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第 30 卷第 5 期 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Vol.30 No.5

2009 年 5 月 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May.2009

苏轼与曾巩兄弟交往关系考述
——
—立足于进士同年关系的考察

祁琛云
(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中心, 河南 开封 475001 )

摘 要: 苏轼与曾巩、 曾布兄弟同年考中进士, 有同榜之谊, 在日后的仕宦生涯中, 尽管政治立场不尽相同,


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友好的交往关系。 苏轼与曾巩在文学上相互推奖, 号为文友, 而他与 “小人” 曾布的交往则与
北宋后期盛行的 “君子”、 “小人” 不两立的政风形成鲜明的对比。 反对变法的苏轼与变法派领袖曾布及中立的曾
巩能够摆脱政治立场的羁绊相交成友, 他们的同年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苏轼; 曾巩兄弟; 同年关系
中图分类号: I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4718 (2009 )05-0037-05

宋仁宗嘉祐二年 (1057 ), 苏轼与弟辙联袂登 然中途退出变法集团,但还是与王安石、吕惠卿一同


第,而曾氏兄弟四人及两位妹夫亦同时考中。 《挥麈 被视为 “熙宁变法” 的领袖人物而遭到反对派的攻
后录》载:曾巩、曾布兄弟于“嘉祐初,与长弟及次弟 击。曾布狼藉政坛不仅因为其参与变法,还在于他委
牟、文肃公 (布 )、妹 婿 王 补 之 无 咎 、王 彦 深 几 ,一 门 曲蛇行的从政方式及在当政期间对元祐党人的排
六人,俱列乡荐。 ……榜出唱第,皆在上列,无有遗 挤,故《宋史》将其列入《奸臣传》。时人皆以奸邪宵小
者。 ” [1] (卷 6,P154)
二苏兄弟与曾氏昆仲不仅在场屋中风 鄙之,而苏轼坦然相交;曾布尽逐元祐诸贤,却力保
光 无 限 ,在 日 后 的 仕 宦 生 涯 中 ,也 各 自 取 得 了 很 高 二苏于危难之间。在党争激烈的北宋后期,苏轼与曾
的成就, 二苏及曾巩在文学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 布这种“君子小人”之交并不多见,这与苏轼和曾氏
功,与乃师欧阳修一起被后世标名于“唐宋八大家” 兄弟的同年之谊不无关系。
之列。 曾布虽不擅作文,而长于为政,他是该榜进士 无论二苏还是曾氏兄弟, 都是在历史上产生过
中唯一的一位宰相。 作为该榜进士在文坛与官场中 重大影响的人物, 故学界对于他们的研究已经相当
的杰出代表,二苏与二曾交往密切,尤其是苏轼,与 充分,不过在众多关于他们的论著中,很少涉及他们
曾巩兄弟之间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同年友情,其同年 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对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交往活动
关系并未因政见的分歧而破裂。 王安石变法对苏轼 的同年关系缺乏探讨。鉴于此,本文以同年关系为基
的同年关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很多同年因为苏轼 点,来考察苏轼与曾氏兄弟的交往关系。
坚决反对新法而与之决裂,不过他与曾巩兄弟的交
往无疑是个例外。 曾巩作为王安石的挚友,虽不支
一、苏轼与曾巩
持 变 法 ,但 也 未 公 开 表 示 反 对 ,在 对 待 新 法 的 问 题 作为欧门翘楚, 以文著称的苏轼与曾巩之间的
上,曾巩保持中立。 苏轼没有因为曾巩这种模棱两 交往主要表现为二人在文学方面相互推赏。 曾巩先
可的态度而与之绝交,曾巩也不以苏轼过激的言行 入欧门,苏轼后来居上,二人之文,均得欧阳修称赏。
相 弃 ,抛 开 政 治 立 场 ,欧 公 座 下 两 位 杰 出 的 文 学 家 文人相轻,自古已然,而在北宋后期文坛上负有盛誉
结为同年好友。 作为文坛知音的苏轼与曾巩不计政 的苏轼与曾巩则惺惺相惜,相互推重。 欧阳修《新五
治立场而相交尚可理解,而被时人目为正人君子的 代史》成,责苏、曾作序,二人相互谦让,不敢独任其
苏轼与声名狼藉的曾布之间的交往则有些费解。 与 责。 史载“陈师锡伯修作《五代史序》,文词平平。 初,
其 兄 相 比 ,曾 布 对 新 法 的 态 度 积 极 得 多 ,他 曾 与 同 苏子瞻以让曾子固,曰:‘欧阳门生中,子固先进也。’
年吕惠卿一起作为王安石的得力助手参与变法,虽

