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动态心电图“十大新功能”进展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作者:李世锋

文章号:W101676

动态心电图(DCG)于 1962 年由美国 Holter 首创,由于能长时

程、动态地记录心电图,信息量远大于普通心电图,随着微电子技术、

数字化技术、自动分析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动态心电

图又增添了许多新进展,总结有如下“十大新进展”。

进展 1:心率变异性分析

心率变异性(HRV)是指窦性心率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性改变的现

象,即逐次心搏周期差异的变化情况。它是反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张

力及其平衡状态、定量评价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无创性方法,更是预

测心血管病死亡的重要指标。常规记录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后,将全

部窦性心搏经计算机心率变异软件处理即可得到一系列定量估计心

脏植物神经活动的数据,即心率变异指标。

心率变异性的判断指标包括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其中最常用的

是时域指标中的全程正常窦性心搏 R-R 间期的总体标准差(SDNN)。

SDNN(24 小时)大于 100 ms,心率变异性正常;小于 100 ms,心率

变异性降低;小于 50 ms,心率变异性显著降低,提示可能诱发室性

心律失常。

心率变异性的临床应用范围 包括:(1)HRV 是反映自主神经张

力的最敏感指标;(2) HRV 降低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发生心

脏性猝死和恶性心律失常危险的重要独立指标;(3) HRV 是判断糖

尿病患者是否伴有自主神经系统损害最准确、最敏感的指标;(4)
心力衰竭患者危险性评估;(5).其他:心绞痛、高血压、心肌病、

慢性严重二尖瓣返流、二尖瓣脱垂、心律失常、血管迷走性晕厥等。

进展 2:窦性心率震荡分析

窦性心率震荡(HRT)是窦房结对室性早搏的一种双向生理反应,

指一次室性早搏发生后,窦性心率出现先加速后减速的短期波动现

象。正常人及低危患者可表现为这一典型变化,而心肌梗死后的猝死

高危患者该变化减弱或消失。

窦性心率震荡最常用的 2 个诊断指标为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

率(TS)。TO 表达室早后的心率加速,TS 表达窦性心律加速后的减

速过程。TO 的中性值定义为 0,TO﹤0 为正常,表明室早后窦性心律

加速(即窦性心律后先加速);TO﹥0 为异常,表明室早后窦性心律

减速(即窦性心律后无先加速)。TS 值以每个 RR 间期的 ms 变化值

表示,中性值定义为 2.5 ms/RR 间期,TS>2.5 ms/RR 为正常指标,

表示室早后有后减速现象;TS<2.5 ms/RR 为异常指标,表示室早后

无后减速现象。

窦性心律震荡的临床应用包括:(1)该方法简单、无创、结果

可靠、稳定,检测结果特别是 TS 相对稳定,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

胺碘酮和溶栓治疗不影响 HRT 的预测价值;(2)心率震荡是内源性

刺激触发的压力反射性调节结果,对自主神经调节心脏功能的评价作

用具有特异性,对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预测价值高于心率变异性;

(3)药物在降低死亡率的同时可以改善 HRT,心率震荡可作为评价

药物治疗反应的指标,指导患者的个体化用药。
进展 3:睡眠窒息危险分析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指患者在夜间睡眠时,上

呼吸道无气流通过的时间超过 10 s,每小时累计超过 5 次,每晚 6

h 睡眠中超过 30 次。OSAS 是常见的成人睡眠呼吸紊乱性疾病,不但

严重影响患者白天的工作和生活质量,还与夜间猝死关系密切,被称

为是一种“潜在致死性疾病”。如果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便可消

除症状、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OSAHS 患者周期性的呼吸暂停和重复的血氧失饱和发作可导致心

