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1

要发财,去东方!——马前卒工作室 【洋关

故事】之一
按:日前马前卒工作室曾发表五四运动百年纪念文《用三十年时间 培育一个新中国》,
里面提到清朝和民国的海关问题,指出这个机构既是旧中国政府的财政基础,又是整个旧
中国积贫积弱的核心原因。

发表后,许多读者留言,希望能进一步了解这个旧中国矛盾的核心点。因此,马前卒工作
室策划了【洋关故事】系列,五一假期间陆续发表,从人事、财务、社会效应等多角度介
绍旧中国海关,本文是其中的第一篇。

故事还要从 1893 年的伦敦城说起。

1893 年,正是英帝国维多利亚时代的鼎盛时期,英帝国靠枪炮战舰征服了广袤的领土,
构建出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帝国,总面积超过 3000 万平方公里,殖民地遍及全球。
此外全球数十个独立国家,近一半被大英帝国间接操控。

作为这样一个庞大帝国的心脏,伦敦城汇聚了全世界的财富人物,也荟萃了全世界的物产
精华。

当时的英帝国有一句志得意满的话,几乎所有版本的历史教科书都会引用:

“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
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还有阿根廷为我们养牛;秘鲁送来白银,南非进贡黄
金;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正在从美
国南部向地球一切温暖的地方扩展。”

英帝国吸收着全世界的物产,也同样向全世界输出金钱,投资各种产业,扩展帝国对世界
的掌控。

在印度,他们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庞大的铁路网,总计建设了八万公里铁路;在南非,他们
为了夺取矿产,强行把布尔人整个民族都送入了集中营;而即使是闭关锁国的大清帝国,
也在鸦片战争之后,被英帝国强行卷入到了近代化的浪潮当中,天朝上国的迷梦就此告
终。

不列颠的军事帝国造就了不列颠的金融帝国,也保卫了它的金融帝国,在小小的伦敦城当
中,金融家们不知疲倦地把整个世界投入到熔炉当中,提炼出他们所梦寐以求的金钱。直
至今日,圣保罗大教堂东侧的金融街依然号称“全球最富的一平方英里”。

可以说,当时的不列颠,地位就和冷战刚结束时如日中天的美国差不多,而伦敦,就相当
于鼎盛时期的纽约加上洛杉矶,是帝国当之无愧的经济、科技、文化中心。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金融家的地方就会有金融骗局,不管是骗普通人还是骗同行,无
论是 12 世纪还是 21 世纪,这都是金融家们必不可少的技能。伦敦的金融城就充斥着这样
的骗局,从古到今永无止歇。

1893 年的伦敦城,又到了大泡沫破裂的时刻。

骗局的主角是“科尔曼和梅公司”,科尔曼和梅自然就是两个老板的姓氏。梅老板的一个亲
属是英格兰银行的出纳主任弗兰克-梅(Frank May)。英格兰银行是英国的中央银行,掌
管着英帝国乃至世界的金融命脉,因此数不清的上层人士向“科梅公司”投入金钱,终于在
1893 年发现,原来两个老板根本没有在殖民地进行投资,完全是以骗养骗,众多富贵人
家血本无归。

对于 19 世纪的伦敦来说,这不过是一场稍大的金融骗局,但是因为一个理由,100 多年
后的中国人值得对它多几分关注——中国海关驻伦敦代表金登干先生也是受害者。

金登干不是中国人,他真正的姓氏不是金也不是干,而是坎贝尔,全名詹姆斯-邓肯-坎贝
尔(James Duncan Campbell)。金登干是他在中国海关工作之后给自己取的中文名字。

金先生一共在这场骗局当中损失了八万英镑。

1893 年的八万英镑到底是多少钱?这个问题并不难以计算,因为那时候是金本位时代,
英镑的币值严格和黄金挂钩,一英镑大约为 7.32 克黄金,八万英镑就是 58.5 万克黄金,
即 585 公斤。
在 1893 年“科梅公司”的投资骗局里面,单单是金登干先生一个人就损失了大半吨黄金。
而 1887 年日本为了对付中国北洋水师,号召全国捐款造舰,最后募资 108 万日元,不过
折合 1.5 吨黄金。

再具体点说,当时英国高级中产阶级,一年收入不过是 500 英镑左右,而一个高级技工年


薪不到 100 英镑,坎贝尔先生一次投资,损失了相当于英国 160 个医生或者 800 个高级技
术工人的年收入!这可是帝国最高等打工者的收入!如果他在工资之外没有其他进项的
话,这一次失败就得把他打入底层社会。

的确,金先生随后几年多次写信跟上司赫德哭穷,甚至还说自己害怕不能给孩子们留下多
少遗产。但这也说明,这次受骗并未改变金先生的阶层,他只是担心不能 100%保证阶层
固化而已。这样问题来了,金家的财产是怎么来的?是来自家庭财产的继承吗?

并不是,金登干虽然出身于军官家庭,但是父亲也不过是普通收入而已,积累不了巨额的
财富。更何况他的父亲后来还娶了第二任妻子留下后代,死后把自己的财产主要给了新家
庭,金登干本人并没有能够从父亲这里得到多少遗产。

考虑到以上事实,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金登干的巨额财产并非是来自于继承,而是自己积
攒起来的。

那么接下来又有一个新问题了——金登干如何赚到一笔骗都骗不完的巨额财产?

到此,我们终于可以切入正题,考察一下金登干先生的大致履历:

1859 年 2 月,金登干 26 岁,进英国邮政局工作。

1862 年,他进入中国海关在伦敦代理机构工作,1863 年 5 月来中国,从此与中国、和中


国海关结下了不解之缘。

1863 年 9 月,他出任海关总税务司署的总理文案,并主管财务稽核。就在这一年,赫德
正式接手了李泰国手里的总税务司职位,成为了中国海关最高支配者。之后 40 年,金登
干一直是赫德的助手与密友。

1873 年,赫德决定组织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派金登干回国担任办事处税务司,而第
二年,金登干以“无任所秘书”的头衔任该办事处主任,直到 1907 年他逝世为止。金登干
作为一名驻伦敦的苏格兰人,在 40 年间代表了中国最大的一笔财富。
近代中国海关,并不是仅仅字面上的海关而已。依靠特殊历史时期的机遇、借助西方列强
来的压力、以及赫德本人的能力和权力欲望,这座巨型机构攫取了超乎想象的权力,一度
负责了中国的所有电报和邮政事业,染指铁路和中国外交事务,还发行了货币化关金券,
成为了户部之外的第二财政部。它甚至还拥有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海军部队,可以
说是清帝国最后 70 年里最有权力的机构。它的大部分影响力在民国时代得以保持,直到
新中国成立,才消灭了这个国中之国。

可以说,金登干在自己生命最后的 30 多年的时间,身份是“东方海关国”的大使,同时也
是赫德私人代理人,这显然不能以普通的高级白领视之。

无论是海关总税务司署的总理文案,还是办事处主任,都是中国海关屈指可数的高管。而
众所周知,赫德治下的中国海关一贯以高薪著称。刚刚到中国海关任职,金登干的年薪为
1200 英镑,而 1879 年,金登干的年薪被提升到了 2000 英镑。

无论是 1200 英镑还是 2000 英镑,都是非常高的薪水,几倍于英国本土的高级中产。依靠


在中国海关任职,金登干实现了阶级跨越,从中产子弟变成了上层社会成员。

但是,即使是这个薪水,也绝无可能让金登干在 1893 年攒到了 8 万英镑以上的资产。尤


其是我们还要考虑到,金登干在伦敦住豪宅、并且养了五个孩子,雇了五个仆人——而这
个年代的英国高级中产家庭,一般也就只有一两个仆人而已。当他写信跟赫德抱怨自己收
入不够的时候,赫德也明确跟他说,不是他的收入低,而是他的支出太高。

高薪被高消费抵消,金登干的巨额财产,到底是怎样积攒起来的呢?接下来的一个事例,
也许能够揭开这个谜团的冰山一角。

在 1878 年,已经在中国工作多年的赫德决定休假一年,前往欧洲探访故乡兼放松(当然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通过电报继续指挥海关工作,大权从未旁落)。

在这趟旅途当中,他决定前往巴黎住一段时间,于是写信让金登干代办,为他在巴黎租一
所房子作为住处。

巴黎当时是有名的繁华之地,人文荟萃,赫德想要去那里体验一下生活也是人之常情,无
可厚非。但是接下来的情况,就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了。

遵照赫德的指示,金登干在巴黎寻找了一所豪宅,作为他顶头上司的落脚点。

这幢洋房位于巴黎第十七区、蒙梭平原小区,马勒……斯贝尔比大街 189 号。小区的旁边


就是当地的盛景蒙梭公园,算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地段。洋房本身拥有 14 个房间,造型精
美,对得起赫德先生的身份。

然而有一点却相当令人称奇——金登干声称,这栋洋房他和房东谈妥的租金是半年五万法
郎。五万法郎相当于大约两千多英镑,这是一个非常高昂的数字,乘以一百可以造一艘先
进铁甲舰,换算到今天就是航母造价的 1%。哪怕是对纸醉金迷的巴黎城来说,付出这么
多钱在一栋房子租住半年也是非同寻常。
当时巴黎最为富贵繁华的地段,是位于塞纳河右岸的第八区圣日耳曼区(也就是中国游客
所熟知的凯旋门、香榭丽舍大道所在的区域)。而当时香榭丽舍大道内的租金最贵的那些
豪宅,一年租金是大约 2.5 万到 2.8 万法郎左右。

当时类似的豪宅,并非原址

当时法国普通高收入阶层所需要付出的租金则更低,1832 年到 1848 年,已经功成名就、


当选法兰西贵族院议员的大作家雨果,在孚日广场附近租了一套 280 平米左右的房子,带
着妻子和 4 个孩子居住,一年租金只有 1500 法郎。

也就是说,金登干为赫德找的中上地段的房子,平均下来月租金是最好地段房租的 4 倍!
是普通高收入者所花租金的 50 倍!这绝对不是正常情况。

仅仅在这一项开支里,就可以大概估测出,金登干先生至少在其中赚了一千英镑左右的钱
(也就是他半年的合法收入)。而这些钱,自然不可能是赫德先生本人自掏腰包,否则赫
德不会让金登干活到现在。赫德在欧洲的一应支出,都是使用中国海关公款进行报销的。

