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2009年1月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Jan.‚2009

   
第41卷第1期 (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41 No.
1


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

周 平
(云南大学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091)

[ 摘 要 ]  我国的边疆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同时也
形成并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在边疆地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两种认同的关
系问题‚尤其是国家认同在两种认同关系中的地位问题‚是典型的边疆问题。因此‚在边疆治理的过程
中‚必须处理好两种认同的关系‚尤其是要维护和巩固国家认同的优先地位。这就是边疆治理中的认同
整合。认同整合的关键‚是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立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稳定和统一的认同关
系结构。
[ 关键词 ]  边疆治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认同整合
[ 中图分类号 ] D03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0-5110(2009)01-0011-07

  从国家的民族结构来看‚我国是一个典型的 “认同”一词一般用来表示个体对自己与
治学中‚
多民族国家。① 而国家的“ 多民族” 性质‚在边疆 特定的群体、组织或政治单位之间同一性或一致
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所以‚我国的边疆也被称 性的确认。
为“边疆多民族地区” 。② 边疆的各个民族都有 我国的边疆地区‚生活着众多的民族。既有
着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同时又形成并保持着对 少数民族‚也有汉族。每个民族的成员‚对自己所
国家的认同。这两种认同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 属的民族来说‚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认同。由于
起‚其相互关系‚尤其是国家认同的程度和所处地 汉族主要生活于内地‚所以在论及边疆地区的民
位‚对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具有决定性的意 族认同时‚主要是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
义。如何处理好边疆多民族地区的认同问题‚尤 少数民族认同是少数民族成员对自己与所属
其是维护国家认同的地位‚既是边疆治理面临的 民族的同一性关系的认定或确认‚是少数民族成
重大课题‚也是边疆治理的重要任务。 员与民族群体之间的一种心理过程。具体表现为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在边疆的纠缠 少数民族成员对所属民族的归属感、情感依赖、政
“认同”一词来自于英语的“identity”(用来表 治效忠、责任意识‚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肯定和赞
示身份、属性等方面确认或同一性)‚被广泛运用 美‚对民族精神的颂扬、民族形象的爱护‚以及为
于社会科学研究以后‚常常用来表示某个特定主 所属民族的利益而努力和奋斗的实际行动。反过
体与特定客体之间的关系。在民族学、社会学、政 来说‚当少数民族的成员形成了对所属民族的归

∗ [ 收稿日期 ]2008-11-07
    [ 基金项目 ]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边疆多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 编号
(05JZD00036)
    [ 作者简介 ] 周 平(1959-)‚男‚云南大姚人‚法学博士‚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
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地方政府与边疆治理、民族政治学。
①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样的判断‚是从国家的民族结构角度得出的。如果从国家形态来看‚我国则是一个
典型的民族国家。我国的民族国家构建‚开始于20世纪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民族国家构建的基本完成。
论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一文(载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该观点的进一步论述‚可参看本人《
社2008年版)。
② “边疆多民族地区”显然比“边疆民族地区”更加符合边疆的实际‚也更加准确。
作为描述性的概念‚
·12·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41卷 

