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110 年高中學生量子電腦上課教材

量子電腦背後的量子物理概念
簡麗賢/北一女中物理教師

學習目標
說明近代物理的重大發現與量子現象。透過近代物理發展脈絡,引導學生了
解量子電腦的發展植基於量子現象的理論與實驗,若要認識量子電腦的原理,
從了解量子現象開始。

前言:量子電腦與傳統電腦
以淺顯易懂的比喻,說明量子電腦的意義,以及與傳統電腦的比較。
電影情節以「量子領域」為故事元素,如《蟻人與黃蜂女》、《復仇者聯盟
4》的量子世界和科技想像,皆連結量子的概念。
說明量子位元與傳統電腦位元運作概念。比較運算速度和儲存容量以及解
密碼功能等。
說明電腦的發展簡史,包含被尊稱電腦科學之父的圖靈,真空管時代到電
晶體時代,以及量子科技時代等。

黑體輻射與量子論

量子是一種概念
「量子」是一種概念和狀態,不是像棒球、乒乓球或電子、質子的粒子,
「量子」概念與普朗克、波耳、愛因斯坦、德布羅意、薛丁格、海森堡等知名
物理學家的量子力學理論有關,突破古典物理的思維,以想像力創造多維度的
思考空間,才能從傳統電腦零或一的位元,進入零與一疊加與糾纏的量子位
元,以指數的數次方攜帶更多的資訊,開展量子電腦處理廣泛且繁雜資訊的新
科技。
討論量子電腦與量子科技的概念,從量子現象和近代物理的重大發現,循
序漸進介紹。

黑體輻射與量子論
熱輻射(thermal radiation)以電磁波的形式傳遞能量,是熱傳播途徑之
一。任何物體的溫度高於絕對零度,即可熱輻射,而且溫度愈高,單位時間內
釋放的能量愈多。
物體在釋放熱輻射的同時,也會吸收來自其他物體釋放的輻射熱;良好的
熱輻射吸收體往往也是良好的熱輻射發射體。如果在單位時間內,物體釋放熱
輻射的能量等於吸收熱輻射的能量時,物體溫度保持不變,即達到熱平衡狀
態。
何謂黑體(black body)輻射。什麼是黑體?是黑色的物體嗎?1859 年克希
何夫探討可將外界所有頻率的輻射完全吸收而不反射的理想物體,稱之為黑體,
亦即能完全吸收外來電磁波的理想物體。
絕對溫標採用「克耳文(K)」為國際單位制(SI)的單位。克耳文在 1900 年 4
月 27 日英國皇家科學院發表「19 世紀光與熱的動力理論的兩朵烏雲」演講
(Nineteenth-Century Clouds over the Dynamical Theory of Heatand Light),讚揚物
理理論的真與美。然而完備的物理理論被兩朵烏雲籠罩,第一朵烏雲是黑體輻射,
理論曲線與實驗曲線在短波長處背道而馳,另一朵烏雲是麥克生-莫立實驗
(Michelson-Morley experiment)找不到乙太存在的證據。
克耳文堅信有朝一日必能撥雲見日,圓滿闡釋兩朵烏雲。或許精誠所至,金
石為開,這兩朵烏雲竟引起物理學蛻變,奠定近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石;其中第一
朵烏雲導致量子力學的創立,第二朵烏雲引發狹義相對論。
黑體輻射、紫外災變與能量量子化
物理學家以實驗描繪黑體輻射的數據曲線,嘗試以物理理論解釋。結果古典
物理的理論曲線與實驗曲線不僅無法相符,在短波長的部分,圖形趨勢甚至背道
而馳,科學家稱之為「紫外災變」(ultraviolet catastrophe),如下圖所示。

