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5

2021-2022 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试题数:12,总分:150

1.(单选题,3 分)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xǐng)    两栖(qī)    追溯(sù)    人情世故
B.亢(kàng)奋    行(háng)辈 香蒲(pǔ)    渊远流长
C.斡(wò)旋    屹(yì)立 羁(jī)绊    海枯石烂
D.悄(qiǎo)怆    连翘(qiáo) 迁徙(xǐ)    销声匿迹
2.(单选题,3 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奶奶给我缝制了一个小布袋,缝口针脚细密,天衣无缝。

B.他在演讲时目空一切、侃侃而谈,深深地吸引了听众,赢得了阵阵掌声。

C.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D.当优美的旋律戛然而止时,整个晚会现场出奇的寂静,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
3.(单选题,3 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这次新肺抗疫战中,我们再次明了:人类必须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了解自然。
B.表现人性光辉的作品,魅力大多在于其中蕴含的道德力量,而这种力量代表着社会的正能量。
C.读《望岳》,只有理解了作品内容,走进了诗人心灵,才能读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不正之风在作怪。
4.(单选题,3 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这些诗歌分
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官永州期间所写。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
美的语言描绘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C.古人讲究籍贯、姓名、字号,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表明籍贯(常熟);
“王”是姓,“毅”是名,“叔远”是号;“甫”是男子美称,多附于号之后。
D.《回延安》作者是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
如“白羊肚手巾”“羊羔羔”等,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5.(填空题,6 分)默写。
(1)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___ ,(《蒹葭》)
(2)___ ,胡为乎泥中?(《式微》)
(3)___ ,君子好逑。(《关雎》)
(4)土地平旷,___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___ 。(《子衿》)
(6)送别是古诗中的常见题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 ,___ 。”两句,道出了即使
天各一方也难阻隔的深厚友情。
6.(问答题,9 分)阅读《傅雷家书》选段,完成以下题目。
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不
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眼前你感到的还不过是技巧与理想的矛盾,将来你还有反复不已更
大的矛盾呢:形式与内容的枘凿,自己内心的许许多多不可预料的矛盾,都在前途等着你。别
担心,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 perfect
(完美,十全十美)的一天!人生也没有 pertect 的一天!唯其如此,才需要我们日以继夜,
终生的追求、苦练;要不然大家做了義皇上人,垂手而天下治,做人也太腻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内容。
(2)从选文看,如何理解“要不然大家做了義皇上人,垂手而天下治,做人也太腻了”这句话?
(3)有关《傅雷家书》,下列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
A.《傅雷家书》收录了 1954 年到 1966 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长子傅聪)
的家信 100 多封,傅雷教导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B.《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独者,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
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C.傅雷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一生翻译法国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 30 余种,为中法之间的
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D.“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
出来的艺术!其次,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争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
乐!”这段文字中傅雷觉得儿子的成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儿子为国争了光,给别人带来欢笑。

7.(问答题,8 分)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本诗颔联是千古名句,请从炼字角度加以赏析。
(2)本诗尾联是如何抒情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8.(问答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
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
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 ① 。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 ②
跣 ③ 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 ④ 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
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之日,
与石渠同。
由渴 ⑤ 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 ⑥ 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
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选自柳宗元《石涧记》)
【注】 ① 阃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 ② 揭:把衣服拎起来。 ③ 跣:光着脚。 ④
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⑤ 渴:即袁家军渴,永州水名。 ⑥ 百
家濑:水名,在永州古城南二里处。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 可百许头 ___

② 日光下澈___

③ 民又桥焉 ___

④ 道狭不可穷也 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 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
A.乙文中“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B.甲文侧重体现环境的优美,乙文侧重体现水清鱼多的特点。
C.两文均描写了水底的石头,悦耳动听的水声。
D.两文写景时运用了比喻,如:甲文“其岸势犬牙差互”、乙文“流若织文”等。
(4)甲乙两文,都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所作,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品析其情感的共同之处。

