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第一章:1919-1949 年的文学思潮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

• 维新运动(1898 年)以后,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包括诗界革命,以梁启超、黄遵宪为代
表,倡导“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小说界革命,以梁启超为代表,提
高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的目标;文界
革命,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的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
• 裘廷梁倡导白话文。
• 1911 年辛亥革命。
• 1915 年《新青年》(原名为《青年杂志》,第二卷易名为《新青年》)在上海创刊,主编
为陈独秀,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标志新文化运动开始。

❖ 胡适
• 1917 年 1 月,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从“一
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废文言而倡白话,提出文学改良“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 1918 年 4 月,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将文学革
命与国语运动结合,提倡白话文,提出创造新文学的步骤:工具、方法、创造。
• 在《易卜生主义》中介绍了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思想和个性主义,宣扬个性解放。(易卜
生,Henrik Johan Ibsen,是一位挪威作家,是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创始人)
• 在《谈新诗》中主张“诗体的大解放“,从音节、用韵两方面对新诗的形式作出要求。

❖ 陈独秀
• 1917 年 2 月,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标志文学革命正式开始,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
主义”: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
建设社会文学。(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
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 否定“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等旧文学观念,批判了明前后七子和桐城派的仿古
主义、形式主义。
• 拥护科学民主,反对旧文学,倡导新文学。

❖ 周作人
• 1918 年 12 月,发表了《人的文学》,提倡“人的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从人性、
人道主义角度要求新文学的内容。
• 同年,发表了《平民文学》,提出“普遍”和“真挚”两大原则,强调平民文学应以真
挚的文体写普遍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原则。
❖ 李大钊
• 在《什么是新文学》一文中,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提出对新文学的要求,应是为社会
写实的文学。

❖ 傅斯年
• 1918 年与罗家伦创办《新潮》月刊,提倡白话文,提倡反映现代生活的新文学,翻译
外国文学作品,介绍西方文艺思潮。

• “五四”时期新文学的文学思潮特征:
第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居主要地位,为人生的写实文学。
第二、浪漫主义也是本时期一股强大的文学思潮,以郭沫若为代表。
第三、部分引进和介绍现代主义,某些因素被吸收进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作品。
• 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在理论上批判了“文以载道”的旧文学观念,否定形式主义、
拟古主义的旧文学,宣扬抒情写实的现实主义文学观,提倡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和具
有民主思想的文学,反对文言文,倡导白话文,主张提高小说、戏剧的地位,提倡诗
体大解放;在翻译上,译介一批外国文学,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借鉴;在创作上,以白
话文取代文言,进行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革新。
• “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带来文学观念、思想内容、语言和形式的大解放,开创中
国文学现代化的新时代;缺点在于对古代文学否定过多,而对外国文学缺乏批判分析。
• “五四”的影响:白话文全面推广;外国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文学
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创作取得实绩。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

• 1921 年 1 月,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成立于北京,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叶
绍钧、郑振铎、朱自清、冰心、许地山、王统照、庐隐、老舍等;主要刊物有《小说
月报》、《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等;文学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是为人生的
现实主义,强调文学是人生的反映,时代的反映,倡导“血和泪的文学”,重视作品的
“真” 。
• 1921 年 7 月,创造社成立于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成仿吾、穆木天、冯
乃超等;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创造》季刊、《洪水》等;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倾向于浪漫主义,强调文学要表现作家的“内心的要求”,艺术是作家的自我表现。
(创造社 1925 年转而倡导革命文学。)
• 1923 年,新月社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梁实秋等;
主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月刊等;新月诗派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
朱湘、陈梦家等,提倡新格律诗,主张创造诗的新格式、新音节,提出诗的“三美”:
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新月派小说家有沈从文、凌叔华等。
• 1924 年,语丝社成立,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冯文炳、孙伏园等;主要
刊物《语丝》周刊;文艺思想接近文学研究会。
• 莽原社,主要成员有高长虹、鲁迅等,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 未名社,主要成员有鲁迅、韦素园、台静农等,着重翻译外国文学。
• 狂飙社,由高长虹、向培良等组成,深受尼采影响,表现出“虚无的反抗”的特色。
• 浅草社(后改为沉钟社),主要成员有陈翔鹤、冯至,致力于创作的团体,倾向于浪漫
主义,也受现代主义的影响。
• 弥洒社,主要成员有胡山源,强调艺术无目的论和灵感的作用。
• 湖畔诗社,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谟华、冯雪峰、王静之。
• 1907 年,春柳社成立,是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五四前夕,文明戏衰落,因文明戏日
益商品化,直至文学革命后提出“爱美的”口号,话剧团体纷纷成立。)
• 民众戏剧社,成员有沈雁冰;上海戏剧社,成员有欧阳予倩、洪深、汪仲贤等;南国
社,成员有田汉等。
• 1921 年-1929 年新文学思潮特征:
❖ 以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为主,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的出版,采用写
实为主的创作方法,充满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的杂文《论挣了眼看》批判
旧文艺“瞒”和“骗”的特征,张扬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欧美现实主义文学被大量翻
译;许多新文学社团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
❖ 浪漫主义也是本时期重要的文学思潮,创造社和新月诗派,及其他几个诗派的主导
倾向也是浪漫主义,大量翻译介绍欧美浪漫主义的作品。
❖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占有一席之地,表现主义、唯美主义、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流派
被大量介绍。
❖ 革命思潮的出现,主要在 1923 年至 1924 年,早期共产党人所倡导,主张文学要反
映社会盛会,表现民族精神,为民族民主革命服务
• 与新文学对立的文学思潮:鸳鸯蝴蝶派、复古主义文学思潮。
❖ 鸳鸯蝴蝶派盛于辛亥革命(1911 年)后,主要是游戏消遣为主的文学思潮,刊物众
多,以《礼拜六》影响最大,代表作家有包天笑、周瘦鹃、徐枕亚等,小说主流是言
情小说,重视文学的娱乐作用。
❖ 复古主义包括学衡派和甲寅派,学衡派以刊物《学衡》得名,成员有吴宓、梅光迪、
胡先骕。反对言文合一,批评文学革命;甲寅派因刊物《甲寅》得名,主要成员有章
士钊,赞美文言,非难白话,攻击新文化运动。

