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9

內容提要

本書內容主要由陸淵雷的生平簡介、學術思想擷萃、醫論醫話選輯、臨床醫
案賞析四部分組成。生平簡介從陸淵雷最主要的幾個方面,介紹了他一生的閃光點。
學術思想則主要介紹了陸淵雷捍衛中醫的思想,倡導中西醫匯通,力主“中醫科學
化”所作出的努力。陸氏的醫論醫話部分主要是從《中醫新生命》雜志中輯校出來
的,多爲陸氏的論文及其與門人弟子的書信往來中提及的中醫學術思想。
本書可供中醫臨床工作者臨證時參考,也可作爲中醫醫案教材、中醫文獻研
究等使用。


中醫藥學是我國古代文明中璀璨奪目之明珠,歷代中醫醫案尤爲明珠中之佳
品。中醫醫案是以臨床診療過程爲載體,中醫基本理論辨證論治爲指導,闡發臨證
思維、用藥心法爲核心。
誠如先師章次公先生,20 世紀 50 年代應衛生部之聘,赴首都任中醫顧問之
職前夕,承蒙關愛,以《柳選四家醫案》相贈,幷親筆題字、署名,文日:“醫案
爲古人積驗所在,近賢經驗之總結,亦彙集于醫案,特持相贈,雲鵬同志揣摩。章
次公倚裝。”餘拜而受之,銘感迄今。
追思上海中醫曾以學術流派衆多而聞名于世,不少中醫學術流派相傳數百年
而不間斷。歷代醫家傳承發展著各自學術思想、臨床經驗,撰寫出一批學術精邃、
特色鮮明、臨床實用之著作醫案、醫話等著作,從而確定近代上海中醫在全國優勢
之地位。今上海市中醫文獻館在方松春館長支持下,陳沛沛研究員、楊杏林主任醫
師偕後起之秀,不避寒暑,不辭辛勞,細心查閱,認真考證,對近代海上名醫醫案
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以病統案”“精選案評”“撰者作按”三個撰著特點,具有
創新意義與現實價值,不愧是醫案中之善本。
《近代海上名醫醫案》叢書出版是人民健康之需要,繼承發展之需要,適應
時代之需要。故樂爲之序。
張雲鵬
書于“上海市張雲鵬名老中醫工作室”
二 OO 九年七月七日己醜小暑

略談海派名醫醫案(代前言)
醫案在中醫藥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從個案到專著,從古代醫家的醫案著作到
中醫醫案學科,真實地記錄著各個歷史時期醫家診療的思想智慧,是中醫基礎理論
與臨床實踐不斷傳承與發展的見證。中醫醫案是中醫文獻的精華,它承載著醫理資
源,記錄著臨床診療過程,幷有選材多樣、形式不拘、文辭優美等特點,在中醫學
術發展和傳承的過程中一直充滿活力。正如章太炎先生所言:“中醫之成績,醫案
最著。欲求前人之經驗心得,醫案最有綫索可尋。循此專研,事半功倍。”清代醫
家周學海曾言:“宋以後醫書,唯醫案最好看,不似注釋古書之多穿鑿也。每部醫
案中必有一生最得力處,潜心研究,最能汲取衆家所長。”可見,名家之言已道出
中醫醫案的研究價值。
一、 中醫醫案的作用與地位
中醫醫案在中醫藥學術發展的進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重要作用歸納
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其一,中醫醫案對中醫理論的不斷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歷代
醫案著作均將《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中的思想內容貫穿其中,
後世醫家又將理論上的新發明、診療技術上的新體驗、方藥運用上的新見解,融入
醫案之中。隨著醫案記錄及醫案著作的不斷涌現,中醫醫案不僅是中醫理論的有力
驗證,而且是中醫理論不斷發展的搖籃。其二,中醫醫案體現了中醫理法方藥的整
體性。每則規範完整的醫案,在其分析病機、辨別證候、診斷疾病、選擇處方、加
减用藥的過程中,均包含了中醫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四診、八
綱、辨證、方劑、中藥等全方位知識,以及中醫臨床各科的基本知識,是中醫的整
體觀特色的最好體現。其三,中醫醫案是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和發展的最好教材。醫
案如實記載著各個學術流派獨特的診療思想和臨床技能,是流派傳承人學習的重要
途徑,尤其是那些瀕臨斷代或已失傳的學術流派,後世醫家仍可依據醫案類文獻繼
續學習幷發展流派精粹。其四,中醫醫案是中醫藥文化的特徵體現。名醫書寫醫案,
風格各有千秋。行文之法有正叙、倒叙、插叙、夾叙之別;分析病機有的删繁存精,
有的絲絲入扣、細緻人微,有的獵險而驚人,有的則實錄誤案引以爲戒,可謂各有
風采,琳琅滿目。與西醫醫案著作相比,中醫醫案著作更能展示醫家的文化底蘊,
是最好看的醫學文獻。總而言之,歷代中醫名家豐富的臨診經驗多以醫案這一重要
載體來傳承和發揚,後世醫家也多從中汲取精華,運用于自己的臨床實踐。因此說,
醫案在中醫學術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承前啓後的作用。
醫案作爲中醫診病資料的一種特殊載體,不僅是單純醫療過程的記錄,更是
醫家診病技藝、辨證思路、治療經驗的體現。撰寫醫案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功及特色,
對醫案的整理研究,是中醫學的優良傳統。如今通過對醫案尤其是名醫醫案的整理
與研究,繼承名醫及醫家流派獨到的學術思想,是探尋臨床診治規律的有效途徑,
是培養具有中醫傳統文化內涵的新一代中醫人的有效模式和重要方法,對于現代臨
床發揮中醫特色、提高臨床療效、培養臨床人才意義重大。
二、 中醫醫案溯源
醫案歷史悠久,可稱其爲“醫案雛形”的現大多認爲應是“扁鵲醫案”。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所載的扁鵲人虢之診、望齊侯之色、倉公診籍 25 首是迄
今爲止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較完整的醫案,正如近代海派名醫謝利恒所言“醫案之
作始于《史記》”。雖然也有人將殷墟甲骨文中關于診病的記載稱爲“原始醫案”,
但其文字過簡,內容無法確定;有將《周禮·天官冢宰》醫師章節中所及的“醫事
”,稱爲“醫案記錄”,但又沒有詳細的診療過程;其後又有《左傳·昭公元年》
記載晋平公乏嗣的案例,以及“秦醫緩和”分別爲晋景公、晋平公治病的案例,
《呂氏春秋·至忠》載有文摯用盛怒之情志療法治愈齊泯王頭痛病的精彩案例等都
可以看做是早期的醫案。但是這些零星的診療記載,未能使案例完整成型,還不能
稱其爲真正意義上的醫案。
宋代以前,雖然《三國·華佗傳》載有六則名醫醫案,《晋書》《南史》《北
史》《唐書》等史書的經史藝文中,也多有醫案記載,但都還是散見在文獻中的個
案。直到現存最早的醫案專著,宋代許叔微的《傷寒九十論》問世,才標志著中醫
醫案已從零星個案發展爲醫案專著。《傷寒九十論》中名醫許叔微運用《傷寒論》
的理法方藥,論述了 90 種傷寒病症,是目前所見到最早的“先案後論”的撰寫模
式。宋代開始,醫籍附案日漸集中,宋金元時期的楊介、孫兆、李東垣、朱丹溪、
張子和、陳自明、羅天益、滑壽等醫家的醫著大都附有醫案,其形式、風格、叙案
方式亦開始豐富起來。
至明代,個人的醫案專著日益增多,《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收錄有明代
的個案專著 30 餘種,《石山醫案》是其代表。醫籍附案的數量和種類也大大超過
前代,如《景岳全書》等。明代的醫案之學已臻成熟,其標志有二:一是醫案的質
量明顯提高,內容完整客觀,說理透徹詳明,格式多樣規整,文筆秀美流暢;二是
整理研究各家醫案的類書問世。輯錄了明代以前近 3000 則醫案的傳世之作《名醫
類案》,是第一部研究醫案的類書,江璀編著的這部書開啓了“以證類案”的先河,
對後世醫案的研究起到了承前啓後的作用。清代是醫案學發展的鼎盛時期,個案著
作已有 300 餘部,明顯表現爲學術特點突出、各個發展階段的流派特色突出。清
初期,喻嘉言的《寓意草》、馬元儀的《印機草》,分別確立了兩種不同風格的著
述方式。前者叙案詳盡,善于化裁經方;後者書案簡潔,突出辨證,用藥精當,是
兩部對後世影響最大的醫案著作。清中葉,首推葉天士的《臨證指南醫案》,其以
用藥輕清靈透,書案規整、風格突出而深刻影響著後世,成爲迄今爲止版本最豐、
再版次數最多的個案專著。清乾隆三十五年,學驗俱豐的魏之瑗,“雜取近代醫書
及史傳地志、文集說部之類分門排纂”,輯錄西漢至清代嘉慶年間 1800 餘年的各
家醫案,集案約 5000 則,撰成類書《續名醫類案》。這是繼《名醫類案》之後的
中醫醫案的第二次大總結。《續名醫類案》以其分類條理清楚,按評精良、議論平
正,辨析案例的證治异同發人深省等特點,成爲清代醫案著作的標杆,對後世的影
響極爲深遠。清道光以後,江南名醫輩出,流派紛呈,以費伯雄、馬培之、丁甘仁、
巢崇山等爲代表的孟河學派的醫案,善于化裁古方,理法方藥平穩周正,案叙案評
文辭優美,多使研读者兴趣盎然;以陈莲舫、何長治爲代表的江南傳承十幾代以上
的醫學世家,更是醫案佳作頻出,多以用藥穩健輕靈、按語中肯平正、論理淵博明
晰見長。此類醫案佳作,有力地促進了江南中醫學術流派的傳承與發展。總之,清
朝是醫案發展的成熟時期,在大量的個案著作中,雖然以突出學術特點、流派特徵
爲優勢,但也在有些個案著作中,出現理法方藥的叙述前後不對應、思路不清晰的
現象。大多因爲老師診務繁忙,對案例的叙述過于簡略,使學生在總結整理時未能
琢磨透徹所致。這也是清代醫案著作中的瑕疵。晚清至民國初年,仍延續著中醫醫
案學的繁榮,其中獨樹一幟的就是在中醫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海派中醫”醫
案。
三、 海派中醫流派
具有“海派”特質的醫學現象,被稱爲“海派中醫”。在我國近代中醫學史
上,上海、廣州、天津等城市,是中國早期被迫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世事的變化
滄桑,使這些地區具有了一種傳統與現代、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兼收幷蓄的城市人
文特徵。在這個環境裏發展起來的中醫藥事業,産生了一種既有傳統中醫的文化淵
源,又有外來文化的雜合融人,呈現出“開放、兼容、吸納、創新”的特點。我們
稱這種特點的文化爲“海派文化”,稱具有海派文化特徵的中醫爲“海派中醫”。
無論是縱觀 1843 年到 1949 年的近代歷史,還是橫向比較這一時期的相關城市,
上海都極爲特殊。大量的史實證明,這一時期的“海派中醫”,上海最具代表性。
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爲,近代上海具有鮮明海派文化特徵的中醫藥就是“海派中醫”。
中醫學術流派構成了“海派中醫”的豐富內涵,上海中醫曾以流派衆多而聞
名,許多流派相傳數百年而不間斷。自 1840 到 1960 年間,上海地區擁有著名中
醫、中西醫結合專家 100 多位,其中有代表性的學術流派 40 餘家。較著名的有:
江蘇武進以費氏、巢氏、丁氏、馬氏爲代表的孟河學派;明末本土醫家張元鼎創始
的,以張驤雲、張鏡人爲代表的張氏流派;清代名醫何鴻舫爲代表的青浦何氏流派。
顧氏外科以顧雲岩、顧筱岩、顧伯華、顧乃强爲代表,夏氏外科有夏墨農、夏少農
等傳人;婦科有以蔡小香、蔡香蓀、蔡小蓀爲代表的蔡氏婦科,以朱南山、朱小南、
朱南孫爲代表的朱氏婦科,以龐鈺、龐泮池爲代表的龐氏婦科,以陳筱寶、陳大年
著稱的陳氏婦科等流派;兒科有徐杏圃、徐小圃、徐仲才一脉的徐氏兒科,董廷瑤
的董氏兒科,王仲康、王超然、王玉潤的王氏兒科等流派;傷科有石蘭亭、石曉山、
石筱山、石仰山爲代表的久負盛名的石氏傷科,有魏西山、魏從龍、魏指薪、李國
衡爲代表的魏氏傷科,有陸雲響的陸氏傷科等流派;針灸有陸瘦燕陸氏針灸,楊永
璇、楊依方的楊氏針灸,黃鴻舫的黃氏針灸,方慎盒的方氏針灸等流派;姚和清的
姚氏眼科等流派;朱子雲、朱仲雲的朱氏喉科,張氏喉科等。另有丁福保、惲鐵樵、
祝味菊、陸淵雷、章次公等中西匯通大家。上海近代各流派的産生與發展,造就了
一大批“海派”名醫。他們立足流派特色,傳承發展著各個學術流派獨特的臨床技
能,撰有一批臨床實用、特色鮮明的醫案醫話著作,從而確立了近代上海中醫在全
國的優勢地位。
四、 海派醫案及特色
近代上海名醫的醫案著作,精彩紛呈,帶有濃郁的江南地域風貌及上海海派
文化特徵。與全國近代其他地區的醫案相比,近代上海的海派醫案更具有“匯全國
中醫之精英”、“匯中醫名醫之創新”、“集現代醫學之吸納”等鮮明特色,其真
實性、實用性、創新性更爲突出,是上海中醫的優勢,也是中醫藥學的一筆寶貴財
富。目前,對海派名醫醫案的研究日益重視、漸成規模。海派醫案的特色,决定其
研究成果,不僅服務于上海百姓,還將惠及全國人民的健康保健。據統計,現存及
後來整理再版的海派醫家醫案約有 80 種(醫案專著 65 種、醫案合集 11 種),例如
孟河醫派,有費氏《費繩甫先生醫案》,巢氏《巢崇山醫案》《巢鳳初醫案》,丁
氏《孟河丁氏醫案》《丁甘仁醫案》《丁仲英先生醫案》等;中西匯通醫派,有惲
鐵樵的《藥盒醫案全集》、陸淵雷的《陸氏論醫集》(附醫案)、祝味菊的《祝味
菊醫案經驗集》等;經方派,有曹穎甫的《經方實驗錄》、夏仲方的《夏仲方醫
案》;內科,有夏氏內科夏應堂的《九芝山館集方》、張氏內科張驤雲的《君揚診
餘隨筆》、何氏醫學祖孫三代何元長、何書田、何鴻舫的《重固三何醫案》;外科,
有顧氏外科顧筱岩的《外科名家顧筱岩學術經驗集(申江醫萃)》、顧伯華的《顧
伯華學術經驗集》,夏氏外科夏少農的《夏少農中醫外科心得》;婦科,有朱氏婦
科的《朱小南醫案》、蔡氏婦科蔡小蓀的《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蔡小
蓀》;兒科,有徐氏兒科徐小圃的《徐小圃兒科經驗簡介》、董氏兒科董廷瑤的
《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董廷瑤》、奚氏兒科奚伯初的《奚伯初兒科醫
案》;傷科,有石氏傷科石筱山的《石筱山醫案》、石幼山的《石幼山醫案》,魏
氏傷科魏指薪的《魏指薪治傷手法和導引》;針灸,有陸氏針灸陸瘦燕的《陸瘦燕
針灸論著醫案選》、楊氏針灸楊永璇的《針灸治驗錄》、方氏針灸方慎盒的《金針
秘傳》;推拿,有一指禪派丁鳳山的《一指定禪》;眼科,有姚氏眼科姚和清的
《眼科證治經驗》;耳鼻喉科,有張贊臣的《張贊臣臨床經驗選編》、刁氏喉科刁
質明的《喉科家訓》。另外,尚有張聿青的《張聿青醫案》、薛逸山的《澄心齋醫
案》、包識生的《包氏醫案》、陳道隆的《陳道隆醫案》、陳蓮舫的《陳蓮舫先生
醫案》、陳廷儒的《診餘舉偶錄》、陳無咎的《黃溪大案》、曹惕寅的《翠竹山房
診暇錄》、謝觀的《澄齋醫案》、丁筱蘭的《丁筱蘭醫案》、陳耀堂《陳耀堂醫
案》、顧渭川的《渭廬醫案醇剩》、秦乃歌的《靈蘭書室醫案》、沈菊人的《沈菊
人醫案》、唐吉父的《唐吉父醫案》、王一仁的《三衢治驗錄》、王仲奇的《王仲
奇醫案》、葉熙春的《葉熙春醫案》、餘無言的《翼經經驗錄》、張近三的《餐芝
山房外科方案》等等,不勝枚舉。
這些浩瀚的醫案資料,一部分僅爲當時留存下來的手抄本,如秦伯未的《謙
齋膏方案》、丁濟萬的《丁濟萬醫案》等;一部分乃是民國時期得以出版的鉛印本,
如 1936 年上海章巨膺醫寓出版的惲鐵樵的《藥盒醫案全集》、1929 年上海丹溪
醫學社出版的陳無咎的《黃溪大案》、1930 年上海中醫書局出版的秦伯未《膏方
大全》等,隨著歲月變遷,一部分珍貴醫案逐漸佚亡。
五、 海派醫案的整理與研究
隨著對醫案學發展的日益重視,多年來,全國對古代醫案的整理研究已形成
規模,研究方式多樣,幷達到一定的水平。有對醫案自身發展的研究,有醫案臨床
應用研究,也有方法學上的歸納總結,初步呈現出多層次、系統化趨勢,這是令人
可喜的成就。然而,所不足的是,對近代醫家醫案的研究却較少涉及,至于那些地
域性特徵突出的近代醫案的研究則更是鳳毛麟角,這是一個缺憾。近代醫案較之古
代醫案,更具有臨證醫案多、素材真實可信的特點,極有整理與研究的價值。對于
前輩的醫療經驗的整理研究,曾經是上海中醫界的傳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
不少名家醫案得以整理、出版,1954 年 12 月,成立上海市中醫藥學術研究委員
會,開展中醫文獻整理研究工作。1956 年 7 月,上海市中醫文獻研究館(後改名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成立,顧渭川、張贊臣任正副館長,曹惕寅、顧筱岩、嚴蒼山
等 56 位名老中醫被聘爲館員,配備 37 名中青年中醫作助手,建立師徒關係。助
手根據業師指導,整理總結老中醫臨床經驗,陸續編輯整理了中醫中藥專輯十數種,
其中包括不少海派名醫醫案,如已經出版的《臨床心得選集》1、2 及尚未出版的
《殷受田兒科醫案類輯》《女中醫醫案》等。另外有上海中醫學院、上海市中醫學
會、上海市衛生局等單位和名老中醫個人整理出版的醫案、醫話和其他醫學論著共
約 50 多種,其中醫案有《程門雪醫案》《孟河費氏醫案》《陳道隆醫案》《黃文
東醫案》《朱小南醫案》《近代中醫流派經驗選集》等。文革結束、改革開放後,
隨著對中醫文獻,尤其是臨床文獻的重視,對中醫醫案的整理進入高潮,大批名家
醫案得以編輯、出版,上海市整理出版了《上海老中醫經驗彙編》《章次公醫案》
《姜春華醫論集》《陸瘦燕針灸論著醫案選》《張贊臣臨床經驗選編》《惲鐵樵遺
著選》《夏仲方專輯》《石幼山醫案》《朱小南婦科經驗選集》《何氏八百年醫
學》《著名中醫學家學術經驗》《上海歷代名醫方技集成》《石筱山、石幼山治傷
科經驗及驗方選》等一批近代海派名醫醫案著作。上海市中醫文獻館的專家學者們,
也編著出版了《董廷瑤幼科擷成》《陳蘇生醫集纂要》《徐小圃學術經驗集》《姜
春華學術經驗精粹》《祝味菊醫案解析》等多部醫案著作,幷發表了許多研究近代
上海名醫醫案的學術論文。進入 21 世紀,不少出版社意識到中醫大家的醫案、名
著歷久彌新,于是將近代、現代中醫名家的醫案、名著予以再版,或將醫家的臨床
經驗重新整理、出版。其中,社會反響較大的有以下 4 部叢書,海派醫家的醫案在
其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是 2004 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中醫古籍珍稀
抄本精選》叢書(共 20 册),包括朱費元、費繩甫、陳蓮舫、邵杏泉、王仲奇、張
驤孫等 6 位近代上海名醫的醫案。二是 2005~2008 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
《現代著名老中醫名著重刊叢書》(共 71 部),包括朱小南、張贊臣、金壽山、陸
瘦燕、金子久、葉熙春、範文甫、方慎盒、潘澄濂等 9 位近代海派名醫的臨床專輯,
以及秦伯未的《清代名醫醫案精華》、馮伯賢的《上海名醫醫案選粹》《現代醫案
選》等 3 部醫案合集,其中包括有大量的海派名醫醫案。三是 2003 年福建科學技
術出版社出版的《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共 21 册),包括丁甘仁、何廉臣、張
山雷、曹穎甫、惲鐵樵、汪蓮石、謝觀、祝味菊等 8 位上海名醫的 13 部著作,其
中醫案類的有《孟河丁甘仁醫案》《全國名醫驗案類編》。該套叢書精選民國期間
出版的中醫名著 21 部予以重版,其中 13 部皆爲上海醫家著作,可見當時上海中
醫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四是 2002 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百年百名中醫
臨床家叢書》(108 册),包括葉熙春、石筱山、石仰山、餘無言、張雲鵬、張鏡
人、陳蘇生、董廷瑤、蔡小蓀、顔德馨等 10 位近現代海派中醫的臨床專輯。在上
海市衛生局的支持下,有關單位也開展了相關的課題研究,如上海中醫藥大學吳鴻
洲主持的“近代上海中醫學術流派特色研究”,上海市中醫文獻館主持研究的“海
派名醫醫案的整理與研究”等。對傳承上海醫家醫派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發揮了
重要作用。
應該看到,已出版的上海近代醫家的醫案著作,雖不乏佳作,但以點校、編
輯爲多,有著者自己評述、按語的較少。以醫案、醫話、醫論分開單獨出版爲多,
有機融合的較少。整體來看,上海地區對近代海派醫案的傳承研究工作,還缺乏有
規劃的、系統的整理與研究,還需要加大力度,儘快彌補這一薄弱環節。
六、 本套醫案叢書的撰著特點
近年來,上海中醫界著力梳理近代“海派中醫”歷史,提煉“海派中醫”特
色,發揮“海派中醫”優勢,取得了顯著成果。我們乘勢而上,在開展上海市衛生
局科研課題“海派中醫概念詮釋及歷史背景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廣泛調研,摸清
近代上海名醫醫案的存佚及研究出版的情况,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的熱情支持下,
編撰了這套《近代海上名醫醫案》叢書。
《近代海上名醫醫案》叢書首先推出上部,即《曹穎甫醫案》《陸淵雷醫
案》《惲鐵樵醫案》《丁濟萬醫案》《夏仲方醫案》。惲鐵樵、陸淵雷均爲中西匯
通的代表人物,曹穎甫、夏仲方爲“經方派”的代表人物,丁濟萬爲孟河丁氏醫派
的代表人物。五位醫家雖名噪一時,但近十幾年未見其醫案著作整理出版。本套叢
書對每一位醫家,在概述其生平和主要學術思想的基礎上,重點列舉其代表醫案,
幷通過作者對醫案內容研究和解析,進一步剖析名家們的臨床辨證思路及用方配伍
技巧。使讀者既能明晰個案以指導臨床工作,又能進一步理解醫家學術思想的精髓。
各分册內容大體包括醫家的生平簡介、學術思想研究、醫案選編(包括精選醫話)
及年表等幾個部分,入選醫案以記載詳實、療效顯著、能體現診療特色爲標準。本
套叢書醫案的編寫體例有三個特點:其一,以病統案。爲了避免産生割裂醫家學術
體系的弊端,病案的編排不套用現代醫學分科的分類模式,而以中醫病名歸類。以
遵循中醫診療規律,體現醫家辨證特色。其二,精選“案評”。圍繞“個案”或“
類案”,精選該醫家的門人或其他醫家所作的“案評”附載其後,幫助讀者更好的
解讀原始醫案。同時,較完整的解析該案例的理、法、方、藥,以體現該醫家的診
療思想。其三,撰者作“按”。每個或每類案例後均撰有作者“按”,按語的內容
是作者對該醫案整理研究過程中的體會或成果,往往涉及對理論的理解,經方化裁
的規律,藥名、病名、劑量標準的古今异同,以及該案例所處的時間、環境、社會
人文等因素對診治的影響。此套叢書,對于今天的中醫臨床、科研、教學都具有參
考價值,幷具有可讀性强的特點,既具臨床實用性,又體現了中醫的文化內涵、且
具文獻收藏價值。叢書以中醫臨床工作者爲主要讀者對象,也可作爲中醫醫案學的
教學參考資料,同時亦使部分瀕于失傳的名家醫案得以保存延續,對于中醫及中西
醫教學、文獻研究皆有意義。
整理與研究近代海派名醫醫案,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近代海上名醫醫
案》叢書的編撰使我們獲益匪淺。本套叢書的作者是一支較爲年輕的團隊,主體是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的數位中醫碩士、博士,他們在專家們的指導下,邊整理邊學習,
邊撰著邊實踐,其理論、臨床、科研能力,都得到了很大地提高。本套叢書另有幾
位湖北中醫學院的教授、副教授加盟其中,實行跨地區的科研合作。作爲叢書的主
編,由于時間緊迫,加之經驗不足、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錯誤與不妥之處,敬請
中醫界同仁批評指正。《近代海上名醫醫案》叢書的順利出版,得到了上海市名老
中醫張雲鵬先生的熱情指導,幷爲之作序;具有豐富的撰著醫案經驗的陳熠、招萼
華主任醫師,親爲編審逐章修改;上海市中醫文獻館方松春館長給與本書出版工作
的關心與支持,在此一幷致謝!
陳沛沛 楊杏林
二 OO 九年七月

編寫說明
近代上海是鴉片戰爭後最早開埠的城市之一,也是西醫進入中國最早的地區
之一。西醫强勢挺進上海灘,對于海上中醫造成了巨大的衝擊。有志于挽救中醫、
革新中醫的一大批中西醫匯通派人士應運而生。陸淵雷先生作爲其中的佼佼者,後
期中西醫匯通派的代表性人物,學術上力倡“中醫科學化”,臨床上强調實證,喜
用仲景經方,每每挽救患者于危亡之間,是近代著名中醫學家。時人有“北方蕭龍
友,南方陸淵雷”之美談。
陸淵雷先生一生致力于溝通中西醫,用其自己的話說就是:“餘之治醫也,
主以漢師訓詁,遠西科學。讀漢唐古書,博考深思,去其浮空執滯,爲之疏通互證。
向之中西畫若鴻溝者,竊不自量,輒欲糅合爲一。故方術則中土,理法則遠西。”
陸淵雷對于西醫的學習是非常刻苦的,從其臨證醫案的論述,及其著作《流行病須
知》《生理補正》《病理補要》《診斷治療》等就可見一斑。其次,陸淵雷幷不僅
僅停留在將西醫的東西生搬硬套引用過來的初淺階段,而是在結合學習日本漢方醫
對西醫學習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中醫科學化”學術思想。這是具有陸淵
雷個人特色的中西醫匯通思想,也是近代中西醫匯通學派中較爲成熟的學術思想體
系,但由于陸淵雷先生去世較早,因此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幷未很好地整理出來。現
存較爲常見的陸氏著作是《傷寒論今釋》與《金匱要略今釋》兩書,1956 年人民
衛生出版社曾刊行,現最新學苑出版社在 2008 年底和 2009 年初分別將兩書再次
校勘出版。另《陸氏論醫集》也是陸淵雷的代表性醫著集,民國時期曾有刊印,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今未有新出版。至于陸淵雷先生發表在民國時期各中醫藥
刊物上的論文,由于資料散佚不全,而且也沒有大規模收集整理,因此人們也很難
睹其真容。在收集整理資料和學習陸淵雷著作的過程中,我們深感作爲近代具有重
大影響力的中西醫匯通派代表性醫家,陸淵雷頗具創見的學術思想和行之有效的臨
床經驗,實在不應該被我們這些中醫後學們忘記。雖然陸淵雷先生的“中醫科學化
”觀點,從産生之日起就遭到了很多人的非議和詬病,但我們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
角度看待這一問題時,就會發現,陸淵雷的“中醫科學化”思想,雖然有割裂《內
經》與《傷寒論》學術聯繫,不重視脉診,對溫病學說抨擊過度等中醫界內部的問
題,但是這都不能掩蓋陸淵雷先生在通過大量研究與臨床實踐基礎上産生的“中醫
科學化”這一學術思想的內在價值。而且陸淵雷爲推動“中醫科學化”所做的著書、
辦刊、辦學等行爲,在中醫藥備受打擊時期很好地弘揚了中醫藥事業,得到了廣泛
的認可。爲了對陸淵雷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有更加深入地研究,我們多方查找與
其相關的各類資料,在大量閱讀陸氏原著,領悟陸氏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基礎上,
我們進行了較爲深入的探討。筆者雖才智有限,但亦希望此書能有益于我們對陸淵
雷先生和近代中西醫匯通派的研究,幷且對我們當前中醫臨床工作能有所啓油。
本書內容主要由陸淵雷的生平簡介(附陸淵雷大事年表)、陸淵雷學術思想擷
萃、陸淵雷醫論醫話選輯、陸淵雷臨床醫案賞析四部分組成。生平簡介從陸淵雷最
主要的幾個方面,介紹了他一生中的閃光點。學術思想則主要介紹了陸淵雷捍衛中
醫的思想,倡導中西醫匯通,力主“中醫科學化”所做出的努力。陸氏的醫論醫話
部分主要是從《中醫新生命》雜志中輯校出來的,多爲陸氏的論文及其與門人弟子
的書信往來中提及的中醫學術思想。
由于陸淵雷先生的醫案整理與研討以往相對較少,筆者希望讀者們可以通過
閱讀本書加强對其臨床醫案的研習和探討,更好地把握陸淵雷學術思想的全貌。醫
案賞析部分中筆者在按語中加人了較多自己研習陸氏醫案的一些心得體會,這是爲
了幫助讀者們更好地閱讀。爲了儘量避免主觀臆測,我們力爭做到“心陸淵雷之心,
法陸淵雷之法”,在醫案的評析中筆者主要用陸淵雷自己在醫案中對于辨證論治和
病情分析的記載,幷且通過適時引用陸氏在《傷寒論今釋》《金匱要略今釋》等著
作中的原文,從而更好地探討陸氏本人對于該病案理、法、方、藥的實際考量。本
書雖系編撰者焚膏繼晷之作,然筆者學識淺陋,錯誤之處在所難免,僅希望能在讀
者們對陸氏的研究中,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幷誠盼各位專家批評指正,不吝賜教!
編者
二 OO 九年八月

生平簡介
“西醫界有餘雲岫先生,中醫界有陸淵雷先生,俱能入虎穴、探虎子,真可謂
旗鼓相當”。——《中醫新生命》雜志第 3 號
陸淵雷(1894~1955 年),名彭年,字淵雷,江蘇川沙縣人(今屬上海市浦
東新區),民國時期著名的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和著述家。陸先生作爲近代上海
中西醫匯通派代表性醫家之一,倡導“中醫科學化”,在臨床上則十分推崇仲景學
說。他的一生爲發展中醫事業作出了很大貢獻,在中醫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一、學涉廣博
陸淵雷出生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 年),自幼家庭貧苦,無力繳納學費,經
常遭受同學的歧視,于是發奮讀書,加之其聰穎异常,所以他所寫的文章文字精煉,
語言生動,遠在同齡人之上,深得老師和長輩的贊譽。在其 12 歲就讀于松江府立
中學時,就開始學習天文曆算,18 歲在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就讀時,跟隨朴學大師
(朴學又稱漢學、考據學,這是針對理學的空疏而言的,主張學問重史實依據,解
經由文字人手,以音韵通訓詁,以訓詁通義理,代表人物如戴震、王念之、段玉裁
等)姚孟醺先生學習經學、小學,幷遍覽諸子百家,熟讀歷史、地理、物理,兼通
曉英、德、日諸國文字。陸先生擅長書法,對于石鼓、金文、甲骨(春秋戰國時代,
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商周時代,出現的鑄在鐘、鼎、貨幣、兵器
等青銅器上的銘文稱爲“金文”或“鐘鼎文”;殷商時代,在龜甲獸骨上刻劃的文
字,即“甲骨文”)、六朝碑版、沙簡史書,無不精通。據何時希先生(何氏醫學
第二十八代傳人,上海市名中醫)所述,陸先生曾贈送給上海市中醫文獻館老館員,
已故上海市名中醫陳蘇生先生二聯:一爲篆書,以二李爲主(秦代李斯、唐代李陽
冰二家乃小篆之宗),雜以鐘鼎、甲骨,知其學涉廣博,可與蘇州名醫肖蛻庵爲雁
行,然穩重醇厚則勝于肖之放縱;另一篆書出入于《曹全》《張遷》,而略參《西
峽頌》,氣勢寬閎,跋語尤佳。文日:“國事蜩螗公私交困,小極乍閑,腕力尤弱,
然曾髯而後,已無抗手矣。”這段文字既體現了陸淵雷的憂國憂民之心,又說明了
陸先生對自己書法的自信。
陸淵雷先生對于數學也非常熱愛,有時甚至達到了痴迷的狀態,直到晚年,
在他的案頭仍然堆積著英文原版《解析幾何》《微積分》等數學書籍,每有閑暇即
會對原版書的每册、每題作解答,幷畫出精細圖形,他積攢的解答數學的稿子高達
二尺多。另外,陸先生對于佛學也有一定研究。最初,他是經友人袁希濂推薦佛學
經論,隨即精心研究,通梵文、藏文及“因明學”(類似倫理學或邏輯學)。至其
晚年則篤信佛教,其學術思想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例如陸先生在《傷寒論今釋》
後叙中就提到“凡所訂正,雖出自十餘年臨病教學所得,及佛學之破除我執,然朋
友攻借,惠我尤多”,從此文可以看出佛教對陸先生的學術觀點有一定影響。陸淵
雷先生因學涉廣博,被時人稱爲“百科全書”,屬當時不可多得的人才。
二、弃教從醫
陸淵雷自 1919 年至 1925 年曾先後執教于南洋商業專門學校、江蘇省立水産
學校、國立暨南大學、南京國學專修館、上海國學專修館、正風中學、持志大學等,
講授天文、航海、國學等課程。在執教的過程中,他對舊社會教育界的現狀深有感
觸,從而産生了弃教從醫的想法。陸先生的父親陸震甫儒而知醫,常稱“醫”能治
病救人,解除患者的疾苦,經常鼓勵陸先生學醫。陸先生早年學習經學時,于中醫
也有一定的涉獵,經父親啓發後,更堅定了學醫的决心。陸先生學識淵博,既具經
學、小學等深厚文學基礎,又具備物理、化學、數學、天算、史地等豐富知識,幷
有十餘年大中院校教學經驗,故一旦弃教就醫,自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陸先生研
究中醫學仍本著早年刻苦鑽研的精神,往往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寒暑無間,時而
凝神沉思,時而奮筆疾書寫下其鑽研學習的心得。1925 年惲鐵樵先生創辦醫學函
授學校,以中醫理論結合現代醫學觀點爲號召,陸先生得知後,便欣然給惲氏寫信,
要求拜他爲師,幷奉上學費。接到信後惲先生即派門人持親筆信退還學費,說陸淵
雷才學出衆,不必以師生相稱。惲鐵樵不僅指導陸先生學習傷寒論,還聘請陸先生
爲家庭教師,幷讓其協助自己共辦醫學函授學校。此外,陸先生還師從近代國醫大
師浙江余杭章太炎學習古文。1927 年起,陸淵雷正式懸壺濟世。1928 年後,任
教于上海中醫專門學校、上海中國醫學院等知名中醫院校。
三、捍衛中醫
近代由于西方醫學的傳入,不僅造成了中醫、西醫兩種醫學體系幷存的局面,
也使中醫學的科學性受到嚴峻的挑戰。進入 20 世紀後,圍繞中西醫比較問題出現
了論爭。民國建元後,論題逐漸轉換成中醫存廢問題。
陸淵雷和餘雲岫是上海中西醫界的代表性人物。余雲岫早年留學日本,素有
廢止中醫思想。陸淵雷以能言善辯稱譽醫界,其文章尖銳鋒利,故有人稱他爲“非
淵默而雷聲,乃淵博而雷聲”,甚至有人說:“西醫界有餘雲岫先生,中醫界有陸
淵雷先生,俱能人虎穴,探虎子,真可謂旗鼓相當。”陸、餘二人就是否應該廢止
中醫進行了激烈的論戰。
1914 年,留學日本的餘雲岫認爲,日本近代醫學的興盛是廢止漢醫的結果;
中國要發展醫藥衛生事業,也應效法日本,廢止中醫,于是效仿方東樹《漢學商
兌》,作《靈素商兌》。在該書中他以西醫解剖、生理學爲標準,大肆批判中醫基
本概念,“以當時所能學到的現代醫學和自然科學知識檢驗中醫學理論”。該書的
出版爲廢止中醫作了理論上的準備。
陸先生是在 1928 年夏看到餘雲岫《靈素商兌》的,他自述“一口氣看完,
不覺倒抽一口冷氣,原來這部書說的話……只要中小學的學生,稍微有些科學知識,
誰都看得到說得出”。他認爲該書“咬文嚼字,無非說《內經》不合乎解剖、組織、
生理、胎生諸科學”,于是加入了中醫存廢問題的論爭中。1928 年下半年到
1931 年,陸先生先後發表了《臟腑論》《改造中醫之商榷》《駁曾毓英君論細
菌》《西醫界之奴隸派》等論爭文章數篇,與主張廢止中醫者進行了激烈的論戰。
陸先生堅定地站在中醫陣營一邊,被稱爲“中醫界之打手”。
在《改造中醫之商榷》中,陸先生專門針對余雲岫《靈素商兌》中關于“源
自巫祝”、“中醫治療出自動物本能”等論點進行了批駁。在該文中,他還用中西
醫兩方面知識對“肺主皮毛”等髒象學說的內容作了闡釋,反對以西醫學說作爲判
斷中醫科學與否的唯一標準。另外,陸先生爲了批駁余雲岫對中醫臟腑理論的錯誤
觀點,特意寫了《臟腑論》。他認爲:“中醫學士近情著理,人人聽得懂學得會,
幷沒有什麽神秘玄妙。”
陸先生在《醫界春秋》雜志 1928 年第三期上發表的《西醫界之奴隸派》一
文,被稱爲抨擊西醫的重拳,文字尖刻,對餘雲岫等人大加攻擊和譏諷:“現在有
少數的西醫,飛揚跋扈,不可一世,好像要把中醫一口氣吞得下的樣子。他們的學
說,是從日本來的。日本的學說,又是從西洋學來的。論起輩分來,西洋好比是祖
父,日本好比是父親,這些少數的西醫,不過是孫子罷了……如今這些少數西醫,
拼命地要消滅中醫。他們自己是中國人,所用的武器又是中國文字,所要消滅的又
是中國醫學。在日本人一方面呢,收養了這些孝順義子,總算是眼力不錯,可是這
些義子,吳天罔極地孝順他義祖義父,不佞倒要預先替他們議定個謚法,叫做奴隸
派的西醫。”平心而論,西醫也有西醫的好處,何嘗可以一概抹煞。就像丁福保是
留學日本的前輩,他的學問很淵博,奴隸派的西醫沒一個比得上他。他對于中醫學
也有相當瞭解,也常用中藥方來治病。其次就像牛惠霖,他的開刀手術可稱一時無
兩。但是遇到不是割得好的病,也常勸病家就中醫治療。還有刁信德,是個德國派
的醫生,他的內科很得社會上信用。他自己不懂中醫學,從來不曾批駁過中醫。還
有阮其熾,是廣濟醫學校的前輩畢業生。他也很研究中醫,他辦的廣濟醫刊中西幷
載,幷且虛心下問,不短做中醫研究股的顧問。可知,真有學識的西醫幷不曾輕視
中醫學。西醫界中別有肺腸的只那幾個奴隸派罷了。所以不佞主張醫學本身原不必
分什麽中西,醫界人物都要淘汰一下。中醫界死守五行運氣、濫充教授、貽誤青年
的人物和西醫界的奴隸派一律應當在淘汰之列。”
此文被認爲是中醫界抨擊文字中的最高峰,也反映了當時中西醫爭論的火藥
味十足。余雲岫等人被陸先生駡爲“西醫界中別有肺腸的幾個奴隸派”。餘雲岫等
人也不甘示弱,在該文發表不到三個月,即 1929 年 2 月 23 日至 25 日,便在南京
召開的第一届中央衛生工作會議上,提出“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
餘雲岫在提案中列舉中醫宜廢止的四條理由是:①中醫理論(陰陽、五行、六氣、
臟腑、經脉等)皆屬荒唐怪誕。②中醫脉法出于緯侯之學,自欺欺人。③中醫無能
預防疫癘。④中醫病原學說阻遏科學化。此提案與另外三個廢止中醫的提案《統一
醫士登錄辦法》《限制中醫登記年限》《擬請規定限制中醫生及中藥材之辦法案》
合幷爲《規定舊醫登記案原則》。雖然以上四個提案合幷爲一,實際上是用餘雲岫
提案概括了其他三個提案。
消息傳出後,立即引起了全國中醫界的極大憤慨和强烈反對,上海中醫界更
是揮戈上陣,幷在 3 月 17 日召開了全國醫藥界團體代表大會。會上,張贊臣、祝
味菊、陸淵雷等均有精彩發言,其詞慷慨昂列,聽者莫不動容,全場掌聲雷動。3
月 19 日下午,大會繼續召開,討論組織全國醫藥永久機關問題(會議决定名爲“
全國醫藥團體總聯合會”)、請願問題、推定總聯合會執行委員、籌集經費問題等
問題,議决推裘吉生、謝利恒、陸淵雷、祝味菊四人審查。3 月 20 日,全國醫藥
團體聯合會召開第一次執監委員會,會議上確定了包括丁仲英、夏應堂、謝利恒、
丁濟萬、張贊臣、陸淵雷、嚴蒼山等三十人爲委員。幷推選謝利恒、隋翰英、蔣文
芳、張梅庵、陳存仁五位代表進京請願。
1929 年 4 月陸先生代表上海國醫學院撰《爲中央會議廢止舊醫案宣言》說:
“謂中醫當用科學方法整理其學說則可,謂中醫當廢止則不可。”幷指出中醫不可
廢理由有五:“①中國經方,歷數千百年、數萬萬人之實驗而得,效用極著,方法
極簡……能用中藥之效方者唯中醫;②中醫治傳染病,實能補助患者之抗毒力;③
中醫之效方,已引起全世界之研究;④鄉僻之處無西藥鋪者,治病唯賴中醫藥……
西醫應研究中藥,是西醫也當用中醫也……凡西醫學院,皆應加授中醫課,非特中
醫不可廢而已;⑤令效驗卓著之中藥,蓋益以數千萬人之生計,斷送于一言之私。

1929 年 12 月,全國各地中醫藥團體再次聚集在上海,召開會議强烈反對國
民政府繼續推行的壓制中醫藥的舉措,會上幷推選出謝利恒、陸淵雷、蔣文芳等
23 位代表再次進京請願。由于全國中醫藥界仁人志士的團結鬥爭,以及社會輿論
的廣泛同情和大力支持,1929 年的中醫藥界的抗爭終于取得了勝利,南京政府暫
時停止執行廢止中醫案,幷撤銷了打壓中醫的有關法令,還于 1931 年宣布成立了
中央國醫館。在關係到中醫存亡的關鍵時刻,陸先生爲了捍衛中醫學,始終衝鋒陷
陣,在這一次抗爭中作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同時,其犀利的文筆也給人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
四、創刊辦學
1929 年陸淵雷與徐衡之、章次公等創辦上海國醫學院。以“發皇古義,融會
新知”爲院訓,力主中醫科學化,幷聘請章太炎先生任院長,陸先生自任教務長。
陸先生創辦該學院的計劃是:“除醫化學、藥化學、解剖、生理諸課,悉用西醫說
外,其病理總論宜取西醫通行順序,與中醫獨有之精要,溝合熔治,打成一片。病
理各論與內科學、外科學亦取西醫通行之名目分類,惟證候方面側重中醫,亦須與
中醫獨有之精要溝合熔治、打成一片……治療學則取古今方劑之確有特效,確知其
證候用法者,彙集成編,仍附西醫療法之大概……診斷學除望聞問切腹診及辨別生
死劇易諸要端外,當兼西醫之聽診、大診、觸診及檢查血液、大小便諸簡要法。”
陸先生規劃課程大綱,量才延聘教師,實創中醫學校的典型。該校初辦時僅有學生
72 人,第二年即達 120 人,爲當時滬上三所中醫學校之冠,後來的不少醫家多出
自該校。陸先生幷擔任講授《傷寒論》《金匱要略》。他自編講義《傷寒論今釋》
《金匱要略今釋》兩著,就在那時完成了兩書的初稿。其治醫學,重實際而不尚空
談,對古醫書之精髓,則發掘唯恐不盡,陸先生認爲學好中醫,必須具備文學基礎。
他在《陸氏論醫集》中論述學院低年級文學課的重要性時,曾謂“中醫精義,悉在
文學色彩極濃之古書中,若文學不佳,醫學難以深造,猶如寶藏在地,不能開發,
縱使學者有心,而不善修辭,亦不足以行遠傳世”。三年後該校因爲經費問題而停
辦。
1932 年起陸先生應各地學者之請,辦遙從部,致力于函授教育,在自編講義
中,融中貫西,辨識精審,學者易解,實啓中西醫結合之先河。其遙從弟子,遍及
大江南北,如上海的姜春華、殷品之、沈濟蒼,北京的岳美中、陸廣莘,南京的樊
天徒,杭州的唐麗敏,江西的李高行,厦門李在寬,及北京謝仲墨,上海趙錫癢等
皆一代名醫。
1934 年 8 月陸先生創辦《中醫新生命》雜志,于上海牯嶺路人安裏陸淵雷醫
室編輯發行,至 1937 年 4 月,共 31 期,後因大規模抗日戰爭爆發而被迫停刊。
現上海市中醫文獻館、上海中醫藥博物館皆藏有第 1~第 31 期。該刊的辦刊宗旨
是“用中國藥物以治療疾病,而用科學原理研究中醫治療方法與學理”。欄目有評
論、研究、講義、課卷、答問、治驗等。內容豐富,積極宣傳中醫藥科學化、中西
醫匯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陸先生仍積極從事中醫教育事業。1950 年,陸
淵雷受邀出席全國衛生會議,主辦中醫進修班多期,全面系統地講授西醫課程。
1954 年編纂中醫教材,爲發揚光大祖國醫學遺産,不顧病體,鞠躬盡瘁。
五、著書立說陸先生通曉英、德、日諸國文字,因而遍覽日本復興漢醫諸書,
幷給予較高的評價,曾撰寫了《日本人研究中醫藥之趨勢》一文,載于 1928 年
《新聞報》中藥專刊,幷節譯湯本右衛門所著《皇漢醫學》中“漢醫治傳染病之法,
主驅逐細菌性毒素”一文,以消除當年國內西醫攻擊中醫的影響,同時促進中醫更
加重視仲景學說、經驗的學習和運用。1928 年至 1937 年,陸淵雷先後在《醫界
春秋》《中國醫學月刊》《杏林醫學月報》《自强期刊》《國藥新聲》《醫光》等
中醫藥刊物上發表文章,與廢止中醫派進行爭論。1931 年,其自編教材《傷寒論
今釋》《金匱要略今釋》整理出版。《傷寒論今釋》八卷、《金匱要略今釋》八卷,
是陸先生綜合前人注疏,參考日人學說,對《傷寒論》《金匱要略》用較淺近的理
論予以分析、歸納和詮釋,選注精要。陸先生試圖用近代醫學科學理論加以融匯或
闡釋,在中西匯通和中醫發展方面作了大膽嘗試。例如:《傷寒論今釋》中他認爲
葛根湯的治療機制是“葛根湯以芍藥破毒害性物質之結,且以緩弛腹內組織血管之
攣急,以麻、桂開汗腺而祛毒而出表,以葛根輸送津液,使消化管中之營養液,吸
收于血管,灌輸于肌表,則項强自除,下利自止”。
當時革命根據地醫療條件較差,得陸先生的這兩本書,用以指導醫療工作,
救治了衆多的傷病員。
已刊行問世的還有《陸氏醫論集》。該書共有四卷,卷一、卷二爲雜文,其
中卷一包括:上惲鐵樵先生(附覆信)、《清代名醫醫案精華》序、答曾毓英君駁、
與王君宇高論肝病傳脾(附原文)、日本人研究中醫藥之趨勢、論中西醫學之爭與
《杏林醫學月報》社、爲中央衛生會議廢止舊醫藥宣言、上海國醫學院課程說明、
整理中醫學說芻議、《臨床應用漢方醫學解說》序、答馬希文君(附馬君原函)、
答段伯陽君(附段君原函)、上海國醫學院教務雜記、《傷寒論今釋》序目、上海
國醫學院辛未級畢業紀念刊序。卷二包括:國醫藥學術整理大綱草案(附國醫館標
準大綱)、上中央國醫館書、國醫館學術整理會經歷記、《臨證醫典》序、示國醫
評論社張伯虹等、答曾覺叟。
卷三、卷四爲長篇專著。其中卷三爲《改造中醫之商榷》,包括叙言、改造
中醫之動機、祝由與針灸、學醫的起源是單方、身體本能之一斑、內經學說之由來、
兩漢之醫學、《傷寒》《金匱》之內容等等。卷四包括臟腑論、用藥標準兩部分。
此外,陸氏尚有《中醫生理術語解》《中醫病理術語解》《流行病須知》
《傷寒論概要》《脉學新論》《舌診要旨》《生理補要》《病理補要》《診斷治
療》《陸氏醫案》等著述尚待整理付梓。
七、 懸壺濟世
1927 年起陸淵雷在上海多家善堂從事診療工作,至 1932 年陸先生又專設陸
淵雷醫室,從事中醫臨床工作。陸先生臨證常以西醫方法診斷,運用仲景經方治療,
擅治傷寒等流行性熱病、慢性肝炎、胃腸道疾病、腫瘤等。
陸先生治病,重視辨證,他說:“醫者治病,必須辨別真假寒熱、表裏、上
下、虛實、標本、脉象、舌苔,有時必須虛實兼顧,標本同治,而脉舌上亦可辨知
寒熱、表裏、虛實等。”陸先生對中醫與現代醫學的關係,獨具見解。他認爲古醫
書中部分理論暗合現代科學,故許多中醫治療方劑,可以觸類旁通,靈活運用兼治
病名絕不相同之病,以及中西醫不同病名之病。如善用積聚方、祛瘀藥、活血藥及
軟堅攻堅藥,既治療慢性肝病,又治療腫瘤病;又如運用腸癰方,治愈腸粘連等。
陸先生顯然擅用攻破藥,但同時重視虛實兼顧,分清輕重緩急,注意脾胃功能,因
而往往獲得較好遠期療效。
陸先生診病,除運用中醫固有的診斷方法外,幷參以日本近代漢方名醫湯本
求真的腹診,西醫的視、觸、叩、聽各種診斷方法,甚至對于 x 綫檢查的讀片也非
常熟悉。
陸先生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具有高尚的醫德,對待患者,態度誠摯,直至晚
年,也無名醫的架子。他對貧病者一般不取診金,臨別時更贈以藥費,在《陸氏論
醫集》中,曾舉某女性,近 50 歲,夏日大熱,而患者從頸部以上大汗如浴,下部
清水瀉,日夜二三十次,中醫所謂“陽離于上,陰决于下,陰陽離决”,屬死證。
陸先生得知其家境貧苦,遂退診金,爲其免費診治,每天用附子、乾薑,連服 6 天
附子理中湯,下瀉得以止,複用黃芪建中湯加龍、牡,自汗亦得止,其病獲全愈。
八、 唯才是舉
1946 年年初,陸先生 52 歲,正當名震遐邇的鼎盛時期。當時陳蘇生先生年
僅 38 歲,在此之前,陳蘇生曾經師從中醫兒科名家沈仲芳、晚清名醫鐘符卿先生,
後因敬佩中西醫兼顧的祝味菊先生,孜孜不倦地汲取和總結祝氏經驗,著手撰寫
《傷寒質難》。醫學造詣甚高的陸先生却邀請當時的小生陳蘇生爲其診治。陸先生
在自己患病時選擇醫生診治的態度一定是嚴肅和挑剔的,不會囿于時俗,謬托知己。
據記載在陳蘇生的《傷寒質難》出版時,陸先生還送上一副對聯以示祝賀。對聯日:
“弘願欲除一切苦;奇書不數千金方。”幷注之約:“蘇生賢兄通道從我交祝君味
菊游,既盡其學,乃播之簡編,用傳久遠。不慧嘗獲先睹,以《素問》筆調,商貫
科學,生面別開,贈之以聯,即祈兩政。戊子春陸淵雷幷識。”即使對于那些與自
己在學術觀點上有分歧的人才,陸先生也能做到客觀評價。在中醫存廢的論戰過程
中,他也能把學術論爭與中西醫學者區別對待。例如對于那些以客觀態度研究中醫
的西醫,如牛惠霖、刁信德、阮其熾等,均給與較高的評價,甚至于他把在中醫存
廢論戰中的論敵余雲岫能以學者視之,幷曾就中醫學術整理問題致信商討。
以上種種說明除了他的慧眼識人外,體現了陸先生唯才是舉,不囿于時俗的
開明態度。
九、 歷任數職
1929 年,陸先生與徐衡之、章次公等創辦上海國醫學院,擔任教務長一職。
1931 年至 1933 年曾任中央國醫館學術整理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相繼擔任過上海市衛生局中醫顧問、上海市中醫學會主任委員、上海市中醫門診所
所長、上海市衛生工作者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分會理事、上海醫學
科學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1954 年,陸先生當選爲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陸先生素患有肺氣腫宿疾,1954 年已經加重,但他遇事負責,爲編纂中醫教
材鞠躬盡瘁,終因肺氣腫導致的心臟衰竭,于 1955 年 6 月 1 日逝于上海華東醫院,
享年 61 歲。近現代名醫章次公悼之日:“醫門冷落,學人無多,卓然出群,淵雷
而已。今乃奄然殂化,芳流歇絕,不其惜乎。”
陸淵雷畢生治學嚴謹,重視實際,不尚空談,唯才是舉,學識淵博,幷憑藉
其深厚的中西醫知識深入研究仲景學說,編寫了《傷寒論今釋》《金匱要略今釋》,
爲後人研究仲景學說提供了依據。陸先生作爲一名 30 歲左右才開始學習中醫的初
學者,能够在中西醫論爭中堅定地站在中醫陣營一邊,大力捍衛中醫,實屬難能可
貴。更加可貴的是,陸先生作爲中西醫匯通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發皇古義,融
會新知”的口號,肯定中醫療效,主張用科學方法研究中醫學,即“中醫科學化”。
而且陸淵雷不但自己主張中醫科學化,而且還身體力行,創刊辦學、著書立說力主
中西醫之匯通,以中醫科學化爲己任。對于仲景學說造詣頗深,通過各種辦法宣傳
推廣“中醫科學化”的觀點,爲探索中醫發展道路作出了巨大貢獻。

