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1

Stella O

Email:stellao@cityu.mo
彼此認識及瞭解期望
(1mins)
• 姓名/匿稱
• 想到「家庭」會想到什麼?
• 「家庭社會工作」讓你聯想到什麼?
• 課程概述

• 課程目標

• 評分標準

• 教材
課堂規則
Please do this
Stella O
Email:stellao@cityu.mo
「家庭」組成因素或條件?

「家庭」應具有的功能?

你對「家庭的期待?
無論哪個文化團體或社會經濟階層,家庭皆包括許多結構。以下是有小孩的最常見的結構,
同一個家庭可以符合兩程以上的類別。
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由夫妻及其生育或領養的未成 年子女所組成的家庭。

本幹家庭(stem family):由夫妻、夫妻的父母(或其他直系長輩),以及未成年子女所組成的家庭。

擴展家庭(extended family):由本幹家庭或核心家庭加上其他旁系親屬(如兄弟姊妹及其子女)所組成的
家庭。
單親家庭(single-parent family):因喪偶、離婚或未婚生子所形成由父或母單獨養育的家庭。

繼親家庭(step-family):離婚、喪偶或未婚生育之後,再婚形成新的家庭,又稱為多親家庭、再組家庭、
混組家庭。
隔代教養家庭(skipped generation families):稱為祖孫家庭,出現於父母因為其他因素無法善盡親職角色時,
由祖父母肩負起教養下一代的責任,傳承家庭價值觀與生命的任務。
雙生涯家庭(dual work family):雙生涯家庭的夫妻對個人的事業有高度的期許,並且視工作為自我實現與
個人認同 不可缺少的根本,他們視職業為事業,追求事業的進步往 往甚於職業的報酬。
—— Sandra Scarr(www.Bartleby.com)
疼愛和關懷的成人
—— SANDRA SCARR(WWW.BARTLEBY.COM)
你是否曾聽說過某種家
庭結構才是正常/健康/
成功?
中國傳统對家庭的定義和價值觀

▪ 中國傳统古代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制」
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西元前1111至
256年)

▪ 開始有「嫁娶」婚姻關係及「六禮」
儀式。

北京法院網
https://bjgy.bj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11/04
/id/881324.shtml
「六禮」制

1. 采纳: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提亲;

2. 问名: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
请媒人问女方名字、生辰等,并卜
于祖庙以定吉凶;

3. 纳吉:卜得吉兆后,男方家与女方
家订婚;

4. 纳征:男方家送聘礼至女方家,又
称“纳币”, 一旦女方接受彩礼就
不能再悔婚;

5. 请期:男方携礼至女方家商定婚期;

6. 亲迎: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方至
家,至此,婚礼始告完成,婚姻也
最终成立。
▪ 傳统中國家庭是大家庭:擴展家庭(Extended

Family)的結構指父母、子女及親屬是住在一起
的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又稱為「家族」(
喬繼堂,1993)

▪ 早期中國社會的「家族」非常重視血緣關係,

藉此決定家中成員的地位和角色(顧鑒塘、顧嗚
堂,1994)

▪ 儒家思想:「三綱五常」:三綱:指君為臣綱,

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
智、信。封建禮教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
範。君君臣臣、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
恭;君、父、夫、兄是在上的地位,而臣、子、
婦、弟是在下的位置。

▪ 「人必娶妻生子,必承先啟後,繼往開核」(朱

岑樓,1988)。「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曾
文星,1988)。

▪ 中國生育子女很多時候是為了表達對父母的
•圖片來源: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542921 「孝」。
「孝」的三層面(周月清,2005,P.13):

▪ 1.延續父母和祖先的生物性生命——結婚、成

家、生育子女;

▪ 2.延續父母和祖先的高級生命——培養教育所

生子女,使他們的生活與生命具有社會文化、
道義等部份;

▪ 3.作子女者實踐父母或祖先在一生中所不能實

現等某些特殊願望,或彌補他們某些往大而特
殊的遺憾(楊懋春,1988)

▪ 傳统中國家庭是一個父系家庭系统,家長有

很大的權威,是家中成員及經濟生活主要決策
者(Wang,1985)

▪ 「光宗耀祖」,下一代對上一代責任。
圖片來源: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542921
▪ 古利(Charles H. Cooley)

