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语文学刊 (高教版 )                            2

006年第 5期

词义扩大和缩小的隐喻转喻机制
○ 姜 
(安徽教育学院 中文系‚安徽 合肥 2
300
61)

[摘 要 ] 文章采用定量分析法‚利用隐喻转喻理论探讨词义的扩大与缩小‚认为:隐喻和转喻是引起词
义扩大和缩小的内在认知机制‚特别是转喻中的突显原则将思维、语言、文化、社会等因素统摄于认知之下‚对词义
扩大与缩小的大部分能作出合理解释。
[关键词 ] 词义; 扩大; 缩小;  隐喻;  转喻
中图分类号:H1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
2-8
610(2
006)0
5-0
067-0
4

  传统的词汇语义学偏向于将词义的变化归于历史的、社 的整体。根据这两条原则‚隐喻将新认识的 (抽象 )概念与已


会的因素‚这些固然是词义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它们只是外 认知的事物相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点‚从而用对已有
部因素‚其内因来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历史社会因 事物的认识来处理、思考、表达新概念‚于是产生了两个认知
素只能说明变化的必要性‚而认知因素才能说明词义变化的 域 (即源域和目标域 )之间的投射‚产生了新的语言意义‚特
。隐喻对词义扩大和缩
[1]
内在机制和可能性。隐喻和转喻作为重要的认知方式‚在词 别是发展了语义范畴的抽象意义
义的变化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本文将采用定量分析统计的 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方法‚探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与词义扩大和缩小这一对 在宏观层面‚词义的扩大缩小可以看成由原型构建的范
词义逆向运动的关系。 畴‚其变化的内在机制就是隐喻---空间域通过实体隐喻投
射到不同的认知域‚大小域随之发生作用‚按照 “具体物体 >
一、语料计量统计
(准 )抽象事物 >行为动作 >性状 >…… ”的顺序依次投射‚
定量分析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单凭语感抽取语料 最终构建了扩大与缩小的语义范畴。可以说‚没有隐喻机制
式的研究所带来的浓厚的主观色彩‚能够为研究提供较为客 就无法形成词义的扩大和缩小。这一点在笔者的另一篇文
观真实的语料基础。 章《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词义扩大与缩小 》
中有详细论述‚
本文以 《
现代汉语词典 》(2002年修订版 )为语料来源‚ 这里不再赘言。
采用封闭域的定量分析方法‚随机取样‚每隔 5页取 1页‚得 在微观层面‚个体词例中词义所指的认知域通过隐喻投
出词义扩大和缩小义项若干‚按演变类型分别统计项数‚得 射于其他认知 域‚使 词 义 范 畴 也 从 个 别 用 法 扩 大 到 一 般 用
出:词义扩大类 116例‚其中名词性类 86例‚动词性类 26例‚ 法。
形容词性类 1例‚数词类 3例;词义缩小类 104类‚其中名词 (扩大 )底层:建筑物地面上最底下的一层 <泛指事物最
性类 91例‚动词性类 13例。 下面的部分
跨度:房屋、桥梁等建筑中‚梁、屋架、拱券两端的支柱、
二、词义扩大和缩小的隐喻机制
桥墩或墙等承重结构之间的距离 <泛指距离
隐喻有两个主要的认知原则:相似原则和顺接原则。相 疏导:开通壅塞的水道‚使水流畅通 <泛指引导使畅通
似原则是指人们容易将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看作是一个单位‚ “底层 ”和 “疏导 ”都运用了实体隐喻。 “底层 ”的词义所
这一原则在概念和语言的形成中是最重要的原则;顺接原则 指是从建筑物投射到概括抽象的事物‚“疏导 ”则是动作的对
是指在识别和记忆事物时‚人们倾向于寻找有规律、变化小 象从具体的水道投射到其他各个领域‚引起词义范畴由个别

[基金项目 ]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 “词义演变的认知分析 ”课题 (编号为 2005J


PW1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 姜 ‚女‚安徽省肥东县人‚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助教‚文学硕士。

