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第 20 卷第 6 期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2005 年 12 月

Vol牣20 No牣
6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ec牣2005

犤文章编号犦 1003 - 4684牗2005牘12-0052-04

钢 混凝土箱形结合梁的工艺试验研究
余启志1 牞熊健民1 牞王戒躁2 牞余天庆3
牗1 湖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牞湖北 武汉 430068牷
2 中铁 大桥局桥梁科学研究院牞湖北 武汉 430034牷3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牞湖北 武汉 430068牘

犤摘  要犦针对东海大桥主跨 420 m 的钢 混凝土箱形结合梁斜拉桥中一片主梁进行 了工艺试验研究牞


分析了
对结构 的应力 、应变进行了检测牣
混凝土的预应力和内力均在变化的特殊性牷同时牞
犤关 键词犦 钢 混凝土箱形结合梁牷斜拉桥牷主梁牷预应力牷应变
犤中 图分类号犦 T V 332 犤文献标识码犦牶A

  钢 混凝土箱形结合梁自重轻牞
极限承载力大牞 部加厚牞 底板及腹板采用 U 形加劲肋牞加劲肋板厚 8
施工周期短牞
便于工厂制造和现场拼接安装牞使用范 主梁横隔梁采用桁架形式牞
m m牣 一般截面横隔梁板
围广牣
对于桥梁施工进度与结构施工中出现的耐久 厚 16 mm牞上翼缘板厚 24 mm牣主梁钢结构部分和
性问题牞
它都能很好的解决牣
但是牞
箱形结合梁负弯 混凝土面板之间通过设置剪力钉实现结合传力牣剪
矩桥面混凝土如何保持不裂成为箱形结合梁的一个 力钉采用直径为 22 m m 的圆头焊钉牞
其长度除上翼
关键问题牣
对桥面板施加预应力是一项被普遍采用 缘钢板两端部为 450 mm 外牞其余均为 200 mm牣剪
的措施牷
在形成箱形结合梁以后牞
调整支点高度来建 力钉根据受力大小布置牣
立桥面混凝土中的预应力的方法曾经在国外风行一 1牣2  主梁预应力与配筋
时牷
利用预应力筋对桥面混凝土板或对结合梁施加 主梁预应力采用纵 、横向预应力体系牣
主梁在跨
预应力的方法也不乏采用牣
但是实践的结果说明牞所 中布置 20 束 12 根 15牣2 mm 预应力钢绞线牞
边跨
建立的预应力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牞
由于混凝土的收 侧布置 28 束 12 根 15牣2 mm 预应力钢绞线牞
纵向
缩徐变而损失殆尽牣
因此牞合理地估算这个损失牞从 预应力集中布置在主梁腹板附近混凝土面板内以使
而采取适当的对策也成为箱形结合梁的一个关键性 其能可靠锚固牣横向预应力采用 3 根 15牣
2 mm 预

技术问题牣
所以牞
通过收缩徐变应变测试牞明确混凝 应力钢绞线牞纵向基本间距为 0牣
5 m牞相邻节段间预

土桥面板各部位在各个控制阶段由于混凝土收缩徐 应力的分布尽量相近以减小相邻主梁节段由于横向
预应力的张拉导致的主梁横向变形差异牣主梁在悬
引起的应变情况牞
将十分必要牣
拼施工时牞混凝土面板内纵向布置 28 根 32 mm
的预应力粗钢筋牞其中约 1牤2 布置在竖腹板附近牣

1  试验方案
梁混凝土面板内在腹板附近布置 4 层直 径 20 mm
间距 12牣
5 cm 纵向钢筋牞
其余部分布置 2 层直径 16
1  主梁结构
1牣
m m 间距 10 cm 的钢筋牞横桥 向布置 2 层 直径 16
东海大桥主梁采用单箱三室截面牞混凝土与钢
m m 基本间距 15 cm 的钢筋牣
组合结构梁高 4牣0 m牣箱顶面为混凝土板牞宽 33牣0
1牣3  测点布置
两端悬臂长各 4牣5 m牞钢底板宽 24牣0 m牣混凝土
m牞
整个节段选取 3 个横断面牞每个断面布置 4 个
标号为 C60牞
钢结构材质 Q345qD牣
混凝土面板一般
测点牞
共布置 12 个测点牗见图 1牘牞
观测 Y 方向由于
厚 28 cm牞在腹板顶附近加厚至 55 cm 牣
钢结构一般
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应变牣无应力应变计设置 4
截面底板及斜腹板厚 16mm牞竖腹板及腹板上翼缘
个牣
厚 24 mm牞塔根及边 墩 、辅助墩顶附近主梁 钢板局