收稿日期:2009-03-25
作者简介:祁琛云(1977- ),男,甘肃镇原人,讲师,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宋史研究。
38 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 30 卷第 5 期

子固答曰:‘子瞻不作,吾何人哉! ’二公相推未决, 当 然 ,这 不 是 曾 巩 第 一 次 称 赞 三 苏 之 文 ,在 为
陈奋笔为之。 ” [2](卷 下 ,第 1039册 P404)
陈师锡之《序》遭到了苏 苏序埋铭之前不久,曾巩在为苏洵做的哀词中就曾
轼的非议,《北 牕炙輠 录 》卷 上 载 :“陈 伯 修 作 《五 代 对三苏父 子 盛 言 称 之 。 其 《苏 明 允 哀 辞 》云 :“嘉 祐
史序》,东坡曰:‘如锦宫人裹孝幞头,嗟乎! 伯修不 初,(苏洵)始与其二子轼、辙复去蜀,游京师。 今参
思 也 ,…… 古 之 人 所 以 为 人 序 者 ,本 以 其 人 轻 而 我 知 政 事 欧 阳 公 修 为 翰 林 学 士 ,得 其 文 而 异 之 ,以 献
之道已信于天下,故假吾笔墨为之 増 重耳。 今欧公 于上。 既而欧阳公为礼部,又得其二子之文,擢之高
在天下,如 泰 山 北 斗 ,伯 修 自 揣 何 如 ,反 更 作 其 序 , 等。 于是三人之文章咸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
何不识轻重也。 ” [3] (卷 上 ,第 1039 册 P367)
据此可知,在苏轼看 惊 ,或 叹 不 可 及 , 或 慕 而 效 之 , 自 京 师 至 于 海 隅 障
来,只有 曾 巩 与 自 己 才 有 资 格 为 《五 代 史 》作 序 ,陈 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6](卷41,P560)。
师锡“不自量力”而为之,自然要引起欧门高足的不 庆历中,欧阳修谪守滁州,作《醉翁吟》以传世,
满,这件事正是苏、曾相互推重的最好例证。 修卒后,苏轼以其为词,谱为《醉翁操》曲,请曾巩题
两人相互称誉还见诸其交往的诗文中。 熙宁二 跋,巩称 其 有 欧 公 之 遗 韵 ,他 说 :“余 与 子 瞻 皆 欧 阳
年 (1069 ),曾 巩 通 判 越 州 ,苏 轼 以 诗 送 行 ,其 《送 曾 公门下士也。 公作《醉翁吟》,既获见之矣。 公没后,
子固倅越得燕字》诗曰:“醉翁门下士,杂沓难为贤。 子 瞻 复 按 谱 成 《醉 翁 操 》,不 徒 调 与 琴 协 ,即 公 之 风
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昔从南方来,与翁两联翩。 流余韵,亦于此可想焉。 后人展此,庶尚见公与子瞻
翁今自憔悴,子去亦宜然。 ” [4] (卷 6,第 6册 ,P492)
苏轼不仅以 相契者深也。 ”[7](卷 35,元 祐 七 年 四 月 二 十 四 日 纪 事 )苏轼称曾巩与
曾巩为欧门诸贤之首, 而且将他与欧阳修相提并 欧公相“联 翩 ”,曾 巩 则 称 苏 轼 与 欧 公 “相 契 ”深 ,相
论。 欧阳修是苏轼在文坛中最钦佩的人,流辈之中 互推奖甚力。
得坡翁如此推赏者,唯子固一人耳! “翁今自憔悴”, 苏轼与曾巩的交往仅及此, 虽然相交不多,然
指欧阳修,时以论新法出知青州。 称誉之盛、推赏之勤,俨然一对文坛密友。 二人均以
