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3.西医治病,中医治人:治病与治人有何不同?[粟渺社微信 jnztxy].

MP3

说话人 1 00:00
亲爱的。

说话人 2 00:03
喜马拉雅的听友,你好,我是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蒋文月,今天我们要谈一个主题是中
医治病的原理,就是与西医相比,中医究竟有什么不同?首先我们来分析一次案例,那就
是非典发生的那一年,很多人出现严重的发热,咳嗽开始的时候还没有找出病因,就是说
不知道是什么病毒或者细菌导致了这种疾病,医生也不知道,但是有一个现象就是一些病
人经过中药的治疗,很快就康复了。

那么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就是中医大夫是怎么把病治好的,他还不知道病
毒细菌怎么把病治好了。有的人说中药提高免疫功能,其实你还真高估了我们的古人其实
没有免疫功的概念,中医师是怎么诊断的呢?那么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想你也就基本上
搞明白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的原理。

下面我从微生物感染引起炎症这个事情来说起,上一次课中我们已经介绍过人体有很强的
自我愈合能力,也就是说不管什么有害的病毒或者细菌进入,我们的身体都会识别,并且
通过免疫细胞把它们杀灭,这个时候身体就不会得病,或者及时得病,也很快康复,所以
临床上百分之七八十的炎症是不需要任何治疗,人体都会自行愈合,许多动物也会有细菌
病毒感染,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也不需要任何的治疗,也可以康复,但是在有些情况下,
病毒细菌不能够被杀灭,它们量就不断的增加,那么这个时候就激发我们身体更多的免疫
细胞从血管当中迁移到微生物聚集的地方,那么这个时候血液循环就会加快,血液循环加
快就需要更多的氧,这个呼吸也就加快。

当然抗炎的时候还需要神经内分泌分泌各种激素有用的神经递质。所以实际上发言的时候,
身体的整个系统各个系统都参与了,所以这个人就会出现兴奋,消耗这种营养物增加,所
以绝大多数的较重的炎症都会有伴有发热,所以发烧是对身体的一个自我保护的信号。

曾经有科学家做过一个临床试验,就给小儿接种流感病毒,小孩就发烧了,一组小孩吃退
烧药,另一组不吃退烧药,结果听友退烧药那组小孩虽然人是舒服了,但是他的抗体水平
要低于不服药内阻,而且这个病程会延长。

那么是不是发热越高,越时间越长就越好,不是的。因为发热实际上是人体在燃烧脂肪蛋
白这些营养物质,发热的时候出汗,出汗的时候也会消耗我们身体的体液电解质,抗炎的
过程当中也还也会消耗一些维生素,一些激素,也就是说人与微生物斗争的过程中,人是
付出了代价。

刚才是我们从西医的角度来说感染的原理,那么古代的中医虽然它没有这些现代的知识,
但是它的表达的内涵基本是一致的。古代中医把外来的微生物叫什么?叫邪气,那么人体
跟邪气斗争产生的发热,它叫做阳气奋起抵抗,就身体内的阳气奋起抵抗。那么发热过程
当中消耗的这些物质,中医称之为叫伤了阴了。

现在我们来看,我从中医和西医都分析了,现在我们看中医跟西医它的诊断思路有什么不
同?西医说首先我要明确感染是一种什么病毒什么细菌,然后用抗这种病毒或者细菌的药
叫抗生素。中医他说诊断我抵抗细菌病毒过程中这个人的整体状态,比如说这个人过于亢
奋了,那么出现发热、脸红、口渴、烦躁脉跳的快,所以说这个叫热症,就是阳气太盛,
这个是我要用清热药。

那么另外一位同样的病人他发热,可是他这个病人感觉怕冷,面色是发白发青,舌头的颜
色是淡的,脉也不是那么有力。中医说这个人的阳气比较弱,不能够有效的来抵抗来跟邪
气斗争,终于把它诊断为叫寒症。这个时候用一些热药,像什么麻黄、桂枝干姜附子之类
的,人的阳气起来了,就有利于抵抗邪气了。

还有如果说发热太久,消耗过大,伤了阴了,中医用一些滋阴的办法,或者是有的病人虽
然有炎症,但是他有痰湿或者血瘀导致血管中医叫血脉不通畅了,那么这样不通畅了以后,
免疫细胞不能过来,代谢废物不能排走,所以中医师一般用一些什么化痰活血的药,我这
里有三个案例,我们来看,这三个案例都是儿童感染以后导致昏迷的一个三个重病人,第
一个孩子只有两个月,一开始是着凉了,然后发热咳嗽不吃奶哭闹,有一个医生给小孩用
了清热解毒的良药,当然治疗是失误了,因为这个小孩是着了凉了,那么这个小孩的症状
就加重了。

虽然高烧,但这个小孩四肢冰凉,而且抽搐就手脚抽了,脸色嘴唇都是发青的,那么咳嗽
气喘的加重。当时小孩找了一个云南的名医名医叫吴佩衡,吴佩衡诊断小孩子阳气虚脱了,
就不能抵抗邪气了。用了非常大量的热药,就是附子干姜麻黄这一类,都是兴奋阳气的,
用了一天以后小孩子就出汗了,热度就退了大半,也不抽了,开始吃奶了,大概治疗七八
天,小孩的病就基本好了。

