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72 艺术市场 2021.

10

从“面”到“界面”
— 数字技术时代的艺术史书写
文|徐书琪

摘要:在数字技术时代,“面”作为一种新的媒介,逐渐摆脱了原始的诱惑,并借助数字技术积极介入到当代艺术的
实践中,进而展现出向“界面”延伸的强劲趋势。这极大程度上消解了真实和虚拟的界限,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赋形方
式,促进了各种新艺术形式的出现。可以说,“面”在数字技术时代的二次“赋魅”不仅改变了原有的艺术边界、参
照谱系和观看方式。同时,在艺术史框架下,也为艺术研究提供了新的阐释空间和知识生产模式。因此,本文基于数
字化语境,围绕“面”到“界面”的逻辑转变和对“界面”祛魅分析,试图重新追认数字艺术在艺术史中的合法性问
题,进而为艺术史的书写提供一个新的参考路径。
关键词:面;界面;数字技术;艺术史

古希腊神话里的美少年纳喀索斯,因 数字技术时代中,“面”作为一种新 助投影仪将渲染效果映射到模特面部。两


为爱上池中自己俊美的倒影而不能自拔, 的媒介,逐渐摆脱原始的诱惑,并借助数 年后,浅井宣通的系列作品“Connected
最终溺水而毙。在西方绘画史上,该主题 字技术积极介入到当代艺术实践中,进而 Colors”“Kacho Fugetsu”同样借助数
被多次描绘,其中以意大利巴洛克大师卡 展现出向“界面”延伸的强劲趋势。其中, 字映射对“面”重新赋魅。

拉 瓦 乔(Caravaggio) 的《 纳 喀 索 斯》 “跨码性”(Transcoding) 成为“界面” 在数字映射的环境下,我们在光线下
(Narcissus)为代表。画面中的年轻男 的一个重要表征。“一方面它连接了计算 (投影仪的光)
遭遇一种迷人假面的催眠。
子从一片幽暗的背景中凸显,右手撑地, 机的技术处理层面,另一方面它又与人类 罗兰·巴特在《走出电影院》(Leaving
[3]
左手掬水,俯坐池边。仔细观察,男子张 的感官体验—文化层面—直接相关”
。 the Movie Theater) 里 写 道:“ …… 这
开的上身与水中倒影恰好构成一个闭合的 某种程度而言,从“面”到“界面”可以 是一个完美的诱饵:我向她猛冲过去就像
椭圆,如此巧妙的安排暗示着真实与幻像 看作原始“面”在数字技术时代进行的二 动物冲向我们递给它的布头一样……影像
的亲密联结,同时传达着水中面容具有的 次“赋魅”。 让我痴迷,把我俘获:我粘连于再现,正
无限诱惑。而在数字技术时代下,原始“面” 事实上,该行动在当代艺术界推动了 是这种粘连—依靠‘技术’的各种成分
正以“界面”的形式展现出新的诱惑。 一种全新的图像生产模式和艺术的赋形过 来安排的 —构成了被摄情景的自然性
程,尤其伴随着投影映射技术(Projection (其实是‘伪自然’)。”[5] 根据巴特所言,

