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

50m 预应力 T 型边梁的张拉侧弯控制

广州市第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过得硬 QC 小组

一、工程概况
广州市南部快
速路北起海珠区仑
头立交,南至番禺区

M
龙穴岛,SD1 标是我

CO
司施工范围。其中跨
越石榴岗河约 250m

G.
的桥段采用的是长
度为 50m 大型预应力 ON
简支 T 梁,50m 基本
UL
上是经济跨距的极
限,这种梁长细比 仑头
ZH

大,高度大,其制作
吊装是整个 SD1 标工
W.

程质量和进度控制
的关键。
WW

本标段需制作 T
梁 70 片,其中中梁

50 片,边梁 20 片,
全部采用后张法施

工工艺。边梁的特点 石榴岗河
是:侧向刚度小、结

构不对称、且重心偏
离轴线距离较大。由
于施工过程影响边
梁成品侧弯的因素 土华
较多,因此大型 T 型
边梁侧弯的控制是 绘图:李梁锋
本次制梁工作的技
术难点。 用该型号 T 梁的桥段

1
二、小组概况及活动计划
1、 小组概况:
“过得硬”QC 小组成于 1995 年 10 月。曾针对施工现场存在的各种问题,多次开展 QC
活动,属于现场攻关型小组。本小组于 2001~2003 年度获建设部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
并获得 2003 年度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
小组成员简介
小组名称 过得硬 QC 小组 小组类型 现场型
小组成立时间 1995.1.5 注册编号 95-105
课题名称 50m 预应力 T 型边梁的张拉侧弯控制
本次活动时间 2003.11.1--2004.3.15

M
序号 姓 名 学历 职称 职务 组内分工 QC 培训情况

CO
1 杜 莘 本科 工程师 项目经理 活动总策划 80

G.
2 李梁锋 本科 助工 技术员 调研、分析、发布 56
3 任 克 本科 高工 项目总工 调研、分析 64
4 简健泰 本科 助工 ON
技术负责 调研、分析、实施 60
5 朱晓斌 大专 助工 质检员 调研、实施 56
UL
6 苏智权 中专 助工 测量主管 实施 30
7 何景初 中专 助工 施工员 实施 30
ZH

8 孔燕明 中专 助工 施工主管 实施 30
制表人:李梁锋 日期:2003.11.1
W.

小组共有 8 名成员,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运用 TQC 理论,对跨越石榴岗河的 50m 大型


WW

预应力简支 T 梁边梁的张拉侧弯进行控制。通过在施工中开展 QC 活动,利用 PDCA 循环,


确保在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顺利完成预制任务。

2、小组活动日程进度表
2003年 2003年 2004年 2004年 2004年

11月 12月 1月 2月 3月

选题

现状

调查
设定
目标
分析
原因
制作
对策
实施
对策
检查
效果
活动
总结

图例: 计划 实际

制表人:李梁锋 日期:2003.11.1

2
M
CO
G.
ON
UL
50mT 型边梁预应力束布置及施工情况
制图人:李梁锋 日期:2003.11.7
ZH

三、选题理由
W.

1、T 型边梁的侧弯过大,对桥的外边
线线形影响较大,将直接影响桥面系统的施
WW

工能否够顺利进行,影响桥的外观质量。
2、T 梁的长细比较大,侧向稳定性也

相对较差,尤其对结构形式不对称的边梁。
张拉时侧弯的控制难度较大。

3、对结构形式不对称的大型预应力 T
型边梁张拉侧弯进行控制在我司制梁史上

是首次遇到,缺乏相应的施工经验。

四、现状调查
在接手课题初期,小组成员经过调
查分析,认为影响大型预应力 T 型边梁张拉
的侧弯难点主要有三点:
1、设计 T 梁长细比大,腹板薄,侧向
刚度较小。考虑到施工方便,边梁外侧翼板
混凝土后浇、这样截面刚度的不对称性就相
应增大,使得侧弯的控制难度大大提高; 采取对策前 T 梁的侧弯值个别超过 5cm
3
2、T 梁梁腹高而窄,钢筋骨架和钢绞线的定位难以准确;
3、我司对 50m 预应力 T 梁的制作经验不足。
基于经验方面的欠缺,项目部制作了 5 片试验梁。其中的两片梁按照原施工方案要
求取消了外侧翼板,按照“一次张拉完成,直接进行超张拉”的张拉方法进行张拉后,侧
弯值普遍偏大,这样不仅会影响吊装,而且给桥面防撞墙的施工也带来较大的困难。后
三片梁我们在张拉前补做了翼板,侧弯值有所降低,但仍然偏大,需对预埋钢筋位置
调整后才能顺利进行防撞墙钢筋的焊接,来保证桥梁的线型的平、顺。试验梁制作的具
体数据统计如下:

试验梁张拉数据统计表

M
编号 是否边梁 分级张拉 外侧翼板 最大侧弯(cm)

CO
1 是 否 无 5.2

G.
2 是 否 无 6.1
3 是 否 有 4.8
4 是 是 ON 有 2.2
5 是 是 有 1.8
UL
制表人:苏智权 日期:2003.11.7
ZH

为确定影响张拉侧弯值的主要因素,我们召集全体组员并邀请了有关方面的专家召
开研讨会,运用“头脑风暴法”,初步确定影响预应力梁侧弯的主要因素后,结合已有试
W.

验梁数据,通过查阅以往相关工程的施工资料、参观兄弟工程的施工现场,收集现场施
WW

工资料等方式,对三个工程共 124 片 T 型边梁侧弯值进行统计,合格片数为 115,优良的


片数为 81,优良率仅为 65.3%,针对不合格的预应力梁的相关因素我们进行统计核实论

证,绘制现状调查表。
频数
序号 项目 频率% 累计频率%

(单位:次)
T梁各向侧向抗弯刚度
1 37 42.5 42.5

不对称
张拉过程侧弯控制手
2 34 39.0 81.5
段不完善
3 钢绞线定位精确低 8 9.2 90.7
4 T梁头张拉局压区缺陷 4 4.6 95.3
5 T梁台座的缺陷 2 2.3 97.6

6 预制梁重心偏移 2 2.3 100

合计 N=87
制表人:朱晓斌 日期:2003.11.21

4
根据现状调查表绘制影响大型 T 梁张拉施工侧弯控制问题的排列图。

M
CO
G.
ON 钢绞线不能精确定位
T型边梁侧向抗弯 张拉过程侧弯控制手段不完善
UL
T梁头张拉局压区缺陷 T梁台座的自身 预制梁重心偏移

制图人:朱晓斌 日期:2003.11.21
ZH
W.

根据排列图,按照“二八”原则得出影响侧弯质量的主要问题是 T 梁侧向抗弯能力不
对称和张拉过程侧弯控制手段不完善,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即能控制好大型 T 梁的侧
WW

弯值。

五、目标设定
(一)目标值

1、T 梁边梁在张拉完成后侧弯值达标率(小于 3cm)达 100%;


2、T 梁成品侧弯值控制优良率(2cm 以内)达 90%。

(二)目标设定依据
1、项目部对侧弯的控制质量下达了 100%的达标命令,包括公司领导、业主和监理在
内各级领导对小组开展活动给予高度的重视,并承诺提供必要的活动资源。
2、通过试验梁的制作和对兄弟单位工程进行参观考察,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控制 T
型边梁侧弯值的一些经验。根据调查统计,按降低 80%的 T 型边梁的侧弯值至优良以内,
T 梁的侧弯控制优良率可以达到:
〔124-43×(1-80%)〕/124=93.06%
所以 T 梁成品侧弯值控制优良率达 90%的目标是完全可行的。
3、问题的存在是客观现实的,克服困难的基础也是客观存在,关键是要我们小组发
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努力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完成预定目标。

5
六、原因分析
1、根据现状调查结果,我们小组运用关联图法进行原因分析:

T 梁钢筋骨架刚度较差 梁设计本身
结构不对称
与模板之间不固定
封模浇筑过程对 侧翼板在张拉
人员培训不到位 骨架的扰动较大 后才制作

T 型边梁 T梁抗侧刚度受
操作人员 到人为削弱
经验不足
侧向抗弯 桥面边线弧线调整
操作人员
刚度不对 要求 T 梁翼板后浇

M
开机不同步
波纹管的定

CO
油泵不同步 位偏差大

张拉不同步
张拉过程侧弯

G.
工序质量检测

材料品质的影
控制手段不完善 手段不完善
材料送检
工作不及时 响难以预计 ON 定位效果
难以检查
既有的张拉操
UL
作指导不适用 定位工具及方案
波纹管、钢绞线各
批次的品质不一 张拉程序无针对习性 不符合要求
储存方式
ZH

不恰当
W.