无论是 5 万法郎,还是一千英镑,对当时中国平民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巨款,尤其是
1878 年中国正在经历罕见的大旱灾(丁戊奇荒),饿死的黎民百姓不计其数,十几个法
郎就能拯救一条饥民的性命。但这一切都并不影响西方洋员挥霍中国的公款,并趁机中饱
私囊。

同时,金登干作为中国海关在伦敦的代表,所负责的事情自然也不仅仅是为赫德订房而
已,因为清帝国当时缺乏对欧洲事务有所了解的外交人才,他实际上还代理负责了相当多
的清国外交事务,比如购买军火。

1875 年,金登干接受中国政府委托,为中国军队订购火炮和舰船等等武器装备,他当时
对赫德写信说:

“我已经向克虏伯(德国军火商)、阿姆斯特朗和惠特沃思(英国军火商)公司订了价目
表。今天上午,约瑟夫-惠特沃思(公司负责人)来访,他告诉我,他们从不给任何政府
雇员以佣金和回扣,但是他可以从自己的利润中拿出 1%-2%给商人,以便补偿代理人在
交易当中的花费,如果我们接受,他们就会给我们以同样的报酬。”
简简单单就能看出来,所谓“从不给佣金和回扣”是一个幌子,约瑟夫-惠特沃思在明确暗
示可以给金登干或者赫德回扣,比例大概是 1%-2%。

在赫德所制定的海关制度里面,收取佣金回扣是绝对不允许的,赫德本人应该也有足够的
智力看得出来文中的暗示。但是这一次赫德却并没有对金登干做出任何表示,回信当中也
没有提出反对意见,默许了金登干的所作所为。很快,相关的交易得以成行,而金登干也
顺理成章地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北洋水师造价的 1%或 2%。

北洋水师的世界排名有多种说法,夸张的文章说第四,低调的文章说第九,但无论如何是
世界排名前十的战略性舰队。这么大一支舰队,拿出 1%的造价分给金登干一人——或者
是金登干赫德两人,当然可以轻松制造阶级跨越。难怪十几年后的金登干可以和和英格兰
银行的出纳主任搭上关系,进而在“科梅公司”骗局中砸下 8 万英镑巨款。

北洋舰队的主力舰镇远号,却同样也是金登干等人的聚宝盆

金登干并不是唯一能在中国海关发财的高级洋员,赫德前后引入数千欧美青年任职中国海
关,其中包括自己的儿子、兄弟和妻弟,甚至还一度希望子继父业,让自己儿子掌管中国
海关。所谓“清廉的赫德”,不知给多少个西方家族带来了阶级跨越。

1863 年刚刚接替李泰国执掌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在其日记中回顾历史,展望未
来:

“大约在 10 年前,我离家出发,开始接受一个年薪 170 英镑职位的生活,现在我一年有


4000 英镑薪资,我相信只要我喜欢,还能够得到更多,我不依赖别人,我是海关的首脑”

28 岁的青年就敢于豪言壮语:“我相信只要我喜欢,还能够得到更多”,确实意味深长。

华人与狗不得当高管——马前卒工作室 【洋
关故事】之二
“外国人有一种中国人没有的正直感,所以更适合当高级职位,这一切都是为了中国的利
益着想,我才不得不拒绝华人做高官。”

这句话如今看来多么荒唐可笑,但是在 20 世纪初,中国海关的高级官员却可以堂而皇之
地当众宣告,不必担心任何反驳——因为发言者是安格联,中国近代海关的第三任总税务
司,赫德爵士的指定继承人。

金登干不姓金,安格联也不姓安,他是一个地道的英国人,全名 Francis Arthur Aglen。

1888 年,年仅 19 岁的安格联成为中国海关的四等帮办,在 9 年内连升 12 级,成为天津海


关税务司,这个职位,是海关内部的最高序列职位之一,整个中国也只有几十个人能升到
整个位置,再升半级就要到赫德身边主持中国海关日常工作了。

作为对比,在 1929 年周子衡成为重庆关(兼万县关) 税务司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华人能够


染指中国海关内这个等级,更何况安格联任职那年才 27 岁!

安格联的父亲是赫德的同班同学,他因此得到被赫德亲手栽培,火箭提拔成为中国海关数
一数二的高层,是赫德嫡系中的嫡系。但一开始赫德并没有打算把自己的东方王国让给安
格联。毕竟安格联这个嫡系和赫德没有血统关系。赫德最初想让自己的弟弟接班,弟弟不
成器,又想换小舅子裴式楷上场,结果还是不行。

连续几个接班人都是亲戚,这种任人唯亲的做法招致了大英帝国外交部的严重不满(大清
政府不满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在伦敦看来,中国海关是大英帝国放牧的羊群,整个英国
统治集团都需要薅羊毛吃羊肉,你赫德只不过是女王陛下的牧羊犬,居然想把中国海关变
成自家羊群,这还了得?

裴式楷情急之下,决定向中国政府寻求支持。他比赫德伪装的中国立场还要激进,1902
竟然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提议,在中外对不平等条约的理解产生矛盾的时候,应该尊重条约
中文文本的权威性,这下彻底断了自己接班的可能性。

作为英国人来统治中国海关,赫德伪装中国立场,目的让中国政府更加心甘情愿、更加没
有抵抗地签署和执行不平等条约,绝非真正站在中国立场上对抗帝国主义。而裴式楷愚蠢
地理解了赫德的做法,搞错了海关的主人,因此失去了列强的支持——赫德伪装的倾向中
国都让英国大为不满,更何况裴式楷企图和中国政府结盟?

在大英帝国外交部的坚决反对下,赫德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安格联接班。

于是 1910 年,安格联正式成为海关总税务司。

当然安格联的资本也不止是父亲的同学关系,他与赫德的联系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还要密
切。1907 年安格联的长子出生,赫德被邀请做孩子的教父。看过电影《教父》的朋友应
该都明白,这意味着双方以上帝的名义结成利益共同体,赫德还是选了一个和自己家族休
戚与共的人接手中国海关。

安格联是位极有手腕的人,他在赫德建立的高薪养廉的制度基础上加码,用中国海关的公
款推出了丰厚的养老金制度,保证自己能安稳统治赫德经营数十年的王国。
1920 年,《凡尔赛条约》签订,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而不幸的中国正处于兵连祸
结的乱世当中,直皖战争刚刚爆发。在这样悲惨的环境里,为生存挣扎的中国人几乎无法
想象,有人拿他们的钱建立养老基金,丰厚程度让欧洲中产也羡慕——当然,大多数好处
都给了欧美洋员。

具体而言,只要海关合规退休人员,至少可以拿到退休前工资的四分之一。以 1922 年海
关洋员四等前班月俸 200 两白银计算,退休金每月 50 两。

1922 年的 50 两白银是多少钱?

它相当于 8 个铁路工人的薪资总和,足够养活一家人还有剩余,放到现在就是退休后还有
三四万元的免税收入。

注意,这不是税务司(各城市海关主管)的待遇,也不是超等前班(各城市海关的分部负
责人)的待遇,洋员只需做到最末的四等前班就能得到每月 50 两白银退休金。在第一次
大战后的萧条气氛中,他们留在故乡的兄弟也会认为中国海关是洋员的天堂。这个天堂的
主神就是安格联。
德国首相俾斯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时说:

“你会为国家制定菜谱时,经常要被迫加几滴社会主义的油。”

安格联创立养老金制度,当然也不是为了海关人员的养老问题考虑,而是希望得到高层洋
员支持,巩固自己的地位。

同样的,安格联也吸取了裴式楷的教训,认清了海关的真正主人,放弃赫德伪装替中国说
话的立场,开始赤裸裸地展现帝国主义种族歧视,无所顾忌地压制华人。

近代中国海关把自身人事原则概括为一个词:【国际性】。前任总税务司赫德一方面要维
护英国霸权,另一方面在列强环绕的环境下,要保证势力均衡,于是落实【国际性】的方
式就是【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每个列强都能够在中国海关里面分一杯羹。
除了海关总税务司办公室人员外,海关最高序列的官职是税务司。1885 年《新关提名
录》统计,当年中国海关共 41 名税务司,其中英国占 31 人,美国占 6 人,德国占 5 人,
法国占 3 人,挪威和匈牙利各占 1 人。

连挪威和匈牙利都能在中国海关担任最高序列的税务司职务,中国海关的确是一个【国际
性】组织,可这个名单里面竟然没有一个华人,一个都没有。

更可笑的是,华人当不了税务司,并非华人不能办事。在洋人占据中国海关主导地位的年
代,洋员所占的比例最多也就 20%-25%,他们依然需要靠华人来处理主要事务。只不过
安格联所代表的外国势力将所有的高端职位吃干抹净,用一块清晰可见的水泥天花板封死
中国员工上升通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这种赤裸裸的歧视就显得尤为明显。

第一次大战的阵营是英法俄协约国对阵德奥同盟国,中国加入了协约国,中国海关自然也
对德、奥两国的海关洋员进行了辞退,加上不少英法洋员回国参战,一下子中国海关就空
缺出了大量中高级职位。1914 年中高级洋员一共有 305 人,到 1915 年的时候下降到了
257 人,一下子少了将近六分之一。

在过去的日子里,洋人占住了职位,华人有怨言也没处使,现在洋人开除的开除,回国的
回国,总该轮到几个华人下属来坐坐这个位子了吧。总税务司当不了,难道管理一城一港
的税务司也不行?