一、“面”到“界面”的诱惑 Mapping) 的诞生和成熟,极大地改变 这种诱惑比以往真面的诱惑更具一种强大
了原有的艺术形式—一种虚拟性、交互 的粘连性、伪装性和进攻性。此时的“面”
美少年纳喀索斯作为原始“面”的隐 性、符码化的拟像世界迅速占据和操持了 不再是作为真实再现的物质实体,而是浸
喻,因其外在的物质性,带着天然、粗率、 原有的物质世界,原有“图像丧失了外在 润在一个数字化的“界面”里,作为意义
浪漫的诱惑力量。之后,原始氏族受到巫 之形,沦为景观,并自我开放浸润其中。 转换和生成的媒介,被符码和算法不断分
术的影响,在“面”的基础上发展出狞厉 对于对象的交互式视觉呈现取代了再现; 解、连接、复制和重建。
的面具形象。“因此,在所有伟大的诱惑 仿真取代了相似”。[4] 在鲍德里亚看来,随着技术的发展,
形象中,不管是通过歌声,通过不在场, 一大批借助数字技术实现由“面”向 作为反映对象的现实事物正被悬置并被逐
通过目光或脂粉,通过美貌或丑脸,通过 “界面”跨越的艺术作品涌现。以日本新 步消解,导致物质真实的死亡,一切都是
光彩照人,通过失败和死亡,还是通过面 媒体艺术家浅井宣通(Nobumichi Asai) 拟像的存在。而拟像发展的最终阶段便是
具(masque)或疯狂,即充斥于神话和 创作的《面》
(Omote)为例,艺术家以“面” 拟真。在此逻辑下,真实“面”不再是一
艺术中的那些东西,纳喀索斯的形象以其 为载体,通过实时面部追踪和投影映射技 种指涉性的存在,而是进入一个由数字技
[1]
特殊的威力脱颖而出。” 也就是说,早 术,实现了数字技术与日本古典艺术的跨 术建构的虚拟“界面”,转化成一种“超
期“面”的形象围绕着强烈的主体再现意 界融合。在映射中,艺术家需要在模特脸 真实”的“面”。
志,以其特有的物质性展现出一种原始的 上进行标识定位,将传感器捕捉到的采样 按照鲍德里亚的逻辑论证,从再现
诱惑力,这种诱惑是建立在对同一物的吸 数据输入计算机,而后生成脸部 3D 模型; 到拟像经历了 4 个连续性阶段:1. 它是
引中,或者说“总是自我诱惑及其心理的 通过专业合成软件将投影内容与模特的面 一个深刻现实的反映。2. 它遮蔽和扭曲
波折”。[2] 部进行效果拟合,创建 CG 动画;最后借 了一个深刻的现实。3. 它掩盖了一个深
探研 73

刻现实的缺失。4. 它与任何现实都没有
关 系, 它 是 自 己 纯 粹 的 拟 像。 [6] 由 此,
逐 步 完 成 了 从“ 面” 到“ 界 面” 的 成 功
跨越。
如果说在德国哲学家本雅明那里还存
在对真实的机械复制,那么在拟真世界,
主体已经 完 全 渗 透 到 自 身 的 拟 像 中, 其
真实性被肢解、压缩达到一种脱离主体
的漂浮状态。这种对外表的垄断、对真
实 的 消 解, 使“ 面” 失 去 原 有 的 表 征 和
内涵,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虚拟符码操
控 的“ 界 面”, 一 个 比 真 实 更 具 诱 惑 性
的 伪 象 世 界。 可 以 说,“ …… 将 意 义 转
变为游戏,根据游戏的某种规则和某些
无法理解的仪式,将意义任意化,这比起
掌握意义来更加冒险、更具有诱惑性。”[7]
在其诱惑指导下是拟像对真实的逐步消
解, 使 其 浸 润 在 一 种 数 字 化、 符 码 化、
同质化的“界面”里。
如 果 说, 原 始“ 面” 的 诱 惑 是 基 于
某种纳喀索斯式的幻想,那么,数字技
术时代的“面”的诱惑便是对真实的全
面策反。围绕“面”向“界面”的过渡,
我们不妨把它看作“面”为保存诱惑的
精神内核而采取的一种战略性转移 —
进行拟真的赋魅。但同时,我们无法忽
视新诱惑背后掩盖着的一串连锁反应, 面部映射步骤:定位追踪,效果拟合,实时映射。

例如主体行动的失语,身体在场的缺席,
物质真实的消解。对于以上症结就需要 ( 一 ) 从主体性出发 体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9],它们
对“界面”进行祛魅。 首先要解决在“界面”主导下的艺术 在同一个系统中被“构架”(Gestell) ④
实践中的主体性问题。对此,我们回到浅 起来。数字艺术就是在“面”和“界面”

二、“界面”的祛魅 井宣通创作的《面》中。谁是主体?是模 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将个体恰当地凸


