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第 39 卷第 2 期 结 构 工 程 师 Vol. 39 ,No.

2
2023 年 4 月 Structural Engineers Apr. 2023

双偏压长扁柱偏心距放大系数的简化估计方法
马泽峰 1,* 许建立 2
(1.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11;2.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41)

摘 要 截面高宽比在 1~4 之间的柱定义为扁柱。扁柱截面两向尺寸差距越大,两主轴方向长细比相


应相差越大。当柱长度较长时,这种差距会导致不同的轴力作用效果,若同时考虑加载角度、轴力水平、
轴力偏心距、截面高厚比以及材料非线性本构关系的影响,扁柱的二阶效应问题将变得更为复杂。以单
偏压长柱考虑二阶效应的偏心距放大系数 η 理论为基础,借助 OPENSEES 有限元分析程序,对上述影响
因素进行大样本、变参数、多水平的拟合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据此定量统计、拟合各参数
对偏心距放大系数 η 的影响。得到的 η 拟合公式可作为双偏压长扁柱的设计依据。
关键词 扁柱,二阶效应,偏心距放大系数,OPENSEES

A Simplified Estimation Method of the Eccentricity Amplific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Long Flat Column Subject to Bi-directional
Eccentric Compression
MA Zefeng1,* XU Jianli2
(1.East China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Shanghai 200011,China;
2.Shangha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Co.,Ltd.,Shanghai 200041,China)

Abstract Due to the large difference of the cross-section dimensions in the two main axis direction,
slenderness ratios of the flat column(which cross-sectional aspect ratio between 1 and 4)are correspondingly
different. When the column height continues to increase,this gap will result in large difference in axial force
effects.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loading angles,axial force levels,eccentricity,cross-sectional
aspect ratios and the nonlinear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of the material,the problem of the second-order effect
of the flat column will become more complicated. Based on the eccentricity magnification coefficient η method
of the one-direction eccentric compression,a large amount the samples with variable parameters and multi-
levels was analyzed using OPENSEES,which was also calibrated with experiment result. Moreover,the above-
mentioned influencing factor was quantified in the η formula by statistics fitting analysis. The obtained η
formula can be used in the design of long flat columns subject to bidirectional eccentric compression.
Keywords flat column,second-order effect,eccentricity amplification coefficient,OPENSEES

柱的破坏形态分为材料破坏和失稳破坏。长细比
0 引 言 λ=0 的柱为理想短柱。当长细比 λ>0 时,柱在偏
心荷载作用下会产生侧向挠曲,轴力在附加挠曲
根据长细比的不同,钢筋混凝土柱可分为短 位移上产生附加弯矩,即二阶弯矩。所谓的二阶
柱、长柱和细长柱。根据破坏形式的不同,混凝土 效应即因荷载效应产生的变形效应[1]。在一般的

收稿日期:2021-09-06
*
联系作者:马泽峰(1979-),男,博士,主要从事结构抗震及加固改造研究。E-mail:zefeng_ma@arcplus.com.cn
Structural Engineers Vol. 39,No. 2 ·2 · Structural Analysis

