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DOI:10.6203/BQ.2015.9.49.2.

05

中國男性史研究論著目錄

何宇軒*

提 要 傳統學術界向來以父系、父權來形容中國社會,但是目前男性研究的
方向已不再局限於這些層面。例如當代女性及性別史權威學者曼素恩(Susan
Mann)提出在中國歷史文化研究之中,我們應重視「男性氣概」、男性性別關係
等議題。回顧過去有關中國男性史的研究,男性史研究方興未艾,然而筆者嘗觀
察學界研究,未見相關研究論著的整理及羅列,故輯錄相關資料,除了有助審視中
國男性史的研究趨勢,也利於學人彼此開拓中國男性史的研究方向和可行議題。
關鍵詞 中國男性史研究 男性交友 男性同性戀 男性氣概 男性形象 兩
性關係

一、前言

「過往學界曾長期視傳統社會女性為受害者,但這種觀念已經逐漸淡出,
轉為強調客觀而理性地再現女性的歷史。他們以性別作為一項分析工具,挑戰
既有的歷史敘述和解釋,以期將來的歷史為兩性所共有,所以歷史應該包括兩
性的過去。」1當我們重新客觀地審視古代兩性關係、權力分配等問題時,又會
有甚麼新的視角?2在一個父系中心社會裡,男性的自我要求是怎樣的?傳統社

*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
1 參劉詠聰:〈導言〉,收入劉詠聰編:《性別視野中的中國歷史新貌》(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2012 年),頁 1-2。
2 當代女性及性別史權威學者曼素恩(Susan Mann)曾提出社會性別作為一種分析視角,可以
打破學術研究中的無形壁壘,詳參曼素恩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
(臺北:左岸文化事業公司,2005 年),頁 380。而另一位性別史權威學者伊沛霞(Patricia
女》
Buckley Ebrey)亦指出「最好的婦女史不僅告訴我們歷史上的女人,婦女史挑動我們重新審

‧105‧
‧書目季刊第四十九卷第二期 2015 年 9 月‧

會又是否真的只優待男性?傳統學術界向來以父系、父權來形容中國社會,但
是目前男性研究的方向正在不斷發展,已不再局限於這些層面。例如當代女性
及性別史權威學者曼素恩(Susan Mann)提出在中國歷史文化研究的領域之中,
我們應重視「男性氣概」、男性的人際關係、性別關係等議題。3男性研究是在
女性研究的推動下發展出來的,與女性研究相輔相成,單單側重女性研究並不
足以完全理解性別關係。4回顧過去有關中國男性史的研究,男性史研究方興未
艾,但是筆者嘗試把相關研究歸納:學者的努力集中在幾方面,包括男性交友
(male friendship)、男性同性戀(male homosexuality)、男性氣概(masculinity);5與

此同時,有關男性形象、兩性關係等議題亦有不俗的成果,但是各方面的研究
仍然極具延伸探討的空間。筆者嘗觀察學界研究,未見相關研究論著的整理及
羅列,故輯錄相關資料,期許提供學界參考,除了有助審視中國男性史的研究
趨勢,也利於學人檢視學術界的成果,彼此開拓及發掘中國男性史的研究方向
和可行議題。

二、學術界的中國男性史研究論著

*本目錄以七個類別作為分類,包括整體性論述、男性交友、男性同性戀、男
性氣概、男性消費、男性形象、兩性關係;各學術論著均採用作者姓氏筆劃
排序的方法。

視我們對歷史和歷史進程的理解」,詳參 Patricia Buckley Ebrey, The Inner Quarters: Marriage


and the Lives of Chinese Women in the Sung Period (Berkeley, L.A. &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pp. 270-271。中譯文字據伊沛霞著,胡志宏譯:《內闈:宋代的婚姻
和婦女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年),頁 239。換言之,以性別視角切入研究
歷史,有助我們進一步了解歷史、認識歷史,所以面對古代兩性關係、權力分配等議題的探
討時,我們需要更仔細地進行探究。
3 Susan Mann, “AHR Forum-The Male Bond in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105, no. 5 (December 2000), pp. 1600-1614.
4 周華山:《性別越界在中國》
(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2000 年),〈誰來界定「男性特質」?〉,
頁 43。
5 何宇軒:〈方興未艾:學術界的中國男性史研究〉,《漢學研究通訊》,32 卷 4 期(2013
年 11 月),頁 1-10。

‧106‧
‧中國男性史研究論著目錄‧

I. 整體性論述
1. 何宇軒:〈方興未艾:學術界的中國男性史研究〉,《漢學研究通訊》,32 卷 4 期(2013
年 11 月),頁 1-10。
2. Mann, Susan. “Women’s History, Men’s Studies: New Directions in Research on Gen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In Huang Kewu, ed., Gender and Medical History. Taipei: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2002.