结果一向表现对华友好的安格联,在真正做决定的的时候,却对安抚华人下属没有任何兴
趣,哪怕北洋政府不断暗示,他还是不为所动,一心一意只用洋员来补中国海关官员的缺
位。

很明显,只要他在中国海关一天,就休想有一个华人升到高级职位。

人手紧张,安格联却坚持不肯招收华人进入中高层,因为他担心这少数提拔到中高层的华
人将成为骆驼的鼻子,很快把身后的整只骆驼带进来,损害帝国主义整体利益。于是就有
了本文开头那段宣言:

“外国人有一种中国人没有的正直感,所以更适合当高级职位,这一切都是为了中国的利
益着想,我才不得不拒绝华人做高官。”

华人关员丁崇吉论学历曾留学哈佛,论能力比洋员丝毫不差,论履历曾在 1908 年代理副


税务司,如果用逻辑和事实说话,无论如何阻止不了他当一任税务司。

安格联就在程序上公开作弊,始终不许让他副职转正,把他的官职和收入被压制在超等帮
办的职位上,收入更是远不如同等官职的洋员,其他待遇也要打上一个大大的折扣。

在这种公开舞弊的情况下,安格联表面上还几次三番发文要求海关内部不得歧视华人员
工,可谓弱国才做选择,帝国主义是里子面子都要。
压制华人的职位和待遇,当然不是因为海关没钱了,实际上,在高层洋员的享受方面,海
关从来都不吝啬。安格联一方面维护大英帝国的在华利益,另一方面也充分享用中国总税
务司的红利与福利。

安格联办公地点在北京上海,却在青岛购买了多处房产,除了一处作为胶海关雇员公园之
外,还有一栋靠山面海的大别墅供他个人使用,而这样一栋奢华别墅每年他只在盛夏时间
过来住上一两个月,颇有满清皇帝游玩圆明园之感。

1923 年新汇丰银行大楼建成,安格联认为不能容忍其他机构比海关大楼还气派,决定建
出远东最气派的办公大楼,于是就有了上海著名景点海关大厦。大厦从 1925 年修到了
1927 年,总计花费了白银 430 万两。(另一说是 450 万两。)
海关不差钱,也不在乎给员工发福利,为什么对华员工资如此斤斤计较呢?

这就是明目张胆地歧视华人,不允许华人有任何掌管中国海关的希望,哪怕是象征性的希
望。

更有甚者,在专门为海关培养人才的北京税专,安格联掌控海关的十七年里总共有十六届
学生毕业,一共 401 名毕业生,可是不要说当税务司,就连升到内班高级职务的员工都没
有。

哪怕你留学哈佛,哪怕你是海关培养的学生,只要你流着华人的血,高级职位就和你无
缘。

在 1925 年,税务司共 43 人,英国占 27 人,副税务司 30 人,英国占 18 人,仍然牢牢地控


制海关,就连日本在中国海关都有税务司 2 人,副税务司 5 人,可就是没有华人可以执掌
任何一个港口的海关。毛主席说的好,帝国主义侵略者是中国的好教师,让中国社会从上
到下都体会到了帝国主义的贪婪和野蛮。

在 1927 年,中国反帝国主义运动渐进高潮,北伐军在苏联的支持下,一路摧垮北洋军阀
的统治。北洋军阀在恐惧之余,也认识到中国还有一批人是不怕帝国主义的,反而因此壮
起胆子来,借“二·五附加税”问题罢免了安格联。

虽然接班的梅乐和依然是英国人,但毕竟中国有人敢挑战帝国主义了。1927 年之后,终
于有 5 位华人可以担任中国海关的副税务司(虽然这只是洋人施舍性的进步,他们还是不
掌握实权)。从这一刻起,英国人苦心经营的洋员海关体系开始走向瓦解。
不过,海关洋员体系的崩溃还得再等上 20 年,因为大英帝国的尸体上崛起了两个新兴帝
国主义——日本和美国。他们将在中国海关这个遍地黄金的机构中玩一场和中国人无关
的“三国演义”。

与中国无关的三国演义——马前卒工作室
【洋关故事】之三

“中国已没有很大的国际侵略的危险了。……所以我们现在尽可以不必去做那怕国际侵略
的噩梦。"

1922 年中共提出的收回海关主权,打倒帝国主义的主张,胡适大师反对这一意见,义愤
填膺地发表了上述言论,代表人民振臂高呼:

“人民只觉得租界与东交民巷是福地,外币是金不换的货币,总税务司是神人,海关邮政
权在外人手里是中国的幸事!”

下面就是胡氏中国人民眼中的神人列表。神不神倒在其次,只是神人显然不能是中国籍。

中国人民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比胡适“大师”要清楚得多。

1927 年,在北伐的炮声中,民国政府要求海关增收【二五附税】,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安
格联第一反应就是“政府造反了”,要求英国武力干预。他认为在列强的联合武力威胁面
前,中国将会屈服。
如果不是中国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抵制英货,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让大英帝国流
尽了鲜血,如果不是大英帝国再也拿不出一支能包打全中国的远征军,1927 年就是第三
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年——毕竟鸦片战争的主要诉求从来不是鸦片,而是关税。

错误估计形势的安格联被北洋政府免职,而坚持安格联立场的代理总税务司易纨士同样被
免职,中国海关迎来了第四位总税务司梅乐和。

相比于之前那个和赫德关系非常密切的安格联,梅乐和与赫德的关系还要更加亲密一些,
因为他是赫德的亲外甥。

英国人选择他的原因非常简单,中国海关遍布着赫德的亲属,还得赫德家的“长老”来管。

比如说海关税务司吴秉文是赫德的妹夫,曾经代理总税务司的裴式楷是赫德妻弟,高雄海
关(当时称为打狗关)税务司叶德加是赫德的表亲,汕头海关税务司爱格尔同样是赫德的
表亲,在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还有赫德的另一个外甥阿泽本。

赫德虽然已经死去,但是他的灵魂依然缠绕在中国政府机构里面,代表着帝国主义的权
威。

所以 1891 年梅乐和进入了中国海关后,只用了七年就成为了中国海关最高序列的税务司
——偌大一个中国,一万八千多公里海岸线,3000 公里长江通航河段,也不过四十来个
位置罢了。梅乐和的升官速度,相当于考上公务员,在同僚还在争升副处的时候成为部级
干部。

受到舅舅余泽荫蔽的梅乐和同样是个极其狡猾的人物,他比安格联更准确地把握住了大英
帝国外交部的想法。他很清楚大英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再也不能为所欲为,也正确地
判断了中国将不断掀起的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浪潮。

“从政治上讲,如果屡遭困顿、挫折的国民党人不得不同共产党人和苏俄分子长期结盟,
就将有灾难性的后果。相反,支持这一运动中的稳健分子,促其成功,将对英国有利。”

北洋政府无力镇压革命,那就挑选革命力量中的“稳健派”来扶植。安格联去职不仅仅意味
着是中国争取关税自主权小胜一场,更标志着帝国主义开始抛弃北洋政府,转而从国民党
中选择最能够代表他们利益的对象,这就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台的蒋介石政权。

梅乐和带着这样的使命,从 1929 年到 1941 年执掌中国海关,在向帝国主义输送利益的同


时,给予蒋介石足够的财政支持。最典型的操作就是关税余额(一般简称“关余”)的重分
配。

所谓关税余额,是优先偿付对帝国主义赔款与外债后,中国海关的剩余收入。辛亥革命后
安格联将钱存入汇丰银行,用来支持英国资本。没有他的批准,中国政府一点也不能动
用。

这笔钱的分量极为可观,1931 年(民国 20 年),中国海关总收入 2.6 亿两关平银,两年


就足够还清辛丑条约本金,折合国币将近 3.8 亿元。
3.8 亿元是多少钱呢?

1931 年(也就是下表的民国 20 年)民国财政总收入不过 6.3 亿元,关税占到了蒋介石政


权财政总收入的 60.9%。

清政府与北洋时期虽然怕洋人,但至少还能对内地一些省份收些农业税、工商税,政府对
关税的依赖远没有达到蒋介石政权的程度。对于蒋介石的财政状况,梅乐和一句话就能概
括:

“中国国库收入,以关税为大宗,实为国家命脉所托,中央军政各费大抵取给于此。”

我还能用更简短的话概括一次——“旧中国政权,一个比一个更买办化”

1929 年开始,中国海关允许蒋介石政权使用关余存款。自从辛亥革命安格联窃取关税余
额,北洋政府做梦都希望能花到这笔钱,蒋介石一步就实现了北洋政府的梦想。

而大英帝国将这笔钱回馈蒋介石,当然不是良心发现,恰恰是因为蒋介石政权有用——中
共打算彻底收回海关主权,绝不能让他们上台,必须扶植一个镇压革命效率最高的中国军
阀。

蒋介石有了大英帝国的财政支持后投桃报李,积极围剿革命,发动了旧中国最“奢侈”的一
场围攻战——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役。
战役结果证明,梅乐和的选择非常正确,大大推缓了中国革命成功的时间,很好地维护了
大英帝国在华利益。蒋介石政权一方面坚持偿还庚子赔款,外国恶债,另一方面即便名义
上取回了关税自主权,依然采取了异乎寻常的低关税政策。

然而,梅乐和的麻烦不只是红军根据地。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入侵东三省,1937 年全面侵华,英国在远东扶植的二等帝国主义


开始反噬主人,和自己曾经的大哥争夺殖民地。梅乐和背后的军事力量不足以吓阻日本,
只能选择妥协与绥靖。正如同期德国在欧洲的扩张,大英帝国已经不想再挑头镇压新出现
的工业强国了。

于是,慕尼黑协定使英国首相张伯伦成为千古笑柄,梅乐和代表中(da)国(ying)海
(di)关(guo)也制造了抗日战争中荒唐的一幕。

1932 年,在东三省沦陷于日寇之手时,梅乐和这个中国官员竟然跟日本谈判,只要日本
承认总税务司的行政权力并且按时交纳英法美等国的外债份额,就承认东三省海关的剩余
收入归日本所有。梅乐和还表示,愿意说服南京中央政府承认这一事实。

1938 年,南京大屠杀之后,梅乐和为了所谓海关的完整性,代表中国和日本签订了《关
于中国海关问题的协定》。

这个协定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只要日本履行占领区海关债务赔偿问题,那么非占领区的海关依然会向日本交付【庚子赔
款】。

换句话说,不仅东三省的海关余款归日本,其他未占领区也要继续给日本提供军费,支持
日本侵略自己。这笔钱一直付到 1941 年日本对英美宣战为止。

蒋介石一直希望外国列强来干涉日本的侵略,然而英国和日本妥协,根本不需要和蒋介石
打招呼。对于日薄西山的大英帝国来说,只要保住在华现有利益,日本爱干什么,就可以
干什么!

