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艺 主题词:美学理论·影视评论及其它 传 统 书 论 对 势 多 有 论 述 。 西 晋 卫 恒 的 《四 体 书 势 》

收录了汉 代 人 的 发 端 之 作 ,录 有 汉 朝 崔 瑗 的 《草 势 》、汉
术 朝蔡邕的《纂 势 》、《九 势 》。 《九 势 》最 早 提 出 笔 势 ,专 门
审 庞德“语势”与“势”及
论述 了 书 法 中 的 九 种 笔 势 , 从 理 论 上 论 述 了 形 式 美 与

美 字体关系的。 该文在书法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其中有


yi shu shen mei pi pan

批 中国传统“势”论 这 样 的 论 述 :“夫 书 肇 于 自 然 ,自 然 既 立 ,阴 阳 生 焉 ;阴
阳既生,形势 出 矣 。 藏 头 护 尾 ,力 在 字 中 ,下 笔 用 力 ,肌
判 肤 之 丽 ,故 曰 势 来 不 可 止 ,势 去 不 可 遏 ,惟 笔 软 则 奇 怪
谢 丹 生 焉 。 ”(潘 运 告 ,1997 :45 )很 明 显 ,势 指 的 是 娴 熟 运 笔
时所获得 一 种 美 学 效 果 。 《四 体 书 势 》 分 《字 势 》、《篆
势 》、《隶 势 》及 《草 势 》讨 论 “篆 ”、“隶 ”、“草 ”三 种 字 体 。
摘 要:通过梳理 中 国 古 典 诗 书 画 论 中 的 “势 ”论 , 西晋索靖著《草书状》(一作《草书势》)。 两晋以降,鲍照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 美 学 “势 ”思 想 是 个 内 涵 丰 富 的 著 《飞 白 书 势 铭 》,张 怀 瓘 著 《议 书 》说 :“草 则 行 尽 势 未
理论体系。 庞德通 过 其 诗 人 的 敏 锐 洞 察 力 感 受 到 蕴 含 尽。 ”南宋姜夔《续 书 谱 》作 出 书 法 (特 别 是 草 书 )“皆 以
在 汉 诗 中 的 “ 势 ” 与 “ 语 势 ”。 “energy ”、 “energy in 势为主”的结论。
language ”不 应 译 作 “能 量 ”、“语 言 能 量 ”,而 应 译 作 “势 ” 3 绘画中的“势”论
与“语势”。 东晋南朝确立了重 “势”的传统。 东晋的顾恺之论
关键词:势;势论;语势;庞德 画分外注重“势”。 有 “画 七 佛 ,有 情 势 ”等 著 名 “势 ”论 。
南齐 王 徽 在 《叙 画 》 中 提 出 了 一 个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的 论
1 前言 断:“夫言绘 画 者 ,竟 求 容 势 而 已 。 ”唐 五 代 广 泛 探 索 求
美国著名比较文 学 学 者 、翻 译 理 论 家 埃 德 温·根 茨 “势”之道。 晚 唐 张 彦 远 《历 代 名 画 记 》是 我 国 第 一 部 有
勒 (Edwin Gentzler ) 在 《 当 代 翻 译 理 论 》 (Contemporary 系统的重 要 画 论 ,其 中 保 留 了 不 少 东 晋 、南 北 朝 绘 画 理
Translation Theories )(1993 )“庞 德 闪 光 细 节 翻 译 理 论 ” 论 家 有 关 “势 ”的 见 解 。 张 彦 远 《论 顾 陆 张 吴 用 笔 》说 :
一节中集中讨论了 庞 德 翻 译 理 论 , 为 庞 德 翻 译 理 论 研 “昔张芝学崔 瑗 、杜 甫 草 书 之 后 ,因 而 变 之 ,以 成 今 草 书
究做出了开拓性的 贡 献 。 在 书 中 他 提 出 了 一 个 重 要 的 之体势,一笔 而 成 ,气 脉 相 通 ,隔 行 不 断 。 ”五 代 时 的 荆
