 值 的 结 果 表 明, 纵 向 压 缩 强 度 分
析模型,并没有完全反映出纵向压缩破坏失效机理。
理论分析采用的是二维屈曲模型。实际 上, 纤 维 四 周 都 是 基 体, 有 可 能 出 现 空 间 屈 曲,
使失稳临界应力下降。
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压缩强度与纤维直径无关。然而,不同直径的纤维可以获得不同
的压缩强度。大直径 (
013mm) 硼 纤 维 比 小 直 径 (
0010mm) 玻 璃 纤 维 复 合 材 料 临 界
应力更接近理论值。而小直径的纤维如芳纶和碳纤维,纤维局部不直,可引起 基 体 剪
应力,引 起 纤 维 界 脱 胶, 提 前 失 稳, 压 缩 强 度 下 降。 与 其 相 应, 剪 切 型 压 缩 强 度 改
写为:
Gm
S11cr=
1-Vf(
1-Gm/G1f)
式中,G1f为纤维纵向剪切模量,对高的纤维剪切模量有 Gm/G1f≈0,该公式简化为纤维
反对称 (剪切型) 屈曲失稳公式。
压缩应力作用下还有可能出现呈约 45
°剪切断口破坏。
上述纵向压缩强度分析表明:对于剪切型失稳破坏,弹性情况下,基体弹性模量是主要
因素;对非弹性情况,纤维弹性模量和基体强度是主要因素。因此,在给定纤维弹性模量情
况下,有的材料可以通 过 提 高 基 体 模 量 提 高 压 缩 强 度, 而 有 的 材 料 要 通 过 提 高 基 体 屈 服 应
力,提高压缩强度。
3) 单向复合材料基体控制失效模式强度分析   单向复合材料在横向拉伸、压缩和纵横

剪切载荷条件下,材料失效时均无纤维断裂,因而,对这 些 失 效 模 式 称 为: “基 体 控 制 的 失

470
效 (
mat
rix
domi
naed)” 或 “基体 失 效 模 式 (ma
t tri
x mode
soff
ail
ure)”。 在 这 些 载 荷 条 件
下,单向复合材料基体的临界应力状态是极不均匀的,并且完全取决于复合材料本身及其局
部几何结构形式。所以,这些失效模式的细观力学分析是相当复杂的。强度分析采用考虑平
均应力状态的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对基体控制的失效,主要关心两种剪应力。
① 纤维增强平面内的剪应 力。 此 时, 纤 维 对 复 合 材 料 失 效 的 增 强 作 用 很 小, 剪 切 强 度
取决于基体的剪切强度;
② 垂直于纤维增强平面内 的 剪 应 力。 此 时, 当 纤 维 体 积 含 量 较 高 时, 纤 维 对 复 合 材 料
失效的增强作用较为明显。
总之,重要的是明确在任何与纤维平行的平面内,纤维对抗沿纤维方向剪切失效几乎没
有增强作用。
这种剪切失效分析采用弹性脆性纤维埋入弹性完全塑性基体中的单向纤维增强复 合 材
料分析模型。对复合材料,利用塑性极限分析定 理 可 获 得 复 合 材 料 极 限 载 荷 的 上 限 和 下 限。
极限载荷的定义是在该载荷下基体屈服应力使得复合材料变形增加而载荷没有增加 。由此极
限载荷,可以获得韧性基体的破坏强度。
14
12  层压板刚度特性分析 (经典层压板理论)
14
1 1  单层正轴与偏轴刚度
2
单层正轴应力应变关系柔度矩阵表达式,如 14
1 2 所述,可写为:
1
ε1 烌 熿  1  -ν2   0 燄烄
烄 σ1 烌
E1 E2
ν1 1
ε2 烍= -      0  烅
烅 σ2 烍
E1 E2

烆γ12烎 燀  0   0  G12 燅烆
τ12烎
式中  ε1 、ε2 、γ12 ———正轴应变;
σ1 、σ2 、τ12 ———正轴应力;
ν1 ν2
E1 、E2 、ν1 、G12 ———独立刚度系数, = 。
E1 E2
若采用单层正轴刚度矩阵表达可写为:
σ1 烌 熿Q11  Q12  0 燄烄
烄 ε1 烌
σ2 烍= Q21  Q22  0
烅 ε2 烍

τ12烎 燀 0  0  Q66燅烆γ12烎

其中  Q11 =mE1
Q22 =mE2
Q12 =Q21 =mνE1 =mν1E2    即ν1/
ν2 =E1/E2
m=1/(
1-ν1ν2)
Q66 =G12
Q16 =Q26 =Q61 =Q62 =0
其中仅有 4 个独立刚度系数。
θ 角偏轴层的偏轴特性为各向异性的,偏轴刚度矩阵表达式写为:

471

Q 珚
Q 珚

熿 11   12   16燄
珚]= Q

[ 珚21  Q
珚22  Q
珚26
珚61  Q
燀Q 珚62  Q
珚66燅
珚]为对称矩阵,故 Q

[ 珚12 =Q
珚21 ;Q
珚16 =Q
珚61 ;Q
珚26 =Q
珚62 。
偏轴刚度系数与正轴刚度系数关系用偏轴角θ 的三角函数表示,列表给出如下:

Q11 Q22 Q12 Q66


珚11
Q m4 n4 2m2n2 4m2n2
珚22
Q n4 m4 2m2n2 4m2n2
珚12
Q 2 2
mn 2 2
mn 4
m +n 4
-4m2n2
珚66
Q m2n2 m2n2 -2m2n2 (
m2-n2)

珚16
Q 3
mn -mn 3 3
mn -m n 3
2(
mn3-m3n)
珚26
Q mn3 -m3n m3n-mn3 2(
m3n-mn3)

   注:m=c
osθ,n=s
inθ。

珚11 和 Q
需要指出: ① Q 珚22 互为镜像关系,即 Q珚11(
θ+90 珚22(
°)=Q θ)。
珚16 和 Q
Q 珚26 互为镜像关系,即 Q珚16(θ+90°)=-Q珚26(
θ)。
②Q 珚11 ,Q
珚22 ,Q
珚12 ,Q
珚66 为偶函数,因此与θ 角的正、负无关。
珚16 ,Q
Q 珚26 为奇函数,故与θ 角的正、负有关。

Q珚11
③ =-4Q 珚16 ;
θ
珚22
Q
=4Q珚26 。
θ
所以,6 个偏轴刚度系数中同样也仅有 4 个是独立的。
偏轴刚度系数还可用正轴刚度系数组合表示,列表给出如下:

1 U2 U3
珚11
Q U1 c
os2
θ c
os4
θ
珚22
Q U1 -c
os2
θ c
os4
θ
珚12
Q U4 -c
os4
θ
珚66
Q U5 -c
os4
θ

珚16 1
Q si
n2θ s
in4
θ

珚26 1
Q si
n2θ -s
in4
θ

正轴刚度系数组合:
1(
    U1 = 3Q11 +3Q22 +2Q12 +4Q66)

1(
    U2 = Q11 -Q22)

1(
    U3 = Q11 +Q22 -2Q12 -4Q66)

1(
    U4 = Q11 +Q22 +6Q12 -4Q66)

472
1( 1 (
    U5 =Q11 +Q22 -2Q12 +4Q66) = U1 -U4)
8 2
从单层偏轴刚度表达式可以看出,偏轴刚度系数 Q 珚ij 为偏轴角θ 的函数,因此,偏轴角θ
为单层偏轴刚度的设计变量。同时,一般情况下,即θ≠0 °或 90
°时,单层偏轴耦合刚度系数
珚16 、Q
Q 珚26 不为零,即存在拉剪耦合效应或压剪耦合效应。如图 143 所示。

图 14
 珚16 ≠0)
3  单向板偏轴拉伸变形示意图 (
Q 图 14
4  层压板刚度特性分析模型示图
假设:各个单层材料是均匀的,其性
能由单向复合材料性能试验获得

   以铺设角θ 为设计变量的单层偏轴刚度可设计性是层压板性能剪裁设计的基础。
141
22  层压板刚度特性
层压板刚度特性分析模型、中面合力 {N} 和中面合力矩 {
M } 的正向示图, 分别如图
14
4、图 14
5 和图 14
6 所示。

图 14
5  层压板合力示图 图 14
6  层压板合力矩示图

   根据复合材料经典层压板理论,层压板的物理方程可写为:
N A B ε °

{M }= [B
D ]{k }
式中   {
N}———层压板中面合力列阵;

M }———层压板中面合力矩列阵;

ε°}———层压板中面应变列阵;
{k}———层压板中面曲率列阵;
A]———层压板拉伸刚度矩阵,3×3 矩阵。

N N
珚ij ) 珚
Aij = ∑ (Q

k(Zk -Zk-1)= ∑ (Q

i)h ·1
j k k

珚ij )
[注:(
Q k 为第 K 层的偏轴刚度,hk ·1 为第 K 层的面积]

473
B]———层压板耦合刚度矩阵,3×3 矩阵

N N
1 珚ij )
( 珚ij )珚k ·hk ·1
k( -Zk-1)= ∑ (
2 2
Bij = Q Zk Q Z
2∑

1 1

(注:Z珚k ·hk ·1 为第 K 层对中面的静矩)


D]———层压板弯扭刚度矩阵,3×3 矩阵

N N 3
1 ) hk +Z
Dij =
3∑1
珚ij )

Q k(

Zk -Zk-1)=



∑ (Qi
j k

12
珚k


·hk ·1

(注:h +Z
珚khk1 为第 K 层对中面的惯性矩)
2 k

12
层压板中,横截面上应变 {
ε}z 可写为


ε}z= {
ε°}+Z{
k} (- t ≤Z≤ t )
2 2
可见,横截面上应变是连续、线性变化的。
第 k 层的应变为:
{ε}
k= {
ε°}+Z{k} (
Zk-1 ≤Z≤Zk)
各单层应力与各单层应变和刚度有关,第 k 层的应力 { σ}k 可写为:


σ} 珚
k= [
Q]k{
ε} 珚
k= [
Q]k{
ε 珚
°}+ [
Q]Z{
k k} (
Zk-1 ≤Z≤Zk)
可见,横截面上应力是不连续的。
分析层压板 [
A],[ D]3 个刚度矩阵可以得出:
B],[
① 选择层压板各单层铺设角、 铺 层 百 分 比, 铺 层 顺 序 可 以 获 得 所 需 的 层 压 板 刚 度 和 强
度性能,恰似量体裁衣,故称剪裁设计。
② 耦合现象是层压板所特有的,正是飞机翼面气动弹性剪裁设计的基础。
层压板刚度设计分析 一 般 从 [
A] 矩 阵 开 始, 通 过 调 参 (铺 层 顺 序、 铺 设 角、 移 轴 等)
得到 [
D] 和 [
B] 矩阵系数。
采用对称铺层顺 序, 则 层 压 板 [ B]=0, 但 层 压 板 为 各 向 异 性 的, 有 面 内 拉剪 耦 合
A16 ≠0,A26 ≠0) 和弯扭耦合 (
( D16 ≠0,D26 ≠0)。
若采用非对称铺层,则 [
B] ≠0,此时,层压板还会出现面内拉伸、剪切与面外弯曲、
扭转之间的耦合。
若采用对称均衡铺层,如 [+α/-α]
s 或 [±α]
ns、 [ s, 各层材料相 同 的 规 则
0/90/±α]
层压板,对称铺层使 [
B]=0,同时,均衡铺层情况有 A16 =A26 =0, 且 D16 和 D26 的数值与
铺层层数有关,层数愈大,交叉耦合效应愈 小。当层数大于或等于 12 层时,D16 和 D26 ≈0。
这种层压板无面内拉剪耦合又无面外弯扭耦合,并且可获得较大的面内剪切刚度和面外 扭
转刚度。因此,结构设计中,通常采用对称均衡铺层方式。详细推导证明过程见复合材料力
学专著。
层压板采用非对称铺层或对称非均衡铺层的目的,在于利用复合材料独特的耦合变形特
点,为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带来新的设计自由度。
14
1 3  典型层压板刚度特性
2
典型层压板刚度特性例子是层压板刚度性能可设计性的最好说明 。几类常用层压板刚度
特性列举如下,以供参考,有关推导过程请见参考文献。
(1) 准各向同性层 压 板 刚 度 特 性   [ 0/±60] 层 压 板 其 面 内 刚 度 矩 阵
0/±45/90]、 [
A] 中,刚度系数 A11 、A22 、A12 和 A66 间存在以下关系:

474
A11 =A22 =U1t;A12 =U4t
1( 1
A66 =U5t= U1 -U2)
t= (A11 -A12)
2 2
式中  U1 ,U2 ,U4 ,U5 ———材料正轴刚度系数组合;
t———层压板厚度。
公式表明 A11 、A22 、A12 、A664 个面内刚度系数中独立刚度系数只有 2 个。这和各向 同

性材 料 E,G,ν 3 个 刚 度 系 数 中,G = E ,只 有
2 个 独 立 刚 度 系 数 雷 同, 故 称
2(
1+ν)
[ 0/±60] 层压板为准各向同性层压板。
0/±45/90]、[
由于 [A] 矩阵刚度系数与铺层顺序是否对称、均衡无关,所以准各向同性层压板 [
B]
矩阵和 [
D] 矩阵要由具体铺层情况而定。准各向同性层压板刚度矩阵形式如下:

熿A11 A12  燄0
[ ]
A11 A120  B
1( 
0 0 A11 -A12)

 
燀 [
B] [D]燅
层压板刚度矩阵中:[
B]、[ D] 各系数由层压板具体铺层确定。
2) 对称正交层压板刚度特性   限于由 0
( °和 90
°两种铺设角铺层构成的对称层压板,如

0/90]
s、[ s 等。
02/90]
这种层压板的 特 点 是 每 一 单 层 (
0°层 或 90
°层) 偏 轴 刚 度 均 无 拉剪 交 叉 耦 合 效 应, 即
珚16 )

( 珚26 )

k= ( k =0。据此,可推导出正交层 压 板 的 面 内 刚 度 交 叉 项 A16 =A26 =0 和 弯 扭 刚

度交叉项 D16 =D26 =0。对称铺层,[


B]=0。
对称正交层压板 刚 度 矩 阵 形 式 如 下, 变 形 情 况 如 图 14
7 (Ⅰ ) 所 示。 由 于 缺 少 斜 交 铺
层,对称正交层压板面内剪切刚度和面外扭转刚度差,仅适合双向承载。
0 A11 A12
熿 燄
0 A12 A22


0 0 A66 


D11 D12 0
0 D D22 0
 12
燀  0 0 D66燅
3 对称均衡层压板刚度特性   描述均衡概念的 [±α]
( ) s 层压板即是对称均衡层压板。

珚16(
根据 +α 单层与 -α 单层存在Q 珚16(-α),Q
α)=-Q 珚26( 珚26 (-α), 且 +α 单层数
α)=-Q
目等于 -α 单层数目,计算可得:A16 =A26 =0,呈现正交异性特征。
对称铺层 [B]=0。
由于 [
D] 矩阵各刚度系数 Dij 与 铺 层 顺 序 有 关。 一 般 情 况 下,D16 ≠0,D26 ≠0。 只 有
当层压板总层数较大 (如大于等于 12 层) 时,D16 和 D26 才可减小到可忽略程度。
对 称 均 衡 层 压 板 刚 度 矩 阵 一 般 形 式 如 下 , 变 形 情 况 如 图 14
7(Ⅱ ) 所 示 。 [±α]
s 均

衡 层 压 板 为 斜 交 铺 层 层 压 板 , 所 以 面 内 剪 切 刚 度 和 面 外 扭 转 刚 度 大 。 再 配 置 0°层 和 90°
层,则层压板承受正应力能力会明显提高,可满足复杂承载设计要求。对称均 衡 层 压
板 与 准 各 向 同 性 层 压 板 明 显 差 别 是 不 受 A11 =A12 和 A66 = ( /2限 制 , 设 计 自 由
A11 -A12 )

475
度大。同时,其工艺变形小,易控制。因此,对称均衡层压板目 前 在 复 合 材 料 结 构 上
普遍采用。
A11 A12
0
熿 燄
0
A12 A22 0

0 0 A66 


D11 D12 D16
0 D D22 D26
 12
燀 D16 D26 D66燅
4) 对称层压板刚度特性   对称层压板,如 [
( 0/+45]s、 [-45/0/90]
s,一般是对称非

均衡层压板。[ A] 矩 阵 有 拉剪 耦 合 效 应,A16 ≠0、A26 ≠0, [


B]=0, [ D] 矩 阵 有 一 弯扭
耦合效应,D16 ≠0,D26 ≠0,其刚度矩阵形 式 如 下, 变 形 情 况 如 图 14
7(Ⅲ ) 所 示。 对 称 非
均衡层压板已用于前掠翼设计。
A11 A12 A16 
熿 燄
A12 A22 A26  0

A16 A26 A66 


D11 D12 D16
0 D D22 D26
 12
燀 D16 D26 D66燅
5) 反对称层压板刚度特性   按 ±α 铺 设 角 交 替 铺 设 而 成 的, 总 层 数 为 偶 数 的 层 压 板,

如 [+α/-α]、[+α/-α/+α/-α]、[
0/60/-60/0] 等为反对称斜交层压板。
A] 矩阵按照与对称均衡层压板相同分析,可得 A16 =A26 =0,呈正交异性特征。

珚16(
D] 矩阵,同样 Q
[ 珚16(-α),Q
α)=-Q 珚26 ( 珚26 (-α), 按 +α 层 与 -α 层 矩 中 面
α)= -Q
高度相等,故 D16 =D26 =0。
B] 矩阵根据反对称铺层规律,可以证明 B11 =B22 =B12 =B66 =0,B16 ≠0、B26 ≠0 即

仅有面内拉剪与面外弯扭间耦合效应。
反对称层压板刚度 矩 阵 形 式 如 下, 变 形 情 况, 如 图 14
7 (Ⅳ ) 所 示。 反 对 称 斜 交 层 压
板用于直升机旋翼设计。
A11 A1200 0 B16
熿 燄
A12 A220  0 0 B26

0 0 A66 B16 B26 0


0 0 B16 D11 D12 0
0 0 B26 D12 D22 0

燀B16 B26 0  0 0 D66燅
6) 非对称正交层压板刚度特性   由 0
( °层和 90 °层两种单层交替排列,总层数为偶数的
层压板,如 [0/90/0/90] 层压板。
A] 矩阵和 [
[ D] 矩阵刚度分析与对称正交层压板相同。
B] 矩阵分析可以证明,B11 =-B22 ,B12 =B66 =B16 =B26 =0。还可以证明,随着层数

N 的增加,耦合刚度系数 B11 =-B22 趋于零,当 N >8 时可以认为 B11 =-B22 =0。
非对称正交层板刚度矩阵形式为:

476
A11 A12 0 B11 0 0
熿 燄
A12 A22 0  0 -B11 0

0 0 A66  0 0 0

   
B11 0 0 D11 D12 0
0 -B11 0 D12 D22 0

燀0 0 00 0 D66燅
7) 一般层压板刚度特性   非对称非均衡层压板即为一般层压板,其刚度矩阵包括了全

部耦合效应项;矩阵形式如下,变形如图 14 7(Ⅴ ) 所示。
A11 A12 A16 B11 B12 B16
熿 燄
A12 A22 A26 B12 B22 B26

A16 A26 A66 B16 B26 B66


B11 B12 B16 D11 D12 D16
B12 B22 B26 D12 D22 D26

燀B16 B26 B66 D16 D26 D66燅

图 14
7  典型层压板变形特点示意图

14
13  层压板强度和破坏分析
14
1 1  单层强度准则
3
建立强度准则 (失效判据) 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基于简单受载强度指标的组合点应力状

477
态下的材料破坏包线。强度准则提供了组合 应力下 强 度 的 解 析 关 系 (数 学 模 型), 并 不 是 用
来阐明材料失效机理,破坏形式及其相互作用 (影响)。
1) 最大 (正轴) 应力准则和最大 (正轴) 应变准则

① 最大 (正轴) 应力准则   单 层 的 所 有 正 轴 应 力 必 须 小 于 (至 少 是 等 于) 对 应 的 材 料
强度,否则单层发生破坏。最大应力准则判据表达式:
σ1 ≤Xt   |
σ1|≤Xc
σ2 ≤Yt   |
σ2|≤Yc
τ12|≤S

当其中一个不等式得不到满足时,单层便发生相应的破坏。
② 最大 (正轴) 应变准则   单 层 的 所 有 正 轴 应 变 必 须 小 于 (至 少 是 等 于) 对 应 的 材 料
极限应变,否则单层发生破坏。最大应变准则判据表达式:
ε1 ≤Xtε=Xt/E1    |
ε1|≤Xcε=Xc/E1
/ ε2|≤Ycε=Yc/E2
ε2 ≤Ytε=Yt E2    |
|γ12|≤Sε=S/G
当其中一个不等式得不到满足时,单层便发生相应的破坏。
③ 讨论   最大 (正轴) 应力 准 则 和 最 大 (正 轴) 应 变 准 则 的 每 一 个 分 量 都 有 其 单 独 的
判据,每个准则有 5 个子判据,因此,准则所给破坏包线有尖点。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应变
计及了泊松效应影响。

2)Ts
aiHi
ll准则  1965 年 S
tephen WTs
ai把 Mi
ses
Hi
ll准则推广到单向复 合 材 料,
建立了 Ts
aiHi
ll准则表达式为:
2 2 2
σ1 σ2 σ1σ2 τ12


() ()

- 2+
X S
=1
()
Ts
aiHi
ll准则的特点是给出了一个光滑连续的破坏包线,而且理论值与试验值 误 差 小。
不足之处在于σ1 、σ2 相互作用项仅与 X 有关,且没有σ1 、σ2 的一次方项 (即没有 考 虑 X ≠
′,Y ≠Y′)。再有,公式推导过程采用了 Y =Z 和S12 =S13 =S 简化条件, 因此, 这个方程

表达式不能用于双向织物增强单层。更多的讨论见 Ts ai的有关专著。
3)Ts
( aiWu 准则  1971 年 S
tephen WTs
ai和 Edwa
rd MWu 提出在应力空间中, 单
向复合材料的破坏包面可以用一个二次张量表示:
Fijσiσj+Fiσi=1
称为二次相互作用判据。
对平面应力状态,表达式简化为:
F11σ2
1 +2F12σ1σ2 +F22σ2
2 +F66

σ6 +F1σ1 +F2σ2 =1
式中有 4 个二次强度参量和两个线性 (一次) 强度参量。6 个材料强度参量中, 有 5 个
可以通过简单的单轴拉伸、压缩和剪切试验求得:
1 1 1
F11 =   F1 = -
XX′ X X′
1 1 1
F22 =   F2 = -
YY′ Y Y′

F66 = 2

最后一项 F12 的确定比较复杂,涉及σ1 与σ2 的相互作用试验。Ts
ai推荐采用取:

478
F11F22
F12 =- 槡

Tsa
iWu 准则比 Ts
aiHi
ll准则包括了更多的强度指标内涵,如拉伸与压缩强度值不等;
σ1 、σ2 相互作用项与 X、X ′、Y 、Y′4 个值有关等。
Tsa
iWu 准则也可以用应变参量表达。详见 Ts
ai的有关专著。
(4) 强度比   强度准则给出了材料在工作应力下的破坏与否的判据。为了说明材料在比
例加载条件下的安全裕度,引入强度比 R。
定义强度比 R 为许用应力σi(
α) 与工作应力σi 之比:
σi(
α)
R=
σi
强度比表达式隐含了复合材料直至破坏是线弹性的假设。同时,说明了在比例加载条件
下,材料的安全裕度。
R=1 时σi=σi(
α),材料发生破坏。
R>1 时σi<σi(
α),R 表明工作应力σi 小于许用应力σi(
α) 的倍数,即比例加载的倍数,
为安全裕度。如果 R=2,说明工作应力 提 高 1 倍, 材 料 才 发 生 破 坏, 即 按 比 例 加 载, 增 加
1 倍载荷材料才发生破坏。
R<1 时,σi>σi(
α),材料早已破坏,不可能成立,无意义。
强度比 R 也可用于应变空间。应变空间 Ts
aiWu 准则可表达为:
G11ε2
1 +2G12ε1ε2 +G22ε2
2 +G66

ε6 +G1ε1 +G2ε2 =1
G11 =F11Q2
11 +2F12Q11Q12 +F22Q2
12

式中  G22 =F11Q2
12 +2F12Q12Q22 +F22Q2
22

G12 =F11Q11Q12 +F12 (


Q11 ·Q22 +Q2
12 ) +F22Q12Q22

G66 =F66Q2
66

G1 =F1Q11 +F2Q12
G2 =F1Q12 +F2Q22
当用强度比 R 表达时,有:

G11ε2
1 +2G12ε1ε2 +G22ε2 ε6)
2 +G66

R2 + (
G1ε1 +G2ε2)
R=1
利用此式同样可求解出 R 值,以判别单层是否失效或破坏。
14
1 2  层压板强度估算
3

图 14
8  层压板载荷位移曲线示图

479
1) 层压板强度特点   层压板强度是以构成层压板的每个单层的强度为基础的。层压板

在施加载荷作用下,破坏将由某一单层最先失效开始,随后,其他单层相继发生失效,直至
总体破坏,如图 14
8 所示。层压板 整 个 破 坏 过 程 是 一 个 逐 层 破 坏 到 总 体 破 坏 的 过 程, 存 在
最先一层失效 (
FPF) 载荷和最终破坏的极限载荷。层压板强度预估涉及以下几点:
① 确定使用的单层强度判据;
② 确定最先一层失效载荷;
③ 层压板刚度修正;
④ 计算极限载荷。
2) 最先一层失效载荷确定   层压板在施加载荷 (含温度附加载荷) 作用下,根据最先

出现强 度 比 R=1 的 最 先 失 效 层 对 应 的 载 荷 确 定 最 先
一层失效载荷。
3) 层压板刚度修正   层 压 板 发 生 最 先 一 层 失 效

后,层压板刚度可按如下方案修正。
① 消层模型   层压板中 R=1 的 失 效 单 层, 其 刚
度应为零,即 [
Q珚] R=1)=0。
k(
图 14
9  纤维继续承载模型
② 纤维继续承载模型   层 压 板 中 R=1 的 失 效 单
层,通常发生了纵向开裂,成了一束束纤维,仅能承受沿纤维方向的载荷, 如图 14
9 所示,
珚11 ≠0,即
此时,其刚度矩阵中仅 Q

Q 0 0
熿 11 燄
[珚]
Q R=1)=
k( 0 0 0
燀 0 0 0燅
③ 剪切失效模型   层压板中 R=1 的 失 效 单 层, 仅 发 生 剪 切 失 效, 即 剪 切 刚 度 Q66 =0
和拉剪耦合刚度 Q16 ,Q26 为零,即

图 14
10  层压板极限载荷分析框图

480
Q Q12 0
熿 11 燄

[ ]
Q k(R=1)= Q12 Q22 0
燀0 0 0燅
4) 层压板极限载荷确定   层 压 板 逐 层 失 效 到 总 体 破 坏 的 分 析 框 图, 如 图 14
( 10 所 示。
层压板极限载荷 (承载能力) 确定是一个逐次迭代计算的结果,因此,对复合材料层压板按
强度进行设计,实际上是难以实现的。

2  设 计 选 材
14

对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而言,设计选材是首当其冲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复合材料结构的
设计选材一般比金属结构的设计选材复杂得多。选材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增强纤维、基体树
脂的选择,也包括胶黏剂、蜂窝结构芯材以及辅助材料等的选择,其中最主要的是纤维和树
脂基体的选择。
14
21  设计选材的一般原则
设计选材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主要如下。
1) 满足结构承载和使用功能的要求,即满足结构完整性的要求。此时所选材料应有较

高的比强度和比刚度,从而在满足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可最大限度地减轻结构
质量。一般讲复合材料结构和对应的金属结构相比应有 20%~25% 的减重效果。
2) 所选材料体系要满足使用环境条件的要求。使用环境条件要求中最主要的是耐温性

能要求和吸湿性能要 求。 耐 温 性 能 中 低 温 一 般 以 -55℃ 为 准, 高 温 取 决 于 具 体 构 件 使 用 环
境,以飞行器而言主要取决于飞行速度,如 M=2 一级的飞机,最高使用温度一般在 130~
150℃ 之间。而民用飞机或直升机等多在 80~90℃ 之间。吸湿性能主要是希望材料体系的饱
和吸湿率要低,一般应小于 3% 左 右。 要 求 所 选 材 料 在 最 严 重 的 环 境 条 件 下 如 热/湿 条 件 下
力学性能不能有显著的降低,在长期使用 环 境 条 件 下 性 能 要 稳 定。 其 他 如 耐 燃 油、 耐 介 质、
耐紫外线照射、耐老化等性能亦应加以考虑。
3) 所选材料体系要有良好的工艺性和加工性   工艺性包括预浸料的制备、贮存、铺放

以及复合材料的固化温度、压力、后处理条件等。加工性包括机加性能,装配性能等。随制
造技术的进步还要考虑材料体系对机械化、自动化制造方法的适应能力,如自动铺带技术和
纤维自动铺放技术会对材料体系提出许多新的适应要求。
4) 所选材料体系还应满足某些特殊的性能要 求   不 同 的 应 用 领 域 会 提 出 各 自 不 同 的、

特殊的性能要求,如民 用 客 机 座 舱 内 所 有 的 复 合 材 料 则 要 满 足 阻 燃 性、 低 烟、 低 毒 等 项 要
求。雷达罩和隐身复合材料则要满足透波、吸波等电磁性能要求。
5) 成本要求   在基本满足上述诸条件的前提下一定要注意成本。目前在先进复合材料

的发展和应用中,各国 均 把 低 成 本 列 为 重 要 考 虑 的 条 件。 能 用 大 丝 束 纤 维 的 不 用 小 丝 束 纤
维,能用中低温固化树脂的不用高温固化的,能用热压罐外固化成型工艺的不用罐内成型工
艺,总之降低材料成本已成为选材的重要原则之一。
6) 优先选用已成熟并有一定使用经验的材料 体 系   这 对 保 证 安 全 降 低 风 险 均 为 有 利。

还要注意尽量选用国产材料体系,保证材料的来源和供应渠道,特别是对于军事应用,以美
国为例,其民机 B777 可以用日本产的 T800 碳纤维,但军机 F22 则用国产的 IM7 碳纤维。

481
14
22  纤维选择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主要取决于纤维。结构设计中经常使用的纤维主要有玻璃纤维、碳
纤维、芳纶、硼纤维以及 碳 化 硅 纤 维 等, 近 年 来 还 有 新 兴 的 超 高 分 子 量 聚 乙 烯 纤 维、PBO
纤维等。先进复合材料应用最广的是碳纤维。
以聚丙烯腈基碳纤维而言目前又 分 为航 空 航 天 级 (Ae
rospa
ce ade) 和 商 用 级 (
Gr Com

rci
al ade) 两种,前者多为小丝束 (
Gr Sma
llTowST),后者多为大丝束 ( LargeTowLT)
纤维。按模量的高低可分为标准模量、中模、高模和超高模几种,按强度高低可分为中强和
高强碳纤维。大丝束碳纤维,如 36K、48K、60K 以至于 360K、480K 的等价格要比小丝束
的便宜得多,某些民用领域可以大量采用,而对航空航天应用而言尚有困难,因其某些力学
性能不能满足结构设计的要求。纤维的选用应综合性能和价格,合理选用。
芳纶在民用工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但近年来在宇航领域应用已日渐减少,主要原因是
芳纶吸湿,构件会湿胀变形,影响使用。单独的芳纶复合材料承力结构已很少见到,即便是
混杂复合材料中也在禁用芳纶。如欧洲空客集团在其超大型客机 A380 的选材中对此就有所
限制。硼纤维较碳纤维有更高的强度和 刚 度, 早 期 在 宇 航 领 域 有 所 应 用, 如 F
14 的 水 平 尾
翼,但近期除飞机结构修理外已少有应用,主要原因是价格昂贵又难于加工。
14
23  树脂选择
复合材料的耐环境性能 (热、湿等) 和韧性主要取决于树脂基体,某些力学性能,如横
向性能、压缩性能、剪切性能、层间性能等均和树脂基体密切相关。工艺性能也主要取决于
树脂基体。所以在设计选材中树脂体系的选择可以说是最为关键的。
目前用于复合材料的树脂基体主要有 两 大 类, 一 类 为 热 固 性 基 体, 一 类 为 热 塑 性 基 体,
在宇航结构中目前多用热固性基体,热塑性基体用得不多。
树脂选用的最关键问题是要注意其耐温的性能要求。不同类型的树脂其工作温度范围相
差很大。工程中可用下式来初步确定其工作的最高温度:
T=Tg-30℃
其中 Tg 为树脂浇注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由试验测得。但不同的使 用 部 位 和 不 同 的
使用环境,材料的工作温度范围 也 各 不 相 同。 表 14
1给出了几种常用热固性树脂的工作温
度范围,供参考。

表 14
1  几种树脂基体的工作温度
环    氧
基     体 双马来酰亚胺 聚酰亚胺 酚    醛
120℃ 固化 180℃ 固化

最高工作温度/℃ -55~82 -55~177 -60~230 -60~370 -55~260

韧性也是基体的重要性能之 一。 复 合 材 料 冲 击 后 的 压 缩 强 度 CAI值 是 其 重 要 的 衡 量 指
标之一。如欧洲的先进 战 斗 机 “台 风” ( EF2000) 用 双 马 来 酰 亚 胺 树 脂 5245C,CAI 值 为
170MPa,美国的 F22 用第 3 代 韧 性 树 脂 52504,CAI值 为 220MPa, 第 4 代 韧 性 双 马 来 酰
亚胺树脂 5260,CAI值高达 340MPa。目前国内的双马来酰亚胺树脂 5428 和 5429,CAI值
亦分别达到 260MPa和 290MPa 以 上, 韧 性 环 氧 树 脂 5228 和 5288,CAI值 均 达 到 255MPa
以上。
不同的应用,不同的结构甚而同一型号的不同部位,可以选用不同种类,不同牌号的树
脂,如美国的 F22,既用了双马来酰亚胺又用了环氧,这样有利于物尽其用和降低成本。 切

482
忌选材中盲目地追求耐高温、高韧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提高了材料成本和制造成本。
随低成本 制 造 工 艺 RTM 成 型 技 术 的 发 展, 各 国 均 相 应 发 展 了 黏 度 低、 适 用 期 长 的
RTM 专用树脂。表 14
2 给出了美国 Cy
tecF
ibe
rie 公 司 最 新 推 出 的 用 于 RTM 成 形 的 几 种

树脂,供参考。

表 14
2  用于 RTM 成形的树脂
品    牌 适    用    情    况

 Cyc
om5250
4RTM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
240℃ 连续使用

 Cyc
om5270
1RTM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
232℃ 连续使用

 Cyc
om782RTM   改性双马来酰亚胺预成型的胶黏剂,与 5250
4RTM、
5250
1RTM 和 824RTM 一起使用

 Cyc
om823RTM  125℃ 固化的环氧树脂,
90℃ 连续使用

 Cyc
om875RTM  125℃ 固化 +180℃ 后固化的环氧树脂,
110℃ 连续使用

 Cyc
om890RTM  180℃ 固化的环氧树脂,
150℃ 连续使用

 Cyc
om790RTM   改性的环氧预成型的胶黏剂,与 823RTM、
875RTM 和 890RTM 一起使用

 Cyc
om5555RTM  160℃ 固化、低吸湿的环氧树脂,
140℃ 连续使用,特别适于宇航应用

 Cyc
om5575
1RTM  175℃ 固化氰酸酯树脂,
175℃ 连续使用,特别适于宇航应用

 Cyc
om824RTM   飞机内装饰用低烟/低毒树脂

14
24  注意合理选用混杂复合材料
混杂复合材料系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纤维增强同一种基体的复合材料 ,混杂复合材料因
选用了不同的纤维,在性能上常有互补性。如碳纤维混杂以芳纶或玻璃纤维会改善材料的脆
性,改进电磁性能。合理地确定混杂复合材料的性能要求,合理选用混杂比,既可满足性能
要求,又能降低成本。从性能价格比考虑,更推荐使用碳纤维与玻璃纤维的混杂,因玻璃纤
维的价格可比碳纤维,芳纶等低 10 倍以至几十倍。
欧洲还发展一种所谓 的 超 混 杂 复 合 材 料, 称 为 ARALL 层 板, 即 用 芳 纶 增 强 铝 合 金 层
板,其成本较碳纤维复合材料低 30% 左 右, 而 疲 劳 性 能 会 更 好。 玻 璃 纤 维 增 强 铝 合 金 层 板
的 GLARE 层板,则价格更低,双向疲劳性能更好,最近空客集团拟将其大规模地用在超大
型民机 A380 的机身壁板上。

3  层压板设计
14

层压板是复合材料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层压板的设计是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最为重要的基
础。层压板设计包括许多方面,诸如设计选材、铺层设计、混杂复合材料设计以及强度、刚
度和稳定性设计等,本节则只着重给出层压板的铺层设计要点和有关层压板稳定性和过屈曲
的设计问题。
14
31  铺层设计要点
层压板根据具体的使用功能和要求,确定总厚度和局部变化后,要进行铺层设计。铺层
设计主要包括下列三项内容:
① 选取合适的铺层角;
② 确定各种铺层角铺层的百分比;
③ 给出合理的铺层次序。

483
此外铺层设计还包括局部的铺层变化和设计,如连接区及开口边缘的铺层设计,以及结
构突变处的铺层过渡等问题。应该说铺层设计是最具复合材料特色的主要设计内容之一,其
设计的合理与否直 接 影 响 到 复 合 材 料 结 构 的 强 度、 刚 度、 稳 定 性 等 重 要 性 能 以 及 分 层、 损
伤、破坏和尺寸稳定性以及工艺性能等重要特性,直接影响到承载和使用功能。下面给出层
压板铺层设计要点。
① 当各铺层角沿层压板厚度 均 匀 相 等 地 分 布 时 则 称 此 层 压 板 铺 层 次 序 为 均 一 的。 对 按
强度为主设计的层压板推荐铺层次序应是均一的;
② 全部铺层及其各种特性和 参 数 相 对 于 板 的 几 何 中 面 对 称 的 层 压 板 为 对 称 层 压 板, 铺
层的各种特性和参数相同, 铺 层角 +θ 与 -θ 的铺层数相等的层压板为均衡层压板, 既均衡
又对称的层压板为均衡对称层压板。除特殊需要外层压板应设计成均衡对称层压板,以防止
各种耦合引起的翘曲。无法满足时,非均衡、非对称的铺层应尽量靠近板的中面;
③ 铺层角的选择以 4 个方向为主,即 0 °和 ±45
°、90 °,上述任一铺层角的铺层百分比应
大于或等于 10% ;
④ 具有相同方向铺层的铺层组应最 小 化,限定其不能超过 4 层,厚度 小 于 0
8mm, 垂
直于自由边的铺层组则厚度小于 0
38mm,以有利于防止分层、基体裂纹和螺接时的剪切破
坏等;
⑤ 铺层取向应注意和主载荷方向 一 致, 即 以 受 拉、 压 为 主 的 层 压 板, 以 0
°铺 层 居 多 为
宜,以受剪为主的层压板,以 ±45
°铺层居多为宜。且主载荷传递层应以不铺在外表面为宜;
⑥ 连接区的铺层设计,与钉载方向成±4
5°的铺层百分比等于 4
0% 为宜,与钉载方向一致的
铺层百分比大于25%为宜,以保证连接处有足够的剪出强度和挤压强度,改善应力集中;
⑦ 对于以局部屈 曲 为 临 界 情 况 的 层 压 板, 外 表 面 为 ±45
°铺 层 为 宜。 为 提 高 抗 冲 击 能
力,可采用混杂复合材料铺层,如芳纶和玻璃纤维等铺层;
⑧ ±θ 铺层应尽量靠近,可有效地 降 低 弯 扭 耦 合, 以 免 影 响 有 效 刚 度 和 稳 定 性, 但 ±θ
铺层分开有利于减小层间剪切应力,两者是有矛盾的;
⑨ 铺层中要注意防止在自由边产生高的 层间应力 (
σz),分析表明 控 制 自 由 边 应 力 和 分
层应变水平是必要的,由此合理选定铺层次序;
⑩ 应尽量减小共固化 和 胶 接 的 层 压 板 之 间 泊 松 比 的 不 匹 配, 否 则 易 产 生 分 层 和 脱 粘,
推荐用下式判断:
νxy (板 1)-νxy (板 2)
| |<0 1


瑏 通常采用铺层递减实现层 压 板 的 厚 度 变 化, 要 求 每 层递减的过渡区台阶长度不小于
t>10 的要求处理,如图 4
5mm,或按l/
2 11 所示。一般要求同 时 递 减 铺 层 数 最 多 为 两 层,
蒙皮在梁、框肋等的凸缘宽度方向上不允许有铺层递减。同时规定层压板的外表面应有一个
连续铺层,以防止铺层剥离;

图 14
11  铺层递减要求

484
 关于铺层拼接,连续层允许在平行于载荷方向拼接,不允许在垂直于载荷方向拼接。


拼接间隙小于 2mm,不允许搭接。 拼 接 层 应 至 少 有 4 个 其 他 层 隔 开 为 好, 达 不 到 时 则 拼 接
至少要交错 15mm 进行。以减少薄弱环节。
上述层压板铺层设计要点是原则要求,实际设计中有时难于全部满足,有些甚至相互间
还有矛盾,要注意抓住主要矛盾,满足主要的承载和使用功能要求。
14
32  稳定性分析 (屈曲和过屈曲)
复合材料薄壁结构在压缩、剪切载荷作用 下 的 失 效 模 式 是 丧 失 稳 定 性 (简 称 “失 稳”)。
因此,设计时要对这类结构进行稳定性分析。
分析中,一般把这类结构简化为三种典 型 的 元 件/构 件: ① 矩 形 层 压 板; ② 细 长 的 加 筋
桁条 (简称 “加筋条”); ③ 加筋层压板 (简称 “加筋板”)。
翼面上的蒙皮、加筋板的加筋桁条之间的板和组成加筋桁条的板条元都可当作矩形平板
处理。分析中忽略了翼面蒙皮的微曲度,将其当作平板分析的结果是偏于安全的,而且并不
保守。对于机身蒙皮,不能忽略其曲度 (本节只限于翼面结构)。
加筋桁条是翼面结构中用来增加蒙皮稳定性的重要构件,工程中通常采用的加筋桁条的
剖面形状有:角形、T 形、Z 形、工形、槽形和帽形等。对于开剖面的薄壁加筋桁条, 可认
为它不承受剪力,只需考虑在压缩下的稳定性。
机翼和尾翼上的蒙皮 壁 板 大 多 为 加 筋 层 压 板, 它 是 稳 定 性 分 析 中 最 具 代 表 性 的 典 型 构
件。对其进行整体分析十分复杂,往往需要借助于有限元分析程序,由计算机完成。初步设
计时,也可将其分解成矩形平板和加筋条,分别进行初步估算。
下面介绍这 3 种典型元件/构件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14
3 1  矩形层压板的屈曲分析
2
矩形层压板的稳 定 性 分 析, 又 称 屈 曲 分 析, 主 要 是 确 定 初 始 屈 曲 载 荷 (简 称 “屈 曲
载荷”)。
屈曲载荷与层压板的刚度、几何尺寸 (厚 度、 长 度 和 宽 度) 以 及 四 边 的 支 持 条 件 有 关。
与各向同性金属板相比,各向异性复合材料层 压 板 的 刚 度 比 较 复 杂, 不 仅 与 板 的 厚 度 有 关,
而且与铺层情况 (铺层次序) 有关。对于广泛采用的对称均衡铺层的层压板,当 ±θ 的斜交
铺层相邻铺设,且层组较多时 (其刚度 系 数 Bij =0,D16 ≈0,D26 ≈0), 可 当 作 正 交 各 向 异
性板处理。特定理想边界条件 (简支、固支和自由) 下的正交各向异性板,在均匀分布的轴
压、剪切、横向压缩等载荷作用下的屈曲载荷 有 现 存 的 封 闭 解 (解 析 解)。 因 此, 对 于 正 交
各向异性的层压板,可将板的四边的支持条件适当简化,理想化为简支、固支或自由边界条
件,采用现存的封闭解的公式,计算屈曲载荷。
对于非均衡或非对称铺层的层压板,屈曲载荷的求解比较复杂,一般要采用数值法编程
计算。有关这类板的屈曲分析,可参考 “复合材料结构稳定性分析指南” 等专著。
在下面的 ( 8) 中介绍正交各向异性层压板在各种载荷情况和边界条件下屈曲载荷
1)~ (
的计算方法。
1) 单轴压下,四边简支层合平板   四边简支的矩形层合平板,在两端均匀受压时如图

14
12 所示,屈曲载荷的计算公式为:
π

b 2 2 a D2

[ () ( )m ]
22
Nxcr= 2 D11 m +2(
D12 +2D66)+ 2

141)

b a b
式中       Nxcr———单位长度上的轴压屈曲载荷;

485
m———沿板的 x 方向的屈曲半波数;
a,b———板的长度和宽度;
Dij (
i,j=1,2,6)———板的弯曲刚度系数。

图 14
12  单轴压下,四边简支的矩形平板

计算时,可取 m=1,2,3……,计算相应的一组 Nx ,其中最小的 Nx 即为板的屈曲载


荷 Nxcr。
2) 单轴压下,加载边简支,非加载边固支层合平板   加载边简支、非加载边固支的矩

形层合平板,在两端均匀受压时如图 14
13 所示,屈曲载荷的计算公式为:
π

b 2 2 a 2 1
b { ()
Nxcr= 2 D11

m +2 33 D22
67D12 +5
[ ()

+D66 2
m ]}

142)

计算时,可取 m=1,2,3……,计算相应的一组 Nx ,其中最小的 Nx 即为板的屈曲载


荷 Nxcr。
3) 单轴压下,四边简支的长层合平板   四边简支的长层合平板 (长宽比 a/
( b>4), 在
两端均匀受压时 (如图 14
14 所示),屈曲载荷的计算公式为


π (
Nxcr= 2 [槡D11D22 +D12 +2D66 ] 143)

图 14
13  单轴压下,加载边简支、 图 14
14  单轴压下,四边简支的长矩形平板
非加载边固支的矩形平板

   公式 (
143) 也适用于受压两端为固支的情况。

试验表明,对于宽厚比b/ t>35 的平 板, 其 误 差 为 ±10% 。 对 于 b/
t<35 的 窄 平 板, 必
须考虑横向剪切效应,对计算结果进行修正。
4) 单轴压下,四边固支的长层合平板   四边固支的长层合平板 (长宽比 a/
( b>4), 在
两端均匀受压时如图 14
15 所示,屈曲载荷的计算公式为:

486

π
Nxcr= 2 (
46 槡D11D12 +2 33D66)
67D12 +5 (
144)


公式 (
144) 也适用于受压两端为简支的情况。

对于宽厚比b/ t<35 的窄平板,也需要考虑横向剪切效应,对计算结果进行修正。
5)单轴压下,三边简支,另一非加载边自由的长层合平板   三边简支,另一非加载边自由

的长层合平板 (长宽比a/
b>4),在两端均匀受压时如图1
46所示,屈曲载荷的计算公式为:

12D66 π2D11 (
Nxcr= 2 + 2 145)

b a
对于宽厚比b/
t<20 的窄平板,要考虑横向剪切效应,对计算结果进行修正。

图 14
15  单轴压下四边固支的长矩形平板 图 14
16  单轴压下,三边简支、
另一非加载边自由的矩形平板

   ( 6) 双轴压下,四边简支层合平板   四边简 支 的 矩 形 层 合 平 板, 短 边 受 均 匀 的 纵 向 压
力 Nx ,长边受均匀的横向压力 Ny 时如图 14
17 所示,屈曲载荷的计算公式为:
4 4
熿D11 b b

π
Nxcr= 2
()a
m4 +2(
D12 +2D66)

( )m n +D n 燄

2 2
22


146)

b b
燀 ()

m2 +φn2

Nycr=φNxcr
式中  φ———载荷比,横向压力与纵向压力之比,φ=Ny/Nx ;
m———纵向屈曲半波数;
n———横向屈曲半波数。
计算时,可取 m=1,2,3…,和 n=1,2,3…, 计 算 相 应 的 一 系 列 的 Nx , 其 中 最 小
的 Nx 为 Nxcr。一般来说取 n=1,m=1 即可。
7) 剪切载荷下,四边简支或四边固支层合平板   矩形层合平板,四边受均匀的剪力时

如图 14
18 所示,四边简支和四边固支情况的屈曲载荷均按下式计算:

图 14
17  双轴压下,四边简支的矩形平板 图1
48  剪切下,四边简支/四边固支的矩形平板

487
2 4 3
π 槡D11D22 (
Nxycr=Ks 2 14
7)

式中  Ks———   剪切屈曲载荷系数。
四边简 支 和 四 边 固 支 情 况 的 Ks 不 同, 可 按 无 量 纲 参 数 α 和β, 分 别 从 如 图 14
19 和 图
b 4
14
20 所示中查取,α= 槡D11D22/D3 ,β=
()
a 槡
D11/D22 ,D3 =D12 +2D66 。

图 14
19  四边简支矩形平板的剪切屈曲系数 图 14
20  四边固支矩形平板的剪切屈曲系数

   (8) 压剪复合载荷下,层合平板   正交各向 异 性 的 矩 形 平 板, 端 边 受 均 匀 的 压 剪 复 合


载荷 Nx +Nxy ,侧边受均匀剪力 Nxy 作用时如图 14
21 所示,可按如下经验的相关公式估算
其屈曲载荷:

Rx +Rxy =1 (
148)

式中     Rx ,Rxy ———载荷比,Rx =Nx/Nxcr,Rxy =Nxy/Nx
0 0
r;
yc

Nxcr,Nxycr———分别为该层压板在单轴压和纯剪切载荷下的屈曲载荷。
0 0

可按图 14
22 所示方法,计算层压板压剪屈曲的安全裕度 MS。

图 14
21  压剪复合载荷下的矩形平板 图 14
22  确定压剪复合载荷下矩
形平板的屈曲安全裕度的示意图

488
ON
-1 MS=
OM
四边支持的层压板在初始屈曲之后,一般还有继续承载的能力,即所谓 “后屈曲强度”。
这需要与其四边支持 的 元/构 件 一 起 考 虑。 因 此, 有 关 此 内 容 将 在 14
3 2 节 和 14
2 32
5
节中介绍。
14
3 2  加筋条的屈曲和压损分析
2
工程中采用的加筋条大多为 层 压 板 条 组 成 的 薄 壁
构件,设计分析时,可将其 分 解 (简化) 为 两 类 板 条
元:一类为一非加载边简支、另 一 非 加 载 边 自 由 的 突
缘,可称之为 “一边自由” 的 长 板 条元; 另 一 类 为 两
非加载边简支的腹板,可称之为 “无 自 由边” 的 长 板
条元 (见图 14
23)。对加筋条的 屈曲和压 损分析, 就
图 14
23  “一边自由” 和 “无
是对组成它的各板条元分析结果的综合评估。
自由边” 的两类板元的划分
1) 加筋条的局部屈曲分 析   这 两类 板 条 元 的 初

始屈曲载荷可按 14
3 1 节之 (
2 143) 和 (
 145) 中的公式计算,即
“无自由边” 的板条元,腹板:


π
Nxcr= 2 [槡D11D12 +D12 +2D66 ]

“一边自由” 的板条元,突缘:
12D66 π2D11
Nxcr= 2 + 2
b L
上式中用加筋条长度 L 取代了原公式中的板长a。
式 (
143) 和式 (
 145) 只 适 用 于 正 交 各 向 异 性 的 层 压 板, 未 计 及 层 压 板 弯 扭 刚 度 项

D16 和 D26 的影响,对于实际中大 多 数 均 衡 对 称 的 层 压 板 是 正 确 的。 如 果 层 压 板 的 铺 层 有 些
微不均衡、不对称,可用下述公式将它转换成等效的正交各向异性板,用 “当量” 弯曲刚度
Dij 取代上面公式中的 Dij 进行计算。
[D]= [D]- [
B][A]-1[ B] (14
9)
式中   [
A]、 [ D]———层 压 板 的 面 内 (拉 伸 ) 刚 度 矩 阵、 耦 合 刚 度 矩 阵、 弯 曲 刚 度
B]、 [
矩阵;
D]———等效正交各向异性板的 “当量” 弯曲刚度矩阵。

加筋条的屈曲载荷对 应 于 其 组 成 板 元 中 最 低 的 屈 曲 载 荷。 称 之 为 加 筋 条 的 局 部 屈 曲 载
荷。可按下面的方法计算:
设在加筋条的 n 个组成板元 的 初 始 屈 曲 应 力σcri(
i=1~n) 中, 第 k 个 板 元 的 屈 曲 应 力
σcrk 最低,其中σcri=Nxcri/
ti,σcrk =Nxcrk/
tk 。
则加筋条的局部屈曲应力σs cr为

Nxcrk


σcr=Exc


(tE )
k xc

式中    Nxcri———第i 个板元的屈曲载荷;
Nxcrk ———第 k 个板元的屈曲载荷;
σcri———第i 个板元的屈曲应力;
σcrk ———第 k 个板元的屈曲应力;

489
1 A2
Exck ———第 k 个板元的x 轴向等效压缩弹性模量,Exck =
tk
A11k -
12k

A22k(;

n 2

∑ (A );

12

11 - bi
A22i


Exc———加筋条的 x 轴向等效压缩弹性模量,Ex


c =
i=1

∑bt
i=1
ii

tk ———第 k 个板元的厚度;
ti———第i 个板元的厚度;
bi———第i 个板元的宽度;
A11k ,A12k ,A22k ———第 k 个板元的面内刚度系数;
A11i,A12i,A22i———第i 个板元的面内刚度系数。
2) 加筋条的压损破坏   加筋条的某一板 元 初 始 屈 曲 后, 即 外 载 达 到 局 部 屈 曲 载 荷 后,

它还可以继续承载。局部屈曲之后进入后屈曲阶段的加筋条,随外载 (压轴力) 增加可能呈
两种破坏形式:对于长加筋条,呈 “总体失稳 破 坏”; 对 于 短 加 筋 条, 呈 “局 部 压 损 破 坏”,
简称 “压损”。
对组成加筋条的两类层压板的后屈曲破坏分析,属于几何非线性问题。而且,对于
±45°铺 层 百 分 比 较 高 的 层 压 板 , 其 应 力应 变 曲 线 在 初 始 屈 曲 之 前 就 显 示 出 明 显 的 材 料
非 线 性 。 因 此 , 需 要 采 用 基 于 非 线 性 屈 曲 理 论 的 专 门 程 序 分 析 其 “压 损 ” 强 度 。
在初步设计阶段,设计师们不愿、也不可能对层压板大量预选的铺层情况和宽厚比b/
t,
进行复杂而冗长的非线性分析计算。所以,较好的办法是采用试验研究总结出的、半经验的
数据和曲线对压损强度进行预估。
下面首先介绍加筋条压损强度的试验研究情况,然后介绍压损强度的估算方法,最后给
出估算长加筋条破坏的办法。
① 加筋条压损试验研究   图 14
24 中 示 出 了 角 形 和 槽 形 加 筋 条 在 压 损 破 坏 时 的 变 形 形
状。由于组成板元局部屈曲,使加筋条剖面在面内发生了歪曲,但整个加筋条 (柱) 没有挠
曲 (变弯),各板元间的交线———棱线仍保持为直线。

图 14
24  角形和槽形加筋条的压损变形情况

试验研究是针对组成加筋条的两类典型 板元进行的。图 14
25 和图 14
26 中分 别 给 出 了
“无自由边” 和 “一边自 由” 的 试 件 在 受 轴 压 下 的 载 荷位 移 (端 部 缩 短) 曲 线。 由 图 可 见,
初始屈曲后 (
Pxcr), 进 入 后 屈 曲 阶 段 的 板 的 刚 度 显 著 下 降 (曲 线 向 下 弯 曲 ), 当 压 力 达 到
Pxcc时,试件压损破坏。
图 14
27 和图 14
28 中分别为由试验得到的 “无自由边” 和 “一边自由” 的层压 板 条 的

490
图 14
25  “无自由边” 板元的载荷位移曲线
(纵坐标———载荷;横坐标———端部缩短)

1l 45359237kg)
b=0

图 14
26  “一边自由” 板元的载荷位移曲线
(纵坐标———载荷;横坐标———端部缩短)

1l 45359237kg)
b=0

无量纲压损曲线σcc/ t。 其 纵 坐 标 为 压 损 应 力 σcc 与 该 层 压 板 材 料 的 压 缩 强 度 (极 限 )
σcu~b/
σcu之比;横坐标为层压板的宽厚比b/ t。
图 14
27 和图 14
28 中的压损曲线是仅按层压板的压缩性能进行无量纲处理 的 , 没 有 反
映层压板弯曲刚度的影响。显然,材料的压缩性 能 相 同, 而 铺 层 次 序 不 同 (弯 曲 刚 度 不 同)
的层压板的屈曲和压损性能是不同的。为此,需要对其作进一步改进,以反映层压板铺层次
序 (弯曲刚度) 的影响。
图 14
29 和图 14
30 中给出了经过修正处理的 “一边自由” 和 “无自由边” 两类 板 条 元
的压损曲线。

491
图 14
27  “无自由边” 板元的压损曲线
(图中说明:纵坐标改为σcc/
σcu;两处文字———推荐用于初步设计;按最小二乘法处理)

图 14
28  “一边自由” 板元的压损曲线
(图中说明:纵坐标改为σcc/
σcu;两处文字———推荐用于初步设计;按最小二乘法处理)

Exc
其纵坐 标 用 无 量 纲 的 压 损 应 力σcc
σcu (E )表 示 , 横 坐 标 的 无 量 纲 宽 厚 比 表 示 为
b烄E σcu 烌, 其 中 :
烆 槡
t Exc 槡ExcEyc烎
12D11
E= 3 ( 1-νxyνyx ) (
1410)

