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9

《核天体物理学》

主讲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何建军(13学时)
张立勇(25学时)
苏 俊(12学时)
总课时:50学时
《核天体物理学》

上课时间:每周五上午(无特殊情况)
助教老师:张立勇(liyongzhang@bnu.edu.cn)
《核天体物理学》

何建军
北京师范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e-mail: hejianjun@bnu.edu.cn
角色
研究生:
 掌握前沿知识、技能
 学会查文献,读文献
 学会写论文,做报告
 学会独立完成工作
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导师:
 引导
 指导
读书之意义

不读书的人,看到的只是
别人画给他看的美好世界;读
了书之后,你认识了黑暗和丑
陋;只有读了更多的书之后,
你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看
到了希望和光明。
读书之意义
美国犹他大学Matt Might图像解释
读书之意义
美国犹他大学Matt Might图像解释
读书之意义
美国犹他大学Matt Might图像解释
核天体物理

《宋史.天文志》:
宋至和元年五月己丑(1054年5月26日),
客星由天关东方可数寸,岁余稍没。
《宋会要》:
嘉祐元年(1056年)三月,司天監言:客
星没,客去之兆也。初,至和元年(1054
年)五月,晨出東方,守天关,书见如太
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
核天体物理
 1928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首次把蟹
状星云与超新星拉上了关系,认为
它是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发后留下
的遗迹。
 爆炸地点距地球约6500光年,相当
于在公元前约5500年就爆炸了,爆
炸发出的光在经过6500年后也就是
宋朝到达了我们地球。公元前5500
年我们应该处在母系社会。
Democritus 地球 银河 宇宙星系
(460-370 BC)
大陆

德谟克利特(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
哲学家,原子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 都市
Origin of space & time
Origin of matter
How was the Universe begin ?
What is the world made of ?
The universe is composed of two 人间
elements: the atoms (原子) and the void
(虚空) in which they exist and move. 爪

细胞

DNA
基本粒子 原子核 原子希腊文“不可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879-1955)
1914年,爱因斯坦为人类打开了通往神秘宇宙的一扇窗
爱因斯坦场方程:
Gµν = Rµν -1/2Rgµν = 8πGTµν

在1914-1917年间,一些年轻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宇宙会塌缩的
爱因斯坦方程的解,使得爱因斯坦不得不重新思考。
因为爱因斯坦坚信宇宙永远是静态的,就像人们从中世纪以来就
相信的那样,因此他修改了方程,加入了一个宇宙学常数:
Gµν = 8πGTµν + Λgµν
爱因斯坦是正确的吗?
1914 爱因斯坦方程的提出
1917 修改方程使之适用于永恒静态的宇宙

1929 哈勃发现了“宇宙膨胀”
爱因斯坦撤回了宇宙学常数Λ
“It was the “biggest blunder(错误,疏忽)” of my life to
introduce cosmological constant Λ to realize static universe!”

1998 发现了宇宙正在加速膨胀
Λ-cosmology revives宇宙学常数复活了!
认识规律
Why Physics and the Universe?

★ 我们从哪里来(Where are we from ?)


― 我们的起源(Our origin ! )

★ 我们向何方去(Where do we go ?)