▪ 當人從鄉村來到都市,會由個人關

係為主(Primary Group)轉為非個人
關係為主(Secondary Group)
社會變遷對家庭的影響
聯合國曾指出工業化、都市化、商業化及全球化社會下的家庭現
狀:

1. 核心家庭增加帶來大家庭日漸減少;
2. 世界各地婚姻的不穩定及離婚數量增加;
3. 婦女外出參與就業市場人口增加;
4. 貧窮家庭與日俱增,尤其是單親家庭與未成年父母的家庭。
5. 世界很多地方的兒童無法擁有被愛和被照顧的權利,如同其缺
乏權利得到應有得飲食、健康照顧與教育。
6. 家庭暴力成為普遍的現象,尤以男性對女性的暴力。
7. 全世界老人人口皆在成長中,很多家庭都必須照顧家中老年父
母。
8. 很多婦女早期離開其配偶,因此相較男性,有較多獨居及貧窮
女性老人。
9. 很多家庭因為遭逢戰爭或災變導致家破人亡,而成為無家否歸
的遊民或無國籍者
▪ 古利(Charles H. Cooley)

▪ 當人從鄉村來到都市,會由個人關

係為主(Primary Group)轉為非個人
關係為主(Secondary Group);故
此,其初級團體的規範崩潰,而次
級團體的規範尚未形成,因而缺乏
社會行為標準,形成社會解組;
▪ 社會變遷對家庭型態、組織、生活、功能都帶來改變;

▪ 如結婚率降低、晚婚、高離婚率、未婚同居等等;
▪ 獨身或晚婚
▪ 生育減少
▪ 離婚或再婚
▪ 婚外生育子女

▪ 家庭結構的變遷,主要是從傳统社會的大家庭變成小家庭,因此,大家庭原有的功能也
會減弱,轉為「自立更生」,因此家庭的分工更有必要性
▪ 家族式的家庭功能是較多元的
▪ 生育
▪ 養育
▪ 安全
▪ 社會行為學習
▪ 裁定是非
▪ 育幼養老也在家族完成
▪ 生物功能(滿足性慾、繁殖後代);
▪ 社會功能(子女社會化功能);
▪ 心理功能
▪ 保護功能
▪ 經濟功能
▪ 宗教功能
▪ 政治功能
▪ 娛樂功能
▪ 教育功能

▪ 因此,家庭的形成,主要是為了子女的生與育,家庭對子女來說是供給物質、精神及人生觀形
成的地方,因此,滿足人的生理、心理需要,及建立基整價值觀與社會規範是家庭的重要功能
(黃迺硫,1989)。
▪ 經濟
▪ 生心理健康
▪ 長期照顧
▪ 發展階段
▪ 危機發生時的情緒支援
▪ 情緒成展
▪ 信念系統解立等(Sinclain,1992; Bass,1966)

▪ 但隨著社會變遷,家庭功能日趨減少,而為社會機構所取
代,如保護、宗教、娛樂、經濟、教育甚或養育照顧功能。
警察、教會、學校發社會福利等制度或組織所取代
▪ 作為社會工作者更應重視那些成為我
們服務對象的案主,他們大部份是來
自喪失功能的,往往是家庭的代罪羔
羊或受害者(victim)。
▪ 因此社會工作不只關心家庭對人影響
的功能,更要探討家庭是否也是個人
行為或受害的來源,即個人對家庭原
本有愛的需求與期待,在沒有被滿足
下所帶來的傷害(周月清,2005,P.31)。
家庭文化向度及信念
▪ 「父慈子孝」關係看到什麼?

