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五彩论坛 0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13
∙1

隔 岸 的 凝 视
———论黄碧云小说中大陆意象的变迁及原因
刘 熹
0世纪8
  摘要:黄碧云的写作始于2 0年代‚其写作见证了“九七”回归前后的香港意识
转变。黄碧云作品中的香港意识和“九七”回归已经有过讨论‚但少有论者注意到黄碧云
小说里对于大陆的想象和叙述。本文便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黄碧云作品中对中国大
陆的叙述与变化:从想象的角度塑造大陆(回归前)到从情感的角度描绘大陆(回归后)‚并
在这个变化里探询九七前后香港社会及意识的变迁‚以及“文革” 这一事件在黄碧云小说
中所承担的近乎创作动力的表现和原因。
关键词:黄碧云小说 大陆想象 香港意识 文革意象
I2
中图分类号: 0
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8—0
163(2
013)1—0
061—0
5
DOI 编码:
10.
396
9/j.
issn.
100
8—0
163.
201
3.0
1.0
15

  1997对于香港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间标 三个主要人物展开。陈路远是文革当中的红小兵‚
识‚刘登翰在《 香港文学史》里提到: “(“九七”回归) 向东在文革时还处于自己的幼年时期‚而七巧用她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也是百年多来香港 的一生来经历了文革‚她是文革的承载者。三个层
最大的一次政治变革‚ 不能不在香港社会和世界上 次被作者很巧妙地用凶杀案联系在一起:陈路远虽
引起巨大的震动。一时间‘九七’成为香港政治、经 然在文革后成为了法医却始终藏有嗜血的念头‚并
济、文化各界热切关注的焦点。 ” [1] 香港作家黄碧云 杀害了曹七巧;向东则是一起自杀案的死者‚恰好
1
987年出版了首部作品散文集《扬眉女子》‚此后 由陈路远为向东验尸‚正是在向东的照片里陈路远
1
991年至2 0
04年期间‚黄碧云相继出版了小说集 看到了曹七巧‚原来向东一直用相机镜头窥视七
《其后》、《温柔与暴烈》、《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 巧;而这些照片引发了陈路远的杀意。《双城月》真
《七宗罪》、《突然记起你的脸》、《烈女图》、《媚行 正的主人公是曹七巧‚她身上承载着中国的近代
者》、《十二色女子》、《无爱纪》、《血卡门》、《沉默。 史‚
也正是她展现了黄碧云对大陆的近代史建构。
暗哑。微小》、《 我们如此很好》、《 后殖民志》。值得 黄碧云意图通过一个女人的经历勾勒中国近代史
注意的是‚ 黄碧云的创作贯穿自回归条例签署到香 的企图投射在七巧浓墨重彩的情感经历上。从父
港平稳回归这一完整周期‚ 而其严肃的创作用心使 亲、长安到李一进、
刘副官最后到涓生‚七巧试图依
她的文学创作成为研究香港社会在这个特殊时期 赖的男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身份暗合了中国在那
变迁过程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基于“九七” 回归这 个时期的政权转移:军阀、