正由于苏轼对曾巩如此欣赏,所以后来专门修 文受知于欧公,又以文名重天下,却能超脱于“文人
书致曾巩,求其为祖父撰《墓志铭》。 据孔凡礼《三苏 相 轻 ”之 弊 习 而 相 互 推 重 ;身 处 派 系 斗 争 正 炽 的 北
年谱》载 :熙 宁 元 年 ,苏 轼 在 蜀 丁 父 忧 ,期 间 撰 祖 父 宋后期, 却能跨越政见相左之鸿沟而相交成友,除
序《行状》,适同年蜀人邓绾赴京,因托其带信及《行 了他们所具有的高尚的个人品格外,同年关系当是
状》给曾巩,求墓铭。 其《与曾子固书》云:“轼叩头泣 苏、曾交善的重要原因。
血言。 ……辄通书问于朋友故旧之门者。 伏念轼逮 元 丰 六 年 (1083 ),曾 巩 卒 于 临 川 家 中 ,时 苏 轼
事祖父,祖父之没,轼年十二矣,……又尝见先君欲 在 黄 州 贬 所 ,京 师 盛 传 苏 轼 与 曾 巩 同 日 化 去 ,以 致
求人为撰墓碣,虽不指言所属,然私揣其意,欲得子 神宗垂问。 《东坡志林》载:“吾昔谪黄州,曾子固居
固之文也。 ……以(行状)授同年兄邓君文约(绾), 忧临川,死焉。 人有妄传吾与子固同日化去,……时
以告于下执事。 伏惟哀怜而幸诺之。 ” 苏
[5](卷 47,第 12册 ,P407)
先帝(神 宗 )亦 闻 其 语 ,以 问 蜀 人 蒲 宗 孟 ,且 有 叹 息
轼恐曾巩谦让不肯为,故托父之名求之。 书达,曾巩 语。 ”[8](卷2,P44)这条史料从侧面反映了苏轼与曾巩之间
欣然为之,他在为苏序作的《墓志铭》中称:“熙宁元 非同寻常的关系。
年 (1068 ) 春 , 余 之 同 年 友 赵 郡 苏 轼 自 蜀 以 书 至 京 曾 巩 卒 ,在 筠 州 贬 所 的 苏 辙 作 《挽 词 》以 祭 ,称
师,谓余曰:‘轼之大父行甚高,而不为世用,故不能 其“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 ”[9] (卷 13,第 16 册 ,
自见于天下。 然古之人亦不必皆能自见,而卒有传 P322)
与乃兄一样,苏辙对同年曾巩亦大为推重。 时谪
于后者,以世有发明之者耳。 故轼之先人尝疏其事, 居黄州的苏轼既无挽辞也无祭文, 苏轼不吊曾巩,
盖将属铭于子,而不幸不得就其志。 轼何敢废焉? 子 看似费解,实则有因。 苏轼以诗文取祸,累及友人,
其为我铭之。 ’” [6](卷 43,P586)
通过曾巩的转述,苏轼欲借 故 谪 黄 期 间 ,深 以 为 诫 , 人 以 文 字 事 相 请 , 他 多 推
曾巩之文以传祖父之名的意愿更加明了了。 苏氏父 辞。 在黄州期间,中江令程建用与苏轼平日交际甚
子以文章名重天下,不自为之,而特求于曾巩,推赏 熟,请轼 记 中 江 胜 迹 ,轼 以 多 难 畏 人 而 辞 之 ,其 《与
之 意 甚 明 ,故 曾 巩 亦 不 吝 华 辞 美 誉 以 报 之 ,在 墓 铭 程彝仲(建用)》曰:“所要亭记,岂敢于吾兄有所惜?
中除了盛称苏序之德外, 还对苏洵父子力加赞誉, 但多难畏人,不复作文字,惟时作僧佛语耳。 千万体
称苏洵“奋 发 力 学 ,与 其 子 轼 、辙 皆 以 文 学 名 天 下 , 察,非推辞也。 ”[5](卷 67,第 13册 ,P216)又,师座兼忘年至交范
为学者所宗。 ”又称其“子若孙,同时三人。 擅名文 镇以父铭相请,轼也坚辞,其《答范蜀公(镇)》书曰:
章,震动四方。 ”三苏之名传之千古,曾巩之誉不为 “某颠仆罪戾,世所鄙远,而丈丈独赐收录。 欲令撰
无功。 先府君墓碑,至为荣幸,复何可否之间;而不肖平生
第5期 祁琛云:苏轼与曾巩兄弟交往关系考述 39

