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8

第一章 緒論

今時今日,電子產品已融入我們的生活,不止使用功能性要強大,現在更要
求一機多功能使用,如手機不但要能打電話,現在還多了照像功能、GPS 定位、
上網功能……等,但是手機的體積大小卻又強調要,薄、輕、體積小,要達到以
上要求,於是其內部所使用控制晶片的體積尺寸也就需要更加精小,而更精小的
需求,則需要更精密的加工。

1-1 專題計畫之背景及目的
機械工程系在畢業後往往都是投入 CNC 車床相關製造業、模具加工製造
業。但多軸加工機應用在半導體業中也佔有相當大的重要性,往往都因為對半導
體業的不了解而將其歸類在電子業中。
半導體封裝中所使用的機台多為三軸加工機如晶圓切割機、晶片上板機、銲
線機,其中又以銲線機較為複雜,銲線機的加工方法為應用高壓電流放電燒融金
屬線材形成金屬球,再透過加工機 Z 軸下壓超音波經由銲針輸出將金屬球與晶片
鋁墊互相磨擦共金,再移動至電路板上金屬導腳由 Z 軸下壓銲針輸出超音波將金
屬線銲接於金屬導腳上如此重覆加工。
在現今的半導體產業中的龍頭公司如日月光、矽品都是在台灣,希望借由此
專題的研究讓同學更了解 IC 封裝的製造流程與產業相關工作鏈,對於畢業後的
求職方向有更多的選擇。

1-2 研究方法及進行步驟
經由網路及工業局半導體學院 IC 封裝班教學資料了解半導體封裝加工流
程,瓶頸站-銲線站中所使用的銲線機加工精度最高且加工技術最為困難,銲線
機一台售價約二百萬元,由於此次專題經費有限我們只進行技術面的研究,研究
步驟如表一所示。

-1-
表一 研究步驟
Step 項目 參加人員 備註

1 資料收集 ALL

2 半導體封裝流程研究與討論 ALL

3 加工機動作原理分析 ALL

4 加工機使用邊材研究與討論 ALL

5 研究問題探討 ALL

6 專題研究報告撰寫 ALL

1-3 預定進度甘梯圖(Gantt Chart)


此專題研究預估時間為一年,研究計劃所需相關資料收集為期五個月,機台
機構研究與原理分析為期四個月,作業問題解析為期四個月,撰寫報告為期二個
月,詳細研究進度如表二所示。

表二 預定進度甘梯圖

月次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備
工作項目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註

1.IC 封裝相關資料搜集██ ██ ██ ██

2.銲線機相關資料搜集 ██ ██ ██ ██

3.銲線機機構分析 ██ ██ ██

4.銲線原理分析 ██ ██ ██ ██

5.銲針相關資料搜集 ██ ██

6.銲針結構分析 ██ ██

7.作業問題解析 ██ ██ ██ ██

8.撰寫報告 ██ ██

預定進度累計百分比 5%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95% 100%

-2-
第二章 IC 封裝製程簡介

半導體元件的製作可分成兩段的製造程序,前一段是先製造元件的核心─晶
片,稱為晶圓製造;後一段是將晶中片加以封裝成最後產品,稱為「IC 封裝製
程」
,又可細分成晶片切割、黏晶、銲線、封膠、剪切/成形、印字、檢驗等加工
步驟,以下簡述製程順序及目的。

2-1 晶片切割
晶片切割(Die Saw)之目的為將前製程加工完成之晶圓上一顆顆之晶粒
(die)切割分離,如圖 2-1 所示。欲進行晶片切割,首先必須進行晶圓黏片,而
後再送至晶片切割機上進行切割。切割完後之晶粒井然有序排列於膠帶上,而框
架的支撐避免了膠帶的皺摺與晶粒之相互碰撞。

圖 2-1 晶片切割

2-2 黏晶
黏晶(Die Dond)之目的乃將一顆顆之晶粒置於導線架上並以銀膠(epoxy)
黏著固定,如圖 2-2 所示。黏晶完成後之導線架則經由傳輸設備送至彈匣
(magazine)內,以送至下一製程進行銲線。

-3-
圖 2-2 黏晶

2-3 銲線
銲線(Wire Bond)乃是將晶粒上的接點以極細的金線(18~50μm)連接到
導線架之內引腳,進而藉此將 IC 晶粒之電路訊號傳輸至外界,如圖 2-3 所示。

