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时间的哲学反思”学术沙龙综述

2006 年 10 月 13 日下午,“时间的哲学反思”学术沙龙在 B 楼学院会议室举行,学院部


分教师和研究生参与了本次读书沙龙活动,本次活动由 M 老师主持。

C 老师认为从人类产生以后,现实世界实际上可分为两大部分,这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在自然界里,物质运动形式不同,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特性就不同。在人类社会里 ,
作为社会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肯定会有不同于自然界的特性。可以把在自然界中的时间
形式称为自然时间,把社会领域里的时间形式称为社会时间。自然时间反映在人的观念上所
形成的时间观,我们不妨称之为编年史的时间观,社会时间反映在人的观念上所形成的时间
观,我们不妨称之为文化形态时间观。统一的编年史时间观的确立比较容易,“公历纪元”
(简称“公元”)作为世界各地纪年体系的统一标准,已经获得了世界上所有文化模式中人
们的认同。但是,统一的文化形态时间观的确立却要复杂得多。

Y 老师指出,人类对时间的感知是通过技术实现的,技术的发展变化带来的是时间感知的变
化。日晷、漏刻与钟表带给我们的时间体验是不一样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人对
时间的体验和感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古人用“一袋烟的功夫”来描述时间,这表现出时间
体验的绵延性来;现代人用钟表,如原子钟来刻画时间,体现了时间体验的精确性来。这种
变迁究竟意味着什么?他认为,随着时间计量的精确性增强,现代人丧失了古人对时间的那
种原初的体验,丧失时间体验的丰富性。古人形成了自然的时间概念,把握到了时间的绵延
性,形成了“悠闲”的时间体验;但现代人过分地追求时间的精确,形成了“紧赶”的时间
体验;

C 新汉老师补充到,时间体验的背后是对生命有限性的体验,而对生命的体验是与对存在的
认识是密不可分的,现代人对生命的短暂性感受越来越深。

硕士生 WG 却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人对生命的体验越发迟钝,他说当我们将双
手放在轻轻流淌的河水中,感受河水从指间流过;当农村的小女孩将柴火慢慢放进灶膛,感
受燃烧的火焰,那种对生命的体验远远超出了一个将双手放在键盘上,徜徉于网络游戏的人
对生命的体验。

M 老师通过对赵刚教授的《反全球化该召唤出什么样的知识与政治——“慢社会学””的一
个初步勾勒》解读指出,无休无止的快节奏生活给现代人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的同时,也给
他们带来了心灵的焦灼、精神的疲惫、职业的枯竭以及健康的每况愈下。这些“和时间赛跑的
人”终于发现,眼前的“快”已使自己迷失了生活方向,使自己离健康的生活和生命的本质
越来越远。于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开始在他们中间流行——就是弃快从慢。但是,弃快从
慢并不是做事不讲效率,并不是去选择懒惰,而是在生活的快与慢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其实 ,
“慢”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平静与从容的心态。

WG 认为,在我们思考问题的概念框架中,存在着三种相互对立的思维方式,即常识的思维
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思维方式。与此相对应,时间可以分为常识的思维方式视域中
的时间(例如“一袋烟的功夫”),科学的思维方式视域中的时间(例如“三小时五十五分
十七秒”)和哲学思维方式视域中的时间(例如“时间是标志物质运动持续性的哲学范
畴”)。
L 老师指出,以往我们对时间观念的理解,过分强调时间是标志物质运动持续性的哲学范畴,
而忽视了时间在人的生命意识之中存在的透视性研究。其实,从物体性角度来谈论时间观念
只不过是一种对时间观念的度量而已(简称为物性时间观),这是不等同于时间观念的。从
西方哲学对时间概念研究的传统来看,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第十章),到柏格森的《时
间与自由意志》,再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直强调对时间主体性向度的认识,例如
柏格森认为时间是意识的延续。唯物主义的机械观无法把握到时间与人的生命、生活的联系 ,
而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的时间观,遮盖了时间所体现的生命意义,实际上错误地表达了
时间观念。在后工业社会,闲暇成了财富的象征,成了对生命价值的体认。因此说,时间不
是一种在那里等待我们去利用或去研究的客体之物,而是一种与每个人生命连成一体的意识
共现。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一种具有正确的时间观念恰恰是在艺术或创造作品中得到了很
好的把握。

Z 老师接着 L 老师对闲暇的认识,指出闲暇时间的重要性。她通过对德国哲学家约瑟夫·皮珀
的《闲暇:文化的基础》一书的介绍和解读,指出,与不会工作相比,现代人面对的一个突
出问题是不会休息,人们象陀螺一样疲于应付生活中的种种,而无暇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自
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她借约瑟夫·皮珀的话说,闲暇是文化的基础,是一种沉思默想的能力
一种内心的无忧无虑、一种平静,是有条件和机会去体验生命的存在和价值,思考人之为人
的意义;闲暇并不等于空闲,也不等于懒惰,懒惰是人与外物的不协调,而闲暇意味着人与
自己、人与外物的协调一致,意味着挖掘出生命最本真的东西,意味着内心与外物的自由。

W 老师以现代市场经济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理论背景,指认了在经济学原理下的时间是
对生命的体验、时间必须现时把握、时间的相对价值性,介绍了现代经济学对时间的把握方
式以及现代概率与统计方法对时间的哲学意义的把握。硕士生 WG 提问到,依靠现代概率与
统计方法,能否把握到时间的哲学意义?能否把握时间体验背后的对生命的体验?对此,L
老师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这样的提问是不恰当的,因为现代经济学以经济人的假设
为前提,设计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概率与统计方法,这方法是不用怀疑的,而值得怀疑的是经
济学中的时间观念是一种物性概念。WG 回应到,诚然如此,但是科学的方法能否把握时间
的哲学意义呢?L 老师认为,事实上,W 老师的发言已经涉及到时间的哲学意义,即一种近
代哲学以来所提倡的物性时间观,而硕士生 WG 认为 W 老师的发言已经涉及到时间的哲学
意义与科学的方法能否把握时间的哲学意义是两个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大家对硕士生 YJF 提出的如何认识时间的精确性以及时间的体验等问题,也进行了热烈讨论。


M 老师、Z 老师还就一位硕士生提出的“如何处理生活中快与慢的关系”、“如何把握闲暇与
进取的平衡”等问题,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她们认为如何面对和处理个人生活中的
“快和慢”、“进取和闲暇”等还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当然,生活中并不是说要一
切以慢为目的,而是要有计划、重效率,掌握好工作与休闲的节奏,更好地活出自己的光彩
来。体会到慢的心态,心里有闲暇的意义,就可以时常考虑一些关于人性的问题,不至于在
“赶时间”中丧失自我。并且这种思考可能是持续一生的,不是几天就可以完结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