學術思想擷萃
陸淵雷先生力主中西醫之匯通,以“中醫科學化”爲己任。曾說:“餘之治
醫也,主以漢師訓詁,遠西科學。讀漢唐古書,博考深思,去其浮空執滯,爲之疏
通互證。向之中西畫若鴻溝者,竊不自量,輒欲糅合爲一。故方術則中土,理法則
遠西。”
一、主張中醫科學化
陸淵雷倡導“中醫科學化”的思想是受其師惲鐵樵先生提倡的中醫革新思想
的熏陶,又鑒于餘雲岫等廢止中醫派抨擊“中醫不科學”等言論,故而積極主張幷
探討“中醫科學化”。
陸先生主張應該立足中醫,吸取西醫精華,相互取長補短,使中醫科學化。
例如在《改造中醫之商榷》一文中陸先生說:“中醫不欲自存則已,苟欲自存,舍
取用科學別無途徑。”在《答黃勞勉》一文中說:“醫藥所以救疾苦,免夭折,人
命至重,苟有良好方法,當一律研究采用,不當存中西醫門戶之見,更不當與保存
國粹、提倡國貨幷爲一談。是以僕之志願,欲治中西爲一爐,使中醫研究西醫之科
學原理,使西醫采用中醫之簡效療法,蓋不但望中醫得西法而言歸實際,亦望西醫
得中法而更有進步也。”
1931 年中央國醫館成立,陸先生任常務理事兼學術整理委員會專任委員,陸
先生代表中央國醫館學術整理委員會擬定《國醫藥學術整理大綱草案》,整理宗旨
是將國醫學方法部分加以科學合理的說明。其目的:第一步使此後業醫之士漸成科
學化;第二步使世界醫學界得明瞭國醫學之真價值;第三步使國醫學融合世界醫學,
産生一種新醫學,俾救死已疾之法益臻完善。强調中醫學中“宜加入必須之科學,
如理化、胎生學、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病原細菌學及西醫診斷學之一部分。
五行生克、六氣標本、司天在泉須廢除”。
陸先生還曾詳細闡述了中醫與科學的關係:第一,科學代表真理論而中醫的
實效代表真實踐。第二,中醫有不合理地方,但是同時中醫實踐所代表的真理也不
容忽視,即中醫的實用性或廣義上的“科學性”。幷且科學可以解釋幷最終發現中
醫蘊于自身的真理。第三,科學是工具,可以爲中醫用來與世界醫學交流。從這裏
我們可以看出陸先生對中醫切實的臨床療效的信心,同時也表明,對他來說,“科
學”是中性的,沒有“中”、“西”之分;中醫切實的有效性說明,中醫可以通過
科學化來證明是科學的。
陸先生直到晚年,甚至疾病纏身還在倡導中醫科學化,他對于中醫科學化的
目的,如何實現科學化都有非常詳細的論述,而且還通過各種途徑宣傳中醫科學化
的思想。陸先生指出中醫科學化的目的幷不僅僅是用科學來整理研究中醫學,保存
中醫,還具有更深刻的含義。他認爲學術有是非,不可存中西偏見。其有名同實异,
名异實同者,當先審其名實,而後定其是非。醫學所以救夭扎,已疾苦,不可與保
存國粹,杜塞漏卮諸主義相提幷論,故整理國醫藥學術,引用科學原理時,不受破
壞國粹之名;或采用國外藥品時,也不受利權外溢之名。希望能達到業醫之士科學
化,世界醫學瞭解中醫真價值,最終使不信國醫者可以信,不知國醫者可以知。
對于如何實現中醫科學化,陸先生主張:
(1)打破舊說。陸先生倡導中醫科學化,他認爲中醫治療行之有效,而且在
某些方面甚至超過西醫。中醫通過經驗積累,從藥效上推其所以然,從而得出疏略
錯誤的生理解剖諸說,所以藥效多真確,而學說反多臆想。他認爲:“《素問》
《靈樞》《八十一難》理論之書,多出于古人之懸揣,不合生理、解剖、病理,尊
奉之以爲醫學之根柢,自招物議,引起廢止中醫之危機,此大不智也。”中醫要實
現科學化,首先必須打破舊有的模式,即對中醫傳統理論進行全面評比,應該摒弃
那些“太玄”的內容,特別是諸如五運六氣等學說,用科學的態度來對待中醫理論,
反對盲目崇拜古人的作法。如他在《傷寒論今釋·叙例》中所說:“金元以後醫家,
困守《內經》,莫能自拔,單詞支義,奉爲金科,馳騖空言,不驗實效,其謬于科
學也亦宜。夫科學豈能反乎事實哉?大論用藥之法,從之則愈,違之則危,事實也,
其必有科學治理存焉。餘雖短淺,持科學以尋大論之旨,往往砉如解牛,動中肯綮。

(2)主張用現代醫學知識以解釋中醫學。陸先生認爲:“國醫所以欲科學化,
幷非逐潮流,趨時髦也。國醫有實效,而科學是實理。天下無不合理之實效,而國
醫之理論乃不合實理。”所以他認爲應該以現代醫學知識爲主體,藉以解釋中醫學,
能解釋通者,即以現代醫學取而代之,不能解釋通者,則據現代醫學而否定之。例
如陸先生對于中醫治療疾病的原理和機制,就主張“用科學方法去解釋。第一步,
要研究這個證候是身上起了何種特异機轉;第二步,要研究這個藥方爲什麽能祛除
這個證候;第三步,要研究這個證候祛除了,爲什麽害的病會全體好。這三步研究
皆有了正確的答案,就成了一種有根據的學理”。
其中,《傷寒論今釋》是陸先生中醫科學化的代表性著作。如陸先生對太陽
病的解釋,“太陽病者,正氣抗病之趨勢向上向表,其目的欲令汗出,而從汗液中
排除毒性物質也。人體受病毒刺激,立即産生抗毒力。抗毒之法,蓋視毒害性物質
之種類而有不同,雖細菌免疫學家亦未能詳知。大抵是産生某種物質,使與毒害性
物質結合而化成無毒之物。抗毒力産生時必惡寒發熱。注射防疫疫苗者,用動物做
細菌試驗,或製造治療血清者,大多數見惡寒發熱可以征也。惡寒既常與發熱同時
發作,且傷寒以發熱爲主證,則知經文‘惡寒’二字,即含有發熱在內。當發熱時,
體內新陳代謝亢進,而心臟之張縮力爲之加强,心力强則脉搏大,大而未甚充實,
則重按即覺其輕。且古人觀念,謂太陽病在肌表,遂以心理作用,認此大而較輕之
脉爲浮脉。不然,脉管有結締組織,固著于一定部位,太陽輕淺之病,豈能移脉管
而浮向外表耶?由是言之,脉浮二字,亦含發熱在內,脉浮發熱而産生抗毒力矣。
倘使毒害性物質相當强盛,則新生少量之抗毒力未足以抵抗而勝任愉快。計之上者,
莫如排除其一部分毒害性物質,使僅留于體內者,不足以危及生命,適足以引生抗
毒力。太陽爲熱病之初起,病菌學證明病初起時,毒害性物質多在血液中,欲排除
之莫如出汗。汗腺在肌表,欲出汗,則氣血必。{,;當而向表。吾于下文將說明
一事,人體之種種功能,表之于上,裏之于下,常相聯繫。又汗腺之排列,上半身
較多,故氣血向表以求出汗者,同時比向上,氣血向上,則上部充血,而頭爲之痛,
項爲之强,劇者且見鼻衄。故頭項强痛爲氣血向上向表之征。而是正氣欲令病毒與
俱汗出之征。太陽之病理如是,故發汗解肌爲太陽病之唯一療法。”該文是從微生
物學的理論,把太陽病的發病機制解釋爲機體抗毒力量之體現。同時,該書對中醫
某些理論進行了科學化的厘定,如“亡陽者,體溫被蒸散過多,細胞之生活力因而
衰退也”;關于脉浮的解釋,“脉管有結締組織,固定于一定部位,太陽輕淺之病,
豈能移脉管而浮向外表?”等等。
在其《病理學補證》中,也曾用非常淺顯的西醫知識來對中醫的某些理論進
行闡述,例如,陸先生對中醫脾、肝的闡述。中醫曰:“脾主爲胃行其津液。”陸
氏釋:“此指脾具有吸收的功能(《病理學補正》,本段引文同),營養吸收良好,
就長得豐腴潤澤;吸收不良,則瘦削枯黃,即中醫所說‘脾主肌肉’。肌肉的肥瘦
于四肢最明顯,故中醫曰‘脾主四肢’。即指‘脾’具有吸收功能,所以遇到吸收
障礙的病,中醫稱作‘脾病’,治療用增强組織吸收的藥,就名健脾。如吸收作用
亢盛,身體水分多數被吸收到血管淋巴管,組織就不免比較乾燥,所以健脾藥有燥
濕的作用。至于中醫的所謂肝,大半指神經,肝風指神經緊張,愉悅則指神經舒緩,
憂怒指神經刺激。”上述論述在當時確屬新穎透徹,爲學中醫者易于接受。
(3)創刊、撰寫文章。陸先生還非常重視輿論宣傳工具,曾就改造中醫發表
《改造中醫之商榷》一文(載于《中國醫學月刊》),提出:①承認中醫療效,主
張用科學方法研究中醫實效“……國醫有實效,而科學是真理,天下無不合實理之
實效,而國醫之理論乃不合實理……今用科學以研求其實效,解釋其已知者,然後
不信國醫者可以信,不知國醫者可以知,然後國醫之特長,可以公布于世界醫學界,
而世界醫學界可以得此而有長足之進步。國醫科學化如此,豈能徒標榜空言哉”!
② 中醫科學化必須吸收其他科學知識。陸先生曾指出“擔任科學化之工作者,須
有國醫舊說根底,且須通曉普通科學,不然即無從化起”。③强調改造中醫,溝通
中西醫,只有中醫能勝任。④主張中醫科學化的方法應從研究證候與藥性人手。
另外,陸先生 1934 年創辦《中醫新生命》雜志。其創刊宗旨是用中藥治療
疾病,用現代科學研究其方法原理,在該刊上發表了大量文章,大力宣傳“中醫科
學化”觀點,一時影響廣泛。現代名醫任應秋老先生回憶時就談到深受其“中醫科
學化”影響。
任應秋在上海學習期間,接觸到陸淵雷的這種學術觀點,覺得非常有道理。
特別是一些關于臨床方面的解說,認爲科學性很强,足以說服人。于是任應秋先生
開始仿效陸先生的做法,以“中醫科學化”爲己任,所著《任氏傳染病學》《仲景
脉法學案》《中醫各科精華一集·內科學》《中醫各科精華二集·內科治療學》等,
均屬“中醫科學化”觀點的代表作。在 20 世紀 50 年代初期,所著《中國醫學史
略》《脉學批判十講》等書,仍是“中醫科學化”的産物。1957 年出版的《傷寒
論語譯》亦有“中醫科學化”的影子。該書序文中提到:“近人注解傷寒論的也不
在少數,唯陸淵雷的《傷寒論今釋》,多用現代醫學淺顯理論來解釋論中所舉的證
治,頗有幫助對內容的瞭解,引用各家的注釋和病案也較多,在學習中可以進行比
較、分析和歸納,而易于深入,所以亦算是學習傷寒論較好的一本參考書。”幷且
其書上也較多的引用了陸淵雷的《傷寒論今釋》的見解。足見陸先生的“中醫科學
化”觀點對任應秋先生早期學術思想影響之深。但是後來,任應秋逐漸認識到中醫
科學化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任應秋在《從頭學,全面繼承,打下發揚祖國醫學遺産的堅固基礎》一文中
對中醫科學化的思想進行了剖析:“陸先生認爲‘國醫之勝于西醫者,在治療,不
在理論’。就無异乎說,中醫的治療,是沒有理論指導的,治療有效,理論不通,
難道說世界上有不可知的實踐嗎?”“陸先生說:‘經方治病,未言其理,其理有未
可知。’但《傷寒論》說:‘桂枝本爲解肌,若其人脉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
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難道這不是明明白白在解釋桂枝湯解表的道理嗎?
”任應秋認爲陸先生倡導的中醫科學化存在以下的問題。“第一把祖國醫學的理論
體系搞亂了;第二祖國醫學的基礎理論將越發荒廢而不能收拾了;第三現有的科學
資料還代替不了祖國醫藥的理論,也說明不了整個問題。因而越想說明,越是說不
明了。”
後人對于陸先生倡導的中醫科學化爭議較大。王大鵬認爲陸先生中醫科學化
的主張是偏于創新的激進派,具有明顯的西醫化傾向,而且否定《內經》《難經》
等中醫經典,說中醫是經驗醫,有“廢醫存藥”之導向。《中西醫匯通研究精華》
一書認爲陸先生的中醫科學化與日本漢方醫學的思想接近,片面之處,不容忽視。
對于這種觀點,陳健民則認爲陸先生在 30 年代就提出中醫科學化導致産生一種新
醫學,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而且陸先生對《內經》理論幷不是全盤否定,如“陰
陽者,自然界相對現象……不必廢,或競不可廢者也”,“察舌所得且較切脉爲有
把握”。而且陸先生是在繼承中醫學中提倡中醫科學化的,其局限性是時代造成的,
理應實事求是地肯定陸先生在中醫歷史中的地位,不可以“叛徒”視之。
筆者認爲評價任何個人或其學說均不能背離當時當地的歷史環境,不管怎麽
講,陸氏堅持以中醫爲本,勇于學習接受新知,奮力探索使中醫走出艱深難曉的困
境,促使其科學化、民衆化,這種進取的精神令人敬仰。此雖亦爲時勢所趨,但畢
競對後人有所啓迪,爲今天方興未艾的中西醫結合事業作出了早期的探索。
二、對于《傷寒論》的研究
陸先生認爲“《傷寒論》爲經方之冠,治療之極,爲學醫所必由”。他說:
“統觀仲景書,但教人某證用某方,論中有桂枝證、柴胡證之名,可知意在治療,
不尚理論。中醫之治療有特長,理論則多憑空臆造,仲景不尚理論,正是識見勝人
處,後人斤斤于風邪寒邪傷衛傷營之辨,而不于病證藥方上著眼對勘,皆非讀仲景
書者。”“余以爲理論當從西醫之病名,治療當宗仲景之審證爲宜也。”
陸先生認爲仲景學說的核心是在于六經辨證系統下所建立的方證與藥證。他
說:“大論精粹,在于證候方藥。”陸先生在《日本人研究中醫藥之趨勢》一文中,
就高度評價了吉益東洞師法仲景“惟在證候以用藥方,就藥方以測證候”的觀點。
陸先生對仲景學說能“用古人之法,釋以今日之理”,臨床辨證用藥,不拘成方,
做到古方今用,推陳出新。此僅舉陸氏對《傷寒論》中四逆湯的靈活應用,足以觀
其靈活化裁之妙。四逆湯見于《傷寒論》的太陽病、陽明病、少陰病、厥陰病、霍
亂病等篇,幷見于《金匱要略》的“嘔吐噦下利病脉證治”中。原方參、附回陽祛
寒,乾薑溫中散寒,甘草和中益氣,合之能回陽救逆,主治三陰傷寒、太陽病誤汗
亡陽、吐利腹痛、四肢厥逆、脉沉或微細者。陸先生將四逆湯不僅用于外感傷寒,
還廣泛地用于內科雜病與婦科病。如對患有心悸胸悶,納呆,脉遲細,舌苔淡白,
屬心臟衰弱者,四逆湯加紅參、白術、茯苓等補氣之品,以溫陽補氣;若心悸易醒,
脉細弱而有歇止,舌苔如常,四逆湯合生脉飲及平肝安神之品.以補氣養陰安神。
至于咳嗽氣喘,日久陽虛脉弱,陸先生常以四逆湯加參須、蛤蚧尾(二味加煎沖)
及化痰止咳之藥,以扶正祛邪。對于中焦脾胃之病,凡脾胃虛寒,腹脹噯氣,消化
不良,口膩苔垢,脉微弱,合旋覆代赭湯化裁;若見洞泄肢冷,完穀不化,腹背寒,
腸鳴腹痛,脉遲細,則合四君子湯加减,以溫補脾腎。慢性腎炎陽虛水泛,手足浮
腫,腰背酸痛,脉弱苔白者,四逆湯加桂枝、澤瀉、猪苓等,以行氣利水。附子能
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複散失之元陽;引養血藥人血分,以滋養不足之真陽;以
白術爲佐,爲除寒濕之聖藥。對于周身風濕疼痛,伴消化不良,脉細苔薄者,陸先
生以四逆湯合白術、蘄蛇、全蝎、米仁、羌活、獨活等同用。陽虛盜汗脉遲者,四
逆湯加益氣斂汗藥。婦人月經不調,量少而色黯紅,形寒目眩,腹痛脉遲苔薄,四
逆湯合四君、四物出入。對《金匱要略》的研究陸先生撰寫的《金匱要略今釋》是
他研討仲景《金匱要略》的心得結晶,體現了陸先生的學術思想。陸先生首先對該
書進行了校勘,他除了注意每段條文中個別字、詞的訛脫倒衍外,還特別重視從大
處著手,推敲整篇的意思,辨別後人添加的文字,正本清源。通過校勘他認爲該書
首篇之文亦與全書不類,“蓋仲景書經漢末喪亂,即便散佚,後之編次者,不止叔
和一人,各以己見作爲首篇耳”。陸先生認爲該書中以論述病機爲主,且主要以脉
論病,有論無方的部分與仲景原意相却甚遠,爲後人所添。當然,陸先生的校勘幷
非是憑空捏造,而是憑藉自己小學方面的深厚功底,善于從文字人手。如《金匱》
中幾次出現的“肚”字,他認爲:“肚字,《說文》《玉篇》俱不載,蓋隋唐間後
起之字。”以此證明《金匱》中此等條文皆後人之言。
另外,陸先生還善于從醫理上、醫學流派、臨床實際等等角度對某些條文進
行推斷。當然,《金匱要略今釋》作爲倡導科學化的代表作,陸先生幾乎都用西醫
的知識進行了探討。例如對痰飲病,陸先生認爲是由于過量之體液停滯于局部,其
治病之主因爲粘液膜或漿液膜之分泌亢進,致吸收障礙,以及淋巴液還流障礙,其
他如淤血、血管壁的病變、心臟或腎臟的病變,都可以成爲誘因,其病所多在胃腸
及胸腹膜,亦有在氣管、支氣管者,故痰飲多爲消化器病及呼吸器病。
雖然陸先生在用西醫知識探討過程中,難免有一些對號入座,牽强附會之處,
但是總的來說,這些論述對當時中西醫結合具有一定的啓發和推動作用。
四、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相結合
陸先生認爲中醫講“辯證”,西醫講“辨病”,這是兩個醫學體系在疾病分
類上的重大差异。中醫是通過望、聞、問、切等直觀方法搜集資料,在中醫理論指
導下幷結合實踐經驗加以條理化、系統化,說明病位、病性、病因、病機以及正邪
交爭情况,反映出中醫對各種疾病的認識,幷指導臨床治療。中醫的證候與西醫書
上的症狀不同,西醫的症狀主要描寫病异常狀態,與診斷治療上沒有多大關係,而
中醫的證候却是用藥治療的標準。陸先生在《傷寒論今釋》中曾用仲景辯證體系來
闡明中醫的證候與西醫的症狀之間的差异,陸先生說“《傷寒論》中有很多明顯的
狀態,仲景偏偏不說,很細微的狀態,仲景却不憚再三詳說,諸君就可以明白。凡
是仲景不說的,皆是不能作爲用藥標準的狀態;凡是仲景所說的,皆是用藥的標準。
”陸先生指出:“學者須知病之與症,實不相蒙。研究病理當從病,或從病灶,或
從其病菌,或從其所中之毒,西醫所論詳矣。商量治療當從證,有自覺症,有他覺
症,望聞問切,及按腹所得,仲景所論是矣。中醫多以症候爲病名,其病名既不當,
故古醫書之以病分類者,其說愈煩,則其失愈遠,以其不知病灶、病菌而談病理故
也。西醫近日之趨勢,似欲每病得一特效藥。然藥之特效于病者,至今絕少,以其
輕視審證,而必欲治療原因故也。”《傷寒論今釋·卷一》明確提出了中醫辨證應
與西醫辨病有機結合。
五、反對運氣和氣化學說
陸先生認爲:“中醫治病有奇效,而說明多無稽,以無稽之說昭示于世,世
且幷疑其治效爲幸中,此所以日受抨擊,而無從自直也……將謂中醫長于氣化,西
醫長于解剖,氣化精微而解剖泥滯?則解剖信而有征,氣化向壁虛造。”因此,陸
先生得出結論,中醫如果想生存下去,就必須使中醫科學化。除了主張以近代科學
和醫學知識充實中醫學之外,陸先生主張摒弃五行、六氣、十二經脉等學說。他重
要的理論之一,就是認爲中醫主要在治療上勝過西醫,而中醫治療當首推仲景,但
是仲景的《傷寒論》不以五行六氣學說爲主要依據,既然中醫的治療不是根據五行、
六氣、十二經脉等學說,那麽我們就應該推翻它。陸先生的觀點實際上是導源于章
太炎先生。當然,他本人對于日本皇漢醫學的研究,更使他堅信這種觀點是正確的。
他認爲中醫古書中凡是提到的五運、六氣、干支、生克等論述,均由道家學者提出,
雖然不能說他是迷信,但是想通過這種論述來研究醫學,似乎是不可能的。
1934 年,陸先生在他創辦的《中醫新生命》上發表了長篇學術思想擷萃《從
根本上推翻氣化》,徹底否定了氣化學說。此文主要是說明“六氣根本無理由”。
曾覺叟撰文辯論,斥陸淵雷爲“中醫之叛徒”。但此後“中醫精于氣化”的論點漸
不爲人提及。
六、學習醫學應該不拘于門戶
陸先生倡導中西醫結合的思想,認爲我們從事中醫的醫生不僅要學習中醫,
更應該學習東洋知識。陸先生自己在其《傷寒論今釋》《金匱要略今釋》等著作中
就大量引用了日本歷代醫家對張仲景學說研究的論述。據統計《傷寒論今釋》中引
用日本醫家的論說達 674 處之多,而《金匱要略今釋》中也引用了 629 處。而且
引述的日本醫書種類涉近 40 家。在歷代的張仲景學說著述中,如陸先生這樣廣泛
深入研究如此衆多的國外醫學資料的,在醫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總之,陸淵雷主張中西醫匯通,倡導中醫科學化。在學術上主張將西方的理
法和中土的方術糅合爲一。對仲景學說能“用古人之法,釋以今日之理”,對于仲
景的方藥有自己獨到見解,不僅能隨證加减,而且做到古方新用,推陳出新,療效
顯著。時人有“北方蕭龍友,南方陸淵雷”之美譽。

醫論醫話選輯

簡介
編者按:本部分內容主要來源于《中醫新生命》雜志,同時參考《近代江南
四家醫案醫話選》相關資料。因爲所編輯內容多較爲零散,編者大致按照每一小段
文中涉及到的知識點,依中醫理、法、方、藥的規律將其排序。由于很多段小文章
牽涉甚廣,所以排序不當之處,還望各位方家指正。

讀醫書貴在精擇與匯通
——講于蘇州國醫學校研究院
(學習中醫)該讀的中醫書便是《傷寒論》《金匱要略》《巢氏病源》《千金
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聖濟總錄》這幾部大書。金元諸家,也得看看。
此外普通內科書不拘一門的,如王肯堂的《六科準繩》、喻嘉言的《醫門法律》、
張石頑的《醫通》、乾隆時的《醫宗金鑒》、陸九芝的《世補齋醫書》等,也要看
一番。不過看這等書,要自己放出眼光來,由我去抉擇它,不要跟著他盲從才是。
大抵他們說的怎樣症狀該用怎樣藥,總有點經驗在裏面。至于理論,什麽“熱極生
風”、“寒極火化”等等,就不該執信。又醫書中文筆愈佳,如喻嘉言等,他的說
話尤其容易動人,讀者須格外慎重思考。
鄙人所讀中醫書,日本人的著作也不少。至于平時的實際治病之運用,有不
少也是從日本醫書中得來。其中佳者:一是《漢法醫典》寥寥只有百余方,却十之
七八有效。此書著者野津猛男,本是日本人學成了西醫的,一次遇一胃炎嘔吐者,
用盡西法不應,偶然想起他父祖所用的漢醫方,找一個用用,居然大效起來。于是
跟一位老年漢醫學習,記出這些方來。不過此書用藥份量須加重四五倍以上方效,
大概日本人飯量淺,故藥量也輕。治日本人必須輕,治中國人必須重,這是事實不
容改變的。二是《漢藥室方函口訣》著者淺田宗伯,爲日本最後的著名漢醫。書中
古方、世方皆有。每方錄原書主療文,附加淺田自己的經驗用法。可貴處,便在他
的經驗用法中。此書原本恐是漢文,我沒有買到。買到的乃日人譯爲和文之本,改
了名字叫《淺田宗伯處方全集》。近年有個渡邊熙,也是西醫醉心漢法的。用淺田
書爲藍本,注了些西醫病名在上面,也稍加按語,印出來,名《東洋醫學處方各
論》,小小一册,錯字很多,定價却甚貴,中國已有譯本,即所謂《漢和處方學津
粱》者。然其精要,仍爲淺田之原文也。三爲《觀聚方要補》丹波元簡著。丹波氏
世代爲醫,此書本是其先世遺稿,元簡爲之删補刊行,故日要補。諸方但引原書主
療文,自己不著一字,體例正如徐靈胎之《蘭台軌範》。從著作上論,此書較淺田
書爲高,而實用則淺,田書尤便初學。日本人做學問,肯切實用功,較爲質樸,是
以可取。
若要識病,必須再研讀西醫書。中醫病名,各書互异,往時鄙人有一種主張,
以爲治病只憑證候,不須識病。實際上固有病已治愈而未識其病者(時醫臆造之病
名,當然不算)。現已覺得此主張不甚妥,識了病有種種便利,識病既確,治療上
亦大有裨益。譬如痢疾,中醫但以裏急後重,大便不爽爲候。苟研究過西醫書,則
知僅僅裏急後重,無發熱等全身症狀,食飲起居如常者,病不過直腸發炎,無病菌
之毒。此時治之,只需黃芩消炎,桔梗、枳實、赤芍等排膿。更視脉舌,或熱或濕
等各加副藥治之,無有不愈。但若全身症狀重者,則有細菌爲毒。此時白頭翁爲除
痢毒主藥;煨葛根爲退痢疾發熱的主藥;黃芩、黃連爲消炎主藥;枳實、桔梗、赤
芍爲排膿主藥;木香爲腹痛主藥;油當歸可以增陰而助滑腸。此中黃芩、赤芍合甘
草、紅棗,又本是治下利之黃芩湯。若有副證,加副藥治之,痊愈不難。更有一種
“小腸性赤痢”,亦可名“傷寒型赤痢”,病灶在小腸上部而不及直腸,故無裏急
後重之症,甚至有反便秘者。若非驗大便中菌,誰也難識爲痢疾。染其菌毒所布,
發甚重之全身症,疑似傷寒,用對證的傷寒法,始終不能退熱,不能减輕病勢。鄙
人遇有二三例,舌色及脉,不是真傷寒(腸傷寒),而其他疑似之急性熱病,又皆
在否决之例。其可能者惟小腸性痢疾,于是放膽用痢藥治之,病即大瘥。若非讀過
西醫書,只怕無論丹溪、景岳再生,或都辦不了。讀西醫書而識病,有如許便益,
故西醫的病理,以及簡要診斷方法,不可不兼學焉。

答函授部學員岳美中
王君(本段引自《中醫新生命雜志》第二十八號,原文如此。)對病客之態度,
及言中醫須兼習西法診斷,皆極是。此間遙從課業,即已加入此項。但有宜說明者,
舊中醫治病,別有“症候”爲憑。故有病已治愈,而始終不識其病名者。其任意斷
定之病名,皆誤。今加西法診斷,謂于治療上有裨益則可,謂必西法診斷,方能使
用中藥,則不知中醫之實情者也。惟王君論溝通比附一段,大有可商。蓋“右肺左
肝”云云,不過比附五行之一種空談,于診斷治療上幷不實際應用。吾儕教學既從
解剖生理人手,則此等虛浮之誤,自然不復存留腦際。如“肝指神經、腎指內分泌
”等,則極爲重要。此其故,須分幾步說明如次:
(1)古人能見內臟之形狀部位,不能試驗而知其功用,乃臆想以爲肝主動,
其實乃運動神經之功用,而古人屬之于肝。
(2)古人治療用針刺及藥物,幷不割除(相傳華佗之割治,乃多半神其說,故
其術無絲毫流傳)。針刺但刺經絡,幷不直接刺內臟,故雖誤認內臟之功用,于治
療上不生障礙及錯誤。
(3)既有前項原因,故舊中醫見運動神經之病,明明用神經藥治之不誤矣!而
其意中口中,只認其病爲肝病,只認其所用藥爲治肝之藥,甚有不知神經系爲何物
者。
(4)沒有西醫見第三項情形,而不知實在情形,則將謂中醫誤診神經系病爲
肝病,誤用治肝藥治神經系病,故病雖治愈,西醫必以爲病之自愈,而中醫幸逢其
適。
(5)今說明中醫之肝,其功用實暗指運動神經,則此後學中醫者不復沿誤,
而西醫既先得此說明,則研究中醫書時,可無插隔矣。
(6)若如王君所言,僅僅向中醫指明肝在腹右,右脅硬痛爲肝腫,假令此中
醫信從王君之言,而用治肝藥,治右脅硬痛,則必致誤事。因中醫向所謂肝藥者,
實非肝藥,而是神經藥故也。
(7)肝臟有如此糾纏,其他內臟亦然,故糾正舊中醫所誤認之內臟功用,實
爲改良中醫之最緊要第一步方法。亦惟有此等糾正文字(書、雜志),然後西醫欲
研究中醫書者,始有入門之路,幷非徒騁抽象理論也……此種情形,望向王君說明,
幷爲代致仰慕之意。
【附】岳美中課卷“述學”之末一段
客夏,裴友雷峰,以淵師《傷寒論今釋》《金匱今釋》見遺,診餘披讀,如
獲南針。于冬季即投入遙從部,函牘受業,不啻親炙。今春,于是攻之益力,尤欲
于醫學有所發展,不致辜負我夫子誘掖裁成之意。

從丹毒說到象皮腫
丹毒是一種急性傳染病,除急性傳染病之一般症狀,如寒戰發熱,頭痛口渴,
甚則神昏譫語等等而外,有本病之特殊症狀見于皮膚及粘膜,發紅、發腫、發晶亮
而疼痛。此種特殊症狀發于顔面者,即古醫書之大頭瘟,病重者,腫大如猪頭,使
熟人望見亦不相識。其發于軀幹、腰、腹、臀部者,即古醫書之赤游丹。而發于下
腿(脛)者,國人皆呼爲流火。此病像流行感冒一樣,患過一次之後,幷不形成免
疫性,反而增强其受染素質,故越是患感冒的人,越容易感冒;越是患過丹毒的人,
越容易再患丹毒。此種情形,與天花、白喉、傷寒等,剛好相反。天花患過一次,
終身不患第二次,白喉傷寒等患過後,亦可能終身免疫也。
用中藥治丹毒,于對症方中,加貫衆 9 克,極效。例如大頭瘟,用普濟消毒
飲(黃芩、黃連、太子參、橘紅、玄參、甘草、柴胡、桔梗、連翹、鼠粘子、板藍
根、馬勃、白僵蠶、升麻)加貫衆,不過一二劑,紅腫即淡而縮,續用貫衆,刻日
可愈。惟有脛丹毒(流火)雖重用貫衆,加牛膝木瓜等引經藥,競絲毫無效。脛丹
毒又喜在原發部位再發,古醫書所載治流火的方法,用井底泥或洞底泥塗敷。
大脚風,西醫稱爲象皮腫。脛丹毒與象皮腫不同,脛丹毒紅潤晶亮,皮膚緊
張而顯得菲薄,象皮腫則灰黯皮糙,臃腫而顯得肥厚,有橫間的深入皺紋。有鄉人
患此,試從陸定圃《冷廬醫話》中,檢出一首外治法,用晚蠶沙、海桐皮、木防己、
片薑黃各 9 克,茅白術各 3 克,煎湯熏洗,須連日長期用之雲。遂按原方五倍其量
爲一劑,熏洗了兩天,其腫居然大退,已無象皮腫灰黯之色,而變爲紅潤光亮,患
者競如常操作矣。

答張君希雄
答一,其病胸悶而嘔。胸悶即胸肋苦滿,乃柴胡所主症狀。自王孟英畏柴胡,
市醫多不敢用,遂令濕成爲極難速愈之病。若初期用柴胡劑得當,少則七日,多則
十餘日,痊愈矣。
答二,白痦因有汗發熱持久而生,謂之“汗疹”。市醫認爲病毒發泄,固非。
惲鐵樵先生認爲服石斛所致,然所見盡有不服石斛,居然而發白痦者。既因汗熱持
久所生,則雖非藥所直接造成,亦是藥所間接造成。若使用藥熱退痦即不發故也。
答三,口甜在舊說爲濕證,其說可通,大概因舌有厚苔所致,厚苔爲因胃腸
有病變所致,胃腸有病變,則吸收起障礙,是即所謂濕矣。答四,米與麥皆可食,
無關係。惟病重時患者不思食,若思食,亦忌難消化之物耳。
【附】張希雄問
問一,濕溫初期,有無效方,能使其不發疹痦而速愈?
問二,時醫治濕溫,每見疹痦發出七八次者,不知是病之自然傾向,抑爲藥
所造成?
問三,濕溫症多發口甜,是何病理?
問四,敝地名醫遇濕溫,必嚴禁米食,囑飲麥粥,患者對之,苦楚萬狀,不
知米食與此病究竟有何關係?

答鄭君力庭
承下問炎症當屬熱性,而仲景方有用薑附熱藥治之者。鄙意當分三層解釋:
其一,炎症既成,其局部多屬熱。然其原因多爲寒,例如氣管炎、咳嗽、腸炎、腹
痛下利,多因感冒受寒而起,既寒之後而發炎,宜溫之則炎止矣。其二,炎症産物,
在中醫理論上多屬寒。例如胃腸炎之粘液,在中醫爲痰飲。子宮陰道炎之粘液,在
中醫爲白帶,皆屬寒。治療之法,頗有不直接祛病,但祛除其障礙自然療能之物,
而病自愈者,常常有之。用溫藥祛除痰飲、白帶等有害物,則自然療能更易發揮其
效力,而病自愈矣。其三,時醫對藥性冷熱之觀念,根本上太固執,須喚醒。藥性
大寒大熱,不可假借者極少。多數皆對于症候病態而得效,非以其寒熱取效。是故
仲景方中,生薑、半夏諸瀉心湯,乾薑與芩連幷用。附子瀉心,附子與芩連幷用。
越婢加附子湯,附子與石膏同用。承氣湯用硝黃之寒,不妨同用厚朴之溫。凡此皆
藥性對于病症有特效,非取其寒熱也。若以時醫眼光視之,鮮不議其寒熱夾雜者,
不知自己對藥性寒熱之觀念太固執,非醫療之真際也。吉益東洞謂:“藥無所謂寒
熱。”其言矯枉,不免過正。然正可以喚醒時醫之錯誤觀念。以是三者,則炎症用
熱藥,自有其取之理矣。鄙見如此,高明以爲如何?
【附】鄭力庭君來書
淵雷先生大鑒:山河遙阻,未克親聆教益。近購讀大作《傷寒論今釋》及
《金匱今釋》,欽佩萬狀。惟內中稍有疑竇,乞賜明教。讀今釋內嘗有謂炎症者,
如腦膜炎、肋膜腹膜炎症等,既雲炎矣,無論局部或全部,當屬熱性病。何以仲景
方中而有用姜附辛熱性藥,即可見效者。此鄙人之疑點,希教正爲荷(中略)。鄭
力庭拜啓。

答通問部學員孫光祖
所病手脚麻痹,是心臟衰弱,噴血之力不能及遠,手脚距心臟最遠,其靜脉
血不能還流而停滯,于是該處知覺神經受靜脉血中廢料之刺激,又不得新鮮動脉血
之營養,遂成麻木。將手脚伸直即已者,伸直則靜脉血管條直,而血之還流較易,
又因伸舒之動作,靜脉管受壓力而易于還流故也。病發于夜眠時中,夜眠則血行更
緩,且行于裏者多而行于外者少,即“衛氣晝行于陽夜行于陰”之理。衛氣本指體
溫,然體溫隨血流行,衛氣行于陰,可知營血先自行于陰,此處陰陽乃指裏外也。
以上據所述症狀以論斷,若所斷不誤,則麻甚時當微腫,試向上揉搓之,則麻愈當
更速。此病幷不直接的生命危險,無須恐慌。用藥須强心益血,助血暢流于四肢。
用當歸四逆湯加味,擬方如下:
當歸 9 克,細辛 2.4 克,幹地黃 15 克,桂枝 4.5 克,木通 3 克,生芪 9
克,赤白芍各 4.5 克,桑枝 9 克,炙草 3 克,黑附塊 9 克,紅棗大者 4 枚。
每日一劑,連服六七日。
【附】孫光祖問學生患一手足麻痹病,將愈兩月,服藥打針,全不見效,
未】、是何原因,深思焦慮。茲將患病之原因及症狀,略述于後。
(1)得病原因:生于本年(1935 年)舊曆正月二十,至個市礦區視察。當起身
之初,即步行山坡十餘裏,汗流浹背,精神疲倦,遂乘馬而行。是日夜間,即覺身
體不適,難于安枕。次日夜間,即患遺精。遺後左手由脉口以下,即麻木不仁,似
覺腫脹之狀。忽然驚醒,用力將手伸直,倏然即愈。生初以爲手被身體覆壓,血脉
不能流通,故爾有此現象。自此以後,繼續發現次數,不惟左手如此,而右手右足
亦然。遂急延醫診治,據醫雲:系步行山坡之際,偶然乘馬,汗出當風,濕伏肌腠,
汗液不能外達,血脉不克內流,故有此病,醫書名曰:血痹症,用金匱黃芪五物湯
治之,不效。又用他方加减治之,亦不效。再請西醫打針服藥,亦未痊可。
(2)現下病狀:舌苔微黃而膩,脉搏遲緩而澀,小便微黃,飲食如常。晝則
安然無恙,夜至睡眠後,兩手自腕骨以下,即麻木不仁,偶然驚醒,將手伸直,即
行痊愈。一月以來,莫不如是。因此憂心如焚,坐臥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3)此病疑問:①此病晝輕而夜重,是何原因?是否晝爲陽而夜爲陰,陽動而
陰靜,動則血液流通,靜則血液停滯?② 此病忽而左手麻痹,忽而右手麻木,究竟
是血痹症,抑或是行痹症?③ 血液循環至腕骨,即不能通達手指,是何原故?是否
肌腠伏濕而阻止,抑或是血液混有毒物而障礙?④ 此病須經若干時日始能痊愈,尚
若不愈,將發生何種危險?以上病症,懇祈夫子詳爲解答其原因究竟,幷擬治療方
法數則,俾便遵方服藥,以冀斯疾早日痊愈,則感激不盡矣。

答函授部學員張公讓
答一,陰虛發熱之所謂陰,吾前次答爲體液,然非水分之謂,其主要乃是蛋
白質。生理食鹽水但能稀釋血液,形式上增加血量,以免血壓低落耳,絕不能增加
營養,故可以救急(與四逆證時用之),不可以根本治愈陰虛。陰虛系慢性病,生
理鹽水用于急救虛脫,所舉霍亂之例是也。至于霍亂用生理食鹽水後之體溫上升,
若升至常溫,不過血壓恢復而體溫亦變。若升至常溫以上,乃血管中驟來外物刺激
之反射,似無深理。
答二,陰虛證用滋陰藥,除却本病絕對不宜溫藥,如肺結核者外,本不宜一
味寒凉。市醫不知,往往因此戕賊生氣(生氣即陽氣),即肺結核,熟地、當歸之
微溫,尚所不忌。至于極期之虛脫,遑論四逆湯辛烈傷陰不宜用,即四逆加歸地之
類,亦已無及。所以然者,滋養藥入腹,須陽氣爲之消化運輸。陽氣之發生,須有
燃料,即所謂陰。此時體內僅有之陰,已不堪複燃,而藥中之陰,複萬萬不及補充
故也。故四逆回陽,只宜于急性病陰氣未竭者,而陰陽兩衰之病,圖治宜早也。
答三,吾綜合讀書治病之知識經驗,得一概念:凡血液中之病毒,血液起抵
抗時,自身與毒化合,于是一部分血液失其固有性狀,而成爲瘀血。即使不與毒質
化合,而用他法抵抗,則抵抗之後,亦有一部分血液敗壞,如物件之廢舊者然。因
與平常新陳代謝不同,故亦爲瘀血。概念如是,惜未得翔實證明。凡上述兩種瘀血,
桃仁、紅花有排除之效。然則桃仁、紅花之排毒,爲問接而非直接者。問中所舉菌
毒諸病,若病理機能上無上述之瘀血者,桃仁、紅花無能爲力。惟敗血病之輕者,
有相當功效,以其正是上述之瘀血故也。
答四,桃仁、紅花雖不峻,究是攻破藥。適用于陽證實證,不適用于陰證虛
證。以中醫術語判靜脉瘀血,明明屬陰證虛證一面,此非桃仁、紅花所治也。謂二
藥能平動脉充血則可耳。且癲狂是否爲腦靜脉瘀血,亦大有疑問。《醫林改錯》喜
用桃仁、紅花,是王清任偏執處,其方雖多有效,吾儕仍不可不擇。
【附】張公讓問
一問,陰虛發熱之理,先生謂爲體液被灼,滋陰可愈。然則西醫之生理食鹽
水亦可以解熱,其補充體液則一也。先生以爲如何?(常見患者如霍亂,注射生理
食鹽水後,體溫上升。西醫謂爲特异反射,仍不能明言其理。中醫或有較滿人意之
答覆也。)
二問,陰虛之滋陰。生以爲初應用甘凉(生地、玄參等),進應甘溫(熟地、
當歸、元肉等)。陰虛失治,是否有此等級?(似乎《傷寒今釋》上有用四逆加歸地
之說——景岳方。)
三問,桃仁、紅花一類破血藥之功效,能排除血中毒質否?中醫把月經血看作
瘀血(西醫無此觀念)。瘀血不除,要生種種大病。桃仁、紅花能排除之,是清毒
作用。但能否清解其他毒質?觀既往治驗,似乎可以。如:狂犬病用下瘀血湯。鼠
疫病重用桃仁、紅花.皆是清解血毒作用。但是其他一概血中毒質,如:菌毒、尿
毒、敗血病、白喉、傷寒等等,桃仁、紅花等一類破血藥,有無清解作用?
四問,桃仁、紅花等一類藥又能解除靜脉瘀血,通暢血行否?《大衆醫報》九
期、十期,某君謂《醫林改錯》之癲狂夢醒湯,重用桃仁 24 克,治癲狂神效。謂
癲狂由腦靜脉瘀血,桃仁能解除靜脉瘀血,通暢血行,是人參附子一類强心藥之事,
無與桃仁、紅花。其有功效者,或解除血中毒質之故。先生以爲桃仁、紅花等有解
除靜脉瘀血,通暢血行之功否?

答函授部學員施惠民
《傷寒論》所言,包括多數急性熱病,幷非專論腸傷寒。其論太陽不可下,
乃指有表證者而言,非謂起病三日以內。其用承氣,亦指有下證者而言,非謂腸傷
寒二三周之候。是傷寒論之下法,與腸傷寒之禁下,本不相悖。近人誤認傷寒論專
論腸傷寒,遂發生宜下與禁下之疑問。湯本之《皇漢醫學》,即坐此失。至就臨床
實驗而言,則腸傷寒者,市醫所謂濕溫(宋以前所謂溫濕者,乃別是一病,非腸傷
寒)。其病初起多不見太陽,病久亦不見陽明下證,乃多數始終屬少陽部位。既是
少陽,則不發汗,亦不攻下,實際上與西醫之治法更不相悖矣。
西醫于初起病時用瀉藥,被就其生理病理知識而論,則蕩滌腸內容物,宜與
病體有益無損。不知病有表證者,誤下則大壞事。蓋用藥治療,無非助人體自然療
能之抵抗,非藥力自能敵病也(多數如此,亦有少數直接除病之藥)。表證者,自
然療能欲祛病毒外出于肌膚之現象。例如腸傷寒雖無真正表證,然初病時,菌不在
小腸而在血。菌既在血,則祛之使從汗解,較爲直接簡便。若强欲下解,則擾動內
臟,傷元氣矣。譬如盜在大門口,當驅之從大門出,勿令通過內室,若驅之從後門
出,通過全屋,則多少不免有損壞也。若謂滌除大便,與自然療能之趨勢無關,則
正複不然,身體是整個活體,此呼彼應,關係極靈敏而密切。當大便之時,縱令安
坐于便桶而前置桌子,决不能同時搦管作書,或飲啖食物。非嫌其臭穢,作書飲啖
則大便不下,大便下時自不能做書咽物也。可知身體專注意于一種工作時,他種工
作必暫時停止。若勉强從事他種工作,必影響其原工作。古人有五官幷用者,乃少
數之少數,非可論于一般之人。由是言之,施用瀉藥,必妨礙表證無疑。初病時有
表證用瀉藥,是與自然療能故意相左,違反治療之原則矣。彼不依表證,故用瀉藥
如此。其治通常之急性熱病,每不如中醫之穩而速,其原因不止一端,而輕易用瀉
藥,要爲最大原因之一。不然,中醫所治之濕溫,腸穿孔者絕少。西醫治之,則惴
惴然惟恐穿孔,防之無所不至,而時或仍不能不穿,此初病時誤用瀉藥之故也。又
西醫書稱,歐美人患腸傷寒者多下痢,故易穿孔。華人多便秘,故穿孔者少。豈知
歐美人所以下痢,正因初病即求西醫,或用瀉藥之故。華人初病時多就中醫,故無
由誤下,乃免于下利穿孔之危耳。腸傷寒雖不多見表證,然未有下證而下之,乃是
損傷正氣之事也。至發表之主要作用是祛毒,然解熱亦無損于病。
【附】施惠民問
中西醫相反的理論,祈夫子解釋:傷寒,西醫遇此病,在起病三日內,必用
甘汞瀉之。過三日以後,則絕對不得用瀉劑。但中醫遇此病,有惡寒發熱時(太陽
時)則用發汗解熱劑治之。至稽留熱時(陽明),用承氣輩下之。豈非兩者適得相反?

答函授部學員謝良毅
腦膜炎主藥黃連、膽草,輔以犀角、羚羊等,惲鐵樵先生之法爲殊勝。
百合病,或是癇之類症。狐惑則非癇,爲其以蝕咽蝕肛爲主證也。
詳弟目見耳聞之陽毒,殆是猩紅熱,而《金匱》之陰陽毒究是疑案。其用養
陰清肺湯而愈,作麻疹治而死者,殆皆偶然,非藥之功罪。或是斑疹傷寒(發斑)
誤作麻疹治,則有死之道矣。
診斷治療講義中有此項文字。但倉猝編成,必多墨漏耳。
【附】謝良毅函
敝省二月(1935 年)間,曾一度發現流行性腦膜炎,傳染區域頗廣,但不久
即行消滅。計患者以牧人最多,平民甚少。據邕埠統計,患此症者二十七人,生還
者僅十二人,死亡率居九分之五。當此症發生之時,各地中醫研究所,曾經深切究
研,布散傳單醫方等,惟釋病理及擬主方,各有殊异,是中醫之一大缺點。
《金匱》百合病與狐惑,同是腦神經衰弱,腦部常起虛性興奮而充血所致,
一如所釋。二條之所以分,蓋以病無端緒,不見病灶者爲百合,若病灶見于咽喉及
腸髒者爲狐惑,二者皆以症見神經疾患爲主。然則百合、狐惑之爲病,竟與近今癇
病有時不別,意忖二者實皆癇病之一,蓋癇病之主要證,亦同是神經疾患,其幷發
症甚多,病者因神情恍惚,診斷頗難,然病中腸胃不健,大便黑如烟煤,至爲常見。
是癇病幷發症,原有多種,百合狐惑,特其中之一否?
陽毒喉痛,毅所目見者一人,耳聞者二人。喉痛與發寒熱,皆同時幷見,斑
點于三四日後始見,目睹及耳聞者各一人。皆用養陰清肺湯加减治之得愈。惟薄荷
每帖用至 9 克,生地 30 克或 20 克,皆六七帖後始痊可。其一人作麻疹治死。
近來漸覺疾醫之道,漸涉漸難。若效時下五行生克用事,則恐藥不中病,若
刻求過深,反茫無頭緒。且中醫藥性,誠爲所言,其效多不在單味之藥,而在多味
之複方。漢代以降,藥方不下萬千,其中具有確效者固多,而假設姑擬者,亦非少
數。若一一試驗,雖終其身亦未能。尤其病非一方所能愈者,至爲常見。故試方之
難,難如涉海探珠。是以近來多注意于用藥與藥證,庶得决方之道。惟學力知識,
俱嫌不足。夫子智慧過人,近如漢儒訓詁,遠及歐西之學,無所不通,乞于學業期
間,將此項用藥標準,研究所得,及其研究方法,一示吾儕,使得從此繼續研究,
俾施用有法,進退有序,天下後世之患者,雖不經夫子一手治愈,然其愈皆夫子惠
之也。

答函授部學員郎桂生
答一,《金匱》虛勞,不盡爲陰虛,是也。肺痿爲陰虛,亦是也。謂“總名
爲虛勞者,因皆屬虛而火動之症”則非。虛勞但謂因勞而虛,幷無火動之意包含在
內。不得因勞字從二火,而指爲火動也。知此,則下文云云,皆不成問題矣。“水
逼火上炎”更不能成立,吾嘗論:舊說所謂“陰盛”者,其陰分幷非有所剩餘,不
過陽弱不足配陰而已,陰既非剩餘,安有逼火上炎之事,且水如何能逼火上炎,豈
非太渺茫,此症只是虛陽欲脫耳。陽性向上,故其說有上炎之象也。然此別是一事,
非所釋《金匱》之虛勞,亦不可謂《金匱》虛勞中絕無此症,其謂虛勞或宜補陰,
則仍是也。
答二,此恐是肥胖病(中醫無此病名,因向來不以肥爲病故也),非胃弱脾强
之謂,藥之可以稍健,而大要在于衛生攝養。
答三,蒼白術固可用,然須隨其症與他藥相配,不能專持術。
【附】郎桂生問
一問,金匱中之虛勞篇,似乎非是陰虛而熱之病,而肺痿似乎是陰虛而熱。
中醫總名其爲虛勞者,因皆屬虛而火動之症。然雖皆火炎上,而一是火衰(即陽虛
也)而致。水逼火上炎,乃假熱也。一是水衰(即陰虛),水不能鎮火,致火上炎,
非假火也。故陽虛性虛勞,宜建中湯(即虛勞篇內)等,而陰虛性宜保陰元味湯等。
不知夫子以爲如何?祈指正。
二問,有禀質素虛,其弱由于父母之遺傳。胃弱而脾强,受納不能加多,且
極易上逆,見嘔吐之症,然吸收之機能尚健,肌肉尚較平人肥壯。近年來,因勞而
現虛症,其人雖肥壯,然不强健而結實,平日每易發痧,見頭痛嘔吐等象。此等病
可否賴藥力而入健康之途乎?
三問,又有胃强脾弱之症,食說痰多,四肢肌肉不見强壯,蒼白術不知可使
之轉佳否?

答函授部學員林隱濱
答一,是腦受傷非脊髓傷。女孩之病,蓋是腦出血,所謂真中風,而非脊髓
之病矣。撲地時,腦部直接受震,因撲地驚恐,則腦部充血,有此兩種原因,乃于
睡眠時,腦血管破裂矣。;凡腦出血多有起于睡眠時者,其理由未詳。
答二,不關腦神經興奮之速度,撲下時雖震驚,血管則未裂。其後震雖停止,
驚意仍在,腦部繼續充血,故管裂而出血。其睡後必作驚恐惡夢故也。
答三,半身震掉,是腦中血管破裂出血所致。
答四,出血處,血漸被吸收,則病狀次第漸除,此須經過若干時日,非關停
止服藥。
答五,冷是血循環障礙,而感覺不病,當是病灶不在大腦之感覺部故。答六,
將手舉起,則靜脉血易于回流,故腫退。
答七,病勢自如此,非治療之誤,其他可等候內科講義中之腦出血讀之。若
脫出肩關節前,腦出血已愈合,其不動與冷,乃神經血管被牽掣所致矣。
答八,莊某男孩,亦是腦溢血,大腦只可知覺運動。因交感神經不病,故血
脉如常。
答九,已不成問題。因是大腦病,非脊髓病故也。
答十,左俯病反在右,因右邊之肌肉寬弛故也。亦詳見內科講義。
答十一,似尚可醫。
【附】林隱濱問
隔鄰女孩,年方三歲,與其母相戲于臥床之上,時在上午八時,其女孩嬉戲
方酣,踴前撲向其母背上,偶失手而撲下地,乃大哭,母急抱起,多方誘騙,哭息,
是日仍嬉竟日,及晚睡熟,子夜半時忽然半身震掉,比及天明,其頭右俯,右手足
不舉,此成爲半身不遂之腦出血病矣。乃延西醫診治,服藥不效。因多延中醫治之,
其斷語則多歧,有稱血虛者;有稱氣閉不行者;有稱氣血俱衰者;有稱傷骨者;有
稱中風中邪者,然服藥皆補氣活血之類,而亦罔效。因停服藥及至月餘,其頭能舉
仰 i 足亦安步,獨一手仍自若,然尚能知痛癢寒暖之感覺如故,因再多方訪問內外
名醫,江湖術士,再行治療,更行變壞。因其肩胛鎖骨與肱骨頭脫離。于今三年矣。
然伶俐异常,而雙手全冷,且嚴冬時,此手久垂則腫大,須以繩高持之及以棉布包
裹之,則複如故。噫,此女終成廢人矣,不亦大可悲乎!
一問,女孩之右手不舉,爲似乎脊腦經之右根運動束一部受傷,則何故不予
撲後即行發現,必待之夜半熟睡始發?
二問,腦經興奮之速度,每秒種行 120 米,何此女孩之運動腦經改變,如是
其遲,豈腦經呆鈍乎?若其呆鈍,應不能嬉戲竟日。
三問,手足不舉之病,必須震掉始發,是何原理?
四問,半身不遂之病,有醫治數日不效,而停藥至月余,何頭能舉,足能步,
獨一手仍不能舉,此爲腦經上之何變化?
五問,右手不能運動且全冷,獨痛癢寒暖之感覺如故。手冷爲氣血不升,腦
經當先養,故不能運動,此無疑義,何獨痛癢自如?
六問,嚴冬時其手冷,直垂則腫大,必用繩高持之,以棉布包裹之,仍冷,
而腫則自消,是何原理?
七問,半身不遂病,停藥後月餘,頭足能動自如,獨一手不舉,治療上不知
有誤否?以上諸問,則拜賜多多矣。
又,莊某,小男孩,出生才十一月,于前五日夜,與其母熟睡臥床之上,至
夜半,其孩返身撲下地上,大哭。母聞聲急起抱之,多方誘騙,哭始息,忽見其頭
左俯,左手足不舉,亦不知痛癢之感覺,比及天明,其孩之頭略能動,然尚不復舉,
而手足仍不能動。急延一中醫治之,渠斷言曰:脉與色未有他變,獨一手一足不動,
殆無可醫治也,不過,且用生葱數根炒酒,溫而擦之,或可複手足之自動,然試之
無小效,現正多方訪問名醫治之。
八問,據此中醫之言,爲脉與色未有他變,則腦經得仍舊維持血行之序,獨
失此運動與感覺,此爲腦經上與血養有何關係?
九問,失運動與感覺者,爲混合腦神經受傷,然頭部不見有混合腦筋所布,
亦何故受罪,豈累及中樞性之運動腦經乎?
十問,左半身之知覺運動,大腦右半球司之,今此孩之頭既受累及,何不右
俯?
十一問,依此孩之近况,不知有可醫治之希望否?