9.(问答题,9 分)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废玻璃是一种生活垃圾,它的存在既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增加环境负荷,造成大量的资
源和能源的浪费,又会带来环境污染,还容易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伤害和不便。【A】据
统计,每生产 1 吨玻璃制品,约消耗 700—800 千克石英砂、100—200 千克纯碱和其他化工
原料,合计每生产 1 吨玻璃制品,要用去 1.1~1.3 吨原料,而且还要消耗大量煤、油和电。更
麻烦的是,废玻璃是一种无法通过焚烧、无法在填埋中自然降解且无法采用一般的物理、化学
方法加以分解和处理的废弃物。有研究表明,玻璃及其制品的自然降解时间可长达 4000 年。
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这种降解速度实在是太过漫长。【B】另外,玻璃容易破碎,一旦有人或
动物试图吞下或舔食玻璃碎片上残存的食物或饮料,就有可能受到严重伤害。【C】由于玻璃
制造和加工等原因,废玻璃中一般含有锌、铜等重金属,如果处理不当,可能还会污染土壤和
地下水。
材料二
① 废玻璃根据其来源可分成日用废玻璃(器皿玻璃、灯泡玻璃)和工业废玻璃(平板玻
璃、玻璃纤维)。回收利用废玻璃有什么好处呢?废玻璃加以回收利用,能产生显著的节能减
排效益:每回收利用 1 吨废玻璃,可以节约 0.58 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 1.26 吨,
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 1.16 吨。采用这种处理方式主要集中在包装玻璃容器方面,如啤酒瓶、
饮料瓶等。如果在有效期内提高它们的重复使用次数,不但可以提高利用效率,还可以降低生
产成本,以啤酒瓶为例,重复使用一个啤酒瓶所节省的能源可以使 40 瓦的灯泡持续亮 4 个小
时。据了解,目前,占玻璃包装容器产量 1/3 的包装瓶能够被重复使用,我们必须清楚当前所
面临能源紧缺问题,如果玻璃厂能充分利用来自各方面的废玻璃这一原料资源,不仅可节约能
源及纯碱,而且对改善环境也能起到一定作用,计算显示,当所用碎玻璃含量占配料总量的
60%时,可减少 6%—22%的空气污染,并节约 6%的能源。
② 对于绝大多数废玻璃来说,若要在“来生”重新以玻璃的面目现身,并不像那些废啤酒瓶
或是汽水饮料瓶一般“幸运”,它们需要下大力气“洗心革面”,甚至还要回炉“锻炼”一番。
材料三
① 英国、丹麦、瑞典、瑞士等国家自 20 世纪 70 年代就开始在玻璃生产企业和城市居民
区,以及其他社会公共场所设置废玻璃回收集装箱,进行废玻璃的回收与利用。英国于 1997
年底建立了玻璃再生中心,以增大废玻璃的利用率。在德国的城市居民区,公园、商店、工厂、
酒吧和其他地点,共设置 5000 多个回收集装箱。瑞士在 1100 多个大小城镇进行定期的废玻
璃回收工作。
② 几十年来,欧洲多国实施的废玻璃回收计划成效显著。2012 年,欧盟对 65%的玻璃包
装进行了回收,共有 255 亿个玻璃瓶和玻璃罐被回收,且回收率稳步增长,比利时和瑞士的
玻璃包装回收率接近 100%、欧盟对废玻璃的回收远远领先于其他材料。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甚至出现了一种能自动分拣各色玻璃的智能玻璃回收箱。如按 2001 年的回收量推算,西欧每
年节省 46%以上的玻璃原料,在能源节约方面相当可观,因为每回收 1 吨废玻璃,可节约 100
千克燃料,而且可减少石英砂的用量,促进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选文有删减)
(1)选出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___
A.废玻璃是一种无法通过焚烧、无法在填埋中自然降解且无法来用物理、化学方法加以分解
和处理的废弃物。
B.废玻璃的回收利用没有时间限制,我们可以提高它们的重复使用次数,有效提高利用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
C.面临能源紧缺问题,如果对废玻璃加以充分利用,就可以节约能源及纯碱,对改善环境也
能起到一定作用。
D.几十年来,欧盟的玻璃包装回收率接近 100%,对废玻璃的回收远远领先于其他材料,促
进了环境保护。
(2)材料一中 A、B、C 三处说明顺序不合理,请排列出合理的顺序并说明理由。
(3)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0.(问答题,19 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地铁站台的背影
李小雅
① “请退回黄色安全线内!”“列车马上要关门了,不要再上了!”地铁站台上的人群在列车
即将关门的时候,总是特别疯狂,仿佛因挤不上列车而被迫与人分离,是一件比割肉还痛苦的
事。这是“国庆黄金周”出行高峰期。拥挤的人群,密集的脚步声,生怕走散的高声叫喊,都在
人们的意料之中。
② “请排队有序等候列车!……”小析的叫喊声淹没于一片嘈杂声浪。他只有打开喇叭,扯
着嗓门大喊,并辅之以疏导人流的指示动作,才得以被人注意。
③ “请排队有序等候列车!……”几个小时过去,小析已精疲力竭。他是一名地铁志愿者,
每当人流量激增的节假日或周末,他都会来到站台维持秩序,保证乘客的安全。
④ 事实上,小析的穿着十分显眼:荧光背心,红色绶带“地铁志愿者”的金字闪闪发光。他
也比一般乘客高出一截,在他那个水平视线内,应该是一片黑色头顶的“一览众山小”之景。在
等候列车的空当,虽身在人群之中,小析的心思此时短暂放空。他想起了他已一整年未回的遥
远的家。
⑤ 小时候,母亲总是在小析放学到家前,就做好了一桌热腾腾的饭菜。快到家门口的小
析闻到饭菜香,就迫不及待地冲上楼。后来,小析的身高蹭蹭蹭地一下子超过了同龄人,并顺
利入选进了市篮球队。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加,学业负担的加重,小析感到烦闷无趣,想要逃离
这里的一切。后来,他考到了离家很远的大学,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小析在新环境里适应良好,
结交了许多新朋友,也加入了志愿者这个大家庭。一年过去了,这一年,他再没回过家。
⑥ “列车即将进站,请乘客们注意安全……”广播响起,把小析拉回到了现实。他赶忙打开
喇叭,指引着乘客们有序等候。“先下后上,那位小伙子,请等一下!”两个方向的人流碰撞,
又是一阵混乱。在忙乱之间,突然,小析看到在前一节列车排队等候的乘客里有一个熟悉的身
影。
⑦ “妈!”
⑧ 小析又惊又喜,那不就是一年没见的妈妈?她怎么会只身一人来到这里?难道是在找
我吗?霎时间,小析的眼睛湿润了。
⑨ 那个在人群中显得弱小的背影,那个白了头发、朴素整洁的人,就是记忆中每天做好
一桌丰盛的饭菜等我回家的妈妈吗?可是眼下,这节车厢的乘客正往车内挤,在小析面前,隔
着一道坚固的流动的人墙……
⑩ “列车即将关门,请注意安全!”小析回过神来,赶忙阻止了还在车门与站台间不甘放弃
的一位大叔,“您别挤了,您的背包上不了啦!”车门关上了,小析抬眼望去,那个身影已不见。
他追着车跑,但始终再也没有看见她……
⑪ “喂,妈!我看见你了!”小析慌忙掏出手机,打给母亲。“什么?你回来了吗,儿子?”母
亲的语气里流露出惊喜。“妈,你在家?”小析听出电话里的背景并不嘈杂。“在啊,在准备午
饭呢。你这孩子,回家了也不说一声!”母亲这时停下手中的活,语气中的惊喜依然不减。“妈,
对不起……”小析明白过来,刚才那个背影并不是母亲,只不过是他认错了。“妈,我刚刚把别
人的背影认成你了。妈,我好想你!我在当志愿者,别人放假的时候都是我最忙的时候。我过
年的时候,一定回家。”此刻,小析终于明白他其实很想家,想念妈妈可口的饭菜,想念小时
候妈妈温暖的怀抱和鼓励的眼神。
⑫ “儿子,妈妈想告诉你,你真让我骄傲。为别人付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你做志愿者,
妈妈很开心。”小析听着,不知不觉流下了热泪。他知道,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奋斗着的人,
都是不平凡的。而正是有这么多人并肩作战,无私付出,这个社会才会更加美好。
⑬ 小析越来越觉得,自己身上佩戴的“地铁志愿者”绶带,分量沉甸甸的……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
A.小说的标题“地铁站台的背影”起到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第 ④ 段画线句巧妙引用了杜甫的诗句,表现小析高个的特点,语言诙谐风趣。
C.第 ⑦ 段独句成段,强调小析内心深处渴望见到妈妈,突出母子相见时的惊喜之情。
D.这篇小说构思巧妙,情节虽然没有太多曲折,但合乎情理,读来让人颇有感触。
(2)第 ⑧ 段、 ⑫ 段划线处小析两次流泪的心理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3)简析第 ① 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4)第 ⑤ 段插叙了一段小析的成长经历,有什么好处?请说出两点。
① ___
② ___
(5)结尾写小析觉得自己身上佩戴的“地铁志愿者”绶带,分量沉甸甸的。他为什么觉得“沉甸
甸”?请简要分析。