― 我们的未来(Our Future !)
宇宙演化史
宇宙演化简表
温度(K) 能量(eV) 时间 时代 物理过程
1032 1028 10-44 Planck时代
1028 1024 10-36 大统一时代
10-35,-33 暴胀阶段 暴胀过程
1013 109 10-6 强子时代
1011 107 10-2 轻子时代
1010 106 1 中微子脱耦 中微子脱耦
5×109 5×105 5 电子对湮灭 电子对湮灭
109 105 3分钟 核合成时代 轻核素生成
3000 0.3 38万年 复合时代 微波背景辐射
4亿年 第一代恒星生成 再电离
星系 大尺度结构形成
2.7 3×10-4 138亿年 现代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大作为“大爆炸”的“余烬”,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大约在“大爆炸”后38万年产生
1934年:美国加州工学院R. Tolman是第一个研究有关宇宙背景辐
射的人。他发现在宇宙中辐射温度的演化里温度会随着时间演化而
改变;而光子的频率随时间演化(即宇宙学红移)也会有所不同。但
是当两者一起考虑时,也就是讨论光谱时(是频率与温度的函数)两
者的变化会抵销掉,也就是黑体辐射的形式会保留下来。
1948年:旅美俄国物理学家伽莫夫,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创始人,带
领团队估算,如果宇宙最初温度约为十亿度,则会残留有约5~10 K
的黑体辐射。然而这个工作并没有引起重视。
1964年:苏联的泽尔多维奇(Zel’dovich)、英国的霍伊尔(Hoyle)、
泰勒(Tayler)、美国的皮伯斯(Peebles)等人的研究预言,宇宙应当残
留有温度为几开的背景辐射,并且在厘米波段上应该是可以观测到
的,从而重新引起了学术界对背景辐射的重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狄克(Dicke)团队、包括皮伯斯(Peebles)、劳尔(Roll)和威尔金森
(Wilkinson)也开始着手制造一种低噪声的天线来探测这种辐射。
然而,另外两个美国人无意中先于他们发现了背景辐射。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84岁
1934年:美国加州工学院托勒曼是第一个研究宇宙背景
辐射的人,他认为大爆炸的残余温度会以黑体辐射的形
式保留下来。
1948年:旅美俄国物理学家伽莫夫,宇宙大爆炸理论的
创始人,带领团队估算大爆炸会残留约5~10K的黑体辐
射。然而这个工作并没有引起重视。
1964年:苏联的泽尔多维奇、英国的霍伊尔、泰勒、美
国的皮伯斯等人预言,宇宙应当残留有温度为10K的背
景辐射,并且在3厘米波段上应该是可以观测到的,从
而重新引起了学术界对背景辐射的重视。美国普林斯顿
大学狄克团队、包括皮伯斯、劳尔和威尔金森也开始着
手制造一种低噪声的天线来探测这种辐射。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

1965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
天体物理杂志:Astrophysical Journal

诺奖(1978年)

600字的论文 彭齐亚斯 R⋅威尔逊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卫星观测
1989 年 11 月 : 美 国 NASA 发 射 COBE 卫 星 (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升空。马瑟和斯穆特领导的研究团
队首次完成了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太空观测研究。发
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与黑体辐射非常吻合
(2.726±0.010K),从而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进一步支持
。另外,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在不同方向上温度有着
极其微小的差异(百万分之六),所谓的各向异性。
根据宇宙学中的暴涨理论,这个温度涨落起源于宇
宙在形成初期极小尺度上的量子涨落,它随着宇宙的暴
涨而放大到宇宙学的尺度上,并且正是由于温度的涨落
,造成宇宙中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最终得以形成诸如
星系团等的一类大尺度结构。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机制, 诺奖(2006年)
那么今天的宇宙很可能完全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其中的
物质也许像淤泥一样均匀分布。
基于COBE卫星的工作,使宇宙学进入了“精确研
究”时代,是人类在宇宙学道路中的里程碑。
马瑟 斯穆特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卫星观测
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WMAP卫星得到的宇宙诞生初期的图景
(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2001年)

2.72548±0.00057 K (0.02%,2009年)

ESA(欧州航天局)PLANCK卫星得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结果
到的宇宙诞生初期的图景(2009年) 宇宙年龄
WMAP 137.3±1.2亿年
PLANCK 138.13±0.38亿年(2015)
暗物质 普通物质 暗能量
WMAP 22.7% 4.5% 72.8%
PLANCK 26.8% 4.9% 68.3%
关键科学问题:元素起源
大爆炸三分钟后 4亿年后 138亿年后

时间
核天体物理
我们人体中绝大部分是C和O。在化
Others (2H,3He,6Li,7Li)<0.00001 学和生物的层面上,我们已经基本
上理解了它们。可是在核天体物理
的层面上, 我们还并不理解这些C
和O是怎么产生的。
----福勒, 1983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宇宙大爆炸后三分钟

元素合成的核过程

今天我们身体中的化学元素
我们都来自于星际尘埃(萨根)
We are made of star stuff.
世界上有两件事情使我深深地震撼:
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
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康德
宇宙的演化