答函授部學員華覺民
答一,背寒不能謂與脚氣無關,雖非脚氣主症,然脚氣有惡寒者,且以末梢
神經感覺之异常爲主症,中藥方有用附子者,皆可知背寒亦從脚氣而發。
答二,所明知者末梢神經發炎,因發鈍麻疼痛,心臟非一定衰弱者,則麻痹
之原因,不是循環,乃是脚氣病病毒所致。鈍麻何以多見于脚手口唇,其理難曉。
然不限于此三處,亦有及于胸腹內臟(心及橫膈膜)眼瞼耳郭等處者。
答三,幹者爲萎縮性,常致十分瘦削。濕者爲水腫性,然濕者一旦尿量大增,
有腫悉去而見奇瘦者,則兩者既無截然的區別,亦難分輕重。此病以濕困爲助因,
雖幹性者亦爾。至水腫乃病理上一種症狀,實非外來水濕所致。治法于濕性者兼利
水,主藥則同。別有心臟性一種,則宜强心爲主。
答四,相傳如此,未知其實。然鶏鳴散重在露一夜。露則藥力之和合上或有
變化,露後不須溫,非謂必須冷服也。吾住上海,煤灰蔽天,不可露,往往不露,
不冷服亦欲。
答五,心臟及橫膈膜皆麻痹,故循環呼吸俱障礙,既麻痹,當然見心動衰弱。
然所以麻痹之故,有屬實不屬虛者,沖心症有時宜下劑,可見也。既是實,即不得
謂爲心臟極端衰弱(病此時雖愈,明年濕夏,防再發)。
【附】華覺民問
一問,溫地中西醫,皆謂背寒與脚氣病無關。然生難過中自覺先發背寒,繼
則有冷氣一股,由腰而下,以達于膝,每發皆然,則多少總有點連帶性,敢請一問。
二問,脚氣病著手足麻痹,是否爲心臟衰弱噴血之力不能及遠之故,抑或爲
末梢神經受靜脉血停滯所發生廢料之刺激而致然,其口吻鈍麻,亦爲脚氣病之顯然
症,亦同此理否,然何以不再見于他部分?
三問,脚氣病有幹濕兩種,其屬濕者下腿有浮腫之象,幹則無之。生所患即
屬幹性,浮腫爲水濕之征,是否爲脚氣病而兼有水濕者。然一般醫工多謂幹重于濕,
窮詰之,則又不能說出其所以然。敢懇剖析,以祛疑惑。再者,幹濕脚氣之治法有
無差別?
四問,藥有須冷服者,據生所知,一爲爲治嘔藥,恐熱飲有刺激胃之興奮;
一爲真寒假熱症,須以薑附祛其寒,而有恐熱飲有促進上熱之現象也,鶏鳴散雲須
冷眼乃有效。此理未知,請解釋。
五問,脚氣沖心,是否爲心臟極端衰弱之現象,抑另有病毒上沖而致然?請指
示。

桂枝湯新解
——正氣抗病的症候爲治療上惟一根據
發表解肌是治傷寒太陽病的方法。太陽病是熱病最初顯現的症候群,太陽的
症候爲“頭痛,項强,脉浮,發熱,惡寒,骨節疼痛”,此中發熱惡寒爲感受病菌
後之普通反應。故注射防疫針者皆見發熱惡寒,骨節疼痛又是發熱惡寒的結果,惟
頭痛項强是正氣上沖的表現,脉浮是正氣外趨的表現。我們須知上沖即所以外趨,
正氣外趨是要出汗。發表解肌之藥,所以助正氣達出汗之目的也。細菌學證明多數
熱病初起時菌毒在血液裏,出汗與小便,皆能排除血液中的廢料或有毒物,而出汗
爲更直捷、更排除得多。由是言之,太陽病之發表解肌,乃所以助正氣排除菌毒,
使從汗液而出諸體外也。出汗,當然不能把所有菌毒完全排除,然其妙處,正在排
之不盡,爲什麽呢?菌毒排除了大部分,則僅留于體內者不足以危害生命,適足以
引發抗毒力,其功效與注射防疫針無二。太講衛生而不接觸病菌,則抗毒力永不發
生,不能抵抗意外之感染,不及注射防疫針,使體內受到菌毒,反來得安全。
麻疹、猩紅熱、痘瘡諸病,必須疹點透發于皮膚,否則不愈,故其病始終不
離太陽,而始終宜發表解肌。以上諸病,皆由接觸傳染,而以將愈時之落屑期中傳
染力量大,昔時布種天然痘者,且取痘痂研末,納于受種者之鼻中,其人即迅速得
病而出痘。可證此等病之疹點瘡痂,正是從血液中排出的菌毒。于此可知發表解肌,
亦正是排除菌毒了。
再證之以流行感冒之咳嗽、發熱兩型,亦屬極易接觸傳染之病,亦始終爲太
陽而宜發表解肌者。夫病毒細小,則甚易竄透血管而入于汗腺,則甚發表所排出者,
不但菌體之毒素,當亦有菌體在內,故極易接觸傳染也。基于上述理由之結論,則
發表解肌,實非祛除風寒,乃是祛除菌體菌毒耳。但若謂“中醫所謂風寒即是病菌
”,則又不免有錯誤。
《傷寒論》中,太陽正方,無不用桂枝者,其不用桂枝之方麻杏甘石等,已
非真正太陽病矣。太陽既鬚髮表解肌,發表解肌既是排除血中的菌毒或菌體,可知
桂枝湯中的桂枝,有排除菌毒、清滌血液之功矣。生薑佐桂枝以發表,甘草、大棗
舒攣急而調味,甘草又有增加藥力之功,皆不煩言而可知者。惟有芍藥一味,僅亞
桂枝而亦居于主要地位,果何所取而用之哉?或謂“桂枝湯證自汗出等藥,味酸性
斂,用之所以止汗”,然葛根湯證無汗,何以亦用芍藥?且古今自汗盜汗之方,從
無用芍藥爲主藥者,可知芍藥非所以斂汗矣。吾于是遍覽諸本草而深思之,得鄒氏
《本經疏證》之說,然後知桂枝、葛根等湯之用芍藥,乃別有精義,而適合于今日
病原細菌學者。《本經》雲“芍藥除血痹”,《別錄》雲“芍藥通順血脉、散惡血、
逐賊血”。姑不必細繹其文句,然芍藥之功效在于血液,已可斷言。太陽病之病毒
既在血液中,則太陽方用芍藥,乃極合理之事。惟其詳細情况,尚須研索,吾推究
至此,深覺鄒氏《本經疏證》之精善。鄒氏雲:“芍藥能破陰凝,布陽和,陰氣結,
則陽不能人,陰結破則陽氣布焉,是布陽和之功,又因破陰凝而成也。”又雲:“
能破能收,世之人徒知其能收,而不知其收實破而不泄之功也。”蓋若干種菌毒,
喜歡與人體內某種細胞結合,例如腦脊髓膜炎菌、破傷風菌,其毒素皆喜與神經系
之細胞結合,是也。如此等情况,菌毒有所結合者,其病必比較的難愈。多數熱病
初起時,其毒素既在血液中,則與血中某種物質結合,乃極爲可能之事,既有所結
合,則單用桂枝以發表解肌,難以排出體外,必須他藥分解其結合使游離,然後桂
枝得成其排毒之功也。據鄒氏之說,知芍藥能分解血液中結合之菌毒。血屬陰,凝
即結合,故日“破陰凝則陽氣布焉”。芍藥但能分解而不能排除,故日“破而不泄
”。鄒氏之時,全無病毒知識,僅憑古書與臨診上之觀察體驗,而其言如此,吾儕
安得不佩服而尊重之耶?
鄙人之經驗,凡不需要芍藥之太陽病,如麻黃湯證、大青龍湯證,病狀雖似
來勢汹汹,然一經發汗,可以霍然徑愈。獨至桂枝湯、葛根湯、小青龍湯諸證,病
勢似乎幷不重,反而比較淹滯,不能藥到病除,今知乃菌毒結與不結之故耳。
以上太陽方用芍藥之理,乃鄙人近日經苦思力索而得,一旦得之,真是通體
暢快!又,桂枝一藥,溫熱派醫及一般社會,皆認爲猛烈大熱而不敢用之,若在夏
日,尤其視爲禁藥。其實是極和平、極有效之藥。近來舍間子女三人,輪流普發痧
子,皆在大暑大熱的時候,其證:顆點不分明,稠密、紫黯而乾燥無汗,其中二人
且兼下利,此是極危險的證象,但三人皆不出十天而全愈,所服之藥,皆是桂枝、
麻黃、葛根一類。鄙人又試過荊、防、羌、獨、蘇葉、薄荷、桑葉諸藥,功效皆不
及桂枝十分之一,是故表證欲速愈,非用桂枝不可,毫無可怕之處也。
編審招萼華主任醫師按:理論創新,經驗寶貴。

調胃承氣湯新解
調胃承氣湯爲瀉下之劑,其藥味爲大黃、芒硝、甘草三味。甘草非本方之主
要藥,可暫置勿論。大黃、芒硝之性效,俱經科學證明,可據之而略言焉。
新藥利雲:大黃,爲蓼科植物大黃之地下莖,其性效①專于刺激腸管以亢進
其蠕動,增加其粘液之分泌,使腸內容物迅速下移,以致瀉利。②其刺激頗緩和,
僅限于腸管內壁之表面,故瀉利而腹不甚痛。③腸蠕動亢進時,常引起腸部之充血
及炎症,馴至其鄰接臟器充血,女子則引起月經過多、崩漏、早産等病。(其性效
共列六條,余三條從略)以上三條,與本草所載主治適相符合。
考之本草:
《本經》雲:大黃破癜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
調中化食。
《別錄》雲: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大明雲:泄壅滯。
甑權雲:利大小腸。元素雲:瀉諸熱不通,除下焦濕熱,消宿食、瀉心下痞滿。按:
以上皆新藥理①②兩條之作用也。
《本經》雲:下瘀血,血閉寒熱。《別錄》雲: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
老血留結。甑權雲:痛女子經候。大明雲:調血脉,利關節。按:以上皆③之作用
也。
芒硝,爲硫酸鈉之含水結晶體。其性效①能保持二十倍之水溶液,內服後,
不被吸收,使糞便因而稀薄。然腸中水分既多,蠕動亦因而亢進。②若服濃厚溶液,
水與芒硝之比例,不足二十倍時,能吸收體內水分,使腸粘液之分泌增加,以自稀
釋。③服後絕難吸收。然若內服少量而安坐靜臥,則亦徐徐吸收。若此者,不發瀉
利而顯利尿作用。④能亢進門脉管之血行,組織液之流通,影響于肝臟之營養。故
能治充血及膽石黃疸等肝臟疾患。⑤對于熱性病及遠隔臟器之炎症,有消炎作用。
惟腸壁內外有炎症或潰瘍者不可用。
考之本草:
《本經》雲:逐六腑積聚,結固留癖。
《別錄》雲:胃中食飲熱結。甑權雲:治腹脹,大小便不通,按:此皆科學
新藥理①條之作用也。
《別錄》雲:停痰痞滿。又雲:腹中痰實結搏。
大明雲:通泄五臟。按:以上皆②條之作用也。
《別錄》雲:利大小腸,破五淋。按:此皆③條之作用也。又雲:通經脉。
時珍雲:下瘰癧黃疸。按:以上皆④條之作用也。
大明雲:治腫毒,排膿。時珍雲:傅膝瘡。按:以上皆⑤條之作用也。
調胃承氣湯合硝黃以成方,一方面使腸中富有水分,既能燥屎,亦當軟化;
一方面急速蠕動以排除之,故瀉下之力甚峻。
舉一例:寒熱虛實爲中醫治療法之綱要,釋以科學名詞,則病之屬進行性者,
爲熱爲實。屬退行性者,爲寒爲虛。機能亢進者,爲熱爲實;衰减者,爲寒爲虛。
充血爲熱爲實,貧血爲寒爲虛。炎症大多數爲實熱,而胃腸之炎症,有時歸人虛寒。
寒之與虛,熱之與實,事常相固。自其物質方面言,則日虛實;自其勢力方面言,
則日寒熱。解釋寒熱虛實,非本篇之範圍,于此略言之者,因中醫認調胃承氣湯爲
寒劑,多服誤服,足以虛人,必審其病證屬實熱,然後用之。此實上文第⑤條之逆
定理,然而西醫固忽視而不言,安可廢中醫而悉從西說哉。
中醫療法中可用科學說明如調胃承氣湯者,十僅三四,其他確實有效而科學
所未知者,十猶六七。中醫學之精要,西醫所忽視而不言者,不勝枚舉,亦不僅寒
熱虛實一端而已。鄙人以爲凡可用科學說明者,皆當如是說明之,中醫學獨有之精
要處,亦當切實闡發之。此于中醫學本身,實有甚大裨益,對于世界醫學,亦有甚
大裨益,豈爲中醫依附攀緣哉。

答高君硐莊
令友貴恙,明是古所謂血淋膀胱。尿道中久慣出血,其破裂之血管一時難以
愈合,別無深奧之病理。凡血證下出者(便血、尿血、血崩),除驟失大量之血有
危險外,皆無生命之險。先生處猪苓湯乃極對證,但久病則一切祛毒攻擊之法宜誠
用,反宜稍參補益以助其抵抗力。今孫君體制既强,猪苓湯亦非十分攻伐之品,予
理似不必更張。今熟思斟酌別擬一方,請轉致孫君試服,其效當勝猪苓,但病經廿
載,當然無一藥乍愈之理,還祈婉告孫君耐心服藥爲是。方意用小品生地黃湯爲主。
此方《外台》似不見,乃出《醫心方》中,複以鄙意加味者。
生地黃 24 克,側柏炭 6 克,煆牡蠣 30 克,黃芩 3 克,塊滑石 15 克,仙遺
糧 18 克,阿膠 12 克(烊入),生草梢 4.5 克。
每日一劑。
仙遺糧即土茯苓,此物人多知治瘕毒,名不雅馴,故用別名。

答函授部學員端木棟如
人參白虎所治者是暑病,非真霍亂。四逆則能治真霍亂,經驗上有吐利不止,
面無人色,汗出肌松(手指已微癟,然因是苦力,尚能勉强扶持,來就門診)。與
大劑四逆湯,明日複診,已頗紅活而神,而吐利亦止矣。又有一人病更甚,服湯輒
吐,不得已,仍請西醫注鹽水治之。由是言之。霍亂就治,服藥能不吐出者,四逆
湯爲保全體液,鹽水爲補充其體液,若體液喪失已多,僅僅保全,已不足維持其生
命者,非鹽水不可,此最爲持平之論,非偏見也。
【附】端木棟如問
觀白虎加人參湯及四逆湯注解,謂能治霍亂。未識霍亂于上吐下瀉後,體內
水分消失,血壓低降,有虛脫之兆時,亦能救否?

答函授學員鄔亮
答一,所流行之病,大概是惡性瘧。然非正式驗血證明,未可輕下斷語,瘧
每于唇鼻見匐形疹,鮮有見紅疹如猩紅熱者,來函雲“如猩紅熱的病”可疑。若非
具紅疹咽痛覆盆子舌三症,未可遽謂猩紅熱,若真是惡性瘧,則柴胡、草果、檳榔、
常山爲主藥,柴胡至少需 6 克,少則不效。常山與紅棗(不嫌補)同用。未有吐者,
服藥須在瘧發前 1 小時、半小時內,否則亦不效。苟無特殊症候,則小柴胡加草果、
檳榔、常山及鮮首烏效。若有特殊證,則不拘一格矣。例如內出血(所雲疹或即
是)之傾向,則黑栀、茜炭等止血藥。熱甚高而汗多且嘔,則白虎桂枝湯。脉數弱
則須强心,須附子。曾有一例,熱至 41℃,且持久,用白虎桂枝加附子竟愈。
答二,此女子初病時是否發熱,若發熱而經水適行,以小柴胡爲主,今服藥
數日始見流行之病證,則初時多用凉藥,恐于月事有妨。
答三,所謂外熱虛象者,不知究是何種證象,未易下斷語。惟吐則往往不相
宜,虛不受補之真相,乃因補劑須經消化過程,消化力弱者,反致脹滿,此時仍須
先補脾陽,附子、肉桂、良薑、故紙、草果之類,繼進膩補,仍須稍加脾陽藥,鶏
鴨魚肉與膩補同視。
答四,麻杏石甘治初起非肺結核之咳,無論畏寒與否皆可用。若令兄之病,
恐非此方所宜。是否結核,來信不言,症亦不具,擬方試服之。
雲苓 12 克,上肉桂 1.8 克,炙紫菀 6 克,炙白前 6 克,炙冬花 6 克,北沙
參 9 克,乾薑 3 克,五味子 3 克,姜半夏 9 克,炙甘草 3 克。
【附】鄔亮問
一問,交秋後鄉間盛行如猩紅熱的病,但超時多現不規則的發作性熱汗,或
寒熱。有一日數發,有汗有疹的日數延長,有時急證如驚狀,或中風狀牙關緊閉者,
二三日便喪命,而鄉間多以清宜化痰爲主,是否即是所謂濕溫症?今西醫謂惡性瘧
疾者治以何法爲標準。此種證死去人數甚多,敢請活命之法。是幸。
編審招萼華主任醫師按:鄉間疫情之嚴重,中醫壓力之巨大令人震撼。
二問,時疫盛行中,一女子年方及笄,經潮初至便成崩狀,日夜綿綿,人既
昏暈,手足冷而面色蒼白。一醫以虛治,謂脉帶浮象,有時症也。便用清宣藥如栀、
豉、苡、杏等兼止血藥品,數日後便見發熱現疹點之時症。此種是否屬正治?
三問,病每見有不納,發熱有汗煩躁,外見虛象,而有肝陽或吐逆等症狀者,
醫生多禁用參芪甘棗等品,是否合于胃虛不受補的條件,抑不受補是指鶏鴨魚肉等
有形之物而言耶?
四問,肺病發熱作咳,畏寒熱者,麻杏石甘湯可用否?此湯亦治初起咳嗽有效。
對于畏寒一點,有礙否?生家兄患咳多日,因夏日病心胃痛,但服雅片伽南香,日
見輕减,而咳即加勤,痰少無血,特瘦甚。住院多日,愈見體弱無力,目下居家日
以童鶏汁、羊肉等品補養,不能得全功,有何藥可止其咳否?祈加教益是幸。

寒與熱
本草經說藥性,每味必冠以氣味。味者,苦酸辛甘;氣者,溫凉寒熱。藥固
必有味,不必皆有氣。非無氣也,取效不在其氣之寒熱也。
中醫學上所謂寒與熱,與一般寒熱之觀念不同。例如,熱水與冷水合幷,則
相混中和而成溫水;溫水、冷水可以加熱使成熱水;熱水、溫水亦可以放冷使成冷
水。而藥性之寒熱則不然,一方中寒熱藥幷用(古方多有之),則各奏其效,幷不
中和成溫凉適中之劑。寒藥久煮熱服,不改其寒性;熱藥經冷或冷服,亦不改其熱
性。質言之,藥性之寒熱,與溫度之高低,乃截然兩事,不可混作一說。藥性如是,
病情亦然。故病情藥性之寒熱,乃包含亢奮、疲憊、走竄、沉靜、刺激、營養諸意
義,與一般寒熱之觀念不同。
病情藥性之寒熱,既非一般寒熱,則知患者體溫之高低不與其病情之寒熱爲
正比例。例如,格陽戴陰證,身熱甚高,患者亦甚至屏去衣被,欲坐臥泥水中。然
其治法,必須四逆湯一類大熱之藥,既用熱藥,則知其屬寒不屬熱也。又如熱深厥
深之證,四肢冰冷,而治法必須白虎、承氣輩大寒之藥。既用寒藥,則知其病屬熱
不屬寒也。夫身體發熱之病,多有須用溫熱藥者,若以體溫之高低,衡病情之寒熱,
則上述治法皆爲錯誤乎?其人苟未死,决無全身悉冷之理,若因不冷而認其病爲非
寒,則世上將永無寒證,而溫熱將永無可用之時矣!
近人多以西醫之名詞學理,以說中醫學,此固溝通中西之好現象,然苟不深
求,則誤會亦由之而起。如炎症爲最常見之病變,其條件爲病所之充血、紅腫、灼
熱機能障礙。充血紅腫灼熱,固有似乎病情屬熱,望文生義者,以炎字從火,尤以
爲炎症必屬熱,决無寒性者,不知事實乃大不然也。試仍舉中醫之治法以明之:下
利之病,殆無不由于腸之炎症。中醫之治法,宜用芩連硝黃等寒者,其病故屬熱;
亦有宜用薑附故紙等熱藥者,則其病反屬寒。咳嗽之病,無不由于支氣管之炎症。
中醫之治法,有宜用麻杏石甘湯一類寒藥者,病固屬熱;亦有宜用小青龍湯一類熱
藥者,病反屬寒。舉此二種炎症,其它可推可知。故炎症在中醫之病情有熱亦有寒,
不可執一。設不知此義,臨病時,有經西醫診定爲某種炎症者,妄認炎字爲熱,恣
用凉藥,則貽害有不可勝言者矣。
不但此也,病用寒藥治愈者謂之熱、用熱藥治愈者謂之寒,于理論上固無不
合,而事實上仍有不通者。治下利之方半夏生薑甘草之瀉心湯,芩連與乾薑同用;
黃連湯,乾薑桂枝與黃連同用。治咳嗽之方,亦有小青龍加石膏湯,石膏與乾薑、
細辛、桂枝同用。此外甚多,不可悉舉,皆一方中寒熱藥幷用者。若是者將謂其病
非寒非熱,亦寒亦熱乎?抑病體之一所寒而別一所熱乎?是皆不通。夫藥有特性,
桂枝超乎寒熱之外,藥有特效,亦往往不拘于寒熱。今欲舉一切病而悉納于寒熱二
大類中,竊恐醫藥問題不如是之簡單也。
或謂炎症急性者屬熱,慢性者屬寒,此亦不儘然。霍亂下利如頃,其腸炎可
謂急性矣,而治之必須四逆湯;肺結核之支氣管炎,可謂慢性矣,而用藥宜溫熱者
絕少。總之,中西醫之名詞病理,其出發點、集中點多不同,欲求恰相主當,可以
取彼釋此者,蓋絕無僅有。故用西法診斷以選擇中藥,尚爲不可能之事。

“桔梗能載諸藥上浮”之辨誤
桔梗,普通用來治咳嗽,治咽喉痛,都有效驗。但是《本草》上記載著某人
的論述,說是:“桔梗爲諸藥舟楫,能載諸藥上浮。”這話是不正確的。
張仲景用桔梗的方子中,桔梗白散與桔梗湯,皆主治“濁唾腥臭,久久吐膿
”,這都是呼吸系統病。近世用桔梗治咳嗽,正是此意。有排膿湯及排膿散,亦皆
用桔梗,而排膿湯中的桔梗用得最重。這兩個方子,雖不說主治何病,然而列入瘡
癰、腸癰篇中,方名又叫排膿,自然是專于排膿了。排膿湯除了桔梗,只甘草、生
薑、大棗三味,這三味皆沒有排膿作用,可知排膿是桔梗的功效。但是白散桔梗湯
所主的濁唾,簡直是痰,不是化膿球菌所釀成的膿,就算久久吐膿,所吐的也未必
是真膿。我于是悟得仲景之所謂膿,是指人體內不當而有的半流動體,上之在氣管、
支氣管,下之在腸,凡不當有的半流動體,皆謂之膿,而桔梗皆有能力把它排除掉。
桔梗既然亦能排除下部的膿,可知“載諸藥上浮”之說是不對了。不過桔梗雖能排
膿,若要排上部的膿,須與貝母、杏仁等治肺藥同用;若要排下部的膿,須與枳實、
橘皮等腸胃藥同用。這樣說來,桔梗不能載諸藥上浮,諸藥却能把桔梗上行下達,
指揮如意。
今年患痢疾的人特別多,在一個月內約有一百四五十人,占了患者中十分之
六七。不過今年的痢疾來勢輕,易治愈,沒有一人死亡。最普通的,從初起到病愈,
約共七八天,這七八天中間的二三天內,所下的完全是凍,不雜一些兒大便。吾想,
腸子裏這些凍,也是不當有的半流動體,也可以用桔梗去排除它。于是,就在黃芩、
芍藥、枳實等痢疾藥中重加桔梗。市醫用桔梗不過幾分,吾却用到錢半乃至二三錢。
結果,凍就下得很多很爽,凍將完時,就有正式的大便伴著下來,這痢疾很快就痊
愈了。吾經過了這一番實踐,益信桔梗的效用是排膿,不是什麽“載諸藥上浮”。
另一方面,把自己的治學所得,結合治病心得,草就一文,爲後之用心于學者,將
有所幫助。

答肖君君絳
承示熱症用附子之例。蓋非真正熱證,其身熱乃虛性神經熱,而與陽明之其
熱灼手者,究自不同。其舌絳乃因心臟衰弱而鬱血,以舌色本紅,瘀血則不作青紫,
而反若絳也。其脉數亦是心臟衰弱之救濟代償。因張縮不能至相當之度,故濟之以
數,猶之虛證之喘,因呼吸不能深長,而濟之以急促也。不爾則寒熱爲具文,而藥
法無標準矣。高明以爲何如?又示鱉甲治脾膿瘍一案,理亦易曉。鱉甲主破瘕堅,
而要略用爲瘧母主藥,是其效特著于脾臟。又本經謂去惡肉,日華謂消瘡腫,而今
之瘍醫,亦用爲催促膿漬之品。以促膿而特效于脾臟之藥,用于脾膿瘍,其病有不
愈者乎。由此推之,《肘後》《外台》以治腰痛,乃非疝痛及坐骨神經痛,亦非所
謂腎虛之痛,乃是急性脾腫而已。此病既經西醫診爲脾膿瘍而又患瘧,則尊方誠的
對之劑,絕非幸中。鄙人治病,若患者自述經西醫所診斷,惜陳君不知利用,乃反
以腎著腸癰治法,殆屬孟浪。西醫遇虛寒之證,歸其原于心臟,故譚君執心臟以論
陰陽,其實中醫所謂虛寒陰證者,賅括全身機能而言,殆未可專指心臟。

醫案賞析
編者按:爲了很好地反映陸淵雷先生醫案收集的來歷,及其對醫案的態度,
我們特選取陸淵雷本人在《中醫新生命》雜志《陸氏醫案》連載的小序和陸淵雷校
閱的《清代名醫醫案大全》一書序文中選取相關部分摘錄如下。
“鄙人爲人診療,向不留方案底稿。前爲上海國醫學院諸生實習計,曾躬任某
慈善機關施診職。患者複診時留下原方,多被諸生取去。一·二八後遷居滬北,辭
去施診職。住址距向日熟識病家太遠,病客驟少。近日遙從同學及本刊讀者,多要
求發表醫案。當接函開讀之際,未嘗不思鈔留方案。比診治時,輒又忘却,且普通
小病之方案,亦無刊載之價值。今酌刊數案,按期繼續。讀本刊者,不少刀圭高手。
如蒙賜教,指其謬誤,幸甚,陸淵雷識。”——錄自《中醫新生命》雜志。
“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夫規矩盡人可得,而巧非盡人可幾。
此工事之所以難善,而况幷規矩而弗得者哉。《本經》《別錄》《大論》《要略》
《千金》《外台》,醫方之規矩也。若夫臨病措方,變化隨心,則神明而明之,存
乎其人,非言文所能盡。故醫工之懍幟遍閭裏,而良醫則曠世而一遇。豈非巧之不
可幾耶……醫案者,良工用巧之迹象,中醫之精粹存焉。江氏之後,繼起無聞,姚
君若琴,輯宋元以後醫案,自許叔微,迄于近代,凡四十六家。顔日宋元明清名醫
類案,既殺青,乞爲校閱而序之……彼四十六家之案,皆熟于規矩而不拘于規矩者,
學者若舍規矩以求巧,則愈入于悠謬玄渺而已,非吾所謂巧也……余知姚君編輯之
意,固深有見于巧之出于規矩,故序之如此。學者讀是書而追溯其規矩焉,醫學由
是而復興可也。甲戌暮春,陸淵雷序。”——錄自《清代名醫醫案大全》陸淵雷序。
從上可知,陸氏認爲學習中醫當注重研讀《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陰
陽大論》《金匱要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中醫經典名著,陸氏將其稱爲
“醫方之規矩也”。同時也教導後學要注意學習名家臨證的醫案,注意醫案之中體
現出來的臨床變化之道。“重規矩而用巧”乃是陸氏選取自己醫案連載,和看待他
人醫案的態度,這種既注重學有淵源,又重視臨床活學活用的態度,放之今日仍然
是非常有道理的。這種態度也是海派中醫很多大師們較爲一致的看法。
醫案賞析部分在體例上采取醫案、案評、按語相結合的方式。其中文中有生
僻字、經典中成藥,或者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則附在按語中說明。案評多摘錄
《中醫新生命》雜志編輯、陸淵雷弟子謝誦穆先生的原文說明。按語爲筆者在研習
陸氏醫案過程中的一些心得。筆者秉持陸淵雷先生“重規矩而用巧”的精神,一般
引用《傷寒論》《金匱要略》《注解傷寒論》《傷寒論今釋》《金匱要略今釋》等
經典書籍作爲理解陸氏用藥的引路之語,盡可能做到依照陸氏本人的思路去解釋治
療方案和用藥規律。另外,筆者于一些陸氏治療較有特色、臨床用藥較有心得的病
證後面,一般再作一個小結,用以解釋多個病案之間體現出來的規律性學術思想及
其相异之處。

傷寒 太陽病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
施寶寶
初診 疹點雖出,熱甚,氣喘。兩目眵粘。脉滑疾之甚,唇舌幹。此當是支氣
管炎。
生石膏 30 克(打,)杏仁 6 克,象貝 9 克,生麻黃 1.5 克,桑皮 9 克,扁衣
3 克,建曲 9 克,生草 3 克,鮮茅根 15 克。
【按】該患兒麻疹剛出未透,主症熱甚、氣喘均符合風熱犯肺、肺熱內盛的
麻杏甘石湯證。其他兼症如目眵較多、唇舌幹、脉滑數均顯示患兒上焦熱毒內盛。
陸淵雷先生用麻杏甘石湯爲主方,合象貝、桑皮、鮮茅根,清熱化痰;再加扁衣、
建曲祛暑利濕健脾。諸藥合用正中病機,對于本案麻疹合幷支氣管炎、肺炎確有很
好的療效。
錢先生
初診 自幼有支氣管哮喘病。近日曾發寒熱。汗出,咳喘大作。幾于不耐行動。
脉極遲。病在肺尖,防成結核。
生麻黃 2.1 克(連根節用),杏仁 9 克,生石膏 21 克(打,先煎),黑附塊 9
克,炙草 3 克,蘇子 9 克(炒),沒食子 4.5 克(打)。
二診 喘瘥减。自雲得寒輒增,向有胃病。脉變爲數弱,心臟仍不健。
生麻黃 2.1 克(連根節用),五味子 3 克,炒蘇子 9 克,穀麥芽各 9 克,生
石膏 24 克(打,先煎),太子參 9 克,杏仁 12 克,炙草 3 克,黑附塊 9 克,沒食
子 6 克,陳皮 6 克。
三診 喘咳悉平,今可調補除後患。贏人脉遲弱,舌潤,食量本淺,大便却通。
制首烏 12 克,生苡仁 12 克,熟附塊 6 克,枳實 4.5 克,穀麥芽各 9 克,
仙靈脾 6 克,川象貝各 6 克,乾薑 3 克,陳皮 6 克,北沙參 9 克,炒白術 9 克,生
芪 9 克,炙草 3 克。
【按】本案患者自小有哮喘病,近日有感外邪,故發熱,汗出,咳喘大作,
神疲不耐勞作,脉極遲。當是素體心肺陽氣虧虛,加之外邪導致的肺熱壅盛,故初
診陸氏用麻杏甘石湯加黑附塊溫陽解表。另沒食子苦溫,固氣斂肺,用在這裏是因
患者舊有支氣管哮喘,肺氣本虛,刻又汗出,喘咳大作,恐肺氣進一步耗損,故在
清熱宣肺的同時用沒食子固斂。用蘇子意在降氣平喘化痰止咳。諸藥共奏平喘清熱
之功,幷兼補陽氣。
本病生麻黃連根節用,與海派名醫陳蘇生治療哮喘,炙麻黃、麻黃根,二麻
合用有异曲同工之妙。陳蘇生認爲:“麻黃根與麻黃作用相反,不但能固表止汗,
幷且還能擴張血管,使血壓下降,呼吸幅度增大。所以二者合用,一開一合,開合
相濟,既調整肺氣,又不致使肺氣開泄太過,既能加强肺的活動功能,又無升高血
壓、助長興奮之流弊。”
二診咳喘大爲减輕,但素有心肺陽氣虧虛,又有胃病的宿疾,所以處方逐漸
轉爲以補氣溫陽爲主,兼以清肺平喘和健脾利濕化痰。二診中由于外邪病證的緩解,
主次問題已經發生變化了。至三診咳喘悉平,陸氏則用補氣、溫陽、養陰、健脾、
消食、化痰等各類藥物,以調補爲主。
王寶寶
初診 感冒發熱四五日,初時面色如常,昨忽帶青色,氣急微咳,喉中痰聲,
唇鼻燥。脉滑數,有支氣管性肺炎之傾向。
生麻黃 2.1 克,杏仁 9 克,鈎尖 12 克(後下),生石膏 24 克(打),象貝 9
克,炙草 2.4 克,炒萊菔子 9 克,蘇子 9 克(炒)。
二診 服藥兩劑,病勢頗减,咳勢减,傍晚忽然咬牙面青,或是心理上怒惱所
致。
紫菀 6 克(炙),桔梗 3 克,赤白芍各 4.5 克,北沙參 9 克,川象貝各 4.5
克,葶藶 4.5 克(炒),鈎尖 12 克(後下),神曲 9 克,杏仁 9 克,蘇子 6 克(炒),
炙草 2.4 克。
案評:病孩未服第一方時,神識時明時昧,服第一方病勢大挫,神識清,畏
藥苦,不肯飲咽,强灌之,乃咬牙面青,以第二方調之而安。通過這段文字可以看
出,患病的小孩沒有用藥前,神識已經出現异常,而用藥後神識轉清,再經過第二
方的調理最終病愈。(謝誦穆文,下同)
【按】本案患兒感冒發熱四五日後,肺熱壅盛情况仍有,但是又添驚風之迹
象。氣急微咳,喉中有痰,唇鼻燥是肺熱的表現。而面色轉青及後來的咬牙,還有
編者按中提到的神識改變,都是驚風的前兆。故陸氏在用麻杏甘石湯的同時,加鈎
尖息風定驚。鈎尖乃是鈞藤的尖芽,對于感冒夾驚效果最佳。方中用鈎藤意在平肝,
“昨忽帶青色”爲其著眼點,青爲肝色,面色如常,忽帶青色,示意有厥氣風動之
兆,恐成驚風,故用鈎藤尖平潜之。另加象貝、萊菔子、蘇子等化痰降氣,也有防
痰氣上逆的作用。二診咳嗽减,故去麻黃、石膏,加紫菀、北沙參、葶藶等,也轉
爲定驚化痰爲主。神曲一藥既能去積消食又可祛風解表化痰,因其功效頗多而性味
平和是中醫兒科常用藥。

初診 惡寒發熱,咳嗽連聲,欲嘔,脉緩,舌薄白邊尖而幹,渴引飲一啜五六
杯。
麻黃 3 克,生石膏 18 克,杏仁 9 克,炙紫菀 9 克,蘇子 9 克,草果仁 4.5
克,炒穀麥芽各 9 克,炙甘草 3 克,雲苓 9 克。
二診 今晨熱退色好,口渴亦大减,昨夜間咳仍頻,苔漸正色,再治咳。
麻黃 3 克,石膏 15 克,杏仁 9 克,沙參 9 克,乾薑 3 克,五味子 3 克,炙兜
鈴 9 克,象貝母 9 克,炙甘草 3 克。
【按】本病患者惡寒、發熱、咳嗽而大渴引飲,可見上焦肺熱之甚,欲嘔也
是內有痰飲的表現,總括病機爲風熱犯肺,內有痰飲。陸氏用麻杏甘石湯加紫菀、
蘇子、雲苓化痰;草果、穀麥芽、雲苓健脾。二診可見,諸藥合作很快熱退、口渴
亦大减,但咳嗽尚有,所以加乾薑、五味子取法小青龍溫化止咳,再加馬兜鈴、沙
參、象貝母化痰止咳,用藥方向轉到以止咳爲主。
【小結】
麻杏甘石湯方出自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原方用于治療太陽病,發汗未愈,
風寒入裏化熱,“汗出而喘”者。《傷寒論·辨太陽病脉證幷治》:“發汗後,不
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後世用于風寒
化熱,或風熱犯肺,以及內熱外寒,但見肺中熱盛,身熱喘咳,口渴脉數,無論有
汗、無汗,便以本方加减治療,都能獲效。對于麻疹已透或未透而出現身熱煩渴,
咳嗽氣粗而喘,屬疹毒內陷,肺熱熾盛者,亦可加味魚腥草、黃芩、瓜蔞、貝母、
鮮茅根等擅長于清熱化痰的藥物治之。
選取的四則病案在都使用麻杏甘石湯的基礎上有各有特色,第一則屬麻疹未
透合病肺炎、支氣管炎,用麻杏甘石湯清肺熱幷透發內在的麻毒,生石膏一藥辛凉
解表,近代名醫張錫純認爲其有很好的透表達邪的效果。第二則是病患原有哮喘,
心肺陽氣虧虛,再加新感風熱外邪,患者有陽氣外脫之象,“脉極遲”說明虛寒甚,
所以陸氏使用黑附塊溫陽固脫。在清肺熱的同時溫陽,而且連根麻黃的使用也是頗
具玩味。還需指出第二案用附子也值得細考,文中有“近日曾發寒熱”,說明現已
無寒熱。“自雲得寒輒增”,“心臟仍不健”,說明陸氏用附子自有其指標,是膽
大心細。第三案,則在肺熱的同時兼夾驚風之變,故鈎尖一藥被委以重任。第四案,
則是在共有肺熱的情况下,內有痰飲,故肺熱清後,咳嗽幷未立止,而加用溫化痰
飲的藥物下,最終功成咳止。
陸淵雷在《傷寒論今釋》中對麻杏甘石湯的看法是:“麻杏甘石湯之主證,
爲煩渴喘咳,凡支氣管炎、支氣管喘息、百日咳、白喉等,有煩渴喘咳之證者,悉
主之。”上述幾個病案也可以看出這個觀點很好地運用在臨床。
本方現代治“身熱喘咳”,陸氏則治“煩渴喘咳”,其間區別不小。原因是
對于《傷寒論》原文“無大熱”的理解,當是汗後體表無熱,幷非本無大熱。而陸
氏則說就是“無大熱”,但是有“煩渴”,就說明有裏熱,丹波元堅即認爲是“飲
熱相薄”。現代臨床治肺炎高熱,有良好的退熱作用也是明證。而陸氏則認爲石膏
不合知母、麻黃、桂枝,就不治裏熱,僅治煩渴喘咳。以上四案均爲咳喘,反映了
陸氏的觀點。

芍藥甘草湯合真武湯證
姚先生
初診 髖骨于睡夢中劇痛。寐愈酣,痛愈甚。天愈熱,亦愈甚。脉遲,舌厚而
白,應是水氣。
赤白茯苓各 12 克,茅白術各 6 克,炙草 3 克,赤自芍各 12 克,乾薑 3 克,
黑附塊 6 克(先煎),當歸 9 克,澤瀉 12 克。
二診 腰髖痛,與苓姜術甘芍草附合劑,痛處頗瘥。而新加齒痛,是上部不耐
溫藥,舌白膩。
赤白芍各 12 克,乾薑 3 克,澤瀉 12 克,蒼白術各 6 克,炙草 3 克,杏仁 15
克。
【按】本病患者夢中髖骨劇痛,頗合《傷寒論·辨太陽病脉證幷治》中“更飲
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
的內涵。脉遲,舌厚而白,說明此證是陽虛內有寒飲水氣,故陸氏雲:“應是水氣。
”方用芍藥甘草湯合真武湯。真武湯較之甘草乾薑湯溫陽利水之力更强,而芍藥甘
草湯可以緩急止痛,再加上養血活血的當歸和去水氣效果極佳的澤瀉,諸藥合效病
患疼痛很快緩解。二診由于溫藥頗熱,以至齒痛,故去附子,陸氏指出原因“是上
部不耐溫藥”。

生薑瀉心湯含旋覆代赭石湯證
袁姓成衣鋪主婦
年五十許,住南市王家嘴角三十四號。臥病已兩月,不能飲食已五十四日。
體本肥,又略帶浮腫,故不覺甚瘦。雖神識甚清,已不能下床。大小便俱承以盆。
凡診六次,服藥二十餘劑,而病除。錄其歷次案方如下。
初診 九月廿五日,痢疾之後,心下痞滿。水米不入,輒吐酸苦水。舌色甚淡,
脉亦遲軟。病將兩個月,頗不易速愈。今當溫通降痰。
太子參 9 克,川連 0.9 克,淡吳萸 4.5 克,旋覆花 6 克(包),淡芩 4.5
克,姜夏 12 克,代赭石 12 克,乾薑 4.5 克,川樸 3 克(炒),赤白芍各 6 克,炙
草 3 克,黑附塊 6 克(先煎),生薑銅元大五片。
二診 九月廿八日稍稍能食,不復苦脹,吐及呃逆亦較稀。脉仍軟而遲,舌仍
白,中後稍有黑苔而潤。前方中肯。
太子參 12 克,炙草 3 克,乾薑 4.5 克(勿泡淡),淡芩 4.5 克,旋覆花 6
克(包),姜夏 12 克,白術 9 克(土微炒),代赭石 12 克,吳萸 4.5 克(淡),陳
皮 9 克,生薑銅元大五片,黑附塊 6 克(先煎)。
廿九日,改方,服前方感滿。加川朴 3 克,白術改生用 6 克。
三診 九月三十日,胸腹不復感滿悶,亦不復吐。但仍不思食。脉舌仍多粘液。
腹皮軟,重按則裏甚痞硬攣急。
黑附塊 9 克(先煎),旋覆花 9 克(包),陳皮 9 克,代赭石 12 克,茅白術各
6 克(生用),姜夏 12 克,雲苓 12 克,乾薑 3 克,川樸 3 克,炒穀芽 12 克,太子
參 12 克,枳實 6 克,赤芍 9 克,生薑銅元大五片。
四診 十月四日,進步雖遲,却甚順利,脹滿全除,漸知饑,漸知味。惟吃逆
未淨。痰雖少,仍有。脉仍弱。
太子參 12 克,旋覆花 6 克(包),縮砂仁 3 克(研,後下),梗通 3 克,黑附
塊 9 克(先煎),代赭石 12 克,炒穀芽 12 克,丁香 1.8 克,乾薑 3 克,樸花
4.5 克,雲苓 15 克,陳皮 9 克,生白術 6 克,姜夏 12 克,生內金 9 克,炙革 3
克。
五診 十月七日寒證漸除。口味甜而舌潤,是濕痰盛。夜不能寐,故頭痛。雖
不甚知饑。食入却已不脹。脉稍遲,已有胃氣。
雲苓 15 克,太子參 12 克,柴胡 3 克,陳皮 9 克,茅白術各 6 克,制南星
4.5 克,樸花 4.5 克,黑附塊 9 克(先煎),桂枝 3 克(後下),姜夏 12 克,炒穀
芽 12 克,炙草 3 克,夜交藤 9 克,生內金 9 克。
六診 十月十四日食量將恢復常度。亦稍能行動,至此危險已過。只須調養,
慎勞動、飲食。今有偏頗。貧血,有痰。
人參須 6 克(另煎沖),川芎 4.5 克,姜夏 9 克,炙草 3 克,土炒白術 9 克,
生芪 15 克,縮砂仁 3 克(研,後下),雲苓 12 克,生熟地各 15 克,黑附塊 9 克
(先煎),當歸 9 克,陳皮 6 克,炒穀芽 12 克。
【按】梗通:即梗通草,爲豆科植物田皂角莖中的木質部。有清熱、利濕、
通淋、下乳之功。主治水腫,熱淋,熱病煩渴,小便赤澀,乳汁不下。
本案患者痢疾之後,水米不入,致使該患者外亡津液,胃中空虛,客氣上逆,
證見心下痞滿、吐酸苦水、舌色甚淡、脉亦遲軟,此都符合生薑瀉心湯合旋覆代赭
石湯證。陸氏定下的溫通降痰之法切合病機,再加生薑瀉心湯之生薑、乾薑、黃連、
黃芩的辛開苦降之法,合治本案寒熱錯雜所致的痞證,故而如此嚴重的病證,二十
餘劑而收痊愈之效,可以說是效如桴鼓。
《傷寒論.辨太陽病脉證幷治》:“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
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金代著
名傷寒學家成無己注雲:“胃爲津液之主,陽氣之根。大汗出後,外亡津液,胃中
空虛,客氣上逆,心下痞硬。《金匱要略》曰:中焦氣未和,不能消穀,故令噫。
幹噫、食臭者,胃虛而不殺穀也。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土弱不能勝水也。與瀉
心湯以攻痞,加生薑以益胃。”
《傷寒論·辨太陽病脉證幷治》:“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
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湯主之。”本病胃中空虛,客氣上逆,故而心下痞滿,反
吐酸水,諸花皆升而旋覆獨降,故用旋覆花以降氣逆。而且心下痞滿,乃是客氣上
逆,旋覆花成味可以軟堅散痞。胃氣虛則氣浮,重劑可以鎮之,故用代赭石之重以
鎮虛逆。辛者能散,生薑、半夏之辛恰可散虛痞;甘者能緩,太子參、甘草、大棗
之甘,以補胃氣之弱。此處陸氏用太子參替代人參,是因現代人參升發之氣較甚,
怕引起胃氣上沖。另加吳茱萸與川連合成左金丸之意,療反吐酸水;加川朴與半夏
合力,助散痞滿;加赤白芍收斂緩急;加黑附塊以溫行全身陽氣。本案初診用生薑
瀉心湯合旋覆代赭石湯加味,正中病機,故而二診時病患情况已大爲改善,陸氏取
法仲景靈活運用,以爲後世楷模,實可效法。
二診胃氣漸複,但運化仍弱,故陸氏去赤白芍之酸收,而加白術、陳皮以助
運化。三診各種情况繼續好轉,但仍不思食,故陸氏加入茅蒼術、炒穀芽、陳皮、
枳實等通利助消化。四診、五診、六診,迅速好轉,治療方法也逐漸轉到調理脾胃、
補氣利濕、養血化痰等各種調補手段爲主,如用白術、砂仁助運化脾濕,人參、黃
芪補氣健脾,川芎、當歸、生熟地等養血,最終經過二十餘劑的治療而病除。
樊女
初診 宿有胃病,往日發惟胃脘膜悶,此次則痛作,痛處偏右,舌苔厚膩,偏
右更厚,脉遲,有噫氣。
川連 1.5 克,桂枝尖 4.5 克,太子參 12 克,幹良薑各 1.5 克,姜夏 9 克,
薤白 9 克,瓜蔞 9 克,炒茅術 6 克,旋覆花 6 克,代赭石 12 克,炙甘草 3 克,生
薑 6 克,紅棗 4 枚。
二診 藥下,胃脘痛及舌苔膩均大减,噫氣除,惟胸次仍覺膜悶,脉仍嫌遲。
太子參 18 克,桂枝尖 6 克,制香附 6 克,炒茅術 6 克,白芍 6 克,內金炭 9
克,生麥芽 9 克,莪術 3 克,三棱 3 克,生薑 6 克,炙草 3 克,紅棗 4 枚。
三診 得小量棱莪,胸次鬆動,但脉殊微弱,此宜攻補兼施,又右側自咽喉至
胸脘,俱覺障礙,則病涉神經。
當歸 9 克,人參須 6 克,黑附塊 3 克,白芍 6 克,良薑 3 克,制香附 9 克,
莪術 4.5 克,三棱 4.5 克,蝎尾 3 支,防風 3 克,鬱杏仁各 3 克,內金炭 9 克,
生麥芽 9 克。
【按】本案患者宿有胃病,胃氣本虛;胃脘脹悶,又有噫氣,說明有客氣上
逆的情况,諸症合參顯示本案符合胃氣本虛,客氣上逆的生薑瀉心湯合旋覆代赭石
湯證的典型特徵證候,但與前一案不同之處在于本案有胃脘痛。故陸氏在生薑瀉心
湯與旋覆代赭石湯的基礎上,去苦寒敗胃的黃芩,稍用苦寒的黃連 1.5 克,加入
溫通的桂枝和半夏瓜蔞薤白湯,對于陽氣虛痛病證的止痛的效果頗佳。藥後療效明
顯,胃脘痛與舌苔膩大减,噫氣也大除,但胸次仍脹悶,脉亦遲,乃是氣滯不通之
征,故二診中陸氏加大通行力度,用三棱、莪術、鶏內金、茅蒼術等藥,通暢氣血
則百病自除。三診言“得小量棱莪,胸次鬆動”,但是病患畢竟是宿有胃病之人,
脉還是很微弱,故陸氏言“此宜攻補兼施”,故去除了原來的大隊降逆化痰藥,加
入人參、當歸、黑附塊、白芍等藥以補氣、養血、溫陽、斂陰。另由于患者咽喉至
胸脘俱覺障礙,陸氏認爲“病涉神經”,故加入蝎尾、防風等藥祛風通絡。本案各
診方藥味數雖不多,却緊貼病機,變化有序,所以療效頗佳。
陸淵雷氏在《傷寒論今釋》一書中對旋覆代赭石及三瀉心湯的看法是:“本
方及半夏生薑甘草三瀉心湯之證,皆非外感卒病。本條雲‘解後’,生薑瀉心湯條
雲‘汗出解之後’,可見也。故傷寒方非專爲傷寒而設,亦有雜病方存焉……旋覆
花、代赭石今人用以治痰,可知此證亦多粘液。凡有粘膜器官之炎症,西醫名卡他,
謂滲出粘液。他器官有粘液時,不致甚苦,胃多粘液,則大礙消化,故藥治必先滌
除之。”

白虎湯證
歐陽寶寶
初診 壯熱煩渴,四五日不已。大便不行,小便赤。脉滑數,舌苔不厚。
生石膏 21 克(碎),杏仁 9 克,蔞仁 9 克(研),粳米一撮,肥知母 9 克,象
貝 9 克,炙草 3 克。
二診 熱退脉靜。大便仍未行,夜寐不安,皆胃不和所致。
穀麥芽各 9 克,原釵斛 9 克,炙草 3 克,陳皮 6 克,赤白芍各 4.5 克,麻仁
丸 9 克,桂枝 4.5 克(後下)。
案評:前醫與藥多辛熱。身熱大熾。淵師以白虎加味矯之。一劑即脉靜身凉。
(謝誦穆之文)
【按】本案大熱、大煩、大渴、大便不通,屬典型的白虎湯證證候。小便赤、
脉滑數也是裏熱熾盛的表現。本案一劑白虎湯加味則熱退脉靜,二診則再稍加調理
而痊愈。
陸淵雷在《傷寒論今釋》中言道:“白虎及人參白虎,爲寒凉清熱之主劑,
其力徹于表裏上下,故白虎證之熱,亦徹于表裏上下,异乎太陽證之熱偏于表……
白虎之清熱,辛散苦泄,仍寓宣通之意,故熱减而無流弊。”對于白虎湯證的大熱,
陸氏亦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流行性熱病之發熱,因欲産生抗毒力,體內代謝機能
亢進之故。毒害性物質重,則抗毒力盛,而發熱高。反之,熱高者亦能使代謝機能
亢進。二者互爲因果,是成陽明之壯熱。此時皮膚雖儘量出汗,而體溫之去路,仍
不能放散過高之體溫。”這一見解頗爲深刻,對于認識高熱提供了較爲正確的思路。

瀉心湯證
王先生
初診 忽然吐血,大便多日不行,心下痞。脉數甚。舌却不絳。
川軍 3 克(後下),淡芩 6 克,乾薑 3 克,川連 1.5 克,黑芥穗 3 克,炙草 3
克。
【按】本案大便多日不行,心下痞,吐血,脉數乃是心下(胃)有實熱內積的
表現,符合瀉心湯證的證候。苦入心,寒除熱,大黃、黃連、黃芩苦寒,以導瀉心
下之積熱。陸氏用之以導熱通滯,再加乾薑、甘草溫中和胃;黑芥穗則有止血祛瘀
之良效,對于本病的吐血有極好的作用,另此處大黃也是止血良藥不可不察。諸藥
合作以瀉心止血,清熱攻下收效。
鄭寶寶
初診 七月十九日,吐利幷劇,身不甚熱。脉滑不甚數。舌光。此急性胃腸炎,
疑似霍亂者。
生半夏 9 克(另洗,去滑),乾薑 2.1 克,陳皮 4.5 克,太子參 4.5 克,
川連 1.5 克,赤苓 15 克,竹茹 6 克,生薑銅元大五片,淡芩 4.5 克,萊菔子 6
克(炒),枳殼 4.5 克,六一散 9 克(包)。
(藥鋪照配,醫生負責)
二診 七月二十二日,吐甚不受藥。因吐劇,故利反减,非病退也。病已四五
日,而心臟尚不甚弱,則非真霍亂。然太稚,總有危險,今先止吐。
生半夏 9 克(湯洗,去滑),連翹 6 克,竹茹 6 克,伏龍肝 60 克(煎湯代水),
赤白苓各 9 克,陳皮 4.5 克,生薑銅元大五片。
(藥鋪照配,醫生負責)
三診 七月二十一日,吐仍未能止,但較緩。面色青白,神氣萎靡。脉浮大。
仍有水瀉,則非鬲塞,以其太稚,頗危險。
淡吳萸 3 克,黑附塊 4.5 克,生白術 6 克,雲苓 12 克,姜夏 2.1 克,太
子參 6 克,炙草 1.5 克。
四診 七月二十三日,吐利雖减,乃是病久正衰,非向愈之象。睡中撮空。昨
夜發高熱,又嘔。稚弱甚,仍有險。
柴胡 3 克,淡芩 4.5 克,白術 6 克,藿香正氣丸 9 克(包煎),姜夏 9 克,
太子參 6 克,炙草 2.1 克,淡吳萸 3 克,乾薑 2.4 克,黑附塊 6 克。
五診 七月二十四日,吐利俱瘥,得正式軟糞,知引食。知嬉戲,病向愈。脉
亦好,舌光略絳,當兼養胃。一面仍宜慎食。
太子參 9 克,乾薑 1.5 克,制附片 4.5 克,款冬花 6 克,生炒白術各 3 克,
釵斛 9 克,姜夏 12 克,藿香正氣丸 9 克(包煎),炙草 2.4 克,生穀芽 9 克,炙
紫苑 6 克。
【按】陸氏對此患兒的診斷是急性胃腸炎,疑似霍亂。本案吐利幷劇,但身
不甚熱,是寒熱錯雜所致的上吐下利的半夏瀉心湯證。陸氏在半夏瀉心湯的基礎上
以太子參代人參,乃是免去人參升發之性的危害,另加赤苓、竹茹、枳殼、萊菔子、
六一散乃是行氣、化痰、利濕、祛暑,既合七月末的時令之氣,又增强半夏瀉心湯
的止吐止利的功效。
本案重用止吐利有奇效但有毒的生半夏一物,確須有真知灼見者,方敢爲之。
陸氏對使用生半夏的見解:“《本草經》但言半夏主心下堅,胸脹咳逆,《別錄》
以下,始言主嘔逆,今西醫用爲鎮嘔劑,功效大著。《本草》謂半夏有毒,得姜則
解,故今人皆用姜制半夏,蓋半夏之粘液中,有一種苛澀之味,刺激人之咽喉故也。
古方既多與生薑同用,又有甘草大棗等甘味,包攝其苛澀之味,即無刺激咽喉之弊,
故不用薑制,但洗去其粘液可矣。”
對于生半夏的炮製與使用,歷代均有闡述,目前已知半夏的炮製方法最早可
見于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別本《金匱玉函經》,其中寫到“不咀,以湯洗十數
度,令水清滑盡,洗不熟,有毒也”。稍後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也提到生半夏
須“湯洗,去滑”。“湯”字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解爲:“湯,熱水也。”可
見這個湯洗,幷非簡單的清水洗滌,而是在沸水中煎煮洗熟,按《金匱玉函經》的
說法就是湯洗十數度,水清滑盡就炮製成功,結合前面陸淵雷的說法就是通過沸水
的煎煮洗去半夏的滑溜溜的苛澀粘液。因生半夏使用關係重大,故而陸氏在處方上
特別注明“藥鋪照配,醫生負責”,可見陸氏爲醫既膽大也心細。
二診,或因患兒服藥困難等因素,吐仍劇,利雖减,但陸氏認爲幷非病退,
乃是水液吐出太劇,無物可下利的緣故。因此在大方向不變的基礎上,重點加用伏
龍肝(灶心黃土)一物鎮靜止嘔澀腸。他對伏龍肝一藥的看法別具一格:“灶中黃
土(即伏龍肝)爲鎮靜止血劑(西醫治傷寒腸出血務鎮靜其腸部),觀于《本草》而
可知也……此物質重而味淡,用少則不效。”因此陸氏加用伏龍肝 60 克,止吐澀
腸也兼溫中。
至三診,吐利雖還未止住,但是已經趨緩,此乃向好之象。但因患兒劇烈吐
利後出現面色青白,神氣萎靡的狀况,故而溫陽、健脾、利濕、化痰爲主,以黑附
塊、生白術、太子參、茯苓、炙甘草等加大回陽的力度。
四診以小柴胡湯爲主方,和解陰陽,加四逆湯回陽救逆,乃因患兒撮空高熱,
有厥脫之象。至五診,諸證漸趨緩解,神識複常,陸氏以養胃調理藥收功。此案病
情變化多端,陸氏處變不驚,可謂大醫風範。
楊女士
初診 九月二日,下利,腹中雷鳴,却不痛。人甚困頓,有時且汗出粘冷。脉
尚有滑意。舌微黃而濕重。
川連 15 克,姜夏 9 克,苡仁 15 克,淡芩 6 克,太子參 6 克,炙草 3 克,乾
薑 2.4 克,赤苓 12 克,藿香正氣丸 9 克(鮮荷葉一角刺孔包煎)。
二診 九月三日,下利一藥遂止,今日得幹便。惟腹中仍有雷鳴。腰重脚酸。
晨起胸微滿,口渴,有時吐沫。脉已細,舌苔平。但調胃便得。
生白術 6 克,淡芩 6 克,太子參 9 克,炒穀麥芽各 12 克,厚樸 3 克,生草 3
克,生山藥 12 克(打碎,勿炒),陳皮 6 克,雲苓 12 克,原釵斛 9 克。
案評:秋間瘧疾及胃腸病,淵師治愈甚多。(此謝誦穆文)
【按】本案下利、腹中雷鳴、汗出、脉滑、舌苔濕重乃是典型的以胃中不和
爲主要病機的瀉心湯證。陸氏以瀉心湯爲主方,加用苡仁、鮮荷葉和藿香正氣丸祛
暑利濕以應時令之長夏濕氣。藥後甚效,一劑則下利止,還有其餘雷鳴、腰重脚酸、
口渴等已屬輕微之症,故陸氏雲:“但調胃便得。”經過二診白術、山藥、穀麥芽、
厚樸、雲苓、陳皮等藥的調理脾胃,患者也收到了良效。
【小結】
本小節三案再加與旋覆代赭石湯合用的兩個病案,前後諸案均倚重瀉心湯諸
方,可見陸氏對于瀉心湯諸方運用的純熟。瀉心湯諸方主要指張仲景在《傷寒雜病
論》一書中運用的半夏瀉心湯、大黃黃連瀉心湯,附子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
瀉心湯等一系列瀉心湯。這一瀉心湯諸方雖然也同中有异,但均有胃中不和,心下
痞等類似症狀,從病機來講都有胃中不和,客氣上逆的共同之處。所謂瀉心,實際
上就是瀉心下,即以治療胃中不適爲主。
對于這個問題,陸氏自己有很好的講解:“胃中不.和,非起于汗出解之後,
當其未解時,胃中固已不和,但爲傷寒證候所掩,病者醫者皆不措意耳……患急性
熱病者,以正氣專力抗病之故,胃功能比較衰弱,于是食物停滯,發酵分解而成種
種氣體,凡固體液體變爲氣體,必大增其容積,則令胃腔擴張,而爲心下痞硬……
停滯之食物腐敗發酵,産生種種有機物,刺激胃壁,引起胃炎,結果益足减退其運
動消化功能,而擴張愈益增大。炎症蔓延至于十二指腸小腸,遂爲雷鳴下利。由是
言之,生薑瀉心湯者,治胃擴張及胃炎之劑也,惟用法標準,仍當據此條之證候,
不能用以治一切胃擴張及胃腸炎也。又百五十六條之半夏瀉心湯,證候甚略,學者
但記取半夏瀉心湯方中,减乾薑二兩,加生薑四兩,即爲生薑瀉心湯。方既略同,
則半夏瀉心湯之證候,自可知已。”

