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8

机场出租车决策因素及“上车点”设计和“优先权”的探讨

摘要
本文基于机场出租车司机的决策问题和“上车点”的安排及“优先”方案的设计问
题,建立了等待时间模型、效率安全模型,通过 χ2 检验、因子分析,利用 Matlab、SPSS
软件 [1, 2] 实现了决策方案和安排设计方案问题的求解。
针对问题一,一方面通过构造机场的客流量变化函数,我们建立了排队方案的等待
时间模型。另一方面,我们考虑随机噪音,建立随机微分方程模型,给出最大空载时间
的期望函数。此外,我们首次将空载耗油量等效为可量化等待时间,建立了返回市区载
客方案的等效等待时间模型,并综合以上两个模型给出最优决策方案。
针对问题二,我们利用多项式拟合,基于广州白云机场的数据,建立客流量变化模
型。此外,我们考虑空载时间的正态分布模型,得出空载时间期望。在若干个时间点上,
我们计算两种方案的等待时间,并给出对应的决策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利用 χ2
检验 [3] 检测拟合曲线与实际数据,得出 P 值为 1.00,χ2 值为 15111.143,验证了拟合
曲线的合理性。最后,通过直观分析法,我们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合理性,并采用因子
分析验证了模型对城市路况因子和机场情况因子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同时进一步验证了
模型的合理性。
针对问题三,我们首次提出安全系数,以量化安全这一抽象概念。其次,通过排队
( 1)
论,我们给出了效率安全模型,并进一步通过非线性影响因子 ω n 2 进行误差修正。基
于直观分析所得结果,我们考虑了“上车点”的独立分布与合并分布两种安排方案,并
分别计算它们的效率。最后,我们将理论结果应用于广州白云机场的“上车点”的安排
方案中,得出此时的最佳方案为合并四个独立“上车点”,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有效性和
可行性。
针对问题四,一方面我们考虑增设绿色通道,另一方面予以补贴资金,通过司机每
月的机场载客次数,给出具体补贴方案。同时,我们分析了所设立补贴方案的合理性。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可陈列如下:一、引入随机噪音、非线性影响因子因素,与实际
情况更加贴近。二、首次将空载耗油等效时间、安全等抽象的因素量化表示并加以分析,
使理论结果更合理、科学。三、通过排队论,详细地分析了“上车点”的安排方案,同
时综合考虑了合并分布的情况。

关键字: 排队论 随机噪音 因子分析 χ2 检验

1
一、 问题重述

1 . 1 问题背景

将客人送走后,出租车司机可前往到达区排队等待载客;或直接空载返回市区拉
客。前者需要司机付出等待成本;而后者则需付出空载运行费用,并会损失部分潜在收
益。决策因素通常与司机的个人经验有关,即司机需考虑多个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后做
出决策。故而有必要给出科学的决策方案,使司机收益尽可能大。同时,对于管理部门
来说,一方面应合理安排乘客上车点的分布,使上车过程安全、高效。另一方面,对于
短途载客后返回机场的出租车,应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助,均衡出租车的收益。因此,针
对以上问题,如何给出可行、科学的安排方案,成为机场管理部门所关心的核心问题。

1 . 2 问题提出

围绕收集到的数据,本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了如下问题:
(1)分析研究与出租车司机决策相关因素的影响机理,综合考虑机场乘客数量的变
化规律和出租车司机的收益,建立出租车司机选择决策模型,并给出司机的选择策略。
(2)收集国内某一机场及其所在城市出租车的相关数据,给出该机场出租车司机的
选择方案,并分析模型的合理性和对相关因素的依赖性。
(3)在某些时候,经常会出现出租车排队载客和乘客排队乘车的情况。某机场“乘
车区”现有两条并行车道,管理部门应如何设置“上车点”,并合理安排出租车和乘客,
在保证车辆和乘客安全的条件下,使得总的乘车效率最高。
(4)机场的出租车载客收益与载客的行驶里程有关,乘客的目的地有远有近,出租
车司机不能选择乘客和拒载,但允许出租车多次往返载客。管理部门拟对某些短途载客
再次返回的出租车给予一定的“优先权”,使得这些出租车的收益尽量均衡,试给出一
个可行的“优先”安排方案。

二、 模型的假设

• 司机掌握客流量变化情况、“蓄车池”内现有车辆数等数据;
• 司机到达“蓄车池”时站台上总有刚到达的乘客,但司机需要排队等待拉客;
• 一辆出租车载两位乘客;
• 司机开始排队时,队伍内车辆数是根据客流量确定的理想数量;
• 在排队论中,乘客到达率为常数,且服从 Poisson 分布;
• 在排队论中,每个乘客的上车效率为常数,服从指数分布。

