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02 憑吊:賈誼怎麼當眾痛哭? |《吊屈原賦》

賈行家說千古文章 2020-01-19
02 憑吊:賈誼怎麼當眾痛哭? |《吊屈原賦》 11 分 07 秒

建議 WiFi 環境下播放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你好,我是賈行家。

這一講,我們來聊聊賈誼的《吊屈原賦》。 正是通過這篇文章,賈誼創造了憑
吊這樣一種文化情感,通過它,文人藉以在別人的故事裡,公開流下自己的淚。

情感模型:憑吊

所有的古文文選必選賈誼,要講賈誼也幾乎都講《過秦論》。

沒錯,賈誼的政論文章確實了不起,他當時的洞察成了後來的常識,他也被儒
家尊奉為文章和道德相結合的典範。

但是我們今天分析歷史政治的方式,早就超越了漢代視野和儒家體系。 我們真
正還在用的東西,反而更接近個人情感。
在這一點上,《吊屈原賦》的生命力,遠比《過秦論》要長。

賈誼為什麼哭屈原

按說,賈誼距離屈原一百多年,根本沒有寫祭文悼念他的任務。 所以,理解這
篇文章,就要從賈誼的人生經歷說起。

賈誼這個人,今天看是文學上的恆星,但在他活著的時候,卻是政壇上的一閃
而過的流星。 成名很早,但結局卻很淒涼。

賈誼生於漢高祖七年(西元前 200 年),卒於漢文帝前元十二年(西元前 168


年)。 只活了 33 歲。

賈誼 18 歲成名,22 歲被文帝召為博士。 西漢初年,博士的職責是掌管典籍文


獻,為皇帝的決策提供參考,一般都是上了年紀的學者,因而年輕的賈誼顯得
特別引人注目。 就在這一年,他寫出了《過秦論》,更是先聲奪人。

政策建議方面,他提出了興禮樂、改制度,都是加強中央集權的體制改革,很
合文帝的利益。

賈誼的格局大,可時機沒找好。 這時候,文帝剛剛清理了呂氏家族,登上皇位,
基礎不穩,和地方諸王、周勃等擁立老臣關係很敏感。

所以,文帝打算委派賈誼要職時,遭到了老臣的集體反對。 這可不是簡單的妒
忌、進讒言,而是賈誼卷進了複雜的政治博弈。

後來,文帝把賈誼調離京師,去給長沙王當太傅(老師),看起來是疏遠和貶
謫,也未嘗不是讓他先遠離矛盾,將來再謀出路。

賈誼自己寫過:太平皇帝的訣竅是“貴順權”,也就以維持平穩,順應形勢為
貴。 結果輪到自己被「順權」時卻想不開了。

當然,要理解《吊屈原賦》,還得結合賈誼這個人的性格。

歷史上描述賈誼時,大多數人注意的是思想的早熟和冷峻,卻忽視了他的敏感
和脆弱。 賈誼文章裡,經常有“流涕”“太息”之類的字眼,在向皇帝的奏疏
裡也很常見。

你要知道,在中國文化裡,一個大男人,又是朝廷官員,有多少委屈傷心,是
不好當眾落淚的。

人鬱結的情感總需要有出路,弔唁場合當眾痛哭,在我們的文化裡不但允許,
甚至被鼓勵。 於是,賈誼寫下了《吊屈原賦》。

一篇《吊屈原賦》,賈誼不僅開創了憑吊屈原的主題,甚至發明瞭這種物傷其
類,由彼及此的文化情感。
他借憑吊這樣的場合,把自己的悲哀和憤懣寄託在了屈原的身上,以禮儀的名
義,痛哭了一場。 這一哭,聲震千年。

從賈誼以後,憑吊屈原成了一個文化打卡活動。 漢代的大學者揚雄、蔡邕,史
學家班彪,都寫過吊屈原。

由此及彼物傷其類

瞭解了創作背景,我們再來細讀這篇《《吊屈原賦》。賈誼的文章真是才華縱
橫,尤其放到賦這種文體裡,表現得真是淋漓盡致。

在賦的序言部分,賈誼說自己遭貶,走到屈原自沉的湘水,追憶傷感,藉以自
比。漢代文學的風氣雄渾,人的感情也顯得坦蕩,都是有話直說。這還有文化
原因,我後面會說到。

正文部分,層層遞進。第一層幾句,給你看下原文,咱們感受一下賦的整體質
感。

恭承嘉惠兮,竢罪長沙。仄聞屈原兮,自湛汨羅。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
世罔極兮,乃隕厥身。

要是按東北二人轉的節奏,可以翻成:“感念皇恩啊待罪長沙,聽說屈原啊自
沉汨羅。人過湘水啊敬吊先生,遭逢橫禍啊喪了性命”。

我這也不算惡搞,楚辭的節奏和“兮”這個助詞,都是用於吟唱的。

那麼,這幾句是說屈原呢,還是說賈誼呢?

其實都是。他們的命運和情感,已經在賈誼的想像中連接在一起了。能夠達成
這種聯結,才能完成由彼及此的過渡。

後面的兩層文字很華美,幾乎每句都用了典故,但意思不難懂,簡直可以說是
直接在罵人、發洩不滿,大意有:

因為時代不好,而賢臣隱藏,小人當道。讓鸞鳳躲避,讓貓頭鷹翱翔。讓瘸驢
拉好車,讓駿馬去馱鹽,這樣上下顛倒的時代,豈能長久?等等等等,大體如
此。

正文的後面,還有一大段牢騷,也是賦體,稱為“訊曰”。通篇文字裡,勉強
不算攻擊朝廷的話,也就那麼一兩句,是:“反正到哪裡都可以輔佐君主,何
必非留戀國都不可?”

