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機械科、模具科

製圖實習

10 第十章
基本工作圖圖

10-2 認識表
表面符號
10-2.1
10 2 1 表面
面粗糙度
10-2.2 表面
面符號
10-2 認識表面符號
10 2 1 表面粗糙度
10-2.1
工作物經過各種加工製造 造後,表面形成精粗不等的情
況,此等表面精粗的程度,稱 稱為表面粗糙度(surface ro-
ughness)。 在不同的加工方方法中,由於鑄砂模面、模具
壁面、機械震動、刀具尖端等 等因素,致使機件表面產生凹
凸紋路或粗糙痕跡,由肉眼無 無法看出,但透過高倍率放大
鏡或用電子表面粗度儀檢測,即可看出其表面上之高低起
伏波紋,此一凹凸不平的波紋 紋曲線,稱為輪廓曲線(prof-
ile),如圖 10-16所示。這些
些紋痕的大小將直接影響機件
表面的美觀,或機件的接觸運 運動功能,及其耐久性、耐磨
性之使用壽命。因此,為達成 成經過加工後所賦與之機能,
在機械圖上均須註明加工之表 表面粗糙度,以作一適當的管
制。

圖10-16 機件之表
表面粗糙度放大圖

表面粗糙度值通常以μm為 為單位(1μm=10-6m=
0 001
0.001mm)。其表示法有三種
) 其表示法有三種 種: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
種: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
,arithmetical mean deviation n)、最大粗糙度(Rmax,
maximum peak-to-velly roug ghness)、十點平均粗糙度
( Rz ,ten point height of irrregularities),參考表 10-2
所示。

1
表10-2 表面粗糙度表示法

中心線平均粗糙值、最大
中心線平均粗糙值 最大
大粗糙度值及十點平均粗糙度
值三者間的關係約為4Ra=Rm max=Rz,可參考表 10-3所
示之對照表。
中國國家標準(CNS)係 係採用中心線平均粗糙度,其
單位為
單位為μm,但平常標註時,數
但平常標註時 數值之後可以不加單位亦不加

註“ a ”。於圖面上標註表面粗粗糙度時,若為最大粗糙度
,則於粗糙度值後加註“ s ”,若為十點平均粗糙度,則加
註“ z ”。

2
表10-3 三種表面粗糙度值對照
照表

3
表面粗糙度亦可用「粗糙 糙度等級」標示,數字前須加
註 “ N ” 。表 10-4 所示為粗
粗糙度等級與中心線平均粗糙
度(Ra)之對照表。
表10-4 粗糙度等級與中心線平均
均粗糙度之對照表

10-2.2 表面符號
用以表示機件之表面情況 況,標明其加工方法及粗糙度
者謂之表面符號(surface tex
xture symbol)。其以基本符
號為主體,用細實線繪製成60 0°角之不等邊V字,如圖 10-
17 所示 。其頂點必須與代表加
其頂點必須與代表加 加工面之線或延長線接觸。
加工面之線或延長線接觸
無任何加註之基本符號毫無意 意義,不可使用。
一、表面符號之組成
表面符號以基本符號為主體 體,在其上加註下列各項:
(1)切削加工符號。 (2)表面粗糙度。
(3)加工方法之代字或表面處處理。 (4)基準長度。
(5)刀痕方向或紋理符號。 (6)加工裕度。
以上各項之書寫位置如圖圖 10-18所示,如非有必要,
可省略其中數項。有關表面符 符號組成之各項加註情形及說
明如表10-5所示。

圖10-17 基本符號 圖10-18 表面符號組成

4
表10-5 表面符號組成加註情況

5
表10-5 表面符號組成加註情況(續)

6
表10-5 表面符號組成加註情況(續)

二、表面符號之標註
有關表面符號在圖面上如
如何標註,如表10-6所示。

7
表10-6 表面符號之標註方法

8
表10-6 表面符號之標註方法(續
續)

9
表10-6 表面符號之標註方法(續
續)

10
表10-6 表面符號之標註方法(續))

1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