不作墓志及碑者,非特执守私意,盖有先戒也。 反复 高谊,谓得永久,不谓尚烦藩翰之寄。 违阔以来,思


计虑,愧汗而已。 仁明洞照,必深识其意。 ” [5](卷 46,第 12册 ,
仰日深。 特辱书教……欣慰之极”。 据此又知二人交
P387)
轼与曾巩同年挚友,交情甚洽,轼曾请祖父铭于 情比较深厚。 轼书又云:“二圣思治,求人如不及,公
巩。 父洵卒,巩有挽辞。 巩卒,苏辙挽之,轼当有文, 岂久外。 惟千万顺时为国自爱。 ”[5](卷47,第12册 ,P407)苏、曾
而无,以避祸也。 俱久摒于 外 ,“元 祐 更 始 ”而 苏 轼 见 召 ,曾 布 阻 于 边
除了与曾巩交游外,苏轼还与曾布有交。 如前 郡,布或有求轼汲引之意。 从当时的情况看,荐举曾
所 述 ,虽 苏 轼 与 曾 布 政 见 背 向 不 同 ,然 二 人 相 交 甚 布这样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无异惹火烧身,故前途
笃 ,很 显 然 ,苏 轼 与 曾 巩 的 密 切 关 系 对 他 与 曾 布 的 未卜的苏轼只能深相慰籍,劝其顺时自爱。
交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虽未能引荐,但二人的交往并未中断。 此间,曾
布 曾 求 苏 轼 撰 《塔 记 》,轼 屡 答 书 以 忙 未 及 作 为 歉 。
二、苏轼与曾布 第二书称:“日欲作《塔记》,未尝忘也。 而别后纷纷,
曾布,字子宣,巩胞弟。 布与乃兄虽同时进入仕 实无少暇。 ”据此知二人曾有谋面,作《塔记》之约当
途,然其政见及从政之道相去甚远。 曾巩自庆历中 两人会晤时所定。 第七书称:“辱教,伏承台候万福,
以 文 受 知 于 欧 阳 修 ,遂 以 欧 门 高 足 名 驰 天 下 ,故 入 ……《塔记》非敢慢,盖供职数日,职事如麻,归即为
仕之前就负有盛誉。 入仕后,曾巩仍以文为事,不以 词 头 所 迫 ,率 常 以 半 夜 乃 息 , 五 更 复 起 , 实 未 有 余
政事为然。 曾巩一生,文声蜚然而政声平平,他是一 力。 ”曾布以书催《塔记》,苏轼答所以未竟之因。 “供
位地道的文学家。 正因为曾巩鲜问政事,故虽与王 职”者,即指入翰林做学士。 按《宋史》本传,元祐二
安石为好友,却未参与其领导的变法活动;同样的, 年(1087 ),苏轼授学士职。 另第八、十、十二、十三各
他 虽 与 欧 阳 修 、苏 轼 等 人 关 系 密 切 ,却 未 随 波 逐 流 书并及作 《塔 记 》事 。 其 第 十 三 书 称 :“《塔 记 》久 草
以高调反对新法。 曾巩是变法期间为数不多的能置 下,因循未曾附上。 今不敢复寄,异时万一北归,或
身“事”外的知名士大夫之一,这种不偏不倚的立场 可录呈,为一笑也。 ”书作于南迁前夕,知《塔记》未
使他遭到一些人的批评,然时人仍以君子目之。 与 成而苏轼已遭贬。
曾巩相比,曾布是典型的政客。 他有着良好的政治 元 祐 间 ,曾 布 知 太 原 ,苏 轼 向 其 求 河 东 草 药 长