「紫外災變」究竟是什麼困境?簡言之,黑體輻射的實驗曲線與古典物理的理
論曲線在短波長處大相逕庭。實驗與理論背道而馳,當然是困境,是災變,該
怎麼辦呢?誰解決「紫外災變」?
答案是普朗克。普朗克以「能量量子化」的創新觀念解決紫外災變的問題。
普朗克認為黑體表面上的每個原子都類似一個振子,各自以不同的頻率振動,
振動時振子發出同頻率的電磁波,且以特定頻率 f 振動的振子,其能量 E 不是任
意,而是某一個最小能量 的整數倍,亦即振子的能量 E 是 、2、3⋯⋯。振
子能量可寫為 E=n,n 為正整數。此種能量呈現不連續狀態,稱之為「能量量子
化」,最小能量 又與振子本身的振動頻率 f 成正比,=hf,其中 h 為普朗克常
數,數值為 6.6310−34 Js。
從古典物理的角度而言,能量被視為連續,亦即能量可以無窮無盡地分割至
無窮小,但以普朗克能量量子化的論點,普朗克的理論曲線與黑體輻射的實驗曲
線緊密地疊合,圓滿解釋黑體輻射。
普朗克利用能量不連續的概念及統計力學的方法,計算得到的結果與黑體輻
射的實驗完全符合,解決古典物理無法解釋黑體輻射光譜圖的疑義。這個新理論
稱為量子論,此突破性的概念引導二十世紀的物理邁向新領域,可說是量子物理
的濫觴。
普朗克的論文是近代物理的第一篇論文,其發表日期 1900 年 12 月 14 日被
認為古典物理與近代物理的分界日。
普朗克的能量量子化概念開啟近代物理學的大門,1905 年愛因斯坦將普朗
克的概念加以延伸,提出「光量子」的概念。在微觀尺度,科學家發現愈來愈多
的物理量有量子化的現象,引領量子力學誕生。

光是波動還是粒子?
以古典物理的概念而言,物理學家認為組成原子的質子、中子及電子是一
顆一顆的粒子,可用牛頓力學描述這些質點在空間的位置和運動速度。
楊氏雙狹縫干涉實驗說明通過狹縫的兩條光線互相疊加,產生相長或相
消,說明光具有波動的特性。之後,馬克士威的電磁理論推論光是一種電磁
波。
二十世紀初,物理學家經由實驗發現和理論解釋,以及提出創新理論和實
驗證實,發現在微觀世界中,光亦可視為一顆顆的粒子;此外,又發現電子通
過雙狹縫後,可產生美麗的干涉圖形。

光電效應與光量子

光究竟是波還是粒子?電子是粒子還是波?
1902 年雷納以光的頻率和強度為變因,研究光電效應,實驗結果發現有
二:
其一,當照射光頻率低於某一個特定頻率時,不會釋放出光電子;縱使光的
強度持續增大,仍然無法產生光電子。
其二,當照射光頻率高於某一個特定頻率時,才會釋放出光電子,縱使強度
很微弱,仍會有光電子被釋放出來,只是每秒釋放出的光電子數隨之減少,而且
不同的金屬材料,會有不同的特定頻率。
此實驗顯示:產生光電效應的關鍵是照射光的頻率,與照射光的強度
(intensity)無關。
光照射金屬材料,將能量傳給金屬內的電子,電子吸收這些光能後,可以
脫離金屬的束縛,離開金屬表面而形成自由運動的光電子。當時科學家皆認為
光是一種電磁波,像一般水波或聲波,其能量只與波的振幅有關,與頻率無
關;同樣地,照射光的能量也應與它的強度有關,與光的頻率無關。依此觀
點,當照射光強度愈強,其能量愈大,應該愈容易產生光電子,但這卻與雷納
的實驗結果不符。
光的波動性質無法解釋光電效應,必須以創新概念詮釋。
在微觀世界裡,一部分物理量只具有某種最小的基本數值,與此物理量相關
的基本數值,稱為此物理量的量子(quantum) 。
1905 年,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論詮釋光電效應實驗,認為光在空間中傳
播,雖可產生干涉與繞射現象的波動性,但在與物質交互作用時,則是由一顆
一顆的能量顆粒組成,每一顆能量顆粒為一顆光量子(light quantum),後來被
稱為光子(photon),而且每顆光子的能量 E 與光的頻率 f 成正比,即 E=hf,
其中 h 的數值為 6.6×10-34 J·s,稱為普朗克常數(Planck constant),是由實驗決
定的數值。
由關係式 E=hf,知道不同顏色、不同頻率的光,具有不同的光子能量。頻
率較高的光,具有較高的光子能量。