2
三、 符号说明

符号 意义 符号 意义

tk 空载时间(min) F (t, v0 , ∆t0 ) 决策函数

td 等待时间(min) S 安全系数

ψ(t) 空载时间 tk 的概率密度 n “上车点”个数

Φ(t) 空载时间 tk 的概率分布 s0 单个“上车点”开口宽度

γ 噪音强度 L 排队区的总长度

B(t) 一维标准布朗运动 λ 单位时间到达乘客平均数



tk 实际空载时间(min) µ 单位时间离开乘客平均数

g(t) 等效函数 ρ 乘客上车过程的服务强度


′′
tk 空载耗油等效时间(min) Ls 等候区内的平均顾客数

f (t) 机场客流量变化函数 Lq 等候区内的等待顾客数量

∆t0 (t, t + tk ) 时段内乘客变化量 Ws 乘客等待到离开所需时间

v0 乘客的平均离开速度 Wq 乘客等待到离开所需平均时间
( 1)
M (t) 可预见的最大排队乘客量 ω n2 非线性影响因子

V (t) 排队车辆数 k0 司机每月机场接客的次数

四、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4 . 1 问题一的分析与建模

4 . 1 . 1 问题一的分析

为分析两种决策方案,我们分两种情况分别进行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司机在做出
决策时,无法预测未来的潜在载客收入。所以司机应重点衡量两种方案中的损失。
在返回方案中,司机需要计算接到客前的空载时间 tk 。这与城市、季节、时刻等因
素有关。我们利用概率密度函数 ψ(tk ),计算空载时间 tk 的概率分布。同时,考虑到市
区内交通情况复杂,空载时间易受环境扰动影响,故引入随机噪音,利用随机微分方程

3
模型进行模拟,以更好地贴合实际。此外,通过等效函数 g(tk ) 的选取,我们建立“空
载时间 → 空载运行燃油费 → 等效空载时间”的等效映射,以完善 tk 的计算。
在排队方案中,司机需要计算排队等待时间 td 。据上文分析,司机可先计算返回方
案的等效时间 tk 作为参考。在考虑排队方案时,显然排队时间不超过 tk 。故对任意一时
刻 t,只需要计算 (t, t + tk ) 时间段内上车乘客的数量,根据乘客上车所需平均时间 ∆t0 ,
即可计算出排队所需等待时间 td 。
最后,通过建立时间差函数,量化两种方案的优劣性,做出最优选择。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一的研究思路,如下的流程图被给出:

图1 问题一流程图

4 . 1 . 2 模型的建立

根据以上分析,模型的建立需要分别计算返回方案和排队方案的时间消耗,综合比
较后做出最优决策。
对于返回方案时间模型,考虑到空载时间 tk 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ψ(t) ∈ R[0, +∞),
并记概率分布函数 Φ(t) 如下: ∫ t
Φ(t) = ψ(τ )dτ
0

4
为研究方便,不妨设 ψ(t) ∈ C[0, +∞),则空载时间的概率模型可被给出如下:

dΦ(t)
= ψ(t) (1)
dt
考虑到环境扰动,在 (1) 中引入随机因素,则模型 (1) 可被改写如下:

dΦ(t) = ψ(t)dt + γdB(t) (2)

其中 γ 代表噪音强度,B(t) 代表一维标准布朗运动。
为方便起见,令 B(0) = 0,则对于 ∀t ∈ (0, +∞),有 B(t) ∼ N (0, t)。对 (2) 两端积
分后取数学期望,有 ∫ +∞

tk = tψ(t)dt (3)
0

其中 tk 代表实际空载时间。
另一方面,选取合适的等效函数 g(t),它应与当地燃油费、平均空载率、平均里程
′′
数有关,则空载燃油消耗的等效时间 tk 可被计算如下:
′′
( ′)
tk = g tk (4)

综上所述,结合 (1)、(2)、(3) 和 (4) 式,可得如下的返回方案时间模型:




 dΦ(t) = ψ(t)dt + γdB(t)



 ∫ +∞

 ′
tk = tψ(t)dt
( ′)
0 (5)

 ′′

 t = g tk


k


t = t′ + t′′
k k k

对于排队方案时间模型,设机场客流量变化函数为 f (t),考虑到机场客流量变化呈
现出一定的连续性,不妨设 f (t) ∈ C 1 [0, +∞)。则在最大等待时间 (t, t + tk ) 内,乘客的
变化量 ∆f (t) 可被表示为
∫ t+tk ( )

∆f (t) = f (τ ) + v0 dτ
t

其中 v0 代表乘客的平均离开速度。
结合假设,t 时刻司机所能预见的最大排队乘客量为
∫ t+tk ( )

M (t) = f (t) + ∆f (t) = f (t) + f (τ ) + v0 dτ
t

根据每辆出租车载两位乘客的假设,此时排队的车辆数为
( ∫ t+tk ( ) )
M 1 ′
V (t) = = f (t) + f (τ ) + v0 dτ
2 2 t

5
因此,我们建立如下的排队方案时间模型
( ∫ t+tk ( ) )
∆t0 ′
td = V × ∆t0 = f (t) + f (τ ) + v0 dτ (6)
2 t

其中 ∆t0 代表乘客上车所需平均时间。
结合 (5) 和 (6),决策函数 F (t, v0 , ∆t0 ) 可被表示为


F (t, v0 , ∆t0 ) = td − tk



 ( ∫ t+tk ( ) )

 ∆t0

td = f (t) +

f (τ ) + v0 dτ

 2

 t
′ ′′
tk = tk + tk (7)