新星或者超新星的爆发是天体演化的重要环节,它是老年恒星
辉煌的葬礼,同时又是新生恒星的推动者。生和死的循环!
核物理学家的重要贡献
 30年代Hans Bethe提出太阳和恒星的能源
主要来自它们内部氢通过pp反应链和CNO
循环转化为氦的聚变反应的理论。因而获
得1967年度诺贝尔物理奖。该工作阐明了
恒星的能源,同时揭示了它与元素起源之
间的紧密联系,开辟了核天体物理这一交
叉学科。
 William Fowler等人对恒星演化过程中的核
反应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1957
年他们在Rev. Mod. Phys.上发表了B2FH的
论文,阐明了恒星在赫罗图上的演化进程
和恒星演化各阶段中发生的核合成过程,
及超新星爆发和大质量恒星演化的关系。
他因在元素核合成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方面
的杰出贡献获得1983年度诺贝尔物理奖。
核天体物理

核天体物理 微观核物理和宇观天体物理熔合形成的前沿交叉
学科,应用核物理知识来阐释宇宙元素起源和演化、恒星能量
产生及演化等科学问题
核过程 恒星抗衡引力收缩能源,宇宙氢外核素合成唯一机制
核物理输入量 原子核质量,寿命,反应截面(或反应率)等
核天体物理

★ 2002年美国《发现》杂
志上11大物理谜团之三
The 11 Greatest Unanswered
Questions of Physics

Question 3
How were the elements from
iron to uranium made ?
(从铁到铀的元素是怎么“造”出来的?)
二十一世纪未解物理之谜
铁到铀元素是如何合成出来的?



Fe
Ba
系 Au


丰 U/Th


核天体物理 解


美国核科学长期规划 (1996,2002,2007,2015) 前
沿
--核天体物理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核天体物理 解


欧洲NuPECC长期规划(2004, 2010) 前
--核天体物理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沿

核天体物理 解

国家自然基金委数理科学13个优先领域 内

 恒星的形成、演化与太阳活动 势
 极端条件下的核物理和核天体物理



核合成过程及场所
宇宙中元素起源、演化及恒星核合成
中子星 伴星

吸积盘
X射线暴

天鹅座新星

超新星SN1987A
认识元素的起源和演化

意味着:
1)认识核素演化的过程
2)认识发生这些过程的场所
快中子俘获r过程的天体物理场所?
Core-Collapse Supernovae? Binary Neutron-Star Mergers?
n-DW ? Woosley, et al., ApJ 433, 229 (1994) Goriely, et al., ApJ 738, L32 (2011)
MHD-Jet Nishimura, et al., ApJ 642, 410 (2006) Korobkin, et al., MNRAS 426, 1940 (2012)
Fujimoto, et al., ApJ 680, 1350 (2008) Rosswog, et al., MNRAS 430, 2585 (2013)
Winteler, et al., ApJ 750, L22 (2012) Goriely, et al., PRL 111, 242502 (2013), (2015)
Nishimura et al., ApJ, 810, 109 (2015) Piran, et al., MNRAS 430, 2121 (2013)
Long-GRB Nakamura, et al, A&Ap 582 A34 (2015) Wanajo, et al., ApJ 789, L39 (2014)
Binary NSs arrive too late ?
Time Scale Problem ?

Explosion Mechanism ?
ν
ν ν
ν ν

Takiwaki, Kotake, Suwa, ApJ 786 (2014) 83 Credit-NASA


重现太阳r元素丰度的处方(Recipe)
S. Wanajo, ApJL, L22 (2013), Shibagaki et al., ApJ 816(2014)79
ν-Driven Wind Weak R-Process
SUM = 79%(ν-SN weak-r)
+16% (MHD
Jet)+5%(NSM)

Magneto-Hydrodynam.
Neutron Star Merger Jet Supernova
二十一世纪未解物理之谜
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已经找到
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金子,正如所有的重元素一样,是在
超新星爆发中诞生的。
但是随着超新星计算机模型越来越好,大家发现一个
问题——超新星产生金这个级别的重元素的能力,似乎并
不够强。宇宙中似乎
应该有另外一个更加
刺激的天体现象(双
中子星并合, Neutron
Star Merger, 简 称
NSM)负责产生这些
最重的元素。

