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5

记北大书研会掌门人翁图先生两三事——捋髪濡墨书

大风,闲坐小窗赏兰亭

https://mp.weixin.qq.com/s/TNUGq4MKViaFOAx_CJ6fSg

1
有一天,我在睡梦里梦见一句诗:「挥笔抖落满
天星。」大概是白天练书法入了神,晚上得了这么一
句。醒来后,觉得以此形容自己,有点太高了,不如
来说古人,于是扩成了一首古风《观张旭草书有感》:
「酒中八仙有其名,捋髪濡墨书大风。胸中块垒向谁
吐,挥笔抖落满天星。古诗四帖龙蛇舞,书壇千载称
豪雄。」
还有一天,晚饭后,秋雨停了,不知哪里突然响
起了吹箫的声音。对着自家的小窗,观赏着《兰亭集
序》贴,我忽然觉得,这也是一种人生况味,就写下
了这首《感怀》:「秋雨初霁夕照明,邻家谁人起箫
声。人生本应从容度,闲坐小窗赏兰亭。」
「捋髪濡墨书大风」,「闲坐小窗赏兰亭」,两
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犹如辛辣和甘甜,醇酒与清
茶,秋风与春雨,竟神奇地一道赋在了眼前这位 76
岁的北大退休教授、老校友、书法家的身上。

2
翁图先生在一次讲座现场为活动题词

「不要采访我,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北大老头
儿。」接受本刊采访,翁图先生足足拖了将近半年之
久。了解先生的人都知道,这绝不是类似某些名人
「欲擒故纵」的戏法,而是先生质朴内心的真实写照。
如果想声名大噪,先生的机会太多。今天,如此宁静
而恬淡地生活着,不是他的境遇,而是他的选择。

打开互联网,关于先生的报道,数得上的,也就
是两三篇,而且都是北大学生记者与老师写的。少有
人知道,这位经常挤公交,在餐馆点几个家常菜还节

3
俭地打上包,常在校园内步行、请学生吃饭的老师,
是泰国公主诗琳通的书法老师,也是诸如古筝演奏家
袁莎等多位名人的书法老师,一些北大的校领导、国
家老干部,也常以书法求教于翁图先生。在魏征故里、
中华文化园和一些名山古刹,有时看到先生的题字,
那种恢弘正大、卓尔不群,足以为所题之处平添气色。
季羡林在世时,曾敬称先生为「翁图兄」。尽管
先生从不以此炫耀,更深知此乃季老谦逊长者之心,
但墨迹俨然的落款,还是让人能从这份特殊的「文化
背书」中,一窥先生不凡的底蕴。
在北大出版的一本记录近现当代书法家校友的典
藏书中,从蔡元培到沈尹默,从胡适之到季羡林,先
前的每一页,都饱含厚重的文化濡染与翰墨笔力。翻
到当代,如果不看书者名字,只看字,会把两页归入
「前人」行列,而后面的字,虽亦出自名人之手,却
明显是今人之作,功力迥异。那两页的作者,便是北
大老教授翁图和杨辛。

走进翁图先生的精神世界,探寻他雪泥鸿爪的往
事,会在点滴中,觅到他坦荡的内心和不凡的文化气
派。

4
毕竟,北大,自成立起就代表中华文化的先锋。
毕竟,书法,是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传承。于是,翁
图先生,在并不经意之间,实际上扛起了这杆大旗。

魏征乡邻,至真至正
翁图先生,本名张振国,1940 年生于河北晋州。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退休教授,曾赴欧洲访学。现
为北京大学书画研究会会长「北大一个高规格的教授
书画组织,本文中简称『书研会』」,中国现代文化
研究中心书法研究所所长,日本中国书法协会名誉会
长。曾担任泰国公主诗琳通的书法老师。
仅以这寥寥几语,看翁图先生的人生履历,还是
会感到些许困惑。国际关系,是一个现代、洋气、入
时的专业,研究者往往应具备精明、敏锐、热血、好
动的个性,而书法,则是一种亘古、绵延的传统艺术,
操习者似乎应具备相当的耐性、厚重感与温润的性情,
二者怎么就结合到一起了呢?而张振国教授毕生从事
国关研究,「翁图」之名却以书法而闻于外邦,这是
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还是命运中逻辑的暗合?
走进翁图先生,会发现,先生的人生,是一本值
得反复体味的哲学书。
最初接触先生,是在大前年。当时与友人一起走
进先生在北大的办公室。年逾七旬的先生,桃李芬芳,
5
德高望重,浑身散发着强烈的亲和力和亲切感,给人
以自发的、强烈的,想要去了解他,走近他的冲动。
此后每一次见面,与其说是伴随着拜谒名师的激动,
不如说充满着晚辈后生与长者一道畅谈快事、吐纳箴
言的愉悦。

