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L

切有部」的業力論

__,j‘



AZ

唔-

據印度外道看,我們及我們的世界,是由大梵王(古巴 ωσSYB8) 或大自在天(巴巴拉〈 ω3)等超越的神


格所造的。數論派(〈且會已}內心)神

一我立(宮門口 ωω
〉與自性 QSEt〉二種根本原因為寧宙人生之原理,即 從

•.
FC' 次第展開萬有(二十三諦),可是,從俱舍窘,發生萬有的原因,並不在於外界的神格
自性起「覺」(切口(注
或自性,而是從有情本身的「業」而來的 若以一生主(賞。冒冒阱。為萬有的究竟的原因的話,萬有的差別則無
o
從說明。
據俱舍論看,迷於宇宙萬有事理之妄心,吽做「惑」,而惑即煩惱。由煩惱而起之身體所作言語發動,吽做「
業」 o由所招之果而言,惑是陳緣,業是親因。不過,惑如種子,業如雨露水土,由惑造業,由業生惑,是兩者一
連貫之關係'由此惑業所造成的世界,乃是吾人現實果報的苦的世界 所以十二因綠的究竟,終歸於惑業荐的連續
A
,這是俱舍論所說「有部」的人生觀。
二、業的本體
據俱舍論看「業」是以「思」(意士己的心所及其外表的發動為「體」的,前者吽做「恩業」'後者吽做「思
已業」。「思業」是吾人心恥的種種思慮、分別,即 心性界之造作,「思已業」是分別、思慮之意業發現於外表

••
的身體造作〈行為)及語言之發動。意業是思業,身語業是思巳業。這個身口意三業叉開為五,即
身語三業各分

••
「說一切有部」的業力論


J
L

BdHMI




辱"叮J
d
呵,,
'
「表業」、「無表業」二種,可表解如下
.........

.....

『思業 意業 意業
...
.

業(身
身身

業業
戶~'-一-'-、


戶思已業{
至五

業業


f

三直


心中起種種分別、思慮是意棠,意業發動於身體的行動,吽做身表業,而起身表業時,以將來可招果之原因,
擊發自身,而此擊發之原因,無形無象,對於一切,無所表示,是名身無表業。其次,意業發動於諸言語,吽做語
表棠,而起語 表業時,以將來可招果之原因擊發自心,而其擊發之原因,吽做語無表業。總之,吾人身語表業,其
歸消滅,但其可招果之原因,仍留存於自己身心中,相繼相生,以感將來之結果,此即是身語無表業
動作停,止,雖
。「有部」以身表業的體為「形色」'語表業的體為「聲音丘,而意業的體是「思」(意志),但「經量部」認為
三業的體均是「思」(意志)。「有部」認為 唯身語二業才有「無表業」,而意業里沒有「無表業」
.•

••
0
關於無表 業的本體,「有部」認為是大種所造之色法(在形體上所演之餘習故),而此色法,並且是實法。可
是,經部認為無表業的本體是「思」心所之種子(而此種子的無表業之體是假法),這是兩部爭論的要點。按先述
「有部」之立義(八證),然後略述經部反對「有部」八證的內容。
「有部」的「無表業」實有說之證明,有如下八證

••
@說三色證。據雜阿合經第十三云 「法」有三種,一是有見有對,二是無見有對,三是無見無對。有見有對

••
有 (五根及聲吞味觸四塵)之色 γ此二攝盡一切有對之色,而經中更
是青黃赤白等色境,無見有對是其他的障再對
說「無見無對」是表示有「無表色」之存在
o

L

@無漏色證 五月人見聞知覺,皆是有漏,然而,增一阿含經云 「無漏法云何?﹒謂 於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色


••

..
o
,大起愛悉乃至識亦然,是名無漏法」'若無「無表色」則無「無漏色」 0
@一幅增長證o中阿含二云 「成就七一幅業者,一幅業相續漸增」'這就是有「無表蠻荒」芝揹照樣。七竊笑臭怖聽旅
..

