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第 25卷第 6期 天  然  气  与  石  油 Vol

.25, No
.6
2007年 12月 Na
tura
lGasAndOil Dec.2007

管道内壁粗糙度的确定
陈  凤 , 余汉成 , 孙在蓉 , 郭艳林
(
中国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西 南分公司 , 四川 成都 610017)

在新建或扩建天然气管道工程工艺系统分析等计算中 , 如何确定管道内壁粗糙度
摘  要 :
是十分令人关注的问题 。就如何确定管道内壁粗糙度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 通过实例提出了钢
管粗糙度与管道综合内壁总粗糙度的概念与初步计算方法 , 对大中型管道的新建或后续工程
以及增压站场站址调整与功率配置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关键词 :水力计算 ; 粗糙度 ; 总粗糙度
文章编号 :1006-5539(2007)06-0008-03   文献标识码 :
A

表 2 美国钢管绝对粗糙度数 据 [ 2, 4]
0 前言 管道状况 粗糙度 /mm
新干净裸管 0.012 7 ~ 0.019 0
在天然气管道工程的工艺系统分析与水力计算
在大气中暴露 6个月后 0.025 4 ~ 0.031 8
中 , 常涉及到管道内壁粗糙度的选取 。 由于管道内
12个月后 0.038 1
壁粗糙度对管道水力计算以及相关压缩机的参数有
24个月后 0.044 4 ~ 0.050 8
较大影响 , 故国内外同行就如何确定管道内壁粗糙
喷砂处理过的钢管 0.007 6 ~ 0.012 7
度均作了大量工作 , 就目前来看 , 绝对粗糙度的确定
钢管内涂环氧或丙烯酸树脂 0.007 6 ~ 0.012 7
有以下几种方法 : 直接利用钢管的绝对粗糙度 ;求管
段的总粗糙度 ; 求管道的总粗糙度与各分管段总粗
表 3 德国钢管绝对粗糙度数据 [ 5]
糙度 。
管道状况 粗糙度 /mm
本文对工艺水力计算中管道粗糙度的选取进行
新钢管 0.04
了分析和探讨 。
无内涂层且在工 地堆放后 0.05 ~ 0.1
腐蚀严重有锈蚀 的旧钢管 >0.1
1 钢管的绝对粗糙度 有环氧内涂的钢管 0.01 ~ 0.012

钢管的绝对粗糙度定义为分布相对均匀 、大小
[ 1 ~ 3] 单根钢管的绝对粗糙度是一个可测量的客观数
相近的管壁的平均突出高度 , 可由工厂通过测
据 , 它没有考虑管道焊缝 、弯头等其它因素的影响 ,
量获得 。在新建工程中 , 常直接利用此类数据作为
管道水力计算的依据 , 表 1 ~ 3为各国管道通常采用 故它不能代表管段或整个管道的实际粗糙度情况 。
的数据 。 由于钢管粗糙度的可测量性 , 故我国在大型输气管
表 1 俄罗斯钢管绝对粗糙 度数据 [ 2, 4]
道工程设计时 , 对无内涂层的新钢管 , 其绝对粗糙度
钢管种类 状  况 粗糙度 /mm k
常采用为 0.04 mm, 有内涂层的新钢管 , 其绝对粗
新钢管 0.01 ~ 0.02
无缝钢管
使用数年后 0.15 ~ 0.3
糙度 k常采用为 0.01 mm。 尽管规范中 , 常有 “等效
[ 6] [ 7]
新钢管 0.03 ~ 0.1 绝对粗糙度 ” 和 “当量绝对粗糙度 ” 的说法 , 但
轻微腐蚀经过清理 0.1 ~ 0.2
焊接钢管 在实际运用时 , 均采用了 “钢管绝对粗糙度 ” 。
中等程度腐蚀 0.3 ~ 0.7
旧且生锈 0.8 ~ 1.5

  收稿日期 :2007-09-29
  作者简介 :陈  凤 (1974-), 女 , 四川万源人 , 高级工程师 , 学士 , 主要从事大中型管道工艺 系统分析与站场 (
包括 各类
大中型压气站 )的工艺设计与研究 。 电话 :(028)86014534。
 第 25卷第 6期 陈  凤 , 等 :
管道内壁粗糙度的确定       9