特——“面”的物质归属者,是艺术家—— 显或隐藏。也就是说,艺术的主体是在一
“ 界 面” 的 祛 魅, 即 对 数 字 技 术 的 对“面”重新赋形的执行者,是观众—— 个由部分建构起来的系统中协调运作,进
反思。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The 凝视面的对象,是数字技术——虚拟“界 而被有效显现出来。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里 提 面”?
道:“技术的关键不在于操作行为,更不 可以说,对主体问题大致有两大分歧: (二)从物质性出发
在于使用某个方法,而在于我们所说的去 其一,主体已死。它已完全开放,浸润并 “界面”的诱惑来自距离的消失,
“界
蔽。正是从去蔽而非制造的意义上说,技 消失在数字化界面中。主体的消解带来了 面”的祛魅就是要与“面”重新拉开距离。
术是一种生产。”[8]“去蔽”的结果是“无 意义的自由嬉戏。其二,在数字艺术中不 数字艺术的特征是为观众带去一种沉浸式
蔽”,“无蔽”即事物的“永久持续”(Das 存在主体的唯一性,取而代之的是在可逆 的交互体验。例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
Fortwährende)。由于艺术与技术本质有 转性调和下的艺术共同体。 混合现实,都是以增强观众真实的感官体

着亲缘关系 ,“界面”祛魅的终结目标 “过去,人持有工具,人本身就是 验为目标。可以说,这是影像的催眠,是
同样指向了一种行动主体的“持续在场”。 技术个体;而如今,机器成了工具的持有 诱饵。这种体验可以追溯到电影院,巴特
对此,我们通过以下 3 条路径试图重塑艺 者——人已不再是技术个体;人或者是为 曾指出:“在电影院中,即便我坐得很远,
术中的在场性。 机器服务,或者是组合机器:人和技术物 但我把鼻子粘到银幕之镜上,直到似乎近
74 艺术市场 2021.10

得要压坏它……”[10] 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 定程度上与死亡和毁灭带来的愉悦有异曲 从而将产生一个足够惊人的观点,以至于