客,施行路人,施有疾人,施君病人,施園林,施常乞食和隨時施。若惟有「表業」而無「無奏也一歪,那宋'夷業
暫時消滅時,終於變成有因無果,同時,一幅業也不會相續增長,故應有「無表業」之存在
o
@非作成業證 教他殺,吽做「非作成業」'若無「無表業」而惟有「表業」,如何熊成「非作成業」
o -,
7…'罪
呢?﹒
@法處色證 雜阿合經第第十三一云 「比丘當知,『法』謂外處,是十二處所不攝,無見無對」'此經法處,
o ..
唯說無見無對,不說無色,是法處不遮「無表色」之存在也 o若「法處」無「無表色」則直說「無色」帥可,何以
單說「無見無對」'是知經文「法處」之中,正說有「無表色」故。
@八正道支證 八正道中的正語、正業和正命,非屬「表色」,然定中猶具八正道者,實為,有「無表色」之證
o
(因為,定中無身語及無乞食等行而仍具正語、正業和正命故〉
@別解脫戒證 受得別解脫後,所受各種戒體仍相績而不斷乃是有「無表色」之存在故,否則,無戒體之繼
o

@戒為提堵證 離殺生等過失,日提塘戒(長期相續提防犯戒之過失也)。如無「無表業」之體,則不可云「
o
提堵」'是為「無表色」有其「體」之證。
如上面所述,「有部」主張「無表色」之實有,但「經部」反對上面的八證如下

.•
@第一證所提「無見無對色」'是指「定」境界之色,定境界之色,非眼根所對之境,故日「無見」,不障處
所,故日「無對」'故經所說「無見無對」之「色」,不能為「無表色」存在之證。
@第二證之無漏色,亦指定境之色,故云「無漏色」'係依無漏而生,故此亦不能為「無表色」存在之證明。
們說一切有部」的業力論


J
L


@第三證之一幅業增長,係於「思」心所之「種子」上所假立施
的主,當即
思念施物時,其思念之種子乃同時
..
黨習於自身中,後來雖起惡心或無記心,但前黨存之「恩」種子,仍相績不斷,漸漸轉變,差別生果,是名一幅業增
長,這是「思」種子的相績,並不是「無表色」之實存。
@第四證之非作成棠,亦以思心所之種子為體,即 教他之「恩」種子,存於自身而相績,吉林川教
抑岩成樂業
•.


時,其行為亦歸於能教者之體上,使所黛種子微細增長,因而成為自身乏殺業,故「恩」種子外,不必男立「無表
色」之存在 o
@第五證之法處所攝色,亦定境之色。
@第六證之八正道支中,正語、正業及正命三支,是於「思」心所上所假立的,並無別體,入定中雖無正語、
正業、正命之三表業,然有「思」之心所,「思」起三正,不起三邪,而於其思念力故出定後仍起三正,「因」中
立「果」名,故有八正道支 o
@第七證之別解脫戒,亦以「思」之種子為體,非有「無表」之實體也。
@第八證之戒為提塘,係由前之誓力,思念我定不作如斯諸惡,故於後常憶念,慚惋現前,能自制﹒止,便不犯
戒,是以提塘之義,不關「無表色」之「有」「無」'唯依心之持受而然也。
「說一切有部」以「無表色」為實有,「經量部」以「無表色」為假立於「思」種子上的東西而不許其實在
o
「說一切有部」認為「無表業」是附帶於物質的東西,而其本身(無表業本身)是無思慮性、無分別性的,所以「
無表色」是色法,但「經量部」認為 「無表業」是於「恩」種子上所假立之法,換言之,是由于「思」種子增長

..
而成種種業,所以離心之外,更無別體之存在,因為心上有生果之功能,名之為種
,子而此種子乃心法,所以「無 ,
表業」之體是心法。
「說一切有部」與「經量部」之五業之體,表
刃解如下

.•


l七

............