圖 2-3 銲線示意圖

2-4 封膠
封膠(Mold)之主要目的為防止濕氣由外部侵入、以機械方式支持導線、
內部產生熱量之去除及提供能夠手持之形體,如圖 2-4 所示。其過程為將導線架
置於框架上並預熱,再將框架置於壓模機上的構裝模上,再以樹脂充填並待硬化。

-4-
圖 2-4 封膠

2-5 剪切/成形
剪切(Trim)之目的為將導線架上構裝完成之晶粒獨立分開,並把不需要的
連接用材料及部份凸出之樹脂切除(Dejunk)。成形(Form)之目的則是將外引
腳壓成各種預先設計好之形狀,以便於裝置於電路版上使用。剪切與成形主要由
一部衝壓機配上多套不同製程之模具,加上進料及出料機構所組成,如圖 2-5 所
示。

圖 2-5 剪切/成形

2-6 印字
印字(Mark)乃將字體印於構裝完的膠體之上,其目的在於註明商品之規
格及製造者等資訊,如圖 2-6 所示。

-5-
圖 2-6 印字

2-7 檢驗
檢驗(Inspection)之目的為確定構裝完成之產品是否合於使用。其中項目
包括諸如:外引腳之平整性、共面度、腳距、印字 是否清晰及膠體是否有損傷
等的外觀檢驗,如圖 2-7 所示。

圖 2-7 檢驗

-6-
第三章 銲線機簡介

銲線機的功能是將印刷電路板(PCB)與積體電路或微元件的電訊號做連接。
銲線機的組成可分為:系統控制機板、操作機器介面、空氣壓力器、金線進料系
統、液晶螢幕等。

3-1 銲線機的基本認識
目前世界上產製銲線機(WIRE BONDER)的公司有以下幾家廠商:
a. SHINKWA(日本)
b. KAIJO(日本)
c. K & S(美國)
d. ASM(香港)
e. ESEC(瑞士)
f. ALPHASEM(瑞士)

隨著科技時代的進步,各種電子電器產品的發展趨勢都朝輕、薄、短、小、
多功能的整合導向,由於半導體封裝邁進高密度、高腳數的趨勢,其銲線也就朝
著微細間距的高精密度製程技術發展,為了可縮短工時、提高良率、提高市場的
競爭力,進而達到客戶需求,所以機台需具備了以下的特色:
a. 銲線速度快。
b. 高精度。
c. 弧度穩定。
d. 改機時間短。
e. 工作檯設計優。

3-2 銲線機機台
在銲線製程中,主要是經由高溫、壓力以及超音波磨擦的作用原理,將金線
銲接在晶片與載板上。銲線機(Wire Bonder)另具備有自動上/下料盒、圖像辨識
系統等,其外觀如圖 3-1 所示。

-7-
圖 3-1 銲線機外觀圖

3-3 銲線機的四大機構
銲線機的四大機構:圖形認識系統、銲線壓頭、X/Y 軸移動馬達、送料工作
平台,各機構的功能如下:

3-3-1 圖形認識系統
圖形認識系統(Optics),如圖 3-2 所示。應用 C.C.D CAMERA 將攝得之影像
轉換為“灰階多值化”數位訊號,再應用比對方式,經過高速運算,求得圖形的
偏移量,以決定 Bonding 的位置,其處理程序如下:

-8-
圖 3-2 圖形認識系統

1. 由使用者自行設定認識點位置,認識點位置不得與週邊圖形重複,如圖 3-3-1
所示。

圖 3-3-1 設定認識點位置

2. 將圖形進行網格處理後自記憶位址提供機台比對,如圖 3-3-2 所示。

圖 3-3-2 網格處理

-9-
3. 圖形比較異常機台鳴叫並停機,如圖 3-3-3 所示。

圖 3-3-3 圖形比較

3-3-2 銲線壓頭
銲線壓頭(Bond Head),如圖 3-3-4 所示。

圖 3-3-4 銲線壓頭

銲線壓頭主要構成機構有四種:
1. T ransducer:固定銲針並提供超音波傳導。
2. Wire Clamps:控制金屬線收放長度。
3. Z Encoder:控制 Bond Head Z 軸行程長度。
4. Z Motor:Bond Head Z 軸移動馬達。

