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DOI:10.13197/j.eeev.2012.02.

019

第 32 卷 第 2 期 地 震 工 程 与 工 程 振 动 Vol. 32 No. 2
2012 年 4 月 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Apr. 2012

文章编号:1000 - 1301(2012)02 - 0114 - 06

T 形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外伸端板连
接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林明森 ,戴绍斌 ,刘记雄 ,彭


1 2 1 1

( 1. 武汉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2. 武汉理工大学 设计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本文对 3 个 T 形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外伸端板连接节点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
研究及分析,研究外伸端板连接节点破坏形式及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 该类节点的强度主要取
决于高强螺栓的强度及外伸端板的强度和刚度,高强螺栓强度和外伸端板厚度的不同直接影响节点
的性能; 该类节点具有较好的耗能性能,强度较高。这些研究结果对外伸端板连接节点的研究和应
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T 形钢管混凝土柱; 端板连接节点; 承载力; 延性; 抗震性能
中图分类号:P315. 91;TU311;TU375 文献标志码:A

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end-plate connections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 T-section column and steel beam

LIN Mingsen1 ,DAI Shaobin2 ,LIU Jixiong1 ,PENG Zhong1


( 1.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China;
2.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xperimental study and analysis of three end-plate connections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 T-section column and steel beam under low-cycle repeating horizontal load. The damage form and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end-plate connections is studied. The results of analysis indicate that the strength and rigidi-
ty of the joint are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strength of high strength friction grip bolt,and the strength and rigidity
of the end-plate. The strength of high strength fiction grip bolt and the thickness of end-plate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joint and the joint has good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and high strength. The results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end-plate connection joint.
Key words: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 T-section column; end-plate connection; experimental study; seismic per-
formance

引言

由于房屋建筑的梁柱通常凸出室内 ,既占用了房屋使用面积又不利于室内装修和家具的布置 ,无法满足


人们对建筑平面和空间平整美观的要求 ,给住户的室内装饰和家具布置带来不便 。而异形钢管混凝土柱截

收稿日期: 2011 - 07 - 28; 修订日期: 2011 - 11 - 05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2011 - IV - 014)
作者简介: 林明森( 1976 - ) ,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结构工程研究 . E-mail: LMS1683@ 163. com.
通讯作者: 戴绍斌( 1965 - ) ,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钢结构应用研究 . E-mail: DSB123@ whut. edu. cn.
第2 期 林明森,等: T 形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外伸端板连接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115

面形状、尺寸与墙体布置协调而形成的异形柱 ,有效地解决了建筑平面与空间平整美观的问题 。以钢管混凝


土柱与钢梁连接组成的框架结构 ,是一种极具开发与应用前景的新型房屋结构体系 ,对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
[1 ~ 3]
的研究已成为此种结构研究的重要工作 ,经国内外学者多年进行试验研究和分析,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
而异形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应用于实际工程时间较短 ,对此种结构型式的研究甚少,不少国内学者也开展
[4 ~ 9]
了异形截面钢管混凝土柱力学性能研究 ,但对异形截面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的研究尚少报道。 本文对
T 形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外伸端板连接节点抗震性能进行试验研究 ,为其研究和应用提供些理论基础 。

1 试 验
1. 1 试件
本次试验以建筑结构框架梁柱连接节点为研究对象 ,节点试件取自常规钢框架结构在侧向荷载作用下 ,
[10]
梁柱反弯点之间的典型单元 。 取试验模型和实际结构比例为 1: 1. 5。 钢管混凝土柱截面为 300 mm ×
200 mm 钢管与一边长为 150 mm 由 U 形钢板焊接而成的 T 形柱。柱肢长 300 mm、肢宽 150 mm,钢梁截面尺
寸为 HM194 × 150 × 6 × 9( mm) 。根据端板厚度以及高强螺栓强度的不同共制作等肢 T 形钢管混凝土梁柱
节点 3 个试件。试件尺寸详见图 1。试件编号分别为 JD1A、JD1B 和 JD1C,其中钢材均为 Q235B 钢,混凝土
强度等级为 C30。另外,试件所用的螺栓均为 8. 8 级摩擦型高强螺栓,摩擦面用喷砂处理。 试件材料具体参
数详见表 1 至表 3。