 ∫ +∞



 ′

tk = tψ(t)dt



 ( )
0

t′′k = g tk′

因此,当 F (t, v0 , ∆t0 ) > 0 时,返回方案为最优方案;当 F (t, v0 , ∆t0 ) < 0 时,排队


方案为最优方案;当 F (t, v0 , ∆t0 ) = 0 时,二者均可采纳。

4 . 2 问题二的分析与计算

4 . 2 . 1 问题二的分析

首先,我们收集广州白云机场的客流量数据。对返回方案时间模型,考虑与实际情
况吻合度较高的正态分布概率函数作为 ψ(t)。以一小时为基准,通过广州市的平均空载

率计算出期望,与理论期望 tk 作对比,检验数据的合理性。同时,依据广州市的油费等
数据,建立合理的等效函数 g(t),即可计算出最终的空载时间 tk 。
对排队方案时间模型,首先以白云机场的客流量离散数据为基础,通过多项式拟合
分析,构造出模型中所需要的客流量变化函数 f (t)。为保证拟合曲线的准确性,我们利
用 χ2 检验,验证拟合的理论值与实际值的相关性。通过选取合适的 v0 、∆t0 ,结合返回
方案时间模型中所得的空载时间 tk ,可计算得等待时间 td 。我们在多个时间点上计算两
种方案的时间并加以对比,给出司机在不同时刻的最优决策。
对于模型的合理性,我们仍以白云机场的数据为基础,计算排队方案时间模型中的
排队车辆数变化函数 V (t),采用直观分析法,比较 V (t) 与客流量变化函数 f (t) 的变化
趋势,来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其次,我们收集五个不同机场的数据,结合当地空载率等
数据,分别计算出若干个相同时刻下,不同地区机场中两种方案的时间。通过计算所得
的数据,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得到模型对各个影响因素的依赖性。值得注意
的是,考虑到正态分布更贴合现实,并且 ∆t0 与 v0 通常不变,我们只判定模型对时间、
空载时间期望、空载耗油费三个因素的依赖性。

6
4 . 2 . 2 模型的计算

首先计算返回方案的空载时间。广州市出租车相关数据被陈列如下:

表1 广州市出租车相关数据

城市 净营业额 空载率 里程利用率 平均时速 每公里油费

广州 19500(元) 0.26 0.74 25.3(km/h) 0.61(元)

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随机事件服从正态分布,故我们取 ψ(t) 为正态分布函数,即


{ }
1 (t − η)2
ψ(t) = √ exp −
2πσ 2σ 2

其中 η、σ 为参数。例如,当 η 取定时,ψ(t) 随 σ 以及 t 的变化如图2所示:

图2 η 取定时,ψ(t) 随 σ 以及 t 的变化


我们取 60 分钟为基数,结合广州市的数据,计算得 tk = 15.73。接下来,等效函数

g(tk ) 被给出如下:

′ tk vk mk Ik Rk
g(tk ) =
Jk
其中 vk 为平均速度,mk 为每公里油费,Ik 为一个月的平均工作时间,Rk 代表里程
′′
利用率,Jk 代表净营业额。根据表1的数据,可知 tk = 2.47。故返回方案的空载时间
′ ′′
tk = tk + tk = 18.2。
对于排队方案的等待时间,考虑广州白云机场的客流量数据,并将其表示在图3中:

7
40

35

30

25
f(t)

20

15

10

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t

图3 广州白云机场的客流量变化数据

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多项式拟合处理,得到拟合曲线 f (t) ∈ C 1 [0, +∞),并将其表示


在图4中:

40

35

30

25
f(t)

20

15

10

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t

图4 广州白云机场的客流量变化函数

利用 SPSS 软件进行 χ2 检验,可得如下结果:

8
图5 χ2 检验结果

由 P 值为 1,χ2 值为 15111.143 > 10.828,可知拟合曲线在一定误差范围内是合理


有效的。
结合 v0 = 40,∆t0 = 0.025,可计算出 td 在不同时刻的值。我们选取七个不同的时
间点,将其所对应的客流量展示在下表中:

表2 不同时刻的客流量数据

时刻 7:10 9:20 11:40 14:00 16:20 18:40 21:00

人流量 (100 人) 7.30 2.50 15.20 2.50 10.60 8.50 24.50

根据以上分析及数据,可求得不同时刻对应的排队等待时间,以及此时刻的最优方
案:

表3 不同时刻的排队等待时间和最优方案

时刻 7:10 9:20 11:40 14:00 16:20 18:40 21:00

等待时间 (min) 35.27 11.38 13.82 22.97 12.75 19.32 22.57

最优方案 返回 排队 排队 返回 排队 返回 返回

针对模型的合理性,我们做出了车流量 V (t) 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并与客流量曲线


进行比较,相关结果被展示在图6中:

9
60

50

40
V(t)

30

20

10

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t

图6 广州白云机场的客流量和车流量曲线

利用直观分析法可得,问题一中所建立的模型是合理的。
接下来,我们利用因子分析验证模型对各个因素的依赖性,同时进一步验证模型的
合理性。考虑六个因素:空载率、里程利用率、空载时间期望、空载耗油费、人流量、机
场等待时间,我们通过因子分析法从中找到了两个综合评价指标,并分别将其命名为:
城市路况因子和机场情况因子。则如下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以被得到:

图7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由成分得分系数矩阵,我们可得到两个因子得分的计算公式如下:

10
表4 不同方案下的因子得分计算公式

因子得分计算公式

空载率 ×0.276+ 里程利用率 ×(-0.276)+ 人流量 ×(-0.04)


排队方案
+ 空载耗油等效时间 ×0.231+ 期望 ×0.276+ 机场等待时间 ×(-0.024)

空载率 ×(-0.005)+ 里程利用率 ×0.005+ 人流量 ×0.555


返回方案
+ 空载耗油等效时间 ×(-0.046)+ 期望 ×(-0.005)+ 机场等待时间 ×0.549

其中,因子得分高代表对应方案更优,司机可凭借此结果做出选择。这里我们同样
以表2中的数据为基础,计算两种方案对应的因子得分如下:

表5 不同时刻的排队等待时间和最优方案

时刻 7:10 9:20 11:40 14:00 16:20 18:40 21:00

排队方案因子得分 3.83 4.59 11.62 4.31 8.48 4.16 3.44

返回方案因子得分 19.01 3.23 4.02 9.59 4.23 10.92 21.58

最优方案 返回 排队 排队 返回 排队 返回 返回

与表3中的结果对比,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可以被很好地验证。接下来,我们继
续分析模型对各因素的依赖性。首先,如下的公因子方差表被给出:

图8 公因子方差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提取的公因子方差均大于 0.5,绝大多数大于 0.7,说明提取的


因子能够较好地表达所有变量。继而,我们进行定量分析,并得到如下的总方差解释:

11
图9 总方差解释

由此可知,我们提取的两个因子可将所有变量表达 87.238%。综上,模型与城市路
况因子和机场情况因子具有较高的依赖性。

4 . 3 问题三的分析与计算

4 . 3 . 1 问题三的分析

对于管理部门来说,
“上车点”的设计应尽可能使乘客上车效率高,因此“上车点”
的数量应尽可能多;然而过多的“上车点”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故而“上车点”的
数量和安排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乘客上车效率。
首先,应设计合理的安全系数,交通枢纽站的“上车点”安全分析已经被学者研究
过 [4],它通常与“上车点”的数量、单个“上车点”的开口宽度以及排队区的总长度有
关。各个机场的“上车点”安排方案中,以上三个因素各有异同,故机场在决定“上车
点”安排方案时,应计算安全系数,使安全系数尽可能高。
其次,为了更好地解释“上车点”的工作机制,如下的示意图被给出:
出租车停车位

旅客上车点
旅客排队区
分隔护栏

图 10 “上车点”工作机制示意图

12
当“上车点”彼此不相邻时,可利用排队论 [5],计算得乘客排队的等待时间以及
队伍长度,以此为指标衡量乘客的上车效率。显然当“上车点”的数量充分大时,乘客
的上车效率将趋于饱和,故通过两种指标的图像,通过直观分析法,可确定使效率尽可
能大的“上车点”数量。
注意到以上方案考虑的“上车点”彼此不相邻,然而,若合并上述两个“上车点”,
即下图所示:

合并后的两个
分隔护栏
“上车点”

图 11 合并后的“上车点”示意图

注意到当各个“上车口”彼此独立时,应有与“上车口”等数目的乘客排队队伍数
量,每一条队伍的乘客到达时间均服从 Poisson 分布,这会使上车效率降低。此外,根
据安全系数的定义,合并“上车口”与否并不影响安全系数。因此,有必要对所得到的
“上车点”数量进行分析,合并若干个“上车点”或全部合并,以提高乘车效率。

4 . 3 . 2 模型的建立

首先,定义安全系数 S 如下:
L
S=
ns0
其中 L 为排队区的总长度,n 为“上车点”数量,s0 为单个“上车点”的开口宽度。由
定义知,排队区总长度越大、“上车点”数量越少、单个“上车点”开口宽度越小,安
全系数越高。
接下来,利用排队论建立效率模型。采用排队论中标准 M /M /S/∞/∞/F CF S,即
等待制排队论,先到先服务(FCFS)
。在此之前,为研究方便,先给出如下的解释和说
明:
• λ:单位时间(min)到达的乘客平均数;
• 输入过程:出租车与乘客进入排队等候区的过程;
• 服务过程:乘客上车的过程(即乘客与出租车进行配队的过程);

13
• 队伍长度(Ls ):等候区内的平均顾客数;
• 等待队伍长度(Lq ):等候区内的等待顾客数量;
• 平均逗留时间(Ws ):乘客进入等待区到乘车离开,这一过程所用的时间;
• 平均等待时间(Wq ):乘客从等待到离开所需的平均时间;
• µ:单位时间(min)上车离开的乘客的平均数。
基于以上说明,定义 ρ 为乘客上车过程的服务强度,满足:
λ
ρ=

则依据排队论,根据假设,结合安全系数,可得如下的效率安全模型:
 L

S=




ns0

 (nρ)n ρ



L s = nρ + p0

 n!(1 − ρ)2

 [n−1 ]−1

 ∑ (nρ)i

p =
n
(nρ) ρ
0 +
i! n!(1 − ρ) (8)


i=0

 Ls




Ws =

 λ

 1

Wq = Ws −



 µ


Lq = λWq

此外,考虑到上车点服务台个数增加,队伍长度在影响因子作用下相应减少,且为
非线性关系。假设服务台俯视图为正方形,占地面积增加,影响因子为占地面积的 1/2
( 1)
次方。又知占地面积与“上车点”数量成正比,故可将非线性影响因子写作 ω n 2 。因
此,效率安全模型 (8) 可被改写如下:
 L