双中子星并合产生剧烈爆炸,把重元素抛洒到太空中
双中子星并合(猜想)
据计算当两个中子星撞在一
起时,既足以产生金,又能把金
抛洒出去让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
最终流落到地球上。不过有一个
问题:人们从没有真的观测到
两颗中子星撞在一起。没有直
接观测结果,就只是纸上谈兵,
无从验证模型到底有多正确。
重大天文学发现--双中子星并合
北京时间2017年10月16日晚10点,一
场长达两小时的新闻发布会在华府全国新
闻俱乐部召开,LIGO执行主任大卫·莱兹
宣布,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和室
女座引力波天文台Virgo于2017年8月17日
首次发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引力波事
件!即在NGC 4993星系观测到了第一例
双中子星并合现象。此外,在全世界众多
天文学家及探测设备的协同努力之下,还
发现了该引力波事件的电磁对应体。
天文学重大发现
 2017年8月17日,12:41:04 (协调世界时),在近地轨道默默飞驰着的费
米-伽玛射线太空望远镜向地面自动发送了一条简讯,内容是它刚刚
探测到了一次来自宇宙深处的伽玛射线暴发。
 大约6分钟后, 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汉福德市的 LIGO 引力波探测
器传来消息,在刚刚探测到的伽玛暴发生前1.7秒,探测到一次引力
波暴发事件。
 13:21:42,加入全球联网系统(Gamma-ray Burst Coordinates Network,
GCN)的世界各地的望远镜控制中心同时收到一则通知,内容是发
现一例高度疑似双中子星并合事件,通报了初步判定的方位坐标。
 同一时间,已经通过协议加入了LIGO多信使全球观测合作的慧眼团
队,也收到了疑似观测到双中子星合并的通报,把在轨运行仅2个月
,还处在紧张测试阶段的慧眼卫星,对准了信号来源的方向……
全世界的天文学家都沸腾了,全世界的望远镜(包括紫台的南极巡
天望远镜)都在同一时间指向了同一个方向:那席卷1.3亿光年的时空狂
澜的源头。
我们观测到了1.3亿光年之外,一例双中子星合并事件。第一次,
人类不仅“听”到了引力波的“声音”,还“看”到了引力波的起源。
天文学重大发现
根据模型估算,这样的
一次相撞,应该能产生300
个地球那么重的黄金;地球
上的大部分贵金属应该都是
很久以前这样的过程带来的
。研究者预测这种相撞还会
产生巨量放射性元素,它们
的衰变将在短时间内发出大
量的光,亮度应该能达到新
星的1000倍左右,因此这个
相撞现象又被称为“千新星
”(Kilonova)。数据显示这
个天体系统的质量估计为
1.1~1.6倍太阳质量,恰好是
中子星的质量范围。
天文学重大发现
全世界望远镜共同见证双子星并合,多信使天文学时代正式开启

本次引力波事件的方位。图中左侧显示的是费米、LIGO和VIRGO共同确
定的引力波信号来自的天空(天球)方向范围。右侧是位于智利的Swope
超新星巡天(SSS)望远镜光学望远镜拍摄到的爆发前与爆发后的星系照
片。可以看到爆发后(上图)多了一颗星体。
天文学重大发现
全世界望远镜共同见证双子星并合,多信使天文学时代正式开启
( 10月16日:1篇Phys. Rev. Lett.)

1. Abbott et al. (LIGO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and Virgo


Collaboration) GW170817: Observation of Gravitational
Waves from a Binary Neutron Star Inspiral,Phys. Rev. Lett.
119, 161101 (2017),Published October 16, 2017
天文学重大发现
全世界望远镜共同见证双子星并合,多信使天文学时代正式开启
(10月16日:8篇Science)
1. Drout et al., “Light curves of the neutron star merger GW170817/SSS17a:
Implications for r-process nucleosynthesis”, Science (16 October 2017)
2. Shappee et al., “Early spectra of the gravitational wave source GW170817:
Evolution of a neutron star merger”, Science (16 October 2017)
3. Kasliwal et al., “Illuminating gravitational waves: A concordant picture of
photons from a neutron star merger”, Science (16 October 2017)
4. Hallinan et al., “A radio counterpart to a neutron star merger”, Science (16
October 2017)
5. Evans et al., “Swift and NuSTAR observations of GW170817: Detection of a
blue kilonova”, Science (16 October 2017)
6. Bloom et al., “A cosmic multimessenger gold rush”, Science (16 Oct, 展望)
7. Kilpatrick et al., “Electromagnetic evidence that SSS17a is the result of a
binary neutron star merger”, Science (16 October 2017)
8. Coulter et al., “Swope Supernova Survey 2017a (SSS17a), the optical
counterpart to a gravitational wave source”, Science (16 October 2017)
天文学重大发现
全世界望远镜共同见证双子星并合,多信使天文学时代正式开启
( 10月16日:6篇Nature)
1. Arcavi et al., “Optical emission from a kilonova following a
gravitational-wave-detected neutron-star merger”, Nature (16 October
2017)
2. Troja et al., “The X-ray counterpart to the gravitational-wave event
GW170817”, Nature (16 October 2017)
3. Pian et al., “Spectroscopic identification of r-process nucleosynthesis
in a double neutron-star merger”, Nature (16 October 2017)
4. Kasen et al., “Origin of the heavy elements in binary neutron-star
mergers from a gravitational-wave event”, Nature (16 October 2017)
5. Smartt et al., “A kilonova as the electromagnetic counterpart to a
gravitational-wave source”, Nature (16 October 2017)
6. Abbott et al., “A gravitational-wave standard siren measurement of
the Hubble constant”, Nature (16 October 2017)
天文学重大发现
全世界望远镜共同见证双子星并合,多信使天文学时代正式开启
( 10月16日:2篇中国期刊)
1. Lei H et al, Optical Observations of LIGO Source GW 170817 by the
Antarctic Survey Telescopes at Dome A, Antarctica, Science Bulletin, 2017
2. Li, T. P., Xiong, S. L., Zhang, S. N., et al., Insight-HXMT observations of
the first binary neutron star merger GW170817,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61(3), 031011 (2017)