11.(问答题,9 分)第 24 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 2022 年 2 月 4 日至 20 日在北京举办,盛


会虽已完美落幕,但精彩依旧历历在目,奥运净胜依然激励我们,光明中学初三(1)班举办
了一次“一起向未来——奥运的美好记忆”的主题班会。
(1)随着冬奥会开幕,吉祥物“冰墩墩”一跃成为冬奥会“顶流”,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位
冬奥“明星”名字的寓意。

(2)“一墩难求”,爱而不得的人们纷纷动手自制“冰墩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剪纸”传
承人、甘肃省庆阳民间艺术家马路女士用一双巧手,剪出一个个萌态可掬的“冰墩墩”,以此表
达对北京冬奥会的美好祝愿。校剪纸艺术小组计划于 4 月 28 日上午 9 点在学校录播教室开展
活动,将邀请马女士开设一次视频讲座,线上知道同学们剪“冰墩墩”。请你以校团委名义拟写
一份活动通知,要求该小组成员带好相关器材按时参加活动。
(3)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寄情”的意象,一群人拿着一个发光的“柳条”,在《送别》的
音乐声中缓缓地向中间走,有无数道绿色的光升起来,以此来表达对国际友人的不舍之情,表
现了属于中国人的浪漫。请你根据自己积累的相关中国文化常识,解读“折柳”这一独具东方文
化韵味的送别方式。
12.(问答题,6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那夜的好豆,那夜的好戏,见证了鲁迅童年的美好;那炕上的米酒,那炕上的油馍,见证
了延安亲人的热情:好一个黄土高原,还一个安塞腰鼓,见证了陕北后生的豪放。
……美好生活需要创造者,也需要见证者。见证美好,有感动,有成长,也有幸福。
请以“见证美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要有真情实感;
(3)不得抄袭套用本试卷上的阅读材料;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2021-2022 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试题数:12,总分:150

1.(单选题,3 分)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xǐng)    两栖(qī)    追溯(sù)    人情世故
B.亢(kàng)奋    行(háng)辈 香蒲(pǔ)    渊远流长
C.斡(wò)旋    屹(yì)立 羁(jī)绊    海枯石烂
D.悄(qiǎo)怆    连翘(qiáo) 迁徙(xǐ)    销声匿迹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和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
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答】:ACD.正确。
B.有误,“香蒲”的“蒲”应读作“pú”,“渊远流长”的“渊”应为“源”。
故选:B。

【点评】: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2.(单选题,3 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奶奶给我缝制了一个小布袋,缝口针脚细密,天衣无缝。

B.他在演讲时目空一切、侃侃而谈,深深地吸引了听众,赢得了阵阵掌声。

C.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D.当优美的旋律戛然而止时,整个晚会现场出奇的寂静,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
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
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使用有误,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该成语和句意不符。
B.使用有误,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该成语是贬义词,用于此处
不恰当。
C.使用有误,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该成语是褒义词,用于此处不恰当。
D.使用正确,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
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3.(单选题,3 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这次新肺抗疫战中,我们再次明了:人类必须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了解自然。
B.表现人性光辉的作品,魅力大多在于其中蕴含的道德力量,而这种力量代表着社会的正能量。
C.读《望岳》,只有理解了作品内容,走进了诗人心灵,才能读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不正之风在作怪。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
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
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有误,语序不当,可以改为“顺应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
B.正确;
C.有误,搭配不当,可以在句末添加“的气势”;
D.有误,句式杂糅,可以去掉“在作怪”。
故选:B。