II. 男性交友
1. 王大為(David Ownby)著,劉平譯:《兄弟結拜與秘密會黨:一種傳統的形成》(北
京:商務印書館,2009 年)。
2. 王晶冰:〈從唐詩中看古人的交友之道〉,《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 年 3 期(2003 年 9 月),頁 70-72。
3. 王磊:〈先秦時期的交友之道〉,《倫理學研究》,2009 年 5 期(2009 年 9 月),頁
17-19。
4. 任祖泰:〈明末利瑪竇《交友論》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碩士論文,2007 年)。
5. 朱榮智:〈孟子論交友〉,《孔孟月刊》,41 卷 4 期(2002 年 12 月),頁 24-25。
6. 西村富美子:〈白居易の交友関係について:李建‧崔羣‧崔玄亮〉,《白居易研究
年報》,第 3 號(2002 年),頁 21-44。
7. 呂妙芬:〈陽明學者的講會與友論〉,《漢學研究》,17 卷 1 期(1999 年 6 月),頁
79-104。
8. 宋德剛:〈莊子的交友觀〉,《學理論》,2013 年 3 期(2013 年),頁 34-35。
9. 阪井多穂子:〈梅尭臣の後半生の交友詩:裴煜癒雨と宋敏修について〉,《東洋大
學中國哲學文學科紀要》,第 17 號(2009 年 3 月),頁 77-101。
10. 周宋:〈明清長篇世情小說交友問題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年)。
11. 周良亭:〈孔門論交友之道〉,《孔孟月刊》,7 卷 12 期(1969 年 8 月),頁 3-5。
12. 侯步云:〈論孔子的交友之道〉,《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 年 3
期(2008 年 5 月),頁 56-58。
13. 胡憶紅:〈試論湘軍人物對傳統友道之踐履─以劉蓉與曾國藩、郭嵩燾的友誼為例〉,
《蘭州學刊》,2009 年 3 期(2009 年),頁 220-222。
14. 徐明德:〈論明末來華耶穌會士對「交友」原則的闡釋〉,《浙江學刊》,2010 年 4
期(2010 年),頁 60-65。
15. 馬婷婷:〈論漢代交友之禮〉,《管子學刊》,2007 年 3 期(2007 年),頁 93-97。
16. 高永豐:〈漢魏六朝交友論文章研究〉(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 年)。
17. 張樹俊:〈鄭板橋的包容思想及其交友觀〉,《濱州學院學報》,2011 年 4 期(2011

‧107‧
‧書目季刊第四十九卷第二期 2015 年 9 月‧

年 8 月),頁 88-93。
18. 曹虹:〈清代常州駢文集群形成的地域機緣─以家族與交友為視角〉,《文學遺產》,
2010 年 4 期(2010 年),頁 86-93。
19. 章文明:〈試論《邵氏聞見錄》中王安石的交友觀〉,《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
社會科學版),2011 年 6 期(2011 年 6 月),頁 92-93。
20. 郭守信:〈「士有朋友」─古代社會人際關係初探(上)〉,《文化學刊》,2007
年 3 期(2007 年),頁 142-150。
21. ─── :〈「士有朋友」─古代社會人際關係初探(下)〉,《文化學刊》,2007
年 4 期(2007 年),頁 145-153。
22. 揭芳:〈友道精神的確立─先秦儒家友道之成因分析〉,《新疆社科論壇》,2013
年 4 期(2013 年),頁 70-74。
23. 景方方:〈漢晉交友詩研究〉(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年)。
24. 黃昕瑤:《魏晉名士的友誼觀:友情與友道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
年)。
25. 黃衛總:〈晚明朋友楷模的重寫:馮夢龍《三言》中的友倫故事〉,《人文中國學報》,
2012 年 18 期(2012 年 12 月),頁 225-238。
26. 楊寧寧:〈從《史記》看古人交友〉,《學術論壇》,2007 年 8 期(2007 年 8 月),
頁 164-168。
27. 廖志超:〈蘇軾蘇轍兄弟唱和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7 年)。
28. 趙文彬:〈試論孟子的交友之道〉,《理論界》,2008 年 7 期(2008 年),頁 158-159。
29. 趙永平:〈論韓愈的交友詩〉,《學理論》,2009 年 23 期(2009 年),頁 90-91。
30. 趙園:〈亂世友道:明清之際有關「朋友」一倫的言說的分析〉,《甘肅社會科學》,
2006 年 1 期(2006 年),頁 77-83。
31. 劉厚琴:〈論儒學與兩漢的交友之道〉,《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 年
4 期(1993 年),頁 49-54。
32. 劉振宏:〈儒家友道研究:以《論語》為中心〉(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12 年)。
33. 劉艷琴:〈論《三言》中士之交友〉,《時代文學》(下半月),2009 年 7 期(2009
年 7 月),頁 122-123。
34. 蔡三億:〈六朝交友論〉(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1995 年)。
35. 戴朝福:〈論語的友道精神〉,《中國國學》,22 期(1994 年 10 月),頁 141-148。
36. 嚴曉翬:〈利瑪竇《交友論》與明末士林〉(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年)。
37. Davis, Adrian. “AHR Forum-Fraternity and Fratricid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05, no. 5 (December 2000): 1630-1640.
38. Gerritsen, Anne. “Friendship Through Fourteenth-Century Fissures: Dai Liang, Wu Sidao