制图人:任 克 日期:2003.11.25
WW

七、要因确认
根据以上的关联图,小组成员采用现场核实,测量对照,检测等方法对所有末端因

素进行逐项确认,最后找出影响 T 梁张拉侧弯的主要原因。

要 因 确 认 计 划 表

完成
序号 末端因素 确认内容 确认方法 标准 确认人
日期
T 梁钢筋骨架刚度较差 客观刚度差对定位 振动测试 定位点扰动误差 孔燕明 12.1 前
1 且与模板之间不固定 的影响程度 小于 5mm

人员培训不到位 全体操作人员的 1、查看培训记录 培训率 100% 李梁锋 12.3 前


2 培训情况 2、现场技能测试

油泵不同步 测 试 油 泵 的 同 步 时 用同步校正器进行 时间差小于 1/10 孔燕明 12.3 前


3 间差 实测校正 秒 何景初

材料送检工作不及时 确定送检人员 查看人事计划 确认有此人事安 朱晓彬 12.1 前


4 有专人负责 排

6
完成
序号 末端因素 确认内容 确认方法 标准 确认人
日期
储存方式不恰当 搭 设 中 储 存 库 是 否 对照规范要求 符合于规范的通 苏智权 12.2 前
5 符合储放要求 风、干燥要求

张拉程序无针对性 不 同 的 张 拉 应 力 施 查看现状调查数据 对侧弯的控制有 任 克 12.1 前


加方式对侧弯的影 无明显影响
6

定位工具陈旧,定位方 既有的方案、工具的 对成品定位点偏差 定位偏差超标概 苏智权 12.3 前


案 落 后 无 法 达 到 精 度 精度情况 进行实测实量 率<5%
7
要求

M
桥 面 边 线 弧 线 调 整 要 取 消 翼 板 对 侧 弯 的 查看现状调查数据 对侧弯的控制有 简健泰 12.3 前

CO
8 求 T 梁翼板后浇 影响 无明显影响

梁设计本身 预 制 横 隔 部 分 对 侧 查看现状调查数据 对侧弯的控制有 任 克 12.3 前

G.
9 结构不对称 弯控制的影响 无明显影响

确认一:T 梁钢筋骨架刚度较差且与模板之间不固定
ON 制表人:杜 莘 日期:2003.11.27
UL
钢筋骨架刚度直接影响固定其上的波纹管钢铰线的定位。经调查,箍筋的相对位置
有纵向主筋保证,横向有砼定位块保证,砼浇捣的影响不大,在放样精度保证的前提下,
ZH

各点的横向偏差可以保证在 5mm 以内。


故骨架刚度较差、与模板之间不固定不是主要原因。
W.

确认二:人员培训不到位
由于施工经验缺乏的情况普遍存在,有一部分操作人员是新手,以前从没接触过张
WW

拉,还有相当一部分操作人员没有掌握要领,把施工现场当作是上岗培训基地,很大程
度上影响了施工的正常进行。

操作工架构调查表
有小型预制梁制作 有大型梁制作经 接受过大型预制

调查人数 新招进人员
经验 验 梁制作培训

26 8 14 2 2
制表人:李梁锋 制表日期:2003.12.2
故人员培训不到位是主要原因。
确认三:油泵不同步
由于采用的是同型号的产品,而且有同步开关的保证,经过试验表明,同步时差可
以保证在 1/10 秒内,根据经验,这个时差对张拉效果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
因此油泵不同步不是主要原因。
确认四:材料送检工作不及时
经查看项目部的人事安排表,本部将定专人进行材料送检工作,这样可以保证在制
梁工作大规模展开后,不会因材料送检不及时而拖延施工进度。
所以材料送检问题不是主要原因。
7
确认五:材料储备方式不恰当
为配合制梁工作的大规模展开,材料堆放仓库正在搭设当中,储存条件也将满足规
范要求,这一点是可以保证的。
故材料储备方式不是主要原因。
确认六:张拉程序无针对性
在制作试验梁过程和参观兄弟单位工地后,通过数据对比,不同的张拉工艺对侧弯
的影响明显,具体数据可查看现状分析调查表。
故张拉程序无针对性是主要原因。
确认七:定位工具陈旧,定位方案落后,无法达到精度要求
现行的定位方案、定位工具只适应梁长细比较小的预制梁,已不适应本工程的要求。

M
我们对部分梁骨架定位完成的点进行了抽检,结果出现了大量超标点,这些点的三维方

CO
位的偏差会对预应力钢绞线的精确定位产生较大的影响。
定 位 效 果 抽 检

G.
检测时间:2003.11.29
梁编号
检查点数
1#
12
2#
12
ON 3#
12
4#
12
5#
12
UL
超标点数 2 3 5 4 3
制表人:苏智权 制表日期:2003.12.2
ZH

故定位工具陈旧,定位方案落后,无法达到精度要求是主要原因。
确认八:桥面边线弧线调整要求 T 梁翼板后浇
W.