6
图为翁图先生书法作品「莲动下渔舟」
7
「在我家的小区里,有一位老太太,最看不惯别
人乱倒垃圾,每次她说,别人都不听。有一次,她来
找我,想请我写幅字。我问她写什么,她说就写『不
要倒垃圾』,我就写了这五个字。她于是贴在了人们
常倒垃圾的地方,果然乱倒垃圾的人少了。这是最
『有用』的一次书法了。」先生从一段趣事说起。
儒者风范、慈悲襟怀,大概就是这样——君子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觉者「以助人为乐,以布
施为常」。

图为张振国教授

翁图先生是河北晋州(原“晋县”)人,每每谈
到自己的家乡,先生必然会加上一句「这是魏征的故
乡」。晋州,不愧为毓秀宝地。常言道「君不如尧舜,
8
臣不如魏征」,魏征心如明镜、直言擅谏,是至
「正」至「真」之人,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下不可逾
越的臣子楷模,为后世景仰。而翁图先生,给人极深
刻的印象,亦是「正」与「真」——字正人正,提笔
一份真功底、为人一份真性情。家乡的「魏征故里」
胜地,也有着先生的题字,翰墨中见证着一份千年的
精神传承。
翁图先生以楷书见长,笔力厚重大气、浑然天成,
柔健其外、苍劲其内,燕赵大地的慷慨豪迈和未名水
润的灵动隽永,历经世事的沧桑筋骨与逢遇治世的饱
满信达,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气象。
2004 年,泰国公主诗琳通来北大访学,想找一位
老师学习书法,工作人员找到季羡林,问是否到校外
请人,季老说「我们北大自己就有书法家,干嘛到外
面去找」,就推荐了翁图先生。一个重要的理由是
「翁图的字正,不会误导初学者」。于是,一段季老
牵线,翁图与诗琳通的师生缘,由此拉开了序幕。
或许因为学生的身份太特殊,翁图先生不怎么提
及诗琳通公主求学的情状。从图片上看,诗琳通公主
神态认真专注。可以猜到,那必是一段真学实练、入
技于心的岁月。今天,翁图先生仍密切关注泰国的局
势,默默祝福着自己的学生,祝福着中泰友谊。

9
巧生与拙,积学成道
2016 年五一前夕,北大图书馆展厅举行了一次高
规格的校友书法展览,以庆祝将要到来的 118 周年校
庆。不大的展厅里,坐满了北大领导、校友书法家、
文化名家和记者。翁图先生作为北大书画研究会会长,
被要求做主旨发言。
「今天我们的聚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当年王羲之的兰亭聚会,就是在暮春
三月,今天我们也处在农历三月,『群贤毕至,少长
咸集』。而北大校庆日 5 月 4 日马上就要到了。北大,
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的地
方。因此,我们还得了地利。而『人和』今天到场的,
大都是我们的校友,有学者,有文化名家,我刚才看
了展览,一些字写得真好。为什么好?因为写字的人
有学养。学养对写字至关重要,那是一种内在的文化
积淀。预祝本次展览成功!」
聊聊几语,获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翁图先生
的话,精微广大,说到了大家心里去了。
那么,翁图先生的书法是怎么练出来的呢?
「要说练书法,还得从我小时候说起。现在很多
成了名的书法家都说自己是『从小酷爱书法』,但我
并不是这样。说实话,我写书法,是被打出来的。」
先生饶有兴致地回忆起当年的场景。
10
「那会儿刚解放没几年,我们那里属于老区,条
件不好。我的老师名叫秦郁伟,他是我们的全科老师,
也教我们写书法,特别上心。当时还有体罚,写得不
好就要被打,我被打了一、两次后,就想总不能老是
这个样子,于是就开始主动练习毛笔字,别人去游泳
的时间,我就写书法。」看到少年张振国对书法如此
认真,老师便给他开起了「小灶」。

11
图为翁图先生书法作品

12
13 岁那年,张振国的书法已渐入佳境,于是,他
承揽了给全村写春联的工作。每到大年廿几日,张振
国便会被「关」在一个屋子里写春联,大队专门派人
给他送饭。「一到过年,看到家家户户门前的对联都
是出自我手,可有成就感呢,非常喜悦,同时这也给
家里挣了工分。」可以说,学术之路还未开始,翰墨
濡染却已进入了生活。
「我的家乡当时真是又穷又小,但那是我儿时的
天堂。」巧生于拙,谁能想到,先生是被「打」出来
的书法高手。
1959 年,18 岁的张振国考入北大,本来已经进入
中文系的他,却因学校西语系缺少学生干部,被调到
西语系德语班。后面的国际关系之路,也是从这里
「阴差阳错」地开始的。然而,对于来自农村的张振
国,普通话发音尚不标准,对西方语言的学习更是有
着天然的障碍。