【点评】: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
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
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
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4.(单选题,3 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这些诗歌分
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官永州期间所写。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
美的语言描绘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C.古人讲究籍贯、姓名、字号,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表明籍贯(常熟);
“王”是姓,“毅”是名,“叔远”是号;“甫”是男子美称,多附于号之后。
D.《回延安》作者是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
如“白羊肚手巾”“羊羔羔”等,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
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
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叔远”是字。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朝代、国籍等
必须熟记。
5.(填空题,6 分)默写。
(1)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___ ,(《蒹葭》)
(2)___ ,胡为乎泥中?(《式微》)
(3)___ ,君子好逑。(《关雎》)
(4)土地平旷,___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___ 。(《子衿》)
(6)送别是古诗中的常见题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 ,___ 。”两句,道出了即使
天各一方也难阻隔的深厚友情。
【正确答案】:[1]宛在水中坻; [2]微君之躬; [3]窈窕淑女; [4]屋舍俨然; [5]子宁不嗣音; [6]海内
存知己; [7]天涯若比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
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
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宛在水中坻 (重点字:坻)
(2)微君之躬
(3)窈窕淑女(重点字:俨)
(4)屋舍俨然(重点字:俨)
(5)子宁不嗣音(重点字:嗣)
(6)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
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6.(问答题,9 分)阅读《傅雷家书》选段,完成以下题目。
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不
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眼前你感到的还不过是技巧与理想的矛盾,将来你还有反复不已更
大的矛盾呢:形式与内容的枘凿,自己内心的许许多多不可预料的矛盾,都在前途等着你。别
担心,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 perfect
(完美,十全十美)的一天!人生也没有 pertect 的一天!唯其如此,才需要我们日以继夜,
终生的追求、苦练;要不然大家做了義皇上人,垂手而天下治,做人也太腻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内容。
(2)从选文看,如何理解“要不然大家做了義皇上人,垂手而天下治,做人也太腻了”这句话?
(3)有关《傅雷家书》,下列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
A.《傅雷家书》收录了 1954 年到 1966 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长子傅聪)
的家信 100 多封,傅雷教导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B.《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独者,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
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C.傅雷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一生翻译法国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 30 余种,为中法之间的
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D.“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
出来的艺术!其次,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争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
乐!”这段文字中傅雷觉得儿子的成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儿子为国争了光,给别人带来欢笑。

【正确答案】:D
【解析】:《傅雷家书》是傅聪留学波兰期间,傅雷夫妇写给儿子傅聪的信件节选。傅雷是著
名翻译家、教育家、文艺评论家。儿子傅聪是世界闻名的钢琴家。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
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
越的艺术家”。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通过阅读题目中的选段,从“日以继夜,
终生的追求、苦练”中得出,要积极面对困难。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艺术没有止境”“惟其如此,才需要我们日以继夜,
终生的追求、苦练”得出做事要日以继夜、终生追求苦练。联系上文,我们发现“要不然大家做
了羲皇上人,垂手而天下治,做人也太腻了”这句话是一种否定,作者否定这种做法。
(3)本题考查名著情节。
ABC.正确。
D.有误,“傅雷觉得儿子的成功并不重要”有误,“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
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表达了为儿子的成功感到骄傲。
故选:D。
答案:
(1)傅雷鼓励儿子要积极地面对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终生追求。
(2)这句话鼓励我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其他事情,都要日以继夜,终生追求、苦练的精
神。
(3)D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
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
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7.(问答题,8 分)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本诗颔联是千古名句,请从炼字角度加以赏析。
(2)本诗尾联是如何抒情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正确答案】:

【解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首投赠之作,诗人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引,但
是,诗人却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
曲折地表达出来,已具浓郁的诗意,同时,对于在此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在诗人的笔下
却得到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实际上已成为山水
杰作。
【解答】:(1)本题考查炼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
气蒸腾,涛声轰鸣,使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蒸”写出了洞庭湖的广阔浩瀚,蓄积丰厚;
“撼”不仅表现了洞庭湖的壮阔与活力,也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营造
了雄伟壮阔的意境。另外,运用对偶,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此诗中要注意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来体会情
感。诗人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
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诗人借望
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的心愿,前四句描绘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后四句抒写
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
答案:
(1)“蒸”是“蒸腾”之意,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
育;“撼”,即撼动,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2)用典。运用“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的典故,另翻新意,委婉表达希望张九龄能引
荐自己的愿望。(委婉表达诗人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做一番事业的愿望)。
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
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
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点评】:赏析古诗词名句,需要紧扣三点回答:
(1)采用意译法翻译句子;
(2)紧扣句子采用的艺术手法或句子中的关键词,分析它的表现内容;
(3)结合句子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以怎样的启示、思考。答题模式为:翻
译句子,通过××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境,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8.(问答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
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
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 ① 。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 ②
跣 ③ 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 ④ 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
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之日,
与石渠同。
由渴 ⑤ 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 ⑥ 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
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选自柳宗元《石涧记》)
【注】 ① 阃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 ② 揭:把衣服拎起来。 ③ 跣:光着脚。 ④
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⑤ 渴:即袁家军渴,永州水名。 ⑥ 百
家濑:水名,在永州古城南二里处。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 可百许头 ___

② 日光下澈___

③ 民又桥焉 ___

④ 道狭不可穷也 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 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
A.乙文中“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B.甲文侧重体现环境的优美,乙文侧重体现水清鱼多的特点。
C.两文均描写了水底的石头,悦耳动听的水声。
D.两文写景时运用了比喻,如:甲文“其岸势犬牙差互”、乙文“流若织文”等。
(4)甲乙两文,都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所作,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品析其情感的共同之处。