492
图 14
29  “一边自由” 板元的改进压损曲线

图 14
30  “无自由边” 板元的改进压损曲线

式中  D11 ———层压板的弯曲刚度系数;
νxy ,νyx ———层压板的泊松比;
Exc,Eyc———层压板的纵向 (受压方向) 和横向的等效压缩弹性模量;
b———层压板宽度;
t———层压板厚度;

493
σcu———层压板材料的压缩强度 (极限);
σcc———层压板压损强度 (压损应力)。
对于对称铺层的层压板,Ex ( Eyc)、νxy 和νyx 可按下式计算:
Exc)、Ey (
1 A2
Ex =
( t
A11 -
12

A22 )

1 A
t( )
12
E =
y A 22 - (
1411)

A11
A12
νxy =
A22
A12
νyx =
A11
② 加筋条压损强度的确定   根 据 上 述 由 试 验 研 究 得 到 的 曲 线, 则 可 按 下 面 的 步 骤 确 定
加筋条的压损强度。
 将加筋条分解成 “一边自由” 和 “无自由边” 两类板条元。

 由图 14
b 29 和图 14
30 分别确定各个板条元的压损应力σcc。
在由各板条元的宽厚比b/ t 查取σcc时,除 要 按公式 (
1411) 和公式 (
 1410) 计算各 板

珚 之外,还需要确定σcu。
条元的 Ex 、Ey 、νxy 、νyx 和E
 层压板的压缩强度 (极限)σcu,或直接由试验确定,或按下式估算:

σcu=Excεc
式中  Exc———板条元 (层压板) 沿受压方向的等效弹性模量;
εc———复合材料层压板的压缩应变设计许用值。
d 将加筋板的 各 组 成 板 条 元 的 压 损 应 力 按 下 式 加 权 求 和, 即 可 确 定 加 筋 条 的 压 损 应
力σ 。



∑σ bt
i=1

ci ii

σ =



c N

1412)

∑bt
i=1
ii

式中  σcci———第i 个板条元的压损应力;
bi———第i 个板条元的宽度;
ti———第i 个板条元的厚度;
N ———组成加筋条的板条元数。
注意,当某个板条元的σcc超过其σcu时,应取σcu进行计算。
③ 计算加筋条压损强度时需考虑的几个问题
 需 要 指 出 , 图 14
a 29 和 图 14
30 的 试 验 数 据 和 曲 线 是 根 据 均 匀 厚 度 的 加 筋 条 试 件
的试验得出的。当加筋条的组成板条元的厚度相差较大时,较厚的板条元将对相邻较
薄 的 板 条 元 提 供 附 加 “抗 力 ”, 使 薄 板 条 元 的 屈 曲 和 压 损 应 力 提 高 , 而 厚 板 条 元 的 屈 曲
和压损应力被降低,综合起来,会使加筋条的屈曲和压损应力受到 影 响。为 此,应 对
受到影响的板条元的压损应力作适当调整。加筋条的压损应力取决于较危险的、率先
屈 曲/压 损 破 坏 的 板 条 元 。 “一边自由” 和 “无自由边” 的初始屈曲应力、 压损应力与试验
结果比较见图 14
31。
 对 于 填 充 材 料 的 考 虑 。 如 图 14
b 32 所 示 , 实 际 中 常 用 0°铺 层 的 单 向 带 材 料 填 充

494
图 14
31  “一边自由” 和 “无自由边” 两类板元的初始屈曲应力、压损应力与试验结果比较
[图中说明:纵坐标改为σcc;两处文字———一边自由 (压损/初始屈曲);无自由边 (初始屈曲/压损)]

加 筋 条 角 隅 (转 角 ), 它 可 提 高 加 筋 条 的 压 损 强 度 。 填 充 材 料
的承压面积与角隅转角半径的平方成正比,因此,转 角 半 径
越大压损强度提高越多。可用下面公式对提高了的压损应力
进行估算:
EfAf
烄1+ 烌
Eibiti st 图 14
32  加 筋 条 角 隅
st
σcc= ∑ σcc (
1413)

Af 处填充的示意图
1+
烆 ∑biti 烎
式中  σs
c—

c ——不计填充材料时,加筋条的压损应力;
σcc———考虑填充材料增强影响时,加筋条的压损应力;

Af———填充材料的横剖面面积;
Ef———填充材料沿受压方向 (纵向) 的等效弹性模量。
 长细比的 修 正 方 法。 随 着 加 筋 条 长 度 增 加, 加 筋 条 可 能 总 体 失 稳, 而 不 是 (局 部 )

压损破坏。下面介绍一种考虑长细比影响,对压损应力修正的工程处理方法。
按受压柱确定加筋条的长细比 L′/
ρ。L C为 加 筋 条 的 有 效 柱 长,C 为 加 筋 条 的 端
′=L/槡
部支持系数,C=1~4,一般可取C=2
0。ρ 为加筋条剖面的回转半径,按下式计算:

EI)
st
ρ=
槡(EA) s

式中 ( EA)
st和 (EI)t分 别 为 加 筋 条 的 拉 伸 (
s 压 缩 ) 刚 度 和 弯 曲 刚 度 [参 照 后 面 第
14
322 节中的式 ( 1418) 和式 (
 1419) 计算]。

则加筋条的临界应力变为:

495
σcc L′ 2

σcr=σcc 1- 2
π Exc ρ
4 ( )] (
1414)

通常情况下,L ρ>12 后应作此修正。


′/
d 图
 14
32 中给出了 “一边自由” 和 “无 自 由 边” 板 条 的 计 算 初 始 屈 曲 应 力 (图 中 虚
线) 和计算压损应力 (图中实线) 与试验结果的对比情况。 可以看出, 在b/
t 较大时 (即薄
板情况),初始屈曲应力的计算值比试验值偏低;而在b/
t 较小时 (即厚板情况), 初始屈曲
应力的计算值比试验值偏高。分析认为,薄板在较低应力水平时就屈曲了,进入后屈曲阶段
还可以继续承载,因此,用初始屈曲应力估计其承载能力,会偏于保守。而厚板情况,由于
横向剪切效应的影响,降低其承载能力,会使计算偏于危险。
综上所述,对加筋条进行稳定性分析时,要综合考虑它的局部屈曲和压损强度。当加筋
条的组成板元较薄时,要避免采用过低的初始局部屈曲应力保守地低估了它的承载能力 ;而
当加筋条的组成板元较厚时,采用没考虑横向剪切效应计算的初始局部屈曲应力可能高估加
筋条的承载能力。
14
3 3  加筋板的稳定性分析
2
加筋板是 翼 面 结 构 中 普 遍 采 用 的 一 类 典
型构件,用桁条 加 强 蒙 皮, 以 提 高 其 稳 定 性。
设计分 析 中, 通 常 取 两 翼 肋 和 两 翼 梁 之 间 的
一段加 筋 壁 板 进 行 整 体 稳 定 性 分 析。 为 了 分
析 方 便, 一 般 的 做 法 是: 将 其 简 化 成 桁 条
(加筋条) 相互平行、各 桁 条 剖 面 尺 寸 和 材 料
(铺层情况) 相 同、 等 间 距 排 列, 并 忽 略 蒙 皮
的微曲度的 “纵 向 加 筋 平 板” (见 图 14
33)。
图 14
33  加筋层压板简图
这种处理方法已为工程界广泛接受。
加筋板的受 载 情 况 主 要 有: 轴 压 (沿 加 筋 条 方 向 )、 剪 切, 以 及 轴 压 和 剪 切 联 合 作
用———压剪复合。
加筋板的失稳失效形式一般可分为: ① 加筋条间的蒙皮或加筋条局部屈曲; ② 加筋板总
体失稳。对于受轴压的长加筋板,呈宽柱欧拉失稳; ③ 对于受轴压的短加筋板,会发生压损
破坏; ④ 第 ① 和 ② 种形式的组合。
翼面中常用的 (中长的) 加筋板,一般呈第 ④ 种失效形式。即加筋条之间的蒙皮先局部
屈曲,进入后屈曲状态,此后,随载荷增加,蒙皮的局部屈曲波逐渐扩展,穿过加筋条,迫
使加筋条严重弯扭,从而引起加筋板总体失稳破坏。有时,在总体失稳之前,因蒙皮或加筋
条发生了强度破坏,也会使加筋板丧失继续承载的能力。
加筋板的稳定性分析比较复杂,一般要采用有限元编制的专门程序进行计算。可采用的
程序 较 多, 如 MSC/NASTRAN、BAFLCP、CPANDA、COMPOSS 等。 它 们 各 具 特 色,
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其中大多数程序是根据线性屈曲理论编制的,因此只能计算蒙皮和加筋
条的局部屈曲载荷,或加筋板 的 总 体 屈 曲 载 荷。 只 有 COMPOSS 程 序 才 能 对 加 筋 板 后 屈 曲
阶段的承载能力继续进行分析,给出加筋板的极限承载能力。
初步设计时,可采用如下工程简化方法对加筋板的稳定性进行估算。
① 对于加筋条布置较密 的, 所 谓 “密 加 筋 板”,可 将 加 筋 条 “抹 平”, 把 加 筋 板 等 效 为
“光” 板,按 14
3 1 节的公式计算其 “总体” 屈曲载荷。纵向加筋板等效刚度的计算方法
2

496
可参见 “复合材料结构稳定性分析指南” 之附录 A。
② 对于加筋条间距较大的 “稀加筋板”,可分别对加筋条间的蒙皮和加筋条估算初始局
部屈曲载荷或压损强度。
加 筋 条 间 蒙 皮 的 局 部 屈 曲 载 荷 可 按 14
3 1 节 的 公 式 计 算 , 首 先 应 将 蒙 皮 四 边 的
2
支 持 情 况 处 理 成 理 想 的 边 界 (支 持 ) 条 件 。 一 般 , 将 加 筋 条/翼 肋 支 持 的 边 界 理 想 为 简
支 边 界 条 件 。 只 有 当 加 筋 条/翼 肋 很 强 , 或 为 闭 剖 面 的 型 材 时 , 才 可 为 理 想 的 固 支 边 界
条件。
在按 14
3 2 节的方法估算加筋条的初 始 屈 曲 载 荷 和 压 损 强 度 时, 一 般, 把 与 蒙 皮 相
2
连的加筋条的下突缘当作两侧边简支的 “无自由边” 板条元处理。
③ 对整个加筋板进行总体稳 定 性 估 算 的 工 程 简 化 方 法 比 较 繁 冗, 不 如 采 用 专 门 程 序 进
行分析。
④ 关于蒙皮或加筋条局部屈 曲 后 加 筋 板 的 继 续 承 载 能 力 的 分 析, 目 前 只 有 关 于 轴 压 下
加筋板极限承载能力的工程简化估算方法。将在 14 325 节中介绍。
14
3 4  铺层次序对稳定性的影响
2
结构的稳定性主 要 取 决 于 结 构 (自 身) 的 刚 度 和 对 它 支 持 的 刚 度 (即 边 界 支 持 条 件)。
层压板结构的刚度与铺层次序密切相关,因此,在铺层设计时需要考虑铺层次序对稳定性的
影响。
1) 铺层次序对层压板 屈 曲 的 影 响   由 于 层 压 板 的 屈 曲 载 荷 与 铺 层 次 序 之 间 的 相 互 关

系,还与其受载情况、几何尺寸和边界支持条件等有关。因此,确定层压板最佳铺层次序的
通用规则是不存在的。需要针对特定的受载情况、几何尺寸和边界条件进行分析。
为提高层压板的屈曲载荷,在铺层设计时需注意如下问题。
① 除特殊 需 要 (如 气 动 剪 裁 要 求 等 ) 外, 一 般 应 采 用 均 衡 对 称 的 铺 层, 使 Bij =0、
D16 ≈0 和 D26 ≈0,以避免拉弯和弯扭耦 合 引 起 板 的 挠 曲。 因 为 这 种 挠 曲 相 当 于 板 的 初 始 挠
度,会降低屈曲载荷。
② 对于长方向受压的矩形层压板,将 ±45
°铺层优 先铺设在板表面附近时,可获得 较 高
的屈曲载荷。
③ 对于短方向受压的矩形层压板,需 将 0
°铺 层 优 先 铺 设 在 板 表 面 附 近, 才 可 获 得 较 高
的屈曲载荷。
④ 受剪方层压板,最高屈曲载 荷 出 现 在 ±45
°铺 层 优 先 铺 设 在 板 表 面 时。 同 时 要 注 意,
板受正向剪力时的屈曲载荷比受负向剪力时的屈曲载荷低 (见图 14 34)。 这是由于板的 D16
和 D26 引起的,因 此, 对 于 正 交 各 向 异 性 的 层 压 板, 受 正 剪 和 负 剪 时, 板 的 屈 曲 载 荷 没 有
差别。

图 14
34  受剪板的正向剪力和负向剪力的规定

对于 D16 和 D26 不为零的对称层压板,可采取使最外面的 45


°层的纤维,在剪力合力作用

497
下处于受压的方向,以获得较高的屈曲载荷 (见图 14
35)。

图 14
 °外层的纤维沿剪力合力的压缩方向示意图
35 45

⑤ D16 和 D26 的影响,在层压板受压剪复合载荷时表现特殊。在 14 321 节中给出了正


交各向异性 的 层 压 板 (
D16 =0,D26 =0) 的
压剪屈曲相关公式:

Rx +Rxy =1

它是在压力和剪力的载荷比 Rx 和 Rxy 的 坐 标
面上的一条抛物线 (见图 14
22)。
而对于 D16 ≠0 和 D26 ≠0 的对称层压板,
当受压剪复合载荷时,这条压剪屈曲的相关抛
物线将 产 生 畸 变。由 于 剪 力 的 作 用 方 向 不 同
(正剪 或 负 剪),将 使 抛 物 线 产 生 “凸 鼓” 或
“下凹”。图 14
36 中给出了D16 >0、D26 >0 的
对称层压板在正剪和负剪两种压剪复合载荷作
用 下 的 屈 曲 相 关 曲 线, 如 图 14
36 所 示。 当
D16 >0 和 D26 >0 时, 负 向 剪 力 使 抛 物 线 产
生凸鼓,即提 高 了 轴 压 屈 曲 载 荷; 而 正 向 剪
力使抛物线 产 生 下 凹, 即 降 低 了 轴 压 屈 曲 载
荷。而且,这种影响随 D16 和 D26 的增大更加
明显。当 D16 <0 和 D26 <0 时, 负 剪 和 正 剪
对屈曲相关 曲 线 的 影 响 正 好 相 反。 负 向 剪 力
使抛物线下 凹, 降 低 轴 压 屈 曲 载 荷; 正 剪 使
抛物线凸鼓,提高轴压屈曲载荷。
研究表明,这 种 影 响 还 与 层 压 板 的 长 宽
比、边界条件 和 板 的 纵 向 和 横 向 弹 性 模 量 之
比 (
Ex/Ey ) 等 有 关。 如 四 边 固 支 时, 剪 力
图 14
36 D16 >0 和 D26 >0 的对称 方向 (正 剪、 负 剪 ) 的 影 响 比 四 边 简 支 时
层压板在负剪/正剪和压缩下 大;Ex/Ey 愈大,剪力方向的影响越大等。
的压剪屈曲相关曲线 为了 提 高 屈 曲 载 荷, 也 可 采 取 使 板 的

498
°外层的纤维方向处于 (接近) 剪力合力的受压方向的方法进行铺层设计。
45
2) 铺层次序对加筋条局部 屈 曲 和 压 损 的 影 响   试 验 研 究 表 明, 将 0
( °铺 层 铺 设 在 加 筋
条组成板元 (层压板) 的表面层附近时,加筋条的局部屈曲和压损载荷最低。
但是,就弯曲刚度而论,加筋条剖面的尺寸的影响可能超过铺层次序的影响。如工字形
剖面的加筋条的欧拉屈曲载荷主要取决于其腹板和突缘的剖面尺寸 ,随工字形中间腹板的高
度增加,其铺层次序的影响急剧减小,几乎与铺层次序无关。
3) 铺层次序对加筋板稳定性的影响   铺层次序对加筋板稳定性的影响十分复杂,它与

加筋板的失稳失效形式和加筋条对蒙皮的支持情况等有关。
① 如果加筋条不产生局部 屈 曲 和 压 损 破 坏, 如 前 所 述, 它 与 铺 层 次 序 几 乎 无 关。 但 加
筋板中的蒙皮的屈曲载荷,以及蒙皮屈曲后载荷向加筋条转移和再分配,会受到蒙皮的铺层
次序的明显影响。
② 对于加筋条较强的加筋板 受 轴 压 的 情 况, 也 许 需 要 考 虑, 由 于 蒙 皮 的 横 向 变 形 受 到
限制,而引起的轴压屈曲载荷降低。这是因为,当蒙皮的横向变形 (自由膨胀) 被加筋条阻
止时,由于板的泊松效应,引起了附加横向压力,使蒙皮处于双向压缩状态,因而降低了板
的轴向屈曲载荷,其下降程度随蒙皮板的泊松比νyx 增大而愈加明显。νyx 可用下式计算:
νyx =A12/A11
式中  A11 ,A12 ———为蒙皮的面内刚度系数。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铺层设计时,应设法降低板的νyx 。一般可采取使 90
°铺层的比例不小
于 10% 的办法,加以控制。
14
3 5  后屈曲问题概述
2
长期以来,工程上采用经典的线性屈曲理论对结构进行稳定性分析。按照这种理论,当
结构达到初始屈曲的临界状态时,其法向变形 (挠度) 突然任意增大,从而丧失了承载的能
力。而实践表明,飞机薄壁加筋结构中的蒙皮局部屈曲后,一般仍具有继续承载的能力,即
后屈曲强度。因此,按局部的初始屈曲应力作为限制 (许用) 应力进行设计,没有利用结构
的后屈曲强度,不能充分发挥结构的承载潜力。
为了解释采用线性屈曲理论对结构进行稳定性分析的结果与实践间的差异 ,于是,提出
了大挠度非线性屈曲理论,对结构的后屈曲行为展开了深入的理论和试验研究。
由于对结构进行稳定性分析,涉及到较复杂的弹塑理论和数学运算,理论分析复杂。例如
即使采用线性屈曲理论,分析一块简单的对称铺层的矩形层压板,也需要求解高阶偏微分方
程。若采用大挠度非线性屈曲理论进行分析,则更加复杂、繁冗。因此,虽然这种力学理论早
在 20 世纪初叶就奠定了基础,实际工程中却一直无法采用。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有限元素
法与数字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及迅猛发展,为解决非线性领域的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与技术条
件,才使理论研究成果具有了工程实用价值。尤其是近三十年来,结构的后屈曲强度问题引起
了工程界的广泛重视,出现了不少应用研究成果,已愈来愈显示出它的工程应用前景。
先进复合材料在结构稳定性设计中的广泛开发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充分发掘和利用
这种材料的结构能 承 受 超 过 初 始 屈 曲 水 平 的 能 力。 毫 无 疑 问, 由 于 复 合 材 料 有 较 高 的 “刚
度质量” 比,为此提供了诱人的潜力。
鉴于大挠度非线性屈曲的理论分析和求解十分复杂和繁冗,下面仅简要介绍采用大挠度
非线性屈曲 理 论 对 结 构 的 后 屈 曲 特 性 进 行 分 析 的 基 本 概 念 和 例 子, 然 后, 介 绍 工 程 处 理
方法。

499
1) 后屈曲分析的内容 和 特 点   本 节 通 过 大 挠 度 非 线 性 屈 曲 理 论 和 线 性 屈 曲 理 论 在 分

析、处理、求解方面的对比,介绍后屈曲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① 后屈曲问题是对结构从初始屈曲之后,直至失效破坏的整个行为过程的分析。
线性屈曲理论分析认为,当结构达到初始 屈 曲 的 临 界 状 态 时, 结 构 挠 度 变 形 任 意 增 大,
立即丧失了承载能力,因此,求解的只是结构发生初始屈曲的载荷和屈曲模态。
而非线性后屈曲理论求解的是从结构初始屈曲后,一直到失效破坏的整个过程中结构的
变形情况和受力情况。既涉及稳定性分析,又涉及强度破坏失效的判别。因此,后屈曲分析
把稳定分析和强度问题统一起来了。所以,分析中,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对结构稳定性和强度
的影响,如冲击损伤、初始缺陷、温湿环境、材料破坏准则等的影响。
② 对结构进行后屈曲分析时, 需 要 考 虑 大 变 形 的 影 响, 以 准 确 描 述 其 平 衡 状 态 和 受 力
特性。
线性屈曲理论分析是在未受载结构的初始位置和形状上建立平衡方程的 ,因此,没有反
映结构变形对平衡状态的影响。
而实际中,结构一受力就产生了变形,初始屈曲后结构进入了大变形状态,非线性屈曲
理论分析要在结构受载过程中,不断改变了的位置和形状上建立平衡方程,准确地描述结构
的受力状态,因此,才能真实地反映结构的受力特性。
③ 后屈曲的分析计算是针对 结 构 在 外 载 不 断 增 加 的 每 一 时 刻 进 行 的, 计 算 中 要 根 据 前
一时刻的变形后结构的刚度,以及位置和形状不断修改 (重新建立) 平衡方程,因此,需要
反复迭代求解。而且,为了判断是否会发生强度破坏,在求解过程中,同时还需要了解结构
的受力情况。
④ 采用有限元素法对结构进 行 线 性 屈 曲 的 分 析, 可 归 结 为 求 解 一 组 线 性 代 数 方 程 组 的
系数矩阵行列式等于零的特征值问题。
而采用有限元素法进行非线性屈曲分析时,需要求解非线性代数方程组,因此,要进行
反复迭代求解。而且,其计算精度和收敛性往往不易把握,所以,非线性分析的计算方法也
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 层压板和加筋层压板的后屈曲特性   近 来, 国 内 外 已 陆 续 编 制 和 推 出 了 较 实 用 的、

采用 非 线 性 屈 曲 理 论 对 结 构 进 行 后 屈 曲 分 析 的 程 序。 如 ABAQUS、 ADINA、 ANSYS、
ASKA 和 MARC 等,以及我国自行研制的 “复合材料结构屈曲、后屈曲和 破 坏 分 析 专 用 软
件”COMPOSS。
下面给出由 COMPOSS 程序计算的 复 合 材 料 层 压 板、 加 筋 层 压 板 的 后 屈 曲 阶 段 的 理 论
分析曲线 (路径),以示其后屈曲特征。
图 14
37 为四边简支的复合材料层合方板和各向同性的金属方板,在轴压 Nx 下的载荷
挠度曲线 ( t)。Nxcr 为 板 的 初 始 屈 曲 载 荷,wc 为 板 中 心 点 的 法 向 位 移 (挠
Nx/Nxcr~wc/
度),t 为板厚。可以看出,初始屈曲后,随挠度增大,板具有相当大的继续承载能力。
图 14
38 为四边简支的复合材料层合方板 (铺层为 [±45]
ns) 和金属方板, 在纯剪 Nxy

下的载荷挠度曲线 ( t)。b 为 板 宽,t 为 板 厚,Ex 为 板 沿 x 方 向 的 弹 性 模


Nxyb2/Ext3 ~wc/
量,wc 为板中 心 点 挠 度。 可 以 看 出, 正 向 剪 力 和 负 向 剪 力 作 用 下, 层 压 板 的 后 屈 曲 性 能
不同。
图 14
39 为四边固支的复合材料层合 方 板, 铺 层 为 [
θ/-θ/ s, 在 轴 压 Nx 下 的 后
θ/-θ]
屈曲破坏路径的示意图 ( Nx/Nxcr~wc/
t)。图中实线为没考虑内部损伤时的计算路径,虚线

500
图 14
37  轴压下,四边简支层合 图 14
38  剪切下,四边简支层合方
方板和金属方板的载荷挠度曲线 板和金属方板的载荷挠度曲线
(图中说明:纵坐标改为 Nxyb2/Ext3)

为考虑了内部损伤的计算 路 径。 由 图 可 见,θ=15
°和 θ=30
°的 层 压 板 的 破 坏 是 逐 渐 发 生 的
(虚线逐渐向下变弯);而θ=45
°的层压板 的 破坏是 突 然 发 生 的 (虚 线 突 然 向 下 弯 折)。 分 析
认为,前者主要由受拉纤维引起的破坏,后者主要由受拉 (压) 基体引起的破坏。

图 14
39  四边固支层合方板,在θ=15
°,30 °三种铺层时,轴压下的破坏路径
°,45

图 14
40 为复合材料纵向加筋层 压 板, 蒙 皮 铺 层 [±45/90/0]
2s, 两 端 固 支 受 轴 压 Nx ,

两侧边简支,载荷挠度曲线 Nx ~wc
( )(取 自 NASA 报 告) wc 为 蒙 皮 中 心 点 的 挠 度。 图

中给出了分别按稀网格划分 (实线) 和按密网格划分 (虚线) 的理论计算曲线和试验测量点
(三角形点)。 可 见, 理 论 计 算 值 与 试 验 结 果 相 差 较
大。分析认为,理论 分 析 和 试 验 中, 如 果 对 加 筋 层
压板的几何初缺陷、内部损伤和边界 条 件 处理不当,
都会给理论计算和试验结果带来误差。
3) 后屈曲问 题 的 工 程 处 理 方 法 简 介   对 于 翼

面结构中采用 的 复 合 材 料 层 压 板 和 加 筋 层 压 板, 后
屈曲分析的重 点 是 挖 掘 其 初 始 屈 曲 以 后 的 继 续 承 载
能力 (求破坏载荷),以提高结构 (使 用) 效率, 达
到进一步减轻质量的目的。
虽然已有了较实用的分析程序,但由于影响计算 图 14
40  纵向加筋层压板,轴压
结果的因素太多,如几何初始缺陷和材料内部损伤难 下的载荷挠度曲线

501
以恰当处理;强度破坏准则的适用情况尚需进一步考核;反复迭代求解中的收敛性、精度的控制
需要使用者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解题经验,初始参数需要反复调整才能合适确定。此外,还有
在有限元分析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元素选择、模型简化、网格划分、边界条件处理等。给在工程
中普遍应用带来较大困难。因此,需要寻求与试验研究相合的工程处理方法。
目前,仅对于受轴压的层压板和加筋板结构形成了较实用的工程处理方法,如下:
对于蒙皮/层压板的后屈曲承载能力,采用 “有效宽法” 估算;
对于加筋条的后屈曲承载能力,采用由试验得到的 “压损曲线” 估算;
对于加筋板的后屈曲承载能力,采用 “分段处理法” 和 “有效宽法” 估算。
而对于受剪切和受压剪复合载荷的情况,尚缺乏试验研究数据。
故下面只介绍在轴压载荷作用下的层压板、加筋条和加筋层压板的后屈曲承载能力的工
程处理方法。
① 层压板的后屈曲承载能力 的 估 算 方 法   两 端 均 匀 受 压、 两 侧 边 由 加 筋 条 支 持 的 层 压
板 (蒙皮),初始屈曲后,板中部的压应力的分 布 逐 渐 变 得 不 均 匀, 在 靠 近 未 屈 曲 的 加 筋 条
附近的应力,仍然随作用压力的增加而增加,而在板中间部分的应力的增加减缓。试验测量
结果表明,板的应力的横向分布呈图 14
41 所示形式。参照对金属板的处理方法, 引入 “有
效宽度” (或称 “减缩宽度”),用 减 缩 了 的 板宽 be 乘 以作用的压力 Nx ,可以估算应力分 布
改变了的板在后屈曲阶段的承载能力。be 称板的 “有效宽度”。
be=φb
式中  b———板宽;
φ———板的 “有效宽度” 系数。
φ 由试验数据确定。
在下面的 ③ 节中,将结合加筋 板 的 后 屈 曲 承 载 能 力 估 算, 给 出 层 压 板 的 有 效 宽 度 be 的
计算公式。
② 加筋条后屈曲承载能力的估算方法   在 1
43
22 节对加筋条的屈曲和压损分析中,采用
将加筋条划分成两类板元的方法,通过试验研究得到了这两类板元在屈曲后发生压损破坏的 “压
损曲线”。对加筋条各组成板元的压损应力加权求和,即可估算加筋条的后屈曲承载能力。
③ 加筋板后屈曲承载能力的估算方法   介绍两种基于试验研究的工程估算方法。
 分段处理法。 参 照 对 金 属 加 筋 板 的 处 理 方 法, 将 受 轴 压 的 加 筋 板 按 长 细 比 (
a L′/
ρ)
划分成短板、中长板和长板 3 个区段 (见图 14
42)。

图 14
41  加筋条之间的蒙皮局 图 14
42  纵向加筋层压板,轴压下
部屈曲后的应力分布情况 的承载能力的分段处理曲线

502
   加筋板的长细比 L
′/ρ 中,L′=L/槡C 为 加 筋 板 的 有 效 柱 长,C 为 加 筋 板 的 端 部 支 持 系
数,C=1~4,一般可取 C=204。ρ 为加筋板剖面的回转半径,按下式计算:
(EI)
( ρ=
EA) 槡
式中 (EA) 和 (
EI) 分别为加筋板的拉伸 (压缩) 刚 度 和 弯 曲 刚 度 [按 下 面 的 式 (
14
18) 和式(14
19) 计算]。
根据试验研究和力学分析:  在 DE 区 段 的 短 板 呈 “压 损 破 坏”。0<L
′/ρ≤20 的 加 筋
板属短板区段;  在 BA 区段的长板呈总体失稳破坏;  在 DB 区段的中长板, 破坏之前加
筋条间的蒙皮或加筋条先发生了局部屈曲,需要考虑后屈曲的承载能力。
DE 区段和 DB 区段之间由L′/
ρ=20 界定;DB 区段和 BA 区段之间的分界 点 B , 由 加
筋条之间的蒙皮的初始屈曲应力确定。
实际结构中的加筋板大多属于中长板,因此是加筋板后屈曲承载能力分析的重点。试验
结果表明,在这一区段 (DB) 的加筋板的 后 屈 曲 承 载 能 力, 即 平 均 破 坏 应 力, 可 以 用 一 条
抛物线拟合。抛物线的 顶 点 为 D, 另 一 点 为 B。 因 此, 可 按 下 式 估 算 加 筋 板 的 后 屈 曲 承 载
能力:
σcr σcr
[ (
σco= 1- 1-
σcc σr )]
σcc (
1415)

式中  σco———加筋板的平均破坏应力;
σcc———短加筋板 (
L ρ≤20) 的平均压损破坏应力;
′/
σcr———加筋条间蒙皮或加筋条的初始局部屈曲应力;
σr———为不考虑蒙皮或 加 筋 条 局 部 屈 曲 后 刚 度 降 的 影 响 时, 计 算 的 加 筋 板 总 体 失 稳
应力 (当加筋条多 于 四 根 时, 可 不 考 虑 加 筋 板 侧 边 的 支 持 影 响, 按 宽 柱 的 欧
拉公式计算)。
初步设计时,上式还可化简。即取σcr≈σcc/2,σr=π2 Ex/( ρ), 用下面的简化公式作
L/ 2

初步估算:
珋co=σ
σ 珋cc- (
珋cc)
σ


L/ρ)/(

π Ex )
4 2

1416)

式中  Ex ———加筋板 x 方向的等效弹性模量,Ex = (
EA)
/A;

EI);
ρ———加筋板剖面的回转半径,ρ= 槡 (
EA)
L′———加筋板的有效柱长,L
′=L/槡
C;
C———加筋板的端部支持系数,固支 C=4,简支 C=1,一般可取 C=2
04;
A———加筋板的剖面面积;
EA)———加筋板 x 方向的拉伸 (压缩) 刚度;

(EI)———加筋板剖面的弯曲刚度。
一般可将加筋板剖面划分成 由 m 个 对 称 层 压 板 元 (蒙 皮 也 当 作 一 个 板 元) 组 成 的 计 算
模型如图 14
43 所示,则可按下式计算 A、(
EA) 和 (
EI)。

A= ( 17)
∑bt
i=1
ii 14

A2
∑( )
12i

EA)= A11i- bi (
1418)

i=1 A22i

503
图 14
43  纵向加筋层合板划分成板元的示意图

A2 D2
∑ [(A ) ( )]
12i 12i

EI)= i
11- bi(
Zi-Zc)

+ D11i- bi (
1419)

i=1 A22i D22i
式中     bi———第i 个板元宽度;
ti———第i 个板元厚度;
A11i,A12i,A22i———第i 个板元的面内刚度系数;
D11i,D22i,D12i———第i 个板元的弯曲刚度系数;
Zi-Zc)———第i 个板元剖面中心至中性轴距离;

Zc———加筋板剖面中性轴位置 (距计算参考轴的距离)。

∑E btZ
i=1

i ii i

Zc= m

∑E bt
i=1

i ii

A2
式中  Exi ———第i 个板元x 方向的等效弹性模量,Exi = 1 A11i- 12i ;
ti A22i ( )
Zi———第i 个板元剖面中心距计算参考轴的距离。
一般,式 (14
19) 中的第二项 与 第 一 项 相 比 可 以 忽 略 不 计, 详 见 “复 合 材 料 结 构 稳 定
性分析指南” 附录 A。
 有效宽度法。对于破坏之前 蒙 皮 先 发 生 局 部 屈 曲 的 加 筋 板, 也 可 采 用 “有 效 宽 度 ”

的概念,估算蒙皮的后屈曲承载能力。按加筋条的屈曲或压损破坏时的应变,估算加筋板的
破坏载荷。
设加筋板有 n1 个蒙皮,有 n2 个 等 间 距 排 列 的 几 何 尺 寸、 材 料 性 能 等 均 相 同 的 加 筋 条。
则可按下式估算其后屈曲承载能力。
P= ( s
n1betEx s

+n2FEx )
εb (
1420)

式中     P———加筋板的破坏载荷;
1 A2

Ex ———蒙皮 x 方向的等效弹性模量,Ex


t(A11 -

12

A22

E ———加筋条 x 方向的等效弹性模量;


t———蒙皮厚度;
F———加筋条剖面面积;
εb———加筋条的屈曲或压损应变;
be———蒙皮的有效宽度;
A11 A12 A22 ———蒙皮的面内刚度系数。
, ,

504
计算 Ex


和 F 时,可将加筋条划分成 m 个对称层压板元,则:

1 A2
∑( )

t 12i
Ex = A11i- bi
F i=1 A22i

F= ∑bt ii
i=1

式中     bi———加筋条中第i 个板元宽度;
ti———加筋条中第i 个板元厚度;
A11i,A12i,A22i———加筋条中第i 个板元的面内刚度系数。
加筋条之间蒙皮的有效宽度be 按下式计算:
be=φb
φ=ξ+ (
1-ξ)εcr/ ( 21)

εb 14
a 4
ξ=1-2/ 3+η b [ ( )]
式中  a,b———加筋条间蒙皮的长度和宽度;
φ———加筋条间蒙皮的有效宽度系数;
εcr———蒙皮的局部屈曲应变;

εb———加筋条的屈曲应变;
η———蒙皮的各向异性度,η=A22/A11 。
另外,加筋条之间蒙皮的有效宽度还可以按下式计算:

b σcr
be=

1+ f
σcc ( ) (
1422)

式中  be———加筋条间蒙皮的有效宽度;
b———加筋条间蒙皮的宽度;
σcr———蒙皮的局部屈曲应力;

σcc———与蒙皮相连的加筋条底突缘的压损应力。

如采用式 ( 14
22) 计算be, 估 算 加 筋 板 破 坏 载 荷 P 时, 式 (
1420) 中 的εb 要 相 应 地

取为加筋条的压损应变εs
c:

εb=εcc=σcc/Ex ( 23)

t s
t s

14
式中σcc可按 14
st
3 2 节中的方法 [(
2 1412) 式] 确定。

4  厚断面复合材料
14

厚断面复合材料一般指铺层较多,断面较厚的复合材料,但究竟多厚才算厚断面复合材
料,目前并无明确的量化定义。
以前特别是在国内应 用 的 主 要 是 复 合 材 料 薄 板。随 复 合 材 料 应 用 的 进 展,近 期 复 合
材 料 厚 板 的 应 用 日 益 增 多 , 如 大 型 民 机 机 翼 根 部 厚 度 可 达 30~45mm, A380 中 央 翼 个 别
重 要 连 接 处 厚 度 达 160mm, 铺 层 均 在 几 百 层 以 至 上 千 层 , 形 成 了 名 副 其 实 的 厚 断 面 复 合
材料。
量变引起质变。厚断面复合材料与以前应用的薄板相比,抵抗冲击和损伤能力增强,损
伤容限不再是严重问题,耐温和吸湿性能亦有改进,使用性能更加优越,在制造工艺、性能

505
测试、分析和设计等诸方面均有许多重要的质的变化,必须给予特别的注意。
14
41  厚断面复合材料的特点
厚断面复合材料应主要由几何尺度上的变化来加以定义,由于几何尺寸在厚度方向的增
加引起三维应力状态,有 6 个应力分量 (
3 个正应力,3 个剪应力),每一个应力分量均可引
起破坏,这有别于以前对薄板使用的二维应力分析和破坏准则。二维应力分析主要建立在单
轴拉、压和剪切性能数据基础上。厚断面复合材料要进行三维应力分析和研究发展相关的破
坏准则。研究其破坏准则时必须分别考虑纤维控制的、基体控制的和界面控制的层压板破坏
模式。复合材料的三维 效 应 要 比 均 质 和 各 向 同 性 材 料 显 著 得 多, 因 其 沿 厚 度 方 向 强 度 低 得
多,并且对基体的裂纹、开裂和分层特别敏感。
厚断面复合材料在工 艺 制 造 上 也 有 许 多 新 问 题,如 残 余 应 力、完 全 固 化 和 减 少 空 隙
含量等,此外固 化 收 缩、微 裂 纹、放 热,挥 发 分 排 除、压 实、机 加、连 接 等 均 会 对 制 件
产生重要影响。为使 这 些 影 响 减 至 最 小,可 能 有 必 要 采 用 特 殊 的 树 脂 基 体、工 艺、模 具
和固化周期等。制造 中 有 两 个 问 题 需 要 特 别 注 意,即 残 余 应 力 要 小,生 产 效 率 要 高,即
达到完全固化所需 的 时 间 要 少,两 者 又 是 有 矛 盾 的,如 急 剧 加 热、急 剧 冷 却 的 快 速 固 化
周期会引起高残余应力,慢的固化周期使制件达到完全固化,残余应力会小,但效率低,
费用 高 。 加 工 制 造 中 固 化 模 拟 往 往 起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 它 可 以 加 强 对 固 化 动 力 学 和 固 化 周
期中任一时刻的固化度的认识和理 解,固 化 模 型 也 能 预 测 工 艺 应 力,是 预 知 和 防 止 工 艺
失败的一个重要工具。
厚断面复合材料分析和设计需了解其多轴强度和刚度特性,只有建立起多轴使用载荷下
的材料特性时才能发挥厚断面复合材料的全部能力。应该说厚断面复合材料在设计、分析和
与之相关的材料性能试验上目前发展尚不足,较之相对成熟的薄板技术尚有较大差距,特别
是国内的情况,因应用的滞后更是如此。
美国最新版的 “复 合 材 料 手 册——— MIL17 17F” 给 出 一 个 厚 断 面 复 合 材 料 分 析
HDBK
方法的流程图,可供参考,如图 14
44 所示。

图 14
44  厚断面复合材料分析方法流程图

506
14
42  二维复合材料分析
对于二维复合材料分析,其应力应变关系为:

εij }= [
Sij ]{
σij }
ε1烌 熿S11 S12


燄烄σ1 烌
ε2烍= S12 S22
烅 0 烅σ2 烍
ε3烎 燀0 0
烆 S66燅烆τ12烎
用经简化试验测得的工程弹性常数表示:

熿 1 ν12
- 0燄
E1 E1
ε
烄1 烌
σ
烄1 烌
ν21 1
ε2 烍= -
烅 0 烅 σ2 烍
E2 E2
r12烎
烆 τ12
1 烆 烎
0 0
燀 G12燅
刚性的相互关系为:
ν12 ν21

E1 E2
注意,对于平面应力 的 二 维 分 析, 仅 有 4 个 独 立 的 材 料 弹 性 性 能:E1 、E2 、G12 、ν12 ,
平面破坏应力和应变值可从试验中获取。
14
43  三维复合材料分析
如前所述对于厚断面复合材料要进行三维应力分析,薄板当有面外载荷时,如弯矩
或侧压等,会导致层间拉伸应力或层间剪切应力,有时也要进行三维应力分 析。对 于
三维复合材料分析, 单 向 层 压 板, 典 型 地 具 有 正 交 各 向 异 性 特 性, 其 应 力 应 变 关 系
变为:
ε S11 S12 S13 0 0 0 σ
烄1 烌 熿 燄烄 1 烌
ε2 S12 S22 S23 0 0 0 σ2
ε3 S13 S23 S33 0 0 0 σ3
烅 烍= 0 0 0 S 0 0 τ23烍

γ23 44

γ31 0 0 0 0 S55 0 τ31


ν12烎 燀0
烆 0 0 0 0 S66燅烆
τ12烎
用工程常数表示为:

熿 1 ν21 ν31
- - 0 0 0燄
E1 E2 E3
ν12 1 ν32
ε1 烌 - - 0 0 0
烄 E1 E2 E3 烄σ1 烌
ε2 ν13 ν23 1 σ2
- - 0 0 0
ε3 E1 E2 E3 σ3
烅 烍= 烅 烍
γ23 1 τ23
0 0 0 0 0
γ31 G23 τ31
ν12烎 1
烆 0 0 0 0 0 烆τ12烎
G23

0 0 0 0 0
燀 G12燅

507
有 3 个刚性的相互关系
ν12 ν21 ,ν13 ν31 ,ν23 ν32
= = =
E1 E2 E1 E3 E2 E3
此时有 9 个独立的材料弹性性能:
E1 ,E2 ,E3 ,G12 ,G13 ,G23 ,ν12 ,ν13 ,ν23
当材料具有不同的 拉 伸 和 压 缩 弹 性 模 量 时, 如 差 别 不 大, 可 取 其 平 均 值; 当 差 别 较 大
时,要取用对应外载荷的值 (拉伸的或压缩的)。
对于大多数的实际应用,都是采用均衡对称层压板,并按正交各向异性层压板处理,此
时只需将下标 1、2、3 换成 X、Y 、Z 即得出其应力应变关系,X、Y 、Z 为加载方向。
14
44  材料性能试验确定
在厚断面复合材料的结构应用中,设计分析以至破坏准则的建立等均需要相关试验数据
的支持,因此由试验确定相关材料的性能数据是必要的。但厚断面复合材料的性能试验要比
以前二维为主的性能试验复杂困难。从试验方法到试件、试验设备和夹具等方面均面临着一
些新的挑战,有些方法并不完善,有些性能尚测不出来,正处于研究中。某种程度上可以讲
国内尚未真正开展有关厚断面复合材料性能的测试。
厚断面复合材料性能试验中应注意以下要点:
① 试验设备系统和加载;
② 夹具及装夹方式;
③ 试样的设计与优化;
④ 计算机控制和界面;
⑤ 试件中部适当的位移控制;
⑥ 厚断面复合材料内部未知的应力状态;
⑦ 多轴引伸仪和其他的测量装置与技术;
⑧ 环境影响的考虑与处理;
⑨ 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⑩ 多轴屈服与破坏准则;
瑡 尺寸影响和放大律;


瑢 静、动力试验,包括疲劳和冲击载荷;


瑣 考虑应力集中的敏感性;


瑤 损伤的无损检测和评估。


14
4 1  单轴试验
4
常规的单向板二维单轴试验主要包括面内拉伸模 量 (
E1t、E2t)、 压 缩 模 量 (
E1c、E2c)、
剪切模量 (
G12)、拉 压 强 度 (
Xt、Xc、Yt、Yc) 和 拉 压 破 坏 应 变 ( ε1t、ε1c、ε2t、ε2c) 等 项
目的测试。与三维试 验 有 关 的 新 提 出 的 项 目 则 是 沿 厚 度 方 的 拉 伸 模 量 ( E3t)、 压 缩 模 量
E3c) 与 厚 度 方 向 有 关 的 剪 切 模 量 (
( G13 、G23 )、 拉 压 强 度 (
Zt、Zc ) 和 拉 压 破 坏 应
变(
ε3t、ε3c)。
对于厚断面复合材料的某些单轴压缩性能试验要特别注意端头部分加强片的设计 、连接
与端头部分的支持,任何冲击、端头开裂、夹持不当均会引起材料性能的显著降低,测出的
性能无法应用。表 14
3 和表 14
4 分 别 给 出 了 中 模 碳/环 氧 单 向 板 和 多 向 板 的 典 型 三 维 室 温
性能数据 (数据取自参考资料 4)。

508
表 14
3  中模碳/环氧单向板典型三维性能
项目 xt E1t ε1t xc E1c ε1c Yt E2t ε2t
性能 1720 114 15200 1170 114 10300 55
2 9
65 5700
项目 珚c
Y E2c ε2c S G12 r12 Zt E3t ε3t
性能 207 9
65 21500 103 6
0 17000 55
2 9
65 5700
项目 zc E3c ε3c S12 G13 r13 S23 G23 γ23
性能 207 9
65 21500 82
7 6
0 4000 82
7 3
8 22000

   注:1
 单位   强度值 MPa,刚度值为 GPa,应变值为 με。
 板厚超过 6
2 35mm (
025
in)。
 假设 2
3 3 平面内具有横向各向同性。

表 14
4  中模碳/环氧多向板[ n 典型三维性能
03/90]
项目 σxt Ext εxt σxc Exc εxc σyt Eyt εyt
性能 965 103 9330 765 88
9 8600 241 39
0 12900
项目 σyc Eyc εyc Sxy Gxy γxy σzt Ezt εzx
性能 503 39
0 12900 105 4
8 22000 23
4 7
72 3040
项目 σzc Ezc εzc Sxz Gxz γxz Syz Gyz γyz
性能 414 11
3 3600 28
0 3
7 7700 42
4 4
6 9300

   注:1
 单位   强度值为 MPa,刚度值为 GPa,应变值为 με。
 板厚为 15mm (
2 059
in)。
4% ,空隙率为 0
Vf=61
3 04% 。

图 14
45  双轴拉/压试验系统

图 14
46 3 轴拉/压试验系统

509
14
4 2  多轴试验
4
当要评估各种 层 压 板 在 复 杂 的 三 维 受 载 情 况
下的响应特 性 时, 多 轴 试 验 是 重 要 的。 试 验 时 需
要用到双轴和 3 轴 试 验 机, 可 分 别 沿 两 个 或 3 个
互相垂直的轴加载。 图 14
45 为 一 个 双 轴 拉/压 试
验系统,图 14
46 是 3 轴拉/压试验系统。
多轴试验所 用 试 件 也 需 经 特 殊 设 计, 一 般 应
图 14
47  双轴试件
是立体三维的,如图 14
47 所示。
14
45  理论确定材料性能
用理论方法确定复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时, 会 涉 及 到 各 组 分 材 料 的 力 学 性 能 和 微 观 力 学 知
识,对此本手册已有论述。
14
4 1  单向板三维性能确定
5
在 14
53 节中已给出了分析所要求的 9 个独立的材料弹性性能:
E1 ,E2 ,E3 ,G12 ,G13 ,G23 ,ν12 ,ν13 ,ν23
其中 E1 、E2 、G12 和ν12 易于由常规的平面试验得到。在对 2 3 平面作出横向各向同性假

设时有:
E2
E3 =E2 ,G13 =G12 ,ν13 =ν12 ,G23 = ( 成立,这样只须解决ν23 的问题 9 个性能即
2 1+ν23)
可全部得到。已经试验测定的ν23 值可在相 关 资料中查到,如下表中。表 14 5 分别 给 出 了 碳

纤维和 S2 玻纤增强环氧的三维弹性常数,供参考。

表 14
5  某些材料的三维弹性常数/GPa
材 料 E1 E2 E3 G12 G13 G23 ν12 ν13 ν23
AS4/3501
6 113
6 9
65 9
65 6
0 6
0 3
1 0
334 0
328 0
540
S2/3501
6 49
3 14
7 14
7 6
8 6
8 4
9 0
296 0
306 0
499

表中 E1 、E2 、ν12 、ν13 和ν23 由厚平板压缩试验测得。


14
4 2  多向板三维性能确定
5
如 14
53 节中所述对于多向板其 9 个独立的材料弹性性能是:
Ex ,Ey ,Ez ,Gxy ,Gxz ,Gyz ,νxy ,νxz ,νyz
其中 Ex 、Ey 、Gxy 、νxy 易于由常规试验方法测出或由理论方法算出,用经典层压板理论即
可。但其余的平面外性能要想测出就复杂得多了,因而现有的试验数据亦很少。理论预测方法
已有多种,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单向板面内性能基础上的。由于很难得到三维试验数据,理论计
算值的验证亦有限。理论计算方法的原理和某些计算结果可见参考资料 4,此处不予详述。
至于厚断面复合材料的工艺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和破坏准则等诸多相关问题,正处
于研究发展中,目前相关资料和讯息均较少。

5  夹层结构设计与分析
14

14
51  夹层结构基本设计原理
14
5 1  夹层结构承载特点及破坏形式
1
夹层结构由于质量轻,具有较大的弯曲刚度及强度,在飞机等结构上广泛应用。夹层结

510
构主要由一对薄的面板和芯材组成,如图 14 48 所 示。 芯 材 有 纵 向 (
 L), 横 向 (W ) 之 分,
芯材本身在 LW 平面内刚度无穷小,即 GLW =0、EL =0、EW =0。ET 及 GLT ,GWT 有确定的
值。夹层结构受力情况如图 14
49 所 示, 一 般 情 况,x 与y 轴 在 LW 平 面 内, 面 板 承 受 xy
平面内拉伸、压缩和剪切载荷。芯材对面板提 供 连 续 支 持, 承 受 横 向 剪 切 载 荷 和 垂 面 载 荷。
夹层结构承载特点与工字梁相类似。

图 14
48  蜂窝夹层结构组成

夹层结构破坏模式有面板起皱失稳、总体失稳、面板弯曲破坏、横向剪切破坏、局部压
塌、冲击损伤破坏等。实际结构中可能有几种破坏形式同时存在,设计时要对各种可能破坏
模式进行强度计算。
14
5 2  夹层结构初步设计———工程梁方法
1
夹层结构初步设计仍 可 用 简 单 的 工 程 梁 方 法 确 定 初 步 尺 寸。 夹 层 结 构 的 尺 寸 定 义 如 图
14
50 所示。

图 14
49  夹层结构元件受力情况 图 14
50  夹层结构尺寸定义示意图

   面板力学性能,Ex 、Ey 和νxy 、νyx 可由层压板设计分析确定。


芯材力学性能包括:剪 切 模 量 GTL (纵 向)、剪 切 模 量 GTW (横 向)、剪 切 强 度 [
τTL ](纵
向)、剪切强度 [
τTW ](横向)、压缩模量 Ec、拉伸模量 ET (一般由 Ec 代替)、压缩强度 [
σc]、
拉伸强度 [
σc](一般由 [

σc]代替),下标 T、L、 W 定义如图 14
48 所示,表示轴方向。
这 9 个参数是设计分析的基础,各种参考文献给出不同形式的计算公式,但在实际设计
中必须使用试验值。
使用上述性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511
① [ τTW ] 与芯子厚度有关,应进行厚度修正 或 用 真 实 高 度 的 试 验 值, 实 际 计 算
τTL]、[
中用修正因子,为保守起见,建议取修正因子为 0 7;
② 芯材法向拉伸模量一般不测,用压缩模量代之;
③ 一般使用的芯材性能数据见材料标准。
1) 夹层板刚度

① 夹层板弯曲刚度   夹层结构在i 方向 (
i=x,y) 单位宽度上的弯曲刚度:
Ei1t1Ei2t2h2 1( 3
Di= ( + 2)
Ei1t1 +Ei2t3 (
1424)

Ei1t1 +Ei2t2) λ 12λ
λ= ( 1-νxyνyx )
式中  νxy 、νyx ———面板材料泊松比。
下标 1、2 表示上下面板 1、2。当面板很薄时,公式 (
1424) 中第二项可略去。

② 夹层板剪切刚度   夹层板横向剪切刚度 U (单位:N/mm):
U =h2Gc/
tc (
1425)

式中  Gc———芯子剪切模量。
特殊情况当 Gc=GTL (或 GTW )
U =h2GTL/
tc
U =h GTW/

tc
2) 芯材密度   芯材密度是一个重要参数,它反映芯材力学性能及质量指标,芯材密度

与容重概念 (量纲) 一致。对正六边形格子蜂窝芯,芯格密度:

ρ= ρm ( b)(单位:kg/m3)
tm/ (
1426)


33
对于方形格子蜂窝,芯格密度:
2tm
ρc= bρm
式中  ρm ———芯片材料密度,kg/m3 ;
tm ———芯片材料厚度,mm;
b———格子边长,mm。
理论公式计算结果略小。
3) 夹层梁的设计分析   当夹层结构的长宽比 大 于 或 等 于 3∶1 时, 可 简 化 为 夹 层 梁 设

计,并取短边尺寸作为梁的单位宽度 (或宽度为b)。
根据外载大小,初步确定夹层梁的选材和尺寸。芯子密度可根据局部压力 (或吸力) 大
小,初步按公式 [
σc]
/σc=3 确 定 芯 子 密 度, 面 板 厚 度 尽 可 能 薄; 对 于 薄 的 夹 层 板, 厚 度 可
按单位梁的挠度限制, 挠 度 δ=L/360 确 定 ( L= 梁 的 挠 度 ), 夹 层 板 厚 在 15~150mm 之
间;夹层梁初步设计分析,工程梁理论估算公式如下:
① 面板上的弯曲应力:
σfi=M/(
tfihb)

1427)

② 芯子剪切应力:
τc=V/(
hb) (
1428)

2KbPL3λ KsPL
Δ= +
Eftfh2b hGcb

512

KbPL3 KsPL
Δ= +
D hGcb
③ 面板皱折:

2Ef tf
σcr=
S S () (
1429)

④ 面板失稳

Ec·tf 2
82Ef
σcr=0
Ef·tc ( ) (
1430)

式中  M 、V 、Kb、Ks 意义及大小见表 14 6。

M ———最大弯矩;
V ———最大剪力;
Kb———弯曲挠度常数;
Ks———剪切挠度常数;
D———弯曲刚度;
p———总载荷;
σf———面板应力;
tf———面板厚度;
τc———芯子剪切应力;
Δ———挠度;
Ef———面板弹性模量,取梁轴线方向的值;
σcr———面板临界应力;
λ———1-νxyνyx ;
S———芯格尺寸 (格子内切圆直径);
Ec———芯子压缩弹性模量;
tc———芯子厚度。
其他如图 1450 所示。

表 14
6  各种梁 V、M 、Kb、Ks 计算表
梁 类 型 最大剪切力 V 最大弯矩 M 弯曲挠度常数 Kb 剪切挠度常数 Ks

5P(
0 P=qL) 125PL
0 0
01302 0
125

5P(
P=qL) 08333PL
0 0
002604 0
125

5P
0 25PL
0 0
02083 0
25

5P
0 125PL
0 0
00521 0
25

513
梁 类 型 最大剪切力 V 最大弯矩 M 弯曲挠度常数 Kb 剪切挠度常数 Ks

P(
P=qL) 5PL
0 0
125 0
5

P PL 0
3333 1

P(
P=0
5qL) 3333PL
0 0
06666 0
3333

625P(
0 P=qL) 125PL
0 0
005403 0
07042

14
52  夹层结构的应力分析及强度校核
由于复合材料面板及蜂窝芯材均为各向异性材料,参数变化范围广,加上结构形状与断面
复杂,以往以查曲线为主的简单方法无法满足夹层结构设计分析的要求。因此,目前设计中,
结构应力分析采用有限元法,对于总体屈曲分析,设计实践已证明,有限元法计算精度完全满
足要求。本节简介目前设计中夹层结构应力分析及强度校核,力求简单、具体和实用。
14
5 1  夹层结构有限元分析方法简述
2
在有限元法中,面板用膜应力元,蜂窝芯材用 “特殊体元” 模拟。
1)“特殊体元” 特性 描 述   设 L、W 、T 为芯子材料坐标系统, 在材料 轴 系 统 中, 体

元应力应变关系方程为:
σ G11 对称 ε A
烄L 烌 熿 燄烄烄 L 烌 烄 1烌 烌
σW G21 G22 εW A2
σT G31 G32 G33 εT A3
烅 烍= G G42 G43 G44 烅烅 烍-烅A 烍ΔΤ烍
τLW 41 γLW 4

τWT G51 G52 G53 G54 G55 γWT A5


烆τTL 烎 燀G61 G62 G63 G64 G65 G66燅烆烆γTL 烎 烆A6烎 烎
式中   {
Ai}———热膨胀系数;
刚度元素 Gij 中下注 1~6 分 别 为 材 料 轴 L,W ,T,LW ,WT ,TL 轴。 在 芯 子 “特 殊
体元” 情况:G33 =Ec,G55 =GWT ,G66 =GTL ,即压缩模量及两个方向的剪切模量。 其他 Gjj
为 0,为防止数值运算溢出,G11 ,G22 ,G44 取下值:
n(
G11 =G22 =G44 =mi G33 ,
G55 ,
G66)×0
001
当坐标轴为任意情况 X Y Z 时, 应 力应 变 关 系 中 的 刚 度 系 数 可 用 张 量 运 算 法 则 求
, ,
得,有限元程序自动处理。
2) MSC/NASTRAN 程序运用

① 面板与芯材元素分开,面板用板元,芯子用 “特殊体元”;
② 根据 夹 层 结 构 形 状, 芯 材 “特 殊 体 元 ” 可 为 六 面 体 元 (CHEXH )、 五 面 体 元
CPENTA) 或四面体元 (
( CTETRA);
③ 用 MAT9 表示芯子材料, MAT9 卡中的 Gij 为应力应变方程中规定的值;

514
④ 材料坐标系定义。
MAT9 中为材料坐标系 L,W ,T 中的弹性模量,有限元网格分割时,体元取向是任意
的,必须通过 PSOLID 卡中 CORDM 场定义———材料坐标使之建立 MAT9 与任意 网 格 取 向
关系,因此,“特殊体元” 输出的应力分量是对于 CORDM 中定义的坐标轴中的分量。
3) 有限元网格分割原则