- 67-
说文解字                  姜  /词义扩大和缩小的隐喻转喻机制

扩大到一般。有时在扩大后的词义内部‚隐喻进一步发挥作 这个兵种的士兵‚人们还是有比较直观印象的‚易于记忆把
用。比如 “底层 ”的 “泛指事物最下面的部分 ”义‚可以由 “柜 握。再比如 “蓬门荜户 ”‚我 们 只 能 以 “用 草、树 皮 等 做 成 的
子的底层 ”投射到 “社会的底层 ”;“疏导 ”的 “泛指引导使畅 门户 ”等具体形态来感知 “简陋的房屋 ”这个抽象概念‚因此
通 ”义‚可以由 “引导人流使其畅通 ”投射到 “引导思想包袱 前者在人们心目中显著度更高。
使其畅通 ”‚这都是由实体向抽象的再次投射。因此在隐喻 ②熟悉较之于陌生更能引起突显。A.常见的典型代表
的作用下‚词义所指由特定实体域投射到其他实体域再投射 比一般成员的显著度高。例如:
到抽象事物域‚完成了词义的扩大。“跨度 ”则运用了空间隐 (扩大 )骂娘:骂人时恶毒地侮辱别人的母亲 <泛指漫骂
喻‚首先是由特定的空间域投射到其他空间域‚然后再由空 (缩小 )故宫:旧王朝的宫殿 >特指北京的清故宫
间域投射到抽象事物域‚比如 “时间跨度 ”、“年龄跨度 ”等。 所谓的典型代表并不一定是科学的客观分类‚而是较多
根据语料分析‚实体隐喻、空间隐喻等或单独或综合作用于 考虑人与事物的关系和事物在人心目中地位的民俗性的分
词义扩大‚扩大的结果一般如下: 类结果:一般是指那些最常见的、最熟悉的成员;是人们一提
特定实体域 /
空间域 < 特定实体域 /
空间域 +其他实体 到该事物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的那一部分。比如 “骂娘 ”特
域/
空间域 +抽象事物域 点鲜明‚是国人在漫骂时的首选‚显著度极高‚因此可以用来
值得注意的是‚隐喻在不同认知域之间投射‚源域只有 指代整体‚使词义扩大。再如 “故宫 ”‚北京的清故宫规模宏
部分特征可 转 移 到 目 标 域 中‚如 “底 层 ”强 调 的 是 “最 下 面 大、保存完整‚一提起旧王朝的宫殿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
的 ”‚“跨度 ”强调的是 “相隔的长度 ”;对词义扩大起决定性 起它‚它在此类事物中处于突显地位‚使词义缩小以示强调。
作用的是隐喻的这种局部性特征。 B.体现地域民族特征的部分显著度较高。如:
隐喻扩大了语义范畴‚特别是发展了抽象意义‚但扩大 (缩小 )两岸:江河、海峡等两边的地方的 >特指台湾海
后的语义范畴常常并不包括先前的语义所指‚因此它主要是 峡两岸‚即我国的大陆和台湾省
引起词义的转移‚词义扩大所占比例很小。对词义扩大和缩 白田:没有种上庄稼的田地 >有的地区专指没有种上庄
小起重要作用的是转喻。 稼的水田
有些语词除了普遍意义外‚地域特征、国别民情等客观
三、词义扩大和缩小的转喻机制
条件的限制也使词义中含有与之相应的部分‚而身处其中的