【正确答案】:大约; 穿透; 架桥; 走到尽头; B


【解析】: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
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
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
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
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呆呆地
(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
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
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
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
景就离开了。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
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乙】发现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
座桥。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
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
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拎着衣服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
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皆在椅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
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
我的足迹来此吗?到石涧的日子,与石渠相同。
从袁家渴来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上山到这里的人,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
涧的源头,在石城村的东南,路中间可以游览的地方还有好几个。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险峻,
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
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 句意为:大约有一百条左右。可:大约;
② 句意为: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③ 句意为: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桥:架桥;
④ 句意为: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穷:走到尽头。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
译相结合。
① 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句意:溪水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 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者,……的人。践履,我的足迹。句意: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
足迹来到此处吗?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CD.正确;
B.有误,乙文没有有关鱼的描写。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章中情感的把握。根据《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中的“心乐之”,结合“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等小石
潭及周围优美景色的描绘可知,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钟情山水的情怀;根据《石涧记》“古
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的“乐”;结合“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
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
石,均荫其上”等美好景色和环境的描写可知,乙文也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钟情山水的情怀;
据此可知,两文都使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
根据《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结合作者被贬的经历可知,作者借小
石潭环境的凄清,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根据《石涧记》“其上深山
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对前人与后来者的追问,结合“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
能追予之践履耶”和作者被贬的经历可知,作者借山深林幽和与人的比较,含蓄地抒发胸中愤
郁,表示叹息和苦闷;据此可知,两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被贬官后的苦闷、愤懑的情感。
答案:
(1) ① 大约; ② 穿透; ③ 架桥; ④ 走到尽头;
(2) ①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 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到此处吗?
(3)B
(4)两篇文章皆使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传达出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又抒发
了作者被贬官之后的苦闷、愤懑之情。甲文中作者无意中发现小石潭景致优美,观看游鱼嬉戏,
内心愉悦,久坐潭上,又觉得潭上“悄怆幽邃”;乙文描绘了石洞里面奇形怪状的石头、悦耳动
听的水声等,后又通过追问前人与后来者,暗含作者被贬之后的苦闷之情。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9.(问答题,9 分)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废玻璃是一种生活垃圾,它的存在既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增加环境负荷,造成大量的资
源和能源的浪费,又会带来环境污染,还容易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伤害和不便。【A】据
统计,每生产 1 吨玻璃制品,约消耗 700—800 千克石英砂、100—200 千克纯碱和其他化工
原料,合计每生产 1 吨玻璃制品,要用去 1.1~1.3 吨原料,而且还要消耗大量煤、油和电。更
麻烦的是,废玻璃是一种无法通过焚烧、无法在填埋中自然降解且无法采用一般的物理、化学
方法加以分解和处理的废弃物。有研究表明,玻璃及其制品的自然降解时间可长达 4000 年。
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这种降解速度实在是太过漫长。【B】另外,玻璃容易破碎,一旦有人或
动物试图吞下或舔食玻璃碎片上残存的食物或饮料,就有可能受到严重伤害。【C】由于玻璃
制造和加工等原因,废玻璃中一般含有锌、铜等重金属,如果处理不当,可能还会污染土壤和
地下水。
材料二
① 废玻璃根据其来源可分成日用废玻璃(器皿玻璃、灯泡玻璃)和工业废玻璃(平板玻
璃、玻璃纤维)。回收利用废玻璃有什么好处呢?废玻璃加以回收利用,能产生显著的节能减
排效益:每回收利用 1 吨废玻璃,可以节约 0.58 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 1.26 吨,
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 1.16 吨。采用这种处理方式主要集中在包装玻璃容器方面,如啤酒瓶、
饮料瓶等。如果在有效期内提高它们的重复使用次数,不但可以提高利用效率,还可以降低生
产成本,以啤酒瓶为例,重复使用一个啤酒瓶所节省的能源可以使 40 瓦的灯泡持续亮 4 个小
时。据了解,目前,占玻璃包装容器产量 1/3 的包装瓶能够被重复使用,我们必须清楚当前所
面临能源紧缺问题,如果玻璃厂能充分利用来自各方面的废玻璃这一原料资源,不仅可节约能
源及纯碱,而且对改善环境也能起到一定作用,计算显示,当所用碎玻璃含量占配料总量的
60%时,可减少 6%—22%的空气污染,并节约 6%的能源。
② 对于绝大多数废玻璃来说,若要在“来生”重新以玻璃的面目现身,并不像那些废啤酒瓶
或是汽水饮料瓶一般“幸运”,它们需要下大力气“洗心革面”,甚至还要回炉“锻炼”一番。
材料三
① 英国、丹麦、瑞典、瑞士等国家自 20 世纪 70 年代就开始在玻璃生产企业和城市居民
区,以及其他社会公共场所设置废玻璃回收集装箱,进行废玻璃的回收与利用。英国于 1997
年底建立了玻璃再生中心,以增大废玻璃的利用率。在德国的城市居民区,公园、商店、工厂、
酒吧和其他地点,共设置 5000 多个回收集装箱。瑞士在 1100 多个大小城镇进行定期的废玻
璃回收工作。
② 几十年来,欧洲多国实施的废玻璃回收计划成效显著。2012 年,欧盟对 65%的玻璃包
装进行了回收,共有 255 亿个玻璃瓶和玻璃罐被回收,且回收率稳步增长,比利时和瑞士的
玻璃包装回收率接近 100%、欧盟对废玻璃的回收远远领先于其他材料。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甚至出现了一种能自动分拣各色玻璃的智能玻璃回收箱。如按 2001 年的回收量推算,西欧每
年节省 46%以上的玻璃原料,在能源节约方面相当可观,因为每回收 1 吨废玻璃,可节约 100
千克燃料,而且可减少石英砂的用量,促进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选文有删减)
(1)选出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___
A.废玻璃是一种无法通过焚烧、无法在填埋中自然降解且无法来用物理、化学方法加以分解
和处理的废弃物。
B.废玻璃的回收利用没有时间限制,我们可以提高它们的重复使用次数,有效提高利用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
C.面临能源紧缺问题,如果对废玻璃加以充分利用,就可以节约能源及纯碱,对改善环境也
能起到一定作用。
D.几十年来,欧盟的玻璃包装回收率接近 100%,对废玻璃的回收远远领先于其他材料,促
进了环境保护。
(2)材料一中 A、B、C 三处说明顺序不合理,请排列出合理的顺序并说明理由。
(3)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是关于“废玻璃”的主题阅读。第一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判断能力,第二题
考查说明顺序的理解能力,第三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运用能力。