① 对于全高 度 夹 层 结 构, 外 载 以 反 对 称 分 布 载 荷 为 主, 且 芯 材 强 度 是 关 键 时, 芯 材
“特殊体元” 从上到下要 “多层” 分割,如芯材强度不是关键时,可 “单层” 分割;
② 对于面内载荷为主的总体屈曲分析时,芯材可 “单层” 分割;
③ 屈曲分析时,边界支持条件要合理模拟。
14
5 2  强度校核
2
取设计载荷进行应力分析,根据应力分析结果进行强度校核及修改结构设计。
1) 面板强度校核

① 工作应变 ≤ 许用应变;
② 设计载荷下的工作应力 ×fm ≤ 面板许用强度,fm =1 15 (复合材料面板)。
06~1
2) 蜂窝芯材强度校核

① 有限元应力分析结果σz (形心处应力) 的修正,修正因子 fc。
σz×fc≤ [
σc]
fc 视芯材分割 “层” 数及外力边界条件而定,一般 fc=1 0。
0~2
当芯材 “单层” 分割且夹层板只有单面法向分布载荷时近似取 fc=2 0。
② 剪切强度
τLT ≤ [
τLT ]×0
7
τWT ≤ [
τWT ]×07

14
53  蜂窝夹层结构屈曲分析
14
5 1  蜂窝夹层结构总体屈曲分析
3
经过大量计算与实验结果比较,有限元法对夹层结构总体屈曲分析结果良好,它适合于
复杂情况。有限元屈曲分析时,注意以下几点。
1) 模型网格分割   网格分割粗细应 能 给 出 失 稳 模 态, 芯 子 厚 度 方 向 取 “单 层” 体 元,

其余同应力分析无区别。
2) 支持条件模拟   如图 14
( 51 所示。
① 四边简支   所有边界 AB,BC,CD,DA 上各点 WI=0
角点 UA =VA =0,VB =0
    (或 UA =VA =0,UD =0)
② 四边固支   所有边界 AB,BC,CD,DA 上各点 WI=0
  UA =VA =0,VB =0 (或 UD =0)
所有边界点:θxi =θyi =0
③ 其他边界条件类似处理 当弹性支持时,对应 W 方向及转角θxi、θyi给支持弹性刚度;
固支边θxi 或θyi 为 0;
简支边 Wi=0 或给弹性支持刚度。
3) 外 载 施 加   如 图 14
( 49 所 示。 Nx、 Ny、 Nxy 为 面 内 外 载, 可 分 到 各 边 的 节 点 上

515
图 14
51  有限元网格

(上,下对应点相同), 若 各 点 载 荷 不 等, 表 示 沿 各 边 外 载 是 变 化 的, 可 很 方 便 模 拟 各 种 外
载,为了边界条件模拟方便,外载尽量为平衡力系。
4) 临界稳定载荷 Nicr=λminNi

式中  λmin———最小特征值。
14
5 2  局部屈曲分析
3
夹层板局部屈曲分析模型可看作是面板支持在以芯子为弹性基础上的梁 ,而此弹性基础
具有弯曲及剪切刚度。
局部屈曲破坏模式分为 3 类:层压板破坏、芯子破坏、界面破坏。
层压板破坏模式分为:各单层失稳、面板皱折、层压板失稳。
芯子破坏分为:压缩破坏、拉伸破坏、剪切破坏。
界面破坏就是板芯脱胶。
1) 各单层失稳

ξj(
σjcr 烄 2-ξj) ξj<1
=烅   j=x,
y,xy
Gz
烆1 ξj>1
式中  σjcr———屈曲应力,j=x,y,xy;
Gz———层间剪切模量;
槡DB
ξj———刚度参数ξj= Sj ;
LbEz;
B———基础刚度,B=



πdfEfb弯曲刚度;
D———D=
64Wf
bt
′Gz,
Sj———Sj= j=x,y,xy,剪切刚度。
Lj

516
对一般碳纤维单向带:
df———纤维直径,推荐取 0
007mm;
Wf———纤维间距,推荐取 0
005842mm;
Ef———纤维杨氏模量,推荐取 255162MPa;
Ez———复合材料面板法向拉伸模量,推荐取:
5× (
Ez=0 E22T +E22C )
Lj j=x,y,xy———载荷方向铺层有效比例,计算公式为:
E22C E22C
Lx =SPL0+SPL9×
E11C
+0

5×SPL45× 1+2
5×

E11C
E E
L =SPL9+SPL0×


+0
22C

11C ( 5×E )
5×SPL45× 1+2
22C

11C

E E
Lxy
( E )+025×(SPL0+SPL9)× (1+25×E )
=SPL45× 1+
22C

11C
22C

11C

SPL0———0°方向纤维百分比例;
SPL9———90°方向纤维百分比例;
°方向纤维百分比例,计算公式为:
SPL45———45
5× (
SPL45=0 1-SPL0-SPL9)
′———平均单层厚度;

tf———面板厚度;
N ———有效铺层数量;
B———板宽;
tc———蜂窝夹芯厚度;
Ecz———蜂窝法向弹性模量。
2) 面板失稳   面板失稳是面板受面内压 (或剪) 的局部失稳现象,对于受反对称载荷

为主的夹层结构 (如全高度翼面) 的受压面的局部失稳同样可适用。
式 (
518) 同样适用于面板失稳模式计算,但参数 D、S 和 B 的计算要做相应的更改:
基础刚度 B
2Ec
B=
tc
复合材料面板弯曲刚度 Djj=x,y,xy

5t

(K) 2
z i,
j =1,
2,
Dij =
∫Q
-0
5t


j zd 6

Dx =D11
Dy =D22
25× (
Dxy =D99 =0 D11 +D22)+0
5× (
D12 +2D66)
剪切刚度 Sj,j=x,y,xy
D2
11
Sx =
DEN1
D2
22
Sy =
DEN2

517
D2
99
Sxy =
槡DEN1× DEN2

DEN1= ∑CA (

i)×t(
i)/G 13

DEN2= ∑CB(

i)×t(
i)/G 13

CA (
i)= ∑Q 11 (
k)×AB2(
k)×t(
k)  imax = N ;k =1,
2,…i

CB (
i)= ∑Q 22 (
k)×AB2(
k)×t(
k)  imax = N ;k =1,
2,…i

k-1

AB2(
k)=0 tf - ∑t(
5×h+ [ i)-0
5×t(
k)]  k =1,
2,…N

Q11(
k)= m(
k)×EL (
k)
Q22(
k)= m(
k)×ET (
k)
m(
k)= [
1-νLT (
k)×νTL (
k)]
-1

3) 面板格间皱折   夹层结构面板蜂窝格间失稳按经验公式:


E′
f t
σcr=2
λ Sc

()

′f= 槡E1fE2f
λ=1-ν12ν21
式中  E1f,E2f———复合材料面板正交轴的弹性模量;
tf———面板厚度;
Sc———蜂窝芯格尺寸 (蜂窝芯格内切圆直径)。
4) 蜂窝夹芯剪切破坏

Vx
σxcr= 4
δ0 ×B7 × 槡 B/D11
1+
h×τ13b
Vy
σycr= 4
δ0 ×B8 × 槡 B/D22
1+
h×τ23b
Vxy
σxycr= 4
δ0 × 槡B7 ×B8 × 槡 B/D99
1+
h× 槡 τ13b×τ23b


B7 =DD11 DDEN1
22/
B8 =DD2 DDEN2
式中:DD11 和 DD22 为复合材料面板折算弯曲刚度系数,刚度计算公式为:

DD]= [
D]- [
B][
A]-1[
B]

5t

(K)
z i,
j =1,
2,
Bij =
∫Q
-0
5t


j zd 6


5t

(K)
z i,
j =1,
2,
Aij =
∫Q
-0
5t


j d 6

518

DDEN1=2× DEN1+CA (
N)2
×
Gc13

DDEN2=2× DEN2+CB (
N)2
×
Gc23
 δ0 ———面板初始波;
τ13b———蜂窝芯法向剪切强度;
τ23b———蜂窝芯法向剪切强度;
n (面板总体失稳临界应力, 面 板 铺 层 失 稳 临 界 应 力, 铺 层 失 稳 临 界 应 力, 面 板
Vx ———mi
格间失稳临界应力),X 方向压缩;
n (面板总体失稳临界应力, 面 板 铺 层 失 稳 临 界 应 力, 铺 层 失 稳 临 界 应 力, 面 板
Vy ———mi
格间失稳临界应力),Y 方向压缩;
n (面板总体失稳临界应力, 面 板 铺 层 失 稳 临 界 应 力, 铺 层 失 稳 临 界 应 力, 面 板
Vxy ———mi
格间失稳临界应力),剪切。
5) 蜂窝夹芯压塌

Vj ,
σjcr=   j=x,
y,xy
δ0
1+B
σcc
式中      σcc———蜂窝夹芯压缩强度;
δ0 ———初始面板波;
Vj,j=x,
y,xy———定义同 (
4)。
6) 蜂窝夹芯和面板界面失效

Vj ,
σjcr=   j=x,
y,xy
δ0
1+B
σbt

式中      σbt———蜂窝夹芯面板胶接强度;
Vj,
j=x,
y, 4) 节。
xy———定义同 (
局部屈曲分析可用计算软件 BUCKL 进行。

参 考 文 献

1  [美]R
M 琼斯著 复合材料力学 朱颐龄等译校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6
2  周履,范赋群 复合材料力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
3  朱颐龄 近代复合材料力学特性综述,玻璃钢 上海:上海玻璃钢结构研究所,1979
1
4  杨乃宾,章怡宁 复合材料飞机结构设计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2
5
5  蒋咏秋,陆逢升,顾志健 复合材料力学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
3
6  陈绍杰等编 复合材料设计手册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0
7  沈真等编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手册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1
8  童贤鑫等编 复合材料结构稳定性分析指南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2
9  朱菊芬,汪海 复合材料加筋板 壳 结 构 的 后 屈 曲 强 度 及 破 坏 分 析 程 序 系 统 (
COMPOSS), 计 算 结 构 力 学 及 其 应 用
1996,13 (
4)
10 MIL
HDBK
17
3FDOD,USA,2002
617

519
第15 章   连接设计与分析

相对金属结构而言,复合材料虽然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但是由于设计、工艺和使用
维护等方面的需要或限制,还是必须安排一定的设计和工艺分离面、维护口盖和多种外挂接
口等。这些部位的载荷传递必须有相应的连接方式来解决,所以连接设计在复合材料结构中
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连接部位通常是结构的薄弱环节,是结构设计最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之一,对于各向异性
的复合材料结构更是如此。这是因为连接区域含有结构形状的各种间断,通常是材料的不连
续,由此总是导致局部的应力集中。复合材料的应力集中不仅比金属严重而且也更复杂。金
属的应力集中只与几何形状有关,而复合材料的应力集中不仅与几何形状有关,还与铺叠方
式有关。
影响复合材料连接强度的因素要比金属复杂得多。例如,连接强度与铺叠方式、载荷方
向和环境影响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连接的失效模式多而且预测强度较困难等等。这些特点
决定了复合材料连接强度问题变得更复杂,解决更困难,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本章针对复合材料层压板的连接,主要介绍胶接和机械连接,用于夹层结构的镶嵌件等
特殊连接方式请参阅文献 [
3] 第 9 章。

1  复合材料连接特点
15

15
11  机械连接特点
机械连接的优点如下:
① 便于检查质量、保证连接的可靠性;
② 在制造、更换和维修中可重复装配和拆卸;
③ 对零件连接表面的准备及处理要求不高;
④ 无胶接固化产生的残余应力;
⑤ 受环境影响较小。
机械连接的缺点如下:
① 由于复合材料的脆性和层压板的各向异性,层压板制孔后导致孔周的局部应力集中,
降低了连接效率;
② 为了弥补基本层压 板 制 孔 后 强 度 下 降 的 影 响, 层 压 板 可 能 需 局 部 加 厚, 使 质 量
增加;
③ 由于增加了制作的工作量,可能增加成本;
④ 钢、铝紧固件与复合材料接 触 会 产 生 电 化 学 腐 蚀, 故 需 选 用 与 碳 复 合 材 料 电 位 差 较
小的材料制成的紧固件。

520
15
12  胶接连接特点
胶接连接的优点如下:
① 无钻孔引起的应力集中,基本层压板强度不下降;
② 零件数目少,结构轻,连接效率高;
③ 抗疲劳、密封、减振及绝缘性能好;
④ 有阻止裂纹扩展作用,破损安全性好;
⑤ 能获得光滑气动外形;
⑥ 不同材料连接无电偶腐蚀问题。
胶接连接的缺点如下:
① 缺少可靠的无损检测方法,胶接质量控制比较困难;
② 胶接强度分散性大,剥离强度较低,难以传递大的载荷;
③ 胶接性能受湿、热、腐蚀介质等环境影响大,存在一定老化问题;
④ 胶接表面在胶接前需作特殊的表面处理,工艺要求严格;
⑤ 被胶接件之间配合公差要求严,需加温加压固化设备,修补较困难;
⑥ 胶接是永久连接,胶接后不可拆卸。
15
13  混合连接特点
采用胶铆 (螺) 混合连接的目的一般是出于破损安全的考虑,想要得到比只有机械连接
或只有胶接时更好的连接安全性和完整性。
胶铆 (螺) 混合连接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① 选用韧性胶黏剂;
② 提高紧固件与孔的配合精度。
应用混合连接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在胶接连接中采用紧固件 加 强, 一 方 面 可 以 阻 止 或 延 缓 胶 层 损 伤 的 扩 展, 提 高 抗 剥
离、抗冲击、抗疲劳和抗蠕变等性能;另一方面也有孔应力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应针对不
同情况慎重考虑;
② 通常机械连接的变形总是大于胶接的变形 (指面内变形),应尽量使胶接的变形与机
械连接的变形相协调;
③ 紧固件与孔的配合精度 很 重 要, 如 果 配 合 不 好, 将 可 能 增 大 连 接 的 剪 切 变 形, 从 而
首先导致胶 层 的 剪 切 破 坏, 继 而 引 起 紧 固 件 的 剪 切 破 坏 或 孔 的 挤 压 破 坏, 达 不 到 预 期 的
效果。
15
14  复合材料连接方法的选取原则
复合材料连接方法的选取应充分利用各自的优点,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 机械连接主要用于传递集 中 载 荷 或 强 调 可 靠 性 的 部 位, 其 中 螺 栓 连 接 比 铆 钉 连 接 可
承受更大的载荷,一般用于主承力结构的连接;机械连接的主要缺点是制孔引起的基本层压
板强度下降,连接效率较低;
② 胶接连接一般适用于传递 均 布 载 荷 或 承 受 剪 切 载 荷 的 部 位。 胶 接 连 接 的 主 要 优 点 是
连接效率较高,因此,在轻型飞机或飞机非主要承力结构上应用较多,但如精心设计也可传
递较大的载荷;
③ 胶铆 (螺) 混合连接适用于要求多余度连接的部位。一般适用于中等厚度板的连接。

521
2  胶 接 连 接
15

由于胶接具有连接效率较高 的 优 点, 在 国 内 外 航 空 结 构 上 的 应 用 日 益 增 多。 例 如 B737
平尾大梁,腹板由两个预固化的槽形件背靠背的胶接在一起;F14 全动平尾根部的阶梯形搭
接;F
5E 机翼壁板与根肋的连接;Le
arFan2100 全复合材料小飞机, 机身蒙皮与骨架、 蒙
皮与蒙皮之间的连接;Y7
200B 腹 鳍 蒙 皮 与 隔 板 的 连 接;Y7
200A 进 气 道 唇 口 与 进 气 道 本
体及上、下部之间的连接;Y7
FC 垂尾壁板蒙 皮 与 “
T” 形 长 桁 的 连 接;DC
10 垂 尾 樯 的 π
加筋与蒙皮、π 加筋与腹板的连接。
15
21  胶接连接设计
15
2 1  复合材料胶接连接设计特点
1
应用胶接连接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① 碳纤维复合材料沿纤维方 向 的 线 膨 胀 系 数 与 金 属 的 热 膨 胀 系 数 相 差 较 大。 它 与 金 属
胶接时,在高温固化后会产生较大的内应力和变形。因此,胶接连接设计应尽量避开与金属
件尤其是铝合金胶接,必要时可采用热膨胀系数较小的钛合金零件。
② 胶接连接承剪能力很强, 但 抗 剥 离 能 力 很 差。 因 此, 应 使 胶 层 在 最 大 强 度 方 向 承 受
剪力,尽可能避免胶层受到法向力和剥离力。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层间拉伸强度低,它不像
金属连接在胶层产生剥离破坏,而易在连接端部层压板的层间产生剥离破坏,故对较厚的被
胶接件,宜采用阶梯形或斜削搭接形式。
15
2 2  影响胶接连接强度的主要因素
1
影响复合材料胶接连接强度的主要因素有:被连接件的材料种类、被连接件的刚度比和
热膨胀系数、连接形式和几何参数、胶接面纤维取向、温度和湿度、胶黏剂、胶接工艺。
1) 被连接件的相对刚度   所有几何形式的连接都受被胶接件刚度不相等而带来的不利

影响。刚度定义为轴向或面内剪切模量乘以被胶接件的厚度。
以单搭接为例,如果刚度相等,则连接两端的弯矩一样,两个被胶接件变形量相同;如
果刚度不等,则连接两端的弯矩不等,变形主要集中在刚度较弱的被胶接件一端。
只要有可能就应该使被胶接件的刚度近似相等。例如,对于碳环氧准各向同性铺层 (拉
伸模量 =55GPa) 与钛合金 (拉伸模 量 =110GPa) 的 阶 梯 形 搭 接 和 斜 削 嵌 接, 复 合 材 料 被
胶接件的厚度与连接区外钛合金的最大厚度的比值应是 110/55=2
0。
2) 被胶接件热不匹配   被胶接件的热不匹配是指热膨胀系数不一样,从而会引起单搭

接连接的初始弯曲。弯曲变形将影响载荷偏心,进而改变连接区两端弯矩,反过来又影响胶
层剪切和剥离应力的分布。这样,一端变得比另一端更加危险,所以,胶接连接承载能力往
往要下降。
3) 胶黏剂的韧性   胶 黏 剂 的 韧 性 对 于 降 低 胶 层 中 的 剪 应 力 和 剥 离 应 力 的 峰 值 起 重 要

作用。
4) 温 度 和 湿 度   温 度 和 湿 度 对 复 合 材 料 构 件 性 能 有 较 大 影 响 , 设 计 中 必 须 考 虑 这 两

个环境变量。吸收的湿 气 靠 毛 细 管 作 用 传 到 胶 层 树 脂 中,逐 渐 引 起 树 脂 的 组 织 软 化,使
它们膨胀,并降低了它 们 的 玻 璃 化 转 变 温 度。如 果 胶 黏 剂 在 其 工 作 温 度 范 围 内 使 用,温
度影响不重要。如果温 度 与 湿 度 共 同 作 用,高 温 将 增 加 湿 气 的 吸 收 和 扩 散 能 力,影 响 就
极为严重。

522
应特别注意,在寒冷环境下胶层呈脆性,胶接连接强度将发生退化。
长期的环境影响将明显降低胶接强度,在工程设计与分析中应充分注意到这一点。避免
湿度和温度有害影响的最好办法是:
① 用密封胶将胶层密封起来,是工程上行之有效的防湿措施;
② 精确地给定胶接接头所承受的最恶劣的环境条件;
③ 精确地给定使用温度范围;
④ 考虑上述两点,选择最合适的胶黏剂。
5) 胶接缺陷的影响   胶接连接常见的缺陷类型包括:脱胶、裂缝、空隙、胶层厚度变

异、固化不完全和表面制备缺陷等。其中,脱胶、裂缝和表面制备缺陷是主要的。任何胶接
缺陷都将导致载荷在整个胶层上的重新分布而使胶层不连续处应力增加 。当脱胶或裂缝尺寸
相对胶层长度来说比较小时,应力增加得并不明显。随缺陷尺寸增大,应力显著增加,但达
到多大而不被允许?这就需制定质量标准。在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胶接质量标准的情况下,建
议参考 ASTM STP749 的规定。
15
213  胶黏剂
(1) 胶黏剂的一般要求   胶黏剂应具有如下的性能:
① 与被胶接件的相容性好,即粘接强度要高,不致在胶接件界面发生破坏;
② 在尽量低的温度下固化;
③ 与被胶接件的热膨胀系数要接近;
④ 湿度影响应尽可能小;
⑤ 有较好综合力学性能;
⑥ 工艺性好,使用方便;
⑦ 胶接的耐久性应高于结构所预期的寿命。
2) 胶 黏 剂 类 型 及 其 选 择   胶 黏 剂 按 应 力应 变 特 性 分 为 韧 性 及 脆 性 两 种 (见 图 15
( 
1)。 当 胶 层 厚 度 为 0
1~0 2mm 时 , 韧 性 胶 黏 剂 的 剪
应变极 限 在 0 05 以 上 , 而 脆 性 胶 黏 剂 则 远 小 于 这 一
数值。
由图 15
1 可见,脆性 胶 黏 剂 的 剪 切 强 度 高 于 韧 性
胶黏剂,但在 胶 层 剥 离 应 力 可 忽 略 的 情 况 下, 胶 接 连
接静剪切强度 并 不 只 取 决 于 某 个 特 征 参 数, 而 是 由 剪
切应变 能 (曲 线 下 的 面 积) 所 决 定 的, 因 此, 韧 性 胶
黏剂的连 接 静 强 度 较 高。 从 疲 劳 特 性 来 看, 脆 性 胶 黏
剂在拐点 附 近 即 断 裂, 疲 劳 寿 命 较 短。 韧 性 胶 极 限 应
变较大,因而降低了胶层的 应 力 峰 值, 即 应 力 集 中 小,
可承 受 较 高 的 疲 劳 极 限 应 力, 疲 劳 寿 命 较 长。 所 以,
图 15
1  韧性和脆性胶黏剂
当环境温度不超过 70℃ 的 情 况 下, 应 尽 量 选 用 韧 性 胶
黏剂。而在发动机附近或超音速飞机上,为适应高温工作,即使要损失很多强度,也不得不
选用脆性胶黏剂。
选择胶黏剂需考虑温度效应,但事实上,只要低于胶黏剂玻璃化转变温度一定数值,胶
接连接强度对温度不是非常敏感的。但在低温,强度却显著下降。
胶黏剂按成分分类主要有如下几类:环氧树脂、聚酰亚胺、酚醛树脂和有机硅树脂。表

523
15
1 对上述几类胶黏剂进行了比较。
表 15
1  各类胶黏剂的比较
种    类 优    点 缺    点

  工艺性能好,固化收缩性 小,化 学 稳 定 性 好,机   硬度一般,热强度低,耐磨性差


环氧树脂
械强度高  
环氧酚醛   耐热性好,强度高,超低温性能好   需热固化,多孔性,电性能不良
酚醛树脂   热强度高,耐酸性好,价格低,电性能好   需高温高压固化,造价贵,有腐蚀性,收缩率较大
有机硅树脂   耐热、耐寒、耐辐射,绝缘性好   强度低
聚酰亚胺   耐热、耐水、耐火、耐腐蚀   需高温固化、造价高;有腐蚀性、多孔性
  机械和电特性好、价格低、耐 沸 水、耐 热、耐 酸、   仅用于次要构件
聚酯树脂
耐环境  

3) 胶层力学特性的测定   在分析胶层应力分布与进行胶接连接静强度设计时,需用胶

层剪切应 力应 变 曲 线 及 有 关 力 学 特 性 数 据。 由 于
胶层较薄,受界面影响较大,测定时 必 须 采 用 与 实
际结构构件相同的试样进行。
测试结 果 表 明, 实 际 胶 层 剪 切 应 力应 变 曲 线
(见图 15
2) 较复杂,难于直接用到连接分析中去,
等效弹塑性曲线及等效双线性曲线是常用 的 两 种 简
化模 型。 特 别 是 弹 塑 性 曲 线 是 最 常 用 的, 这 样 简
化,有可能获得显函数形式的解析 解。 建 立 等 效 简
化曲线的主要原则是使曲线下面积相 等。 考 虑 到 试
验室与实 际 生 产 条 件 之 间 的 差 异 及 胶 层 缺 陷 的 影
响,应将最大剪应力乘以 0
8 的 系 数。 设 计 中 所 需
剥离 强 度 等 数 据 可 参 考 GB/T4944—1996 所 给 方
法近似测定。
152
14  胶接连接设计基础
图 15
2  胶层剪切应力应变曲线 (1) 胶接连接设计一般原则   优秀 的 胶 接 连 接
设计应使其胶接强度不低于连接区外边被 胶 接 件 本
身的强度。否则,胶接连接将成为薄弱环节,使胶接结构过早破坏。
从提高强度和降低成本观点考虑,胶接连接设计的基本原则如下。
① 选择合理的连接形式,使胶 层 在 最 大 强 度 方 向 承 受 剪 力; 尽 可 能 避 免 胶 层 受 到 法 向
力和剥离力,以防止发生剥离破坏;
② 尽量减小连接偏心,尽可 能 减 小 应 力 集 中, 降 低 剥 离 应 力, 力 求 避 免 连 接 端 部 层 压
板发生层间剥离破坏;
③ 被胶接件的刚度要匹配,以便降低剥离应力;
④ 采用热膨胀系数相近的被 胶 接 件, 胶 黏 剂 的 热 膨 胀 系 数 也 应 与 被 胶 接 件 的 相 近, 以
便降低热应力;
⑤ 最好使用韧性胶层,而不使用脆性胶层;
⑥ 对大面积胶接最好使用胶膜,而不是糊状胶;
⑦ 保证胶接连接形状 100% 目视可检,以便提高可靠性和置信度,需要强调工艺控制;

524
⑧ 充分认识到低周加载是控制胶接连接耐久性的主要因素,要提供足够长的胶接长度,
保证胶层受载较小,在设想使用的最严重的湿热环境下,使蠕变不会发生。
这些原则总的目的是尽可能使胶接连接强度高于被胶接件强度或与之相近 。为此,需从
连接形式、几何参数选择等诸多方面着手,来满足上述要求。
2) 胶接连接破坏模式   试验表明,胶接连接在拉伸载荷作用下,有以下 3 种基本破坏

模式 (见图 15
3):
① 被胶接件拉伸 (或拉弯) 破坏;
② 胶层剪切破坏;
③ 剥离破坏 (包括胶层剥离破坏与被胶接件剥离破坏)。

图 15
3  胶接基本破坏模式
a) 被胶接件拉伸 (或拉弯) 破坏;(
( b) 被胶接件剥离破坏;
c) 胶层剪切破坏;(
( d) 胶层剥离 (劈裂) 破坏

除这 3 种基本破坏模式外,还会发生组合破坏。胶接连接发生何种模式破坏,与连接形
式、连接几何参数、邻近胶层的纤维方向及载荷性质有关。在连接几何参数中,被胶接件厚
度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以下 3 种情况:
① 当被胶接件很薄,连接强度足够时,被胶接件发生拉伸 (或拉弯) 破坏;
② 当被胶接件较厚,但偏心力矩尚小时,易在胶层发生剪切破坏;
③ 当被胶接件厚到一定程 度, 胶 接 连 接 长 度 不 够 大 时, 在 偏 心 力 矩 作 用 下, 将 发 生 剥
离破坏;对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压板,由于层间拉伸强度低,剥离破坏通常发生在层间 (双
搭接亦如此);剥离破坏将使胶接连接的承载能力显著下降,应力求避免。
3) 胶接基本连接形式及其 选 择   对 于 飞 行 器 上 的 板 类 构 件, 图 15
( 4给出了几种基本
连接形式。
胶接连接形式选择是胶接连接设计的关键。设计的目标应使制造工艺尽可能简单、成本
尽可能低,同时连接 强 度 不 低 于 连 接 区 外 边 被 胶 接
件的强度。胶接连 接 承 受 剪 切 载 荷 的 能 力 较 强, 但
抗剥离能力很差。 因 此, 优 秀 的 连 接 设 计 应 根 据 最
大载荷的作用方向, 使 所 设 计 的 连 接 以 剪 切 的 方 式
传递最大载荷,而 其 他 方 向 载 荷 较 小, 这 样 就 不 致
引起较大的剥离应力。图 15
5 说明 了 几 种 连 接形式
的强度与被胶接件 厚 度 之 间 的 关 系, 图 中 每 根 曲 线
代表了一种连接形 式 可 能 达 到 的 最 大 强 度。 并 且 标
明了破坏形式。
当被胶 接 件 比 较 薄 (小 于 1
8mm) 时,可 采 用
无支撑单搭接。但应注意到此种连接由于载荷偏心产
生的附加弯矩,胶接连接的两端出现很高的剥离应力 图 15
4  胶接连接基本形式
而使连接强度降低,因此需要增大搭接长度与厚度之 (
a)无支撑单搭接;(
b)双搭接;(
c)斜面搭接;
比,使 L/
t=50~100,以减轻这种偏心效应。当两个 d) 阶梯形搭接;(
( e) 搭接板连接

525
图 15
5  胶接件厚度对连接型式选择的影响

被胶接件刚度不等时,偏 心 效 应 更 大。应 尽 量 避 免 选 用 单 搭 接。倘 若 单 搭 接 有 支 撑 (如 梁、


框、肋等),变形受到了限制,偏心效应减轻,可将其视作双搭接来分析。为了降低成本和减
重,对受载较小的薄复合材料广泛采用二次胶接,限制使用或尽量不用机械连接方式。
对中等厚度板 (
L/t≈30),采用双搭接比较适宜;
当被胶接件很厚时,宜选用阶梯形搭接和斜面搭接。对厚的被胶接件,通常采用阶梯形
搭接,它具有双搭接和斜面搭接两种连接的特性,通过增加台阶数,可使每一阶梯胶层接近
纯剪状态,可获得较高连接效率。目前斜面搭接通常用于薄板的修理。
4) 胶接连接几何参数选择   以 承 受 拉 伸 载 荷 为 P 的 单 搭 接 连 接 为 例, 其 连 接 几 何 参

数是:被胶接件厚 度t、 胶 层 厚 度 h 和 搭 接 长 度 L (见
图 15
6)。
被胶接件厚度t 通常由需要传递的载荷 P 来确定。
胶层厚度 h 对连接强度有一定影响,一般以 0
10~

25mm 为宜。增加胶层厚度,可以减小应力集中,提高
连接强度,但厚度过大易产生气泡等缺陷,反使强度下降;
图 15
6  胶接连接几何参数
a) 单搭接;(
( b) 双搭接
胶层薄则要求被胶接件之间贴合度高,因而也不宜过薄。
对于简单的等厚搭接连接设计很简单,对双剪 连 接
采用搭接长度 30 t,对斜面搭接连接采用 1∶50 的斜
t,对单搭接连接采用搭接长度 50~100
率。搭接板的斜削端应以 1∶10 的斜率减至 0
51mm。
分析及试验结果表明, 在 载 荷 作 用 下, 胶 层 中 剪 应 力 沿 搭 接 长 度 方 向 的 分 布 是 不 均 匀
的,主要集中在两端,中间是低应力弹性槽 (见图 15
7)。
由于弹性槽的存在,开始,随着搭接长度的增加,胶接件承载能力逐渐提高,但当搭接
长度达到一定值时,只是弹性槽的宽度和深度继续增加,而承载能力无明显提高。从静强度
观点分析,继续增加搭接长度似无必要, 但 从 使 用 寿 命、 结 构 耐 久 性 考 虑, 在 可 能 范 围 内,
仍希望将搭接长度 (或搭接长度与厚度之比 L/
t) 取得尽可能大些。 因为, 搭接长度很短而

526
图 15
7  等刚度双搭连接中的应力和应变分布

又传递较大载荷时,搭接长度中间部分最小剪应力和剪应变几乎与两端的值相等,整个胶层
进入塑性状态,卸去载荷后,中间没有可能恢复到原来状态,接头会很快破坏。当搭接长度
足够大时,弹性槽最小 剪 应 力 和 剪 应 变 可 低 到 所 希 望 的 程 度。 卸 载 后, 由 于 被 胶 接 件 的 作
用,将使胶层恢复到原来状态,蠕变不会积累。胶层具有的这种储能器或弹簧片功能是胶接
结构耐久的关键。分析结果表明: 弹 性 槽 最 小 应 力 为 最 大 应 力 的 10% 即 可 使 胶 层 恢 复 到 原
来状态。这可通过调整弹性槽宽 (即搭接长度) 来实现。对双搭接胶接连接,当弹性槽宽为
6/ λ 是搭接长度L 的无因次化系数) 时,最小应力即为 最 大 应 力 的 10% , 详 见 本 章 参 考
λ(
1] 的第二章。
文献 [
5) 胶接面纤维取向   复合材料层压板待胶接表面纤维方向最好与载荷方向一致,或者

与载荷方向成 45
°角,不得与载荷方向垂直,以免被胶接件过早产生层间剥离破坏。
6) 被胶接件的表面制备   利用胶黏剂进行胶接,是被胶接件与胶层之间复杂的作用过

程,被胶接件的表面 制 备 质 量 对 胶 接 质 量 (静 强 度 和 耐 久 性) 有 重 大 影 响, 应 特 别 予 以 关
注。表面制备缺陷非常令人烦恼,这是因为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无损评估技术能够检测出胶
层和被胶接件之间界面强度的高低。因此胶接应符合规定的工艺规程,在胶接过程中应进行
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查,重要部位还应进行无损检测。
对碳/环氧复合材料件间的胶接,可采用有 机 溶 剂 清 洗 和 表 面 机 械 打 磨。 对 复 合 材 料 与
金属件间的胶接,除表面制 备 外, 还 需 对 金 属 进 行 表 面 处 理。 德 国 DA 公 司 在 Ai
rbus 系 列
飞机生产中采用的表面处理方法是:不 锈 钢: 不 处 理; 钛 合 金: 阳 极 化 或 不 处 理; 铝 合 金:
铬酸阳极化。
国内对铝合金通常采用磷酸阳极化进行表面处理。为防止电化学腐蚀,铝合金与碳纤维
复合材料构件间还应加一层由玻璃纤维或 kev
lar构成的隔离层。
15
2 5  厚板连接设计
1
薄板连接只能传递较小的载荷,厚板连接才有可能传递大的载荷。然而对于厚板胶接连
接,如果仍采用简单的连接形式,破坏必定发生在胶层,厚板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连接效率将
很低。为了保证胶层不是薄弱环节,充分发挥被胶接板的承载能力,不至于过早发生破坏,应
该增加胶接面,降低剥离应力,就必须采用连接形式较为复杂的阶梯形和斜面搭接连接。
1) 阶梯和斜面搭接的使用范围和选择   受高载的厚板胶接连接情况宜选用阶梯形搭接

或斜面搭接。采用斜面搭接和阶梯形搭接是降低剥离应力的有效方法。与斜面搭接相比,阶
梯形搭接不仅有较好的工艺性,配合好,而且通过调整结构参数,强度较高。可以获得较高
的结构效率。阶梯形搭接常应用于蒙皮壁板与钛合金机加件的连接,如图 15
8 所示。

527
图 15
8 F14 全动平尾根部的阶梯形搭接

2) 应变水平要求   考虑今后修理的需要, 厚 板 连 接 的 结 构 设 计 应 变 水 平 要 适 当 降 低。

对厚的结构采用胶接修理是不实际的,因为斜面搭接连接要求采用 1∶50 的斜率,使厚板结
构胶接修理无法实现。对于一次性使用和用后 抛 弃 无 需 进 行 修 理 的 情 况, 如 导 弹 和 无 人 机,
即使是厚的结构,胶接也允许采用特别高的结构效率。
3) 阶梯形搭接的几何尺寸要求   厚胶接结构需要复杂的阶梯形搭接连接来获得足够的

效率。大载荷需要很多台阶来传递载荷,并保证胶层提供被胶接件的强度。对阶梯形搭接连
接,端部台阶的金属厚 度 应 该 不 小 于 0
76mm, 台 阶 不 长 于 9
5mm。 防 止 端 部 台 阶 的 金 属
破坏。复合材料搭接板的斜削端应以 1∶10 的斜率减至 0
51mm。
4) 阶梯形搭接的铺层要求   在胶接阶梯形搭接连接的第一和最后一个台阶上,尽可能

采用 ±45
°层结束,以便降低端部台阶的层间剪切峰值应力。
在任何一个台阶上尽可能不要用 2 层以上的 0
°层 [最大厚度不大于 0
36mm(
0014
in)]
结束。对在最后一个台阶用 0
°层结束的情况 (最长的 0
°层), 要采用锯齿状的边缘来降低连
接端部的应力集中。
尽可能采用 90
°层与阶梯形搭接连接的第一个台阶对接。
5) 如果复合材料与金属连接,为了减小热应力,要使被胶接件的热膨胀系数的差异最

小。最好将复合材料与钛胶接,钢是可接受的,尽量避免与铝胶接。
6) 工艺建议   如果存在配合问题,最好采用共固化连接而不是预固化连接。为了改善

配合,对预固化零件最好采用机加斜面而不是铺叠的斜面。
15
2 6  胶接结构的细节设计
1
复合材料胶接结构细节设计,不仅影响胶接结构的静强度,而且直接关系到胶接结构的
耐久性、胶接工艺及成本。除满足上述基本原 则 外, 胶 接 结 构 细 节 设 计 还 应 注 意 以 下 问 题,
应力水平不宜过高。
1) 胶接连接形式选择   胶接连接形式选择,是胶接连接设计的关键。胶接连接承受剪

切载荷的能力较强,但抗剥离能力差。胶接连接应以剪切的方式传递最大载荷,而其他方向
载荷较小。阶梯形和斜削搭接是降低剥离应力的有效措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连接强度不低
于连接区外边被胶接件的强度。
2) 降低胶接连接应力集中和剥离应力的措施   胶接连接设计应尽量减少由于偏心和不对

称在结构中产生的剥离应力,如采用对称双搭接形式,在双搭接中增加外搭接板的弯曲刚度,
在单搭接中边缘斜削或制倒角等。图 15
9 以单搭接为例给出了降低应力集中的三种措施。
单搭接由于偏心,在连接的两端存在较高的应力集中,于是胶层剥离应力可能导致被胶
接件过早破坏。如在单搭接连接处布置一个充分刚硬的横向元件作支持,则可大大改善单搭
接的受力状态 (见图 15
10)。
3) 蒙皮 (腹板) 的加强方法   当蒙皮 (腹板) 需加强 时, 推 荐 采 用 “
( T” 形 件, 不 用

528
角形件。因为若有拉力存在,极易在角形加强件的转角处产生剥离,在转角处加填料有助于
防止过早剥离 (见图 15
11)。 当 采 用 “
T” 形 件 加 强 时, 如 有 拉 力 作 用, 也 要 注 意 防 止 剥
离,型材边缘斜削及型材与腹板的合理匹配可以改善边缘剥离情况 。图 15 12 给出了 T 形加
强件的应力分布。
4) 注意胶接结构中的热应力   碳/环氧、硼/环氧与金属 (如钛、不锈钢) 胶接时,应

注意由于热膨胀系数不同在 结 构 中 产 生 的 热 应 力 (如 固 化 时 因 膨 胀 系 数 不 同 产 生 的 残 余 应
力),特别是在高的工作温度下,因为热应力与 使 用 温 度 和 固 化 温 度 差 成 正 比。 合 理 的 选 择
层压板的铺层形式,可使热应力减少。

图 15
9  降低应力集中的设计措施 图 15
10  有横向支撑的单搭接连接
a) 斜削;(
( b) 圆弧形端头;(
c) 端头斜削,填充胶黏剂

图 15
11  角形加强件与蒙皮的胶接 图 15
 T” 形加强件的应力分布
12  “

5) 避免产生电化学腐蚀   复合材料与金属胶接,由于它们之间的电极电位不同,应注

意防止电化学腐蚀。金属件表面应经适当的表面处理,尽量避免碳纤维复合材料与铝合金直
接胶接,它们之间应设置隔离层。
6) 防止水气进入胶层   由于胶层吸湿,即使吸收少量水气也会危害胶接结构,采用适

当的密封是防止水气进入的有效措施。
7) 工装设计与加工   胶接连接的质量受工装影响较大,所以胶接使用的工装应是精心

设计和加工的,以使热变形和残余应力最小,并能均匀地对被胶接件加压。
8) 质量控制   胶接质量应根据对不同部位所规定的缺陷允许值进行控制。

15
2 7  胶接结构耐久性设计
1
复合材料胶接结构耐久性系指在循环载荷和环境条件下结构的疲劳特性 。如同金属胶接
结构一样,现在还没有可靠的复合材料胶接结构寿命的估算方法,一般应通过试件或子结构
在飞机环境条件下的等幅或寿命循环试验来评定。
胶接结构的耐久性取决于胶黏剂性能、被胶接件的表面制备、载荷及环境条件、被胶接
件的结构特征和细节设计等因素。
国外根据胶接与螺接的对比试验研究的结果提出,在耐久性条件下,控制胶接设计的是

529
耐久性而不是静强度。
胶接连接设计为了达到被胶接件的破坏发生在胶层破坏之前的目的 ,主要采取以下 3 项
措施:第一,限制被胶接 件 的 厚 度, 或 者 采 用 更 为 复 杂 的 连 接 形 式, 比 如 嵌 接 和 阶 梯 形 搭
接;第二,采用很薄的被胶接件,或者对于中等厚度的被胶接件采用斜削的形式,以便使剥
离应力降到最小;第三,良好的表面制备以便保证胶层和被胶接件之间有良好的粘接。
当上述条件满足时,除了极端的湿热条件外,对于大多数情况,可以期待连接的可靠性没
有问题。湿热条件下低周加载 (几分钟或几个小时完成一次循环)引起的蠕变破坏最为关心。
实际上,胶接连接的剪应力分布是不均匀的,连接的两端应力最大,中部基本为零,只
要胶层长度内弹性响应的区域足够长,就能够 承 受 湿 热 条 件 下 的 低 周 循 环 载 荷。 经 验 表 明,
保证胶接长度上的最小剪应力不大于胶黏剂屈服应力的 1/10 就可以避免蠕变破坏。
此外,由于胶层开裂,连接也可以在湿热条件下发生蠕变破坏。
15
22  胶接连接强度分析概述
胶接连接的应力分析方法涉及的范围很广, 从 仅 考 虑 胶 层 平 均 剪 应 力 的 最 简 单 的 公 式,
到考虑细节的非常复杂的弹性力学方法,例如用断裂力学方法计算应力的奇异性。这两个极
端的折中方案是所希望的,因为满足结构连接的适当要求,通常并不依赖断裂力学量级上的
细节知识,而是更依赖胶接厚度尺度范围上的知识。因为,实际情况是厚度相对于载荷方向
上的尺寸还是薄的,沿被胶接件和胶层厚度上的应力变化比较缓和。因此,已经建立的大量
的计算分析方法基于忽略沿被胶接件厚度方向上的应力变化。其中也包括只考虑轴向变化的
一维模型方法。
有限元方法已经用于研究胶接连接行为的各种特性,但是也存在严重的缺陷,需要提醒
注意以便在分析中避免。主要问题是胶层厚度与有限元模型尺寸不匹配。为了达到足够的精
度需要在搭接板的末端设置精细的高阶网格,在离开搭接板末端较远处采用粗大的网格,其
间用中等密度的网格逐渐过渡,以便避免不必要的计算成本。否则,由于受元素尺寸比的限
制,或者迫使胶层采用粗大的网格,于是就达不到要求的计算精度;或者迫使采用过细的网
格,导致工作量大大增加。
目前工程上常用的分析方法是基于以 ha
rt
smi
th 为代表简化的一维方法,取自参考文献

6~9]。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因为这些方法已成功应用于连接设计,特别是飞机构件的连接
设计。相应计算程序 A4EI见参考资料 [
9]。用这些方法进行分析前, 需针对实际被胶接件
和所选胶黏剂,事先测出类似于 图 15
2 的 胶 层 剪 应 力 应 变 曲 线 及 其 他 特 性 参 数。 有 关 单 搭
接、双搭接、阶梯形搭接和斜面搭接连接的 静强 度 分 析 方 法 文 献 [
1] 有 详 尽 描 述。 应 指 出
的是,这些方法给出的 设 计 参 数 是 仅 考 虑 静 强 度 的 结 果, 工 程 应 用 时, 应 综 合 考 虑 其 他 因
素,特别是环境的长期影响。应通过必要的试验最后确定设计参数。

3  机 械 连 接
15

15
31  机械连接设计
15
3 1  机械连接设计特点
1
应用机械连接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① 由于复合材料本身属脆性 材 料, 致 使 多 排 钉 孔 传 力 时 的 钉 孔 载 荷 分 配 很 不 均 匀, 连

530
接破坏时,基本层压板的应变和应力较低;
② 螺接连接强度随纤维分布中 0
°层 百 分 数 的 变 化 远 小 于 无 缺 口 层 压 板 强 度。 应 力 集 中
系数 Kt 与 0
°层密切相关;
③ 连接的承载能力并不随着端距的增大而成比例增加;
④ 螺栓应承受剪切,避免螺栓受拉和弯曲。复合材料中的螺栓弯曲比金属要严重得多。
15
3 2  影响机械连接强度的主要因素
1
影响复合材料机械连接强度的因素远比金属多,了解这些因素,并在设计中加以考虑是
很必要的。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 5 类:
① 材料参数   纤维的类型、取向及形式 (单向带、织物)、树脂类型、 纤维体积含量及
铺层顺序;
② 工艺参数   工艺方法 (普通湿法、RFI、RTM 等) 及加工条件 (热压罐、真空袋);
③ 连接几何形状参数   连 接 形 式 (搭 接 或 对 接、 单 剪 或 双 剪 等)、几 何 尺 寸 (排 距/孔
径、列距/孔径、端距/孔径、边距/孔径、厚度/孔径等),孔排列方式,被连接板的间隙;
④ 紧固件参数   紧固件类型 (六角头螺栓、大底脚螺栓、抽钉、 凸头或沉头等)、 紧固
件尺寸、垫圈尺寸、拧紧力矩及紧固件与孔的配合精度;
⑤ 载荷因素   载荷种类 (静载荷、动载荷或疲劳载荷)、载荷方向、加载速率;
⑥ 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介质。
为了便于和加深理解复合材料机械连接的设计原则,下面介绍一些主要参数对挤压强度
的具体影响大小。
1) 铺层比例   航空航天飞行器结构上所采用的层压板一般均由 0
( °和 90
°、 ±45 °4 种铺
向角的单向铺层 组 成, 其 中 ±45
°层 所 占 的 比 例 对 层 压 板 的 挤 压 强 度 具 有 重 要 的 影 响。 当
°层含量较少时,层压板主要由 0
±45 °层 组 成 时, 极 易 引 起 剪 切 或 劈 裂 破 坏。 不 像 金 属 材 料
那样,只靠增加孔的端距就可以防止剪切破坏的发生,对于复合材料更重要的措施是保证一
定量的 ±45
°层的比例。随着 ±45
°层含量的增加,挤压强度随之增大。在推荐的连接区铺 层
范围内 (±45°层 ≥40% ,0
°层 ≥30% ,90
°层 =10%~25% ),挤压强度达到最大值,数值相
差约 5% 。当 ±45
°层含量继续增大时,挤压强度又有所减小。
在上述铺层范围内, ±45
°层含量不少于 50% 的层压板的特点如下:
① 在比表 15
2 要求的板宽和端距更小的情况下仍发生挤压型破坏;
② 载荷方向的变化对其强度影响较小;
③ 初始挤压破坏强度出现较早;
④ 承受剪切载荷能力较强,拉伸强度较低,在受拉多排紧固件连接设计中应慎重。
图 15
13 所提供的曲线可以明显地看出铺层比例是影响挤压强度的重要因素 。
2) 铺层顺序   铺层顺序是复合材料特有的影响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参数。铺层层数和

比例相同的层压板,铺层顺序可以有许多种,因此,层间应力会发生变化,对层压板的力学
性能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试验表明纤维铺叠顺序对复合材料层压板螺接接头的性能有较显著的影响 , 图 15
13 显
示出了碳纤维 AS/3501
6 复合材 料 层 压 板 ( °、40% ±45
50% 0 °) 挤 压 强 度 与 含
°、10% 90
°层结合比例的关系。此层压板的铺层比例是连接区通常采用的铺层比例。 由图可见, 挤压

强度随 0
°层结合比例的增加而明显地呈线性减小。
3) 拧紧力矩   挤压强度对层压板厚度方向上的夹紧力较敏感,对机械连接施加拧紧力

531
图 15
13  铺层顺序对 AS/3501
6 挤压强度的影响

矩能提高层压板的承载能力。一个完全拧紧的螺栓连接的挤压强度,可能高达一个销钉连接
挤压强度的 4 倍。用手拧紧螺母也能达到销钉连接强度的 2 倍。试验表明,在某一拧紧力矩
值之前,挤压强度随拧紧力矩的增大而增加,达到该值后,继续增大拧紧力矩,挤压强度不
再增加或增加甚微。过分地拧紧螺母反而会造成层压板的损伤,这是不利的。
图 15
14 给出了英国 HTS/RLA4517 碳 纤 维 复 合 材 料 层 压 板 挤 压 强 度 随 侧 向 约 束 的 变
化。当侧向约束达到 22MPa时,曲线趋于平缓,继续增大侧向约束力,强度仅略有增加。

图 15
14  挤压强度随侧向约束的变化

应当指出,由于复合材料的黏弹性行为,紧 固 件 的 夹 持 力 将 随 时 间 的 历 程 而 逐 渐 松 弛。
因此,对侧向约束所产 生 的 强 度 增 加 须 谨 慎 对 待, 尤 其 对 于 长 期 使 用 又 不 便 检 查 的 螺 栓 连
接。在确定许用挤压强度时应考虑螺栓夹紧力松弛的影响。
4) 连接形式   在复合材料结构中,连接形式是影响机械连接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同

双剪连接相比,单剪连 接 由 于 载 荷 偏 心, 挤 压 应 力 沿 板 厚 更 不 均 匀, 因 此 可 能 降 低 连 接 强
度。单剪对连接强度影响的大小与板厚有关,对于薄板,单剪对挤压强度影响不大,但对初
始挤压破坏强度有明显影响,最大可以降低 20% 。随板厚增加,单剪影响逐渐增大。
5) 板宽孔径比   板宽与孔径之比 (
( W/D) 主要影 响 复 合 材 料 机 械 连 接 的 净 拉 伸 破 坏

532
强度,随着板宽/孔径比的增加,机械连接破坏 模 式 从 净 拉 伸 逐 渐 过 渡 到 挤 压, 其 前 提 条 件
是端距足够大。由于挤压是局部现象,进一步增加 W/D 值, 连接强度不再增加, 反而会降
低连接效率。
图 15
15 给 出 了 T300/QY8911 复 合 材 料 几 种 层 压 板 的 挤 压 强 度 随 W/D 的 变 化 情 况。
由图可见,不同铺层层压板由拉伸型破坏向挤压型破坏过渡的比值 W/D 是不同的, 对于推
荐的连接区铺 层 产 生 挤 压 破 坏 的 最 小 W/D =5。 对 于 不 含 ±45
°层 的 正 交 铺 层 ( °、
50% 0
°) 以及 100%±45
50% 90 °层组成的层压板,需要较大的 W/D 值才能出现挤压破坏。
6) 端距孔径比对 挤 压 强 度 的 影 响   端 距 与 孔 径 之 比 (
( e/D) 主 要 影 响 复 合 材 料 机 械
连接的剪切强度。 在板宽满足 W/D ≥5 的 前 提下, 随着e/D 的增加, 连接的破坏模式由 剪
切过渡到挤压,在推荐的 连 接 区 铺 层 范 围 内,e/D 不 应 小 于 3。 对 于 含 ±45
°层 较 少 的 层 压
板,要求更大的e/D 值。
图 15
16 给出 T300/QY8911 复合材料几种层压板的挤压强度随e/D 的变化情况。从图
中可以看出,由剪切型破坏向挤压型破坏转化的e/D 值,是随铺层的不同而变化的。
7) 孔径板厚比等其他尺寸   当 W/D、e/D 和 D/
( t 为常数时, 随孔径增大, 机械连接
的破坏载荷增加, 但 挤 压 强 度 随 之 减 小。 约 当 D/ 0 时, 连 接 强 度 最 大。 随 D/
t=1 t的增
大,连接强度有所减小。当 D/
t=3 时,挤压强度约减小 13% 。

图 15
15 W/D 对 T300/QY8911 挤压强度的影响 图 15
16 e/D 对 T300/QY8911 挤压强度的影响

应当 提 醒, 如 果 紧 固 件 直 径 小 于 板 厚, 一
般为紧固 件 破 坏, 此 时 计 算 层 压 板 承 受 挤 压 载
荷的能力时,取其有效厚度te=D。
8) 载荷 方 向   对 于 强 度 和 刚 度 等 性 质 随

纤维方向 而 变 化 的 各 向 异 性 复 合 材 料, 钉 载 方
向与层压板 0
°纤维 方 向 的 夹 角 将 影 响 连 接 强 度。
图 15
17 给 出 了 T300/4211 及 T300/5222 碳 纤
维复合材 料 层 压 板 的 挤 压 强 度 与 载 荷 方 向 偏 角
之间的关 系。 图 示 表 明 挤 压 强 度 随 载 荷 方 向 偏
角的增大而 降 低。 有 试 验 结 果 表 明, 随 着 ±45
°
层比例的 增 加, 载 荷 方 向 偏 角 对 挤 压 强 度 的 影
响将减弱。 图 15
17  载荷方向对挤压强度的影响

533
9) 埋头孔   埋头孔对较薄的层压板挤压强度有明显影响,随着板厚的增加,影响将会

逐渐减小。
10) 湿热环境   温度、湿度和腐蚀等环境条 件 对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层 压 板 的 挤 压 强 度 有

显著影响,其影响程度见 15
34 节。
153
13  机械连接设计基础
(1) 机械连接设计一般要求   机械连接设计一般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① 连接的几何尺寸和铺层设计应满足强度要求,设计载荷下不能超过许用挤压应力;
② 机械连接设计要考虑今后修理的需要,容许使用下一级较大尺寸的紧固件;
③ 尽可能采用双剪连接形式;
④ 紧固件应承受剪切,避免受拉和弯曲;
⑤ 满足抗电化学腐蚀要求;
⑥ 考虑使用环境条件的影响和特殊要求。
2) 机械连接破坏模式   复合材料机械连接主要有以下几种破坏模式:

层压板的挤压、拉伸、剪切、劈裂和拉脱等单一型破坏 [图 15 18(a)],拉伸剪切 (或
劈裂)、挤压拉伸、挤压剪切和挤压拉伸剪切等 组 合 型 破 坏 [图 15
18(b)]; 紧 固 件 的 弯
曲失效、剪断和拉伸破坏等。

图 15
 a)  机械连接单一型破坏模式
18( 图 15
 b)  机械连接组合型破坏模式
18(

机械连接的破坏模式主要与其几何参数和 纤 维 铺 叠 方 式 有 关。 如 果 W/d 过 小 则 发 生 拉
伸破坏,如果e/D 过小则发生剪切 破 坏。 特 别 指 出, 如 果 被 连 接 的 层 压 板 0
°层 含 量 过 多 则
发生劈裂破坏,增大端距无济于事。劈裂和剪 切 破 坏 是 两 种 低 强 度 破 坏 模 式, 应 防 止 发 生。
当铺层合理,W/d 和e/D 足够大时发生 挤 压 破 坏。 挤 压 破 坏 是 局 部 性 质 的, 通 常 不 会 引 起
复合材料结构的灾难性破坏,是设计希望得到的一种破坏形式。当板厚度与钉直径之比较大
时,则可能发生紧固件的弯曲失效和剪断破坏。从既要保证连接的安全性又要提高连接效率
出发,对于单排钉连接,应尽可能使机械连接设 计 产 生 与 挤 压 形 破 坏 有 关 的 组 合 破 坏 模 式;
对于多排钉连接,除了挤压载荷外还有旁路载荷的影响,一般为拉伸形破坏。
3) 机械连接形式及其选择   复合材料结构的机械连接形式,按有无起连接作用的搭接

板来分,主要有对接和搭接两类,按受力形式分有单剪和双剪两类,其中每类又有等厚度和
变厚度两种情况 (见图 15
19)。
复合材料机械连接形式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534
① 连接设计宜采用双剪连接形式,尽可能避免连接效率较低的不对称单剪连接。
② 对于 单 剪 连 接 形 式, 宜 采 用 多 排 钉 连
接,排距应尽可能大些,使偏心 加 载引 起 的弯
曲应力降低到最小。应注意到, 当 用增 加 层压
板局部厚度的方法增强不对称连 接 时, 随板 厚
的增加,由偏 心 导 致 的 附 加 弯 曲 应 力 也 更 大,
相当程度上抵消了材料厚度增加所起的作用。
③ 碳纤维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一 般 不 会 产 生
塑性变形,这就导致多排紧固件 连 接载 荷 分配
的严重不均,因此,如有可能应 尽 量采 用 不多
于两排钉的连接形式。钉孔布置 应 尽可 能 平行
排列。
④ 设计合 理 的 斜 削 型 连 接 可 以 改 善 多 钉
图 15
19  机械连接基本形式
连接载荷分配的不均匀性,提高 连 接的 承 载能
力,设计的关键是斜削搭接板厚度和紧固件直径的选择。
4) 连接区的铺层设计要求   为提高复合材料机械连接的强度和柔性,除遵照一般的铺

层要求外,连接区的铺层设计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 应保证 ±45
°层比例不低于 40% ,0
°层 比 例 不 低 于 30% ,90
°层 比 例 至 少 10% 。 对 于
机械连接设计这一点至关重要。
② 对非常薄的层压板连接区局部应加厚以避 免 D/
t>4。 同 时 应 遵 循 一 般 规 则 D/
t≥1,
以避免紧固件破坏。
③ 在载荷过渡区,中面两侧应有等量的 +45
°和 -45
°层。
④ 应避免在连接区拼接纤维。
5) 机械连接几何尺寸要求   为防止复合材料机械连接出现低强度破坏模式,并具有较

高的强度,被连接板的几何参数一般应按表 15
2 选取,几何参数的定义如图 15
20 所示。
表 15
2  机械连接中几何参数的选择
列距/孔径 排距/孔径 边距/孔径 端距/孔径 孔径/板厚 划窝深度 H

