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8

中醫婦科學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
繆江霞
Tel:39438207
Email:miaojx@cuhk.edu.hk
總 論
• 緒論
• 女性生殖器官解剖位置及其功能
• 女性生殖生理
• 婦科疾病的病因病機
• 婦科疾病的診斷與辨證
• 婦科疾病的治療
• 預防與保健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中醫婦科學的定義、範圍與特點

目的要求
熟悉中醫婦科學的定義
瞭解中醫婦科學研究範圍和學術特點
樹立學習中醫婦科學的專業思想,掌握學習
方法。
定 義

中醫婦科學是運用中醫學理論與方法研究
婦女的生理、病理特點,防治婦女特有疾病
的一門臨床學科。
范 圍

• 女性解剖、生理、病理特點, 婦科病的診
斷、辨証、治法、預防;
• 月經病、帶下病、妊娠病、臨產病、產後病、
前陰病、雜病的診斷與辨證論治;
• 西醫婦產科基礎理論,診斷方法、生理產科;
• 計劃生育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香港執業資格試考試范圍
掌 握 中 醫 婦 科 學 的 基 本 理論及常見病證特點及
其辨證論治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病證例子:月 經 病 ( 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
後不定期、月經量少、月經過多、經期延長、崩漏、
閉經、痛經、經間期出血、經行乳房脹痛、經行頭痛、
經行身痛、經行泄瀉、經行風疹塊、絕經前後諸證)、
帶下病、妊娠病(妊娠惡阻、妊娠腹痛、胎漏、胎動
不安、滑胎、子腫、妊娠小便不通)、產後病(產後血
暈、產後痙證、產後發熱、產後腹痛、產後惡露不絕、
產後大便難、產後排尿異常、產後身痛、缺乳) 、雜
病(臟躁、癥瘕、陰癢、不孕症)等等。
中醫婦科學的特色和優勢

理論特色:重視腎、肝、脾、天癸、氣血、
沖任、胞宮。

病種特有:經、帶、胎、產、乳,尤其在調
經、助孕、安胎方面有優勢和特色。
學習方法

• 學風正——良好的醫德,科學的態度
• 基礎厚——中醫基礎理論
• 知識寬——學科基本知識,多學科滲透
• 實踐多——專科基本技能,臨證見習、實

教材用書
張玉珍.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
《中醫婦科學》七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羅元愷. 《中醫婦科學》五版,上海科學技術出
版社
參考書目
《婦人規》 《實用中醫婦科學》
《傅青主女科》 《羅元愷婦科經驗集》
《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 《新編中醫婦科學》
訣》 《中西醫結合生殖免疫
《金匱要略》 與內分泌學》
《醫學衷中參西錄》 《婦科疑難疾病現代中
醫診斷與治療》
《婦產科影像診斷與介
入治療學》
授課形式
• 以課堂講授為主,結合病案討論、提問
• 介紹歷史沿革、定義、病因病機、診斷與鑑
別診斷、辨證要點、治療原則及治療方法,
前人的臨床經驗及個人臨床體會、預防與調
護要點
• 相關西醫學知識
• 中西研究現狀
• 結合臨床見習
• 教學相長,歡迎多提寶貴意見
考試形式和比例

• 平時小測:10%,婦科常用方劑(2次)。
• 期中考試35%(總論、月經病、帶下病)
全部筆試:包括選擇題、問答題、病案題
• 期末考試(全書內容)
筆試45%(期中考試前後內容比例約3:7)
面試10%(共一題,完整或不完整病例,模
擬執業試形式)
第二節 中醫婦科學發展簡史

• 目的要求

掌握各歷史時期中醫婦科代表著作的名稱、作者。
熟悉十大歷史時期。
瞭解各歷史時期中醫婦科學發展概況。
中醫四大典籍為中醫婦科學之源。
十個歷史時期
一、夏、商、周時期——萌芽階段
二、春秋戰國時期—中醫婦科學奠基時期
三、秦、漢時期—已具中醫婦科學雛形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脈學與胚胎學發展
五、隋唐五代時期——趨向專科化
六、兩宋時期—獨立分科,產科迅速發展
七、遼夏金元時期——各家學說蜂起
八、明代——腎主生殖理論深化
九、清代、民國時期—“女科”專著,中西醫匯通
十、現代--形成現代醫教研體系
一、夏、商、周——萌芽階段
• 1· 對難產、不育的記載——甲骨文、《史記》
甲骨文:“疾育”(婦產科病)
《史記》:“坼剖而產”(剖腹產)
• 2· “種子”和避孕的藥物——《詩經》、《山
海經》
《詩經》:《詩經》最早記載有婦科常用藥物,
也是最早記載有中草藥內容的著作。
“愛采唐矣?沫之鄉矣”(唐即菟絲子);陟彼
北山,言采其杞(杞即枸杞子);薄言采之”。
《山海經·中山二經》:“青要之山,其中有鳥
焉,名曰鴢,其狀如鳧,青身而朱目赤尾,食
之宜子。有草焉,其狀如葌,而方莖黃華赤實,
其本如槁本,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
《山海經.西山經》嶓塚之山…中有草焉,其葉
如蕙,其本如桔梗,黑華而不實,名曰蓇蓉。
食之使人無子。
3·最早的胎教——《列女傳》
“太任者,文王之母,摯任氏中女也。王季娶
為妃。太任之性,端一誠莊,惟德之行。及其
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
能以胎教。溲於豕牢,而生文王。”
二、春秋戰國——確立中醫學理論
• 出現“帶下醫”--第一個婦科醫生扁鵲
• 《左傳》對胚胎發育、優生學的認識。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莊公寤生,驚薑氏,故
名曰寤生,遂惡之。”(寤生:難產而生)
• 《胎產書》是我國己知的最早的產科專著。
• 《內經》:我國現存第一部醫學巨著.形成婦科
基本理論,對女性生殖器官、月經和妊娠生理、
病理的認識;記載首張婦科藥方-四烏賊骨一
盧茹丸
附:內經關於婦科的基本理論
生理:“女子胞”為“奇恒之府”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
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
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病理:
“陰虛陽搏謂之崩”
“任脈為病,男子內結廿疝,女子帶下瘕聚”
診法:
“腎脈微澀為不月”
藥物:
“婦人重身,毒之何如? …….有故無殞,亦無殞也…….大積大
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
三、秦漢時代——中醫婦科雛形
• 最早的婦產科病案(秦)--診籍(韓女內寒月事不
下、王美人懷子而不乳)
• 《難經》創命門學說(左腎右命門)及沖任督帶理論(
循行、功能和病證)
• 《神農本草經》所收365種藥物中指明治療婦產科病
有88種,並在紫石英條首見“子宮”之名。
• 仲景《金匱要略》奠定婦科治療學基礎,有經、帶
、胎、產、雜病分類與辨證論治,首載外治法。
• 華佗:實施針刺與藥物墮胎
• 出現了歷史上最早的“女醫”:義姁、淳於衍 (漢