图1 试件详图及应变片位置图
Fig. 1 Specimen details and strain gauge schematic

2
表1 试件各参数及标准立方体试块抗压强度值( N / mm )
Table1 Each parameter and standard cube compressive strength value of specimens
试件编号 钢管壁厚( mm) 轴压比 端板规格( mm) 螺栓规格 试块 1 试块 2 试块 3 平均强度值
JD1A 5 0. 25 - 394 × 150 × 10 M16 40. 4 34. 5 38. 2 37. 9
JD1B 5 0. 25 - 394 × 150 × 10 M20 38. 4 40. 5 35. 2 38. 0
JD1C 5 0. 25 - 394 × 150 × 12 M16 37. 3 38. 5 40. 3 38. 7
116 地 震 工 程 与 工 程 振 动 第 32 卷

表2 混凝土分析参数
Table2 Concrete analytic parameters
弹性模量 E S 泊松比 密度 ρ 单轴极限抗压强度 单轴抗拉强度 裂缝张开时剪应 裂缝闭合时剪应
2 2
2
( N / mm ) μ 3
( kg / m ) f u ( N / mm ) f t ( N / mm ) 力传递系数 β t 力传递系数 β c
3. 15 × 10 4 0. 2 2. 6 × 10 3 35 2. 2 0. 5 0. 8

表3 钢材的材性参数
Table 3 The steel material property parameters
弹性模量 E S 泊松比 屈服强度 极限抗拉强度 延伸率%
备注
( N / mm ) 2 μ f y ( N / mm2 ) f u ( N / mm2 ) δ
2. 0 × 10 5 0. 3 3. 1 × 10 2
4. 05 × 10 2
32. 0 Q235B

1. 2 加载装置及加载方式
本试验为拟静力加载试验,目的是考察 T 形钢管混凝土柱 - 钢梁节点抗震性能,加载过程参照《建筑抗
[11]
震试验方法规程》( JGJ101 - 96) 中推荐的拟静力试验加载方案。试验装置示意图 ( 如图 2 所示 ) ,加载程
序采用荷载 - 变形双控制方法( 如图 3 所示) ,先在柱顶施加 750 kN 的轴力,每级 50 kN,分 15 级施加到位。
然后在梁两端反复施加反对称竖向荷载 ,通过液压控制系统同步加载。在节点屈服前按荷载控制并分级 ,每
级荷载取 2 kN,往复循环一周; 当节点屈服后按位移控制,控制值取屈服时加载点的最大位移,屈服位移的
确定可以采用 P -Δ 滞回曲线出现较为明显拐点的方法 ,并以该位移值的倍数为级差控制加载 ,每级循环加
载两次,直至位移很大或试件破坏。在梁端梁两端加载点处翼缘上各设置一个位移计以测量该处的梁端竖
向变形; 在试件节点域处交叉布置两个位移计测量节点域的剪切变形 ,通过计算转换得出节点处的弯矩-转
角 ( M - θ) 滞回曲线; 百分表布置在柱顶上,用来量测柱的竖向滑移; 拉压力传感器和量测梁水平位移计连
在 X - Y 函数记录仪上,以直接绘出试件的 P -Δ 滞回曲线。