国民党、共产党。
个时间年限‚ 黄碧云的文学创作可粗略划分为回归 如果说黄碧云在《双城月》里用曹七巧的女性
前与回归后。本文拟对比分析这两个时间段里黄 历史经验暗喻新中国的成立史‚从政权迁移这个角
碧云作品中大陆形象的变迁探讨‚ 政治变化与社会 度探讨中国大陆上层建筑浮沉‚那么同样对于这段
转型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历史有所集中展现的《丰盛与悲哀》则是从大陆普
一 通人的视角出发来描绘这段历史。这部同样涉及
《双城月》和《
丰盛与悲哀》是黄碧云“ 九七” 前 了相关历史时间的《丰盛与悲哀》重在刻画普通百
文学创作中集中描写大陆的两部作品。以广州为 姓的日常大陆生活。《丰盛与悲哀》通过一个导演
故事发生地的《双城月》有三个叙述层次分别围绕 到上海来拍摄一部关于上海的电影为叙事线索‚借

·61·
助电影脚本与拍摄情节的交错叙述形成相互照应 《双城月》和《丰盛与悲哀》‚正是黄碧云建立在新的
的二元结构。文本结构分为本事、开场、导演独白 想象维度之下对个人与历史的尝试性书写。正是
和演员独白‚ 而关于上海的新中国成立史的叙述便 这个初衷使黄碧云此一时期的大陆书写呈现疏离
是电影本事里的主要内容。 状态‚ 而这个疏离感表现在叙述方式和内容两个方
董启章曾经说过‚ 黄碧云的历史观总是与爱情 面。
观连接在一起的。七巧一次一次的转身投靠暗合 就叙述方式而言‚ 虽然曹七巧是《 双城月》的女
了历史的进程‚ 黄碧云不仅在七巧身上有意探索个 主人公‚ 但曹七巧在文本里的登场却是通过向东的
人与历史间不可知的连接‚甚而在《丰盛与悲哀》 相机镜头‚ 七巧暗合了新中国成立史的一生是在向
里‚黄碧云更是将她的想法明明白白告诉读者: “如 东的镜头里拉开了序幕。而《 丰盛与悲哀》里占据
何抵受历史与爱情的诱惑。 ” 于是‚活在“自己天空 绝大部分篇幅的赵眉与幼生坚如磐石的牵绊‚也仅
下的‚ 历史与爱情‚不存在‚也与他们无关” [2] 的赵 仅是导演一手编导的剧本‚ 是摄像机镜头下的虚拟
眉和幼生‚ 如七巧一般模模糊糊闯入了历史和个人 故事; 在导演独白部分镶嵌的题目“电影就是电影”
不可知的未来。在《 双城月》里‚ 黄碧云对中国大陆 也表明了赵眉与幼生在新中国成立史里所经所想
历史的展现‚体现在七巧每一次人生的转折上;而 所思所感的虚构性。黄碧云将自己的大陆故事放
《丰盛与悲哀》中的历史印记‚ 黄碧云把它们标示在 在镜头下进行描写‚ 一方面增加了文本结构的丰富
了赵眉与幼生三次的悲欢离合里。事实上‚黄碧云 性‚另一个方面也折射出黄碧云此一时期面对大陆
以赵眉幼生恒定不变的日常生活反衬政治层面的 这个客体时的疏离心态‚ 镜头的设置使黄碧云的大
动荡‚以普通人的视角来勾勒新中国成立史‚无形 陆描绘呈现出距离感。
中同《 双城月》形成参照。无论是如七巧般如此刻 黄碧云在文本内容建构方面的疏离感比较隐
意并且努力地为自己的人生进行选择‚做出改变‚ 秘‚为了更直观地解析黄碧云在作品内容里传达的
还是如赵眉幼生般‚ 仅仅随着历史社会的流向抓住 距离感‚ 笔者在这里将《双城月》与大陆的经典文本
自己能够掌控的人生‚他们都回到了同样的原点‚ 《青春之歌》作一个比照。
重新开始‚ 仍然是以前的重复;无论是主动地有意 林道静和七巧‚ 她们被设定生活的年代都是革
识地跟随政权的变更‚ 还是被动地在动荡的社会里 命开始之初; 都有不太清白的身世: 一个地主女儿‚
经营自己的人生‚人生的轨迹不曾改变。换而言 一个军阀千金。不过在塑造上‚ 林道静虽来自阶级