S/D) (
p/D) (
SW/D) (
e/D) (
D/t) /mm

≥5 ≥4 5
≥2 ≥3 1≤D/
t≤2 H ≤0
7t

另外,还要求 连 接 的 几 何 尺 寸 应 考 虑 修 理 的 需 要, 即 容 许 修 理 后 采 用 直 径 大 一 级 的
螺栓。
6) 紧固件要求   为 防 止 电 化 学 腐 蚀, 复 合 材 料 结 构 应 选 用 与 其 电 位 接 近 的 钛、 钛 合

金、不锈钢、镍基高温合金等金属材料制成的紧固件。
① 紧固件直径的选择原则   紧固件直径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
 应保证被连接构件有足够 的 挤 压 强 度。 螺 栓 直 径 通 常 并 不 由 紧 固 件 的 额 定 剪 切 强 度

控制,而是由不超过层压板许用挤压应力的要求来控制;
 应正确考虑紧固件的直径与板厚之比,以保证紧固件具有足够的强度;

 紧固件应有足够的刚度,以 便 防 止 由 于 紧 固 件 的 严 重 弯 曲, 明 显 降 低 层 压 板 的 许 用

挤压应力。

535
图 15
20  机械连接几何参数定义

紧固件直径的初步选择应使其本身的剪切破坏与复合材料层压板的挤压破坏同时发生,即:
D/
t=4[
σbr]
/π[
τb] (
151)

式中  D———紧固件直径,mm;
t———层压板厚度,mm;
σbr———层压板的许用挤压强度, MPa;

τb]———紧固件的许用剪切强度, MPa。
为防止紧固件弯曲严重,紧固件直径宜稍微大于上述计算值。
② 紧固件形式的选用原则   紧固件形式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
 螺栓用于传载较大的结 构 连 接 部 位, 且 可 拆 卸; 铆 钉 用 于 不 可 拆 卸 的 结 构 处, 铆 钉

可应用的层压板厚度范围较小,一般为 1~3mm,且强度较低。
 在复合材料结构中,应避免碳纤维层压板与铝合金 (无涂层)、镀铝或镀镉的钢件等

直接接触,以便防止 产 生 电 偶 腐 蚀。 必 须 使 用 时, 需 加 绝 缘 层, 采 用 钛 合 金 或 不 锈 钢 紧 固
件,并进行湿装配。碳纤维复合材料与不锈钢同时使用时,需采取防腐措施,钛合金可直接
使用而不需任何防护。
 尽可能采用拉伸头紧固 件。 因 为 剪 切 头 紧 固 件 端 头 较 小, 容 易 转 动, 可 能 引 起 孔 的

损伤;剪切头紧固件只可以用在被批准的特殊结构。
 一般部位,推荐采用的螺栓与 孔 的 配 合 精 度 不 低 于 H9/h9, 重 要 接 头 采 用 精 密 铰 制

孔。在没有掌握干涉配合装配工艺时,不得采用干涉配合或过渡配合。
③ 螺栓拧紧力矩的要求   适 当 的 拧 紧 力 矩 将 明 显 地 提 高 螺 栓 连 接 的 强 度。 不 同 材 料、
不同直径和不同型号螺栓的拧紧力矩应按照有关标准选定。如无特殊规定,螺栓的拧紧力矩
一般可按表 15
3 选取。
表 15
3  螺栓拧紧力矩/Nm
螺 母 类 型

螺 纹 直 径 厚 型 薄 型 所有各型

沉头拉伸型、六方头型 所有各型 沉头剪切型


M5 3~5 2
3~32 2
3~29
M6 5~8 2
9~49 3
1~39
M8 10~15 64~10
8 10
2~113
M10 18~25 12
3~191 10
8~119
M12 25~30

536
7) 机械连接防腐要求   连接设计应杜绝产生电化学腐蚀的 3 个条件:电位差、电解质

和导电联接。应采取以下防腐措施:
① 选用材料匹配,可从根本上防止电偶腐蚀的发生;与碳/环氧复合材料匹配的金属是
钛合金和不锈钢等;
② 从设计上采取措施,防止 电 解 质 溶 液 积 聚; 从 工 艺 上 对 连 接 接 头 进 行 全 密 封, 防 止
电解质溶液渗入,避免腐蚀电池的形成;
③ 对不宜直接接触又必须相 连 的 材 料, 必 须 采 取 垫 玻 璃 纤 维 或 Kev
la 布、 涂 胶 或 涂 漆
等防腐措施;重要或易腐蚀部位,应该采取接头全密封的方法来防腐;
④ 连接中可采用湿装配,即连 接 时 在 紧 固 件 上 或 连 接 孔 中 涂 胶 进 行 装 配, 除 隔 离 外 还
会起到密封作用,在铆接中更应该重视湿装配的作用,因为湿装配不仅可以防腐,而且对铆
接中难以完全避免的工艺损伤有弥补作用。
8) 填隙要求   对非结 构 填 隙 垫 片, 相 接 触 零 件 的 间 隙 不 应 超 过 0
( 8mm。 过 大 的 间 隙
引起过大的螺栓弯 曲、 非 均 匀 挤 压 应 力 和 加 载 偏 心 任 何 超 过 0
13mm 的 间 隙 都 应 加 垫 片,
以便使夹紧引起的层间应力最小。
153
14  铆接连接设计
(1) 铆接设计要求   铆接设计的连接几何参数应参照 15
3 3 节表 15
1 2 规定的范围选
取。层压板的铺层设计应按 15
3 3 节规定的原则进行。
1
2) 铆钉的选取原则   铆钉的选取原则如下。

① 铆钉材料要求除能防止电 偶 腐 蚀 和 具 有 高 的 比 强 度 外, 还 应 具 有 良 好 的 塑 性, 以 满
足铆接装配工艺要求。为防止电偶腐蚀,应优先选用钛合金、纯钛和钛铌等铆钉。铝合金及
低合金钢铆钉,由于与复合 材 料 电 位 差 大, 不 宜 选 用。GH2132 和 镍 基 高 温 合 金 比 强 度 低,
较少采用;与碳接触的不锈钢紧固件应是永久性的,并用密封剂进行湿装配。
② 应优先选用双金属铆钉、拉 铆 性 环 槽 钉 和 抽 芯 铆 钉, 以 避 免 复 合 材 料 板 受 撞 击 和 孔
壁因钉杆胀粗而损伤。
③ 铆钉直径一般不应超过 4mm,否则不但成型困难,复合材料板也容易造成 损 伤。 在
满足结构要求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平头或半圆头钉头。
④ 在可拆卸的非受力或次受 力 构 件 以 及 某 些 内 部 构 件 上, 从 降 低 质 量 和 成 本 考 虑, 也
可使用少量铝合金铆钉,但铆接必须湿装配,并采取严格的防电化学腐蚀措施。
⑤ 不要锤击复合材料结构中的铆钉。如果在钉尾一侧使用垫片,能够使用压铆。
3) 提高拉脱强度的措施   在像舵面或口盖等蒙皮较薄的外表面结构,可采用在铆钉埋

头窝处安装钛合金或不锈钢加强窝等措施,以便提高蒙皮的拉脱强度。
4) 采用可靠的防电化学腐蚀措施   应该更重视湿装配的作用,因为湿装配不仅可以防

腐,而且对铆接中难以完全避免的工艺损伤有弥补作用。另外,应在复合材料与金属构件的
接触部位,采用垫玻璃布、涂胶或涂漆等防腐措施。重要或易腐部位,应该采取接头全密封
的方法来防腐。
5) 铆接工艺要求

① 制孔和铆接应符合规定的 工 艺 规 程。 在 制 孔、 划 窝 和 铆 接 过 程 中 应 进 行 严 格 的 质 量
控制和检查,重要部位还应进行无损检测。
② 制孔时的钻出部位应粘贴玻璃布或固化胶层,或者垫上工艺垫板以防损伤。
③ 复合材料构件和金属构件 相 连 部 位, 在 结 构 允 许 的 条 件 下, 尽 可 能 在 金 属 表 面 成 型

537
镦头,若在复合材料构件上成型,应加上钛、钛合金或不锈钢垫圈。
④ 为避免复合材料板 受 撞 击 和 孔 壁 因 钉 杆 胀 粗 而 损 伤, 铆 接 应 优 先 选 用 双 金 属 铆 钉、
拉铆性环槽钉和抽芯铆钉。
⑤ 对必须采用普通实心铆钉的部位,应尽可能选用压铆工艺。在无法实行压铆的部位,
才考虑进行锤铆,铆锤一般采用 MS
I型铆枪,忌用大功率铆枪。
⑥ 铆接实心铆钉时,在镦头成型部位必须加纯钛垫圈。
15
3 5  机械连接疲劳
1
机械连接是复合材料主承力结构的主要连接形式。为满足结构完整性要求,除静强度和
刚度外,机械连接还必须满足疲劳、损伤容限和功能要求。机械连接部位较大的应力集中使
它成为主承力结构的重要疲劳薄弱环节之一。由于 复 合 材 料 连 接 的 寿 命 预 估 方 法 尚 未 成 熟,
目前工程上确定疲劳强度的主要手段是试验,尤其在复杂环境条件下更是如此。
1) 疲劳失效准则   合理设计的机械连 接 要 考 虑 3 条 疲 劳 失 效 准 则, 在 湿 热/载 荷 谱 作

用下:
① 钉孔拉伸、剪切和挤压破坏;
② 钉孔永久伸长变形超过允许值;
③ 连接剩余强度低于设计要求值。
三条中任何一条最先达到,连接的寿命就终结。一般情况下钉孔永久伸长变形最先达到
限值,所以成为很重要的失效准则。
钉孔永久伸 长 变 形 的 限 值 取 决 于 其 可 能 损 及 结 构 完 整 性 的 后 果。 按 照 美 国 军 用 标 准
MIL A87221 的变形规定,航空器在任何允许的使用和维护中, 由温度、 载荷及其他因素引
起的结构变形不应:
① 妨碍或降低航空器的机械操作,或在操纵面与相邻结构之间引起卡死或干扰;
② 影响航空器的气动特性,以致不能达到保证的性能或飞行品质要求;
③ 在任一零件、组件或部件 上 产 生 有 害 的 变 形、 有 害 的 失 稳、 或 者 超 出 屈 服 点, 以 致
需要随后的维修;
④ 要求修理或更换任一零件、组件或部件。
钉孔变形作为结构变形的一种类型必须遵循上述变形规定。也就是要根据连接接头所在
具体结构部位上变形所引起的危害程度来控制变形的具体量值 。例如因气动弹性而对刚度有
严格要求的结构,则应严格控制钉孔挤压应 力, 保 证 寿 命 期 内 湿 热/载 荷 谱 作 用 下 复 合 材 料
的刚度降低和钉孔变形间隙及结构弹性变形和永久变 形 的 总 和 仍 在 结 构 刚 度 要 求 的 范 围 内 。
又如可能导致有害振动、噪声效应、运动机构卡死、受阻、表面不贴合、锁不到位和密封结
构漏泄等故障的具体部位,也应按具体情况限制钉孔永久伸长变形。而对于钉孔变形并不引
起明显不利后果的结构部位,则可以适当放宽限值。
2) 机械连接疲劳的特点和工程设计建议   层压板机械连接的工程设计建议如下:

① 层压板机械对称连接在一般机动谱及突风谱作用下,如果使用载荷对应的 K 值 小 于
67,则拉拉和压压疲劳并不严重,可按静强度准则设计。高速飞机湿 热/温 载 谱 和 K 值

较高的拉压疲劳作用下或不对称连接 设 计 必 须 注 意 疲 劳 问 题。 承 受 重 复 量 较 大、K 值 较 高
的疲劳载荷的个别连接应考虑疲劳强度;
② 复合材料主承力结构机械连接经过四倍设计使用寿命期内湿热/载荷谱的作用后, 钉
孔永久伸长变形一般不应超过 5% 直径。对于直径大于 10mm 的螺栓连接, 限制孔永久伸长

538
变形不得大于 0
5mm;
对于具有专门刚度要求的结构,其机械连接的孔变形限值应根据总刚度要求制订具体的
专门规定。对于钉孔伸长变形并不引起不利后果的结构部位,可以适当放宽孔伸长限制。
对于各种形式的不对称连接,要考虑局部弯曲引起的寿命降低,不宜直接用对称双剪连
接的孔伸长变形曲线来预估四倍寿命期末的孔伸长变形。
③ 要考虑多钉连接在疲劳过程中因钉孔伸长变形的变化而引起的载荷分配的变化 ;
④ 在当前制造工艺条件下一般不推荐使用干涉配合;
⑤ 螺栓连接设计中采用中等 拧 紧 力 矩, 将 有 助 于 提 高 连 接 的 疲 劳 寿 命。 考 虑 到 拧 紧 力
矩产生的有利的孔侧压紧,在使用过程中可能松弛,从安全起见,寿命分析中仍应按零拧紧
力矩和小拧紧力矩考虑。不宜使用过大的拧紧力矩,避免垫圈与复合材料间磨损加剧,而对
疲劳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⑥ 在分析预估方法尚不成熟 的 情 况 下 机 械 连 接 的 寿 命 主 要 靠 试 验 研 究 确 定。 在 全 尺 寸
结构寿命试验中监控钉孔永久伸长变形较为困难,钉孔变形的细致研究与验证,很大程度上
要依靠机械连接元件的试验研究;
⑦ 机械连接疲劳与湿热环境 作 用 后 剩 余 强 度 不 低 于 原 静 力 强 度。 疲 劳 对 工 艺 缺 陷、 表
面与内部分层不敏感,表现出较强的抗损伤扩展能力。疲劳加载下基体主控层压板的高周范
围及纤维主控层压 板, 在 发 生 急 剧 破 坏 前, 损 伤 的 宏 观 标 志 不 明 显, 为 使 用 中 提 前 检 测 损
伤、防止破坏造成了困难,应加以注意。
153
16  常用紧固件
(1) 紧固件选材   为防止电偶腐蚀,复合 材 料 结 构 应 选 用 与 其 电 位 接 近 的 钛、 钛 合 金、
不锈钢、镍基高温合金等金属材料制成的紧固件。
① 螺栓选材   在与复合材料 电 位 接 近 的 材 料 中, 只 有 钛 合 金 既 有 高 的 比 强 度 又 有 低 的
电位差。因此,钛合金成为复合材料结构连接的最佳选择材料。国外钛合金螺栓大部分是用
Ti6Al
4V 制 造 的。 该 合 金 固 溶 时 效 后 的 强 度 水 平 与 30CrMnSiA 调 质 后 相 当, 可 达
1100MPa,其密度为 4 42g/cm ,仅相当于 30CrMnS

iA 的 60% 。 与 Ti
6Al
4V 相 当 的 中 国
牌号是 TC4。我国还有 用 β 形 钛 合 金 Ti
22 制 造 的 各 种 螺 栓。 美 国 的 A286 钢 (中 国 牌 号
GH2132),具有耐热和耐蚀性能,也可用于制造中等强度的耐腐蚀螺栓。
② 铆钉选材   铆钉所用材料, 除 与 螺 栓 一 样, 要 求 能 防 止 电 偶 腐 蚀 和 具 有 较 高 的 比 强
度外,还应具有良好的塑性,以满足铆接装配工艺要求。铆钉一般选用纯钛 ( Ti) 和钛铌合
金 (
TiNb) 制 造。 铝 合 金 及 低 合 金 钢 铆 钉, 由 于 与 复 合 材 料 电 位 差 大, 不 宜 选 用。
GH2132 和镍基高温合金较重,比强度低,用量较小。
③ 紧固件用材料力学性能   国产紧固件用材料的室温力学性能列于表 15
4。
表 15
4  国产紧固件用材料的室温力学性能
材    料 化 学 成 分 密度/(
g/cm3) 热处理状态 σb/MPa τb/MPa

TC4 Ti
6Al
4V 4
42 固溶 + 时效 1175±100

TB2 Ti
5Mo
5V
8Cr
3Al 4
83 固溶 960 666

Ti
22 Ti
35Al
10Mo
8V
1Fe 4
84 固溶 890 706

TAi(纯钛) Ti 4
51 退火 353

Nb(钛铌合金)
Ti 55Ti
45Nb 5
80 退火 441~490 344

β1 Ti
11
5Mo
6Zr
45Sn 5
07 固溶 980 627

539
2) 紧固件的类型   常见的有如下 7 类紧固件:钛合金六角头、100
( °沉头螺栓、 钛合金
高锁螺栓、抗拉型钛合金环槽铆钉、钛铆钉、大底脚螺纹抽钉和单面抽钉和双金属铆钉。除
普通钛合金螺栓外,均属不可拆卸紧固件,可视结构具体情况选用。
15
32  主承力连接区设计
15
3 1  多钉连接设计特点
2
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与金属的最大差 别, 就 是 它 的 各 向 异 性 和 脆 性。 金 属 是 塑 性 材 料,
具有重新分配载荷的能力,这就使得多钉连接的各个钉孔受力均匀,校核强度时即可认为各
个钉均匀受载。但是复合材料属脆性材料,绝不可如此处理。通常 (纤维控制的) 复合材料
层压板到破坏以前一直呈线性,材料不会出现局部屈服或应力重新分配,基本不具有重新分
配载荷的能力。即使在极限载荷时,无论钢钉或钛钉连接,各排钉承载的不均匀性与初始载
荷时相比并没有多大改善。于是各个钉孔受力严重不均匀,这就影响了连接强度。优秀的连
接区设计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受载最严重一排螺栓的承载比例。
对于纤维复合材料层压板多 排 螺 栓 连 接, 在 受 拉 和 受 压 情 况 下 都 是 受 挤 压旁 路 载 荷 共
同作用支配的,想要达到高使用应变的关键是限制受载最危险部位的挤压应力。通过裁剪连
接的几何形状,可以得到使第一排或最外一排钉承受低挤压高旁路的钉载分布。对于连接效
率高的接头设计,在室温条件下基本蒙皮层压板中毛面积应变可以达到 0
005。
层压板的纤维铺叠方式是一个设计变量,优化连接使应变最大并不能保证是强度最高或
者质量效率最好的连接设计。支配复合材料螺栓连接设计的主要参数是必需传递的总载荷 ,
而不是周边结构的使用应变水平。
15
3 2  连接区设计一般原则
2
多钉连接设计应注意和遵循以下原则。
1) 首先设计连接区,然后扩展到基本结构。应优化连接区层压板的纤维铺叠方式,原

则是使连接传递的总载荷最大而不是周边结构的应变最大。
2) 各排钉的承载比例主要与被连接构件的相对刚度有关,为使多排钉连接承载比例比

较均匀,应尽量使被连接构件的刚度相近;紧固件的刚度也有一定影响。
3) 为提高多排钉连接的承载能力,应对参数进行优选。采取变钉径变厚度等措施,以

便降低最大承载孔的挤压应力;应采用均匀厚度的蒙皮和斜削搭接板的连接。采用斜削的搭
接板可以优化螺栓载荷分布,包括为了降低第一排螺栓承受的载荷。试验和分析表明,此种
连接效率较高,其他连接效率较差。但采用复合材料斜削搭接板时应注意,应采用斜削的垫
圈,不可用局部铣出一 个 平 台 来 安 装 螺 栓 和 螺 母, 因 为 这 种 加 工 方 法 可 能 使 表 面 有 小 裂 纹
出现。
4) 即使对于同样 的 材 料 和 铺 层, 上、 下 搭 接 板 的 总 厚 度 也 应 稍 微 大 于 中 间 蒙 皮 的 厚

度。其目的是使搭接板的应力低于蒙皮的应力,防止搭接板分层破坏;否则的话,破坏总是
发生在搭接板处。这是因为无论在受拉或受压情况下,在整个厚度上是否有夹持对其强度有
较大的影响。相对于被搭接板夹在中间的蒙皮而言,位于两侧的搭接板要弱一些。因此,即
使对于同样的材料和铺层,位于中间的蒙皮的挤压强度大于两侧搭接板的挤压强度,故两侧
搭接板的总厚度需要稍微大于中间蒙皮的厚度。
5) 避免蒙皮加强。作为基本设计原理,从成本和基于蒙皮可修理性两方面考虑,只要

可能就应避免蒙皮加强。在连接效率最大的螺接区域中,蒙皮加厚就意味着加厚范围外的螺
栓连接或螺接修理,不再可能恢复到结构极限强度。于是,只当从其他设计考虑认为是正确

540
时才允许蒙皮增强,但是接头自身不能受载到使周围结构达到不能修理的程度。
6) 接头强度对连接的几何形状和采用的纤维及树脂的种类是相当敏感的 ,但对在最佳

设计的纤维铺层范围内的微小变化不太敏感。对于碳纤维层压板多排连接 W/D 的最佳值约
为 4~5。
7) 连接设计要正确考虑紧固件直径/板 厚 比, 以 保 证 紧 固 件 不 是 薄 弱 环 节。 由 于 螺 栓

弯曲弹性变形的增加导致夹持力的减小和挤 压 应 力 许 用 值 的 明 显 降 低, 应 力 求 避 免。 因 此,
不能仅仅根据由常规的剪切强度来选择紧固件尺寸使质量降至最小的原则 ,还应当考虑紧固
件的刚度。
8) 采用通过衬套实现紧固件干涉配合的连接,与衬套相同外径的螺栓连接相比,强度

并未增加,一般还稍有降 低。 这 是 因 为 干 涉 配 合 带 来 的 钉 载 分 配 改 善 的 好 处 被 螺 栓 弯 曲 所
抵消。
9) 材料选择应扬长避短,不宜采用复合材料的零件应采用金属。斜削搭接板宜采用金

属,理由如下:
受拉伸多排钉连接组合件,采用复合材料斜削搭接板,斜削元件上采用凸头紧固件,如
果在螺栓头和螺母下面将斜削的纤维复合材料层压板弄平会产生危险的剥离应力和局部应力
集中,连接由于高剥离应力和层间应力而过早破坏。
如采用斜削垫圈将增加成本和装配工艺的复杂性。于是为方便紧固件的安装,采用在斜
削表面上局部弄平的金属搭接板,工艺简单,成本又低,而且避免了潜在的破坏模式。因此
是比较合适的。
T” 形搭接件和角盒件也 宜 采 用 金 属。 在 有 高 的 面 外 应 力 存 在 的 位 置, 复 合 材 料 也 是

不宜采用的。其数值很难解析预示和实验测量。基于同样理由,以及与采用铝合金相比成本
过高,角盒件采用复合材料也是不现实的。
由于采用金属材料,搭接板虽然稍微重一点,但是搭接板 (或紧固件) 较小的质量增加
是值得的,它可使大面积的厚蒙皮的效率达到最大。对于大的飞机来说,搭接板的质量占整
个机翼质量的 百 分 比 是 相 当 小 的, 不 应 只 根
据搭接板和紧固 件 的 最 小 质 量 来 评 价 搭 接 板
的效率。
10) 受 压 缩 载 荷 的 连 接 强 度 一 般 均 大

于受拉伸情况   精 心 利 用 上 述 原 则 的 例 子 如
图 15
21 所示。 优 化 的 搭 接 结 构 包 括 等 厚 度
蒙皮和带 斜 削 的 搭 接 板, 变 直 径 紧 固 件。 邻
近蒙皮对接处最 内 一 排 的 螺 栓 直 径 最 大,S/
图 15
21  参数优选的复合
D=3。在蒙皮上此处无旁路 载 荷,在 蒙 皮 内
材料多排螺接接头
端位置搭接板 上, 最 大 挤 压 载 荷 与 旁 路 载 荷
同时作用在该处,故搭 接 板 必 须 适 当 地 加 厚。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斜 削 板 的 板 厚 取 基 本 板 厚 的
5 倍为最佳。基本板厚为 12
1 7mm, 斜 削 板 总 厚 应 取 19
1mm, 即 上、 下 两 块 搭 接 板 厚 度
各为 95mm。中间两排 的 螺 栓 直 径 居 中,S/D =4。 最 外 一 排 螺 栓 直 径 最 小,S/D =5。 搭
接板外端的厚度不宜太小,应防止承载较大,而使层压板发生剪切破坏。
15
3 3  关键接头设计与分析
2
文献 [ 2] 第六章 “连接设计和分析” 给出国外 大 型 运 输 机 复 合 材 料 机 翼 关 键 接 头 设 计

541
研究实例,该例充分利用了上节的设计原则。该项研究遵循积木式的验证原则,在机翼关键
接头设计研究验证以前,进行了大量的开孔、单钉连接和多排钉连接的预先试验研究,以便
得到挤压旁路破坏包线,供验证有限元分析与经验方法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依据应力分析的结果确定机翼下后梁机身一侧的连接接头是临界部位 ,因为该接头结构
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必需逐个地分别研究其每个组成部分。试验研究包括 3 种试验件:桁条
过渡接头、蒙皮翼梁缘条与腹板连 接 的 角 盒 接 头 和 代 表 中 间 蒙 皮 和 梁 角 盒 连 接 的 技 术 验 证
试验接头。所有被连接板 (代表机翼蒙皮) 都是 T300/914 复合材料层压板, 搭接板是铝或
钛合金的,全部用钛合 金 紧 固 件。 通 过 精 心 的 实 施 各 项 措 施, 试 验 和 分 析 研 究 取 得 满 意 结
果,上述几个构件上的复合材料元件的毛剖面应力和应变分别达到 320MPa和 5000με左右。
15
33  机械连接静力分析
复合材料结构机械连接的静力分析一般包括以下 3 方面内容:
1) 从总体结构分析确定机械连接所受的外力,在进行连接分析时一般均已给出;

2) 由机械连接所受的外力确定各个钉孔处的挤压载荷和旁路载荷 ;

3) 评定机械连接的强度。有两种方法可供采用:一种方法是利用半经验破坏包线;另

一种方法是进行细节分析,然后利用材料的失效准则和特征曲线。
15
3 1  机械连接钉载分配有限元分析
3
目前确定复合材料机械连接载荷分配的方法主要有 3 种:经典的刚度方法、弹性力学方
法和有限元方法。本节只介绍应用比较普遍且适用性较广的有限元方法。有限元方法的优点
是既适用于多钉规则排列又适用于多钉非规则排列和复杂形状的连接 。其他两种方法请参阅
文献 [
1] 第四章。处理复合材料机械连接 时, 应 牢 记 两 个 与 金 属 不 同 的 特 点: 第 一 是 复 合
材料层压板的刚度和强度与载荷的方向有关;第二是复合材料层压板一直到破坏都呈现近似
的线弹性行为,几乎不具有载荷重新分配的能力。
鉴于 MSC/NASTRAN 程序在航空部门应用较多,因此主要介绍 利 用 NASTRAN 程 序
计算钉载分配应注意的事项。
1) 元素模拟   有限元素法求解钉载分配的要点是将紧固件 (钉) 视为钉元素,将钉元

素的两个端点置于被连接件的有限元网格节点上, 如图
15
22 所示。
① 紧固件的 模 拟   钉 元 素 的 力 学 特 性 有 各 种 方 法
表示,工程上通常用剪切钉元 ( CELAS2 等弹簧元) 及
梁元 (
BAR 元) 模 拟 钉。 但 梁 元 应 用 得 更 多, 这 是 因
为梁元可以考虑弯曲的影响。梁元即可用于双剪连接也
可用于单剪连 接, 而 弹 簧 元 仅 适 合 于 双 剪 连 接。 此 外,
为了比较精确地求出孔边应力场, 在钉与孔接触处可以
设置间隙元 (
GAP 元)。
应用 GAP 元求解 多 钉 连 接 钉 载 分 配 与 求 解 孔 边 应
图 15
22  连接分析的有限 力场时相比,有限元模型取法应有所不同。 一般在钉数
元网格示意图
目较多的非规则 分 布 复 杂 连 接 中, 不 宜 采 用 GAP 元 求
钉载分配,因为,钉与孔 接 触 面 未 知, 在 整 个 圆 周 上 都 要 设 置 接 触 元 素, 数 据 准 备 工 作 量
大,计算规模太大,且应用 GAP 元素的接触分析中要多次迭代计 算, 计 算 时 间 长。 参 考 文
献第四章对 GAP 元有详细的介绍。通常在工程分析中,可首先使用梁元或 弹 簧 元 求 解 出 钉

542
载的大小和方向,再使用间隙元进行钉孔周围的细节分析。
② 被连接板的模拟   被连 接 板 用 QUAD4 元 素 模 拟。 由 于 该 元 素 具 有 各 向 同 性、 总 体
各向异性或正交异性等 3 种 材 料 模 式, 因 此 是 NASTRAN 程 序 中 最 常 使 用 的 板 元 和 壳 元。
上述 3 种材料板均有薄膜和弯曲两种情况。当紧固件用梁元模拟时,一般采用弯曲板元。当
紧固件用弹簧元模拟时,用弯曲板元没有意义。对于单列多钉连接常用的几何尺寸,建议沿
板宽设置不少于 5 个节点,钉间不少于 1 个节点。
③ 一些研究结论
 对于单剪连接情况,应采 用 梁 元 和 弯 曲 板 元 模 拟, 不 可 采 用 弹 簧 元 和 膜 元 模 拟, 否

则将得出错误的结果,因为对于单剪连接膜元和弯曲板元的钉载分配截然不同;对于双剪连
接情况,膜元和弯曲板元的钉载分配的趋势是一样的;
 用正交异性即复合材料薄膜 板 元 和 弯 曲 板 元 计 算 得 到 的 结 果 与 用 各 向 异 性 材 料 薄 膜

板元和弯曲板元得到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
2) 钉的柔度   复杂机械连接中超静定内力的分配取决于被连接构件和钉的刚度。每个

钉对连接区柔度的贡献与钉的刚度、被连接构件的刚度和载荷偏心度有关。
① 线性分析   通常忽略钉与孔的摩擦和间隙,假 设钉的载荷变形行为在加载期间 自 始
至终是线性的。对于初步设计,钉的柔度α 可以采用下述比较简单且精度满足工程要求的关
系式:
α=L/KS=L/AsG (
152)

式中  KS———钉的剪切刚度;
As———钉的剪切面积;
G———钉的剪切模量;
L———钉的有效长度。
单剪情 况 的 有 效 长 度 L 取 被 连 接 板 总 厚 度 的 1/4, 双 剪 的 有 效 长 度 L 取 单 剪 值 的1/2。
式 (15
2) 只考虑了钉的剪切,忽 略 了 (单 剪 搭 接 ) 钉 弯 曲 和 刚 体 旋 转 的 影 响。 因 此 用 式

152) 得到的钉载分布稍微严重一些。

② 非线性分析   由单钉 连 接 的 挤 压 破 坏 试 验 可 得 到 载 荷位 移 (
Pδ) 曲 线, 一 般 采 用
双线性曲线模拟,如图 15 23 所示。在非线性强度分析中,应允许一些螺栓挤压失效, 但仍

然能承受载 荷。 采 用 非 线 性 分 析 可 更 精 确 地 进 行 载 荷 分 配 分 析, 使 强 度 预 估 也 就 更 准 确
一些。

图 15
23  双线性曲线模拟载荷位移 (
Pδ) 曲线

543
15
3 2  细节应力分析方法
3
在求出了钉载分布之后,即知道了各个钉孔处的挤压载荷和旁路载荷,就可用单钉孔连
接的分析方法,计算钉孔附近的细节应力或应变分布,然后,选择合适的失效准则和特征曲
线估算其强度和破坏模式。
单钉连接的理论分析方法主要有解析法和有限元素法。在进行有限元分析时,在像开孔
附近、连接过渡区附近等高应力梯度区,必须采用比较密的网格。连接分析应考虑图纸允许
的填隙垫片极限尺寸的影响,因为加垫片可能 降 低 连 接 强 度。 还 应 该 考 虑 制 造 参 数 的 影 响,
例如孔的垂直度和松配合孔等。
单钉连接应力分析方法详见参考文献 [
1] 第四章。
153
33  强度估算
(1) 失效准则   计算机械连接破坏载荷时需要先确定材料的失效准则,可供选用的一般
有最大 应 力、 最 大 应 变、 蔡希 尔、 蔡胡 和 霍 夫 曼 等 准 则。 对 于 机 械 连 接 比 较 常 用 的 是
Sun 失效准则,其表达式为:
Yamada
2 2
σ1j τi
槡( ) ( )


Sc
=L  L<1未失效,L≥1 失效 (
153)

式中  σ1j,τi———层压板中第i 层沿纤维方向的正应力和面内剪切应力;
X———单向板纵向拉伸 (或压缩) 强度;
Sc———[0/90]s 板 的 剪 切 强 度, 如 果 只 给 出 了 单 向 板 的 剪 切 强 度 S, 则 可 令

Sc=25S。
所以采用 Yamada
Sun 判据主要是因为它简单并抓住了主要矛盾,但由于它不考虑单向
板横向 (基体) 破坏对总体强度的影响,使某些受横向失效控制的估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有较
大差别,也无法反映这些板的失效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附加上最大应力准则或其他合
适的准则补充判据。
2) 特征线假设   估算机械连接破坏载荷同开孔情况一样,如果利用孔边应力按照某种

失效准则确定强度,其值将过于保守。因此将 开 孔 特 征 尺 寸 假 设 推 广, 提 出 了 特 征 线 假 设:
用离开孔边一定距离以某种函数表达的曲线上的应力代入失效准则确定机械强度 。
一般令特征曲线rc 有如下两种形式:
① 半圆形
rc=r0 +Rr (
154)

式中r0 为孔半径,Rr 为特征尺寸。
② 余弦曲线形
rc=r0 +Rt+ (
Rc-Rr) θ (
cos π≤θ≤π) (
155)

式中  Rt———拉伸特征尺寸;
Rc———压缩特征尺寸。
均由实验确定,如图 15
24 所示。
目前式 (
155) 用得更为广泛些。只要任何单向层中特征线上任何一点的应力满足所选

失效准则表达式等于 1 的 条 件, 就 认 为 发 生 总 体 失 效, 相 应 载 荷 即 为 失 效 载 荷。 应 当 注 意
到,特征线假设必须与 某 个 合 适 的 失 效 准 则 一 起 使 用 才 有 意 义。 即 使 采 用 同 样 的 特 征 线 函
数,对于不同的失效准则和不同的应力计算方法,相应的特征尺寸值是不同的。
用特征线法求破坏载 荷 的 步 骤: 先 按 某 种 理 论 分 析 方 法 求 出 钉 孔 在 特 征 线 上 各 点 的 应

544
变;然后计算出各单向层各点的主向应力;最后把求出的主向应力代入到预先选好的失效准
则 (例如 Yamada
Sun 准 则)。 最 先 使 任 何 单 向 层
中特征线上任何一点的应力 满 足 准 则 表 达 式 等 于 1
的载荷被确定为机械连接的破坏载荷。
15
3 4  经验分析方法
3
复合材料结构机械连接传统的静力分析一般方
法是,首先用有限元或其他方法确定各个钉孔处的
挤压载荷和旁路载荷后,然后选择受载较严重的一
些钉孔,逐个进行细节分析,以便得到钉孔区域附
近的应力分布,最后利用破坏假设和材料的失效准
则评定机械连接是否破坏。细节应力分析方法的弊
端是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要用到
失效准则,但问题是至今还没有一种公认有效的失
效准则,而且有些准则也带有经验的性质。一般来
图 15
24  按余弦变化的特征线
说,钉载分配分析是比较准确的,估算强度的误差
主要来自失效准则。采用由试验得到的破坏包线来判断连接是否破坏就避免了繁杂的细节分
析和令人争议的失效准则。
在用有限元或其他方法确定各个钉孔处的挤压载荷和旁路载荷后 ,现在通常选用经验分
析方法估算强度,即采用由试验得到的破坏包线来判断连接是否破坏,详细情况请参阅文献
1] 第四章或文献 [
[ 2] 第六章。
1) 拉伸载荷情况   在挤压和旁路载荷的共同作用下,假定满足下列方程时接头发生拉

伸破坏:
Kbcσbr+Ktcσnet=σb (
156)

式中  σb———光滑层压板拉伸强度;
σbr———被研究受载螺孔的挤压应力;
σnet———由旁路载荷引起的净截面拉伸应力;
Kbc———受载孔挤压应力集中减缩系数;
Ktc———开孔拉伸应力集中减缩系数。
Ktc=1+C( Kte-1) (
157)

Kte=2+ (
1-D/W )3

158)

W/D-1
{ [
Kbc= 1+C 1+ (
W/D-1)-1
5× /
W D+1
×θ /(
W/D-1) ]} (
159)

式中  Kte———各向同性材料同样几何形状的开孔应力集中系数;
W ———单列多排钉试件板宽,多列多排钉试件的钉间距;
D———试件孔径;
θ———可取 1
0;
C———应力集中减缓因子,如图 15
26 所示。
式 (
156) 的左边可以看作是作用在钉孔处的挤压载荷和绕过钉孔的旁路载荷对拉伸应

力所产生贡献的总和,当其达到光滑层压板拉伸强度σb 时发生破坏。
另外当挤压应力达到挤压破坏强度σbru时接头发生挤压破坏:

545
σbr=σbru (
1510)

式中  σbru———挤压破坏强度。
破坏包线如图 1525(a) 所 示, 其 中 斜 线 段 AB 代 表 满 足 式 (
156) 的 拉 伸 破 坏, 平 直

段 BC 代表满足式 (
1510) 的挤压破坏。
2) 压缩载荷情况   在挤压和旁路载荷的共同作用下,假定满足下列方程时接头发生挤

压破坏:
σbr+σnet=σbru (
1511)

满足下列方程时接头发生压缩破坏:
Ktcσnet=σc (
1512)

式中  σc———光滑层压板压缩强度。
当缺乏填充孔的 Ktc值时,可取受拉开孔的 Ktc值和 1 的平均值。
破坏包线如图 15 b) 所示,其中斜线段代表满足式 (
25( 1511) 的挤压破坏,垂直线段

代表满足式 (
1512) 的压缩破坏。

图 15
25  破坏包线

3) 应力集中减缓因子 C  应力集中减缓因子 C 考虑了复合材料特有的各向异性、不均



匀性、非线性和损伤等材料特性,C 值由复合材料试件的试验结果确定。
应力集中减缓因子 C 值是应用 经 验 方 法 的 关 键。 由 于 各 向 同 性 材 料 开 孔 和 受 载 孔 的 应
力集中系数是已知的, 只 要 C 值 确 定 了, 通 过
线性关系就可以求 得 复 合 材 料 应 力 集 中 折 减 系
数,从而可以估算连接强度。
图 15
26 给 出 了 根 据 单 钉 连 接 大 量 常 温 试
验结果得到的 C 值随铺层 变 化 的 曲 线。 曲 线 主
要根据 T300/QY8911 的 试 验 数 据, 同 时 也 参
照了 T300/5222 和 T300/4211 的试验结果,图
中标注了机械连接的试验参数。
C 值一般在 0~1 0 之间,如果层压板的 0 °
层比例 太 大, ±45
°层 比 例 太 少,C 值 将 大 于
图 15
26  应力集中减缓因子
1,失去 了 应 力 集 中 减 缓 因 子 的 意 义, 但 仍 可
C 随铺层比例的变化
用来预示单钉连接强度。
如果缺乏试验数据,对于碳纤维树脂基体复合材料,在推荐的连接区铺层范围内,C 值
可以取层压板所含 0
°层的百分比。

546
4) 破坏包线   破坏包 线 是 在 得 到 钉 载 分 布 后 用 经 验 分 析 方 法 估 算 连 接 强 度 的 基 本 依

据。破坏包线由单钉连接试件和单 (无载) 孔试件得到,方法如下:
由无载孔 (填充孔) 试件拉伸或压缩强度可以得到横坐标上的旁路应力点;
由挤压破坏的宽板 (
W/D=6~8) 试件的挤压强度得到挤压强度截止线;
由应力集中减缓因子 C 值和连接的几何形状确定代表拉伸破坏的斜线段。
15
34  机械连接强度校核
15
3 1  全碳纤维复合材料许用挤压强度值
4
本节数据不仅适用于单钉连接,同时也是多钉连接强度的基础。所给连接强度数据全部
是受拉伸载荷的结果,用于压缩载荷时将偏于安全。
1) 许用挤压强度值   为保证结构的完整性,许用挤压强度值一般不应大于初始挤压破

坏强度,因此,许用挤压强度值的选取与挤压失效准则密切相关。失效的定义不同,确定的
初始挤压破坏强度有很大差异。失效准则 有 两 类: 一 类 基 于 应 力, 保 证 连 接 有 足 够 的 强 度;
另一类基于受载孔的变形,保证连接有足够的刚度。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基于受载孔变形的准
则,不同国家、不同部门选取的孔失效变形从 0
5% 到 6% 不等。
推荐按下列原则确定受载孔 的 初 始 挤 压 破 坏 强 度: 取 载 荷位 移 曲 线 上 第 一 个 斜 率 突 变
点和孔径变形 4% 所对应的值中的较小者。经验表明,初始挤压破坏强度的最小值可取挤压
强度σbru的一半。
初始挤压破坏强度与挤 压 强 度 σbru 的 比 值 大 小 与 材 料 体 系 和 铺 叠 方 式 有 关。 一 般 来 说,
该比值随 ±45
°层 比 例 的 增 加 而 减 小。 对 于 连 接 区 常 用 的 层 压 板, 比 值 一 般 在 0
55~0
66
之间。
许用挤压强度值的选取还应考虑连接的重要程度、结构特点、载荷种类、耐久性和使用
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在规定拧紧力矩下,许用挤压强度值可按下式确定:

σbr]=CwCeCpCdCsCenKσbru (
1513)

式中  Cw ———挤压强度宽度修正系数;
Ce———挤压强度端距修正系数;
Cp———挤压强度载荷方向修正系数;
Cd———挤压强度孔径修正系数;
Cs———挤压强度单剪连接修正系数;
Cen———挤压强度环境修正系数;
K ———考虑初始破坏、耐久性、老化和 工 艺 质 量 等 因 素 影 响 的 系 数, 通 常 取 K 值 在
0 66 之间;
50~0
σbru———挤压强度, MPa。
几种复合材料的挤压强度如图 15 27 所示,各种修正系数如图 15
 28 所示。
对于连接区常用的层压 板 ( 0°层 =25~50% , ±45
°层 ≥40% ,90
°层 =10~25% ), 在
W/D≥6、e/D≥4、D/ t=1 0、D=5mm、双剪连接、 拧 紧 力 矩 4Nm、 室 温、 干 燥 条
0~2
件下,T300/QY8911 许用挤压强度值可取 550MPa,T300/4211 可取 460MPa。
公式 (
1513) 首先公开发表在参考文献 [
 1] 第五章。该公式简洁、 方便、 有效。 用从
试验得到的各种修正系数考虑了众多参数的影响,避免了传统上既要校核挤压,又要校核拉
伸,还要校核剪切强度的繁杂作法。这种方法已得到国内外的认可,成功应用于多种飞机结

547
构连接设计。
2) 挤压强度   为充分发挥复合材料的承载能力,连接设计中几何参数的选择一般均要

求产生挤压型破坏或与挤压相关的组合型破坏。因此,发生挤压型破坏的挤压强度是连接设
计的基础。但是破坏模式不仅与几何参数有关,还与铺叠方式有关。在连接区要求的铺层范
围内,取 W/D=6 和e/D=4 就可以基本保证发生挤压型破坏。本节给出的各种层压板的挤
压强度均由 (极限) 破坏载荷除以挤压面积 Dt得到。
图 15
 a) 给 出 了 T300/QY8911 和 T300/5222 复 合 材 料 层 压 板 的 挤 压 强 度 σbru。 图
33(
15
 b) 给出了 T300/4211 复合材料层压板的挤压强度σbru。试验参数如下: 试 件 受 双 剪,
33(
试件孔径为 5mm,板宽不小于 6 倍 孔 径, 端 距 不 小 于 4 倍 孔 径, 孔 径板 厚 比 为 2, 载 荷 方
向与 0
°纤维方向一致。夹具为钢制,其刚度约为试件刚度的 8 倍,采用 30CrMnS
iA 钢 制 螺
栓加载。孔 与 螺 栓 的 配 合 精 度 为 H8/h8, 螺 栓 拧 紧 力 矩 为 4Nm。 垫 圈 内 径 5
5mm, 外
径 10mm。

图 15
 a) T300/QY8911 和 T300/5222 挤压强度
27(

图 15
 b) T300/4211 挤压强度
27(

3) 挤压强度修正系数   当实际使用参数与得到图 15
( 27 的参数不相同时, 需对图中所
给的挤压强度进行修正,才能应用。 本 节 给 出 的 挤 压 强 度 修 正 系 数 主 要 根 据 T300/QY8911
层压板的试验结果,也参 照 了 T300/5222 和 T300/4211 的 结 果, 适 用 于 碳 纤 维 树 脂 基 复 合

548
材料层压板。本节所用层压板代号见表 15
5。
表 15
5  层压板代号
层压板代号 铺层比例(
0°/±45
°/90
°) 铺 层 顺 序

2 70/20/10 [
45/0/0/-45/0/0/0/90/0/0]

4 50/40/10 [
45/0/-45/0/90/0/45/0/-45/0]

6 30/60/10 [45/0/-45/0/45/90/-45/0/45/-45]

8 0/100/0 [±45] 5s

9 50/0/50 [
0/90]5s

10 25/50/25 [
45/0/-45/90]
2s

① 挤压强度宽度修正系数 Cw   图 15
 a) 示 出 了 几 种 代 表 性 层 压 板 的 挤 压 强 度 宽 度
28(
修正系数 Cw 。

图 15
 a)  挤压强度宽度修正系数 Cw
28( 图 15
 b)  挤压强度端距修正系数 Ce
28(

② 挤压强度端距修正系数 Ce  图 15
 b) 示 出 了 几 种 代 表 性 层 压 板 的 挤 压 强 度 端 距
28(
修正系数 Ce。
③ 挤压强度载荷方向修正系数 Cp  图15 28(c) 示出了两种层压板的挤压强度载荷方向
修正系数 Cp,基本上概括了 推 荐 的 连 接 区 的 铺 层 范 围。 一 般 来 说,0
°层 愈 多, 挤 压 强 度 受
载荷方向的影响愈大, 即 Cp 降低得 愈 多; ±45
°层愈多, 挤压强度受载荷方向的影响愈小,
即 Cp 降低得愈少。

图 15
 c)  挤压强度载荷方向修正系数 Cp
28(

④ 挤压强度孔径修正系数 Cd  当机械连接几何尺寸 (


W/D、e/D 和 D/
t 等) 和受力形

549
式等都一样时,孔径尺寸愈 大, 其 强 度 就 愈 低。 图 15
27 是 依 据 孔 径 5mm 得 到 的, 当 用 于
较大孔径时应采用图 15
 d)示出的孔径修正系数 Cd 进行修正。
28(
⑤ 挤压强度单剪修正系数 Cs  图 15
 e) 给 出 挤 压 强 度 单 剪 连 接 修 正 系 数 Cs。 应 当
28(
指出,飞机实际结构上的单剪连接,由于受周围构件的支持,偏心引起的弯曲效应比支持不
足的试验情况要小许多。因此,实际结构应用此处的 Cs 将偏于保守。

图 15
 d)  挤压强度孔径修正系数 Cd
28( 图 15
 e)  挤压强度单剪修正系数 Cs
28(

⑥ 挤压强度环境修正系数 Cen  环境对复合材料层压板的挤压强度有显著影响。 在推荐


的连接 区 铺 层 范 围 内,T300/QY8911 和 T300/4211 层 压 板 挤 压 强 度 环 境 修 正 系 数 Cen 在 表
15
6 中给出。
表 15
6  挤压强度环境修正系数 Cen
材    料 环境条件 Cen 材    料 环境条件 Cen

100℃ 吸湿 1% 0
75 82℃ 吸湿 1% 0
83
T300/QY8911 T300/4211
130℃ 吸湿 1% 0
67 100℃ 吸湿 1% 0
75

153
42  单钉连接强度校核
(1) 被连接板挤压强度校核   被连接板的挤压强度按下式校核:
σbr=Pbr/Dte≤ [
σbr] (
1514)

式中  Pbr———钉载,N;
D———孔直径,mm;
te———板的有效厚度,定义为:
te=t,当t≤D;
te=D,当t>D;

σbr]———许用挤压强度, MPa。
应当说明,因为宽度和端距的影响已经在许用挤压强度值中考虑,因此,拉伸和剪切强
度将自动满足,不必校核。
2) 紧固件的剪切强度校核   单剪连接紧固件的剪切强度按下式校核:

τ=4Pbr/πD ≤ [
τ] ( 15)

15
式中   [
τ]———紧固件的许用剪切强度值。
3) 螺栓弯曲破坏曲线   传统的紧固件尺寸的设计指南一般基于紧固件的剪切强度和许

用的 d/t 比值的限制。然而,这样一个通用的准则有时欠保守,有时过分保守,这取决于被
连接板的相对尺寸和传递载荷的搭接板的材料而定。现介绍国外采用的一个更广泛适用的选

550
取紧固件尺寸的方法,它考虑了被连接板的挤压强度、紧固件的剪切强度和螺栓弯曲破坏的
可能性,如图 15
29 所示。假设弯曲破坏既是蒙皮又是搭接板的 d/
t 的函数。
图 15
29 的曲线仅针对双剪连 接, 除 了 中 间 蒙 皮 的 挤 压 许 用 值 以 MPa 单 位 计 量 外, 其
余均是无量纲的。该图 表 明, 对 于 较 小 的 d/
t2 值 (
t2 是 一 块 搭 接 板 的 厚 度 ), 大 约 d/
t1 =
0 时 (
1 t1 是中间蒙皮的厚度) 使复合材料连接的许用挤压应力值达到最大。 弯曲破坏曲线
表明,对于较低的 d/ t 值,包括蒙皮和搭接板,螺栓的弯曲破坏可能发生在被连接板的挤压
强度与紧固件的剪切强度比 值 较 低 的 情 况。 随 着 比 值 d/
t2 的 增 大, 由 于 偏 心 较 小, 螺 栓 弯
曲破坏的可能性减小,于是紧 固 件 的 剪 切 强 度 就 成 为 限 制 因 素。 最 后, 当 比 值 d/
t2 变 得 很
大时,搭接板的挤压强度成为强度截止线,如图 15
29 左上部的虚线所示。还应注意到,图
上的螺栓弯曲曲线只是近似的,当获得更多的试验数据时还需要进行修改。除了必需单独计
算的净剖面破坏模式以外,所有其他可能的破坏模式都画在这个图上。

图 15
29  单排螺栓连接弯曲破坏曲线

15
4 3  多钉连接强度校核
4
多排钉连接与单排钉连接的不同之处在于钉排所处的剖面不仅有挤压载荷 (钉载) 而且
还有旁路载荷。因此,对于多排钉连接情况,只考虑钉载引起的挤压破坏是不够的,还必须
考虑挤压载荷和旁路载荷之间相互干涉的共同作用对拉伸和压缩破坏的影响 ,其破坏包线如
图 15
25 所示。各个钉孔的挤压强度校核与单钉连接一样。旁路载荷对钉的剪切强度没有影
响,因此钉的剪切强度校核方法也与单钉连接相同,故不再赘述。
1) 受拉伸载荷情况

① 挤压强度校核   已知钉载 Pbr后,挤压强度校核同单钉连接情况一样, 按式 (
1513)

进行校核。对于均匀板厚且紧固件尺寸相同的情况,只需选择沿载荷方向承载比例最大的钉
孔进行挤压强度校核。
② 拉伸强度校核   受拉多排钉连接的拉伸强度校核只需将 15
3 1 节的式 (
3 156) 右

边的σb 换成层压板许用拉伸应力 [σ],即:
Kbcσbr+Ktcσnet= [
σ] (
1516)

式中   [
σ]———层压板许用拉伸应力, MPa,[ σ]=Ext[ ε];
Ext———层压板纵向拉伸弹性模量, MPa;

ε]———层压板许用拉伸应变。

551
设计许用应变数值基准可为 A 基准 或 B 基 准。 采 用 何 种 数 值 基 准 应 根 据 具 体 工 程 项 目
的结构设计准则而定。一般来说, 对 于 不 进 行 结 构 试 验 的 构 件 或 单 传 力 结 构 要 求 采 用 A 基
准值;对于多路传载和破损安 全 结 构 采 用 B 基 准 值。 对 于 碳 纤 维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许 用 拉
伸应变一般采用如下数值:“
A” 基准,[
εA ]=0 B” 基准,[
0082;“ εB]=0
0090。
当排距不小于四倍孔径和端距不小于三倍孔径时,在推荐的连接区铺层范围内不会发生
剪切破坏。
2) 受压 缩 载 荷 情 况   受 压 缩 载 荷 多 钉 连 接 的 挤 压 强 度 校 核 只 需 将 15
( 3 1 节 的
3
式 (
1511)右边的σbru换成层压板许用挤压强度值 [
 σbr],即:
σbr+σnet= [
σbr] (
1517)

参 考 文 献

1  谢鸣九主编 复合材料连接手册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5


10
2  沈真主编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手册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1
11
3  陈绍杰主编 复合材料设计手册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0
12
4  欧洲航天局 空间结构用复合材料设计手册 飞机强度研究所译,1992
5 ASMI
nte
rna
tiona
lHandbookComi
tte
eEng
ine
ered Ma
ter
iasHandbook,Vo
l l1,Compo
sit
es
6 Ha
rtSmi
th,LJ
Adhe
siveBondedS
ing
leLapJ
oin
ts 112236,1973
NASA CR
7 Ha
rtSmi
th,LJ
Adhe
siveBondedDoub
leLapJ
oin
ts 112235,1973
NASACR
8 Ha
rtSmi
th,LJ
Adhe
siveBondedSc
arfandS
teppedLapJ
oin
ts 112237,1973
NASA CR
9 Ha
rtSmi
th,LJ
De
sign Me
thodo
logyf
orBonded
Bo
ltedCompo
sit
eJo
int
sADA117342 (
AFWALTR81
3154),1982
10 Co
llngs,T ATheS
i treng
tho
fBo
ltedJ
oin
tsi
nma
lti
uir
ect
iona
lCFRPLami
nat
esARCCP1380,1977
11 Ga
rbo,SPandOgonowsk
i,J
MEf
fec
tofVa
rianc
eand Manu
fac
tur
ingTo
ler
anc
esont
heDe
signS
treng
thandL
ifeo

Ma
chan
ica
llyFa
stenedCompo
sit
eJo
int
sADA101657
1981
12 Co
llngs,T ATheS
i treng
tho
fBo
ltedJ
oin
tsi
nma
lti
uir
ect
iona
lCFRPLami
nat
esARCCP1380,1977
13 Ha
rtSmi
th,LJ
Bo
ltedJ
oin
tsi
nGr
aph
iteCompo
sit
es 144899,1976
NASATR
14 Ha
rtSmi
th,LJ
Ma
chan
ica
llyFa
stenedJ
oin
tsf
orAdvanc
edCompo
sie—Phenomeno
t log
ica
lCons
ide
rat
ionandS
imp
le
Ana
lys
is,p
res
ent
edt
otheCon
fer
enc
eonF
ibr
ousCompo
sit
esi
nSt
uct
ureDe
sign
1978
15 Bun
in,B L
Cr
iti
calJ
oin
tsi
nLa
rgeCompo
sit
ePr
ima
ry Ai
rcr
aftS
truc
tur
es 3914, Vo
NASACR lume Ⅰ —Te
chn
ica

Summa
ry,1985
16 Bun
in,B L
Cr
iti
calJ
oin
tsi
n La
rgeCompo
sit
ePr
ima
ry Ai
rcr
aftS
truc
tur
esVo
lumeⅡ —Te
chano
logy Demons
tra
tion
Te
stRepo
rt,NASACR
172587,1985
17 Bun
in,BLandSagu
i,RL
Cr
iti
calJ
oin
tsi
nLa
rgeCompo
sit
ePr
ima
ryAi
rcr
aftS
truc
tur
esVo
lumeⅢ —Anc
ila
ryDa
ta
Te
stRe
sul
ts,NASACR
172588,1985
18 Ne
lson, W D,Bun
in,BL, Ha
rtSmi
th,LJ
Cr
iti
calJ
oin
tsi
nLa
rgeCompo
sit
ePr
ima
ryAi
rcr
aftS
truc
tur
esNASA
3710,1983
CR
19  谢鸣九 国外大型飞机复合材料主承力连接区设计技术研究总结623s
9901
35
20  迟坚,谢鸣九 复合材料机械连接钉载分配有限元分析研究 航空学报,19 (
7),1998
21  谢鸣九 复合材料单钉连接疲劳强度研究623s
9901
38

552
第16 章   损伤阻抗 、 耐久性和
损伤容限

工程结构在规定的寿命期内,必须能够实现它们的功能,同时还要满足安全性和经
济性的目标。它们会遭遇到一系列的事件,包括载荷、环境甚至损伤 事 件,这 些 事 件
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多次出现,并会引起结构的退化,从而会影响结构实现 它 们 功
能的能力。
把检测计划与对损伤威胁的认识 (包括损伤扩展速率和剩余强度) 结合在一起的概念称
之为 “损伤容限”。具体地说,结构的损伤容限是指机体结构在给定的不做修理的使用期内,
存在由疲劳、腐蚀、环境、意外事故和其他原 因 引 起 的 损 伤 时, 仍 能 承 受 设 计 载 荷 的 能 力。
损伤容限的主要目标是安全性。
耐久性考虑通常与损伤容限一起来满足经济性和功能性目标。具体地说,耐久性是指结
构在它预期的使用寿命期间,抵抗疲劳开裂、腐蚀、热退化、剥离、分层、磨损和外来物冲
击损伤,保持所要求的强度和刚度的能力。结构在受到预期的使用载荷和环境谱时,必须具
有适当的耐久性,以在整个寿命期间不会因频繁的维护、修理和更换零件而引起高昂的成本
代价。耐久性主要是经济性考虑。
应该把所有的结构都设计成损伤容限的和耐久的。当使用复合材料时,通常的设计目标
是满足或超过用其他材料制造的同样结构所具有的设计使用和可靠性目标 。由于复合材料有
着优良的疲劳阻抗和腐蚀阻抗,因此有助于满足这个目标,但复合材料的某些特殊特性使得
在研制安全、耐久的结构时,会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要求。