图2 试验装置示意图
Fig. 2 Test device scheme 图3 加载制度示意图
Fig. 3 Loading system scheme

2 试验结果分析
2. 1 试验破坏过程描述
在加载的初期阶段,在这 3 个试件柱顶分 15 级( 每级 50 kN) 施加 750 kN 的轴力,满载后稳载 5min。然
后在梁端反复施加反对称竖向荷载 ,试件屈服前按力控制加载,每级施加 2 kN,每级循环加载一次,然后缓
慢加载至屈服,在加载初期阶段,钢梁的荷载 - 位移曲线基本呈线性关系,卸载后三个节点的位移均能回到
原点; 当加载值达到屈服荷载附近时,荷载 - 位移曲线出现平直段,节点开始进入屈服阶段,此时,荷载不再
上升,位移则明显加大,在这一阶段的加载中,卸载后位移已不能回到原点; 节点进入屈服状态后,从柱上位
移计的反应可知,柱在试件平面外受力,以屈服时位移为基准随后加载方式改为位移控制 ,试件塑性变形继
续发展直至梁端荷载开始下降。继续加载,对于 JD1A 节点,此时梁的端板与 H 型钢梁焊缝出现裂纹,并且
第2 期 林明森,等: T 形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外伸端板连接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117

端板局部出现压屈外鼓; 对于 JD1B 节点,其下翼缘处端板显著弯曲,鼓包很大,螺栓有滑移。 节点处下翼缘


焊缝处出现微小裂缝,且梁端挠度比较大,卸载后无明显反应,已成塑性变形,同时发现函数记录仪上显示荷
载快速下降,整个构件刚度明显退化; 对于 JD1C 节点,其左端板下翼缘严重鼓包,梁端挠度很大,左端的梁
节点端有翘曲现象,并且梁端荷载开始下降。右端板下翼缘鼓包非常严重,端板与柱的缝隙很大,几乎脱离,
下翼缘处焊缝有裂纹,有脱落的迹象。继续加载,当梁端位移加至 3 Δ y 时,由于高强螺栓发生松动,同时发现
函数记录仪上显示荷载快速下降,整个构件刚度明显退化。由于 JD1B 所用的是 M20 级高强螺栓,预紧力较
大,因此连接强度要高于 JD1A 和 JD1C,其相应的屈服荷载、极限荷载要大些。试件主要试验结果如表 4 所
示。
表4 试件性能参数
Table 4 Specimen performance parameters
试件 Py Δy Pu Δu Pa Δa θu Mu 等效阻 耗能系 延性系
编号 ( kN) ( mm) ( kN) ( mm) ( kN) ( mm) ( rad) ( kN·mm) 尼系数 数E 数μ
JD1A 36 14 42 34 28 70 0. 025 65. 1 0. 32 2. 01 2. 43
JD1B 44 17 55 38 31 65 0. 022 85. 3 0. 36 2. 26 2. 28
JD1C 39 16 52 37 38 58 0. 027 80. 6 0. 34 2. 14 2. 31

其中: P y 、Δ y 为试件的屈服荷载和屈服位移,P u 、Δ u 为试件的最大荷载及对应位移。 Δ a 、P a 为试件的最大位


移及对应荷载。θ u 为节点的极限转角; M u 为与 P u 对应的节点弯矩,M u = 1. 55 × P u ; E 为耗能系数; μ 为试验
终止时节点的延性系数。
2. 2 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
各试件在加载初期均处于弹性阶段 ,滞回曲线的加载和卸载几乎重合 ,滞回环狭长,卸载后残余变形小;
节点板附近钢板压屈外鼓或者拉裂部位以及混凝土压碎后 ,试件进入弹塑性阶段,滞回曲线开始弯曲,卸载
后残余变形增大,随着位移的增大,试件的滞回环面积逐渐增大,且越来越饱满; 随着位移的继续增大,试件
的峰值荷载开始下降,卸载后残余变形更大,滞回环形态更加饱满。 各试件的滞回曲线表现出良好的稳定
性,曲线形状比较饱满,均呈梭形,没有明显的捏拢现象,耗能能力比较好。由于钢板厚度较薄,刚度较小,试
件在加载后期均稍呈捏缩状。对 JD1A 见图 4,当梁端荷载小于 36 kN 时,节点处于弹性阶段。 梁端荷载超
过 42 kN 后,节点开始进入弹塑性阶段,之后梁端荷载开始下降。 对 JD1B 见图 5,当梁端荷载小于 44 kN
时,节点处于弹性阶段。梁端荷载超过 55 kN 后,节点开始进入弹塑性阶段,继续加载,梁端荷载下降。 对
JD1C 见图 6,当梁端荷载小于 39 kN 时,节点处于弹性阶段。梁端荷载超过 52 kN 后,节点开始进入弹塑性
阶段。

