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

"
#$#
$"#
%&

钢 结 构 论 坛
本栏目由中华钢结构论坛 !!!"
#$#
$"#
%&协办

证这些构件的破坏不会削弱结构传递重力荷载的能力。除
话题:中美抗震规范对比讨论 了这些耗能构件之外,所有其他的结构构件(包括连接部分)
(整理:申爱国;审核:李鸿晶、武岳) 都必须根据能量设计的概念进行设计,使其在地震作用下的
话题!
"#$%$&’ 变形保持在弹性范围内。现在考虑一个结构的反应曲线,令
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代表结构的层间位移和基底剪力比。
! 问题的提出 如果结构在强震中的反应被设计为弹性的话,则需要的弹性
虚心的碌碌: 基底剪力 %*/ 比较大。考虑经济性,
0’123 推荐的设计方
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中,采用底部 法利用了结构本身的耗能能力,该方法指定了一个设计地震
剪力法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公式为 !’( "!)#*+,其中,!)为 力水平 %4(
%4"%*/ /
(,其中 ( 为反应修正系数),显然%4比
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地震影响系数,它和设防烈度、 %*/ 减小很多。设计地震力水平 %4 是结构的首次屈服水平,
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结构自振周期以及结构阻尼比有 它对应于结构反应开始明显偏离弹性范围时结构所受力的
关系,最终由地震影响曲线确定。在美国规范中,地震作用 水平。若将结构实际的反应理想化,可以看出系数 ( 由两部
的公式为: $#%,・
&・’ /
((・)),式中各个系数的含义为: 分组成,即 ( " (!+ "#。延性折减系数 (! 代表地震力从
%, ———与地震烈度和场地类别有关的系数; %*/ 到 %5 的折减,是由结构中的耗能构件决定的;结构强度
& ———重要性系数,该参数在中国规范抗震设防标准 系数 "# 代表 %5 和 %4 之间的能量储备,由以下几个因素决
中也有体现; 定:结构的冗余度、层间极限位移、材料的强度、构件的尺寸、
’ ———等同中国规范中的等效重力荷载 #*+; 非地震荷载的组合等。
)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
( ———反映结构本身对地震能量吸收能力的参数。 虚心的碌碌:
本人迷惑 ( 这个参数和中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 综合4 %和6
/--* 78*- 的回贴,
# (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的哪些因素对应?中国规范中是否考虑了这个参数? 在地震作用下,结构某些部位的构件进入塑性变形阶段,从
而发挥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如果仍然采用弹性分析方法,
" 相关讨论 意味着过高地估算了结构所经受的地震作用,所以除以 (。
# ’:
$%%& 因此,按照E
HI284 的解释,
( 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
地震作用的计算是从静力法发展而来的。在静力法向 是柔性降低系数,这是由结构系统的能量耗散构件所产生
反应谱法过渡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短周期结构的加速度谱值 的;
第二部分为系统强度系数,该参数描述结构从屈服强度
比静力法中的地震系数大+倍以上,而实际上按静力法的设 到极限强度之间的强度安全储备,影响强度系数的因素包括
计已经足以保证短周期结构经受住相应的地震作用。为解 结构安全储备、层间位移允许值、材料极限强度、结构空间构
决这一问题,以美国 .)/ 规范(
.0!
123
4)5
!6
"!7/2"8,-’’’)
0 型的合理性以及非地震荷载的组合等。由于 ( 集众多因素
为代表的抗震规范,通过地震作用降低系数 ( 将反应谱法 在一身,因此,
“( 系数抗震设计法”大大简化了设计过程,使
得到的加速度反应值*- 降低到与静力法计算结果相当的水 得结构工程师对于结构抗震性能只需进行弹性设计,就可以
平,也称作设计地震加速度 *.(*. " *- /
( ),其中地震作 保证设计出来的结构能够在强震作用下表现出良好的弹塑
用降低系数 ( 对延性较好的结构取值较高,对延性较差的 性变形能力。
结构取值较小。 再看中国规范,在考虑地震作用后,结构构件的可靠度
应低于非抗震设计采用的可靠度,也就是说地震作用下结构
(
)*&%:
+ (原文为英文,以下为翻译稿) 构件容许适当的塑性变形或破坏,所以是不是可以在中国规
9:;<=规范(9>
?!2
0>6:>
3?@
A5>
B8;>
C>3
"D<8"
5E?
!20=
32F 范中引入构件抗震调整系数使之与国外规范的 ( 相对应
3
7>4,+GG$)提供了基于系数 ( 的设计程序。在该设计方法 呢?或者说,国外规范中的 ( 应该怎样在中国《建筑结构抗
中,某些构件在结构系统中起着类似保险丝的作用,它们以 震规范》中得到体现呢?
非弹性变形的行为来消耗部分地震能量。由于这些构件在
强震中会产生严重的破坏,所以要合理选择它们的位置以保 学无止境:

;
<**
=>#
?4<
%/6
<@#
?ABCCD (
B),,#
=ABC,0#
AEF :9
钢结构论坛

在我国抗震规范中,底部剪力法计算公式中的地震影响 性阶段后对地震能量耗散的有利影响,所以除以系数 # 以
系数!! 采用的是与设防烈度所对应的小震地震影响系数, 反映结构本身的耗能能力。
并且有!!"!
"!,其中! 为小震地震系数;
! 的取值仅为设防 我国规范的地震作用采用低于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此
烈度所对应的地震系数的 !/
# 左右。在以前的规范中,计算 时结构的性能仍然处于弹性状态,所以也就不存在与美国规
公式中是包含系数 " 的,
" 的值基本在 !/
" 附近变化,主要 范相似的对地震作用按照结构系数的折减。在中国规范中,
是考虑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以后,结构可以耗散地震能量, 为了完善第二水准的抗震设防,增加了保证各类构件延性的
当然还包括其他一些原因。但是,这个系数不容易解释清 规定,同时还增加了结构在“大震”下的变形能力限制。
楚,概念上容易引起混乱,所以,在引入二阶段设计概念以 近!)年的大震表明,单一的以生命安全为抗震设防目
后,
就抛弃了系数 " 及其相关解释,而采用小震弹性设计的 标的设计思想是不全面的。在美国和日本,“性态设计”的研
概念。这样设计思路比较清晰,概念也容易理解,只不过小 究、
开发和实施已经提到日程上来,而我国规范的三水准设
震地震系数的取值依然和以前基本烈度经过系数 " 折减之 防目标,与性态设计十分类似。可以说,我国现阶段的抗震
后的值差别不大。 设计是向性态设计的过渡。所以,我国的三水准设防抗震设
计要求优于单一水准的设防要求。
!
"# %
$$&(
’):
我认为虚心的碌碌对 # 的理解不是很对。# 其实是一 *
)+#
,-.:
个结构类型的系数,反映了不同结构类型耗能能力的不同。 应该明确一点,中国的抗震规范很大程度上是参考国外
这是因为美国规范是针对相当于中国规范的中震来设计的, 规范的,很多地方甚至是“翻译”国外规范,所以中国规范的
并认为中震作用下结构将进入弹塑性阶段,因此便产生了耗 条文大部分都能在国外规范里面找到影子。比如规范中的
能能力的问题。但我国规范对小震采用弹性设计,不存在弹 基本设计思想———能力设计(
.//
0.1
2345
618),最早出现在新
7
塑性问题,所以不可能采用能够体现耗能的系数。以前在 西兰的规范里;而大震不倒这样的要求,
9:;<= 的第一章里
$
%!!&’(规范中就有结构影响系数 ",含义与美国规范中 # 就提到了,“
>?@7
@?A
84B?
21?
86C
/@75
@2D
/82
D545
618C
7 5E5
C6,
的含义近似。 2
D5182
582?
F2D56
5= @
?E1
61?
861
62D
/22
D5@
5G5/C
?HC
1I5
C1
D??4?
F
6
2@A
.2A
@/C.
?CC
/06
5 ”。中国规范的简化是为了方便工程师使
学无止境: 用,而简化也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
不论怎么表述,各国抗震规范关于地震作用计算公式的 首先,存在一个逻辑上的问题———“设防烈度不设计?