之‚黄碧云在这个阶段对于大陆的想象和描绘‚无 成分有问题的家庭‚ 但她本身也同样受到这个阶级
论是对于新中国成立史的构想‚ 还是对于大陆人生 的侮辱和残害‚ 而七巧则在血统上便有罪。所以一
活的理解‚ 呈现一个原点的状态。虽然政权是改变 开始‚《青春之歌》便是一个需要被拯救的女人在新
了‚局势是安定的‚但是生活依旧没有改变也未曾 社会里不断成长的故事‚ 而《双城月》则是一个注定
改变。不管是共产党排除了日本侵略者‚结束了国 了有罪的平凡女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经历的琐碎
共两党的内战‚建立了统一稳定的政权‚还是在中 日子。这样的设定使《 青春之歌》充溢着高昂的激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系列探索‚包括改造、 情‚而《双城月》则为相对冷静的旁观者态度。同一
大跃进、 文革、 改革开放‚人们生活的实质是没有改 个故事截然不同的叙述方式与情感态度‚除了两位
变的。在如此宏大的叙述和描写背后‚黄碧云意图 作家各自生活的时代不同外‚ 也与黄碧云的身份相
用文字去探讨历史和人生、政权和人民的关系‚在 关。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 黄碧云始终是这段历史
她心心念念想要创建一个新中国成立史‚描摹一岸 的局外人: 望和想象是她接近这段历史的唯一方
之隔的大陆人如何生活的场景背后‚ 黄碧云其实与 式。值得注意的是《 青春之歌》里有这样一个思想
大陆的距离非常遥远。 线索‚女主角林道静的选择经历了从余敬唐、余永
黄碧云于创作初期曾在公开场合提到:“ 香港 泽、到卢嘉川、 张华的转变‚亦即从资产阶级到无产
与中国关系越来越密切‚不仅止于经济‚已扩阔至 阶级、 从旧社会知识分子到共产党的转变。而林道
人民之间……一个作家‚一个人‚历史的意识会被 静每一次选择后‚不仅得到了精神上的升华‚其处
唤醒。” [3] 但在经过十多年创作生涯后‚黄碧云却总 境也在不断变好: 从无家可归的出逃女蜕变为在新
结自己 : “写大陆的东西是隔了一层的……但我也 生活中找到自己位置并不断进步的新女性。因为
不介意隔了一层‚ 因为基本上我用我的论述去讲他 在杨沫的心中‚ 共产党的执政是中国历史想要到达
们的东西‚ 并不代表我是他们。 ” [4] 反观上文提到的 的目标。而黄碧云却没有如此的认同感‚她将新中

·62·
国成立史认知为一种单纯的政权变更‚带来的影响 食的金好一家。这些零碎的大陆史实参杂在大
也仅仅是生活方式与话语言说形式的转变。所以 香港史的叙述里‚ 大陆的形象不仅仅是这些人物昙
相对于林道静‚虽然七巧同样辗转在不同身份的男 花一现的故去‚ 更成为黄碧云笔下香港史的潜在背
人之间‚并最后将自己托付给拥有共产党身份的涓 景。不同于黄碧云在“九七” 前直接描绘大陆的作
生‚但她并没有在每一次的转变里获得提升。七巧 品‚ 与香港史交相穿插的现代大陆并非只是想象的
的每一次抉择都受着新生活的诱惑‚只是每一次的 成品‚ 而是一种情感的投射。事实上‚ 黄碧云在“我
新生带来的却是回到起点。这种认知上的截然不 母”的部分特意设置了将大陆和香港相联系的情
同恰恰源自于黄碧云情感上同大陆的距离。 节‚ 这便是银枝和带喜的故事。黄碧云用两个女人
二 之间暧昧绵长的情愫‚ 通过描写她们一生的相遇与
正如许子东在《 1
997年的香港短篇小说》里对 分离以及各自的人生际遇映射了大陆和香港之间