属感、依赖感‚形成了效忠、责任意义‚为所属民族 数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民族平等的原则
的成就和文化而自豪和荣耀‚以及努力为所属民 本身‚也就必然地包含着对其民族认同的肯定。
族的利益而奋斗‚就是其民族认同的具体表现。 与此同时‚边疆各民族同全国的其他民族一
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又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大致 样‚又都共处于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治共同体当中。
可以划分为文化认同、社会认同、政治认同等多个 对于国内各民族来说‚国家是一个能够维护各民
方面‚其中‚文化认同是基础‚社会认同是基本形 族利益、能够为共处于其中的民族群体遮风挡雨
式‚政治认同是根本。 的政治屋顶。长期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处于国家这
中国的各个民族‚都是由特定的历史文化联 个统一的政治屋顶之下‚边疆少数民族也就必然
系凝聚而成的人群共同体‚既是文化共同体‚又是 地形成了对国家的认同。
利益共同体‚在历史上还曾经是政治共同体。每 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其本质是少数民族成
个民族既相对独立‚又与其他民族形成紧密的联 员对自己与国家共同体同一性关系的确认。少数
系。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的形成和巩固‚既受少 民族的国家认同‚会通过少数民族成员个体表现。
数民族共同体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受到来自 这种个体性的表现‚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基本
于少数民族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
形态。某个少数民族的成员普遍持有(或大多数
在边疆多民族地区‚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族认
人)的认同态度‚即少数民族在国家认同上的共
同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少数民族的民族认
识‚则构成少数民族集体性的认同。少数民族的
同十分强烈‚有的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则相对较
集体性的国家认同‚对国家具有重要的影响。
弱‚而在这样两个极端之间又存在着各种不同的
作为对自己与国家之间相互关系所产生的一
具体类型。一般来说‚如果一个民族的开放程度
种心理过程‚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依次表现在以
比较高‚与其他民族融合度比较高‚民族文化中包
下几个层次:首先‚对国家具有归属感‚把自己看
含其他民族的因素比较多‚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表
作这个国家共同体的一员‚如宣称“我是中国人”;
现得不是十分突出的民族‚民族意识的水平也相
其次‚具有国家意识‚能够从国家的角度来考虑自
对较低‚其民族认同的程度相对要弱一些;而如果
己与国家的关系及其他相关的问题;再次‚尊重国
一个民族的开放程度比较低‚与其他民族的融合
家的主流文化‚生发出爱国主义的情怀‚对国家的
度相对较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生活方式的特
成就和荣誉引以为自豪;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是
殊性十分突出‚民族意识也相对比较强‚其民族认
效忠于国家‚愿意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当少数
同的程度就要高一些。此外‚民族的体貌特征、性
格、传统声誉以及受到其他民族尊重的程度等‚都 民族的成员宣称“ 我是一个中国人” 的时候‚接受

会对民族认同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国旗、国徽、国歌这些国家象征的时候‚表现自己
在人类以民族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时代‚民 爱国主义情感的时候‚甚至在为祖国的体育健儿
族认同对于民族共同体来说‚其意义是十分重大 在国际比赛中夺取金牌而由衷的喜悦和自豪的时
的。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族称、文化、生活方式的 候‚以及为祖国的利益而奋斗的时候‚都是其国家
认同‚以及这种认同的持续‚是民族共同体实现内 认同的流露和表现。
部整合及维持自身存在的基本条件。一个民族的 如果说‚边疆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是与生俱
解体及消逝‚与其成员的民族认同的淡化紧密相 来的‚其形成机制相对简单的话‚那么‚边疆少数
关。这一点对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来说‚也是同 民族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就复杂得多了。在历史
样存在的。少数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认同‚是少 上的王朝国家时代‚① 边疆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

① 在中国的国家形态演进中‚秦统一中国后‚中国就进入了王朝国家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步入了
民族国家的时代。不论是王朝国家时代‚还是民族国家时代‚国内都生活着多个民族‚因而都是多民族国家。关于这一
观点的进一步阐述‚可参看本人《
论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一文。
 第1期
 
