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不同时期白居易“池上”空间和境界的变迁

The Transition of the Pond Space and the Prospect of Bai Juyi in
Different Periods

束芸
Su Yun

摘要

白居易处于由盛唐向宋朝过渡的中唐时期,政治环境复杂艰险,其在贬官江州之后,
开始凿池退隐,透过他不同时期凿池意向诗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到白居易从踌躇满志
到独善其身到享受闲适生活、悠然自在的“池上”境界变迁之路,也可以管窥豹地看到
唐代文人园林变迁及其心态变化。本文通过分析白居易不同人生阶段开挖池塘的心
境,对比研究池上空间(形态、要素、色彩)、池上活动(个人、家庭、社会)和池上境界
(季节、时间、心境)三个方面的变化,总结他不同阶段的池塘景观营造和“池上”境
界的变迁及共性。
关键词
白居易;池上境界;变迁

Abstract
Bai Juyi is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Tang Dynasty, which is the period of the transition
from glorious age of Tang Dynasty to the Song Dynasty, when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is complex and dangerous. Bai Juyi was demoted in Jiangzhou, after which Bai began
to retire from political life and construct a series of small ponds. Through the evolution
of his state of poetry about the ponds in different periods, Bai has shiftted his focus
from his country to his own life with leisureliness and carefreeness. This also reflects
the transition of style of gardens and people’s mind in Tang Dynasty. Based o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his life with different ponds, three aspects of the pond space (i.e.,
morphology, elements, color), activities by pond (i.e., individual, family and society)
and the prospect of pond (i.e., season, time, mood) will be compared. Finally the
commonness and changes through Bai’s lifetime will also be summarized.
Key Words
Bai Juyi; the prospect of pond; transition

1 前言
池在园林中的开筑最早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灵沼”,一池三山的模

束 芸
式也在此时期形成,直到唐代大明宫的太液池,依然具有一池三山的遗
1992年生/女/江苏人/同济—包豪斯
痕 [1]。池最早以园林景观形式出现于私家园林则是习池,习池原为鱼池,
大学双学位硕士/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
规划与设计(上海 200096) 因习郁和山简的飘逸行为和洒脱个性受到后人崇拜,遂成为象征文人高

48 2019年第3期/总第323期
逸洒脱的符号,白居易的白家池也是效仿了习池。魏晋 诗歌或文学史方向,与池上园林空间相相结合的研
时期,池具有文人色彩,为寄情赏心的对象;唐代,池代 究几乎没有(图1)。
替了自然的江湖、滩流,成为诗人体验隐逸的去处;宋
代则受唐代影响,文人纷纷效仿白居易“池小境大”的 2 第一阶段的“池上”境界
池上境界,将园池作为隐逸的象征[2]。 第一阶段是白居易退居渭上后,最初处于一种沉
白居易处于中唐,中唐是由“唐型文化”向“宋 痛、苦闷和惆怅的思绪中,在看到村庄农民艰苦生活
型文化”发展转变的重要过渡时期,在这一转型过程 后,开始转变为由关心和同情劳动人民而引起的自我
中,随着时代精神由“世间”向“心境”的转变,士人 反思与批判[5]。后在渭上作一首跟池相关的诗《渭上偶
的处事心态和精神旨趣也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 钓》:
“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兴尽钓亦罢,归来
化[3]。白居易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贬江州之后开创了 饮我觞。”
以方寸小池为广大境界、意趣闲适悠远的“池上”境
界,极富时代性和典型性意义。白居易一生共造过4 2.1“池上”空间
处宅园,几乎每处宅园内都造有水池。他在《池上竹 从池上空间上看,对园池形态的描述极简,没有提
下作》中说“竹解虚心如我友,水能淡性即吾师”, 到植物或石头等配景,池上空间较为开敞,是一片相对
可见竹与水的重要性,而水能成其师则更胜一筹。他 开阔的水面。池上元素有“鲤”和“鲂”,元素色彩有红
的官宅新昌里邸,因宅内无水池,没有聊以寄托的慰 与银。
藉,最终毫不犹豫地将它卖了。后在《玩止水》中写道
“动者乐流水,静者乐止水”,全篇都流露出他对水 2.2“池上”活动
的偏爱。白居易的诗中出现“池”这一意象的有近百 由于这不是自己家的池塘,所以活动有限,有垂
[4]
首,大多数写于自家池边或者泛舟池上 。国内外对白 钓、思考和饮酒,这时候的白居易还未将注意力放在池
居易的池上诗和池上境界的研究有很多,但都偏向于 上,纯粹是垂钓和思考人生。