第三节: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 1928 年 1 月,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成员有蒋光慈、钱
杏邨、洪灵菲)。
• 1928 年,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创办《文化批判》,同时又出
版《创造月刊》
• 二者共同主张文学是有阶级性,是宣传的工具,倡导“革命文学”。
• 1929 年 9 月,国民党公开宣言打倒“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建设三民主义的
新文学。
• 1930 年 3 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于上海,1936 年初解散,出版过的刊物
有《北斗》 (丁玲主编)、《萌芽》(鲁迅、冯雪峰主编)等。
• 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讲演,提到作家队伍改造问题,
“对于旧社会旧势力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战线应该扩大”,“应该
造出大群的新战士”,联合战线应在工农大众。
• 1932 年 12 月,中国诗歌会成立,主要成员有穆木天、杨骚、蒲风等,会刊是《新诗
歌》。
• 1930 年,剧联成立,倡导左翼戏剧运动。
• 左联的成就:
❖ 开展广泛群众基础的文艺运动,,成立文艺大众化研究会、艺术剧社、剧联等组织,
开展文艺大众化的运动。
❖ 粉碎国民党对左翼文艺的围剿。
❖ 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重视理论批评,译介、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原理评价文艺运动和作家创作。
❖ 进行大众化的讨论与实践。
❖ 清算初期普罗文学的“革命罗曼蒂克倾向”和艺术粗糙等错误倾向,取得创作上的
收获。
❖ 培养一批青年作家,如萧红、萧军等。

第四节: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两大文学思潮及其论争

• 自由主义文学流派有京派、论语派、新月派、自由人(胡秋原)、第三种人(苏汶)等,
强调文学的独立品格,要求文艺与政治保持距离。
• 京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萧乾、朱光潜等,主要刊物有《骆驼草》、
《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季刊》,关注人生,自觉远离政治斗争,反对文学的功
利主义,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的审美准则。
• 论语派,主要成员有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提倡幽
默、性灵、闲适的小品文,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态度。
• 新月社后期提出“健康”和“尊严”的原则,梁实秋在《文学与革命》、《文学是有阶
级性的吗?》指出文学是无阶级性。
• 1929 年至 1939 年的文学思想特征:
❖ “五四”所开启的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小时,文学主潮随着社会变革而变得政治化。
❖ 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
❖ 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互相竞逐。

第五节: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 1937 年 7 月 7 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由此展开。
• 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上海“孤岛”区文学。
• 抗战初期,朗诵诗、街头剧等小型作品大量涌现,以抗战为内容,形式通俗多样,报
告文学受到作家的重视。
• 1938 年 3 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标志着无产阶级革
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以及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的汇流,会刊是《抗战文艺》,提出
“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鼓励作家深入战争现实生活。
• 1937 年 11 月至 1941 年 12 月,一批文艺工作者躲进租界,继续抗日文学活动,被成为
“孤岛文学”,主要体现于杂文和戏剧两方面,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于玲的戏剧
《长夜行》和阿英的南明史剧。
• 沦陷区文学,有些努力坚持“五四”新文学的传统,倡导“乡土文学”,揭示沦陷区人
民真实得生存困境与不屈不饶得民族生存意志;有些转向对自我的重新发现与肯定。
• 抗战文学思潮的特点:
❖ 强调文学的功利宣传性。
❖ 重视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1938 年开展关于“利用旧形式”和“旧瓶装新酒”的
讨论。
❖ 现实主义是抗战文学主潮,浪漫派、现代派文学仍存在。
• 七月诗派是抗日与解放战争时期活跃于国统区的诗歌流派,因胡风的《七月》得名,
以艾青、田间为代表,培育了一批诗人,以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为主要形式。
• 九叶诗派活动于 40 年代国统区的现代主义流派,成员包括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
约赫、郑敏、唐祈、袁可嘉、穆旦等,既忠于时代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较多吸收
西方现代诗派、象征诗派的表现艺术与手法。
• 战国策派主要成员有陈铨、林同济等,刊物有《战国策》、《战国》,称当代是战国时代
的重演,提倡超阶级的民族文学。

第六节:解放区文学的兴起与影响

• 1942 年 5 月文艺座谈会在延安召开,毛泽东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主
要围绕文艺为谁服务及如何服务。
• 《讲话》促使作家深入群众生活;使新秧歌运动等群众文艺活动蓬勃开展;出现新主
题、新题材、新人物和大众化的语言与形式。(对新社会新制度的赞美以及对人民群众
斗争生活的描绘,农民、士兵、干部成为重点表现得对象。)
• 现实主义成为唯一文学思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