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

语音现象总结
前言
请各位老师务必仔细阅读。
🌟 以下总结尽量遵循“去概念化”和“有普遍规律性”的原则,尽量用“大白话”把所有种类的辨音难点讲清
楚。
💡 需要学生也自主记录,方便在精听中【听不清楚】的时候做「分析—重听—模仿」来解决。
⚠️部分不需要作为规律讲解(已打星号*),可能不会提及,但是老师必须掌握,学生犯错的时候要给
出准确的诊断、讲解、提醒(提醒多留意即可)
语音现象本就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很多规律是后来人为总结的,若学生没有出问题,则不需展开;
想要把所有现象都变成能自然而然听出来,则需要要求学生对照语音现象做「分析—重听—模仿」
下面会有👨‍🏫图标的备注,是为了让老师们(尤其是学过语音学的老师)更加清楚此类总结指的是什
么,避免和自己之前所知道的规律冲突。个别规律因为学生犯错频率过少或者可以被下述规律囊
括,故不加入。
弱读
爆破音(类爆破音)弱读
爆破音(类爆破音)会弱读,且是在词中、词尾都可能会弱读
清 p t k s th f
浊 b d g z th v
弱读的本质就是气流的阻塞,所有动作都做了,只是没有完全放出气流,所以会造成读了又没完全读的
效果(【读了】这点很重要,区分开弱读和不读)
e.g. i(t), no(t), wi(th), equi(p)men(t), pra(c)tical

👨‍🏫

1. “爆破音”其实学名叫做“塞音”
2. 在此规律里面的「词中弱读」其实包括了喉塞音 glottal stop(mountain, certain)、鼻除阻
Nasal release (garden)、舌除阻 lateral release(little, that'll),没必要把问题复杂化,故
而模糊处理到一个规律中
3. 其实“类爆破音”是不严谨的说法,因为规律类似,方便学生理解,所以加入到了同一个现象,
讲解的时候可以第一次提到一下,之后都统称爆破音即可
两个爆破音(类爆破音)在一起,则前者弱读,且会弱化得很厉害(完全堵住气流),变成一个停顿
e.g. wi(th) students, bi(ke) key, wan(t) to, loo(k) back

p.s. 同样的情况可能出现在同一个词中,尤其在过去式和过去分词中出现的时候容易导致学生听不出这
个动作是什么,如 kept, clapped 等。
👨‍🏫

这也属于弱读的一种,因为太过常见且学生频繁出错,故而单独列了出来
它的学术名称叫做“无声除阻 unreleased/no audible stop”,也是很多人所谓的“失去爆破、不完全
爆破、失爆”
其实第二个音不一定非要是爆破音,是辅音即可,但是由于能被「爆破音弱读」的规律所囊括,故
在此保留了不够准确的说法,目的是方便学生记忆,如 goo(d) night
元音弱读
元音可以弱读,且都会变成/ə/(因为这个元音最易发出,想要读得快和流畅就很自然了)
其中以 a 字母对应的/æ/和 e, i 字母对应的/i/尤为常见
e.g. and, in, eleven, impossible, employment, economics, at, that

👨‍🏫

其实本现象包括了语音学中的 weak forms (also known as: reduced sound / reduction),大部分虚


词(不关键的介词、连词、代词)的元音都有这个现象,详见下图👇

注意:不建议专门引入“虚词”这个概念,学生失误时做纠音、示范和提醒即可
连读
辅+元
前面单词辅音结尾,后面单词元音开头,则会和拼拼音一样连起来读
e.g. of_i(t), in_a, fit_in, in_either

要留意 M/N/L/R 这些字母,因为他们后面有元音和没有元音时读音不同,所以连读时会出现一些“貌似


不存在”的音
e.g. some_of "么", in_a "呢", well_i(t) "哩", later_on "run"

👨‍🏫

这个现象语音学叫做“连音 Catenation / Liaison”,是狭义上的连读,方便理解做此简化


元+元
元音都是开口音,所以一起时出现时会从前一个音改变口型滑到第二个音
e.g. go_away, I_am, me_on, do_it

👨‍🏫

这里其实涉及到“加音 intrusion”的现象,但是因为加的音其实是因为口型变化过程中做出了一些半
元音的口型,而自然带出了该半元音(也就是加的那个音),所以不建议每次都展开讲解,如果学
生有疑惑可以带着他读慢一些,感受自然带出这个音的感觉;故再此处模糊处理为元音连读。
加音有加/w/、加/j/、加/r/三种情况
1. /u:/, /ʊ/, /aʊ/, /əʊ/ + 元音 = 中间带出/w/
e.g.: do it ➡️do w it, who is ➡️who w is, too often ➡️too w often
2. /i:/, /ɪ/, /eɪ/, /aɪ/, /ɔɪ/ + 元音= 中间带出/j/
e.g.: I am ➡️I j am, she asked ➡️she j asked
3. /ə/, /a:/, /ɔ:/ + 元音 = 中间带出/r/ (仅出现在🇬🇧 英式口音中)
e.g.: idea of ➡️idea r of, law and order ➡️law r and, China and India ➡️China
r and