是一以思心所為體 說一切有部

書一以審慮思決定思為經體
....•.

量部
......

「以形色為體 說一切有部
「身表業( ......
一(以動身思為體 經量部
業一「以聲為體﹒說一切有部

戶語表業扎

.....
一以發語思為體﹒ 經量部

種造種造

體體體體
為為為為
心種心種
所所所所
思大恩大
以以以以

子色子色

經說經說

有有
部部
..--^---、

部切部切
無無
語身

業業
表表

]i主


_____.A-...

-
主旦
「說一切有部」認為五根、五境及「無表色」(無表業),均是色法。色法是物質性的存在,故其身語二表業
,是以出現於外表的「物質要素」為其「體」的。身語二表業既然是物質性的存在,那末,其於身語二表業一
無強有刀的意志作崗可言,故其行為造作,是現場就立刻會消失的,因此,亦無留存於將來的任何東西,故
「無表菜」以補共勢力之繼續。可是,經暈部評難此點而說外表性和物質性的表業,沒法引出「無表業」,因為

.•
表業的性鈍而不明利,無從生出「無表業」'若欲生出「無表業」'非符「思」之力量不可,偶然生起
「無表」,其原因在茲云。「說一切有部」當然亦承認身話二業里有「思」的作用,但其所重視是物
的實有觀。
接「說一切有部」看,意業是「恩創業」的意思,同時,身語二業是思已業,所以三業是由「思」
「說一切有部」的業力論



L




A
, 目,
因此三業均可謂由「意」而等起故。可是,「說一切有部」的意棠,是專就能等起「業」一的「因體」而立的,換句
話說,是叫做「等起」(管自己 S5) 的標準而說的意菜。「經量一部」與南傳上座部的業的思想,是原理性的,抽
象性的,而北傳的「說一切有部」的業的思想,是現實性的,具體性的,究竟各有其所長。
三、索與等起
「經量部」或南傳上應部,均以「業體」為「思」(意志),此說與阿合經所說一致,故可為佛 教 本來的意思
,但北傳「說一切有部」、「正量部」或「 領子都」等部派卸認為 外形性與物質性的身語動作,它由于「思」而

.•
表現為具體的行為時,其行為既是身語二業之「體」'那末,身話二表美並不是屬於「心」的東西,而是一種色法
(物質)。可是,如此的色法,怎麼會變成「善」或「不益己的性質呢?﹒為要解決這個問題而出現的,是「等起」
的思想。
「成業論」攻擊「說一切有部」而說 「身語二棠,絕不能成為善或不善之性,命終必拾,不能為招引苦樂異

.•
熟之依因故」 南傳上座部亦云 「色法均是無記,而持有善不善之性質者,唯有心與心所」0 「法集論」亦云
.•
o

.•
三切色是無記法」。這些見解,可詞是佛教傳統的看法。可是,「俱舍論」均認為 「在五根、五境十有對色法

••
中,除色境與聲境,其餘八種,均是無記」。「說一切有部」認為 身語二業之體的色境、聲境及由它所引起的「

.•
無表色」'通於善、不善、無記,而其他色法均是無記。那末,如此的色法是怎樣會持有善、不善的性質呢?﹒據「
俱舍論看,凡諸法能持有善、不善的依據,有四種場合,即 勝義、自性、相應和「等起」。由此而起善不善,通

.•
稱為四種善或四種不善。
四種善及四種不善的意思如下﹒.