翼板取消与否对侧向刚度的影响相当明显,影响的程度可以从现状调查数据中反映。
故梁翼板后浇是主要原因。
WW

确认九:梁设计本身结构不对称
梁内、外两侧的刚度主要看翼板,横隔板之间没有拉结作用,对侧弯控制影响不大。

由现状调查表也可以看出,预制横隔板造成的重心偏移对侧弯的影响并不明显。
故结构不对称不是主要原因。

八、制定对策
根据分析总结,小组成员确认以上四个因素为主因,并咨询了有关专家的意见,确
定四个要因的选择是正确的。并由小组成员共同制定出以下相应对策:
对 策 表
序号 完 成
要 因 对 策 目 标 措 施 地点 负责人
时 间
1 人员培训不到位 加强培训 保证操作人员培训 集中所有操作人员, 本 工 程 及 孔燕明 12.25
率达 100% 请专职人员对其进行 兄 弟 工 程 李梁锋
岗前培训、演练、参 现场
观兄弟工程的现场张
拉操作

8
2 张拉程序无针对 编 制 张 拉 施 让张拉施工中侧弯 通 过 查 阅 相 关 的 资 工程现场 杜 莘 12.26
性 工指导书 的控制方法有有效 料,现场试验,统计 任 克
的明文可依 已有数据等方式,尝
试总结出一份明确有
效的控制指导书
3 定位工具、手段 采 取 新 的 定 定位精度保证三维 更新部分残旧的定位 工程现场 李梁锋 12.15
落后,不符合精 位方案 方 位 误 差 均 在 工具,采取新型的定 苏智权
度要求 0.5cm 以内 位工具和定位方案
4 桥面边线弧线调 把 翼 板 的 制 保证所有翼板在张 由测量组向技术组提 工程现场 简健泰 12.27
整要求 T 梁翼板 作 提 前 到 张 拉之前制作、验收完 供准确的 T 梁外矢距 何景初
后浇 拉之前 成,张拉前收验收合 尺寸数据,经审核通
格率 100% 过交由施工组组织施
工,把翼板的制作提

M
到张拉之前进行

CO
制表人:任 克 日期:2003.12.7

G.
九、实施对策
实施一:加强培训(由孔燕明、李梁锋负责) ON
为了达到培训目标,由孔燕明、李梁锋负责编订了针对现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
UL
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请专职人员对其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组织技术演练,参观兄
弟单位工程、现场张拉操作等,具体培训计划如下表所示:
ZH

培 训 计 划 表
序号 培训内容 地点 时间 负责人
W.

工程特点介绍,编制培训计划, 健简泰
1 工地会议室 12.9
安排培训负责人 李梁锋
12 月
WW

2 参加市劳动局组织的相关培训课程 培训中心 李梁锋



3 参观施工现场 新龙大桥现场 12.11 孔燕明

4 参观施工现场 官洲特大桥现场 12.15 孔燕明


孔燕明
5 预应力张拉操作要点讲解 工地会议室 12.16

何景初
6 现场操作培训 工地预制场 12.17 孔燕明

7 操作考核 工地预制场 12.18 何景初

制表人:李梁锋 日期:2003.12.8
除此以外,为巩固培训的效果,充分发挥培训的作用,我们项目部订立以下措施:
1、在制梁期间每周的工程技术交底后定出时间进行预应力张拉的技术交流;
2、每月视情况抽出时间组织预制场工作人员对张拉侧弯控制工艺进行学习。
实施效果:
1、张拉工作正式展开前,所有施工、操作人员培训率达 100%,操作考核通过率 98%;
2、参加省相关培训的特殊工种共有 15 人,并有 14 人获得相应的上岗证书。
3、巩固措施也获得了较好效果,对策实施期间,小组对巩固措施的效果在现场进行
了抽查,答复正确率达 98%

9
实施二:编制张拉施工指导书(由杜莘、任克负责)
通过参观学习、试验、归纳,我们总结出一套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大型预应力
梁张拉侧弯控制工艺》(发布日期:2003.12.25),其主要控制工艺部分如下:

进行张拉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A
N4

N3 张锚固拉N4
张拉N4 B

N2
张拉锚固N3 B

M
N1

CO
张拉锚固N2 B

G.
张拉锚固N1
ON B
UL
张拉锚固N5左(右) C
N5
ZH

张拉锚固N6左(右) C
N6
W.

