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Selected by PUSAT TUISYEN BIJAK BESTARI (JM0532153-D)

单元五 我国在英国统治下的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 初二

经济发展
【锡矿业】
1. 主要产区:
(a) 芙蓉 + 芦骨(森美兰) (b) 吉隆坡 + 暗邦(雪兰莪)
(c) 拿律 + 近打河谷(霹雳) (d) 林明(彭亨)

2. 华人以“水笔”来采锡,并以“金山沟”来淘洗锡米。

3. 郑大平(郑景贵的儿子)首先在矿场引进水笔采锡法。

4. 华人矿业家:
(a) (霹)郑大平、胡子春
(b) (雪)陈秀连、陆佑。

5. 欧人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的“铁船”采锡,1930 年产量超越华人。

6. 19 世纪末开始,锡产是主要税收来源之一。

【橡胶业】
7. 原产地在南美洲的巴西。

8. 英人分别在新加坡、江沙试种成功。

9. 新加披植物园园长李德利(H.N.Ridley)积极鼓吹种植;发明“V 字形割树皮法”。

10. 20 世纪的华人橡胶园主:
(a) 陈齐贤(“橡胶王国之父”)
(b) 陈嘉庚
(c) 李光前(“橡胶大王”)。

11. 主要投资者是欧人,1930 年代以后,大部分大园丘由欧人经营。

12. 主要人力来源是印度劳工(淡米尔人)。

13. 20 世纪中叶,橡胶产量居世界第一。

【其它】
14. 槟榔屿、威斯利省、马六甲:甘蔗;
柔佛:甘蜜、胡椒。
砂拉越诗巫:胡椒。 (诗巫:“新福州”,开辟者是黄乃裳)。
砂拉越美里:石油。
砂拉越、沙巴山打根:伐木业。

谢老师独中课后教育中心 ALL RIGHT RESERVED


Created on 14/09/2023
Last Edited on 14/09/2023
Selected by PUSAT TUISYEN BIJAK BESTARI (JM0532153-D)

社会变革
1. 城市:19 世纪中叶后,锡矿业和经济作物→人口增加、商业繁盛,半岛城市兴起。

2. 商港:早期港口有新加坡、槟榔屿,是本地农、矿产品和欧美工业产品的出入口中心。
新兴港口:瑞天咸港(现称巴生港)、波德申。

3. 交通:为了方便出口锡和橡胶,利用这两项税收,建设铁路和公路。
(a) 铁路:最初是短程,把锡从产地运输至港口。最早的铁路:太平→砵威(Port Weld)☆。
1923 年,新柔长堤启用,半岛铁路延长至新加坡丹绒巴葛。
(b) 公路:由于胶、锡业发达,1918 年之后开始铺设现代化的柏油路。

4. 卫生:政府设立医药研究中心、中央医院; 华人:平民医院; 大园丘:诊疗所。

5. 社会:1874 年英势力深入半岛后,华印移民大规模移入。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a) 英殖民政府对多元民族社会采取“分而治之”的统治政策。
(b) 马来族社会:平民继续农耕、捕鱼;
(c) 华族社会:锡矿、经济作物;猪仔苦力贸易;成立地缘性、血缘性、业缘性等组织;
(d) 印度族社会:割胶、筑路、经商、警卫;契约劳工制→工额尼制度;流动性大。

教育:“分而治之”
英文学校【英殖民政府只注重英文学校】
1. 最早是槟榔屿大英义学(Penang Free School)(1816),其他有马六甲义学(Malacca
Free School)(1826)、新加坡义学(1837),吉隆城维多利亚书院(1894)。