L

勝義善 |l 絕對善(涅槃)
自性善||本來善(慚、愧及三善根||無貪瞋痴〉
四種善
相應善l||與自性相應而成為善者
等起善||善之身語業與不相應行(得、無想定、滅盡定)
~勝義不善||屬於迷(生死)的一切法
一自性不善||無慚、無愧、三不善根
四種不善~
一相應不善||與自性不善相應之心所
,等起不善||與等起善相反者
語業的「得」與「四相」,其實是附屬性的,即
是附屬於身語的,而二無心定雖與「業」無直接關係,但它

.•
是由於與自性善相應的善而等起,故此亦屬於等起善。身話二業由於「等起」而成為善或不善,是因為起共「業」
的心(思)盤問或不善,故從「思」所生的身語二榮(雖是色法)也終於會持有善不善的性質。「等起」是「令起者
」或「令起」的意思,「等」 (8B) 一字,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
據「說一切有部」看,「等起」,一個二種'
一的是「因等起」'二是「剎那等起」。「因等起」是引發業的作

.•
用,亦即是「起業者」,而「剎那等起」(亦即是剎那等起)是在作表業剎那間的等起 o 「因等起」吽做「轉」
「剎那等起」吽做「隨轉」'此事恰如由手轉車輪峙,手力是「因等起」(轉因),而大地是「剎那等起」(隨轉
因〉。後來,中國註釋家,對於「因等起」再分為「遠因等起」與「近因等起」二種,今,如將此二種「等起」再
配合於「俱舍論」所說,即可成為如下之表

..
「說一切有部」的業力論




L

四六
佛,

起於外修


轉斷心心


發有

業而轉
「此門
轉斷


戶--^--、
內見

、--v【--'

轉等
(因

)起

〉起
轉等
(未IJ
隨那

)起
(因
轉等

表位



其次,又分有「有分別心」與「無分別心」兩種。「有分別心」限於意識,而眼等五識是無分別的。「有分別
」有「自性分別」(現量得||直覺作用)、「計度分別」(比量得||判斷的作用)和「隨念分別
(記」
4憶作用
||比量得)三種。「因等起」心是「有分別」'「剎那等起」乃「有分別」、「無分別」均可 o 「分別」與「等
起」的關係如下
..

「有分別)
有分別(遠因等起〉|中有分別(近因等起)|lVAV剎那等起
(無分別」
欲起身語二表業,必先思慮,然後要決定。「因等起」應該要有自覺和積極的分別、思惟'單靠機械性的直覺
作用(自性分別),是不能生起「表業」的,因它(自性分別尚未具備個人特有的能動作用,故不能發生明瞭的「
表業」,但臨生起具體的表業時,與其「表業」同時存在的「剎那等起」的心,不一定「有分別」'故如眼等五識
之「無分別心」'亦能成為「剎那等起」,因為,到那時候,已具備生起「表業」之素地。
如攘俱舍論看,轉心的範圖與「分別與內外轉的關係」如下

..
見所斷心||唯成轉心
眼等五識||唯成隨心
修所斷的意識||能成轉心,同時叉能成隨轉心
無漏心、異熟生心||不能成轉心,亦不能成隨轉心

L

-有分別心(意識〉||內門轉(見所斷〉
(無分別心(五識)||外門轉(見所斷〉
總之,「等起心」是生起身語三業的心,而「意」叉能等起意業,意業文能等起身語二業,「意」乃但績而生
起種種業故。可是,「思」是心所大地法之一,這是值與任何心相應而存在的心所,故在等起業中間,「思」亦不
斷相績,因之,不惟是因等起的場合,就是在剎那等起或其他場合「思」心所仍是恆存。但在於恕,均有二種君法
,一種認為 「思」本身並不是「業」,而是特殊的恩(思的差別)才是意業o二是認為 任何思均是笑。如據舟

.•
.•

橋一哉教授看,應該將「思」與「意業」分閉的上述第一說才對,否則,意業恆存,而「身語業」是思已之業(思
己業),即 由意業而等起的「業」的意思,就搞不清楚了。
.•