孔道灌浆及养护 D
WW

张 拉 施 工 流 程 图
制图人:任克 日期:2003.12.9

图中符号说明如下:
A:

进行张拉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 T 梁台座中间、距两梁头四份之一梁长处分别定出三个侧
弯监测点,张拉过程派专人进行监测,配合张拉随时提供侧弯变化的数据。
B:
对 N4~N1 孔钢束行张拉(预应力钢绞线伸长值张拉过程实行双控管理) 张力跨度可按
15%~20%Ncon 进行张拉,如果单跨度侧弯超过 6mm(即 20%允许侧弯最大值),则减小张
拉跨度,适当延长等待时间。
C:
对 N5、N6 孔钢束行张拉(预应力钢绞线伸长值 张拉过程实行双控管理)原则上先张拉无
翼板一边钢绞线,然后两边交替进行,张力跨度按 15%~20%Ncon 进行,同时观察 T 梁侧
向挠度的变化,如果单跨度侧弯最大超 6mm(即 20%允许侧弯最大值) ,可变换左右两孔
10
钢束的张拉顺序,若侧弯呈单向发展,则减小张力施加跨度,延长等待时间如此循环直
至张拉完成。
D:
持荷时间达到设计要求后及时进行锚固和灌浆。

实施效果:实践表明,工艺流程合理,能正确指导施工。

实施三:采取新的定位方案(由苏智权、李梁锋负责)
新方案对预制场施工全过程均使用全
站仪、水准仪进行辅助控制,预制场清场、

M
铺底、地梁施工、台座施工、预制梁钢筋骨

CO
架定位控制点等工序的定位工作全部按照
预制场的设计方案,用真实的三维坐标进行

G.
控制,并用预制梁钢筋骨架定位,再通过在
侧模划出控制点进行校核。放样完成后强调 ON
及时进行固定,并由专人对钢筋骨架,波纹
UL
管的定位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
工序。
ZH

其中:
1、预应力曲线放线:预应力筋在梁中
W.

严格按设计要求的曲线布置,通过固定架控
制点的高度,并通过事先划在台座或梁侧模
WW

上的控制点进行校核。所有控制点由专人进
行放线,并及时进行检查。

2、定位固定架的焊接:预应力筋在梁
中由固定架支承,固定架采用Φ12@100cm

钢筋,牢固地点焊在梁箍筋上。为保证固定
架位置的准确,由焊工与放线人员一起进行 摄影:李梁锋

焊接固定架。采取新措施后,由苏智权负责,
对台座定位、外形及控制点偏差情况进行 采取新的定位方案后骨架成品
两次抽检,超标点出现概率平均值为 4%。

控制点抽查数据统计表
抽查序号 抽查点数 合格点数 超标点数 超标率 抽查时间
1 60 58 3 5.0% 2003.12.21
2 45 44 1 2.2% 2004.1.23
制表人:苏智权 日期:2004.3.8
11
实施效果:浇筑前钢筋骨架、预埋波纹管定位一次验收的合格率达 100%。

不符合精度要
求,由施工组组
织校正或返工
台座符合精 施工组组织骨
由测量组用全 施工组 架的绑扎定
度要求,测
站仪对台座的 根据提 并由测量 位,波纹管的
量组进行控
平、直度进行 供校正 组进行复

M
制点放样, 控制预埋(横
校正测量(横 数据对 核测量 向偏差<5mm,
并当场对施

CO
向偏差<5mm, 台座进 纵向误差
工组进行交
平整度偏差 行校正 <5mm)

G.
<5mm)
不符合精度
要求。由施
工组组织校
ON
正或返工
UL
符合精度要求,并
由测量组 通过监理验收后
ZH

进行复核 进行封模、浇筑
测量 混凝土
W.