率和 HRV 的显著改变。时域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是一种可用来筛

选临床上可疑 OSAS 患者的准确、廉价的新方法。国外近几年才开始

开展研究工作,已取得较好效果。该方法包括 13 项检测数据,凡数

据成倍增加者有临床意义。

与多导睡眠分析仪相比,通过 Holter 中的 HRV 分析初步筛选 OS

AS 患者,具有不增加费用、普及程度高、不需入院留观、无需睡眠

监测技术专业人员、对患者的生活和睡眠影响小、患者的顺应性好等

优点,值得进行大样本的研究和进一步推广。

进展 4:T 波电交替分析

T 波电交替(TWA)是指心律规整时,体表心电图上 T 波形态、

极性和振幅的逐搏交替变化,是心室复极不一致的表现。T 波电交替

可见于长 Q-T 综合征(LQTS)、急性心肌缺血、变异型心绞痛、猝死、

心包填塞电机械分离、儿茶酚胺释放过多以及电解质紊乱等。T 波电

交替提示心肌电活动不稳定,是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
猝死强有力的独立预测指标。

2002 年,Verrier 和 Nearing 应用时域法原理,研制出可在 AEC

G 上检测微伏级 TWA(MTWA)的分析系统。MTWA 检测方法包括频域分

析法和时域法分析法,时域方法检测 TWA 的阳性参考值为频域测量法

的 4 倍。

T 波电交替方法在临床上可用于以下患者:(1)各种器质性心

脏病,特别是缺血性心脏病患者;(2)有室性心律失常病史、心功

能不全患者;(3)有明确的冠心病,心肌梗死和不明原因晕厥病史

患者;(4)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

T 波电交替方法不适合于以下患者:(1)慢性心房颤动;(2)

频发室性早搏;(3)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4)患者运动耐力

不能坚持心率到 100 次/分(频域法)。

进展 5:Q-T 分析

近十余年来,Q 间期的分析一直是基础及临床研究的热点。Q-T

分析包括 QT 间期分析、QT 离散度分析与 QT 变异度分析三种。

QT 变异度(QTv)又称心室复极时间变异性,指 QT 间期随时间

逐波的微小变化,是反应心室复极动态变化的指标,可预测急性心肌

梗死患者的预后和猝死。QT 变异度分析类似于心率变异分析,理论

上可具有时域、频域和非线性分析三大类,但目前尚无国外的动态心

电图产品通过 FDA、AHA 等权威机构的认证,但已有国产的动态心电

图产品有此项功能,但可信度与实用价值还需临床大样本病例研究的

证实。
QTV 分为长时程分析和短时程分析。短时程分析一般采集 3~10

分钟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容易控制试验条件,便于多次操作,但时间

较短,预测效果差。长时域分析一般采集 24 小时心电图进行动态分

析,可获得较多信息,预测效果好,但试验条件较难控制。

目前,QT 变异度分析常用的参数有 SDQT、QTV、QT 间期变异度

指数等。正常人的 24 小时 QT 变异度受自主神经调控,呈昼大夜小的

节律性变化,而心肌梗死患者 QT 变异度却显示昼夜节律性降低,其

中发生猝死者下降更明显。因此,与心率变异性相比,QT 变异度更

能直接反映心室水平的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对预测急性心肌梗死预后

和猝死有独特的临床意义。24 小时 QT 变异度还可广泛应用到高血压、

心肌病、心力衰竭、糖尿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进展 6:同步检测动态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动态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功能是指应用一个记录盒,在动态监测心

电信号的同时同步监测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可使临床医生更精确、更

全面了解心脏的活动全过程,为某些心血管病的诊断带来新的突破。

目前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尚未达到测量每心搏水平,一旦技术方面

有所突破,必能带来广阔应用前景。

动态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功能具有以下优点:(1)记录盒轻巧,

携带方便;(2)重复性好,准确性高;(3)24 小时连续同步测量

血压、心电、血氧饱和度。

进展 7:心电散点图分析

心电散点图(图 1)属于非线性研究的方法之一,其二维图形呈
散点状。以时间序列连续作图,描述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状态变量随