⚠️🇬🇧 不发音的 r 因为连读而发了/r/的情况即可以看成加音(原本不发音的字母发音也能看


成"加音"),也可以当成上面提到的连音理解,为了讲解简化,就按照所谓“连读”的注意事
项讲解即可。
拼读(变音)*
/s/ + /j/ = /ʃ/
发"sh": God bless you
/z/ + /j/ = /ʒ/
发“不太卷舌的 r”: as you wish
/t/ + /j/ = /tʃ/
发"ch": want you, nice to meet you
/d/ + /j/ = /dʒ/
发“类似 ju 的音”: did you
👨‍🏫

语音学上属于“同化 assimilation”中的“融合 coalescence”,在单词内部也会发生:educate,


mutual, tissue
学生没问题则不讲,出问题为了不加入过多概念可以不提名字,通过总结让学生记住犯错的“变音”
情况即可
其他
不读
h 可以不读,所以原本在 h 后面的元音就会和前面的词产生连读现象
e.g. should_have, see_her leave, to_whom

👨‍🏫

属于语音学上“省读 elision”现象中的 h dropping,有的老师也会称之为“省读/省音”


h 属于声门音,是气流自然经过喉咙自然发出,故而在读的快速的时候自然会被“带过”
注意不读是本要发音却没读,不同于 silent word(salmon, subtle, christmas, sandwich,
psychology, receipt 等);且完全消失,不同于弱读现象
🇺🇸 美式 T
弹舌音 T (flap T),听起来介于/t/和/d/之间
(主要是因为美国人偷懒,舌头只在应该所处的发音位置点了一下就挪走发下一个音了,类似与我们弹
舌头的动作,故叫做弹舌音)
e.g. water,little,letter

👨‍🏫

语音学上叫做“闪音 flap”
括号内的内容第一次详细讲解的时候可以提到,之后不需要反复说明
最好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发这个音,如果实在不能,也需要告诉他们听到类似/d/的音的时候要知道还
可能是 t 发出的,发音教学参考👇

浊化*
如果一个清辅音字母前面有/s/这样的音节,同时又在单词的重音位置上,那么它会发出它对应的浊辅音
的读音
注意出了字母 s,字母 x 发/ks/的时候也有相同效果
e.g. historical, expensive, excursion

👨‍🏫

浊化其实是不严谨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说法,其实它们准确来说是「不送气」的发音方式,属于语
音学中的“异化 dissimilation”,故而有反例 display;但因为浊化接受度很好,学校老师也常用,故
而选择沿用
讲解时可以只说重点:1⃣ ️前有/s/ 2⃣ ️重音
缩读*
1. are, is, have, has, will, would, had 的缩写形式
2. gotta, wanna, gonna 等
👨‍🏫

不建议提起“缩读”二字,1 作为一个提醒,2 当成口语中的不正式说法总结即可


同化*
两个辅音结尾的词汇,第二个辅音会跟着第一个辅音读:第一个辅音若是浊辅音,那么第二个辅音也会
念浊辅音,反之亦然
e.g. cards, placed

👨‍🏫

语音学上属于“同化”中的“顺行同化 progressive assimilation”


没必要引入新的概念,故而“同化”这两个字最好不提,只让学生记住规律即可,避免听到一些自己
意料之外的音导致纠结和误解,在「纠音」过程中即可完成
总结
1. 以上👨‍🏫部分的备注主要是方便学过语音学的同事,不需要老师们一定记住这些拗口的术语名字
2. 本套规律能做到逻辑自洽,且学生接受度很好(比较直觉化,学习成本低),已经过大量测试,可以放心
使用
3. 掌握未标注星号的 6 种情况已经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也是教学中的重点重复部分(托福学生因为多听美
音需要多掌握一个「🇺🇸 弹舌 T」,故多 1 种),需要老师优先学习掌握,必须非常熟悉
4. 不是所有地方都一定会出现语音现象,讲到底语音现象完全取决于说话者,所以不要求学生必须每处在
自己说话的时候都这么读;

但我们必须要知道可以这么读,因为这相当于是给了大脑这个选项,否则在没有这个内容的情况下大脑
将无法处理相对应信息,导致出现各种错误,比如不自觉地往自己认识的音近的词汇/词汇组合去靠
拢,结果就是纠结和误解——这点务必要让质疑是否需要掌握语音现象的学生清楚
5. 再重复一次:并非是先有的规则然后人们在照做,而是自然而然形成了规律,之后人为总结的;

所以:

1⃣ ️学生没问题不要讲(准备的越充分越要注意这一点,课堂一定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能自然而然听
出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吗

2⃣ ️靠多听和顿悟也是能够掌握规律的,但缺点是时间长且不稳定;学生若想短期稳定提升还是需要做
「分析—重听—模仿」—— 先知道规律,再用重听和模仿去把规律内化,变成自己的肌肉记忆(second
nature),其实本质上和其他的如游泳、骑自行车等刻意训练并无区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
失误时一定要解决一类问题而非一个。
推荐学习材料
1. 英语兔语音视频讲解
https://space.bilibili.com/483162496/channel/seriesdetail?sid=292492
2. 新台大语音学课程
http://ocw.aca.ntu.edu.tw/ntu-ocw/ocw/cou/101S102
p.s. 需要 VPN
3. 《美式口音训练》
American Accent Training.pdf 12.58 MB
Hans CAO|最后编辑于 2022/04/2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