”。
核心内容都来自结构动力学中对动力方程的求解。 规范里给出了基本设计地震,却按照多遇地震来设计,这样
对于中国抗震规范: 就会使很多人感到困惑,就像这个帖子的提出一样。按照多
$#$"!!%%&"!)"!・%%&!(
!/#)
"!%%& 遇地震来设计,保证多遇地震下结构为弹性,那基本烈度作
对于美国抗震规范: 用下结构是什么样子?地震荷载是多少?结构变形有多大?
&""’’( /
(#))"’"’(
!/#)(
!/))・( 这些都是规范无法解决的问题。给了基本的设计要求(基本
粗略比较二式可知, 与
"’ ! 相当,!#/ 相当于 !/
#,!/
)相 设计地震),并作了相应设计,可最后结构在基本要求下的反
当于"!,( 相当于%%&;对应于重要性系数’ ,中国规范通过 应却得不到,这是一个逻辑上的矛盾。
调整设防标准,也就是调整!(设防烈度对应的地震系数)来 其次,规范对 # 作了简化,从基本 设 计 地 震 到 多 遇 地
实现。当然,上面的比较只是形式上的比较,二者的内涵有 震,
以J度设防为例,基本地震加速度取)K
*7,那么相应的地
很大差异,一个是针对小震弹性设计,一个是针对中震弹塑 震影响系数!B/L"( */
)K (M)
)K ((7,多遇地震的地震影
7")K
性设计。在我国*))!规范中,为了便于设计人员直接使用, 响系数为 )K
!N7,基本地震的加速度影响系数与多遇地震影
连地震系数! 这个概念都很少说了,主要还是说地震影响系 响系数的比值为*K
J倍,也就是说所有结构的设计荷载采用
数!。从结构动力学的角度出发,中国抗震规范的计算公式 小震弹性设计时都折减了约 # 倍。我们都知道折减系数 #
在形式上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概念也更加明确。 是和延性密切相关的,不同的结构形式,比如说钢结构和混
凝土结构,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等,延性是不同的,折减系
虚心的碌碌: 数也应该是不同的。现在相当于都同等对待,显然是不科学
我理解,美国规范和中国抗震规范的地震力计算方法的 的。目前,国外的规范已经开始研究同一结构形式的不同延
差异,应该是在于抗震规范编制的技术指导思想不一致。美 性系数,例如,截面、配筋都相同,而高度不同的两根柱子,其
国 +,- 规范的抗震设计方法是建立在单一水准的设防目标 水平位移延性就相差很大,而我国的规范却还在对所有的结
上的,这个设防目标相当于在地震基本烈度的水平上保证人 构形式都相当于采用了同一折减系数,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身安全。在基本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已经进入弹塑性阶 不可否认,适当的简化推动了规范的发展,也使得工程
段,
而底部剪力法计算是按照弹性和静力计算的结果进行 人员受益非浅。但是应当看到,逐步的细化、科学化也必将
的,
所以计算的内力比实际大很多,不能反映结构进入弹塑 是规范发展的趋势。现在,中国也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