时间而呈非周期变化)的演化规律是散点图的特征。研究证明,混沌

是非线性系统的主要行为模式,
HRV 所代表的心搏节律具有混沌特性。

因此,用非线性手段测量和评价心率变异性的研究备受关注,其中应

用最多的是制作 RR 间期的散点图。

目前,多数动态心电分析仪中都载有散点图制作系统,只需几秒

钟就可自动制出 24 h 心搏的散点图。研究发现,RR 间期散点图对心

率变异性在某种程度上都有特殊的表达能力,有学者对其做了初步的

观察总结,并用描述性语言对 RR 间期散点图进行定性“测量”,应

用线性方法进行定量“测量”,如图形的长、短轴、面积、宽度测量、

矢量长度与角度计算。研究表明,连续窦性心搏的 RR

间期散点图可表现为不同的图形:(1)健康人呈棒球拍(彗星)

状图形;(2)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衰竭、糖尿病、甲

状腺功能亢进、心脏性猝死等情况时,“异常”图形有“鱼雷状”、

“粗、细棒状”“类棒球拍状”、“扩张形”、“梭形”、“雨滴状”、

“复杂形”等。此外,散点图的形状与心率变异性时域、频域指标有

一定的相关性,但比 HRV 的时域、频域指标更为敏感,个体化程度更

高,即使是同一患者,其在不同时期散点图的图形也有变化。因此,

散点图的图形与疾病的诊断没有特异性对应关系。目前,对 RR 间期

散点图研究的焦点在于不同图形对于临床诊断的直接意义。

心电散点图在动态分析心电图时,具有真实快捷、直观易看,可

以从长时间动态心电图的宏观整体观察,到微观心电波形分析,使不
同心电波形反映不同散点图特征,因此值得进一步的积累总结和开发

利用。

进展 8:频谱心电图分析

频谱心电图(FCG)也称频域心电图,是我国首创的一种无损伤

性心脏检测的新技术,是利用生物控制论及信息处理方法,将普通心

电图信号的时域信息变换为多域信息,进行多参数、多指标和相关动

态综合分析,显示心电信号频域特征的图形,可为心脏病(尤其是冠

心病)的诊断可提供一个较好的方法。其判断标准为:若相邻 3 个导

联发生心电能量谱异常,判为该导联反映的心脏部位存在明显心肌缺

血。

频谱心电图的指标分析包括功率谱分析、心电传递函数分析、心

电脉冲响应分析、相干函数分析、互相关函数分析等。

1987 年以来,频谱心电图作为心脏病检查的一项新技术应用于

临床,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近年学术界均认为,FCG 在心脏病

诊断中有肯定价值,其中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较为突出。美高仪公司

研制的 12 导联心电能量谱是最新的研究成果——12 导联冠心病定

位诊断技术,通过临床与有创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符合率高达 80.

8%,通过该指针的能量谱变化可分析心肌缺血,并且可以进行心肌

缺血部位的定位诊断,目前已进入临床试用阶段。

进展 9:P 波色谱图分析

P 波色谱图(图 2)是 DMS 公司最新研究的心电分析技术,对于

房颤房扑的定位具有较高价值。目前尚未有相关研究报道。
进展 10:心率减速力分析

心率减速力(DC)检测是近年提出的一种检测自主神经张力的新

技术,其通过 24 小时心率的整体趋向性分析和减速能力的测定,定

量评估受检者迷走神经张力的高低,进而筛选和预警猝死高危患者。

减速力降低提示迷走神经的兴奋性降低,其对人体的保护性作用下

降,使患者猝死的危险性增加;心率减速力正常提示迷走神经对人体

的保护性较强,受检者属于猝死的低危者。DC 值检测结果临床意义

的判定见表 3。

心率减速力的测定是进行猝死高危人群筛选与预警的一项最新

无创心电技术,其能定量、单独分析和测定迷走神经作用的强度。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