愛因斯坦闡釋光子概念 獲諾貝爾獎
愛因斯坦提出光子概念,闡釋以下的意義﹕其一,光子不是被電子完全吸
收,就是完全不被吸收。每個電子最多只可吸收一個光子。其二,一個光子被
電子吸收後,其能量全部傳遞至一個電子。
電子要脫離金屬中的原子束縛,必須吸收某種最低的能量才能達成,而且
不同的金屬,其內部電子變成光電子所需的最低能量,也有不同的量值。利用
光子的概念,愛因斯坦解釋光電效應的現象:光是一群能量為 hf 的光子組成,
當它照射在金屬表面,每個光子最多只能被一個電子完全吸收;如果照射光的
光子能量小於產生光電子所需的最低能量,則不論光的強度如何增強,均無法
提供足夠的能量給金屬內的電子,讓它脫離金屬束縛。然而,只要照射光的光
子能量大於產生光電子所需的最低能量,即使光非常微弱,仍能使一些電子獲
得足夠能量,克服金屬的束縛,成為自由運動的光電子。
光與物質作用時,是以粒子交換能量,並且僅局限在微小的點上,並非如
波的行為散布在整個空間。此外,每個光子攜帶的能量不是與振幅或光強度有
關,而是由光頻率決定。當光與電子交換能量時,整個光子完全被吸收或完全
不被吸收,不可以連續地被切割或分配,這些都顯示光的粒子性。
光電效應說明光與原子交互作用的傳遞能量不可以任意的連續數值,而是
特定的數值 hf,光的能量被量子化(quantized)。探討光與原子交互作用時的
光量子行為,以及在微觀尺度內,基本粒子與其他相關的量子化特性,發展出
描述光特性的量子論(quantum theory)。
愛因斯坦的光量子論解釋光電效應現象,榮獲 1921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布羅意與波粒二象性
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論解釋光電效應的實驗結果,掀起當時物理學界討論
的熱潮。古典物理的光波動性與近代物理的光粒子性,究竟可否並存?
1924 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Louis de Broglie)受到愛因斯坦對光子想
法的啟發,提出劃時代的創見,解決當時拉塞福原子模型的某些疑點。他思考
光的波動性與粒子性,認為自然界應該具有和諧的對稱性,如果光波可以有粒
子的特性,一般的物質是否也具有波動性?
儘管缺少實驗的證據,德布羅意在二十餘頁精簡的博士論文中,提出別出
心裁的想法—運動中的任何物質除了有粒子的特性外,還伴隨波動的性質,
稱為物質波(matter wave)。若已確知物質的質量與速率,則可決定其物質波的
波長。
德布羅意的新穎思維將愛因斯坦光的波與粒子的特性延伸至微觀粒子,論
點相當前衛,他的老師朗之萬(Paul Langevin)難以置信,但其深中肯綮的內
容令人驚豔,連愛因斯坦也讚嘆地表示:「德布羅意已經掀起自然現象神秘面紗
的一角。」引發實驗物理學家尋覓電子具有波動性質的證據。
後來,戴維生—革末實驗成功以低速電子入射鎳晶體,取得電子的繞射圖
樣,證明物質的波動性質,確認波粒二象性。

量子論的氫原子模型
拉塞福經過實驗而提出原子模型,遇到解釋的困境。物理學家波耳把普朗
克的量子論概念融入拉塞福的原子模型,提出波耳氫原子模型,合理說明氫原
子發出光的光譜,獲頒諾貝爾物理獎。
波耳解釋氫原子模型主要基於兩項假設,第一是軌道穩定態假設,以電子
在軌道的角動量為一常數的整數倍,即為角動量量子化概念,解釋氫原子的不
連續光譜;第二是能量躍遷的概念。這兩項假設其實與電子的物質波和波動的
駐波概念有關,也是量子力學重要的基本論點。
量子論的氫原子模型主張電子不是繞著圓形軌道運轉的粒子,而是類似在
圓形的弦上傳播的波,如同兩端固定的吉他或小提琴弦,彈奏或拉動琴弦時,
隨時間振動的波形,也就是駐波。弦長會決定波長的數值,而電子在圓形軌域
運動,軌域的圓周長度與電子駐波的波長有關。嚴謹地說,在原子模型中,軌
域的圓周長恰等於電子物質波波長的整數倍時,電子便能單純地環繞原子核等
速圓周運動。
簡言之,電子能在一定的軌域運轉,條件是圓周長等於電子物質波的波
長的 1 倍或 2 倍或 3 倍等,電子環繞原子的軌道是特定,軌道半徑數值為不連
續,是量子化概念。特別強調,一旦確定軌域的半徑,電子的物質波波長也隨
之確定,電子的能量也跟著確定。
電子若想轉換軌道,只能在軌道間跳躍,此涉及能階的躍遷。依據量子論
的原子模型,電子不會連續性地輻射光而逐漸靠近原子核,此論述可以克服和
解釋拉塞福原子模型的問題。
電子能夠存在的軌域既然非連續,具有特定性,不同軌域的電子能量有
何特徵呢?以氫原子為例,越靠外側的軌域,其能量越高。電子一般待在能量
最低的軌域,這個狀態為基態;處於基態的電子有時可吸收外來的光子,藉吸
收光子的能量躍遷至能量較高的另一軌域,形成受激狀態,成為受激態或激發
態,此時只能吸收相當於兩軌域能量差的光子能量。有趣的是,受激態可以說
是原子一時的亢奮,此狀態維繫不久,之後,電子就會回到最穩定的基態,從
受激態回到基態,此躍遷過程會輻射出光子,此光子的能量相當於軌域能階的
能量差。
討論量子論的氫原子模型,由於電子的軌域或能階固定,所以能階間的能
量差也固定,氫原子模型的電子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亦固定,簡言之,氫原子只
會吸收或放出恰好和軌域能階間能量差相同的光子。

