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楚 辭 概 論

《詩經》止於周室東遷之後,春秋時代之中葉,再經三四百年繼詩而起者為
《楚辭》。以時間及地域而論,《詩經》為早期北方文學之先聲,《楚辭》則為
南方文學的代表。所不同者,《詩經》非一時一地或少數人之作,《楚辭》則
為楚國少數人之傑構。

(一) 楚辭之名稱
宋黃伯思《翼騷序》云:「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
楚物,故謂之楚辭。若些只羌誶,蹇紛侘傺者,楚語也。悲壯頓挫,或韻或
否者,楚聲也。沅湘江澧,修門夏首者,楚地也。蘭茝荃藥,蕙若蘋衡者,
楚物也。」以地域特質解釋楚辭之意義,甚為正確。
《楚辭》名稱,或以為始於劉向。然《史記.屈原列傳》已言:「屈原既死
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漢書.朱買
臣傳》
「買臣善楚辭」。又言「宣帝時,有九江被公善楚辭」,足見漢初,楚
辭已成為文學之尊有名詞。此後如東方朔,嚴忌、賈誼、淮南小山、 王褒等
所作之辭,因體裁類似,亦概以楚辭名之。朱熹著《楚辭集注》,更將唐宋
人仿效之作品收入其中,於是楚辭之範圍更加擴大。
《說文》:「辭,訟也」本義為理罪。訴訟尤需辯護,故本義特指訟辭。
先秦時代,凡需文飾、修辭者,均以「辭」稱之,如「命辭」
、「辭令」,故《楚
辭》時楚地文辭之意。

(二) 楚國與楚文化
《楚辭》是公元前四世紀產生於我國南方楚國的一種新詩體。楚族早與
中原有關連。《史記.楚世家》稱:「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
帝之孫。」其「季連」一支之後裔,曾事周文王、成王。周成王「封熊繹於楚蠻,
居丹陽,始立為國。」楚武王熊通之子文王,遷都於郢。春秋末年,楚滅吳
越,佔領了長江中下游,成為獨霸南方的大國。至戰國,楚已成為席捲南
土,問鼎中原的強國。
楚文化既是南方諸民族日益融會的土著文化,也包括了北土中原文
化對它的滲透與影響,對於楚國的統治者、貴族來說,他們的統治經驗,
知識構成,是與中原先進文化不可分割的。特別在宗教方面,「信巫鬼,重
淫祀」,說明原始巫風還在盛行,這對楚文化是有重要影響的。古代楚國,
蠻俗遍布,巫風盛行,薰染了整個楚文化,後世稱為「巫楚文化」。

(三) 屈原生平
屈原(約公元前 340-前 278),名平,字原,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
秭歸),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暇後代。他在楚國民歌基礎上,開創了新的楚
辭體,主要作品有《離騷》、《九章》、《九歌》、《天問》…
屈原自幼勤奮好學,博聞強識,早年得到楚懷王重用,曾任左徒,

1
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他主張內舉賢能,修明
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
強。屈原為人性格耿直,在制定法規時,不願聽從上官大夫,因而受到上
官大夫的誹謗。懷王信以為真,因此便疏遠了屈原。屈原懷著深深的憂憤,
寫作了不朽的經典《離騷》。 《史記.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
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疆識,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圖議國事,以
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
而心害其能…..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故憂愁憂思而作《離騷》。離騷者
猶離憂也。」
懷王十五年,(公元前 314 年),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令尹子蘭、
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
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大怒,派大將屈 率軍攻秦。兩軍于丹陽交戰,楚軍大
敗,秦俘虜屈 等七十餘將領,斬相八萬,又奪漢中之地六百里。及後張
儀再到楚國,瓦解了齊楚聯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 楚國又
重投秦國懷抱。屈原被逐離開郢都,到了漢北一帶。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
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屈原力勸不可,然而懷王幼子子蘭等卻
力勸懷王入秦,結果被秦覊留,兩年後客死於秦。頃襄王繼位後,令尹子
蘭指使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造謠詆毀屈原,導致屈原再被流放到沅湘一
帶,時間約為頃襄王十三年前後。到了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 278 年),
秦將攻破郢都,屈原眼見一度興旺的楚國陷入亡國危機,為喚醒楚王及國
民覺悟,加以懷戀故土,故在汨羅江懷石投江自盡,以儆世人。 《史記.
屈原列傳》:「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顧反諫懷王….時秦昭王與
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
行。』 懷王卒行….客死於秦而歸葬。長子頃襄王立,而以其弟子蘭為令
尹。….子蘭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屈原至於江
濱,….懷石投汨羅江而死。」

(四) 楚辭的淵源與特質
楚地在西周時稱為荊蠻,春秋時與中原接觸,至戰國而漸盛。詩經
中雖無楚風,但楚辭以前之南國詩歌,詩經中之《漢廣》、《江有氾》等篇,
皆產生於楚國境內,其他見諸載籍有《論語》中之楚狂接輿之歌,其詞云: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
之從政者殆而。」