)( 钢结构 *++,年第*期第*+卷总第-.期
###$
%&%
&$%
’(

索,
对结构工程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需要进一步加深对 关于钢结构计算地震力的对比),且美国规范计算的周期与
结构性能的了解。 实际较为接近,我国规范计算的周期较小。

学无止境: *
+(:
对于 !
"$
#%’的帖子,本人想谈几点看法。
& 两国规范的抗震设防依据都是设防烈度(也就是基本烈
()“设防烈度不设计”如何理解 度),其实中国 23 规范和 ,**( 规范给出的对应小震的地震
正如 !"
$
#%’说得那样,这个问题很容易造成一些混乱。
& 影响系数时,都应用了折减系数的概念对基本烈度对应的地
目前,人们只要说起 “某某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是 ) 度”,便 震系数进行了折减,而这个折减系数不论结构的类型如何、
(,这个思维已经
立刻想到该设防烈度所对应的地震系数 *+ 周期多大,折减系数均取为统一的数值(大约为1),而美国的
深深植根于很多人的脑海里。但 ,**( 规范却打破了这个思 4.5 规范给出的折减系数 ! 是对不同结构体系给出不同的
维,
虽然还在提设防烈度,可给出的二阶段设计方法却用不 数值。不过,最合理的折减系数 ! 应全面考虑结构的延性、
到设防烈度所对应的加速度值。因此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周期、结构的体系、阻尼、结构超强及多自由度体系的影响等
是设计者应该改变思维方式呢,还是规范制订者应该改变概 各个因素。
念的定义方法。我们现在不得不正视的是,经过全国地震工
作者参与完成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工作是《建筑抗震设计规 ,
%#
,%
#-.#
-/:
范》(
-./**((0,***)的重要基础,而地震动参数区划基本 我曾经听一位知名教授说,现行抗震规范中地震荷载计
是对应于设防烈度给出的,因此,“设防烈度”这个概念肯定 算对某些结构来说不合理,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考虑结构类型
还将继续使用,否则地震动参数区划又将至于何处?所以, 的影响,也就是认为没有考虑钢结构延性好的影响。我以为
设计者应该努力去适应二阶段设计的思路,应该明白“所谓 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按弹性反应谱理论,影响地震作用的主
针对某设防烈度进行设防,就是弹性按照小震验算,弹塑性 要结构因素只有周期和阻尼,实在想不通怎么和结构的延性
按照大震设计”,努力理解“设防烈度不设计”的内涵仍是大 挂上钩的。我同意学无止境的说法,现行抗震规范中的地震
家统一思想的最可行的道路。 作用计算公式是按弹性设计,以保证“小震不坏”,这里已经
,)小震弹性设计思想不是塑性状态下地震作用折减观 与延性以及弹塑性没有关系。至于第二水准的“中震可修”
点的继续 如何实现,规范并没有明确的解释,是否满足规范就可以达
虽然小震弹性设计的地震加速度值依然是设防烈度下 到“中震可修”的目的呢?第三水准“大震不倒”则是通过验
地震加速度值的(/
1左右,但其内涵已经完全不同了。按照 算弹塑性变形来满足的。因此,在针对弹性变形计算地震作
二阶段设计的思想,针对小震烈度的抗震设计结果,就是要 用时,考虑延性或结构耗能能力的影响没有道理。此外,抗
保证当遭受常遇地震作用时,结构必须工作在弹性状态,不 震规范公式中的地震影响系数是个统计结果,它应该是结构
允许进入塑性。因此,不能还将其看成是考虑弹塑性折减的 实际受到的地震作用的上限,应该是结构所受到地震作用的
结果。 包络线,所以对具体结构形式(例如钢结构)算得的地震作用
1)延性系数是结构进行大震弹塑性设计的重要依据,不 大于按别的计算方法得到的地震作用当属正常。我觉得比
应当看作地震作用折减的依据 较不同的规范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各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
影响 ! 的因素主要是弹塑性变形阶段的耗能能力,这 科技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编制规范的出发点也不一样。
是考虑地震作用折减的主要出发点。而延性系数则更多地
代表着塑性变形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与是否倒塌密切相 学无止境:
关。此时,延性系数控制的是设计允许变形,已经不可能控 不论是中国规范还是美国规范或其他国家的规范,其基
制地震作用了。 本依据还是来自结构动力学中振动方程的解,这就决定了抗
震设计公式的相似性和可比性。既然我国 ,**( 规范已经明
!
"# %
$$&(
’): 确说明第一阶段关于小震的设计是弹性设计,而弹性设计怎
我认为这里面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么可能涉及不同类型结构的弹塑性折减呢?虽然 (/
1 的来
首先在美国规范里存在结构影响系数 !,其取值可达到 源肯定还是受到了过去塑性变形耗能的影响,但目前的内涵
2左右(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而我国规范根本就没有这个 已经完全更新,所以只要我们认可并执行第一阶段按照弹性
系数,!( 是动力放大系数(最大值我国一般取 ,+
,/,美国取 进行设计,没有必要总是从折减的角度去分析该计算公式;
/)在下降段可以姑且认为和 " 有一些关系。
,+ 也不能因为弹性设计给某些结构的抗震设计带来困难,就一
两国规范的根本区别在于设计基础不一致,是分别针对 定要将结构的折减参数表现出来。我倒是觉得,弹性设计阶
中震和小震所导致的。正常来说,美国规范计算的地震力比 段起码还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可以深入,
以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
我国大,但这里面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周期计算方法的不 ()重新定义小震的超越概率。也就是说是否可以再认
同,
美国规范计算的周期一般比中国规范要大(我做过一些 真研究小震的定义,彻底甩开 (/
1 的影响,或者说是重新定