最美麗的實驗---電子的雙狹縫干涉
1961 年實驗物理學家製造非常細小的狹縫,當一大群的電子通過此雙狹縫
後,用狹縫後方放置的電子偵測器捕捉電子,如同楊氏雙狹縫實驗中的屏幕,
結果得到清晰的干涉條紋,類似楊氏雙狹縫光干涉圖形的結果。至此,電子通
過雙狹縫,形成干涉條紋,證實電子具有像光一樣的波動性質。
電子雙狹縫干涉實驗,徹底顛覆「物質僅具有粒子性」的傳統思維,此實
驗被物理學家評為二十世紀歷史十大美麗實驗的鰲頭。之後,實驗亦驗證中
子、質子具有波動的性質。
微觀粒子如電子、光子,有時呈現波動性,這時粒子性較不明顯;有時又
呈現粒子性,此時波動性較不明顯。粒子在不同的條件下,分別表現出波動或
粒子的性質,稱為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
波動性質具有的波長與頻率,表示波在空間與時間具有延伸性;粒子性質
代表可清楚觀測物質在空間與時間的明確位置與狀態的局限性。
不論日常生活用語或物理發展中的術語,迄今,尚未出現一適當的概念名
詞,可正確完整地描述光或電子的性質,或許比較貼切地說:「光和電子具有波
粒二象性。」

【專有名詞進階解釋】
黑體輻射
如果將空腔加熱,少量輻射能從小孔射出,稱為黑體輻射。十九世紀末
期,當時研究研究黑體輻射光譜的物理學家,將空腔加熱至一定的平衡溫度,
量測與分析從小孔射出的輻射,發現其能量強度與波長的關係,如下圖所示。

圖示說明:在兩種不同溫度時,黑體輻射的能量強度光譜分布。

如何解釋這張圖的意涵?一言以蔽之,這張圖說明發射光譜僅與溫度有關。
深入闡釋函數圖的內涵,發射光譜與空腔的材料及形狀無關,只與空腔的平
衡溫度有關。當各空腔的溫度相同時,測得輻射能量強度的光譜分布皆一樣。當
輻射溫度改變時,光譜才隨之改變。
再來,這張圖也告訴我們,發射光譜中的最大能量強度的波長 m 隨溫度增
高而變短;亦即在不同的平衡溫度時,各黑體輻射能量強度的光譜分布曲線,其
形狀與空腔的溫度有關,且每一光譜中所具有的最大能量強度的波長 m,會隨
著溫度的增高而變短。
若把太陽看成一黑體,則其輻射的連續光譜的能量強度分布,與圖中所示的
溫度 6000 K 的曲線形狀相同。

普朗克的量子論
普朗克(Max Planck)在西元 1900 年提出量子論,說明黑體輻射的振子
輻射的能量不是呈連續性,而是呈現量子化。振子輻射的能量 En 是 hf 的整
數倍。

h:普朗克常數,其值為 h=6.63×10 34焦耳‧秒
En=nhf f:振子的振盪頻率
n:整數,稱為量子數
普朗克的量子論與愛因斯坦光量子論,不僅時空背景不同,論述的內涵也不
同。

【接下來的課程,會繼續討論電子的波粒二象性,以及其物理意義,延續物理
學家對於量子議題的討論,包含量子力學、著名的索維爾會議、哥本哈根討
論、悖論等,引入數學概念的演算法。】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