十棗湯證
翁寶寶
初診 民國廿四年一月十五日發熱五日,有起落。驗血疑是三日瘧。但熱不退,
左脅下痛。本是脾腫,今痛上移。咳則甚,又高熱不退。恐是肋膜有炎症。舌苔正
是柴胡所主。
柴胡 6 克,枳實 4.5 克,淡芩 6 克,象貝 12 克,蔞殼 6 克,赤芍 9 克,生
常山 6 克,大棗五枚(去核),桔梗 6 克,花粉 12 克,炙草 3 克。
二診 痛無進退。咳漸數,肋間吊痛。舌上濕。脉雖軟,可與十棗湯。
制甘遂 0.9 克,大戟 6 克,炒芫花 4.5 克,紅棗肥大者十枚(去核)。
三診 病勢减退,痰中稍帶血。此因肋膜之炎波及肺體所致。舌色仍有濕,又
曾鼻衄。
制甘遂 0.9 克(打碎),柴胡 6 克,紫苑 6 克,炒山栀 9 克,炒芫花 6 克,
制香附 4.5 克,杏仁 12 克,赤芍 9 克,
大戟 6 克,檳榔 3 克(帶皮),桔梗 6 克,枳殼 4.5 克。
四診 服十棗湯不下利。咳與脅痛俱减,痛有移動。脉已不若昨日之沉。舌色
仍可服十棗湯。
制甘遂 0.9 克(打碎),大戟 6 克,桔梗 6 克,赤白芍各 4.5 克,炒芫花 6 克,
柴胡 6 克,枳殼 4.5 克,紅棗肥大者十枚(去核)。
案評:翁子光先生與淵師交誼甚篤,家人或不適,輒邀淵師診治。此案承夫
人葉蓁女士錄示,補刊于此。此病經西醫診察,或雲瘧疾,淵師則斷爲肋膜炎,以
十棗湯愈之。肋膜炎在中醫歸之痰飲。十棗則逐除水飲之藥也。《金匱要略》雲:
脉沉而弦者,懸飲內痛。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淵師今釋雲:“本篇雲,飲後水
流在脅下,咳唾引痛。又雲,咳煩,胸中痛,《傷寒論》太陽下篇雲,心下痞硬滿,
引脅下痛(百六十條)。蓋漿液性肋膜炎之類。脅下偏痛,上引胸中而咳者,皆所
謂懸飲,而是十棗湯證也。”(謝誦穆原文)
【按】謝誦穆已經明言此案屬十棗湯證。《傷暴論》說:太陽中風,下利嘔
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縶縶汗出,頭痛,心下痞硬,引脅下痛,幹嘔短氣,汗
出不惡寒,此表解而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金匱要略》中言道:“病懸飲者,
十棗湯主之。”
本案初診以柴胡湯治療而進展不大,二診看到患者症狀“肋間吊痛,舌上濕
”是關鍵,故辯證爲懸飲,用十棗湯主之。十棗湯攻逐水飲起效後,三診脅下痛减。
但又有痰中帶血,陸民認爲是“肋膜之炎波及肺體所致”,在繼續使用甘遂、大戟、
芫花三味攻逐水飲的基礎上加柴胡、制香附、赤芍、檳榔等疏肝理氣,凉血止血;
紫苑、杏仁、枳殼、桔梗等化痰止咳。效果頗佳,至四診脅痛與咳俱大爲减輕。但
陸氏依據舌色尚有濕,繼續使用十棗湯收效。
單男
初診自訴昨忽得右背至右脅下有掣痛,此乃胸膜炎十棗湯主症,脉弦舌有苔,
詢之果驗得胸膜炎。
大戟 9 克,甘遂 3 克,芫花 6 克,紅棗 10 枚。
上藥服 1 劑,無論利下與否。掣痛若大减即再服下方:
柴胡 6 克,赤芍 6 克,太子參 9 克,淡芩 6 克,枳殼 6 克,姜夏 9 克,大戟
6 克,芫花 3 克,桔梗 6 克,生甘草 3 克,生薑 0.9 克,紅棗 4 枚。
二診 胸膜炎大勢定後,咳不全除,時吐粘白痰,脅膈部不適,食思亦少,舌
白脉滑,涕出鼻塞。
葶藶子 6 克,苡仁 15 克,桔梗 4.5 克,陳皮 9 克,活蘆根 30 克,冬瓜子 9
克,枳殼 4.5 克,煆牡蠣 24 克,桃仁 9 克,柴胡 6 克,辛夷 1.8 克。
【按】患者右背至右脅下有掣痛,脉弦而舌有濕苔,陸氏認爲是明顯的“胸
膜炎十棗湯”,而且經過化驗果然是胸膜炎。陸氏治以十棗湯一劑,而後再服小柴
胡湯合十棗湯加减,經過兩劑後,胸膜炎十棗湯病情大勢已定,但是咳嗽尚有,涕
出鼻塞,是內有痰濁的表現。故以柴胡、牡蠣兩藥配伍升中有降,既能舒肝解鬱,
又可化痰去水,而且還有泄濁排毒之功效,正合本病病機,蘆根、冬瓜子、桔梗、
桃仁祛痰濁外出,苡仁、陳皮、枳殼、辛夷能祛濕通利,諸藥合用對于本病經治療
後脅痛减除,而內有痰濁的情况頗有佳效。

葛根湯證
史夫人
初診 七月十八日,長途受暑,遭喪哀痛,又新感寒。項頸强痛,腹微痛,昨
數如厠,今已止。微咳。脉數弱,舌白不潤。仍宜辛溫發表,加潤藥。
葛根 9 克,赤芍 6 克,兜鈴 9 克(炙),生薑銅元大四片,麻黃 1.8 克,花粉
9 克,制香附 4.5 克,桂枝 3 克(後下),象貝 9 克,益元散 9 克(包)。
二診 七月十九日,項强瘥。咳較爽,曾瀉一次。腹中雷鳴,稍欲食,食却不
舒。自覺仍有熱,診之無熱。口苦,舌苔薄白。宜理胃腸。
炙甘草 3 克,乾薑 2.1 克,葛根 9 克(煨),枳殼 6 克,川連 1.5 克,姜夏 9
克,藿梗 6 克,生薑銅元大三片,淡芩 6 克,太子參 9 克,連翹 6 克。
【按】患者頸項强痛,腹痛下利,乃是葛根湯之明證,當屬太陽中風表實證。
《傷寒論·辨太陽病脉證幷治》:“太陽病,項背强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本案患者長途受暑,遭受哀痛,又新感寒,多種因素相合寒暑濕傷表,而悲
哀傷氣于中,故陸氏在葛根湯治療風寒表實證的同時,加益元散清暑利濕,又因患
者有微咳所以再加象貝、制香附、花粉,理氣化痰止咳。二診,病患項强已愈,咳
也緩解,唯有脾胃尚不很好,故陸氏指出“宜理胃腸”,以葛根芩連湯爲主,再加
姜夏、藿梗、乾薑、連翹、枳殼、太子參等藥取法清暑益氣湯之方意,以達清暑養
陰利濕的功效。
傅太太
初診 頭痛,惡寒,骨楚,咽痛,微嘔,不思食。脉浮緊,舌色平。昨發熱,
今日但寒不熱。
葛根 9 克,赤芍 6 克,甘中黃 4.5 克,麻黃 2.1 克,桔梗 6 克,板藍根 9 克,
桂枝 4.5 半(後下),桑皮 9 克,杏仁 9 克。
二診 感冒熱退,胃呆不思食。先是曾發角弓反張,如髒躁,今雖不發,仍複
心悸,怕煩。脉舌自和。
雲苓 15 克,炙草 3 克,白蔻仁 3 克,陳皮 6 克,桂枝 4.5 克(後下),制香
附 9 克,太子參 9 克,枳殼 6 克,生白術 9 克,煆牡蠣 21 克,炒穀芽 9 克。
【按】本案患者頭痛、惡寒、骨楚、咽痛、脉浮緊,一望而知乃風寒表實之
證,因其無喘故而用葛根湯爲主方。陸淵雷在《傷寒論今釋》中說:“葛根湯爲發
熱、頭痛、脉浮、無汗之主方,應用最廣,不必見顯著之項强也。其异于麻黃湯者,
麻黃證有喘,葛根證無之;麻黃證身疼腰痛骨節疼痛,葛根證縱有骨楚,亦頗輕微。
”陸氏在本案中用葛根湯之主藥再加桑皮、杏仁、板藍根、甘中黃等清熱凉血、化
痰解毒。
二診感冒熱退,但胃中不和,納呆不思食,而且還有心悸和角弓反張的迹象,
故陸氏以白蔻仁、陳皮、生白術、炒谷芽、太子參等調脾胃爲主,再加苓桂術甘湯
化痰飲止驚悸,另加煆牡蠣重鎮防角弓反張的風動。
沈寶寶
初診 感冒發熱而咳,昨忽身冷暈厥,此因夾有食積之故,宜五積散,然稚弱,
當小其劑。
葛根 9 克,赤芍 6 克,枳實 6 克,生薑銅元大三片,麻黃 1.8 克,象貝 9 克,
楂炭 9 克,桂枝 3 克(後下),杏仁 9 克,神曲 9 克。
【按】五積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蒼術、厚樸、陳皮、半夏、
茯苓、甘草、麻黃、桂枝、白芍、當歸、川芎、乾薑、枳殼、桔梗、白芷等 15 味
藥物組成。
患兒感冒發熱而咳,陸氏認爲是風寒外感夾有食積,當用五積散,但從陸氏
組方情况看,本案處方實際上是葛根湯加上消食化痰去積的藥物,故本書將該病案
定位爲葛根湯證。此案葛根湯治療外感風寒之證,神曲、楂炭、枳實、象貝、杏仁
之屬化痰去積,諸藥合用共奏祛風寒、去食積之功效。
【小結】
葛根湯乃是傷寒太陽病之名方,歷代醫家都很倚重,陸氏也很擅長使用此方。
金代成無己說:“太陽病項背强幾幾,無汗惡風者,中風表實也,表實宜發汗,是
以葛根湯發之也。”“寒邪氣甚,客于二陽,二陽方外實而不主裏,則裏氣虛,故
必下利,與葛根湯,以散經中甚邪。”
可見葛根湯常用于外感風寒表實,不喘而有下利者。對于葛根湯,陸氏亦有
自己的看法:“葛根湯以芍藥破毒害性物質之結:且以緩馳腹內組織血管之攣急,
以麻、桂開汗腺而祛毒出表,以葛根輸達津液,使消化管中之營養液,吸收于血管,
灌注于肌表,則項强自除,下利自止。至于麻疹、天花、猩紅熱等,其毒害性物質
必須排泄于肌表者,得葛根湯,則疹點亦隨外達之津液而透發。”此處陸氏匯通中
西醫,解釋葛根湯的藥效,幷且拓展了葛根湯的適應範圍,值得借鑒。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證
應先生
初診 九月五日,常眩暈,服苓術劑則瘥,又時時脚腫,用利水及鶏鳴散,皆
不應。脉滑帶勁。心跳,純濁音達左乳綫。疑是心臟瓣膜病。
雲苓 15 克,冬術 6 克,煆牡蠣 30 克(打,先煎),黑附塊 9 克,桂枝 4.5 克,
炙草 3 克,真鐵砂 15 克(先煎),蔞根 9 克。
二診 作心臟瓣膜病治,服藥三劑,寒已食增,而脚腫不除。晨起退,退則腹
重;起則脚腫,腫則腹輕。似水隨體位流動所致。又小便甚少,大便初頭甚硬,脉
則較前緩軟甚多。
雲苓 15 克,桂枝 6 克(後下),真鐵砂 9 克(先煎),黑附塊 6 克,澤瀉 12 克,
玄明粉 9 克(沖),生白術 9 克,防己 9 克,煆牡蠣 24 克,炙草 3 克。
案評:應君服務于華成烟草公司,病情極錯雜,年必一發。去夏經多醫不愈,
惟服淵師藥頗效,故今年仍就淵師診治也。(謝誦穆原文)
【按】本案患者眩暈,脚腫,脉滑緊,乃是內有水飲,時有上泛之證,符合
苓桂術甘湯的應用範圍。
《傷寒論·辨太陽病脉幷治》:“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
則頭眩,脉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爲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不僅
在《傷寒論》中,在《金匱要略》中也是很倚重的化痰飲方藥,《金匱要略·痰飲
咳嗽病脉證幷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
苓桂術甘湯證乃是陽氣不足,飲邪上泛或四溢,故有見頭眩亦有見腹重、脚
腫者。陽不足者,補之以甘,用茯苓、白術,生津液而益陽;裏氣逆者,散之以辛,
乃用桂枝、甘草行陽散氣。再添黑附塊、煆牡蠣、瓜蔞根溫化水飲;另真鐵砂一藥
除了我們平時熟知的鎮心平肝的功效,還可行水消腫,正可適用于本案的尿少水腫。
至二診寒已食增,但脚腫不除,故陸氏加大利水通泄的力度,在原有基礎上又加上
了澤瀉、玄明粉、防己等藥。
此案陸氏不僅運用中醫四診合參,而且運用西醫的檢查手段,查得患者“心
跳,純濁音達左乳綫”。陸氏認爲:“疑是心臟瓣膜病。”將痰飲分類歸于肋膜炎、
慢性胃炎、心瓣膜炎等的思路,符合陸氏中西醫匯通的精神。

傷寒 少陽病

大柴胡湯證
王君
初診 病一候,頭痛身熱,胸悶口渴,唇幹舌白,不大便六七日,脉數微弦。
柴胡 6 克,赤芍 6 克,川軍 4.5 克(後下),淡芩 9 克,花粉 12 克,炙草 3
克,枳實 6 克,生薑銅元大三片。
二診 大便已行,胸悶瘥减。今尚頭脹,夜間有熱。今雖脉靜身和,恐入夜再
發。脉略弦。舌絳苔白而幹。
柴胡 4.5 克,炒山栀 9 克,青蒿 6 克(後下),淡芩 6 克,香豉 9 克,玄參 9
克,花粉 12 克,炙草 3 克。
【按】此案病患頭痛身熱,胸悶口渴,不大便,脉弦數,乃是表證未解,邪
入少陽,胃家有實的大柴胡湯證。《傷寒論·辨太陽病脉證幷治》:“太陽病,過
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
急,鬱鬱微煩者,爲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外有表證,內不大便,口渴,唇
幹,乃是裏熱已甚,結于胃中,故用大柴胡湯下其裏熱兼解其表則愈。大柴胡湯用
大黃清熱通便,柴胡、黃芩苦寒入心而去熱,枳實、芍藥之酸苦涌泄而扶陰散結,
再用生薑、炙甘草,辛甘調和營衛。陸氏以大柴胡湯爲主方,去半夏,因此患者不
嘔,加花粉,因其內熱陰虧較重。
一劑而大便通,二診之中,表證大减,但仍有夜間潮熱,陸氏仿蒿芩清膽之
方意,和解少陽,清退虛熱。
鄭先生
初診 七月三日,病五日,大便閉,小便短赤,頭眩脹,胸悶欲嘔,口渴甚。
脉洪大而弦,舌白。病證是傷寒。幸爲日尚淺。當不致十分棘手。
柴胡 6 克,枳實 6 克,山栀 9 克(炒),鮮藿香 9 克,淡芩 6 克,赤芍 9 克,
川連 1.5 克,六一散 12 克(包),姜夏 12 克,川軍 4.5 克,厚樸 3 克。
二診 七月四日,熱頗减。大便三次,却只少許,無清糞。腹肌仍攣,胸悶甚,
舌苔微黃,脉濡不數。
柴胡 6 克,川連 1.5 克,枳殼 6 克,赤芍 9 克,熟附塊 6 克,姜夏 12 克,
藿梗 6 克,桔梗 3 克,炒山栀 9 克,厚樸 4.5 克,穀麥芽各 9 克(炒),赤苓 15 克,
六一散 12 克(包)。
三診 七月五日,熱起落,小便少,口渴甚,飲多又作嘔,此明是五苓散證。
但舌中心作嫩黃色,却不合病情正軌。
赤猪苓各 12 克,桂枝 3 克(後下),柴胡 6 克,枳殼 4.5 克,茅白術各 6 克,
茵陳 9 克,青蒿 6 克(後下),澤瀉 12 克,山栀 9 克(炒),草果 4.5 克。
四診 七月六日,得五苓散,熱渴俱减,小便亦利。離藥稍久,渴複作。今日
舌色較正。脉搏大,當合白虎再進。
生石膏 24 克(打碎),赤猪苓各 12 克,炒山栀 9 克,炙草 3 克,肥知母 9 克,
澤瀉 12 克,小樸 3 克,粳米一撮(包),茅白術各 6 克,川桂枝 4.5 克(後下),
柴胡 6 克。
五診 七月七日,濕本難遽去。昨夜熱高。其末次飲藥,約在午夜。至天明熱
降,惟睡即大汗,此須止。舌仍濕膩,脉仍濡。
茅術 12 克(生用),澤瀉 12 克,草果 6 克,銀花 9 克,浮小麥 12 克,厚樸
4.5 克,桂枝 3 克(後下),常山 6 克,夏枯草 9 克,赤猪苓各 12 克,陳皮 6 克,
六一散 12 克(包),煆牡蠣 30 克(先煎)。
六診 七月十六日,病後停藥旬日,精神頗好,惟食飲未複。今日忽惡寒發熱。
腹中雷鳴,下溏便。今熱漸低。脉浮大,舌白潤。喜熱飲。
厚朴 4.5 克,黑附塊 6 克,太子參 9 克,炙草 3 克,姜夏 12 克,桂枝 3 克
(後下),陳皮 6 克,生薑銅元大四片,茅白術各 4.5 克,赤白芍各 4.5 克,穀芽
6 克(炒)。
案評:病者寓大通路培德裏四號。邀診時病勢頗劇。先後六診而疾除。因向
病家索得舊方,錄刊于此。夏令以遘暑感風冷及胃腸病爲多。略載數案如前,以見
一斑。(謝誦穆原文)
【按】此案患者已經發病五天,現症大便閉結系邪熱內結的裏實;邪入少陽,
樞機不利,氣機阻滯幷上逆,乃有胸悶欲嘔;頭眩、脉弦皆屬少陽證,這是典型的
邪入少陽,內有熱結的大柴胡湯證的證候。又因病當夏月,故又有時令暑濕之氣,
小便短赤、口渴甚、脉洪大皆是暑熱所致;通觀全案本病屬邪入少陽,內有熱結兼
夾暑濕的病證。陸氏認爲本病屬傷寒證,用方從大柴胡湯,再五苓散、白虎湯、真
武湯,其中對傷寒經方的運用功力可見一斑。
初診陸氏用大柴胡湯加栀子、藿香、厚樸、六一散等藥清暑退熱利濕。二診
熱减,大便通但不多,腹肌痙攣,胸悶,陸氏在保持初診方的基礎上,加附子溫陽,
穀麥芽健脾胃都是爲了照顧中焦的運化能力,確保氣血生化有源。三診,心下痞,
口渴躁煩,小便不利,此時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的水逆證,爲五苓散明證。陸氏
用五苓散爲主方再加上和解少陽的柴胡、茵陳、青蒿、栀子等,取法茵陳蒿湯,清
暑利濕,和解少陽。四診情况大爲改善,但口渴尚較重,故陸氏以白虎湯清暑、益
氣、生津。至五診,情况已是大爲改善,惟仍有暑濕,故陸氏主要用一些清暑、化
痰、利濕的藥物爲主。但是六診又起風雲,患者未全面康復即過早停藥,以致又感
外邪,寒熱複作,幷下利,舌白潤,喜熱飲,表明患者有陽虛證候,所以陸氏以真
武湯爲主方溫陽利水,再加桂枝、太子參通陽益氣,陳皮、厚朴、半夏、穀芽健脾
化痰利濕。

柴胡湯合真武湯證
孫君
初診 八月十二日,左脅痛甚,不可仰臥,咳則震痛。脉弦數,舌苔幹而花黃。
病是肋膜炎。
柴胡 6 克,蔞殼 9 克,楂炭 9 克,赤芍 9 克,紅棗四枚,川連 1.5 克,檳榔
4.5 克,枳殼 6 克,生草 3 克,淡芩 6 克,制香附 4.5 克,桔梗 4.5 克,花粉 9
克。
二診 脅痛瘥减。熱亦較平,但炎未消退,則病不能即愈。面色甚黃,唇鼻俱
燥。舌奇絳,苔幹,脉弦。
柴胡 6 克,炒山栀 9 克,原釵斛 9 克,檳榔 3 克,赤芍 6 克,川連 1.5 克,
蔞殼 9 克,花粉 12 克,香附 4.5 克,炙兜鈴 9 克,淡芩 6 克,小生地 15 克,知
母 9 克,桔梗 4.5 克,炙草 3 克。
三診 八月十四日,肋膜炎向愈。不知何故,忽服別藥,遂汗漏不止,蜷臥,
鄭聲。舌質尚幹絳,而脉已無根。本已出險,乃招亡陽,自取之。
黑附塊 9 克,雲苓 12 克,桔梗 3 克,炙草 3 克,生芪 9 克,乾薑 3 克,白芍
9 克,浮小麥 15 克,太子參 9 克,川貝 9 克。桂枝 3 克(後下)。
四診 八月十五日,熱已退,汗漏未止。咳尚引脅痛。舌厚苔幹,脉弦而遲。
宜斂汗鎮咳,微通便。
黑附塊 6 克,杏仁 9 克,柴胡 6 克,白芍 9 克,生龍骨 12 克(打,先煎),
生芪 15 克,麥冬 12 克,蔞殼 9 克,枳實 6 克,煆牡蠣 15 克(打,先煎),南北沙
參各 6 克,五味子 3 克,桔梗 4.5 克,玄明粉 6 克(沖)。
五診 八月十七日,熱不作,汗遂止,咳雖不除,已不覺痛。舌色漸淡,苔薄
而松。漸引食。脉弦細,皆向愈之象。
全瓜蔞 9 克,花粉 9 克,北沙參 12 克,柴胡 6 克,當歸 9 克,穀芽 12 克,
麥冬 12 克,白芍 9 克,川芎 9 克,釵斛 9 克,桔梗 4.5 克,枳殼 6 克。
案評:孫君病肋膜炎,就淵師診治,已向愈。誤信藥肆夥友語,易醫用大隊
表藥,遂致亡陽。幸回向淵師求診,乃得轉危爲安。(謝誦穆原文)
【按】本病患者脅痛甚,脉弦數,舌苔幹而黃白,這是邪入少陽,而兼內熱
之證,陸氏辨爲肋膜炎,當用小柴胡湯加减。初診陸氏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蔞殼、
枳殼、制香附、桔梗寬胸理氣,除肋膜炎之氣滯;檳榔、楂炭、赤芍活血祛瘀;行
氣與祛瘀兩組藥相配伍,能祛瘀滯止痛;再加川連、花粉則可清熱生津化痰。
二診痛减熱降,“面色甚黃,唇鼻俱燥。舌奇絳,苔幹,脉弦。”顯示患者
內熱尚較甚,而少陽也未完全和解。陸氏在初診方的基礎上加上了生地、石斛、知
母、山栀等藥清熱生津,既繼續保留和解少陽之功,又加大清除內熱的力度。
三診乃是患者誤信他人之言,誤服表藥,以致亡陽的情况,陸氏針對現症以
真武湯大力回陽利水,幷輔以桂枝、黃芪、炙草等物强健中焦之氣,加大回陽的力
度,另桔梗、川貝化痰,浮小麥斂汗。
至四診,熱已退而汗出未止,還有脅痛,脉也弦遲,尚屬少陽未和解而少陰
有不足之象,故陸氏將治則定爲“宜斂汗鎮咳,微通便”。用藥也是符合這一思路
的,附子、黃芪、龍骨、牡蠣、五味子等藥溫陽斂汗;杏仁、蔞殼、枳實、南北沙
參、桔梗等藥止咳;麥冬、玄明粉微通大便,柴胡白芍則繼續和解少陽。五診時病
患已經向愈,所以用一些寬胸理氣、止咳化痰、養陰生津、調理脾胃的藥物以收功。
王男
初診 去臘感冒以後,迄不甚健,時惡寒,脅下刺痛,咳而痰多,食尚可,大
便通,脉弦細舌白苔。
柴胡 6 克,淡芩 6 克,桔梗 6 克,炙草 3 克,桂枝 1.8 克,北沙參 6 克,瓜
蔞 9 克,赤芍 6 克,枳實 6 克,黑附塊 3 克,生薑 3 片,紅棗 4 枚。
二診 服二劑後,自覺爽適,咳亦瘥,脅中刺痛减輕而未除,頭微眩,脉甚細
弱可加養榮湯。
柴胡 9 克,瓜蔞 9 克,太子參 12 克,炙草 3 克,當歸 9 克,杭菊 9 克,黑附
塊 6 克,乾薑 3 克,枳殼 6 克,桔梗 1.8 克,白芍 9 克,紅棗 4 枚。
三診 脅痛幾全止,痰爽而易出,此肋膜炎向愈之象,脉不細弱而仍稍弦,舌
色正,感目幹。
柴胡 6 克,白芍 9 克,枳殼 6 克,桔梗 4.5 克,紫菀 9 克,當歸 9 克,小生
地 6 克,花粉 6 克,生甘草 3 克,太子參 9 克,杭菊 9 克。
【按】本病患者感冒未復原,現惡寒,脅痛,咳而痰多,脉弦細,說明此病
患屬體質偏陽虛,現少陽表裏未和的病證,法當和解少陽兼溫陽。陸氏初診用小柴
胡湯合桂枝加附子湯治之,正合前面的治則,再加上北沙參、瓜蔞、枳實、桔梗化
痰寬胸理氣止痛。
合參本案和上一則病案的用藥,筆者發現對于脅下刺痛者,陸氏多辨爲肋膜
有炎症,在這個判斷的基礎上,他喜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加入瓜蔞(蔞殼)、枳實
(枳殼)、桔梗、赤芍等藥物,從而達到化瘀止痛的療效。大膽使用理氣化痰藥物
達到化瘀止痛的效果,通達上焦以行氣止痛,這一方法有獨到見解。
二診脅痛大减,但未痊愈,且尚有頭眩,脉亦弱,此邪未盡而正氣不足,故
陸氏在保留柴胡、枳殼、桔梗的基礎上加入人參養榮湯。至三診脅痛全止,咳痰亦
爽,陸氏認爲是肋膜炎向愈之象,故在原有基礎上加大化痰止咳的力度,幷注意養
陰祛風。

柴胡湯合己椒藶黃丸證
鐘夫人
初診 體本弱,生産後不復原。寒熱往來,劇咳無痰,耳鳴食少。脉數弱而細,
舌淡光剝。血少心弱,又有外感,急治之。
柴胡 6 克,姜半夏 9 克,生常山 6 克,雲苓 12 克,麻黃 2.1 克(連根節),
北沙參 9 克,生首烏 12 克,白芍 6 克,生石膏 18 克(打),黑附塊 6 克,炙草 3
克。
二診 服前方後,寒熱不作,病者向爲小學教師,因分娩輟業,家居受氣惱而
腹滿,乃複就診。現腹滿,入夜更甚。舌色光澤,口燥裂。脉非常之弱。原因是氣
惱,此時似尚可治,然反復可慮。
防己 12 克,川軍 4.5 克,小樸 3 克,蜀椒 4.5 克(炒,去汗及開口),蘇全
9 克,姜夏 9 克,葶藶 6 克,雲苓 12 克,生薑銅元大三片。
【按】蘇全:即紫蘇全草之意。本病患者素體虛弱,再經産後未復原,體更
弱,現又感外邪,寒熱往來,耳鳴而食少,脉數弱而細,舌淡光剝,乃是血少陰虧
于內,少陽不暢于外。法當和解少陽、陰陽雙補,故陸氏用柴胡、半夏、常山等和
解少陽;雲苓、北沙參、生首烏、白芍等滋養陰血;麻黃、石膏、黑附塊、炙甘草
等表裏雙解。
二診寒熱已經不作,但由于受氣而現腹滿,入夜尤甚,舌光,口燥裂,脉弱,
陸氏認爲此是腸間有水氣,而素體陰虧血少的證候,故效法《金匱要略》己椒藶黃
丸加味治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脉證幷治》:“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
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陸氏引程郊倩的注釋:“痰飲留于中,則腹滿,水谷入
于胃,但爲痰飲,而不爲津液,故口舌乾燥也……故用此湯,以分消水飲。”
處方時,陸氏在己椒藶黃丸的基礎上,再加川朴、半夏、紫蘇、茯苓、生薑
化痰解表兼祛暑濕。本案陸氏將傷寒方與金匱方熔于一爐,體現了他堅持的傷寒、
雜病本是一家的學術觀點。
關于本病涉及的飲邪積滯的腸間有水氣,陸氏認爲:“門脉鬱血而引起水腫,
先作腹水,故曰腸間有水氣。由是言之,乃是肝硬變初期之證治也。”對于己椒藶
黃丸,陸氏的見解則是:“防己、椒目、葶藶俱逐裏水。椒目尤專主腹中之水;大
黃、芒硝(原金匱方有渴者加芒硝半兩,故有此文)則引以下行,兼治胃腸炎症也。

小柴胡湯證
沈男
初診 右脅痛,咳嗽痰多,人劇消瘦,手指有結核征,脉弦細而數,受寒冷則
哮喘而咳甚,舌色淡,此結核性胸膜炎。
柴胡 9 克,淡芩 4.5 克,姜夏 9 克,太子參 12 克,枳殼 6 克,乾薑 3 克,
黃附片 15 克,磁石 30 克,炙紫菀 9 克,款冬花 6 克,杏仁 9 克,桔梗 4.5 克,
炙草 3 克,紅棗 4 枚。
二診 脅痛已瘥,咳仍劇喘亦甚,脉微而數,舌淡,夏天曾吐血,現今之咳,
別有慢性氣管炎,但他人作肺結核。
連根節麻黃 6 克,五味子 3 克,細辛 3 克,乾薑 3 克,棗仁 18 克,射干 6 克,
炙紫菀 9 克,款冬 6 克,杏仁 9 克,麥冬 9 克,局方黑錫丹 15 克。
三診 結核病加外感劇咳,與射干麻黃湯,咳减痰仍多,右側背部攣急,飯後
尤甚,舌薄甚淡,脉數。
柴胡 9 克,葛根 12 克,太子參 12 克,乾薑 3 克,黑附塊 6 克,桔梗 4.5 克,
遠志 4.5 克,炙紫菀 9 克,款冬 9 克,杏仁 9 克,枳殼 6 克,炙草 3 克。
【按】黑錫丹:源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引桑君方)。藥物組成:
沉香(鎊)、附子(炮,去皮、臍)、胡蘆巴(酒浸,炒)、陽起石(研細,水飛)、茴
香(舶上者,炒)、破故紙(酒浸,炒)、肉豆蔻(面裹,煨)、金鈴子(蒸,去皮、
核)、木香各 30 克,肉桂(去皮)15 克。黑錫(去滓稱)、硫黃(透明者結砂子),
各 60 克。功用溫壯下元,鎮納浮陽。主治真陽不足,腎不納氣,濁陰上泛,上盛
下虛,痰壅胸中,上氣喘促。
本案患者有脅痛,咳嗽痰多,人又消瘦,遇寒哮喘,脉弦,陸氏辨爲結核性
胸膜炎,從中醫的角度當是素體陰陽兩虛,內有痰飲爲患之證。初診陸氏用小柴胡
湯爲主,加附子、乾薑、磁石等溫潜藥物,溫陽潜降既補患者體質之虛,又不致使
陽氣浮越于外;另外的枳殼、紫苑、款冬花、杏仁、桔梗之品皆屬化痰止咳藥。
二診脅痛减而哮喘加劇,此爲寒飲內伏,故陸氏用射干麻黃湯爲主方治療,
加用局方黑錫丹以溫壯下元,鎮納浮陽。射干麻黃湯是《金匱要略》中的方劑,出
自《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脉證治》,:“咳而上氣,喉中水鶏聲,射干
麻黃湯主之。”三診再次指出本病是結核病又有外感劇咳,舌淡,背部攣急,陽虛
痰濁之象明顯,故陸氏用四逆湯合前面的化痰止咳之藥,再加柴胡、葛根行太陽、
少陽兩經,以解背部攣急掣痛。
朱女
初診 曾感冒發熱,西醫爲注射,退而複作,有咳嗽,面腫多疹,舌苔厚脫處
多,脉數。
柴胡 6 克,淡芩 6 克,姜夏 9 克,僵蠶 6 克,丹皮 6 克,赤芍 6 克,桔梗
4.5 克,象貝 9 克,炒枳實 4.5 克,生薑 6 克,紅棗 4 枚。
二診 藥後發出風疹,極稠密而癢,退回後又發匐行疹,唇腫舌紅,脉數,清
解之。
葛根 9 克,桂尖 4.5 克,淡芩 6 克,赤芍 6 克,焦山栀 9 克,西河柳 9 克,
象貝母 9 克,活蘆根 45 克,鮮茅根 12 克,生薑 6 克,六一散 12 克。
【按】匐行疹:原指幼蟲移行疹,系由鈎蟲、蠅蛆、絲蟲及頜口蟲的幼蟲在
人的皮膚移行掘進所引起的綫狀損害,多見于熱帶地區。此處陸氏代指略高出皮膚
表面的鮮紅色或暗紅色的綫狀損害性疹塊。
本案患者感冒發熱,曾用西藥退熱,後又發熱,且咳嗽、面腫多疹,乃是邪
郁少陽,兼有風熱之證。所以陸氏以小柴胡爲主方,幷加僵蠶祛風;丹皮、赤芍凉
血退熱;再加桔梗、象貝、枳實化痰祛濁。
二診服藥後,風疹熱毒透發出來,乃是佳象,陸氏用西河柳、葛根、桂尖等
透發;用黃芩、山栀、赤芍、象貝等清熱化痰;用蘆根、茅根清熱祛痰,凉血養陰;
再加生薑、六一散清暑利濕止嘔。
此案陸氏合用傷寒、溫病兩種路子,取得很好的療效,也部分體現了陸氏寒
溫合一的學術思想。

傷寒 少陰病

真武湯證
王君
初診 脚腫,腹滿,短氣。脉舌俱不足,殆心臟衰弱所致。
黑附塊 12 克,肉桂 1.5 克,太子參 9 克,乾薑 3 克,生白術 9 克,生懷藥 9
克,雲苓 12 克,白芍 9 克,枳實 6 克,炙草 3 克。
【按】本案患者脚腫、腹滿、短氣等皆中虛內有水飲停蓄之象,符合少陰病
真武湯證的表現。《傷寒論·少陰病脉證幷治》:“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
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爲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
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陸氏以真武湯爲主方,再加肉桂、太子參、
懷山藥、炙甘草溫陽益氣,稍加枳實通暢氣機,以防補藥太多而至的壅滯。諸藥合
效,迅速收到了很好的療效。
葉先生
初診 病後不健複。常手足汗而心悸,振振欲擗地。口渴不欲飲,大便不調,
寐不安,多夢。脉左細右浮。舌上薄白。神經與心臟俱弱,胃腸又不和。
雲苓 15 克,黑附塊 9 克(先煎),姜夏 12 克,炙草 3 克,生白術 9 克,川連
1.5 克,乾薑 3 克,紅棗四枚(去核),白芍 9 克,淡芩 6 克,太子參 9 克。
【按】《傷寒論·辨太陽病脉證幷治》:“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
熱,心下悸,頭眩,身明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此案病患頗合上述病
况,汗出、心悸、振振欲擗地、口渴不欲飲,都是水飲內伏病證的表現;大便不調,
寐不安,多夢等,陸氏認爲是神經衰弱,最後陸氏將此案定位爲“神經與心臟俱弱,
胃腸又不和”。從中醫的辨證應該是陽虛水飲,脾胃不運。陸氏針對病機在溫陽化
飲的真武湯基礎上,合用半夏瀉心湯,取姜半夏、川連、淡芩與乾薑相合,辛開苦
降,調和腸胃;太子參、紅棗與炙甘草相合,調和營衛,養心安神。處方切中病機,
頗合法度,療效也很明確。
蘇太太
初診 傷食感寒,吐利之後,時時欲寐。目閉則汗出,此是陽虛。然陰虧體質,
偏用陽藥,慮其劫津,故用藥較難。
生西芪 12 克,陳皮 6 克,桂枝 4.5 克(後下),穀麥芽各 9 克(炒),煆牡蠣
21 克(打,先煎),浮小麥 12 克,赤白芍各 4.5 克,原釵斛 9 克,炙草 3 克,黑
附塊 4.5 克,丹玄參各 9 克。
二診盜汗瘥减。早晨苦頭痛。脉較有神,但甚遲。舌苔薄而潤,中作沉香色。
大便多日不行。
淡蓯蓉 12 克,生白芍 12 克,釵斛 9 克,黑附塊 3 克,柏子仁 9 克,桑葉 9
克,穀麥芽各 9 克,浮小麥 12 克,生西芪 12 克,杭菊 9 克,丹參 9 克,枳殼 6
克。
三診前藥進兩劑後,諸恙悉愈,思食。今日忽又頭痛微熱。脉極遲細,舌上
稍有灰苔。陰虛之甚,殊棘手。
大生地 12 克,丹玄參各 9 克,銀柴胡 9 克,象貝 9 克,地骨皮 6 克,淡蓯蓉
12 克,青蒿 4.5 克(後下),海藻 15 克(去鹽),原釵斛 9 克,生山藥 15 克,生
穀芽 9 克,黑附塊 3 克。
案評:服此方後極恬適,連服收功。(謝誦穆原文)
【按】此案患者病症較爲複雜,首先是傷寒感寒直中三陰,因而出現了“吐
利之後,時時欲寐”的典型少陰病表現。陸氏進一步指出:“目閉則汗出,此是陽
虛。”但病患本身又屬陰虧體質,因此“然陰虧體質,偏用陽藥,慮其劫津,故用
藥較難”。類似這種左右爲難的情况,也是臨床上較爲常見,也較爲棘手的問題。
陸氏抓住病患現症屬陽虛的根本,以真武湯爲主方,同時加用煆牡蠣和浮小
麥進行斂澀,一則治療患者的汗出過多,二則防止溫陽過多的傷陰。黃芪、穀麥芽、
炙甘草、陳皮建中助運化;石斛、玄參養陰;丹參養血活血,通暢氣血。
二診盜汗大减,脉亦漸有神,但又清晨頭痛,舌苔薄而潤,中有黃褐的沉香
顔色,大便亦多日不通。說明患者傷寒日久有化熱之象,但陽虛水飲也未清除。陸
氏以溫腎陽通大便的肉蓯蓉爲主藥;桑葉、菊花疏風散熱;生白芍、石斛養陰;黑
附塊、生黃芪、丹參溫陽益氣,條暢氣血;浮小麥、柏子仁安神通便;穀麥芽、枳
殼消食化痰。
二診方服兩劑後,病情大爲改善,食欲也好轉。但是不久又頭痛、發熱,表
證尚未痊愈,加之“脉極遲細,舌上稍有灰苔”,陸氏認爲“陰虛之甚,殊棘手”。
此時患者主要矛盾已經轉化,傷寒少陰證雖未痊愈,但已經不嚴重了,而陰虛成爲
主要矛盾,故陸氏以大生地、玄參、銀柴胡、地骨皮、青蒿、石斛、山藥等大隊的
養陰清熱藥物爲主,輔以化痰的象貝、海藻,助脾健運的生谷芽,溫陽的附子也减
到 3 克。此方經連續服用多劑後,患者痊愈,一個複雜的病情得到解决。
此案患者先外感傷寒直中三陰,一派少陰危象,但又素體陰虛,因此陸氏在
溫陽的同時,注意斂陰,避免劫奪患者的津液,幷加健運脾胃的藥物,使得化生有
源則陰陽皆得補充。二診後,陽氣漸回,但仍未足,而外感日久化熱,大便不通,
因此陸氏在溫陽的同時加大疏風清熱、養陰通便、健運脾胃的力度。三診基本以陰
虛爲主,則以大隊養陰清熱藥治療,輔以少量的化痰、運脾、溫陽等藥。總之,陸
氏在複雜情况下,按照當時的病情,辨證分析把握好內在的主次,根據具體的變化,
及時調整,最終收到很好的療效,值得臨床醫生在遇到病機較爲複雜的患者時借鑒
學習。
熊先生
初診 常下利,且便血,曾服補中益氣,利益甚,此不可解者。右腹回腸部痛,
無盲腸炎之壓痛點。脉不甚實,舌色平。
淡芩 6 克,炒故紙 4.5 克,土炒白術 9 克,伏龍肝 30 克(包),幹地黃 15 克,
黑附塊 9 克,雲苓 12 克,白芍 6 克,炒槐米 12 克,地榆炭 9 克。
二診昨大便兩行,俱不稀溏,血亦只余沈,是大勢已定。脉太數而有壓力,
此須平之。舌色淡而潤。
赤石脂 12 克,生熟地 12 克,炒槐米 12 克,熟附塊 6 克,禹餘糧 12 克,淡
芩 6 克,炒故紙 4.5 克,懷膝 15 克,伏龍肝 30 克(包),白芍 9 克,土炒白術 9
克,炙草 3 克。
案注:文中“血亦只余沈”,即便血已經很少,只有幾滴血的意思。
【按】此案病患,下利便血,服補中益氣之藥下利加劇,脉不實,說明本病
屬水飲內伏的少陰病,因爲少陰病“自下利者,此爲有水氣”。陸氏在一般中醫辨
證的基礎上,又結合西醫的臨床檢查手段,“回腸部痛,無盲腸炎之壓痛點”,排
除闌尾炎的可能。他在真武湯的基礎上,加補骨脂溫腎止瀉;伏龍肝溫中止利爲主
藥,與生地、白術、附子、黃芩組成黃土湯,另加槐米、地榆炭凉血止血,共同治
療便血。
二診便血大减,但脉過數,須平調。陸氏以真武湯爲主方,加用赤石脂禹餘
糧湯斂澀固護下焦,餘者補骨脂、伏龍肝、槐米等續用。經二診而病除,可謂效速。

四逆湯證
林寶寶
初診 疹出三天,尚未退淨。神疲,脉數而弱。但欲寐,下利。舌色甚白。此
殆多服寒凉藥所致,有危險。
葛根 6 克,杏仁 9 克,雲苓 12 克,生炙草各 1.5 克,麻黃 2.1 克,象貝 9
克,黑附塊 9 克,生石膏 18 克(打,先煎),淡芩 4.5 克,乾薑 3 克。
二診 神氣較清醒,撫之知哭吵。咳較暢,痢較瘥。可望有生路,今鼻煽,多
水泡聲。
麻黃 1.8 克(連根節用),象貝 9 克,炒白術 6 克,炙草 3 克,生石膏 18 克
(打),北沙參 9 克,炒扁衣 9 克,桔梗 4.5 克,海浮石 9 克,黑附塊 6 克。
【按】從原文可知,患兒初有麻疹表證,而前醫用藥寒凉過度,致宣透不足,
疹出不暢,“疹出 3 天,尚未退淨”。“神疲,脉弱,欲寐,下利,舌色甚白”皆
爲少陰之象,而“脉數”則顯示其麻疹尚有內郁而未完全透發者,依此推之此孩或
可有心煩、口渴之感。
《傷寒論·辨少陰病脉證幷治》有雲:“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故陸氏雲“有危然”。初診方用四逆湯以溫陽
救逆,防止危象出現;麻杏石甘湯宣發透疹;葛根芩連湯去黃連止利,去黃連者畏
其寒凉;另加象貝母、茯苓化痰益陰行氣,以調暢陰陽之氣。
二診時經過前方 1 劑,神氣轉清醒,說明陽氣已回。咳、利、鼻翼煽動顯示
肺氣之宣發肅降亦未竟全功,氣道之中痰液較盛,兼中焦陽氣尚有不足,故用麻黃、
石膏宣暢肺氣;桔梗、象貝母、海浮石之屬化痰止咳;炒白術、炒扁豆衣、黑附子、
炙甘草諸藥溫中止利。
上述兩方藥味雖不多,却切中病機。陸氏辨證思路清晰,擅長使用傷寒經方
幷加以化裁,處方直指要害,三劑病愈收桴鼓之效,將一個有可能出現陰陽離决危
象的患兒全力挽回。
近代傷寒名家祝味菊在《傷寒質難·少陰上篇第十五》中說:“少陰傷寒,抵
抗不足也。形氣虛弱之人,在太陽開始抵抗之時,即有不足之征,此太陽、少陰合
病也。具太陽證,准用太陽藥,見不足,即當用加入溫壯之品,仲景之麻附細辛湯,
乃其一例也。”這段文字對于我們理解陸淵雷先生本案以溫宣爲主的用藥精神有很
好的參考意義。
董寶寶
初診 痧子後,身熱彌月不退。下利日四五行。面色眺白,神氣委頓,大有危
險。
黑附塊 6 克,白術 6 克(生用),生炙草各 2.1 克,乾薑 3 克。
案注:痧子,即麻疹,江浙一帶將麻疹稱爲痧子。
【按】此案董氏嬰兒出麻疹後,發熱一個月尚未退去,陽氣在抵抗病邪過程
中被大量耗散,麻疹之邪直接內陷于少陰,近代名醫祝味菊在《傷寒質難·少陰上
篇第十五》中有“少陰傷寒抵抗不足,其故有二。素秉虛弱,一也;傷于藥物,二
也。人體素質之弱,或因先天不足,或因後天失調,或困于痼疾,或傷于新病,元
氣既怯,使人抵抗不足,久服寒凉,濫與攻下,發汗太多,生冷無節,元氣既傷,
亦能使人抵抗不足。”
此例即屬“傷于新病,元氣既怯,使人抵抗不足”的少陰傷寒抵抗不足。前
一例林氏小兒則屬“久服寒凉,濫與攻下……元氣既傷,亦能使人抵抗不足”的太
陽、少陰合病。
此例少陰傷寒之征明顯,“下利日四五行”乃中陽被傷,“面色咣白,神氣
委頓”,亦陽氣不足乃至神氣不足之明證,故陸氏日:“大有危險。”陽氣虛衰、
神氣不足既已明確,法當全力回陽救逆,故用四逆湯爲主,另加生白術、生甘草健
脾益氣止利。此方雖僅 5 味藥却能撥動樞機,效果明顯。
同夫人
初診 九月十日,向苦頭痛,遇風則發。又苦胸滿,食不化。舌質薄而色淡。
脉亦細,仍是寒濕。近日睡眠不足,因常心悸。
茅白術各 6 克(炒),乾薑 3 克,煆牡蠣 24 克(打),白芷 3 克,厚樸 4.5 克,
黑附塊 6 克,采芸曲 9 克(包),川芎 3 克,陳皮 6 克,雲苓神各 9 克(朱拌),炙
草 3 克。
案評:病者貌豐盛而質虧,忌表藥。或表藥在所必用,亦須以薑附等調劑之。
否則困憊不堪,亦异事也,參閱本期答問欄答某君問。(謝誦穆原文)
【按】該患者頭痛遇風則發,且胸滿,食入不化,舌淡,脉細,此爲脾腎陽
虛,寒濕內生的病證。陸氏臨床以四逆湯爲主方,甘草、乾薑、附子相合乃是甘辛
大熱之劑,能很好的恢復體內的陽氣;加用蒼術、白術溫脾陽助運化;川芎、白芷
止頭痛;厚樸、神曲、陳皮、茯苓等藥化痰健脾,顧護中焦氣血生化之源;最後稍
加煆牡蠣、茯神安心神,以療心悸不寐的兼症。全方以溫脾腎之陽爲主,同時也兼
顧頭痛、心悸、睡眠不足、消化不良等兼症,用藥不多而面面俱到,值得學習。
蘇某,年 39 歲
初診 病喘咳十年,本來秋發春瘥,去年霍亂、傷寒後,終年不瘥。劇咳,氣
不足息,脉數弱,舌色平,能食,但人瘦。
黑附子 9 克,乾薑 4.5 克,炙甘草 2.4 克,人參須 6 克(煎沖),雲茯苓 9 克,
杏仁 9 克,炙紫菀 9 克,山茱萸肉 4.5 克,五味子 2.4 克,仙鶴草 12 克,炒蘇子
12 克(包)。
二診 喘促稍减,咳亦减,脉稍起,舌仍虛,總之心臟稍好轉,屬慢性支氣管
炎,無除根之法也。
黑附子 6 克,乾薑 4.5 克,炙甘草 3 克,蛤蚧尾 1 對(另煎沖),人參須 6 克
(另煎沖),白術 9 克,桂枝 4.5 克,仙鶴草 12 克,杏仁 9 克,沒食子 4.5 克。
【按】此例咳嗽氣喘,日久陽虛脉弱,本來秋發春瘥,但是歷經霍亂、傷寒
後正氣受到嚴重損傷,故而咳喘終年不休。“氣不足息,脉弱”均爲氣虛之象;“
脉數,人瘦”乃陰虧之征,故此乃元氣不足,氣陰兩虧之證。陸氏以茯苓四逆湯加
蛤蚧尾(煎沖)以補元氣之不足,兼以益陰,以治病本;另加山茱萸、五味子、仙
鶴草之屬收斂耗散之氣;再加杏仁、炙紫菀、蘇子化痰止咳之藥,以扶正祛邪。
二診又添加桂枝、白術與原有甘草、茯苓相合組成苓桂術甘湯溫化痰飲。沒
食子有化痰斂肺作用,《現代實用中藥》載:治慢性支氣管炎,痰多,咳嗽,咯血,
咳血等症。
此例病證可以看出陸氏在運用四逆湯及其變方茯苓四逆湯的心得,而且在辨
證論治的基礎上,認爲患者屬慢性支氣管炎,又針對患者具體的兼症用對症的藥物,
以初步體現出了辨病用藥的特點。
【小結】
四逆湯之文散見于《傷寒論》的太陽病、陽明病、少陰病、厥陰病、霍亂病
等多篇,幷見于《金匱要略》的“嘔吐噦下利病脉證治”中。
原方生附子溫經回陽,乾薑溫中散寒,炙甘草和中益氣,合之能回陽救逆,
主治三陰傷寒,太陽病誤汗亡陽,吐利腹痛,四肢厥逆,脉沉或微細者。陸氏認爲
“仲景于亡陽虛脫之證,必用生附子配乾薑,甚或依證更配以人參”,“四逆湯爲
强心主劑”,“今之生附子皆用鹽漬,飽含水分,一枚約重今秤 24 克至 30 克,
大者乃至 60 克許,則四逆湯每服當用生附子 12 克至 30 克,乾薑當至 9 克。時醫
但用淡附子、淡乾薑,幾經浸淡,等于藥滓,用量又僅數分,苟遇四逆證,惟有坐
以待斃耳。”又謂“乾薑與附子俱爲純陽大熱之藥,俱參使功能亢進。惟附子之效
遍于全身,乾薑之效限于局部,其主效在溫運消化管而兼及于肺。故肺寒、胃寒、
腸寒者,用乾薑;心臟衰弱,細胞之生活力退减者,用附子”,“仲景于陽虛證,
心臟衰弱不甚者,則用炮附子,量亦不大”,“至于鎮痛,乃用大量炮熟附子”。
陸氏還對四逆湯與西藥强心之洋地黃類進行比較,“臨床實驗,乾薑、附子之效,
實不亞于毛地黃、樟腦諸劑。初用時,雖不及西藥之效速而確,然連續用之,至回
陽之後,往往從此遂愈,更無流弊。”
陸氏對四逆湯的應用,不僅限于傷寒諸證,還廣泛地用于內科雜病、婦科病
與兒科病。如對患有心悸胸悶,納呆,脉遲細,舌苔淡白,屬心臟衰弱者,四逆湯
加別直參(朝鮮人參)、白術、茯苓等補氣之品,以溫陽補氣;若心悸易醒,脉細
弱而有歇止,舌苔如常,四逆湯合生脉飲及平肝安神之品,以補氣養陰安神。
對于中焦脾胃之病,凡脾胃虛寒,腹脹噯氣,消化不良,口膩苔垢,脉微弱,
合旋覆代赭湯化裁。若見洞泄肢冷,完穀不化,腹背寒,腸鳴腹痛,脉遲細,則合
四君子湯加减,以溫補脾腎。
附子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複散失之元陽;引陽促血藥入血分,以滋養
不足之真陽;以白術爲佐,爲除寒濕之聖藥。對于周身風濕疼痛,伴消化不良,脉
細苔薄者,陸氏以四逆湯合白術、蘄蛇、全蝎、米仁、羌活、獨活等同用。婦人月
經不調,量少而色黯紅,形寒目眩,腹痛脉遲苔薄,四逆湯合四君、四物出入。陸
氏依據具體病證化裁,辨證施治,效如桴鼓。

溫病

暑濕
鄭先生
初診 微有寒熱,脉數甚,舌黃口苦,胸微悶,是疰夏之類。
藿香 9 克,青蒿 6 克(後下),苡仁 15 克,佩蘭 9 克,銀柴胡 6 克,銀花 9
克,夏枯草 9 克,北沙參 12 克,六一散 12 克(包)。
【按】本案屬疰夏。所謂疰夏,又名注夏、苦夏。是指因素體虛弱、複感受
暑熱之氣而引起的以乏力倦怠、眩暈心煩、多汗納呆,或有低熱等爲臨床特徵的外
感熱病,爲夏季的常見病。一般夏季過後,病情可自行改善,部分患者可呈現出逢
暑必發的周期性特點。疰夏亦爲中暑的先兆,若進一步發展可致中暑。
本案患者證見微有寒熱,脉數甚,舌黃口苦,胸微悶,當爲暑濕困脾型疰夏。
治宜清暑化濕,陸氏用藿香、佩蘭芳香化濕爲主藥;六一散清暑化濕爲輔;再加青
蒿、銀柴胡、銀花清熱解表;苡仁健脾化濕,夏枯草清暑散透,北沙參養陰清暑。
施先生
初診 天熱,汗出太多,忽然眩暈,吐利。舌白脉遲。急性腸炎之疑于霍亂者。
六一散 12 克(包),乾薑 3 克,黑附塊 6 克(先煎),川連 1.5 克,姜夏 12
克,藿香 12 克,淡芩 4.5 克,太子參 9 克,夏枯草 9 克,楂炭 9 克,炒麥芽 9 克。
【按】本案患者大汗出,突發眩暈,上吐下利,舌白脉遲,此感暑熱之邪,
兼具濕邪內阻的證候。根據陸氏的分析屬急性腸炎疑似霍亂。患者冒暑之後,眩暈,
幷且暑濕病邪,直趨中焦,以致升降失司,清濁相干,故而吐利幷作,且有厥脫的
危險。陸氏針對病機,以六一散、半夏、藿香、夏枯草清解上焦的暑熱,幷化中焦
的濕濁。黃芩、黃連合用取瀉心湯之意,止吐利;山楂炭與炒麥芽助消化、行濕濁;
最後合用乾薑、附子溫中回陽防止厥脫。