了“界面”的赋魅就是通过取消“粘连” 同工之妙”[15],它成为记忆衰退和存在的 任何在该领域工作的人都会引用它?如果
行为,消解观众与影像之间的距离。 共同原因,也构成了数字艺术重要的表征 数字工具只是更高效地完成传统工作的新
那 么, 如 何 解 除 这 种“ 粘 连 ”, 之一。因此,对“界面”的祛魅就是要解 方法、可以获得更丰富资源的途径,那为
取消拟像的催眠呢?巴特进一步提出, 决记忆在时间上的问题。 什么要急着把稀缺的资源投入这个方向,
需要采取一种布莱希特强调的间离效果 可 以 说,“ 界 面” 通 过 确 定 主 体, 或是迫切进行数字技术训练呢?”[17]
(Alienation Effects),要求观众采取静观、 建构距离、反思遗忘这三条路径就数字 可以说,数字艺术现象正在发生并且
疏离、批判的立场将眼前的景象陌生化处 艺术中的主体性、物质性和时间性问题 出现了两种研究现状:一种是数字化艺术
理。正如巴特所言:“这种距离是批评式 进行了自我祛魅,重塑了艺术中的在场 史(Digitized Art History), 一 种 是 数
的(即知识分子式的),或者说是一种‘爱 性。这也对未来数字艺术史的建构产生 字艺术史(Digital Art History)。这里,
的距离’,一种可能的判断力的愉悦。”[11] 了重要影响。 德鲁克就两者作出界定:前者是以建设在
但在数字化语境下,通过保持自洽的 线数据库为目标,强调对非数字化艺术对
距离来中断“界面”的赋魅是很困难的。 三、面向新的数字知识生产和艺 象进行数字化转译;后者基于系统化、结
一方面来自现代数字技术不断的突破和革 术史 构化的算法建构,强调对计算技术的分析
新;另一方面基于大众普遍的共情心理很 方法及技术的使用。前者作为工具对元数
难做到冷静自持。不过,观众还是可以依 “面”到“界面”的二次赋魅,强调 据进行后期加工和材料丰富,但并没有对
靠拟像世界的破绽——由于技术自身的不 了数字技术对艺术的介入并且极大改变了 艺术史的知识基础产生涟漪效应;后者作
成熟和不稳定而产生结果上的缺陷和误 当代艺术景观。而对“界面”的祛魅,重 为方法直接介入到元数据的生产过程中,
差——取消与“界面”的粘连,打破“界面” 塑艺术中的在场性,实际是对数字艺术合 为艺术史的揭蔽提供新的生长点。 数字化
的赋魅。这种祛魅方式实则是对技术媒介 法性的追认和对艺术边界的重新识别。有 材料拓宽了研究的维度,帮助我们对过去
物质性的强调。 学者就数字技术与艺术的交融概括出三种 原始(未经数字化)材料进行再挖掘,同
路径:“一个是数字技术直接介入艺术生 时对未来(可能被数字化)材料提供有效
(三)从时间性出发 产,生成了新的数字艺术;一个是数字技 的技术支持。可以说,这为“如何做艺术
相较于原始“面”的短暂和脆弱,“界 术参与并促进了非数字艺术从其他形态向 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而数字化实践作
面”的诱惑通过持续更新制造了永远“在 数字形态的转化;一个是数字技术参与到 为一种生产性的力量,具有强大的生长和
场”的幻觉。这种幻觉“是记忆和存储的 了对艺术的研究中,从而促使了新的数字 移植能力,这也许会对已有的艺术活动产
合并……将永恒变为持续的短暂来实现这 艺术史的出现。”[16] 其中的第三条路径揭 生潜在的打击。总之,数字转译和数字生
一结合,因而让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出现 示了艺术史中出现的知识生产转型这一普 产交织作用于当代数字艺术实践,同样数
了不可预见的质变。记忆与存储的结合并 遍现象。 字化艺术史和数字艺术史为艺术史提供新
非技术本身自然发展的结果。实际上,它 围绕数字技术与艺术史的问题,我们 的材料和方法。
是日常用语为实现‘人力所不能及的数字 要明确:第一,数字技术参与到了艺术的 那么,如何在艺术史中给予数字艺术
可编程性’而绑架了记忆,消解了记忆衰 研究中,不仅改变了原有的艺术评判标准、 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便对艺术史的内部反
[12]
退可能性的结果”。 参照谱系和观看方式,同时也为原有艺术 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由“界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界面”赋魅就 研究提供了新的阐释空间和行动范式,最 主导的数字艺术极大程度上消解了真实和
是赋予了人类遗忘的权利,它宽恕了“爱 终促使新的数字艺术史出现。第二,尽管 虚拟的界限,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赋形方式。
比米修斯的过失”。数字艺术正是基于遗 目前人文学科正积极加强数字艺术史的建 同时也激发了图像知识生产新的可能性,
忘的特性,“它利用屏幕更新周期和赛博 构,但迄今为止这并没有完全颠覆传统艺 面对数字技术对艺术界的积极介入以及现
空间内信息动态流动的特点,将图像、声 术史的书写模式和历史谱系。 已存在的数字艺术景观,我们理应为这些
[13]
音和文本转变为时间上离散的瞬间” , 作为后起之秀的数字艺术史对自身合 数字艺术辩护:它们是否有资格被写入当
最终让我们完全沉浸在一个影像不断消失 法性仍处于追认过程中。数字技术真的会 代艺术史?但我们因为数字艺术对艺术史
又不断复现的拟真世界。波德莱尔通过短 改变艺术史吗?约翰娜·德鲁克(Johanna 的正向鼓舞而陷入一种强烈的兴奋中,同
暂和永恒的话题对艺术做出了界定,他认 Drucker)就“真的存在一个‘数字的’ 时也心存担心。
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 艺术史吗?”的观点提出:“如果会,数 由于“一个领域的文化理解是体现在
[14]
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 。 字技术将以何种方式为艺术史学科提供基 它的命名和分类系统中的。在命名、组织
在数字技术时代,短暂和永恒的二元对立 本的创新或有用的见解?什么样的数字格 和排序对象方面的跨文化差异中,充满了
逐渐被一种永恒的短暂或者是短暂的永恒 式作品或使用数字工具创作的作品,会因 政治斗争和权力关系”,[18] 因此,贸然将
的观点所代替。遗忘“所带来的愉悦在一 为通过其方法或理论内涵而改变该领域, 一种新生成的数字艺术现象纳入艺术史体
探研 75