道总的粗糙度 , 试算时 , 计算结果与实测的始点和终


2 管段的总粗糙度 点压力基本一致时 , 粗糙度的初始设定值即为本管
道的总粗糙度 。表 4计算结果是利用某大型管道工
钢管绝对粗糙度是一个可测量数据 , 但由于未 程建成后的实际生产数据与相关水力计算软件试算
顾及弯头 、阀门 、管件以及焊缝等局部阻力系数的影 的成果 , 该管道有内涂层 。
响 , 故在管线建成的初期 , 人们常利 用一些综合手 表 4 设定管道总粗糙度下各站压 力对比表
段 , 来测量或计算管段或管线的总粗糙度 , 并利用计 计算压力 平 均实测运行 误差 管道总粗糙
位置
算出的总粗糙度用于管道后续工程的建设 , 或为其 /MPa 压力 /MPa /(%) k/mm
站 1 7.838 7.838 0.000 0
他类似新建工程的水力计算提供依据 。管段总粗糙
[ 5] 站 2 7.560 7.490 0.940 4
度的计算方法在德国文献有所描述 , 其主要方法 站 3 7.467 7.414 0.715 3
是:
选择管段在压力和流量相对稳定的时段 , 利用高 站 4 7.041 6.984 0.814 9
精度的流量压力自动记录仪或差压记录仪 , 在尽可 站 5 6.858 6.784 1.089 6
能短的时间内获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 并利用下列 站 6 7.090 7.045 0.638 6 0.007 0
[ 5] 站 7 7.017 6.948 0.989 8
公式计算出该管道段的总粗糙度 。
站 8 6.841 6.803 0.554 1
-1
k=3.71 ×d×10 2 λ (
粗糙区 ) 站 9 6.798 6.750 0.712 4
站 10 6.701 6.693 0.116 3
-1 2.51
k=3.
71 ×d×(10 2 λ - )(
过渡区 ) 站 11 6.688 6.687 0.020 0
Re
式中  k
———管段总粗糙度 ;
d
———管道内径 。
显然该方法理论上计算可能比较准确 , 但实施
比较麻烦 , 需逐段进行测量和计算 , 同时在计算中需
选择天然气压力 , 流量相对比较稳定的时段 。 必要
和可能时 , 还需采用压力控制和流量控制的手段 , 以
尽量减少管段不稳定流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

3 管道的总粗糙度 图 1 设 定管 道 总 粗糙 度 下 管道 计 算 压 力和 实 测 压 力
比较图
本文提出的管道总粗糙度 , 主要是在新建管道
投产运行后 , 利用管道 S
CADA系统 , 实时采集管道 由表 4和图 1可见 , 这样可得管道总粗糙度的
各段或各站点的压力 、流量与温度等数据 ;
并利用相 计算 结 果 为 0.007 mm, 和 管 道 设 计 初期 使 用 的
[ 8]
关软件与数字模型 , 求得整个管道或管道各分管 0.01 mm相比 , 管道的实际输气能力有所提高 , 但计
段的总粗糙度 。 此时讨论的管段总粗糙度与上节提 算压力与各站点实测的压力相比 , 误差 在 0.1% ~
到的分段计算的管段总粗糙度的不同在于此处的分 1.08%之间 。
管段总粗糙度的计算是基于完成整个管道计算的基
础上求得的分管段总粗糙度 。 3.
2 分管段总粗糙度
与上一节的作法相同 , 为避免不稳定流的影响 ,
3.1 管道的总粗糙度 同样管道沿线的运行数据采用了平均的作法 , 不同
为了尽可能的避免不稳定流的影响 , 同时考虑 的是不同站点之间的分管段总粗糙度以实际不同的
到气流波动周期性的特点 , 本文在计算中采用了不 压力参数设定不同的粗糙度系数 , 从而使得各站点
同时刻几组运行数据进行全平均的作法 , 并利用相 的参数尽量重合一致 , 使其误差控制在 0.1%之内 ,
关的计算软件进行反复计算 。 计算中 , 设定一个管 其结果如表 5和图 2。
10    天  然  气  与  石  油 2007年  