设计情况下,当杆件挠曲产生的附加弯矩 M 2 = Nf 柱截面(柱截面高宽比在 1~4 之间),杆件受力后


与初始弯矩 M 0 = Ne 0 相比,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 挠曲变形就复杂得多。首先,杆件受双偏压作用
时候(一般认为小于 5%),柱截面在轴力 N 和弯矩 的挠曲方向与作用方向不同,当轴力作用方向与
M 组合作用下工作,极限承载力由材料的极限强 杆件强轴角度确定时,杆件的变形方向会更偏向
度和变形决定,极限状态明显反映出材料破坏特 弱轴方向,与强轴的角度会逐渐加大[3];其次,由
性,此种柱即为短柱。通常认为当 λ = l 0 /h ≤ 8 时, 于轴力产生的二阶弯矩方向不同于杆的挠曲方
短柱可不考虑二阶效应影响。当杆件挠曲的附加 向,则与初始弯矩叠加后的总弯矩既不与初始弯
挠度 f 与初始偏心距 e 0 相比不可忽略时,截面在 矩作用方向相同也不与挠曲方向相同,应为二者
叠加二阶弯矩后达到极限承载力,强度仍由材料 的矢量叠加,总弯矩的作用方向也会随加载的进
破坏决定,此种柱即为长柱。长柱必须考虑二阶 而且截面高厚比 SR 越大,
行逐渐向弱轴方向靠近,
效应,即侧向挠度使柱的极限承载力有不同程度 即截面越扁,杆件就会越偏向弱轴变形[4-7];最后,
的降低。一般认为 λ < 30 或 40 的柱为长柱。对于 杆件不同高度的挠度不同,轴力叠加的二阶效应
长细比很大的柱,当 λ > 30 或 40 时,截面的材料破 则不同位置的曲率方向也不同[8-10]。
的程度也不同,
坏发生于极限承载力之后,杆件呈现明显的失稳 独特的变形过程也增加了分析的难度,影响
破坏特性,这类柱为细长柱。各类柱的破坏特点 双偏压长扁柱的偏心距放大系数的因素除长细比
可由图 1 反映,N 0 为理想短柱破坏时的轴压力, λ 及偏心距 e 外,还应包括初始加载角度 β 0 及扁柱
N pn 为长柱材料破坏时的最大轴压力,N pl 为细长 截面的高厚比 SR。从定性分析可知,扁柱截面的
柱失稳破坏时的最大轴压力。 高厚比 SR 越大,柱中位置的变形角度与柱端初始
加荷角度的偏差会越大。这点可从研究杆系的材
料力学相关结论中得到。两端简支,全杆均匀受
弯且不考虑轴力的二阶效应时,初始加载角度 β 0
与杆中点挠曲变形角度 β ms 满足如下关系:
tanβ ms = tanβ 0 × SR2 (2)
可以看到 β ms 主要受 β 0 及 SR 的影响,若再同
时考虑不同强度混凝土以及钢筋的非线性本构特
征,更增加了非线性过程分析的复杂性。
图1 柱破坏形式示意图
Fig.1 Sketches of the column failure patterns 1.2 研究范围及求解思路
为方便实际应用,引入偏心距增大系数 η: 偏压杆件二阶效应的基本理论,即基于弹性
M M + M2 N (e 0 + f ) f 挠曲变形的修正方法,同时尽量减少影响放大系
η= = 0 = =1+ (1)
M0 M0 Ne 0 e0
数的因素数目,在进行求解前忽略一些相对次要
计算时用 η 来考虑二阶效应,这样就可以方
的、与截面属性相关的特征。本文只研究截面高
便地使用短柱截面的极限强度理论来计算长
厚比在 1~4 之间的扁柱截面;现阶段在实际工程
柱[2]。但此方法对细长柱并不适用。
中用于受力钢筋的多为三级钢,所以只考虑纵筋
为三级钢筋的本构关系;为避免截面配筋方式的
1 双偏压长扁柱受力特点及偏心距
多样性,假定截面纵筋沿边长均匀分布;长扁柱的
放大系数问题的求解思路 长细比 λ 范围为[10,30],即大多数截面的破坏状
态均以关键截面(杆件中点处截面)处的材料破坏
1.1 双偏压长扁柱的受力特点
为判别标准。
对于沿主轴受偏压作用或截面各向同性(圆 求解双偏压长扁柱偏心距放大系数的思路为:
形或正多边形)的杆件,当截面及材料属性一定 (1)以 OPENSEES 软件作为基本工具,综合
时,截面界限曲率确定,影响杆件侧向挠度的因素 考虑截面高厚比 SR、长细比 λ、偏心率 ζ、加载角度
主要是长细比及偏心率。但对各向刚度不同的扁 β 0 及混凝土强度 f ck 等的影响。以考虑二阶效应
·结构分析· ·3 · 结构工程师第 39 卷 第 2 期

的大变形非线性求解的结果(包括终值极限状态 中点 O 可以自由挠曲,考虑几何非线性属性,记录
的轴力水平 N,杆件中点处计算挠度 δ x、δ y 和曲率 加载全过程的轴力、变形等数据。模型极限状态
φ x、φ y,中点截面四角点位置混凝土和钢筋纤维的 应满足下述三个条件之一,即:受压侧边缘纤维混
应力 σ c、σ s 及应变 ε c、ε s)为基础,进行多影响因素 凝土压应变达到 ε cu;受拉侧边缘纤维钢筋拉应变
的统计回归分析。 达到 ε su;全程轴力峰值点达到 N max。后续公式的
(2)以矩形长扁柱双偏压挠曲试验结果为依 拟合回归均以各模型极限状态的结果为依据。
据,通过对比数值分析和实际试验得到的试件极
限状态的轴压力 N 及杆件中点的挠度 δ x、δ y,验证
OPENSEES 有限元分析的准确性及适用性,并以
试验结果为准调整有限元相关参数。
(3)考察各因素对杆件中点处挠曲变形角度
β m 的影响。通过多因素多水平的最优多项式拟
合,明确函数 β m = f 1 (SR,λ,ζ,β 0 ) 的表达形式,作为
偏心距放大系数 η 的拟合基础。
(4)在拟合中点变形角度的基础上,考察各
图2 偏心受压长扁柱数值模型示意图
因素对偏心距放大系数 η 的影响。采用与前述的
Fig.2 Computational model of the long flat column subject
有关单向偏压构件偏心率放大系数相同的近似方
to bi-directional eccentric compression
法,假定杆件中点截面的大、小偏压临界曲率,按
为实现计算模型的正规化,对不同截面高宽
弹性理论得到挠曲变形值,对挠曲计算值与临界
比 SR 的杆件按图 2(c)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11],模
挠 曲 值 的 比 值 进 行 拟 合 回 归 ,明 确 函 数 η =
型参数的选取均以无量纲后的截面为基础。相关
f 2 (SR,λ,ζ,β 0 ) 的表达公式。
影响参数定义如下:
上述杆件的挠曲角度 β m 及偏心距放大系数 η
长细比:
的统计分析中并未将截面纵筋配筋率作为考察因 L
素,并不是因为钢筋对拟合结果没有影响,而是考 λ= (3)
B
虑在进行截面的双偏压设计时,
配筋率是作为所求 无量纲模型加载偏心角:
未知量存在的,
且数值分析的结果也表明配筋率对 - e y /B
β 0 = arctan (4)
β m 及 η 的影响并不明显。在进行数值分析时已经考 e x /H
虑了配筋率这一影响因素,
最终得到的回归结果公 模型加载偏心距:
式可以看作是不同截面配筋率情况下的平均结果。 e= e 2x + e 2y (5)
椭圆偏心距:
2 基于OPENSEES的有限元数值分析 H 2 + α2 B 2
e=ζ (6)
1 + α2
2.1 数值模型规划 e y /B
α= (7)
e x /H
OPENSEES 的杆件数值模型如图 2(a)所示, 轴压比:
计算时约束两端点 A、B 的水平位移,并分别在杆 N
n= (8)
端设置刚性悬臂 AD 及 BE,轴力 N 施加在 D、E 点, BHf ck
悬臂的长度即为轴力加载的偏心距离 e,刚性悬 式(6)中的参数 ζ 为椭圆相对偏心率,经此处
臂与主轴夹角 β 0 即为初始加载偏心角,A、B 间长 理后的扁柱截面偏心轴力的作用位置按椭圆形式
度 L 为杆件计算长度。图 2(b)为杆端加载截面 变化。数值分析时考虑了 6 个因素的影响,各因
图,截面宽、高分别为 B、H,初始偏心距在主轴上 素的取值情况见表 1。
的投影分别为 e x 和 e y,由于轴力作用偏心在两主
2.2 基本假定
轴方向产生的初始弯矩为 M 0x 和 M 0y。
模型的轴力通过在 D、E 点施加位移实现,杆 分析模型基于如下基本假定:
Structural Engineers Vol. 39,No. 2 ·4 · Structural Analysis