图4 JD1A 滞回曲线 图5 JD1B 滞回曲线 图6 JD1C 滞回曲线


Fig. 4 Hysteresis curve of JD1A Fig. 5 Hysteresis curve of JD1B Fig. 6 Hysteresis curve of JD1C

各试件的滞回曲线外包络线的等效黏滞阻尼系数 H c = 0. 32 ~ 0. 36,二钢筋混凝土节点的等效黏滞阻尼
系数一般在 0. 1 左右,型钢混凝土节点的等效黏滞阻尼系数约为 0. 3 左右,可见钢管混凝土柱 - 钢梁节点的
耗能能力约为混凝土节点的三倍多 ,并不小于型钢混凝土节点的耗能能力 。因此,总的来说,本次滞回曲线
较为饱满,有较强的耗能能力。
118 地 震 工 程 与 工 程 振 动 第 32 卷

图7 JD1A 骨架曲线 图8 JD1B 骨架曲线


图9 JD1C 骨架曲线
Fig. 7 Skeleton curve of JD1A Fig. 8 Skeleton curve of JD1B
Fig. 9 Skeleton curve of JD1C

2. 3 强度退化和刚度退化
导致强度、刚度退化的根本原因是试件屈服后的弹塑性性质及累积损伤 ,这种损伤主要表现为混凝土细
微裂缝的产生和发展、钢材的屈服及塑性发展、钢管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滑移等 。而正是由于钢管处于混凝
土的外围,对内部混凝土起约束作用,延缓了混凝土裂缝的发展和破坏,从而也降低了其强度和刚度的退化
速度。

图 11 节点刚度与位移关系曲线
图 10 节点强度降低系数与循环次数关系曲线
Fig. 11 Stiffness and displacement relationship curve
Fig. 10 Node intensity decrease coefficient and
recycle number relationship curve

从图 10 中可看出,各试件正反向加载的强度退化趋势基本相同 ,强度降低系数在 0. 3 ~ 0. 8 间,强度退


化较明显,端板厚度相同的 JD1A 和 JD1C 试件强度退化趋势基本一致,而使用高强螺栓规格更高的 JD1B 强
度退化相对缓慢; 从图 11 中可看出高强螺栓规格更高的 JD1B 和端板厚度较大的 JD1C 试件刚度退化趋势
相近,而端板厚度较薄的 JD1A 刚度退化明显要快些,各试件的割线刚度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 ,且刚度退化
较明显,但总体来说刚度退化比较缓慢,这表明这些试件具有较强的抗侧移能力 。
2. 4 摩擦型高强螺栓连接的弯矩传递性能分析
节点试件的端部剪力全部通过钢梁腹板和外伸端板之间的高强螺栓连接面传递 ,由于连接采用的是摩
擦型高强螺栓,因此在竖向剪力作用下一旦螺栓产生滑移即应视为发生抗剪破坏 。实际加载中高强螺栓连
接面受到偏心剪力作用,可以等效为作用于螺栓群形心的集中剪力 V1 和扭矩 T。表 5 列出了各试件的 V b 值
以及极限荷载作用时的 V1 值和 T 值,T = V1 × L o ,L o 为加载点到高强螺栓群形心的距离 。
第2 期 林明森,等: T 形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外伸端板连接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119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作用在连接面处的集中剪力远小于该处的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这说明导致接触面
发生滑移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作用于螺栓群形心的集中剪力 ,而是扭矩。
表5 极限荷载作用下螺栓连接面处的受力情况
Table1 The force situation of the bolt junction surface under the limit load
试件编号 V b ( kN) V1 ( kN) V1 / V b T( kN·mm)
JD1A 146. 5 13. 8 0. 094 20. 98
JD1B 239. 4 16. 3 0. 068 24. 29
JD1C 164. 5 14. 7 0. 089 22. 05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在本次试验参数范围内,通过对 T 形钢管混凝土柱梁节点低周反复荷载的试验研究 ,得