‧108‧
‧中國男性史研究論著目錄‧

and Ding Henian.” Nan N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 9, no. 1 (March 2007):
34-69.
39. Huang, Martin W. “A Selected Bibliography of Secondary Sources (a List of Articles
Related to Male Friendship in Chinese History).” Nan N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 9, no. 1 (March 200): 179-184.
40. ─── . “Male-Male Sexual Bonding and Male Friendship in Late Imperial China.”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22, no. 2 (May 2013): 312-331.
41. ─── . Male Friendship in Ming China.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07.
42. Kutcher, Norman. “AHR Forum-The Fifth Relationship: Dangerous Friendships in the
Confucian Context.”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05, no. 5 (December 2000): 1615-1629.
43. Lam, Joseph S.C. “Music and Male Bonding in Ming China.” Nan N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 9, no. 1 (March 2007): 70-110.
44. Mann, Susan. “AHR Forum-The Male Bond in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05, no. 5 (December 2000): 1600-1614.
45. McDermott, Joseph P. “Friendship and Its Friends in the Late Ming.” In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ed., Family Process and Political Process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aipei: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1992.
46. McIsaac, Lee. “AHR Forum-‘Righteous Fraternities’ and Honorable Men: Sworn
Brotherhoods in Wartime Chongqing.”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05, no. 5 (December
2000): 1641-1655.
47. Nye, Robert A. “AHR Forum-Kinship, Male Bonds, and Masculinit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05, no. 5 (December 2000): 1656-1666.
48. Ownby, David. Brotherhoods and Secret Societies in Early and Mid-Qing China: The
Formation of a Tradition. Stanford, C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III. 男性同性戀
1. 小明雄:《中國同性愛史錄》(香港:粉紅三角出版社,1997 年)。
2. 小謝:〈二百年道行,毀於男色─從《閱微草堂筆記》看清代同性戀〉,《書城》,
2008 年 10 期(2008 年),頁 64-66。
3. 王博:〈《品花寶鑒》之男風研究〉(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09 年)。
4. 史楠:《中國男娼秘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4 年)。
5. 石艷梅、吳敢:〈明代劇曲中的「男風」文化考釋〉,《昆明學院學報》,2012 年 5
期(2012 年),頁 56-59。
6. 朱麗霞:〈明清同性戀文化的詮釋與思考:以明清之際男性同性戀為例〉,《江淮論

‧109‧
‧書目季刊第四十九卷第二期 2015 年 9 月‧

壇》,2009 年 4 期(2009 年),頁 122-129。


7. 何大衛:〈中國古代男色文學研究〉(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6 年)。
8. ─── :〈明末清初的「男色」風氣與笠翁之文學作品〉,《中國文學研究》,19 期
(2004 年 12 月),頁 133-158。
9. 何志宏:〈明清男同性戀現象初探─以筆記小說為主要建構〉,《史苑》,58 期(1998
年 1 月),頁 83-142。
10. ───:〈男色興盛與明清的社會文化〉(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02 年)。
11. 吳存存:〈明中晚期社會男風流行狀況敘略〉,《中國文化》,2001 年 17-18 期(2001
年),頁 256-269。
12. ───:《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年)。
13. 吳瑞元:〈古代中國同性情慾歷史的研究回顧與幾個觀點的批評〉,收入何春蕤編:
《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 年),頁 159-197。
14. 吳樺:〈中國古代男風視野下的《品花寶鑒》研究〉(重慶工商大學碩士論文,2011
年)。
15. 李志英:〈太平天國男風現象初探〉,《華商》,2008 年 20 期(2008 年),頁 154-155。
16. 周淑屏:〈清代男同性戀文學作品研究〉(私立能仁書院碩士論文,1997 年)。
17. 林雨潔:〈明男色小說研究─以《龍陽逸史》《弁而釵》《宜春香質》為本〉(佛
光大學碩士論文,2005 年)。
18. 林慧芳:〈《弁而釵》、《宜春香質》與《龍陽逸史》中的男色形象研究〉(國立中
正大學碩士論文,2004 年)。
19. 施文斐:〈男風世界中的「欲色」與「至情」─略論《宜春香質》《弁而釵》中的
沖突、調和與規範〉,《名作欣賞》,2013 年 2 期(2013 年),頁 145-147。
20. 施曄:〈《閩都別記》的同性戀書寫及古閩男風文化〉,《社會科學》,2008 年 7 期
(2008 年),頁 169-182、192。
21. ───:〈明清同性戀小說的男風特質及文化蘊涵〉,《文學評論》,2008 年 2 期(2008
年),頁 126-132。
22. ───:〈晚明男色小說及其文化價值〉,《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 年 3 期(2008 年 5 月),頁 82-89。
23. ─── :〈清代名伶三曲述略及士優男風文化解讀─以《王郎曲》、《徐郎曲》及
《李郎歌》為考察對象〉,《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年 5 期(2006
年),頁 57-62。
24. ─── :〈清季北京相公及士優男風文化〉,《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
年 1 期(2008 年 3 月),頁 81-86。
25. ─── :《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同性戀書寫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年)。