表1 模型参数及取值 (7)纵筋极限拉应变取 0.01。


Table 1 Parameters and values of the specimen (8)纵筋沿截面周长均匀布置,计算时钢筋
影响因素 各因素取值水平 按截面边长均分,即
混凝土强度 f ck C30, C50, C80
A s1 /H = A s2 /B (10)
0.1%, 0.3%, 0.5%
详见图 4。
全截面纵筋配筋率 ρ s
初始偏心率 δ 0.1, 0.2, 0.4, 0.8
-
初始加载角度 β 0 0, 15, 30, 45, 60, 75, 90
长细比 λ 10, 20, 30
1(500×500), 2(354×708),
截面高宽比 SR
3(289×867), 4(250×1 000)
共 3 024 个模型(模型截面积均为 250 000 mm2)

(1)平截面假定:变形前后截面均保持平面。
(2)忽略剪切变形影响。 图4 截面均匀布筋示意图
(3)混凝土与钢筋充分粘结,无滑移。 Fig.4 Typical section rebar configuration

(4)忽略混凝土的徐变和收缩。 (9)保护层厚度均取 25 mm。


(5)忽略箍筋的约束效应。
(6)采用 OPENSEES 程序自带材料 Concrete 3 数值分析结果的试验对比验证
01 模拟混凝土,该材料不考虑混凝土的抗拉强
度,混凝土受压时从 0 点到峰值压应力 f ck 点之间 3.1 Luis Pallarés 的长扁柱双偏压试验
的本构关系按曲线变化,初始弹性刚度 E c 为
数值分析的准确性主要通过与 Luis Pallarés[13]
2f
E c = ck
ε c0
(9) 的一组共 56 个长扁柱双偏压试验数据结果对比验

从峰值压应力点到极限压应变点之间的本构 证。试验中采用相同截面的混凝土扁长柱,
截面尺

关系为一平直线段,如图 3(a)所示。混凝土的峰 寸均为 B ´ H = 100 mm ´ 200 mm,其配筋构造信息

值压应力 f ck、峰值压应变 ε c0 及极限压应变 ε cu 均按 详见图 5。试验影响参数制定原则与上节相同,其


试验参数详见表 2。
(GB 50010—2010)
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12]

中的相关规定取值,混凝土抗压强度取标准值。
采 用 Steel02 模 拟 钢 筋 ,该 材 料 的 原 型 是
Giuffré-Menegotto-Pinto 的等强应变强化模型,本
构关系如图 3(b)所示。钢筋均为三级钢,强度
f y = 400 N/mm 2,初始弹性模量 E s = 2 ´ 105 N/mm 2,
应变强化率(材料模型参数)取 0.01,即屈服后刚
度 E p = 0.01E s。
图5 Luis Pallarés 试验杆件的构造详图
Fig.5 Details of the specimens in Luis Pallarés experiment

表2 Luis Pallarés 试验参数及取值


Table 2 Details of specimens in Luis Pallarés article
影响因素 各因素取值水平
混凝土强度 f ck' /MPa 90~112(立方体抗压强度)
初始偏心率 ζ 0.1(ζ 1), 0.2(ζ 2), 0.4(ζ 3), 0.8(ζ 4)