出如下几点结论:
( 1) 从破坏形态来看,T 形钢管混凝土柱梁节点的破坏都发生在节点域外伸端板与梁翼缘连接部位 ,由
于端板受拉钢板开裂或外鼓明显造成承载力下降 ,钢板屈曲被拉坏。
( 2) 极限荷载和延性性能随着高强螺栓强度,端板厚度增加而提高。 因此高强螺栓强度和端板厚度的
不同直接影响节点的性能。
( 3) 在相同轴压比下,提高高强螺栓强度得到更饱满的荷载 - 位移滞回曲线。
( 4) 外伸端板连接具有较好的耗能性能 ,强度较高,适用于弯矩作用较小的节点处。

参考文献:
[1] 戴绍斌. 钢框架 - 混凝土筒住宅性能与配套技能技术研究[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DAI Shaobin. Research of structure performance and accessory technology of steel frame-concrete tube residential building[D]. Wuhan: Wuhan U-
2004. ( in Chinese)
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 张继承,沈祖炎,林振宇,等. L 形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31( 8) : 1 - 7.
2010,
ZHANG Jicheng,SHEN Zuyan,LIN Zhenyu,et al. Experim ental research on seismic behavior of concrete-filled L-section steel tubular frames[J].
Joum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31,( 8) : 1 - 7. ( in Chinese)
2010,
[3] 葛广全. T 形钢管混凝土异形柱 - 钢梁框架节点性能研究 [J]. 福建建材,
2011( 2) : 11 - 13.
GE Guangquan. The performances research of T-shaped steel tubular reinforced concrete filled special-shaped column and steel beam frame shaped
2011( 2) : 11 - 13. ( in Chinese)
nodes[J]. Fujian Building Materials,
[4] 赵 毅,静 行 . T 异形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33( 9) : 1 - 4.
2011,
ZHAO Yi,JING Hang. Experimental study of T-shaped conerete-filled steel tube column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loading[J]. Journal of Wuhan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 33( 9) : 1 - 4. ( in Chinese)
2011,
[5] 黄 俊. 异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抗震性能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09.
HUANG Jun. Study on the earthquake resistance behaviors of special-shaped concrete-filled rectangular composite steel tubular columns[D]. Wu-
2009. ( in Chinese)
han: Wuhan University,
[6] 饶 炜. T 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10.
RAO Wei. Experimental study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shaped concrete-filled composite steel tubular columns[D]. Wuhan: Wuhan Univer-
2010. ( in Chinese)
sity,
[7] 傅 冬. L 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10.
FU Dong. Experimental study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L-shaped concrete-filled composite steel tubular columns[D]. Wuhan: Wuhan universi-
2010. ( in Chinese)
ty,
[8] 陈惠满,陈 2011. 19( 1) : 62 - 65.
颖,焦俊婷. 异形钢管混凝土柱截面承载力计算[J].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CHEN Huiman,CHEN Ying,JIAO Junting. Calculation of cross-section bearing capacity of shaped steel tube concrete column[J]. Journal of Xia-
19,( 1) : 62 - 65. ( in Chinese)
2011,
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9] 杜国锋,徐礼华,徐浩然,等. 钢管混凝土 T 形短柱轴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城市科学版,2008,
25( 3) : 188 - 191.
DU Guofeng,XU Lihua,WEN Fang,et al. Test study on behavior of T - shaped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short column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J]. Journal of HUST. ( Urban Science Edition) , 25,( 3) : 188 - 191. ( in Chinese)
2008,
[10] 湖南大学. 建筑结构试验[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1991. ( in Chinese)
Hunan University.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experimentation[M]. Be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11] GB101 - 96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1996. ( in Chinese)
GB101 - 96 Buildings Seismic Test Method Procedures[S]. Be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