1  飞机复合材料结构耐久性/损伤容限设计要求
16

16
11  军用飞机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特殊要求
161
11  耐久性要求
( 2006 “联合使 用 规 范 指 南———飞 机 结 构” 的 要 求   在 其 中 一 节 “疲 劳 开 裂/
1)JSSG
分层” 的 “要求的理由” 中指出:“与金属结构一 样, 复 合 材 料 结 构 必 须 要 设 计 得 使 检 查 或
修理由于工具掉落这样的低能量冲击损伤而产生 的 经 济 负 担 最 小。 特 别 是 对 有 机 复 合 材 料,
应考虑服役使用引起的损伤 (如低能量冲击损伤、 维 护 和 操 作 损 伤 等),而 且 必 须 研 究 它 们
对修理、维护和功能的 潜 在 影 响。 应 该 验 证: 表 面 不 易 见 到 的 损 伤 不 会 导 致 零 件 的 随 后 退
化、功能削弱 或 要 求 进 行 维 护 可 见 损 伤 定 义 为 距 离 1
5m 目 视 可 见 的 损 伤 (凹 坑 深 度 为
5mm),目的是要保证不会由于使用曝露产生昂贵的维护成本。 应 检 查 结 构、 可 能 的 使 用

和 维 护 环 境 来 确 定 典 型 的 损 伤 源 。 为 了 实 现 这 一 目 标 , 把 结 构 划 分 为2 种 区 域 , 第1 种
是由维护或其他损伤源 引 起 的 出 现 几 率 比 较 高 的 区 域; 第 2 种 是 使 用 中 结 构 受 损 概 率

553
较 低 的 区 域 。 这 两 类 区 域 的 具 体 要 求 见 表 16
1。 还 有 另 外 两 种 会 给 结 构 带 来 经 济 负 担
的威胁,它们是停飞时的冰雹损伤和地面使用时的跑道碎石损伤。结构能够承受的冰
雹 尺 寸 要 代 表 90% 以 上 可 能 遇 到 的 冰 雹 。 选 择 的 跑 道 碎 石 尺 寸 要 包 括 在 地 面 可 能 出 现
的大多数损伤物体。这些物体的速度取决于武器系统,冰雹和跑道碎石要求的细节见
表 16
2。
表 16
1  低能量冲击损伤及其损伤阻抗要求(工具冲击)
区 域 损 伤 源 损 伤 水 平 要    求

 不超 过 8
1J 的 冲
7mm 直径冲击头
12  2 倍设计寿命 期 内 无 功 能 性 障 碍 或 不 需 要 结 构
1区 击能量或目视可检
低速 修理,且不渗水不会由于一次 5 5J的冲击,产生目
易受冲击区 损伤(冲 击 能 量 不 低
垂直于表面 视可检损伤
于5
5J)

7mm 直径冲击头
12  不超 过 8
1J 的 冲
2区  2 倍设计寿命期后无功能性障碍;若 损 伤 目 视 可
低速 击能量或目视可检
不易遭受冲击区 检,外场修理后不渗水
垂直于表面 损伤

表 16
2  低能量冲击损伤及其损伤阻抗要求(冰雹和跑道碎石)
区 域 损 伤 源 损 伤 水 平 要 求

冰   雹:
  直径 20
3mm
  均匀分布
 所有的垂直表面   密度 =09  2 倍设计寿命期内无功能性障碍,或 不 需 要 结 构
  冲击点中心间
和向上的水平表面 4m/s
 27 修理无目视可检损伤
距 20mm
 垂直于水平表面
与垂直表面成 45
°
跑道碎石:
  可 能 冲击到的   直径 12
7mm  2 倍设计寿命期后无功能性障碍;如 果 损 伤 目 视
     无
结构   密度 =3 可检,外场修理后不渗水
  与飞机速度相当

结构应该设计得在两倍设计使用寿命期间,在严重的环境条件下,上述损伤源不会引起
需要进行检查和修理的损伤。与上述要求相关的试验的载荷与环境条件与耐久性试验所用的
相同。”
2) 具体的损伤阻抗要求

① 蜂窝夹层结构控制面   这 种 结 构 必 须 设 计 得 很 轻, 而 且 很 容 易 用 备 件 更 换, 并 可 在
场站修理。这种结构不允许水分侵入,也可不要求立即修理。对这类结构允许的冲击能量水
平可适当降低,即当受到 0 7J的冲击时不会产生外表面目视易检 (
5~0 25mm 深或穿透)
的损伤。
② 层压板主结构   见表 16
1 和见表 162。
③ 操作和踩踏载荷要求   复 合 材 料 结 构 还 需 具 有 抵 抗 制 造 或 航 线 使 用 时, 通 常 可 能 遇
到的操作或踩踏引起损伤的能力,对此的建议见表 16
3。
3) 重复的低能量冲击   要研究重复的低能量冲击对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冰雹撞击、工

具掉落或由于踩踏引起的损伤可能是目视不可检的,若在某一区域内的反复冲击可能会影响
结构的耐久性。应根据可能遇到的损伤类型划分结构区域,并在研制试验程序中评定这些区
域耐久性对损伤源的敏感性。如果在研制试验中证实某一区域的耐久性对重复冲击损伤源是

554
敏感的,则应在全尺寸试验件上模拟这种损伤,并验证这种损伤的影响。

表 16
3  操作载荷与踩踏载荷的损伤阻抗要求
载荷类型 可接近性 要    求

很难接近(只能用指尖接触) 23kg/26cm2
操作载荷
在头上容易接近(可用手抓住或悬挂) 68kg/26cm2

很难接近(很难立足) 140kg/130cm2(一个脚掌的面积)
踩踏载荷
从上面容易进入(可以 2g 踩踏或跳到结构上) 270kg/130cm2(一个脚掌的面积)

161
12  损伤容限要求
(1) 缺陷尺寸假设
① 缺陷尺寸假设的依据 这是损伤容限设计的关键之一。它取决于损伤的检测能
力 而可检性的门槛值则取决于定期检测的方式和手段。一般来说有下列 3 种定期检

测方式:
 巡回目检:在一定的距离 以 外, 用 目 视 检 测, 主 要 是 穿 透 损 伤 和 纤 维 断 裂, 即 目 视

易检损伤;
 目视详细检测:借助于外 来 的 光 线 和 放 大 镜 等, 在 清 洁 的 表 面 进 行 目 视 检 测, 以 检

测目视勉强可见的冲击损伤 (BVID);
 用超声 C 扫描、X 射线、错位散斑干涉法等对目视不可检的损伤进行详细检测。

对于冲击损伤,需要确定可检性门槛值δd。考虑到黏弹 性 会 使 凹 坑 深 度 随 时 间、 老 化、
热循环和机械疲劳等因素而衰减,实际使用的可检性门槛值应当是衰减后的值,它应至少等
于或大于δd,在有的情况下,初始的冲击凹坑深度假设δi 可能会是δd 的 3 倍。
对于分层,虽然在制造过程中 的 超 声 C 扫 描 能 够 检 测 出 大 于 12
7mm 直 径 的 分 层, 但
必须考虑到出现漏检的可能性。产生分层的另一种原因是在铺贴时不慎遗留在层间的预浸料
背衬纸或分离膜,目前的检测手段有可能将此漏检。
值得指出的是确定 漏 检 损 伤 (缺 陷) 尺 寸 是 制 定 订 货 方/承 制 方 验 收 准 则 的 任 务 之 一。
同时在确定这一尺寸时,需要在零件中所有可 能 出 现 的 损 伤 (缺 陷) 和 在 制 造/装 配 过 程 中
消除它们的现实可能性之间权衡利弊。
② 缺陷尺寸假设   在对复合 材 料 结 构 进 行 损 伤 容 限 设 计 时 主 要 考 虑 冲 击 损 伤、 分 层 和
划伤这 3 种形式,特别是使用中由于外来物低速冲击源产生的损伤。因其可能在使用的任意
时刻 (包括刚刚投 入 使 用 时) 出 现, 而 且 在 整 个 使 用 期 内, 很 难 用 常 规 的 目 视 检 测 方 法 检
出,故把它归入初始缺陷。
 冲击损伤   规定为目视勉强可检 (
a BVID) 的冲击损伤或所考虑部位在使用中 可 能 遇
到的最大冲击能量产生的损伤。下列标准可供选用:
 由 25
4mm 直径半球形端头冲击物,以在使用中可能遇到的最大能量 (不超过 136J)
冲击产生的损伤;
 由 25
4mm 直径半球形端头冲击物产生目视勉强可检 (
BVID) 的凹坑 (深度不超过
5mm)。

取上述二者中较小者。应该注意,对于不会遭受外部冲击的飞行安全结构,如内部的框
和梁,应当采用比较低的冲击损伤要求,比如 27J。
 分层和划伤   可选用表 16
b 4 所给出的初始缺陷/损伤尺寸假设。

555
表 16
4  初始缺陷假设

缺陷/损伤类型 缺陷/损伤尺寸

划    伤 长 100mm,深 0
50mm 的表面划伤

分    层 分层面积当量于直径为 50mm 的圆,并具有相对所在位置最危险的形状

2) 剩余强度要求

① 含初始缺陷的军用飞机结 构   含 有 上 节 所 规 定 的 初 始 缺 陷 尺 寸 的 结 构, 必 须 能 承 受
20 倍寿命中出现 1 次的 最 大 内 部 元 件 载 荷 Pshy。 如 果 Pshy 小 于 使 用 载 荷, 则 为 使 用 载 荷;
如果 Pshy大于使用载荷,则不必大于 1 倍寿命中所出现最大载荷的 1
2 倍, 如表 16
5 所示。
这一要求应在 2 倍不修理使用寿命后满足。

表 16
5  剩余强度要求

Pshy① 可 检 度 检查间隔 放大系数 Pshy① 可 检 度 检查间隔 放大系数


PFE 飞行可检 1 次飞行 ② 100 PSV 专门检查 1年 50
PGE 地面明显 1 天(
2 次飞行)② 100 PDM 场站或基地检查 1/4 倍寿命 20
PWV 巡回可检 10 次飞行 ② 100 PLT 不可检 1 倍寿命 20

  ① Pshy=M 倍寿命检查间隔出现 1 次的 最 大 平 均 内 部 元 件 载 荷。 若 PDM 或 PLT 小 于 使 用 载 荷, 则 取 Pshy为 使 用 载


荷;若 Pshy大于使用载荷,则不大于 1 倍寿命中所出现最大载荷的 1
2 倍。
  ② 损伤最大的设计任务。

② 含初始缺陷的民用飞机结构  AC20
107A 中规定:“应该证明,由制造和使用中能实际
预计到 但不大于按所选检测方法确定的可检门槛值)的冲击损伤,不会使结构强度低于使用

承载能力。这可通过由试验数据支持的分析,或用试样、元件或结构件级的试验来证明。

3) 损伤扩展要求   通常将复合材料结构归为缓慢 “裂纹” 扩展结构,为此可采用两种

设计概念,即损伤无扩展概念和损伤扩展概念。
① 损伤无扩展概念   设计通 常 采 用 损 伤 无 扩 展 概 念, 损 伤 无 扩 展 应 通 过 由 试 验 支 持 的
分析或由试样、元件或结构件的疲劳试验来验证。损伤无扩展循环数应反映复合材料的疲劳
分散性,试验还应考虑环境的影响。若采用损伤无扩展设计概念的结构,在规定的检查间隔
内出现明显的缺陷/损伤扩展时,必须重新设计。
② 损伤扩展概念   采用损伤扩展概念设计的前提条件是:对可能出现的每种缺陷/损伤
类型,在使用载荷谱下的扩展特性有可靠的数据。同时给出这一扩展规律的统计变异性,并
能证实所给出的检测方法足够可靠。
16
12  民用飞机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特殊要求
16
121  咨询通报 AC20
107A “复合材料结构” 的有关内容
在咨询通报 AC20
107A “复合材料结构” 中涉及到损伤阻 抗、 耐 久 性 和 损 伤 容 限 的 条
款如下:

d 一般通过限制设计应变水平来处理冲击损伤。

g 应该证明,由制造和使用中 能 实 际 预 计 到 (但 不 大 于 按 所 选 检 测 方 法 确 定 的 可 检
门槛值) 的冲击损伤, 不 会 使 结 构 强 度 低 于 设 计 承 载 能 力。 这 可 通 过 由 试 验 数 据 支 持 的 分
析,或用试样、元件或结构件级的试验来证明。
 结构的验证———疲劳/损伤容限

对复合材料结构的评定,应基于 FAR23
571,23
572,25 571 和29
571,27 571 中的

556
适用要求。对完整结构和/或主要结构段进行分 析 或 试 验 的 性 质 和 范 围, 取 决 于 以 前 对 类 似
结构进行疲劳/损伤容限 设 计、 结 构 制 造、 试 验 和 使 用 的 经 验。 当 没 有 类 似 结 构 的 经 验 时,
应进行由 FAA 批准的对部件、结构件和元件的结构 研制试验。下列考虑是使用复合材 料 体
系时特有的,并应当在申请者所选择的验证方法中得到体现。当选择损伤容限或安全寿命方
法时,应对所考虑结构的几何形状、可检性、有益的设计实践和损伤/退化类型给予重视。
1) 损伤容限 (破损安全) 评定

① 应该对结构危险区域的结 构 细 节 件、 元 件 和 结 构 件 进 行 重 复 载 荷 试 验, 以 确 定 结 构
对损伤扩展的敏感性。这种试验是证实损伤容限要求中无扩展方法的基础。这种试验应该评
定环境对缺陷扩展特性的影响和无扩展的有效性。 试 验 用 的 环 境 应 适 合 于 预 计 的 使 用 情 况。
重复载荷也应能代表预计的使用情况。重复载荷试验还应包括一些在制造、装配和使用时可
能出现的、并与所用检测技术一致的典型损 伤水平 (包 括 冲 击 损 伤)。 应 按 照 生 产 规 程 和 工
艺来制造和装配损伤容限试验件,以使试验件代表生产型结构。
② 应确定初始可检损伤的大 小, 并 与 制 造 和 使 用 时 所 用 的 检 测 技 术 相 一 致。 应 该 用 对
固有缺陷或用机械方 法 制 造 的 损 伤 施 加 重 复 载 荷 循 环 的 办 法, 来 获 得 缺 陷/损 伤 扩 展 数 据。
为证实无扩展概念所要施加的循环数应是统 计 上 有 效 的, 并 可 根 据 对 载 荷 和/或 寿 命 的 考 虑
来确定。对扩展或者无扩展的评定,应由试验数据支持的分析,或由试样、元件或结构件级
的试验来完成。
③ 应确定剩余强度评定用的 损 伤 大 小。 用 部 件 或 结 构 件 试 验, 或 用 试 验 数 据 支 持 的 分
析来完成剩余强度评定时,应考虑这种损伤。这一评定应证明,结构的剩余强度等于或大于
规定的设计载荷 (认为是极限载荷) 所需的强度;还应证明,刚度特性的改变未超出可接受
的水平。对于无扩展概念应在重复载荷循环后进行剩余强度试验。
④ 应编制包括检查频率、范围和方法在内的检查程序,并在维护计划中包括这些内容。
检查间隔的确定,应使得损伤在从初始可检尺寸扩展到所要求剩余强度对应的极限尺寸的这
段时间内能被检测出来。对无扩展设计概念的 情 况, 应 把 检 查 间 隔 定 为 维 护 计 划 的 一 部 分。
在选择这样的检查间隔时,要考虑带有假定损伤时所对应的剩余强度水平。
⑤ 结构带有明显的离散源 (例 如 非 包 容 发 动 机 破 坏 等) 引 起 的 损 伤 时, 应 能 承 受 在 完
成一次飞行期间合理预计的静载荷 (认为是极限 载 荷)。 损 伤 大 小 应 基 于 对 飞 行 任 务 以 及 与
每一离散源有关的可能损伤的合理估计。
⑥ 在损伤容限评定中,应考虑可能引起材料性能退化的温度、湿度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2) 疲劳 (安全寿命) 评定   应在计及适当环境影响的条件下,通过部件疲劳试验或由

试验数据支持的分析来完成疲劳验证。应按照生产规程和工艺来制造和装配试验件,以使试
验件能代表生产型结构。应进行足够的部件、结构件、元件或试样试验,来确定疲劳分散性
和环境影响。可以用部件、结构件和/或元件 试 验, 来 评 定 带 冲 击 损 伤 结 构 的 疲 劳 响 应; 这
些冲击损伤水平是在制造、装配和使用时可能 出 现 的 典 型 损 伤, 且 与 所 用 检 测 方 法 相 一 致。
如果能用结构件和/或元件试验可靠地预计冲击 损 伤 的 影 响, 并 在 疲 劳 试 验 或 疲 劳 试 验 的 结
果分析中考虑了这些影响,则可以用一制造状态的试验件来进行部件疲劳试验。在疲劳试验
时应证实,刚度特性的变化没有超出可接受的水平。应基于试验结果确定更换寿命,并应提
供一个合适的检查大纲。
161
22  与军机要求的差别
(1) 剩余强度水平   对民用飞机结构,当含有在制造和使用时未检出的缺陷/损伤时,结

557
构在其预期的寿命期间必须能承受极限载荷,并且不影响其使用功能。对军用飞机结构,要求
则低一些,其必须承受的载荷按不可检结构为 20 倍寿命中出现 1 次的最大内部元件载荷。
2) 初始缺陷尺寸假设   对军用飞机,明确规定了冲击损伤的尺寸,或是按最大冲击能

量 (对较厚的 板 为 136J), 或 是 按 由 凹 坑 深 度 定 义 的 可 检 性 (对 较 薄 的 板 为 2
5mm 深 凹
坑)。对民用飞机则没有这样的规定,只是用 “由制 造 和 使 用 中 能 实 际 预 计 到 (但 不 大 于 按
所选检测方法确定的可检门槛值) 的冲击损伤” 来定义。虽然这里没有明确说明采用目视方
法来检测,但最 常 用 的 检 测 方 法 仍 然 是 目 视 检 测, 当 然 要 考 虑 照 明 条 件。 在 MILHDBK
17F 中曾提出,对靠近模具一 侧 (内 表 面) 的 冲 击, 目 视 可 见 的 凹 坑 深 度 门 槛 值 为 0 25~
5mm,对靠近真空袋一侧 (外表面) 的冲击,目视可见的凹坑深度门槛值为 1
0 3mm。
16
1 3  与适航条例符合性验证的方法
2
图 16
1 和图 16
2 给出了对民用飞机结构静强度验证和损伤容限评定流程图 ,图 中 数 字
是咨询通报 AC20
107A 中的有关条款。

图 16
1  复合材料飞机结构静强度验证流程

图 16
2  复合材料飞机结构损伤容限评定流程

558
2  缺陷/损伤种类
16

按照出现的时机可以把损伤分为两类,即在零件制造过程中出现的结构异常称为制造缺
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结构异常称为使用损伤。
16
21  制造缺陷
制造缺陷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铺 贴 和 固 化 成 形 过 程 中 产 生 的, 例 如 空 隙、 分 层、
脱胶、夹杂、贫脂或富脂、树脂固化不完全、纤维方向偏离 (或纤维弯曲)、铺层顺序错误、
纤维间有空隙等;另一类是在机械加工、装配和运输过程时产生的,例如刻痕、擦伤、钻孔
不当、拧紧力矩过大及冲击损伤等。
16
22  使用损伤
使用损伤主要是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冲 击 损 伤, 冲 击 可 按 外 来 物 冲 击 能 量 来 分 类。 子 弹、
非包容发动机碎片、鸟撞等外来物冲击称为高能量冲击,它一般也是高速冲击,这种冲击通
常产生穿透损伤,同时伴随有一定范围的分层。雷击也可能击穿结构蒙皮,产生深度分层和
烧灼。这些损伤均目视易检。生产或维护用工具的掉落,叉车、卡车和工作平台这一类维护
设施的撞击,操作人员无意中发生的粗暴 踩 踏, 起 飞 或 着 陆 时 从 跑 道 上 卷 起 的 石 头、 螺 钉、
轮胎碎片的撞击,以及地面停放或空中飞行时冰雹的撞击等称为低能量冲击,其中多数是低
速冲击。实际上冲击损伤模式不仅取决于外来物冲击能量的大小,还与受冲击层压板的厚度
密切相关。对薄蒙皮或薄面板夹层结构,冲击损伤主要表现为纤维断裂,甚至穿透,除了会
降低其压缩和剪切强度外,更重要的是会使水分侵入夹层芯,使结构的耐久性出现问题。而
对中等厚度 (多指小于 6mm) 的 层 压 结 构, 冲 击 损 伤 从 表 面 往 往 很 难 察 觉, 但 在 内 部 可 能
已产生了大范围损伤 (主要是分层和基体裂纹),因 此 会 大 大 降 低 其 压 缩 承 载 能 力, 从 而 降
低了结构的损伤容限而出现安全问题。
16
23  缺陷/损伤影响的强度评定
根据对多种复合材 料 体 系 (主 要 是 碳/环 氧 树 脂 体 系, 并 包 括 碳/双 马 来 酰 亚 胺 体 系 )、
多种缺陷/损伤类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 (室 温 干 燥、 湿 热、 干 冷) 对 静 强 度 和 疲 劳 强 度 影
响的试验数据,可以得到下述的缺陷/损伤影响的强度评定。
1) 拉伸载荷   多数对拉伸载荷是危险的缺陷形式,如切口和沟槽,某种程度上都是可

检的,含切口层压板的剩余强度主要取决于它们的宽度,而基本上与它们的形状无关。在确
定结构设计许用值时可以用 含 6
35mm 开 孔 的 试 验 结 果 来 考 虑 同 一 尺 寸 边 缘 切 口 引 起 的 强
度降。
2) 压缩载荷

① 与制造和使用中可能出现的 缺 陷 (包 括 直 径 达 50mm 的 分 层、 含 制 孔 缺 陷 的 孔、 划
伤及高达 2% 的空隙率等) 相比,由 12 4mm 直径半球形冲击头产生的低速冲击损伤
7~25
是最严重的损伤形式。
② 直径 6
35mm 充填无载孔引起的压 缩 强 度 降 可 以 覆 盖 除 冲 击 损 伤 外 的 其 他 缺 陷 (直
径达 38
1mm 的分层、含制孔缺陷的孔、划伤及高达 2% 的空隙率等) 产生的影响。
③ 前表面目视勉强可检的冲击损伤 ( BVID) 有可能使其静压缩强度降低约 60% 。
④ 含缺陷/损伤试样的压缩 S
N 曲线相当平坦,它们的条件疲劳极限 ( 106 循环对应的
疲劳强度) 一般为含相应缺陷试样静剩余强度的 60% 左右。 当承受飞机随机疲劳载荷谱时,

559
其疲劳门槛值则还要高一些。
⑤ 含冲击损伤的试样在疲劳载荷下的损伤扩展没有明确的规律性可循 。
图 16
3 至图 16
5 所示的试验结果概括了上述结论。

图 16
3  各种缺陷/损伤形式对静压缩强度的影响比较

图 16
4  各种缺陷/损伤形式对压缩疲 图 16
5  含冲击损伤试样在常幅压缩 (
R=10) 和
劳性能的影响比较 谱载荷下疲劳性能的比较

3  疲劳 、 损伤和断裂的特点
16

各向异性、脆性和非均质性,特别是层间性能远低于层内性能等特点,使复合材料层压
板的失效机理与金 属 完 全 不 同, 因 而 它 们 的 损 伤、 断 裂 和 疲 劳 性 能 也 有 很 大 差 别。 另 一 方
面,复合材料构件制造目前主要靠人工铺贴和热压成形,再加上加工、运输过程中可能受到
的外来物冲击,其制件会比金属制件更易带有程度不等的缺陷/损伤。 表 16
6 概述了影响复
合材料结构与金属结构疲劳和损伤容限的因素比较。

560
表 16
6  影响疲劳和损伤容限的因素比较
内    容 金    属 复 合 材 料

主要损伤原因 疲劳、腐蚀、应力腐蚀 外来物冲击、制造损伤

关键损伤类型 裂纹 冲击损伤、分层

危险载荷形式 拉伸 压缩

应力应变行为 有屈服阶段 大多直至破坏均呈线性

静强度 不敏感 相当敏感


缺口敏感性
疲劳 非常敏感 不敏感

破坏前损伤的可检性 通常目视可检 可能目视不可检

损伤扩展 沿主裂纹扩展,并有规律可循 多种损伤形式扩展,尚无规律可循

湿热环境对性能的影响 不敏感 必须考虑

静强度和疲劳分散性 小 大

16
31  主要的缺陷/损伤类型
裂纹是金属飞机结构的主要损伤形式。复合材料结构的关键缺陷/损伤形式是界面脱胶、
分层和低能量 (特别是低速) 外来物产生的冲击损伤。冲击损伤的威胁在于当内部产生大范
围基体开裂和分层时,外表面往往仍目视不可检,但其压缩承载能力已大幅度下降 (外表面
目视勉强可检的冲击损伤可使其压缩强度降为无损强度的 40% )。分层是复合材料层压结构
特有的损伤形式。生产过程中工具坠落、撞击;使用过程中跑道碎石及冰雹、鸟类等外来物
冲击,以及局部层间应力集中或结构超载,都可能引起内部分层。这类损伤的存在和扩展对
层压板或结构强度和刚度下降的影响是显著的。
16
32  缺口敏感性
金属一般都具有屈服阶段,而 复 合 材 料 往 往 直 至 破 坏 其 应 力应 变 曲 线 仍 呈 现 线 性, 所
以复合材料的静强度缺口敏感性远高于金属。但复 合 材 料 的 疲 劳 缺 口 敏 感 性 则 远 低 于 金 属,
其疲劳缺口系数 (一定循环次数下,无缺口试件疲劳强度与含缺口疲劳强度之比) 远小于静
应力集中系数,并且在中长寿命情况下接近于 1。
16
33  疲劳性能
金属对疲劳一般比较敏感,特别是含缺口结构受拉拉疲劳时,其疲劳强度会急剧下降,
但复合材料一般都显示有优 良 的 耐 疲 劳 性 能。 对 于 常 用 的 纤 维 控 制 的 多 向 层 压 板, 在 拉拉
疲劳下,它能在最大应力为 80% 极限拉伸强度的载荷下经受 106 次循环。 在拉压或压压疲
劳下,其疲劳强度略低一些, 但 106 次 对 应 的 疲 劳 强 度 一 般 约 为 相 应 静 强 度 的 50% 。 特 别
是压压疲劳下含冲击损伤 试 样 在 106 次 对 应 的 疲 劳 强 度, 一 般 不 低 于 相 应 静 强 度 的 60% 。
另外含冲击损伤和分层的 复 合 材 料 结 构 在 疲 劳 载 荷 下, 一 般 很 难 观 察 到 它 们 在 疲 劳 下 的 扩
展,即使出现损伤扩展,也往往出现在寿命后期,并且很难确定其扩展规律。
16
34  刚度降
对金属结构,一般不考虑由疲劳载荷引起的刚度变化,但对复合材料结构,特别是承受
高周疲劳的直升机旋转部件 (如旋翼桨叶),有时需要加以考虑。
16
35  分散性
复合材料静强度和疲劳强度的分散性均高于金属,疲劳强度尤为突出,因此在对复合材
料结构进行疲劳验证时,除寿命分散系数外,有时还同时考虑载荷放大系数。

561
16
36  环境影响
除了极高的温度,一般不考虑湿热对金属强度的影响。但复合材料结构则必须考虑湿热
环境的联合作用。这是因为复合材料的基体通常为高分子材料,湿热的联合作用会降低其玻
璃化转变温度,从而引起由基体控制的力学性能,如压缩、剪切等的明显下降。对金属结构
腐蚀是严重的问题,而复合材料结构通常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

4  损 伤 阻 抗
16

损伤阻抗是近年来被复合材料界特别关注的一个新领域,由于复合材料有着优良的疲劳
和耐腐蚀特性,但对冲击 有 着 特 殊 的 敏 感 性, 因 此 在 最 新 出 版 的 MILHDBK
17F “复 合 材
料手册” 中,已特别将损伤阻抗列为与耐久性等同的复合材料设计要求,本节将重点介绍国
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概况。
在这里讨论的内容中 所 用 的 损 伤 阻 抗, 与 结 构 对 具 体 事 件 中 出 现 的 各 种 损 伤 的 阻 抗 有
关,它对设计师通常是结构质量方面的考虑,对使用者来说是经济性方面的考虑。考虑到可
能对商用和军用飞机的威胁,损伤阻抗覆盖了大范围的损伤状态。基于具体的结构构型和设
计细节,有些损伤形式对结构性能构成的威胁比其他的大。下面将着重讨论已知的损伤阻抗
机理,以及为不同应用选择具体材料形式或设计构型时期盼的性能折中方案 。
迄今为止最为重视的复合材料 冲 击 损 伤 特 征 是 分 层 和/或 元 件 脱 胶 阻 抗。 在 20 世 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在通过材料研制来改善这一性能方 面 做 了 大 量 的 工 作。 这 些 工 作 包 括 韧 性 树
脂体系、缝合、Z 向销和纺织材 料 形 式 (通 过 不 同 程 度 的 厚 度 方 向 增 强)。 还 发 现 纤 维 的 应
力应变性能对由纤维破坏控制的 冲 击 损 伤 阻 抗 是 很 重 要 的。 玻 璃 纤 维 和 芳 纶 的 高 拉 伸 破 坏
应变使它们对冲击载荷下破坏的阻抗远高于碳纤维。最后发现冲击损伤阻抗还取决于结构构
型和局部设计细节。已经注意到区分用夹层芯子材料和离散元件来加强复合材料结构的冲击
损伤特征是前者的例子。层压板铺层顺序、在胶接元件处的局部增厚、嵌入胶层、离散结构
元件的附近和冗余的机械紧固件,是结构细节对冲击损伤阻抗至关重要的一些例子。
在正常使用中飞机会受到各种来源的潜在损伤,包括维护人员和工具、跑道碎石、使用
设备、冰雹和雷击。即使在最初制造和装配时,零件也会遇到工具掉落、在运输在装配位置
时遭到碰撞等。飞机结构必须能忍受这种合理的意外事故,而不需要重做或停工。提供必需
的损伤阻抗是重要的设计任务。可惜,对设计师来说,提供适当的损伤阻抗可能并不总是最
常做的工作。对损伤的阻抗要求很结实,常常还 要 额 外 增 加 超 出 承 受 结 构 载 荷 所 需 的 材 料,
它也会影响材料、铺层、设计细节等的选择,因此,由于最小质量和成本的竞争目标,为了
进行协调有很多压力。
16
41  对以前冲击研究结果的概述
迄今为止对复合材料损伤进行的大部分研究着重的是复合材料响应的基本原理 。过去进
行的冲击研究很多都集中在较厚的机翼类结构方面,采用模拟的冲击威胁 [通常用半球形冲
击头 (通常称为锤头)] 对试样和组合件进行冲击 试 验, 这 些 试 验 与 工 业 界 考 虑 的 掉 落 在 试
验件上的各种工具密切相关。虽 然 在 各 种 情 况 下 也 使 用 了 平 面 超 声 C 扫 描, 但 在 结 构 级 进
行试验的研究记录通常评定的是目视可见性和剩余强度,通常见到的对冲击的详细评定只是
试样级的。例如在图 16
15 中所示的结果是用由 NASA (冲击试样尺寸为 180mm×300mm,
加工后的 CAI试样尺寸 为 130mm×250mm) 和 Boe
ing (冲 击 和 CAI试 样 尺 寸 为 100mm×

562
150mm) 提出的标准试样得到的特性。
从这些早期的试验观 察 到 的 损 伤 状 态 和 得 到 的 剩 余 强 度 可 以 发 现 , 它 们 取 决 于 冲 击 能
量,而与冲击头形状关系不大。还发现那时所研究的 “脆性” 环氧树脂层压板的主要破坏机
理是横向裂纹和分层,同时损伤的面积主要取决于冲击能量。局部的纤维破坏由于受到了抑
制直至穿透,这是因为形成了大的分层,它使层压板局部软化而降低了接触力。基体损伤对
CAI强度的降低起了主要作 用, 并 发 现 会 受 冲 击 头 几 何 形 状 影 响 的 纤 维 破 坏 对 观 察 到 的 压
缩强度退化不是主要的原因。这些发现,以及易于建立分析模型,使得迄今为止对纤维复合
材料的大部分冲击研究采用直径在 13mm 至 25mm 之间的半球形冲击头。
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末,按照与美国空 军的合 同,No
rt op 和 Boe
hr ing 对 机 翼 结 构 的 冲
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材料、层压板和结构级的冲击损伤阻抗,采用了积木式
试验方法,包括试样、3 和 5 筋 条 的 加 筋 板 和 机 翼 盒 段 (多 墙 和 多 肋)。 发 现 对 试 验 结 果 有
重要影响的变量包括层压板厚度、层压板 铺 层、 材 料 韧 性 (用 层 间 GIc来 定 量)、 筋 条 形 式、
冲击部位和壁板边界条件,对冲 击 结 构 响 应、 产 生 损 伤 的 表 征 和 CAI强 度 记 录 了 试 验 和 分
析的结果。注意到了层压板 厚 度 和 冲 击 能 量 对 用 目 视 可 见 凹 坑 深 度 来 度 量 的 产 生 损 伤 的 影
响,如图 16
5 所示,已经用能量截 止 值, 而 不 是 目 视 可 见 限 制 值 来 界 定 厚 结 构 的 极 限 载 荷
要求。对加筋结构值得指出的是在受到冲击的筋条凸缘和腹板中局部纤维破坏的重要性 ,虽
然产生这种损伤所需的高能量也可以导出用于极限载荷考虑的能量截止值 , 但在图 16
5中
并没有给出。在确定限制载荷要求时还应考虑实际的冲击威胁水平,但因为飞机安全性依赖
于要检测出多数实际使用中会出现的任何损伤,能量截止值并不是很合适的。
最 近 , 按 照 与 NASA 的 合 同 ,Boe
ing 研 究 了 蒙 皮 较 薄 的 加 筋 机 身 和 夹 层 结 构 的 冲
击损伤阻抗,在设计的实验中评定了几种材料、层压板和结构变量,它也包括 了 与 冲
击事件有关的外部变量。 用 几 种 不 同 的 有 损 和 无 损 方 法 来 测 量 对 基 体 和 纤 维 的 冲 击 损
伤 范 围 和 形 式 , 在 研 究 中 包 括 了 一 些 与 外 翼 和 尾 翼 壁 板 量 级 的 较 厚 的 机 身 壁 板 (蒙 皮
厚度约为4
6mm)。
与以前研究的情况一样,发现在机身级的结构中,冲击能量和层压板厚度对产生的损伤
有重要的影响。在认为重要的外部变量中,冲击头直径和形状对损伤阻抗、可检性和冲击后
剩余 强 度 的 影 响 最 大。 在 高 冲 击 能 量 时,
较大直 径 的 冲 击 头 比 通 常 会 穿 透 层 压 板 的
较小冲 击 头, 能 产 生 范 围 较 大 的 损 伤 和 较
小的损伤 指 示 (即 凹 坑 深 度)。 与 机 翼 结 构
所考虑的较厚 的 层 压 板 ( 51mm 到 13mm)
不同,基 体 韧 性 对 薄 蒙 皮 (即 2
3mm 厚 )
机身结 构 的 损 伤 面 积 影 响 很 小。 影 响 冲 击
损伤阻 抗 的 其 他 设 计 变 量 包 括 筋 条 几 何 形
状、在蒙皮/筋条界 面 上 附 加 的 胶 层、 碳 纤
维类型 和 对 较 厚 层 压 板 的 基 体 韧 性。 还 发 图 16
6  在一定冲击能量范围内层压

现这些 变 量 之 间 的 一 些 相 互 作 用 与 单 个 变 板厚度对凹坑深度影响的试验结果

量的主要影响是一样的重要。试验与分析模拟的关系表明,用于支持加筋板的夹具对冲击时
的动态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这表明需要在试验壁板时边界条件应尽可能接近真实结构,或
采用静压痕试验。在一定冲击能量范围内层压板厚度对凹坑深度的影响,如图 16
6 所示。

563
16
42  影响因素
16
4 1  穿透冲击
2
只有很少的研究描述了对能穿透整个层压板的高能量冲击事件的阻抗 。它们用刀形冲击
头进行了有限的对全碳纤维增强塑料 (
CFRP) 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 GFRP)/碳纤维增强
塑料 (CFRP) 混 杂 层 压 板 进 行 的 穿 透 冲 击,
如图 16
 a)所 示, 选 择 的 能 量 至 少 要 能 引 起
7(
穿透。对穿 透 冲 击 记 录 的 力位 移 结 果 的 比 较
揭示了材料类型之间的明显差别。
图 167(b)给 出 了 几 种 CFRP 材 料 的 曲
线。AS4/938 丝 束 比 AS4/938 带 有 更 高 的 载
荷,事件 的 能 量 约 高 60% , 产 生 这 一 差 别 的
原因可能是由于丝束铺设层压板的穿透区附近
产生了较大的损伤。
IM7/937A 带的结果给 出 了 峰 值 载 荷 和 总
的 事 件 能 量, 它 比 AS4/938 带 的 结 果 要 高
图 16
 a)  穿透冲击的支持夹具
7(
20%~25% 。对这两种材料产生的损伤面积差
不多,与对等同的树脂所预计的 一 样, 因 此 能 量 的 差 别 可 能 是 由 于 IM6 纤 维 较 高 的 刚 度,
从而层压板的弯曲刚度和纤维强度要高一些。

图 16
 b)  对 AS4/938 丝束和带,IM6/3501
7( 6和
IM7/8551
7 穿透冲击记录的冲击结果

IM7/8551
7 带的穿透得到的最大载荷比 IM6/937A 带高 40% ,总事件能量高 65% 。 超
声扫描的结果指出在 IM7/85517 穿透区附近产生的损伤比其他材料 的 损 伤 小 很 多。 产 生 能

量差别的原因包括: ①IM7 纤维 具 有 较 高 的 弯 曲 刚 度 和 纤 维 强 度; ② 由 于 8551
7具有较高
的韧性使得单位损伤吸收的能量要增加。可是二者似乎都没有考虑主要的能量增加原因,超

564
出冲击头长度的裂纹范围会 需 要 附 加 的 纤 维 破 坏 和 与 此 相 关 的 能 量。 因 为 8551
7树脂对基
体损伤的阻抗会减少穿透器尖角的应力集中,这种情景好像是合理的。要注意目前研究所用
的超声方法不能区分纤维破坏区。
图 16
 c)给出了下列材料丝束铺设层压板的力位移曲线:100% 的 AS4/938,100% 的
7(
S2/938 和由 50%AS4/50%S2 组成的面内混杂,其中 单位宽度由 12 支丝束重 复。 由 纤 维 刚
度的差异可以预计,100%AS4/938 曲线的斜率比 100%S2/938 的 要 小 一 些, 而 面 内 混 杂 的
斜率在二者之间。S2/938 的总事件能量是 AS4/938 的 2 倍多,面内混 杂 的 能 量 约 在 二 者 之
间。与 AS4/938 和 S2/938 相比,面内混杂曲线的另一显著特点是破坏较为延展。

图 16
 c)  对由不同百分比的 AS4 和 S2 组成的丝束铺设层
7(
压板的穿透试验记录的冲击结果

还观察到了铺层和/或厚度对得到的损伤状态有重要影响。图 16
 d)比较了 10 层和 16
7(
层层压板的分层范围。16 层吸湿量的较高的弯曲刚度可
能在裂纹尖端附近形成较大范围的基体劈裂。
16
4 2  材料类型和形式的影响
2
复合材料结构抵抗或容 纳 损 伤 的 能 力 强 烈 依 赖 于 组
分树脂和纤维材料性能及 材 料 形 式。 树 脂 基 体 的 性 能 最
重要,并且 包 括 它 塑 性 延 伸 和 变 形 的 能 力, 树 脂 应 力
应变曲线下的面积指出了 材 料 吸 收 能 量 的 能 力。 如 能 量
吸收率性能所指出的,损伤 阻 抗 和 损 伤 容 限 也 与 材 料 的
层间断裂韧 性 G 有 关。 与 应 用 有 关,GⅠ 、GⅡ 或 GⅢ 可
以控制总的 G 的计算。这些参数代表 了 3 种断裂模式中
树脂抵抗分层,从而损伤 的 能 力, 已 经 用 新 的 韧 性 热 固 图 16
 d) 10 层和 16 层 AS4/938
7(
性层压板和更韧的热塑性材 料 体 系 进 行 的 试 验 证 实 了 树 带穿透试样的超声 C 扫描结果
脂韧性对冲击损伤阻抗的有益影响。
已经进行了关于纤维性能对冲击阻抗影响的研究。通常用织物增强体制造的层压板比用

565
单向带结构制造的层压板对损伤的阻抗要好一些,然而碳纤维单向带制造的层压板之间的差
别比较小。已经对混杂纤维结构复合材料,即在层内用两种或更多种纤维混合制造的复合材
料进行了一些研究。 例 如, 把 一 定 比 例 的 碳 纤 维 用 具 有 高 延 伸 率 的 纤 维 (如 玻 璃 纤 维 或 芳
纶) 来替换。在两种情况中,结果都证实损伤阻抗和冲击后剩余压缩强度均得到了改善,但
无损的基本性能通常都有所降低。
图 16
8 给出了典型的标准平板试样的试验结果,它区分了韧性复合材料 ( IM7/8551
7)
和非韧性材料体系 ( AS4/3501
6) 的冲击 阻 抗。 韧 性 材 料 抵 抗 横 向 载 荷 下 的 分 层 扩 展, 使
得按给定的冲击力水平产生的分层较 小。研 究表明, Ⅱ 型层间断裂韧性 (
GⅡc) 是 抵 抗 横 向
载荷条件下分层扩展的关键性能,能够通过韧化基体来提高层压板的 GⅡc, 还发现 GⅡc的值
与层压板层间韧性树脂层的厚度密切相关。含有这种微结构的复合材料层压板提高了层压板
阻抗,但在层压板中全部使用韧化树脂的体系其湿热压缩性能可能大大降低 ,大缺口的拉伸
强度也有所降低,还有一些其他缺点。
应该指出,图 16
8 中的结果与 层 压 板 厚 度、 铺 层 顺 序 及 试 样 几 何 尺 寸 密 切 相 关。 对 图
中的两种材料,所有这些结构参数都保持不变。虽然损伤尺寸和冲击力之间的关系可能有所
不同,但图中的试验趋势对有类似层压板厚度的加筋蒙皮壁板中跨 (纵向和横向加筋元件的
中心) 处的冲击得到的结果是 类 似 的。 图 16
8还表明静压痕试验与落锤冲击事件得到的损
伤尺寸是相似的。
一些纺织材料形式通过分层扩展阻抗和/或 其 他 机 理 来 补 偿 了 基 体 损 伤 的 影 响。 结 构 受
到冲击时,用若干不同制造工艺得到的缝合并不能完全抑制基体损伤的形成和扩展 ,但缝合
改善了子层屈曲阻抗,因此有助于提高与基体损伤有关的冲击后压缩强度 (
CAI)。

图 16
8  用预浸带制造的非韧性、韧性和夹胶层
碳/环氧树脂层压板的冲击试验结果

16
4 3  损伤的深度
2
即使是很小的冲击力 和 能 量, 对 薄 复 合 材 料 的 冲 击 也 会 产 生 穿 透 厚 度 的 损 伤。 在 接 触
区,损伤由纤维和基体损伤组成,超出了接触区,就只有基体损伤。接触区的直径只有冲击
头半径的几分之一,与厚 度 同 一 量 级。 例 如 图 16
8 中 冲 击 试 验 的 接 触 区 直 径 只 有 几 毫 米,

566
而损伤直径则为 10~70mm。(用 12
7mm 直 径 锤 头 进 行 冲 击) 由 于 损 伤 范 围 远 远 超 出 了 接
触区,所以冲击头的形状对损伤范围影响很小。另一方面,对厚复合材料的冲击,除了很大
的冲击力和能量,一般不会产生穿透厚度的损伤。
图 16
9 中给出了 36mm 厚 AS4/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用射线测量到的损伤深度与冲击力
的关系。(射线由只有 38mm 宽的试样侧边拍摄) 这个材料代表了用于航天飞机固体发动机
FWC),FWC 由 0
的纤维缠绕箱体 ( °(环 向) 和 ±56
5°(螺旋状) 的层组成。 冲 击 采 用 了 下
列压头:直径 6
35mm 的棒、90
°的棱角和直 径 12
7mm 与 25
4mm 的 半 球 形 头, 冲 击 头 的
质量是 5kg,每个符号是几个试样的平均值。接触区的直径比厚度小得多, 用棒得到的损伤
最深,以下依此是棱角、小的半球形和大的半球形。棒像一个打孔机,超过临界力以后,只
需再增加一点力就能陷入复合材料。用棱角和半球形头得到的数据有相似的斜率,对较钝的
压头,产生给定深度损伤的冲击力要大一些。充填和开孔符号分别表示从冲击表面看时目视
不可见和目视可见。用棒和棱角得到的所有损伤和用小半球形头得到的多数损伤是目视可见
的,但对 25
4mm 的半球形头深达 4mm 的损伤也是目视不可见的。从而,冲击头的形状对损
伤深度和可见性有重要的影响,同样要指出,图 16
9 中的冲击力比图 16
8 的大得多。
16
4 4  层压板厚度影响
2
与厚层压板相比,薄层压板的低速冲击损伤可能是更严重的问题 (如图 16
 a)和 16
10( 
10(
b))。图 16
 a)给出了两 种 不 同 凹 坑 深 度 试 验 的 动 能 与 厚 度 关 系, 在 所 示 的 厚 度 范 围
10(
内,产生给定损伤水 平 的 损 伤 (用 压 痕 深 度 表 征) 所 需 的 动 能 随 厚 度 以 3/2 次 幂 增 加。 图
16
 b)给出了静压痕试验得到的损伤直径与力的关系,产生损伤的力也随厚度以 3/2 次幂
10(
增加。穿透 16 层 复 合 材 料 的 力 为 3
lkN (
700
lbf), 而 力 再 增 加 也 不 会 穿 透 24 层、32 层、
48 层的复合材料,从而穿透力同样随厚度增加而增加。
对很厚的复合材料,如图 16
9 所 示, 损 伤 不 沿 厚 度 扩 展, 损 伤 的 层 可 能 在 面 内 拉 伸 载

图 16
9  用不同形状冲击头对 36mm 厚 AS4/环氧树脂纤维缠绕箱体
FWC) 得到的冲击损伤

荷下破坏,并与其余的层脱胶。图 16
 c)给 出 了 图 16
10( 9 所 用 36mm 厚 试 样 剩 余 强 度 与 损
伤深度的关系,强度用无损强度来归一化。每个符号是几个试样的平均值,充填符号表示损
伤层破坏时的应力,开孔符号表示其余层破坏时的应力 (最大载荷)。(所有的应力均用总面

567
积计算) 损伤层破坏时与其余的层脱胶。对很浅的损伤初始破坏是灾难性的,但对较深的损
伤需要附 加 的 载 荷 来 使 其 余 的 层 破 坏。 与
其余的 层 相 比, 对 损 伤 层 来 说, 强 度 随 损
伤深度增加而 降 低 的 量 要 大, 根 据 表 面 裂
纹分析,损伤层 的 破 坏 与 损 伤 深 度 的 平 方
根成反比,而其 余 的 层 破 坏 与 无 缺 口 层 压
板基本一样。
16
4 5  结构尺寸影响
2
试样 与 结 构 的 冲 击 响 应 差 别 相 当 大。
考虑 一 块 板, 其 横 向 力 和 弯 曲 刚 度 为 k,
受到质 量 mi 冲 击 时 的 自 然 频 率 为 ω。 当
k/mi)的比值大于 100 时,其冲击响应
ω /(

基本上是准静 态 的, 即 对 冲 击 和 准 静 态 加
图 16
 a)  给定凹坑深度的冲击响应
10( 载的力位移关系是 一 样 的, 从 能 量 平 衡 考
虑,冲击力由下式给出:
2 5/3
1 1Fmax 2 Fmax (
mivi2 = + / 161)
2 2 k 5 n2 3

4 (
n= E2槡Ri 162)

式中  vi———冲击头的速度;
Ri———球形冲击头的半径;
E2 ———厚度方向的模量。

图 16 b)  用 12
10( 7mm 直径压头得到的 [
45/0/-45/90]
nsAS4/3501
6/RFI
单向织物的损伤阻抗

式 (
161) 中右侧的第二项考虑了当地的压痕,于是当k 与此同时n 相比很小时,冲击

568
图 16 c)  用不同形状冲击头对 36mm 厚 AS4/环氧树脂纤维缠绕箱体 (
10( FWC)
得到的剩余拉伸强度

力与动能和弯曲刚度乘积的平方根成正比例增加,同时损伤阻抗也随厚度增加而增加,筋条
能通过对断裂的抵抗增加强度。
还应注意到当 ω2/(
k/mi)的比值小于 100 时,冲击响应是瞬间的, 即该板的行为好像比
较小,产生的冲击力比式 ( 1623) 给 出 的 大。 另 一 方 面, 损 伤 的 扩 展 会 降 低 冲 击 力, 在 式

161) 中 k 和n 都随损伤的 增 加 而 减 小, 从 而 降 低 了 Fmax, 板 对 穿 透 的 阻 抗 限 制 了 冲 击 力

的最大值,于是板的尺寸效应被损伤所抵消。
图 16
 a)至图 16
10(  c)给出了尺寸的影响。图 16
10(  a)所示为两个纤维缠绕圆筒引起
10(
爆破压力所需的最小动能, 它 们 的 筒 体 材 料 和 铺 层 相 同, 但 尺 寸 不 同。 对 直 径 为 45
7mm
的圆筒,引起爆破压力降低的最小动能几乎是直径 14
6mm 圆筒的 10 倍。
图 16
 b)和图 16
10(  c)分 别给出了 不同
10(
3mm 厚 准 各 向 同 性 板 冲 击 力 及 产 生 损
尺寸 6
伤直径与动能 的 关 系。 对 给 定 的 动 能, 冲 击 力
和伴随的损伤尺 寸 随 板 尺 寸 的 增 加 而 减 少, 当
能量小于 41J 时, 对 含 53mm 方 孔 的 板, 几 乎
无法发现损伤。于 是 产 生 损 伤 的 能 量 门 槛 值 随
尺寸增加而增加 的 方 式 与 图 16
 a)所 示 的 引
11(
起爆破强度降低 的 能 量 门 槛 值 是 一 样 的。 应 该
指出, 损 伤 通 过 降 低 弯 曲 刚 度 而 降 低 了 冲 击 图 16
 a)  小和大压力容器的冲击响应
11(
力,降低的 程 度 小 板 比 大 板 大。 这 样 对 图 16

b)中两种最 小 的 板, 由 于 损 伤 其 冲 击 力 的 大 小 基 本 相 同。 不 同 尺 寸 板 的 冲 击 损 伤 如 图
11(
16
 c) 所示。
11(
16
4 6  夹层结构
2
夹层结构中的芯子和面板对冲击损伤阻抗 起 了 重 要 的 作 用, 关 键 的 芯 子 变 量 包 括 密 度、
纤维类型、基体类型、格子尺寸和纤维方向。迄今为止多数冲击试验和分析评定都是采用面

569
图 16
 b)  不同尺寸板的冲击力
11(

板厚度在 0
8mm 到 3
8mm 之间的夹 层 壁 板 进 行 的。 已 经 发 现 芯 子 和 受 冲 击 外 面 板 中 的 损
伤范围均达到了渐进值。例如,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与 NASA 的合同中 Boe
ing 收集的数据
库发现该渐进线只比冲击头直径稍大一点,而且对面板厚度量级 为 2
0mm 的 壁 板 取 决 于 复
合材料芯子与面板材料的具体组合。这种对大冲击损伤面积扩展的固有阻抗使得对剩余强度
减小影响有明显的好处。

图 16
 c)  不同尺寸小板的冲击损伤
11( 图 16
12  不希望的芯子破坏模式的微观图像和
透波 C 扫描数据

   已经发现薄面板蜂窝壁板 (面板厚度小于 0
5mm) 在很低的冲击水平下就会受到损伤,
而且使芯子受到环境退化 (即水分侵入),导致了严重的耐久性问题。同样有限的试验认为,
对厚面板的夹层结构 (即t>5
1mm) 损伤直径有可能远大于 冲 击 头 的 直 径, 而 表 面 目 视 可
检度很差;但剩余强度试验认为 由 于 CAI强 度 很 高 这 一 损 伤 是 不 对 称 的, 且 与 明 显 的 大 范
围厚度方向损伤尺寸不相称。
一些夹层芯子材料的破坏机理不限于局部的冲击区域,芯子损伤会扩展,使复合材料面

570
板吸收无破坏方向上的能量。由于破坏了的芯子不能大面积支持面板,当存在较高的压缩或
剪切载荷时,这种材料组合产生的损伤会成为夹层壁板完整性的威胁。此外,无损面板在冲
击后会回弹,也降低了大块芯子破坏的目视可检度,这一现象在过去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由
Boe
ing 为 NASA 合同进行的研究中也已观察 到。 在 这 些 研 究 中 所 用 的 蜂 窝 芯 子 材 料 (用 耐
热树脂浸润的偏轴机织玻璃纤维织物) 会使破坏扩展,它远大于通常出现在冲击头下面的局
部 “芯子塌陷区”。图 16
12 所示 为 对 这 种 损 伤 范 围 的 测 量, 发 现 具 有 这 种 损 伤 的 压 缩 剩 余
强度很低,因此研究中用的这种蜂窝芯子材料对主结构不适用。
对带有薄面板的夹层材料,冲击会引起目视可见的芯子损伤,已经证实这种损伤会降低
压缩和剪切强度。会引起夹层面板断裂的冲击损伤 (连同空隙,一种制造缺陷) 会引起长期
耐久性问题,它会使水分侵入芯子。

5  耐久性与损伤容限设计
16

16
51  一般原则
按耐久性/损伤容限设计的复合材料结构, 在 结 构 设 计 时 除 需 综 合 考 虑 多 方 面 性 能、 合
理选材外,还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合理控制设计应 变/应 力 水 平   根 据 构 件 所 受 载 荷 的 性 质 和 大 小, 综 合 考 虑 强 度、

刚度、耐久性和损伤容限的要求,确定合理的应变水平和质量指标。这是复合材料结构耐久
性和损伤容限设计的关键,对于易于受到外来物冲击的翼面结构,除薄蒙皮结构外,只要按
损伤容限要求来选取适当的设计应变水平,一般均能够满足结构完整性要求。
2) 结构形式选择和铺层设计   考虑 构 件 使 用 部 位、 载 荷 类 型、 连 接 要 求、 工 作 环 境、

加工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同时,还应考虑选择能提高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容限特性合理的结构形
式和铺层。
3) 细节设计   复合材料结构的细节设计虽有自己的特点,但它与金属结构一样,会直

接影响到结构的耐久性和损伤容限特性,应予以精心设计。特别应该注意到复合材料层压结
构层间性能比较低,在细节设计时应尽量避免 使 其 受 到 面 外 载 荷。 当 面 外 载 荷 不 可 避 免 时,
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层间应力或提高层间强度。
4) 可修理性和可更换性   复合材料呈脆性、易分层,抗冲击性能明显低于金属,因此

设计复合材料构件时,要考虑到在结构受损时能方便地进行修理和更换。对易于受到工具冲
击的口盖,如果可能,建议采用便于在外场修理的热塑性复合材料。
5) 可检查性   对于重要的接头、应力集中部位及其他关键结构部位,要考虑能方便地

进行日常维护和定期检查。
16
52  细节设计方法
16
5 1  细节设计
2
由于刚度突变、应力集中、传力不连续、偏心、连接、有面外载荷或制造缺陷等因素容
易出现局部分层损伤 (见图 16
13),因此注意以下细节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16
5 2  桁条和蜂窝板端头设计
2
桁条、支柱的端头和蜂窝夹层结构的端 头 容 易 分 层, 建 议 设 计 成 斜 削 过 渡。 如 果 可 能,
把端头设计得宽些,以利于载荷的传递。

571
图 16
13  结构中容易出现分层的部位

16
523  开口区设计
(1) 结构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开孔或开槽,以免引起传力不连续;
2) 由于结构需要 (如检查孔、管线通过孔、工艺孔) 而不得不开孔时,应尽量开成圆

形孔,以减少应力集中,同时注意使切断的纤维应尽可能少;
3) 结构中较大的开孔会干扰传力路线,开孔周围应设置加强件;

4) 不同的铺层开口影响不同。如碳/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 0
( °单 向 层 压 板, 通 孔 引 起 的
应力集中系数约为 8,而 ±45
°层压板则为 2。
16
5 4  耐久性设计注意事项
2
① 对于飞机机体易于受到损 伤 的 区 域, 如 机 身 下 部 及 相 邻 的 整 流 罩、 内 襟 翼 下 表 面 和
舱门附近等,需要采用加厚的结构或用玻璃纤维代替碳纤维增强。除了上述区域外,易于受
到轮胎碎片冲击的起落架舱附近,和易于受到从跑道上卷起的冰块和其他碎石冲击的推力机
构换向器附近的结构也属于这一类型。
② 像整流罩这样的质量很轻 的 结 构, 如 果 设 计 得 太 薄, 可 能 会 产 生 无 法 接 受 的 维 护 问
题;密度太低的蜂窝夹层结构对民用飞机也是不可接受的,必须保证面板有一定的厚度而不
能依靠漆层来防止水分侵入芯子,经验表明漆层会被腐蚀或磨蚀。
③ 在支持接头附近一定工作 距 离 内 应 采 用 实 心 的 层 压 板 结 构, 因 为 在 安 装 和 更 换 部 件
时,薄蒙皮的蜂窝夹层结构易于受到工具碰撞而产生损伤。
④ 控制面的后缘非常易于受到损伤,特别是后 10cm 处会受到地面及维护设备碰撞和雷
击,由于修理同时涉及到蒙皮和后缘的增强,所以特别困难。在设计时最好提供承载元件来
抵抗后缘前 方 的 载 荷, 后 缘 所 用 的 材 料 易 于 修 理, 而 且 它 的 损 伤 不 会 危 及 部 件 的 结 构 完
整性。
⑤ 改善结构耐久性的途径是 提 高 损 伤 阻 抗, 这 包 括 采 用 较 厚 的 层 压 板、 大 密 度 的 夹 层
结构、具有一定厚度的夹层芯以保护不易修理的内面板;采用高破坏应变的增强纤维,如玻
璃纤维或芳纶。提高损伤阻抗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韧性树脂体系,特别是高韧性的热塑性树
脂;在预浸带层压板外层增加一层织物来防止划痕和磨蚀并在钻孔时不会出现纤维片拽脱 。
⑥ 不要使层压板的边缘直接受到气流冲击,以免出现分层,可以采用下列措施:
 使用抗冲蚀的边缘,如共固化的金属元件;