蒋介石当然很不满,但一句娘希匹都没有,只能委屈地回复。

“并不表示惊骇,因彼等早知有此结果。但中国民众以英竟与日订结协定,表示愤懑。”

继胡适之后,中国人民对海关的意见又被代表了一次。

蒋介石不高兴,梅乐和也没高兴太久。

1941 年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直接闯入上海租界将第四任总税务司梅乐和抓进监狱,此
时梅乐和手里依然扣留了 10 亿多元关税余额,相当于中国关税三年的收入。这笔钱被日
本全数吞没,大英帝国失去了对中国海关的控制,顺便给了日本侵略军一笔最丰厚的赠
礼!
这时美国等国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在 1942 年起纷纷放弃庚子赔款,美国还在当年提
供给民国政府 5 亿美元的贷款。

从下表的关税比例就也看出英国对华影响力在 41 年后急速衰退。在全面抗战的背景下,
蒋介石买办政权果断抱住了美国大腿。

美国援助当然不可能白给,他们急不可耐地用援助来换取对华影响力,1943 年,美国人
李度打破了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必须由英国人担任的惯例,开始了洋人统治中国海关的最后
时光——也是最“辉煌”年代。

对于中国海关这块肥肉,美国人已经惦记了差不多 100 年。1854 年,正是美国跟在英法


两国屁股后面,开创了外国人直接管理中国海关的恶例,只不过当时的美国实力不强,只
能跟着其他列强求一个“最惠国待遇”。

凡是其他国家在中国抢走了什么利益,美国人一定要来分杯羹,白吃白喝。鸦片战争后英
国商人欠下关税不还,美国商人也就跟着拒付,27 万白两欠款就当不存在。

现在时代不一样了,美国人有能力满足自己全部的欲望,只是因为日本占据了中国全部沿
海港口,所以不得不等到二战结束。1946 年,日本刚刚投降,美国就拿到了中国 57.2%的
进口份额,英国只有可怜的 4.6%,这还不算大量从美国走私过来的物资。
特别是 1946 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更是彻底毁灭了自 1927 年以来中国争取
关税自主权的全部努力。看似平等的条约隐藏着巨大杀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兼农
业国,几乎可以免税进入中国市场,而且海关首脑还是个美国人!

中国几千年农业社会积攒下来的经济底子,终于迎来了宏大的葬礼,旧社会在美国倾销的
风声中轰轰烈烈地倒塌。

1946 年,中国出口只有 1.4 亿美元的情况下,进口居然高达 5.6 亿美元,如此巨额的贸易


逆差让国民党政权的外汇储备大减,不得不限制汽车等重要产品的进口。

总税务司李度当然会照顾政府的利益——美国政府。所以,他和自己的英国前任一样,他
不仅想尽办法推迟禁令,还偷偷泄露禁令让四大家族在汽车进口上篡改合同,赶在最后一
分钟有效期内再消耗一大笔中国外汇。

更有无数的美国商人通过贿赂,通过李度让大量商品私自入关,代价比关税还要低。1947
年的中国市场被时人总结为两句话:“无货不美”,“凡美皆备”。以当时中国人的消费水
平,可口可乐公司依然能把原料输入中国,由屈臣氏汽水代为装瓶,倾销各地,逼死中国
同行,就连是中央汽水厂也几乎倒闭。
http://www.doc88.com/p-6028993467788.html

这就是美国人掌管海关的后果。倾销无孔不入,中国百业萧条,就连传统的农业也被洋米
洋面打得不知所措。无论白领,小市民,工人还是农民都在美国货与苛捐杂税的冲击下失
业,下岗,破产倒闭。蒋介石一度以为三个月结束剿共,现在连一个月的工资也发不出
了。

在美国资本看来,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胜利——不是对中国人的,他们不配,这是美国霸
权对英国霸权的胜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人用于拆毁大英帝国的力量,比几年
前德国日本的输出还要强十倍,毕竟大英帝国基业数百年,拆哪里都有赚头。围绕着中国
海关的斗争只是这幕大戏的一小部分而已——虽然对中国来说已经是全场悲剧。

亲手埋葬了大英帝国,取代大英帝国成为世界头号大国,这样的丰功伟绩足以让美国独立
战争时代的开国先贤含笑九泉,然而,年轻的美帝国主义没料到,这场胜利最大的代价,
是自己在中国的代理人。

1948 年,美国货已经倾销到之前从未进入的四川甘肃,而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开始对破产
的南京政府进行战略反攻,三大战役逐个打响。解放军不靠关税也能发动百万大军,总税
务司李度没法再学习前任操控政局的手段,只能调集海关船只帮助国民党把黄金白银运到
台湾,最后坑中国人民一次。

1949 年,新中国任命孔原为百年来第一任中国籍海关关长,台湾的蒋介石伪政权也获得
了美国的“谅解”,在李度携剩余洋员辞职后任命了中国籍总税务司——当然这时只能管到
台北和高雄了。不知此时蒋介石是否会想起 1927 年,那年他还是中国革命军的一部分,
北洋政权虽然是革命军的敌人,却能借革命大势撤掉安格联的职务。

1950 年,全部海关洋员离开中国,解放军同时给海峡两岸的中国经济赢得了生存权。
【待续】

左手策划起义 右手镇压革命——马前卒工作
室 【洋关故事】之四
现在说起旧中国时代的海关,有一种主流论调——认为当时的海关在清廉的洋人的掌控
下,有利于中国的经济,维持了中国政府的财政安全。
旧中国海关是否清廉,请看【洋关故事】前几篇。但即便“清廉”为真,但丧失关税自主权
的国家会有什么下场?落后国家的工商业失去关税壁垒会怎样?旧中国的百年积贫积弱已
经做了明确回答。

而即便不说中国失去的那些发展机会,只从一个农业国家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被洋人完全
控制的海关依然给中国制造了太多的“惊喜”。下面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在教科书上读过的
故事:

1932 年,从 1929 年开始的世界性大萧条进入第四个年头,全球经济在崩溃的边缘挣扎,


东三省沦于日寇之手。

这些问题对于江南一带的农民来说,似乎都远到可以忽略。尽管苛捐杂税越来越多,作为
农民的张三仍然充满了丰收的喜悦,想要买点煤油或者给家里的婆娘增加二尺衣物。

1932 年算得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没有大规模的洪涝、干旱或者虫灾,在兵荒马乱的岁
月里让农民可以偷偷地喘口气,交上历年的欠债与地租,多吃两口肉。

只是,当农民们去卖米的时候才发现,一切都成了梦幻泡影。那年,中国通过海关进口的
外国大米达到了史无前例的 2600 万担,总体谷物进口超过了 7800 万担,平均每 5 个中国
人就要进口一担米,粮价大跌。

来自越南、泰国(当时叫暹罗)的洋米通过英国的怡和、日本的三井、瑞士的福家洋行、
丹麦的立基甚至还有华侨开办的德发行,源源不断地运到了上海、广州,他们只卖 4 块钱
一担甚至更低。

对于购粮吃饭的城市人口——比如工资稳定的小职员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到底还是有
一个熟悉江南农村的中年文人记下了洋米洋面冲击波的效果:
“在六月里,你们不是卖十三块么?”

“十五块也卖过,不要说十三块。”

“哪里有跌得这样厉害的!”

“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么?各处的米像潮水一般涌来,过几天还要跌呢!”

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天照应,雨水调
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得透一透气了。

哪里知道临到最后的占卜,却得到比往年更坏的课兆!

“还是不要粜卖粮食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
话。

“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
还没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

直到 80 年代为止,中国大多数人口都是农民,但又不是真能 100%“自给自足”的农民,他
们要买盐,买铁,买盖房子的木头,最后还要换来现金应付政府的捐税。对他们来说,稳
定的粮价是世界秩序的基石。

而在军阀混战、日本入侵的大背景下,大多数农村的货币负担都在加重,以江苏南通为
例,从 1912 年到 1931 年的 20 年间,一亩地的负担竟然上涨了 6.5 倍,可即使在 1932 年
丰收之年,粮食亩产也没有超过清朝。

清朝年间,农民负担已然不轻。民国时期年间翻倍地上涨,中国农民是怎么支撑下来的
呢?

中国农民“幸运”地遇上一次席卷中国的通货膨胀。

20 世纪初期,由于大萧条与各国确立金本位的影响,金贵银贱,特别是白银法案之前,
美国还大量抛售白银,更是把国际银价打入低谷。这导致廉价白银流入银本位的中国,银
元不断贬值,粮价不断上涨,从 1912 年到 1931 年上涨了 2 倍多。
粮价上涨尽管损害了城市工人的利益,却也使千千万万像张三一样的农民能够勉强在苛捐
杂税中活下来。

1932 年,粮价上涨趋势倒转,农民的噩梦降临了。

注意本表是平均价格,实际上米价波动非常大,各种数据都有,这个只能作为参考

20 世纪 30 年代初,除了叶圣陶,还有很多农业学者惊呼:

“中国的农村经济破产了,大多数的中国农民正在饥俄、死亡和挣扎之中。”

“这已无须用什么数字来证明,而为每个有识见的人们所共识的事实了!”

海关就是趋势翻转的主谋之一。

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洋米,农民们无力竞争,不是农民工作不努力不肯 996,也不是他不肯
省吃俭用。
在那个年代,农民们已经把自己的消费支出压缩到人类维持生存的最底限了,但是依旧难
以维持生活。

从下图可以看到,在民国时代,农民的收入中用于伙食开支的占 63.92%,其中伙食开支
用来买肉的,只有 1%,注意是占全部伙食开支的 1%。

他们已经非常努力了,比现在绝大部分人都要更努力地想要活下去。可是他的粮食要卖到
广州、上海换钱,必须付出重重的盘剥与厘金,运输成本高得惊人。

而越南米,泰国米从轮船一路开到广州、上海,方便快捷也就算了,更可怕的是在海关税
务制度当中,洋米居然是免税的。

4 块钱一担的洋米,不需要加任何关税地涌入中国市场,这对殖民地农业资本来说,是大
萧条年代的救命稻草,却是对中国农民的谋杀!