敏觉性和极强的从政能力,当曾巩拒绝攀附王安石 松,布为寄送,苏轼以书谢之。 其《与曾子宣》第三书
以谋取政治前途时,曾布则利用王安石与曾巩的密 曰:“上 党 、雁 门 出 一 草 药 ,名 长 松 ,治 大 风 ,…… 近
切关系,主动结交王安石。 《宋史》本传载:曾布积极 岁河东人多以为饷若不甚难致,乞为求一斤许。 ”第
支持新法,短短数年,由小官一跃升任三司使,与吕 六书曰:“寄惠长松 、榛 实 、天 花 菜 ,皆 珍 异 之 品 ,捧
惠卿一起成为王安石最得力的助手。 变法失败后, 当感怍。 ”时苏轼为学士,曾布弟曾肇为中书舍人,
曾 布 长 期 被 摒 于 朝 堂 之 外 ,局 于 州 府 之 任 ,怏 怏 不 故书中有“幸与子开(曾肇)同省”之语。 此间,苏轼
得志。 绍圣初,哲宗亲政,用章惇为相,以反元祐之 因曾巩、曾布之故而与曾肇交游甚笃。 时苏轼曾托
政,欲行熙丰之事。 曾布乘机附于章惇,于是从知瀛 曾布照料在河东为官的友人张损及亲家柳子良。 张
州入朝,很快就入主枢府,佐章惇尽逐元祐臣僚。 徽 损 ,欧 阳 修 同 年 友 张 谷 [10] ( 卷 66,P957) 之 子 ,苏 轼 与 之 友
宗立,章惇斥去,曾布遂拜相。 纵观曾布仕历,对朝 善,时赴 任 太 原 府 通 判 ,苏 轼 请 曾 布 为 之 地 ,《与 曾
局的准确判断及擅于权谋是其在仕途中飞黄腾达 子宣》第 四 书 曰 :“张 倅 损 其 父 应 之 名 谷 者 ,欧 阳 文
乃至最终登庸拜相的重要条件。 曾布的所作所为为 忠 公 之 友 也 。 …… 与 之 久 故 ,幸 得 在 左 右 ,想 蒙 顾
时论所不齿,苏轼却与之交往甚笃。 眄。 ……张倅行速,不尽区区。 ”据此知张损赴任,苏
苏轼与曾布的交往主要见载于文集中所收的 轼托其带信给曾布。 又,亲家柳子良将赴潞州幕,潞
致曾布的十三封书信,从中可以窥见二人交往的大 州属太原辖区,故苏轼递简曾布,替亲家寻求庇护,
致情形。 这些书信均作于哲宗元祐年间,即自元祐 其 第 十 二 书 曰 :“亲 家 柳 子 良 宣 德 赴 潞 幕 , 获 庇 属
初苏轼自登州被召入朝到绍圣初南迁期间。 从书信 城,知幸! 知幸! ”
往还的频率可以看出,两人的关系相当密切。 二人 元祐末,苏轼知定州,时知瀛州曾布来访,别后
笔墨之交始于曾布书问。 元祐初,苏轼自登州以礼 以书问安,苏轼答谢。 其《与曾子宣》第九书曰:“昨
部郎中受召入京,时知庆州的曾布闻讯,以书为贺。 日 辱 台 旆 临 顾 ,不 及 拜 迎 , 方 欲 裁 谢 不 敏 , 遽 枉 手
苏轼《与曾子宣》第 一 书 曰 :“流 落 江 湖 ,晚 获 叼 遇 , 教,感悚无地。 ”后曾布又以书相邀,期苏轼来会,轼
惟公照知,如一日也。 ”从此数语可知此前二人亦有 以故未赴约,答书愧谢。 其第十一书曰:“某深欲往
交,只是阙载于史,无从详考罢了。 苏轼又说:“日亲 会,属以约数相知在净因矣,……来日必获望见,并
40 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 30 卷第 5 期