犤收稿日期犦 2005 - 04 - 06
犤作者简介犦 余启志牗1980 -牘牞男牞湖北鄂州人牞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牞研究方向牶
弹性理论 及可靠性牣
 第 20 卷第 6 期            余启志等  钢 混凝土箱形结合梁的工艺试验研究 53

ΔM c = I c 牗ΔN y sc牘牷
I c +nI s
nI c
ΔM c = 牗ΔN y sc牘牷
I c +nI s
2
ny sc
k2 = 1 n + 1 + 牷
μE牗A c As I c +nI s牘
a
μ= 牣
J
ΔN T 分别表示由于混凝土收缩及温度
式中牞ΔN sh 牞
变化所引起的结合梁中混凝土或钢在各自截面重心
处的纵向力的变化牷ΔMc 牞ΔN s 分别表示由于同上原
因所引起的结合梁中混截面与钢截面的弯矩变化牣
不同n 值按表 1 取工况变化值 牣
a 为连接器间距牷
J 为
4  试验步骤
1牣 连接器模量牞 即混凝土与钢箱梁在接触面发生单位
在混凝土内部沿纵向埋设钢弦式应变计牞测试 相对剪切位移所需的力牣
混凝土桥面板在各个控制阶段由于混凝土收缩徐变 表 1 不同 n 值时的工况变化值
引起的应变牣
应变测试持续时间长达 90 d 且埋设于 n
计算工况
砼内部牣
数据通过 JMZ X-
300 振弦检测仪来读取牣试 ≤400 <400
验测试系统如图 2 所示牣 计算温度变 化牤℃ 6 7
计算徐变收缩牤με 15 18
计算荷载牤kN 10 15

  式牗1牘、牗2牘是根据混凝土与钢箱梁顶板接触面
5  控制工况
1牣 的相互作用力所产生于接触面的混凝土与钢的法向
为了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灵敏性牞必须观 应变相等的条件推导而得的牞不仅考虑了应变相容牞
测以下几个工况混凝土收缩徐变情况牣工况如图 3 而且还考虑了曲率相容的条件和剪力连接器的位移
所示牣 模量 J 牣
2牣2  钢 混凝土箱形结合梁三阶段受力
对于箱形结合梁牞不论按弹性理论或者塑性理
论进行分析牞
均需考虑混凝土硬化前与硬化后及以
后收缩 、徐变影响引起的内力重分布 3 个受力阶段牣
第一受力阶段牶混凝土未达到强度设计值以前
2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箱形结合梁的影 此时荷载考虑钢梁自重 、模板和现浇混凝土
的阶段牣
响 重量牞
称为第一受力阶段的恒载牣
恒载连同本阶段的
施工荷载全部由钢梁承受牞中性轴位于钢梁内牞据此
1  计算公式
2牣 计算钢梁的应力 、挠度及稳定性牣
由于温度变化及混凝土收缩而引起的结合梁的 第二受力阶段牶
混凝土达到强度设计值后阶段牣
内力应予计算牣其计算公式犤4犦如下牶 此时荷载为饰面层 、找平层 、防水层等重量牞
称为第
E sε
sh
ΔN sh = 二受力阶段的恒载牣使用阶段的可变荷载称为第二
n1 1 n1 y 2sc
+ + 受力阶段的可变荷载牣此时中性轴上升牞
荷载由整个
A c A s I c +n 1 I s
组合截面承受牣
1 - e xp - k L - x - exp - k L - x 牷
牗 牗 牗2 牘
牘 牗 牗2 牘牘牘 使用荷载阶段因混凝土收缩 、徐
第三受力阶段牶
牗1牘 变引起的组合结构内力重新分配牣由于箱形结合梁
E sαsh ΔT 的变形牗位移及角度牘假定不受支 座及其化外部约
ΔN T = 2
n1 1 ny sc 束牞
结合梁中混凝土板的收缩徐变变形仅受到钢材
+ +
Ac As I c +n1 I s
的约束牣 这样将引起内力的重分配计算牣
L L
1 - e xp - k - x - exp - k - x 牷 2牣3  试验数据分析
牗 牗 牗2 牘
牘 牗 牗2 牘牘牘
牗2牘
54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2005 年第 6 期  