為了要子女有孝,父母對子女要保持距離、子女
對父母要畏懼謹慎;
《顏氏家訓》中「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
而生孝矣。」
當孩子出生,父親必須很快的表現出他對孩子的
期待,以及他對子女的責任。
母親、女兒角色?
親子關係往往是一種相互依賴關係(Hsu,1953),
這種相互依賴模式,是組成兩者或是年老與年幼
者心理安全的基礎,也就是所謂「無我」。
▪ 可以說說這樣的家庭文化所帶來的影響?
家庭定義
▪ 以家庭組成條件或因素定義家庭
▪ 以家庭應具有的功能定義家庭
▪ 以對家庭的期待定義的家庭
1.一般似乎同意所有社會都能看到核心家庭(由父母和子女組成);
2.他們認為家庭團體是由一群男女組成,其中兩位(配偶)住在一起並保持一種社會可接
受的性關係;
3.家庭也包括由兩位配偶創造或領養子女。
▪ 家庭是一個社會團體,不一定包含一位以上的子女(例如膝下無子的夫妻),這些子女
不一定是在這段婚姻所生(例如領養子女、或與前任伴侶所生)。兩位成人之間的關係
不一定是源自婚姻(例如同居伴侶);他們不一定住在同一個地方(例如通勤夫妻),
兩位成人不一定有性關係,這段關係也不一定有愛,相互吸引、尊重和敬畏等等符合社
會規範的感受。
▪ 家庭是一群居住在一起,他們有共同的承諾角色和功能;同時指出,一個人可以有兩個
家庭:
1. 是來自於血親關係的「原生家庭」(origin of family);
2. 是現在當前 (here and now)的家庭,即因婚姻關係而結合的家庭(Hartman & Laird,
1987)
「兩個人以上的人認為他們是一家人,因此他們對其家庭負有責任、功能及職責,以維持
其健康家庭生活;這些責任、功能及職責,以維持其健康家庭生活;這些責任、功能乃指
提供家人食物、居住、衣服、經濟安全及危機時的情緒支持;譬如,兒童照顧、兒童社會
化、住所的支持、長期照顧和其他的照顧工作,旨是他們家庭生活的功能。
1. 兩個以上或一群人;
2. 住在一起;
3. 有共同承諾、角色、功能及責任等;
4. 這一群人否能是血緣或是姻親關或他們沒有血緣、姻親或領養關係,但他們自認是一家人。

可見社會工作也視家庭為一個大於個人的互動系統,並且其強調的不是彼此緣或法律上的關係
,而是彼此有歸屬、角色、義務、相互分享功能的互動關係

在此定義下,不會排除掉那些女性單親家庭、以及非因血緣、領養或婚姻關係組合的團體,如
包括同性戀與非婚同居者及其子女
▪ 是一個初級團體,其成員彼此之間負有責任以及成員居住在一起的。因此社會工作義家
庭的僅定義是指:一群(兩個或兩個以上)居住在一起,他們有共同的承諾(
commitment)及角色和功能。
▪ 家庭是由一群共享歷史與未來的人所組成。他們涵蓋了至少三代、現在常常四代甚至五
代的整個情感體系,他們是由血緣、法令,和/或歷史連結聚合而成。
▪ 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847.htm
▪ https://www.legco.gov.hk/yr08-09/chinese/panels/ws/papers/ws0123ls-33-c.pdf
▪ https://www.macaudata.mo/macaubook/book124/html/0001001.htm#0001007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RELA.ASPX?PCODE=B0000001&FLNO=1122&TY=L

▪ 稱家者,謂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而同居之親屬團體。

▪ 永久共同生活;
▪ 同居者必須是親屬關係;
▪ 必須是兩個人以上之團體;

▪ 因此同居而非永久共同生活、單獨一人、或同居之團體者,若非是親屬關係,皆不算「家」。
▪ 2019年2月20日,中華民國行政院根據釋憲案及公投結果,提出確保同性婚姻之法律草案,
並以中性方式命名為《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次日(21日)行政院會議通過
審議,規定年滿18歲的同性伴侶可成立同性婚姻關係,準用民法規定可繼承財產與收養有血
緣的子女,[8]同年5月17日《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於立法院三讀通過,同年
5月22日經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公布,法案於後天5月24日正式生效[9],中華民國成為亞洲
第一個、世界第27個實行同性婚姻的國家。[10]
▪ 怎樣才算是一個「家庭」?可以分享你自己「原生家庭」的組成,或是你生活中所觀察
到的家庭,他們會是怎樣的形態。
▪ 當我們只用「原生家庭」作為唯一的參照時,對未來接觸服務使用者時,有機會出現什
麼影響?
Collins, D., Jordan, C., & Coleman, H., 著 An Introduction to Family Social Work, 4th
ed., 魏希埾譯(2013,第二版)。家庭社會工作。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Charter
1-2。
周月清 (2015) 。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中:五南圖書出版公司。Charter 1-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