濕溫
汪先生
初診 病十日已來,身熱汗多,泄瀉清水。胸腹時悶。尖絳而無苔。脉濡而大。
此濕溫已成,不能速愈。
葛根 9 克,川樸 3 克(炒),藿梗 6 克,川連 1.5 克,茅根 6 克,佩蘭 6 克,
淡芩 6 克,苡仁 15 克,柴胡 4.5 克,姜夏 9 克,赤苓 12 克。
【按】此案陸氏明確指出屬“濕溫”,幷對預後作出了判斷,“不能速愈”。
濕溫病勢較緩,但纏綿難愈,多有發熱、汗出、胸悶脘痞、大便溏瀉、脉濡等病情。
陸氏以藿朴夏苓湯爲主方加减,清熱化濕治療此病。方中藿香、厚朴、半夏、佩蘭
芳香化濁,苦溫燥濕;赤苓、茅根、苡仁滲濕瀉熱;黃連、黃芩取法瀉心湯,以二
藥之苦,清化痞熱;柴胡、葛根透表達邪,引表邪外出。諸藥合用療效頗佳。
董小姐
初診 七月十四日,鼻有涕,頭痛咳嗽,有時致嘔。脉細而遲,舌潤無苔。此
感冒有濕,又在暑令之證。
薄荷 2.1 克(後下),桔梗 3 克,橘紅 6 克,雲苓 12 克,細辛 2.1 克(後下),
杏仁 9 克,姜夏 12 克,益元散 12 克(包),小樸 3 克,象貝母 9 克,苡仁 15 克。
【按】此案患者咳嗽、頭痛、流鼻涕,又伴有時致嘔的胃腸道症狀,顯示了
外感夾濕的病證,適值暑令,因此濕溫之證是較爲明顯的。陸氏用薄荷、細辛解表
清利頭目,止鼻涕;桔梗、橘紅、茯苓、杏仁、半夏、厚朴、象貝母等藥爲主,化
痰止咳;益元散和苡仁清暑化濕。諸藥合效解表止咳,清暑化痰濕。
王先生
初診 七月卅一日,初起戰栗,旋發熱,至譫妄。脘微痛,略感胸悶,口淡。
熱時手脚麻。脉濡軟,舌白膩。非濕溫即重性流行性感冒。
柴胡 6 克,茅術 9 克,赤苓 12 克,藿香 9 克,淡芩 6 克,知母 4.5 克,苡
仁 12 克,炙草 2.4 克,姜夏 9 克,生石膏 24 克(打碎),楂炭 9 克。
賞析案評:此病脉舌俱似濕溫,意必淹滯。豈知明日病者挈其妻,來診小産
後咳。自雲服藥奇效,諸證皆除,僅余胸微滿。其妻本就治 i!gl 墓,因自己得效
速,故挈來易醫雲。此意外之效,醫者多貪天之功,此類是與。(此段文字乃是陸
淵雷自己對本案的評述)
【按】此案患者雖也屬濕溫,但病情明顯較重,因此可見書中關于濕溫病情
較緩的說法也要靈活看待,不可拘泥。
患者戰栗發熱,甚至譫妄,乃是濕熱濁邪郁遏于裏,表裏氣機失和互相糾集,
陽氣郁極而盛,高熱譫妄出現。脘微痛,胸悶,口淡,脉濡軟,舌白膩體現的都是
濕濁內困太陰脾的病機。綜合來看,外有暑熱之邪交爭,內有濕濁困太陰。治宜外
清熱透解,內化濕濁。陸氏以柴胡、黃芩、半夏、炙甘草取法小柴胡湯,和解表裏
之邪熱;生石膏、知母寒凉清熱以解內熱熾盛之危象;蒼術、赤苓、藿香、苡仁、
山楂炭等藥運脾化濕。諸藥合效取透解大熱,清化暑濕之功效。
陸氏自己的評述也值得一觀,首先體現了療效的迅速,“豈知明日病者挈其
妻,來診小産後咳。自雲服藥奇效,諸證皆除,僅余胸微滿”。一日之內,如此重
病霍然而愈,實在是妙手回春啊!說明中醫幷非只可能治療慢性疾病,對于危急重
症,只要辨證準確,選方用藥精到,是可以收到桴鼓之效的,而陸氏本人對如此上
佳療效的態度則非常謙虛,認爲是“此意外之效,醫者多貪天之功,此類是與”。
高風亮節實堪後世師法。

初診 傷寒十三日,喉間有粘痰,力咯始出,痰中夾血,口渴,舌苔黃而稀疏,
舌上有不快之感,脉遲軟,此汗傷津液也。
丹元參各 9 克,麥冬 9 克,焦山栀 6 克,橘白 9 克,柴胡 9 克,淡芩 4.5 克,
姜夏 9 克,太子參 9 克,花粉 12 克,炙甘草 3 克,望江南 9 克(連皮子),生薑 6
克。
二診 藥後痰較少,頭中較清楚,口中感粘膩,時時需索茶湯潤口,舌苔黃而
不厚,見三角狀,脉緩,真傷寒。
柴胡 9 克,姜夏 12 克,太子參 9 克,淡芩 6 克,黃附片 18 克,磁石 30 克,
棗仁 9 克,花粉 12 克,竹茹 9 克,活蘆根 30 克,生薑 9 克。
三診昨頗輕快乃進食太多而驟致胸悶作嘔,仍口渴欲茶湯潤,仍有粘痰,苔
稀黃,脉不甚數。
柴胡 9 克,太子參 9 克,淡芩 6 克,姜半夏 9 克,竹茹 9 克,北沙參 9 克,
川斛 9 克,磁石 30 克,黃附片 18 克,焦枳實 6 克,焦麥芽 9 克。
四診 每日欲啜水潤口,今發現其喉左有白點,舌尖紅。
麻黃 3 克,生石膏 21 克,杏仁 9 克,板藍根 9 克,人中白 6 克,桑皮 6 克,
桔梗 6 克,另:錫類散 3 克,時時吹喉。
【按】望江南:又名槐豆,江南豆。爲豆科植物望江南的莢果或種子。甘苦,
凉,有毒。有清肝明目,健胃,通便,解毒之功效,主治目赤腫痛,頭暈頭脹,消
化不良,胃痛,腹痛,痢疾,便秘。
錫類散:方出《金匱翼》卷五中所引名醫張瑞符治咽喉腐爛、唇舌腫痛方,
名見《溫熱經緯》卷五。由西牛黃 5 厘,冰片 3 厘,珍珠 3 分,人指甲 5 厘(男病
用女,女病用男),象牙屑 3 分(焙),青黛 6 分(去灰脚,淨),壁錢 20 個(焙。
土壁磚上者可用,木板上者不可用)組成,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化腐生肌。
主治單雙乳蛾、喉風、白喉、牙疳、爛喉痧、口舌腐爛。
此案雖然陸氏開首有“傷寒十三日”,但患者表現爲一派濕溫纏綿難愈的症
候,而且從處方用藥來看,所用大率爲清熱養陰、燥濕化痰、和解少陽的藥物,也
符合濕溫的臨床治療法則,因此將其歸入濕溫證中。二診說“真傷寒”,因有典型
舌脉,屬西醫的腸傷寒病。
初診陸氏以小柴胡湯加减。其中柴胡味苦微寒,少陽主藥,以升陽達表;黃
芩苦寒,以養陰退熱爲臣;半夏辛溫,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氣而止嘔;太子參、甘
草,以補正氣而和中,使邪不得複傳入裏。邪在半裏半表,則營衛爭。故用姜、棗
之辛甘,以和營衛。山栀子清熱解毒,幷透熱于外,使入營之邪透出氣分而解;熱
壅血瘀,故少配丹參活血消瘀以散熱;邪熱傷陰,故用麥冬、玄參養陰生津。乃是
取清營湯中幾味性味較平和的養陰清熱藥組。橘白能和胃化濁膩,正可清化濕溫病
邪;望江南連皮子具有清肝明目解毒之功效,對于本案的口中粘膩具有較好的療效,
幷可健胃,通便。
二診咳痰减少,案中雖未明言,但從黃附片、磁石、棗仁這個藥對可見,患
者還有心神不濟,陽虛不安之象,陸氏用此溫潜之法。以溫陽潜鎮安心神。在小柴
胡湯的基礎上,再加用花粉、蘆根、淡竹茹養陰化痰。三診用藥變動不大,至四診
濕濁已經基本清化,但喉中有不適,故陸氏以錫類散爲主方,麻黃、杏仁、石膏等
清透內熱;板藍根、人中自清熱解毒,凉血止血;桑白皮、桔梗瀉肺清熱,去上焦
之熱。諸藥合效清化濕溫,病症痊愈。
朱幼兒
初診 昨汗出熱退,頗引食,今日熱度又起,腹部發白痦,舌苔黃白斑剝,脉
數,病尚未可恣食。
水炙麻黃 3 克,桂尖 4.5 克,棗仁 6 克,黃附片 15 克,磁石 24 克,炒茅術
6 克,姜夏 9 克,桔梗 4.5 克,神曲 9 克,楂炭 9 克,甘露消毒丹 12 克。
二診 熱退至 36.5℃,此乃病向愈時之現象,脉緩,惟舌苔尚在,大便未行,
導之不可攻之。
當歸 9 克,花粉 12 克,柴胡 6 克,黃附片 18 克,磁石 30 克,棗仁 12 克,
炒茅術 4.5 克,姜半夏 9 克,太子參 12 克,藿香 9 克,乾薑 3 克。
【按】白痦是濕溫邪在氣分階段,胸腹等處易郁發白痦,同時伴見身熱身重,
汗多,胸悶,脘痞等,爲濕熱久留氣分不解,郁蒸于肌表而成。因此本案患兒當屬
濕溫證的氣分階段。
初診陸氏以甘露消毒丹清熱解毒化濕,甘露消毒丹中黃芩、連翹、薄荷清熱
透邪;射干、貝母解毒利咽;藿香、蔻仁、石菖蒲芳香化濁,宣上暢中;茵陳、滑
石、木通滲透濕熱以導下。另用麻黃、桂枝辛溫解表;黃附片、磁石、棗仁溫潜回
陽安神;蒼術、半夏、桔梗、神曲、山楂炭等化痰消食,健運脾胃。二診明顯熱退,
但大便不通,陸氏認爲此時患兒正氣尚未完全回復,應當溫和地通導大便而不應凶
猛地攻下,加當歸、花粉養陰通導;柴胡、半夏、乾薑取小柴胡之意和解表裏;因
甘露消毒丹二診不用,所以加用藿香芳香化濕濁;蒼術與太子參二者合用,可以達
到補而不滯的良效。諸藥合效,共奏清化濕度,和解表裏之功。

大頭溫
楊寶寶
初診 寒熱夜盛,頭腫如鬥,色紅亮。脉數而軟。舌色如常。此是丹毒,俗稱
大頭瘟。別有病原菌,非因傾墜受傷所致。
炒牛蒡 6 克,板藍根 9 克,連翹 4.5 克,升麻 2.4 克,薄荷 2.4 克(後下),
黃芩 6 克,玄參 12 克,生草 3 克,陳皮 6 克,黃連 1.5 克,桔梗 6 克,柴胡 6 克,
僵蠶 6 克(炙)。
【按】此案患兒的病證爲大頭瘟。大頭瘟是感受風熱時毒,以頭面熱赤腫痛
爲特徵的急性外感熱病。治療大頭瘟最經典的名方是李東垣的普濟消毒飲。方中重
用黃連、黃芩清熱瀉火,祛上焦頭面熱毒爲君。以牛蒡子、連翹、薄荷、僵蠶辛凉
疏散頭面風熱爲臣。玄參、馬勃、板藍根有加强清熱解毒之功;配甘草、桔梗以清
利咽喉;陳皮理氣疏壅,以散邪熱鬱結,共爲佐藥。升麻、柴胡疏散風熱,幷引諸
藥上達頭面,且寓“火鬱發之”之意,功兼佐使之用。諸藥配伍,共收清熱解毒,
疏散風熱之功。陸氏沿用原方,但患者咽喉腫痛幷不明顯,故去喉科要藥馬勃一味。
陸氏此案沿用古代經典名方收到了很好的療效,給筆者以啓示,古代名方是
歷代醫家大量臨床經驗的總結,應該好好學習,在證型完全符合的情况下,沿用名
方可以收到奇效。

風溫
鄔夫人
初診 熱一日,便發疹,却不咳。色脉俱平。此所謂風疹。但忌口避風,即不
服藥亦得。惟須留意接觸傳染。
葛根 9 克,蟬蛻 3 克,象貝 9 克,炙草 2.4 克,麻黃 1.8 克,炙僵蠶 6 克,
赤芍 6 克,生薑三片,桂枝 3 克(後下),杭白菊 9 克,鮮茅根 12 克。
【按】此案患者系風溫初期。熱一日,便發疹,一則說明風溫之毒較甚,二
則也有可能是該夫人素體陰血虧虛,易于熱化所致。陸氏以桂枝湯解肌散熱,以赤
芍易白芍,乃取其凉血透疹之效;麻黃、葛根辛溫解表透發;杭白菊、蟬蛻、僵蠶
祛風透疹達表;象貝、鮮茅根養陰清熱散結。諸藥合奏解表透疹之功效。
胡先生
初診 七月廿二日,鼻傷風,兼微咳,有濃痰。頭痛又曾骨楚,却不發熱。口
苦,舌絳,脉弦而滑。
香薷 1.8 克,前胡 4.5 克,兜鈴 6 克,佩蘭 9 克,桔梗 4.5 克,淡芩 6 克,
葛根 6 克,象貝 6 克,苡仁 15 克。
【按】此案患者傷風,微咳,頭痛骨楚,口苦,舌絳,脉弦滑,當屬風溫表
證較爲明顯者。陸氏以香薷、前胡、葛根等藥疏風解表;馬兜鈴、桔梗、象貝化痰
止咳;佩蘭、苡仁化濕濁;黃芩清透上焦之浮熱。諸藥合奏疏風解表,化痰止咳,
清退溫熱之功效。
徐女
初診 頭面與手發赤疹,顆粒而癢,去歲發,治之,約已十多個月,今又患,
大便暢,舌膩,脉數,胸悶稍有咳。
柴胡 6 克,牛蒡 9 克,桔梗 6 克,川連 1.5 克,淡芩 4.5 克,西河柳 12 克,
炙草 3 克,陳皮 9 克,川樸 3 克,枳實炭 6 克。
二診 赤癢幷减,脉殊沉細數,神氣飲食無他。
柴胡 12 克,防風 6 克,連翹 9 克,赤芍 6 克,桔梗 6 克,稀薟草 12 克,西
河柳 12 克,生甘草 3 克,陳皮 6 克,楂炭 9 克,枳實炭 6 克。
三診 癢猶未淨,脉稍數,舌膩,癢愈處褪皮,猶須祛風。
柴胡 12 克,僵蠶 9 克,牛蒡子 9 克,桔梗 6 克,稀薟草 12 克,西河柳 9 克,
淡芩 4.5 克,枳實炭 6 克,生甘草 3 克。
【按】此案患者與風溫第一例病案雖然都是風溫發疹,但也還是有不同之處
的,此案風溫發赤疹,纏綿難愈且瘙癢嚴重,而表證幷不明顯,說明風重于溫。陸
氏以柴胡、黃芩、黃連和解清熱,凉血透疹;牛蒡子、桔梗、西河柳祛風清熱透疹;
陳皮、厚樸、枳實炭化痰散結解毒;再加炙甘草調和諸藥。
二診赤癢已减,去苦寒的黃連、黃芩,加防風、稀薟草祛風解毒、止癢透疹,
連翹、赤芍凉血透熱外出,生甘草易炙甘草加大清熱的力度。至三診猶須祛風,方
從前二方出入。對于一個皮膚赤癢十多個月的患者,陸氏幷未用白鮮皮、地膚子一
類皮膚科常用藥,而是針對疾病的內在病機,從祛風透疹,和解清熱,凉血解毒,
化痰散結等疾病內在因素入手,臨床收到很好的療效。

內科雜症

肺癆(肺結核)
孟君
此系遙從同學陳渭濱函請擬方者。陳之原函已弃去,故患者年齡、職業諸項
俱已忘却,此方乃渭濱函請方時抄存也。
初診 五月廿四日,第一方,據函肺結核第二期,項間亦有淋巴腺腫。夜有微
熱,咳唾黃綠痰,時夾血。飲食少味,時腹遺泄,脉兩手細數。舌色絳。宜葛可久
法,一面頤養性情,善食將息。
銀柴胡 6 克,炙鱉甲 9 克,青蒿 4.5 克(後下),生熟地各 12 克,天麥冬各
9 克(去心),川貝母 9 克(打,去心),叭杏仁 9 克(去皮尖,打),炙紫苑 9 克,
款冬花 6 克(炙),肥知母 6 克,地骨皮 6 克,蓮須 6 克,生龍骨 12 克(先煎),煆
牡蠣 24 克(先煎),五味子 3 克,桔梗 4.5 克,真阿膠 9 克(去滓後入烊),炙草 3
克。
孟君服前方病减。陳君複來函求方。淵雷夫子詳答如下:孟君病潮熱退,口
味佳,是極好現象。其咳嗽諸症,本非短期間可取效。另附第二方,服至全無潮熱
再換。
二診 六月十二日擬,據函,服藥五劑,口味已轉,食思如平時,潮熱亦大减,
但未盡。咳痰,淋巴腺腫,胸中隱隱痛,遺泄,俱依然。此固非倉猝可愈者。脉細
數有力。每分鐘八十九至。舌絳,中心微黃,脚弱腰酸。
天麥冬各 12 克(去心),大生地 18 克,地骨皮 9 克,青蒿 6 克(後下),炙鱉
甲 9 克,銀柴胡 6 克,川象貝各 9 克,桑白皮 9 克,綿仲 12 克,懷膝 12 克,生
龍骨 15 克(先煎),炙草 3 克,煆牡蠣 30 克(先煎),炙百部 6 克,五味子 3 克,
茜草根炭 6 克,真阿膠 9 克(去渣後下)。
【按】葛可久(1305~1353 年),元代醫學家,江蘇長州(今吳縣)人。所撰
《十藥神書》爲我國現存第一部治療肺癆的專著。書中對肺癆咳嗽、咯血症的處理
以及病後飲食調養,堪稱後世治癆必循之法。
綿仲:系杜仲別名。
本案患者西醫診斷爲肺結核第二期,中醫辨證當屬陰虧血虛。此案系陸氏遙
從部函授學生代爲朋友函診。陸氏在認真瞭解患者情况的前提下,雖然無法面診但
也仔細診斷治療患者。此類遠程診療情况現代社會更多,值得借鑒學習。
患者“夜有微熱,咳唾黃綠痰,時夾血”,已有肺結核病表現,頸項也有淋
巴結腫大,而且飲食無味,伴有腹瀉。陸氏以青蒿鱉甲湯合清骨散加减,方中銀柴
胡清虛勞骨蒸之熱,而無苦寒之弊;鱉甲直入陰分,成寒滋陰,軟堅散結,以退虛
熱;青蒿芳香清熱透毒,引邪外出,三者合用透熱而不傷陰,養陰而不戀邪,且能
軟堅散結共爲主藥。生地甘凉滋陰,知母苦寒滋潤,地骨皮入陰退虛熱,三藥相合
治骨蒸潮熱,共爲主要的輔藥。貝母、杏仁、紫菀、款冬花、桔梗等藥止咳化痰;
蓮須、龍骨、牡蠣、五味子等藥益氣斂澀止汗;天冬、麥冬、阿膠等藥養血滋陰止
血;炙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效共奏滋陰退熱、化痰止咳、斂汗
止血之功。
二診來函,藥僅五劑,即潮熱退,胃口轉佳。陸氏續用前方,因患者脚弱腰
酸,且遺泄,加用杜仲、懷牛膝、茜根炭壯腎陽兼止泄止血。諸藥共收鞏固調養之
效。
許先生
初診微熱不淨,每日午後咳。頗有肺病之嫌。脉弦重,按則大,舌略絳。
銀柴胡 6 克,川貝 9 克,紫菀 9 克(炙),炙鱉甲 9 克,知母 6 克,北沙參 9
克,青蒿 4.5 克(後下),地骨皮 6 克,生芪 12 克,浮小麥 30 克,煆牡蠣 30 克
(先煎),炙草 3 克。
【按】此案患者潮熱微咳,有肺結核的可能,因此陸氏遣方亦用青蒿鱉甲湯
合清骨散加减,但因爲此患者病情尚不嚴重,因此减少用藥數量及劑量,另加生黃
芪益氣扶正;加浮小麥斂汗養心神。藥後療效頗佳。
楊先生
初診 年已五十一,而肺結核第三期證候極明確,咳痰帶血,晡時發熱,手指
鼓槌形。左肺尖濁音、鼓音皆見。大便難,脉弦數,舌胖白。
銀柴胡 6 克,炙紫菀 9 克,雲苓 12 克,知母 6 克,炙鱉甲 9 克,炙款冬 6 克,
茜根炭 6 克,炙草 3 克,青蒿 4.5 克(後下),川貝母 9 克,煆牡蠣 24 克(碎),
石鐘乳 9 克,杏仁 9 克,炮薑炭 1.5 克。
二診 三期肺結核服藥兩劑,潮熱與血俱愈,不可謂意外之效。今晨口渴,痰
厚如膿。脉弦數,舌色白而質胖,當兼開胃,胃納好,便延年。
銀柴胡 9 克,白蔻仁 3 克(後下),紫菀 9 克(炙),款冬花 6 克,炙鱉甲 9 克,
太子參 6 克,桔梗 4.5 克,炒白及 4.5 克(研末吞),青蒿 3 克(後下),陳皮 6 克,
赤白芍各 4.5 克,炙草 3 克,川連 1.5 克,川貝 9 克,石鐘乳 12 克,雲苓 12 克。
【按】本案患者確診肺結核第三期。陸氏不僅用傳統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
也結合西醫體檢,“手指鼓槌形,左肺尖濁音、鼓音皆見”就是明證,這種中西醫
匯通診療疾病是陸氏的臨床特點之一。陸氏此案的治療仍然沿用青蒿鱉甲湯合清骨
散的路子,再結合患者的具體情况略加調整。加用茯苓利水滲濕;石鐘乳溫肺助陽,
補氣固精,與炮薑相合可以溫肺化痰飲、止咳止血,幷有治療陽虛便秘的作用。
前藥僅服用兩劑,就已潮熱與咳血俱愈,可以說是神效。但有口渴、痰稠,
陸氏在原方的基礎上加用白蔻仁、陳皮、炙甘草、茯苓等藥健脾利濕開胃之品;幷
以炒白及止血;太子參補助正氣;川連、川貝、桔梗化痰止咳。諸藥合效,患者很
快恢復。陸氏對于肺癆患者的帶病延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當兼開胃,胃納好,
便延年”。脾胃健則氣血生化有源,自然易于康復。
季,男,兒童
初診 年十一,傍晚形寒,旋汗出而體溫仍不高,脉不數,舌苔白厚,納不良。
肺有黑影,邊不清晰。
銀柴胡 9 克,淡黃芩 3 克,桂枝尖 6 克,浮小麥 9 克,糯稻根 12 克,煆牡蠣
30 克,黃附片 15 克,乾薑 3 克,花粉 9 克,紅棗 5 枚,鶏內金 9 克。
二診 藥後汗大减,形寒亦瘥,舌苔漸退,尚未正常,有沉寒凝結之象,今日
診時,脉稍數,有涕出,訴頭痛,小便澀。
柴胡 9 克,淡芩 3 克,姜夏 9 克,桂尖 6 克,乾薑 3 克,赤芍 6 克,太子參
12 克,黃附片 15 克,靈磁石 45 克,內金炭 9 克,紅棗 5 枚,煆牡蠣 30 克,神
曲 9 克。
三診輕症滲出性肺結核,脉舌有沉寒之象,與姜附溫藥,一切好轉,此事實
即可駁倒時醫肺病不堪溫藥之談。今可帶補,兼防再度感冒。
生芪 12 克,吉林須 6 克,牡蠣 30 克,磁石 45 克,黃附片 18 克,乾薑 4.5
克,茅術 6 克,百部 9 克,柴胡 9 克,防風 6 克,炙甘草 3 克,紅棗 5 枚。
【按】此案患者屬輕症滲出性肺結核,x 綫攝片爲“肺有黑影,邊不清晰”。
此例與前面幾個病案相比,有形寒這一情况,說明有陽虛,陸氏在治療上進行了一
定的調整。此案陸氏除保留銀柴胡、黃芩、花粉等少量的養陰清熱藥,加入了桂枝、
附子、乾薑等溫中回陽的藥物,幷合用糯稻根、煆牡蠣、浮小麥加大了斂汗的力度,
最後用鶏內金、紅棗助消化,補益氣血。
二診汗出大减,形寒也明顯改善,鼻涕出,頭痛,小便澀,此“沉寒凝結之
象”。因此陸氏用小柴胡湯和解表裏;桂枝、附子、磁石溫潜安神;太子參、內金、
紅棗、神曲等藥健脾胃,益氣血。三診在二診方子基礎上稍加調整,用黃芪、白術、
防風的玉屏風散防止再度感冒。陸氏特別指出“輕症滲出性肺結核,脉舌有沉寒之
象,與姜附溫藥,一切好轉,此事實即可駁倒時醫肺病不堪溫藥之談”。這種運用
西醫診斷,更重視中醫辨證論治的態度,值得學習。
王女
初診 肺結核,左肺有小點,咳甚吐血,頭昏,心慌,善怒,消瘦,脉稍數,
食思稍損,白沃多。
柴胡 12 克,花蕊石 15 克,陳棕炭 9 克,炮薑 2.4 克,當歸 9 克,川芎 4.5
克,炙紫菀 9 克,炙款冬 9 克,炙遠志 6 克,棗仁 12 克,苡仁 15 克,椿根皮 12
克,炙甘草 3 克。
二診血不復吐,但咳甚,胸痛,心慌甚,脉數,此虛也。
生芪 15 克,潞黨參 9 克,五味子 3 克,當歸 9 克,棗仁 15 克,炙遠志 6 克,
炙兜鈴 9 克,麥冬 12 克,白術 6 克,柴胡 12 克,焦枳實 6 克,苡仁 12 克。
【按】白沃,白帶的意思。
通過 x 綫檢查發現“肺結核,左肺有小點”,平時咳甚吐血,頭昏,心慌,
善怒,消瘦,脉稍數,飲食减少,白帶增多等病情都是陰血虧虛的表現。此案肺結
核出血甚而咳痰,但潮熱等症不明顯,故治療略有不同,以止血養血斂澀爲主。方
中花蕊石、陳棕炭、炮薑、當歸、川芎等藥合用止血而不留瘀;紫菀、款冬花、遠
志、棗仁等化痰止咳安神;苡仁、椿根皮化濕止帶;柴胡、炙甘草和解表裏。
二診已無吐血,但咳嗽加劇,胸痛,心慌,陸氏以生脉飲爲主方益氣養陰,
隨證治之。方中黨參、五味子、麥冬組成生脉飲益氣養陰;黃芪、白術加强補氣力
度;當歸、棗仁、遠志等養血安神;馬兜鈴、柴胡、枳實、苡仁等和解健脾,行氣
化痰。諸藥合效患者逐漸康復。
【小結】
肺結核在民國時期是非常可怕的傳染病,當時還沒有特效抗癆藥,包括魯迅
在內的許多人都死于此病。上述幾則醫案既體現了陸先生高尚的醫德,也體現了他
高明的醫術。陸氏在自己的《金匱要略今釋》一書中寫道:“肺結核之病,由結核
杆菌竄入肺組織而起。菌之所至,先起炎症,上皮細胞繁殖堆積成一硬固小結節,
故曰結核……古人名爲肺痿者,蓋知其病源在肺,而患者贏瘦萎悴故也。”陸氏對
于肺癆病的中西醫理皆通達,診斷時常結合西醫的體格檢查和 x 光檢查,臨床上則
以中醫的四診合參加辨證施治,中西醫匯通派大師丰采躍然紙上。
從前面幾個病案可以看出,陸氏治療肺結核(肺癆)的基本方是青蒿鱉甲湯合
清骨散的合方進行加减,方中用銀柴胡、青蒿、鱉甲爲主;生地、知母、地骨皮爲
主要輔藥;再視具體情况選擇貝母、杏仁、桔梗、紫菀、款冬花中的若干藥物化痰
止咳。在此基礎上,盜汗嚴重的加龍骨、牡蠣、五味子、浮小麥等;陰虛心煩特別
嚴重的加天冬、麥冬;血虛咳血嚴重的加真阿膠、陳棕炭、茜根炭等;氣虛正氣不
足的加生黃芪、黨參;心神不安失眠的加棗仁、遠志;有陽虛表現的加乾薑。
陸氏在臨床中是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辨證論治,而非膠柱鼓瑟,因爲是肺結核
就一味養陰清熱。五則病案中,前三則組方基本相通,陸氏均以上述基本方加减治
療。而第四則病案形寒明顯,陸氏以溫陽益氣爲主。第五則病案咳嗽吐血嚴重,陸
氏則以止血養血斂澀爲主。

瘧疾
孫寶寶
初診 瘧愈後復發,熱多寒少,面色萎黃,脉甚細,苔甚薄,當補益。
柴胡 6 克,生白術 6 克,陳皮 6 克,常山 4.5 克,炒潞黨 9 克,枳實 4.5 克,
草果 3 克,鮮首烏 12 克,雲苓 12 克,炙草 3 克,穀麥芽各 9 克。
二診 瘧遂輕减,脉亦略起。神色較活,惟舌白甚,可知寒多。
柴胡 6 克,乾薑 2.4 克,姜半夏 9 克,桂枝 3 克(後下),炒潞黨 9 克,陳皮
6 克,生常山 4.5 克,生白術 6 克,穀麥芽各 9 克(炒),炙草 2.4 克,紅棗四枚。
【按】本案患兒系瘧疾愈後又復發,且熱多寒少,屬溫瘧一類。患兒面色萎
黃,脉甚細,苔甚薄,此皆不足之象,故陸氏雲“當補益”。陸氏在祛邪截瘧的同
時加以補益。方中以柴胡、常山、草果、生首烏達原截瘧,和解表裏爲主藥;黨參、
白術、茯苓、炙甘草的四君子湯補脾益氣;陳皮、枳實、穀麥芽化痰消食運脾。三
組藥各施其職配合治療小兒脾胃不足的瘧疾復發。二診瘧疾寒熱减輕,神色轉好,
但寒多,陸氏續用前方思路,但去草果、生首烏,加乾薑、桂枝溫陽,因其瘧輕而
寒重。
張世兄,幼兒
初診 初次病瘧,俗名胎瘧。曾服規寧及他中藥。雖中止,仍反復不已。今脉
遲舌白,貧血甚,却不脾腫,瘧發後小便頻數。
柴胡 4.5 克,淡芩 4.5 克,白術 9 克,草果 9 克,姜夏 9 克,雲苓 12 克,
常山 4.5 克,潞黨 6 克,炙草 3 克,陳皮 6 克,紅棗五枚。
二診 服藥四劑,瘧遞輕,僅微有寒熱意。小便亦不復失禁。今貧血虛寒,時
時汗出。
黑附塊 6 克(先煎),白芍 9 克,雲苓 12 克,生芪 12 克,潞黨 9 克,炙草 3
克,桂枝 4.5 克,白術 9 克,柴胡 4.5 克,草果 3 克,生常山 4.5 克,陳皮 9 克,
紅棗 15 克。
【按】胎瘧:即妊娠瘧,名出明代趙獻可的《邯鄲遺稿》。多因孕婦脾胃虛
弱,飲食停滯,或夏傷于暑及感受瘧邪所致。
規寧,即奎寧(quinine),奎寧是喹啉類衍生物,常用于治療耐氯喹蟲株所
致的惡性瘧,也可用于治療間日瘧。
此案患兒初次病瘧,貧血,小便頻數,當屬脾胃不足型的瘧疾。陸氏以小柴
胡湯爲主方和解少陽,祛邪截瘧;加草果、常山達原截瘧,加强截瘧效果;另有參
術苓草的四君子湯健脾益氣,補益氣血;陳皮化痰助脾健運。二診瘧疾症狀减輕,
僅微有寒熱,小便也正常,尚有貧血虛寒,汗出。陸氏用真武湯爲主方,幷以桂枝
易乾薑,加强溫通回陽的力度;再加黃芪增强補氣力度。諸藥合用療效明確。
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二診常山生用。生常山有毒,有强烈的催吐作用,
幷可傷害肝腎,一般宜酒制用,治瘧宜在病發作前半天或 2 小時服用,幷配伍陳皮、
半夏等减輕其致吐的副作用。此處陸氏生用常山一則方中有半夏、陳皮可以兼制减
輕毒性,二則臨床囑咐患者多次煮沸去毒,與生半夏的煎煮方法頗爲相同,讀者可
以參看本書瀉心湯證關于生半夏炮製注意事項。
李先生
初診 時時寒熱起落,左脅下痛。左腿又有淋巴腺腫。面色萎黃。脉弱不任按。
舌淡,略有薄黃苔。當從瘧治。
生常山 6 克,柴胡 6 克,炒白術 9 克,草果 3 克,姜夏 12 克,象貝 9 克,檳
榔 4.5 克,炒潞黨 9 克,桔梗 4.5 克,鱉甲煎丸 15 克(包煎),紅棗五枚。
【按】鱉甲煎丸:出自《金匱要略》。主治瘧疾日積不愈,脅下痞硬有塊,
成爲瘧母。有消堅化積之功。
此案患者寒熱時時起落,當屬瘧疾的發作期,而且左脅下痛,左腿淋巴結腫
大,說明患病時間較長,當有瘧母,故陸氏用鱉甲煎丸消堅截瘧爲主,再合前法,
以柴胡截瘧飲加减,柴胡、常山、草果、半夏、檳榔等藥和解表裏,達原截瘧;加
象貝母、桔梗化痰散結;炒白術、黨參、紅棗扶正祛邪。諸藥合效共奏消堅散結,
和解少陽,祛邪截瘧之功效。
袁希濂律師
初診 八月廿七日,每日但熱不寒,而汗出多,似瘧。頗覺少力。脉亦弱,不
似平常洪大。惟舌紅甚,中有黃苔,則熱也。
柴胡 6 克,淡芩 6 克,生首烏 12 克,紅棗五枚,檳榔 4.5 克,山栀 9 克,
太子參 6 克,川連 1.5 克,生常山 6 克,炙草 6 克。
二診 八月廿九日,服藥兩劑,瘧遂不發。今苦大便不通,窘急,如厠但矢氣。
又汗多,因不耐風。小便暢而紅赤,脉舌却不甚熱。食不香,當理其胃。
川軍 4.5 克,生芪 15 克,穀芽 9 克,紅棗四枚,玄明粉 9 克(沖),浮小麥
12 克,全瓜蔞 9 克(切),炙草 3 克,陳皮 6 克,生常山 6 克。
服此方後,腑氣通,遂愈。
【按】本案患者袁希濂系近代上海名人,陸淵雷先生晚年向佛即深受袁先生
的影響,兩人私交甚篤,特此介紹。袁希濂(?~1950),寶山人,字仲濂,名律
師。與兄希洛、希濤號爲“寶山三袁”,現代著名佛教居士。光緒丁酉(1897 年)
肄業于上海龍門書院。與李叔同、蔡小香、張少樓、許幼園結金蘭之誼,號“天涯
五友”。甲辰(1904 年)東渡,留學東京法政大學。辛亥(1911 年)返國,任天津
法官。李叔同出家後,法名弘一大師,勸袁氏向佛。1926 年,袁氏于丹陽縣任內,
皈依佛教。1949 年秋,袁氏舉家離滬,移居蘇州新橋巷本宅。1950 年春,忽然
中風,經多方治療無效。1950 年農曆十月十二日午後四時往生。
本案患者但熱不寒乃是溫瘧,且汗出頗多,舌紅,當屬氣陰兩虧。陸氏以柴
胡、黃芩、生首烏、檳榔、生常山等藥和解表裏,達原截瘧;黃連、山栀子清熱燥
濕去火;紅棗、太子參、炙甘草補氣調營。僅服兩劑,瘧則不發,但大便不通,陸
氏用大黃、芒硝、全瓜蔞取陷胸湯意,通暢寬胸導下;加黃芪、浮小麥、紅棗、炙
甘草等藥益氣止汗;穀芽、陳皮消食化痰健脾;再加生常山繼續保留截瘧之力。諸
藥共奏通下斂汗,健脾截瘧之功。
丁先生
初診 昨上午怕冷,下午身熱,汗出而熱解,胸中痞塞,又本有咳喘證,時時
帶發。今脉頗弦,舌頗淡,手微厥,體質不足。
柴胡 9 克,草果 4.5 克,杏仁 9 克,生薑 3 克,檳榔 6 克,生麻黃 2.1 克
(不去根節),太子參 9 克,紅棗五枚,常山 9 克,小樸 3 克,生首烏 12 克。
二診 瘧遂不發,尚胸悶心下痞硬,心悸,脉遲甚弱。心臟弱,帶發之喘咳頗
苦,强心定喘,兼防瘧再發。
生麻黃 2.1 克(不去根節),炙草 3 克,常山 6 克,紅棗五枚,生石膏 21 克
(打碎),柴胡 4.5 克,草果 3 克,苦杏仁 9 克,太子參 9 克,沒食子 6 克。
案評:秋間瘧疾流行,淵師用柴胡、常山、草果等藥,取效甚捷。時醫謂治
瘧不可用柴胡,柴胡果不可用耶?(謝誦穆原文)
【按】本案患者往來寒熱,且又咳喘,體質也不足,偏向于勞瘧一類。陸氏
沿用和解少陽,去除往來寒熱的思路;加檳榔、常山、生首烏等祛邪截瘧專用藥;
麻黃、厚樸、杏仁三藥取麻黃厚朴杏子湯之意,止咳平喘;太子參、生薑、紅棗等
藥調和營衛,補體質不足。二診瘧遂不發,但陸氏認爲患者心臟弱,且咳喘,法當
强心定喘,兼防瘧疾復發。陸氏以麻杏甘石湯清肺熱止咳喘;柴胡、常山、草果祛
邪截瘧;太子參、炙甘草、紅棗繼續補體質不足;再加沒食子强化止咳平喘的功效。
諸藥共奏扶正祛邪截瘧之功效。
李先生
初診 瘧愈後不慎飲食、風寒,遂再發寒熱,形似瘧,今熱尚未盡。脉甚數,
舌苔滿白。頭疼,腰痛,宜柴胡桂枝湯。
柴胡 6 克,桂枝 4.5 克(後下),草果 4.5 克,生薑四片,淡芩 6 克,赤芍 6
克,檳榔 4.5 克,紅棗四枚,姜夏 9 克,常山 6 克,炙草 3 克。
二診 再發之間日瘧,服藥即止,藥停復發,發時即服藥,反劇不適。此本一
定之事,惜前日未叮嚀耳。今舌滿膩,當兼利濕。
檳榔 6 克,柴胡 6 克,赤苓 12 克,淡芩 6 克,常山 6 克,茅術 9 克,陳皮 6
克,炙草 3 克,草果 3 克,小樸 4.5 克,姜夏 9 克。
三診 瘧愈後,迄尚微乏,頭暈。舌胖,脉軟。此須健脾利濕,以善其後。
茅白術各 6 克(土炒),炙草 3 克,柴胡 6 克,藿梗 6 克,潞黨參 12 克(炒),
陳皮 6 克,草果 4.5 克,雲苓 12 克,姜夏 9 克,小樸 3 克。
【按】本案患者瘧疾剛愈,却不慎風寒飲食,以致再發寒熱,現表證尚有,
瘧疾復發,寒多熱少當屬寒瘧型瘧疾兼外感風寒證。陸氏以柴胡桂枝湯和解表裏,
截瘧祛邪治療;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去除往來寒熱;桂枝湯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去除外感之邪;草果、檳榔、常山乃截瘧之要藥。三個方面的藥組相合,臨床思路
清晰明瞭,療效亦佳。
二診兼利濕,故加赤苓、蒼術、陳皮、厚樸之屬治之。三診瘧愈,以健脾利
濕爲主,故加用白術、黨參、藿梗等藥,而去除常山、草果、檳榔等截瘧專藥。陸
氏根據患者具體情况臨床變化得心應手。
【小結】
瘧疾的發生是由于瘧邪(瘧原蟲)、瘴毒侵入人體,兼感風、寒、暑、濕時令
邪氣,或複加飲食勞倦等誘發。瘧疾發病與陰陽相移、衛氣流行有關。邪伏于半表
半裏,出入營衛之間,正邪交爭則發作;正邪相離,瘧邪伏藏,不與營衛相爭,則
寒熱休止。發作時,邪人營陰相爭,則見惡寒,瘧邪與陽相搏,則表現爲高熱,正
勝邪退,病邪伏藏,則汗出,寒熱休止。
從上述幾個病案可以看出陸氏治療瘧疾雖以柴胡截瘧飲等爲主方,但也有自
己的特色和常用方藥。陸氏治療瘧疾根據其往來寒熱的特點,較爲倚重小柴胡湯的
和解少陽之功,幷伍用草果、檳榔、常山、生首烏、鱉甲等截瘧藥配合達原截瘧祛
邪;若瘧邪反復發作,導致患者正氣虧虛,常用黃芪、黨參、白術、炙甘草、蒼術、
陳皮等健脾助運,扶助正氣;若有外感則根據情况加用麻杏甘石湯、桂枝湯等隨證
治之。

沖逆奔豚
薛右曹家渡人
初診 奔豚發作時,痛極不可觸。其塊上沖至胸,嘔吐,今痛稍减,而痞滿食
少,脉遲舌淡。
桂枝 12 克(後下),乾薑 3 克,枳實 4.5 克,白芍 6 克,蜀椒 3 克(炒,去
汗),炙草 3 克,太子參 12 克,姜半夏 12 克,紅棗五枚。
【按】薛右指姓薛的女性患者,左爲陽,右爲陰,女子屬陰故爲右。
奔豚一病《金匱要略》中論治最詳,《金匱要略.奔豚氣病脉證治》雲“師曰:
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複還止,皆從驚恐得之”。無熱邪之奔豚
病,張仲景一般皆以桂枝加桂湯爲主方加减。此案患者氣上沖胸,嘔吐,痞滿食少
是典型的奔豚病。陸氏以桂枝加桂湯爲主方,此處桂枝用量 12 克,超過了平時陸
氏桂枝常用的 4.5 克、6 克,乃是桂枝加桂之意,取桂枝溫通之效,溫陽而平驚針
對奔豚病的氣機沖逆,以泄奔豚之氣;白芍與桂枝配對是酸以收澀之意;易生薑爲
乾薑也是增加溫陽平驚的力度;太子參、炙甘草、紅棗調和營衛,健脾益氣;蜀椒
大建中氣;半夏、枳實化痰通逆。諸藥共奏溫陽平沖降逆之功效。
夏先生
初診 服黃連湯後,頗能不吐。前昨又發,臍下起沖逆。舌色仍淡萎,津多,
脉遲。
陳皮 9 克,太子參 9 克,乾薑 3 克,丁香 3 克,桂枝 6 克,淡吳萸 4.5 克,
姜夏 15 克,赤白芍各 6 克,枳實 4.5 克,竹茹 6 克,雲苓 15 克。
【按】此病乃是過下之後,中氣受傷,正氣虛而氣上沖,故發奔豚,《金匱
要略·奔豚氣病脉證治》:“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陸氏重用茯苓 15 克,桂枝溫通降逆,二藥爲主,取法仲景平沖降逆之意;太子
參、乾薑、丁香、吳茱萸等藥健脾溫中降逆;陳皮、半夏、枳實、竹茹等藥化痰行
氣止吐,通暢氣機防氣逆;赤白芍酸斂降逆。藥雖不多但法度嚴謹,療效頗佳。
周夫人
初診 初病因驚悸,曾發熱,服奎寧旋止。今稍見吐血,自覺咽喉脹,常沖逆
失眠,食飲亦不多,脉甚弱。除神經與心臟衰弱外,無他病。可以痊愈。
厚樸 4.5 克,乾薑炭 2.4 克,大生地 18 克,黑附塊 6 克,姜夏 12 克,幹蘇
葉 9 克,穀麥芽各 9 克,上肉桂 1.5 克(研末,飯丸吞),焦山栀 9 克,珍珠母 21
克(先煎),雲苓 12 克,陳皮 6 克。
二診藥後沖氣遂平,咽頭亦寬,血不復見,稍稍能寐。前方頗中肯,再斟酌
損益之。
乾薑 3 克(炒黑),姜夏 12 克,上肉桂 1.5 克(研末,飯丸吞),白芍 6 克,
焦山栀 9 克,小樸 4.5 克,制首烏 9 克,珍珠母 15 克(先煎),雲苓 15 克,原釵
斛 9 克,大生地 18 克,幹蘇葉 6 克,銀柴胡 6 克。
三診精神頗複,能起坐,食亦稍增,喉但燥,不復脹。口苦,晡時兩頰紅,
皆虛損之象,宜甘寒滋上,甘溫養下。
天麥冬各 9 克,當歸 9 克,桔梗 4.5 克,黑山栀 9 克,敗龜版 12 克,遠志
肉 4.5 克,甘中黃 6 克,川芎 4.5 克,制首烏 12 克,人參 2.4 克(另煎,沖),
生龍骨 12 克(先煎),玄參 9 克,菟絲餅 12 克,上肉桂 1.8 克(研末,飯丸吞),
煆牡蠣 30 克(先煎),釵斛 9 克。
【按】本案患者驚悸發熱,用奎寧,說明患者可能有瘧疾病史。現吐血,咽
喉脹,沖逆失眠,飲食不佳,乃是驚悸引發的奔豚病。陸氏以半夏厚朴湯爲主方治
之。方中半夏辛溫入肺胃,化痰散結,降逆和胃,爲君藥;厚朴苦辛性溫,下氣除
滿,助半夏散結降逆,爲臣藥;茯苓甘淡滲濕健脾,以助半夏化痰;乾薑辛溫散結,
和胃止嘔,且制半夏之毒;幹蘇葉芳香行氣,理肺舒肝,助厚樸行氣寬胸、宣通鬱
結之氣,共爲佐藥;另加肉桂、附子溫陽平沖降逆;珍珠母重鎮降逆;大生地、焦
山栀養陰凉血止血;穀麥芽、陳皮化痰健脾,助消食。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氣散
結,苦以燥濕降逆,使鬱氣得疏,痰涎得化,則痰氣上沖之奔豚幷自除。
二診沖氣即平,陸氏守原方,稍加調整,加入能截瘧也能養陰止血的銀柴胡、
制首烏、原釵斛三藥,一箭雙雕。三診病已向愈,但體質不足,調養爲主陸氏認爲
“宜甘寒滋上,甘溫養下”。方中天冬、麥冬、山栀、龜版、甘中黃、首烏、玄參、
釵斛等藥甘寒養陰;遠志、人參、龍骨、肉桂、牡蠣、菟絲子等藥溫潤下焦。經過
調理該患者痊愈。
黃男
初診 曾病胃穿孔,愈已三四年,近時病頻食積吐出乃已。自感胃部有橫索狀
硬物作痛,痛泛小腹沖逆而上,舌苔厚糙,脉緩。
桂枝尖 12 克,白芍 6 克,良薑 3 克,制香附 9 克,生白術 6 克,焦枳實
4.5 克,生內金 9 克,神曲 9 克,山楂炭 9 克,太子參 12 克,炙甘草 3 克。
二診 據述,藥後下利得堅糞,諸症緩解而有腹鳴,此宜黃連湯。
川連 9 克,桂尖 9 克,乾薑 3 克,太子參 12 克,姜夏 9 克,豆豉 9 克,楂炭
9 克,神曲 9 克,生薑 9 克,炙甘草 3 克,紅棗 4 枚。
【按】患者素有胃病,雖已愈,但近日又發食積嘔吐,且自感胃部有橫索狀
硬物作痛,小腹氣機沖逆而上。當屬奔豚病,脾胃氣虛型。陸氏以桂枝湯合良附丸
加减溫脾益氣,平沖降逆。方中桂枝、白芍、太子參、生白術、炙甘草等藥取建中
湯之意,健脾益氣;高良姜、香附溫脾行氣;山楂、神曲、鶏內金、枳實助消化,
健脾胃。二診患者自述前藥服下得堅硬糞塊,諸證减而有腹鳴,陸氏雲:“此宜黃
連湯。”黃連苦寒燥濕通下爲主藥;加桂枝、乾薑、太子參等藥溫陽益氣,一則佐
制黃連苦寒太過,二則有辛開苦降之意,通導因胃氣虛逆導致的氣機上沖;姜夏、
豆豉、山楂、神曲等藥化痰消食,助脾胃;生薑、大棗、炙甘草調和營衛。諸藥共
奏通下而不傷正,健脾消食之功效。

眩暈
歐陽老太爺
初診 高齡七十有二,平時體質甚佳,近日時患眩暈,暈已汗出。脉硬任按,
血壓甚高可知,暈是急性腦充血。忌沉醉大飽,甚喜甚怒。
煆牡蠣 30 克(先煎),赤白芍各 6 克,防風 4.5 克,懷牛膝 30 克,生地黃
15 克,全蝎 4.5 克(炙),湖丹皮 6 克,當歸 9 克,桑葉 9 克,桂枝 3 克(後下),
滁菊 9 克。
二診 前數日,暈與汗俱止,遂停藥,昨又發。又服原方一劑,遂已。然脉弦
長任按。舌戰而萎,病根未除,仍當間數日服一劑。
大生地 15 克,丹皮 6 克,原釵斛 9 克,懷膝 30 克,白芍 15 克,麥冬 6 克,
丹參 9 克,桂心 1.5 克(研丸吞),防風 6 克,全蝎 6 克(炙),杭菊 9 克,炙草 3
克。
【按】本案患者 72 歲,平素體健,近日眩暈,脉弦硬,陸氏認爲是高血壓,
急性腦充血。中醫辨證當屬肝陽上亢證。陸氏以煆牡蠣平肝息風;赤白芍,丹皮,
當歸,生地等藥養陰清肝,凉血泄火;桑葉、菊花、桂枝、防風解表疏風清熱;懷
牛膝引血下行,滋養肝腎;全蝎可以息風鎮驚,通絡止痛,對于眩暈頭痛有良效。
陸氏還針對病情囑其“忌沉醉大飽,甚喜甚怒”。這樣的生活起居養生事項對于全
面調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診時,患者好轉後停藥復發,再服初診方又好轉,但病根未除,陸氏乃處
方調理。陸氏以養陰息風平肝爲主,思路基本不變,前方基礎上,去重鎮息風的煆
牡蠣,加入麥冬養陰清心瀉熱;丹參活血通絡祛瘀。諸藥共奏滋陰養肝、息風通絡
止痛的良效。
周太太
初診 向病肝胃氣痛,日必痛一次,痛則魄汗出,下氣乃已。氣或上沖,頭眩
目花。脉非常弦硬,高血壓。舌苔尚可,忌大喜大怒大飽。
柴胡 6 克,煆牡蠣 24 克,生乳沒各 6 克(去油,勿見火),枳實 6 克,制香
附 6 克,當歸 6 克,赤白芍各 6 克,高良薑 3 克,薤白 9 克。
【按】魄汗,病證名。肺藏魄,魄汗指肺經所出之汗。明代馬蒔《素問注證
發微》:“肺經內主藏魄,外主皮毛,故所出之汗,亦可謂之魄汗也。”一說魄,
古通白。故魄汗亦作白汗。
本案患者有肝胃氣痛的宿疾,且痛則汗出。氣機上沖則眩暈,脉弦硬,陸氏
認爲當屬高血壓。患者雖然也是高血壓,但是由于主要是氣機逆亂的問題,因此陸
氏治療幷非以滋陰平肝息風爲主,而是以條暢氣機爲主,方中重用柴胡、牡蠣潜陽
平肝,舒緩肝郁,條達氣機。柴胡、牡蠣也是海派名醫陳蘇生最爲賞用之藥對,陳
蘇生認爲:“柴胡、牡蠣兩藥相伍,既宣陽氣之不達,又展陰氣之不舒,能潜陽、
斂真陰,舒肝鬱、軟堅癖;以此調節功能性高血壓有良效。”陸氏在本案中亦重用
二藥,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其他再用生乳香、沒藥、當歸活血祛瘀,通絡止痛;
枳實、香附通暢氣機;赤白芍養陰平肝;高良姜、薤白溫通行氣。同上例一樣,也
囑咐患者注意飲食起居的養生。
沈頌徠先生
初診 牙齦出膿,已就西醫治局部,其兩肩胛自覺寒。時時眩暈欲嘔,乃痰飲,
慢性胃炎之一種,故脉小軟而舌白津潤。
帶皮赤苓 15 克,太子參 6 克,桔梗 4.5 克,福澤瀉 12 克,陳皮 9 克,小
樸 3 克,茅白術各 4.5 克(生用),姜夏 12 克,炙草 3 克。
二診 眩暈與惡頗瘥,然每惱怒則肩背又寒,此肝旺所致,午後疲,體溫稍低,
此不可使凉藥,凡體肥多痰者,多陽虛也。
帶皮苓 15 克,柴胡 6 克,澤瀉 12 克,桂心 1.5 克(末,丸吞),茅白術各
4.5 克(生用),白芍 9 克,太子參 9 克,炙草 3 克,小樸 3 克,枳殼 6 克,陳皮
6 克。
三診 丸方,痰飲所發,肩背寒與眩暈,已不復覺。注意時似有自覺證,此則
心理使然。惟舌上有膩津,則仍須利濕。脉已平。牙齦出膿血,西醫屢治不效,乃
疑糖尿或腎病,以我觀之皆非也。
犀角 4.5 克,槁本 18 克,當歸 18 克,帶皮苓 30 克,細辛 9 克,防風 18
克,川芎 9 克,生白術 18 克,白芷 18 克,升麻 15 克,槐花 18 克,太子參 18 克,
地骨皮 18 克,柴胡 18 克,炙草 12 克,澤瀉 24 克。
上十六味,研極細末,水泛丸,如綠豆大,陰乾,早晚各服 6 克,淡鹽湯或
白開水送下,每次稍加丸,加至每服 9 克爲度。
【按】患者眩暈欲嘔,陸氏辨證爲痰飲,幷認爲是慢性胃炎的一種,筆者認
爲當屬痰濁中阻型眩暈。陸氏治以二陳湯合四君子湯加减健脾化痰,方中赤苓較茯
苓利濕更强,但健脾稍差,另加蒼術、厚朴加强燥濕化痰的力度;桔梗祛痰外出;
澤瀉利水滲濕。諸藥共奏燥濕化痰,健脾和胃,止眩暈嘔吐之功效。
二診時患者眩暈嘔吐大减,但肩背仍寒,乃是陽虛。陸氏續用前方的基礎上,
加柴胡、桂枝、白芍、枳殼、炙甘草,取四逆散之意,行氣通陽,以助郁遏之陽氣
回復。至三診病情穩定,陸氏以丸藥緩緩圖之,丸藥方主要從疏風養血,健脾舒肝,
通絡止痛等入手。