‧110‧
‧中國男性史研究論著目錄‧

26. 范育菁:〈風俗與法律:十七世紀中國的男風與男風論述〉(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2010 年)。
27. 徐蔚:〈清代戲曲中的男旦與男風〉,《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2 年 2 期(2012
年 6 月),頁 45-50、82。
28. 秦起秀:〈明末男色靡行的表現和成因〉,《文教資料》,2007 年 18 期(2007 年 6
月),頁 114-116。
29. 袁書菲(Sophie Volpp):〈規範色慾:十七世紀的男色觀念〉,收入張宏生編:《明
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年),頁 381-389。
30. 崔榮華:〈明清社會「男風」盛行的歷史透視〉,《河北學刊》,2004 年 3 期(2004
年 5 月),頁 155-159。
31. 張在舟:《曖昧的歷程:中國古代同性戀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年)。
32. 張國培:〈男風影響下的晚明同性戀小說研究〉(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年)。
33. ───:〈馮夢龍之男風觀念解讀〉,《語文學刊》,2014 年 2 期(2014 年),頁 40-41。
34. 張瀛太:〈照花前後鏡,情色交相映─《品花寶鑑》中的男色世界〉,《中國文學
研究》,13 期(1999 年 5 月),頁 227-247。
35. 許璇:〈淺析魏晉南北朝「男風」的盛行〉,《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 年 10 期(2008 年),頁 146-147。
36. 陳香年:〈由《品花寶鑑》看清代優伶男風〉(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年)。
37. 陳偉達:〈晚明男色小說情慾書寫研究〉(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10 年)。
38. 陳靜梅:〈男越女界:論晚明兩部同性戀小說集的性別意義〉,《南京師大學報》(社
會科學版),2007 年 4 期(2007 年 7 月),頁 119-123。
39. 程宇昂:《明清士人與男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40. 馮藝超:〈《聊齋志異》中的男同性戀書寫〉,《淡江中文學報》,21 期(2009 年 12
月),頁 179-211。
41. 黃勇生:〈男性情愛的想像與期待─論《品花寶鑒》〉,《宜春學院學報》,2008
年 1 期(2008 年 2 月),頁 86-89。
42. 黃衛總:〈「情」「欲」之間─清代艷情小說《姑妄言》初探〉,《明清小說研究》,
1999 年 1 期(1999 年),頁 213-223。
43. 滄桑老刀:〈清代文人的男色之好〉,《文史博覽》,2010 年 11 期(2010 年),頁
48-49。
44. 劉士義:〈晚明男風存在境況考略〉,《唐山學院學報》,2011 年 4 期(2011 年 7 月),
頁 42-45。
45. 劉亞軒:〈明清之際西方人的另類中國觀:西方人眼中的中國男同性戀〉,《山西師
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年 4 期(2010 年 7 月),頁 137-141。

‧111‧
‧書目季刊第四十九卷第二期 2015 年 9 月‧

46. 劉姣:〈從《弁而釵》、《宜春香質》看明清男風小說的另類美〉,《懷化學院學報》,
2013 年 6 期(2013 年 6 月),頁 54-56。
47. 劉達臨、魯龍光:《中國同性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 年)。
48. 劉德明:〈清朝男色風氣之研究〉(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09 年)。
49. 蔡祝青:〈「明清文人的性別觀─男風篇」男風者的厭女論述與男作家的恐同症〉,
《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61 期(2001 年 12 月),頁 39-41。
50. 蕭敏如:〈戲謔下的規戒─清代男色笑話中的諧謔、規戒與性別心態〉,《漢學研
究》,31 卷 3 期(2013 年 9 月),頁 229-260。
51. 蕭涵珍:〈晚明的男色小說:《宜春香質》與《弁而釵》〉(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2004 年)。
52. 閻愛民:〈斷袖之歡─歷史上娼妓中的男色〉,《歷史月刊》,107 期(1996 年 12
月),頁 36-40。
53. 謝婧:〈《弁而釵》男風現象及其社會心理學透視〉(中南大學碩士論文,2009 年)。
54. 魏墨青:〈中國古代男色文學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2 年)。
55. 羅仕龍:〈紅牙按曲笑品花─從《桂枝香》看清代劇場中的男風〉,《劇說‧戲言》,
3 期(1998 年 6 月),頁 58-69。
56. Hinsch, Bret. “Van Gulik’s Sexual Life in Ancient China and the Matter of Homosexuality.”
Nan N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 7, no. 1 (March 2005): 79-91.
57. ─── . Passions of The Cut Sleeve: The Male Homosexual Tradition i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58. Kang, Wenqing. Obsession: Male Same-Sex Relations in China, 1900-1950.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59. McMahon, Keith. “Eroticism in Late Ming, Early Qing Fiction: The Beauteous Realm and
the Sexual Battlefield.” T’oung Pao 73 (1987): 217-264.
60. ─── . “Sublime Love and the Ethics of Equality in a Homoerotic Novel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recious Mirror of Boy Actresses.” Nan N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Early and
Imperial China 4, no.1 (March 2002): 70-109.
61. Meijer, M. J. “Homosexual Offenses in Ch’ing Law.” T’oung Pao 71, nos.1-3 (1985):
109-133.
62. Murray, Dian. “The Practice of Homosexuality among the Pirates of Late Eighteenth and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time History 4, no.1 (June
1992): 121-130.
63. Ng, Vivien. “Homosexuality and the Stat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In Martin Duberman, et
al. ed., Hidden from History: Reclaiming the Gay and Lesbian Past. New York: Meridian,