留面谢”。 辙闻其来,岂得不震恐? 万一望风引决,朝廷本无杀


河北短暂相聚之后苏轼就被黜南迁,而曾布则 之之意,使之至此,岂不有伤仁政,……。 ”升卿除命
迎来了仕途中又一次飞黄腾达的机会,进入了权力 遂革不下。 [11](卷495元 符 元 年 三 月 辛 亥 ,P11764)吕升卿者,二苏同年
中 枢 ,随 着 二 人 的 政 治 前 途 戏 剧 般 的 变 化 ,他 们 之 惠 卿 胞 弟 ,蔡 京 以 惠 卿 兄 弟 与 二 苏 有 宿 怨 ,故 特 差
间的直接交往也结束了。 《长编拾补》卷九载:绍圣 升卿前往,意在逼死二苏,幸得同年曾布力保,二苏
元 年 (1094 )四 月 壬 子 ,御 史 虞 策 、来 之 邵 等 弹 劾 苏 方免于难。 三年正月,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尚书左
轼 草 拟 吕 惠 卿 制 词 有 讪 上 语 ,于 是 罢 知 定 州 ,改 英 丞 蔡 卞 恐 二 苏 等 党 人 因 赦 归 朝 ,欲 杀 之 ,右 仆 射 曾
州。 此即南迁之行。 南行前,曾布来书相慰,苏轼答 布称未必便归以安慰蔡卞,实则暗中保全二苏。 《长
谢。 其《与曾子宣》第十三书曰:“某本不敢通问,特 编》卷 520 元符三年(1100 )正月己未条载:徽宗与辅
承不鄙废放,手书存问,乃敢裁谢万一。 ”惯于见风 臣议尚书从官除命,有赦元祐党人之意,蔡卞忧惧,
使 舵 的 曾 布 能 在 苏 轼 危 难 之 际 ,不 怕 受 累 ,以 通 书 谓曾布曰 :“外 人 已 传 召 梁 惟 简 (元 祐 时 宦 官 ,以 与
慰籍,实属难得,足见其对苏轼之情谊。 党人交而被贬)归,此不可不虑。 ”曾布曰:“公但安
通过对苏轼致曾布的书信的分析, 可以看出, 心,苏轼、辙辈必未便归也,其它则未可知耳。 ”曾布
至 少 在 元 祐 年 间 ,二 人 的 关 系 是 十 分 密 切 的 ,交 往 此 言 ,正 是 为 保 二 苏 免 杀 身 之 祸 ,而 苏 轼 兄 弟 未 几
之多,甚至超过了苏轼与曾巩。 苏轼之所以不计政 果被召回。
治立场而与曾布交往,除了与曾氏兄弟的同年关系 曾布熙宁中曾参与变法,其后自哲宗绍圣至徽
外,与此间曾布的立场及其对苏轼的积极态度有很 宗崇宁初 ,以 执 政 立 于 朝 ,与 章 惇 、二 蔡 同 流 合 污 ,
大关系。 曾布虽曾作为变法派的主要领袖制定并推 排击党人而无所不用其极,《宋史》 将其与吕惠卿、
行新法,但后来由于对市易法提出异议而被王安石 章 惇 并 列 《奸 臣 传 》,曾 布 与 党 人 形 同 水 火 ,而 独 与
所弃,中途退出变法集团。 《宋史》本传载:熙宁七年 同年苏轼交善。 二苏伯父苏涣为宋仁宗天圣二年
(1074 ),大旱,诏求直言。 三司使曾布称市易法掊克 (1024 )进士 [9] (卷 25《伯 父 墓 表 》,第 17册 ,P43),曾布之父曾易占亦
之虐,安石不满其言,故落职,出知饶州。 从此时起 登天圣二年榜,与苏涣为同年 [12](卷 49,第 514册 ,P579),二苏兄
直到哲宗绍圣初,曾布先后遭到当权的变法派及反 弟又与曾巩、布兄弟同登嘉祐二年(1057 )榜,苏、曾
变 法 派 士 大 夫 的 摒 斥 ,历 任 州 府 长 官 ,长 期 远 离 权 为再世同年, 故两氏昆仲不以政见相殊而交恶,相
力中心, 基本上与变法派及朝中派系斗争不相干。 反,结交甚善。 熙丰、元祐间,二苏以攻新党为任,而
曾布长期相对中立的政治立场,是苏轼忽略其参与 不言曾布;绍圣、元符时,二苏亦以曾布周庇而免于
变法的经历而与之密切交往的重要原因。 当然,曾 祸。 同年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交谊,在调和士大夫
布对苏轼的积极交往态度也对二人的关系起着重 间的矛盾、化解冲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的推动作用。 苏轼致曾布的十三封信中,有八封
是为答谢曾布来信而作,虽曾布来信的具体内容今
三、余论
不 得 见 ,然 从 其 对 苏 轼 书 问 之 勤 ,可 知 曾 布 对 苏 轼 苏 轼 不 仅 与 同 年 曾 巩 、布 交 游 ,与 其 弟 曾 肇 交
的态度是何等的积极。 尤其在苏轼南迁之际致书加 往亦甚熟。 元祐初,苏轼任学士,苏辙、曾肇同为舍
以安慰,更见曾布对苏轼的真挚情义。 人 , 三 人 同 省 , 交 接 颇 多 。 《 长 编 》 卷 392 元 祐 元 年
正是元祐间苏轼与曾布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交 (1086 )十 一 月 戊 寅 载 :苏 辙 、曾 肇 同 日 被 命 为 中 书
情 ,故 绍 圣 初 曾 布 归 朝 后 ,虽 极 其 能 事 以 迫 害 元 祐 舍 人 ,曾 肇 制 词 乃 苏 辙 所 草 ,苏 辙 在 制 词 中 对 曾 肇
臣 僚 ,却 对 远 贬 南 方 的 二 苏 尽 力 保 护 ,使 其 免 于 性 大加称赏。 曾肇作舍人后,有书致苏轼,
[9](卷 28,第 17册 ,P85)