观 点 : “ 庞 德 翻 译 理 论 建 立 在 语 势 观 (energy in 浩曾经指出:“山 水 之 象 ,气 势 相 生 。 ”在 中 国 传 统 美 学
language )基础上。 ”(Gentzler, 1993: 19 ) 中气势相通。 谢 赫 以 “气 韵 生 动 ”为 “六 法 “之 首 。 宋 元
国 内 普 遍 将 “energy in language ”译 作 “语 言 能 量 ”, “势”论消沉,然 亦 有 可 取 。 郭 熙 《林 泉 高 致 集·山 水 训 》
未能译出其内涵, 暴 露 出 研 究 者 对 中 国 传 统 诗 学 的 生 论“势”堪称有宋 一 绝 :“山 水 ,大 物 也 ,人 之 看 者 须 远 而
疏。 我们知道, 庞 德 诗 学 与 中 国 传 统 诗 学 颇 有 契 合 之 观之,方得见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 ”明清“势”论复兴,
处,并且后者深深影响了庞德诗学思想的发展。 庞德以 臻于完备。 沈颢以为墨的浓淡枯润能表现“势之隐显”。
其超人的诗歌领悟 力 透 过 文 字 捕 捉 到 中 国 传 统 美 学 中 董其昌的“以取势 为 主 ”,顾 凝 远 《画 引 》有 《取 势 》一 则 。
的 “势” 的思想。 因此, 笔者认 为 , 庞 德 的 energy 及 赵左著《画论》全 以 “得 势 ”为 宗 旨 :“画 山 水 大 幅 务 以 得
energy in language 应译作“势”、“语势”,并认为,中国传 势 为 主 。 ”满 族 山 水 画 家 唐 岱 《绘 事 发 微 》有 《得 势 》一
统诗、书、画论中的“势”论是庞德 的 “势 ”与 “语 势 ”思 想 篇,沈宗骞的《芥 舟 学 画 编 》更 有 《取 势 》、《相 势 》的 专 论
的重要来源。 两 则 。 清 人 所 论 已 有 总 结 性 的 意 味 。 ( 涂 光 社 ,2001 :
有 鉴 于 此 ,本 文 将 对 中 国 美 学 中 的 “势 ”论 略 作 梳 128-142 )
理 , 旨 在 为 洞 见 庞 德 研 究 中 的 energy 与 energy in 4 文论中的“势”论
language , 为 庞 德 诗 学 译 学 理 论 研 究 提 供 一 个 新 的 视 “势 ”作 为 理 论 术 语 广 泛 晚 于 书 法 与 绘 画 。 这 里 我
角。 笔者认为,我们中国庞德研究者不应仅仅满足于对 们着重讨 论 文 学 领 域 论 “势 ”的 代 表 作 :刘 勰 《文 心 雕
外国研究成果的借 鉴 与 翻 译 , 完 全 可 以 像 庞 德 从 中 国 龙 》,《 文 镜 秘 府 论 》 中 王 昌 龄 的 “ 十 七 势 ”, 皎 然 的 《 诗
传统诗学中获得灵感一 样 ,回 归 中 国 传 统 诗 学 ,从 中 获 式》以及王夫之《姜斋诗话》中的“势”。
得洞识,以期推动庞德翻译理论的研究。 4.1 《文心雕龙》中的“势”论
“势 ”在 《 故 训 汇 纂 》 中 的 定 义 为 “ 盛 力 ”、 “ 威 力 ”、 首 先 将 “势 ”的 概 念 引 入 诗 学 中 的 诗 人 是 刘 勰 ,在
“力”、“形”、“形势”(宗福邦,2003 :254 )等。 在中国传统 其 巨 著 《文 心 雕 龙 》中 多 处 论 及 “势 ”,如 “序 以 建 言 ,首
美学中,“势”指“气’运动中 所 呈 现 的 ‘活 动 之 趣 ’,可 包 引情本;乱以理篇,写送文势。 ”(《铨赋》)“凡切韵之动,
含动中之势与静中之势。 ”(浦震元,2000 :143 ) 势若转圜;讹 音 之 作 ,甚 于 枘 方 。 ”(《声 律 》)“及 长 卿 之
2 书法中的“势”论 徒,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 ”(《物色》)。