)
*++
,-%
./*
’01
*2%
.3455! (
4),6%
,345,7%
389 "!
钢结构论坛

义小震的超越概率应该取多大的数值更合适。毕竟现在以 关于学无止境谈到的调整小震超越概率的说法,我认为
!"#超越概率作为小震的定义,还是受到过去地震作用折减 地震是随机过程,所以小震超越概率的规定,结合了重现期
的影响,束 缚 了 人 们 的 思 想,如 果 定 义 小 震 的 超 越 概 率 为 等概念考虑。另外,我觉得概念设计,也就是好的结构形式
$%#,
或者其他值,那么相应的小震加速度值以及所对应的 和结构布置是大前提,因为地震作用的随机性很大,我们还
风险是否可以接受,同时,也使得各种类型结构的设计相对 没有认识清楚,所以做好设计阶段的工作,并注意数值验算
容易进行。总之,目前关于小震超越概率为!"#还存在一定 和节点设计才是上上策。
的调整空间。小震超越概率的调整必然带来小震地震影响
系数的调整。 , 结 语
&)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结构的阻尼比。应该进一步对不 学无止境:
同结构的阻尼比作深入地研究,因为阻尼比的影响实在重 从本话题的讨论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从以前大家非常
要,合适的阻尼比也许能够解决某些结构在目前弹性抗震设 熟悉的针对基本烈度进行抗震设计转变到现行的二阶段抗
计方面遇到的困境。如果一定要引入结构影响系数,那么, 震设计,决不仅仅是改变地震作用的计算公式或方法就可以
该系数的本质是否可以表现为阻尼比呢?不论现行抗震设 过渡过来,其中涉及到指导思想的理解和一些相关参数的取
计规范存在什么问题,我觉得二阶段设计的思想还是先进 舍依然还在困扰着很多人,特别是对于被结构设计工作者使
的,
这种思想使得抗震设防的目标非常明确,有利于结构的 用频率最高的小震弹性设计的底部剪力法计算公式,由于下
抗震设计。 列问题的影响,经常会发生迷惑,甚至对规范产生怀疑: ’)
结构类型怎样或能否在小震弹性设计中得到体现;& )按现
!"
#$%
&’: ")反应
行底部剪力法,某些类型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偏大;
我觉得这个问题主要还是在于设计的出发点,到底应该 谱阻尼是否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结构而采用不同的值; ()
是按小震设计,还是按中震设计,还是按中震折算下来的“小 ))怎样设计才
如何很好地消除“设防烈度不设计”的困惑;
震”计算。现在的规范是按照小震设计的,但是基本设防烈 叫做按照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防;!)小震超越概率是否还
度还是中震的烈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也是中震的加速 可以调整;
$)与国外规范比较之后,其中的一些差异所带来
度值,这从概念上很容易让人混淆,希望今后能更明确一些。 的迷惑。
因此,相关的学习和宣传工作依旧道路漫长,而且人们
#
(# +:
%)* 依旧在期待着规范的进一步修订。
!!!!!!!!!!!!!!!!!!!!!!!!!!!!!!!!!!!!!!!!!!!!!!
(上接第!"页)
- 结 语
玻璃幕墙钢结构体系正是由于其多样性,才更
具生命力。可以预见,玻璃幕墙和不同钢结构的结
合会设计出更加成功的结构体系。

参考文献

’ ()(’*"$"**+ 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
" 郭彦林,崔晓强,建筑钢结构最新进展,见: "**+ 年钢结构委员
会论文集,上海: "**+
+ 兰 勇, 郭彦林,等,梭形钢格构柱弹性屈曲分析,建筑结构学
报, (
"**"- )

#$横向构件;%$纵向联系构件
图& 结构横剖面

・信 息・
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工程开工

"**!年+月’.日,由北京城建集团中标承建的中央电视台新台址 / 标段电视文化中心工程举行隆重的开工仪式,这标
志着备受关注的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正式启动。作为央视新台址建设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视文化中心工程,总建
筑面积为’*+.-01",高度’!&1。该工程计划"**.年.月部分交付使用,
"**2 年底全部竣工。北京城建集团作为该工程的
施工总承包商,针对该项工程工期紧、施工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已经调集精干高效的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工程建设,并表示
将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监控,确保工程质量。 (转引自《建设报》)

&. 钢结构 "**!年第"期第"*卷总第20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