四、三國、魏、晉、南北朝
——脈學與胚胎學發展
.晉.王叔和《脈經》記載妊娠脈、臨產脈。首
先提出“月經”之名和特殊月經(居經、避年、
激經)。
.北齊.徐之才《逐月養胎方》提出妊娠各期保
健要點。
.晚婚優育 南齊《褚氏遺書》:“合男子必
當其年……女雖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
皆欲陰陽氣完實而交合,則交而孕,孕則育,
育而為子,堅壯強壽。”
五、隋唐五代——醫事制度完善 趨向
專科分化
1.設“太醫署”;
2.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對婦產科病機和證
候的認識:其中37- 44卷共8卷是論述婦產科
病證的,包括經、帶、 胎、產、雜病共283種
證候。 讀盞

3.產科專著:昝殷《經效產寶》是我國現存理
論較完備的產科專著。
4.唐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列“婦人方”
為卷首,為“崇本之義”。
六、宋代——獨立分科,產科迅速發展

標誌著中醫婦科學已經形成
一、世界上最早的獨立分科:設置產科和產
科教授;
二、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第一部內容
全面的婦產科專著,總結了南宋以前40多種
醫籍,附以家傳驗方和自己經驗而成。

產科專著眾多,記載對異常胎位的助產方法。
七、遼夏金元時代—各家學說蜂起
金元四大家對婦產科的觀點:
劉完素—瀉火通經,尤提出根據婦女不同生理階段分別
重視腎、肝、脾的學術觀點影響後世。“寒涼派”
張子和—總結“貴流不貴滯”的理論,善用“汗、吐、
下”逐痰以通經,器械牽引助產方法。“攻下派”
李杲—升陽瀉火,除濕止帶;滋陰固氣止崩。“脾胃派”
朱震亨—首次描述子宮形態、真假陰陽人;提出痰濕致
經、帶、不孕機理;提出黃芩、白術為安胎聖藥;創舉
胎法、皮工療法、補氣血以補瘺法等。“滋陰派”
八、明代——腎主生殖理論深化
• 婦科學術發展,專著較多:
薛己《女科撮要》、《校注婦人良方》
萬全《廣嗣紀要》“五不女”
王肯堂《證治準繩·女科》
張介賓《景嶽全書·婦人規》-理論最全面,
婦科病完備。現代有羅元愷點注《婦人規》專著
• 對命門學說的發揮
趙獻可《醫貫》、描述命門“水火”
張介賓《類經》
• 李時珍對月經和奇經的認識
附:【五不女】
• 騾─指交骨不開,與騾相似,即先天性缺
乏陰道或有陰道橫隔。
陰道隔在陰道裡面,乃病態
• 紋─指陰道狹小。 處女膜在陰道口,乃常態

• 鼓─指處女膜厚如鼓皮,無竅可通。
陰核,即陰蒂

• 角─指陰核肥大,如陰中有角狀,即女性
假兩性畸形,如45XO或女性假半陰陽。
• 脈─指終身不行經,不受孕。
九、清代、民國---“女科”專著,
中西醫匯通

• 婦產科專著:傅 山《傅青主女科》
蕭賡六《女科經綸》
亟齋居士《達生篇》
沈堯封《沈氏女科輯要》

• 教科書:吳謙《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
十、現代---形成現代醫教研體系
• 中醫教育——全國先後創辦26所中醫院校,其
中7所大學,多層次的高等教育
• 理論研究——大量古籍整理出版;婦科“腎主
生殖”理論的臨床與實驗研究及發揮
• 診治技術——辨病與辨證結合,提高療效,探
究機理
• 多學科研究中醫——提出“中醫是複雜性科學”
• 中醫走向世界,世界研究中醫,關注中醫婦科
學。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立項的第一批全國中醫
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共有11 家(2012年)

• 嶺南羅氏婦科 龍江韓氏婦科
• 天津哈氏婦科 上海朱氏婦科
• 上海蔡氏婦科 浙江何氏婦科
• 浙江陳木扇女科 晉中王氏婦科
• 黔貴丁氏婦科 雲南昆明姚氏婦科
• 北京沈氏女科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