萎痹
鄔先生
初診 肩背攣急痛。有時牽連至腰股。病已三年。宜養血輸津液。
生西芪 30 克,桂枝 3 克(後下),葛根 12 克(後下),歸身 6 克,白芍 12 克,
炙草 3 克,生薑三片(如銅元大),紅棗肥大者四枚。
二診 藥後甚效,無須更張。脉右大于左,似稍有問題。大便時或燥結。舌苔
根上黃。胸廓中微痛。
生西芪 30 克,桂枝 4.5 克(後下),枳實 6 克,歸身 6 克,白芍 9 克,麻仁
9 克(研),葛根 15 克(後下),全瓜蔞 9 克,鮮藿香 9 克,橢 12 克(包)。
三診 肩背痛瘥而未盡。午起口中甚膩,舌苔黃厚。頭痛。大便無序。此皆胃
腸不健之征。
川連 1.2 克,乾薑 2.4 克,葛根 12 克,淡芩 6 克,太子參 9 克,桂枝 3
克,姜夏 12 克,鮮茅根 12 克,赤芍 9 克,炒麥芽 9 克,六一散 12 克(包),赤苓
12 克。
四診 肩背之攣痛。服藥即瘥,藥停即作,但較輕耳。其胸滿,大便無序,舌
膩如故。脉右大,胃腸仍有濕積。
葛根 60 克(生用),生黃芪 90 克,桔梗 24 克,桂枝 30 克,當歸 21 克,炒
茅術 24 克,赤芍 30 克,枳殼 30 克,陳皮 30 克,炙草 15 克。
以上十味研細末,水泛丸如綠豆大。每早晚用薑二片,紅棗三枚,煎湯送服
9~12 克。
五診 攣痛幾全愈。食不甚多,大便仍未暢,舌上有黃苔。脉右弦大,左平。
川連 15 克,太子參 90 克,赤白芍各 60 克,淡芩 30 克,姜夏 90 克,桂枝
30 克,蔞全 90 克(注:全瓜蔞),柴胡 30 克,葛根 60 克(生用),雲苓 90 克,
生白術 60 克,炙草 24 克,生黃芪 90 克,當歸 30 克。
上作細末,水丸如綠豆大。每日早晚用生薑二片,棗三枚,煎湯送服 12 克。
【按】此案前後總計五診可見病情較爲複雜,但從始至終桂枝湯一致被委以
重任,可見該患者病情的核心是營衛不和引起的肩背攣痛。初診陸氏以桂枝湯調和
營衛,緩急止痛;加黃芪、葛根升陽益氣,緩急止痛;當歸養血止痛。方中重用白
芍 12 克,乃取其收斂津液而益營,酸散緩急止痛之功。二診時藥效良好,但大便
燥結,胸中不適,陸氏加全瓜蔞、枳實、麻仁寬胸理氣通便;藿香與六一散芳香化
濕,以治療暑濕時邪。
三診肩背痛大减但未痊愈,口中粘膩,大便也不正常,陸氏認爲“此皆胃腸
不健之征”,是脾虛濕盛的表現,故于方中加葛根芩連湯以散表邪,除裏熱止泄。
另保留桂枝湯,但易白芍爲赤芍,增强活血通瘀之力;白茅根、赤苓淡滲利濕;炒
麥芽健脾胃,助消化。四診時患者服藥肩背痛止,停藥則復發,但已經减輕很多,
且胸滿,大便不適,陸氏認爲還是胃腸有濕積。用丸藥緩緩圖之,方從初診、二診
之意,但加重了蒼術的燥濕化痰之力。五診病情尚有少許,續用丸藥緩圖,調和營
衛、解表通裏、清熱止泄,方從前三診之意,以葛根芩連湯、桂枝湯、四君子湯、
四逆散等加减得之。
沈先生
初診 幷不贏瘦,而有種種虛弱之自覺證。口淡舌膩爲濕。脉細弱爲陽虛。近
因負重,致腰脊酸痛爲微傷,先治之。
桃仁 12 克(打),懷膝 9 克,綿仲 9 克,赤芍 9 克,川斷 9 克,苡仁 15 克,
歸尾 9 克,金狗脊 9 克,茆術 6 克,雲苓 12 克,六一散 12 克,七厘散 1.5 克。
分作三包,每日空腹開水送服一包。
二診 痛處已瘥,恐逢節再發,以藥善其後,脉舌之寒濕,可稍稍兼顧。
綿仲 9 克,桃仁 12 克,生白術 6 克,川斷 9 克,赤芍 9 克,雲苓 12 克,懷
膝 9 克,黑附塊 6 克,澤瀉 12 克,歸尾 9 克,炙草 2.4 克。
【按】茆術:茆通茅,茆術即茅蒼術。
本案患者內有陽虛濕盛,外有瘀血勞傷。急則治其標,陸氏認爲當先治“近
因負重,致腰脊酸痛”的微傷。故以傷科七厘散化瘀消腫,止痛止血;桃仁、赤芍、
當歸尾等藥活血祛瘀止痛;懷牛膝、杜仲、川斷、金毛狗脊等藥强腰止痛,滋養肝
腎;苡仁、蒼術、茯苓、六一散等藥化濕健脾。二診時患者背痛已愈,但因患者體
質偏寒濕,因此囑其再加服幾劑防逢季節變化再度復發,藥以調理善後爲主。方中
桃仁、赤芍、當歸尾活血養血祛瘀;杜仲、川斷、懷牛膝强腰壯腎;白術、茯苓、
澤瀉、炙甘草健脾利濕;稍加黑附塊溫全身之陽氣,去除寒濕。
李先生
初診 瘛疭四月以來,共發三次,發必在睡眠時。痙攣不自知,約半小時而複。
脉弦,舌稍萎。此病不易愈。
制南星 9 克,當歸 9 克,淡芩 9 克,姜夏 15 克,幹地黃 15 克,赤白芍各 6
克,全蝎 4.5 克(炙),川連 1.5 克,炙草 6 克。
【按】瘛疭,病證名,亦作瘈疭、瘌疭,又稱抽搐、搐搦、抽風等。指手足
伸縮痙攣,抽動不已的病證。《靈樞·熱病》:“熱病數驚,瘛疭而狂。”多由熱
盛傷陰、風火相煽、痰火壅滯等導致,或因風痰、痰熱所致。治宜平肝息風、清心
瀉火、祛風滌痰等法。陸氏以芍藥甘草湯緩急止攣;制南星、半夏化痰去濁;黃芩、
黃連清熱瀉火化痰;幹地黃、當歸滋陰養血;全蝎平肝息風,通腦絡,止痙攣。此
證類似現今的睡眠性癲癇,諸藥合效可緩急患者的痛苦,但陸氏亦言“此病不易愈
”。
袁太太 勞爾東路六十六弄卅七號
初診 十月十七日,坐骨神經痛,脚常攣急作劇痛。又貧血,致種種液干證。
脉細舌白。
赤白芍各 9 克,炙草 6 克,當歸 9 克,黑附塊 9 克(先煎),生芪 30 克,赤
石脂 15 克(包)。
【按】前後兩案雖皆爲萎痹之拘攣抽痛者,但前案痙攣而不自知,發于睡眠
中,是病在上(腦),此案脚痙攣做痛,是病在下(坐骨神經)。
該患者女性且貧血,因而陸氏處方更加注重溫陽益氣養血。方中芍藥甘草湯
緩急止痛;當歸、黃芪、黑附塊溫陽益氣養血。赤石脂收斂止血,常用于女子崩漏
帶下,從這可以估計這位袁太太的貧血可能是月經淋漓不盡導致的,因此陸氏加此
藥斂澀止血,止漏療崩。
巫先生
初診 左臂重痛,左脉殊細弱。此恐局部血管之病。因影響營養,難以驟愈。
桑枝 9 克(酒炒),制首烏 15 克,生白術 9 克,川連 1.5 克,當歸 9 克,綿
仲 12 克,上肉桂 1.5 克(沖),淡芩 6 克,白芍 9 克,川斷 9 克,生熟地 12 克,
枳殼 4.5 克,珍珠母 21 克(先煎)。
二診 左臂酸痛頗减,脉亦斟若劃一。亂夢减少,寐不能甚酣。脉平,舌尖絳。
目精有腎虧證。
生芪 24 克,桑枝 9 克(酒炒),白蒺藜 12 克,川連 1.5 克,竹葉 9 克,當
歸 9 克,制首烏 15 克,棗仁 9 克,上肉桂四分(沖),生熟地各 1.5 克,菟絲餅
12 克,遠志肉 9 克,朱燈心二扎。
三診 左臂不復作楚,兩手脉同一。惟睡眠仍多夢,此爲疲勞傷腦所致。脉亦
肺腎兩虛。
制首烏 15 克,北沙參 9 克,桑枝 9 克(酒炒),白蒺藜 12 克,百合 9 克,竹
葉 9 克,山萸肉 6 克(去核,淨),生芪 15 克,枳殼 6 克,生山藥 15 克(打碎,勿
炒),當歸 6 克,陳皮 4.5 克,白芍 9 克,炙草 3 克。
【按】斟若劃一:即斟若畫一,是公平持正,整齊畫一的意思。語出唐代程
晏《蕭何求繼論》:“蕭何爲法,斟若畫一。”陸氏這裏是指患者脉象正常有神之
意。
此案患者屬上肢萎痹,陸氏認爲可能是上肢局部血管供血障礙。處方中重用
具有祛風濕、利關節、行水氣之功效,主治風寒濕痹、四肢拘攣的桑枝,再合具有
緩急止痛功效的自芍,兩者爲主藥;生熟地、制首烏、肉桂、當歸等溫陽氣,養精
血爲輔;再加白術、枳殼、黃連、黃芩等藥健脾利濕清熱而不傷正;杜仲、川續斷
强腰壯腎;珍珠母重鎮安神治療多夢。
二診患者左臂之酸痛大爲改善,脉象亦逐漸正常,但夜寐欠佳,幷有視物昏
花的腎虧證。陸氏以黃芪、桑枝、白蒺藜等藥益氣通陽,祛風止痛爲主;黃連、竹
葉清心火安神;當歸、首烏、生熟地、菟絲子等藥養精血安神,補腎虧;棗仁、肉
桂、遠志、朱燈心等藥交通陰陽,安神助眠。三診時患者仍多夢,肺腎兩虛。陸氏
在初診、二診方的基礎上,以補肺益腎爲主,諸藥合效共奏補養精血,益氣安神的
功效。
【小結】
萎痹,即肢體經絡痿弱攣急,功能衰退甚至失用。此類病證多屬神經肌肉疾
病。陸氏在《金匱要略今釋》一書中寫道:“血痹者,末梢知覺神經麻痹也……今
與虛勞同篇者,蓋以神經麻痹,多由血循環澀滯所致,病屬機能上之退行性變化,
故與虛勞同科也。”
從陸氏臨床治療也可看出上述思想的貫徹,即治療萎痹從活血化瘀、通血循
環之澀滯,溫陽益氣、補益精血療機體之不足兩方面人手。陸氏一般以桃仁、當歸
尾、赤芍等活血化瘀止痛爲主;再加黃芪、桂枝、生熟地、首烏、杜仲、川斷、懷
牛膝等强腰壯腎、補益精血爲輔;《傷寒論》中常用芍藥甘草湯緩急止痛,治療筋
脉拘攣,陸氏常赤芍、白芍、甘草三藥同用。除此以外,陸氏還根據患者具體情况
再進行加减,比如上肢萎痹者加桑枝;寒濕較甚者,加附子、白術、蒼術;心火較
旺者加黃連、竹葉;有中風迹象者加白蒺藜、全蝎平肝息風止攣。

腹痛
劉世兄
初診 食桃五枚,遂繞臍作痛。大便仍通。脉遲,舌苔稍厚。飲水自覺作水聲。
乾薑 3 克,陳皮 9 克,桂枝 4.5 克(後下),延胡 4.5 克,姜夏 12 克,雲
苓 15 克,木香 2.4 克(後下),六一散 12 克(包)。
【按】本案屬傷食腹痛,是因飲食不慎,氣機阻滯所致的腹痛。其證痛甚欲
大便,利後痛减。本例患者食桃過多所致的腹痛。桃子具有較强的通瘀瀉下的作用,
因此脾胃虛弱者不宜多吃,本案患者脾胃素虛,且短時間內食入桃子過多,以致腹
痛不適,是值得警醒的。陸氏以桂枝、乾薑溫脾回陽爲主;陳皮、半夏、茯苓取二
陳湯之意,化痰健脾;延胡索、木香緩急止痛;六一散祛暑利濕。諸藥合奏溫脾止
痛之功效。
陳先生 愛文義路普益裏四十二號
初診 八月一日,胃弱,又執螯引冷,常噫氣,大便雖堅,如厠頻數。舌胖微
黃,內寒已化熱,慎食即佳。
炒茅術 6 克,陳皮 6 克,紫蘇葉 6 克,扁豆 9 克,赤小豆 12 克,厚樸 3 克,
炙草 3 克,淡黃芩 6 克,夏枯草 9 克。
二診 八月十三日,稍稍命駕,或吟咏,輒自覺倦,曾吐痰頗多。食思反增。
脉有神,舌胖苔白,是脾家濕,亦致困致泄也。
茅白術各 6 克,陳皮 6 克,菟絲 9 克,枳實 6 克,厚樸 6 克,姜夏 9 克,草
果 4.5 克,竹茹 9 克,雲苓 12 克,綿仲 9 克,制首烏 12 克。
【按】執螯引冷:即吃螃蟹,傷食寒冷之意。
此案患者因食蟹太多而致病。上海地區居民有食大閘蟹的習慣,然螃蟹性寒,
對于脾胃本弱者,多食則易致受寒傷食而引起腹痛。本案患者即是如此,至診病時
“內寒已化熱”,陸氏以赤小豆、淡黃芩、夏枯草等藥清熱化濕;以茅蒼術、陳皮、
紫蘇、扁豆、厚樸、炙甘草等藥健脾溫胃化濕。諸藥合奏健脾溫胃、清熱化濕之功
效。二診在以加陳皮、半夏、枳實、竹茹、茯苓之溫膽湯,化痰利濕;蒼術、白術、
草果健脾溫運;菟絲子、杜仲、制首烏補肝腎之虛。陸氏告誡“慎食即佳”。可見
日常飲食是養生很需要注意的地方。
袁老太太
初診 八十高年,平時大便難,得瀉鹽始行一次,改服燕醫生補丸,致腹痛。
小便至今澀小,今胸腹滿悶,恐是肝脾腫,噫與下氣俱不行。脉弱舌白。
人參須 9 克(另煎沖),當歸 9 克,莪術 6 克,木通 3 克,黑附塊 6 克,生白
術 6 克,幹蟾皮 4.5 克,陳皮 6 克,淡蓯蓉 12 克,三棱 6 克,制香附 6 克。
【按】燕醫生補丸:民國時期上海比較流行的一種自稱可以清潔腸道,排除
毒素,解除便秘的保健品。
患者八十多歲,平素大便即難,屬老年習慣性便秘,腎陽虧虛,氣血不足,
氣機不暢證。陸氏以人參、白術、陳皮等藥大補元氣,健運脾胃;附子、肉蓯蓉、
當歸溫陽養血通便;木通、幹蟾皮清熱解毒,利水消脹,通小便,去肝脾腫脹;三
棱、莪術、香附行氣通導,利大便。諸藥共奏補腎益氣,養血通便,利水消脹之功
效。文中特別提出曾服通便保健品燕醫生補丸致腹痛一事,可以作爲今日濫用保健
品的借鑒。
鐘小姐
初診 大病後肌體已複,旋複氣短少力,腹痛食减,二便不暢。脉甚遲,舌白
苔,略有寒熱。
太子參 9 克,乾薑 3 克,炙草 3 克,陳皮 4.5 克,炒白術 9 克,枳殼 6 克,
桂枝 4.5 克(後下),穀麥芽各 9 克(炒)。
二診 寒熱除,食飲可,惟仍覺脹滿。二便如常,而脉軟舌清,仍當補益。
炒潞黨 12 克,小樸 3 克,雲苓 12 克,當歸 6 克,柴胡 4.5 克,炒白術 9
克,枳殼 4.5 克,生芪 9 克,陳皮 6 克,炙草 3 克。
三診 脹滿已愈,有時盜汗出,氣少,大便間日一行。脉細舌潤,可以補中益
氣。
生芪 15 克,當歸 6 克,遠志肉 6 克,麻仁 9 克(研),潞黨 9 克,桂枝 4.5
克(後下),柴胡 4.5 克,炙草 3 克,白術 6 克(土炒),白芍 9 克,升麻 3 克。
【按】本案患者大病後,短氣少力,當屬氣虛腹痛。陸氏以太子參、炒白術、
炙甘草健脾益氣爲主;加桂枝、乾薑溫陽行氣;陳皮、枳殼化痰健脾;穀芽、麥芽
消食助脾運化。二診病情好轉,但仍脹滿,陸氏以黨參、白術、茯苓、甘草、黃芪
的加味四君子湯爲主健脾益氣;柴胡、枳殼、甘草的减味四逆散行氣消滯;另加厚
樸、當歸、陳皮化痰行氣,養血通便。三診僅有盜汗氣少,以補中益氣湯爲思路,
用黃芪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爲君;黨參、白術、甘草甘溫益氣,補益脾胃爲臣;當
歸補血和營爲佐;升麻、柴胡協同參、芪升舉清陽爲使;另加白芍斂陰和營;遠志
化痰安神;麻仁緩下大便。

不寐
于先生
初診 病當是神經衰弱,及舊所謂陽虛見證。最苦失眠及消化不良,又常脚趺
腫,晨起脚腫退而面浮腫。手指尖有麻。脉遲,舌質絳,而苔滿白。欲補陽則礙于
失眠,故用藥較難。
生白術 9 克,遠志 6 克,川連 1.5 克,太子參 12 克,當歸 6 克,瑤桂心
1.5 克(研末丸吞),棗仁(研)9 克,雲苓 15 克,黑附塊 9 克(先煎),夜交藤 9
克,陳皮 6 克。
【按】瑤桂心:桂心爲去掉粗皮的肉桂。清代張魯峰雲:桂心非猫洞,則味
辛而上炎。據考證徭洞是現在瑤族的祖先,主要聚居地爲現在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北
部一帶。瑤桂心即廣西北部一帶的道地桂心,現多直接稱桂心。
本案患者屬陽虛型不寐,且有浮腫,治當溫陽潜降安神。陸氏以桂心、黃連
取交泰丸之意,交通陰陽,清心安神;遠志、棗仁化痰安神,乃不寐之常用藥對;
白術、太子參、茯苓、陳皮益氣健脾安神;附子、當歸溫陽養血安神;夜交藤養心
安神,也是治療不寐的常用藥。諸藥共奏溫陽益氣,交通陰陽,養血安神之功效。
徐先生
初診 苦失眠年許。先是服藥滌痰逐瘀之劑而愈。今脉遲細,舌幹略萎。宜參
溫潤。其咽腫,得酣寐自消。
生炒棗仁各 15 克,當歸 6 克,姜夏 12 克,知母 6 克,白芍 9 克,秫米 12
克(包),朱拌茯神 15 克,生白術 6 克,黑附塊 6 克(先煎),柴胡 3 克,綿杜仲
12 克。
【按】失眠年許,先是服藥滌痰逐瘀之劑而愈,說明患者是痰瘀內阻型不寐。
陸氏認爲應當用溫化痰飲,潤以養心治療此例失眠。方中附子、杜仲、半夏、白術、
茯神溫化痰飲;柴胡、當歸、白芍、茯神、白術組成减味逍遙散,疏肝解鬱安神;
北秫米與半夏相合,師法《黃帝內經》十三方之一的半夏秫米湯,交通陰陽,安神
和胃;此處陸氏生棗仁、炒棗仁同用,酸棗仁古人有“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之
說,現藥理實驗證明兩者均有鎮靜催眠作用,但炒後味香易服,便于煎出有效成分。
另加知母潤以養心。諸藥合效溫化痰飲,疏肝解鬱,潤心安神。
淩君
初診 失眠愈半載,今又見。脉舌自平。
珍珠母 24 克(先煎),川連 1.5 克,秫米 9 克(包煎),生地 15 克,肉桂
1.2 克(飯丸吞),川芎 3 克,當歸 9 克,姜夏 9 克,夜交藤 9 克,朱茯神 12 克,
薄荷 2.4 克(後下)。
【按】失眠半年,現在復發,以方測證該患者當是心腎不交,肝陽偏旺,內
有痰濁的失眠。方中半夏秫米湯交通陰陽,和胃安神;川連、肉桂交泰丸,調和心
腎,瀉火安神;生地、當歸、川芎組成减味四物湯,養血安神;珍珠母、朱茯神、
半夏,重鎮化痰安神;夜交藤、薄荷解鬱安神。諸藥合奏交通心腎,平肝化痰,養
血安神之良效。
黃先生
初診 失眠垂三十年。夜中自覺脘悶。旋有若熱氣者,放射向胸脅。食少便溏,
營養不良,舌苔滿白,此胃寒。因消化不良,影響營養。“胃不和,則臥不安”。
徒與催眠劑無益也。
丹參 12 克,生白術 9 克,小樸 3 克,良薑 4.5 克,川連 1.8 克,炒烏藥 6
克,法夏 9 克,陳皮 6 克,人參須 6 克,油當歸 9 克,肉桂 1.8 克(末,丸吞),
炙草 2.4 克。
二診 藥後競頗能睡。悶與熱不復作。惟時時心跳致醒。此固營養衰,血少所
致。然治仍須主胃,兼安心神。
丹參 12 克,良薑 4.5 克,法夏 9 克,別直參 4.5 克(另煎沖),烏藥 4.5
克(炒),煆牡蠣 30 克(打,先煎),生炒白術各 4.5 克,當歸 9 克,辰砂 3 克
(飛,沖),雲苓 12 克,遠志 6 克,川連 1.8 克,油肉桂 1.8 克(末,丸吞)。
三診 藥下頗得安睡。停藥後,昨又失眠。大便少而難,今脉舌俱正常,胃病
將次安和,可以側重養血。大率出入于酸棗仁。
淡蓯蓉 12 克,全當歸 9 克,生芪 24 克,遠志 6 克,丹參 9 克,太子參 9 克,
姜夏 9 克,雲苓 12 克,煆牡蠣 12 克,川連 1.8 克,油肉桂 1.8 克。
案評:淵師近從安胃人手,頗有立竿見影之效。(謝誦穆原文)
【按】本案患者屬長期失眠,病史長達三十年之久,陸氏辨證爲脾胃虛寒型
失眠。陸氏依《內經》“胃不和,則臥不安”的治療思想,認爲“徒與催眠劑無益
也”。陸氏以溫脾健胃爲主要治療思路治療失眠值得參考。方中高良姜、白術、厚
朴、半夏、陳皮、炙甘草等藥溫脾化痰,和胃安神;川連、肉桂取交泰丸之意,交
通心腎,清心安神;丹參、烏藥、人參、當歸等藥行氣活血,養血安神。
二診來時患者已經頗能睡眠,但時有心驚致醒,陸氏在一診方的基礎上,加
煆牡蠣、辰砂重鎮止驚安神;遠志、茯苓化痰健脾安神。三診時停藥失眠,大便不
暢,陸氏認爲當養血安神爲主,輔以健脾和胃。方中當歸、丹參養血安神;肉蓯蓉
補腎通便;黃芪、太子參、半夏、茯苓益氣健脾,和胃安神;牡蠣、遠志化痰散結,
解鬱安神;川連與肉桂,交通心腎,清心安神。此案患者患病時間很長,病情較爲
複雜,但陸氏處理得當,很快就收到良效。
寧先生
初診 病將半年,自覺證最苦悶失眠,次則不思食而力少。西醫診斷心臟肥大。
而心動如常,血壓至二百度以上。今稍稍進食,稍稍能寐,而胸悶不除。脉頗濡,
舌尚平。
雲苓 15 克,小樸 3 克,柴胡 4.5 克,煆牡蠣 21 克(先煎),桂心 1.8 克
(丸吞),真鐵砂 9 克(先煎),冬術 6 克,懷膝 30 克,炙草 3 克。
【按】此例患者失眠半年,且食欲减退,人倦怠無力,西醫診斷有高血壓、
心臟肥大等病。中醫辨證當屬心脾兩虛型不寐。陸氏以真鐵砂、煆牡蠣潜鎮止驚安
神;茯苓、厚樸、蒼術、炙甘草等藥健脾化痰安神;桂心、懷牛膝交通心腎安神;
柴胡解鬱安神。諸藥合奏潜陽化痰,健脾安神的效果。
鄔男
初診 書生用腦太多,睡眠又不能甚酣,醒起後往往疲倦,神經已衰弱。肩背
攣急痛,有時牽連至腰股,病已三年,近更不耐長坐,宜先養血輸津液。
生西芪 30 克,歸身 6 克,葛根 12 克,桂枝 3 克,白芍 12 克,炙甘草 3 克,
生薑 3 片,紅棗四枚。
二診 藥後甚效,無須更張,然脉右大于左,大便時或燥結,舌苔根上黃,胸
廓中有微痛。
生西芪 30 克,歸身 6 克,葛根 15 克,桂枝 4.5 克,白芍 9 克,全瓜蔞 9
克,麻仁 9 克,鮮藿香 9 克,六一散 12 克。
【按】本案患者乃是讀書太辛苦,用腦過度,導致神經衰弱,睡眠不香,神
疲乏力,甚至肩背痛,病已長達三年之久。此睡眠不安乃是心神耗傷太過。陸氏以
桂枝湯加葛根、黃芪、當歸治之,桂枝湯藥用桂枝、白芍、生薑、紅棗、炙甘草,
法在調和營衛,升陽散邪,緩急止痛;加葛根、黃芪升陽益氣,治療肩背疼痛;稍
加當歸身養血安神。二診時藥效甚佳,但有大便燥結,胸廓不適,陸氏續用前方,
稍加全瓜蔞、鮮藿香、六一散寬胸理氣,化濕通便;麻仁專主潤腸通便。此案陸氏
用藥精幹,針對病因而去,不用催眠之藥,而患者得神安眠足之效。
張男
初診 神經衰弱甚至失眠,上盛下虛,晨半身以上烘熱汗出,頭暈,平常喜厚
衣,脉緩舌幹白,大便燥結。
川連 1.8 克,瑤桂 3 克,秫米 12 克,真珠母 12 克,當歸 6 克,太子參 12
克,黑附塊 3 克,菟絲子 12 克,生內金 9 克,枳實 9 克。
二診 藥後能睡三四小時,頭不常痛,與人說話會複痛,舌白稍幹,大便稍順,
脉緩軟,前方中肯。
川連 1.8 克,肉桂 3 克,白術 6 克,乾薑 3 克,太子參 12 克,棗仁 15 克,
秫米 6 克,枳實炭 9 克,姜夏 12 克,菟絲子 12 克,炙甘草 3 克。
三診 人寐時間遞增,頭痛亦减,但眩暈如故,此由于血虛須補血,脉緩軟,
舌略幹。
生芪 15 克,當歸 6 克,大生地 12 克,雲苓 12 克,白術 6 克,遠志 6 克,
棗仁 15 克,川連 1.8 克,肉桂 3 克,乾薑 3 克,木香 3 克,龍眼肉 7 枚,炙甘
草 3 克。
四診 能安眠六小時,頭不復痛仍有眩,平時多說話或睡醒則咽喉痛,舌幹液
少。
生芪 18 克,當歸 6 克,元參 12 克,生地 12 克,棗仁 15 克,遠志 3 克,白
術 6 克,木香 1.8 克,煨天麻 6 克,龍眼肉 7 枚,炙甘草 3 克。
【按】本例患者失眠上盛下虛證,身惡寒肢冷,但却又半身以上烘熱汗出。
陸氏以黃連、肉桂取法交泰丸,上下交通,清心安神;秫米、太子參、鶏內金、枳
實,取法半夏秫米湯,健脾和胃安神;附子、菟絲子、當歸,溫陽養血補腎,療體
虛不足;珍珠母與附子相合,既可免去附子辛溫大熱之弊,又可溫潜相合安神,治
療不寐。
二診時患者已能睡三四個小時,情况在改善。但頭痛時復發,前方中肯,仍
然依照前方思路,再加白術、乾薑、半夏、炙甘草溫脾化痰,和胃安神;酸棗仁寧
心安神,乃是失眠常用藥。三診睡眠逐漸改善,但仍舊眩暈,陸氏認爲是血虛,當
補血。陸氏以歸脾湯爲主方加减,方中術、芪、甘草溫補氣健脾;當歸、龍眼肉補
血養心,酸棗仁、茯苓、遠志寧心安神;更以木香理氣醒脾,以防補益氣血藥膩滯
礙胃。組合成方,心脾兼顧,氣血雙補。在歸脾湯的基礎上再加生地、乾薑陰陽雙
補;黃連、肉桂取法交泰丸,交通心腎安神。四診,在三診基礎上稍加調整,加天
麻化痰止眩暈,玄參清熱養陰。
本案變化較爲複雜,但陸氏在靈活運用各種經典名方的基礎上,機圓法活,
重規矩而用巧,正是陸氏倡導精神的很好體現。
【小結】
不寐,又稱失眠,乃是臨床常見病證。從上述七則病案看,陸氏治療失眠頗
有法度。喜用交泰丸,黃連與肉桂合用,交通心腎安神。對于從脾胃論治失眠,陸
氏也是頗有心得,一般以半夏秫米爲主方,加太子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的四君
子湯健脾益氣安神;加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枳實的减味溫膽湯以化濕祛濁安
神。對于陽虛的失眠患者,陸氏在合用其他藥的基礎上,敢于運用附子、乾薑、肉
桂等辛溫大熱之品,幷且常配合上當歸、白芍、生地等養陰血之藥,這樣既能促進
養精血之藥的補而不滯,又可以兼制姜附桂的大辛大熱。再此基礎上,陸氏還常用
珍珠母、煆牡蠣、真鐵砂等重鎮潜降之品,與姜附桂相合,取溫潜安神之法。
另外陸氏在一些具有明顯肝鬱表現的病案中,也很倚重柴胡、芍藥、當歸、
白術、茯苓、炙甘草、生薑(或乾薑)等藥組成的舒肝解鬱的逍遙散。而且陸氏很
善于根據臨床及時變化,如患者氣血不足,則黃芪、當歸合用;如患者肩背不適,
有頸椎病情,則重用葛根、黃芪升陽通督;當然臨床常用的酸棗仁、制遠志藥對也
是經常可見。

痢疾
丁寶寶
初診 先洞泄,轉爲痢,紅白雜下。日三四行。神色飲食自若。脉不數,舌色
淡。
藿香 9 克,赤白芍各 6 克,陳皮 6 克,桔梗 3 克,枳實 4.5 克,乾薑 3 克,
淡芩 3 克,楂炭 9 克,炙草 2.4 克。
【按】患者洞泄之後,赤白痢下,一般多屬濕熱證。濕熱之邪侵入腸胃,氣
血阻滯,不通則痛,故腹痛,裏急後重;濕熱郁滯于大腸,經絡受損,故下痢赤白
膿血。治則宜清熱化濕,調氣行血。本證一般多以芍藥湯加减治療。陸氏方中重用
芍藥,赤白芍幷用,斂澀止利;配藿香清化暑濕;桔梗、枳實、陳皮導滯行氣;黃
芩清熱化濕;乾薑、楂炭溫脾消食,毒去而痢自止;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共奏和血
調氣,清熱化濕之效。方中雖然與芍藥湯原方相比,很多藥不一樣,但是其方意是
大致相同的。
李先生
初診 下痢近一年,慮是阿米白,然屢驗非是。腹中臍旁及左,時硬痛。今日
二三行,帶凍,微似後重。當是大腸炎有膿者。舌淡白。
歸尾 9 克,枳實 4.5 克,乾薑 3 克,赤白芍各 9 克,生芪 12 克,淡芩 4.5
克,桔梗 6 克,炙草 3 克,敗醬 9 克,赤石脂 12 克(焠)。
上藥空腹服。
【按】阿米白,即阿米巴痢疾。本案患者乃是久痢,患者腹痛裏急後重,痢
下帶垮,舌淡白,當屬虛寒痢。西醫化驗不是阿米巴痢疾,陸氏認爲當是化膿性大
腸炎。治當溫補脾腎,收澀固脫。陸氏以當歸、赤芍、白芍養血和血;赤石脂澀腸
治痢;枳實、桔梗、黃芩、敗醬草化痰祛濁,清熱利濕,通導止痢;乾薑、黃芪、
炙甘草益氣溫脾止痢。諸藥共奏和血通滯,溫脾止痢之效。
袁寶寶
初診 下痢二十許行。夜間身熱高。脉不甚數,舌苔尚淨。
煨葛根 9 克,白頭翁 6 克(酒洗),桔梗 6 克,淡芩 6 克,油當歸 9 克,枳實
6 克,乾薑 3 克(勿泡淡),赤芍 9 克,炙草 3 克,木香 2.4 克。
【按】患兒年幼感邪以至下痢不止,身熱高,當屬疫毒痢。疫毒熏灼腸道,
耗傷氣血,經脉受損,故下痢較甚日下二十行;疫毒之氣甚于濕熱之邪,故腹痛裏
急後重較劇;毒盛于裏,助熱傷津,故壯熱煩渴。治當清熱凉血解毒。陸氏以白頭
翁湯加减治之,方中白頭翁苦寒而入血分,清熱解毒,凉血止痢;木香、當歸、赤
芍調氣和血止痢,乃是下痢腹痛的常用藥組;葛根、乾薑、黃芩、炙甘草四味藥,
取法葛根芩連湯與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兩者相合之意,去苦寒之黃連,畏其傷幼兒
之中氣;桔梗、枳實化痰祛濁,利濕止痢。諸藥合效氣血得調而下痢自止。
周先生
初診 腸中阿米白未盡,又不慎于食,致泄瀉。服對食灰,稍可。今舌質甚絳
而苔白。脉弦。其不寐當亦是胃腸不健使然。
川連 1.5 克,太子參 9 克,楂炭 9 克,淡芩 6 克,姜夏 12 克,陳皮 6 克,
炒穀麥芽各 9 克,乾薑 2.4 克(炒黑),炙草 2.4 克,防風 4.5 克,炒故紙 9 克。
【按】食灰:即石灰,主要成分爲碳酸鈣。《本草綱目》載其:“散血定痛,
止水瀉,”內服止泄痢。
患者有阿米巴痢疾,又有食積瀉痢。陸氏以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加味治之,
方中乾薑、太子參辛甘補正氣,黃連、黃芩苦寒燥濕止痢;再加半夏、陳皮、炙甘
草化痰健脾止痢;防風、破故紙溫腎收澀止痢;炒穀麥芽、楂炭,擅長消食導滯,
治療食積瀉痢。陸氏常用此健脾胃之法,治療傷食泄瀉。陸氏加述“其不寐當亦是
胃腸不健使然”。可見患者尚有不寐,陸氏亦從健脾胃入手治療。
朱居士
初診 佛教居士林,十月四日。痢後重腹痛,晝夜無度。身熱嘔惡,不思食。
舌白無苔。病勢頗不廉,爲其脉大也。
煨葛根 9 克,川柏 2.4 克,赤芍 12 克,桔梗 6 克,炙草 3 克,白頭翁 9 克
(酒洗),川連 1.5 克,枳實 6 克,油當歸 9 克,秦皮 4.5 克,淡芩 6 克,木香
3 克,乾薑 3 克。
案評:此後不復來邀。後問他人,知服此一方竟愈矣。餘嘗自謂善治痢,非
誇也。(陸淵雷原文)
【按】此案患者痢後腹痛,晝夜無度,身熱,當屬疫毒痢。陸氏以《傷寒
論》白頭翁湯化裁治之。方中白頭翁清熱解毒,凉血治痢爲君;黃連、黃柏、秦皮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爲臣,四味合用,可以加强清熱止痢之功。赤芍、當歸、木香
三藥相合,調氣和血止痢,乃是真人養髒湯中的重要藥組;葛根、炙甘草與黃芩、
黃連相合組成葛根芩連湯,除裏熱,升陽氣,止下痢;桔梗、枳實化痰祛濁,利濕
止痢;乾薑溫脾止痢,法合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此方僅僅十三味藥,却蘊含了諸
多止痢名方,故“服此一方竟愈矣”。陸氏化裁仲景方幷結合其他治療痢疾的良方,
用到如此純熟的地方,實在是令人仰止。對此陸氏也頗有些得意的說:“餘嘗自謂
善治痢,非誇也。”
熊先生
初診 痢疾反復,七年不已。經驗大便,雲是杆菌痢,久成痔。割後難愈,而
時時脫肛。今雖不痢,然時腹自痛,有再發意。又有呼吸器病,當別治。其遺泄衰
弱,則痢愈後調理可也。
炒故紙 6 克,禹餘糧 15 克,赤白芍各 6 克,黑附塊 6 克,乾薑 3 克,木香
2.1 克,赤石脂 15 克,枳實 4.5 克,當歸 6 克。
【按】此案患者痢疾反復七年不愈,當屬休息痢。經化驗證明是痢疾杆菌引
起,且久痢成痔。此外患者還有呼吸道疾病史,患者多病體虛。治當斂澀溫陽,健
脾止痢。陸氏以禹餘糧赤石脂湯方澀腸固脫,療直腸之滑脫。赤白芍、當歸、木香
等藥調氣和血,去痛止痢,乃是真入養髒湯中的重要藥組;再加附子、乾薑、破故
紙溫腎止瀉,療腎虛與遺泄;稍加枳實“通因通用”,療下痢。諸藥共奏溫脾補虛,
和營止痢的功效。
傅太太
初診 久痢後溏泄未止。三日前寒熱骨楚,服西藥寒熱稍止,而頭痛骨楚欲嘔
依然。脉遲弱甚,舌淡甚而胖,當和營衛、運脾陽。
柴胡 6 克,煆牡蠣 18 克(打),白芍 6 克,草果 4.5 克,生薑銅元大三片,
淡芩 6 克,乾薑 3 克,炒白術 9 克,生常山 6 克,姜夏 12 克,桂枝 6 克(後下),
太子參 9 克,炙草 3 克。
二診 寒熱不復發,骨楚亦减,頭痛在兩太陽,泄利日三數行,腹痛。脉軟,
舌胖。仍當溫運脾陽而開胃。
炒故紙 6 克,生白術 9 克,蔓荊子 6 克,草果 4.5 克,黑附塊 6 克,太子參
9 克,雲苓 12 克,陳皮 6 克,乾薑 3 克,炙草 6 克,川連 1.5 克。
三診 頭疼骨楚亦瘥,新感已痊愈,惟舊所病痢尚未痊愈,食後乃感脹。脉極
遲弱,腸病而胃亦不健也。
良薑 4.5 克,炒故紙 6 克,小樸 3 克,雲苓 12 克,黑附塊 9 克,炒潞黨 9
克,赤石脂 12 克,炙草 3 克,茅白術各 6 克,枳殼 4.5 克,禹餘糧 12 克。
【按】患者久痢後溏泄不止,且有外感發熱,當屬休息痢兼風寒表證者。陸
氏認爲治當“和營衛、運脾陽”。先表後裏,表裏兼治。陸氏以桂枝湯加太子參解
肌發表,調和營衛;加柴胡、常山、草果,說明患者或有瘧疾,或寒熱往來很明顯;
柴胡與牡蠣相合有去舊生新,收澀止痢之功;淡芩、半夏、乾薑、白術等藥相合有
溫運脾陽,止痢升清之功效。
二診外感漸愈,陸氏認爲“仍當溫運脾陽而開胃”。方中參術苓草四君子湯,
益氣健脾和胃;附子、破故紙溫腎陽,補全身陽氣之虛;蔓荊子保留解表止頭痛之
力;草果、陳皮、乾薑、黃連,辛開苦降,溫脾止痢。三診時,患者外感痊愈,全
力回復腸胃的運化。三診續用前方,再加赤石脂、禹餘糧澀腸固脫止痢,高良薑、
蒼術溫運脾陽。此案三診主要皆從溫脾健胃治療久痢。
【小結】
痢疾是臨床常見病,陸氏對于此類病證的診療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第一,善于活用經典名方。《傷寒論》及後世諸多經典治療痢疾下利的名方,
被陸氏拆分組合,運用得當,實堪師法。筆者查看一下,本小節 7 則病案,方藥中
涉及黃芩湯、芍藥湯、白頭翁湯、葛根芩連湯、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真人養髒湯、
禹餘糧赤石脂湯等諸多方劑。
第二,注意溫運脾陽,益氣健胃對于治療痢疾的作用,從根子上治療痢疾之
源,而不僅僅只專注于收澀止痢。一般常用四君子湯、二陳湯,再加黃芪、蒼術、
乾薑、高良薑等藥。
第三,擅長使用炒穀麥芽、枳實、山楂炭、草果、桔梗等藥,符合《內經》
“通因通用”之法,患者下痢乃腸中毒物積聚所致,通導正可去病邪,古語雲“見
痢勿止痢”就是這個意思。
第四,白芍、赤芍、當歸、木香等藥相合,調氣和血止痢,從氣血相和的角
度治療痢疾。
第五,陸氏在遇到患者脾腎兩虧,幷發遺泄時,常用黑附塊、破故紙、煆牡
蠣等溫腎斂澀的藥物,增强收斂止痢的功效。
除上述五點,其餘收斂固澀、清熱利濕、升陽舉陷等臨床常用的治療痢疾的
方法,陸氏也是根據患者的病情運用靈活自如。

血證
范先生
初診 曾數次痰中帶血,服藥已愈。胸廓外形甚健康,惟脉太數,舌裂,手顫。
應有肝鬱,然自言無拂逆事,信是。不過止血凉血矣。
丹皮 3 克,茜根 6 克,參三七 1.5 克(研末沖),白芍 9 克,炒小薊 9 克,
生地 15 克,黑荊芥 2.1 克,乾薑 2.4 克(炒黑),炙草 3 克,蘇梗 6 克。
【按】咳血,痰中帶血,乃是肺絡受損,咳嗽是血夾痰而出,也有咳吐大量
鮮紅純血者,又稱嗽血、咯血。陸氏認爲法當“止血凉血”,以生地、丹皮、白芍、
小薊凉血止血;茜根、三七、黑荊芥、蘇梗等藥入氣血,理氣活血,止血不留瘀;
乾薑、炙甘草,溫陽益氣止血。
丁先生
初診 吐血舊疾,無端複作。舌色平,脉左微細,右弦大。左脅似痛非痛,稍
有咳。須封閉已裂之血管。
焦山栀 9 克,炙紫菀 9 克,參三七 2.1 克(研,沖),柴胡 4.5 克,茜根炭
6 克,杏仁 12 克,白芍 9 克,黑芥穗 3 克,側柏炭 6 克,鐘乳 9 克,蔞殼 9 克。
二診 藥後血不復見。惟咳嗆舊疾,難以驟除。痰頗粘。時似喘,自覺胸中熱。
舌絳,亦不濕。脉仍左細右大。
炙紫菀 9 克,杏仁 9 克,鐘乳石 6 克(研),炙款冬 6 克,焦山栀 9 克,蘇子
9 克(炒),雲苓 15 克,茜根炭 3 克,天麥冬各 9 克(去心),桔梗 3 克。
【按】本案患者咳吐鮮血,且歷時已久。脉弦大,或有肝鬱之象。陸氏以舒
肝解鬱,清肝瀉火,清肺止血爲治療大法。方中焦山栀、柴胡、白芍、側柏炭等藥
疏肝解鬱,清肝凉血,斂陰止血;三七、茜根、黑芥穗,理氣活血,止血不留瘀;
紫菀、蔞殼、杏仁、鐘乳石寬胸利氣,溫肺收澀止血,“封閉已裂之血管”。二診
血止而仍有咳,且痰粘膩。陸氏以溫肺止咳,降氣化痰入手治療。紫菀、款冬花、
杏仁、鐘乳石、茜根、桔梗,溫肺止咳化痰,兼收澀止血;焦山栀、蘇子、茯苓、
天冬、麥冬清肝瀉心,降氣化痰。諸藥共奏化痰止咳之功。
王先生
初診 咳在早晨。前昨吐大口鮮血,見身熱。今日脉數,舌色仍平。
南沙參 9 克,青蒿 4.5 克(後下),參三七 2.1 克(研),杏仁 9 克,知母 6
克,花蕊石 15 克(打),黑芥穗 3 克,炙紫菀 9 克,白薇 6 克,炒白及 4.5 克(研
末,吞),川貝 9 克。
二診 血雖止。喘咳不可平臥。夜間盜汗多。脉不若前日之數。
生麻黃 1.8 克(連根),蘇子 6 克(炒),花蕊石 12 克(碎),青蒿 6 克(後
下),生石膏 18 克(打碎),炒白及 4.5 克,銀柴胡 6 克,炙草 3 克,杏仁 9 克,
沒食子 4.5 克,炙鱉甲 9 克,浮小麥 12 克。
三診 熱與咳嗽雖略减。然痰多血不能絕,日晡骨蒸。難治!
天麥冬各 6 克,桔梗 3 克,石鐘乳 6 克(碎),浮小麥 12 克,川貝母 9 克,
杏仁 9 克,地骨皮 6 克,知母 6 克,炒白及 6 克(末,沖),炙款冬 6 克。
四診 咳喘潮熱俱瘥。精神較好。惟血未淨,此或因破裂動脉較大血管故。
參三七 1.8 克(研,沖),炒白及 4.5 克,川貝 9 克(去心),杏仁 9 克,花
蕊石 9 克,天麥冬各 9 克,知母 6 克,雲苓 12 克,茜根炭 6 克,地骨皮 4.5 克,
炙款冬 6 克。
案評:此病四診以後,病勢劇减,現在修養調理中。(謝誦穆原文)
【按】此案患者,咳吐大口鮮血,身熱,脉數,當屬肺熱型咳血。法當清肺
瀉熱,止咳止血。方中沙參、杏仁、知母、青蒿、白薇、川貝、紫菀等藥入肺化痰,
止咳止血;三七、黑芥穗,止血不留瘀;花蕊石、白及二藥,瀉肝行瘀,化瘀止血,
用于咯血、吐血、衄血等各種血證,還可用于外傷出血等多種出血,跌撲傷痛,也
可用治外傷瘀腫疼痛,是止血的特效藥對。二診血止,但仍咳喘,且盜汗甚多,陸
氏以麻杏甘石湯清肺平喘;花蕊石、白及鞏固止血的療效;青蒿、鱉甲、銀柴胡、
浮小麥、炙甘草,入營陰,清虛熱止汗;蘇子、沒食子,止咳降氣平喘。三診、四
診,痰血未盡,主要從清肺瀉熱,溫肺化痰,收斂止血入手,藥從一診、二診方加
减,病勢已大减。
孫男
初診 昨晚又吐滿口血,自去臘以來第三次矣,體格不似肺病,脉甚弦,出血
破裂處急須封塞。
花粉 15 克,炮薑 2.1 克,荊芥炭 3 克,焦山栀 9 克,參三七 2.4 克,阿
膠 9 克,煆牡蠣 30 克,炒蘇子 9 克,白芍 9 克,炙甘草 3 克。
二診 血漸少,仍未盡,胸脅微悶,今脉雖滑但已緩,舌色略糙。
川連 1.5 克,淡芩 9 克,焦山栀 9 克,紫菀 9 克,款冬花 6 克,杏仁 9 克,
炙白前 6 克,炒小薊 6 克,參三七末 2.1 克,黑附塊 4.5 克。
【按】此案的描述,頗似支氣管擴張(支擴),因爲陸氏認爲患者體格不似肺
結核病患者,而且指出:“出血破裂處急須封塞。”患者素體虛弱,自去年十二月
(農曆)以來已經三次吐血。陸氏以天花粉、焦山栀、白芍、炙甘草,清熱斂陰,
和營止血;炮姜、荊芥炭、三七、阿膠,養血祛瘀,止血不留瘀;煆牡蠣、蘇子化
痰散結,降逆止血。二診血尚有,脉也轉好。陸氏以黃連、黃芩、山栀子、小薊,
清熱凉血止血;紫菀、款冬花、杏仁、白前溫肺化痰,止咳止血;三七、附子,溫
陽養血,祛瘀止血。諸藥合奏清熱凉血,化痰止咳,養血止血之功效。
劉女
初診 吐血常滿口而無泡沫,肺 x 綫檢查三次,肺亦無他。舌白,脉細,膝酸。
入冬喜厚衣,此須溫經,使血運調暢,非凉藥止血之治也。
黃附片 18 克,磁石 45 克,炮薑 2.4 克,血餘炭 4.5 克,黑荊芥 4.5 克,
當歸 9 克,太子參 9 克,柴胡 9 克,白芍 9 克,姜夏 12 克,生薑 6 克,炙甘草 3
克。
二診 血漸止,哭喉癢,癢則嗆,若從深處嗆出,仍有少許血,又易心悸,脉
細舌淡,是寒濕弱體。
桔梗 4.5 克,兜鈴 9 克,遠志 6 克,款冬 6 克,炒小薊 6 克,煆牡蠣 24 克,
花蕊石 12 克,太子參 9 克,雲苓 9 克,炮薑 2.4 克。
三診 血止。喉癢咳嗆未除,昨日左脅痛,今猶未已,左脉極細,肝腎虛。
柴胡 6 克,白芍 6 克,當歸 9 克,川芎 4.5 克,麻黃 2.4 克,射干 6 克,
巴戟肉 12 克,菟絲餅 9 克,萸肉 6 克,制香附 12 克,檳榔 3 克。
【按】患者咳吐大量鮮血,但經肺部 x 綫檢查,未見器質性問題。患者舌白
脉細,膝酸,喜穿厚衣服,當屬陽虛血溢,法當溫陽潜鎮止血。方中重用附子 18
克,磁石 45 克,法在溫潜,有引火歸元、導龍入海的效果,既可溫其體虛,又可
潜其陽而制其虛亢,收一石二鳥之功。陸氏在溫潜止血的基礎上,合用小柴胡湯和
解少陽,通暢氣血,解鬱止血;再用炮姜、血余炭、黑荊芥、當歸、白芍,入血分,
溫陽斂陰,養血止血。
二診出血减少,但仍有癢嗆,心悸,陸氏認爲“是寒濕弱體”,臨床當溫化
痰飲。陸氏用桔梗、馬兜鈴、遠志、款冬花,化痰收斂,止咳止血;花蕊石乃止血
專藥;小薊凉血止血;太子參、茯苓益氣健脾,安中止血。三診從舒肝解鬱和補肝
腎入手,是在初診方和二診方思路基礎上的加减。
應女
初診 先胸上部痛,繼吐血數次,胸部遂感麻木時複徹于背,建議透視,確診
爲縱隔有瘤,須切除。此在中醫若不經透視或不審有此種病,今參合診斷而選方用
藥,脉舌俱如常。
苡仁 30 克,三棱 6 克,莪術 6 克,幹漆 6 克,硇砂 4.5 克,當歸 9 克,赤
芍 6 克,柴胡 12 克,炙甘草 3 克。
二診 縱隔瘤與祛瘀藥頗見效,麻痛悉除,食思好,二便調,舌色正,脉今日
細弱,當兼用補。
西芪 12 克,潞黨參 12 克,白術 9 克,當歸 9 克,蘇木 9 克,硇砂 2.4 克,
桃仁 6 克,苡仁 30 克,桔梗 6 克,赤芍 12 克,炙甘草 3 克。
三診 麻痛感不作,窒悶亦减,脉舌飲食俱好。
硇砂 1.8 克,幹漆 3 克,桃仁 6 克,赤芍 6 克,當歸 9 克,生芪 12 克,白
術 9 克,苡仁 30 克,桔梗 6 克,柴胡 9 克,百合 9 克,炙草 3 克。
四診 縱隔瘤下藥以來,不復有麻痛感,今可斟服藥丸。
當歸 90 克,赤芍 60 克,丹皮 60 克,棱莪各 45 克,幹漆 45 克,硇砂 36 克,
茅白術各 45 克,苡仁 150 克,柴胡 120 克,百合 90 克,生芪 120 克,生甘草
30 克。
上藥研細末,蕎麥面煮稀糊,泛丸如綠豆大,陰乾,每服 3 克,漸加至 6 克
爲度,早晚飯後開水送服。
【按】幹漆:爲漆樹科漆樹屬植物漆樹的樹脂經加工後的乾燥品。性味辛,
溫;有毒。歸肝、脾經。《本草經疏》載:“至于療咳嗽,雖非正治,然亦有瘀血
停積,發爲骨蒸勞瘵,以致咳嗽者,得其消散瘀血之力,則骨蒸退而咳嗽亦除也。

硇砂:爲鹵化物類礦物硇砂的晶體。味成苦辛,性溫,有毒。入肝、脾、胃
經。功用消積軟堅,破瘀散結。用于治療瘸瘕痃癖,噎膈反胃,痰飲,喉痹,積痢,
經閉,目翳,息肉,疣贅,瘰癧,癰腫,惡瘡等。
該患者胸痛吐血,西醫 x 綫檢查診斷爲縱隔腫瘤,須手術切除。陸氏以活血
祛瘀、消堅散結爲主治療此病。方中幹漆、硇砂皆爲消堅去結的猛藥;重用苡仁化
濕健脾,消堅散結,且可除本案患者的肢體麻痹。現代實驗證明薏苡仁具有較好的
抗癌作用,而藥性也很平和,是腫瘤患者藥食兩用的佳品。三棱、莪術是活血祛瘀、
消堅散結的常用藥對;當歸、赤芍則能養血祛瘀;柴胡、炙甘草能舒肝解鬱散結。
二診以養正氣爲主,黃芪、白術、黨參、炙甘草等健脾益氣補中;桃仁、苡
仁、桔梗,排膿解毒;當歸、蘇木、赤芍,養血祛瘀;硇砂消堅去結。三診在初診
方與二診方的基礎上加减,仍以消堅散結,扶正祛邪爲主。至四診,病情已大爲緩
解,陸氏以丸方調理,用藥思路幷無大的變化。
張女
初診 如傷風而咳,有寒熱、頭昏。前晚忽然咳吐有血,迄今不止,舌有苔,
脉數而弱,食思减。
柴胡 9 克,淡芩 4.5 克,太子參 9 克,姜夏 12 克,炮薑 2.4 克,陳棕炭 9
克,仙鶴草 12 克,炙紫菀 9 克,炙款冬 6 克,杏仁 9 克,紅棗 4 枚,炙草 3 克。
二診 藥二劑後,血全止,咳减,寒熱减而未盡,脉弦細,舌有苔。
柴胡 9 克,淡芩 6 克,姜夏 9 克,太子參 9 克,炮薑 2.4 克,仙鶴草 12 克,
杏仁 9 克,兜鈴 9 克,象貝 9 克,白芥子 9 克,炙鱉甲 9 克,生薑 3 片,紅棗 4 枚。
【按】此案患者乃是外感咳嗽而導致的咳吐鮮血。現氣血兩虧,外有表證。
陸氏以小柴胡湯和解表裏,祛外邪;炮姜、陳棕炭、仙鶴草,止血補虛;紫菀、款
冬花、杏仁溫肺化痰止咳。二診藥僅兩劑而咳减血止,可謂神效,但還有外感寒熱,
陸氏以小柴胡湯爲主方,和解少陽,表裏共治;加馬兜鈴、象貝、白芥子增强化痰
止咳的力度;保留仙鶴草,幷再加炙鱉甲,是增加退虛熱的能力。諸藥合奏和解表
裏,化痰止咳之功。
顧先生
初診 平時易致食積感冒。舌苔常膩,脉甚遲細。是胃腸、心臟、營衛俱弱。
昨大便見血甚多,當是直腸血。
伏龍肝 30 克(包),淡芩 6 克,炒槐米 12 克,冬術 6 克,白芍 9 克,地榆炭
9 克,幹地黃 15 克,炙草 3 克,黑附塊 6 克(先煎),炒麥芽 9 克,生內金 9 克。
【按】患者平素體質不健,現在胃腸、心臟、營衛俱弱,便血甚多,乃是直
腸出血。陸氏以黃土湯主方加减,健脾溫中,養血止血。方中以灶心土(伏龍肝)
溫中止血;白術、附子、甘草溫中健脾;白芍、幹地黃養血斂陰止血;黃芩苦寒堅
陰,起反佐作用;另加槐米、地榆凉血止血;炒麥芽、鶏內金消食健脾。諸藥合奏
溫中健脾,凉血益陰,養血止血的功效。
胡先生
初診 忽然便血甚多。勞動尤甚,從前曾病痔瘡。愈已久,痔血亦不致如是多。
脉軟。他無所苦,急止之。
炒槐米 12 克,黃芩 6 克,當歸 9 克,地榆 12 克,黑附塊 6 克,白術 9 克,
伏龍肝 30 克,大生地 15 克,炙草 3 克,側柏炭 9 克。
【按】患者便血甚多,勞動加劇,且脉軟,當屬便血的脾胃虛寒,氣血不攝
證。陸氏仍以溫中健脾,養血止血爲主,黃土湯加减治之。方中以灶心土(伏龍
肝)、白術、附子、甘草、黃芩、槐米、地榆、生地等藥與前例相同;另有當歸養
血止血;側柏炭入血分,凉血止血。諸藥合奏溫中健脾止血的功效。
傅太太
初診 便血發作,色紅且多。頭中空痛,胸次熱悶,心悸,食思損,食後噫氣。
此因去血過多,影響胃力故也。
幹地黃 18 克,丹皮 6 克,炒白術 9 克,當歸 6 克,黑附塊 9 克,槐米 12 克,
炙草 3 克,伏龍肝 60 克(包煎),淡芩 9 克,地榆 9 克,枳殼 6 克。
案評:貧血者多消化不良。(謝誦穆原文)
【按】此案患者與前兩例有諸多相同的地方,皆系脾胃不健而致氣虛便血。
陸氏皆以黃土湯溫中健脾,養血止血爲治療原則。方中重用灶心土(伏龍肝)溫中
止血;白術、附子、甘草溫中健脾;當歸、幹地黃養血斂陰止血;黃芩苦寒堅陰止
血;另加槐米、地榆、丹皮凉血止血;稍加枳殼理氣消食。諸藥共奏溫脾止血之功。
陳夫人
初診 孕將臨蓐,時時衄。從前曾患此。當時初孕不勝內分泌之刺激。口渴舌
幹。
生芪 15 克,白術 6 克,茜根炭 6 克,黑芥穗 3 克,當歸 9 克,小生地 15 克,
子芩 6 克,川芎 3 克,炒山栀 9 克,銀花 9 克。
【按】患者懷孕即將臨産,現出現衄血,患者口渴舌幹,辨證當屬火熱較甚
的衄血。陸氏以清熱瀉火,凉血止血爲治療原則。方中生地、黃芩、山栀子、銀花,
清熱解毒,凉血止血;黃芪、白術,益氣健脾止血;當歸、川芎,養血止血;茜根
炭、黑芥穗,炭黑入血分,止血不留瘀。諸藥合奏清熱瀉火,養血止血的功效。
【小結】
凡由多種原因引起火熱熏灼或氣虛不攝,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
諸竅,或下泄于前後二陰,或滲出于肌膚所形成的疾患,統稱爲血證。血證的範圍
相當廣泛,非生理性的出血性疾患,中醫統稱爲血證。在古代醫籍中,亦稱爲血病
或失血。唐容川在《血證論》中提出的“止血、消瘀、寧血、補虛”的治療大法,
深受後世推崇,陸氏在此基礎上也很有自己的特色。
本節共選取陸氏臨床咳血病案 7 例、便血病案 3 例、衄血 1 例等各類型血證。
從這些病案可以看出陸淵雷對血證治療有很豐富的經驗,尤其擅治咳血。筆者總結
陸氏治療血證的幾個主要特點如下:
第一,陸氏臨床治療出血證,非常注重正氣的保護。如咳血證第 5 例中,大
膽運用溫潜之法,重用附子、磁石,有引火歸元、導龍人海的效果,既可溫其體質
的陽虛,又可潜陽而制其虛亢。此法顯示了陸氏臨證重視實證,而不拘泥于傳統的
一大特色。其餘各案中,陸氏或用炮薑、附子溫陽;或用參、術、芪益氣健脾;或
用白芍、當歸、生地滋陰養血;或柴胡、半夏、枳殼解郁舒肝,皆以在辨證的情况
下,回復正氣爲第一要務,而幷不是汲汲于“見血止血”,濫用大隊的止血藥。
第二,陸氏臨床很注重止血不留瘀,臨床頗爲倚重茜根炭、黑芥穗、炮姜、
血餘炭等藥物。上述藥物,大多炒黑人血分,是傳統的止血專藥,但陸氏在臨床上
不僅僅是用其止血的一面,還經常配合當歸、川芎、參三七等養血活血的藥物,共
同促進,達到止血不留瘀的良效。
第三,柴胡素來有劫肝陰之說,而肝爲血髒,因此臨床血證很多醫家一般不
用柴胡,而陸氏在辨證準確的前提下,在肝郁不舒型血證,或少陽表裏不和的血證
中都大膽使用柴胡。
第四,對于特殊病情,陸氏敢用特殊藥物,如咳血第 6 例,患者經 x 綫診斷
爲縱隔腫瘤,陸氏對症用藥放膽使用幹漆、硇砂等有毒的藥物,取得良好效果。
第五,對于自己認定的血管破裂引起的咳吐鮮血,陸氏常用花蕊石、白及二
藥,瀉肝行瘀,化瘀止血,將此二者看作止血的特效藥對。