南极巡天望远镜(紫台) 硬X射线调制“慧眼”望远镜(高能所)
引力波天文学的兴起

巴里•巴里什(1936) 基普•索恩(1940) 雷纳•韦斯(1932)


光谱
If the lanthanide abundance is as low as
Xlan=10−4, the peak near 1.1 μm
disappears and the model spectra are too
blue. At abundances that are much higher
than our fiducial model, the peak near 1.1
μm is suppressed relative to the one near
1.5 μm. Models with Xlan between 10−2
and 10−3 appear to match the overall
appearance and ratio of peak heights
reasonably well. The overall flux scaling
at a lower lanthanide fraction can be
somewhat improved by lowering the
ejecta mass.

Chornock et al. 2017 ApJ 848:L19


二十一世纪未解物理之谜
铁到铀元素是如何合成出来的?

宇宙化学元素起源表。黄色代表了并合中子星所产
生的元素,我们常见的金银就是通过此过程产生的。
展 望
双子星并合:多信使天文学时代正式开启
GW170817 (2017.8.17)

慧眼望远镜
粒子、核及天体理论

重离子加速器 引力波观测
南极望远镜

核天体物理研究新纪元
核天体物理的主要角色

提供天体物理模型所需要的
核物理输入量
核合成及丰度分布的模拟

反应率、衰变
率本身与天体
物理环境相关


网络方程:一套非线性微分方程, 包括核反应率, 光致分


裂反应率,β衰变和电子俘获率以及中微子引起的反应率
核反应率(reaction rate)
定义:描述一个核反应发生快慢的物理量
核反应率(reaction rate)
核反应率的定义:

< σ v >= ∫ Φ (v)vσ (v)dv
0
1/2 3/2 E
 8   1  (− )
=  
 πµ 

 kT


∫ σ(E )E ×e kT
dE

理想气体! 3/2 mv 2
 m  −
4π v 
Φ (v ) = 2
 e 2 kT

 2π kT 
麦克斯韦 (1831-1879) 玻尔兹曼(1844-1906)
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 奥地利物理学家,热
经典电动力学创始人, 力学和统计力学的奠
统计物理学奠基人之一 基人之一

对于天体等离子体环境下的原子核,通常
人们认为其满足麦克斯韦-玻尔兹曼速度
分布率(简称MB分布)。
天体物理S因子
 带电粒子反应截面σ(E)的特性:
正比于带电粒子穿透库仑位垒的几率∝ exp(-2πη),
Sommerfeld参数η=Z1Z2e2/v = 0.1575×Z1Z2(µ/E)1/2
正比于原子核的尺寸∝ π2 ~ 1/E
因此:σ(E) ∝ [E×exp(2πη)]-1