1932 年,为了应对大萧条,德国小麦进口税率为 30.86%,意大利的小麦进口为


20.46%,法国虽然农业发达不怕冲击,小麦税率也有 16.24%。而中国对粮食进口关税竟
然是零!难怪各粮食出产国疯狂倾销中国,以求免于危机。

于是极为讽刺的事情发生了,身为落后农业国的中国大量进口洋米,最高期间占据总进口
量的 19.6%。
21 世纪,习惯了工业社会的中国人可能会反问,民国期间到处饥荒,进口粮食不好吗?

然而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如果我们以 30 年代极为可怜的粮食消耗量来计算,当时中国的粮食产量不仅能够满足需
求,而且还能够进行一定量的出口。在中国农业社会无法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大前提下,放
开粮食进口,打击的是中国经济秩序和自耕农的生存空间。

而为了保持粮价,为了收购更多自耕农的土地,控制中国粮食交易的地主与米商们宁可粮
食烂掉,宁可将陈米烧掉,也不会因为洋米洋面的冲击,就放出积压粮食给灾民吃。现在
中国网民经常嘲笑印度人均粮食不如朝鲜,还能出口粮食,民国这方面真不如印度:

“自十九年丰收以来,仅长沙市一埠,数年间谷米存储,由陈而新,由新而陈,现逾二百
余万石,以本市人口计算,可供二三年之需。”

这看上去是开元盛世?

实际上是经济停转:

“顧江西米谷素以滬、汉为销纳场所,乃长江下游,因洋米倾销,固无下行之希望,而汉
口有湘米灌注,且受洋米、洋麦影响,赣米亦无插足可能,省内各地,除南昌、九江,可
以销纳少数米谷外,均苦于出路穷绝。”

印度好歹粮食还能出口,而当时的中国粮食丰收。丰在谷仓,烂在窖中,自耕农卖不出粮
破产,灾民依然无以为生。而根据南京条约规定,粮食和大多数商品一样,5%关税就可
以进口,再缴子口税 2.5%就免于一切中国国内税收。

在殖民时代,虽然大多数殖民地处于农业社会,但农业社会和农业社会大不一样。和传统
农业国相比,殖民地农业往往会有几个特点。

1. 粮食无法自给,依赖进口。
2. 种植各种经济作物,为宗主国提供原材料。

帝国主义的目标正是如此,要摧毁相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依附性结构的殖民
地经济。不仅要靠帝国主义才能赚工钱,甚至吃饭也离不开掌握新大陆空旷土地的帝国主
义。

以广东为例,作为海口通畅的相对发达地区,广东进口粮食并没有什么错,可是 1927 年
到 1935 年期间对进口粮食的依赖程度实在骇人。传统上向广东输出粮食的农业省份,问
题就不仅仅是“多收了三五斗”了。

面对这一切,稍微有良知的人都知道要调整海关策略,纠正 1843 年以来的积弊,最起码


要让中国这个农业国拥有相对稳定的粮价。在 1932 年的洋米冲击后,【谷贱伤农】的口
号响彻整个中国知识界,导致了广东省政府的有识之士也在极力推动征粮食进口税。

只是倾销中国,掌控粮食命脉的洋行米商又岂是好惹的,如果敢对他们征税,他们就敢让
三千万的广东人吃不上饭!

1933 年 9 月 19 日《越华报》透出了赤裸裸的威胁:

“洋米商不足惜,其奈我粤三千万民食及全省米商营业何?”
同年 9 月,广东粮价大涨,操控意图极为明显。

面对洋米商的威胁,当时省政府农林局长冯锐字字真诚地劝说道

“政府对于米税的征收,系经过长期间之研究,并非率尔为之。且洋米确具不能不征收专税
的理由。

首先是以农立国的国家而农产品的输入竟有如此之巨,恐长此以往,中国人民的膏血将为
外人吸尽了;

其次,谷值每担已由七元跌到三元四角,且米价虽低也没有销路,理由是土米销路已给洋
米占据了,弄成农民日夕勤劳,而田中收获尚不足以弥补人工肥料,在这种情况下,试问
何人还肯去耕田?”

应该说得益于广东省政府较为高明的手腕,没有大幅度提高税收,而是灵活设置广东不同
地方关税,再利用当时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向英国施压,1933 年 12 月中国海关自
《南京条约》后终于再一次对外国大米征收赋税。

不过,整体上这不能改变中国粮价随世界倾销水平大幅波动的事实。自耕农因此大量破
产,土地向少数有积蓄的地主集中。

于是“无绅不劣,有土皆豪”,破产农民纷纷转投苏维埃,正规红军在数年内从 3 万上升到
30 万。

接下来就是本系列上一篇讲过的故事。英国籍总税务司向蒋介石拨付“关余”,发动第五次
反围剿,迫使红军长征——可是这农民革命军,本来就是你们海关动员起来的!
百年沉睡 一朝惊醒——马前卒工作室 【洋关
故事】之五
本文是后续第五篇,但从重要性来说,当属全系列的核心内容,如果读者没有时间读完整
个系列,那么只读这一篇,也不会对旧中国海关之弊有错误的理解。下为正文:

“中国人的工厂迟早都要变成僵尸,要注射一点外国血才能活!”

这句话定格在 1930 年的上海,民族资本家周仲伟发出绝望的呐喊,为自己的火柴厂送


葬。他喊出这句话之后,就在洋货冲击下缴械投降,蜕变为日本买办——茅盾先生的经典
小说《子夜》刻画了这一幕。

要理解和明白周仲伟的失败与痛苦,就要从鸦片战争后的海关关税说起。

自 1859 年,清政府签下不平等条约《中英通商章程》。这一条约正式规定,中国海关关
税最高 5%,之后如国内转运,只需增加 2.5%子口税,即 7.5%封顶。在重商主义和贸易
保护主义不断交替的世界上,中国成了关税最低的大国,也是唯一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
的国家。。

而在历届外籍海关总税务司管理下,如此之低的关税也只能在名义上保持,实际执行的税
率还要打个对折:
横向对比其他国家,我们才能体会这种低税率的“非同凡响”:

1913 年,大英帝国还是世界统治者,自恃为第一个完全工业化的国家,高调提倡自由贸
易原则,综合税率却依然高于中国。至于其他国家,关税壁垒相对中国的“城墙”来说几乎
是一道山脉。外国产品对中国的倾销力度可想而知。

当然,海关税率毕竟不是零,4 亿人口的进口税加起来是个大数字,因此很多人会歌颂英
国统治下的海关高效廉洁,。但是从马前卒工作室的之前几篇文章可以看到,洋人的海关
一度变成了赫德家族的私产,是国中之国,用“腐败”来形容,几乎算得上开脱罪名了。

退一步说,就算洋人统治下的海关真的清廉如水,失去自治权的海关,也远比任何贪腐对
中国的损害大 100 倍!1000 倍!

从前面的表格可以看到,各国列强也有低关税的情况,但他们拥有关税自主权,低关税是
为了调节国内经济,收放自如。
如果需要鼓励快速建设工厂,那就对机械领域降低关税,如果需要保护国内农业,那就增
加对小麦玉米的税率。这样,无论高低,关税都是有效的工具,至于收到的税额本身,倒
不是政府关注的重点。

而清政府签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全世界列强都同时开放市场。中国古代水平的工农业
披上一件褡裢,就和身披重甲的列强进行白刃格斗,自然浑身是伤,收那点关税还不够买
创可贴的。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

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

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

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制,故工致而价廉,且成功易,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费,且成功
亦难。

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盛世危言》 1894 年

郑观应的书稿常常被现代试卷用作分析材料,展示低税率洋货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冲击,说
明手工业战胜不了西方列强的大工厂,必然纷纷破产,更不可能积攒利润升级为现代工
业。这个逻辑总体上不错,但细节说的太少,远不如事实惊心动魄。

比如说,纺织业要发展,需要本国的原材料生丝。

可是,200 两白银的生丝从内地运到通商口岸供外资工厂使用,只需要缴纳 5 两银子的


【子口税】,不再承担任何其他税负。但如果供给本国企业,一路关卡都要缴税,平均要
交厘金税 30 两以上,本国企业的税负比外国进口货多了五倍。换句话说,即便在中国内
部,也是外资工厂占绝对优势。洋员海关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可不是仅仅影响进出口那么
简单!

这项流毒无穷的政策直到 1931 年才被废除,而这时候,已经换到第四任外籍海关总税务


司了。

具体而言,洋人想要到中国内地买原料,可以到海关处领取【买土货报单】,一次缴税就
支付了全部国内物流成本,地方官员绝对不敢再加税,甚至检查都不敢。时人讥讽这样的
关税政策 “厚外而贱内”。
民国著名的实业家“棉纱大王”荣宗敬在 1926 年 2 月发表《救济纱厂业之管见》中愤愤不
平:

“年来吾国纱厂业有一落千丈之势,其原因甚多,而以华商受不平等之待遇为最大原因。
查外商在华埠设厂,其锭数几占 62.5%,发展若是之神速,实由条约上予以特殊之便
利。”

在对洋人实行低关税乃至零关税的条件下,民族资本家们负重前行,就算搞 996 乃至
007,也没法向包身工榨出足够利润,更对付不了洋商。

中国人不傻,既然打着洋人的旗号有税收方面的便利,为什么不跟洋人一起干呢?

没错,这就是买办阶级诞生的重要方式。
只要依附洋人,就可以获得更低的税率,甚至不需要开工厂,只要倒卖洋货就可以轻松挣
大钱,你为什么要想不开,去搞民族工业?