表 2 斜拉桥混凝土内部 内力与位移变化
应变值幅度牤με q p 跨中弯距 跨中竖向位移 荷中应力牤M P a
工况
max min 牤牗kN爛m - 1牘 牤kN 牗kN爛m - 1牘
牤 牤mm σH σT
① 67 31 194牣
0 - - 2 499 下沉 1牣55 - 6牣1 2牣5
② 24 18 78牣3 4 600 - 59 524 上拱 2牣45 4 61
③ 75 22 - 7 395 38 733 上拱 1牣90 2牣8 - 26牣6
①浇注后混凝土结构层的变形牷②张拉预应力束牷③拆除箱具模板
  表 2 中牶q 为荷载牷
p 为克服支点反力而增加的 措施牣
内力牷开口截面厚 28 cm牞长 32 cm牞宽 33 cm牞两端 1牘在钢梁上灌筑桥面混凝土牞
形成完全的结合
悬臂各 4牣
5 m牷凝土结构层的变形牞张拉预应力束牞 梁牣
利用体外力筋使桥面混凝土板建立必要的预应
拆除箱梁模板牣 力牞
预应力应留有一定的富余 量牣发现 预应力损失
  将 12 个钢弦式应变计按照布置好的测点牞
深埋 时牞
再利用体外力筋重复张拉牞
使桥面板保持必要的
在混凝土内部牣通过测读仪器 JM ZX-
300 振弦检测 预应力牣
仪以很直观的变形值和差值读取应变计所传出的应 2牘 采用 预制的预应力混 凝土板牞预制板可以
变信号牣
随着桥面板上的混凝土逐渐硬化牞
达到可以 施加双向预应力牞待收缩徐变大部分完成后再安装
张拉条件时牞即可开始 对箱形结合梁 进行张拉牣然 到钢梁上牞
形成完全的结合梁牞板内剩下的预应力应
后牞
在张拉后用 8 d 左右时间牞
对箱梁的检测和受力 足以应付进一步的损失与二期恒载与活载产生的拉
分析牞
当表明张拉的预应力在混凝土内部已稳定时牞 应力牣
这时应注意接缝部分的细节构造与抗裂性的
开始拆除箱梁模板牣
同时测量混凝土因预应力而产 处理牣
生的上拱牣上拱最高高度 h <7 mm牣 3牘在结合梁的负弯矩区采用钢板桥面牗正交异
根据文献犤2犦的计算公式可得表 2 内力和荷载 性钢板桥面牘牞其余部分仍用混凝土桥面牣
数据牣
可知牞
应变值和差值数不断的减小牞各测点的 4牘采用波形钢腹板与混凝土顶底板的结合箱
应变的幅度为牗22 ~ 75牘 μ
ε牞差值幅度为牗35 ~ 126牘 梁牣波形钢腹板对桥粱纵向变形的刚度十分微小牞