浅井宣通 (Nobumichi Asai)Connected Colors 2016

系是有风险的。丹托曾用“艺术的终结” 避或标榜数字技术对艺术施加的影响是极 艺 术 史 (1900-2010)— 数 字 技 术、 艺 术 与


艺 术 史 之 间 的 联 系 [J]. 赵 炎 , 译 . 艺 术 评
来描述后现代语境下艺术的熵状态,即“当 其不明智的。要掌握一种新的艺术史书写
论 ,2012(8).
艺术的演化朝向消灭信息、瓦解秩序的方 模式,必须理解数字技术在介入艺术界过 [5] 沈安妮 . 影像的魅惑力—揭开巴特的“面
具”[J]. 文艺理论研究 ,2019(1).
向,逐渐演进一个由复杂到简单、由高级 程中是如何让作品有意义,以及我们在接
[6]Jean Baudrillard.The Precession
到低级不断退化过程。退化的极限就是无 受并向它提出理论请求中发展出了什么。 of Simulacra, Simulations[M]New
序的平衡,即熵最大的状态,一种无为的 在该意识形态指导下的艺术活动应以人类 York:Semiotext(e),1983:1-30.

[8][ 法 ] 贝尔纳·斯蒂格勒 . 技术与时间:爱
死寂(终结)就发生了”。 同样,当“面” 为中心,与数字技术保持既不过分疏离亦 比米修斯的过失 [M]. 裴程 , 译 . 南京 : 译林
被“界面”取代,数字艺术以逼真的拟像 不过分亲密的距离。明确这种立场后,让 出版社 ,2019:11.
[9][ 法 ] 贝尔纳·斯蒂格勒 . 技术与时间 : 爱
消解原有的物质真实,一切事物在虚拟界 数字技术有效地介入艺术界,进而建构起
比米修斯的过失 [M]. 裴程 , 译 . 南京 : 译林
面被转换成统一的参数和算法。这种现象 艺术史中新的知识体系和行动范式。 出版社 ,2019:25.
[10][11]Roland Barthes.The Rustle of
是不是也可以被视为“艺术的终结”的另
Language, Leaving the Movie Theater,
一种危机隐喻?因此,我们需要将一种新 Translated from French by Richard
注释:
的数字方法介入进艺术史的视野,但同时 ①列夫·马诺维奇将新媒体概括为五条法则: Howard[M].Toronto:Collins Publishers,1986.
数值化呈现、模块化、自动化、多变性和跨码性。 [12][13][15][ 美 ] 埃尔基·胡塔莫 ,[ 芬兰 ]
又要对其潜在风险保持警惕。 尤西·帕里卡 . 媒介考古学—方法、路径与
其中跨码性是基于前四者更为深刻的特征。
②投影映射作为一种数字呈现技术,它利用投 意涵 [M]. 唐海江 , 译 ,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
影仪将计算机处理过的虚拟影像投射到三维空 社 ,2018.
结语 [14][ 法 ] 夏尔·波德莱尔 . 现代生活的画家 ,
间中从而达到增强现实的逼真效果。
③在古希腊,技术不仅表示手工行为和技能, 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M]. 北京 : 人民文学出
也指美的艺术。参见 Martin Heidegger, The 版社 ,1987:485.
事实上,我们早已身处在一场巨大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1977). [16] 陈静 . 生成、转化和知识生产—数字技
的数字化浪潮中,数字技术对艺术产生的 术与艺术交融的三条路径 [J]. 艺术理论与艺
④海德格尔将此视为“对理性原则的系统化”。
影响只会伴随其自身条件的更新和成熟而 ⑤引自豆瓣英二发表的《当代艺术,全球化与 术史学刊 ,2019(03).
“熵原理”》一文。 [17][18] 约翰娜·德鲁克 . 存在一个“数字”
变得愈发紧密和深刻。但同时,数字艺术 艺术史吗? [J]. 夏夕 , 译 . 艺术理论与艺术
尚处于建构自身合法性的过程中,我们对 参考文献: 史学刊 2019(03).

数字艺术史的研究也还处于初步阶段。从 [1][2][7][ 法 ] 让· 鲍 德 里 亚 . 论 诱 惑 [M].


张新木 , 译 . 南京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面”到“界面”,艺术的边界发生不断 [3] 赵 炎 . 技 术 问 题 与 文 化 与 文 化 侵 蚀 —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
位移,逐渐丰富的数字化语言也在不断影 计 算 机 时 代 新 媒 体 艺 术 的 表 征 [J]. 美 术 研 艺术学理论专业 2019 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究 ,2020(06).
响着数字知识的生产模式,因此,刻意回 [4][ 意 ] 安 东 内 拉· 斯 布 里 利 . 新 媒 体 与 (责任编辑:李晓霞)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