 使用易更换的牺牲层来包裹边缘;

572
 使前向边缘低于下一个壁板的后向边缘。

⑦ 高能量的雷击会使复合材 料 表 面 结 构 产 生 损 伤, 特 别 是 紧 固 件 和 连 接 处 的 电 阻 会 产
生很大的热量引起灼伤和分层。比较小的接头也会引起损伤,特别是尖部和后缘。下列措施
可以降低修理要求:
 在危险区使用易于更换具有一定面积的导电材料;

 在尖部和沿后缘展向采用保护措施;

 所有导电路径的接头均设计得容易接近。

⑧ 由于更换时必须钻掉,容 易 对 孔 造 成 新 损 伤, 所 以 盲 紧 固 件 的 使 用 应 该 谨 慎。 在 壁
板远端难于接近或避免使用常规紧固件处,建议在壁板的最后一个接头使用带可重复使用螺
栓的螺母带板。

6  耐久性与损伤容限分析方法
16

16
61  损伤容限分析方法
16
6 1  缺口敏感性和适用的失效判据
1
层压板的铺层形式不同时其 缺 口 敏 感 性 不 同, 所 用 的 失 效 判 据 也 不 同。 表 16
7列出了
不同层压板的缺口敏感性和适用的失效判据。另外失效判据还同层压板的破坏模式有关,表
中列出的判据主要适用于纤维控制破坏模式的层压板。

表 16
7  层压板缺陷敏感性和适用的失效判据
层压板类型 载荷形式 缺陷形式 缺口敏感性 适用的失效判据

°单向层压板
0 拉伸 穿透缺陷 不敏感 净截面失效判据

[±45]
nS 拉伸 穿透缺陷 不敏感 净截面失效判据

拉伸 穿透缺陷 敏感 DI判据,
FD 判据,
AS 判据,
PS 判据
穿透缺陷 FD 判据
多向层压板
压缩 分层 敏感 DI判据
冲击损伤 DI判据,
FD 判据
   注:压缩载荷下的失效判据仅适用于失效前不出现失稳的情况 。

16
612  几种适用的失效判据简介
(1) 损伤影响 (DamageI
nfl e———DI) 判据   损伤影响失效判据 可 表 述 为: 当 缺 口
uenc
(或损伤) 附近特征点处的加权法向应力达到 层压板 的 破 坏 强 度 时, 含 损 伤 层 压 板 出 现 破 坏
(见图 16
14),其数学表达式为:
σy (
x,0)( 2x/W ) x=Di =σb
1+α 槡 (
163)
Di 为满足下式的x 值,

σ(x,
0)( 2x/W )]=0 (
164)
dx[y 1+α 槡

式中   σb———层压板的无损强度;
σy (
x,0)———损伤附近的法向应力分布;
W ———试样宽度;
α———与损伤形式 (孔、裂纹、分层、冲击损伤等)、载荷形式及性能有关 的 常 数。
对圆孔拉伸:

573
A11 +A12 3 2
α=
2A22 (
1+ ( 2 -
KT∞ -3) )
ν +KT∞ [槡( ) ( ) ]
2R


2R


165)

式中  Aij ———层压板的面内刚度系数;
ν———层压板的泊松比;
KT∞ ———层压板的孔边应力集中系数。
2) 损伤区纤维 断 裂 (
( F
ibe
rbr
eakagei one) 失 效 判 据   损 伤 区 纤 维 断 裂
n Damagez
FD) 失效判据可表述为:当 缺 口 (或 损 伤) 附 近 特 征 长 度l0 范 围 内 0
( °层 的 平 均 法 向 应 力

图 16
14 DI判据示意图 图 16
15  含孔层压中缺口附近
°层的应力分布

(见图 16
15) 达到单向板的极限强度时,含损伤层压板出现破坏,其数学表达式为:
a+l0

∫ σ (x,0)dx=X ( 6)

y t 16
l0 a

式中  σy


x, °层的法向应力分布;
0)———不考虑损伤区影响时,缺口截面上 0
l0 ———材料体系常数,与铺层形式、缺口形状及尺寸无关;
a———缺口在 x 轴向的半长;
Xt———单向板的纵向拉伸 (或压缩) 强度。
对于常用的复合材料体系,由试验数据得到的特征长度l0 可参见表 16
8。
表 16
8  常用复合材料体系的特征长度l0 值

材料体系 HT3/5405 HT3/QY8911


Ⅰ T300/914C T300/5208 AS4/3501
6 AS4/3502

拉伸 2
22 2
22 1
59 2
35 1
05 2
16
l0/mm
压缩 2
57 4
0 6
04 2
43

3) 平均应力 (
( AS) 判据和点应力 (
PS) 判据
① 平均应力判据   该判据假定距离孔边某一特征长度 a0 之内的平均应力达到无缺口层
压板的极限强度σb 时,层压板失效 (见图 16
16),即:
R+a0

σy (
x,0) ( 7)
a0∫ R
dx=σb 16

式中   
σy (
x,0)———含孔的最小截面上的 Y 方向应力分布;
R———孔的半径,对中心裂纹为裂纹半长;
a0 ———特征长度,由试验确定。
对受单向拉伸带圆孔的正交各向异性无限大板将 孔 边 应 力 分 布 代 入 平 均 应 力 判 据 的 式 (
16
7) 得到剩余强度计算公式,即:

574
2 σb(
1-ξ2) (
σc∞ = 168)
2-ξ2 -ξ2 + KT∞ -3)(
2 4
( ξ2 -ξ2)
6 8

式中  ξ2 = R 。
R +a0

图 16
16  平均应力判据 图 16
17  点应力判据

② 点应力判据   该判据假定距离孔边某一特征长度 d0 处的应力σy 达到无缺口层压板极


限强度σb 时,层压板破坏 (见图 16
17),即:
σy (
x,0)|R+d0 =σb (
169)
式中  d0 ———特征长度,由试验确定。
对受单向拉伸 带 圆 孔 的 正 交 各 向 异 性 无 限 大 板 将 孔 边 应 力 分 布 代 入 点 应 力 判 据 的 式

169) 得到剩余强度计算公式,即:
2σb (
σc∞ = ( 1610)
2+ξ2 T -3)( ξ4)
4 ∞ 6 8
4 +3
ξ 4 - K 5ξ4 -7
式中  ξ4 = R 。
R +d0
③ 特征长度 a0 和 d0   平均应力判据和点应力判据中的特征长度 a0 和 d0 是由试验测得
的。它是用若干件含不同孔径或裂纹长度的试件做拉伸破坏试验,得到一组相应的剩余强度
试验值 (
σc∞ )
T 。将 ( T 代回由平均应力判据 或 由 点 应 力 判 据 表 示 的 带 孔 板 的 剩 余 强 度 计
σc∞ )
算公式 (
168) 和式 (
1610),考虑试件 的 有 限 宽 度 修 正 和 无 缺 口 试 件 的 拉 伸 强 度 σ0 , 便
得到一组与孔径或裂纹长度对应的 a0 和 d0 ,取平均值即可得到特征长度 a0 和 d0 。
4) 有限板宽修正   以上各节 得 到 的 带 孔 或 裂 纹 板 的 剩 余 强 度 σc∞ 是 无 限 宽 板 的 应 力,

对有限宽板应作修正。设σc 为有限宽板的剩余强度,则有:
σc∞ =η
σc (
1611)
式中  η———有限宽修正系数。
当缺陷宽度与板宽之比小于或等于 1/3 时 (板宽为 W ),对含半径为 R 的中心圆孔板:
2+ (
1-2R/W )


η1 = 3( 1612)
1-2R/W )
对含椭圆孔 (长轴为 2a,短轴为 2
b) 板:
2 2
λ 1-2λ )2a M
η2 = (
1-λ) 2+

1-λ) 槡 (2
2 1+ λ -1
W ( )
575
2 2 2 -1/2
λ 2a 2a

1-λ W

( )[ 1+ (2
( )]
λ -1)

M (
1613)

3(
1-2a/w)
其中 M2 =
(槡
1-8
[2+(1-2a/w)-1]-1),λ=b 。
2(
2a/w)2


对含长为 2a 的中心裂纹板:

η3 = 槡(
W/πa)
tan(
πa/W ) ( 14)
16
16
6 3  含穿透缺陷层压板的剩余强度估算
1
(1 拉伸载荷情况   可用上述的 4 种失效准则进行剩余强度估算,由于对缺陷形状不敏

感,可以把不同形状的缺陷简化为直径与缺陷宽度相等的圆孔。由于不需要任何试验确定的
材料常数,DI判据是首推的方法。
2) 压缩载荷情况   可采用 FD 失效判据的方法进行估算,如式 (
( 16
6) 所 示, 只 是 需
将式中的 Xt 改为单向板的压缩强度 Xc,特征长度l0 采用表 16
8 中对应压缩载荷情况的值。
16
6 4  含冲击损伤层压板压缩剩余强度估算
1
含冲击损伤层压板压缩剩余强度估算方法由两部分组成,即冲击损伤估算和含冲击损伤
层压板的压缩剩余强度估算。
1) 冲击损伤估算   为了分析复合材料层压板冲击后的剩余强度特性,一般需要首先获

得冲击损伤的具体形状、面积大小及沿厚度的分布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由试验检测 (如 C
扫描、X 射线等无损检测手段) 获得,也可以通过分析进行定量估算。复合材料层压板冲击
损伤的分析估算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 层压板冲击瞬态响应分析; ② 采用合适的失效判
据计算冲击损伤区域。本节重点介绍后者。
复合材料层压板的冲击损伤一般包括基体裂纹、纤维断裂以及分层等。下面重点介绍可
供设计使用的采用分层失效判据计算冲击损伤区域大小的方法 。
分层失效判据如下。
 弯曲应变能密度分层失效 判 据。 假 设 复 合 材 料 层 压 板 的 冲 击 分 层 损 伤 主 要 由 基 体 强

度和层间剪切强度控制,分层的起始可由如下判据得到
R= (
yS/YS )+ (
 2
yM/YM )≥1
 2

1615)
式中  yS ———梁的平均横向剪切应变能密度,YS = ( 9/50)(
Si2/Ef);
Si———层间剪切强度;
Ef———相关的弯曲模量;

YM ———反映基体破坏的应变能密度,YM

=(
1/2)(
Sy2
/Ey );
Sy ———垂直于铺层纤维方向的拉伸或压缩强度 (取决于应力状态);
Ey ———垂直于铺层纤维方向的拉伸或压缩弹性模量。
yS= (
1/2)
τxzγxzmax
式中  τxz ———层间剪应力;
γxzmax———最大剪应变。
yM = (
1/2)
σyεyf
式中  σy ,
εy ———垂直于铺层纤维方向的应力和应变;
f———反映层间相邻两层之 间 刚 度 不 一 致 性 以 及 层 间 相 邻 两 层 之 间 的 厚 度 差 别 的
经验系数。

576
具有下列形式:
Q1L1 -Q1U1′
f= (
tL/
tU ) 1+ /[ (
Q1L1 -Q2U2 )] (
1616)

式中  L———层间的下铺层;
U ———层间的上铺层;

′”———刚度系数需按下层的纤维方向进行转换。
 剪切应变能密度分层失效 判 据。 这 是 在 弯 曲 应 变 能 密 度 分 层 失 效 判 据 的 基 础 上 进 一

步考虑了横向剪切强度对分层破坏的作用,提出的新分层失效判据为:
L 2 U 2 L 2
σ2 τ23 τ31
eD =f1
YL
S23( ) ( ) ( )≥1
+f2 U +f3
Si

1617)

式中  f1 ———考虑相邻两层之间刚度不一致性的影响系数。
tL Q1L1 -Q′11

tU f1 =

Q11 -Q22U
( )( ) (
1618)

式中  t t

, U
———层间上下两层组的厚度;

Q11 ———下层沿纤维方向的刚度系数;

Q22 ———上层垂直纤维方向刚度系数;
′U
Q11 ———上层沿下层纤维方向的偏轴刚度系数。
U U
1 G23 G23 2
f2 =
2 (
1+ L cos2(
G23
Δθ)+ L s
G31
n(
i Δ)
θ ) (
1619)

U U
15 G31 G31 2
f3 =
16 (
1+ L cos2(
G31
Δθ)+ L s
G23
n(
i Δ)
θ ) (
1620)

该模型除了具备弯曲应变能密度分层失效判据的优点外,还能反映冲击分层在厚度方向
的特征。
2) 剩余强度估算方法   本节给出两种可供设计使用的含冲击损伤层压板剩余强度估算

方法。
① 基于 FD 判据的估算方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步骤为:
 实测或估算冲击损伤;

 按图 16
b 18 所示的原则将冲击损伤简化为椭圆孔,其长轴等于分 层 区 投 影 图 的 宽 度,
分层区投影 图 可 由 无 损 检 测 给 出 或 用 上 节 所 述 的
方法计 算 得 到; 其 短 轴 等 于 表 面 凹 坑 的 宽 度, 表
面凹 坑 的 宽 度 可 以 直 接 测 出 或 简 单 假 设 为 长 轴
的0
3;
 用复应力 函 数 法 或 有 限 元 方 法 计 算 得 到 含

椭圆孔层压板缺口附近 0
°层的法向应力分布;
 利用 FD 判 据 见 式 (
d 166) 和 表 16
 8或含
孔层压板受压试 验 给 出 的 特 征 长 度l0 值 估 算 压 缩
图 16
18  冲击损伤的分析模型
剩余强度。
② 基于 DI判据的估算方法   基于 DI判 据 的 估 算 方 法 进 行 冲 击 后 压 缩 剩 余 强 度 估 算 的
主要步骤为:
 用上述方法 确 定 冲 击 损 伤 的 特 征 损 伤 状 态 (通 常 包 括 分 层、 基 体 裂 纹 和 纤 维 断 裂)

577
或直接用适当的无损检测方法确定,然后用损伤数据结构 (
DDS) 存储损伤信息;
 把冲击分层处理为具有一定厚度的子层,进行多子层的屈曲分析;

 利用多子层屈曲的分析结果对分层区域进行刚度折减。如果 DDS 内 包 括 纤 维 断 裂 或

基体裂纹等信息,则还需要对相应损伤单元进 行 刚 度 退 化 处 理, 把 损 伤 区 处 理 为 软 化 夹 杂。
分层及分层区域的规定如图 16
19 所示;

图 16
19  冲击损伤区剖面示意图

 利用有限元计算含软化夹杂层压板的应力分布;

 利 用 DI失 效 判 据 式 (
e 3) 估 算 压 缩 强 度 。 损 伤 影 响 距 离 Di 的 含 义 (见 图 16
16
14)。 对 含 冲 击 损 伤 的 层 压 板 ,α 为 计 及 分 层 沿 层 压 板 厚 度 方 向 分 布 的 影 响 系 数 , 定
义为
tdmax
tdmax 1-
( )
α= 2 1-
h (( h
)) (
1621)

式中  tdmax———具有相同刚度退化系数的连续排列的铺层 (组) 的总厚度 (见图 16


20);
h———层压板的厚度。
16
6 5  含分层层压板剩余强度估算
1
其计算步骤与上节中用 DI判据进行估算的方法一样。
16
6 6  含缺陷/损伤层压加筋板剩余强度估算
1
(1 层压加筋板冲击损伤估算   与层压板冲击损伤估算一样,为了分析层压加筋板受冲

击后的剩余强度特性,一般首先 需 要 获 得 加 筋 板 冲 击 损
伤的具体形状、面积大小及 沿 厚 度 的 分 布 信 息, 这 些 信
息可以通过 无 损 试 验 获 得, 也 可 以 通 过 分 析 进 行 估 算。
可用 CDTAC V2
0 软 件 进 行 复 合 材 料 加 筋 板 低 能 量 冲
击瞬态响应分析和在有限元法的基 础 上 建 立 了 冲 击 损 伤
的估算方法,在该方法中采用了 剪 切 应 变 能 密 度 模 型 作
为层间分层失效判据。
2) 含损伤层压加筋板剩余 强 度 估 算   分 为 两 种 情

况,即含穿透缺陷 (孔或裂纹) 加 筋 板 在 拉 伸 载 荷 下 的
图 16
20 tdmax 的计算方法 剩余强度估算,和含孔或冲击损 伤 加 筋 板 在 压 缩 载 荷 下
(不出现屈曲) 的 剩 余 强 度 估 算。 该 软 件 采 用 了 类 似 于
计算金属加筋板中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所用的铆钉力法,得到了各向异性层压加筋板中缺
口 (包括裂纹和椭圆孔) 附近板中的应力分布,同时采用前面提出的将冲击损伤简化为椭圆
孔的处理方法和 FD 失效判据。

578
16
6 7  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容限分析软件 CDTACV2
1 0 简介
0 软件是由中国飞机强度 研 究 所 自 主 开 发 的 复 合 材 料 结 构 损 伤 容 限 分 析 软
CDTAC V2
件,其主要功能有:
① 复合材料层压板刚度计算及强度计算;
② 静力有限元 (应力/应变) 计算;
③ 基于复应力函数法和边界配点法的椭圆孔边应力/应变分析;
④ 基于 FD 和 DI失效判据的含孔复合材料层压板拉伸剩余强度估算;
⑤ 基于 FD 失效判据的含孔复合材料层压板压缩剩余强度估算;
⑥ 低速冲击作用下层压板的瞬态响应分析;
⑦ 基于弯曲应变能密度和剪切应变能密度分层失效判据的冲击分层损伤的估算 ;
⑧ 基于 DI失效判据和软化夹杂假设的含分层损伤复合材料层压板压缩剩余强度估算 ;
⑨ 基于 DI失效判据和 软 化 夹 杂 假 设 的 含 (冲 击) 损 伤 复 合 材 料 层 压 板 压 缩 剩 余 强 度
估算;
⑩ 基于剪切应变能密度分层失效判据的复合材料层压加筋板冲击分层损伤的估算 ;
瑡 基于 FD 失效判据和椭圆孔假设的含 (冲击) 损伤复合材料层压板剩余强度估算;


 基于 FD 失效判据的含孔 (或 裂 纹) 复 合 材 料 层 压 加 筋 板 拉 伸 剩 余 强 度 估 算 和 损 伤


扩展分析;
 基于 FD 失效判据和椭圆孔 假 设 的 含 (冲 击) 损 伤 复 合 材 料 层 压 加 筋 板 压 缩 剩 余 强


度估算和损伤扩展分析。
16
62  耐久性分析方法
16
6 1  复合材料层压结构的疲劳特性
2
复合材料层压结构一 般 都 显 示 有 优 良 的 疲 劳 性 能。 对 于 常 用 的 纤 维 控 制 的 多 向 层 压 板
(包括含孔试样),在拉拉疲劳下, 它 能 在 最 大 应 力 为 80% 极 限 拉 伸 强 度 的 载 荷 下 经 受 106
次循环。在拉压或压压疲劳下,其疲劳强度略低一 些, 但 106 次 循 环 对 应 的 疲 劳 强 度 一 般
约为相应静强度的 50% 。特别是含冲击损伤试样在压压疲劳下 106 次循环对应的疲劳强度,
一般不低于相应静强度的 60% ,对热塑性复 合 材 料 更 高 达 65% 。 由 于 目 前 复 合 材 料 结 构 设
计许用值主要取决于损伤容限许用值,在这样的应变水平下,通常复合材料结构具有无限寿
命,这就是习惯上所说的 “静力覆盖疲劳” 的含义。应该特别引起注意的是胶接结构,如果
设计不当,有可能出现疲劳破坏。迄今为止疲劳破坏通常不是设计的关键问题,因此目前还
没有较为成熟的耐久性分析方法可用于复合材料结构。
166
22  疲劳寿命估算方法
(1) 余剩强度降模型   由疲 劳 试 验 可 以 得 到 复 合 材 料 层 压 板 的 剩 余 强 度寿 命 曲 线, 它
表征了层压板强度的退化。 剩 余 强 度 降 模 型 认 为 当 剩 余 强 度 和 外 加 交 变 载 荷 的 最 大 值 相 等
时,相应的寿命就是使用寿命。
2) 剩余刚度降模型   复合材料层压板或层压结构在循环应力作用下,随着循环次数的

增加,材料性能下降,应力应变曲 线 也 在 变 化, 反 映 其 刚 度 的 主 要 参 数 弹 性 模 量 亦 随 之 下
降。由此表明复合材料的疲劳寿命估算可以采用剩余刚度来描述。剩余刚度降模型认为当疲
劳累计应变达到材料的极限应变时,疲劳破坏发生。已有的研究表明以纤维控制破坏的层压
板或结构,交变载荷下刚度变化很小。因此刚度降模型一般不适用于这类板或结构的疲劳寿
命预测。

579
3) 疲劳寿命估算的累积损伤模型   累积损伤理论是提供在程序加载或随机加载下进行

构件疲劳寿命估算方法的理论。其中最为典型的是 Mi
ner理论和相对 Mi
ner理论。

 Mi
ner累积损伤理论。复合 材 料 构 件 疲 劳 寿 命 分 析 目 前 基 本 上 仍 采 用 绝 大 多 数 飞 机
疲劳/耐久性分析所采用的 Mi
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对复合材料, Mi
ner理论数学表达式为

∑ (n/N )=a
i=1
i i (
1622)

式中  ni———第i 级载荷 (应变)Pi 在谱载荷中发生的次数;


Ni———第i 级载荷 (应变)Pi 单独作用下的破坏循环数;
k———交变载荷的应力 (应变) 水平级数。
对复合材料,损伤度累积总和达到 a=0 8 时发生破坏。
75~0
 相对 Mi
b ner累积损伤理论。相 对 Mi
ner理 论 仍 然 采 用 损 伤 线 性 累 积, 但 不 采 用 累 积
损伤度等于 1 或 a 代 表 破 坏 这 一 确 定 假 设, 而 以 相 似 谱 的 寿 命 结 果 作 为 预 测 依 据。 相 对
Mi
ner理论认为寿命与累积损伤度的乘积应为常值,即
k k

ni/Ni)A =NB
NA ∑
i=1
∑ (n/N )
i=1
i i B (
1623)


k k

ni/Ni)
B/
NA =NB ∑
i=1
∑ (ni/Ni)A
i=1

1624)

式中          NA ———计算谱 A 的预估寿命;


NB ———相似谱 B 的试验寿命;
k k

ni/Ni)A 、∑ (
ni/Ni)
B———计算谱 A 和相似谱 B 的计算累积损伤度。

i=1 i=1

相对 Mi
ner理论的特点是以相似 谱 B 的 试 验 寿 命 为 依 据。 问 题 关 键 是 相 似 谱 B 的 确 定
和试验寿命 NB 的确定。相似谱 B 应较好地模拟计算载荷谱,两者主要载荷峰谷值 (特别是
压缩载荷) 相同或接近,且两者主要载荷峰谷次序相同。对确定试验寿命 NB 的试验, 要求
试验件能反映出结构几何特征、铺层顺序和支持情况,以使试验件发生能反映结构危险部位
实际情况的破坏。

7  飞机结构耐久性与损伤容限验证试验方法
16

16
71  全尺寸结构耐久性验证试验的特殊考虑
16
7 1  耐久性验证试验的经验教训
1
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不仅复合材料本身,而且复合材料结构也有着优异的疲劳性能。美
国空军曾对此做了大量而又系统的研究,他们在相当严重的环境及疲劳载荷条件下,进行了
几百个试验件的试验,其中包括从试样、元件、次部件、部件及全尺寸结构等一系列从简单
到复杂的试验件。所用疲劳载荷比实际使用的谱载荷还要严重,有的试验谱中最大一级载荷
达到了平均静力破坏载荷的 72% 。 还 有 的 试 验 给 试 验 件 叠 加 了 严 重 的 准 实 时 环 境 循 环, 这
包括连续的热循环、严重的热冲击及有规 律 的 吸 湿/排 湿 循 环。 对 歼 击 机, 在 2 倍 疲 劳 载 荷
寿命期间,所有的试验件均未出现疲劳破坏。然后在 121℃/吸湿量 1
2% 的环境条件下,对

580
未发生疲劳破坏的试 验 件 进 行 剩 余 静 强 度 试 验。 试 验 数 据 表 明, 其 剩 余 强 度 有 一 定 的 分 散
性,但仍在静强度的分散性之内。还应指出,即使基体控制的破坏模式,例如压缩及层间拉
伸对疲劳也不敏感。
虽然复合材料及其结构有着极为出色的疲劳性能,但复合材料薄蒙皮蜂窝结构的耐久性
可能会难以满足要求,它们存在的问题如下:
① 对低能量冲击的敏感性,即会产生目视可检蒙皮损伤或芯子损伤, 使吸湿过程加速,
引起金属芯子腐蚀;
② 检修频率高;
③ 零件更换过多。
这些问题使得保持可维护性及支持能力的费用增加,它主要是经济性问题,而不是安全
问题,但应列入耐久性验证计划中予以考虑。
16
7 2  环境影响的处理方法
1
在对复合材料结构 进 行 耐 久 性 (疲 劳) 验 证 时, 需 要 考 虑 环 境, 主 要 是 湿 热 环 境 的 影
响。由于复合材料有着优异的疲劳性能,目前的设计应变水平比较低,迄今为止,即使考虑
了环境影响的疲劳试验后的剩余静强度 结 果, 从 未 发 现 由 于 载 荷/环 境 谱 而 引 起 的 退 化。 此
外,根据对使用时结构表面温度分布的研究发现,一般来说歼击机在高温下工作的时间所占
比例很小,可以只在室温大气环境下进行疲劳验证。
如果试样和元件研制试验的结果表明,环境谱对结构的耐久性有影响,则必须在全尺寸
结构件和部件的耐久性验证试验中予以考虑,有下列两种处理方法:
1) 环境箱方法   这种方法将试验件置于环境箱中,在施加机械载荷的同时,施加代表

飞机使用情况的湿热谱,这是最真实的方法。但是这种试验太复杂,成本太高,很难在大型
结构部件上进行。
2) 环境因子法   通过积木式试验方法,用结构关键部位的元件或典型结构件进行叠加

有湿热谱的疲劳试验,将其结果与常规的疲劳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后确定谱中各级载荷
的放大系数,并将其用于全尺寸部件 (或结构件) 结构的室温大气环境条件下的疲劳试验。
16
7 3  疲劳寿命分散性
1
已有的数据表明,复合材料的疲劳分散性比金属材料大,为了保证复合材料结构的疲劳
验证在统计上有效,下列方法可供选择。
(1) 寿命分散系数法   这 是 金 属 结 构 常 用 的 方 法, 寿 命 分 散 系 数 NF 是 平 均 疲 劳 寿 命
N平与 B 基准疲劳寿命 NB 之比。国外在对大量复合材料元件疲劳数据统计分析后确定 , 如
果采用 1 个试验件进行验证,为保证复合材料结构 1 倍寿命具有 B 基准可靠性时,至少需要
3 倍寿命疲劳试验。这种做法是无法接受的。
做 13
2) 载荷放大系数法   这种方法是将疲劳试验载荷放大某一倍数后用于验证试验,从而

可在较短的试验周期内,同样可保证结构寿命具有 B 基准可靠性, 即将疲劳试验应力 PF 增
加到 1 倍寿命时的平均疲劳强度 PT ,则结构的 B 基准疲劳强度就会等同于设计的疲劳应力,
从而用 PT 进行疲劳试验到 1 倍寿命,或用 PF 疲劳试验到 NF 倍寿命,均可保证结构的 1 倍
寿命具有 B 基准可靠性。采用 这 种 方 法 应 当 注 意 一 点, 即 载 荷 谱 中 的 载 荷 放 大 (包 括 分 散
性和环境影响) 后不能超过使用载荷,而且一般谱中最高一级载荷不应放大。
国外的统计结果给出,对复合材料为保证结构的 1 倍寿命具有 B 基准可靠性时,用 1 个
试验件进行疲劳试验验证的寿命分散系数与载荷放大系数的组合 ,这些组合可参见表 16
9。

581
表 16
9  保证结构 1 倍寿命具有 B 基准可靠性的试验参数(
n=1)
寿命分散系数 NF 1
0 1
5 2
0 3
0 13
3

载荷放大系数 FLE 1
177 1
148 1
127 1
099 1
0

最近几年国内对国产复合材料体系的疲劳 试 验 数 据 进 行 了 类 似 的 研 究, 共 收 集 了 46 组
共 324 件试样的疲劳试验 数 据, 所 得 结 果 与 国 外 同 类 结 果 比 较 见 表 16
10, We
ibu
ll分 布 形
状参数的众位数偏低,平均值 及 B 基 准 值 偏 大, 说 明 国 产 材 料 疲 劳 的 分 散 性 要 大 一 些。 这
个结论只是初步的,因为国内可用于进行分析的疲劳数据还较少,国外统计用了 264 组疲劳
数据,远大于国内统计用的 46 组。表 16
11 为几种材料的疲劳寿命 We
ibu
ll分布形状参数。
表 16
10  疲劳寿命 We
ibu
ll分布形状参数的众位数、平均值及 B 基准值
项 目 众 位 数 平均值 B 基准值 数据组数

国外数据统计结果 1
25 2
17 0
18 264

国内数据统计结果 1
12 2
34 0
33 46

表 16
11  几种材料的疲劳寿命 We
ibu
ll分布形状参数

We
ibu
ll分布形状参数αL
材    料 加载形式
平均数 众位数 B 基准

国外 全部 2
17 1
25 0
18
碳纤维复合材料
国内 全部 2
34 1
12 0
33

E玻璃/环氧树脂 国外 全部 2
10 2
15 1
20
常 幅 4
30 2
50 0
60
铝 国外
谱载荷 7
70 7
50 2
00

3) 疲劳寿命门槛值 法   由 于 上 述 两 种 方 法 或 者 是 耗 时 太 长, 或 者 对 金 属 结 构 要 求 过

严,特别是对目前大量采用的复合材料/金 属 混 合 结 构, 无 论 采 用 哪 种 方 法, 都 存 在 着 很 难
解决的困难。为了克服 这 一 困 难, 对 军 用 飞 机 复 合 材 料 结 构, 目 前 多 采 用 疲 劳 寿 命 门 槛 值
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是利用复合材料具有出色的疲劳响应的优点 ,使其疲劳许用应变
低于 B 基准疲劳门槛值。由于 在 设 计 时, 为 了 满 足 冲 击 损 伤 容 限 要 求, 一 般 设 计 许 用 应 变
都比较低,而且复 合 材 料 的 S
N 曲 线 均 比 较 平 坦, 它 的 疲 劳 门 槛 值 与 静 强 度 的 比 值 很 高
(一般为 60% ),在不付出额外的质量 代 价 的 前 提 下, 有 可 能 使 疲 劳 许 用 应 变 低 于 B 基 准 疲
劳门槛值。采用这种方法后,复合材料结构实际上具有了无限寿命,因此全尺寸部件耐久性
验证试验时,可不再专门考虑复合材料分散性大的问题。
16
7 4  载荷谱的编制
1
复合材料由于与一般金属材料性质不同,基本上属脆性材料,因此复合材料结构验证试
验用载荷谱,不宜直接采用同类金属结构的载荷谱,应加以修正。
1) 对高载的截取   金属结构编谱一般按正常使用的最大过载取为最高一级载荷,更高

的载荷不再施加,而折算到最高级载荷上,这样编出的载荷谱,尽量减少了金属材料迟滞效
应的影响,得出的试验结果是偏安全的。但对复合材料不存在迟滞效应,高载仍能严重降低
寿命,所以如用相应金属结构的载荷谱,将得到偏危险的结果。故最高载荷级的截取,必须
取到最高可能出现的载荷,以此原则来修正高载部分谱。

582
2) 对低载的删除   由于复合材料层压板的特点,具有良好的抗疲劳性能,材料的相对

持久限比金属材料高,目前设计应用应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为节省试验时间,可以适当提
高低载删除值。一般情况下,可删除 30% 使用载荷以下的各级载荷。
16
72  全尺寸结构损伤容限验证试验的特殊考虑
一般来说,损伤容限验证试验包括损伤扩展试验以及剩余强度试验两部分内容 ,剩余强
度试验对各种因素的处理方法与静强度验证试验相同,而损伤扩展试验对各种因素的处理方
法可参见耐久性验证试验。与金属结构验证试验的情况相同,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容限验证试
验与耐久性验证试验通常也在同一试验件上 完 成。 飞 机 主 承 力 部 件 通 常 是 复 合 材 料/金 属 混
合结构,其复合材料结构的损伤容限验证试验一般在全尺寸结构件上进行 。
对损伤容限验证的要求可参见 16
2 节其中分 别 给 出 了 军 机 与 民 机 的 损 伤 扩 展 和 剩 余 强
度要求,它既适用于设计,同时也是验证试验的要求。应该指出,不管是军机还是民机,目
前一般采用了损伤无扩展的设计概念,因此在验证试验时应当予以证实。具体的验证要求是
要保证在 2 倍寿命期内损伤无明显的扩展,特别是预制的冲击损伤无明显扩展。只要满足了
这一要求,可以保证在整个使用期内,不必进行除目视检查外的特殊无损检测。
16
7 1  损伤容限验证试验的经验教训
2
美国空军在 20 世纪 80 年代曾赞助并完成了一项复合材料损伤容限的研究计划。在该研
究计划中,用取自运输机 与 歼 击 机 机 翼 蒙 皮 的 含 冲 击 损 伤 典 型 加 筋 板 (
3 筋 条 和 5 筋 条 ),
进行了损伤容限特性的验证试验,国内则用取自歼击机机翼及尾翼蒙皮的含冲击损伤典型加
筋板进行了类似的试验。所有这些试验的结果均证实:
① 冲击损伤是最严重的缺陷/损伤类型;
② 冲击损伤面积及剩余强度与结构形式密切相关;
③ 结构形式对含冲击损伤结构的破坏模式有重要影响;
④ 含冲击损伤结构对疲劳载荷不敏感。
并且还证实,对含多排缝纫或多排紧固件的加筋板,其破坏一般均呈两阶段,即当蒙皮
应变达到其自身的失稳扩展值时,出现损伤失稳扩展,并在扩展到筋条附近时停止扩展。当
载荷进一步增加后才会发生最后破坏。而对于胶接或共固化筋条的加筋板,虽然观察不到损
伤扩展抑制现象,但其破坏应变不低于平板试样的结果。这些结果表明,只要设计合理,一
般结构的损伤容限均高于平板小试样,至 少 不 会 低 于 它, 也 就 是 说, 在 积 木 式 验 证 过 程 中,
高层次试验件的验证结果总是偏于安全的。
16
7 2  环境影响的处理
2
全尺寸部件试验的环境影响,有下列 4 种处理方法。
1) 环境箱模拟   这种方法是将全尺寸部件结构,甚至整个飞机 (一般是小飞机) 置于

环境箱中进行试验,它要求在使用中可能遇到的最恶劣的环境条件 (主要是湿热) 下进行静
强度验证 (包括使用载荷、设计载荷和剩余强度试 验)。 这 种 方 法 的 优 点 是 可 以 比 较 真 实 地
考虑环境影响;缺点是成本高、试验周期长,而且给试验加载系统和应变测量等带来一系列
困难。这种方法对于最高温度低于 100℃ 的亚音速民用飞机, 是可以实现的, 而对温度超过
100℃ 的超音速歼击机,则难度比较大。
2) 环境因子法   这种方法是将全尺寸部件结构在室温大气环境中进行试验,但需将所

要验证的载荷乘上环境因子,以考虑环境引起 的 强 度 降。 这 种 方 法 比 环 境 箱 模 拟 方 法 简 单,
除了载荷要求外,在试 验 条 件 及 方 法 等 方 面 均 与 金 属 结 构 验 证 试 验 完 全 一 样 , 因 此 在 美 国

583
20 世纪 70~80 年代初研制的复合材料结构部件多采用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在实施时有 3 个
问题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是它要求混合结构中的金属部分必须满足放大后的载荷要求 ,从而
有可能引起金属元件不必要的增重。这对于以刚度设计为主的部件可能不是严重问题,但对
以强度设计的部件则可能无法忍受。其次,飞机结构最严重的设计载荷情况可能与湿热环境
有关,用这种方法无法产生相同的破坏模式,而为了能够产生相同的破坏模式,必须把结构
设计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仍然产生相同的破坏模式,所以也会带来不必要的增重。最后,如
何确定这一环境因子是很复杂的问题,必须通 过 大 量 的 分 析 和 试 验, 特 别 是 要 通 过 由 元 件、
细节件,有时甚至要通过结构件试验才能给出。对用于全尺寸结构验证试验的环境因子可从
以下几种方法中选取:
① 选择修正室温许用值的环境因子中的最大值,并用它放大严重的载荷情况;
② 选择承载能力对环境最敏感的元件所对应的环境因子;
③ 选择每种试验载荷情况下,结构剩余强度系数最小处所对应的环境因子;
④ 选择受环境影响最严重,或在 确 定 许 用 值 时 环 境 影 响 难 以 考 虑 的 结 构 区 域 内 元 件 的
环境因子。
最后应强调指出,如果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破坏模式与环境条件下的结果不一致时,必须
进行补充验证试验。
3) 环境补偿系数法   这种方法原则上与上述的环境因子法一样,即将全尺寸部件结构

在室温大气环境中进行试验,但施加的载荷不超过 150% 的使用载荷。 湿热环境引起的材料
性能退化是通过对试验结果放大一定的 “补偿” 系数来加以考虑。
4) 应力应变关系外推法   它 的 基 本 试 验 方 法 和 要 求 与 上 述 的 环 境 因 子 法 相 同, 只 是

不要求放大所加的验证载荷,而是将施加极限载荷时测得的应变数据,叠加上由有限元结构
分析计算得到的湿度与温度产生的附加应变,再与各关键部位考虑了湿热影响的设计许用值
相比较,要求其安全裕度大于 0。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必对金属元件施加过大的载荷, 从而
避免了结构增重,但采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要求结构的应变分布不会由于湿热条件而发
生变化,即要求保持线性,否则无法将应变数据进行叠加。考虑到复合材料结构主要使用纤
维控制的层压结构,它的刚度受湿热影响比较小,可以满足这一条件。这种方法的难点在于
必须进行准确的应变分析,特别是几何形状比较复杂的关键部位的应变分析要可靠,其次它
还要求对全尺寸结构进行仔细的应变测量,特别是一些存在应变集中的细节部位。
16
73  全尺寸耐久性/损伤容限试验的必要性
全尺寸试验是飞机结构完整性大纲的基本要素之一。在飞机结构的研制中,通常都包括
全尺寸耐久性/损伤容限试验,但是,这些试验 主 要 用 于 验 证 金 属 结 构。 如 果 在 设 计 研 制 试
验中,能够可靠地确定金属结构的耐久性/损伤容限试验能力,就可以不进行全尺寸耐久性/
损伤容限试验。例如主要由复合材料构成且只含有 少 量 金 属 接 头 的 结 构 就 可 以 归 入 这 一 类。
通常复合材料结构的耐久性/损伤容限能力能够通过设计研制试验来验证。
16
74  用一个试验件完成全尺寸部件全部验证试验的可行性
通常全尺寸部件验证试验需要两个试验件来完成:一件用于静强度验证;另一件用于耐
久性和损伤容限验证。考虑到复合材料部件制造成本昂贵,往往希望在一个全尺寸部件 (或
结构件) 上完成静强度、耐久性和损伤容限验证。现有经验表明,在下述情况下有可能实现
这种试验方案。
1) 全复合材料结构   这是因为复合材料均采用损伤无扩展设计概念,其剩余强度不会

584
因疲劳加载而降低,从而有可能用一个试验件来完成所有的验证项目。
2) 按刚度设计的部件   这种结构部件虽然是复合材料和金属组成的混合结构,但其金

属骨架往往有较大的强度裕度,即使采用考虑了载荷放大系数的载荷谱,在使用寿命期间一
般也不会出现可导致静强度严重退化的疲劳裂纹。
3) 金属骨架已经过验证的混合结构   这种结构部件往往是采用等代设计的产物,其金

属骨架基本上等同于金属原件,一般认为它们已经过验证,从而只需验证其复合材料的等代
结构。为了保证这一目的,可以对其金属骨架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定期更换或采取其他
必要的措施。此外由于复合材料不存在高载迟滞效应,先期施加的静力验证载荷不会提高试
验件的试验寿命,因此也提供了这种可能。
16
75  复合材料/金属混合结构部件验证试验方法建议
实际上目前多数复合材料结构部件是复 合 材 料/金 属 混 合 结 构。 由 于 这 两 种 材 料 呈 现 出
不同的疲劳载荷和环境敏感性,以及分散性,因 此 这 两 种 材 料 对 试 验 载 荷 谱 的 简 化 与 编 制、
试验方案的拟定和试验实施方法等提出了不同的、有时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要求。已有的使用
经验表明,满足结构完整性要求的全复合材料结构往往具有无限寿命,而金属结构一般是有
限寿命的。因此,在一个试验件上很难同时验证这两种材料结构件的耐久性/损伤容限。
为解决这一难题,建议 在 进 行 复 合 材 料/金 属 混 合 结 构 部 件 耐 久 性/损 伤 容 限 验 证 试 验
时,采用金属结构件适用的载荷谱和寿命分散系数进行验证;对未能完全或未充分验证的复
合材料结构件,应采用复合材料结构件、细节件或元件试样的补充试验来完成。复合材料结
构件、细节件或元件试样的复杂性应足以代表并正确模拟全尺寸部件中复合材料结构件的破
坏模式。
用结构件来验证复合材料结构疲劳性能具有下列优点:
① 可以考察复合材料结构为试验目的而选择结构件;
② 如果需要在湿热环境下进行试验,用结构件比较容易实现且成本较低;
③ 有可能对多个相同的结构件进行试验,以增加数据库的置信度;
④ 所得到的结果可用于全尺寸结构验证结果的分析。
应该指出,对于金属结构不是疲劳关键件,或虽然属于疲劳关键件,但已经过验证并可
通过加强或定期更换来保证试验正常进行的混合结构,可以不采纳这一建议,而按复合材料
结构验证要求进行试验。

8  提高耐久性与损伤容限的措施
16

16
81  提高耐久性与损伤容限的设计措施
16
8 1  软化带设计技术
1
软化带设计技术可以以小的质量和成本代价,有效地改善结构的损伤容限,是一种很有
潜力的设计方法,在国外得到重视和应用。主要用于以下两方面。
1) 受拉壁板   这是一种将高破坏应变的纤维 (如玻璃纤维) 或铺层条带 (如破坏应变

较高,模量较低的 ±45 °层),以一定间隔散布在承担大部分结构载荷的高模量纤维中, 形成
损伤扩展抑制组元,改善损伤容限的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有可能成为抑制损伤扩展的手
段。例如在壁板中可取出若干个一定宽度的带 区, 用 玻 璃 纤 维 与 碳 纤 维 混 杂 后 构 成 软 化 带,
以一定间隔沿载荷方向平行地布置在高模量 壁 板 中。 设 计 得 当, 即 可 起 抑 制 损 伤 扩 展 作 用,

585
或使损伤沿软化带边界扩展,从而提高受拉 壁 板 的 拉 伸 剩 余 强 度。 该 技 术 可 以 应 用 于 碳/环
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翼面、机身壁板结构的整体加筋壁板或夹层壁板设计中。
2) 机械连接区   机械连接适用于承受高载荷和复杂载荷,是复合材料结构常用的连接

形式。复合材料构件 中 的 孔 引 起 的 应 力 集 中 较 金 属 更 为 严 重, 因 而 影 响 连 接 强 度, “软 化”
设计是将低模量层或带布置在机械连接区以改善其连接强度的措施之一 。
16
8 2  软蒙皮设计技术
1
软蒙皮设计的基本思想是把复合材料加筋蒙皮结构中不同铺层角的铺层组 ,比较集中地
分配在不同元件 (蒙皮和加筋条) 中,以提高结构的损伤容限,达到提高损伤容限设计许用
应变的目的。所谓 “软蒙皮”,即是将机翼的蒙皮设 计 成 低 刚 度 的 蒙 皮 (一 般 相 对 比 较 薄)。
它以模量较低的 ±45
°层为 主 (可 占 层 压 板 的 70% ~80% 左 右), 也 有 的 在 局 部 区 域 混 杂 以
一定的玻璃纤维,主要用以承受剪切和 整 体 油 箱 中 的 内 压, 同 时 有 少 量 比 例 的 0 °层 用
°、90
以保证局部强 度 和 稳 定 性, 如 (
10/80/10) 铺 层 比 例 的 层 压 板。 加 筋 条 则 以 0
°层 为 主, 沿
机翼展向布置,用以承受机翼壁板的拉、压载荷,蒙皮和加筋条通过机械连接或共固化方法
构成机翼壁板。有的 设 计 方 案 (如 机 身 壁 板 上) 则 可 在 软 蒙 皮 中 隔 一 定 间 距, 嵌 入 相 当 的
°层作为附加的增强件 (止裂带)。这种方法一般用于蒙皮承剪的运输机机翼结构。

16
8 3  夹胶膜技术
1
采用层间夹胶膜主要是针对易受冲击结构提出的一种提高损伤阻抗或减小层间应力集中
的设计方法。复合材料的碳纤维铺层之间夹入一些环氧树脂基胶膜 (如 FM 系列胶膜) 或热
塑性胶膜 (如 HXT 系列胶膜、PEEK 胶膜等) 时,可提高损伤阻抗。 新一代的层间夹胶膜
是将韧性颗粒喷涂在预浸带上,在保证不增加层间厚度的同时大幅度地提高了层间韧性和冲
击后压缩强度。
16
8 4  三维增强 (
1 Z 向增强) 技术
三维增强主要是为了抑制冲击等引起的分层损伤的扩展,用以提高复合材料结构的损伤
容限。它包括厚度方向增强的纺织复合材料 (指采用三维编织、Z 向缝纫等纺织预成形件与
RFI或 RTM 成形工艺制造的 复 合 材 料), 以 及 紧 固 件 和 Z 向 销 机 械 连 接 增 强 等 多 种 方 法。
其中干缝纫/RFI和三维编织/RTM 是改善结构损伤容限、很有潜力和发展前途的方法。
Z 向销连接是除金属紧固件之外的另一种提供Z 向增强的机械连接方法。该方法是将包
含有小直径的坚硬的碳/环氧树脂销钉的泡 沫预制件 (由 FM 制 成) 放 在 层 压 结 构 上, 在 对
复合材料构件进行热压处理时将这些预制件压入层压板。此法可用于局部增强,也可用于全
部增强,还可代替金属 紧 固 件 固 定 骨 架 结 构 用。 试 验 结 果 显 示 可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减 少 分 层 面
积、提高损伤容限。
16
8 5  提高耐久性/损伤容限的其他途径
1
提高耐久性/损伤容限有 3 种途径:在目前 的 设 计 水 平 下, 采 用 如 上 述 的 特 殊 设 计 技 术
来阻止损伤的扩展,提高剩余强度;通过对含损伤 (包括冲击损伤) 层压结构的破坏机理分
析,对现有的复合材料性能进行改进,提高其损伤容限 (即当含有同一损伤尺寸时,提高其
剩余强度);通过对飞机结构外来物冲击能量的大 量 统 计 分 析, 并 通 过 对 制 造 和 维 修 环 境 的
改善,在可靠性分析的基础上修改目前使用的损伤容限要求,即把初始缺陷尺寸假设由目前
所用的目视勉强可检,改为按不同的部位给出外来物冲击能量的概率分布。
168
16  需注意的问题
(1) 复合材料的损伤形式众多,其形成和扩展的机理不同,必须针对不同的损伤采取相

586
应的设计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损伤容限。
2) 本节主要着眼于改善冲击损伤容限。但也要注意到在另一种载荷状态下其他损伤可

能成为主要矛盾,如对于主要受 拉 伸 载 荷 或 拉剪 载 荷 的 结 构, 构 件 中 的 孔 或 其 他 穿 透 损 伤
就比较危险。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结构效率和设计应变的水平,应就不同部位具体结构最易
产生的损伤类型以及 结 合 所 受 载 荷 特 点, 有 针 对 性 地 分 别 采 用 相 应 的 措 施, 才 能 取 得 最 佳
效果。
3) 实践表明,要提 高 复 合 材 料 结 构 的 损 伤 容 限, 单 一 地 用 一 种 方 法 一 般 不 能 完 全 奏

效。必须结合具体结构,合理地协调配合、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4) 应该注意到损伤容限关键部位通常只占总结构的很少一部分 (例如 20% ), 为了满

足损伤容限要求 (通过增加厚度来降低应变水平) 所付出的质量代价可能只有 4% , 但为了
提高其损伤容限采取的设计措施所带来的成本代价则可能要大得多 。因此在实际设计中应对
结构的强度、刚度、耐久性、损伤容限、质量及成本等加以综合考虑,以求得最佳的结构效
率、成本效率以及各种性能之间的平衡。
16
82  材料性能与结构耐久性及损伤容限的关系
为了提高复合材料结构的耐久性和损伤容限,有必要研制新的高性能复合材料体系,对
这种体系性能 更 完 全 的 了 解 应 该 既 研 究 损 伤 阻 抗 (给 定
冲击力导致的损伤尺寸),又 研 究 损伤 容 限 (即 对 应 给 定
损伤尺寸的强度值)。一般认为与结 构 耐 久 性 与 损 伤 容 限
有关的材 料 性 能 包 括 CAI (由 NASA RP1142 标 准 测 定
的冲击后 压 缩 强 度 )、 层 间 断 裂 韧 性 Gc、GⅠc、GⅡc 等。
研究表明随冲 击 能 量 的 增 加, 其 压 缩 承 载 能 力 的 变 化 如
图16
21 所示。它通常包括两个阶段,即在低冲击能量阶
图 16
21  典型的冲击能量与
段,随冲击 能 量 的 增 加, 其 压 缩 承 载 能 力 不 断 下 降。 对
压缩强度的关系
冲击的 抵 抗 能 力 (即 结 构 的 耐 久 性———损 伤 阻 抗 ) 主 要
与这一阶段的性能有关。当冲击能量超过某一数值后,其压缩承载能力基本上不再下降而保
持不变。由于结构可能遭受的外来物冲击能量是随机变量,无法确定,结构的损伤容限主要
取决于它的门槛值。对复合材料体系抗冲击损伤能 力 的 完 全 了 解 应 该 包 括 所 有 这 两 个 阶 段。
按照这样的要求,CAI主 要 反 映 了 复 合 材 料 体 系 的 损 伤 阻 抗 性 能, 并 没 有 反 映 它 的 损 伤 容
限性能。同样大量试验数据表明,对于层间断裂韧性差别很大的复合材料体系,当含有同样
损伤宽度时,它们有着几乎相同的剩余强度,因此层间断裂韧性也没有反映它们的损伤容限
性能。已有文献建议采用下 面 两 种 物 理 量 来 分 别 描 述 复 合 材 料 体 系 的 损 伤 阻 抗 和 损 伤 容 限
性能。
① 特定铺层层压板在规定条件下基于静压痕试验得到的压痕力压痕深度曲线最大值 处
的压痕力 Fmax作为复合材料体系损伤阻抗的量度,它代表了构成复合材料体系的树脂基体和
增强纤维作为整体抵抗外来物冲击的最大能力。
② 结构典型铺层在规定条件下,含冲击 凹坑 (或静压痕凹坑) 深度超过冲击凹 坑压 缩
破坏应 变 曲 线 拐 点 后 的 某 一 深 度 (例 如 结 构 损 伤 容 限 设 计 要 求 中 的 初 始 缺 陷 尺 寸 假 设
5mm) 时,典型试样的压缩破坏应变作 为 复 合 材 料 体 系 损 伤 容 限 的 量 度 。 注 意 对 韧 性 复

合材料体系,试样宽度必须大于损伤宽度的 3 倍。
按照上述的评定方法,如果复合材料体系 有 着 优 异 的 损 伤 阻 抗 性 能 (例 如 5228 系 列 环

587
氧树脂基复合材料体系、5428 和 QY9511 系列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体系), 用它们
制成的飞机 结 构 将 具 有 良 好 的 耐 久 性; 如 果 复 合 材 料 体 系 有 着 优 异 的 损 伤 容 限 性 能 (如
T300/QY9512 干缝合/RFI双马来酰亚胺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体 系),用 它 们 制 成 的 飞 机 结 构 将
有着优异的损伤容限。

参 考 文 献

1  沈真主编 复合材料飞机结构耐久性/损伤容限设计指南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5


2  沈真主编 复合材料飞机结构设计手册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1
3 MIL
HDBK
17F
Compo
sit
eMa
ter
ial
sHandbookVo
l3Po
lyme
rMa
tri
xCompo
sit
esMa
ter
ial age,De
sUs sign,andAna
l
ys
is2002
4 Ni
u M C YCompo
sit
eai
rcr
afts
truc
tur
es d:HongKong
CINMILITPRESSLt 1992
5  霍斯金 BC,贝克 A A 飞机结构用复合材料 (译著改为 《复合材料原理及 其 应 用》) 沈 真, 仇 仲 翼 译 北 京: 科 学
出版社1992
6 Ho
rtnRE,McCa
i rt Damaget
yJE ole
ranc
eofc
ompo
sit
esI
nEng
ine
eredMa
ter
ial
sHandbookVo
l1Compo
sit
esOHIO,
USA:ASMI
nte
rna
tiona
l1987
259~267
7 TangX D,ShenZ,ChenP H,Ga
edkeMA me
thdo
logyf
orr
esi
dua
lst
reng
tho
fdamagedl
ami
nat
edc
ompo
sit
esAIAA
97~1220
1997
8 Na
tiona
lRe
sea
rchCounc
il
New ma
ter
ial
sfo
rnex
tgene
rat
ionc
omme
rci
alt
rans
por
tWa
shi
ngt
onD
C:Na
tiona
lAc
ade

myPr
ess
1996
r,Me
9 PoeCCJ chan
icsme
thodo
logyf
ort
ext
ilep
ref
ormc
ompo
sit
ema
ter
ial
sPr
oco
fthe28thI
nte
rna
tiona
lTe
chn
ica
lCon


er e,SAMPE,1996
enc 324~338
10  沈真,叶林,杨胜春等 复合材料损伤阻抗和损伤容限的 性 能 表 征 中 国 复 合 材 料 学 会 第 4 届 全 国 代 表 大 会 暨 学 术
交流会议文集 北京2003
10

588
第17 章   结构验证的积木式方法

在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和应用 中, 要 进 行 理 论 上 的 计 算 分 析 和 试 验 验 证。30 多 年 来 虽 然
先进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和应用已取得了明显的 进 展, 并 已 积 累 了 许 多 宝 贵 的 数 据 和 经 验,
但毕境还不十分成熟,再加上新的材料体系、革新的生产制造方法和创新结构的应用形式不
断地出现,对一个具体的工 程 应 用 项 目 进 行 必 要 的 结 构 计 算 分 析 和 试 验 验 证 就 显 得 十 分 必
要。对此,国际上通常采用所谓的 “积 木 式 方 法” (
Bui
ldi
ngBl
ock App
r ch,简 称 BBA),
oa
国内对此也逐渐有所认识并开始采用。

1  积木式方法
17

所谓积木式方法,实质上是一个验证 程 序, 在 分 析/验 证 的 过 程 中, 采 用 逐 步 增 加 试 件
复杂水平和程度,逐步增大试件尺寸和规模的做法进行分析和试验验证,保证工程项目的质
量和成功,直至通过鉴定验收或适航审定。

图 17
1  积木式方法

积木式方法如图 17
1 所示。分析 和 试 验 验 证 是 在 多 层 次 上 规 划 和 进 行, 一 般 分 为 试 样
级、元件级、次部件级、部件级和全尺寸试验 5 级,试验由下至上逐次进行,后一级要取用
前一级的结果,试验件复杂程度逐级增 加, 数 目 则 由 多 到 少, 下 大 上 小, 犹 如 搭 积 木 一 样,
逐级搭上去,故称 “积木式方法”。试验当然 以 少 作 为 宜, 可 尽 量 采 用 分 析 方 法, 这 样 有 利
于降低成本。但分析所用的理论和方法,亦必须经过充分的试验验证,确保其有效可行。
积木式方法及其思想实际上在有先进复合材料之前就已用于飞机结构的研发项目中 ,但

589
其针对复合材料的特点有其更好的适用性。复 合 材 料 由 于 层 间 强 度 低, 对 平 面 外 载 荷 敏 感;
由于树脂基体存在对使用环境敏感;特别是破坏形式复杂,具有多样性,破坏强度理论尚不
完善。这一切均导致缺乏有效的分析方法和工具,执行积木式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
采用积木式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在满足全部技术、规范要求和客户需求的前提下使工程项
目得以降低成本、减小风险。采用该方法可使工程项目的设计研发过程更为有效,可尽早发
现和评估技术风险,有助于最后通过工程项目的鉴定验收或适航审定。