‧112‧
‧中國男性史研究論著目錄‧

1989.
64. ─── . “Emblem of Anomie: Homoerotic Litera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Semiotics 6, no. 4 (1989): 3-11.
65. Ruan, Fang-fu and Yung-mei Tsai. “Male Homosexuality in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14, nos. 3-4 (1987): 21-33.
66. Ruan, Fang-fu. “Homosexuality: From Golden Age to Dark Age.” In Fang-fu Ruan, ed., Sex
in China: Studies in Sexology in Chinese Culture.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1.
67. Sommer, Matthew H.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68. Stevenson, Mark and Cuncun Wu, eds. Homoeroticism in Imperial China: A Sourcebook.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69. ─── . “Quilts and Quivers: Dis/covering Chinese Male Homoeroticism.” Tamkang Review
35, no. 1 (Autumn 2004): 119-167.
70. Szonyi, Michael. “The Cult of Hu Tianbao and the Eighteenth-Century Discourse of
Homosexuality.” Late Imperial China 19, no. 1 (June 1998): 1-25.
71. Vitiello, G. “Exemplary Sodomites: Chivalry and Love in Late Ming Culture.” Nan N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Early and Imperial China 2, no. 2 (April 2000): 207-257.
72. ─── . “Exemplary Sodomites: Male Homosexuality in Late Ming Fiction.”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94.
73. ─── . “The Dragon’s Whim: Ming and Qing Homoerotic Tales from The Cut Sleeve.”
T’oung Pao 78 (1992): 341-372.
74. ─── . “The Fantastic Journey of an Ugly Boy: Homosexuality and Salvation in Late Ming
Pornography.” Positions 4, no. 2 (Fall 1996): 291-320.
75. ─── . “The Forgotten Tears of the Lord of Longyang: Late Ming Stories of Male
Prostitution and Connoisseurship.” In Jan A.M. De Meyer and Peter M. Engelfriet, eds.,
Linked Faiths: Essays on Chinese Religion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Honour of
Kristofer Schipper. Brill: Leiden, 2000.
76. ───. The Libertine’s Friend: Homosexuality and Masculin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
77. Volpp, Sophie. “Classifying Lust: The Seventeenth-Century Vogue for Male Lov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61, No. 1 (June 2001): 77-117.
78. Wu, Cuncun and Mark Stevenson. “Karmic Retribution and Moral Didacticism in Erotic
Fiction from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Ming Qing Studies (2011): 467-486.
79. ─── . “Male Love Lost: The Fate of Male Same-Sex Prostitution in Beijing in the Late

‧113‧
‧書目季刊第四十九卷第二期 2015 年 9 月‧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In Fran Martin and Larissa Heinrich, eds.,
Embodied Modernities: Corporeality, Representation and Chinese Cultures. Honolulu:
Hawai’i University Press, 2006.
80. ─── . “Speaking of Flowers: Theatre, Public Culture, and Homoerotic Writing in
Nineteenth-Century Beijing.” Asian Theatre Journal 27, no. 1 (Spring 2010): 100-129.
81. Wu, Cuncun. Homoerotic Sensibilit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 2004.

IV. 男性氣概
1. 王詩穎:《國民革命軍與近代中國男性氣概的形塑,1924-1945》(臺北:國史館,2011
年)。
2. 何宇軒:〈書評:Lost Bodies: Prostitution and Masculinity in Chinese Fiction〉,《漢學
研究》,30 卷 4 期(2012 年 12 月),頁 351-356。
3. ─── :〈書評:國民革命軍與近代中國男性氣概的形塑,1924-1945〉,《歷史人類
學學刊》,10 卷 1 期(2012 年 4 月),頁 162-165。
4. 宋耕:〈中國文化中「陽剛」建構的後殖民解讀〉,收入宋耕編:《全球化與「中國
性」:當代文化的後殖民解讀》(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06 年),頁 153-175。
5. 范揚:《陽剛的隳沉:從賈寶玉的男女觀談中國男子氣質的消長軌跡》(北京:國際
文化出版公司,1988 年)。
6. 雷金慶(Kam Louie)著,劉婷譯:《男性特質論:中國的社會與性別》(南京:江蘇
人民出版社,2012 年)。
7. Birdwhistell, Joanne D. Mencius and Masculinities: Dynamics of Power, Morality, and
Maternal Thinking.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7.
8. Boretz., Avron. Gods, Ghosts, and Gangsters: Ritual Violence, Martial Arts, and Masculinity
on the Margins of Chinese Societ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1.
9. Brownell, Susan and Jeffrey N. Wasserstrom, eds. Chinese Femininities/ Chinese
Masculinities: A Reade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10. Feng, Jin. “The Great (Surrogate) Mother of the West: the Genealogy of Masculinity in Yung
Wing’s 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 Tamkang Review 35, no. 1 (Fall 2004): 57-78.
11. Grant, Beata. “Da Zhangfu: The Gendered Rhetoric of Heroism and Equality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an Buddhist Discourse Records.” Nan N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 10, no. 2 (September 2008): 177-211.
12. Hinsch, Bret. “Male Honor and Female Chastity in Early China.” Nan N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 13, no. 2 (September 2011): 169-204.