- 0(α0),25.56(α0.5),45(α1),
初始加载角度 β 0/°
63.43(α2),90(α∞)

图3 模型材料本构关系图 长细比 λ 10(L=1), 20(L=2), 30(L=3)

Fig.3 Constitutive laws of the materials in the model 共 56 个模型(截面高厚比均为 SR = 2)


·结构分析· ·5 · 结构工程师第 39 卷 第 2 期

时的轴力及杆件中点处的挠度,详细的计算对比
3.2 数值模拟分析与长扁柱双偏压试验对比验证
结果见表 3,表中 f ck' 为试验测定的边长为 100 mm
数值运算时参数选取的适用性、边界条件的 的立方体试块的抗压强度,N test、x t 和 y t 为试验测
合理性以及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需通过与实际试验 定的轴力及挠度,N pre、x p 和 y p 为数值计算得到的
结果的对比得到。对比的项目主要包括极限状态 轴力及挠度。

表3 数值计算结果与 Luis Pallarés 试验结果对比


Table 3 Comparison table of model computation results and Luis Pallarés experiments

试件 L/m e x/mm e y/mm f ck' /MPa N test/kN x t/mm y t/mm N pre/kN x p/mm y p/mm

λ30_α0_ζ1 3 20.0 0.0 90.0 642 5.19 5.26 703 18.87 0.00
λ30_α0_ζ2 3 40.0 0.0 112.1 658 13.07 9.91 761 25.29 0.00
λ30_α0_ζ3 3 80.0 0.0 101.8 365 27.17 14.24 359 30.91 0.00
λ30_α0_ζ4 3 160.0 0.0 107.4 142 31.15 3.64 138 28.89 0.00
λ30_α0.5_ζ1 3 17.9 4.5 107.1 553 5.52 20.63 603 4.93 15.49
λ30_α0.5_ζ2 3 35.8 8.9 104.3 356 8.23 18.65 380 7.68 17.97
λ30_α0.5_ζ3 3 71.6 17.9 101.2 184 14.89 33.37 199 12.66 30.43
λ30_α0.5_ζ4 3 143.1 35.8 102.3 107 20.39 39.96 104 18.05 32.82
λ30_α1_ζ1 3 14.1 7.1 104.4 497 5.29 19.11 508 3.53 16.74
λ30_α1_ζ2 3 28.3 14.1 108.0 342 5.01 20.04 320 5.08 18.38
λ30_α1_ζ3 3 56.6 28.3 100.1 145 10.84 44.49 155 8.32 38.74
λ30_α1_ζ4 3 126.5 56.6 100.1 91 12.63 42.07 82 13.47 49.30
λ30_α2_ζ1 3 8.9 8.9 100.3 457 2.63 20.4 455 2.07 17.00
λ30_α2_ζ2 3 17.9 17.9 107.6 226 2.19 20.52 275 2.84 18.78
λ30_α2_ζ3 3 35.8 35.8 107.5 126 6.57 52.6 139 4.80 44.44
λ30_α2_ζ4 3 71.6 71.6 107.4 71 6.99 54.61 77 6.61 52.16
λ30_α∞_ζ1 3 0.0 10.0 96.6 430 0.00 19.52 422 0.00 16.10
λ30_α∞_ζ2 3 0.0 20.0 96.8 267 0.00 20.72 234 0.00 20.35
λ30_α∞_ζ3 3 0.0 40.0 106.0 132 0.00 49.44 130 0.00 47.47
λ30_α∞_ζ4 3 0.0 80.0 109.8 77 0.00 47.01 74 0.00 51.02
λ20_α0_ζ1 2 20.0 0.0 105.0 1 213 10.23 9.81 1 178 8.25 0.00
λ20_α0_ζ2 2 40.0 0.0 107.0 1 176 9.97 0.16 1 098 10.77 0.00
λ20_α0_ζ3 2 80.0 0.0 105.8 540 16.22 3.32 485 16.67 0.00
λ20_α0_ζ4 2 160.0 0.0 103.8 172 25.31 1.96 158 16.14 0.00
λ20_α0.5_ζ1 2 17.9 4.5 105.8 1 088 6.31 12.46 929 4.13 10.60
λ20_α0.5_ζ2 2 35.8 8.9 101.0 736 7.73 11.93 620 6.37 13.10
λ20_α0.5_ζ3 2 71.6 17.9 100.0 363 10.04 18.19 323 8.88 15.71
λ20_α0.5_ζ4 2 143.1 35.8 101.0 151 16.13 23.74 142 13.19 21.40
λ20_α1_ζ1 2 14.1 7.1 100.6 1 020 5.47 17.22 917 3.07 12.74
λ20_α1_ζ2 2 28.3 14.1 101.6 604 6.83 18.95 545 4.74 15.64
λ20_α1_ζ3 2 56.6 28.3 107.0 284 6.54 26.29 275 6.03 19.77
λ20_α1_ζ4 2 126.5 56.6 101.0 128 10.83 33.46 116 10.22 30.34
λ20_α2_ζ1 2 8.9 8.9 104.2 879 2.98 19.16 803 1.88 13.56
λ20_α2_ζ2 2 17.9 17.9 104.8 442 2.08 16.31 504 2.78 16.69
λ20_α2_ζ3 2 35.8 35.8 109.0 244 3.61 28.8 243 3.60 23.27
λ20_α2_ζ4 2 71.6 71.6 102.5 111 4.16 31.89 107 4.46 27.98
λ20_α∞_ζ1 2 0.0 10.0 112.1 913 0.00 17.65 831 0.00 14.11
Structural Engineers Vol. 39,No. 2 ·6 · Structural Analysis
续表