1. 研究框架

/ 园林艺术 LANDSCAPE ART 49


2 3

2. 庐山草堂想象平面图(来源:文献[11])
3. 履道坊宅园(源自网络)

2.3“池上”境界 3.1.1“池上”空间
尽管时间是秋天的傍晚时分,白居易却并没有流露 此时池上空间相比于第一个阶段已发生了变化:
出太多的离愁别绪,而是“兴尽钓亦罢,归来饮我觞”的 “有意不在大,湛湛方丈余”,由于这是官舍,虽可由人
洒脱,可见这个阶段的“池上”境界是平静、积极忘我、 随意加工、修饰,但毕竟不是私家宅院,池塘形态空间
兼济天下的。早年由于受到唐宪宗的“废次拔擢”和格 狭小、幽闭,方丈有余;池上要素为白沙、青石、清露 、
外礼遇,白居易焕发出了比较积极的政治热情,所以仍 荷叶、游鱼;色彩也更清淡,呈青、白两色,这一系列变
然对朝廷抱有一丝希望。 化似乎是在营造失意后的庇护空间。
3.1.2“池上”活动
3 第二阶段的“池上”境界 “池上”活动依然偏向于个人活动,主要为池边消
第二个阶段是白居易的转型期,唐宪宗元和十年 暑、垂钓、久坐。在燥热难耐的酷暑,小池具有降温的作
(815年),白居易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因而触 用,同时也是诗人净化心灵的场所,所以小池也成了官
[6]
怒权贵,以“越职言事”被贬江州司马 。在贬官江州之 舍内唯一排解心中苦闷、急躁烦闷的清静之地。
后,白居易就有意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这也是他开 3.1.3“池上”境界
始池边空间创作的一大契机,其在池塘造景和风格以 “池上”境界发生了转变,第一年白居易依旧对秋
及池上境界方面发生了质的转变。这个阶段共开凿了两 天的小池情有独钟,最爱清晨和傍晚时分,落日余晖,
处小池,分别在江州官舍和庐山草堂。 秋水一片的景色,小池带给他的是视觉上的感受,
“岂
无大江水,波浪连天白”,池在园林中代替了自然的江
3.1 江州官舍 湖、滩流,更是白居易心中的“壶天”世界,成为诗人内
白居易45岁时在江州官舍内开凿了一处池塘,并写 心清幽自在的所在[7]。第二年白居易在《小池二首》中不
下《官舍内新凿小池》:
“帘下开小池,盈盈水方积…… 仅有视觉上“晚爱小池清”的清澈感,同时还有触觉上
最爱晓暝时,一片秋天碧。” “近水微凉生”的清凉感。所以小池远看是美景,走近