2  积木式方法的实施
17

17
21  一般作法
积木式分析/试验验证方法一般分 5 级进行,下面给出具体的阐述。
1) 试样级 (
( coupon)  试验件通常是条形的小 试 样, 主 要 用 于 测 试 所 选 材 料 的 基 本 力
学性能,包括铺层级和层压板级的,旨在获取材料的许用值。此外对材料的缺口敏感性、环
境影响、试件的破坏模 式 等 也 要 予 以 评 定。 该 级 试 验 的 试 验 件 数 量 通 常 很 大, 有 时 可 达 几
千个。
2) 元件级 (
( el t)  试验件通常是能代表结构的通用件或非通用件, 如长桁、 加筋
emen
板、夹层板、连接接头、开口补强以及特殊设计的某些局部结构。目的在于验证各种元件的
承载能力、破坏形式、环境影响、分析方法等,结构的设计值在依据材料许用值的基础上主
要在该级试验中产生。该级试验的试验件数量一般也较大,可达上百件或几百件。
3) 次部件级 (
( t)  试 验 件 通 常 是 一 个 较 复 杂 较 大 的 三 维 结 构, 如 盒 段、
subcomponen
筒段、梁、框、肋和主承力接头等。其可代表一完整结构的典型部分,用以验证结构的承载
能力、环境影响、损伤容限、耐久性和分析方法等。结构设计值的确定也要取用该级试验的
有关结果。该级试验的试验件数量就比较少了,通常是几个或十几个不等,多的亦可上百。
4) 部件级 (
( t)  试验件 为 飞 机 结 构 的 一 个 主 要 部 分, 如 完 整 的 机 身、 机 翼
componen
和尾翼等,其作为一个完整的单元进行分析和试验,可考核部件级结构的承载能力、载荷分
布、破坏模式、环境影响和变形情况等,包括静强度、疲劳强度、损伤容限、耐久性以及结
构方案和分析方法等。该级试验的试验件数量就很少了,通常是一个或几个。
5) 全尺寸级 (
( ful
lsc
ale)  该 级 的 分 析 和 试 验 通 常 是 指 全 机 的 分 析 和 试 验, 要 进 行 全
机的静力和疲劳试验,用于考核结构完整性和有限元分析方法,验证预测的内载分布和挠度
以及整个结构的破坏模式。 对 全 尺 寸 试 验 的 要 求 一 般 由 客 户 或 鉴 定 验 收 或 适 航 审 定 部 门 提
出,视安全性和耐久性要求而定。理所当然该级试验的试验件数量就更少了,通常是一个或
两个。应指出的是有时全尺寸试验也指大部件一级的试验,这时又和部件级试验提法有所重
合,应注意到不同场合的不同提法。
在国际上积木式方法现已几乎为所有的复合材料设计者和制造商所接受 ,但不同的采用
者又都有各自的不同作法。根据具体项目 的 不 同, 验 证 级 别 和 项 目、 试 件 数 量 均 可 有 变 化,
次序也可能有变动,有重合,如有时可能希望尽早开始元件级和次部件级的试验和分析,以
便尽早知道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积 木 式 分 析/试 验 验 证 方 法 尚 未 完 全 规 范 化、 文 件
化,使用中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
17
22  关于许用值和设计值
在积木式方法中我们多次提到两个概念,即设计中经常要用到的许用值与设计值,这是

590
两个十分重要、彼此密切相关又长期有所混淆的概念。下面给出定义如下。
许用值 (
all
owable):一个由试验数据经统计得出的材料最大性能值,又称材料许用值。
设计值 (
designvaue):一个材料性能值,其已考虑到具体项目的具体要求, 在材料许

用值基础上加以适当减缩,并经批准可用于结构的设计和分析中,又称设计许用值。
按上述定义可见,许用值一般是指材料的,由积木式方法中试样级的大量试验经统计分
析得出,具体即指模量、最大应力、最大应变等。设计值是指结构的,其在许用值的基础上
考虑具体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经元件级和 次 部 件 级 两 级 试 验/分 析, 并 经 有 关 职 权 部 门 批
准给出的,可用于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 分 析 和 强 度 计 算 中。 许 用 值 是 由 客 观 试 验/分 析 得
出的,设计值是在试验/分析的基础上,考虑 工 程 项 目 的 具 体 要 求, 人 为 定 出 的。 对 一 种 材
料体系许用值是确定的,但因具体的工程项目要求不同,设计值却可能不同。
在执行积木式试验/分析计划时,需首先得 出 许 用 值, 以 支 持 后 续 项 目。 参 考 资 料 1 给
出 了 其 相 关 步 骤, 对 DOD/NASA 原 型 机 结 构 聚 合 物 基 复 合 材 料 许 用 值 的 获 取 共 分 下 列
5 步。
(1) 试验测出铺层 级 的 静 强 度 和 刚 度 性 能, 包 括 0
° (纵 向 ) 拉 伸 和 压 缩,90
° (横 向 )
拉伸 和 压 缩 以 及 纵 横 剪 切 性 能, 并 得 出 应 力应 变 曲 线, 试 验 按 ASTMD3039、D3410、
D3518 进行。
2) 试验测出准各向同性层压板级的静强度和刚度性能,包括单轴简单拉伸和压缩,开

孔试样拉 伸 和 压 缩, 面 内 剪 切 以 及 拉 伸 和 压 缩 载 荷 的 双 剪 挤 压 试 验。 拉 伸、 压 缩 试 验 按
ASTM D3039 进行。挤压试验的标准正在制定中。
3) 得到的试验数据将被统计减 缩, 采 用 B 基 准 值 法 或 分 散 度 较 高 时 采 用 85% 的 平 均

值法,取用两者中较高的值。
4) 给出铺层许用值用于分析方法中。通常最大或 1
( 5× 屈服强度减缩值中的较低者用
作拉、压和和平面剪切强度临界的许用值。当平面剪切强度非临界时应使用减缩的最大剪切
强度 (一个高值)。
5) 按规定层压板应设 计 成 纤 维 控 制 的, 即 0
( °、 +45
°、 -45°和 90°每 一 种 铺 层 最 少 应
有 10% 。对单向带和编织物层压板 在 拉 压 载 荷 的 分 析 方 法 中 在 1 轴 和 2 轴 位 置 上 总 是 输 入
°或 1 轴的强度许用值。剪切输入值同上。该法将保证纤维为主的破坏。 所有层压板应是均

衡和对称的。
在材料许用值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设计值时,要进行大量的元件级试验,对特定的工程
项目选取具有一定结构特征和尺寸的试件,纳入诸如开孔、损伤、屈曲、环境影响 (主要是
湿热)、破坏模式、允许缺陷、材料分散性和制 造 变 异 等 诸 多 因 素 的 影 响, 再 经 部 分 次 部 件
级试验验证合理确定之。设计值多由限定的应变值形式给出许用应变,这已为广大设计者所
熟知,此处不予多述。
17
23  实施中的几点具体考虑
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实施积木式方法时,应注意到工程项目可有种类、阶段和构件的不
同,其具体作法、内容和要求可有不同 (以飞机结构而言)。
1) 种类   可有军机、商用机、旋翼机 (直 升 机)、 通 用 航 空 的 小 型 机、 宇 航 飞 机、 无

人机等之分。
(2) 阶段   以美国为例一般分成原型机 ( pro
t o
t ype)、工程制造研发 ( EMD,eng
ine
er

ngandmanuf
actur
ingdeve
l t) 和生产型 (
opmen product
ion)3 个阶段。

591
3) 构件   按其重要性可分成如下 3 类。

① 主结构:承受主要气动载荷,又分成如下。
 破坏临界的:破坏将引起飞机失事;

 破坏非临界的:破坏不至引起飞机失事。

② 次结构:承受次要气动和其他载荷,又分成如下。
 疲劳临界和经济寿命临界的:破坏不至引起飞机失事,但要更换重要零件;

 非临界的:破坏不至引起飞机失事,亦无重要零件更换。

③ 非承力结构:不受载或载荷很小,破坏影响不大,更换成本较低。
17
231  军机原型机阶段
表 17
1 给出 DOD/NASA 飞机结构原型机阶段积木式方法的实施内容,供参考。
表 17
1 DOD/NASA 飞机结构原型机阶段积木式方法实施内容
许用值数据要求
分类 元件级试验 次部件级试验 部件级试验 全尺寸级试验
初 步 最 后

 ① 使 用  1 批 材  提出设计概  验证设计概   结 构 验 证:静   验 证 结 构 完 整 性———应


类似 材 料 料 试 验,每 念和 分 析 方 法 念 和 分 析 方 力、耐 久 性 和 损 变测 量 和 验 证 试 验;静 力
和经 验 的 种试验5~ 一进 行 静 力 和 法—静 力 和 疲 伤容限试验。 试 验 到 DUL/破 坏 或 视 经
数据 进 行 8 个试件 疲劳试 验 (有 选 劳试验 (剩 余 强  1 个 部 件:静 费和 进 度 情 况 进 行 疲 劳

估算 择 的 ),每 种 加 度); 力、损 伤 容 限 到 试验

 ②供应 筋 板 试 验 3 件;  1 个 盒 式 梁/ DUL/破坏  1 件———临 界 飞 行 载 荷
主 的
商的数据 每 种 连 接 试 筒:静力破坏;  1 个 部 件:损 下应变/挠 度 测 量,疲 劳 和
 ③杂志 验3 件  1 个 盒 式 梁/ 伤 容 限、耐 久 性 剩余 强 度 到 DLL,如 需 要
结 和手册等 筒:疲 劳 和 剩 余 加剩余强度 的话到 DUL/破坏
的数据 强度

 1 批 材  每种加筋板  1 个 盒 式 梁/  1 个 部 件:静  1 件———临 界 飞 行 载 荷
非 料 试 验,每 试验 1 件;每 种 筒:静力破坏 力、耐 久 性、损 下应变/挠 度 测 量,静 力 试
临 种试验4~ 接头试验 1 件 伤容限到 DLL, 验到 DLL,耐 久 性 试 验 和
界 6 个试件 然 后 DUL/破 静力 剩 余 强 度,如 需 要 的
的 坏,得 到 剩 余 话试验到 DUL/破坏
强度

 ① 使 用  1 批 材  提出设计概   验证设计概念  结构验证并   验 证 结 构 完 整 性———应


相同 或 类 料 试 验,每 念 和 分 析 方 法, 和 分 析 方 法— 改 进 分 析 方 法: 变测 量 和 验 证 试 验;静 力
临 似材 料 的 种试验3~ 进行 静 力 和 疲 静力(DLL)/疲 静 力、耐 久 性 和 试 验 到 DUL,如 需 要 的 话
次 界 数据 进 行 4 个 试 件 劳试验 劳/剩 余 强 度 损伤容限试验 到破坏
的 估算 外加疲劳  每种加筋板 试验:  1 个 部 件:静  1 件———临 界 飞 行 载 荷
结  ②供应 试验 试验 2 件;每 种  2 个 盒 式 力、损 伤 容 限 到 下应变/挠 度 测 量,静 力 到
商的数据 连接试验 2 件 梁/筒 DUL/破坏 DLL,需要的话到 DUL
构  ③杂志
非  使用合  每种加筋板   不要求试验   不要求试验   不要求试验
临 和手册的
法的验证 试验 1 件;每 种  由元件级试  由元件级试   由元件级试验提供结果
界 数据
的 过的数据 接头试验 1 件 验提供结果 验提供结果

 ①使用   同左  提出设计概   验 证 设 计   不要求试验  由以前的试验和分析进


类似材料 念/静 力 试 验/ 概念: 行结构完整性验证
非 的数据进 分 析 方 法 检 查;   不 要 求 试 验,

承 行估算 每种 最 主 要 的 由元 件 试 验 加

力  ②供应 试验 1 件 分析提供结果

结 商的数据

构  ③杂志
和手册的
数据

还应特别提到在积木式方法的支持技术中要 有 所 选 材 料 的 材 料 规 范 和 相 应 的 制 造 规 范 ,

592
只有以之为据制造出的各级符合质控标准要 求 的 试 件, 得 出 的 许 用 值 和 各 级 的 试 验/分 析 结
果才有效。因此在执行积木式方法的整个过程中一直强调试件的质量控制和允许的最大缺陷
标准。表 17
2 给出了 DOD/NASA 飞机结构原型机阶段允许的缺陷要求,供参考。
表 17
2 DOD/NASA 飞机结构原型机阶段允许的缺陷要求

允许缺陷,对碳纤维和玻纤增强 PMC 的情况


结构分类
单向带 编织物

在 ≤10% 的面积上孔隙率 ≤3% ,分层 ≤1% 在 ≤10% 的面积上孔隙率 ≤5% ,分层 ≤1%
主结构
不允许边缘分层(包括孔边) 不允许边缘分层(包括孔边)

在 ≤15% 的面积上孔隙率 ≤3% ,分层 ≤2% 在 ≤15% 的面积上孔隙率 ≤5% ,分层 ≤2%
次结构
不允许边缘分层(包括孔边) 不允许边缘分层(包括孔边)

在 ≤20% 的面积上孔隙率 ≤4% ,分层 ≤3%


在 ≤20% 的面积上孔隙率 ≤4% ,分层 ≤3%
非承力结构 不允许 ≤10% 的边缘长度或孔边分层,但需经修理
不允许 ≤10% 的边缘长度或孔边分层,但需经修理

注意对不同类的结构及其零件,给出的允许缺陷标准是不同的,此点对我们今后的工作
极有参考价值。表中只给出了主要的缺陷标准,其他的缺陷标准并未给出,但其给出的量化
缺陷标准极具参考价值。
17
2 2  军机 EMD 和生产型阶段
3
前面已指出在飞机的不同研发阶段,执 行 积 木 式 试 验/分 析 计 划 时 的 做 法、 内 容 和 要 求
可有不同。表 17
3 给出了 DOD/NASA 飞 机 结 构 EMD 和 生 产 型 阶 段 积 木 式 方 法 的 实 施 内
容,供参考。

表 17
3 DOD/NASA 飞机结构 EMD 和生产型阶段积木式方法实施内容
许用值数据要求
分类 元件级试验 次部件级试验 部件级试验 全尺寸级试验
EMD 生产型

 1 批 材  5 批 材  提出设计概  验证设计概   结 构 验 证:静   验 证 结 构 完 整 性———静


料 试 验,每 料 试 验,每 念 和 分 析 方 念 和 分 析 方 力、耐 久 性 和 损 力应 变 测 量 和 验 证 试 验:
种试 验 8 种试 验 8 法———进 行 静 法———静 力 和 伤容限试验: 静 力 试 验 到 DUL/破 坏 或
个试件 个试件 力和 疲 劳 试 验 疲劳试 验 (剩 余  3 个 不 同 的 取决于经费和进度情况进
(必需的) 强度) 大 结 构 段:静 行疲劳试验

 每种加筋板  4 个 盒 式 梁/ 力、损 伤 容 限 至  临界飞行载荷情况 3 个

试验 6 件 筒:静力破坏 DUL/破坏 不同的 验 证 试 验:应 变/挠

主  每种连接试  6 个 盒 式 梁/  6 个 大 结 构 度测 量,疲 劳 和 剩 余 强 度
验6件 筒:疲 劳 和 剩 余 段:损 伤 容 限、 到 DLL、DUL,需 要 时 到
结 强度 耐久 性 和 剩 余 破坏
强 度 (3 种 方
构 案)

 1 批 材  4 批 材  每种加筋板  3 个 盒 式 梁/  2 个 大 结 构  临界飞行载荷情况 2 个
非 料 试 验,每 料 试 验,每 试验 4 件 筒:静力破坏 段:静 力、耐 久 不同的 试 验:应 变/挠 度 测

临 种试 验 6 种试 验 6  每种连接试  1 个 盒 式 梁/ 性、损 伤 容 限 至 量,静力试 验 到 DLL,耐 久

界 个试件 个试件 验4件 筒:疲 劳 和 剩 余 DLL,然 后 至 性试验和剩余强度试验到

的 强度 DUL/破 坏,剩 DUL,需要时到破坏


余强度

593
续表
许用值数据要求
分类 元件级试验 次部件级试验 部件级试验 全尺寸级试验
EMD 生产型

 1 批 材  3 批 材  提出设计概  验证设计概  结构验证并   验 证 结 构 完 整 性———静


料 试 验,每 料 试 验,每 念 和 分 析 方 念 和 分 析 方 改进分析方法: 力应 变 测 量 和 验 证 试 验:
种试 验 4 种试 验 5 法———进 行 静 法———静 力   静 力、耐 久 性 静 力 试 验 到 DUL,如 需 要
个 试 件,加 个 试 件,加 力和 疲 劳 试 验 /疲 劳/
(DLL ) 和损 伤 容 限 试 的话到破坏

上 疲 劳 上 疲 劳 (必需的) 剩余强度 验(
DUL/破坏)  临界飞行载荷下 1个 试

次 试验 试验  每种加筋板    3 个 盒 式  3 个 大 结 构 验:应变/挠 度 测 量 静 力 试

试验 3 件 梁/筒: 静 力 段:静 力、损 容 验 到 DLL,到 DUL,如 需
结  每种连接试 DLL)疲 劳/剩
( 限 至 DUL/ 要的话到破坏
验3件 余强度 破坏

 N/A  2 批 材  每种加筋板  2 个 盒 式   不 要 求 试 验,   不 要 求 试 验,由 元 件 级

料 试 验,每 试验 2 件 梁/筒: 由元 件 级 试 验 试验和分析提供结果

种试 验 4  每种连接试   疲 劳 剩 余 和 分 析 提 供

个试件 验2件 强度 结果

 ①使用  1 批 材  提出设计概  验证设计概   不 要 求 试 验,   验 证 结 构 完 整 性,由 以


类似材料 料 试 验,每 念/静 力/分 析 念:元 件 试 验 加 由元 件 级 试 验 前的试验和分析进行

非 数据估算 种试 验 3 方法检查 分析 进行验证   不 要 求 试 验,由 次 部 件

临  ②供应 个试件  每种最主要  1 件 疲 劳,剩 级试验验证

界 商数据 的试验 1 件 余强度

的  ③杂志

手 册 等
数据

分析对比表 17
1 和表 17
3 可见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结构上验证的材料批次 数, 试 验 件
数和具体的试验内容都是不同的。
表 17
4 给出 了 DOD/NASA 飞 机 结 构 EMD 阶 段 和 生 产 型 阶 段 允 许 的 缺 陷 要 求, 供
参考。

表 17
4 DOD/NASA 飞机结构 EMD 阶段和生产型阶段允许的缺陷要求
允许缺陷,对碳纤维和玻纤增强 PMC 的情况
结构分类
单向带 编织物

在 ≤5% 的面积上孔隙率 ≤2% ,不允许分层 在 ≤5% 的面积上孔隙率 ≤3% ,不允许分层


主结构
不允许边缘分层(包括孔边) 不允许边缘分层(包括孔边)

≤10% 的面积上孔隙率 ≤2% ,不允许分层 在 ≤10% 的面积上孔隙率 ≤3% ,不允许分层


次结构
不允许边缘分层(包括孔边) 不允许边缘分层(包括孔边)

≤10% 的面积上孔隙率 ≤3% ,分层 ≤2% ≤15% 的面积上孔隙率 ≤4% ,分层 ≤2%
非承力结构
允许 ≤4% 的边缘长度或孔边分层,但需经修理 允许 ≤4% 的边缘长度或孔边分层,但需经修理

比 较 表 17
2 和 表 17
4 可 见 ,EMD 阶 段 和 生 产 型 阶 段 对 缺 陷 的 要 求 比 原 型 机 阶 段
要严。
17
24  商用飞机的积木式方法
前面给出的内容都是军机的做法,下面再以商用飞机为例作一些具体介绍。此处的商用
飞机基本系指大型干线客机,中型支线客机可相 应 参 考。给出的实例以美 国 B777 的 情 况 为

594
主,B777 的做法是商用飞机执行积木式方法的一典型实例。
17
2 1  一般作法
4
一般讲商用飞机的积木式方法分为 3 组 6 大块。如图 17
2 所示。

图 17
2  商用机积木式方法略图

注意图中并未给出全尺寸级的试验。一般讲大型客机要比军机大得多,C 组的分析验证
作到部件级规模已相当大了。下面摘要给出 3 组 6 块的主要内容,供参考。
1) 块 1  收集候选材料的有关数据,对一个给定的工程项目作出选材的决定。 该阶段

由于材料和工艺规范尚未确立,早期的试验仅限于初步的基本试样,许用值尚不能确定。
2) 块 2  给出材料和工艺规范。假定对选定的材料已有了初步的材料和工艺规范, 本

阶段试验的目的就在于验证这些规范,看加工上的变异如何影响到材料性能。设计所需的关
键力学性能要在本阶段确认,初步的许用值由本级试验推导出,但并非最后的。
3) 块 3  给出许用值。此时材料已完全受控于材料和工艺规范, 本阶段的目的是为设

计提供稳定的材料许用值。
① 给出统计数据,足以支持 A 或 B 基准许用值的建立。
② 要确定环境影响,数据应包括结构使用的全部环境范围,能够提供环境补偿系数。
③ 要确定缺口影响,包括开孔和填充孔两者的试验。
④ 确定层压板效应引起的性 能 改 变, 试 件 应 涵 盖 结 构 中 要 用 的 全 部 层 压 板 范 围, 这 包
括铺层方向及其百分比,铺层次序及层压板厚度等。
⑤ 了解制造过程和允许缺陷的影响。
4) 块 4  要进行典型的结构元件和细节件的试验, 给出与结构相关的设计值。 如连接

试验,测定挤压应力; 加 筋 板 稳 定 试 验, 承 压、 承 剪 和 过 屈 曲 试 验 等; 夹 层 结 构 的 相 关 试
验等。
5) 块 5  次部件级试验,其多为一个部件的典型部分。 该类试验允许评估局部损伤引

起的载荷再分配,因此试件要足够地大。试验要评定设计值和分析方法的可用性、损伤对静
强度、损伤对疲劳强度的影响,验证损伤无增长法。
6) 块 6  部件级试验,主要是验证应力、应变的分布和预测的挠度, 在大规模的真实

结构上验证设计和分析方法。试验通常只作 到 使 用 载 荷 (
DLL),只 当 客 户 或 鉴 定 机 构 要 求
时才作到破坏。

595
应该提出的是在执行积木式方法和规划各级试验时要受到一系列条例和准则的影响和控
制,如 FAA 的适航条例,特别是对商用飞机,其有 适航鉴定的问题,设计准 则、 设 计 要 求
和目标、鉴定验收方法和程序等,因此设计者必 须 了 解 和 学 习 与 复 合 材 料 结 构 相 关 的 条 例、
法规和准则。
17
2 2 B777 的实例
4
B777 是美国波音飞机公司最 新 研 制 的 大 型 商 用 客 机, 共 用 了 9
9 吨 复 合 材 料, 占 结 构
总质量的 11% ,其垂尾和平尾均 由 碳 纤 维 增 强 复 合 材 料 制 成。 平 尾 为 双 梁 多 肋 式 结 构, 以
机械连接为主组成主承扭盒。环境温度为 -54~71℃ 。部件级试验在常规环境下进行,环境
影响由积木式方法的头三级 作 出, 最 终 纳 入 部 件 级 试 验。 其 各 级 试 验 安 排 大 致 如 17
24
1
节所述,其次部件级试验项目 及 试 件 数 如 表 17
5 所 示, 从 中 可 见 其 具 体 内 容 和 规 模。 下 面
再分别给出预生产型水平安定面和生产型水平安定面部件级验证试验情况 。

表 17
5 B777 平尾次部件级试验
试 验 种 类 试 件 数 试 验 种 类 试 件 数
螺接(主要连接处) 110 加筋板修理 6
肋细节件 90 蒙皮对接板 2
翼梁皱损 50 长桁终端 4
加筋板压缩试验 26 翼梁剪切 6
加筋板拉伸试验 4 总 计 305
加筋板压剪复合试验 6

1) 预生产型水平 安 定 面 验 证 试 验  B777 预 生 产 型 水 平 安 定 面 验 证 试 验 如 图 17
( 3所
示。从成本因素考虑省略了外段的翼尖等部位,代之以夹具上的受力补偿。其试验程序和主
要的考核内容大致如下。

图 17
3 B777 预生产型水平安定面验证试验

① 试验件上含有典型的规范 上 允 许 的 制 造 上 的 异 常, 代 表 了 目 视 勉 强 可 见 或 以 上 的 低
能量冲击损伤,试验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验证 “损伤无增长” 的原则,为此首先进行了 2 倍设
计使用寿命的疲劳试验。

596
② 使用载荷和最初的设计载荷下的静力试验,以验证有限元分析内载模型的预测能力。
测得的应变低于预测值,任何组件均无永久变形。
③ 进一步引进损伤,为计划维 修 检 测 中 易 于 检 查 到 的 损 伤。 然 后 进 行 两 个 检 测 间 隔 期
的疲劳试验。进一步证明损伤无增长。再进行使用载荷试验,以证明该种损伤存在时仍能承
受规定的载荷,验证剩余强度能力。
④ 制造较严重损伤,在前后梁和长桁/蒙皮段上切口,验证继续安全飞行载荷下的承载
能力 ( 571e)。超声检测后损伤仍无有害的增长。
FAR25
⑤ 完成上述的验证后,对主 要 的 切 割 损 伤 等 进 行 修 理, 模 拟 外 场 条 件, 用 钛 板 螺 接 法
修理,然后再进行设计载荷的试验,最后的破坏载荷值超过了规定载荷值。
概括起来讲,预生产型水平安定面的验证试验主要验证了以下几点。
 “损伤无增长” 特性。

 B777 复合材料尾翼的强度,耐久性和损伤容限性能。

 用于设计和分析复合材料尾翼的分析方法、材料性能和设计值。

 ELFINI内载模型预测应变分布和挠度的能力。

 机械式修理方法的设计和应用。

(2) 生产型水平安定面验证试验   在预生产水平安定面验证试验的基础上波音飞机公司
于 1994 年 4 月至 1995 年 7 月进行了 B777 生产型水平安定面的验证试 验, 此 时 试 验 内 容 有
所简化,大致情况如下。
① 首先进行使用载荷下的 静 力 试 验, 共 作 了 3 种 临 界 静 载 的 情 况: 上、 下 弯 曲 和 非 对
称弯曲以验证载荷分布和设计分析方法。
② 进行了 12000 次的谱疲劳载 荷 试 验, 主 要 是 验 证 该 安 定 面 金 属 部 分 的 疲 劳 特 性, 复
合材料结构在前述的预生产型水平安定面的验证试验中作过 。
③ 进行设计载荷下的 静 力 试 验 和 破 坏 试 验, 作 为 鉴 定 程 序 的 一 个 部 分 获 取 补 充 数 据,
事先精确地预测了破坏位置和破坏载荷,最后的破坏载荷超过了要求的载荷水平。
该项试验达到了下列目的。
 验证符合 FAR/JAR25
a 305 和 FAR/JAR25
307 的 规 定, 试 件 经 受 了 使 用 载 荷 后 无
永久变形。
 以部件试验验证了分析方法的预测能力,测得的应变和挠度值与预测值相符。

 验证了 B777 水平安定面的设计使用目标。

 验证了疲劳未引起广泛的损伤。

17
2 3  歼 ×× 复合材料机翼的验证
4
1986~1995 年国内进行了歼 ×× 带 整 体 油 箱 复 合 材 料 机 翼 的 发 展 研 究, 复 合 材 料 主 要
用于机翼主受力盒和气动弹 性 敏 感 的 外 翼 区 等 部 位, 占 机 翼 受 力 盒 表 面 积 的 70% 。 当 时 对
积木式方法的认识尚不十分明确,但也进行了许多相应的验证试验,各种复合材料试件多达
1000 多公斤,其中性能试样 7000 多 个、 加 筋 板 200 多 块, 大、 小 油 箱 盒 段 30 多 个。 下 面
重点给出部件级的试验验证情况,供参考。
① 首先进行了单独机翼和加挂副油箱状态下的地面共振试验。
② 进行使用载荷下即 67% 设计载荷下的静强度试验,刚度上结构无永久变形。
③ 整体油箱充压状态下先进行了 2 倍寿命期的疲劳试验。
④ 先后引进 4 处 8J能级和两处 15J能级的人工损伤,分别模拟使用中易出现的损 伤 和

597
目视勉强可见损伤。
⑤ 又进行两倍寿命期的疲 劳 试 验, 验 证 损 伤 扩 展 情 况。 上 述 4 倍 寿 命 期 的 共 12000 飞
行小时的耐久性/损伤容限试验后,损伤并无明显扩展,证实了 “损伤无扩展法” 的可行性。
⑥ 接着进行了 105% 设计载荷下的静力试验,机翼仍未破坏。
⑦ 再进行了 2 倍加重谱的损伤扩展试验,损伤仍无明显扩展。
⑧ 在油箱区接近机翼主梁处引入 136J能级的冲击损伤, 再作某些谱载荷下的破损安全
和剩余强度承载能力试验,机翼仍未破坏。
该机翼经上述一系列的验证试验,经受了严格的考核,损伤无明显扩展,初步证明结构
设计、应力分析和加工制造均是成功的,从而增强了对复合材料结构应用的信心。该机翼现
已飞行使用近十年,尚无任何问题发生。
积木式方法首先用于军机研制,而后用于商用机、直升机、通用航空,然后再向海军应
用、地面运输、武器装备等其他领域推广。上面仅是给出了军机和商用机的详细情况,其他
方面用起来原理上、作法上大致相同,但各自亦会有所不同。如对直升机而言其有较复杂的
驱动系统和桨叶等,强调疲劳和损伤容限要求,多要在全尺寸级作验证试验。通用航空多为
轻型飞机,研发投资少、产品生产要快,所以不可能进行大量的试样级和元件级试验,可能
会先作次部件和部件级试验就行了,称 “逆 积 木 式 方 法”。 总 之, 具 体 问 题 要 具 体 分 析, 正
确有效而灵活地执行积木式方法。

3  适航鉴定与验收
17

在 17
1 节中已经提到执行积木式方法最终要 保 证 工 程 项 目 顺 利 通 过 鉴 定 验 收 或 适 航 审
定。先进复合材料发展应用到目前提出的重要问题之一 是 如 何 对 复 合 材 料 构 件 进 行 (民 机)
适航鉴 定 和 (军 机 ) 合 格 鉴 定。 对 于 军 机, 美 国 和 欧 洲 多 用 MIL
8860 系 列 规 范 和 MIL
1530A “飞机结构完整 性 大 纲———飞 机 要 求 ” 进 行 合 格 鉴 定, 在 法 国 有 AIR2004D 和
STD
AIR2004E。1985 年美国 又 颁 布 了 MILA
87221 “飞 机 结 构 通 用 规 范 ”, 基 本 取 代 MILA
8860 系列规范,但 1987 年美国海军又颁 布 了 MILA
8860B 系列规范。中国在 1985 年 颁 布
了 GJB671~13 “军用飞机强度和刚 度 规 范” 系列 标 准,1989 年 颁 布 了 GJB775
1 “军 用
飞机结构完整性大纲———飞机 要 求” 与 GJB776 “军 用 飞 机 损 伤 容 限 要 求”。早 期 的 标 准 和
规范多数没有反映出复合材料的内容和要求,但后期的则已明确提出了有关复合材料的内容
和要求。对于民机,美 国 用 FAR25、FAR23, 在 欧 洲 用 JAR25、JAR23, 在 中 国 用 《中 国
民用航空条例》 第 25 部 ( 25) 和 第 23 部 (
CCAR CCAR23) 等 条 例 来 进 行 适 航 鉴 定。 美
国于1978 年颁布了第一个有关复合材料的鉴定文件,即 FAA 的咨询通报 AC20
107。此后,
美国大多数的民机复合材料构件以此为据进行了鉴定验收。
美国 FAA 的 AC20
107A 是 目 前 有 关 复 合 材 料 适 航 鉴 定 的 一 份 较 系 统 较 完 善 的 文 件。
该文件在符合 FAA 有关原则的前提下,对复合材料 飞机结构 “制定了一个可以接受但不 是
惟一的验收方法”,它在性质上是指导性的,既 非 强 制 性 的 也 非 规 章 条 例。 该 文 件 的 公 布 反
映了当时复合材料技术的现状,并将不断修改以反映技术的进步,其目标在于达到与现用金
属结构同样高的安全水准。
文件在总论中指出:“对每种结构所要求的试验件和/或分析的范围,以及考虑的环境影
响是不同的,它取决于预期的用途、选用的材料、设计安全系数、失效准则、数据库和类似

598
结构的经验,以及影响一个特定结构的其他 因 素”。 因 此 文 件 中 很 重 要 的 一 部 分 内 容, 在 于
规定各种结构试验或分析的范围,以及对环境影响的考虑。文件附录 2 中有几个涉及结构级
别的定义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规定试验或分析范围时,与此密切相关,本章的介绍中也要
经常用到。它们是 试 样、 元 件、 次 部 件 和 部 件, 对 此 国 内 应 有 统 一 的 认 识 和 理 解, 以 免
混淆。
分析 AC20
107A 的核心内容和要点可大致归纳如下。
1) 为设计和分析提供一个充分的设计数据库,并提供环境对材料体系设计特性,如静

强度、疲劳和刚度等的影响。为此要建立环境设计准则,确立最苛刻的环境条件,材料的许
用值和设计值应在该条件 下 进 行 验 证, 材 料 体 系 的 许 用 值 和 设 计 值 应 在 层 压 板 的 基 础 上 建
立,若以单向层压板为基础,则要结合经过试验验证的分析方法来确定。
2) 结构的静强度验证,应通过一个适当的 环 境 条 件 下 部 件 级 的 设 计 载 荷 试 验 来 进 行,

若环境影响可由组合件级和/或试样试验可靠地测出,并被纳入静力试验及其结果的分析中,
则部件级静力试验可在常规环境下进行。若不进行试验而靠分析,则应有充分的经验,并由
组合件级的试验,或使用载荷下部件级的试验支持分析的可靠性。静强度验证中还要考虑重
复载荷和复合材料结构性能分散性的影响。
3) 结构的损伤容限 (破 损安 全) 评 定, 应 在 关 键 部 位 的 元 件、 细 节 件 和 次 部 件 级 上

进行重复载荷试验,以确定结构对损伤增长的敏感性。试件可预制典型的损伤,试验中应评
定环境对缺陷扩展特性的影响,损伤无增长的正确性,形成 “损伤无增长法” 的依据,并进
一步获得缺陷/损伤增长的数据。重复试验后应 进 行 部 件 或 次 部 件 级 的 剩 余 强 度 试 验, 应 证
明剩余强度等于或大于规定的设计载荷,且刚度特性的变化未超出可接受的程度。与制造和
使用中所用的检测技术相协调来确定初始可检损伤的范围。在维修计划中要制定一个检测计
划,包括检测频数、范围和方法。检查间隔应按以下原则 确 定: “在 损 伤 开 始 变 为 初 始 可 检
的时间和损伤范围达到规定的承载能力极限的剩 余 强 度 时 间 之 内, 损 伤 能 被 检 测 出 来”。 在
整个损伤容限评定中,应考虑会导致材料性能降低的温度、湿度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以
及飞行中可能产生的来自明显离散源的损伤。
4) 结构的疲劳 (安全寿命) 评 定, 要 进 行 部 件 级 的 疲 劳 试 验 或 试 验 支 持 下 的 分 析 来

进行疲劳评定,试验中要考虑适当的环境影响,为确定疲劳分散度和环境影响,事先应完成
足够的部件、次部件、元件或试样试验,上述试验还可以用来评定带有冲击损伤结构的疲劳
响应特性。疲劳试验中还要证明刚度特性的下降没有超过可接受的水平。
5) 其他方面的验证和考虑,其中有结构的颤振特性验证。在以颤振和其他气动弹性机

理为背景的验证中,应考虑重复载荷和环境对刚度、质量分布和阻尼特性的影响。这些影响
可由试样、元件或次部件级的试验或试验支持下的分析加以确定。其他的考虑还包括结构冲
击的动态特性、材料的阻燃性、结构的防雷击、防静电性能及表面防护等。考虑上述问题的
原则是,不应降低现有的安全水平。
6) 为确保制造的重复性和结构的可靠性,要制定材料规范、工艺和制造规范。规范中

允许的偏差应由试验支持下的分析,或由试样、元件或次部件级的试验加以验证。还要制定
质量控制程序,供鉴定部门审查。设计生产部门要给出使用维护指南,其中包括检查、维护
和修理方法。给出的修理方法要经分析或试验证明,可使结构恢复到适航标准。用于各种试
验和评定的试验件,包括静力的、损伤容限的、疲劳的等 “均应按照工艺规范和加工程序制
造和装配以便保证试验件能代表生产结构”。

599
应当指出,适航标准并非设计规范,它只是规定了要求和标准,但不限制如何满足要求
以及达到标准的具体做法和途径。所以在复合材料构件的研制发展和鉴定验收中,应该针对
不同项目的情况,制定不同的试验验证规划、内容以及具体实施策略和途径。

参 考 文 献

1 MIL
HDBK
17
3FDOD,USA,2002
617
2  中国航空研究院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手册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1
11
3 L
indaC
lemen
tsQuan
tif
yingqua
lif
ica
tion:t
hebu
ild
ing
bl
ockapp
roa
cht
ode
sign
ingc
ompo
sit
est
ruc
tur
es,Hi
gh
per
form
anc
eCompo
sit
es,1999
7/8
4 AFauc
et,J
Tr
ost
leS
Wa
rd777EmpennageCe
rti
fic
ati
onApp
roa
chICCM
11Pr
oce
edng:7,1997

5  陈绍杰 民机复合材料的适航审定浅析 航空工程与维修2002
3
6 FAA AC NO:20
107ACompo
sit
eAi
rcr
aftS
truc
tur
e1984
425

600
第18 章   结构可靠性

可靠性系指一个结构 或 系 统 在 规 定 的 使 用 条 件 下、 在 规 定 的 寿 命 期 内 能 正 常 工 作 的 概
率。简言之结构可靠性是一个结构无破坏工作能力的度量。
可靠性设计技术无论 是 在 国 内 还 在 国 外 均 是 个 发 展 中 的 新 技 术 , 正 日 益 受 到 人 们 的 重
视。以国内情况而言,飞机设计部门均已建立了专门的可靠性机构,但其对系统可靠性发展
研究较多,对结构可靠性发展研究相对较少,对复合材料结构可靠性研究则更少。故本章的
论述以国外,特别是美国的经验和做法为主。

1  复合材料结构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
18

结构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保证使用, 保 证 安 全。 一 个 结 构 的 失 效 受 多 种 因 素 的 影 响,
对此复合材料结构又有别于传统的金属结构。影响复合材料结构可靠性的主要因素有如下。
1) 静强度   飞机的结构设计规定了使用载荷,即飞机使用中可能发生的最大载荷,乘

以1
5 的系数后得到所谓的设计载荷,这个 1
5 的系数称为安全系数。设计准则要求结构在
使用载荷下无永久变形,在设计载荷下无破坏。
这个 1
5 的安全系数给了结构静强度的安全保证,即保证了静强度下结构的可靠性。这
是一个广为人知并被广泛接受的有人机的设计准则,是以前保证结构可靠性的惯用作法。使
用中已很少有人问起这一系数的来源。
据知该系数最早于 1932 年在美国定出,与当时的铝合金,特别是 2024 铝合金的性能有
关,2024 铝合金的最大强度与屈服应力之比为 15。此后出现了新型铝合金,其比值已高于

5,于是有人数度提议要改变即降低这一 系 数 值。 但 又 有 解 释 说, 该 系 数 并 非 取 自 这 个 比
值,而是与飞机设计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有关,如疲劳问题,材料性能的变异性,应力分析
的不准确性,以及为战伤提供安全余度等,这样这个安全系数一直被沿用至今。可见这个系
数是在与可靠性无关的情况下独立定出来的,但其有益于可靠性。
按安全系数的思想,最简单的形式是比较构件的应力和其强度进行可靠性的度量,具体
到复合材料就是比较其最大的 内 应 力 和 B 基 准 的 强 度 值。 应 指 出 的 是 安 全 余 度 越 大, 可 靠
性就越大,设计出的结构也越重。下面会看到新的可靠性设计方法是不同于这一思想的。
一般讲安全系数法是可以产生足够的可靠性的。目前它既用于金属结构也用于复合材料
结构。但要注意与金属相比,复合材料的强度表现出了不同的统计分布和变化,结果是材料
的 B 基准强度相同而可靠性 不 同, 可 靠 性 设 计 和 分 析 中 要 考 虑 这 一 差 别。 复 合 材 料 性 能 变
化与金属的差异如图 18
1。
2) 环境影响   复合材料,特别是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最主要的环

境条件是湿热组合,其 可 以 明 显 降 低 材 料 的 强 度 性 能 值, 从 而 影 响 承 载, 降 低 结 构 的 可 靠

601
性,这是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现用的考虑方
法是首先确定极端苛刻的环境条件, 在该条件下
测出材料性能值,用强度值的降低来符合这种环
境条件的要求,在结构寿命期内这些苛刻的环境
条件被认为是不变量。
3) 疲劳   复合材料与金属相比具有较高的

疲劳门槛值,但疲劳中复合材料一旦超过了这个
图 18
1  复合材料性能变 门槛值则表现出较金属材料大的分散性。 由于具
化与金属的差异 有较高的疲劳门槛值,一般讲疲劳不构成复合材
料的限定因素,设计准则中的其他因素如损伤容限等会限制复合材料结构的应力水平 。然而
n>107),如直升机 旋 翼 系 统 组 件, 并 不 准 确, 在 高 周 疲 劳 环 境 下, 疲 劳 可
这对高周疲劳 (
能构成临界的限制条件。
4) 损伤容限   为确保复合材料结构的损伤容限能力,一般是限定其应变水平,亦即其

应力水平。目前典型的做法 是 复 合 材 料 结 构 按 能 承 受 下 列 两 种 情 况 中 最 严 重 的 一 种 情 况 设
计:设计载荷下任意位置处有一个 6
3mm 的开孔 或 带有规定水平 的 外 来 物 冲 击 损 伤, 一 般
是代表目视可见冲击损伤。两个准则均假定缺陷在构件的整个寿命期内均存在。准则降低了
许用的强度值。

2  可靠性设计考虑要点
18

结构可靠性正日益受到重视和强调,对军机 系 统 而 言 可 靠 性 要 求 已 规 定 进 合 同 文 本 中。
工业界要满足这些要求,使其纳入设计考虑中。其原因有两个,一是高性能材料的出现往往
有负面影响,如高强度钢断裂韧性较低,碳纤维复合材料亦具有脆性。二是高性能军用装备
为了减重普遍应力水平较高。这都增加了对可 靠 性 的 需 求, 使 之 成 为 设 计 的 控 制 准 则 之 一,
可靠性专家应通过自己的工作使之进入设计中。
客户的可靠性准则典型地提出了 3 个目标:失效的平均时间,使用可靠性和失效模式影
响的临界性分析。
除将要求输入进设计外,可靠性工程要向维修部门输出维修人工时预测,结果要用于备
件准备的要求。
具体到复合材料结构,其可靠性设计要考虑如下要点。
① 通过选用相匹配的材料消除电化学腐蚀或使之减至最小。
② 通过选用相匹配的材料消 除 热 膨 胀 差 异 或 使 之 减 至 最 小。 当 金 属 和 复 合 材 料 混 用 时
允许热膨胀差异存在,因复合材料的热胀系数较低。
③ 在夹层结构中小心选用薄面板,因其抵抗冲击损伤的能力差。
④ 注意防雷击、防静电 设 计, 所 有 的 复 合 材 料 与 金 属 结 构 之 间 必 须 有 良 好 的 电 搭 接,
以防雷击、防静电。
⑤ 连接设计时注意选用钛合金或其他与复合材料相容材料的紧固件以防止电化学腐蚀 。
⑥ 若采用胶接结构,则要充分注意胶接的无损检测以确保胶接质量的可靠性。
⑦ 设计中注意检查用开口和通路的合理提供以方便检查提高可靠性 。
⑧ 对复合材料结构进行修理 时 要 分 外 小 心, 不 得 损 伤 其 他 多 余 的 铺 层 和 部 位, 否 则 会

602
导致可靠性的劣化。
⑨ 避免某些异常,如整体加强 件 的 皱 损 和 空 隙 率 大 等 可 改 进 可 靠 性, 因 探 测 这 些 缺 陷
的能力目前尚有限。
⑩ 注意制造过程中,如固化和机加的变动可能引起构件强度的变化, 从而影响可靠性,
即对工艺过程要按规范严加控制。
 注意监控预浸料等原材料 的 供 应, 要 对 其 进 行 验 收 检 测, 以 保 证 来 料 性 能 与 设 计 值


的一致性。

3  可靠性设计与评估
18

目前以随机变量为基础,以概率方法为工具,结合可靠性原理进行的设计称为可靠性设
计。可靠性设计旨在从安全性、经济性和维修性要求出发,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在规定的
寿命期内,使产品失效的可能性减至最低。在可靠性设计中有传统的做法亦有新近发展起来
的所谓概率法,下面分别予以简介。
18
31  确定法
确定法 ( det
ermi
nis
ticappr
oach) 实质是以安全系数法为核心的一种传 统 的 方 法。 设 计
中要找出并确定一个最严酷的情况或设计中要满足的极端值,通过规定一个安全系数以包含
某些未知的因素,这个系数通常为 1
5,以此来保证结构的可靠性。
复合材料自问世后应用中遇到了一些障碍,如高温、吸湿、冲击损伤、未被探知的缺陷
和损伤等引起的强度性能的退化,形成所谓的最严酷的情况,并假定其在构件整个寿命期内
存在,这些现实中的变量被处理成了常量。使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受控于下列准则。
① 最严重的载荷 ×1
5 的安全系数。
② 最苛刻的温度情况。
③ 最大的吸湿率。
④ 未探测到的最严重的损伤。
⑤ 由保守的统计准则推导出的材料许用值。
受这些极端条件的控制给设计明显引进了保守性,其结果是产生了效率不足的产品。
复合材料的设计和分析仍然沿用了许多传统的东西,确定法应为其一。涵盖未知因素的
安全系数的应用有其成功的历史,但也有其现实的问题,某些情况下该系数可能太大,某些
情况下又可能偏小,过去是这样用了,但不保证其满足未来的需求。
18
32  概率法
概率法 ( probab
ili
sti
capp
r ch) 是一种 新 的 可 靠 性 设 计 方 法, 是 一 种 新 的 技 术。 其 实
oa
质是概率法用一个可靠性目标代替了安全系数,其取决于一个变量的统计描述以确定其大小
和频率,数据的总量影响其极端值。
概率设计是一个如图 18
2 所 示 的 集 成 过 程, 其 给 出 一 个 框 图 内 的 操 作 的 函 数 关 系, 建
立起它们之间的联 系, 联 络 起 整 个 的 过 程。 当 一 个 因 素 变 化 时, 可 确 定 它 对 其 他 因 素 的 影
响,最终的结果可影响到失效概率。
图 18
3 给出了概率法设计模式的流程。
流程图给出了 4 个主要方面:设计过程、材料生产、制造过程和实际使用。设计过程最
后要给出来自飞行载荷谱的预期的使用应力的分布。其余的 3 个要提供材料强度的分布,通

603
图 18
2  概率法过程

图 18
3  概率法设计流程

过代表来料强度、加工制造缺陷和使 用 因 素 随 机 变 化 的 随 机 变 量 的 Mon
teCo
rlo 模 拟 确 定。
当使用应力超过材料强度时出现失效概率,这由应力和强度概率的密度函数两者的集成加以
计算,以便确定 “应力超过强度” 的概率。
概率设计的基本数学理论是参考材料强度与使用应力二者的概率分布。因为失效是局部现
象,将一个组件分成 N 个结点以代表可能产生失效的所有位置。一般讲假定上述的分布在所
有的结点上是相同的,但假定材料强度在这些结点上是彼此独立的。进行的具体步骤如下:
① 建立许用失效率
② 确定可能失效的结点数
③ 确定载荷的概率分布
P(
Xs<xs)=F(
xs)
④ 确定使用应力概率密度函数 fs(
x)
⑤ 确定强度的概率分布
P(
YM <yM )=F(
yM )
⑥ 计算失效概率 P


z)[
1-FM (
X) ]
∫f
Pf=


x) dx

604
该法的基本要素是:
① 确认整个复合材料结构所 有 可 能 的 变 量, 包 括 组 分 比 例, 制 造 和 装 配 所 有 阶 段 和 外
载等方面的变量;
② 对每一个变量给出一个概率分布函数;
③ 通过一个分析工具处理所有的随机变量,该分 析工具由微宏观复合材料力学和 层 压
板理论、结构力学和概率理论组成;
④ 从分析工具的输出中选取有用信息并且对照确定的概率设计准则进行检查 。
s中 心 已 发 展 了 一 个 I
NASA Lewi PACS (
int
egr
ate
dpr
obab
il
ist
ica
sse
ssme
nto
fcompo
sit


tru
ctu
res)计算机程序,进行复合材料结构的概率法可靠性设计。图 18
4 给出了其工作略图。

图 18
4 IPACS 略图

为进行概率法设计,下列参数必须表述为随机变量:
① 材料的力学性能;
② 构件寿命期内预期的外载;
③ 制造过程及其对材料强度的影响;
④ 环境对强度的影响;
⑤ 使用期内的环境历程;
⑥ 缺陷和损伤的位置、严重程度、产生的概率及其对强度的影响;
⑦ 预测的精度。
复合材料原材料和中间材料的质量对最终产品质量至关重要。为保证其满足规范,必须
建立测试程序和限定值以有效地区别出 “差” 材料和 “好” 材料。这些需经生产商和用户双
方认同,因他们都想减小各自的风险。生产商的风险是拒收 “好” 材料的概率,而用户的风
险是接受 “差” 材料的概率。

605
概率设计对现有的复合材料设计方法是一个有力的补充或代用方法 ,在工程变量统计数
据的概率和表征中要求发 展 更 精 准 的 技 术, 当 更 多 的 人 从 中 获 益 时 它 将 会 有 更 好 的 发 展 趋
势,概率设计法的要求也将变得越来越可接受,并可获取常规方法无法得到的明显收效。
可靠性设计目前尚未正式进入设计程序,国内的情况则更是如此,但它是一个正在发展
中的新技术,应该引起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者的关注。

参 考 文 献

1 MIL
HDBK
17
3FDOD,USA,2002
617
2  陈绍杰主编 复合材料设计手册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0
3  姚卫星、顾怡 结构可靠性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7

606
第19章 使 用 保 障

复合材料结构的使用保障是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问题,是国外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因
复合材料在军机、民机上用量增加而提出的一个问题。
复合材料结构与金属对应物相比提供了许多独特的效益,如减轻质量、耐腐蚀、疲劳性
能好以及可设计性强等,但这些效益的获取伴随着获取和支持保障成本的增加。复合材料结
构的设计者必须在设计阶段就将使用保障的问题纳入设计中 ,并且这种保障条件应是外场级
的技术和设备可以支持的,以及低的综合成本。
使用保障问题在国外已引起重视,特别是军方已对此进行了研究,欧洲的北大西洋公约
组织曾召开专门会议研讨此事并出有专著。本章主要介绍复合材料结构使用保障设计和结构
修理技术,以使国内初步认识和了解复合材料结构使用保障的内涵、作用和意义。

1  使用保障定义与作用
19

使用保障 (
suppo
rtab
ili
ty) 是一个结构系统在其寿命期内在规定环境条件下不受限制地
使用所需要的与可能的后勤保障的综合量度。
因此,“使用保障” 标明了一个结构系统设计 特 性 和 计 划 中 包 括 人 力 资 源 在 内 的 后 勤 资
源满足结构系统平时操作和战时使用要求的程度。结构系统在其使用环境中的利用率和寿命
周期成本成为量度这一满足程度的重要参数。
使用保障应是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将支持保障的有关内容纳入
设计中,在预期的使用寿命期内,起支持保障作用的资源包括:技术、技能、设备设施、工
具、材料、备件、文件和数据等,这些是在结构寿命期内保证结构完整性所必需的。如当飞
机结构受到损伤而影响承载时,则必须以快速 低 成 本 的 方 式 予 以 修 复, 此 时 修 理 方 法 原 理、
材料的可得性、修理设备及能力,设计者必须在设计过程中就有所考虑。未在设计中尽早纳
入使用保障的考虑会导致民机的航线运营上的经济损失,军机上的作战效能降低以至丧失战
机。寿命周期成本通常是客户的临界要求之一,这包含了研发、采购和使用保障成本。一个
复合材料构件往往按可充分发挥其最大性能的要求设计,但这往往也增加了使用保障的难度
和成本。这要求设计者要有结构系统使用和维护的知识,更好地考虑使用保障的技术要求和
特性,并体现在其所设计的产品中。

2  使用保障设计
19

使用保障性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减少维修、便于维修和降低维修成本。
使用保障的主要内容及其设计中的考虑大致如以下各节所述。

607
19
21  选材与设计值
在进行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时选材是设计者首当其冲遇到的问题 ,选材中如果仅是考虑其
力学性能而不考虑使用中的问题,则其效益是无保证的。如树脂选择时要注意到其用在何种
结构 上, 用 于 何 部 位, 贮 存 寿 命 和 要 求 条 件、
与周边材料 的 相 容 性、 加 工 制 造 形 式 以 及 可 修
复性的优缺点等,图 19
1给出了一个不同产品
形式易修复 性 的 示 意 图, 从 图 中 可 见 单 向 带 制
成的产 品 易 于 修 理, 编 织 物 的 较 难,3 维 编 织
结构修复更难。
从使用保障 的 观 点 来 看 所 用 树 脂 种 类 的 数
量应当是越 少 越 好, 有 利 于 减 少 贮 存 的 限 制 和
图 19
1  不同产品形式的修复性 存货种类的数 量, 有 利 于 维 修 和 降 低 成 本。 选
材还要 注 意 到 人 体 的 健 康 和 使 用 的 安 全 问 题,
因外场的安全防护条件会有一定的限制。选材还必须考虑环保和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对此要
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19
22  损伤容限和耐久性
复合材料构件在正常的使用情况下应能承受可能的损伤,如维护工具的掉落、跑道
碎石、冰雹和雷击等,从设计上要满足损伤容限的要求,提高损伤阻 抗 的 能 力,如 采
用韧性树脂、高应变纤维,用厚板代替蜂窝结构或采用高密度芯材。铺层中注 意 外 层
尽量用织物而不用单向带,有利于防划伤、磨损,减少纤维破断。板的 边 缘 不 宜 直 接
面向气流,为了防冲刷、防分层,设计中要前板压后板,而不 能 后 板 压 前 板。边 缘 要
有腐蚀、侵蚀防护和密封。高能雷击区要使用可更换的导电材料并使所有的导电通路
易于连接。
设计中还要注意安全余度 (
mar
gino
fsa
fey) 问题,不允许具有最小或零安全余度的设

计。基于材料在环境条件下性能退化和加工变数的影响等,损伤结构的安全余度必须能保证
结构正常执行任务而无失效。现行的设计一般是一个固定的设计许用值用于不同的构件和不
同部位。其实应该是易受损伤的部位使用较低的设计许用值,而不易受损的部位可用较高的
设计许用值,这样可以提高结构效率,也有利修理维护。
19
23  可检性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应注意可检性问题。选定的检测方法应能检测到潜在的损伤,现已有
各种无损检测方法可检测复合材料结构的缺陷和损伤。
从使用保障的观点而言,检测方法应便于在外场级实施,以方便快捷为宜,这样在使用
仪器及其特性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还应注意到实际上没有一种检测方法是万能的,应根据
具体结构、具体部位和具体的缺陷与损伤适当选择。
结构的可达性也与可检性密切相关。结构设计时必须留有足够的通路,以便进行结构检
查和修理,如有可能最好双面可达。
19
24  可维修性
通过在设计阶段给出检查方法和维修程序的计划来使结构具有可维修性 。具有结构使用
性能和特征知识的设计者应进行结构可维修性的评估,评估中应包括构件 “从生到死” 所用
的检测方法、技巧和有关的防护计划,并要确定检测维修的时间间隔计划。

608
19
25  互换性和可更换性
对于高成本、易损或高承载的构件且又不能修理的结构,互换性是其设计要素之一。现
在是当构件受损后,或是现场或是易地修理,修后再安装,备件或可互换的构件并未使用。
典型的是构件被修复、配钻,然后装配,设计者应使结构易于拆卸。在使用钻孔夹具的
情况下,修边和钻孔所用的过程应是标准的。整个设计应考虑了容差系数,这有碍于互换性
构件的使用。互换性意味着构件没有最后的修边和配钻。
结构的可更换性也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结构的可更换性指的是为了修理或更换构
件,从一个构件上拆下一个结构或部件而不损伤现存结构和拆下结构的能力 。满足这一要求
的设计目前无疑只能采用机械连接的设计。
19
26  可修理性
对复合材料结构而言可修理性是一个更为重要的使用保障问题,将在 19
3 节作专门叙述。

3  复合材料结构修理
19

大量的复合材料制件进入实际使用后,复合材料结构的修理形成了使用保障中的一个十
分重要的问题。国外大约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研究复合材料结构的修理问题,现问题已
获基本解决。进一步的研究是旨在制定统一的修理规范,降低修理成本,扩大修理规模。国
内也于近 10 年来对复合材料结构修理进行 了 较 系 统 的 研 究, 编 辑 出 版 了 《复 合 材 料 结 构 修
理指南》,积累了一定的修理实践经验,但与国外相比尚有相当的差距。
19
31  缺陷和损伤
复合材料结构在生产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缺陷和遭受损伤 ,缺陷和损伤
是修理的具体对象,应对其种类和来源有所认识。
缺陷通常是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缺陷有分层、脱胶、压陷、空隙、疏松、夹杂、富
脂、贫脂、翘曲/畸变、铺层方向不准、铺层 次 序 不 对、 厚 度 超 差 等, 其 来 源 是 制 造 时 遵 守
工艺规范不严,质保、质检措施不力等。
缺陷有些是能修的, 有 些 是 不 能 修 的。 如 分 层、 脱 粘、 空 隙 等 均 可 修, 但 铺 层 方 向 不
对、铺层次序有误以及板厚超差等则无法修理,严重时制件只能报废。
一般讲损伤是加工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损伤可有分层、脱胶、表面划伤、错钻孔、孔
边损伤、冲击损伤、雷击损伤、战伤、裂纹、燃烧/过热等。理论上损伤都是可修理的。
国外大量的使用经验表明,损伤中最主要的是冲击损伤,如对飞机结构而言损伤源可为
跑道的沙石、冰雹、鸟撞和不良的维护等。 其 中 不 良 的 维 护 是 常 见 的 损 伤 源, 如 工 具 掉 落、
粗暴的拆卸、地面设备和行李车的 碰 撞 等。 道 尼 尔 飞 机 公 司 有 个 统 计,Do
328 飞 机 上 的 复
合材料结构由于不良维护平均每月产生一次损伤,而其他雷击、鸟撞等引起的损伤却很少。
综上可知,缺陷和损伤在实际生产和使用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修理是必要的。特别
应该指出的是生产线上的制件一旦有超过质检标准的缺陷和损伤就报废制件 ,在经济上也是
很不合理的,特别是当制件较大、价格昂贵时,应进行适当的修理以满足生产和成本上的需
要。在使用中造成的损伤则必须及时修理,以保证使用安全和功能的恢复。
19
32  修理要求
复合材料结构的修理在恢复结构承载能力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也会对原结构有所变更,
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必须对复合材料结构的修理提出一些必要的要求,实践中注意遵照执