周 平: 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 ·13·
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构建起来的。边疆各少数 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多民族国
民族原本都既是独立的民族单位‚也是独立的政 家的统一和稳定。在少数民族保持着较高水平的
治单位‚有的少数民族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政治 国家认同的情况下‚国家的统一就具有坚实的基
体系。但是‚在与中原王朝政治体系交往的过程 础。如果某个或某些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出现问
中‚中原王朝所创造的强大的国力和辉煌的文明‚ 题‚国家的统一‚边疆的稳定就会产生问题‚出现
对其产生了政治上的吸引力、军事上的威慑力‚也 麻烦。如果多个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出现问题‚
具有经济上的影响力和文化上的感召力。于是‚ 国家的统一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这些民族纷纷内附、归附、臣服、降服于中原王朝‚ 边疆的各民族在有着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的
成为王朝国家中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成员的国 同时‚又形成了明确的国家认同‚于是‚两种认同
家认同就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环境和历史过程中 就在边疆地区紧紧地纠缠在一起了‚难分难解‚并
形成的‚其国家认同的对象就是王朝国家。绝大 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认同关系结构。这是一个历史
多数王朝国家的政权由汉族掌控‚但也有一些国 上形成并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
家政权是由少数民族掌控的‚所以‚王朝国家时代 涵的问题‚因而既是一个历史的问题‚也是一个现
的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既有对汉族国家政权的认 实的问题‚还是一个不断常新的问题。从这个意
同‚也有对少数民族国家政权的认同。中华人民 义上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是多民
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进入了民族国家的时代。 族国家必须面对的一个恒久性的问题。但是‚这
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成为 个问题在边疆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其实‚中国
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对 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主要就存在
象‚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中 和体现于边疆地区。边疆地区也是认同问题、认
华民族的国家政权。因此‚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同关系最为复杂的地区。
具有国族认同的内涵‚包涵着对自己的国家政权 不过‚对于生活于边疆的各个少数民族来说‚
的认同。 少数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程度并不
国家认同的如此一个形成过程表明‚边疆地 同一‚少数民族本身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程
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既是建构起来的‚也是历 度也不尽相同‚不论是在民族认同方面还是国家
史形成的。在王朝国家时代‚这种认同具有明显 认同方面‚都存在这样的程度差异。从总体上看‚
的外在性‚甚至带有从外部强加的性质;在民族国 边疆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都比较强‚其程度差异
家时代‚少数民族已经融入中华民族当中‚边疆少 主要体现在国家认同当中。表现得比较明显的
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已经从外在性的认同转变为内 是‚有的民族的国家认同的程度普遍地要高一些‚
在性的认同。 有的民族的国家认同的程度普遍地要低一些。在
受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民族意识、发展程 边疆少数民族的两种认同中‚根本性的问题是如
度、族体规模、区位特点等多种因素以及国际因素 何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即将国家认
的影响‚边疆各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状况也不尽 同置于什么位置。
相同‚相互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民族的国 二、认同整合是边疆治理的重大课题
家认同是根深蒂固的‚而有的民族的国家认同却 多民族国家本身‚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国家
常常出现问题。 政治共同体‚是典型的多元一体政治结构。每个
对于少数民族来说‚一定程度的国家认同‚是 民族都需要一个政治体系‚构成一个政治屋顶‚为
该民族加强与其他民族融合并进一步融入中华民 民族利益提供保障。在中国‚国内的各个民族都
族这个整体当中‚从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 把国家作为自己的政治屋顶‚并共同来构建和支
用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少数民族主动运用国家政 撑这个庞大的政治屋顶‚多民族国家则为各个民
权来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而对于国家来说‚少 族提供利益保障‚维护各民族的利益。在这样的
·14·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41卷 

情况下‚共同生活于这个统一的政治屋顶下的各 了下述两种情况‚就可能会酿成认同危机:一是两
民族都有责任和义务来维护这个共同的政治屋 种认同出现了反向变化的趋势‚即少数民族的民
顶。各民族对国家政治体系的支持‚是国家稳定、 族认同增强的同时‚国家认同则出现弱化的趋势;
巩固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然而‚各民族对国家政 二是虽然国家认同的程度没有现出明显下降‚但
治体系的支持‚又以各个民族对多民族国家的认 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却出现了迅速上升的势头。
同为前提。 而认同问题一旦发生‚那些将民族认同置于
对于多民族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来说‚国内 国家认同之上的民族‚当民族利益与国家认同不
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弥足珍贵。一定程度并且稳定 一致或发生直接矛盾的时候‚就可能将民族利益
的国家认同‚是多民族国家统一和稳定的重要基 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从而形成以民族利益反对国
础。这种认同的最低标准‚就是在认同的序列上‚ 家利益的可能性。历史的经验也表明‚多民族国
各个民族都将对国家的认同置于对自己民族的认 家内的认同问题会造成一系列严重的政治后果:
同之上。没有这样的基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 一是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在边疆地区贯彻和实施阻
稳定就会受到威胁‚甚至面临瓦解的危险。就会 力会增大;二是会引发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并形
出现多民族国家统一和稳定的程度‚与各民族国 成对国家统一的冲击;三是出现分裂主义思想和
家认同的水平成正比的状况。对于多民族国家来 活动的可能性迅速增大;四是为敌对势力分裂国
说‚国家认同是极其重要的社会资源和政治资源。 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然而‚认同作为民族共同体成员普遍持有的 因此‚多民族国家必须高度重视边疆地区的
心理状态‚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 国家认同问题‚慎重对待认同危机问题。在这个
量。边疆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都既 问题上掉以轻心‚就会酿成始料不及的政治后果。
会提升也会下降‚既会出现增强的趋势‚也会出现 而要避免或消除认同危机‚就必须协调好民族认
弱化的倾向。在少数民族的认同的发展变化中‚ 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促使相关民族保持一
如果国家认同下降到一定程度‚或国家认同相对 个合理的认同结构‚将国家认同维持在较高的水
于民族认同处于弱势‚那么‚国家的权威就会受到 平上‚这就是所谓的认同整合。
挑战并有可能危及国家的统一‚就会形成国家认 认同整合的核心‚是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同危机。 之间出现不适当的变化或矛盾的情况下‚协调两
所谓认同危机‚即国家认同危机‚其实就是少 种认同之间的关系‚使国家认同保持较高的水平‚
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平衡被打 并在认同序列上保持优先的地位‚巩固国家的权
破‚出现了一方面是民族认同上升‚另一方面则是 威‚避免出现以民族认同对抗国家认同甚至否定
国家认同下降或弱化的反向性变化。少数民族的 国家认同的情况‚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多民族国
国家认同如果相对民族认同而处于弱势‚就会影 家统一和稳定的社会心理氛围。
响到国家的权威‚进而给国家的统一造成消极 认同整合‚对于多民族国家十分重要‚是为多
影响。 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打牢社会心理基础的重大
当然‚对于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存在差 工程。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国家建设的
异的边疆各个少数民族来说‚认同危机的出现也 重要内容;从边疆治理的角度来看‚它是边疆治理
不是必然性的。只要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保 的重大课题。但是‚解决多民族国家内的民族认
持一个恰当的关系‚国家认同强于民族认同‚就不 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问题‚也不能期望一劳
会发生认同危机。但是‚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和 永逸。这是一个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注入新的
国家认同都会发生变化‚会出现增强或减弱的变 内涵的问题‚历史会不断地赋予其新的内涵。
化。如果两种认同之间是一种同步的正向变化‚ 纵观世界上的各个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着认
一般不会发生认同危机。如果两种认同之间出现 同整合的问题‚并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进行
 第1期
 