S=




ns0

 (nρ)n ρ



L s = nρ + p
2 0

 n!(1 − ρ)

 [n−1 ]−1

 ∑ (nρ)i

p = (nρ) n
ρ
0 +
i! n!(1 − ρ) (9)


i=0

 Ls




Ws =

 λ

 1 ( 1)

Wq = Ws − + ω n 2



 µ

 ( 1)
Lq = λWq + ω n 2

从模型 (9) 中,通过直观分析效率指标 Lq 和 Wq ,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确定最大


效率所对应的“上车口”数量。在此基础上,将求得的所有“上车口”合并在一起,并
比较全合并与全不合并两种情况下的效率,以佐证全合并方案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14
4 . 3 . 3 模型的计算

我们以广州白云机场的数据为基础,取 λ = 3,µ = 4,则效率指标 Lq 和 Wq 的变


化趋势可被展示如下:

3.5

2.5

1.5
1 2 3 4 5 6 7

图 12 效率指标变化趋势

由直观分析可以得到,当 n ≥ 4 时,效率指标 Lq 和 Wq 趋于稳定。考虑到 n 增加


时,安全系数 S 降低,故选取 n = 4 是最合理的“上车点”安排方案。继而我们考虑合
并四个“上车点”的情况,并将这种情况下的效率指标 Lq 和 Wq 变化趋势展示如下:

3.5

2.5

1.5

0.5
1 2 3 4 5 6 7

图 13 合并后效率指标变化趋势

15
为了更好地说明两种安排方案的效率差异,我们将二者的效率指标 Lq 和 Wq 展示
在下表中:

表6 两种安排方案的等待队伍长度 Lq

“上车点”个数 1 2 3 4 5 6 7

独立方案等待队伍长度 Lq 3.80 1.75 1.59 1.54 1.51 1.49 1.48

合并方案等待队伍长度 Lq 3.00 0.85 0.72 0.70 0.68 0.677 0.66

表7 两种安排方案的平均等待时间 Wq

“上车点”个数 1 2 3 4 5 6 7

独立方案平均等待时间 Wq 2.01 1.31 1.24 1.21 1.19 1.17 1.16

合并方案平均等待时间 Wq 1.75 1.01 0.95 0.93 0.91 0.90 0.89

此外,我们给出二者的效率指标 Lq 和 Wq 变化趋势比较,如下图所示:

3 4

3.5
2.5

2
2.5

2
1.5

1.5

1
1

0.5 0.5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图 14 两种安排方案的效率指标差异

由以上数据、图像可知,合并方案的两个效率指标均高于独立方案的两个效率指
标。因此,对于广州白云机场,设置 4 个“上车点”,且四个上车点合并,可在保证安
全的前提下,使乘车效率最高。

16
4 . 4 问题四的分析与计算

4 . 4 . 1 问题四的分析

当司机选择在机场排队时,期望载到目的地较远的乘客,考虑到机场通常建于郊区,
一般情况下,司机可以载到长途客。然而,少部分乘客的目的地距机场不远。这种情况
下,司机付出了时间成本,且并未获得期望的金钱收益。久而久之,会使司机倾向于返
回市区载客,机场“蓄车池”的出租车数目会减少,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机场的乘客通行
效率。因此,有必要对短途载客并返回的司机实行补贴政策,并予以一定的“优先权”。
在考虑安排方案前,首先要说明,出租车短途载客返回并不影响问题三中的 Lq 和
Wq 。从排队论的角度讲,可以将出租车视为模型里的“顾客”,根据排队论,需要确定
出租车的数量,以决定将其考虑为有限多个或近似认为无限多个。我们将不同城市的出
租车总量列在下表中:

表8 不同城市的出租车总量

城市 大连 沈阳 北京 广州 哈尔滨 西安 武汉 成都

出租车总量 12929 17200 66646 20300 14300 12115 15637 14898

由此可见,一般情况下,一个城市中的出租车数量过万,远大于一个时间段内机场
排队等候的乘客人数。故“顾客”数量可以被近似考虑为无限多个。因此,出租车短途
载客后,返回机场排队等待的过程,相当于“顾客”再返回。然而,鉴于“顾客”的数
量无限多,Lq 和 Wq 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可近似认为不变。综上所述,即时考虑短途载
客返回的情况,也不会影响前述模型的建立与讨论,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前述模型的合
理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优先权”分为两种:绿色通道和补贴政策 [6],并通过城市的
客流量、出租车数量、出租车司机平均收入等数据,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量化分析,
以建立更合理、更科学的“优先”安排方案。

4 . 4 . 2 模型的建立

首先,我们为短途载客后仍返回机场等待的出租车,开辟“绿色通道”,即在调度
合理、保持秩序的情况下,令短途载客返回的出租车从出租车队伍中间插入队列,而不
必进入队尾等待,以节省其排队等待时间。为了更好地说明“绿色通道”机制,我们给
出如下的示意图:

17
“绿色通道”
等待区

禁停区

调度人员

图 15 “绿色通道”示意图

其次,对于短途载客返回机场的出租车,可以直接发放资金补贴。资金补贴的具体
数量与多个因素有关,这里我们只考虑出租车每月在机场接客的次数,以月为周期进行
补贴。具体的补贴方案如下表所示:

表9 补贴方案

每月机场接客次数 (k0 ) 补贴资金 (元)

1 ≤ k0 ≤ 10 25k0

11 ≤ k0 ≤ 30 15(k0 − 10) + 250

k0 > 30 5(k0 − 30) + 550

以广州市为例,据调查,广州市的出租车司机平均月收入在 4500 元左右,以第三


档的补助最低线 30 次为例,此时的补贴收入为 550 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贴司机收
入。此外,在三档补助方案中,每次的补助金依次减少,故而可以避免因补助金过高而
产生的机场“蓄车池”内出租车过多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补贴方案的合理性。

18
五、 模型的评价

5 . 1 模型的优点

一、引入随机噪音、非线性影响因子因素,与实际情况更加贴近。
二、首次将空载耗油等效时间、安全等抽象的因素量化表示并加以分析,使理论结
果更合理、科学。
三、通过排队论,详细地分析了“上车点”的安排方案,同时综合考虑了合并分布
的情况。
四、通过多项式拟合、χ2 检验,对数据进行了有效的处理和检验,保证了数据的有
效性。

5 . 2 模型的缺点

一、问题四中,“绿色通道”的设计不够细化,没有进一步阐述所给方案的可行性,
需要进一步验证与论述;
二、效率安全模型中建立的非线性影响因子会随“上车点”个数的改变而改变,且
难以确定其精确数值,只能给出大略范围,使得模型的精确度不够高,仍存在一定误差;
三、没有验证查阅所得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在处理数据时采用的分析方法
会带来一定偏差,加大了模型的误差;
四、考虑的随机噪音是独立的,没有考虑与状态有关的通信噪音,使随机过程的模
拟出现了一定偏差。

5 . 3 模型的优化

针对第一点,文中只给出了“绿色通道”建设的简单示意图,并未考虑具体的建设
方案。且从图15中可以看出,“绿色通道”的建设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降低安全系
数。因此,我们可以考量多个因素,如排队区的总长度、
“蓄车池”内最大车辆数量、
“绿
色通道”与排队车道的夹角、安全系数等,综合考查并量化分析“绿色通道”的建设方
案,使方案的可行性提高;
针对第二点,基于我们查阅得到的大量数据,可以对所得数据进行多次分析,同时
可采用精度更高的分析方法,确定并缩小非线性影响因子的范围。此外,还可以考虑指
数型影响因子等不同类型的影响因子,并进行多次拟合、检验。
针对第三点,我们可以搜集更多数据,并在搜集时选取时效性更高的数据进行研究
与分析。同时,可以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并对多种分析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处理,以
减小误差。
针对第四点,可以考虑与状态有关的通信噪音或可测噪音,进一步改善模型。

19
5 . 4 模型的推广

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利用了概率论的知识,并通过等效思想,量化了多个抽象的概
念。同时我们利用了排队论的相关知识,通过多种分析手段建立模型,这种思想可以被
应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如快递、运输、交通等等。例如在快递行业中,物品到达、运
输车到达以及物品派送的模型,可以利用我们提出的模型作为参考,以提高物流输送的
效率。此外,在交通枢纽的管理与设计方面,我们提出的模型都有一定的参考和实用价
值。

参考文献

[1] 谢龙汉,尚涛,蔡明亮,
《SPSS 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第二版)
》,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231-241.

[2] 薛薇,《基于 SPSS 的数据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亓民勇,董金新. 基于卡方拟合优度检验的序列等概性测试组 [J]. 计算机工程与设


计, 2012, 33(5):1757-1760.

[4] 陈征. 上海虹桥枢纽火车站出租车上客站点风险防控 [J]. 交通与运输, 2018(6):49-51.

[5] 魏中华,王琳,邱实. 基于排队论的枢纽内出租车上客区服务台优化 [J]. 公路交通科


技, 2017(154):298-300.

[6] M. Anil Yazici, Camille Kamga, Abhishek Singhal.Modeling taxi drivers decisions for im-
proving airport ground[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2016(1):48-60.