214 / 2011.4 下半月


刘 勰 以 《定 势 》一 章 专 门 论 “势 ”。 他 首 先 阐 明 “定 号 船 山 , 在 他 的 诗 学 著 作 《姜 斋 诗 话 》等 著 作 中 多 次 论
势 ”所 依 据 的 规 律 和 基 本 原 则 。 “夫 情 致 异 区 ,文 变 殊 及“势”与“取势”:“ 以意为主,势次之。 势者,意中之神
术,莫不因情立体,即 体 成 势 也 。 势 者 ,乘 利 而 为 制 也 。 理 也 。 唯 谢 康 乐 为 能 取 势 …… ”(宇 文 所 安 ,2002 :510 )
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 圆者规体,其势也 “势 ”或 “取 势 ”乃 追 求 形 似 或 形 神 兼 备 ;“势 ”比 “意 ”是
自 转 ;方 者 矩 形 ,其 势 也 自 安 ,文 章 体 势 ,如 斯 而 已 。 ” 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和审美理想。
(王 运 熙 ,1998 :276 )这 里 揭 示 了 “情 ”、“体 ”、“ 势 ” 三 者 5 结论
的 关 系 : 一 种 “情 ”引 向 一 种 “体 ”,一 种 “ 体 ”伴 随 一 种 通 过 梳 理 中 国 古 典 诗 书 画 论 中 的 “势 ”论 ,我 们 可
“势”。 “势”指的是由某种规律所决定的一种动态。 以看到中国传 统 美 学 “势 ”思 想 是 个 内 涵 丰 富 的 理 论 体
当 谈 到 “辞 ”与 “势 ”关 系 时 ,“势 ”指 的 是 语 言 之 系。 庞德 通 过 其 诗 人 的 敏 锐 洞 察 力 感 受 到 蕴 含 在 汉 诗
“势”,有强有弱。 刘桢云:“文之体势,实有强弱,使其辞 中的“势”与“语势”。 在中国古典文论中,“势”是一种言
已 尽 而 势 有 余 … ”理 想 的 语 “势 ”有 超 越 文 辞 之 外 的 审 简意赅、富有 包 孕 、能 激 发 欣 赏 者 更 大 的 审 美 想 象 空 间
美效果。 刘勰指出,“势”,可强可弱,不一定是激昂的文 的 艺 术 意 境 美 或 理 想 美 。 “取 势 ”是 以 少 总 多 、以 近 示
字及强烈的感情 所 形 成 的 审 美 效 果 。 “然 文 之 任 势 ,势 远、以实生虚、以 有 生 无 或 有 无 相 生 、以 有 限 传 达 无 限 ;
有刚柔,不必状言慷慨,乃称势也。 ”“此循体而成势,随 “取势”为语言表 达 上 的 简 洁 、含 蓄 ,意 在 言 外 或 言 外 有
变 而 立 功 者 也 。 ”(王 运 熙 ,1998 :279 ) 最 后 ,他 总 结 了 意 ,即 为 “语 势 ”。 “energy ”、“energy in language ”根 本 不
“形”与“势”的关系:“形生势 成 ,始 末 相 承 。 ”(王 运 熙 , 是什么“能量 ”、“语 言 能 量 ”,就 是 中 国 传 统 美 学 中 的 重
1998 :282 ) 要概念——
—“势”与“语势”。
自南 朝 刘 勰 提 出 “势 ” 的 范 畴 后 , 唐 人 诗 论 中 对
“势”越来越多,王昌龄与皎然是其中的代表。 参考文献:
4.2 《文镜秘府论》中的“势”论 [1]Gentzler, E.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
王 昌 龄 在 其 “十 七 势 ”一 文 中 讨 论 了 十 七 种 “势 ”,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该 文 收 录 在 弘 法 大 师 (773-834 ) 所 编 撰 的 《 文 镜 秘 府 [2]第环宁. 气势论: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专题研究[M]. 北
论 》中 ,第 一 部 分 对 “十 七 势 ”总 结 如 下 :“或 曰 :诗 有 学 京 : 民族出版社 , 2002.
古 今 势 十 七 种 ,具 列 如 后 :第 一 ,直 把 入 作 势 ;第 二 ,都 [3] 宗福邦等主编 . 故训汇纂 [Z].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商 量 入 作 势 ;第 三 ,直 树 一 句 ,第 二 句 入 作 势 ;第 四 ,直 2003.
树 两 句 ,第 三 句 入 作 势 ;第 五 ,直 树 三 句 ,第 四 句 入 作 [4] (日)弘法大师原撰 , 王利器校注,文镜 秘 府 论 校
势;第六,比兴入作势;第 七 ,谜 比 势 ;第 八 ,下 句 拂 上 句 注 [M].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83.