黄碧云另一篇关于大陆的文章《心经》的评价:“ 收 的牵绊。
入本选集的黄碧云的《心经》大胆描写中国新变化 与《双城月》和《 丰盛与悲哀》异曲同工的是黄碧
(港人在内地开厂失火又遇女人等等)‚笔触是一贯 云仍然熟练地运用了她擅长的爱情观与历史观重合
的细柔狂暴‚ 细节画面却比她过去《 双城月》等奇幻 的写法‚ 在银枝与带喜的分分合合间穿插了关于政
怪诞的文革想象要’现实’具体得多。 ” [5] “九七” 回 治分化的隐喻。在此基础上‚黄碧云借着银枝和带
归后‚ 黄碧云对大陆的书写转向了情感的描摹‚呈 喜的左女[6] 身份巧妙地描述中国大陆发生的风风雨
现新的面貌。 雨对香港的影响。她终于不再运用诡异的想象来勾
《心经》创作于1 997年‚另一篇值得我们注意 画大陆的实体‚ 而是以港人的视角来探究大陆对香
的文章《 失城》也在同期发表。香港作为英属殖民 港的影响。黄碧云在《 烈女图》中所描写的大陆仍然
地‚享受着身份模糊带来的自由与逍遥‚中国的传 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事件: 大跃进、三年自然
统文化和英国的西方文明以一种诡秘的融合呈现 灾害、 文革、 以及“九七”回归。对大跃进和三年自然
在港人身上‚但随着陆续发生的1 9
84中英签署回 灾害的展现并非黄碧云着意描摹的。她仅设置银枝
归条例、 中国发表五十年不动摇的申明、撒切尔夫 在那个时刻前往大陆。诡秘的是‚因为香港 食难
人在楼梯间的摔倒等事件使港人开始意识到自己 而去大陆的银枝‚是借着“服务祖国‚无悔青春” 的
的身份问题‚ 外界的突入让港人开始思索自己的归 “港澳台同胞回国建设祖国”机会;而原本是为了觅
属到底是什么、 自己的根到底在哪里。而这些社会 得一口饱饭奔赴大陆的银枝‚却偏偏碰上了大跃进
变化与心理困惑直接影响到香港文学的创作。《 心 和三年自然灾害。如此反讽的笔调自始至终贯穿银
经》创作于1 997年不是一个巧合‚它铭记了黄碧云 枝和带喜的叙事部分:懵懵懂懂在银枝带领下参加
的转变。黄碧云笔下第一次出现了香港与大陆实 工会的带喜‚ 却一直坚持着对这份信念的追求; 一心
质上的接触。黄碧云开始决定放弃她一度保留的 宣扬共产主义信念的李存昱后来却决口不提从前的
距离感‚ 开始从想象中国大陆转入从情感的角度描 事情‚ 只是专心于赚钱; 仔仔细细经营自己人生的张
绘中国大陆。 金发却比带喜更加激进; 银枝和带喜的隐秘恋情‚诉
“九七”之后‚黄碧云陆续写作了 《烈女图》和 说着一生一世的爱恋‚却在“九七”回归时就着纷纷
《无爱纪》。《烈女图》写作于1 99
9年‚这部小说从 落下的毛主席徽章散落一地;为了响应大陆无产阶
女性视角出发‚ 通过三代香港女子的经历展现香港 级文化大革命而发起的香港“六七”暴动‚如此激昂
近百年的历史足迹‚铺叙出从沦陷时期到6 0年代 和热血‚ 而这个打从心底里指认为信仰的活动却在
的暴动再到“ 九七” 回归的乱世浮相‚意图勾勒2 0 时过境迁后‚ 因为置放的假菠萝突然被秘密调换成
世纪近百年来香港社会的变迁。《 烈女图》分为三 真炸弹并将那个途经的小女孩生生地炸为一滩血的
章‚分别是“我婆”、“ 我母” 和“ 你”。黄碧云笔下的 事实面前‚ 变得可笑和失去了理由‚ 甚至成为一生中
香港历史正是由这些琐碎的人与他们生命中经历 最隐秘的疼痛。行文至此‚我们可以理解黄碧云精
的琐碎事件所构成。值得注意的是‚ 黄碧云在跨越 心构建了一系列情爱错位、 时易世变、
物是人非的情
百年的香港历史叙述里有意融入了中国大陆的影 节‚煞费苦心地在大局势的笼罩下描写小人物的琐