50 2019年第3期/总第323期
又能消暑,池上境界不在大,而在这个小空间内,让园 虽不及外面的荣华显耀、叱咤风云,却是自己的“壶中”
主人疲惫的心灵得到复苏。方寸小池给他带来的是心灵 天地,悠然自得。相比于江州官舍时期,这一时期白居易
的清凉感和清澄感,是一处逃避世俗的圣地。 仕途并没有再出现太大的波折,但出于对险恶宦途的切
身感受和进一步深入认识,
“兼济天下”的热情有所减
3.2 庐山草堂 退,越来越追求自身的“独善”和内心的舒适,因此对
3.2.1“池上”空间 小池的喜爱也与日俱增。
不同于之前的官舍,庐山草堂是白居易营造的私
家园林,面积稍大。46岁时写下了《庐山草堂记》:
“是 4 第三阶段的“池上”境界
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 第三阶段是在购履道坊宅院后的晚年阶段,因在
方池,倍平台”
(图2)。从池上空间来看,池塘的形态基 充满权力之争的政界感到不适而选择在洛阳担任闲
本沿袭了江州官舍所挖掘的小池形态,为方池,环斗水 职,54岁购买了履道坊宅院,终老于此。履道坊宅院内
为池,但相比于第一个小池,空间营造增加了自然元素, 开挖池塘,后重修河南府西水庭院。
介于幽闭和开阔之间,有山竹野卉环绕,增加了野趣;
从《草堂前新开一池,养鱼种荷,日有幽趣》中“小萍加 4.1 履道坊宅院内开挖池塘
泛泛,初蒲正离离。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和《庐山 4.1.1“池上”空间
草堂记》
“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可看出 在履道坊宅院的池塘空间营造上,白居易的园
池上元素变得更为丰富,有“清泉”
“清源”
“清流”
“清 林造诣更上一层楼。从白居易58岁时写的《池上篇
净”
“清冷”
“白莲”
“白鱼”
“山竹”
“野卉”,对色彩的 并序》中“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
把控,依旧使用“青”和“白”,这是他被贬后个人价值 之一,而岛池桥道间之”
(图3)可以看出,池塘格局为
观和处世观的强留体现。 “一池三山”,作池所出的泥土堆积成小岛,堆的是
3.2.2“池上”活动 岛而非山,这与园池面积有关。岛相对于山更低矮,力
这时“池上”活动不仅有养鱼种荷的个人活动,还 图形成开阔、疏朗的主水面,将水面上升为景观核心,
有池边宴集等社会活动。
“四月九日与河南元集虚、范 可见池塘在白居易造园中的重要性。池塘有意打造为
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东西二林寺长老凑公、朗满、 “平远意向”,这代表着传统“一池三山”格局的消
晦、坚等凡二十二人,具斋施茶果以落之,因为《草堂 解,属于小园子的典范。造园的空间手法是“以小见
记》”,此刻的性情更为疏朗了。 大”,通过白莲、青竹、绿树、石桥等元素对水面稍加
3.2.3“池上”境界 遮挡,增加空间层次和趣味;
“结构池西廊,梳理池
庐山草堂是白居易流离江州时“闲居独善”
“沉思 东树。此意人不知,欲为待月处”中由于白居易喜欢坐
熟考”
“静居闲住”的一大根据地,为了避免自我崩溃 在池边赏月,故修建了履道坊宅院东面繁茂的树林,
和丧失身份的危机出现,他不可避免地要构筑一个“恢 以便留出空间赏月,修整竹林,加强透风,营造竹涛
[8]
复性的个性场所” 。这一阶段的小池诗分别描写的盛 阵阵、碧波涟漪的池景[9]。可见他深谙造园之法,将空
夏和春天的池景,不再是秋天之景。由于清幽景物的诱 间与活动紧密结合。而在色彩选择上依旧是以青石、
发,性情也变得恬淡。白居易池上境界彻底由兼济天下 青竹、青板舫、白鹤、白莲等元素的“青”
“白”为主色
变为闲适独善,心旷神怡。浩淼的大江大河就如在朝的 调,香蒲、桃岛、紫菱等元素的“黄”
“粉”
“紫”为辅,
官场生活,而斗方小池就如同自己退居后的闲适生活, 象征清廉无争。