周 平: 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 ·15·
认同整合。有的国家的认同整合较为成功‚保持 随着我国周边形势的稳定‚和平环境的长期
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有的国家的认同整 持续‚以及不断深化的对外开放‚边境地区的居民
合却不是那么成功‚多民族国家陷入了民族分裂 往返于邻国和本国之间日渐便利。在这样的形势
主义的严重威胁之中;而有的国家的认同整合则 下‚个别地区的某些少数民族居民‚只强调自己属
完全失败‚在特殊的国际形势下应对失策‚最终导 于哪个民族‚却有意无意淡化自己的国民身份‚甚
致了多民族国家的瓦解。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和 至模糊自己与邻国同族居民的国籍差异‚十分在
失败教训为人类探索有效的认同整合方式提供了 乎自己属于哪个民族‚却不在乎自己属于是哪个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却不能提供一种对所有 国家;边疆的某个地区的某些少数民族居民‚不愿
多民族国家都适用的认同整合方式。因此‚每个 意自己的子女接受本国的基础教育‚而是将自己
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着认同整合问题‚都必须根据 的子女送到邻国接受小学、中学教育。在他们的
所处的具体情况来探索解决国内认同问题的 观念中‚只要孩子能学习到知识和文化就行‚而不
道路。 在乎接受什么样的国家观念和道德观念;有些地
中国在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都 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居民‚对经济前景深怀忧虑‚甚
十分重视认同整合问题‚不仅进行了制度构建‚而 至丧失信心‚因此出走国外‚或举家外迁‚逐渐形
且还制定了多种灵活的政策来处理认同问题。尽 成移民潮;边境地区某些少数民族居民‚到邻国学
管国家分裂主义的活动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出现 习语言‚参加武装训练‚甚至到境外加入某些有特
过‚甚至历史上还有国家分裂的时代‚即使在认同 殊背景的组织‚有的甚至加入了境外的武装组织‚
整合较为成功的朝代‚有些政策和措施不见得合 从事有损于国家利益的活动;还有一些地区的少
理‚特别是放在道德评判的平台上看乏善可陈‚但 数民族居民‚甚至将对民族的认同明显地置于国
从总体上看‚历史上的认同整合还是成功的。正 家认同之上‚民族情绪高潮‚很容易受到民族分裂
是由于如此‚国家统一以及民族和睦才构成了中 主义者的煽动‚接受民族分裂主义思想‚对民族分
国国家发展的主流‚才维持了一个庞大的多民族 裂主义活动采取同情的态度甚至直接参加这样的
国家。 活动。这些情况表明‚在边疆的一些地区‚国家认
但是‚中国的认同问题并没有在历史上一劳 同已经面临着挑战。在个别地区‚国家认同面临
永逸地解决‚中国今天仍然面临着认同问题‚这在 挑战的形势还比较严重。
边疆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个别地区的认同问题 当然‚这些情形在不同的区域有很大差异。
已经相当突出‚并且已经对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 有的地区是初露端倪‚有的地区则达到了不能再
统一构成威胁。因此‚国家必须重视边疆地区的 被忽视的程度。但是‚不论是何种程度的国家认
认同问题‚加强认同整合的研究‚探索在新形势下 同弱化‚其影响或可以导致的后果都是相当严重
实现认同整合的有效路径‚妥善地解决国家尤其 的‚都会削弱甚至危及边疆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
是边疆地区面临的认同问题‚维护国家的统一和 的统一性。历史上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教训‚值
稳定。 得汲取。
三、边疆治理中的认同整合 在认同问题已经存在并有可能继续发展的情
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以及两 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认同整合‚在边疆少数民族
种认同之间的关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少数民 中维护和巩固国家认同‚就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族的国家认同总体上处于良性状态的局面并不代 认同问题‚是突出的边疆治理。解决这样的问题‚
表着所有区域、所有地方的国家认同都是同一的。 是边疆治理的重要内容。
事实上‚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边疆部分地区的少 边疆地区的这些认同问题‚并不是少数民族
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也出现了受到冲击和弱化的 缺乏对国家的认同‚而是国家认同有所弱化‚是在
现象。 与民族认同的对比中‚国家认同的主导地位受到
·16·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41卷 