像:“我婆”一辈的宋香妹妹宋好在大陆经历了土地 碎生活的目的了:原来她意在探讨大陆的政治局面
改革; “我母” 一代的玉桂因家里在潮州走水货‚亲 对香港社会或隐秘或显明的影响‚探询这一部分港
历了国共两党的斗争; 还有三年自然灾害前往大陆 人对待大陆的情感与“九七”回归的影响。银枝和带

·63·
喜他们正代表了其中一种人群。无论是懵懂的银 描绘的大陆形象相比更加具体‚既不同于 《双城
枝、带喜还是意本如此的李存昱等‚ 他们都和大陆有 月》、《丰盛与悲哀》有意将新中国成立史整部浓缩‚
着最密切的联系即那份情感的认同。这份认同使他 也不似《 烈女图》刻意忽略大陆形象只将笔墨用于
们不仅前往大陆支持建设‚还积极地将大陆盛行的 大陆对香港的影响‚《 无爱纪》中的大陆仅仅局限在
思想在香港传播‚而大陆的政治走向亦成为他们在 一列车厢的空间‚ 时间亦只是停留在文化大革命前
香港活动的指向标。大陆与香港间这种如影随形的 后。黄碧云在这部以描写“九七” 回归后港人生活
关系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 为主题的小说里‚抛却旧日冗长的新中国成立史‚

无爱纪》写作于2 0
01年‚ 黄碧云在其中展现的 只将目光集中在文革这一时间段。
是回归后的香港‚以主人公林楚楚的中年危机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在《 无爱纪》中‚楚楚和绛绿间
线。黄碧云继续用她惯常的手法描写了世间男女的 隐秘的联系亦是黄碧云依旧借助历史和爱情的暧
嗔痴爱怨、 畸情奇恋‚只不过将时间摆在了回归后‚ 昧纠葛来抒发港人回归后对大陆的情感认同。亦
于是对这些情欲爱恨的解读便有了全新的视角。 如她在“九七”回归前一般‚ 从《
双城月》的政治探究
王安忆在《香港的情与爱》里将香港比喻为“是 回归到《 丰盛与悲哀》中对人性本身的猜想‚从《烈
一个大邂逅‚是一个奇迹性的大相遇” [7] ‚而香港 女图》到《 无爱纪》黄碧云的叙述从政治层面回归到
作家黄碧云将大陆和香港暧昧地化为了恋人关系。 普通人的生命。楚楚的一生是被父亲游忧设定的‚
或许在黄碧云的潜意识里香港和大陆之间无法隔 而这个父亲到最后却被证明是没有血缘关系的‚甚
断的联系相较于母与子更像是一对恋人。《烈女 至那段父女相处的亲密无间在摆脱了伦理血缘的
图》完结在“九七”回归当日‚ 而《无爱纪》接续着《
烈 现实看来‚ 竟然是一种最深切绵长无私无求的爱。
女图》的时间开始了港人回归后的故事。同样的方 但是这份爱‚ 却源自父亲在大陆遇见的绛绿。终其
式‚黄碧云用恋爱的情绪来继续勾画回归后大陆与 一生爱而未得的遗憾和悔恨使游忧把所有的感情
香港关系。 都倾注在这个永远都不可能是女儿的女儿身上。

无爱纪》讲述了楚楚在她的中年时期‚同时经 而与母亲共同赋予楚楚生命的男人最后回到大陆
历着父亲的去世和丈夫的离异‚ 承受同女儿之间的 并死于文革。错乱暧昧的身世隐喻了港人的现在‚
隔膜‚自此她重新开始了生命的另一段旅程。而楚 他们的疑惑、 不安和他们对回归母体的期望和迟疑
楚这段新生命的开始‚ 竟然被黄碧云勾画为对过去 都源自对母体本身的未知。与祖国大陆一岸之隔
的解密和颠覆。父亲遗留的信件里原来藏匿着一 的香港虽然没有亲历1 9
49年后的风云变幻‚但这
个名为绛绿的隐秘恋人; 而那栋连母亲白雪都不知 些政治事件以感同身受的情感记忆印刻在港人身
道的小房子住着三个预言者一般的老人;本是为了 上‚而回归使这些潜在的情感记忆浮出水面。这已