转喻所涉及的是一种 “接近 ”和 “突显 ”的关系。接近原 人们由于比较熟悉‚对这些情况常常具有更强的感知能力。
则是指在认知上‚距离相近的事物容易被看作是一个单位‚ 比如 “两岸 ”‚中国的地域特色及国情现状使人们的关注点聚
突显原则是指人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观察和记忆事物比较突 焦于台湾海峡两岸;如 “白田 ”‚有些地区以水田为主‚这样的
。在语言上就表现为由一事物认识并用词语指
[1]
显的方面 地理特征当然会作用于人的感知并在词义中形成突显。
称与其相关联或相近的另一事物‚如形式 (容器 )与内容‚局 C.价值功用上比较重要的部分显著度较高。
部与整体之间的替代;“接近 ”常常引发词义的转移‚“突显 ” (扩大 )鏑:箭头 <也指箭
则会引起词义的扩大或缩小。 (缩小 )羊毛:羊的毛 >通常指用作纺织原料的
(一 )分类 事物的价值和功用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其中在价值
要探讨词义的扩大与缩小‚必须深入分析转喻的这种整 与功用上起重要作用的部分更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也就成
体与局部的相互指代关系。我们将探讨突显的原因及过程‚ 了人们最熟悉的部分。越是熟悉‚人们就越容易跟它们建立
结合词例对之进行详尽的分类探讨。 心理联系‚其显著度就越高。比如 “鏑 ”‚作为伤人的利器‚箭
1.心理感知上的显著性。事物现象的显著性必须作用 头至关重要;而 “羊毛 ”对人类而言‚能够用作纺织原料的才
于人的心理感知才能突显出来。具体又可分为: 是最有价值的。
第一‚思维特点引起的突显。①具体较之于抽象更能引 第二‚文化因素引起的突显。①文化标记较强的部分。
起突显。例如: (扩大 )六亲:六种亲属‚说法不一‚较早的一种说法是指
(扩大 )蓬门荜户:用草、树皮等做成的门户 <形容穷苦 父、母、兄、弟、妻、子 <泛指亲属
人家所住的简陋的房屋 驾:特指帝王的车‚借指帝王 <指车辆‚借用为敬辞‚称
(缩小 )炮兵:以火炮为基本装备‚用火力进行战斗的兵 对方
种 >也称这种兵种的士兵 (缩小 )嫡子:旧指妻子所生的儿子 >特指嫡长子
有的事物整体上是无形的抽象概念‚而其组成部分却是 鲲鹏:古代传说中的大鱼和大鸟 >也指鲲化成的大鹏鸟
具体有形的实体或更容易靠直觉把握的概念。显然‚具体形 语言总是产生于特定的文化并受其影响‚因此有的词义
象比抽象概念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成为突显的部分。 就具有较强的文化标记‚它们反映了词义产生、发展、应用等
比如 “炮兵 ”‚作为一个军事兵种‚只是个抽象的概念;但对于 依赖的社会文化基础。词义中文化标记较强的部分常常被
- 68-
语文学刊 (高教版 )                            2
006年第 5期