命 之 虞 ,徽 宗 初 二 苏 能 平 安 归 来 ,曾 布 庇 护 之 功 不 轼答书贺之,且称其才。 其《答曾舍人启》曰:“伏审
可没。 显膺制命,荣进掖垣。 风声所加,中外同庆。 ……某
哲宗元符年间, 苏轼兄弟以党人贬岭表及海 官异材秀出,博学名家。 世以文鸣,远继父兄之业;
外,章惇 、蔡 京 兄 弟 专 政 ,数 欲 加 害 ,赖 同 年 曾 布 在 早缘德进,简在裕陵之心。 今乃援而进之,论者惜其
朝周庇而免。 元符元年(1098 )二月,诏差河北转运 晚矣。 训词一出,皆丹青润色之文;老拙自降,有糠粃
副使吕升卿、 提举荆湖南路常平董必分别充广南 在前之叹。 ……恨无酬 徳之言,徒有得贤之庆。 ”[5](卷
西、东路 察 访 使 ,时 “蔡 京 等 究 治 同 文 馆 狱 ,卒 不 得 赞誉之情,溢于言表。
40,第 12册 ,P298)

要领,乃更遣升卿及必使领外,谋尽杀元祐党。 ” [11](卷
元 祐 二 年 (1087 )四 月 ,二 苏 与 曾 肇 扈 从 圣 驾 ,
494元 符 元 年 二 月 丙 申 ,P11754)
升卿除命下, 知枢密院事曾布奏 三人以诗唱和为娱,《庚溪诗话》 卷下载:“元祐间,
曰:“升卿兄弟与轼 、辙 乃 切 骨 仇 雠 ,天 下 所 知 ,轼 、 东坡与曾子开肇同居两省,扈从车驾,赴宣光殿,子
第5期 祁琛云:苏轼与曾巩兄弟交往关系考述 41