‧114‧
‧中國男性史研究論著目錄‧

13. ─── . Masculinities in Chinese History. Lanham and Marylan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13.
14. Huang, Martin W. “From Caizi to Yingxiong: Imagining Masculinities in Two Qing Novels,
Yesou puyan and Sanfen meng quan zhuan.”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25 (December 2003): 59-98.
15. ─── . Negotiating Masculinit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6.
16. Laven, Mary. “Jesuits and Eunuchs: Representing Masculinity in Late Ming China.”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23, no.2 (May 2012): 199-214.
17. Lo, Kwai-Cheung. “Review of Theorising Chinese Masculinity: Society and Gender in
China.”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56, no. 3 (July 2006): 497-499.
18. Louie, Kam and Louise Edwards. “Chinese Masculinity: Theorizing wen and wu.” East
Asian History, no.8 (December 1994): 135-148.
19. Louie, Kam and Morris Low, eds. Asian Masculinities: The Meaning and Practice of
Manhood in China and Japan. London: Routledge Curzon, 2003.
20. Louie, Kam. “Constructing Chinese Masculinity for the Modern World: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Lao She’s The Two Mas.” China Quarterly, no.164 (December 2000):
1062-1078.
21. ─── . “Sexuality, Masculinity and Politics in Chinese Culture: The Case of the ‘Sanguo’
Hero Guan Yu.” Modern Asian Studies 33, pt.4 (October 1999): 835-859.
22. ─── . Theorising Chinese Masculinity: Society and Gender i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23. ─── . Chinese Masculinities in a Globalizing World. Abingdon, Ox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5.
24. Rouzer, Paul. Articulated Ladies: Gender and the Male Community in Early Chinese Text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1.
25. Sommer, Matthew H. “Dangerous Males, Vulnerable Males, and Polluted Males: The
Regulation of Masculinity in Qing Dynasty Law.” In Susan Brownell and Jeffrey N.
Wasserstrom, eds., Chinese Femininities/Chinese Masculinities: A Reade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26. Song, Geng. “Review of Negotiating Masculinit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41, no. 2 (2008): 145-147.
27. ─── . “Toward a Postcolonial Reading of Chinese Masculinities.” Tamkang Review 35,
no. 1 (Autumn 2004): 1-27.

‧115‧
‧書目季刊第四十九卷第二期 2015 年 9 月‧

28. ─── . “Wax Spear-head: The Construction of Masculinity in Yuan Drama.” Tamkang
Review 30, no. 1 (Autumn 1999): 209-254.
29. ───. The Fragile Scholar: Power and Masculinity in Chinese Cultur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30. Theiss, Janet. “Explaining the Shrew: Narratives of Spousal Violence and the Critique of
Masculinity in Eighteenth-century Criminal Cases (Shrewish Women).” In Robert E. Hegel
and Katherine Carlitz, eds., Writing and Law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rime, Conflict, and
Judgment.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7.
31. Williams, Bryn. “Chinese Masculinities and Material Culture.” Historical Archaeology 42,
no.3 (2008): 53-67.
32. Zamperini, Paola. Lost Bodies: Prostitution and Masculinity in Chinese Fiction. Leiden;
Boston: Brill, 2010.
33. Zhong, Xueping. Masculinity Besieged?: Issues of Modernity and Male Subjectivity in
Chinese Literature of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0.
34. Zhou, Lili. “The Reconstruction of Masculinity in China, 1896-1930.”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2012.
35. Zhou, Zuyan. “Aspiring to Be A Da Zhangfu: Masculiniz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 Tamkang Review 35, no.1 (Fall 2004): 79-117.

V. 男性消費
1. 何宇軒:〈書評: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中國史研究》
(韓國),第 88 輯(2014 年 2 月),頁 273-278。
2. 巫仁恕:〈士商的休閑消費與男性特質〉,載其氏著:《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
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 年),頁 293-342。
3. ─── :〈消費與性別:明清士商的休閑購物與男性特質〉,《明清史研究》,第 36
輯(2011 年 10 月),頁 1-36。

VI. 男性形象
1. 尹楚兵:〈宋話本愛情婚戀題材小說中男性形象探析〉,《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
會科學版),2004 年 4 期(2004 年 8 月),頁 82-85、89。
2. 王雪晨:〈唐前婚戀小說中的男性形象研究〉(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11 年)。
3. 王衛:〈唐婚戀傳奇中男性形象塑造的藝術成就探析〉,《商洛學院學報》,2014 年
1 期(2014 年 2 月),頁 38-41、72。
4. ─── :〈唐婚戀傳奇中的男性形象研究〉(陜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年)。
5. 王穎:〈南朝樂府民歌中的男性形象探析〉,《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 年 4

‧116‧
‧中國男性史研究論著目錄‧

期(2013 年 8 月),頁 63-67。


6. 伍倩:〈論五四女作家小說中的男性形象〉(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年)。
7. 成海霞:〈父權的尷尬與失落─明清長篇家庭小說男性形象的文化解讀〉,《廊坊
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年 1 期(2009 年 2 月),頁 26-29。
8. 何宇軒:〈韓愈詩文的性別內容〉,《中正歷史學刊》,15 期(2012 年 12 月),頁
63-94。
9. 何宣儀:〈唐人小說男性怯懦形象書寫研究〉(佛光大學碩士論文,2012 年)。
10. 李利軍:〈唐傳奇中的男性形象〉,《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年
2 期(2013 年 3 月),頁 77-79。
11. 李艶麗:〈「美男」の誘惑─清末写情小説の「文弱」な男性像についての解読〉,
《アジア地域文化研究》,第 6 號(2009 年),頁 81-96。
12. 林如敏:〈明清小說男性形象弱化現象研究〉(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5 年)。
13. 秦曉梅:〈論「三言」中男性形象弱化與行為被動的現象〉,《樂山師範學院學報》,
2012 年 4 期(2012 年 4 月),頁 31-33。
14. 張冬青:〈從《聊齋志異》審視婚戀中的男性形象〉,《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01 年 2 期(2001 年 6 月),頁 77-80。
15. 張微:〈關漢卿戲劇中的男性形象研究〉(哈爾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年)。
16. 張影舒:〈《詩經‧國風》男性形象研究〉(陜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年)。
17. 張毅:〈從五四到抗戰:中國女性小說中的男性形象〉(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7 年)。
18. 程妤琪:〈三面亞當─從「人夫」、「人子」、「人父」論唐傳奇中男性形象的漸
層性〉(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年)。
19. 廉萍:〈「今古未有之一人」─試論賈寶玉對傳統男性形象的背離〉,《紅樓夢學
刊》,1998 年 2 期(1998 年 3 月),頁 316-324。
20. 楊雨:〈中國男性文人氣質柔化的社會心理淵源及其文學表現〉,《文史哲》,2004
年 2 期(2004 年),頁 107-112。
21. 葉一慧:〈二十世紀上海女作家小說中男性形象轉變之探討─以六位女作家為例〉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年)。
22. 廖冰凌:〈民主化的情慾認知與實踐:從男性形象論五四女性文學中的兩性關係〉,
《政大中文學報》,4 期(2005 年 12 月),頁 155-182。
23. ─── :《尋覓「新男性」:論五四女性小說中的男性形象書寫》(臺北:文史哲出
版社,2006 年)。
24. 趙愛華:〈論明清彈詞小說中的男性弱化現象〉,《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
科學版),2013 年 4 期(2013 年 4 月),頁 75-79。
25. 劉洋:〈論《聊齋志異》男性人物形象〉(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年)。