·
势 ;第 九 , 感 兴 势 ; 第 十 ,含 思 落 句 势 ; 第 十 一 , 相 分 明 [5] 蒲震元 . 中国艺术意境论 [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 美
势;第十二,一句中分势 ;第 十 三 ,一 句 直 比 势 ;第 十 四 , 版社 , 2000. 学

生 杀 回 薄 势 ;第 十 五 ,理 入 景 势 ;第 十 六 ,景 入 理 势 ;第 [6] 潘运告编著 . 汉魏六朝书画论 [M]. 长沙 : 湖南美

·
十七,心理落句势。 ”(弘法大师,1983 :114 )“十七势”从 术出版社 , 1997.
不同角度论述了诗歌创作的技巧。 “势”指诗歌创作中 [7] 涂 光 社 . 因 动 成 势 [M]. 南 昌 : 百 花 洲 文 艺 出 版 影
关于意象如何展开、组合的方式。 社 , 2001.


4.3 《诗式》中的势论 [8] 王 运 熙 、周 锋 . 文 心 雕 龙 译 注 [M]. 上 海 : 上 海 古 论
释皎然 (730-799) 对“势”很重视。 他在其著作《诗 籍出版社 , 1998. 及
式》的“三不同语意势”及“明势”中讨论了“势”。 我们首 [9] 许清云 . 皎然诗式辑校新编 [M]. 台北 : 文史哲出 其
先 看 “明 势 ”:“高 手 述 作 ,如 登 衡 巫 ,觌 三 湘 鄢 郢 之 盛 , 版社 , 1973. 它
·

萦 迴 盘 礴 ,千 变 万 态 。 或 极 天 高 峙 ,崒 焉 不 群 ,气 腾 势 [10] (美 )宇 文 所 安 . 王 柏 华 、陶 庆 梅 译 . 中 国 文 论 : 谢
飞,合沓相属。 或脩江耿耿,万里无波,淡出高深重复之 英译与评论 [M]. 上海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2002.

状。 古今逸格,皆造其极矣。 ”(许清云,1973 :39-40 )这 [11] 赵毅衡 . 诗 神 远 游 [M]. 上 海 : 上 海 译 文 出 版 社 ,
里 “势 ”就 是 指 意 象 间 内 在 的 规 律 及 其 所 呈 现 的 态 势 。 2003. 刘
“势”论在清代得到了继续的开拓。 品

4.4 《姜斋诗话》中的“势论”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明末清初的著名哲学家,诗人 王 夫 之 (1619-1692),

2011.4 下半月 \ 21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