开有诗……坡两和其断句。”[13](卷 下 ,P2802)《苏轼诗集》中 关系。


所收的 《次韵曾子开从驾二首》、《再和曾子开从驾
二首》[5](卷28,第8册 ,P367)及苏辙《次韵曾子开舍人四月三日 参 考 文 献:
扈从二首》 [9] (卷 15,第 16册 ,P373)
等诗即作于此时。 元祐三年 [1][ 宋 ] 王明清 .挥麈后录 [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088 )十 一 月 ,曾 肇 以 中 书 舍 人 将 往 河 北 视 河 事 , [2][ 宋 ] 陈 长 方 . 步 里 客 谈 [M]. 文 渊 阁 四 库 全 书 本 . 台 北 :台 湾 商
务印书馆,1986.
苏轼往别之。 其《书别子开》曰:“子开将往河北,相
[3][ 宋 ] 施 德操.北牕炙輠 录 [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度河宁。 以冬至前一日被旨,过节遂行。 仆以节日来
[4][ 宋 ] 苏轼 .苏轼诗集 [A]. 曾枣庄,舒大刚 . 三苏全书 [C]. 北京:语
贺,且别之,留饮数盏,颓然竟醉。 ……迟其北还,则
文出版社,2001.
又春矣,当为我置酒、蟹、山药、桃杏,是时当复从公 [5][ 宋 ] 苏轼 .苏轼文集 [A].三苏全书 [C].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饮也。 ”[5](卷130,第15册 ,P73)据此知苏轼与曾肇过从甚密。 [6][ 宋 ] 曾巩 .曾巩集 [M].北京:中华书局,1984.
二苏与曾氏兄弟的良好关系促使两家联姻,据 [7][ 清 ] 王文诰 .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 案 [M]. 成 都 :巴 蜀 书 社 ,
曾枣庄先生考证,苏辙第五女适曾肇之子曾纵 。 [14] 1985.
综上所述,苏轼与同年曾巩兄弟之间建立了密 [8][ 宋 ] 苏轼 .东坡志林 [M].北京:中华书局,2002.
切的交往关系。 苏轼在政治上坚决反对变法,而曾 [9][ 宋 ] 苏辙 .苏辙集 [A].三苏全书 [C].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10][ 宋 ] 欧阳修 .欧阳修全集 [M].北京:中华书局,2001.
氏兄弟与变法领袖王安石关系密切,其中曾布还亲
[11][ 宋 ]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M].北京:中华书局,2004.
自参与了变法活动。 尽管所主不同,但苏轼与曾氏
[12][ 清 ] 高其倬,等 .江西通志 [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兄弟却未将政治分歧引申到私人交往中,在党争炽 [13][ 宋 ] 陈岩肖 .庚溪诗话 [A]. 吴文治 . 宋诗话全编 [C]. 南京:江苏
烈的北宋后期能够不受政治风气的影响而始终保 古籍出版社,1998.
持着交往活动,这与他们之间亲密的同年友情不无 [14] 曾枣庄 .三苏姻亲考 [J].中华文史论丛,1986 (2 ).

Seeing abou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ushi and the Brothers of Zenggong
—Basing
—— on the Study of T'ung-nien Relation
QI Chenyun
(Research Center for Ancient Chinese Hisotry,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
Abstract: Sushi and the two brothers ,Zenggong and Zengbu ,pass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the
same year, so they made friends with each other. In the later official career, although talcing different po-
litical positions , they remained the friendship with each other. Sushi and Zenggong appreciated each other
in the literary world, known as literary friends. And the association of him and Zengbu as “a mean per-
son ” contrasted obviously against the political ethos that “man of honour ” and “a mean person ” were at
daggers drawn. Sushi fought against political reform, while Zengbu was a leader of the political reform and
Zenggong stood on the neutral ground. But because of the important effect of T'ung-nien relation, they
could over look their diagreemt of political views and maintained the friendship with one another.
Key words: Sushi ; the brothers of Zenggong ; T'ung-nien relation (责任校对:刘伙根)

(上接第 7 页)

On the Application of Exploitation of Red Resources


on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LI Kangping , ZHANG Jixiong
(School of Marxism ,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 Nanchang 330096 , China )
Abstract:The exploitation of red resource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and en-
joys special advantages. It is applied in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in exploiting and integrating red re-
sources, exploring and refining red resources, establishing an up to date content system, promoting and ap-
plying the exploited products of red resources, constructing practical moral education bases. The exploitation
of red resources in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must be applied in an effective way, including multi-dimen-
sional teaching modes, persisting in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thods, and exploring diverse teaching modes.
Key words: red resources;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 application (责任校对:刘伙根)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