2. 1905 年,霹雳江沙设立江沙马来学院(Kolej Melayu Kuala Kangsar),英文教学,让马


来王族、贵族就读。

3. 第一所高等学府:爱德华七世医学院(King Edward VII Medical College) (1905,新加坡),


后来和莱佛士学院(Raffles College)(1928)于 1949 年合并组成马来亚大学(Universiti
Malaya)。

马来文学校【发展只停留在小学阶段】
4. 第一所正规马来学校:牛汝莪马来学校(Sekolah Melayu Gelugor)。

5. 马来文教育中心:1922 年在霹雳丹绒马林(Tanjung Malim)设立的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学院


(Maktab Penguruan Sultan Idris)。

华文教育
6. 传统:私塾用方言讲授中国经典古籍,如新加坡崇文阁(1849)、萃英书院(1854)。

7. 20 世纪初,受中国维新运动影响,纷纷兴办新式学堂,如槟榔屿中华学堂(1904)。

谢老师独中课后教育中心 ALL RIGHT RESERVED


Created on 14/09/2023
Last Edited on 14/09/2023
Selected by PUSAT TUISYEN BIJAK BESTARI (JM0532153-D)

8. 新式学校用中国国语(华语)教学,师资和教材等多来自中国。基于华校受中国反殖民
主义思潮影响,英政府于 1920 年颁布“学校注册法令”(Enakmen Pendaftaran Sekolah),
开始管制华校。

淡米尔文学校
9. 1912 年劳工法令(Undang-undang Buruh Tahun 1912)规定大园丘须设立淡米尔文学校
(小学);课本和师资来自印度。

文化:报章、文学
1. 英文报章:
(a) 最早是槟榔屿《威尔斯太子岛公报》(The Prince of Wales Island Gazette)(1806-1827)
(b) 其它有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1845,新加坡)、马来邮报(The Malay Post)
(1896,吉隆坡)。
(c) 主编是英国人,读者群主要是本地欧洲人。

2. 马来文报章:
(a) 最早是新加坡《领导者》(Al-Imam),第一任主编是锡·达喜·渣拉鲁丁(Syeikh
Tahir Jalaluddin),呼吁马来人严格遵守正统的伊新兰教教义。
(b) 其 它 有 《 马 来 亚 新 闻 》 (Warta Melaya)(1930-1941) 、 《 马 来 前 锋 报 》 (Utusan
Melayu)(1939),关注马来人的民族前途、社会问题及政治地位。

3. 华文报章:
(a) 最早是新加坡《叻报》(1881),第一份由本地华人(薛有礼)创办的华文报章。
(b) 其它有《光华日报》(1910,槟榔屿),由孙中山协助创立;
(c) 《南洋商报》(1923,新加坡)、
(d) 《星洲日报》(1929,新加坡);
(e) 《新民日报》(1927,古晋):东马第一份华文报。

4. 淡米尔文报章:
(a) 最早是《爱我世界日报》(Tangai Sinegan)(1876),
(b) 其它有《淡米尔尼申报》(Tamil Nesan)(1924);

5. 马来文学:
(a) 哈仑·阿米鲁拉昔(Harun Aminurashid):《半岛》(Semenanjung);
(b) 赛·锡·哈地(Syid Sheikh bin Ahmad Alhadi):《法丽达·哈努母传记》(Hikayat
Faridah Hanum);
(c) 阿都·拉欣·卡蔡:《阿旺·布达的故事》。

6. 马华新文学:
(a) 受中国新文学运动影响,开始于《新国民日报》(1919,新加坡)及副刊《新国民
杂志》。
(b) 第一份纯文艺副刊:《南风》(1925)。

谢老师独中课后教育中心 ALL RIGHT RESERVED


Created on 14/09/2023
Last Edited on 14/09/2023
Selected by PUSAT TUISYEN BIJAK BESTARI (JM0532153-D)

7. 淡米尔文学:
主要受原乡印度诗歌影响:有本地背景的是 M.Srinivasagam Selvathurai:《可怕的甘旦》
(Horrible Kanthan)。

谢老师独中课后教育中心 ALL RIGHT RESERVED


Created on 14/09/2023
Last Edited on 14/09/202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