με
牣特别是在刚打砼 、刚张拉 、刚拆模板后牞 应变值和 混凝土板的收缩徐变的约束作用也可忽略不计牣
差值变化最大牣同时由于拆模时多支点的拆除而获
得的 10 M Pa 左右的钢梁下缘应力削弱牞相当于多
张拉预应力钢束 464 t 产生的效果牣这样得 出混凝 犤 参  考  文  献  犦
土的收缩和徐变而产生内力的重分配牞重分配的结
犤1犦 余天庆牞
熊健民牞李德寅牞
等牣工程材料与桥梁结构的 力
果是混凝土的压力将大量减少牞而钢梁的压力则相
学性能测试犤M犦牣
北京牶国防工业出版社牞
1997牣
应的增加牣
与此同时牞
混凝土与钢的曲率也将发生变
犤2犦 项海帆牣中国斜 拉桥 的发展 前景犤A犦牣
犤s牣n牣
犦牣中国 土
化牞
各截面的应变与曲率的变化将导致结合梁在支
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 集
点处的位移与转角的变化牣 犤C犦牣北京牶
犤s牣t牣
犦牞1998牞11牣
犤3犦 杜亚凡牣结合梁桥的混凝土桥面板设 计犤J犦牣国外桥梁牞
3  结语 1998牗2牘牶
39 - 41牣
犤4犦 钱冬生牞陈 仁 福牣大跨 度 悬索 桥的 设 计与 施工牗修 订
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工艺试验牞初步掌握了钢 版牘犤M犦牣成都牶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牞1992牣
混凝土箱形结合梁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规律牞为后 犤5犦 李  勇牞聂建 国牣一 种新 型 预 应力 钢 混 凝 土组 合 梁

续的工作奠定了基础牣根据以上得出的内力重分配 犤J犦牣桥梁建设牞
2001牗6牘牶
31 - 33牣

的结论牞
及桥面板混凝土的实际情况牞可以采取以下
 第 20 卷第 6 期            余启志等  钢 混凝土箱形结合梁的工艺试验研究 55

The Process Experimental Study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ox Girder
1 1 2 3
YU Qi-zhi 牞XIONG Jian- min 牞WA NG Jie- zao 牞YU Ti an-
qi ng
牗1 School o f Mechanical E ngi n牣
牞H ubei Univ 牣of Technology 牞Wuhan 430068 牞Chi na牷
2 Maj or B ri dge and Sci 牣
Inst i tute o f China Rail way Engin牣 W uhan 430034 牞
Corporat ion牞 Chi na 牷
3 S chool o f Civ i l Eng in牣and Archi tecture牞H ubei Uni versi ty o f Technology 牞
W uhan 430068 牞
Chi na牘

Abstract牶T hi s paper presents the process ex perimental st udy of one main beam of the steel-
concrete com-
posi te bo x g irder o f 420-
m cable-st ay ed main span of east china sea bridge牣It focuses o n demonstrat ing
special charact eri sti c of prest ress and i nside dint of t he co ncrete牷At t he same t ime牞t he stress and defo rma-
tion to t he beam construction is examined牣
Keywords牶st eel- co ncrete composi te g irder牷
cable-st ay ed bridg e牷main beam牷
prest ress牷
def ormat ion

犤责任编辑牶张  众犦

  牗上接第 47 页牘

Determination of Oligosaccharides of Soybeans


in Whey from Soybeans by HPLC
1 1 2 3
LING Xiu-ju 牞WAN Duan-ji 牞W U Zheng- qi 牞L I Zhi
牗1 School o f Chemi sry and Envi rnment E ngi n牣
牞H ubei Univ 牣o f Technology 牞Wuhan 430068 牞Chi na牷
2 School of Biotechnology 牞H ubei U ni v 牣o f T echnology 牞W uhan 430068 牞China牷
3 Membrane T echnolog y I nst it ute 牞Hubei Uni v 牣o f T echnology 牞W uhan 430068 牞China牘

Abstract牶A met ho d f or determinatio n o f o ligo sacca rides in waste w at er f rom soybeans by hig hperfo rmance
liquid chromat og raphy 牗H PL C牘is described牣By many ex periments牞t he analy ti cal conditio n o f H P LC is
obtained牣T he co lum n is H ypersil- N H 2 co lum n牗250 4牣6 m m牞7 m牘牷Ref ractiv e Index Detecter牷T he mo bile
phase is acet oni t rile ∶w at er =75 ∶25牣T he met ho d is simple牞rapid牞sensi tive w ith g ood reply and provides
a recov ery o f mo re than 98 % w it h RSD less than 4 %牣
Keywords牶oligo saccarides o f soy beans牷saccharo se牷D-raf finose牷stachyo se hydrate牷H P LC

犤责任编辑牶张培炼犦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