 天体物理S因子:
S(E) = Eσ(E)exp(2πη)
单位:能量×面积(eV b, keV b, MeV b)
• • •

 引入S因子的意义:
S(E)是一个随能量缓慢变化的量,
把它外推到低能区可靠性较高(相比
于截面外推)。
Gamow峰能量和宽度
 用S因子表示的反应率公式:
 E  E 1 / 2 
1/2 3/2 − − G  
 8   1   kT  E  
< σv >=     ∫ S(E ) × e
 
dE
 πµ   kT 

 迦莫夫峰(Gamow peak)
原子核燃烧(反应)的最有效能区,
峰值为:
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
E0 =EG1/3(kT/2)2/3
=1.22(Z12Z22µΤ62)1/3 [keV] 概 率 伽莫夫窗口
(折合质量µ=A1×A2/(A1+A2) [amu]) 库仑穿透因子

1/e宽度值为:
∆E0 = 4/31/2 (E0kT)1/2 [keV]
典型Gamow能量和宽度

元素燃烧所需要的温度和密度环境

Reaction Site T9(GK) E0(keV) ∆E0(keV) kT (keV)


p+p Sun 0.015 5.9 6.4 1.3
p+14N CNO 0.03 42 24 2.6
α+12C Red Giant 0.2 315 170 17
p+17F Nova 0.3 232 179 26
α+30S XRB 1.0 1872 928 86
国内外核物理实验装置
中国
美国FRIB 中国BRIF
CSR
BISOL
HIAF

CIAE
HIRFL
CSR

韩国KoRIA

日本RIBF

德国FAIR
法国SPIRAL-II
国内外现状-地面实验

爆发性天体物理环境:
反应截面测量
直接测量
加拿大、美国、比利时等

间接测量 兰州HIRFL-CSR

美、德、法、日、中国等

质量、衰变测量
(存储环:德国,中国,日本)
深地核天体物理
简单的外推可靠吗??
静态核燃烧环境:
天体核过程通常发生在相对运
动能量几到几百keV的Gamow能区。
截面极小,地面实验因宇宙射线干
扰无法精确测量。一般是从高能端
外推,但不确定因素太多。
深地核天体物理
静态核燃烧环境:
需要深地低本底环境,
进行Gamow窗能区核反应
截面的直接测量。
深地核天体物理
静态核燃烧环境:
需要深地低本底环境,进行Gamow窗
能区核反应截面的直接测量。
国内外现状-深地实验
目前世界上正在运行的只有意大利Gran Sasso国家实验室的
LUNA装置(独此一家!)

实验结果:
深地实验室可以将宇宙射
线造成的γ射线本底降低
1万多倍!热中子流的影
响也会减少1000倍!
意大利LUNA深地核天体物理介绍
50 kV静电加速器
射频源

400 kV 静电加速器
射频源
H+ < 1 mA
He+< 0.5 mA

• 意大利格兰萨索LUNA C. Broggini et al.,


Annu. Rev. Nucl. Part.
• 50 kV和400 kV加速器 Sci. 2010. 60:53–73
• 氢燃烧阶段关键反应重要数据
• 受限于流强,无法开展氦燃烧研究 LUNA
• LUNA-MV 3.5MV 2015-2019 3He(3He,2p)4He

关键反应:
3He(α,γ)7Be, 12C(α,γ)16O,
13C(α,n)16O, 22Ne(α,n)25Mg
LUNA典型实验

图:14N(p, γ)15O反应的天体物理S因子

实验结果:
 使预言的太阳中CNO循环对能量产生的贡献减少了一半,
使CNO循环的中微子流减少了一半;
 Globular Clusters的年龄比原来增加了10亿年;
 计算宇宙年龄的下限为140±10亿年 (宇宙微波辐射测量
为:137±2亿年)
推荐书目
W.D. Arnett and J.W. Truran Nucleosynthes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8

H. Reeves Stellar evolution and Nucleosyntheis


Gordon and Breach Sci. Publ. New York, 1968
J. Audouze and S. Vauclair An introduction to Nuclear Astrophysics
D. Reidel Publ. Company, Dordrecth, 1980

D.D. Clayton Principles of Stellar evolution and nucleosynthes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E. Böhm-Vitense Introduction to Stellar Astrophysics, vol. 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C.E. Rolfs and W.S. Rodney Cauldrons in the Cosmo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the “Bible”)
C. Iliadis Nuclear Physics of Stars
Weinheim, Wiley, 2007
寄语
一个民族需要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不只是注意自己的脚下。
----- 黑格尔
仰望星空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辽阔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
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