/ 园林艺术 LANDSCAPE ART 51


4.1.2“池上”活动 间、活动和境界的分析,总结了不同时期园池的共性
从《池上篇》
“十亩之宅,五亩之园……优哉游哉, 和变迁。从文人一生变迁角度来看,白居易经历了从
吾将终老乎其间”中可知池上元素更为丰富,不仅有植 “朝隐”到“吏隐”到“中隐”,从面对江河湖泊的兼
物,还有舟、酒、
书、歌、弦、鹤这些充满生活气息之景。 济天下,到以方寸小池为广大境界的独善其身,最后享
这一阶段池上活动更多元,所有肉体与精神上的闲适 受“池上”悠闲生活的变迁过程。从整个唐代变迁角
都是在以池边为中心的场所中迅速展开的。有个人活 度来看,白居易所追求的“小”境界,与中晚唐以来文
动——饮酒、读书、睡觉,也有社会活动——泛舟、管 人所普遍向往的“壶天”理想的时代思想潮流是一致
弦,更有家庭活动——教育、家人嬉闹。白居易将长安 的。整个唐朝也经历了盛唐的开阔飞扬、豪迈刚健到
的书籍、乐童与艺术相关的东西原封不动地搬入了宅 中晚唐的退隐园林、追求“壶天”理想的变迁。池上境
内,按目和用途分割成不同领域的集合体。池东储备谷 界的变化实则是时代精神和文人心态转变的一种反
物,池西摆放书库和琴亭,池边保管美酒的石樽、适合 映,而池上空间和活动则是池上境界的一种体现。总
坐卧的青石,池中有散步的桥和径。从活动可以看出, 之,白居易通过小池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身心适宜的居
主人把持的是一种“闹中取静”心理模式,
“池景之美” 所,一个心灵的栖息地。
[10]
成了诗人与所处环境相互愉悦的媒介 ,不再以自然化
景物为主体,而是呈现人与自然对话式的场景。
4.1.3“池上”境界
园池带给他的慰藉感逐渐转向了满足感,他开始享
受这种远离官场的生活,所谓“既无城市喧,渺有江湖
趣”。池为诗人提供了一个闲逸的自由空间,诗人们可在
参考文献
此垂钓、消暑、泛舟、酌酒,展现真我,池的物理空间由
[1] 王书艳. “一勺争禁万顷陂”——唐诗中的园池意象论[J].
此转化为诗意的情感空间。
《池上篇》中“识分知足, 名作欣赏, 2016(17): 35-37.
外无求焉”,显然,白居易对这种“池上”生活状态非常 [2] 李航. 宋代诗歌中的“池”意象研究[D]. 广西师范学院,
2016.
满意。 [3] 张再林. 白居易的“池上”境界及文学史意义[J]. 求索,
2016(09): 149-155.
[4] 崔晶. 白居易“小池诗”的思想蕴含[J].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
4.2 重修河南府西水庭院
校学报, 2013(02): 70-73+77.
白居易晚年最后一次营造池景,应是重修河南 [5] 冯丽娟. 论白居易退居渭上后的思想转变[J]. 现代语文(学术
综合版), 2016(11): 6-9.
府西水庭院了。空间营造顺应地势,
下疏为沼,高筑作
[6] 赵二彩. 白居易诗歌池塘意象研究[D]. 山东大学, 2013.
台,高低错落,丰富竖向层次。池上元素仍为竹篱、秋 [7] 刘园园. 竹窗小池,曲径通幽:白居易诗歌中“造园”思想之
初探[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06): 22-23.
风、舫艇、野叟、酒卮等,池上活动有泛舟、独酌。池已
[8] 埋田重夫, 李寅生. 白居易《池上篇》考[J]. 河池师专学报
成为内心隐逸的归宿,白居易最终在晚年实现“中隐” (社会科学版), 2002(03): 53-60.
理想,享受半官半隐、知足保和的生活,是池上境界的 [9] 焦尤杰. 白居易造园中的水景设计[J]. 四川戏剧, 2016(06):
64-67.
再一次升华。 [10] 陈琛. 园由造化 物呈心历 意象天成——读白居易《庐
山草堂记》和《池上篇并序》谈园林意象[J]. 华中建筑,
2006(08): 166-167.
5 小结
[11] 吴美霞,廖嵘.从庐山草堂与履道坊宅园的建造看白居易的
本文通过对白居易人生三个阶段的“池上”空 造园理念[J].广东园林, 2008(03): 12-14.

52 2019年第3期/总第323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