咳喘
羅老太太
初診 得柴胡桂枝湯,胸滿略减。惟稍勞動,則喘如故。色脉是腎虛。補腎可
以平喘,但不能除根耳。
菟絲餅 9 克,白芍 9 克,沙參 9 克,綿杜仲 9 克,柴胡 4.5 克,姜夏 9 克,
上肉桂 1.5 克,雲苓 4:5 克,川貝 9 克,炙草 3 克,蛤蚧尾一對(研末沖)。
【按】患者系喘證,得柴胡桂枝湯,胸滿略减,現動則氣急氣喘,陸氏依舌
色脉象認定是腎虛。法當補腎平喘。陸氏以蛤蚧尾、菟絲子、肉桂、杜仲,補腎平
喘;柴胡、半夏、白芍、炙甘草,和解表裏,解郁平喘;沙參、茯苓、川貝,化痰
止咳。諸藥共奏補腎平喘,化痰止咳之功。
曾先生
初診 咳嗽三個月不已,晝劇夜靜。晨起逾時輒失音。經夜間休息乃複,可見
病宜靜攝。脉甚數,舌質絳。頸旁有淋巴腺腫,證象甚似結核。惟體格非勞瘵質。
調養得宜,似可痊愈。
麥冬 12 克(去心),款冬花 6 克,川象貝各 6 克,瓜蔞 6 克,幹地黃 15 克,
杏仁 9 克,海帶 15 克(洗去咸),丹皮 4.5 克,紫菀 6 克,桔梗 3 克,炙百部 6
克,炙草 2.4 克。
【按】患者咳嗽三個月,白天嚴重夜晚較好,且有淋巴結腫大,證偏陰虛痰
結,法當養陰散結,化痰止咳治之。陸氏以麥冬、生地、丹皮,養陰清肺止咳;款
冬花、杏仁、紫菀、百部、桔梗、炙甘草,溫肺化痰,去膿止咳;川貝、象貝、瓜
蔞、海帶等藥化痰散結,消腫止咳。諸藥合奏養陰清肺,化痰散結,消腫止咳之功
效。
朱先生
初診 惡性瘧愈後,咳嗽月餘不已,夜間劇,晝日瘥。脉數疾而細,舌淡白,
中間向裂紋,血少,心臟弱。
雲苓 15 克,乾薑 3 克,苡仁 15 克,炙草 3 克,姜夏 12 克,五味子 3 克,
川貝 9 克,細辛 3 克(後下),茅白術各 4.5 克(生用),杏仁 9 克。
二診 咳嗽已愈,依理當健脾養血,今唇燥裂起泡,而舌白膩,是裏濕外燥,
用藥較難。
川貝 9 克,茅白術各 6 克,當歸 6 克,苡仁 15 克,蔞仁 9 克(研),北沙參 9
克,遠志肉 6 克,炙草 2.4 克,花粉 9 克,炒潞黨 9 克,良薑 3 克。
三診 臨食頗快朵頤,食下乃覺不適,呼吸胸口不舒。舌色非常淡白,脉亦軟,
此寒濕,宜真武湯主之。
黑附塊 12 克,炙草 3 克,炙款冬 9 克,生薑銅元大四片,茅白術各 6 克,陳
皮 9 克,炙紫菀 9 克,白芍 9 克,姜夏 12 克,象貝 9 克。
【按】本案患者乃是《金匱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湯證,病屬陰虧血少,水飲
爲患的咳嗽。法當消飲止咳,養血利濕。方中苓甘五味姜辛湯,溫肺消飲,止咳化
痰;苡仁、川貝、杏仁,宣肺化痰,利濕止咳;蒼白術健脾利濕。二診咳嗽已愈,
裏濕外燥,用藥頗多考慮,當健脾養血。陸氏二診方去苓甘五味姜辛湯,加當歸、
北沙參、花粉,滋陰養血;蔞仁、遠志合川貝、苡仁,祛痰止咳;黨參、高良薑益
氣溫中化痰。三診食入不化,胸悶難舒,舌淡脉軟,此寒濕,當用真武湯溫陽化飲
治之。陸氏以真武湯去茯苓,芍術附姜,溫陽化飲,祛痰止咳;再加款冬花、陳皮、
紫菀、半夏、象貝,化痰止咳。諸藥合奏溫肺化痰止咳。
施男
初診 喘咳宿病,早晨多痰,午後一陣咳,痰最不易出,出則胸次寬鬆,舌色
白,能食而不敢多食,食後咽頭有梗塞感,牙齦有膿,脉稍數。
炙遠志 6 克,桔梗 6 克,活蘆根 30 克,桑皮 6 克,橘白 9 克,杏仁 9 克,當
歸 6 克,生芪 9 克,棗仁 12 克,生甘草 2.4 克,生薑 4 片。
二診 服前方,精神頗增,咳喘亦减,午後日晡稍有寒熱,食後咽頭梗阻之感
未全除,牙齦膿止,脉不複數。
黃附片 15 克,活磁石 45 克,生紫菀 9 克,炙遠志 6 克,活蘆根 30 克,杏
仁 9 克,桔梗 6 克,雲苓 9 克,棗仁 12 克,生芪 9 克,炙草 3 克。
【按】本案患者咳喘痰多,且痰粘膩難處,乃是痰濁阻肺證。法當潤肺祛痰
止咳。陸氏重用蘆根潤肺祛痰;遠志、桔梗、橘白等祛痰止咳;桑皮、杏仁,宣肺
止咳;當歸、黃芪、棗仁、甘草、生薑,益氣養血,調和營衛,扶正止咳。二診咳
喘已减,但日晡有潮熱,法當溫潜,陸氏以附子、磁石,導龍入海,溫潜虛亢之陽;
其餘諸藥與初診大多相類似,法在潤肺化痰止咳。諸藥合奏溫潜補虛,潤肺化痰,
宣肺止咳之功效。
施男
初診 咳且喘,五月不愈,今有微熱,胸悶,吐稠痰,舌白似積粉,食量减,
脉數。
麻黃 3.6 克,乾薑 4.5 克,細辛 2.4 克,五味子 3 克,柴胡 12 克,姜半
夏 12 克,太子參 12 克,炙紫菀 9 克,炙款冬 9 克,白芥子 4.5 克,生內金 9 克,
生薑 9 克。
二診 熱退咳差,胸悶亦解,仍有痰,舌白,脉緩。
象貝 9 克,杏仁 9 克,白芥子 6 克,桔梗 6 克,炙遠志 6 克,桑皮 9 克,姜
半夏 12 克,五味子 3 克,乾薑 3 克。
另,補方:吉林參粗須 6 克,生芪 12 克,懷山藥 12 克,百合 9 克,桑皮 9
克,陳皮 6 克,炙紫菀 12 克,茅術 6 克,炙甘草 3 克,生薑 9 克。
【按】患者咳且喘,病遷延已達五月有餘,現有外感,“舌白似積粉”說明
患者痰濁內蘊比較嚴重。法當解表化痰去濁。陸氏以麻黃、乾薑、細辛、五味子,
取小青龍湯之意,而小其方制爲主藥,法在解表散寒,溫化痰飲;柴胡、半夏、太
子參、生薑,取小柴胡湯之意,亦小其方制爲輔,法在和解表裏,解鬱條暢氣機;
紫菀、款冬花溫肺化痰止咳;鶏內金消食化痰,助運化。二診仍以化痰爲主,方中
象貝、桑皮、桔梗,清宣肺氣,祛痰止咳;杏仁、白芥子、遠志、半夏,溫肺降氣,
化痰止咳;乾薑、五味子,溫肺化飲止咳。另有補方,是陸氏給患者在緩解期長期
服用的扶正方,方中重用老山參粗須,黃芪、山藥等益氣補肺;百合、桑皮、紫菀,
固肺清肺化痰;陳皮、蒼術、炙甘草、生薑,健脾化痰。諸藥合奏扶正止咳平喘之
效。

肺癰
李先生
初診 病唾痰如膿,月必數發。發必于上午,時帶血,略有腥臭。曾先後照愛
克斯光三次。未見結核空洞。但左肺葉略有炎症。
苦桔梗 9 克,冬瓜子 9 克,黑山栀 9 克,活蘆根 60 克,川貝母 9 克(去心),
赤白芍各 6 克,敗醬 9 克,生炙草各 2.1 克,苡仁 15 克,丹皮 6 克,制附片
4.5 克。
二診 唾痰膿血略减,减不足言。脉搏似心臟弱。然無惡寒、嗜睡諸證。舌苔
如常。仍以排膿爲主。
苦桔梗 9 克,敗醬 9 克,當歸 4.5 克,活蘆根 60 克,苡仁 15 克,丹皮 6
克,炒白及 6 克,生草 4.5 克,冬瓜子 9 克,赤白芍各 6 克,黑附片 6 克。
【按】本案屬薏苡附子敗醬散證。陸氏用薏苡附子敗醬散合千金葦莖湯加减
治之。此兩方爲《金匱要略》《千金要方》中治療內癰的經典方。原用于治療腸癰
的薏苡附子敗醬散此處陸氏將其移至肺癰病的治療中,充分體現了“异病同治”的
精神,關鍵在抓住了痰膿內壅的辨證。方中薏苡附子敗醬散,薏苡破毒腫,利腸胃,
化濕去膿;附子假借其辛熱性味,以行鬱滯之氣;敗醬草排膿破血力度强。陸氏用
千金葦莖湯之方意,而弃用活血祛瘀的桃仁,恐其加重咳唾出血,方中桔梗、苡仁、
冬瓜子、蘆根、丹皮、黑山栀、川貝母等藥,化痰祛濁,排膿宣肺;赤白芍、生炙
草,調和營衛,助氣血。二診病情稍好,仍當以排膿爲要,在續用初診方的基礎上,
加當歸增强祛瘀生新之力;加白及增强收斂破裂血管的力度。諸藥合奏化痰祛濁,
排膿生新之功效。
蔣女
初診 腐敗性支氣管炎,咳吐臭痰色綠,曾發二次,治之皆愈,今三次發,又
有消化不良及帶下,不能三病兼治,一顧二可也。苔厚,脉尚可。
連翹 6 克,赤芍 6 克,銀花 6 克,炒枳殼 6 克,活蘆根 30 克,冬瓜子 9 克,
太子參 12 克,川連 1.5 克,乾薑 3 克,神曲 9 克,桔梗 6 克,生甘草 3 克。
二診 咳吐臭痰頗差,食思不佳,苔厚,終歲如此。
苡仁 15 克,活蘆根 45 克,冬瓜子 12 克,淡芩 6 克,乾薑 2.4 克,太子參
9 克,姜半夏 9 克,神曲 9 克,生內金 9 克,炙甘草 2.4 克,紅棗 5 枚。
三診腐敗性支氣管炎,服藥則瘥,藥止又作,人已頗虛弱,舌苔白,脉緊。
活蘆根 45 克,冬瓜子 12 克,苡仁 15 克,桃仁 6 克,乾薑 2.4 克,黑附塊
6 克,太子參 12 克,生芪 15 克,元參 12 克,棗仁 15 克,穀麥芽各 6 克,甘草 3
克。
四診 咳止,亦不復吐臭痰,人則仍疲乏,腰酸帶下,白苔消失。
生芪 15 克,白術 9 克,防風 4.5 克,雲苓 12 克,當歸 9 克,杜仲 12 克,
狗脊 30 克,川芎 4.5 克,延胡索 6 克,川楝子 9 克,椿根皮 9 克,生薑 6 克。
【按】本案患者屬腐敗性支氣管炎,陸氏《金匱要略今釋》一書寫道:“肺
癰乃賅括腐敗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壞疽、肺膿瘍諸病。”此案患者咳吐臭
痰色綠,當屬痰熱內壅的桔梗湯證。方中用銀花、連翹、赤芍、枳殼,宣肺清熱,
潤肺祛濁;蘆根、冬瓜子、桔梗三藥合用排膿祛濁力度大;太子參、川連、乾薑、
神曲、生甘草,辛開苦降,甘以緩之,調和脾胃,治生痰之源。
二診去宣肺清熱之品,更加注重健脾和胃,加淡芩、半夏、炙甘草、紅棗等
取小柴胡和解少陽之意;苡仁、鶏內金健脾助運。三診時患者病情反復,人體虛,
陸氏以《千金》葦莖湯爲主方,加乾薑、附子、太子參、黃芪、炙甘草、谷麥芽等
溫陽健脾,消食助運;稍加玄參、棗仁寧心安神。四診病情以患者帶下爲主,陸氏
以完帶湯之方意,調換若干藥物,健脾補腎,祛濕治帶。

腸癰
陳先生 家住浦東楊思橋北街三號
初診 九月十四,病初起寒熱,旋嘔吐。腹劇痛不可耐,用活鴿罨之,痛稍可,
但只能右臥,痛處在右腹角。壓痛點正當髂骨尖與臍之間,當是急性盲腸炎。今熱
不甚高,尚有嘔意。舌滿白而幹,脉尚不甚弱,病勢極惡,幸體質堅實,尚可冀幸
起。
活蘆根 60 克,敗醬 12 克,冬瓜子 12 克,桔梗 4.5 克,生草 4.5 克,生
苡仁 15 克,丹皮 6 克,黑附塊 6 克,赤小豆 15 克,桃仁泥 12 克,赤芍 12 克,
川軍 4.5 克(後下),當歸 6 克。
外用餘氏消炎止痛膏,兼服六神丸。
二診 十五日,改方,藥後腹中頗攻動痛,但矢氣,仍未大便。今雖仍右臥,
而左腹亦痛。口渴不欲引飲。舌苔仍白,據所述改方。
桃仁 12 克(打),丹皮 6 克,生乳沒各 3 克(去油,勿見火),冬瓜子 12 克,
生草 4.5 克,苡仁 15 克,赤芍 9 克,當歸 6 克,活蘆根 60 克,玄明粉 9 克(沖
服),敗醬 12 克,桔梗 6 克,黑附塊 6 克,赤小豆 15 克。
三診 九月十六日大便頗頻數,雖無關大局,然勞動起臥,亦須稍調之。熱無
增减,痛及濁音部俱减小。脉稍弱,舌苔仍白厚。照現在情形,若熱度不增高,可
以無危險。
丹皮 9 克,敗醬 12 克,六神曲 9 克,苦桔梗 6 克,生草梢 4.5 克,桃仁 12
克(打),黑附塊 6 克,赤芍藥 9 克,當歸尾 6 克,淡芩 6 克,苡仁 15 克(生用),
炒扁衣 9 克,冬瓜子 12 克,赤小豆 15 克。
四診 九月十七日,改方,專止瀉劑。
川連 1.8 克,太子參 6 克,炙草 3 克,淡芩 6 克,乾薑 1.8 克,滑石 12
克,姜夏 9 克,紅棗五枚。
五診 九月十七日下午,熱漸複平溫。能平臥側臥,右腹角濁音雖未除,其盲
腸炎本病當無大反復,惟下利次數多,略近滑利。脉亦滑,此須先治之。
炒山楂 9 克(研末吞),姜夏 9 克,炒扁衣 9 克,敗醬 6 克,赤芍 6 克,川連
1.5 克,乾薑 2.4 克,赤苓 15 克,苡仁 15 克,冬瓜子 9 克,淡芩 6 克,太子
參 6 克,黑附塊 4.5 克,丹皮 6 克,紅棗四枚。
六診 九月廿日,改方,泄瀉頻數,初所患盲腸炎痛。近兩日亦不解。據雲舌
加膩,急須止瀉。
炒故紙 4.5 克,黑附塊 6 克,苡仁 15 克,赤芍 9 克,木通 3 克,乾薑 3 克,
楂炭 9 克,敗醬 6 克,冬瓜子 9 克,赤石脂 12 克,鶏金炭 9 克,丹皮 6 克,赤苓
15 克。
七診 九月廿二日,盲腸炎尚未消退,却亦不進行,泄瀉乃新秋時證,別是一
病,今已化熱,舌幹黃邊白。脉尚平,可兩治之。
川連 1.5 克,赤苓 12 克,苡仁 15 克,穿山甲兩片(先煎),敗醬 9 克,淡
芩 6 克,小樸 3 克,冬瓜子 12 克,赤芍 9 克,藿香正氣丸 12 克(包煎),藿梗 9
克,穀麥芽各 9 克,丹皮 6 克,生乳沒各 3 克(去油勿見火)。
八診 九月廿九日,右腹角已得鼓音,是炎症已退,惟壓痛點尚在,則初發之
部尚未痊愈,病至此不服藥亦可自愈矣。今每日遲早之寒熱,須從瘧治。大病後之
體,脉數而弱者,最要防心臟衰弱。雖甚渴,仍不可離附子,與潤藥同用,不嫌燥
熱,且可退舌邊之白。除附子必用外,若怕世俗談論柴胡,則改爲前胡亦可,其他
龐先生斟酌損益可也。
柴胡 9 克,太子參 9 克,熟附塊 6 克,桔梗 4.5 克,蘇藿梗各 6 克,淡芩 6
克,草果 4.5 克,敗醬 9 克,枳殼 6 克,花粉片 12 克,姜夏 12 克,生常山 6 克,
苡仁 15 克,赤芍 9 克,炙草 3 克,生薑銅元大四片,紅棗四枚。
案評:盲腸炎中醫稱爲腸癰,治之不慎,則發腸穿孔、腹膜炎、自家中毒等
危症,難有生望。西醫喜割治,然名記者戈公振,歐游歸來,患盲腸炎入某醫院,
一割不愈,長辭人世。是割治亦難十全也。
九月十四日夜,遙從同學朱仲揚君,偕一陳姓浦東人,來淵師診所。謂陳姓
之胞弟,腹劇痛,病勢頗危迫,請淵師往治。時淵師微感不適,且夜深道遠,辭以
翌日。朱君等固請,乃挈誦穆渡浦往診。病者新婚未久,病起時腹痛難忍,家人疑
爲夾陰,用活鴿罨之,繼之以暖臍膏。淵師審視畢,斷爲有盲腸炎。令撤去暖臍膏,
改爲敷餘氏消炎止痛膏,處方以大黃牡丹湯合附子薏苡仁敗醬散,兼服六神丸。自
後或間日一診,或持方來改,逐漸向愈。病家大歡喜。誦穆亦深喜吾中醫治盲腸炎
有法,似勿庸勞西醫之一一割治也。(謝誦穆原文)
【按】此案患者乃是急性盲腸炎,當屬腸癰之病,膿毒壅盛證。病情複雜,
陸氏以大黃牡丹湯合附子薏苡仁敗醬散爲內服主方,兼服六神丸,外用餘氏消炎止
痛膏。方中大黃瀉火逐瘀,通便解毒;丹皮凉血清熱,活血散瘀,兩者合用,共瀉
腸腑濕熱瘀結;桃仁性善破血,助君藥以通淤滯;冬瓜仁清理利濕,導腸腑垢濁,
排膿消癰;大黃牡丹湯攻下瀉熱與逐瘀幷用,使結瘀濕熱速下,痛隨利减,癰腫得
消,諸症自愈。薏苡附子敗醬散,薏苡破毒腫,利腸胃,化濕去膿;附子假借其辛
熱性味,以行鬱滯之氣;敗醬草排膿破血力度强。另有蘆根、桔梗、赤小豆、赤芍、
當歸、生甘草諸藥,清熱散毒,潤肺祛痰,化瘀排膿。諸藥共奏清熱排膿,利濕化
濁之功效。
初診方沒有芒硝,二診方加入,芒硝軟堅散結,協大黃蕩滌實熱,促熱毒速
下;二診方還加入了乳香、沒藥加强活血祛瘀的能力。三診續用前方,略加神曲、
扁衣助運化。至四診,變方,“改方,專止瀉劑”。以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治之,
加半夏、紅棗、滑石、甘草,利濕祛暑,調和營衛。五六診乃是大黃牡丹湯、附子
薏苡仁敗醬散、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三方相合加减。七診保留止瀉之力的同時,加
大祛暑利濕,健脾運化的能力;八診以治瘧之法去患者的寒熱往來,具體思路與用
藥可以參看本書的瘧疾醫案部分。
楊男
初診 兩年前曾經闌尾炎手術,發現大腸有二寸(約 6.6 厘米)許硬結,身體
至今贏瘦,近時時覺闌尾部毛糙感,又有一次因大痛失神,舌蒼,脉略弦。
當歸 12 克,赤白芍各 6 克,川芎 4.5 克,白術 9 克,雲苓 12 克,澤瀉 12
克,焦枳實 6 克,桔梗 6 克,蔞仁 9 克,麻仁 9 克。
二診 初一劑下,似有隱痛,繼二劑無所覺,大便下而不暢,每暢行則舒適。
外證甚似腸癰。
生錦紋 3 克,元明粉 6 克,桃仁 15 克,丹皮 15 克,冬瓜子 12 克,敗醬草 9
克,苡仁 15 克,桔梗 6 克,生甘草 3 克,丹參 9 克,活蘆根 60 克。
三診 服大黃牡丹皮湯三劑,每日大便二三行,行則腹痛,闌尾部細按之較高
起,甚酸,放散至腰後,脉甚弦。
太子參 12 克,生芪 12 克,當歸 9 克,赤白芍各 6 克,桃仁 12 克,丹皮 12
克,桂 4.5 克,茯苓 12 克,冬瓜子 12 克,桔梗 6 克,炙甘草 3 克,黑附塊 3 克,
連翹 6 克。
【按】此案患者原有闌尾炎病史,現身體瘦弱,闌尾不適,或尚有慢性闌尾
炎。中醫辨證當屬津虧血少證。陸氏以麻子仁丸舒脾化約治療。方中麻子仁潤腸通
便;瓜蔞仁降氣潤腸;赤白芍養陰和營;枳實消痞除滿;當歸、川芎養血通便;白
術、茯苓、澤瀉健脾利濕;桔梗化痰排膿。諸藥同用,共奏潤腸通便之功。
二診時大便下而不暢,加大通便力度,用金匱大黃牡丹湯。方中大黃瀉火逐
瘀,通便解毒;丹皮凉血清熱,活血散瘀,兩者合用,共瀉腸腑濕熱瘀結;芒硝軟
堅散結,協大黃蕩滌實熱,促其速下;桃仁性善破血,助君藥以通瘀滯;冬瓜仁清
理利濕,導腸腑垢濁,排膿消癰;另加苡仁、蘆根與桃仁、冬瓜子相合組成《千
金》葦莖湯,宣上通下;敗醬草、桔梗排膿祛濁;丹參養血祛瘀;甘草調和諸藥。
本方攻下瀉熱與逐瘀幷用,使結瘀濕熱速下,痛隨利减,癰腫得消,諸症自愈。三
診時病已大减,陸氏續用前方,去大黃、芒硝,避免攻下太甚;加太子參、黃芪、
桂枝、附子等溫陽益氣,扶正調理。
沈女
初診 腹痛而嘔,嘔止而痛仍在,沖逆至右肩,有闌尾炎壓痛。舌苔頗垢,脉
弱。
川連 1.5 克,良薑 3 克,桂枝尖 6 克,姜夏 12 克,太子參 12 克,紅藤 15
克,馬齒莧 15 克,柴胡 9 克,炙甘草 3 克,生薑 9 克,紅棗 4 枚。
二診 藥後嘔痛俱止,精神漸振,食思亦生,今小腹底稍有痛感,用黃連湯。
川連 1.5 克,良薑 6 克,桂尖 6 克,太子參 1.2 克,姜半夏 12 克,炒延胡
6 克,金鈴肉 9 克,紅藤 15 克,馬齒莧 12 克,炙甘草 3 克,生薑 9 克,紅棗 4 枚。
【按】本案患者有闌尾炎壓痛,麥氏點陽性體征,舌苔厚膩,說明痰濁內阻
墼盛,然而脉弱,又顯示體質素虛。治當溫通陽氣,調和營衛。陸氏以柴胡桂枝湯
加减治之,方中柴胡、半夏、太子參、炙甘草、生薑、紅棗、桂枝組成柴胡桂枝湯,
和解表裏,舒肝止痛;用黃連代黃芩,因黃連入中焦而黃芩清上焦,對于腹痛的中
焦問題,黃連清理濕熱更准;高良姜溫中和胃止痛;紅藤、馬齒莧消癰去毒排膿。
二診續用前方而加延胡索、川楝子舒肝解鬱止痛。諸藥合奏和解表裏,舒肝緩急,
清熱利濕,調營止痛之功效。

脅痛
吳太太
初診 月事二旬一行,行輒十日不止。昨從蜀中來,持螯顧曲,遂胸脅痛連背,
至今脅滿不已。脉弦而鼓,舌色尚無他。胃有水聲,子宮有疣。
制川烏 6 克,赤白芍各 6 克,蘇全 9 克,炙鱉甲 12 克,高良薑 3 克,枳實 6
克,當歸 9 克,姜夏 9 克,柴胡 9 克,炙草 3 克,川芎 4.5 克。
二診 胸背痛皆愈,今苦脅下硬痛,不可按。脉右弦左平,舌色平。此肝臟腫
大,病甚至發黃,今眼白甚清。
柴胡 6 克,赤白芍各 6 克,姜夏 12 克,桂枝 4.5 克(後下),鱉甲 12 克
(炙),制香附 6 克,雲苓 12 克,生薑銅元大三片,枳實 6 克,陳皮 6 克,炙草 3
克。
三診 肝臟之腫痛,平臥時已瘥。行動時未能無痛,則亦向愈矣。適值經行,
只差三日,色始黑繼淡。脉舌尚無他。
軟柴胡 6 克,當歸 9 克,白芍 9 克,制香附 6 克,炙鱉甲 9 克,川芎 6 克,
熟地 9 克(砂仁拌),陳皮 6 克,枳實 6 克,艾葉 9 克,紅花 6 克。
四診 肝部腫痛痊愈。月水行五日已止,然故事第六日又稍見,必淋瀝至十許
日乃已。西醫診是子宮疣,雲須割,今內治之。有咳嗽,食無味。
川芎 6 克,苡仁 15 克,炙紫菀 9 克,高良薑 3 克,當歸 9 克,紅花 4.5 克,
川貝母 9 克,赤白芍各 6 克,莪術 4.5 克,穀麥芽各 9 克。
五診 藥治匝月,向者月事二旬即行,今乃足期,則方中肯。近以人浴冒寒,
頭痛而咳,喉癢。脉不數,體質寒也,先解外。
麻黃 2.1 克,炙草 3 克,當歸 9 克,水蛭兩頭,黑附塊 6 克,桔梗 4.5 克,
川芎 6 克,地鱉五枚(去足),細辛 2.4 克(後下),象貝 6 克,赤白芍各 6 克。
六診 月事下塊物,較前時尤多,此或疣消蝕,反是好象。口苦,咽幹,然此
時不宜過予寒凉。
全當歸 9 克,淡芩 6 克,水蛭兩頭,桔梗 4.5 克,川芎 3 克,桃仁 12 克,
地鱉五枚(去足),乾薑 6 克,赤白芍各 4.5 克,紅花 4.5 克,天冬 6 克(去心),
生草 3 克。
【按】持螯顧曲:即吃螃蟹,喝老酒之意。
患者原有月經淋漓不盡的血虛宿疾,現舟車勞頓,未加休息,即暴飲暴食,
以致寒食積滯,脅痛不舒。法當溫脾散寒,舒肝止痛。方中制川烏、高良姜溫陽健
脾,散寒止痛;柴胡、半夏、炙甘草,舒肝解鬱止痛;赤白芍、炙鱉甲、當歸、川
芎,養陰血,去堅積;紫蘇、枳實行氣舒肝,解鬱止痛。二診胸背痛愈,惟尚有脅
下硬痛,二診續用前方,加桂枝、香附增强溫通之力。
三診患者月經至,陸氏以柴胡、鱉甲相伍,舒肝散結止痛;熟地、白芍、當
歸、川芎,四物湯養血調經;香附、枳實、陳皮,舒肝化痰,散結止痛;艾葉、紅
花溫經祛瘀止痛。諸藥合奏舒肝散結,溫經止痛之功效。四診時,肝腫痛已愈,月
經淋漓不盡,知患者有子宮肌瘤病,陸氏加大活血祛瘀,消堅散結之功效。方中去
柴胡、鱉甲等,加莪術、川貝、紫菀,活血祛瘀,化痰散結;穀麥芽健脾助運化。
五診時患者有表證,陸氏以麻黃、附子、細辛等溫陽散寒解表;當歸、水蛭、川芎、
地鱉等藥活血通經,消子宮肌瘤;象貝、桔梗,化痰散結;炙甘草、赤白芍調和營
衛。六診時,患者月經下塊物,證明子宮肌瘤已有减小,陸氏續用前方,稍加黃芩、
天冬,解少陽熱鬱,療其口苦。
汪男
初診 患慢性肝炎已愈半年,精神不振,右脅有塊而痛,脉遲舌白。
生黃芪 12 克,吉林參粗須 9 克,乾薑 3.6 克,白術 9 克,當歸 6 克,胡蘆
巴 9 克,檳榔 9 克,煆牡蠣 30 克,黑附子 6 克,懷山藥 15 克,柴胡 12 克,生甘
草 3 克。
二診 得益氣補中强腎之劑,精神好轉,脉漸有神,脅下痛仍作,此當然不能
速治。
柴胡 12 克,桂枝 6 克,乾薑 3 克,赤芍 6 克,瓜蔞根 15 克,三棱 6 克,蓬
術 6 克,白術 9 克,黑附塊 6 克,懷山藥 15 克,當歸 6 克,炙甘草 3 克。
三診 得破血劑,肝腫之痛頓减,今有乾咳,寐不酣,咽喉痛。
柴胡 12 克,桂枝 6 克,赤芍 6 克,乾薑 3 克,淡黃芩 6 克,幹漆 4.5 克,
硇砂 3 克,瓜蔞根 12 克,生黃芪 12 克,當歸 9 克,白術 6 克,棗仁 15 克,朱茯
苓 12 克。
四診 慢性肝炎肝腫逐漸縮小,但脉頗遲弱,神色恢復不足,須稍停攻破之劑,
補益其本。
吉林粗須 6 克,西黃芪 15 克,生白術 9 克,乾薑 3.6 克,黑附塊 6 克,當
歸 6 克,白芍 6 克,金櫻子 12 克,菟絲子 12 克,棗仁 15 克,柴胡 12 克,姜半
夏 9 克,炙甘草 3 克。
五診 脉右手已起,左手仍弱,人反覺容易疲勞,此當是節以培身中元氣之故。
吉林粗須 9 克,黃芪 15 克,當歸 6 克,赤芍 6 克,幹漆 4.5 克,金櫻子 12
克,玉竹 12 克,棗仁 15 克,柴胡 12 克,乾薑 3.6 克,鱉甲 15 克,黑附塊 6 克。
【按】患者有慢性肝炎病史,雖已愈但現脅下有塊且痛。此乃脅痛之氣血瘀
滯證,法當行氣消瘀止痛。陸氏以柴胡、牡蠣一升一降,能潜陽、斂真陰,舒肝鬱、
軟堅癖,詳細內容參看本書眩暈第 2 例病案。再加檳榔加强柴胡、牡蠣消堅去積的
力量;另用黃芪、吉林人參、白術、山藥、炙甘草、乾薑等益氣補中,溫陽健脾;
胡蘆巴、附子,溫腎祛寒止痛;當歸養血調和。
二診在一診方的基礎上,加大去脅下包塊的力度,加入三棱、莪術等藥。四
診、五診仍是補中益氣,溫脾益腎爲主,方從前方出入。
劉男
初診 佚。
二診 藥後肝腫减,胃腸舒適,飲食則吐清水,時或背上、胸前痛,痛則噫氣
下氣,若不得噫下則尤苦,服前藥本已不常噫,昨又發,脉本緩,舌稍有糜,口幹。
柴胡 12 克,太子參 12 克,赤芍 6 克,姜半夏 12 克,薤白 12 克,生白術 9
克,瓜蔞 6 克,連翹 9 克,鱉甲 4.5 克,三棱 4.5 克,莪術 4.5 克,炙甘草 3 克。
三診 肝腫减而不發痛,但觸之仍有痛感,腸亦不健,雷鳴易利,胸背痛瘥而
納又不佳,舌微白,治當止其腹鳴,啓其胃納及柔肝爲法。
柴胡 12 克,良薑 3 克,姜半夏 12 克,川連 1.5 克,太子參 12 克,桂尖 6
克,鱉甲 4.5 克,生內金 9 克,穀麥芽各 9 克,生薑 9 克,炙甘草 2.4 克,紅棗
4 枚。
【按】此案原稿初診已佚。從二診看患者有肝部的炎症或腫痛,現泛吐清水,
胸背痛,當屬脅痛之肝鬱氣滯證。法當疏肝解鬱治之。陸氏以小柴胡湯去黃芩,加
白術、連翹,易白芍爲赤芍,疏肝解鬱,散結止痛;瓜蔞、薤白、半夏相合乃是溫
通陽氣,寬胸止痛的瓜蔞薤白半夏湯;鱉甲、三棱、莪術軟堅散結,止痛消瘀。三
診,陸氏續用小柴胡湯加减舒肝解鬱;半夏、黃連相合,乃瀉心湯之法,加乾薑、
高良姜,辛開苦降止利;另用桂枝湯去白芍,加鶏內金、穀麥芽,調和營衛,健脾
胃,助運化。諸藥合奏舒肝止痛,健脾止利之功效。

心悸
沈男
初診 心臟擴大而震動,胸次微痛,其頸動脉搏動可以目見,寸口脉亦弦大,
舌無他,病已甚嚴重,必須靜養,切勿勞作。
大生地 15 克,,麥冬 12 克,,元參 9 克,,雲苓 12 克,,五味子 3 克,,桂
枝 9 克,,針砂 15 克,,煆牡蠣 30 克,,麻仁 9 克,,炙甘草 6 克。
二診 連日服炙甘草湯加味,頸動脉已目視不見搏動,惟苦心跳不寐。
朱茯苓 12 克,真珠母 12 克,煆牡蠣 30 克,秫米 9 克,針砂 12 克,桂尖 6
克,茅白術 9 克,炙甘草 6 克,棗仁 12 克,夜交藤 12 克,姜半夏 12 克。
【按】本案患者心臟擴大,胸痛,脉弦,當屬心悸之陰陽兩虧,水飲內盛者。
法當溫陽化飲,養陰安心,寬胸止痛。陸氏以炙甘草湯加减主之,方中麥冬、五味
子、玄參、大生地,養陰安心;桂枝、茯苓、甘草,溫陽化飲;真鐵砂、煆牡蠣,
重鎮安神,止驚悸;麻仁通達。二診,患者病情改善,尚有心跳不寐。陸氏在一診
方的基礎上,去養陰安心的藥組,但保留苓桂術甘之溫陽化飲;加半夏、秫米和胃
安神;加珍珠母增强重鎮安神的力度;棗仁、夜交藤,安神催眠。諸藥合奏溫陽化
飲,安神催眠之功效。
沈男 少年
初診 心臟擴大,常困頓無力,欲太息,有時氣喘,脉不勻整,年僅十五,此
病恐終身不耐勞作,舌無他。
雲苓 12 克,桂尖 6 克,生白術 9 克,煆牡蠣 30 克,針砂 15 克,黃附片 12
克,活磁石 30 克,棗仁 12 克,炙甘草 3 克。
二診 心臟擴大,常太息,予苓桂術甘加針砂牡蠣,太息頗减,苦咳而痰不暢,
脉緩軟。
雲苓 12 克,桂尖 6 克,生白術 9 克,炙甘草 3 克,棗仁 12 克,磁石 30 克,
黃附片 18 克,煆牡蠣 30 克,針砂 15 克,川象貝各 4.5 克,炙兜鈴 9 克,桔梗
4.5 克,杏仁 9 克。
三診 心臟擴大,服藥後,氣力神色俱佳,咳亦輕。今大腹微痛,按之軟,脉
軟,舌白。
黃附片 12 克,磁石 30 克,煆牡蠣 30 克,醋炒針砂 15 克,雲苓 12 克,白
術 9 克,桂尖 4.5 克,棗仁 12 克,乾薑 2.4 克,淡芩 4.5 克,炙甘草 6 克,杏
仁 9 克。
【按】本案患者與前例似乎同爲一人,但是由于此二案症候及治法幷不相同,
因此本書分兩案處理。患者心臟擴大,神疲乏力,時有氣喘,當屬心悸之水飲淩心
證。法當溫陽化飲治之。陸氏以苓桂術甘湯溫陽化飲,通心痹;再加附子、磁石、
真鐵砂、煆牡蠣、棗仁,用溫潜之法,重鎮安神,療虛亢,止驚悸。二診咳痰不暢,
陸氏在原方基礎上,加川貝、象貝、馬兜鈴、桔梗、杏仁,祛痰化濁。三診仍依前
法,加入乾薑、黃芩,辛開苦降,治兼症腹痛。
徐男
初診 心臟擴大,血壓驟升,脉殊硬,舌有紋。又重複時多汗,今秋凉多小便,
能俯不能仰,苦腰酸,驗小便有蛋白。
雲苓 12 克,針砂 15 克,煆牡蠣 30 克,生白術 9 克,楮實 9 克,化橘紅
4.5 克,乾薑 2.4 克,姜夏 12 克,炒故紙 9 克。
三診 自訴血壓與腎臟俱好轉,氣喘亦减,現小便及腰部無所苦,診脉亦較柔
和,飲食如常,舌多縱紋,是胃腸虛,故大便消化不健全。
別直參 15 克,土炒白術 9 克,雲苓 12 克,炙甘草 3 克,楮實 9 克,牛膝 21
克,望江南 9 克,(連皮子),姜夏 12 克,炒故紙 9 克,煨草果 6 克。
四診 服前方,有兩夜寐不酣,當是補劑興奮,致見上盛之象,緩緩加之,再
除致興奮之故紙。
別直參 3 克,土炒白術 9 克,雲苓 9 克,炙甘草 2.4 克,楮實 9 克,懷牛膝
21 克,煆牡蠣 30 克,姜夏 9 克,柴胡 6 克,乾薑 3 克,望江南 9 克,(連皮子)。
五診 前方服後,不見興奮,睡眠頗安,脉雖較前和軟仍較硬,舌白多紋。
太子參 12 克,生白術 9 克,赤苓 12 克,芪皮 9 克,炙甘草 3 克,桂枝 4.5
克,楮實 9 克,懷牛膝 24 克,望江南 9 克,針砂 15 克,黃附片 15 克,磁石 30
克,煆牡蠣 30 克。
六診 舌色,虛象已好轉,氣亦平,腎臟亦無變化,可專意穩定心臟。
黃附片 15 克,針砂 15 克,煆牡蠣 30 克,磁石 30 克,雲苓 9 克,白術 9 克,
桂尖 4.5 克,望江南 9 克,夏枯草 3 克,藿香 9 克,炙甘草 3 克。
七診 脉益軟細,大便亦調,舌苔薄而白。
黃附片 15 克,針砂 15 克,磁石 30 克,芪皮 9 克,雲苓 9 克,桂尖 4.5 克,
太子參 12 克,炙甘草 3 克,望江南 9 克,乾薑 1.8 克。
【按】原稿二診闕如。
患者高血壓,且有腎病,恐爲腎性高血壓。中醫辨證當屬心悸之水飲四溢證。
法當溫陽化飲。陸氏以茯苓、白術、乾薑,溫陽化飲;化橘紅、半夏,健脾化痰;
真鐵砂、煆牡蠣,重鎮安神,止驚悸;炒故紙、楮實子,養肝腎。二診闕如,三診
用望江南(連皮子),該藥有清肝明日,健胃,通便,解毒之功效,可用于高血壓
的治療,此處陸氏用其治患者的高血壓。另有參術苓草四君子湯健脾化痰;楮實子、
牛膝,養肝腎;故紙、草果,溫腎止瀉;煆牡蠣安神止悸。
四診,患者出現夜寐不安的情况,陸氏認爲當是補藥太過,陽亢所致。所以
陸氏在四診方基礎上,除去容易導致興奮的破故紙與草果。五診睡眠轉安,但仍體
虛。陸氏在前方基礎上,加溫潜之附子、磁石、真鐵砂、煆牡蠣,溫陽潜鎮,去虛
亢。六診腎陽漸複,陸氏認爲當以穩定心臟爲主,在附子、磁石、真鐵砂、煆牡蠣
溫潜安神的方案上,再加苓桂術甘湯溫化水飲,療心臟;夏枯草、藿香,祛暑利濕。
七診在前方基礎上,去藿香、夏枯草,加太子參、乾薑溫脾陽,補體虛不足。
從連續的治療可以看出陸氏臨床對于應對較爲複雜患者時,能清晰辨證,能
分清主次,能熟練運用各種方劑對症治療。

胃脘痛
陳女
初診 胃脘痛徹背,槌之得噫氣,痛無間饑飽,大便好,脉細弱,舌白。
良薑 3 克,制香附 9 克,瓜蔞 9 克,薤白 12 克,桂枝 6 克,白芍 9 克,炒烏
藥 9 克,炒小茴 6 克,姜半夏 12 克,陳皮 6 克。
二診 脘痛止,今有頭痛形寒,脉微弱,舌稍白,仍須溫。
柴胡 9 克,桂枝尖 6 克,良薑 3 克,制香附 9 克,姜夏 12 克,蔓荊子 6 克,
赤芍 6 克,炒烏藥 6 克,炒小茴 6 克,紅棗 4 枚。
【按】本案患者胃脘痛連胸背,脉細弱,舌白,寒積于中,陽氣被遏。當屬
胃脘痛之寒凝氣滯證。治當溫胃理氣,通陽止痛。陸氏以良附丸合桂枝瓜萎薤白湯
加减,方中高良薑、香附,組成良附丸,溫胃理氣,舒肝止痛;桂枝、瓜蔞、薤白、
烏藥、小茴香,溫經通陽,散寒止痛,寬胸利氣;白芍、半夏、陳皮,緩急止痛。
二診,胃脘痛止,略有表證,陸氏以柴胡、桂枝、半夏、蔓荊子、赤芍、紅棗等,
解表和中,緩急止痛;高良薑、香附、烏藥、小茴香,繼續保留溫經通陽,散寒止
痛之力。
施男
初診 脘痛二年,往往因食而發,痛劇時連及背,脉右大左細,舌極膩,消化
不良。
全瓜蔞 9 克,薤白 9 克,焦枳實 6 克,桂尖 3 克,赤芍 6 克,良薑 3 克,制
香附 6 克,內金炭 9 克,楂炭 9 克,神曲 9 克。
二診 脘痛緩减,食後仍微痛然較往常不同,大便稍黑,因服藥之故,未必是
帶血,脉緩軟,舌白緊而潤。此方藥後如無其他,可再續服。
炒烏藥 9 克,良薑 3 克,制香附 9 克,桂枝 4.5 克,白芍 12 克,柴胡 6 克,
姜夏 9 克,太子參 9 克,茯苓 9 克,檳榔 6 克,炙鱉甲 9 克,炙草 3 克。
【按】患者胃脘痛已達兩年,久病入絡,當溫通爲主。陸氏以枳實瓜蔞薤白
湯合良附丸加减治之,方中瓜蔞、薤白、枳實、桂枝,溫通陽氣,通絡止痛;赤芍、
鶏內金、山楂炭、神曲,健脾助運消食;高良薑、制香附,溫胃止痛。二診胃脘痛
大爲緩解,仍從上方出入,去枳實瓜蔞薤白的溫通,加炙鱉甲入絡散瘀養陰,小柴
胡湯舒肝解鬱。諸藥合奏溫胃舒肝,緩急止痛之功效。
崔男
初診 向有胃病,今心下腹部俱痛而煩,腰背也痛,腹雷鳴,納尚好,大便二
日一行,脉不振不稱其體格,關部尤細,舌微白,頭眩。
炒故紙 9 克,仙靈脾 9 克,巴戟天 9 克,良薑 3 克,生白術 9 克,川桂 6 克,
生芪 12 克,當歸 6 克,太子參 12 克,制香附 9 克,炙甘草 3 克。
二診 腰背痛大瘥,腹痛亦减,頭仍微眩,脉搏稍起,前方已效,略增損之。
炒故紙 9 克,巴戟肉 9 克,仙靈脾 9 克,炒小茴 6 克,桂尖 4.5 克,赤芍 6
克,制香附 9 克,炒烏藥 6 克,川楝子 9 克,良薑 3 克,生芪 12 克,核桃肉 3 枚。
【按】患者胃脘痛,腰背痛,腹中雷鳴,關脉尤細弱,當屬脾腎陽虛型胃脘
痛。法當健脾溫腎,通陽止痛。陸氏以補骨脂、仙靈脾、巴戟天,用四神丸之意,
溫腎暖脾;高良薑、制香附,溫胃止痛;黨參、白術、黃芪,健脾益氣;桂枝、炙
甘草,調和營衛,通陽止痛。二診,痛减,頭仍眩,脉轉好。陸氏從前方增損,加
烏藥、小茴香、川楝子,溫經散寒,瀉肝止痛。
劉世兄
初診 飲冷過甚,致脘痛作止不休。口有氣味。脉弦舌白,根膩而津潤。
全瓜蔞 9 克,姜夏 9 克,楂炭 12 克,桂枝 4.5 克,薤白 9 克,枳實 6 克,
乾薑 3 克,六一散 12 克(包)。
二診 七月二十一日脘痛瘥。遍身匍行疹,紅色奇癢。溫溫欲吐,此血熱。須
忌口避風。
丹皮 9 克,枳實 6 克,防風 6 克,六一散 12 克(包),赤芍 9 克,竹茹 9 克,
僵蠶 9 克(炙),大小薊各 6 克,姜夏 9 克,銀花 9 克。
【按】此案患者飲冷過甚,乃至寒食積滯,胃脘痛發。法當通陽散寒,溫胃
止痛。陸氏以瓜蔞薤白半夏湯證系列治之,方中桂枝、瓜蔞、半夏、薤白、枳實,
取法仲景,溫通陽氣,散寒止痛;另加山楂炭、乾薑,溫脾消食;六一散祛暑化濕。
此方用瓜蔞薤白半夏湯證系列,以經方爲準繩的基礎上,靈活組合。二診患者發風
疹,陸氏以凉血祛風治之。方中丹皮、赤芍、大薊、小薊,凉血消斑;防風、僵蠶、
銀花,祛風解表止癢;枳實、竹茹、半夏、六一散,化痰散結,祛暑利濕。諸藥合
奏祛風止癢,凉血消斑之功效。

婦科病

月經先期
鄧夫人
初診 體虛有虛熱。月事廿余日一行。近因驚懼,薄暮輒覺胸次氣浮而毛戴,
又善嘔。脉甚遲軟,舌苔微黃。
人參 4.5 克,煆牡蠣 30 克,桂枝 3 克(後下),于術 9 克,雲苓 15 克,制香
附 4.5 克,棗仁 12 克(研),姜夏 12 克,炙草 3 克,天王補心丹 15 克(包煎)。
【按】患者月經二十日一行,體虛有虛熱,當屬月經先期之腎精虧虛證。陸
氏以天王補心丹滋陰養血,補心安神療患者驚懼寐差;參、術、苓、草,四君子湯,
健脾益氣,化痰補虛;桂枝、牡蠣,取桂枝龍骨牡蠣湯之意,溫陽斂澀,補腎養精;
棗仁、半夏、制香附,理氣解鬱,化痰安神。諸藥合奏健脾益氣,舒肝解鬱,安神
養精之功效。此案陸氏幷不按照傳統婦科的療法,一看到月經先期,就從清肝腎之
熱入手,用大隊的生地、丹皮、黃柏之類的藥物清熱凉血;也沒有用四物湯養血調
經。而是用四君子湯與天王補心丹,稍加桂枝龍骨牡蠣湯的方意,治月經先期之根
源,氣血生化有源,則月經周期自然正常。此方治療不落俗套,值得借鑒。

經斷前後諸證
賀太太
初診 年歲未至而斷緒。而經水若將斷緒者,腹微滿而脹,自覺走胸腹四肢。
脉細,此血少而有內風。可服人參再造丸。
當歸 12 克,白術 6 克,柴胡 3 克,赤白芍各 6 克,雲苓 12 克,制香附 4.5
克,川芎 4.5 克,澤瀉 12 克,生地 15 克,蘄蛇 4.5 克,枳殼 4.5 克,甘菊 6 克。
【按】人參再造丸:組成包括白花蛇、藿香、母丁香、細辛、元參、香附、
地龍、熟地、檀香、三七、乳香、青皮、肉豆蔻、防風、首烏、川芎、片薑黃、黃
芪、甘草、寄生、茯苓、赤芍、黃連、大黃、葛根、麻黃、全蝎、附子、蓽茇、龜
版、沉香、申薑、虎骨、僵蠶、琥珀、白術、天麻、肉桂、當歸、白芷、草蔻、沒
藥、威靈仙、烏藥、羌活、紅參、神曲、橘紅、血竭、天竺黃、朱砂、牛黃、冰片、
麝香、犀角。功用溫陽補氣,滋陰養血,疏風祛邪,舒筋活絡。主治中風病半身不
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
患者年齡未到絕經期,而經水斷緒,脉細,當屬經斷前後諸證之血虛內風證。
陸氏以人參再造丸溫陽補氣,滋陰養血,疏風祛邪,對于本案患者的血虛內風證切
中病機。另開的湯藥中,生地、赤白芍、當歸、川芎,爲四物湯養血調經;柴胡、
白術、茯苓、香附、枳殼、澤瀉,取法逍遙散,疏肝解鬱;白花蛇、白菊花,疏風
祛邪。諸藥合奏疏肝解鬱,養血調經,疏風祛邪之效。
朱太太
初診 耳鳴而聾,垂廿年。行動稍久,手脚輒腫。用腦則煩躁不自寧。將届斷
緒,經行反多。脉舌俱不足,血液少,心臟及內分泌虧損。
菟絲餅 12 克,山萸肉 6 克(去核淨),川芎 4.5 克,柴胡 3 克,淡蓯蓉 12 克,
丹參 9 克,白芍 9 克,制首烏 12 克,大生地 18 克,當歸 9 克,煆牡蠣 30 克(煆,
先煎),生山藥 15 克。
【按】本案患者耳鳴而聾長達二十年之久,年近絕經期,而經行反多,此肝
腎兩虛,精虧血熱之故。治當養肝腎,益精血。陸氏認爲:“血液少,心臟及內分
泌虧損。”大意也是如此。方中四物湯養精血;菟絲子、山萸肉、淡蓯蓉、制首烏、
生山藥,補腎益精;柴胡、煆牡蠣,兩藥相伍,既宣陽氣之不達,又展陰氣之不舒,
能潜陽,斂真陰,舒肝鬱;一味丹參功同四物,養血活血。諸藥合奏養肝腎,益精
血之功效。

閉經
劉小姐
初診 月事常阻,服藥小通,次月又停。臍下似有癥。脉弦數,舌質中裂甚深。
雲苓 15 克,丹皮 9 克,柴胡 4.5 克,桂枝 4.5 克(後下),赤白芍各 6 克,
鱉甲 12 克,桃仁 12 克(打),生白術 6 克,懷膝 15 克,全當歸 9 克,制香附 6 克。
【按】本案患者閉經,臍下似有癥,脉弦數,舌質中裂甚深,應該是氣滯血
瘀證。法當行氣解鬱,活血通經。陸氏以桂枝茯苓丸爲主方加减,方中桂枝溫通經
脉而行瘀滯;茯苓消痰利水,滲濕健脾,以助消癥之力;丹皮,既能散血行瘀,又
清退瘀久所化之熱;桃仁,味苦甘平,爲化瘀消瘢之要藥;赤白芍,和血養血,與
諸祛瘀藥合用,有活血養血之功。再加柴胡、鱉甲、制香附,取法鱉甲煎丸之意,
軟堅散結;生白術、懷牛膝,健脾益氣,養肝腎;當歸養血活血,調經止痛。諸藥
合奏通經活血,祛瘀生新之功效。
季夫人
初診 生産三載,迄不行經,無痛無塊,近加口渴、潮熱、齒衄,食後作惡,
皮色乾枯。貧血,脉亦細弱。此虛損之證,難以復原。
生熟地各 12 克,蔻殼 4.5 克,瑤桂心 1.5 克(末,丸吞),水蛭兩頭,生山
藥 15 克(打碎),當歸 9 克,炙草 3 克,銀柴胡 6 克,淡吳萸 4.5 克,白芍 9 克,
虻蟲五枚(去翅足)。
【按】蔻殼:即白豆蔻的殼。功用是行氣寬中,和胃止嘔。常用于胸脘脹滿,
噁心嘔吐。
本案患者乃是産後,三年仍不行經,但腹中無痛無塊,幷非癥瘕積聚之證。
皮色乾枯,脉細弱,此是肝腎虧虛之證。經閉三年,子宮及附件都已萎縮,再經幾
無可能,陸氏深諳西醫,自然明瞭,故日難以復原。方中生熟地、當歸、白芍,養
血生精,止衄血;桂心、山藥、炙甘草,益氣溫陽,通經止痛;水蛭、虻蟲通經活
血;銀柴胡退虛熱;蔻殼、淡吳萸,行氣寬中,溫胃止嘔。諸藥合奏補養精血之功
效。