还有一个案例,这个是一个 9 岁的男孩,那个男孩实际上这个病例是 1956 年夏天,当时


石家庄地区爆发了流行性乙型脑炎,这是一种病毒性脑炎,死亡率非常高。

当时中央派了一个名医名中医带队的医疗组,其中有一个大夫就名中医叫匍匐州,这个案
例匍匐洲志的一个患者,小孩一开始就出现高热头痛,然后嗜睡昏迷不清了,当时体温已
经是 39 度 6 了,眼睛的通红,也没有大便,小便颜色很深很黄,脉非常有利,那么匍匐
粥诊断孩子就是阳气太深的一个热症,用了一个什么方子,这个方子是中医里边一个常见
的名方,白虎汤里边主要是石膏这些清热的药,吃了以后第二天体温就退到 38 度了,再
治疗一天,出了汗以后热度退了,体温就正常了,然后几天以后就出院了,这是第二个案
例。

第三个案例是清朝末年的时候,江苏就是孟河,就是现在的常州,一带有一个名医叫费神
府治疗的一个 13 岁的少年。这个小孩发烧以后头痛是大便拉稀,就八九天,而是这个拉
肚子,而且绳子已经不轻了。当时肺医生检查的时候发现小孩舌苔很厚又白,整个舌头上
全部是但舌头不红,所以费医生认为小孩是湿气足了,失阻了,身体就是血脉不通畅,所
以用了那些苏叶、陈皮、厚朴、葱、茯苓这样一些理气化湿的药。

在这个药可能当时我估计就几分钱了,服用两天以后小孩腹泻就好了,然后慢慢的其他症
状也减轻了,调理的几天就基本上康复了。

所以我们看上面这三个患者,一个用热药,一个用良药,一个用化湿的药,都把这些危重
的儿童高热昏迷治好了,这些医生的治疗目的都不是针对这个病毒或者细菌的,而是针对
这个人的整体状态。

就像第二个案例当中,当时科学家把白虎汤拿回来做实验,结果发现这个方子白虎汤并不
能杀灭乙脑的病毒,所以我们看出西医诊断的是什么微生物的种类,我什么病毒,什么细
菌,用什么抗生素,中医诊断是这个人整体对这个病毒刺激引起的反应状态,也就是说我
诊断的是人,而不是那个病毒,所以西医治疗的时候治疗的对象是人的病,而中医治疗的
目标是什么?

得病的人,因为中医治疗更关注人的治愈和能力,就是我用了这个药可以修复在这个疾病
过程当中被损伤的治愈和能力,或者帮助他来修复治愈和能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
疾病评估当中,中医是评估人的整体状态,那么这种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当中,整体状态
会发生变,那么中医的诊断也会发生变。

比如说拿刚才讲的肺炎来讲,你刚开始可能这个人着凉怕冷流清涕,轻微的发热咳嗽,这
个时候整体状态是寒的,中医说是寒的,可是如果你没有很好的治疗,过了几天出现了高
热出汗、口渴、咳嗽大量的黄脓痰,那么这个时候整体状态是一个阳气盛的热了,跟初期
不一样了。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说是热症,如果你拖了 20 多天或者一个月,那么这个病人当然消耗比
较大了,出现消瘦没有力气,口渴舌苔可能都没有了,那么这个时候整体状态是一种虚了,
所以说是气阴两亏,所以我们看病人肺炎初中晚,西医的诊断始终是一样的,就是肺炎因
为是可能是同一个病毒或者细菌治疗都是抗菌,基本不变。

那么中医的诊断你说初期是寒,中期是热到晚,后面恢复期是气阴两虚,你看这种状态在
变,治疗也在变,所以中医治疗疾病的时候,你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等都会有这样的
情况,它的治疗并不是一成不变。

那么中医治疗疾病跟西医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由于体质的差异,同样得了同一个病,
由于体质的不同,那么整体状态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比如说你同样感染这
个病毒,有的人是嗓子痛发热、口渴出汗,舌头颜色很红,整体状态中医讲是一个热的状
态,当然用清热解毒的良药,那么另外一个人同样感染了这种病毒,但是它出现了怕冷、
流清鼻涕,浑身酸,整体是一种寒冷的状态,为什么同样的病毒进入不同的体内会出现表
现不一样,因为你的体质不一样,所以人体的整体功能代谢反应不一样。

我们在体质养生当中我们还会详细谈,其实不光是对微生物的刺激了,不同的人对外界的
刺激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你同样喝酒,有的人一斤不醉,有的人二两就不行,同样吃肉,
有的人吃一大碗消化吸收很好,有的人吃一块就拉肚子。

同样的比如说遭遇了挫折,有的人就会出现精神心理问题不能自拔,有的人可能根本不当
回事,所以体质不一样,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状态也会不一样。

说话人 1 13:25
好。

说话人 2 13:27
那么当然有的人就会问了,中药有没有直接针对这个病毒或者细菌的就是治病的当然是有
的。

比如中药的清热解毒,药当中也有抗病毒或者抗菌,但是请你不要忘了听友,我们人体最
强的抗病毒抗菌就是我们人体自身的各个系统,所以如果一个中医大夫你的着眼点开始围
绕着抗病毒或者抗菌转,那么可能中医是比较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可惜现在有些中医大夫他忘了中医重视整体重视治调节治愈和能力最为有效的法宝,过于
的追求这种对抗的治疗,可以说欲速则不达。好,那么今天我们讲了中医跟西医它的诊治
的原理的不同,总的来讲中医更关注人的疾病状态下的整体的状态,这种状态由于发病的
阶段,由于人体的体质它会有不同,与西医单纯着眼在某一个单一指标上有很大的不同,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儿,感谢听友的陪伴,再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