试件 L/m e x/mm e y/mm f ck' /MPa N test/kN x t/mm y t/mm N pre/kN x p/mm y p/mm

λ20_α∞_ζ2 2 0.0 20.0 109.1 439 0.00 21.15 490 0.00 16.62
λ20_α∞_ζ3 2 0.0 40.0 106.7 216 0.00 28.45 230 0.00 25.97
λ20_α∞_ζ4 2 0.0 80.0 99.4 106 0.00 31.09 100 0.00 25.54
λ10_α0_ζ1 1 20.0 0.0 101.8 1 365 2.75 0.63 1 235 2.04 0.00
λ10_α0_ζ2 1 40.0 0.0 101.8 1 150 0.96 0.21 957 2.62 0.00
λ10_α0_ζ3 1 80.0 0.0 96.2 641 3.9 0.04 552 4.05 0.00
λ10_α0_ζ4 1 160.0 0.0 96.2 166 4.78 0.48 182 9.96 0.00
λ10_α0.5_ζ2 1 35.8 8.9 102.4 924 1.53 1.95 847 1.85 2.53
λ10_α0.5_ζ3 1 71.6 17.9 100.1 474 2.12 6.56 444 2.59 3.51
λ10_α0.5_ζ4 1 143.1 35.8 100.1 175 3.57 5.59 178 3.81 4.83
λ10_α1_ζ2 1 28.3 14.1 102.4 925 1.38 2.66 802 1.45 3.51
λ10_α1_ζ3 1 56.6 28.3 101.2 398 1.71 5.24 412 2.02 4.88
λ10_α1_ζ4 1 126.5 56.6 101.2 166 3.45 7.92 152 3.02 7.03
λ10_α2_ζ2 1 17.9 17.9 98.3 900 0.65 3.55 768 1.01 4.34
λ10_α2_ζ3 1 35.8 35.8 100.0 437 1.32 6.97 396 1.42 6.47
λ10_α2_ζ4 1 71.6 71.6 100.0 142 1.62 10.39 149 1.85 9.74
λ10_α∞_ζ2 1 0.0 20.0 98.3 923 0.00 7.31 796 0.00 5.84
λ10_α∞_ζ3 1 0.0 40.0 104.7 468 0.00 12.52 422 0.00 8.57
λ10_α∞_ζ4 1 0.0 80.0 104.7 135 0.00 10.33 138 0.00 9.63

从表 3 的数据可以得到:①轴力计算值相对
偏差根据式(11)定义计算得到最大值 s N,max=0.16,
最 小 值 s Nmin=-0.21,均 值 s N,ave=0.026,方 差 σ s,N=
0.008,说明数值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找到杆件的
轴力峰值,反映杆件的极限状态;②计算杆中点挠
度与试验值对比良好,说明数值模拟判断的变形
状态符合实际情况,计算结果可信;③对于较大长
细比(λ = 30)且偏压作用点位于强轴上(α0)的一
组数据,数值分析没能找到杆中点沿弱轴方向的
挠曲,是由于为保证数值分析的收敛性,在杆端附 图6 杆件中点轴力与挠度对比图(λ = 30,β = 25.56o)
Fig.6 The whole curves of axial force vs the column middle
加的刚性悬臂对杆件弱轴施加了一定的约束而造
point deflection
成的,这种情况随长细比的减小或偏压角度的增
大而变得不明显[14]。
N test - N pre
sN = (11)
N test
以长细比 λ = 30,加载角度 β 0 = 25.56°,偏心率
ζ 1~4 = 0.1~0.8 的一组数据为例,对比杆件加载与变
形的全过程,详见图 6、图 7。
从图中可以看到,数值模拟的加载过程与试
验结果有较高的吻合度,随偏心率的减小杆中点
变形更偏向弱轴且挠曲程度更小,其趋势和程度
与前述定性分析的结论相符,说明数值分析能较 图7 杆件中点两向挠度对比图(λ = 30,β = 25.56o)
好地模拟双偏压长扁柱的受力过程,计算结果可 Fig.7 The whole curves of the column middle point
作为后续角度及偏压放大系数统计的依据。 deflection in the two orthogonal directions
·结构分析· ·7 · 结构工程师第 39 卷 第 2 期