了动摇‚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稳定的认同结 实施而得到同步和持续的增强。从强化国家认同
构受到了削弱或侵蚀。针对这样的现实‚认同整 的角度来看‚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在实行民族政
合目标是‚协调好两种认同之间的关系‚维持和巩 策的过程中‚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价值取向‚要把
固一个国家认同优先于民族认同的认同结构。而 在民族间、民族与国家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以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关键是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 及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作为民族政策的重要
是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使少数民族的 取向。
国家认同强于或优于民族认同;二是抑制民族认 再次‚在边疆治理中淡化民族主义取向的治
同的过快增长‚使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保持一个 理方式‚强化区域主义的治理方式。我国的边疆
恰当的比例。 治理长期以来坚持以调整和处理民族关系为基本
强化国家认同‚涉及直接和间接影响国家认 取向和主要内容‚这样一种符合当时国情的治理
同的多个方面和环节‚当前迫切需要做的工作主 方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随着平等、团结、
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互助的民族关系的建立‚边疆治理就应该逐步转
首先‚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传播国家观念‚强 向以处理区域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区域主义的治
化居民的国民身份或公民身份。人们牢固的国家
理。① 然而‚这一转变并没有如期而至。由于在
观念以及相应的国民意识或公民意识‚既是国家
边疆治理中一直采取民族主义取向的治理方式‚
意识的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国家认同的主要途径。
进一步强化了民族间的利益差别‚这对边疆少数
从社会身份来看‚不论哪个民族的成员‚都是中华
民族国家认同的巩固和加强是不利的。因此‚在
人民共和国的国民;从政治身份来看‚具有中华人
强化国家认同和国家意识已经成为边疆治理的重
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国家的公民。强化国民
要内容的条件下‚必须逐渐淡化边疆治理中的民
意识和公民意识‚应该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族主义取向‚逐渐转向区域主义的治理。
然而‚这一工作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却未受到应
抑制民族认同的过快增长‚最根本的是要防
有的强调‚甚至没有被置于与强化民族身份相同
止民族意识的增长。民族意识的内容有多个方
的地位。从长远来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误。
面‚其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就是两
现在‚应该通过政治社会化的各种媒介‚强化边疆
个方面:一是民族的自我意识‚二是民族间的分界
民族地区居民的国民意识和公民意识。如果国民
意识。民族意识的结构和表现是复杂的‚同样‚民
意识和公民意识牢固地树立起来‚国家意识和国
族意识的作用和影响也是复杂的。固然‚多民族
家认同就会得到提升并趋向于巩固。
其次‚要通过政策合理调整民族间以及少数 国家内各个民族适度的民族意识或民族意识的觉