又有《孟子》中之滄浪孺子之歌,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2
以上兩歌,足以表現南方文學之特徵,逐漸脫離詩經形式,而成楚辭特質。

《楚辭》之主要條件,就實質而言:
一. 依據本地固有之土樂南音。
二. 楚地民族信巫鬼而重淫祀,故楚辭多媚神樂章。(如九歌)
三. 詩經之情感多溫柔敦厚,楚辭多熱情奔放。(如離騷)
就形式而言
一. 詩經多屬短篇,楚辭則多為大幅篇章。(如離騷)
二. 詩經以四言為主,楚辭則開七言之端。

(五) 楚辭之內容(根據王逸楚辭章句)
篇名 作者 附註
離騷 屈原 漢書藝文志載 屈賦二十五篇
九歌 屈原 或云本為九篇,分則為十一。一說
九乃虛數。較為合理之解釋,即九
歌為古樂之通名。
天問 屈原
九章 屈原
遠遊 (屈原) 從「羨韓眾之得一」一語可見,韓
眾為秦始皇方士。可證遠游非屈
原所作。
卜居 (屈原)
漁父 (屈原) 兩篇開始,俱謂「屈原既放」,顯
為第三人記載。王逸亦說:「楚人
思念屈原,因敘其詞以相傳焉。」
九辯 宋玉
招魂 屈原(一說宋玉)
大招 屈原(或疑景差、賈誼、劉安)
惜誓 或云賈誼
招隱士 淮南小山
七諫 東方朔
哀時命 嚴夫子
九懷 王褒
九歎 劉向
九思 王逸

(六) 楚辭之編集

《楚辭》最早編集之版本,為漢劉向所定,凡十六卷。《四庫全書提

3
要》云:「屈宋諸賦,定名《楚辭》,自劉向始也。」在劉向以前,《楚辭》
其實已在民間流傳。《史記.屈原列傳》:「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
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宋玉、唐勒諸人,均為楚大夫,也
都是屈原的景慕者;作品的學習者、傳播者。《漢書.鄒陽傳》:「吳王濞
招致四方游士,陽與吳嚴忌、枚乘等俱仕吳,皆以文辭著名。」鄒陽、嚴忌
枚乘均為西漢初年賦家,而賦乃拓宇於《楚辭》,故他們十分熟悉《楚辭》
此外,淮南王劉安及其門下之士如嚴助、朱買臣等,均為《楚辭》的研究者
及至西漢晚期,漢成帝「求遺書於天下」(《漢書.藝文志》),又詔光祿大
夫劉向加以校定,其中就包括《楚辭》。劉向編纂《楚辭》,除收錄屈、宋作
品外,還編入了在他以前的漢人擬作,包括賈誼的《惜誓》、淮南小山的
《招隱士》、東方朔的《七諫》等作品。
後漢王逸之章句,續增其自著《九思》一篇,定為十七卷。宋洪興祖
為之補注。宋晁補之又擇後世文辭與《楚辭》相類似者,為《續楚辭》二十
卷。又擇其餘文賦祖述離騷者,為《變離騷》二十卷。(已佚) 宋朱熹根
據王逸及晁補之兩家之書,加以增刪,附入注釋,名為《楚辭集注》。為
歷來比較完整之楚辭集本。

(七)楚辭之藝術特徵
《楚辭》在形式、風格之突破是多方面的:
1.篇製擴大
《楚辭》將原來國風的重章疊句的小詩,發展成為規模宏大、內容豐富
的抒情長詩,使感情得以盡情的渲洩,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如《離騷》全
詩長達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六十一字,波瀾壯闊,氣象恢宏,在中國
文學史上可謂空前絕後。

2.純熟之比興技巧
《楚辭》繼承了《詩經》的比興手法,並更進一步發展。
《詩經》的比興大
都比較單純,而《楚辭》則大量使用比興法,成為主要的創作技巧。如以香
草美人,象徵自己對理想、光明的追求;以「眾女」 、惡草,象徵嫉妒賢能的
權貴小人,既昇華正面形象,也突出反面形象的本質。如《文心雕龍.比興
》所言:「楚襄信讒而三閭忠烈,依詩製騷,調其比興。」

3.風格之轉變
屈原的作品一反《詩經》質樸的風格,而趨向華美浪漫。屈原往往運用
大量華美的辭藻、瑰麗而精美的意象,配合奇幻的想象,生動之神話傳說,
使作品風格更為華美浪漫。

4.形式之解放與創造
突破以四字句為主的傳統格式,在楚歌基礎上創造出新的句法,以六

4
字為主,而又靈活多變,具有散文的特點,敘事及議論成份較多。散文句
式自由活潑,便於淋漓盡致地發揮。句式參差錯落,大量使用語助詞及感
嘆詞,增強了作品的節奏感,渲染了抒情詠歎的氣氛。