痛經
高夫人
初診 向有經痛,此次因經中引冷,中止複下。遂痛不可忍。又胸悶泛惡,不
能食。脉細數,舌白膩。
肉桂末(丸)1.5 克,丹皮 6 克,姜夏 12 克,雲苓 15 克,赤芍 9 克,乾薑 3
克,桃仁 12 克,柴胡 6 克,炙草 3 克,當歸 9 克,木香 2.4 克。
【按】患者素有痛經之病,此次是因爲,“經中引冷,中止複下。遂痛不可
忍。又胸悶泛惡,不能食”。這比較符合《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脉證幷治》中:“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有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爲熱入血室,其血必結,
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的情况。患者當屬痛經之氣滯血瘀證。
因患者“泛惡,不能食”中焦虛,所以去苦寒傷中之黃芩,以柴胡、半夏、乾薑、
炙甘草,組成减味小柴胡湯,舒肝解鬱,調經止痛;另肉桂、丹皮、茯苓、赤芍、
桃仁、當歸、木香,組成桂枝茯苓丸變方,通經活血,溫經止痛,祛寒濕。諸藥合
奏溫經舒肝,調經止痛之功效。
胡小姐
初診 四五年前,曾墜河,爾後至黃梅時令,輒苦少腹痛。月經時或不准。痛
上半夜重,下半夜瘥。脉濡舌平。
當歸 9 克,川芎 3 克,雲苓 12 克,赤白芍各 9 克,生白術 9 克,澤瀉 12 克,
延胡 4.5 克,川楝肉 6 克。
【按】本案患者有墜河落水受寒既往史,每逢黃梅濕盛之時即苦少腹痛,或
許是落水致盆腔炎症,爾後每到時令則痛經,且月經不准,當屬痛經病之氣滯血瘀
證。陸氏以舒肝理氣,養血活血治之,方中當歸、川芎、白芍,養血活血;赤芍、
延胡索、川楝肉,疏肝理氣,活血祛瘀,通經止痛;茯苓、白術、澤瀉,健脾利濕。
諸藥合奏舒肝氣,通經血,化脾濕之功效。
瘢瘕
謝夫人
初診 右腹角瘕塊,痛連及子宮及脛。月事,月輒二至,此次相隔三數月。小
腹痛,胸悶,有微熱。下紫黑塊。脉細帶弦,舌清。
赤白芍各 9 克,生白術 9 克,柴胡 6 克,延胡索炒 6 克,當歸 9 克,雲苓 12
克,姜夏 9 克,金鈴肉 6 克,川芎 4.5 克,澤瀉 12 克,太子參 9 艾葉 9 克。
二診 小腹痛已除。月水尚未淨。瘕塊移動,皆佳象,前方中病。脉太細,寐
不酣,是血少陰虛。
全當歸 9 克,川芎 4.5 克,生熟地各 12 克,金鈴肉 9 克,赤白芍各 9 克,
雲苓 12 克,生芪 24 克,真阿膠 9 克(烊,沖),生炒白術各 6 克,澤瀉 12 克,艾
葉 9 克,夜交藤 9 克,棗仁 9 克(研),遠志 9 克,陳皮 6 克。
三診 月水已淨。瘕塊下移,有時不見。今脉仍細弱。晨起如厠,輒腹痛甚劇,
下有陳寒故也。
炒故紙 4.5 克,赤白芍各 6 克,雲苓 12 克,生熟地各 12 克,棗仁 6 克,細
辛 2.1 克(後下),川芎 4.5 克,澤瀉 12 克,夜交藤 9 克,陳皮 6 克,全當歸 9
克,生炒白術各 6 克,生芪 24 克,真阿膠 6 克(後下)。
四診 瘕塊消盡,腹痛亦除。病愈之速,殊出意外。今苦胃氣不佳,厭油膩物。
食不香,宜健胃。兼顧下焦。
原釵斛 9 克,生炒白術各 4.5 克,當歸 9 克,川連 1.5 克,炒穀芽 12 克,
雲苓 12 克,川芎 4.5 克,良薑 2.4 克,人參須 6 克,姜夏 9 克,赤白芍各 6 克。
【按】癥瘕是中醫特有的病證名。婦女下腹有結塊,或脹,或滿,或痛者,
稱爲“癥瘕”。癥與瘕,按其病變性質有所不同。癥,堅硬成塊,固定不移,推揉
不散,痛有定處,病屬血分;瘕,痞滿無形。時聚時散,推柔轉動,痛無定處,病
屬氣分。但就其臨床所見,每有先因氣聚,日久則血瘀成瘕,因此不能把它們截然
分開,故前人每以癥瘕幷稱。本病相當于西醫學的女性生殖系統腫瘤、盆腔炎性包
塊、子宮內膜异位症等。若小腹腫塊質地堅硬,凸凹不平,固定不移,增長速度快
者,多爲惡性。
本案患者右腹角瘕塊,痛連及子宮及脛,下紫黑塊,脉細帶弦,當屬癥瘕之
氣滯血瘀證,從後面瘕塊消失的結果看,良性腫塊的可能性大。治當行氣消瘀。方
中當歸、川芎、白芍,養血調經;柴胡、赤芍、延胡索、川楝子,行氣解郁,舒肝
止痛,化瘢瘕;白術、茯苓、半夏、澤瀉,健脾利濕,化痰去濁;太子參、艾葉,
溫宮補氣,散寒化瘕。
二診小腹痛已除,瘕塊移動,但現症月經淋漓不盡,陸氏認爲是血少陰虛,
法當滋陰養血調經,以四物湯爲主方,藥用當歸、赤白芍、生熟地、川芎,養血調
經;川楝子舒肝止痛;黃芪、白術、艾葉,益氣溫陽,通經止痛;阿膠乃養血補虛
之妙品;茯苓、澤瀉、陳皮,化痰利濕,去濁散結;夜交藤、棗仁、遠志,安神養
心。三診月經已經乾淨,但脉細,且晨起如厠時腹痛,從二診方加减,加補骨脂、
細辛,溫陽補腎,暖宮止痛。四診時病痛已愈,惟有胃消化不佳,當健胃助消化。
方中白術、川連、炒穀芽、茯苓、高良薑、人參、半夏等藥,健脾益氣,清化濕濁,
消食助運;石斛、當歸、川芎、赤白芍,養陰補血,調經補虛。
本案病情較重,但陸氏處理得當,一步步將較爲危險的瘢瘕腫塊消除,幷將
月經調理好,最終以調理脾胃收功。觀此案,陸氏總的思路是活血暖宮,溫補行氣,
幷未濫用攻伐之藥。
趙太太
初診 小腹起塊,閱八年。月事如常,恐是子宮疣。難以服藥治愈。肥人故脉
細,舌上有浮黑。
桂枝 30 克,丹皮 60 克,川芎 45 克,雲苓 120 克,赤白芍各 45 克,三棱
45 克,桃仁 120 克,當歸 90 克,莪術 45 克。
上藥共研細末,水法丸,如綠豆大,每早晚空腹服 6 克,漸加至 9 克。
【按】患者小腹起塊已經八年,陸氏認爲“恐是子宮疣”,即現在的子宮肌
瘤,辨證當屬氣滯血瘀證。病情較久當以丸藥緩緩圖之,方用桂枝茯苓丸爲主方加
味,方中桂枝辛甘而溫,溫通血脉,以行瘀滯;桃仁味苦甘平,活血祛瘀,助君藥
以化瘀消瘕;丹皮、赤白芍味苦而微寒,既可活血以散瘀,又能凉血以清退瘀久所
化之熱,白芍幷能緩急止痛;茯苓甘淡平,滲濕祛痰,以助消瘕之功,健脾益胃,
扶助正氣;另加當歸、川芎二藥,養血活血;三棱、莪術二藥,消堅散結。諸藥合
用,共奏活血化瘀,緩消小腹瘕塊之功,使瘀化瘸消。
此案小腹起塊,則辨爲子宮疣,比較牽强,僅陸氏臆測而已。若爲子宮肌瘤,
閱八年,又可見形,多影響月經,患者多有瘀滯情况,則或血塊多,或月經量少色
黑,或少腹痛;但此案月事如常,恐辨爲腹中癌瘕更妥。

崩漏
歐陽夫人
初診 經行十餘日不止,量且甚多。始鮮紅,繼漸淡,服諸灰炭之劑反多。今
肢清神疲。脉弱。急須止之,否則成崩。
歸身 9 克,白芍 9 克,牛角腮 12 克(炙),赤石脂 15 克,川芎 4.5 克,白術
9 克,升麻 2.4 克,陳皮 6 克,生地 15 克,生芪 15 克,桔梗 3 克。
二診 血大勢已止。惟餘瀝未淨。今脉遲,惡寒,心悸。小腹痛,大便溏,血
少而虛寒。
生芪 15 克,白芍 9 克,乾薑 3 克,赤石脂 12 克,當歸 9 克,生熟地各 12
克,黑附塊 6 克,禹餘糧 12 克,川芎 4.5 克,生白術 6 克,牛角腮 9 克,陳皮
4.5 克。
案評:前醫與炭劑止血,血故不止。一與溫補升提,遽障礙不流。中醫治療
之活變,大率類此。(謝誦穆原文)
【按】牛角腮:又名牛角胎,牛角笋,是牛科動物黃牛或水牛角中的骨質角
髓。苦溫,無毒。止血,止痢。治便血,衄血,婦女崩漏,帶下,赤白痢,水瀉。
本案患者月經量多時長,血始紅後淡,服收斂止血的灰炭劑反而加重,乃是
氣虛不攝之崩漏證,法當溫補升提。陸氏以四物湯凉血止血,養血調經;黃芪、白
術、升麻、桔梗、陳皮,取法補中益氣湯,益氣升提,補氣攝血;牛角勰、赤石脂,
溫澀止血。二診血出大勢已止,惟有淋漓不盡。脉遲,惡寒等反映患者血少虛寒。
陸氏續用前方,但去升麻、桔梗之升提,再加溫陽益精之乾薑、附子、熟地,三藥
合用補而不滯;禹餘糧收斂固澀止血。
歐陽夫人
初診 經水月輒兩行,初少後多,淋瀝不止。初服通破稍效,繼服補澀藥反愈
多,仍服通破又不效。脉舌腹候,皆無异征。
烏賊骨 12 克(炒),桂枝 3 克,煆牡蠣 24 克(打,先煎),丹皮 6 克,赤白芍
各 6 克,蔗茹 4.5 克,生白術 6 克,鐵砂 9 克(包,先煎),當歸 6 克,雲苓 15 克,
炙草 3 克,桃仁 9 克,川芎 6 克。
二診 淋瀝已止,脉甚柔和,舌光無苔,不能食。行樓梯則心悸,有心臟肥大
之疑,今予開胃防護心臟。
生白術 9 克,良薑 3 克,雲苓 12 克,煆牡蠣 24 克(打,先煎),茜根 9 克,
小樸 3 克,穀芽 12 克,桂枝 3 克(後下),烏賊骨 9 克(炒),陳皮 6 克,白豆蔻 3
克(後下),炙草 3 克,真鐵砂 9 克。
案評:蔗茹即茜草根,與烏賊骨同用,乃《素問》“四烏賊骨一蔗茹丸”法
也。病者淋血久,迭進補破無效,服此方而止,殆二藥善于止澀也。(謝誦穆原
文)
【按】本案患者與前例同名,不知是否同一人,但病情相异,故不作合幷處
理。患者月經每月兩行,淋瀝不盡,經他醫治療不效,來找陸醫生治療。此例當屬
漏下之瘀血內阻證。陸氏以《素問》四烏賊骨一蔗茹丸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之,方
中茜草根、烏賊骨相合行血止血;桂枝、丹皮、赤白芍、茯苓、桃仁,組成桂枝茯
苓丸去瘀血內積;煆牡蠣、鐵砂,重鎮安神止心悸;當歸、川芎,養血活血調經;
白術、炙甘草,益氣健脾攝血。二診患者血止,但舌光無苔,不能食,且有心悸,
陸氏在續用前方的基礎上,加大開胃和護心臟的力度。方中加入高良姜、川朴、穀
芽、陳皮、白豆蔻,健脾利濕,開胃助運;牡蠣、鐵砂,重鎮安神止心悸。
王夫人
初診 常不及期而經行,每以勞動引起,行輒淋瀝不止。頭眩腰酸,胃呆,面
色尚好。脉弦細,舌淡白。
生白芍 12 克,土炒白術 9 克,綿仲 9 克,烏賊骨 9 克,當歸 9 克,雲苓 12
克,菟絲餅 9 克,幹地黃 15 克,川芎 4.5 克,澤瀉 9 克,黑附塊 6 克,真阿膠
(去滓,後人)9 克。
【按】患者常月經先期而至,且淋瀝不止,每因勞累所致,且頭眩腰酸,脉
細,舌淡白,當屬漏下之氣血不足證。陸氏以四物湯養血調經;白術、茯苓、澤瀉,
益氣健脾、利濕攝血;杜仲、菟絲子、黑附塊,補腎溫陽;烏賊骨收斂止血;阿膠
養血止血。諸藥合用養血溫陽,健脾止血。

帶下
史夫人
初診 小月後匝月,仍帶下黃緋。腰酸痛,精神困憊。脉甚細,舌苔白。當從
血虛治。
生熟地各 12 克,歸身 9 克,綿仲 9 克,烏賊骨 9 克(炒),生西芪 9 克,川
芎 4.5 克,椿皮 9 克,炙草 3 克,白芍 9 克,白薇 6 克,苡仁 15 克。
二診 紅色已淨,帶下未止,精神不振,時時心煩,寐則多夢。脉細弱,舌色
淡,可以補心脾,振陽氣。
生芪 12 克,川芎 4.5 克,木香 2.4 克(後下),桂圓肉 18 克,炙草 3 克,
當歸 9 克,遠志肉 6 克(炙),生熟地各 15 克,椿皮 9 克,太子參 9 克,棗仁 9 克
(研),黑附塊 9 克,苡仁 15 克。
三診 心煩遂止,帶下亦稀,精神漸好,能安寐。脉仍細弱,舌色白淡不萎,
仍須補血强心之法。
大熟地 24 克,生芪 15 克,遠志肉 6 克(炙),桂圓肉 18 克,生懷藥 15 克
(碎),歸身 6 克,棗仁 9 克(研),椿皮 9 克,黑附塊 9 克,雲苓 12 克,木香 2.4
克(後下)。
四診 得補血强心之藥,精神頗振,前數日月期乍見乍止,色却正,前方中須
除治帶收斂性藥。
生熟地各 12 克,赤白芍各 3 克,澤瀉 9 克,炒延胡 3 克,川芎 4.5 克,生
白術 9 克,黑附塊 6 克,當歸 9 克,雲苓 12 克,制香附 4.5 克。
【按】小月,即小産之意。
本案患者小産之後已曆月餘,仍帶下黃緋,當屬帶下病之赤帶證。腰酸痛,
精神困憊,脉甚細,當屬陰血虧虛。在非行經期,陰道內流出赤色或赤白相間的粘
液,稱爲赤帶或赤白帶,以育齡期婦女多見。赤帶和赤白帶可見于西醫的排卵期出
血、子宮頸出血、宮頸息肉出血、生殖道腫瘤出血等疾病中。
陸氏認爲該患者是小産血虛,方中生熟地、當歸身、川芎、白芍組成四物湯
養血調經;烏賊骨、椿根皮二藥,收斂止帶;杜仲、黃芪、炙甘草,補肝腎,養氣
血;白薇、苡仁,清熱化濕。諸藥合奏補益精血,化濕止帶之功效。
二診時,紅色已淨,而帶下仍有,精神不振,心煩多夢,脉細弱,陸氏認爲
當補心脾,振陽氣。二診方以歸脾湯爲主方加减,方中黃芪甘微溫,補脾益氣;桂
圓肉甘溫,既能補脾氣,又能養心血;太子參、白術甘溫補氣,與黃芪相配,加强
補脾益氣之功;當歸甘辛微溫,滋養營血,與桂圓肉相伍,增加補心養血之效;酸
棗仁、遠志寧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與補氣養血藥配伍,使之補不礙胃,補而不
滯。再加生熟地、川芎,與當歸相合,組成四物湯之意,養血調經;椿根皮、苡仁,
收斂化濕止帶;黑附塊溫陽益腎。本方以歸脾湯爲主,治帶下之源,而不簡單收澀
止帶,值得借鑒。
三診諸病狀皆大爲减輕,陸氏續用補血强心之法,從二診方出入。四診時,
患者月經時有時無,可能受到了治帶下收斂性藥物的影響。因此四診方在二診方基
礎上除去上述收澀藥,另加延胡索、制香附等舒肝條達,理氣通經。

兒科病

麻疹
朱寶寶
初診 發熱五日。咳嗽,目紅潤。今日見疹點。宜忌口避風。
葛根 9 克,象貝 9 克,枳殼 4.5 克,桂枝 3 克,杏仁 9 克,桔梗 4.5 克,赤
芍 6 克,西河柳 9 克,炙草 2.4 克,鮮茅根 12 克。
另西河柳 30 克熏洗。
【按】本案患兒發熱、咳嗽、目紅、眼泪出、紅疹,當屬麻疹之見疹期。治
當清熱凉血,佐以透發。患兒沒有特殊的變證,當屬麻疹順證。方中葛根、西河柳、
桔梗、桂枝,發表透疹;象貝、枳殼、杏仁,止咳化痰;赤芍、鮮茅根,清熱凉血
透疹。另加西河柳熏洗,促麻疹之毒透過肌表快速排出。
錢寶寶
初診 麻疹自始服藥幷不過劑,惟下利日二三行,疹出不透,汗不出而喘。脉
奇數,此時睢須維持心臟,兼汗之。
葛根 9 克,赤芍 6 克,西河柳 9 克,北沙參 9 克,麻黃 2.1 克,黑附塊 6 克,
象貝 9 克,無價散 1.2 克(沖),桂枝 3 克(後下),鮮茅根 9 克(去心),升麻 3 克。
二診 麻疹幸而已過危險,今疹消後,引飲無度,小便奇多而清,又善饑。色
脉如常,熱未退盡,恐是糖尿。
西洋參 6 克,知母 6 克,川貝 9 克,杏仁 9 克,炙草 3 克,生石膏 21 克
(打),竹茹 6 克,紫菀 6 克(炙),粳米一撮(包)。
【按】無價散:公猪糞 1 斤。漂淨 10 天左右,再曬露,以無臭氣爲度,炙灰
研末備用。絹包,每煎服 9 克。原方出自《中藥成方配本》。本次轉錄自《中醫方
劑大辭典》第 2 册 15 頁。功用透發痧痘。主治痧痘透發不足。
本案患者,疹出不透,當屬麻疹之逆證,開始下利,無汗而喘,當屬陽虛內
陷證,治療原則是溫陽透疹;候陽回後,轉爲肺熱壅盛證,法當宣肺開閉,清熱解
毒。初診方以黑附塊、麻黃、桂枝,溫陽透發;葛根、西河柳、升麻,發表透疹;
赤芍、北沙參、象貝、鮮茅根,凉血解毒,散結透疹;無價散透疹,療麻疹透發不
足。二診陽回已過危險期,患兒肺熱壅盛,陸氏以麻杏甘石湯合白虎湯加减治之。
方中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組成白虎湯,清肺瀉熱;杏仁、石膏、炙甘草,
宣肺清熱;去麻黃因爲陽回疹透,現症主要是肺熱太甚,麻黃辛溫故去之;西洋參
養氣陰;川貝、竹茹、紫菀,清熱止咳化痰。
【小結】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上以發熱、上呼吸道炎症(咳
嗽、流涕)、結膜炎症(眼泪汪汪)、麻疹粘膜斑(口腔白齒出現麻疹斑)及皮膚斑丘
疹(皮膚紅疹)爲特徵。
麻疹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冬春兩季爲流行高峰。一般發熱 3 日左右後出疹,
出疹時全身中毒症狀加重,體溫更高,達 40 攝氏度左右。出現精神萎靡、嗜睡或
煩躁不安,可有譫妄。嬰幼兒常伴驚厥,咳嗽加重,畏光,面部浮腫。
“麻、痘、驚、疳”,麻疹爲中醫兒科四大病證之首。長期以來中醫對于麻疹
的治療經驗很豐富,學術理論也很多。陸淵雷先生將傷寒經方根據實際情况化裁後
用于兒科,顯示了其善于抓住問題的本質,針對疾病的本質進行辨證論治而不是只
注意使用前人的一些透發麻疹的常用方。
雖然中醫兒科教材一般將麻疹歸屬于溫病範疇,但是陸氏用方幷未局限于溫
病的清輕宣透,而是針對麻疹的變證與危象,大膽使用以四逆湯爲基礎方的複方。
陸氏危急之象用四逆湯强心救危,回陽救逆。對于麻杏甘石湯的使用也是切中病機。
陸氏擅長使用傷寒方治溫病,其融傷寒、溫病于一爐的思想,和治病必求于本的治
學理念值得後世學習。

水痘
朱寶寶
初診 病半月餘。寒熱咳嗽,發水痘,已作痂。舌有白苔,脉稍嫌有躁疾。
蟬蛻 3 克,桔梗 4.5 克,蔞仁 9 克,當歸 6 克,炒牛蒡 6 克,枳殼 4.5 克,
丹皮 6 克,穀麥芽各 9 克(炒),桂枝 4.5 克(後下),銀花 9 克,赤芍 6 克。
二診 乍愈。不慎于食,又發熱。便溏口渴。脉滑疾,舌白薄。
川連 1.5 克,乾薑 3 克,神曲 9 克,淡芩 6 克,姜夏 9 克,炒麥芽 9 克,花
粉片 9 克,楂炭 9 克,防風 4.5 克。
【按】患兒發水痘半月餘,現已作痂,有發熱咳嗽,當屬水痘之風熱輕證。
治當疏風清熱解表。陸氏以銀花、桂枝,溫凉幷用,透表解毒;蟬蛻、桔梗、牛蒡
子,清宣肺氣、透邪外出;蔞仁、枳殼、丹皮、赤芍、當歸,清熱凉血、解毒消斑;
穀麥芽助脾胃運化。二診大病初愈,不料食複。中醫一般都會强調外感病證初愈當
緩緩恢復脾胃,而不宜驟然暴增食量。脉滑疾,當有痰熱與宿食內積。陸氏以神曲、
麥芽、楂炭,溫脾助運、解表消食;乾薑、川連、黃芩、半夏,取法乾薑黃芩黃連
人參湯,去壅滯之人參,加健脾化痰之半夏,去胃熱,止嘔吐;花粉療口渴;防風
祛風解表,升提止瀉。

驚風
蕭寶寶
初診 起居神氣如常,惟寐中握拳,伸食將二指,醒時取物亦爾。此神經系之
病變,當留意感冒,恐引起驚風。
銀花 9 克,夏枯草 9 克,全蝎 4.5 克(炙),丹皮 9 克,小生地 15 克,防風
4.5 克,赤芍 9 克,當歸 9 克,六一散 9 克(包),鈎尖 1.2 克(後下)。
二診 服藥四劑,攣握之三指稍柔和。汗多小便少。脉舌俱和,久有微咳,大
致無大問題。
桑枝 9 克,當歸 6 克,木通 2.4 克,丹皮 6 克,地黃 12 克,全蝎 6 克(炙),
赤芍 9 克,炒山栀 6 克,防風 6 克,煆牡蠣 24 克(先煎),鈎尖 1.2 克(後下)。
【按】患者寐中手指有抽動之象,陸氏認爲是神經系之病變,可能會誘發驚
風。驚風有八候之說,八候,是驚風臨床證候的概括。搐,即手臂伸縮;搦,即十
指開合;掣,即肩頭相撲;顫,即手足動搖震顫;反,即身向後反仰;引,即手若
開弓;竄,即兩目發直;視,即眼露白睛而不靈活。總稱爲搐、搦、掣、顫、反、
引、竄、視八候。本例患兒搐、搦、引等三候都出現了,當屬驚風前兆,治當清肝
息風。陸氏以銀花、夏枯草、丹皮、生地、當歸、赤芍,清熱凉血平肝;全蝎、鈎
藤、防風,平肝息風止驚;六一散祛暑利濕。二診時攣握稍緩和,但汗多小便少,
微有咳嗽,已經沒有大的問題了。陸氏續用前方,加桑枝通絡舒筋;木通、炒山栀,
清熱瀉肝利濕;煆牡蠣鎮肝息風。

疳積
許寶寶
初診 腹脹多青筋,觸之痛,此是慢性腹膜炎。面目亦浮腫,微下利。惡寒冷
汗出。脉弱。甚危險,難治。
生炒白術各 6 克,炙草 3 克,川胡連各 0.9 克,蕪荑 3 克,黑附塊 6 克,雲
苓 12 克,青皮 6 克,使君肉 6 克,幹蟾皮 4.5 克,太子參 6 克,縮砂仁 3 克(後
下),神曲 9 克。
【按】患兒肚腹青筋暴露,乃是疳積證。因有觸痛,故陸氏認爲是慢性腹膜
炎。患兒面目浮腫,微下利,惡寒,汗出,脉弱等,皆脾虛濕盛,陽氣不足之象。
治當溫補脾腎,健脾利濕。方中黑附塊溫陽回陽;生炒白術、茯苓、太子參、炙甘
草等藥,益氣健脾;川黃連、胡黃連,清熱利濕去積;蕪夷、幹蟾皮、使君肉等藥,
殺蟲燥濕、消食去積;神曲、青皮、縮砂仁,溫脾理氣、消食去積。
王男
幼兒 初診曾下痢,身微熱起落二月不止,贏瘦甚,腹中央膨滿兩旁凹陷,脉
舌神氣皆無异症,此將成疳。
柴胡 6 克,鱉甲 9 克,胡連 1.2 克,淡芩 4.5 克,知母 4.5 克,土炒白術 9
克,茯苓 9 克,烏梅 4.5 克,使君肉 4.5 克,雷丸 4.5 克,生薑 3 片,炙甘草 3
克。
二診 發熱夜劇,頭汗多,常挖鼻,腹滿按之痛,此慢性結核性腹膜炎,所謂
疳勞,當責蟲。
柴胡 6 克,鱉甲 9 克,川胡連各 1.2 克,蘆薈 3 克,蕪荑 4.5 克,蟾皮 6 克,
使君肉 4.5 克,白術 9 克,陳皮 6 克,神曲 9 克,炒麥芽 9 克,桑皮 6 克,知母
4.5 克,淡黃芩 3 克,人參須 4.5 克,炙甘草 3 克。
三診 結核性腹膜炎,服藥後好轉,身熱僅微,食思亦好。
人參須 4.5 克,白術 9 克,乾薑 2.4 克,生芪 9 克,柴胡 6 克,鱉甲 9 克,
知母 4.5 克,陳皮 6 克,蟾皮 6 克,蘆薈 3 克,蕪荑 6 克,炙甘草 3 克,生薑 3
片。
【按】患兒异常瘦弱,腹中央膨脹兩旁凹陷,疳積之證非常明顯。治當消積
健脾。陸氏以柴胡、鱉甲二藥,行氣解鬱、消堅散結;胡黃連、黃芩、知母,清濕
熱、去胃火;白術、茯苓、生薑、炙甘草,益氣健脾、調和營衛;烏梅、使君子、
雷丸、胡黃連,殺蟲去積、健脾助運。
二診患兒發熱夜甚,頭汗出,腹滿壓痛,陸氏認爲是“慢性結核性腹膜炎”,
中醫辨證當是蟲證引起的疳積。陸氏續用前方,幷加蕪荑、蟾皮,殺蟲去積;陳皮、
神曲、麥芽,健脾消食;蘆薈、桑白皮、知母、黃芩,清濕熱、通積滯;人參、炙
甘草,健脾益氣、扶正去積。三診續用前方稍加乾薑、黃芪,健脾溫中,促患兒儘
早復原。
劉男 少年
初診 年十六弱小如十三四歲,腹滿而四肢瘦,日晡骨蒸,夜寐盜汗,舌白花
剝,脉細弱。
柴胡 12 克,青蒿 6 克,鱉甲 9 克,蟾皮 6 克,白術 9 克,太子參 12 克,雷
丸 6 克,使君肉 9 克,乾薑 3 克,神曲 9 克,內金炭 9 克,六一散 9 克。
二診 藥後熱减,飯量增,腹滿已軟,盜汗瘥,舌仍花剝。
柴胡 9 克,青蒿 6 克,鱉甲 9 克,白術 9 克,懷山藥 12 克,太子參 12 克,
乾薑 2.4 克,神曲 9 克,內金炭 9 克,蟾皮 6 克,使君肉 9 克,雷丸 9 克,炙甘
草 3 克。
【按】患兒年十六却弱小如十三四歲的小孩,當屬發育不良。患兒腹滿四肢
瘦,骨蒸潮熱,夜寐盜汗,脉細弱,當屬疳積之勞瘵內積證。法當殺蟲去積、清退
虛熱。陸氏以柴胡、青蒿、鱉甲,清退虛熱、消堅去積;幹蟾皮、雷丸、使君肉,
殺蟲消積去疳;白術、太子參、乾薑、神曲、內金炭,健脾胃、助消食;六一散清
暑祛濕。二診病情好轉,陸氏在前方基礎上加山藥益氣健脾。
歐寶寶
初診 食少多嗔,時咬人。舌黃,根有厚苔。手掌熱,但平時胃弱,不耐大凉
劑。
淡竹葉 9 克,楂炭 9 克,赤芍 9 克,生石膏 12 克(打),川連 1.2 克,蘇全
9 克,焦麥芽 9 克,姜夏 12 克,蔞仁 9 克,朱燈心三扎。
【按】患兒症狀比較特殊,“食少多嗔,時咬人”,脾胃素弱,當屬疳積之
心肝火旺,脾胃虛弱證。陸氏以淡竹葉、川連、朱燈心,清心瀉火;赤芍、生石膏,
辛凉清熱;楂炭、麥芽、半夏、蔞仁,健脾化濕,消積通便;紫蘇解表祛濕。諸藥
合奏清心瀉火,健脾化濕之功效。

猩紅熱
洪寶寶 家住霞飛路二八三號錦泰洋服店
初診 十二月十五日猩紅熱疹點隻一天便隱。今氣急甚,心臟弱,又下利。極
險,用藥當急治肺炎,兼顧心臟,而疹點次之,爲其已出故也。
生麻黃 1.8 克,桔梗 4.5 克,川連四分生石膏 18 克(打極碎),生草 3 克,
淡芩 4.5 克,黑附塊 9 克(先煎),象貝 9 克,荷蒂兩枚,白蘇子 9 克(炙)。
另西河柳 60 克煎湯熏
二診 十二月十六日,藥後下利止,氣急平,咳嗽爽,疹點隱隱再見,此皆意
外之好現象。惟脉不數,心臟仍未健好,未可十分樂觀。
生麻黃 2.1 克,象貝 9 克,桔梗 4.5 克,花粉 9 克,柴胡 3 克,荷蒂兩枚,
生石膏 21 克(打極碎),桑皮 6 克,蘇子 9 克,生草 2.4 克,葛根 6 克。
三診 十二月十七日經過尚好,昨大便一次,仍不成糞塊。咳頗頻數,毒勢已
减。脉亦平,舌邊絳而中有苔。
麻黃 2.1 克,赤芍 4.5 克,生石膏 15 克,川象貝各 6 克,化橘紅 4.5 克,
桑皮 6 克,鮮茅根四分(去心),炙款冬 6 克,生炙草各四分,扁衣 9 克(炒),神
曲 9 克(包)。
案評:初診氣急下利,病勢極險。再診三診,已化險爲夷。病者系遙從同學
孫師韓君之親戚。由孫君介紹往診者也。又案:二十五日晨,孫君來寓改方,雲:
將買舟返寧波原籍,蓋行將痊愈矣。(謝誦穆原文)
【按】陸氏確診患兒所患爲猩紅熱。西醫認爲猩紅熱的主要病原體爲 A 組 p
型溶血性鏈球菌,病原菌及其毒素在侵入部位及其周圍組織引起炎性和化膿性變化,
幷進入血循環,引起敗血症,致熱毒素引起發熱和皮疹。中醫稱爲“爛喉丹痧”,
認爲本病系痧毒疫癘之邪從口鼻而入,侵犯肺胃,鬱而化熱、化火。火熱之毒發散,
犯衛、氣、營、血,從而形成邪侵肺衛,毒在氣營,疹後傷陰三個病理階段,若痧
毒內陷,或餘毒未盡,又可導致痧毒內陷心肝之變證。本案患者猩紅熱疹只一天便
隱,乃是痧毒內陷之證。陸氏認爲“心臟弱,又下利,極險,用藥當急治肺炎,兼
顧心臟,而疹點次之,爲其已出故也”。方中麻黃、石膏、生甘草、象貝母,取法
麻杏甘石湯,去除肺熱;附子溫陽兼顧心臟;川連、黃芩,與附子相合,取法附子
瀉心湯,溫陽止利;桔梗、蘇子、荷蒂,芳香清宣,透邪外出;西河柳煎水熏洗使
痧毒之邪透肌表外出。
此診藥後,利止,氣急平,咳嗽也减輕,紅疹再現,但陸氏仍用生麻黃,且
用量較一診增加,由 1.8 克,增到 2.1 克,可能是因爲陸氏認爲“脉不數,心臟
仍未健好”,而生麻黃有强心,使心跳加快的作用。疹點逐漸外透,陸氏在初診方
的基礎上,再加花粉、桑皮、葛根,養心陰,去躁煩;葛根與柴胡相合,還有升提
之力,止下利。三診延續前面的思路,加重止咳化痰、健脾利濕的力度,方中加川
貝、化橘紅、桑白皮、白茅根、款冬花,等藥清肺化痰;扁豆衣、神曲,健脾利濕。

厭食
同世兄
初診 七月十五日,有清涕,多哭吵,不喜粥飯,乃嗜檸檬等雜食。入晚呼腹
痛,大便却好。平時食水果,必酳以熱湯,否則腹痛。舌有砌苔黃白。
香薷 1.5 克,楂炭 9 克,木香 2.1 克,鮮荷梗尺許(去刺),小樸 3 克,麥芽
9 克(炒),前胡 4.5 克,枳實 6 克,乾薑 2.4 克,桔梗 3 克。
【按】酳,yin,漱口。
本案患兒有外感,不喜粥飯,喜熱飲,且有异嗜的問題,當屬厭食病之脾虛
濕盛證。香薷、前胡、桔梗,解表化痰;荷梗、木香,二藥芳香,清輕靈動,可刺
激患兒的食欲;楂炭、麥芽、枳實、厚樸,消食運脾、化濕祛痰;乾薑解表溫脾。
諸藥合奏解表化痰、消食健脾之功效。

中醫外科、耳鼻喉科

喉痛
陳先生
初診 扁桃腺及其附近淋巴腺腫。喉間有白膜,而驗無白喉菌。身無熱,殆是
喉頭格魯布。舌膩甚,胃有積滯。
蟬蛻 3 克,象貝 12 克,姜夏 6 克,炙僵蠶 6 克,丹元參各 4.5 克,枳實 6
克,桔梗 4.5 克,甘中黃 4.5 克(包),生內金 9 克,陳皮 6 克,楂炭 9 克。
【按】格魯布喉炎:又稱“義膜性喉炎”,是一種傳染性病毒感染,以副流
行性感冒病毒爲多,它將導致喉嚨及氣管的膨脹和收縮。
甘中黃:爲甘草末置竹幣筒內,于人糞坑中浸漬一定時間後的製成品。本品
味甘、鹹;性寒;功能清熱凉血,瀉火解毒;主治天行熱病,溫病發斑,大熱煩渴,
痘瘡血熱,丹毒,瘡瘍。
本案患者扁桃體腫大,淋巴結腫大,無白喉杆菌,陸氏認爲是“喉頭格魯布
”,即義膜性喉炎。中醫辨證當屬喉癰之風熱表證。此乃風熱之邪侵犯肌體,引動
脾胃積熱上沖咽喉,內外熱毒交結,治當祛風清熱,和胃消滯。方中蟬蛻、僵蠶、
桔梗,祛風利咽;象貝、半夏、枳實、陳皮、鶏內金、楂炭等藥,化痰散結,健脾
消食去胃中積滯;丹參、玄參、甘中黃,清熱凉血、解毒利咽。
劉寶寶
初診 口中白處稍低陷,發惡臭,是壞疽將脫落之故。咽頭只略紅。
炒荊防各 3 克,赤芍 9 克,桔梗 4.5 克,炙僵蠶 9 克,當歸 6 克,甘中黃
4.5 克,淨銀花 9 克,連翹 4.5 克,木通 2.4 克。
【按】患兒喉頭略紅,口沖發惡臭,陸氏認爲當是壞疽將脫落之象。喉癰之
風熱表證。方中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荊芥、防風,發表透邪;桔梗、僵蠶,祛
風利咽;赤芍、當歸、甘中黃,清熱解毒、凉血散結;木通利濕清熱從小便出。諸
藥合奏清熱凉血,利咽解毒之功效。
鼻淵
許先生
初診 感冒之後,鼻塞不除,出涕黃濁而腥。脉弦大。外感未清。舌色濕熱。
葛根 9 克,赤芍 6 克,前胡 4.5 克,赤苓 15 克,麻黃 1.5 克,苡仁 15 克,
辛夷 6 克,生草 3 克,桂枝 3 克(後下),桔梗 4.5 克,淡芩 6 克。
案評:此病蓋就說所謂鼻淵,或謂之腦漏。原南陽叢桂亭《醫事小言》雲:
“腦漏者,非鼻病也,是膿作于頭腦中,由鼻漏下。其人當頭痛隱隱。泪膿交出。
若鼻淵亦與是病同因,證同而輕重异。病由風寒者爲多,方用葛根湯加辛夷有
效。,,(謝誦穆原文)
【按】本案患者鼻塞出黃濁腥涕,當屬鼻淵病風寒化熱之證。陸氏以葛根、
麻黃、桂枝、生甘草、赤芍等藥組成葛根湯,解表發汗。透邪外出;辛夷乃通鼻竅,
療鼻淵之要藥;前胡、桔梗、黃芩等藥,和解少陽,清宣透熱;赤茯苓、苡仁,健
脾利濕。諸藥合奏解表透邪、清熱利濕之功效。故此案最後自注曰:“藥後大效,
黃濁涕逐漸减除。”

鼻窒
馬先生(外治方)
初診 初起傷風多涕,今涕已少,惟鼻不通利,不聞香臭。偶步行勞動,則乍
有知覺,旋又塞。西醫診爲茸鼻,今試外治。
枯礬 6 克,藜蘆 3 克,細辛 6 克,辛夷 4.5 克(炒黑),南瓜蒂 4.5 克,牙皂
4.5 克(炙,存性)。
上共研細末,入梅片二分,再研勻,入磁罐勿泄氣,時時作爲鼻烟搐鼻,臥
時尤宜多搐,有多涕出勿怪,不可內服。
案評:此病竟以外治而愈。(謝誦穆原文)
【按】茸鼻:大致相當于現在的慢性鼻炎、鼻部粘膜增生等病症。
枯礬:又名煆白礬。取揀淨的白礬,置砂鍋內加熱溶化幷煆至枯乾,取出。
酸澀,收斂;功能消痰,燥濕,解毒,殺蟲,可去鼻中息肉。
此案患者因外感而致,現鼻涕已少,但鼻不通利,不聞香臭,陸氏述西醫診
爲茸鼻,茸鼻一詞現已不用,據筆者考證大致相當于現在的慢性鼻炎、鼻部粘膜增
生等病症。中醫辨證爲鼻窒之鼻竅瘀滯證,治當通竅除滯。此病內服藥效相對緩慢,
陸氏用外治之法。方中枯礬收斂去毒,祛瘀生新,可除鼻中息肉,乃是主藥;藜蘆
有毒,涌吐力强,可去惡瘡、鼻息,爲主要輔藥;辛夷、細辛二藥,辛溫宣肺,解
表通鼻竅;南瓜蒂清熱消腫,去癰毒、疔瘡,此處陸氏用以消鼻中壅滯;猪牙皂角
祛痰開竅,散結消腫。
以上諸藥皆性味較爲猛烈之藥,有些還有毒性,臨床常用于外治,陸氏將其
用于作爲鼻烟搐鼻,也是在前人經驗上的升華。諸藥合奏通竅消毒、散結消腫之功
效。患者後外治而愈,本案體現了陸氏臨床的機變,在不適宜內服治療的情况下,
多法多途徑進行治療。本方對臨床上慢性鼻炎、鼻息肉、鼻部粘膜增生等病症的治
療皆具有參考意義。

疝氣
龐世兄
初診 自覺腹左有物下墜,平臥則起,行立則又墜,此尚未至赫尼亞程度,不
過腸下垂症耳。久不已,阻礙消化,須用軟布扎腸下部,兜起腸。服補氣生肌之藥,
使腸系膜豐滿,以維繫之。脉太遲細,舌苔紫膩。腸胃小有積滯。
生芪 18 克,黑附塊 4.5 克,太子參 9 克,生薑銅元大三片,當歸 6 克,穀
麥芽各 9 克(炒),升麻 3 克,白芍 9 克,川連 1.5 克,炙草 3 克。
【按】赫尼亞,即疝氣。患者自覺左腹有物下墜,平臥則起,行立則又墜,
乃是小腸疝氣的初期,陸氏認爲當屬腸下垂症,中氣不足證。治當服補氣生肌之藥,
使腸系膜豐滿,則能維繫小腸不致下墜。陸氏以補中益氣湯加减,方中太子參、黃
芪、升麻、炙甘草、當歸,組成减味補中益氣湯,升提中氣,補益氣血;黑附塊辛
溫大熱,溫陽助氣之升提上行;生薑、白芍、川連、穀麥芽,調和營衛,除胃腸積
滯。諸藥合奏益氣升提,健脾消積之功效。
湯男
初診 小腹痛牽連腎,本是所謂寒疝,寒冷則發,勞亦發,須自慎,勿受冷勿
太勞力。
茴香 6 克,烏藥 6 克,延胡 4.5 克,金鈴肉 9 克,柴胡 6 克,桂枝 6 克,當
歸 6 克,山楂 9 克,黑附塊 4.5 克。
二診 頽疝服藥後已不痛,但未收縮如常,可用外治。
雄黃 30 克,甘草 21 克,明礬 60 克,
上藥煎濃湯時時熏洗。
【按】患者小腹痛連及腎,遇寒則發,勞累亦發,當屬疝氣之寒凝氣滯證。
治當溫陽行氣。陸氏以黑附塊、桂枝二藥,溫通陽氣、散寒祛濕、行氣止痛;川楝
子、茴香、烏藥,行厥陰經過小腹,理氣通絡止痛,乃疝氣之常用藥組;延胡索、
柴胡,行氣解鬱止痛;當歸、山楂,活血消積、祛瘀止痛。二診雖已不痛,但仍未
複位,陸氏以溫陽殺蟲、消炎退腫的雄黃;和中緩急的甘草;收斂固澀、解毒殺蟲、
燥濕止癢的明礬;三味同煎外用熏洗,取收斂固澀、溫陽去毒、緩急止痛之功效。
此案以外治熏洗收功,多管齊下值得學習。
馬男
初診 疝氣發作,腹中跳動不可耐。脉遲,舌上白苔。
柴胡 6 克,桂尖 4.5 克,延胡 4.5 克。川楝子 6 克,茴香 4.5 克,楂炭 9 克,
黑附塊 6 克,良薑 3 克,煆牡蠣 30 克。
二診 疝痛减而未盡,腹中仍有跳動,脉遲弱,舌白胖有積苔,消化不良故也。
黑附塊 9 克,太子參 9 克,良薑 3 克,制香附 9 克,淡吳萸 4.5 克,炒烏藥
6 克,延胡 6 克,川楝子 4.5 克,茴香 4.5 克,煆牡蠣 30 克。
三診 疝痛已止,自訴腹肌有塊,其實非塊,特攣急耳。
白芍 15 克,桂枝 4.5 克,太子參 9 克,生黃芪 9 克,當歸 9 克,黑附塊 6
克,良薑 3 克,延胡 4.5 克,川楝子 6 克,茴香 4.5 克,炒烏藥 3 克,炙甘草 3
克,楂炭 9 克,生薑 4 片,紅棗 4 枚,膠飴 1 小杯。
四診 疝痛全止,攣痛亦瘥,脉仍太細弱,前方中肯,再加强心。
西洋參 6 克,遠志 6 克,生芪 6 克,白術 9 克,良薑 3 克,白芍 12 克,桂尖
4.5 克,楂炭 9 克,仙靈脾 9 克,炙甘草 3 克,生薑 3 片,紅棗 4 枚,膠飴 1 小杯。
【按】中醫認爲,疝氣病是由于小孩發育不健全,或者成年人體質虛弱,中
氣不足,寒氣、濕氣、濁氣、怒氣乘虛進入導致氣血運行受阻不暢滯留,氣機不暢
是其病機核心。本案患者疝氣發作,腹中跳動不適,脉遲,也應屬疝氣病,肝氣鬱
結,氣機不暢證。陸氏以柴胡、延胡索、川楝子、牡蠣、山楂炭,行氣舒肝,散結
止痛;桂枝尖、小茴香、黑附塊、高良姜,溫陽散寒,理氣止痛。
二診痛减,脉遲弱,當屬消化不良,治當溫陽行氣,健運脾胃。陸氏在續用
前方的基礎上,加太子參益氣健脾;制香附、烏藥、吳茱萸,行氣舒肝,調達氣機,
解肝氣之不舒。三診,痛止,腹中有攣急。治當辛甘緩急。陸氏以黃芪建中湯爲主
方治之。方中倍用白芍,緩急止痛;加飴糖甘緩和中;黃芪益氣健脾;其餘桂枝湯
方藥調和營衛,緩急止痛。再加延胡索、川楝子、小茴香、烏藥等行氣舒肝止痛。
四診疝痛全止,腹中攣急也好了,但脉仍細弱,在前方基礎上加陸氏認爲“强心”
的西洋參、遠志,和具有補腎溫陽作用的仙靈脾。諸藥合奏健脾益氣,補養氣血的
作用。

膏方
鄔先生 十二月十二日,向苦肩背强痛,治之已痊愈。今惟髖骨部或時少不活
絡而已。勞心階級用腦太多,睡眠不能甚酣,醒起後往往罷倦。每人冬,又常疲咳。
大便比較難。舌不紅,根有膩苔。血壓稍高。脉弦而短。膏方擬補腎爲主,即增加
內分泌,而養血輔之,兼治咳,健胃腸。
淡蓯蓉 150 克,棗仁仞克(研),生熟地各 150 克,五味子 30 克,枸杞子
120 克,遠志 90 克,延胡 60 克(炒),姜夏 120 克,制首烏 150 克,當歸 90 克,
川楝肉 90 克,紫菀 120 克,綿杜仲 120 克,生芪 180 克,柴胡 60 克,杏仁 120
克,懷牛膝 210 克,白芍 90 克,乾薑 30 克,葛根 90 克,枳實 60 克,竹茹 90
克。
上藥皆選道地,煎成去滓。加冰糖 240 克,、真阿膠 90 克,、龜版膠 30
克,、鹿角膠 60 克,文火收膏,磁罐貯,每日晚開水沖服一小匙。漸加至一匙,
若感冒則暫停。
【按】本案乃是膏方醫案,冬令進補吃膏方,是上海地區一個養生傳統。患
者原有肩背强痛,現已愈,但髖骨活動不利索,且用腦過度,夜寐不酣,神疲乏力,
入冬易發咳嗽,大便不暢爽,舌根有膩苔,血壓稍高,脉弦而短,當屬肝腎兩虧,
氣血不足,脾濕內蘊之證。治當滋補肝腎,益氣養血。陸氏以枸杞子、延胡索、川
楝子、柴胡、白芍等藥,舒肝氣,養肝陰;淡蓯蓉、制首烏、當歸,益精血,調大
便;棗仁、遠志,化痰安神;生熟地、杜仲、黃芪、懷牛膝等藥,益氣養血、補益
肝腎;五味子、半夏、紫菀、杏仁、枳實、竹茹、乾薑,化痰止咳,溫肺化飲;稍
加葛根降血壓,通經絡預防肩背痛的復發。後入的膠劑中,陸氏選擇的是滋陰養血
的阿膠,凉血滋陰的龜版膠,溫腎益精的鹿角膠,再加甘緩和中的冰糖,諸藥合奏
滋肝益腎、補氣養血、健脾化濕的功效。
周太太 十二月十五日,向病肝胃氣痛,發作反復。近治之已不發。但神經衰
弱,血壓高。見風證,將寐時,手抽掣,額上麻痹。大便向來難,胸微悶,入冬見
咳,稠痰中稍帶紫血。脉弦微勁,舌苔白厚微幹。今當平血壓,祛風養血爲主,健
胃以防痛發爲佐,兼顧咳痰盜汗。
炒潞黨 60 克,生芪 15 克,生熟地各 150 克,杭菊 60 克,生白術 60 克,浮
小麥 15 克,懷膝 240 克,柴胡 30 克,棗仁 90 克(研),當歸 90 克,蘄蛇 60 克,
制香附 45 克,遠志 60 克,川芎 45 克,防風 45 克,枳實 60 克,煆牡蠣 240 克,
白芍 90 克,獨活 30 克,薤白 60 克,竹瀝半夏 120 克,良薑 45 克,紫菀 60 克
(炙),款冬 60 克(炙),杏仁 90 克,炙蘇子 60 克,焦山栀 90 克。
上藥選道地,煎成去滓。入冰糖 240 克、真阿膠 120 克,文火收膏,將起鍋
時,加砂仁末 30 克,上好肉桂末 15 克,攪勻,磁罐貯。每早開水沖服一匙,感
冒則暫停。
【按】患者素有胃病,經陸氏治療已不發作。現神經衰弱,血壓.高,臨睡前
手抽掣,額上麻痹,說明患者有肝風內動之象;大便難,胸微悶,咳痰帶血,且有
盜汗,反映患者還有肺衛不足,痰濕內盛的情况。治當“平血壓,祛風養血爲主,
健胃以防痛發爲佐,兼顧咳痰盜汗”。
方中以杭白菊、蘄蛇、煆牡蠣,平肝息風止驚;黃芪、白術、防風、黨參、
浮小麥,組成玉屏風散加味,健脾益氣,顧護衛表,止盜汗;生熟地、懷牛膝、當
歸、川芎、白芍,組成加味四物湯,養肝腎,益精血;柴胡、制香附、棗仁、遠志、
焦山栀,合白術、當歸、白芍等組成丹栀逍遙散加减,舒肝解鬱,清肝安神,防止
肝逆犯胃之胃痛再度發生,幷助患者睡眠安穩;枳實、薤白、半夏、紫菀、款冬花、
杏仁、蘇子,組成枳實薤白半夏湯加味,化痰止咳,行氣降逆;另加高良姜溫胃止
痛;獨活祛風通絡。後入的膠劑中,陸氏選擇的是滋陰養血的阿膠;幷另加溫胃助
運的砂仁、肉桂二藥的粉末入膏。諸藥合奏養肝腎,息內風,舒肝鬱,健脾胃,化
痰濕,止咳嗽,斂盜汗的功效。
吳先生
記憶力弱,時時眩暈。夜不能寐,寐則斷齒,或覺心悸。又有口氣,每病必
見腸胃證。今大便硬而難,先是多遺泄,今頗瘥。面皮微黃,但不贏瘦。脉甚沉細。
舌胖苔少。此腎虛血少,且有慢性胃病。
制首烏 120 克,生西芪 240 克,竹茹 90 克,枸杞子 120 克,炒潞黨 90 克,
牡蠣 240 克(煆,打),金狗脊 90 克(去毛),川連 150 克,棗仁 120 克,綿杜仲
90 克,乾薑 30 克,遠志 90 克,生熟地各 150 克,姜夏 120 克,蔞仁 120 克,
當歸 60 克,枳實 60 克,知母 90 克,龍眼肉 120 克,雲苓 120 克。
以上廿一味,濃煎去滓。入冰糖 240 克,、真阿膠 120 克,、龜版膠 60 克,
文火收膏,磁罐貯。每早空腹開水沖下一小匙,漸加至一大匙,感冒則停。
【按】本案患者記憶力差,時時眩暈,乃是腎虛腦海空虛所致;夜寐差,覺
心悸,乃是心血不足之象;大便硬且難下,還有口氣,乃是脾胃不健所致。綜合來
看,患者是腎精虧虛,脾胃不健,心陰不足之證。法當補腎添精,健脾養血。方中
用歸脾湯爲主方,黃芪、黨參、當歸、茯苓、遠志、龍眼肉、棗仁、牡蠣,組成歸
脾湯加减,益氣補血,健脾安神;制首烏、構杞子、金毛狗脊、杜仲、生熟地,補
肝腎,益精血;竹茹、川連、半夏、瓜蔞仁、枳實、知母、茯苓、乾薑,組成溫膽
湯加减,和胃化痰,安中療腸胃。後入的膠劑中,陸氏選擇的是滋陰養血的阿膠;
凉血滋陰的龜版膠;再加甘緩和中的冰糖,諸藥合奏補腎益精,益氣養血,健脾安
神之功效。
吳太太 一月十五日
鹿胎一具,雲茯神 150 克,首烏 120 克,水蛭十頭,歸身 120 克,綿仲 90
克,苡仁 180 克,黑附塊 60 克,川芎 45 克,生芪 150 克,桔梗 60 克,炙草 30
克,白芍 60 克,懷膝 60 克,枳實 90 克,川斷 60 克,生地 240 克,虻蟲三十枚
(去翅足)。
【按】本案原文即無病情記載。此案僅有膏方,而缺病情資料,根據陸氏處
方用藥,推測患者是精血虧少,瘀血內阻之證。方中水蛭、虻蟲,通經下瘀血;鹿
胎、首烏、杜仲、附子、黃芪、川斷,溫養補虛,填充精血;生地、白芍、當歸身、
川芎、桔梗、懷牛膝、枳實、炙甘草,取血府逐瘀湯之方意,合水蛭、虻蟲之力,
攻下逐瘀,通經活血.養血補虛;稍加苡仁健脾利濕,增加脾胃運化之力。諸藥合
奏養精血,逐瘀血,祛瘀生新之意較爲明確。
【小結】
謝誦穆先生說:“隆冬至,恒多人就醫疏膏方。冬令服藥膏,爲國人習慣,
錄其一首,以見膏方配製之法度。”(《中醫新生命》編者按)
冬令進補,上海及周邊江浙一帶有服食膏方的習慣,歷史由來已久。民國時
期多爲達官貴人、富商巨賈、社會精英的專利,而如今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
成爲上海冬季的一大養生時尚。通過以上四則醫案可以看出,陸氏膏方在延續傳統
膏方補腎養血,療身體虧虛的基礎上,又有自己的特色,筆者總結如下,僅供參考。
首先,陸氏幷不是一味蠻補,在用熟地、制首烏等的同時,也用當歸、川芎、
牛膝等相對較通達的補藥,有時更加柴胡、制香附、川楝子等疏肝理氣藥物。
其次,對于脾胃的補益,陸氏不僅僅用黨參、白術、黃芪之類的藥物,也很
注意用化痰助運的藥物,苡仁、竹茹、枳實、半夏、瓜蔞、紫菀、款冬花等一般膏
方不太常用的,補益力弱,主要以健脾化痰去濕爲主藥物的運用也是陸氏膏方的一
大特色。
第三,根據患者實際情况辨證用藥。第四則醫案雖然沒有病情介紹,但是通
過陸氏用水蛭、虻蟲和血府逐瘀湯就可以知曉,患者是有經血不調,瘀血內阻情况
的,在這種情况下,陸氏幷未因循守舊,而是放膽用這些攻下逐瘀的藥物,幷加以
溫養精血的藥物。

附一 陸淵雷大事年表
1894 年出生于江蘇川沙縣(今上海市浦東新區)
1906 年就讀于松江中學。
1912 年就讀于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師從朴學大師姚孟醺。
1914 年執教于武昌高等師範學校。
1919—1925 年先後執教于南洋商業專門學校、江蘇省立水産學校、國立暨南
大學、南京國學專修館、上海國學專修館、正風中學、持志大學等,講授天文、航
海、國學等課程。
1925 年惲鐵樵創辦醫學函授學校,陸淵雷拜惲爲師,協助辦校。又師事章太
炎學習古文學及中醫基礎,深得兩名家之教益。
1927 年先後在上海多家善堂從事臨床工作。
1928 年任教于上海中醫專門學校、上海中國醫學院。
1928 年在《新聞報》發表了《日本人研究中醫藥之趨勢》一文。
1929 年 2 月發表《西醫界之奴隸派》,被稱爲抨擊西醫的重拳,文字尖刻,
對餘雲岫等人大加攻擊和譏諷,此文被認爲是中醫界反擊文字中的最高峰。
1929 年與徐衡之、章次公等創辦上海國醫學院,以“發皇古義,融會新知”
爲院訓。任教務長。
1931 年自編教材《傷寒論今釋》《金匱要略今釋》整理出版。
1931—1934 年任中央國醫館學術整理委員會委員。
1932 年應各地學者之請,主辦函授教育。其遙從弟子,遍及大江南北,著名
的有上海姜春華、北京岳美中等。
1934 年創辦《中醫新生命》雜志。對促進中醫學術交流貢獻頗大。
1940 年是年 5 月《傷寒論今釋》經訂正再版;10 月《金匱要略今釋》訂正
再版。
1950 年受特邀出席全國衛生會議,主辦中醫進修班多期。
1952 年在上海市衛生局領導下,籌設中醫門診所,爲上海市第一個市立公費
中醫醫療機構。
1954 年當選爲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上海市衛生局中醫顧問、上海市中醫
學會主任委員、上海醫學科學研究委員會附一陸淵雷大事年表副主任委員等職。
1955 年 6 月 1 日陸淵雷先生因肺氣腫導致的心臟衰竭病逝于上海市華東醫院,
終年 61 歲。
附二 主要參考書目
[1]謝誦穆編.《中醫新生命》雜志,民國二十五年.
[2]周耀輝,楊劍兵.近代江南四家醫案醫話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
獻出版社,1998.
[3]上海市中醫文獻館.百年百名海派中醫.內部資料
[4]金。成無己注.注解傷寒論(第 2 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
[5]陸淵雷.傷寒論今釋[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6]陸淵雷.金匱要略今釋[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
[7]祝味菊述,陳蘇生記.傷寒質難[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
[8]陳熠.陳蘇生醫集篡要[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4.
[9]陳熠.中醫臨床家陳蘇生[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