即便有些人足够硬气,开了工厂,起步阶段也大多是依附洋商获得低税单。

“贿买牌照,假托洋商之名,洋商出售保单,坐收华商之利,流弊遂不可究诘”

海关对于洋人的低税政策,最终培养出一头怪兽,它们是近代中国的统治集团,是各国列
强的买办,是一群违法后第一时间向外国领事馆求助的中国人。

受益于税收特权,买办阶层把国家利益卖了个好价钱。按《旧中国的买办阶级》一书的估
算,1895 年-1926 年间,买办阶层替洋人办事的总体收益为 12.48 亿两白银,平均每个中
国人要向他们缴纳 2-3 两银子,他们替洋商拿到的利益肯定百倍于此。

客观地说,并不是所有的买办都是依附洋人、摧毁中国民族工业的急先锋与爪牙。也有一
小部分买办通过为洋人服务后赚取原始资本,然后投资民族工业,例如著名爱国实业家刘
鸿生,年轻时便是买办。

可是从总体上来看,大多数买办对创办民族工业是不感兴趣的,他们的资本除了奢侈享
受,汇往海外,剩下的基本投向金融与房地产:

金融和房地产业需要的原料少,没有进出口干扰,在洋人不能从海外运地皮来中国的情况
下,这是中国资本唯一可以和洋人“平等竞争”的行业。所以相比实业,金融与房地产收益
高,来钱快,最大的上海买办,一个人就在租界购置了 3000 万两白银的地产。
而真正想创办民族工业的资本家,无论有多大的本事,一般的下场都是屈服于拥有更多资
本的金融买办或者洋人。

《子夜》的配角周仲伟便是如此,他从买办出身,把资产全部投入生产国货火柴,最终绝
望地重新沦为买办,喊出了开头的话:

“中国人的工厂迟早都要变成僵尸,要注射一点外国血才能活!”

在周仲伟重当买办的 1930 年,中国火柴市场上无需列强出手,小国瑞典就能轻松摧垮几


十个周仲伟的毕生心血。

民国年间的《火柴工业报告书》记录:

“1929 年下期,东北各厂全数倒闭,广东厂家亦倒闭过半,苏、浙、皖各厂虽根基较固,
而停业亦及小半… … 国内华厂无不自危。”

在前几天马前卒关于五四的演讲视频下,我看到有人回复,质疑“旧中国海关低税率”的结
论,认为 1927 年后的蒋系南京政府已经掌握了部分关税自主权,提高了关税,不能把火
柴厂的破产责任赖给海关。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1125990

这就要说说 1928 年前后的“关税自主”运动了。

的确,1928 年起,海关税率有所提高,从 2.49 一路提高到 27%,虽然海关总税务司还在


洋人手里,虽然 27.5%成为封顶税率,但毕竟提高十倍有余,这关税壁垒建设还是很有成
效么!

但你要看更大的历史背景啊!

上面的表格显示,1929 年开始,中国关税出现飙升,突破鸦片战争以来的 7.5%上限,这


一年还发生了什么?

大萧条。

所谓大萧条,根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未能解决列强之间的矛盾。1929 年,这个矛盾在经
济层面彻底爆发,之后十年爆发世界大战。

这十年间,全世界各国都在疯狂提高海关关税壁垒,中国增加 20%左右的税率,和别家
的关税城墙相比,几乎就是婴儿床的围栏!
更可怕的是,工业最发达的英美德等国竞相货币贬值,提高出口竞争率,1934 年,美元
一次性贬值 41%,相对国货贬值 4 成。考虑到中国和列强的产业水平差距,20%的关税增
额能挡住什么?给汽车加税 20%,你就肯买马车上下班? 
                                    
             
所以说,1928 年后的“关税自主”,本质上是列强对蒋介石的奖赏,为了避免大萧条激发
中国革命,有必要让最反动的中国军阀得到一点财政支持,让他有钱剿共,有钱打服阻断
商路的内陆军阀,尤其是要打穿长江商路,把三峡以西的近 1 亿人口变成英美日资本的倾
销市场。

而从蒋介石集团自己的角度说,收关税的主要目的是支持财政,并非保护国内产业,一切
的出发点是多收税,而不是刺激经济。

只看前面的税收部分,关税一直是蒋介石收入的主体

于是,30 年代初,在关税总体税率不断上升的同时,棉布(制成品)税率相对下调
25%,棉花(原材料)税率却暴增 43%,急不可耐地要向刚刚起步的中国纺织业抽血。工
商业愤怒地指责政府对关税的依赖是“复灭实业之先声”。

1930-1931 年,蒋介石集团的关税收入创历史记录,靠撒钱打赢中原大战,但中国经济的
逆差也达到惊人的历史高点——1930 年贸易逆差是 4.1 亿两白银,1931 年是 5.2 亿两,平
均每年赔出一个辛丑条约,还不劳烦八国联军亲自上门讨要。

20 世纪 20-30 年代,世界经济对抗空前激烈,民族工业唯一的屏障不是海关,不是关税,
更不是蒋介石政权,而是中国人民的爱国心,是觉醒的小资产阶级发动的国货运动。

上面提到的爱国实业家刘鸿生,他的纺织厂能够勉强抵抗洋货,就是因为使用【九·一
八】商标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靠爱国生意扭亏为盈:
“真正使我第一个企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
当时每个人都愿意买国货。”

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用爱国主义要求人民必须买某产品那无疑是道德绑架,可
在海关与政府都不能保护民族工业的情况下,爱国群众却为国家保存了一点点现代社会火
种,这是蒋介石政府无能的标志,也是中国人民耀眼的光芒。

对于中国工商业来说,另一个意外的“好消息”是日本侵华。

1938 年后,沿海港口全部被日军占领,日占区和国统区之间名义上处于战争状态,货物
流通不畅,客观上反而为内迁工业提供了百年未有的关税壁垒。

而即便在西南贸易通道勉强打通后,英美处于对日作战的需要,一时间也没有急着要蒋介
石政权开放市场,所以内地工业颇有发展。马前卒工作室此前详述的“侯氏制碱法”在抗战
期间应用,就是内陆盐业百年来第一次占据中国市场的结果。

这个故事反过来说,就是旧中国海关由洋人掌握,百年积弊,对中国的伤害远远超过日本
兵的刺刀。

古人云苛政猛于虎,20 世纪的中国则是低关税之恐怖,猛于日本百万大军!毕竟旧中国
农业社会晚一年被消灭,就意味着上千万人死于饥荒和贫穷。

1946 年,日本人走了,大英帝国垮了,美国人回到了上海,马上就让蒋介石政权知道什
么是超级帝国主义。

为了攻占延安,蒋介石向美国要了堆积如山的二战剩余物资,还把美国接收的全部日占区
物资拿到手,组建了 90 多个美械师和更多的日械师,代价就是闭眼签署《中美友好通商
航海条约》。
此时中国海关总负责人已经由英国人换成美国人李度,所以“中美商约”跳过“自主关税”,
确定 110 种美国货输入中国减免进口关税,计算价格时还故意压低美元汇率。中国人民用
抗战八年换来的暂时关税壁垒全面崩盘。

1946 年的《解放日报》指出:“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导致“今天的上海真的
是‘美化’了”

结果,在二战后的和平时期,中国工商业反而纷纷破产:

旧报新读·049----要求贸易保护的民国国货

重庆商务日报 1946 年 6 月 27 日报道《外货像潮水涌来,上海工商业面临死亡边缘》

中国国货厂商联合会,二十六日下午一时,在九尺坎该会会所举行六月份会员聚餐会,特
请参加南京商联会议返渝之该会理事长潘仰山先生讲演。潘先生对商联会表示悲观,他
说:提出的问题很多,希望很少,也许一样也办不到。

同时,他谈到战时迁川的大小工厂,现在绝不能迁回上海,因为上海的外货充斥市场,把
国货压得透不过气,不仅没有销路、成本太高、质量有没有外货好。

再加上上海的生活成本高昂,根本就不能生存。现在上海的米每斗卖上了四万,猪肉每斤
二千五,就是一桌最坏的酒席,也要卖上十五万元。房子很难找,租一间小屋子需要四五
条黄金,坐洋车费用上千,坐汽车费用上万,出门一次,身上没有一二十万别想走动。

所以到处困难,特别是工商业抬不起头,外货哔叽布每尺一万四,国货哔叽就要一万一;
美国铁每吨十一万,国产铁每吨要三十万;美国煤每吨十七万,国产煤每吨要三十万;而
且这些国货的质量,与外货相差太远,谁又不去买外货呢?所以机器业的产品没有人要,
政府也说没有外国的好,只能破产关门。

就连香烟业也被打倒,从前上海下等人社会里,每人都是抽的外国烟,实际上,外烟就是
比国烟好,价格又巧。譬如,十只装的美丽香烟卖四百元一包,五十装的飞利浦只要六百
五十元,这种比较之下,谁又不抽外国烟呢?
其他行业也危机四伏、朝不保夕,上海的厂商如此,重庆的厂家更不能言了,但是上海还
能勉强维持的,只有棉纺织业,因为美布来的少、但美棉来的多,原料没有问题。困难因
此也就较少。不过,若美布一旦来华,纺织业也不能保险。

总之,整个的工商业都陷入泥沼之中,政府不从根本来救济,仅靠外货维持局面,这是自
杀政策,这是要把工商业窒息而死,。然而政府却说:我们的工商用品不够用,只能大量
的进口外货,否则物价就要高涨。

这话固然对,但中国的工业正在萌芽,政府不来灌溉,而任其荒芜,当然不会有成长的一
天,一切依靠外国,经济握在外国之手,中国人民破产,那还哪有国家呢?如此看来,一
年后的国货上就会全部消灭,而永无声息了。

因此,我建议政府外货全部由国家统购统销,其价比照国货来定,得到钱拿来辅助厂商,
又可扶植工业,奠定自己的工业基础,可是政府就说难办就算了。

最后潘先生说,维持工商业最好的办法,是请政府严格管制外汇,限制不必要的外货输
入,同时,政府要大量贷款给工商业,如此厂商才能转危为安,物价与币制才能根本上稳
定。

买办政权到底是买办,民族资产阶级并不是蒋介石政权的盟友。

还好,这是帝国主义买办最后的疯狂。随着中美商约摧垮了民族工业,法币通胀消灭了民
族商业,美国面粉打垮了剩余的自耕农,工商农业一起破产,蒋介石政权的支持者只剩下
几千个从抢劫中发财的黄埔军官。

1946 年头几个月的美械师攻势未能消灭解放军,新中国的建立就只是个时间问题,或许
1948 年,或许 1950 年。

旧中国的丧钟在最强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奏响。

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中国民主同盟】于 1948 年 1 月发表声明:

“中国人民决不承认美国政府与南京政府所签订的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条约,并认为美国
政府给予南京政府的所有援助,都是与人民为敌。”

“我们要公开声明与中国共产党实行密切合作。”

