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88

[General Information]

书名=中国大地的变迁 基思・布广南著;连星火译  19
75
作者=
页数=1000
SS号=
DX号=
出版日期=
出版社=
封面页
书名页
版权页
前言页
目录页
第一章 导言:‘用他们自己的力量开辟江山……
第二章 中国土地的据有
    透视
    开始
    在形成上的影响力
    中国立国时的一些事故
    ‘黍稷茂止’
    新作物和新土地
    最近一百年
    当今人口的分布
    型式的稳定性
第三章 中国民族的一致性和多样性
    ‘穷困的国度’
    各阶级的情况
    语言和文化的分布状况
    少数民族政策:还旧债
    少数民族学院
第四章 中国土地的多样性
    从黄河到西域和南粤
    金桃和朱雀
    中国四大部分:结构和地面
    从恒署到常冬:气候的多样性
    沙漠和寒森林,草原和丛林:土壤植被综合体
    瘟疫、害虫和寄生虫:生物环境
第五章 中国的落后与发展
    世界的背景
    新瓶装旧酒:在中国的西方与苏联的发展模式
    中国的道路
    中国实验的教训
第六章 人民公社的起源
    背景
    环境问题
    农地改革:它的种类和中国样板
    ‘万里长征第一步’
    人民公社:诞生与演变
    公社:八年的发展
    公社:1966年(a)改造农村生活的社会结构
    公社:1966年(b)工资
    公社:1966年(c)资源的分配
第七章 数个特选公社微地理的对比
    背景
    首都附近的农业:北京市
    改造黄土地带:陕西的两个公社
    长江三角洲的精耕多种农业:江苏两个公社
    蔬菜种植和工业:上海市郊
    争低地和夺高山:广东的三个公社
    简短的回顾:八年前的公社
    选样的限度:一些评语
第八章 中国的农业区域
    一种先驱的分类——巴克分类法
    关于战后划分中国农业区域的说明
    走向农业区域的科学划分
    对于区划系统的意见
    附录:中国农业现状区划系统(草案)
第九章 中国的农业生产
    透视
    农村发展的背景
    农业生产的提高
    ‘大跃进’以来的农业生产
    附录一:1966年的一些农业数据
    附录二:关于中国输入谷物的说明
第十章 工业部门
    起点
    新工业蓝图的设计
    工业化的条件
    前夕:对‘大跃进’前工业发展的评价
    ‘大跃进’
    ‘跃进’的教训
    中国的工业经济:它的空间布局
    中国的工业经济:产量与前途
    统计黑暗中的一些摸索
    ‘两条腿走路……’
第十一章 运输和中国生活空间的整体化
    透视
    运输工业: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
    铁路:‘钢网’
    公路和水道
    空中航线:缩短距离
第十二章 人口:地区分布
    乡村地区
    乡间型态的改变
    市集社区和人民公社
    城市
    都市人口的膨胀
第十三章 中国:人口过剩还是人口不足?
    观点
    1953年人口调查:歧异这点
    人口的革命:历史的背景和决定因素
    一些经济含意
    ‘计划生育’还是‘自由放任’
    未来
第十四章 对中国知识资源的重新估价
    一些配景
    奠立基础
    趋向社会主义教育的新观念
    半工半读学校:教育的‘两条腿走路’
第十五章 总结:‘待尘埃落定之后……’
附录:中国环境的基本单位
参考书目
地图与图解
    【a】人类背景
    1 中国文化的摇篮地区
    2 早期中国文化年代的和区域的型态
    3 东亚早期人口迁移的动向
    4 主要经济区
    5 三国时代的中国
    6 1787年的人口分布
    7 1953年的人口分布
    8 1850至1953年的人口改变
    9 华北华南人口平衡的长期变化
    10 汉族的分布
    11 汉族的方言
    12 主要的种族区域
    13 特选的少数民族
    14 云南西南的地势和种族分布图
    15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与其南邻的交接区
    16 中国的行政结构
    17 丝绸之路
    18 南粤
    【b】自然背景
    19 中世纪中国人所知的中国
    20 中国四大部分
    21 地势的主要轮廓
    22 主要的结构组成
    23 地表地质
    24 地表沉积的主要地区
    25-30 中国画家眼中的本国自然地理
    31 中国东部气候环境的一些因素(一)
    32 中国东部气候环境的一些因素(二)
    33 中国的季节
    34 中国植被土壤区域
    35 北部和中部植物与土壤的垂直区分
    36 土壤的分布
    37 黄河中游的土壤侵蚀
    38 流泄情况
    【c】经济发展
    39 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关系
    40 第三世界和第四世界
    41 典型的发展不足国家的经济图型
    42 革命前情况的模式
    43 1958年人民公社的初期分布
    44 公社大小的差异(按区域分)*1958年
    45 访问过的公社位置
    46 北京市郊公社
    47 陕西黄土地区的公社
    48 华山人民公社(一)
    49 华山人民公社(二)
    50 中国东部的农业区域(根据巴克)
    51 主要作物群
    52 划分中国农业区域的几个阶段
    53 东部的农业区域
    54 主要水利工程
    55 主要种植防风林地区
    56 数种农作物的北进
    57 1957年粮食作物生产分布情况
    58 中国农村和城市生活的相互渗透
    59 主要经济区域
    60 工业化的阶段(一)
    61 工业化的阶段(二)
    62 1960年前后的工业能力(以省为单位)
    63 1960年前后的工业能力
    64 轻工业:1960年前后的能力
    65 石油工业
    66 中国的钢铁工业
    67 工业化程度
    【d】交通与人口的格局
    68 经济的整体化:1949年和1963年铁路
通达地区
    69 中国铁路系统(六十年代中期)
    70 公路和水道(六十年代初期)
    71 经济的整体化:六十年代中期铁路、公路及空
中航线可到达地区
    72 1960年的中国航空网
    73 四川市集区域的空间与时间分布
    74 1958年湖南现代化的各区
    75 1953年主要城市
    76 1953年其他城市
    77 百万大城(六十年代初期)
    78 北京
    79 北京地区的交通
    80 近几世纪的人口增长
    81 人口结构的对比
    82 中国知识资源的发展
    83 中国自然区域
    84 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单位
表格
    第一表 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
    第二表 十七世纪至下九世纪间的水旱灾次数
    第三表 六十年代世界财富的分布
    第四表 某些公社的总收入和工资分配:1966年
    第五表 某些公社的资源分配:1966年
    第六表 主要农业区域的指标
    第七表 农业区域的等级
    第八表 主要农业区域的特性
    第九表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造林面积
    第十表 1949-1960年的农业生产
    第十一表 1957-1966年(西方估计)的粮
食产量
    第十二表 1961-1966年的谷物产量估计
    第十三表 生产品与消费品
    第十四表 预算收入的来源
    第十五表 1952-1957年数种工业部门的产

    第十六表 1953-1957年各工业部门平均年
增率
    第十七表 人口密度与市集面积
    第十八表 中国人口的增长(只包括大陆)
    第十九表 专业部门的高等教育(1960年)
    第二十表 工科与农科的学生人数
附录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