单独立义以示突显和强调。比如 “六亲 ”和 “嫡子 ”:在家族 此带来词义突显;而 “酒菜 ”可能是受构词方式由并列式变化


至上的宗法制社会里‚别亲疏、分远近的亲属观念尤为重要‚ 为偏正式的影响‚引起了词义突显。
父、母、兄、弟、妻、子这六亲当属近亲之列‚是家族立业的根 2.规约的突显性。这一类所涉及的突显性也会牵涉到
本;而一夫多妻制和嫡长子继承制则使嫡长子在家族里具有 心理感知因素‚只是人为规约带来的关注明显强于心理感知
举足轻重的特 殊 地 位;它 们 都 有 着 深 刻 的 宗 法 制 文 化 的 烙 上自发自觉的关注‚故单独列项讨论。
印。 “驾 ”则强调了封建君主制社会君主至高 无 上 的 地 位。 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个方向上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距
文学作品是最直接的文化载体‚在它的影响下‚与之相关的 离 <泛指快慢的程度
词义部分亦会突显出来‚如 “鲲鹏 ”。 (缩小 )暴力:强制的力量 >特指国家的强制力量
②心理价值取向方面。比如: 行业学科术语所使用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都没有超
(缩小 )人心:指人的心地 >特指善良的心地 出民族语言的范围‚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其中还有一部分
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事故 >特指人的死亡 词语形式身兼普通词语和行业学科术语两重意义。比如 “速
人们总是向往崇高追求完美‚鄙视丑陋排斥缺憾;这种 度 ”、“暴力 ”‚除了常人理解的普通词义以外‚还有物理学、
心理上的价值取向往往带有文化内涵‚作用于词义‚亦能突 政治学的特殊含义‚它所包含的概念和知识超出了一般人的
显特定的部分。比如 “人心 ”‚心地善良一直是人们在道德品 知识范围‚是该行业学科领域的认识成果及其文化代码。不
行上肯定和追求的目标‚因而受到格外的关注。而 “三长两 论是普通词语术语化还是术语广义化狭义化‚都是为了建构
短 ”指的是意外的灾祸和事故‚人们对之避之不及‚更不要说 该领域的知识理论而人为规约的结果‚也带来了词义突显。
最严重的死 亡 了。越 是 丑 陋 遗 憾 的 事 情‚人 们 越 不 愿 意 正 不过‚由于隔行如隔山‚这种突显一般只能引起专业人士在
视‚反而越会引起心理上的关注;因此这种回避的初衷反而 心理感知上的关注‚普通人对其感知度较低;因此它的突显
带来了突显的结果‚这大概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性就受众而言带有明显的局部性特征。
③含蓄表达的对象。 以上是关于引起突显原因的分类探讨。其实不论是心
(缩小 )对象: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事物 >特指 理感知还是人为规约‚突显归根结底都还是心理感知上的突
恋爱的对方 显;而心理感知又是个错综复杂的动态过程‚与思维、文化、
朋友:彼此有交情的人 >指恋爱的对象 语言等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它们在认知的统摄下从不同的层
中国人情感丰富却不善于直抒情怀‚特别在爱情方面‚ 面出发‚共同作用‚引发了词义的扩大与缩小。因此上述大
内心明明倍加 关 注‚表 面 却 不 愿 显 露。比 如 “对 象 ”和 “朋 类小类之间其实是交叉互融的‚而且这个分类也不可能涵盖
友 ”‚恋爱的对象并不是特别突显的方面‚只是在含蓄心理的 词义扩大与缩小的全部;分类只是为了寻找研究的切入点以
作用下委婉地表达出来‚反而显得突出。这种故意用含混手 及强调重要特征‚以便于我们理解和把握。
段来明确对象的方式也起到了突显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二 )几点认识
这种含蓄表达与上文的回避丑陋缺憾在形式上都采取了委 第一‚从认知角度来考量‚心理感知上的显著性是引起
婉迂回的表达方式‚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初衷即是突显; 词义扩大与缩小的一个重要因素。事物显著度的差异有一
而后者的初衷是回避‚突显是意外的心理结果。 些基本的规律‚一般具体的比抽象的显著‚常见的比一般的
其中‚文化标记是在词义中直接打下社会文化的印记‚ 显著‚距离近的比距离远的显著。不过‚事物的显著度还跟
而心理价值趋向和含蓄表达则是文化价值观作用于语用的 人的主观因素有关‚当人把注意力有意识地集中到事物的某
间接结果‚但归根到底都是文化因素引起了突显。 部分时‚该部分也就比较显著。前文提到‚引起词义变化的
第三‚语言因素引起的突显。①模糊忽略的结果。 不光有社会、历史等外在因素‚还有人的认知思维等内部原
(扩大 )驵侩:<书 >马匹交易的经纪人 <泛指经纪人 因‚而突显作用就像是一座桥梁沟通了内外两个世界‚将词
(缩小 )自怨自艾: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 > 义扩大与缩小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有机地融合起来‚统摄于转
现在只指悔恨 喻机制之下。转喻机制及其突显原则虽不能囊括词义扩大
有些词语中的某些构词语素意义过于生僻‚例如 “驵 ”意 与缩小的全部‚但至少可以对其大部分作出合理解释‚因此
为 “骏马 ”‚“艾 ”表示 “治理、惩治 ”;人们很难把握它们的意 用转喻机制来考察词义的扩大与缩小‚必有可为。
义‚久之这些语素义就会脱落‚而词义中其他的容易理解的 第二‚突显原则是如何与词义扩大和缩小分别对应。人
部分就渐渐突显‚带来了词义的扩大与缩小。 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个别到一般‚由部分到整体‚这是认
②其他。比如: 识抽象概括的 需 要;而 认 识 事 物 的 深 刻 程 度 是 由 笼 统 到 精
(缩小 )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 >特指末伏 微‚这是细分 的 需 要。这 其 中‚突 显 原 则 的 作 用 至 关 重 要。
酒菜:酒和菜 >下酒的菜 人们识别事物往往是从其最突出的、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个
词例 “三伏 ”中‚“三 ”既可作基数解‚又可作序数解‚因 体和方面入手‚再用这些最突出的部分来指代、认识和把握
- 69-
说文解字                  姜  /词义扩大和缩小的隐喻转喻机制