- 10 -
3-3-3 X/Y 軸移動馬達
X/Y 軸移動馬達(X/Y Table),如圖 3-3-5 所示。

圖 3-3-5 X/Y 軸移動馬達

X/Y 軸移動馬達,注意事項:
1. 採用線性馬達與螺桿配合控制移動量。
2. 銲線時為高速運動所以啟動與制動的伺服控制非常重要。
3. able range X/Y 方向(80MM)行程。

3-3-4 送料工作平台
目前 W/B 均採用 Clamper 夾料方式輸送,Index Data 由 Program 控制,現在
的機台甚至可以輸入不同的 Pitch 於同一條材料上,如圖 3-3-6 所示。

- 11 -
圖 3-3-6 送料工作平台(Workhold)

3-4 金線銲線機(Wire Bonder)操作說明


使用須知:
1. 欲打金線的對象必須與金線結合性良好,否則金線將無法附著上,與金線結
合性不佳的材質則必須鍍金。
2. 因為各樣品高低不同,請調整載台高低,使樣品高度維持在標準位置,請勿
改變機器的任何設定。
3. 如有安裝電子器官如心律調整器等,不得操作銲線機。

操作程序:
1. 在使用登記表登錄使用人及開機時間登,取下防塵罩,開啟電源及照明光源。
2. 從顯微鏡看金線有無在瓷嘴口,並以攝子將金線往下拉,若線已斷,則以鎢
針疏通,看鎢針有無伸出,否則拆下瓷嘴疏通,再裝回瓷嘴(瓷嘴須與超音波
換能器孔平)。
3. 以顯微鏡觀察瓷嘴,按下A鈕不放,瓷嘴會停在第一預備點,調整第一預備
點高度調整鈕,使瓷嘴距被銲物0.2mm,放開A鈕,再按下A鈕不放,瓷嘴會
停在第二預備點,調整第二預備點高度調整鈕,使瓷嘴距被銲物0.2mm。
4. 將金線穿出瓷嘴,將金線拉出一段後,再將金線導入Clamper中,以攝子將
金線往上拉,使金線露出瓷嘴1mm。或將Clamper的開關OFF,使Clamper夾

- 12 -
住金線,再用剪刀剪斷金線,使金線露出瓷嘴1mm,將Clamper的開關ON,
再同時按下C、B鈕,將金線末端燒結成金球。
5. 在機檯右側的第一、第二點的超音波銲接功率、時間調整鈕設定均設在中點
位置。
6. 開啟夾具溫度調整鈕,溫度一般設在200度(溫度越高銲接越牢,實際設定則
依被銲物的耐熱性而定),開啟瓷嘴溫度調整鈕(Mini Heater),溫度一般設在
刻度5。
7. 被銲物放在載台上,調整夾具位置,將被銲物夾(壓)住,以顯微鏡觀察並移
動載台至欲銲區堿,按下A鈕不放,瓷嘴降至第一預備點,以控制盤移動欲
銲點至瓷嘴下方,放開A鈕,銲接第一點,再按下A鈕不放,以控制盤移動
第二欲銲點至瓷嘴下方,放開A鈕,銲接第二點。
8. 夾具溫度調整鈕、瓷嘴溫度調整鈕關至最小,取下被銲物,關閉照明光源、
電源,登記結束時間,套上防塵罩,收拾桌面。

註:
1. 被銲物表面必湏很乾淨,若不乾淨,可以酒精、丙酮、銅油膏…清潔之。
2. 若一直無法銲接成功或銲上旋即脫落,表示被銲物與金線結合性太差,不適
合用這台機器。