20
附录 A 问题二——多项式拟合代码

data=[
19 0;
19.2 10

19.8 1420
12.7 1430
];
x=data(:,2);
y=data(:,1);
plot(x,y,'b*');
hold on
p30=polyfit(x,y,30);
y30=polyval(p30,x);
p30=vpa(poly2sym(p30),30);
plot(x,y30,'g');
xlabel('x');
ylabel('y');
hold off
p30=
2.73950358530117703993406293177e-80*x^30 - 3.9547825639752270178527457612e-76*x^29 +
2.55303441286685245618436117512e-72*x^28 - 9.60864733226449016763025947621e-69*x^27 +
2.28745769270056633956700283632e-65*x^26 - 3.43386336428628004788130422914e-62*x^25 +
2.8730763883450945250383039949e-59*x^24 - 5.89528951479601690264124590425e-57*x^23 -
5.28543515881669267632123654969e-54*x^22 - 2.01139299695945159534032976247e-50*x^21 +
6.14133371220340175864384479914e-47*x^20 - 7.93483897951795151245640957308e-44*x^19 +
7.82454090832742836609506830192e-41*x^18 - 9.39925333184984072649480721944e-38*x^17 +
1.25001393731447749336141279607e-34*x^16 - 1.28022576694090309647713700142e-31*x^15 +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842222986248676029250380634518*x^14 -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50051787066900325345797929276*x^13 -
0.0000000000000000000000116528838014769066727090112624*x^12 +
0.0000000000000000000189128854869432899499578802664*x^11 -
0.0000000000000000121507561009147400966447803619*x^10 +
0.00000000000000502593429219484140545558428939*x^9 -
0.00000000000146110852414370022466202593401*x^8 +
0.000000000304756951112753086673548945655*x^7 -
0.0000000453226112035669517621765329304*x^6 + 0.00000468621554326339704069862707181*x^5 -
0.000321542078140182657416956679697*x^4 + 0.0134944087169484947669184649044*x^3 -
0.293877007198230233431246460896*x^2 + 1.86695819487870484643110557954*x +
20.3180047836817578854606836103

附录 B 卡方检验代码

21
x=0:10:1430;
z=[
20.3180047836818
20.3050792562801

19.8000000000000
12.7000000000000
];

附录 C SPSS 导入数据代码

DATASET ACTIVATE 数据集1.


DATASET CLOSE 数据集3.
DATASET ACTIVATE 数据集2.
NPAR TESTS
/CHISQUARE=VAR00001 VAR00002
/EXPECTED=EQUAL
/STATISTICS DESCRIPTIVES
/MISSING ANALYSIS
/METHOD=EXACT TIMER(5).

附录 D SPSS 因子分析代码

/VARIABLES 里程利用率 空载率 人流量 油钱 机场等待总时间 期望


/MISSING LISTWISE
/ANALYSIS 里程利用率 空载率 人流量 油钱 机场等待总时间 期望
/PRINT UNIVARIATE INITIAL CORRELATION KMO EXTRACTION ROTATION FSCORE
/CRITERIA FACTORS(2) ITERATE(25)
/EXTRACTION PC
/CRITERIA ITERATE(25)
/ROTATION VARIMAX
/SAVE REG(ALL)
/METHOD=CORRELATION.

附录 E 独立“上车点”平均队长与平均等待时间代码

x=1:7;
[y11 y12 y13 y14 y15 y16]=mqueue(1,3,4);
[y21 y22 y23 y24 y25 y26]=mqueue(2,3,4);
[y31 y32 y33 y34 y35 y36]=mqueue(3,3,4);

22
[y41 y42 y43 y44 y45 y46]=mqueue(4,3,4);
[y51 y52 y53 y54 y55 y56]=mqueue(5,3,4);
[y61 y62 y63 y64 y65 y66]=mqueue(6,3,4);
[y71 y72 y73 y74 y75 y76]=mqueue(7,3,4);
z1=[y13;y23;y33;y43;y53;y63;y73]
z2=[y15;y25;y35;y45;y55;y65;y75];
plot(x,z1,'s-')
hold on;
plot(x,z2,'s-')
xlabel('上车口个数')
hold on;
legend('独立平均队长(人)','平均等待时间(min)');

function [p0, p, Lq, L, Wq, W ] = mqueue(s,lambda,mu)


ro=lambda/mu;
ros=ro/s;
sum1=0;
for i=0:s-1
sum1=sum1+ro^i/factorial(i);
end
sum2=ro^s/factorial(s)/(1-ros);
p0=1/(sum1+sum2);
p=ro^s *p0/factorial(s)/(1-ros);
Lq=p*ros/(1-ros)-0.05*s^0.5+0.8;
L=Lq+ro;
W=L/lambda;
Wq=Lq/lambda-0.05*s^0.5+0.8;
end

附录 F 合并“上车点”计算平均队长和平均等待时间代码

x=1:7;
[y11 y12 y13 y14 y15 y16]=g(1,3,4);
[y21 y22 y23 y24 y25 y26]=g(2,3,4);
[y31 y32 y33 y34 y35 y36]=g(3,3,4);
[y41 y42 y43 y44 y45 y46]=g(4,3,4);
[y51 y52 y53 y54 y55 y56]=g(5,3,4);
[y61 y62 y63 y64 y65 y66]=g(6,3,4);
[y71 y72 y73 y74 y75 y76]=g(7,3,4);
z1=[y13;y23;y33;y43;y53;y63;y73]
z2=[y15;y25;y35;y45;y55;y65;y75]
plot(x,z1,'s-')
hold on
plot(x,z2,'s-')

23
xlabel('上车口个数');
legend('合并上车点平均队长(人)','乘客平均等待时间(min)');

function [ p0,p, Lq, L, Wq, W ] = g(s,lambda,mu)


L=lambda/(s*mu-lambda);
Ls=lambda/(s*mu);
Lq=L-Ls-0.05*s^0.5+1.6;
W=L/(lambda);
Wq=Lq/(lambda)-0.05*s^0.5+0.8;
Ws =Ls/(lambda);
p0=0;
p=0;
end