自晚清以来,中国有识之士皆知洋关之害,只是对帝国主义无可奈何。任何敢于挑战洋人
海关的中国领导人——哪怕只是让外籍海关官员退了半步——也能赢得全国性声誉,比如
孙中山。

1912 年后,即便曾直接策划辛亥革命,但未能掌握军队,孙中山一度已经成为军阀的吉
祥物,全无实权。但由于在广东海关“关余”事件中迫使英国让步,孙中山的声望瞬间回到
国家领袖的层次,并借此组建国民政府,为数年后消灭北洋各军阀确立了基础。
1949 年解放军不仅敢和帝国主义对峙,还完全无视美国人的威胁,遇到英国舰队重巡洋
舰队直接开炮解决问题,这种帝国主义的克星得到全中国各阶层的一致支持。民心所向,
解放军无论是进攻旧中国哪一路军队,都是摧枯拉朽。从 1947 年延安被占领,到 1949 年
10 月 1 日建国,仅仅 30 个月。

然而,100 年来的低关税摧残经济,中国已是满目疮痍。

19 世纪鸦片战争过后,虽然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但凭借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基础,中国
在部分农产品,手工业品上还有绝对优势,至少还掌握着世界茶叶、生丝市场的垄断供应
权。

可是,到了 1949 年,中国工业产量可以忽略,农业不敷自给,就是传统上优势的行业也


一败涂地。建国前一年,中国茶叶出口只有 7000 多吨,全国蚕茧产量 3 万吨,不到峰值
的 1/7!毛泽东坚持要在国歌中留下那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并不是胜利后的
卧薪尝胆,乃是对中国现状的客观描述。

好在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的海关,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得因此感谢解放军。

从 1951 年-1979 年,大陆海关平均税率为 52.9%,几百个工业门类从无到有,进入发展快


车道。对岸的台湾省经济发达,发电量一度等于大陆之和,人均铁路里程是大陆的几十
倍。但台湾恳求美国撤走海关总税务司后,也确立了 45%的海关基本税率。两岸的经济
因此快速发展,2011 年,中国大陆成为有史以来世界最大工业经济体,一直保持到今
天。

这就是新中国。
“副部级”总统 讲英文的中国皇帝——【洋关
故事】之六(终)
五篇历史科普文发表后,通过读者反馈,马前卒工作室意识到大多数普通中国低估了旧中
国海关的权限和业务规模,以 21 世纪海关的相对地位来推断旧中国海关对历史的影响,
所以多有偏差。因此,马前卒工作室特意策划了第六篇,介绍旧中国海关这一庞大的 “国
中之国”,帮助读者更深刻理解“半殖民地社会”的实际运行规律。

本文为【洋关故事】的最后一篇,如须浏览全部内容,请关注【马前卒工作室】微信公
号。

正文:

在中美贸易战一触即发的时刻,中国驻美使节和美国驻华使节可谓是地球上最不可能交换
的的两个职务了。但是,1 个半世纪以前的 1868 年,中国外交史上出现神奇的一幕,蒲
安臣被清政府任命为【代表中国】的外交大使,出访西方列强。

蒲安臣虽然有个中国名字,但他是个地道的美国人,担任中国外交使节之前,他的身份是
美国驻华公使。被称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的《蒲安臣条约》便由他拟定。

所以,毫不意外,《蒲安臣条约》也没有传说中那么平等。该条约对美国最大的好处便是
输送廉价华工到美国,用中国人的性命打通了两大洋铁路。

这份条约签订之后,数以万计的的华人被骗上【猪仔屯船】,当作奴隶送到美国。即
便“猪仔”华工幸运到达美国,仅塞拉山脉一段铁路,死亡率就超过了 10%,很难说这个平
等条约起到了多少保护作用。更不要说后面还有“排华法案”了。

但对于数亿人口的中国来说,最令人惊诧的一点,是美国驻华大使转身就能出任中国外交
大使,与美国政府签订条约。就算中美都是多民族国家,这“唯才是举”的作风也太骇人听
闻了一些。

这个故事还是要从清朝末年的海关说起。

之前五篇【洋关故事】提到,自鸦片战争后,中国海关成为大英帝国的附属机构,条约明
确规定总税务司必须由英国人担任。

大不列颠以商立国,重实利,轻名头,并不是很介意用什么机构来控制自己的地盘。比如
1757 年到 1858 年,英国用来统治印度数亿人口的机构就是东印度公司。一旦以世界霸主
的身份拿到了中国海关控制权,英国人就开始扩展海关的地盘和权限。

当然,海关首先要收关税,所以它的下属机构首先是各地税关:

从 1859 年上海海关正式设关开始,各地海关逐年增加,最终形成了一个密布中国主要省
份的大网。中国稍微大一点的沿海和沿江城市、以及主要边境商口,都有一个洋人领衔的
海关坐镇,都要向英国籍总税务司负责。全国有多少海关,就有多少外籍税务司,以及几
千名永远停留在中下层的中国员工。

但除此之外,海关要管的事务还有很多。

否决权

英国人安格联(【洋关故事】第二篇介绍过)在北洋时代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北洋政
府官员对他有一个非正式称呼:“太上财政总长”。

北洋政府 16 年,换了 13 任总统(包括临时总统、大元帅等),46 届内阁总理。平均 14


个月一任总统,4 个月一个总理,这还不算各分裂政权自封的正国级职务。
可是,从宣统皇帝到张作霖,从 1911 年到 1927 年,安格联风雨不动。北洋各派系高官沉
浮兴衰,对安格联来说宛如过家家——因为关键的人事变动都是他安排的。安格联控制的
海关掌握着旧中国最大一笔机动经费,没有他的同意,无论是总理还是总统,都发不出军
饷,而军饷恰恰是北洋所有大佬的命根子。

更重要的是,北洋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至少有五分之一要来偿还外债(大部分年份都不
止),一旦积欠外债,列强的军舰就要开进大沽口问罪了。作为偿还外债最重要的财源,
海关总税务司就是北洋政府存在的前提,自然也可以对总统总理发号施令。

海关这份权力在 1922 年的【金法郎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按《辛丑条约》规定,中国偿还法国庚子赔款以【法郎】为单位进行交付,结果一战后法
国因为战争的创伤,货币严重贬值,觉得按法郎结算吃亏。

于是,1922 年法国政府无耻地提出要求,中国必须使用战前币值的【金法郎】偿付赔
款,法郎和【金法郎】的汇率差别导致中国实际赔款金额翻一番。

但凡有点常识,官员都知道不能同意这种无理要求。中国舆论一致骂法国贪得无厌,北洋
政府也不敢答应,拖着不办。

可是安格联站出来维护欧洲盟友利益了,要求掌握实权的段祺瑞按金法郎赔款,否则扣下
关税不给中国,什么时候同意什么时候解冻。

段祺瑞需要钱维持政府运转,需要给自己的嫡系部队发军饷,需要给其他派系的军队发钱
安抚,所以明知会因此身败名裂,也只能接受。

在北洋军阀中,段祺瑞自诩袁世凯后北洋首领,个人操守不算非常差,但在英国控制下的
海关面前,段祺瑞没有不当奴才的选择。从这个角度看,安格联做“太上财政总长”明显是
谦虚了,明明是“太上总理”才对,至少也是拥有否决权的常务副总理

2
第二外交部

前面提到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可以直接转为中国驻外使节,代表中国签订对外条约,他的
任职提名来自英籍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而且是蒲安臣的使节团除了他这个美国人之外,基
本上都是海关的外籍职员。可见从 19 世纪开始,洋人海关就侵占了中国一部分外交权。

最典型的例子是澳门主权割让。

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澳门》非常著名: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这首常见歌曲有个小错误,中国真正失去澳门主权并不是在三百多年前,而是 1887 年
《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割让的。该条约正式承认了葡萄牙永远治理澳门,中国丧失主权。

此时清朝虽然弱,但有铁甲北洋舰队在手,总不怕衰落数百年的葡萄牙。之所以还得割
地,原因是英国人赫德——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替中葡两国起草条约。

英国人的赫德,为什么要给葡萄牙争取澳门主权呢?

因为葡萄牙承诺拿到澳门主权后,把【鸦片厘金税】让给中国海关。这样赫德的权力进一
步扩大,葡萄牙得到澳门主权,清政府可以多分一点税金弥补财政窟窿,给法国付中法战
争赔款,三方都觉得很满意。所以赫德包办中国外交,反而成了中葡两国的功臣。

赫德的行事逻辑代表了近代中国海关的行为作风,英国人把中国海关看做自己经营的公
司,为了扩大这家公司的营业收入,中国主权不过是随时可以出让的筹码。

赫德的后任,1932 年第四任海关总税务司梅乐和也继承了这一原则,跳过中国政府与日
本谈判,承认伪满洲国,换取日本继续承认英国统治全中国海关。

总之,旧中国对外不断赔款割地,其中相当一部分外交手续就是由海关代办的。

半个交通部。

清朝被迫开口通商后,列强对中国沿海沿江的交通水平极为不满,认为阻碍了外国商品输
入中国。此外各港口引水权(指挥商船进入港口水域的资格)由中国本国控制,不利于列
强控制港口实际运行。所以,1867 年,驻北京的外国公使团向中国政府施压,要求制定
一份全国性的引水法规。

中国政府接受了要求,而在公使团的操纵下,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接受了这个任务,制定
《中国引水总章》,并得到了清政府总理衙门及公使团的认可。
试行一年后,赫德又对这份章程稍作修改,于 1868 年(清同治七年)再次颁行各港“试
行”。虽说是“试行”,却一直沿用了 66 年,直到民国才宣告结束。《总章》规定,凡是与
中国签订了通商条约的国家,其公民与中国人一样,都有资格申请担任通商港口的引水
员。同时,全国的引水权都由海关总税务司控制。税务司向各港派遣人员考核引水员。

考虑到港口安全和航运秩序,引水员一般都是本地资深船长、大副出任,在外来船只入港
时担任临时船长。但在洋人海关的操纵下,外籍引水员排挤中国引水员。从 1871 年开
始,上海港从未增补中国引水员。

