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吉隆坡与叶亚来 (历史知识加油站)

1857 年,来自巴生的马来酋长拉惹阿都拉(Raja Abdullah)向马六甲的华


商借款 3 万元作为资本,从芦骨招募了八十七名华工,沿着巴生河(Sungai
Klang)航行,最后在与鹅唛河(Sungai Gombak)的交汇处上岸。他们开林
辟路,终于在距离上岸地点两、三里处(即今安邦一带),找到了矿苗。但
在开挖的过程中,他们因不适应丛林及热带潮湿的生活,且不敌疟疾的折磨,
一个月后,只剩十八名先锋存活。然而,马来酋长并不气馁,继续征聘华工
来采矿,终于在两年后将第一批采自巴生谷的锡矿通过巴生河运到巴生。自
此,吉隆坡便快速发展。

1867 年,拉惹阿都拉和拉惹马哈地(Raja Mahadi)为巴生区的统治权发生


内战。第二年,苏丹阿都沙末(Sultan Abdul Samad)委任女婿东姑古丁
(Tengku Kudin)掌管雪兰莪,以期尽快结束内战。由于东姑古丁来自吉打
王室,他的委任受到拉惹马哈地和其他王室的强烈反对。

当时在吉隆坡和暗邦开矿的海山公司领袖叶亚来支持东姑古丁;而在间征一
带的义兴公司领袖张昌则支持拉惹马哈地。拉惹马哈地在获得马来贵族的支
援下,于 1872 年攻占吉隆坡、瓜拉雪兰莪、淡江(Ulu Kelang)和八打灵
(Petaling)等地区。不过东姑古丁和叶亚来的军队这时也获得彭亨统治者
首相旺·阿末(Bendahara Wan Ahmad)的大力帮助,积极反攻,并在 1873
年收复吉隆坡等地。内战后的吉隆坡,满目疮痍,过去的建设全遭破坏,矿
场也多被废弃,叶亚来向苏丹和英商借贷巨款,并召募大批华工到来,重开
矿场,修路建屋,鼓励马来人开发耕地,使吉隆坡经济恢复起来。叶亚来在
饱受战火摧残的废墟上重建吉隆坡,因此被誉为吉隆坡的开埠功臣。

重建后吉隆坡的繁华也受到英国殖民者的留意,于 1880 年将参政司的常驻地


由巴生迁至此地。1896 年,当马来联邦成立时,吉隆坡以其完善的交通系统、
有活力的商业发展和位于半岛的中心位置,成为联邦的首都。

资料整理自:初中适用《历史》第二册单元 3,董总 2009 年出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