表 5 分管段设定总粗糙度下各站压力对 比表 计算方法 , 该法的应用基于管道已有的数据传输与


计算压力 平均实测运行 误差
分管段总粗 采集系统 , 其计算结果体现了管道的实际输气能力 ,
位置 糙度计算值
/MPa 压力 /MPa /(%) 它更能代表管道实际粗糙度的状态 , 是一种可实施
k/mm
站 1 7.838 7.838 0.000 0 0.009 0 的方法 。 同时经过多次计算也发现 :
站 2 7.487 7.490 -0.042 7 0.001 0
·大型管道的不稳定流态 , 对计算结果有不同
站 3 7.409 7.414 -0.076 3 0.010 0
站 4 6.986 6.984 0.027 2 0.001 0 程度的影响 ;
站 5 6.791 6.784 0.102 8 0.001 0 ·在一个不稳定流的大致周期内 , 采集不同时
站 6 7.051 7.045 0.084 7 0.015 0 刻的实时数据进行平均的作法 , 可减少计算误差 ;
站 7 6.955 6.948 0.092 7 0.005 0
站 8 6.798 6.803 -0.076 8 0.005 0
·管道整体计算获得的分管段总粗糙度对管道
站 9 6.752 6.750 0.034 6 0.001 0 输送能力的评估精度较管道总粗糙度高 ;
站 10 6.696 6.693 0.043 8 0.001 0 ·在实际计算时 , 同时存在输气效率系数的影
站 11 6.684 6.687 -0.042 1
平均管段总粗糙度 k/mm 0.004 9
响。
目前采用钢管粗糙度的算法仍然是一种较为保
守但也较为可靠的方法 。 由于管道 S
CADA系统的
逐步推广 , 管道总粗糙度的方法可能更为准确的评
价管道的输送能力 , 也可作为管道后续工程的一个
评估参数 。对大型输气管道的后续工程 , 特别是增
压站场的站址调整与功率配置的核算有一定的参考
意义 。
参考文献 :

[ 1]   Ch
iuI
.Na
tur
alGa
sPr
odu
cti
onEn
gin
cer
ing[ M] .Ne
w
Yo
rk:
Joh
nWi
ley& S
ons
,Ine
., 1984.254.
图 2 分管段设定总粗 糙度下管 道计算 压力和 实测 压力 [ 2]  邓  渊 .
煤气规划 设计手册 [ M] .
北京 :
北京中 建筑工
比较图 业出版社 , 1992.411.
由表 5和图 2 可见 , 当按各管段的参数设定各 [ 3]  张德姜 , 王怀 义 , 刘绍 叶 , 等 .
石油 化工 装置 工艺 安装

分管段的 总粗糙 度以后 , 各 点参 数误 差可控 制在 设计手册第一篇 设计与计算 [ M] .


北京 :
中国 石化出

0.1%以后 , 各管段的总粗糙度在 0.001 ~ 0.015 mm 版社 , 1994.20.


[ 4]  冯叔初 , 郭揆 常 , 王学 敏 , 等 .
油 气集 输 [ M] .
北京 :

之间 , 平均总粗糙度为 0.004 9 mm。
油大学出版社 , 1988.128.
以上两种方法计算的粗糙度均小于设计采用的
[ 5]  埃 贝 哈 德 R, 许 宁 R.燃 气供 应 技 术 手 册 燃 气 输 配
0.01 mm, 可见 , 设计采用 0.01 mm数据是一个比较
[ Z] .
赖敬文译 .
成都:
四 川石油 管理局 勘察设 计研究
可靠的数据 , 而实际运行的管道输气能力仍有一定
院 , 1992.111.
的富裕 。 [ 6]  GB50251 -2003,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 S
].
[ 7]  GB50028 -2006,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 S
].
4 结论 [ 8]  余汉成 .
输气管道 稳定流微分式 及其应用 研讨 [ J
].天
然气与石油 , 2003, 21(2):11-13.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索一种新的管道总粗糙度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