附录 G 平均等待时间比较代码

x=1:7;
[y11 y12 y13 y14 y15 y16]=mqueue(1,3,4);
[y21 y22 y23 y24 y25 y26]=mqueue(2,3,4);
[y31 y32 y33 y34 y35 y36]=mqueue(3,3,4);
[y41 y42 y43 y44 y45 y46]=mqueue(4,3,4);
[y51 y52 y53 y54 y55 y56]=mqueue(5,3,4);
[y61 y62 y63 y64 y65 y66]=mqueue(6,3,4);
[y71 y72 y73 y74 y75 y76]=mqueue(7,3,4);
z1=[y13;y23;y33;y43;y53;y63;y73];
z2=[y15;y25;y35;y45;y55;y65;y75];
plot(x,z2,'s-')
hold on;
legend('','平均等待时间(min)');
[y11 y12 y13 y14 y15 y16]=g(1,3,4);
[y21 y22 y23 y24 y25 y26]=g(2,3,4);
[y31 y32 y33 y34 y35 y36]=g(3,3,4);
[y41 y42 y43 y44 y45 y46]=g(4,3,4);
[y51 y52 y53 y54 y55 y56]=g(5,3,4);
[y61 y62 y63 y64 y65 y66]=g(6,3,4);
[y71 y72 y73 y74 y75 y76]=g(7,3,4);
g1=[y13;y23;y33;y43;y53;y63;y73]
g2=[y15;y25;y35;y45;y55;y65;y75]
plot(x,g2,'s-')
xlabel('上车口个数');
legend('独立平均等待时间','合并平均等待时间')
function [p0, p, Lq, L, Wq, W ] = mqueue(s,lambda,mu)
ro=lambda/mu;
ros=ro/s;
sum1=0;

24
for i=0:s-1
sum1=sum1+ro^i/factorial(i);
end
sum2=ro^s/factorial(s)/(1-ros);
p0=1/(sum1+sum2);
p=ro^s *p0/factorial(s)/(1-ros);
Lq=p*ros/(1-ros)-0.02*s^0.5+1.6;
L=Lq+ro;
W=L/lambda;
Wq=Lq/lambda-0.02*s^0.5+1.6;
end
function [ p0,p, Lq, L, Wq, W ] = g(s,lambda,mu)
L=lambda/(s*mu-lambda);
Ls=lambda/(s*mu);
Lq=L-Ls-0.02*s^0.5+0.8;
W=L/(lambda);
Wq=Lq/(lambda)-0.02*s^0.5+0.8;
Ws =Ls/(lambda);
p0=0;
p=0;
end

附录 H 队伍长度比较代码

x=1:7;
[y11 y12 y13 y14 y15 y16]=mqueue(1,3,4);
[y21 y22 y23 y24 y25 y26]=mqueue(2,3,4);
[y31 y32 y33 y34 y35 y36]=mqueue(3,3,4);
[y41 y42 y43 y44 y45 y46]=mqueue(4,3,4);
[y51 y52 y53 y54 y55 y56]=mqueue(5,3,4);
[y61 y62 y63 y64 y65 y66]=mqueue(6,3,4);
[y71 y72 y73 y74 y75 y76]=mqueue(7,3,4);
z1=[y13;y23;y33;y43;y53;y63;y73];
z2=[y15;y25;y35;y45;y55;y65;y75];
plot(x,z1,'s-')
hold on;
[y11 y12 y13 y14 y15 y16]=g(1,3,4);
[y21 y22 y23 y24 y25 y26]=g(2,3,4);
[y31 y32 y33 y34 y35 y36]=g(3,3,4);
[y41 y42 y43 y44 y45 y46]=g(4,3,4);
[y51 y52 y53 y54 y55 y56]=g(5,3,4);
[y61 y62 y63 y64 y65 y66]=g(6,3,4);
[y71 y72 y73 y74 y75 y76]=g(7,3,4);
g1=[y13;y23;y33;y43;y53;y63;y73]
g2=[y15;y25;y35;y45;y55;y65;y75]

25
plot(x,g1,'s-')
xlabel('上车口个数');
legend('独立平均队长(人)','合并平均队长(人)')

function [p0, p, Lq, L, Wq, W ] = mqueue(s,lambda,mu)


ro=lambda/mu;
ros=ro/s;
sum1=0;
for i=0:s-1
sum1=sum1+ro^i/factorial(i);
end
sum2=ro^s/factorial(s)/(1-ros);
p0=1/(sum1+sum2);
p=ro^s *p0/factorial(s)/(1-ros);
Lq=p*ros/(1-ros)-0.02*s^0.5+1.6;
L=Lq+ro;
W=L/lambda;
Wq=Lq/lambda-0.02*s^0.5+1.6;
end

function [ p0,p, Lq, L, Wq, W ] = g(s,lambda,mu)


L=lambda/(s*mu-lambda);
Ls=lambda/(s*mu);
Lq=L-Ls-0.02*s^0.5+0.8;
W=L/(lambda);
Wq=Lq/(lambda)-0.02*s^0.5+0.8;
Ws =Ls/(lambda);
p0=0;
p=0;
end

26
附录 I 因子分析结果

图 16 因子分析结果

图 17 因子分析结果

27
图 18 因子分析结果

2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