一般及整体‚这个识别的过程反映在语言中常常带来词义的 实全面的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其实是构成连续
扩大。而当人们对事物的整体有了笼统概括的认识以后‚注 体关系的‚典型的隐喻和转喻是这个连续体两端上的典型范
意力又常常会关注其中突显的个体和方面‚希望能有更细致 畴‚连续体之间的模糊地带则是隐喻和转喻互动的结果。而
精微的认识‚当这种关注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用整体转指局 我们在确定实体间的概念关系的性质时‚会随着观察角度的
。因此在前文‚我们是
[3]
部以示强调‚随之引起词义的缩小。 不同而更接近于隐喻或是转喻一端
第三‚语境对显著度的调控作用不可忽视。语境可以分 从隐喻、转喻这个连续体的两端入手‚分别阐释词义的扩大
为社会语境和篇章语境。社会历史、民族地域等大都可以归 与缩小的;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转喻对隐喻还起着更基础的
入社会语境一类‚它们引起了心理上的突显。但这种突显只 作用。
是使词义的扩大与缩小成为一种可能‚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从宏观角度来看‚隐喻构建了词义扩大与缩小的语义范
的是篇章语 境。在 具 体 的 篇 章 中‚人 们 出 于 节 省 语 词 的 目 畴‚即空间域通过实体隐喻投射到不同的认知域‚大小域随
的‚根据上下文的表述需要将词义广化或狭化‚产生语流义 之发生作用‚按照 “ (具体 )物体 >(准 )抽象事物 >行为动作
变或情景义变‚这 是 词 的 言 语 义‚具 有 临 时 性、变 通 性 等 特 >性状 >…… ”的顺序依次投射‚最终构建了扩大与缩小的
点。由于有心理突显作基础‚这种广化和狭化会在篇章语境 语义范畴。但在此过程中‚转喻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突显原
中多次重复出现;根据 “语用频率效应 ” (指因词语及句式再 则表明人们更容易观察和记忆事物比较突显的方面‚因此人
语用中出现次数的多寡而对语言的意义、结构等产生的不同 们最熟悉的空间概念才能成为认知的基础;另一方面‚空间
影响 ) ‚语义的转化用法随着在语用中的频繁出现‚最
[2] (P1)
里实体的大小最容易感受判定‚才可能成为这一系列隐喻投
终会约定俗成‚为社会普遍承认。至此‚这种广化和狭化已 射的源域。所以‚转喻是隐喻构建词义扩大缩小语义范畴的
由词的言语义转化为语言义‚具有固有性、稳定性等特点‚词 基础。在个体词例的微观层面中‚隐喻一般是由特定实体域
义正式扩大或缩小了。 投射到其他实 体 域 再 投 射 到 抽 象 事 物 域‚完 成 了 词 义 的 扩
第四‚突显原则也可与范畴理论相结合。部分与整体的 大。比如词例 “底层:建筑物地面上最底下的一层 <泛指事
相互替代广泛运用了范畴结构关系‚因此词义的扩大与缩小 物最下面的部分 ”‚这里 “最下面 ”的特征就是从特定实体域
也可以看作是范畴与其显著成员转喻关系的结果。上文对 (建筑物 )到其他实体域 (如书架、蒸笼 )再到抽象事物域 (如
引起突显的原因进行分类‚其大小类之间的交叉互融就体现 社会 )依次投射的‚这是一个典型的从具体到抽象的隐喻过
了范畴边界的模糊性;而引起突显的这些复杂的原因也使得 程。但是由于人们习惯于区分具体和抽象‚所以忽略了从特
原型构建范畴在具体操作层面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定实体域到其他实体域的投射过程;特定实体域可以看作是
第五‚突显原则既反映了人类认知的共通性‚又体现了 实体域中突显的方面‚这里其实也运用了转喻机制。因此可
汉民族的认知特点。突显原则是人类认知事物共有的心理 以说‚在隐喻作用于词义的扩大与缩小时‚转喻可能是更基
特征之一‚其作用下的转喻是词义演变的重要机制‚这已被 本的认知方式‚它的经验基础引发并制约着隐喻及其投射的
多种语言验证‚具有普遍意义。突显原则作用于词义扩大与 选择。
缩小时‚其原因与过程大都也具有普遍性‚而其中有些也体 总之‚隐喻和转喻是引起词义扩大和缩小的内在认知机
现了汉民族认知特点。比如 “蓬门荜户 ”‚汉语中这类词语很 制‚特别是转喻中的突显原则将思维、语言、文化、社会等因
多‚它们以具体实在、表象可触的客观事物作为心理延伸的 素统摄于认知之下‚对词义扩大与缩小的大部分能作出合理
基点‚蕴含着丰富内涵‚这体现了汉民族特别重具象重直观、 解释。将隐喻转喻等认知语言学理论运用于词义研究‚既重
靠形象体念的认知特点。再比如 “对象 ”、“朋友 ”体现了汉 新审视了词义的扩大与缩小‚也能为词义研究提供一种新的
民族含蓄委婉的认知特色。通过词例把握汉民族特有的认 研究角度和方法。
知特点‚再探讨这些特点对词义演变的影响‚也是认知语言
学作用于汉语词义研究的切入点之一。 【参 考 文 献 】
四、词义扩大与缩小中转喻对隐喻的基础作用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要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2001.
社‚
隐喻和转喻作为重要的认知方式‚对人们认识事物、事
[2]邹 韶 华.语 用 频 率 效 应 研 究 [M ].北 京:商 务 印 书 馆
物概念的形成、语言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隐
2001.
喻是一种近似关系‚主要是一种理解的手段‚而转喻是邻近
[3]刘 正 光.论 转 喻 与 隐 喻 的 连 续 体 关 系 [J].现 代 外 语‚
关系‚主要是一种指代手段;隐喻的源域要具体‚转喻的源域
2002‚(1).
要显著。但这种传统的隐喻和转喻的区分过于静态‚无法真

- 7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