民族与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有意识地强化少数民 醒以及适度增长‚对于凝聚民族共同体‚振奋民族
族对国家的利益依存关系。新中国建立以来‚国 精神‚促进民族奋发向上‚提升国家活力等‚都是
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利益‚实施一系列以同情、 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多民族国家内各个民族强
关心和扶持少数民族利益为基本取向的民族政 烈的民族意识也会引出严重的问题。民族意识与
策‚以维护少数民族利益(或利益给予)作为民族 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
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但是‚没有突出对各个民族之 沟。民族主义就是在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的基础
间、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合理调整‚以及 上形成的。② 迅速增长的民族意识有可能导致民
巩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利益依存关系。因此‚少 族主义的蔓延。从国家认同的角度来看‚迅速增
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并没有随着国家民族政策的 长的民族意识‚很可能在促进民族认同增强的同

① 关于边疆治理的民族主义取向与区域主义取向问题的进一步论述‚可参考本人《中国的边疆治理:族际主义还
》(载《
是区域主义? 思想战线》‚
2008年第3期)
② 民族政治学》‚第十章“民族主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参见本人《
 第1期
 
周 平: 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 ·17·
时‚改变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对比关系。 民的族群区分和社会成员的民族认同的同时‚也
对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来说‚民族意识有可能 会为建立社会成员的国民身份和国民认同制造障
成为一种消解性的力量。因此‚在边疆治理的认 碍。在社会成员的民族身份和民族身份认同十分
同整合过程中‚要对民族意识的增长保持必要的 明显而强烈的时候‚国内社会成员无差别的国民
警惕‚要对民族意识的过快增长具有应对手段。 身份和国民认同就不容易建立起来‚而国民身份
第一‚要建立民族意识增长的预警机制。民 和国民身份认同‚却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因此‚在
族意识作为一个民族成员普遍持有的对本民族以 宣传和管理中淡化民族身份‚强化国民身份‚是边
及本族与他族关系的一个心理状态‚并不是一成 疆治理中认同整合的重要内容。
不变的‚而是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之中。从我国 第三‚要强化民族文化与国民文化的整合。
目前的情况来看‚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呈现一个 民族文化是我国十分丰富也是极其重要的资源‚
不断增强的态势‚但各个民族在增长的速度以及 不仅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意义重大‚而且对整个国
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民族意识 家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弘扬民
的适度增长‚并不必然地导致消极的后果。因此‚ 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都是重要的战略选
对民族意识的增长‚并不能一概地否定‚而是要建 择。但是‚民族文化是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的重
立必要的测评指标‚随时把握民族意识变化的状 要载体‚民族文化中承载着太多民族性的因素。
况。在这样的基础上‚对民族意识的快速增长‚建 在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其中所蕴涵的民族情
立预警机制‚从而采取必要的引导性和防范性的 感、民族意识都会随之放大。因此‚在发展民族文
措施‚以免民族意识的增长导致严重的后果。 化过程中‚统一的国民文化或中华文化的形成和
第二‚要在宣传和管理中淡化民族身份。我 发展会受到影响‚蕴涵着促进民族意识过快增长
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 的可能性‚对此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恰当
的地位和身份应该受到承认和尊重‚少数民族的 的估计。从边疆治理的角度来看‚在发展民族文
利益应该得到保护。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在政治 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民族文化发展的价值导
宣传、政治生活、社会管理中‚总是要强调社会成 向‚而且要提倡民族文化与国民文化的交融‚把民
员的民族身份。因为在政治宣传、政治生活、社会 族文化整合到国民文化之中‚使民族文化的发展
管理中‚总是强调社会成员的民族身份‚在强化国 有利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壮大。

On the Identity Problems in the Perspective of Borderland Administration


ZHOU Ping
(Center f or China' s Southw est Bor derland Minority Studies‚Y unnan Univ ersity ‚K unming 650091‚China)

Abstract: Quite a few minority groups live in the borderland of China‚and each group has it s ow n
ethnic identity and it s national identity w hich are closely related.T he relationship bet w een the t w o i-
dentities and especially the position of the latter reveal the typical feat ures of borderland problems.
T hus‚the administ ration of the borderland relies on a good handl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 w een the
t w o identities‚especially the maintenance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superiority of the national identity‚
that is‚the integration of identities in the administ ration of the borderland.T he key to this integra-
tion is to st rengthen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border and minority groups and to establish an identity
relation beneficial to the stability and unification of a mult-i national count ry.
Key words: borderland administ ration;ethnic identity;national identity;integration of identities
[责任编辑: 邹建达]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