【解答】:(1)A.有误,原文是“无法采用一般的物理、化学方法加以分解和处理的废弃物”
可知“无法来用物理、化学方法加以分解和处理的废弃物”理解有误。
B.有误,原文是“如果在有效期内提高它们的重复使用次数,不但可以提高利用效率,还可以
降低生产成本”可知,“废玻璃的回收利用没有时间限制”理解有误。
C.正确。
D.有误,原文是“比利时和瑞士的玻璃包装回收率接近 100%”,并非“欧盟”。
故选:C。
(2)根据材料一第一句的“废玻璃是一种生活垃圾,它的存在既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增加环
境负荷,造成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又会带来环境污染,还容易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
伤害和不便”可知,后面内容应该与此句内容一一对应,A 句内容是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增
加环境负荷,造成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的浪费;B 句内容是容易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伤害和
不便;C 句内容是带来环境污染,故可排列为:A-C-B。
(3)“以啤酒瓶为例”提示这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40 瓦”“4 个小时”这是列数字的说明
方法。这两个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包装玻璃容器重复使用不但可以提高利用效率,还可
以降低生产成本,进而说明废玻璃加以回收利用,能产生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对废玻璃的回
收利用价值极大)。
答案:
(1)C
(2)A-C-B。理由:这三处应当与材料一首句中所说明的三个方面(既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
增加环境负荷,造成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又会带来环境污染,还容易给人们的生产和生
活造成伤害和不便)的顺序一一对应,并符合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3)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包装玻璃容器重复使用不但可以提高利用效率,还
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进而说明废玻璃加以回收利用,能产生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对废玻璃的
回收利用价值极大)。

【点评】: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
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10.(问答题,19 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地铁站台的背影
李小雅
① “请退回黄色安全线内!”“列车马上要关门了,不要再上了!”地铁站台上的人群在列车
即将关门的时候,总是特别疯狂,仿佛因挤不上列车而被迫与人分离,是一件比割肉还痛苦的
事。这是“国庆黄金周”出行高峰期。拥挤的人群,密集的脚步声,生怕走散的高声叫喊,都在
人们的意料之中。
② “请排队有序等候列车!……”小析的叫喊声淹没于一片嘈杂声浪。他只有打开喇叭,扯
着嗓门大喊,并辅之以疏导人流的指示动作,才得以被人注意。
③ “请排队有序等候列车!……”几个小时过去,小析已精疲力竭。他是一名地铁志愿者,
每当人流量激增的节假日或周末,他都会来到站台维持秩序,保证乘客的安全。
④ 事实上,小析的穿着十分显眼:荧光背心,红色绶带“地铁志愿者”的金字闪闪发光。他
也比一般乘客高出一截,在他那个水平视线内,应该是一片黑色头顶的“一览众山小”之景。在
等候列车的空当,虽身在人群之中,小析的心思此时短暂放空。他想起了他已一整年未回的遥
远的家。
⑤ 小时候,母亲总是在小析放学到家前,就做好了一桌热腾腾的饭菜。快到家门口的小
析闻到饭菜香,就迫不及待地冲上楼。后来,小析的身高蹭蹭蹭地一下子超过了同龄人,并顺
利入选进了市篮球队。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加,学业负担的加重,小析感到烦闷无趣,想要逃离
这里的一切。后来,他考到了离家很远的大学,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小析在新环境里适应良好,
结交了许多新朋友,也加入了志愿者这个大家庭。一年过去了,这一年,他再没回过家。
⑥ “列车即将进站,请乘客们注意安全……”广播响起,把小析拉回到了现实。他赶忙打开
喇叭,指引着乘客们有序等候。“先下后上,那位小伙子,请等一下!”两个方向的人流碰撞,
又是一阵混乱。在忙乱之间,突然,小析看到在前一节列车排队等候的乘客里有一个熟悉的身
影。
⑦ “妈!”
⑧ 小析又惊又喜,那不就是一年没见的妈妈?她怎么会只身一人来到这里?难道是在找
我吗?霎时间,小析的眼睛湿润了。
⑨ 那个在人群中显得弱小的背影,那个白了头发、朴素整洁的人,就是记忆中每天做好
一桌丰盛的饭菜等我回家的妈妈吗?可是眼下,这节车厢的乘客正往车内挤,在小析面前,隔
着一道坚固的流动的人墙……
⑩ “列车即将关门,请注意安全!”小析回过神来,赶忙阻止了还在车门与站台间不甘放弃
的一位大叔,“您别挤了,您的背包上不了啦!”车门关上了,小析抬眼望去,那个身影已不见。
他追着车跑,但始终再也没有看见她……
⑪ “喂,妈!我看见你了!”小析慌忙掏出手机,打给母亲。“什么?你回来了吗,儿子?”母
亲的语气里流露出惊喜。“妈,你在家?”小析听出电话里的背景并不嘈杂。“在啊,在准备午
饭呢。你这孩子,回家了也不说一声!”母亲这时停下手中的活,语气中的惊喜依然不减。“妈,
对不起……”小析明白过来,刚才那个背影并不是母亲,只不过是他认错了。“妈,我刚刚把别
人的背影认成你了。妈,我好想你!我在当志愿者,别人放假的时候都是我最忙的时候。我过
年的时候,一定回家。”此刻,小析终于明白他其实很想家,想念妈妈可口的饭菜,想念小时
候妈妈温暖的怀抱和鼓励的眼神。
⑫ “儿子,妈妈想告诉你,你真让我骄傲。为别人付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你做志愿者,
妈妈很开心。”小析听着,不知不觉流下了热泪。他知道,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奋斗着的人,
都是不平凡的。而正是有这么多人并肩作战,无私付出,这个社会才会更加美好。
⑬ 小析越来越觉得,自己身上佩戴的“地铁志愿者”绶带,分量沉甸甸的……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
A.小说的标题“地铁站台的背影”起到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第 ④ 段画线句巧妙引用了杜甫的诗句,表现小析高个的特点,语言诙谐风趣。
C.第 ⑦ 段独句成段,强调小析内心深处渴望见到妈妈,突出母子相见时的惊喜之情。
D.这篇小说构思巧妙,情节虽然没有太多曲折,但合乎情理,读来让人颇有感触。
(2)第 ⑧ 段、 ⑫ 段划线处小析两次流泪的心理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3)简析第 ① 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4)第 ⑤ 段插叙了一段小析的成长经历,有什么好处?请说出两点。
① ___
② ___
(5)结尾写小析觉得自己身上佩戴的“地铁志愿者”绶带,分量沉甸甸的。他为什么觉得“沉甸
甸”?请简要分析。