‧117‧
‧書目季刊第四十九卷第二期 2015 年 9 月‧

26. 樂繼平:〈論《再生緣》中男性形象的陰化傾向〉,《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
學版),2011 年 1 期(2011 年 1 月),頁 130-133。
27. 賢娟:〈從《詩經》看先秦時代的男性形象〉,《青年文學家》,2013 年 10 期(2013
年),頁 8-9。
28. 盧蘭:〈宋代女性詞作中的男性形象研究〉(贛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13 年)。
29. 閻瑋:〈「三言」、「二拍」主要男性形象管窺〉,《明清小說研究》,1997 年 3 期
(1997 年),頁 145-156。
30. 謝鵬雄:《文學中的男人》(臺北:九歌出版社,1992 年)。
31. 譚莊蘭:《《詩經》男性人物形象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年)。
32. Choi, Po-ki, “Male Images in the Romantic Stories in the Chuanqi Genre of the Tang
Dynasty.” Master’s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9.
33. Huang, Martin W. “Sage, Hero, Bandit: Zhu Yuanzhang’s Image in The Sixteenth-Century
Novel Yinglie zhuan.” Ming Studies, no.50 (Fall 2004): 77-90.
34. Zhang, Yuan. “Marginalized Men in Female-Authored Novels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Xiao-ming Yang, ed. A Hundred Flowers Blossoming: A Collection of Literary
Essays Written by Chinese Scholars.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09.

VII. 兩性關係
1. 丁文:《莫教空度可憐宵:魏晉南北朝兩性關係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
年)。
2. 中國伙伴關係研究小組、閔家胤:《陽剛與陰柔的變奏:兩性關係和社會模式》(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年)。
3. 王貞潔:〈唐代的父女關係:以為父侍疾為例〉,《新北大史學》,15 期(2014 年 5
月),頁 19-28。
4. 何宇軒:〈「夫道」─清代家訓所呈現的男性人格〉(香港浸會大學哲學碩士論文,
2013 年)。
5. 宋瑞芝、余志權:〈女媧與伏羲:華夏初民對兩性關係的認識〉,《湖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 年 1 期(2003 年 1 月),頁 85-89。
6. 宋燕:〈袁枚兩性關係觀與女性觀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年)。
7. 李春秀:〈《左傳》中的婚俗與兩性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年)。
8. 李靜蓉:〈論魏晉時期的繼母子關係〉,《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 年 1
期(2005 年 2 月),頁 45-47。
9. 妹尾達彥:〈戀愛:唐代における新しい両性認識の構築〉,《唐代史研究》,第 6
號(2003 年 8 月),頁 28-40。

‧118‧
‧中國男性史研究論著目錄‧

10. 金恕賢:〈《詩經》兩性關係與婚姻之研究〉(輔仁大學碩士論文,1997 年)。


11. 段塔麗:〈從夫妻關係看唐代婦女家庭地位的變化〉,《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01 年 6 期(2001 年),頁 53-58。
12. 范國英:〈「五四」女作家對兩性關係的審視〉,《青海社會科學》,2003 年 1 期(2003
年),頁 72-74。
13. 孫勤立:〈《三言》中的兩性關係探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年)。
14. 翁育瑄:《唐宋的姦罪與兩性關係》(臺北:稻鄉出版社,2012 年)。
15. 耿元驪:〈唐代家庭中的夫妻關係〉,《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年 6
期(2006 年),頁 65-68。
16. 馬克夢(Keith McMahon)著,王維東、楊彩霞譯:《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十
八世紀中國小說中的性與男女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年)。
17. 高芷琳:《明代戲劇的兩性關係:以六十種曲為例》(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年)。
18. 高翠元:〈論唐人婚戀小說的兩性關係與士人觀念〉(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 年)。
19. 張玉法:〈中國歷史上的男女關係〉,《歷史月刊》,2 期(1988 年 3 月),頁 100-105。
20. 張娜:〈《左傳》所記貴族母子關係研究〉(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年)。
21. 張國剛:〈「立家之道,閨室為重」─論唐代家庭生活中的夫妻關係〉,《清華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 年 1 期(2008 年),頁 46-62、159。
22. 郭玉峰:〈略論漢代士大夫階層的母子關係〉,《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2001 年 1 期(2001 年),頁 51-55。
23. 陳珏如:〈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婚戀故事之兩性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6 年)。
24. 陳弱水:〈唐代的一夫多妻合葬與夫妻關係─從景雲二年〈楊府君夫人韋氏墓誌銘〉
談起〉,《中華文史論叢》,2006 年 1 期(2006 年 3 月),頁 173-202。
25. 湯山トミ子:〈近代中國知識人における儒教規範と母子関係:母の息子「魯迅」の
場合〉,《成蹊法學》,第 66 號(2008 年),頁 244-260。
26. 湯春華:〈論中國神話兩性關係的演變〉,《哈爾濱學院學報》,2006 年 4 期(2006
年 4 月),頁 124-128。
27. 賀璋瑢:《兩性關係本乎陰陽:先秦儒家、道家經典中的性別意識研究》(成都:巴
蜀書社,2006 年)。
28. 馮賢亮:〈明清中國:青樓女子、兩性交往及社會變遷〉,《學術月刊》,2006 年 38
卷 9 期(2006 年 9 月),頁 133-141。
29. 黃莉茸:〈情禮之間:魏晉父女關係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10 年)。
30. 董慕達(Miranda Brown)著,張泓譯:〈中國戰國和漢朝時期(公元前 453 年-公元