表4 式 15 的最优系数取值表

4 杆中点变形角度 β m 的最优拟合 Table 4 Optimal values of the parameters in formula 15


系数 取值 系数 取值
p1 0.017 5 p7 1.911
根据式(4),数值计算时模型杆端初始加载角
p2 -0.011 3 p8 -0.023

( )
度 β0 为
p3 -0.010 5 p9 -1.086
-
tan β 0 p4 0.011 7 p10 0.376
β 0 = arctan (12)
SR p5 1.482 0 p11 -0.041 7
参考式(2),按弹性理论不考虑二阶效应时杆 p6 -0.485 0 p12 0.000 546

中点的挠曲变形角度 β ms 应为
-
β ms = arctan(tan β 0 × SR) (13)
数值分析得到的杆中点的计算挠曲变形角度
β m 与 β ms 之间的差值为 Dβ m,则有:
β m = β ms + Dβ m (14)
因 β ms 可根据已知加载条件求得,要求 β m 实
际就是求 Dβ m。对 Dβ m 拟合思路如下:首先,通过
数值分析结果,在限定其他影响因素情况下寻找
Dβ m 与 某 一 影 响 参 数 的 变 化 规 律 ,即 找 到 Dβ m =
- -
F 1 ( β 0 ) | λ,SR,ζ , Dβ m = F 2 (ζ ) | λ,SR,β 0 , Dβ m =
- -
F 3 (SR) | λ,ζ,β 0 ,Dβ m = F 4 (λ) | SR,ζ,β 0 的 函 数 形
式 ,能 采 取 这 种 拟 合 方 式 的 前 提 是 假 定 各 影 响
因素互不相关,当某些参数间存在一定关联性,
Dβ m 与单一影响因素的函数关系较为复杂时,可
借助数据拟合程序 1stOpt ,在不指定初值的情况
下进行两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的函数拟合;
然后,将 Dβ m 的拟合函数表示成多个表达式连乘
的形式,即 Dβ m = F 1 × F 2 ,指定未知系数;最后,
再次借助 1stOpt 进行确定表达式形式的多参数
最 优 拟 合 ,明 确 表 达 式 中 各 参 数 的 具 体 最 优 数
值,从而得到 Dβ m 的拟合函数。
按上述思路得到 Dβ m 的最优拟合公式为
Dβ m = ( p 1 + p 2 × ζ )´( p 3 + p 4 × λ)´
- -2
p 5 + p 6 ´ SR + p 7 ´ β 0 + p 8 ´ β 0 (15)
-
1 + p 9 ´ SR + p 10 ´ SR + p 11 ´ SR + p 12 ´ β 0
2 3

p 1 ~ p 12 的 取 值 详 见 表 4。 拟 合 的 角 度 差 值
Dβ m 的绝对偏差可以控制在 8°以内,绝对偏差在
4°以内的数据在 90% 以上。考虑到 Dβ m 为四个影
图8 角度差 Dβ m 多因素拟合情况对比图
响因素的函数拟合,式(15)的拟合效果良好,图 8
Fig.8 Fitted results of angle difference Dβ m with multi-factor
为式(15)与计算结果数据的拟合情况示例。
载条件下杆件中点的挠曲变形角度 β m。偏心距
5 双偏压长扁柱偏心距放大系数 η
放大系数 η 的求解仍以上节论述的杆件弹性挠曲
的最优拟合
理 论 为 基 础 ,即 通 过 对 临 界 状 态 的 挠 度 修 正 按
5.1 拟合思路
式(16)求得。不同的是此时的截面高度 h 0 应以
经第 4 节的挠曲方向拟合,可以得到任意加 挠曲变形角度为 β m 的等效截面高度 h 0 eq 替代,如
Structural Engineers Vol. 39,No. 2 ·8 · Structural Analysis

图 9 和式(17)所示。 l 02 ε cu + ε y l 02
fJ = ϕc = (16)
π2 h 0 π2
h 0 eq = H × cos β m + B × sin β m (17)
数值计算得到的杆中点的挠度为 f m,则此时
的偏心距放大系数 η 为
f fm
η= m =
fJ ε cu + ε y l 02 (18)
h 0 eq π 2
-
显然,η 仍是 ζ、λ、SR 及 β 0 的函数,求偏心距放
-
大 系 数 也 即 找 到 η = G 1 (ζ ) | λ,SR,β 0, η =
- -
图9 等效截面高度示意图 G 2 (λ) | SR,ζ,β 0, η = G 3 (SR) | λ,ζ,β 0, η=
-
Fig.9 Sketch of the section equivalent height G 4 ( β 0 ) | λ,SR,ζ 的函数形式,求解的思路及方法
同上节所述。
η 的最优拟合公式表示为
ì ( p 1 + p 2 × ζ )´(1 + p 6 × λ)´
ï - -2
ï p 7 + p 8 ´ SR + p 9 ´ SR2 + p 10 ´ β 0 + p 11 ´ β0 ζ ≤ 0.4
ï -
ï 1 + p 12 ´ SR + p 13 ´ β 0
η= í (19)
ïï ( p 3 + p 4 × ζ + p 5 × ζ )´(1 + p 6 × λ)´
2