俱舍論「光記」之說,將「等起」的問題,由於穩健的解釋以表示俱舍論所欲表示而不能表達之點。在耽婆娑
論里面(第一一七卷),亦記載有「因等起」之說。有部正義與俱舍論所說,大體相同。
「說一切有部」認為 決定「表業」善惡的根據,在於「因等起」(近因等起),因此,「順正理論」乃定義
..
「思」而說 「令心造作善不善無記成妙劣中性,說名為思。由有思故令心於境有動作用,猶如磁石能令鐵有動用
.•

」'此乃指「近因等起」。那末,什麼性質的業,吽做「善」或「不善」?據「說一切有部」窘,招樂果之業為善
,招苦果之業為不善,其他則是無記。
善惡業招苦樂的情形,可表解如下

•.
「無漏||招涅槃
『益問
(有漏||招樂(包含不苦不樂)之異熟
惡一不善|有
|漏l招苦異熟


戶無記||無漏!!不招異熟
「說一切有部」的業力論




L

神"



Aa'
,

南傳上座部乃認為 三善根(無貪瞋痴)及與三善根相應的受想行識四蘊,以及由它所等起的身語意三業,是
••

善法,而與其相反者,乃是不善法。
四、無表業的存灣問題
我們的無表業,能否相續到招引未來的果報?還是學術界的重要論題之一。在日本,明治以後的佛學家,例如
「說一切有部」所說的無表業,
村上專精、齋藤唯信、腰部慈明、古澤文龍、舟橋水哉、深浦正文等人,都認為

.•
是相續到苦樂的果報的,或認為 「有部」的「無表業」說,是帶若招引音樂果報的使命臺而
的登,但 提 川乾 堂 、
..

高木俊一或荻原雲來與加藤精神等人,部反對這個見解。尤其是荻原雲來乃反對
「說業感果報,並不是業與果之

..
間,要有什麼連鎖的東西存在,而是在造業時,就已決定要招什麼果,或應招其果的原因就決定了,這吽做「取果
」,而「因」生其「果」於現實,吽做「與果」'畢竟,唯依因力而感果,其他不要有任何「法」在中間云。不過
,由於「業」而形成「心」的內容的東西,是「說一切有部」的「無表業」'殆無可疑,而「無表業」會相續到引
將來的苦樂果報,是有可能的。
佛教說「業」的理由,本來是在於「業」形成「心」的內容之時,應其內容的苦樂,不管是人所增或否,人人
總是要經過(經驗)這個苦樂的。我們由我們的心的態度而可自由將其所受,認為是「樂」或「苦」,但其心的內
容,倒是由於人人的「行為的生活」(業)而被規定出來的,因此,由「業」而招「苦」或「樂」'可說是佛教業
設的本來的意義。不過,如站在更高一層的立場看,苦樂本身,也是無自性的,也是因緣法,在這一點,看,苦樂的
本質,也是唯心性的,主體性的,可是,在我們凡夫一般的情形看,由「業」而招苦樂果報,是絕對的法則,如要
改變這個,則應從造業當時(因)來改變才有辦法。
業的思想,在部派佛教時代,尤其是在「說一切有部」'竟將「業」與「苦樂的果報」當做是「事實」和「實
體」的現象,以發展其業說,這在道德勸善的立場上,具有很大的價值。如此,三世輪麵與「業」的思想結合,而

L

成為「業感緣起論」'是眾所週知的歷史發展,而其「無表業」會持續到後世,也是必然的結論,在因果的理論上
,「說一切有部」的這個看法,是很有道理的。
五、結 語
由於上來所述,吾人已知「說一切有部」對於「業」的本體的看法,是現實性的,道德性的,具體性的,所以
「有部」把「業」的本體清傲是色法,而由「等起」的思想以導出其善惡的業報,也是其思想的特質之一,同時把
「無表業」的力量,判定為能夠繼續到將來的果報,也是其「業」思想的特質之一。由此可知,「說一切有部」的
業體論,在部派佛教之中,是男有其一套說法的,還是它(說一切有部)獨創的學說。
「說一切有部」的業力論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