【正确答案】:C; 交代了小析一年来不回家的原因。; 为下文他因初次离家,思念母亲而认错


背影作铺垫。
【解析】:本文记叙了小析等候列车,回忆往事;疏导旅客,认错身影;拨打电话,消除误会;
得到赞扬,承诺回家。文章赞美了“地铁志愿者”的辛勤付出,他们的努力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
加美好。

【解答】:(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
ABD.正确;
C.有误,根据“小析明白过来,刚才那个背影并不是母亲,只不过是他认错了”,可知 ⑦ 段的
呼唤并不是母子二人真的见面了,故“突出母子相见时的惊喜之情”判断错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根据“小析又惊又喜,那不就是一年没见的妈妈?她怎么会只身
一人来到这里?难道是在找我吗”可知小析误以为见到了一年未见的妈妈,又惊又喜,同时也
为自己久未归家而感到愧疚。因此,第一次落泪,是惊喜的泪,也是愧疚的泪。根据“儿子,
妈妈想告诉你,你真让我骄傲。为别人付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你做志愿者,妈妈很开
心”,可知小析的妈妈非常理解并支持他。此刻的落泪,是为妈妈的理解而流下的感激的泪水。
(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作用。根据“地铁站台上的人群在列车即将关门的时候,总是特别疯狂,
仿佛因挤不上列车而被迫与人分离,是一件比割肉还痛苦的事”,真实地描写出了地铁站的躁
动、拥挤、嘈杂环境。地铁站工作环境的躁动杂乱,无形中加大了地铁志愿者的工作量,因而
也更加辛苦。但志愿者们任劳任怨,更突显了他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4)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根据“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加,学业负担的加重,小析感到烦闷无趣,
想要逃离这里的一切”,可知插叙的内容交代了小析一年来不回家的原因。同时,回忆“小时候,
母亲总是在小析放学到家前,就做好了一桌热腾腾的饭菜”的温馨情景,也为后文他思念母亲
以至于认错母亲、电话同母亲道歉等情节作了铺垫,这样行文更加自然真实、合情合理。
(5)本题考查语句理解。根据“他知道,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奋斗着的人,都是不平凡的。
而正是有这么多人并肩作战,无私付出,这个社会才会更加美好”,可知小析在听了母亲的鼓
励之后,更加懂得了普通劳动者劳动的意义。虽然平凡,但只要无数的劳动者共同努力,就可
以让社会变得更美好。妈妈的鼓励,让小析拥有了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社会责任感既
让他感到荣耀,也感到责任重大,因而内心“沉甸甸”的。
答案:
(1)C
(2)第 ⑧ 段:小析误以为见到了一年未见的妈妈,又惊又喜,同时为自己久未归家让妈妈
惦念感到愧疚。第 ⑫ 段:小析为妈妈对自己的理解(鼓励)流下了感激(欣慰)的泪水。
(3)第 ① 段描写地铁站躁动、拥挤、嘈杂的环境,暗示地铁志愿者工作的辛苦,侧面表现
了小析等志愿者们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4) ① 交代了小析一年来不回家的原因; ② 为下文他因初次离家,思念母亲而认错背影作
铺垫。
(5)“地铁志愿者”的辛勤付出让小析明白了普通劳动者虽然平凡,但无数的平凡劳动者的共
同努力可以让社会变得更美好,这种社会责任感让他感到“沉甸甸”的。妈妈的赞扬鼓励和殷殷
期许,也让小析感到了“沉甸甸”的分量。

【点评】: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难度相对降低。解答此类题,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找到答案相对应的内容,再将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通过分析与比对得出答案。解题时一定要
注意句中的细微错误,如一些限定性的词语有没有丢失,使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等。
11.(问答题,9 分)第 24 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 2022 年 2 月 4 日至 20 日在北京举办,盛
会虽已完美落幕,但精彩依旧历历在目,奥运净胜依然激励我们,光明中学初三(1)班举办
了一次“一起向未来——奥运的美好记忆”的主题班会。
(1)随着冬奥会开幕,吉祥物“冰墩墩”一跃成为冬奥会“顶流”,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位
冬奥“明星”名字的寓意。