ïï -
p 7 + p 8 ´ SR + p 9 ´ SR2 + p 10 ´ β 0 + p 11 ´
-2
β0 ζ > 0.4
ïï
ï -
î 1 + p 12 ´ SR + p 13 ´ β 0
利用 1stOpt 程序按式(19)形式对 η 的数值进
行最优拟合,得到 p 1~p 13 的取值,详见表 5。
表5 式 19 的最优系数取值表
Table 5 Optimal values of the parameters in formula 19
取值 取值
系数 系数
ζ≤0.4 ζ>0.4 ζ≤0.4 ζ>0.4
p1 1.588 - p8 0.280 0 0.078 9
p2 1.467 - p9 -0.036 0 -0.022 3
p3 - 0.270 p10 0.088 4 0.047 0
p4 - 2.939 p11 -0.000 38 -0.000 165
p5 - -2.628 p12 0.028 2 -0.113 0
p6 -0.010 4 -0.010 7 p13 0.043 1 0.053 5
p7 1.111 0.474

按式(19)及表 5 确定的角度差拟合公式的拟
合效果可见图 10。

5.2 混凝土强度调整系数

前述 5.1 节偏心距放大系数 η 的拟合结果是


基于混凝土强度为 C30 的数值计算结果的。若考
虑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拟合结果需要引入修正系
数 k c,按式(20)和表 6 进行修正,中间强度取线性 图 10 偏心距放大系数 η 多因素拟合情况对比图
插值。 k c 取值的依据是对混凝土强度为 C50 和 Fig.10 Multi-factor fitted results of eccentricity
C80 的两组数据重复 5.1 节的拟合步骤,找到拟合 amplification coefficient η
·结构分析· ·9 · 结构工程师第 39 卷 第 2 期

值与前述拟合结果比值的平均值。从表 6 可以看 性相差较大的客观情况,定性地分析了其在双偏


k c 在混凝土强度小于 C50 时差距不大,
到, 而在 C50 压作用时的变形特点及复杂受力过程。并利用
以上数值增长较快,
分析是规范中规定的混凝土极 OPENSEES 有限元程序,对其进行了变参数、多水
限压应变的数值在 C50 以上逐渐减小造成的。 平的大样本数值计算,经过同已有试验结果对比
ηc = kc η (20) 验证后,对数值结果进行了最优化拟合分析,得到
表6 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 k c 取值表 了关于扁柱在双偏压作用下柱中变形角度 β m 和
Table 6 Optimal value of concrete strength factor k c 对应的偏心距放大系数 η 的拟合公式,通过与文
混凝土强度 C30 C50 C80 献提出公式的比较,进一步验证了所得拟合公式
k c 取值 1.00 1.03 1.13 的准确性。经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双偏压扁柱受力过程中轴力的二阶效应
6 拟合精度验证 弯矩与初始弯矩不同向是造成其受力过程复杂的
主要原因。
在第 4 节中已对数值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给予 (2)扁柱双偏压受力时,其柱中点的变形方
验证,现通过文献对比对上述拟合公式的效果进 向和偏心距放大系数受截面高宽比、长细比、偏心
- 率、初始加载角度及混凝土强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行验证。取 SR = 2 β 0 = 90°(退化为弱轴偏压杆
件)时的曲线与 J.L.Bonet [15]
的拟合公式曲线进行 (3)按本文提出的拟合公式可以较为准确地
对比,详见图 11。图中实线为本文拟合值,虚线 得到双偏压扁柱的偏心距放大系数,可用于工程
为 J. L. Bonet 所提公式的拟合值 [16-17]
。 设计。
由图可以看到:式(19)与 J. L. Bonet 的拟合曲 (4)在选用合理的材料本构模型和边界约束
线对比良好;在小偏压区段(ζ ≤ 0.4),式(19)拟合 条件的情况下,利用 OPENSEES 程序建立的扁柱
数值偏小,考虑 J. L. Bonet 在此区段取得是最大包 模型能较为准确地模拟构件实际受力-变形
络值,这种结果也较为合理;在大偏压阶段(ζ > 过程。
0.5),拟合数值相对偏大,但差距较小。由此可 (5)用于工程设计时的大致思路如下:根据
见,按式(19)及表 5 计算的双偏压杆件的偏心距 已 有 条 件 按 式(3)— 式(8)进 行 归 一 化 操 作 ;按
放大系数基本合理,能满足精度要求 [18-19]
。 式(2)、式(13)—式(15)拟合柱中点变形角度;按
式(19)拟合偏心距放大系数并按式(20)进行混凝
土强度修正;根据拟合的偏心距放大系数推出柱
中控制截面极限状态时的受力水平,进而可按文
献[20]进行截面配筋设计。

参 考 文 献
[ 1 ] 李明顺 .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构造[M]. 北京:中
国建筑科学研究院,1985.
Li Mingshu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M]. Beijing:China Academy of

图 11 弱轴偏压杆偏心距放大系数拟合效果对比曲线 Building Research,1985.(in Chinese)