解开疑惑的母女深谈‚ 却在母亲追述自己同父亲游 经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改变和影响‚ 还涉及到包括了
忧如何结合时泄露了楚楚并非游忧亲生女儿的事 文化和身份的认同、 血缘和国族的确认等方方面面
实。黄碧云在《 无爱纪》里展现了两个视角:一个是 的因素。其实在黄碧云的笔下‚ 楚楚那种欲迎还拒
从楚楚的眼光来探究她身边的谜团; 一个是从女儿 的寻访自己身份的姿态在在表明了面对回归的复
影影男友如一的言说里‚来解开楚楚这个谜团本 杂心情:无需寻父‚因为这个父的身份已然明确。
身。双重视角构成一个追寻和被追寻的故事‚在追 追寻的过程只是一种心理认同。楚楚最后并没有
寻自己身份的同时又在别人的言说里定义自己的 向母亲询问自己的父亲到底是谁‚ 她转而把心思放
面貌。《 无爱纪》的情节设置‚ 同香港回归后的境况 在了如一身上。寻访身份的曲折告一段落‚楚楚开
是如此契合: 楚楚的困惑和处境竟和回归后的香港 始了对自己的发现‚ 并决定用自己的身份结结实实
有着血肉相连的隐喻‚城市与人都陷入寻根的迷 活一次: 她最后跌入了自己用思念铸成的网‚同如
思。对于根的追寻‚ 于黄碧云笔下的楚楚而言是对 一开始了一段全新的恋情。
于生身父亲的追寻。而随着追寻的深入‚楚楚在父 三
亲的遗物里发现了那个自大陆而来的女子绛绿的 黄碧云的大陆形象书写经历了两个时期:“ 九
身影。绛绿和游忧的爱情由一封封信件构成‚绛绿 七”回归前以臆想的姿态描绘中国大陆的新中国成
在信里倾诉她对游忧的想念‚ 也在信里描绘她自己 立史‚ 平稳过渡后在以描写香港为主题的作品里运
的生活。黄碧云正是借着绛绿的情书将大陆形象 用恋情形式并借助爱欲纠葛来寓意大陆与香港联
呈现。黄碧云在《 无爱纪》中展现的大陆与她此前 系。前期似在描写真实的大陆‚ 但情感上始终呈现

·64·
一种疏离的状态;而后期大陆并非文本的主题‚经 大陆母体的欲拒还迎到已然融入的情感转变‚相应
黄碧云以反思的香港本土视角来描述反而显得真 地‚大陆形象的书写也由瑰丽的想象转变为情感的
实。不过‚ 无论是此前基于想象的塑造‚还是后期 述说; 而黄碧云面对文革时展现出的从集体到个体
从情感上的描绘‚ 黄碧云都将她关注的视角集中在 的反省途径也对应着其笔下大陆形象的变化。文
了文革这一历史阶段。不仅是前期作品里以上层 革已然是黄碧云大陆形象变迁的潜在因素。
建筑的角度来塑造的《 双城月》‚ 抑或是从下层普通 黄碧云不仅仅用文字印证生活、个人、当下的
百姓的角度来描绘的《 丰盛与悲哀》‚ 黄碧云总在文 香港社会‚ 她还用文字来勾勒、阐释、
感知一岸之隔
革这个阶段着墨很多; 后期作品里对于大陆的描绘 的大陆。无论是将大陆作为文本的背景或装饰‚还
更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了文革的历史上:《 烈女图》的 是以新中国成立史作为书写主题的作品‚抑或是以
银枝和带喜是随着大陆文革的动向分分合合;《 无 大陆的生活百态为中心的写作‚ 甚至是用隐喻的方
爱纪》中与楚楚血肉相连的人‚其存在背景都与文 式描摹、 重构大陆与香港之间潜在的亲密联系的作
革密不可分: 淹没在文革洪流里的游忧和绛绿的恋 品‚都是黄碧云用文字进行的关于国族、历史和个
情最后也因为文革而被推向绝境‚ 而母亲的情人也 体的思考。黄碧云的严肃用心和写作天分使她的
即楚楚的生父‚最终结局亦是在文革中被迫害致 作品隐藏有关于香港社会历史性变动的痕迹。考
死。不仅如此‚纵观黄碧云整体的写作‚众多单纯 察黄碧云在“九七” 回归前后对大陆的描绘和建构