(2)“一墩难求”,爱而不得的人们纷纷动手自制“冰墩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剪纸”传
承人、甘肃省庆阳民间艺术家马路女士用一双巧手,剪出一个个萌态可掬的“冰墩墩”,以此表
达对北京冬奥会的美好祝愿。校剪纸艺术小组计划于 4 月 28 日上午 9 点在学校录播教室开展
活动,将邀请马女士开设一次视频讲座,线上知道同学们剪“冰墩墩”。请你以校团委名义拟写
一份活动通知,要求该小组成员带好相关器材按时参加活动。
(3)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寄情”的意象,一群人拿着一个发光的“柳条”,在《送别》的
音乐声中缓缓地向中间走,有无数道绿色的光升起来,以此来表达对国际友人的不舍之情,表
现了属于中国人的浪漫。请你根据自己积累的相关中国文化常识,解读“折柳”这一独具东方文
化韵味的送别方式。

【正确答案】: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冰墩墩”名字的理解。解答此题一可根据平时的积累作答,
二可结合“冰墩墩”的身份、外形等展开分析。比如从它是“冬奥会”吉祥物,可知“冰”体现的是
冬奥会的特点;再根据所给的“冰墩墩”的图片,可以看出其形体短胖、敦实,所以称其为“墩
墩”。
(2)本题考查应用文“通知”的写作。根据对“通知”写作格式的掌握,写清活动的时间、地点
与内容等,表述通顺,表达得体即可。拟写时一定要注意最后落款处的日期,一定要早于 4 月
28 日。
(3)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题干已指出“折柳寄情”,根据我们学过的一些古诗,比
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等,可知古人送行
时折柳,因“柳”与“留”谐音,以此来表达对离去者的依依惜别之情。据此表述即可。

【解答】:答案:
(1)第一,因为这是冬奥会的吉祥物,所以第一个字取为“冰”字。第二,因为吉祥物的原型
是中国的国宝——熊猫,熊猫外形敦实,所以取名为“冰墩墩”。“冰墩墩”这一名字,象征东奥
运动员强壮有力的身体、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
(2)示例:
通 知
校剪纸社团全体成员:
为了弘扬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同学们的文化生活,定于 4 月 28 日上午 9 点,在校
录播室邀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剪纸”传人:甘肃省民间艺术家马路女士为我们开设一次
视频讲座。请大家带好相关器材、按时参加活动。
校团委
2022 年 4 月 26 日
(3)在我国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重要折一直柳条赠给远行者,在思念亲人、怀
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柳”音同“留”,有惜别和盼归之意;在闭幕式上,“折柳寄情”表达了
对所有运动员依依不舍的情感。

【点评】:综合读写题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考查学生语文的理解分析及运用
的能力,平时要多积累知识,并多训练。
12.(问答题,6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那夜的好豆,那夜的好戏,见证了鲁迅童年的美好;那炕上的米酒,那炕上的油馍,见证
了延安亲人的热情:好一个黄土高原,还一个安塞腰鼓,见证了陕北后生的豪放。
……美好生活需要创造者,也需要见证者。见证美好,有感动,有成长,也有幸福。
请以“见证美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要有真情实感;
(3)不得抄袭套用本试卷上的阅读材料;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正确答案】:

【解析】:本题是命题作文。“见证”指亲眼目睹可以作证。“见证美好”中,“美好”是中心,你
所选择题材必定是美好之人、美好之事、美好之境,总之一切你认为是美好的东西皆可入文。
“见证”是关键,意思是“亲眼目睹可以作证”,那些听来的、想象的、虚无的,都不算,你要亲
自经历,有所观有所感。“见证”本质上是积极的态度,表现为行动是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
且享受它,拥抱它。

【解答】:
见证美好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我很喜欢阳光洒在脸上惬意的感觉,就像现在这样。骑车来到
十字路口,红灯亮了。无意中仰起脸,发现了路旁那棵略显苍老的大树。它的树干很粗很粗,
仿佛是它百年沧桑的见证。因为已入秋天,树丫上只剩些稀稀疏疏的叶子在阳光下晃动。
不知道这树的名字。我只记得,我第一天到阿婆家的路上见过它,那时它的叶子是多么绿
啊!而现在,那叶子已变得红红火火了。一阵风吹过,叶子纷纷脱离树干。不经意间,我发现
树梢的一片叶子在使劲摇晃着身躯,仿佛想挣脱树干对它的束缚。树干似乎并不想让它离开,
仍然顽固地坚持着。而此时的叶子好象也铁了心,更加拼命地摇晃着。又是一阵风,叶子终于
离开了树干,它在空中先是随风上扬,接着慢慢地旋转,旋转,把它最美的舞姿展现在我们面
前。我仿佛看见,叶子那泛着红晕的脸庞在风中灿烂地笑着,那优美的舞姿在风中翩翩然——
它自由了!
我的心被震撼了,在那一瞬间,它的美犹如叶尖上的露珠,在生与死的边缘轻轻起舞。为
了自由,它宁可选择死,将那一瞬间变为永恒。
我想它是幸福的!
我想,我也是幸福的。
我见证了一片叶子在生命最后一瞬间的美,虽然这种景象微不足道,但却很感人。
绿灯亮了,我随着车流骑车过了马路,却忍不住回头张望。风儿吹过,那棵树上又有许多
叶子挣脱树干,在空中旋转飞舞,就像诗中美丽的句子……
美的展现,并不需要太多时间,有时只需要一瞬,就像那片树叶,但在我的心底它已成为
永恒……

【点评】:文章通过一片落叶挣脱树干,想象到了对自由生活的争取与向往,想象合理富有新
意。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从小事情揭示大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语言上,要准确通顺,
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