13
图为翁图先生书法作品

14
「当时我听、说、读、写都不行,但我还是学生
干部,所以常常受到身边同学的讥笑。我不想上德语
课,常常跑到中文系去听袁行霈先生的课,因为我喜
欢古代文学,这样德语成绩就落下来了,一度到了不
及格、濒临退学的地步。当时我的老师冯至先生就来
找我,跟我说,『既然学了德语,就不要三心二
意。』我跟他说我没有兴趣,他说『没有兴趣可以培
养兴趣』,这一点给我印象特别深刻。于是我决定奋
起直追。」北大前辈的教诲,对青年张振国的影响至
深。
「当时我们都在学习毛主席著作,背『老三篇』,
尤其是学了《愚公移山》一篇,很有感触,觉得克服
学习上的困难就得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主席还讲,要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与其『伤其十指』,不
如『断其一指』,用在学习上,可以理解为,学习也
要从一点开始发力,于是我便从『读』开始突破。」
于是,张振国到图书馆借阅了好几本德语原版的马克
思、恩格斯著作进行朗读,最后甚至做到可以脱口背
诵经典篇目的程度。由「读」这一块的突破,张振国
的德语综合水平也迅速跟了上来,到大四时,他已经
是品学兼优,遂被学校要求留校任教。当然,张振国
对书法的研习也没有断层,「大学里我常常利用出板
报这个机会写书法,对书法一直都没有放下。」

15
人生中的两条主线,就这样从北大开始延伸。一
条是被动而正统的,一条是自主而随遇的,时而交织,
时而分离,但「积学致远」,却成为了张振国不变的
座右铭。他也常用此来勉励后辈。
至于什么时候开始用「翁图」这个名字作为书法
落款名,先生并没有提起。

墨润友邦,泽布欧陆
1981 年,翁图先生在德国、瑞士进行访问交流。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书法的魅力愈发彰显。先生讲
起了两段趣事。
「我在德国交流时,在一次讲座中,我展示了自
己的中国书法。讲座后,一位德国老太找到我,说非
常欣赏我的字,要买我刚写的那一幅,问多少钱。我
想了想,回答『无价』。当时,老太不解地说,『怎
么可能无价,再贵的画也总有价钱。』她大概以为是
我太傲慢了。我于是跟她说,你欣赏我的作品,这代
表咱们来自两个国家的友谊,既然我们有缘做朋友,
友情就是无价的,所以这幅画我当作礼物送给你。听
到这些,老太太非常惊讶,但还是收下了这份珍贵的
礼物。」
过了一段时间,德国老太热情地邀请翁图先生去
她家做客。「一进门就看见她家玄关的位置挂着我的
16
那幅字,而且是装在一个价值不菲的鎏金画框里面的。
老太跟我说,她用本来该用来买这幅字的价钱做了这
个画框,这正是友谊的见证!」畅谈往事,先生言语
中还透着喜悦与自豪。三十多年前,中国的国力并不
强大,但远赴欧洲的翁图先生,在民间交往中,却不
乏泱泱大国的君子之风与慷慨情怀。

17
图为翁图先生书法作品

18
聊起第二个故事,翁图先生从抽屉里拿出了一只
考究的木匣子,匣子里面装有一支毛笔,制作还比较
精致,就是笔头的毛略短、呈棕黄色。
「那是我在瑞士访问时,有一次向一位制小提琴
的朋友讲起,中国唐代草圣张旭常以头发蘸墨直书狂
草。我后来才知道,当时他听错了,以为是我自己用
头发写书法。此后他来访问我,拿出了一件礼物送给
我,就是这个木匣子。他跟我说,你既然可以用头发
写字,我用我亲爱的女儿的头发做成了这支毛笔送给
你。这虽然不能写出美丽的书法,但可以代表我对你
的尊敬,以及瑞士人对中国书法的热爱!当时我非常
激动,这份感激一直在存到今天。」 先生的讲述,
令现场的我们如痴如醉。真挚的情感,跨越文化的友
谊,令人向往,更让人对先生油然起敬。

眼光独具,伯乐风范
走进翁图先生在西苑燕北园的家中,一栋小房子,
装修也很朴素,如果来三位客人,客厅就施展不开了,
但其中的文化氛围,却让人流连忘返。小房子的很多
地方都挂有师友或后辈相赠的书画作品。先生一一带
我们鉴赏。从原北大周其凤校长所题的先生喜爱的
「人生本应从容度,闲坐小窗赏兰亭」,到季羡林、
袁行霈等北大前辈的题字,到先生小友、王曙光教授