609
行。下面以飞机复合材料结构为例,给出一些主要要求,其他领域的情况可参照执行:
① 满足结构强度、稳定性要求,即恢复结构的承载能力,压剪载荷下不失稳;
② 满足结构刚度要求,包括挠度变形、气弹特性和载荷分布以及传载路线等问题;
③ 满足耐久性要求,包括疲劳、腐蚀、环境影响等诸方面的要求;
④ 要恢复使用功能,包括燃油系统密封、雷击防护、隐身功能等诸多方面;
⑤ 修理增重要小,并注意操纵面、旋翼等部位新的质量平衡;
⑥ 气动外形变化要小,即保证原结构的光滑完整;
⑦ 针对不同的情况,修理所用的时间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即时间要短;
⑧ 成本要低。
在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 (FAA) 有关复合材料结构的咨询通报 AC
20107A 中对修理问

题的规定是 “维修手册中提供的修理程序,应通过分析或试验进行验证,证明该修理方法可
恢复结构达到适航标准”。认真分析这一条款,有以下 3 层技术内涵:
① 机种的维修手册中要包括复合材料结构的修理程序和方法;
② 该方法要经过分析和试验验证;
③ 修理程序和方法要保证恢 复 结 构 达 到 适 航 标 准, 这 包 括 强 度、 刚 度 及 使 用 功 能 等 均
应恢复并达到适航标准。对军机则要保证恢复结构达到结构完整性大纲的要求。复合材料结
构修理恢复原结构强度和刚度的定量标准如何掌握和确定,理论上应该是以能承受设计载荷
为准,实际上允许稍有降低,一般可在设计载荷的 80%~100% 之间即可。 但对主要受力结
构的关键部位修理应以恢复到原结构设计载荷的 100% 为宜。
19
33  修理容限
所谓修理容限系指制件的缺陷或损伤要修与不要修、能修与不能修的两个定量的界限。
一般讲,复合材料结构的修理是一件耗时费力的事,弄不好还会适得其反,因此不能轻
易言 “修”。所以确定修与不修、能修与不能修的界限是十分重要的。
1) 确定修与不修的界限   首先是根据缺陷和损伤的类型,检测出其大小和范围,比照

制定出的生产中和使用中允许的缺陷和损伤的标准,从而确定修与不修的界限,这里的关键
是缺陷与损伤许用标准的合理确定。
2) 确定能修 与 不 能 修 的 界 限   当 缺 陷 和 损

伤的大小超过 一 定 量 值 时, 制 件 修 后 难 于 达 到 标
准要求或在经 济 上 已 不 合 算 了, 则 不 必 修 理 只 能
报废更换新的制件。
图 19
2  修理容限界定示意图
上述工作可用图 19
2 简单示意。
落在修理范 围 内 的 缺 陷 或 损 伤 才 是 修 理 的 对
象。修理容限的准确定出要有试验研究的基础和生产、使用的经验积累。
如F
18 的修理 指 南 规 定 压 痕 小 于 0
4mm 深、 分 层 小 于 13mm 的 圆 面 积, 开 胶 小 于
19mm 的圆面积可不修理,照常使用。 波 音 飞 机 公 司 规 定 缺 陷 或 损 伤 的 范 围 大 于 制 件 面 积
的 15% 时报废不可修,F18 规 定 蜂 窝 结 构 分 层 大 于 15mm, 开 胶 大 于 75mm, 层 压 板 分

层大于 75mm 时报废不可修。最近的使用经验表明,以前的规定偏保守了 一 些, 还 可 适 当
放宽。但在定量上放宽 到 什 么 程 度 还 要 由 进 一 步 的 试 验 和 使 用 经 验 的 总 结 慎 重 确 定 。 本 书
17 章中表 17
2 和表 17
4 亦给出了相关内容,可参照执行。参考文献 2 中还给出了我国歼 ×
× 带整体油箱复合材料机翼研制时制定的复合材料构件缺陷/损伤标准,亦可参考执行。

610
19
34  主要修理方法概述
复合材料结构的修理是一 项 专 门 技 术, 主 要 包 括 修 理 设 计、 材料体系、修理工艺 (包括
修理工具及设备)等几大方面。修理又分成厂内修理和外场修理。制件在生产制造和加工中产生
的缺陷和损伤可在生产厂内直接修理,条件要好一些。使用中产生的损伤多数要在外场修理,条
件要差一些,外场修不了的要返场修理。所以研究发展外场快速便利的修理方法是很必要的。
复合材料结构修理有多种方法,一般可分为机械连接修理和胶接修理,其中胶接修理是
主要的、常用的。
铆接 铝板


机械连接修理
{ } 钛板
螺接 复合材料板 (预固化)
修理方法 贴补
烅 烄 阶梯法 (
step)
烆胶接修理 挖补
烅 {
斜接法 (
sca
rf)
烆注射
19
3 1  机械连接修理
4
该法是将补片通过机械连接盖住损伤或缺陷区完成修理的一种方法 。补片既可用金属倍
板,又可用复合材料 板, 金 属 板 中 多 用 钛 板, 亦 可 用 铝 板, 连 接 方 法 多 用 螺 接, 亦 可 用 铆
接,特别是单面铆接。若用复合材料板则多用预先固化的复合材料板。蜂窝夹层结构不宜用
该法修理。机械连接修理示意如图 19
3 所示。
机械连接修理便于外场使用,方便快捷,但有应力集中,有时影响结构外形。临时性修
理应用该法,条件具备时又可将其拆去,改用胶接永久性修理。
19
3 2  胶接修理
4
胶接修理又分为贴补法和挖补法两种。
1) 贴补法   用胶接的方法将补片贴于复合材 料 制 件 的 损 伤 或 缺 陷 区 的 一 种 修 理 方 法。

一般讲该法较简单方便,适于外场修理,但多用于平面形制件,板厚较薄、载荷不大、结构
外形要求不高的结构。补片可以是预先固化的复合材料板,也可以是未固化的预浸料,现场
铺贴。贴补法示意如图 19
4 所示。

图 19
3  机械连接修理示意图 图 19
4  贴补法示意图

2) 挖补法   用挖掉的办法清除缺陷或损伤部位,然后再补以新的材料的一种胶接修理

方法。填补时又可采用 阶 梯 法 (
step) 和 斜 接 法 (
sca
rf), 二 者 效 果 相 当, 但 工 艺 不 同, 目
前趋向多用斜接法,如图 19
5 所 示。 挖 补 是 较 先 进 的 方 法, 适 用 范 围 宽 广、 效 果 好, 但 操
作复杂,设备要求高。
3) 注射法   用流动性较好的树脂,一般是双组分树脂,注入分层或脱粘的缺陷、损伤

区完成修理的方法。该法简便易行,但仅限于分层脱粘或孔边缘损伤的修理。该法国外多有
报道,但实际上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件而言注射十分困难,对玻璃钢制件稍好一些。注射法
示意如图 19
6 所示。
此外还有微波加热等修理方法,此处不予详述。不同的修理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结构,不
同的缺陷、损伤类型。使用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选定。

611
图 19
5  挖补法示意图 图 19
6  注射法示意图

   表 19
1 给出了胶接和机械连接修理法优缺点的对比。
表 19
1  胶接和机械连接修理法对比
特     性 胶 接 修 理 机械连接修理

  增重较小   适于外场修理
  优点   载荷分布均匀   不受环境影响
  适用范围广、效果好   易于检查
  表面准备工作量大   增重较大
  设备要求较高   有应力集中
  缺点
  受环境影响较大   影响结构外形
  难于检查   难于修理复杂表面

各种修理方法的具体工艺和流程可参见 《复合材料结构修理指南》 (参考文献 2), 此处


不予详述。
19
35  修理设计
从使用保障的观点来看,修理设计有两重技术内涵,一是在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时就要考
虑到易损件的修理问题,使设计的构件能够修理,易于修理并留有必要的修理通路。二是修
理过程中的修理设计问题,在整个修理过程中修理设计是首当其冲的重要步骤之一,修理设
计合理与否往往直接 影 响 到 修 理 的 成 败。 修 理 设 计 包 括 了 修 理 材 料 的 选 用、 修 理 方 法 的 选
择、修理参数的确定、修理的计算分析以及修理的试验验证等。
在上述诸项工作中修理参数的确定是修理中重要环节之一。主要的修理参数可包括补片
的形式和大小,补片的厚度和铺层设计,紧固件或胶层的连接设计等。针对不同的待修结构
形式,不同的修理方法、不同的缺陷损伤模式来具体确定修理参数,确定中要经过必要的计
算分析。如何进行具体的修理设计亦可参见 《复合材料结构修理指南》(参考文献 2)。
从使用保障的观点出发,修理设计和修理实施中要特别注意到以下几点。
1) 合理确定恢复承载能力的标准   作为一个结构,所谓承载能力,主要是指其强度和

刚度水平。修理究竟应该恢复结构强度和刚度到什么水平呢?一般讲对要求质量指标极严的
宇航结构而言,以恢复原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80%~100% 左右为宜。
2) 注意结构使用功能的恢复   修理中除恢复原结构的强度、刚度外,还要注意各种使

用功能的恢复,如表面防护涂层的恢复,对飞机结构而言则有导电通路的恢复,防雷击涂层
的恢复以及隐身涂层的恢复等,以保证正常的操作使用。
3) 注意结构耐久性和可靠性的问题   一 般 讲 一 个 永 久 性 的 修 理, 要 随 结 构 工 作 一 生,

所以修理必须保证环境条件下的使用,不能降低结构的疲劳寿命,与此相关的技术细节必须

612
在修理设计中予以考虑和体现。修理方法事先须经疲劳试验验证。
4) 注意重点发展研究外场修理方法   复合材料结构最好能在外场进行修理,这免去了

返场修理的许多麻烦,便于快速修理和降低修理成本。但一般讲外场的设备条件有限,所以
研究发展外场快速便捷的修理方法十分重要。修理设备以热补仪为主,材料尽量选用中低温
固化的树脂和胶黏剂,无损检测采用便携式的检测仪器。
5) 修理用材料体系应精选精化   原则上修理用材料应和原结构一致为好,但修理面向

各种应用、各种制件、各种部位,难于将多种材料备齐,特别是外场条件下,备齐又难免会
造成积压,过期和浪费。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一 般 允 许 使 用 和 原 结 构 材 料 不 同 的 材 料 体 系 进 行
修理。
6) 专门建立的修理厂、站   应经过合格认证,具体的修理操作人员应经过专门的技术

培训,并持上岗证。修理 要 有 记 录, 材 料、 工 艺 和 检 测 均 要 有 可 追 溯 性, 维 修 记 录 要 加 以
保存。
19
36  用复合材料技术修理金属飞机结构
上述的复合材料修理技术亦可用于金属飞机结构的修理以及金属设备的结构修理 ,下面
予以简介。
复合材料结构修理技术中的 “贴补法”,即 是 将 已 固 化 的、 半 固 化 的 ( B 阶 段) 或 未 固
化的复合材料预浸料 补 片, 用 胶 接 的 方 法 贴 补 到 破 坏 损 伤 区 以 完 成 修 理 的 一 种 方 法 。 据 报
道,澳大利亚航空研究 所 首 先 发 现 该 方 法 对 金 属 飞 机 结 构 的 修 理 也 同 样 非 常 有 效 , 于 是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被逐渐移植应用到金属飞机结构的修理上。 此后美国、 西欧乃至我国的台
湾,都先后发展研究 了 该 项 技 术, 最 初 用 于 军 机, 现 已 转 向 民 机。 经 多 年 的 试 验 和 验 证 表
明,该修理方法能有效地防止裂纹和破损的扩展,优于常规的机械修理方法。
复合材料技术修理金属飞机结构的主要优点如下。
1) 复合材料补片强度、刚度好,质量轻 又 有 可 设 计 性, 同 时 具 有 良 好 的 抗 疲 劳 性 能、

耐腐蚀性能和成型 性 能, 便 于 修 理 复 杂 表 面。 胶 接 修 理 省 去 了 紧 固 件, 加 之 补 片 本 身 质 量
轻,修理后的结构增重小。
2) 恢复原结构的强度、刚度性能好,与机械修理方法不同,复合材料技术修理金属飞

机结构时,对原结构不钻孔,完全无损伤,可改善应力集中和承载情况,提高疲劳性能和损
伤容限性能。
3) 复合材料修理金属结构的方法特别适用于结构局部裂纹、损伤和腐蚀等多发性故障

的修理,修理后能有效地阻止裂纹和破损继续扩展,满足可靠性和耐久性的要求。
4) 复合材料修理 金 属 结 构 的 方 法 易 于 采 用, 特 别 适 于 外 场 修 理, 且 修 理 所 用 的 时 间

短,大约是常规修理所用工时的 1/3~1/5。修理的成本较低,经济性好。
采用复合材料技术修理金属飞机结构的技术要点如下。
1) 修理选材   迄今为止国外多采 用 硼/环 氧 复 合 材 料, 其 优 点 是 强 度 高、 刚 性 好; 热

膨胀系数相对高,与金属部件的热匹配性 能 好, 可 以 降 低 固 化 后 的 残 余 热 应 力; 导 电 性 低,
便于使用常规的涡流无损检测技术;与金属接触电化学腐蚀性能较碳纤维复合材料为好。但
硼纤维成本较高,硼/环氧复合材料加工困难。经验表明,碳/环氧复合材料也同样有较好的
修理效果,其主要问题是强度和刚度低于硼/环氧复合材料。
2) 修理设计   对要修理的原结构的受力特点、传力路线和应力应变要有比较清楚的分

析和了解,对损伤破坏的情 况 和 范 围 及 其 对 结 构 完 整 性 的 影 响 也 要 有 比 较 清 楚 的 分 析 和 了

613
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地选择修理方案,进行正确的修理设计,确定复合材料补片的几何
参数和铺层取向等。在设计过程中要用到有限元分析技术和软件,特别是有关复合材料力学
和结构设计的知识。
3) 修理工艺   胶接修理的关键是保证胶接件的胶接强度和耐久性,特别是环境条件下

的耐久性,在结构修理中修理工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修理可分为室温固化和高温固化两
种类型,无论进行何种修理其技术关键主要有以下两点。
① 胶接件的表面处理   待修 部 件 表 面 处 理 的 情 况 影 响 胶 接 效 果。 大 多 数 的 常 规 表 面 处
理技术都涉及到酸洗或阳极化工艺,这在外场几乎都无法使用。国外多采用先用溶剂进行清
洗,再进行表面机械喷砂,最后用硅烷偶合剂进行处理,效果很好。
② 固化压力和温度以 及温度场 的 控 制   用复合材料技术修理金属飞机结构有一个很大
的难点,即整个飞机的金属骨架传热很快。这导 致 温 度 的 施 加 和 温 度 场 的 控 制 都 比 较 困 难,
关键是要随时监控固化时的温度分布以保证均匀的胶接。为此需要设计一个多通道的温度控
制装置,开发温度控制软件,随时给出温度分布的显示。
4) 试验验证和无损检 测   用 复 合 材 料 修 理 金 属 飞 机 结 构 的 效 果 要 进 行 必 要 的 试 验 验

证,要进行必要的质量监控,抽做某些试验。这些试验可能包括疲劳试验,湿热腐蚀等环境
条件下的耐久性试验,损伤容限评定试验等,观察修复后的结构是否满足适航性要求和结构
完整性要求。对试验件和修复后的结构都要进行裂纹等损伤破坏增长和扩展的检测 。检测可
用涡流探伤无损检测方法,有研究表明,涡流探伤方法可以检测出补片下裂纹等损伤的扩展
情况,外场使用亦方便。
复合材料修理金属飞机结构的技术已经得到成功应用,下面是这方面的几个修理实例。
1) 在 B747 上的修理验证   该项工作由澳大利亚航空研究所、波音飞机 公 司 和 澳 大 利

亚快达航空公司合作进行,目的在于验证用复合材料修理金属飞机结构技术的置信度和可靠
性。1990 年 10 月在 B747 上选用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部位用硼/环氧复合材料进行了修理。 修
理在外场进行,在真实飞行 条 件 下 考 核 并 定 期 检 查。 胶 黏 剂 选 了 两 种。 中 温 固 化 胶: 环 氧
丁腈结构胶膜,120℃ 固化 1h 或 80℃ 固化 2h;低 温 固化 胶: 双 组 分 丙 烯 酸 类 结 构 胶, 室 温
固化 2h 可达极限强度的 90% 。复 合 材 料 补 片 有 已 固 化 的 和 半 固 化 的 (
B 阶 段), 还 有 在 现
场设计制造,在真空袋中预 固 化 的。 现 场 用 加 热 毯 加 热, 用 真 空 袋 加 压 进 行 胶 接。 到 1992
年 8 月共飞行了 6843h,无损检测未见任何损伤以及分层脱粘等缺陷,效果良好。

2)B
1 轰炸机群的修理  1991 年 1 月, 美 国 发 现 其 B
1 轰 炸 机 群 中 有 37 架 飞 机 的 前
机身大梁区域有裂纹,曾用螺接铝板、裂纹端钻止裂孔的办法进行修理,但钻孔和螺接恶化
了该区域的受力情况,同年 7 月发现有 17 架 飞 机 裂 纹 继 续 扩 展, 效 果 不 佳。 以 后 采 用 复 合
材料补片进行胶接修 理, 补 片 在 83~96kPa、120℃ 下 固 化 了 90mi
n, 修 理 效 果 良 好, 应 力
集中降低了 15%~20% ,提高了疲劳寿命。
3)B767 机身龙骨大梁的腐蚀修理  B767 机身龙骨梁使用 4 年后发现严重腐蚀, 在长

达近 1m 的距离上,钉孔周围 严 重 腐 蚀,7075
T6 材 料 腐 蚀 掉 1/3, 使 连 接 钉 易 脱 落, 已 超
过了波音的修理规 范。 采 用 常 规 修 理 要 换 龙 骨 梁, 耗 时 费 力。 用 复 合 材 料 修 理 仅 需 两 人 花
8h 即可完成,复合材料代替了 原 破 坏 区 的 金 属 承 载, 恢 复 了 原 设 计, 修 复 后 经 2 年 多 的 飞
行,检查完好无损。
国内于 1999 年在沈阳飞机制造公司首次将 该 技 术 用 于 国 产 歼 × × 飞 机 的 损 伤 修 理, 具
体结构是两个水平尾 翼, 翼 尖 接 近 配 重 处 有 较 严 重 的 腐 蚀, 采 用 硼 环 氧 复 合 材 料 进 行 了 修

614
理,如图 19
7 所示,修后情况良好。 目 前 用 复 合 材 料 修 理 金 属 飞 机 结 构 技 术 已 正 式 用 于 我
国某些老龄军机的结构修理。

图 19
7  歼 ×× 平尾翼尖的损伤修理

参 考 文 献

1 MIL
HDBK
17
3F USA,2002
DOD 617
2  陈绍杰主编 复合材料结构修理指南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1
6
3  陈绍杰 复合材料结构修理及使用保障技术 航空制造工程,1995,3
4 FAA AC NO:20
107A,Compa
sit
eAi
rcr
aftS
truc
tur
e1984
425
5 L
HMa
rsh
ll,E
Demu
tsSuppo
rtab
ili
t fCompo
yo sit
esAi
rfr
ame
sJ
Compo
sit
eSt
ruc
tur
es,1987
10 (
1)

615
第20 章   复合材料环境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已经认识到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并充分认识到经济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西方发达国家更是直接提出了对复
合材料生产及使用的环境 问 题 的 立 法, 并 研 究 开 发 了 各 种 处 理 和 管 理 复 合 材 料 废 弃 物 的 方
法。我国在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方面,国家鼓励、支持开展清洁生产,减少固体废弃物
的产生量。但是,我国复合材料应用的规模和水平均远未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水平,因此也就
基本还未开展复合材料废弃物的处理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但已有不少人士已经认识到其重
要性。因此,随着复合材料及其应用的发展,各国对复合材料生产及其使用的环境管理也越
来越重视。对复合材料的合理的环境管理不仅可以减小复合材料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
也能有效地减小复合材料的制造成本。复合材料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是 “减少丢弃,重新使
用,和回收再生”。在这一原则中,首先应该 减 小 丢 弃 量, 在 已 经 丢 弃 的 前 提 下, 则 考 虑 对
丢弃材料的重新使用,退而求其次才对丢弃材料进行回收处理。因此,本章主要介绍复合材
料废弃物的分类及其 3 种主要处理方法 (减少丢 弃、 重 新 使 用 和 回 收 再 生), 并 为 我 国 复 合
材料的生产和使用的环境管理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复合材料废弃物分类
20

北美先进复合材料行业分别于 1991 年和 1995 年调查了复合材料废弃物的类型、数量和


处理方 法。 如 图 20
1 所 示, 在 复 合 材 料 制 造 过 程
中产生的 废 弃 物 中, 大 约 66% 是 没 有 用 过 的 预 浸
料,18% 为 固 化 复 合 材 料 零 件,14% 为 边 角 料,
1%~2% 由成品零件和胶接蜂窝组成。 因此, 在先
进复合材料生产工艺废弃物中, 大约 2/3 为预浸料

图 20
边料,1/3 为边角料 和 固 化 零 件。 由 于 在 许 多 使 用
1  先进复合材料工艺废
弃物的类型与分布 先进复合材料 的 军 用 和 民 用 产 品 的 服 务 寿 命 很 长,
因此,预测这些复合材料由于达到使用寿命而变成
废弃物的时间是非常困难的。如 图 20
2所示为美国军用车辆中使用的复合材料的各种需要
以及再生和处理的复合材料的类型和数量。
20
11  复合材料生产工艺废弃物
先进复合材料的主要制造工艺方法决定了复合材料工艺废弃物是所有复合材料废弃物的
主要组成部分。它们也是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处理的废弃物的一部分,这比使用失效复合材料
废弃物更为重要,并且也 存 在 现 场 处 理 问 题。 如 图 20
1, 未 使 用 的 预 浸 料 是 工 艺 废 弃 物 的
最大组成部分,因此废弃预浸料是减少复合材料丢弃和回收再生的最重要目标。同时,未使

616
图 20
2  复合材料工艺所用树脂基体与纤维的分布

用的纤维、固化剂和树脂也属于工艺废弃物。在经过精心的总量最小化控制后,这些工艺废
弃材料可以进行重新分配和交换,以得到有效的重新使用或进行再生处理。
20
12  使用后复合材料废弃物
复合材料再生技术最大的挑战在于寻找合适可行的方法,以收集、分类、处理和重新使
用复合材料废弃物。在役 的 复 合 材 料 分 散 在 各 地 和 各 种 使 用 环 境 中, 已 经 沾 染 了 各 种 污 染
物,并经过长期的使用和废弃后其树脂基体和纤维的类型可能无从查证 。但是,复合材料的
生产数量能从增强纤维制造商的数据推测得到,查询有关复合材料应用的文献记载也是追踪
复合 材 料 数 量 和 类 型 的 重 要 方 法。 图 20
2 是 1995 年 各 种 复 合 材 料 的 实 际 应 用 百 分 比 分
布图。
评价使用后的复合材料废弃物的最大不确定 性 是 那 些 复 合 材 料 制 件 的 “退 役”、 失 效 或
破坏日期。因为,许多军用或民用航空器将使用数十年之久,同时其他材料却快速报废。因
此,先进复合材料制件报废成为废弃物的程度和时间的预测非常困难 ,难以制定其回收再生
的后勤保障规划。
但是,在汽车工业中,由于汽车 的 寿 命 周 期 是 基 本 不 变 的, 因 此 在 汽 车 中 应 用 的 SMC
和其他复合材料能够做出比较可靠的预测。据统计,在北美和欧洲,聚合物及聚合物基复合
材料在新型汽车中占其总质量 的 20% 左 右, 并 在 稳 定 地 增 长。 相 对 大 批 汽 车 零 部 件 的 再 生
回收,这些材料主要是汽车拆卸残余物 ( ASR) (塑 料、 橡 胶、 玻 璃 及 一 些 无 机 材 料 的 混 合
物)。其中关于汽车 SMC 材料的回收再生技术将在本章的后续部分讨论。

2  减少复合材料废弃物
20

减少废弃物材料抛弃是减小废弃物对环境冲击的最好方法。复合材料废弃物的减少将在
两个方面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即降低物质采 购 成 本 和 降 低 废 弃 物 回 收 和 处 理 成 本。 因 此,
在复合材料环境管理中,减少废弃物材料的产生是最重要的。下面将描述减少复合材料先驱
体废弃物的方法。
20
21  材料总量控制与管理
复合材料生产原材料及半成品的总量控制管理对制造商的生产计划具有很大的冲击 。材
料在使用前及时送达具有诸多益处,包括库存总量减少、贮存需求减少、更加有效的产品流
通并有效提高流动资金的利用率。这种总量控制管理对由具有有限贮存期并需要冷冻贮存的
预浸料制造的复合材料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必须对预浸料、树脂和其他具有有限贮存期

617
的材料的总量实施严格的控制。
预浸料库存的计算机数据库记录可以有效地追踪预浸料的库存及需求总量 。预浸料数据
库中的信息可以与具体生产需求比较,以计划和安排将来的采购工作,实现对预浸料总量的
有效控制。数据库系统也对达到报废日期的危险材料作出了标记,以及时安排该材料的报废
处理。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测试表明部件的质量能够得到保证,则达到报废日期的预浸料还
可以继续使用。而不再满足主承力结构基本要求的过期预浸料可以继续在要求较低的结构中
应用,或者转售给在没有苛刻要求的结 构 应 用, 见 20
3 2 节 的 材 料 交 换 信 息。 材 料 的 过
3
量采购也是废弃物产生的重要来源。如果做好材料供应商的安排,采购适量的原材料,也可
以有效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20
22  电子商务采购管理
电子商务是通过数字传输需要的信息以确定和采购材料及部件的过程 ,电子商务通常由
互联网实现。通过电子商务 采 购 复 合 材 料 原 材 料 可 以 有 效 减 少 其 需 求 的 总 量 并 减 少 运 输 时
间。它能直接协调总量管理,使废弃物最小化。
20
23  废弃物最小化指南
本节主要介绍复合材料生产和原材料废弃物最小化的实施过程指南 。
20
2 1  预浸料
3
预浸料的有效使用是废弃物最小化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常情况下,预浸料的裁切废
弃物约为预浸料材料的 25%~30% 。 这 些 废 弃 物 增 加 了 材 料 采 购 和 废 弃 物 处 理 成 本。 开 发
预浸料的再生方法的工作在文献中已经介绍,但是大部分没有得到实施。因此,减少预浸料
废弃物最重要手段是发展自动化的预浸料裁切技术和自动化的复合材料制造技术 ,如预浸料
的激光裁剪和复合材料自动铺带技术等,这些自动化的制造技术将使预浸料的废弃物减少到
2%~3% 。
20
2 2  树脂
3
在复合材料制造过程中,未固化树脂废弃 物 属 于 有 害 废 弃 物 材 料, 必 须 对 其 进 行 处 理。
采用树脂固化方法处理这类有害废弃物需要特殊许可,即使在同一车间按照复合材料生产的
常规原则固化处理这些树脂废弃物也需要特殊许可,这对废弃树脂产生的最小化是极其重要
的。详细的采购计划和恰当的树脂采购量都是树脂废弃物最小化的手段 。
20
24  轻量化设计
由于复合材料失效准则、材料性能和在复杂使用载荷条件的不确定性,常常对复合材料
进行超安全标准设计。与均相材料比较,这种设计方法降低了复合材料的性能优势。但是随
着复合材料性能及设计理论的发展,复合材料设计能力在不断提高,这些设计方法的有效利
用有利于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通过精心的设计 减 少 复 合 材 料 部 件 的 质 量, 减 少 材 料 消 耗 量,
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环境管理的水平。因为这些材料最终将必须被回收再生或填埋。虽然轻量
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提 高 部 件 的 结 构 效 率, 而 这 些 附 加 的 效 益 也 不 会 增 加 材 料 的 成 本。 因
此,复合材料部件的轻量化应该作为环境管理计划的一部分。

3  复合材料制件及材料的重新使用
20

在采取措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之后,另一个最好的环境管理的方法是系统、部件和结构
的重新使用。一个完整的部件的最大价值能够在相同或相似的应用中得到发挥。本节主要介

618
绍复合材料部件重新使用的信息和概念。
20
31  复合材料部件的再用
到目前为止,再生汽车部件的价值主要来自经过一个大的汽车零件批发网络转移和转卖
的可重新制造和可继续使用部件的重新使用。旧汽车零件通过一个精密的卫星连接的交换买
卖双方信息的数据库网络登记、造册并运送给客户。经过类似的再分配系统,从废旧汽车转
运来的复合材料零件能够有效消除其处理成本而获得材料的最大价值 。
20
32  机械加工成较小的零件
报废或过剩的复合材料制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进行机械加工改装 ,以作为其他用途。例
如,以这种方式将飞机的废弃零件已经用于制造帆船桅杆。由于这样的重新使用可以获得比
材料再生更大的价值。因此,在将这些废弃零件送去进行再生处理之前,必须考虑对废弃零
件的改装或卖给一个能实现其功能的公司。加工成较小尺寸零件的最大困难在于发现与材料
相匹配并且满足尺寸要求的零件,因而具有灵活的几何尺寸的应用在这一方面的应用具有一
定的优势。
20
33  材料交换
材料交换是减少废弃物抛弃和通过再分配或转售未使用过的材料降低产品成本的一种方
法。这种交换通常通过经纪人的协助在系统内或系统间进行。本节主要描述复合材料先驱体
交换的指南与技术。
20
3 1  先驱材料的再分配
3
保存在较好的条件下并有文件记录的过剩先驱材料通常可以在公司内部进行重新指派使
用。如果一些材料已经作了降级处理或材料已经过期,则可以在公司内部发现一些允许降低
其使用要求的应用。虽然 它 不 能 替 代 严 格 的 总 量 控 制, 但 未 固 化 预 浸 料 最 通 用 的 处 理 方 法
(填埋方法除外) 是制造成平板,以作它用。
20
3 2  复合材料交换服务
3
复合材料交换服务 (包括剩余材料的收购、转售或材料编目等) 以便于买卖双方的销售
和经费往来。很多材料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转售。专业化的复合材料先驱材料交换服务有
助于查找材料的来源地或复合材料先驱材料的用户。这些公司应该针对交换特殊的纤维、预
浸料和其他先驱材料的机会和需求的详细的专业化的信息进行交流 。
1) 关注未使用材料   如 果 未 用 材 料 将 被 转 售 其 他 制 造 商 以 制 造 同 样 能 满 足 要 求 的 零

件,那么应该对这些未用材料给予与新材料同样的关注。需要进行冷冻贮存以保证其贮存期
的热固性预浸料将作详细说明。没有将预浸料冷冻贮存或材料在室温下存放时间未知都是常
见的操作错误,这些操作错误将导致材料部分固化、失去铺覆性和黏性,最终导致材料失去
其再用价值。如果这些状况未知的材料被 应 用 于 零 件 制 造, 将 带 来 严 重 的 安 全 危 害。 同 样,
对纤维、树脂和固化剂也应给予适当的关注。
2) 包装   未使用的材料应该返回到初始的包装、密封状态,以隔绝湿气、空气及其他

不利环境条件。如果初始的包装材料已经不再适合于体积已经减小的先驱材料的贮存 (如包
装材料太大),就应该使用满足初始包装要求的其 他 包 装。 不 密 封 的 包 装 将 导 致 材 料 性 能 的
严重下降。
3) 注意材料文件记录   对应用于关键零件的材料性能、组成和注意事项等必须登记记

录。本节介绍一些复合材料和先驱材料交换要求的类型。如果在处理剩余的先驱材料时,没
有完整的文件记录,则材料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用户就不能放心使用。例如,对于热固性

619
预浸料,必须保留好暴露在大气环境及非冷冻温度期间的追踪记录,这些记录应该伴随材料
运送到材料交换服务机构或其他用户。
4) 未用材料的描述   未用材料性能的完整描述应该和材料一同转送。纤维类型、基体

和其他任何信息应该从材料原产地复制过来,使材料交换服务或其他用户获得材料组成的全
部信息。
5)DOD 转售限制   在许多情况下,美国 国 防 部 (
( DOD) 为 其 支 持 工 程 的 未 用 材 料 的
处理设置了限制。这些限制可以防止未用材料 的 转 售 或 转 移, 直 到 这 些 材 料 不 再 具 有 价 值。
试图交换复合材料先驱材料的机构应该意识到任何相互矛盾的法律和合同的约束 。

4  复合材料回收再生
20

20
41  复合材料回收再生经济学
关于复合材料再生经济学的全部讨论将涉及各种复合材料的许多特殊细节问题 。这样的
讨论是在本章讨论范围内的问题。复合材料回收经济学的一些总则对回收再生计划的设计和
测评都是有益的,这些 总 则 也 将 在 本 部 分 讨 论。 复 合 材 料 再 生 的 主 要 成 本 主 要 决 定 于 其 收
集、运输和处理。从理论上讲,这些成本将从再生材料制造的产品价值中得到补偿。也有与
废弃物处理有关的收入,被称为 “废弃物倾 倒 费”, 尤 其 是 当 废 弃 物 为 有 毒 材 料 的 时 候, 例
如未固化树脂。在评价材料再生工作的经济性的时候,应该减去处理成本。另外,也有有关
遵循现有的环境法规的重要成本和那些已经参与但却没有抓住自己的主动权的工业成本 。一
些回收再生工作已经由一些工业行业发起以阻止将给他们造成更大阻碍的立法 ,并导致更低
效的回收再生机构。也有来自于构建良好的材料再生信誉的重要公共关系利益,否则将带来
严重的负面效应。复合材料在基础设施、运输、海上油田以及其他工业的大量应用将最终对
复合材料的回收再生计划的未来发展提出更多的要求。
鉴别材料回收的最有利的经济效果必须考虑几个因素。首先,收集与运输成本的最小化
对有效的材料再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这类材料密度大,而且其
回收再生价值低,因此其收集和运输成本必须尽可能低。因此,这类材料的再生设施最好邻
近材料的来源地。
再生产生高价值的材料是其另一个重要的要求。例如,虽然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在开放
式炉子中完全焚烧转换成能量,它们的价值也就仅仅转换成了这些能量的价值。当前,玻璃
纤维复合材料的一些再生技术是研磨成细粉作为新的复合材料的填料 ,而这些粉体必须面临
非常廉价的碳酸钙填料的竞争,因此这种再生 方 法 也 是 低 价 值 的。 这 些 技 术 主 要 优 点 在 于,
废弃物不会变成废弃物或不存在处理问题,并且再生填料的密度比矿物填料小,因此其所制
造的复合材料密度也小。在适当的条件下,使纤维回收再生的技术将会使回收材料达到较高
的回收价值,并能补偿回收的整个工艺的成本。与研磨技术比较,玻璃纤维再生技术就具有
这些优点,但纤维的抽 取 过 程 成 本 也 必 须 是 非 常 廉 价 的, 因 为 玻 璃 纤 维 的 价 格 也 很 低。 因
此,从碳纤维复合材料再生具有较高价值的碳纤维也是回收这类材料的一大优势 。如果能在
非常好的条件下从基体抽出碳纤维,那么再生的碳纤维就能和低端 碳 纤 维 ($5/ lb( 1磅=
45359237kg) 竞争,碳纤维复合 材 料 的 回 收 就 有 利 可 图, 其 再 生 工 艺 在 经 济 上 具 有 可 行

性。复合材料将始终不得不和单一组成的金属材料竞争。通常情况下,金属材料可以再生后
达到其原来的质量水平,为再生复合材料寻找高价值的二次使用也是复合材料成功竞争的必

620
要因素。对于大多数类型的材料来说,再生材料的周期性市场是一个问题。当再生材料的价
格很高的时候,昂贵的车间建立,对客户的承诺已经做出。而当市场变化的时候,公司的生
产能力大大过剩,而且要求不得不以远高于回收材料的价格购买这些材料。这些市场起伏的
主要根源在于一种 “生长痛”,首先,大量的材 料 得 到 再 生, 但 顾 客 却 不 习 惯 这 些 先 前 不 存
在的产品,而当市场建立起来后却供不应求。纸和塑料的再生市场现在就特别趋向于这种变
化。这些周期性的市场变化让制造商仅仅依赖于不能可靠地经济地获得的再生材料资源 。一
个尽可能开发再生材料并能在必要的时候替代原生材料的具有生命力的制造工艺能够较好地
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复合材料制件或材料不能重新使用或重新配置,回收再生则为可回收再生复合材料
或其先驱体提供最高的可回收价值。本节为回收再生和回收设计提供了指南。
20
42  复合材料再生回收的基础设施
复合材料再生基础设施的发展必须得到复合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及最终用户在观念上的
共同努力。这样的基础设施必须在提高复合材料的制造效率中有益于整个复合材料工业 ,从
而改变那种复合材料不可回收、金属材料更具优势的看法,并减小复合材料使用对环境的冲
击。本节概要介绍了复合材料再生基础设施发展的一些要求。
20
4 1  再生复合材料发展模式
2
许多其他再生材料的基础设施已经发展起来,它们能为复合材料再生方法的建立提供指
南。研究这些例子能够推动复合材料再生发展工作,从而避免在其他工业中遭遇到的付出高
昂代价的错误。
需要我们学习的最重要的一课是,当材料再生技术确实非常重要的时候,后勤保障、教
育培训、经济等问题也同等重要。只有集成有各种资源,包括再生材料资源、再生材料的稳
定市场、有效的收集和运输系统以及培训正确处理再生材料所必需的工作动力等 ,才能保证
先进的再生技术的成功。
最成熟有效的再生组织系统之一是汽车的回收再生。一个大的计算机集成网络汽车回收
商获得的报废汽车,首先要拆卸掉流体状 的、有 毒 的 部 件 (如 电 池), 对 可 回 用 的 部 件 进 行
分类处理,对车辆进行 拆 卸 并 将 各 部 件 入 库。 汽 车 可 重 新 使 用 的 部 件 被 拆 卸 后, 将 汽 车 粉
碎,并采用磁选工艺对铁类金属 材 料 与 其 他 材 料 进 行 分 类。 结 果, 汽 车 中 大 约 90% 的 钢 铁
可以得到回收,每年大约回收 1200 万吨钢 铁。 现 在, 汽 车 制 造 商 对 汽 车 的 拆 卸 与 回 收 的 设
计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并在他们的产品设计中充分考虑其材料的可回收再生性。
用户补偿回收再生模式是在生产 NiCd 电池同时考虑到这类电池的镍含量对地下水的污
染。由于废弃 NiCd 电池大量散布在自然界,因此废弃电池回收中心就被预付费、 预留地址
的邮寄商建立在电子零售商店。当这个邮寄商收购到足够的废弃电池后,他就委托包裹递送
商运送到一个专门的回收工厂,然后回收再生商在一种开放式的熔炼炉中提取金属镉和处理
不锈钢废弃物中的镍。镍含量越高,不锈钢的回收价值越高,并有助于补偿电池回收的工艺
成本。
相反,大量的废弃复合材料和复合材料废弃物是由制造商所产生,并常常被直接进行废
弃物填埋处理。虽然本章仅仅介绍了一小部分关于固体废弃物处理问题的内容,但它对复合
材料环境管理的意义是深远的。当要求各种 产品回 收 的 法 规 生 效 后 (尤 其 是 在 欧 洲), 不 可
回收材料将不断被挤出材料市场。如果材料回收技术得不到执行,先进复合材料将失去其具
有人们所期望的环境优势 (如由于产品轻量化而具有的节能效应)。

621
20
4 2  基础设施需求
2
虽然复合材料基体的分解和增强纤维的再生 (保持高的强度保持率) 技术已经存在,但
这些技术仅仅处于实验室规模和水平。为了优化和放大这些技术以达到实际应用,还有大量
的工作需要开展。
资源回收网络必须建立或切入现有的其他网络中,以收集和运输废弃复合材料到回收再
生工厂。由于在役先进复合材料具有相对较小的体积,因此其回收材料最有效的运输体系应
该包括一个材料转运站网络,以把回收材料收集到一起合并装运。一个单一的转运站可获得
一个地区的复合材料工艺废弃物和废弃复合材料,并将众多小量的废弃物包装转载到一个卡
车或火车皮中。在整个合并运输过程中,必须把不同类型的复合材料分开以保持这些回收材
料的价值。通常情况下,在复合材料回收的第一现场进行分类分离总是比回收后进行分类更
容易。
20
4 3  材料再生培训
2
虽然现在已经存在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减少抛弃、重新使用、回收再生的方法,可
以为不用的纤维、预浸料和其他先驱体的交流提供服务,但是材料回收再生意识的缺乏限制
了它们的发展。因此,制造商和用户应该首先让自己熟悉材料回收的时机,并作为他们的经
商活动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中产生的材料再生利益对于回收计划的
建立是最具影响力的。因为,当在没有管理支持的个体回收行为得不到成功时,这些管理授
权的计划如果在车间得不到实施就可能失败。从本章及其参考文献中得到的信息能够作为这
一培训程序的一个起点。
20
43  复合材料再生后勤保障
再生后勤保障是保证回收再生材料的经济生存能力和性能质量非常重要的手段 。如果回
收收集系统的后勤保障效率低或对收集过程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将可能导致整个回收再生过
程的失败。
20
4 1  收集与运输
3
有效的再生材料的收集是任何成功的经济性的再生项目的基本组成部分 。
由 于 消 费 前 废 弃 物 (包 括 次 品 、 剩 余 料 及 在 车 间 产 生 的 边 角 料 等 ) 的 收 集 、 分 类 和
质量控制较为容易,其 收 集 与 再 生 具 有 较 大 的 再 生 优 势。而 且,对 于 不 能 满 足 规 范 要 求
而不能使用的材料,已 经 知 道 其 基 体、纤 维 和 材 料 加 工 历 史 等,这 也 有 利 于 这 类 材 料 的
再生。同时,消费前废弃 物 也 最 大 程 度 地 缩 小 了 废 弃 物 的 收 集 运 输 成 本。对 于 废 弃 物 的
车间 再 生 , 可 以 由 已 经 对 这 些 废 弃 材 料 付 出 代 价 的 复 合 材 料 制 造 商 来 完 成 , 并 为 这 些 材
料寻 找 新 的 用 途 , 这 比 为 这 些 材 料 的 付 费 处 理 更 为 重 要 。 零 件 粉 碎 的 废 弃 部 分 由 于 其 具
有与零件的其他部分相同的树脂基体和增强纤维,因而被处理为特殊的填充材料或芯材。
例如,玻璃钢船工业,制 造 商 收 集 舱 口 盖 等 部 位 的 切 削 下 脚 料,粉 碎 之,并 用 它 们 代 替
木材作为芯材。
20
4 2  纤维及基体的鉴别
3
保持聚合物废弃物流的分离状态有利于聚合物的再生回收。由于不同的聚合物的不相容
性导致其力学强度极差,因此混合塑料通常没有作为结构材料的价值。保持废弃物流的分离
状态通常比分离混合的废 弃 物 流 更 容 易。 类 似 的 考 虑 被 应 用 于 复 合 材 料 回 收 再 生 的 许 多 案
例。如果废弃物流已经混合,例如废弃物中包含乙烯基酯/玻璃纤维和碳纤维/环氧,工艺条
件要求粉碎和分类这些树脂基体,这将减小回收再生效率和大大减小从混合物中回收的纤维

622
的价值。虽然,某些类型的纤维已于视觉上辨别,但是如果没有精密昂贵的检测,不同类型
的碳纤维就很难鉴别。因此,从以上可见,复合材料废弃物流应该在收集、分类、再生过程
中保持分离状态。
1) 傅里叶红外光谱   傅里叶红外 光 谱 (
( FTIR) 已 经 作 为 一 种 聚 合 物 分 类 系 统 的 鉴 别
工具。例如,得到聚合物包装材料的折射红外光谱并和各类再生聚合物的红外光谱库联系起
来。找到最匹配的光谱并将每一个包装材料送入适当的贮存仓库中 。类似的技术可以应用于
复合材料树脂基体的鉴定。表面有涂料或雷达吸波涂层使复合材料树脂基体的傅里叶红外光
谱的鉴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在鉴定测试之前必须除去表面涂层。
2) 密度测量法   利用密度差异分离一定类型的聚合物或复合材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

手段。例如,对于聚合物的分离,通过一个长 的 水 槽 就 能 把 聚 乙 烯 与 其 他 塑 料 分 开。 同 样,
通过增加盐的浓度增加流体的密度的方法也许可以有效地分离不同增强纤维和树脂基体的复
合材料。
3) 组分的编码   压印在聚合物包装材料上的分类编码系统使常规塑料的分类整理更为

容易。这个系统包含七类聚合物,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在用户使用后,通过
阅读这些简单的数字就可以对这些包装进行分类。相匹配的纤维和树脂基体组成的复合材料
置于固定类别中的类似分类系统的执行也许是使用后复合材料产品最终再生变得更为容易的
有效手段。
20
44  拆卸与回收再生设计
拆卸与回收再生设计能使退役复合材料部件及其系统的再生工艺更容易实现 。制件设计
者已经受到诸多要求的约束,如质量、外形、强度以及韧性等。因此,包括回收再生在内的
一些其他因素在某些情况下就很难得到实施。如果在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增强或阻碍废弃部
件的拆卸与再生的因素,则就能在工艺设计的各个决策点做出较好的选择。
20
4 1  紧固件
4
紧固件的选择对拆卸和再生的难易程度有重要的影响。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应避免使用金
属紧固件,因为在回收处理过程中很难将其去除而作为一个污染源存在于材料中 。当前,在
许多应用中没有合适的金属紧固件替代物,因此研发合适的紧固件是非常必要的。从理论上
讲,这些替代紧固件应该由与复合材料部件相同的材料制造,或这种材料至少应该和基体材
料分解工艺基本一致。
20
4 2  胶黏剂
4
在可能的情况下,在熔融和与回收相关的混合操作后,选择的热塑性树脂基体的胶黏剂
应该与它所粘接的树脂相容。许多热塑性树脂的胶黏剂与基体不相容,并将严重降低再生塑
料或复合材料的性能。
已经开发了能够使不相容的呈混合物形式的被回收热塑性塑料结合的增容剂 。因此,研
发包括胶黏剂、基体材料和能延伸可回收胶黏剂及其性能范围的体系是可行的。各种焊接工
艺也可以替代不会带入其他物质并因此产生可回收的胶接技术 。
20
4 3  混杂复合材料
4
应用一种以上的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 (混杂复合材料) 的切碎和回收再生比单一纤维增
强复合材料更困难,例如芳纶/碳纤维复合 材 料 结 构。 经 过 切 碎 和 基 体 分 解 后, 回 收 的 混 合
纤维的重新使用困难,因此它的价值也将比单一类型的回收纤维低得多。因此,除非混杂复
合材料具有显著的优势,否则应尽量避免使用混杂复合材料。

623
20
45  复合材料再生工艺过程
本节介绍复合材料再生的一些成熟的工艺方法。废弃预浸料材料的再生和使用技术将在
20
55 中讨论。
20
4 1  尺寸缩减
5
适合于回收再生而不太适于重新使用的零件通常必须经过破碎或研磨等手段使其尺寸缩
减,这是材料再生工艺的第一步。商业化的钢刀切碎机能快速有效地将大部分复合材料切成
便于运输、贮存和后续加工 的 小 碎 片。 片 状 模 塑 料 (
SMC) 常 常 需 要 进 一 步 研 磨 成 粉 状 填
充料。这些粉料可以替代矿物填料以生产新的能完全满足技术要求 的 SMC 材 料。 然 而, 低
成本的矿物填料意味着这种再生方法的低价值。要实现再生复合材料的高价值,就要求被分
离出的纤维保持足够的长径比以满足作为复合材 料 增 强 材 料 的 要 求。 复 合 材 料 尺 寸 缩 减 后,
再生的复合材料就能直接进入新材料系统以替代层压木材、泡沫或蜂窝芯材。粉碎的复合材
料碎片也可以增强新的基体材料制造新的板状复合材料。
20
4 2  脱基体材料
5
为了回收可以再用的纤维,纤维必须从基体材料中分离出来。不论是热固性还是热塑性
树脂基体都容易通过热、化学或热化学的方式分解,而不损伤纤维。本节描述了脱树脂基体
技术发展成就的现状。有 4 种脱树脂基体技术已经被用来发展专门的复合材料再生方法,包
括催化分解、反向气化、加热高温分解以及流化床高温分解。这些技术都存在各自的技术问
题,但这些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将使它们在技术和经济上都变得可行 。
复合材料树脂基体的 催 化 分 解 是 一 种 已 经 发 展 的 在 低 温 下 脱 树 脂 基 体 的 技 术。这 种
工艺 技 术 将 树 脂 基 体 催 化 分 解 成 可 以 进 一 步 加 工 或 用 作 原 料 的 气 体 。 由 于 特 种 催 化 剂 的
作 用 , 脱 树 脂 过 程 在 相 对 低 的 工 艺 温 度 下 进 行 (大 约 250
°C 作 用 ), 但 纤 维 强 度 保 持 率 可
能还很好。低温也有利 于 能 源 和 反 应 器 设 备 成 本 的 降 低,提 高 该 技 术 的 商 业 可 行 性。这
种 技 术 已 经 成 功 应 用 于 环 氧 树 脂 基 复 合 材 料 和 其 他 聚 合 物 材 料 , 但 对 PEEK 和 PMR
15
却不 是 非 常 有 效 。 这 种 工 艺 技 术 的 实 施 需 要 具 有 5~10kg/h 的 工 艺 能 力 的 复 合 材 料 碎 片
连续喂入反应器。目 前,该 技 术 已 经 发 展 到 了 中 试 规 模 水 平。 在 美 国 能 源 部 的 许 可 下,
Mi
ssou
ri大 学 已 经 将 反 向 汽 化 技 术 应 用 于 复 合 材 料 再 生 。 废 弃 复 合 材 料 和 氧 气 被 送 入 反 应
器中 , 在 高 温 下 反 应 产 生 分 离 的 纤 维 和 可 燃 性 气 体 。 高 温 汽 化 工 艺 的 不 足 之 处 在 于 需 要
昂贵 的 反 应 设 备 和 高 的 能 源 成 本 。 但 其 优 势 在 于 它 适 合 于 所 有 的 聚 合 物 基 复 合 材 料 基 体
材料。
英国 No
ttngham 大学也已经将流化 床 燃 烧 技 术 应 用 于 不 饱 和 聚 酯 SMC 复 合 材 料 中 玻

璃纤维的回收。SMC 材料被粉碎到小于 25mm 并 被 空 气 流 化, 然 后 旋 风 分 离 器 回 收 分 离 玻
璃纤维。研究发现,回收玻璃纤维的强度约为初始强度的 50% ,并与床体温度呈函数关系。
20
4 3  纤维的重新使用
5
从再生复合材料中回收的纤维体现了最高的价值,并因此成为这类工艺技术的最具有潜
力的 经 济 驱 动 力。 在 可 以 预 见 的 未 来, 碳 纤 维 的 成 本 不 可 能 降 到 $5/ lb (1lb=
45359237kg) 以下,因此碳纤维 的 高 价 格 和 他 们 有 限 的 供 应 为 碳 纤 维 复 合 材 料 再 生 提 供

了高价值和可靠的市场以及为成功的再生业务提供了一个必要条件 。
再生纤维的强度、 长 度 分 布 和 它 们 的 界 面 性 能 决 定 了 其 增 强 复 合 材 料 的 力 学 性 能。
由于再生纤维表面的微小缺陷就对 纤 维 性 能 产 生 重 要 的 影 响,因 此,工 艺 引 起 的 纤 维 缺
陷导致再生纤维拉伸强度的下降是 一 个 重 要 的 因 素。同 时,一 些 潜 在 的 脱 树 脂 方 法 都 可

624
能影响纤维表面。再生纤维的 潜 在 应 用 是 它 们 与 来 自 其 他 来 源 的 再 生 聚 合 物 结 合 生 产 低
成本复合材料。这种纤维也许 有 助 于 减 轻 提 供 增 强 材 料 时 附 带 的 混 合 聚 合 物 或 其 他 杂 质
的影响。
20
4 4  脱树脂基体产物
5
基体分解产物的组成主要依赖于基体脱出的工艺。低温催化分解主要产生低分子量的气
态碳氢化合物。这些材料经过蒸馏后用于化工原料或燃料。这些碳氢化合物的组成在某种程
度上依赖于基体材料的组成。
在高温反向汽化工艺 参 数 控 制 适 当 的 条 件 下, 反 向 汽 化 技 术 脱 出 基 体 主 要 产 生 可 燃 气
体。这些气体可以直接应用于工艺技术,为工艺过程提供能量,也可以压缩贮存以备后用。
流化床燃烧氧化基体分解产生能量和氧 化产物。对于含碳酸钙 填 料 的 SMC 材 料, 复 合
材料也可以与煤共同燃烧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20
4 5  其他再生工艺方法
5
废弃复合材料也可以通过研 磨 再 生, 或 用 于 废 弃 物能 源 焚 烧 转 化 成 能 源 而 实 现 废 弃 复
合材料的价值。但这些技术所产生的价值不及回收纤维产生的价值高,但它可能也适合于低
价值复合材料 (如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和 SMC 材料) 的处理。
研磨工艺应用于 SMC 复合材料的再生已经有多年的经验。由于玻 璃 纤 维 价 格 低 廉, 采
用低成本的经济可行的回收技术再生玻璃纤维是必要的。研磨相对于当前的纤维回收技术而
言是一种低成本的处理技术。然而,研磨处理所得到的产品的价值非常小,因为它仅仅是替
代无机填料作为廉价的 SMC 材料的填料。
对某些种类的复合材料来说,废弃物焚烧转化成能源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最经济可行的处
理技术。然而,一些基体材料可能产生一些有毒释放物质,因此这时就需要释放物质控制洗
涤器。同时,碳纤维也可能通过废气管道随废气排出,并远距离飘移,导致输电线短路。废
弃物/能源转化并不能作为一种再生工艺,虽然有时被称为 “四元再生技术”,但它至少比直
接填埋更合适。在数量上决定各种技术的经济可行性的基础上,评估了各种处理玻璃纤维复
合材料的技术。
20
46  废弃预浸料的再生
废弃预浸料是复合材料制造商产生的复合材料生产废弃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调查显示大
于 65% )。在 1995 年,大约有 190 万磅 的 废 弃 碳 纤 维 预 浸 料 产 生。 绝 大 部 分 的 废 弃 预 浸 料
主要是在复合材料铺层过程中产生的。 在 20
4 1 节 中 描 述 了 减 少 这 类 废 弃 物 的 方 法。 本
3
节主要阐述预浸料边角料的重新使用和再生的方法。
重新利用废弃预浸料制造复合材料零件能使废弃预浸料获得最大利用价值 。在产生地的
废弃预浸料通常包括已知组成的未固化基体和增强纤维的确切比例及其固化工艺特征 。对于
预浸料组合成制件及 其 固 化 的 后 续 工 作, 生 产 了 复 合 材 料 制 件, 但 不 必 付 费 处 理 这 些 废 弃
物。通过催化分解去除树脂基体的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预浸料的处理 ,完全去除树脂基体并
得到具有高残余强度的纤维,而且这项技术的实施不受硅处理脱模层的影响。另外,还必须
注意预浸料在系统入口处阻塞的可能性。原麦道公司已经研究了将预浸料粉 碎 生 产 SMC 材
料的技术。其他再生或重新使用粉碎预浸料的技术的研究还在进行中。

参 考 文 献

1 MIL
HDBK
17
3F USA,2002
DOD 617

625
2  Uns
er,J F,S
taey, T,and La
l rsen, D
 “Advanc
ed Compo
sit
es Re
cyc
ling,” SAMPE J
our
nal, Vo
l32, No
5,
Sep
t/Oc
t1996,52~57
3 Rona
ld E Al
lred,J
an M Go
sau,andJ
ohn M Shoemake
r Re
cyc
ling Pr
oce
ssf
orCa
rbon/Epoxy Compo
sit
es45
th
SAMPEI
nte
rna
tiona
lSympo
sium,2001,179
4 S
tephenS
Ke
lley,Xi
ang ng Wang,No
mi shenaKhan,Rona
ldE
 Al
lredandJ
anMi
cha
elGo
sau
 Pr
oduc
tiono
fPheno
lic
Re
sinsf
rom Oi
lsPr
oduc
edbyRe
cyc
lingThe
rmo
setCompo
sit
es45
thSAMPEI
nte
rna
tiona
lSympo
sium,2001,193

626
内 容 提 要

《聚合物基复合 材 料 手 册》 主 要 包 括 了 聚 合 物 基 复 合 材 料 的 性 能 表
征与试验技术、性能数据和材料使 用 与 设 计 分 析 等 三 大 部 分 。 手 册 详 尽
地给出了纤维、树脂、预浸料和各种层 压 板 的 性 能 表 征 和 相 关 的 试 验 测
试技术,收集并汇总了国内外 140 多 种 复 合 材 料 体 系 的 性 能 数 据, 涵 盖
了航空航天、舰船、兵工以及民用 等 领 域 使 用 的 各 种 复 合 材 料 。 在 设 计
应用方面不仅给出了选材、 铺 层 设 计、 稳 定、 连 接、 损 伤 阻 抗 和 损 伤 容
限等基础要点内容,同时也给出 了 积 木 式 验 证 方 法、 可 靠 性 设 计、 使 用
保障和环境管理等方面较新的内容。手 册 具 有 技 术 的 先 进 性 和 工 程 应 用
性,反映了该技术领域国内外最新的研发成果和进展。
手册可供复合材料领域材料研究 单 位、 工 程 生 产 制 造 单 位 以 及 结 构
设计应用单位等参考使用,可以 指 导 材 料 研 究、 性 能 测 试、 材 料 筛 选 与
替代、结构选材、设 计 分 析 和 鉴 定/取 证 等 项 具 体 工 作 。 同 时 也 可 为 高
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