1903 年,因为外籍引水员的压力,上海港最后一名中国引水员被迫退休。此后 25 年里,


上海竟然没有中国引水员执业,其他港口情况也差不多。引水业的“国际性”特意排斥了中
国自己。

引水权丧失,不仅是把一个高薪行业送给外国,而是威胁中国整个社会的安全。1884 年
中法战争,上海港英籍引水员托马斯(J. Thomas)引领法国军舰长驱直入闽江,参加中
法马尾海战,把清朝福建水师打到全军覆没。清政府居然无法对外籍引水员做出惩处。这
种助敌行为,中国政府竟然毫无办法!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引水权彻底丧失,到了 20
世纪初,大多数中国人甚至不知道世上有引水员行业,连追索此项权力的想法都没有。

1934 年,中国政府组织上海引水委员会,外籍引水员毫不理睬,国内舆论也没有支持,
最后不了了之。1948 年,解放军部队已经到达长江北岸,还有几个月就要炮轰英国舰队
了,上海港引水权才在名义上还给国民党政府。

此外,中国沿海、沿长江的灯塔、航标、航线管理,都由海关负责,1949 年解放军接管
时,上海海关大部分员工和资产是由交通部接管的,可见旧中国的水运主权完全是一个名
义。

财政部  发改委

1897 年 3 月,赫德高兴地表示:“前几天户部的两位尚书奉皇帝谕旨,将土产鸦片管理事宜
交给我办,我正草拟计划中。恐怕厘金、盐税,甚至田赋都可能照样交给我办。"

旧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最基础的税收是土地田赋,其次是专卖几千年的盐税,最后是半
殖民化时代的海关税收。按照部门职能划分,赫德本来只能控制关税,但按照英国人的计
划,整个中国的财政都将被海关包办。虽然这一计划未能彻底实施,但也落实了一大半。

甲午战争失败,中国要付巨额赔款,英国控制的海关欣喜若狂——过去只管关税,但现在
清朝财政压力大,要借款还债。还债就要有抵押,抵押品要有人监管,外国借款人往往就
是欧洲列强,和洋人海关是一个阵营的。所以,我们看到下列财源被纳入海关管理:
货厘是商业税,盐厘是盐税,中国的盐业专卖从几千年前开始,2017 年废除,但在晚清
到民国这段时间,海关控制了这份重要权利。

近代盐业不仅仅意味着专卖税收,还意味着重要的化工原料供应权,可以决定整个化工产
业链的生死。英国人的海关很快就把盐业专卖局玩成了发改委。

海关也不断地侵蚀中国的财政权力,在民国就上演过这样荒唐的一幕。

马前卒工作室曾有专文介绍侯德榜前辈的【侯氏制碱法】,民国年间永利碱厂凭借独家发
明,一度将英国卜内门公司打得节节败退,是旧中国工业难得的亮点。

然而,中国盐业由英国籍总税务司控制,所以,不用经过中央政府,海关就能决定增加永
利碱厂的购盐成本——每 100 斤工业用盐额外纳税 2 角,每吨碱因此增加成本 5 元。

外国公司在中国的土地上竞争不过中国企业,用的手段不是战争,不是价格战,而是税收
——还是中国自己的税收!和洋人海关的手段相比,特朗普的贸易战通牒都显得温柔起
来。

英国人的这套操作是在印度惯用的手段。

1813 年,英国工业刚刚起步,纺织品比印度手工业布匹还贵,于是由东印度公司出面,
凭空把印度本土纺织品的出口税率调高 80%,同时零关税向印度倾销,从而彻底绞杀印
度纺织业。

对比两国待遇,英国其实并不觉得民国政府有什么独立性,认为它和印度政府一样,都是
大英帝国的殖民代理人。
5

统计局 克格勃

很多国家机构都会派人监督本国官员。比如说晚清著名外交官郭嵩焘,他身边始终埋伏着
一位间谍,将他的一举一动汇报给上级,连退休后都没放过。这倒也符合中国封建社会的
传统。

唯一的问题是,间谍的上级是英国人赫德,间谍的编制设在英国人控制的总税务司。这是
一个不由中国人自己控制的情报机构。

赫德之前,第一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另一重身份是英国海军部海外情报局的职
员。正是因为他提供了中国北方漕粮供应的精确数字,英法联军才确定了攻占北京城的决
心。

任何情报机构,主要工作都不是秘密监视,而是搜集公开资料。依靠遍布中国的海关体
系,海关随时更新中国沿海的兵力分布信息,随时掌握各地战舰数量。

至于经济方面,海关情报员们知道广州街头的煤油每斤卖 4.2 分钱,知道每桶可赚 9 分


钱,甚至罐子和空桶卖给旧货商值 13 分钱都记录得清清楚楚,这是旧中国最详细最完整
的经济统计年鉴。到现在我们研究那段历史,还得查阅海关档案。

海关兼职情报机关虽然不合体统,倒也勉强可以接受。问题是,海关搜集的情报,无论是
军事情报还是经济情报,只有极少一部分送达中央政府,绝大多数会保存在海关内部,同
时抄送伦敦。英国驻华大使馆为此几乎不设情报部门——谁会费心思把一件事做两遍呢?

半个最高学府 整个邮政局  一只脚踩进中央银行大门

李泰国策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给中国外交加了一重——条约文本如有争议,
以英文文本为准。大清国虽然保守,也不得不在 1862 年建立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

但是,这最早的现代教育机关,财政上是海关出钱,教师由赫德聘任,甚至教材都得赫德
拍板。
从 1870 年到 1902 年,海关始终控制着同文馆。1902 年,同文馆被并入京师大学堂(北京
大学),英文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因此不可动摇。与之类似,英国在印度考选文官,
一律用英语出题,因此在印度独立后,英国依然可以通过庞大的英语文化集团来影响前殖
民地。

赫德毫无疑问是想学习在东印度公司的成功经验,只是没来得及包办中国教育部罢了。但
在邮政方面,赫德又为海关增加了一项“正部级”权限。

从 1878 年到 1911 年,中国邮政从无到有,发展出了邮路延伸长达 38 万多公里。1911 年


收、发、转邮件总量达 4 亿件以上,开发汇票折银 400 万两,是晚请政府洋务运动中算得
上有成效的事业,也是近代政府控制基层最重要的前提。

但这些业务,在 1911 年以前完全被海关控制,中国邮政的高层和海关一样,几乎全部都


是外国人。清朝皇帝对邮政的影响,只体现于邮票上的龙纹。

“我真高兴我所提出要办的事项有这么多而且已经办成了。现在我们只缺少造币厂了。”

关税,外交,情报,教育,邮政等等无数事项都被海关插了一手,但赫德并不满足,他想
拿到中国货币发行权。

早在 1876 年赫德就已经开始谋划由他来管理中国的铸币厂,甚至已经私底下设计好了银
币样式,希望把海关机构改造成中国政府。

然而,铸币权关系太大,加上地方实权派拼命反对,清政府再腐朽无能也不敢放弃这块财
源,宁可引入其他列强平衡英国影响。清朝因此可以借铸铜元建立一些近代军队。

后来蒋介石政权能 “废两改元”搞法币,也和清政府拼死守住了主权方面这最后一条内裤
有关。
赫德显然对没有彻底剥光中国很不满,1903 年,赫德写信给他在伦敦的助手金登干(参
见【洋关故事】第一篇)抱怨:

“铸币厂一事已相当粗暴地从我手中夺走了。”

赫德忘了,在此前的十年美国工业已经压倒了英国,大英帝国不再是第一强国了!

第二海军

尽管没拿到铸币权,但海关控制的权力、地盘已经俨然国中之国。国家怎么能没有军队
呢?

海关从建立那天起,就企图拥有自己的武装,1863 年【阿思本舰队事件】,起因正是海
关第一任总税务司李泰国企图控制中国海军,引发清政府的强烈反对。最终导致英国政府
撤掉李泰国,让赫德接班。

人事上小小让步,但作为世界最强海军的拥有者,英国人怎么会不喜欢舰队?

1868 年,海关定购了第一艘舰艇【kua-hsing】号,其后海关舰队迅速发展,到 1887 年中


国海关的主力是【专条】、【厘金】、【开办】三艘军舰——名字不霸气,但从舰艇分类
来说,都是中国罕见的巡洋舰!
当然,中国海军主力也不过两艘铁甲舰,上面有英国顾问,赫德并不需要拥有击沉中国海
军主力的能力。但他还是借着缉私船的名义,建立起一支可观的舰队。这些军舰不同于北
洋海军,完全由外籍船长指挥。

甲午战争之后,北洋舰队覆灭,中国的海军一蹶不振,海关拥有的舰队自然成为了中国最
强大的海上力量——却不归中国政府指挥。

赫德的威权也在这期间达到最高点。民国时代,由于蒋介石政权得到允许,升高一点关税
(参见【洋关故事】五),走私开始增加,海关因此成立缉私科,自行建造缉私舰艇。

截至 1934 年,海关建成了主力缉私舰 26 艘。当时中国军阀混战,中央海军只拥有全国三


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实力,依然不如海关舰队。抗战中,一些缉私舰被日本海军改造,参
加了太平洋战争几场激烈战斗。

相对舰队,海关的陆上力量不强,只是结合各地海关驻地,派遣了 100 多队海关关警,总


数数千人。因为各地军阀和列强驻军都会保护海关关警,所以兵力也足够使用。

东支那公司?
不难看出,洋人海关虽然名义上只是一个(副)部级单位,实际攫取的权力,恐怕已经超
出了名义上的中央政府,是中国半殖民地时代真正的统治者。

只是因为列强之间也有矛盾,才没有完全替代中国军阀政权。这样一个高高在上的殖民机
构,领导是英国人,自然很多地方“借鉴”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经验。比如前面提到的盐税
摧残中国化工。

1943 年,全世界列强都承认美国一家独大的地位,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也换成了美国人,
几年后为中国设定了最残酷的《中美商约》。

如果不是解放军所向披靡,我们恐怕会看到海关的权力越来越大,最终彻底执掌中国,像
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掌管中美洲“香蕉共和国”那样发号施令;像东印度公司摧残印度那样敲
骨吸髓地掠夺。

毕竟财政、税收、邮政、海军、人事的大部分权力已经在海关手里了,中国还有什么反抗
的资格呢?

幸而新中国不怕帝国主义。

【全系列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