19
的倾心之作,每一个角落,每一本籍册,都有着丰富
的内涵。
对作品的鉴赏力,源自先生对研习书法的认识。
先生常说,「不临古人,必坠恶道」,也就是说,要
写出好的作品,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基本功必须
扎实。今天,先生自己仍每天临习,孜孜不倦。

图为翁图先生书法作品

面对一幅挂在书房的方形开本的小楷作品时,先
生驻足对我们说:「这幅字非常好,一看就是有功底。
20
这是一位著名书法家写的。前些年,我跟一位朋友在
海淀公园散步,公园里常有一些商贩在路边摆卖文玩,
摆了很长的一排。有时也有书法家卖字,但大部分字
都不堪细看。那次,我看到一幅作品,字的水平和时
任书协主席的张海的作品不分伯仲,我便对身边的朋
友赞叹起来。写那幅字的书法家在背后听到赞叹,便
走上前来,热情地和我握手,说『老人家你说到我心
坎上了』。我们一见如故,就成了朋友。我觉得人才
难得,便把他介绍给了一些圈内名家。之后,他办了
自己的书法展,现在他的作品已是炙手可热,被书协
安排着创作日程,跟着的订单一大堆。这幅小楷便是
他送给我的。」翁图先生悠然地讲起小楷背后的故事。
自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翁图先
生并非官员或书协领导,却以提携人才为己任,毫无
个人功利考虑地把一位素昧平生的民间书法家推向了
主流,这种风范,让人发自内心地敬佩。
先生戏言,自己除了「三乐」,别无所求:「知
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当然,助人受限制
于能力,只能量力而行。「不求人前乱拍手,但愿人
后暗点头」,年届古稀,书法作品遍及世界,为人如
斯,夫复何求,夫复何忧!

舍「大」就「老」,正觉襟怀
讲起当下的书画环境,先生认为近一两年有好转,
前些年甚至有些正不压邪。先生对蔓布在书法界、文
21
艺界的浮躁情绪深感厌恶,引用王岐山针对一些干部
讲的一句话「不会楷书就写草书,太过了吧!」写字,
为人,何尝不都是如此。
「一次人请我去某地做讲座。为了达到炒作的效
果,在开场前,主持人做了关于我的介绍,张口就是
『翁图大师』,吹捧得过了。开讲了,我对台下的听
众们说,主持人的介绍把我贬低了。大家一愣。我说,
我不是『大师』,我比大师还要高一辈,就请大家叫
我『老师』吧!说到这里,台下一片掌声。主办方当
然有点不高兴了,但我是实事求是。我不当什么『大
师』,更反对这『大师』、那『大师』,踏踏实实当
好一名老师,是自己应该做的。」不当「大师」,只
当比「大师」高一辈的「老师」,先生的言论,绵里
藏针,诙谐幽默。

22
图为翁图先生书法作品

23
先生身上除了正觉正念、坦诚热情,还有几分返
璞归真的隐士气息。亲近之,如清风拂面。不由地想
起唐王维的诗句:「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
疑。」先生自誉为「藏月老人」,并展示了他的一枚
刻有「藏月」二字的闲章。这「藏月」是怎么来的呢?
十几年前,一位做收藏的友人向先生展示了其非
常贵重的藏品。当晚,先生与友人漫步在北大的未名
湖畔,是时,清风徐来,未名湖水波微恙,倒映出皎
洁的月色,美不胜收。先生对友人说:「收藏古董是
在太奢侈了,不如我们来收藏月亮,这件古董比任何
藏品都古老,既不用花钱买,也不怕失窃。岂不好
吗?」
收藏月亮!这是怎样恬淡、放达的襟怀。苏东坡
云:「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
共适。」古今一也。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景与人
同。北大经济学院王曙光教授对此作诗曰:「清风明
月无人管,收于两袖做珍藏。」并风趣地称先生为
「收藏月亮的人」。
先生爱读诗,不仅喜欢唐诗,还喜欢仓央嘉措的
诗。先生并不长于作诗,但有感也作,「百年如一瞬,
当下即永春」即他在一首古风中的人生偶感。

24
从少年时代钟爱书法,到老年回归书法,虽然书
法并不是先生的主业,但他毕生从未离开自己的所爱,
而文化的积淀则越来越深厚。尽管在专业的选择上,
命运给先生开了一个玩笑,但谁说,从一座山底下开
始往上爬,到不了另一座山的山顶!
这位低调的北大书研会掌门人,携着「书大风」
与「赏兰亭」的襟怀,家国情、师者范、君子心与隐
士趣尽出其间,已注定,可以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某种
高度与厚度。
先生的墨迹、正觉与襟怀,如同未名水、黄河月,
滋养着身边的人们,还将滋养无数后来者。

2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