‧119‧
‧書目季刊第四十九卷第二期 2015 年 9 月‧

220 年)的母子關係〉,收入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姚平編:《當代西方


漢學研究集萃:婦女史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頁 27-54。
31. 賈麗英:《誰念西風獨自涼:秦漢兩性關係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 年)。
32. 廖宜方:《唐代的母子關係》(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 年)。
33. 廖彩真:〈明清婚姻生活百態─由《醒世姻緣傳》看夫妻關係〉,《中興史學》,
12 期(2006 年 6 月),頁 33-58。
34. 熊秉真:〈建構的感情:明清家庭的母子關係〉,收入盧建榮主編:《性別、政治與
集體心態:中國新文化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 年),頁 315-341。
35. 趙世瑜:〈冰山解凍的第一滴水─明清時期家庭與社會中的男女兩性〉,《清史研
究》,1995 年 4 期(1995 年 12 月),頁 93-99。
36. 趙晶:〈元雜劇中的夫妻關係劇研究〉(新疆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年)。
37. 趙曾銀:〈從南朝備受爭議的君臣關係和兩性關係重新審視南朝文學的倫理背景〉,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1 年 6 期(2011 年 12 月),頁 80-83。
38. 劉心如:〈唐代禮法規範下的夫妻關係─比較評析向淑雲《唐代婚姻法與婚姻實態》
與劉燕儷《唐律中的夫妻關係》〉,《婦研縱橫》,99 期(2013 年 10 月),頁 46-53。
39. 劉燕儷:〈唐代家訓中的夫妻關係及其源流〉,《嘉南學報》(人文類),32 期(2006
年 12 月),頁 617-635。
40. ─── :《唐律中的夫妻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7 年)。
41. 蔡祝青:〈「明清文人的性別觀─兩性關係篇」懼內與妒婦〉,《婦女與性別研究
通訊》,64 期(2002 年 9 月),頁 37-41。
42. 鄭雅如:《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2001 年)。
43. 錢泳宏:〈清代的夫妻關係─基於《大清律例》與刑科檔案的法文化考察〉,《南
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年 5 期(2010 年 9 月),頁 44-51。
44. 薛瑞澤:〈論漢代的夫妻關係〉,《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2 年 5 期(2002 年 10
月),頁 62-66。
45. 顧麗華:〈秦漢兩性關係的實態研究─讀《誰念西風獨自涼:秦漢兩性關係史》〉,
《歷史教學》(高校版),2009 年 2 期(2009 年),頁 95-96。
46. Brown, Miranda. “Sons and Mothers in Warring States and Han China.” Nan N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Early and Imperial China 5, no.2 (October 2003): 137-169.
47. Chan, Sin-yee. “Gender and Relationship Roles in the Analects and the Mencius.” Asian
Philosophy 10, no. 2 (July 2000): 115-132.
48. Huang, Martin W. “Introduction: Remembering Female Relatives: Mourning and Gen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Nan N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 15, no. 1 (March 2013):

‧120‧
‧中國男性史研究論著目錄‧

4-29.
49. ─── . “Negotiating Wifely Virtues: Guilt, Memory and Grieving Husbands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Nan N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 15, no. 1 (March
2013): 109-136.
50. Ko, Dorothy. “Lady-Scholars at the Door: The Practice of Gender Relations in
Eighteenth-Century Suzhou.” In John Hay, ed., Boundaries in China. London: Reaktion
Books, 1994.
51. Mann, Susan. “Women, Families, and Gender Relations.” In Willard J. Peterso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9, The Ch’ing Empire to 1800, Part 1.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52. McMahon, Keith. Misers, Shrews, and Polygamists: Sexuality and Male-Female Relation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Fiction.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5.
53. Min Jiayin, ed. The Chalice and the Blade in Chinese Culture: Gender Relations and Social
Models.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1995.
54. T’ien Ju-k’ang. Male Anxiety and Female Chastit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Ethical
Values in Ming-Ching Times. Leiden: E.J. Brill, 1988.
55. Zhou, Yiqun. Festivals, Feasts, and Gender Relations in Ancient China and Gree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12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