Fig.11 Multi-factor fitted results of eccentricity [ 2 ] 易伟建 . 混凝土结构试验与理论研究[M]. 北京:科


amplification coefficient in the weak-axis direction 学出版社,2012.
Yi Weijian.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y on
concrete structure [M]. Beijing: The Science
7 结 论 Publishing Company,2012.(in Chinese)
[ 3 ] 商兴艳,余江滔,马泽峰 . 地震力作用角度对短肢剪
本文在已有的考虑二阶效应的偏心距放大系 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J]. 结构工程师,2013,29(2):
数 η 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扁柱两主轴方向截面特 75-80.
Structural Engineers Vol. 39,No. 2 ·10 · Structural Analysis

Shang Xingyan,Yu Jiangtao,Ma Zefeng.The influence behavior of high strength RC slender columns
of loading angle on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RC subjected to biaxial bending [J]. Engineering
short-leg shear walls[J].Structure Engineers,2013,29 Structures,2009,2009(31):487-497.
(2):75-80.(in Chinese)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混凝土结构设
[ 4 ] Shin S W,Bahn B Y,Yoo S H. Effect of concrete 计规范:GB 50010—2010[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strength on biaxial bending moment[J]. Magazine of 出版社,2010.
Concrete Research,2006,58(2):79-91.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 5 ] Shuenn-Yih Chang.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reinforce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de for design of
concrete bridge columns under axial load plus biaxial concrete structures:GB 50010—2010[S]. Beijing:
bending[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2010, Building Industry Press of China,2010.(in Chinese)
2010(136):12-25. [13] Luis Pallarés, J L Bonet, P F Miguel, et al.
[ 6 ] Rodrigues H,Romo X,Andrade-Campos A,et al.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high strength concrete
Simplified hysteretic model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slender columns subjected to compression and biaxial
the biaxial bending response of RC columns[J]. bending forces[J].Engineering Structures,2008,2008
Engineering Structures,2012,2012(44):146-158. (30):1879-1894.
[ 7 ] Hong H P. Strength of slender reinforced concrete [14] Leite L,Bonet J L,Pallarés L,et al. Behavior of RC
columns under biaxial bending [J]. Journal of slender columns under unequal eccentricities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2001,2001(127):758-762: skew angle loads at the ends [J]. Engineering
[ 8 ] 王丹,黄承逵,刘明,等 . 异形柱双偏压构件正截面 Structures,2012,2012(20):254-266.
承 载 力 试 验 及 设 计 方 法 研 究[J]. 建 筑 结 构 学 报 , [15] Bonet J L,Romero M L,Fernandez M A,et al. Design
2001,22(5):37-42. method for slender columns subjected to biaxial
Wang Dan, Huang Chengkui, Liu Ming, et al. bending based on second-order eccentricity [J].
Experimental study on normal section bearing capacity 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2007,59(1):3-19.
and design method of double eccentric compression [16] J L Bonet,P F Miguel,M A Fernandez,et al. Biaxial
members with special-shaped columns[J]. Journal of bending moment magnifier method [J]. Engineering
Building Structures,2001,22(5):37-42.(in Chinese) Structures,2004,2004(26):2007-2019.
[ 9 ] 赵建昌,林拥军,崔振和 . 十形截面双偏压柱正截面 [17] Bonet J L,Romero M L,Miguel P F. Effective flexural
强度的近似相关方程[J]. 兰州铁道学院学报(自然 stiffness of slender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under
科学版),2000,19(1):10-12. axial forces and biaxial bending [J]. Engineering
Zhao Jianchang, Lin Yongjun, Cui Zhenhe. Structures,2011,2011(33):881-893.
Approximate correlation equation of normal section [18] Hyo-Gyoung Kwak,Ji-Hyun Kwak.An improved design
strength of double biased columns with cross section formula for a biaxially loaded slender RC column[J].
[J]. Journal of Lanzhou Railway University (Natural Engineering Structures,2010,2010(32):226-237.
Science Edition),2000,19(1):10-12.(in Chinese) [19] Jin-Keun Kim,Sang-Soon Lee. Behavior of reinforced
[10] 田秀梅,史玉廷 . 异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柱双向偏心 concrete columns subjected to axial force and biaxial
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简便方法[J]. 河北工业大 bending[J].Engineering Structures,2000,2000(23):
学学报,2002,31(3):110-113. 1518-1528.
Tian Xiumei, Shi Yuting. A simple method for [20] 马泽峰,陆洲导,许建立,等 . 均匀布筋的双偏压矩
calculating the normal section bearing capacity of 形柱简化设计[J]. 结构工程师,2014,30(5):21-28.
biaxial eccentric compression members of special- Ma Zefeng,Lu Zhoudao,Xu Jianli,et al. A simplified
shaped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J]. Journal of design method for uniformly-reinforced rectangular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2,31(3):110- columns subjected to axial and biaxial bending forces
113.(in Chinese) [J]. Structure Engineers,2014,30(5):21-28.(in
[11] Luis Pallarés,José L Bonet Senach,Pedro F Miguel Chinese)
Sosa,et al. The influence of the weak axis on the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