這次遭貶長沙三年後,賈誼重新獲得了重用,出任梁懷王的太傅。這次為什麼
就是重用呢?因為梁懷王是文帝栽培的繼承人。賈誼這一年也才 28 歲。

這次任命是一次明顯的政治佈局:文帝給梁懷王安排一個好老師,也就是預埋
未來丞相的人選。
可賈誼的運氣也實在差。幾年後,梁懷王從馬上掉下來摔死了。賈誼自覺失職,
終日慟哭,一年以後鬱鬱而終了。

因為這篇文章的關係,後人習慣性地把賈誼當做屈原的知音。在《史記》裡,
他就是和屈原合傳的。

但我們今天來看,他倆是有本質區別的: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貴族,從身份
上講,對國家政治有義務,他也願意為此而死。而賈誼的身份是儒生,不是出
於先天的義務,而是積極追求被君主使用,很多感情和內心戲來自想像。

我們從賈誼的文章裡能感覺到,他的性格有點兒脆弱,而且他身上還保持著先
秦士人的風氣,要在君主面前保持獨立人格尊嚴。

這就又增加了矛盾:賈誼的政治主張是瓦解封建,建立大一統皇權。這就像下
游供應商支持上游搞壟斷,必定讓自己喪失議價能力。

從那以後,皇權越集中,儒生集團就越被動,心情越鬱悶。於是,後來的儒生
更是要吊完了屈原吊賈誼,直到徹底把自然情感遷移進文學和禮儀活動裡,完
成了文化情感的改造。

在賈誼這裡,這篇文章還是物傷其類的比喻,他的自然情感是很外露的,我們
下一講要說的司馬遷也是如此,先秦和漢代人的文化情感還沒有成熟,自然情
感表現得強烈質樸。

到了後代,憑弔文章裡經常徹底把自己隱去,只陳述憑弔物件。我們是一讀就
懂,立刻就能拆解出作者的本意和情感有多強烈的。

比如,唐代詩人劉長卿遭貶時,寫過一首《過賈誼宅》。後兩句很好:“寂寂
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詩人說“憐君”當然就是“憐自己”,“何事”其實就是“憑什麼”,這才是
憤慨的爆發。但他沒有直接說出來。

在歷史上,也經常有人借祭祀和憑弔來抒發悲痛、表達意見,比如劉禪的兒子
劉諶在西蜀投降時哭祖廟,金聖歎抗議當地官員的枉法,就組織生員們去孔廟
痛哭。在家務事裡,這就叫鬧喪了。

從廟堂到鄉野,這種表達方式,大家都用得很熟練,也就真正成為了情感和民
族文化結合的固定形態。它們文學上的源頭,就是賈誼的《吊屈原賦》。類似
的文章還有韓愈的《祭田橫墓文》、陶淵明的《詠荊軻》。

散文和駢文榮耀歸於一人

最後,我想跟你聊聊寫出了《吊屈原賦》的賈誼,在中國文學史上獨特的貢獻
和地位。這有關千古文章的寫法。
你可能聽說過古代文學歷史上長期有散文和駢文的爭鬥,我們熟悉的唐宋八大
家,像韓愈、柳宗元等人,是極力提倡散文的,而班固、司馬相如這些漢代人
則是以駢文出名。

散文跟駢文究竟有什麼不一樣呢?我舉個最直觀的例子:

賈誼的《過秦論》開頭有這麼一句:“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併吞八荒之心”,這就是先秦的散文風格。

要是用駢文的四六對仗,這句話得改成:“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之意;囊括
四海、併吞八荒之心。”

賈誼的《過秦論》是後世公認的散文經典,思想上儒法兼備,講求實用,是荀
子一派;文風上則霸氣淋漓,邏輯細密,又有李斯的風格。所以被魯迅先生評
價為“西漢鴻文”,說它“疏直激切,盡所欲言”。

而駢文家推崇的漢賦也是由賈誼開始的,他最早把楚辭引入漢賦。《吊屈原
賦》用賦體,因為這是屬於屈原的文體。

我覺得,這篇賦很可能在仿照楚辭裡的《懷沙》。兩篇賦同樣是四五言為主。

相傳《懷沙》是屈原的絕筆,這就是文學天才的玩法:賈誼一個北方人,用這
種楚文化裡產生的文體,也像信手拈來一樣自如。

你看,散文和駢文,爭執了上千年,卻各自推崇賈誼是經典。他的雄辯散文是
千古文章樣板,留下的幾篇賦也是漢賦基石。

在 中學 語文 課本 中, 這些 【詩 歌曲 詞】 也符 合憑 弔的 文化 情感 :

蜀 相 — — 杜 甫

長 沙 過 賈 誼 宅 — — 劉 長 卿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討論題

你還熟悉哪些憑弔主題的熱門人物,歡迎在留言區跟大家分享你欣賞的佳作。

下一講,我們說說司馬遷的《報任安書》。

戳此直達:02《賈誼·吊屈原賦》原文朗誦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