- 13 -
3-5 銲線原理
銲線原理,其程序如下:
1. 穿線完成準備銲線,如圖 3-5-1 所示。

圖 3-5-1 穿線完成準備銲線

2. 放電棒放電後金球形成,如圖 3-5-2 所示。

圖 3-5-2 放電棒放電後金球形成

- 14 -
3. 銲臂作等速度下降運動,如圖 3-5-3 所示。

圖 3-5-3 銲臂作等速度下降運動

4.下降壓力接觸電極表面後超音波開始震盪,如圖 3-5-4 所示。

圖 3-5-4 超音波開始震盪

- 15 -
5. 金球經過加熱、壓力及超音波作用後崁合於鋁電極上,如圖 3-5-5 所示。

圖 3-5-5 金球崁合於鋁電極上

6. 拉反向高度弧度形成,如圖 3-5-6 所示。

圖 3-5-6 拉反向高度弧度形成

- 16 -
7. 弧度模式完成後線夾關閉向第二銲點方向移動,此時線夾關閉作 NSOP 檢出,
NSOP 檢出為開路,如圖 3-5-7 所示。

圖 3-5-7 弧度模式完成

8. 銲臂移至二銲點作等速度下降,第二銲點銲接完成,如圖 3-5-8 所示。

圖 3-5-8 第二銲點銲接完成

- 17 -
9. 線夾開啟,銲臂向上動作,如圖 3-5-9 所示。

圖 3-5-9 銲臂向上動作

10. 銲臂向上動作拉尾線後線夾關閉扯線,如圖 3-5-10 所示。

圖 3-5-10 關閉扯線

- 18 -
11. 線夾關閉扯斷線後作 NSOL 檢出,檢出為斷路完繼續銲線動作,如圖 3-5-11
所示。

圖 3-5-11 檢出為斷路完繼續銲線動作

- 19 -
第四章 銲針簡介

4-1 銲針(Capillary)/鋼嘴/瓷嘴/劈刀
Capillary,直譯的意思是毛細管,在半導體產業中所指的則是,讓極細的線
材藉由此一超精細密的工具,提供精確定位並傳導超音波以完成焊線動作,這個
工具一般稱為銲針。在半導體封裝製程中,依據使用的材質不同,市場上常見的
說法有鋼嘴、瓷嘴、劈刀與銲針等等不同的稱呼,如圖 4-1 所示。

圖 4-1 銲針

隨著 3C 產品朝著輕、薄、短、小的趨勢演進,有些產品的腳數發展已突破
數百以上,加上銲針的使用次數通常都超過 1 百萬點以上,封裝製程中所使用的
銲針要求更為嚴苛,除了銲針加工過程精確度要更高以外,高耐磨耗更是主要考
量,銲針的主要功能為銲線時荷重壓力的提供、超音波能量傳導、導引銲線時線
弧的形成、固定銲線時金球的位置。

4-2 銲針的製造流程
1. 鑄模成型:由電腦 CAD 設計製造,精密元件專用模具鑄造。
2. 烘烤固化 :以高溫烘烤固化成型。
3. 初步研磨: CNC 機械研磨成初步的尺寸。
4. 精密研磨:精密研磨至最終的規格。
5. 儀器精密校驗:以高倍率精密儀器及人工目視校驗。
6. 出廠運送至客戶端。

- 20 -
4-3 銲針選用
銲針細部尺寸,如圖 4-2 所示。

圖 4-2 銲針細部尺寸

註解:H=線徑 + 0.2mil
CD=金球直徑–0.5 mil
T=Pad pitch x 1.3
CA=90 度 Or 120 度
FA=15 度

鑒於目前 IC 封裝產業的需求,銲針規格在銲線製程的技術不斷精進中,持
續發展並演變出多元的應用。即便 IC 封裝技術已演化許多新的概念以簡化銲線
製程,但對於許多高階產品需要高密度接腳設計的要求,以及銲墊微間距設計的
挑戰,銲線製程仍是無可取代的,相對的,各種不同銲針規格的需求也因應而生。
銲針最主要功能有二:
1.傳遞超音波能量至銲針尖端於第一銲點燒結成金球,於第二銲點斬斷
金線並黏著於導線架上。
2.依據不同機種提供不同的弧形。
所以銲針材質必須兼具耐高溫、耐磨損、熱傳性佳、能量傳遞性佳等多種特
質。

- 21 -
第五章 銲線機程式製作

銲線機程式製作,其步驟如下:
1. 取得配線圖檔後使用 AutoCAD 進行轉檔,如圖 5-1 所示

圖 5-1 取得配線圖檔

2. 圖檔載入,如圖 5-2 所示
(1) Bond Program Type 選擇 OLP Data File.
(2) OLP Data File Format 選擇 ASM AutoCAD File.
(3) 使用 Load Bond Program 將圖檔載入機台。

圖 5-2 圖檔載入

- 22 -
3. 料盒設定,如圖 5-3 所示
(1) Width 料盒寬度。
(2) Length 料盒長度。
(3) Number of Slot 料盒內共有幾層。
(4) Base Distance 料盒底部至第一層的距離。
(5) Slot Pitch 層與層之間的距離。
(6) Top Distance 頂部與最上層之間的距離。
(7) 設定完成後使用 Apply Magazine Parameter 確認參數。