定 位 流 程 图
WW

制图人:李梁锋 日期:2003.12.9

实施四:把翼板的制作提前到张拉施工之前
进行(由简健泰、何景初负责)

桥面边线弧线调整要求 T 梁翼板后浇。现在
因应张拉侧弯控制的需要,由测量组和技术组向

施工组提供准确的 T 梁外矢距尺寸数据,由施工
组组织施工,把翼板的制作提前到张拉之前进
行。
实施效果:实践证明,这种工序上调整是可
行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预制梁翼板的成品
验收合格率 95%,吊装完成后,最大法线偏差
在 3cm 内(很大程度上受张拉侧弯的影响)。并
且,调整后的方案更科学,为侧弯的控制提供了
摄影:简健泰
技术保证。
翼板制作改在张拉前
12
防撞墙定位点抽查数据统计表
抽查序号 抽查点数 合格点数 超标点数 超标率(%) 抽查时间
1 45 44 1 2.2 2004.12.30
2 35 35 0 0 2004.1.30
3 42 41 1 2.4 2004.2.1
制表人:苏智权 日期:2003.3.9

十、效果检查
实施对策后,2004 年 3 月 5 日我们小组对对策实施后完成的 13 条 T 梁进行验收检
查,并对活动的有形和无形效果进行了总结:
(一)有形效果

M
CO
通过 PDCA 循环,我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1、侧弯控制成功率达 100%。项目部及监理单位对 T 梁侧弯质量进行验收,成品验

G.
收合格率 100%;
2、T 型边梁成品侧弯控制优良率(侧弯在 2cm 以内)达 92.3%。
对策实施前后对比 ON
实施前后 编号 最大侧弯(cm) 编号 最大侧弯(cm) 平均最大侧弯(cm)
UL
1# 5.2 4# 2.2
实施前 2# 6.1 5# 1.8 4.18
ZH

3# 4.8 -- --
6# 2.2 13# 1.3
W.

7# 1.9 14# 1.7


8# 1.9 15# 1.1
WW

实施后 9# 1.8 16# 1.6 1.65


10# 1.6 17# 1.4

11# 1.9 18# 1.9


12# 1.2 -- --
制图人:苏智权 日期:2004.3.7

100% 100%
100% 原状
100% 92.3% 87.3%
90%

目标
50%

20%
效果

原状 目标 效果 原状 目标 效果
成品优良率 T梁侧弯控制质量达标率
柱 状 图 制表人:李梁锋 日期:2004.3.7
13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的QC小组在张拉侧弯的控制问题上达到并超过了预定的目标。

(二)无形效果
通过活动,我小组组员的综合素质方面表现出较明显的提高:
小组成员自我评价对比表
自我评价
序号 项目
活动前 活动后
1 问题意识 67 90
2 改进意识 72 93
3 参与意识 68 92
4 个人能力 62 72

M
5 QCC 知识 65 76

CO
6 解决问题的信心 77 95
制表人:李梁锋 日期:2004.3.8

G.
根据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对比调查表,绘制雷达图如下:
ON
问题意识
UL

解决问题的信心
ZH

改进意识
W.

活动后
WW

活动前

QCC知识 参与意识

个人能力

制图人:李梁锋 日期:2004.3.8

由雷达图可以看出:
1、由于有之前多次攻关成功的经验,小组成员对问题的解决始终充满信心;
2、由于活动开始之前准备时间较短,QCC 知识的培训仍不十分令人满意,成员在这
方面的提高不够明显;
3、成员在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参与意识等方面有较明显的提高,但个人能力方面
的得分仍然偏低,虽然 QC 活动属团体活动,但个人能力的贡献也很重要。在以后的活动
中应注意更有计划地进行培养。

14
十一、巩固措施
为巩固前期 QC 小组的成果,使以后的 QC
小组的活动更为行之有效,施工质量更有保
证,特制定以下措施以巩固所取得的成果:
1、、将施工过程中制定的《大型预应力梁
张拉侧弯控制工艺》 (发布日期:2003.12.25)
整编入册(编号:LT2003-01),并在公司内推
广,作为对以后同类工程的技术指导。
2、将本次工程使用的张拉工艺及注意事
项记录整理,归入施工档。

M
3、更加深入开展 QC 知识的宣传及学习,

CO
坚持定期进行小组活动,不断地提高小组活动
的质量。

G.
十二、遗留问题和今后打算 ON
通过开展张拉侧弯控制施工工艺 QC 小组活动,对于大型预应力张拉施工各工序的质
UL
量控制有了较系统的掌握,形成了一套较合理的大型 T 梁张拉施工工艺流程。同时对于
施工出现的质量问题、技术问题的解决,形成了一条可行的思路。但对于 T 梁钢筋骨架
ZH

定位控制仍不够理想,在以后类似工程中,我们打算把上述遗留的问题作为下次 QC 小组
活动的主题,利用已积累的经验及数据,不断学习相关的技术知识,加深对张拉施工流
W.

程,工艺的熟悉和掌握。继续开展 QC 小组的活动,通过 PDCA 循环不断进行技术的改造


和革新,进一步提高我司的施工质量和效率。
WW


1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