以香港或异域为背景的小说都有对文革的描写和 的变迁‚ 从叙述方式与叙述内容两方面对黄碧云笔
想象‚比如《 一念之地狱》中的桂林和李小敬‚在文 下的大陆形象进行分析‚ 所有的思考都指向了黄碧
革时思索着“无论认罪还是不认罪‚结果都一样”; 云对文革的反思与追述。文革这个创作主题潜藏
比如《 爱在纽约》里来自北京的许之行‚其出现总是 在黄碧云的大陆题材后‚成为解读黄碧云‚乃至整
带着文革的伤痛; 比如《战争日记》里 M 的母亲‚也 个香港社会心理变迁的关键词。而黄碧云在文革
是带着文革的背景走入我们的视野。文革如此频 反思中所呈现的直面的勇气以及关于个体与群体
繁地出现在黄碧云各种类型的小说里‚或成为文本 辩证的思考也让这些以大陆为主题的作品成为香
描绘的主题‚或成为人物的一个符号‚是作品人物 港文学史乃至中国当代文学史里不可忽略的组成
一个无法忘怀的过去和性格形成的标识‚或成为小 部分。
说的一个潜在背景。亦如萧宝凤所言:“黄碧云写
作的背景是世纪末的香港‚ 她所关注的焦点则在反 注释:
省中国一个世纪以来革命话题对人性的戕害‚并从 [1] 刘登翰主编:《香港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精神的流亡与形上的困惑方面透视香港的历史命 1
999年版‚第4
01页。
运‚而在书写策略上则有意识地对抗与反转传统的 [2] 黄碧云:《
丰盛与悲哀》‚《十二色女子》‚麦田出
历史 叙 事 话 语、潮 流 的 新 女 性 主 义 与 后 殖 民 论 0
版社202年版‚第2
25页。
述。” [8] 文革这个主题如同死亡、 暴力和乱伦的情欲 [3] 李 国 威、张 焕 聘:《漂 泊 的 年 代———专 访 黄 碧
纠葛成为黄碧云小说创作母题之一。 云》‚《 1
博益月刊》98
9年8月1日‚第2
3、6
3页。

纵观黄碧云的创作历程‚ 其对文革的思考和认 [4] 颜纯钩:《


和黄碧云聊天》‚《文学世纪》第2期‚
2
000年5月‚第2
5页。
知经历了一个由回归前感性认知到回归后理性思
[5] 许子东:《
199
7年的香港短篇小说》‚《香港文学
索的转变。在回归前的散文集《 扬眉女子》和《 丰盛
评论精选香港短篇小说初探》‚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
005
与悲哀》、《 双城月》等以大陆为背景的小说以及《 爱
8页。
年版‚第2
在纽约》、《 战争日记》等涉及大陆的小说作品中‚黄
[6] 左女意指参加左派亲共工会的女子。
碧云关注的是文革现象本身‚ 其间透露的情绪也多
[7] 王安忆:《香港情与爱》‚台北麦田出版社1
994
指向群 体‚甚 至 政 权 的 责 任。而 回 归 后 的 《烈 女
年版‚第1页。
图》、《 无爱纪》不仅将描写大陆的时间范围限定在 [8] 萧宝凤:《
〈媚行者〉的救赎:论黄碧云的〈后殖
文革时间段‚以便更加具体深入地探讨文革‚同时 民志〉》‚《 9
香港文学》第23期‚
200
9年5月号‚第1
1页。
期的散文集《 后殖民志》也展现出黄碧云对于文革
的思考已进入到新阶段‚ 开始反思个体对文革的承 作者刘熹‚女‚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
担。文革意象在大陆形象中的逐渐明晰‚甚至成为
心博士生
黄碧云的大陆想象核心‚ 这一转变伴随着黄碧云对

·6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