5.善用神話素材
中國南方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及風土民情,故成為蘊藏神話的最好環
境。而屈原也是我國最能運用神話素材的作家之一,能將超現實和現實混
合,使得他的作品充滿豐富的想像力與濃厚的浪漫氣息。

(八) 楚辭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楚辭》這文學中的瑰寶奇珍,對後世文學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1) 促進辭賦之成長
楚辭特殊的風格及內容,引起漢代辭賦家熱烈的模仿,促成漢代賦體
文學發展的盛況。漢賦中規諷的主旨,鋪張的手法,以及聯綿詞的使用,
設問的對答形式,都受到楚辭的影響。 《文心雕龍.詮賦》說:「賦也者受命
於詩人,拓宇於楚辭也。於是荀況《禮》、《智》,宋玉《風》、《釣》,爰錫名
號,與詩畫境,六義附庸,蔚成大國。」

(2)開創駢文之生機
駢文是我國文字獨有的美文形式,首重對仗、俳偶、而先秦古籍中雖也
間用俳偶的句子,但內容樸實無華,直到「楚辭」文體出,才有清華朗潤的
駢體詞句,如《大司命》:「令飄風兮先驅,使凍雨兮瀟塵」,就是《文心雕
龍.麗辭》中所說的「言對」。又如《東皇太一》:「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
椒漿」就是洪邁在《容齋隨筆》中所謂「當句對」。所以楚辭中這些絕佳的駢
詞儷句,都為後代的駢文開創了蓬勃的生機。

(3)刺激七言詩之產生
七言的詩句在《詩經》已間或有之,到了楚辭則漸漸增多。早期的七言
詩。如漢高祖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
猛士兮守四方。」其韻律基調全然是騷體。至於李陵的《別歌》,漢昭帝的
《黃鵠歌》和張衡的《四愁詩》,為七言詩的醞釀時期,但形式上仍是七言
的騷體。七言詩雖成熟於曹丕的《燕歌行》,可是在唐人的七言古詩中,依
然可以發現楚辭體的影響,所以楚辭助長七言詩的產生,當是無疑的。

(4)開闢鄉土文學之先路
《楚辭》是以楚地特有的音律、詞彙、事物所譜成的文學作品。在音樂上
是楚國獨具的「南音」,也即是「巫音」。再加上悲壯頓挫,或韻或否的韻律
於是朗誦《楚辭》成為專門之技藝,如漢武帝時的朱買臣以「能言楚辭」被寵
宣帝時九江被公以讀《楚辭》而名家,代表《楚辭》在音樂上的鄉土化。《楚

5
辭》在內容、用詞上保有楚國特有的地理環境和風土氣候的感覺,而在民俗
上保存著獨特的巫鬼淫祠的迷信風氣,也開闢後來鄉土文學的先路。

(5)散播浪漫文學的種子
屈原不幸且不平凡的際遇,加上他熱情、執著而又善於幻想的氣質,
使《楚辭》中充滿了個人主義的浪漫色彩,這種詩風影響後代的文人甚鉅,
如仿《楚辭》浪漫精神的,有曹植的《遊仙》、
《仙人》、
《遠遊》等詩; 晉代
何劭、郭璞諸家的《遊仙詩》,以及盛唐大詩人李白的《蜀道難》,《夢遊天
姥吟留別》等;如模仿《楚辭》譎怪思想的,有魏晉志怪小說:《穆天子傳》
《搜神記》、《幽冥錄》等作品的問世。

(6)賦予詞曲新的素材
由於屈原愛國情操的感召,又在詩篇炫麗動人的影響下,宋、元、明、
清的詞曲、戲劇作家,藉著楚辭抒發胸臆。在詞方面,北宋詞人如蘇軾、晏
幾道等,都曾有直接引用楚辭文句入詞的現象。南宋以後,一些愛國詞人,
報國有心,請纓無路,便把滿腔的悲憤,都寄託在引用楚辭的文句以為發
洩,其中最突出的詞人首推辛棄疾。在曲方面,元代睢景臣、吳宏道二人都
有《屈原投江》的劇本,明代汪道昆著有《高唐夢》,清代尤侗著《讀離騷》
民國以後有人把屈原的事跡編成劇本。

(7) 象徵手法
屈原發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把原來的比興材料如草木、魚蟲、鳥獸
和風雲雷電都賦予了生命,用以寄託詩人的思想感情。這種「寄情於物」、
「托物以諷」的表現手法,對我國古代文學有著極大影響。如張衡《四愁詩》
效屈原以美人喻君子,曹植《洛神賦》 「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
李賀詩多寄情於香草美人,如凄婉哀絕的《蘇小小墓》….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