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中三/頁 1

閱讀以下文章,然後回答問題。

一 《懷疑與學問》(節錄) 顧頡剛

  「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 ——張載

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証據。事實和証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
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說得如
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己親自去觀察。
做學問也是這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証據; 但如果這種証據有時
候不能親自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了。 

我們對於傳說的話, a 信不信, b 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


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隨
便輕信,便是懷疑的精神,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我們聽說古代有 三皇 五帝 ,便要
問:這是誰說的話?最先見於何書?書是何時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們又聽說
「腐草為螢」,便要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飛動的甲蟲?有什麼科學根據?我們若
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

我們對於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先經過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
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個步驟以後,那本書才是我的書,那種學問才
是我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孟子 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
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就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獲得新
發明,懷疑精神也是基本條件。對於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躲懶。
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做學問。 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
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 。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進步,許多大學問
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鍊出來的。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 戴震 ,幼時讀朱子 的《大
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塾師告訴他《大學》是 周代 的
書,朱子 是宋代 的大儒,他便問宋代 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法國
的大哲學家笛卡兒 也說:「我懷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學就建設在對於萬事萬物的
懷疑和明辨上。一切學問家, 不但對於流俗傳說,就是對於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要
抱懷疑的態度 ,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
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
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來的。不過後來的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
新問題 ,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就停滯了,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為方便擬題,文章內容有所增刪。)

中三/中國語文/第二次測驗/頁二

1、選詞填空 (1 分) *複述

經過_____、_____、_____三步以後,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

2、 根據指示,完成下表。(7 分) *複述+重整
中三/頁 2

引用了哪個古人的話? 由此提出並證明甚麼論 論証手法及好處


點?請分別說明。
文章開頭: 手法:
(1 分) (1 分) (1 分)
好處:
第五段:
(1 分) (2 分)
(1 分)

3、除了上述手法,本文還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指出其中一種,並舉一例說明。(3 分)*
重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據前文後理,在第 4 段a及b位置應填上哪兩個關聯詞語?(2 分) *重整


a_______ b_______

5、請從句中選出運用不當的複句(只須寫出句子號數)(1 分),並將有關用詞修改。(1

分) *重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 6 段句「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就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
獲得新發明,懷疑精神也是基本條件。」這句在文章上的結構上起了甚麼作用? (3 分)
*重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甚麼? (4 分) *伸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三/頁 3

8、承接第1題,作者說要經過這三個步驟後,才能真正擁有學問和知識,否則就是盲從和迷
信,你同意嗎?試配合個人經驗加以說明。(8分) *評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選詞填空:懷疑、思索、辨別 (1 分)

2、 根據指示,完成下表。(7 分)
引用了哪些古人的話? 由此提出並證明甚麼論 論証手法及好處
點?請分別說明。
中三/頁 4

文章開頭:程頤及張載 提出並證明自己的論 手法:引用論證/引證


點:做學問必須要懷疑
(1 分) 法

(1 分) (1 分)
第五段:孟子 好處:用權威性的話
(1 分) 證明「我們要有懷疑精 語,使說理更加深刻、
神,不可盲從」這觀點
透徹、具有說服力,著
力體現理論的力量和文
(1 分)
章的思想深度。(2 分)

3、除了上述手法,本文還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指出其中一種,並舉一例說明。(3 分)

舉例論證(1 分)。
清代大學問家戴震 /法國 的大哲學家笛卡兒 (2 分) 或 對比論證+申述 1 分+2 分

3、 根據前文後理,在第 4 段a及b位置應填上哪兩個關聯詞語?(2 分)
a 不論 (1 分) b 也(1 分)

5、請從句中選出運用不當的複句(只須寫出句子號數)(1 分),並將有關用詞修改。(1
分)第句運用不當的複句(1 分)。「不過」改為「若使」或「如果」(1 分)

6、第 6 段句「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就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
獲得新發明,懷疑精神也是基本條件。」 這句在文章上的結構上起了甚麼作用?試加
說明。(3 分)
這是過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1 分) 過渡句的上半句「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
去妄的必要步驟」,顯然是針對前面 3、4、5 節而言的;過渡句的下半句「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
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則是下文論述的中心。

7、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甚麼?(4 分)
作者要說明「懷疑不僅從消極方面是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立新學說、
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