圖 5-3 料盒設定

4. 板料大小設定,如圖 5-4 所示
(1) Lead Frame Width 板料寬度。
(2) Lead Frame Length 板料長度。
(3) Number of Units 總共有幾個區間。
(4) 設定完成後使用 Learn Lead Frame Index Hole Size 校正。

- 23 -
圖 5-4 板料大小設定

5. 工作區溫度設定,如圖 5-5 所示
(1) Heater Channel 溫度控制項目選擇。
(2) Temperature Control 溫度監控 ON.
(3) Temperature 溫度值。

圖 5-5 工作區溫度設定

- 24 -
6. 送料校正,如圖 5-6 所示
(1) [Up/Down]:adjust Window Clamp 使用上下鍵可調整開合。
(2) [Left/Right]:adjust indexer 使用左右鍵可調整送料位置。
(3) [Num7]:Switch to Adjust Track Center 軌道 Y 方向調整。

圖 5-6 送料校正

7. 板料定位點設定,如圖 5-7 所示
使用 Edit Lead Manual Alignment 點選設定位置。

圖 5-7 板料定位點設定

8. 晶片認識點設定,如圖 5-8 所示
使用 Edit Die Manual Alignment 點選設定位置。

- 25 -
圖 5-8 晶片認識點設定

9. Bond Parameters & Loop Parameters 設定


依材料別進行參數設定、線弧高度調整。

10. 試打 & 圖面比對


使用測試品試打確認成品和圖面是否落點相同。

- 26 -
第六章 結果與討論

半導體在日常所需佔的比例只會增加而不會減少,相對 IC 封裝的需求會相
對提高,技術也會逐漸成熟,讓產品不只有輕、薄、短、小、新、速、價廉及環
保等需求,使得封裝測試技術面臨多樣化發展。
經由網路及工業局半導體學院 IC 封裝班教學資料了解半導體封裝加工流
程,瓶頸站-銲線站中所使用的銲線機加工精度最高且加工技術最為困難,銲線
機一台售價約二百萬元,由於此次專題經費有限我們只進行技術面的研究。
台灣在晶圓代工技術方面已育有相當的人才及技術,而多軸加工機設計也名
列全球前矛,但在製造業中所使用的機台卻多依賴國外進口,希望未來我們也能
設計出更多符合產業要求屬於台灣的多軸加工機。
金線是 IC 封裝製程中連結晶片電極與導線架最常用的材料。 IC 在使用過
程中晶片與導線架之間訊號、電流的輸入輸出,容易造成晶片過熱,因此對於高
溫高壓狀況下,金線與電極間兩端接合點的品質信賴性可靠度研究是非常重要
的。晶圓上不同的電極材料和實際銲線作業參數會造成不同的作業品質。因為金
的延展性好,導電度強,所以在金線的使用已成封裝業銲線選用為主流。
未來在終端產品輕薄短小、高頻高速需求下,金線線徑將被要求更細化,同
時具有更強的強度。最重要在薄型及微細化需求下,金線與晶粒及電極的連接面
積變小,因此金線的接合能力與精準度亦是未來發展重點。

- 27 -
參考文獻

[1] 菊地正典著、羅煥金校訂、王 政 友 譯 ,圖解半導體--科技業的黑色鍊金術,


世茂出版,2004。
[2] 張順教著,高科技產業經濟分析--半導體、通訊、平面顯示器、網路經濟學
第二版,雙葉書廊,2006。
[3] 陳啟文、許重傑、蔡有仁著,半導體製程技術導論第二版,全華圖書股份有
限公司,2012.07.11。
[4] 盧廷昌、王興宗著,半導體雷射導論 Introduction to Semiconductor Lasers,
五南出版社,2008.09。
[5] Kulicke & Soffa Max Ultra 中文技術手冊 出版:Kulicke & Soffa.
[6] 工業局半導體學院 IC 封裝班訓練課程相關資料,2010。
[7] 鐘文仁、陳佑任,IC 封裝製程與 CAE 應用(第三版),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
司,2010.11.26。
[8] IC 封裝多媒體教學。http://elearning.stut.edu.tw/mechelec/Jc/home.htm.

- 28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