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2023/4/9 22:43 纳兰性德悼亡词艺术风格研究 |

一、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情感艺术
(一)至真至深的情感世界
清末词评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五中曰:“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词人能得此赞誉,也
是因为他是重情而敏锐的,与其说是敏感的情愫,倒不如说是敏锐的“心思”。陆机《文赋》云:“诗
缘情而绮靡。”钟嵘《诗品序》曰:“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都指出了写诗作词要
抒发真情,有所寄托,纳兰词也不可违之。他在《绿水亭杂记》中提出:“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
表现了他“情真”的创作原则。“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出封建社会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
姻,却因二人同心合意而为人所赞叹。他们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成婚,少年夫妻跟随唱和、恩
爱有加,却终究是天人永隔,或许,人生种种总是不尽如人意吧!
《沁园春》“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
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
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
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
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檐雨,谱出回肠”作于康
熙十六年(1677年)重阳之日,作为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代表之作。词作开篇便以痛惜之词对亡妇
的逝去发出叹息,下篇则深度刻画追寻亡妻而不得的无限怅惘、沉痛之情。结句以幻境诉衷肠,一曲
三叹,让人产生“悲痛却无法自抑”的情感。这首悼亡词丝毫不逊于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的沉痛;也不逊于贺铸“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的凄凉。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因
情感深厚向我们展现了真挚哀婉、缠绵动人的爱情悲剧美,所以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更多体现了他风格
上的哀婉动人。综上所述,纳兰性德在悼亡词的创作过程中表达情感的手法有以下几点:1.真情(情
真意切的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透过词的内涵表达自己的深情)2.自然(没有修饰,雕琢,王
国维评价“纳兰词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语言情)3.追忆(沉浸在往事的怀恋中,如“人生若只如
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而今才道当时错”)4.伤心(人称“千古伤心词人”顾贞观曾说“容若词,一种
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
(二)超越世俗的精神家园
《生查子》“惆怅彩云飞,碧落知何许。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总是别时情,那待分明语。
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雨。”这首词主要写长夜思念的苦恼。上阕写彩云飞逝,不知道飘落在哪里
了。合欢花已不见,只有空倚相思树的荒凉情境了;下阕写别时的情境总是念念不忘、不断浮现,让
纳兰性德心绪不宁、彻夜不能入眠,孤独凄冷的苦,一夜又一夜在忍受,连喜爱雨的纳兰性德都感觉
到了厌恶。“惆怅”为全词奠定了伤感的基调,“合欢花”和“相思树”的对比,让人更感到纳兰性德心中
的悲和痛。“雨”的意象,放在词的末句,表面上是雨,实际上是纳兰性德眼中“泪”的诗化。以雨代
泪,“厌厌雨”又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愁思。
纳兰性德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
青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理当日愿。”时常,我们会不知疲倦地做着这样
的遐想—-假如时光会倒流。可是现实又给我们当头一棒,当肉体无法超脱生死之界而延续时,孜孜
不倦的人类于是期待着精神的永垂不死。于是,诗文词作便成为我们唯一的寄托:活在回忆中,将过
去固化;活在当下的激情中,将现在激活;活在期待中,将未来畅想。如果时光真会倒流,我会去追
寻。在内心里,他是极度矛盾的,他是对过去存在着百般不舍,时已至此,只能独自凄凉。纳兰性德
的精神是丰富的,是超越了世俗和现实的,是值得我们追寻的最高品格。
(三)虚实结合的意象天地
纳兰性德词意境上的情景交融、凄婉深致。诗人经常用虚拟的境界反衬现实,以虚像显实景。作
者通过这种手法可以设想未来的环境,回忆已逝的境遇,还可以方便联想,拓展诗文描述的空间。虚
实结合的手法可以烘托氛围,较好地表达诗人的强烈情感,同时通过对比突出主旨。比如李清照的
https://www.sbvv.cn/chachong/15346.html 1/5
2023/4/9 22:43 纳兰性德悼亡词艺术风格研究 |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就是实写,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却是虚写,使抽象的
“愁”变得具体可感知。再如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更是虚实结合,令人遐想无
限。
纳兰词善于将虚实的意象进行结合,构成新的意境,使用想象、设问、衬托等手法,达到景语、
情语的完美统一,也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如:“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青衫湿·悼
亡》)以浪漫的情境化再现自己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与追怀。又如《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
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作
者以实景“三更雪”与虚像“桃花月”进行对比,把风雪交加的塞外寒夜与闺中的温情作了鲜明地对比。
在寒风刺骨的深夜,思念之情更加强烈。
本文选取风、雨两个意象,探析其在纳兰性德悼亡词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对纳兰性德悼亡情感表达
的影响。
谁念西风独自凉———以“风”为意象是古代文人的惯用手法,“东风”“西风”“南风”“北风”分属于春
季、秋季、夏季、冬季。写“东风”如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
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
物的春风,并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写“西风”如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槛菊愁烟兰
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南风”如刘攽的《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
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写“北风”如岑参《白雪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风”作为常见的自然意象,带有自然特征的本色,却经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出
现,其主要作用是表达自身的情感。在此,我们选择包含“风”意象的一首词进行分析:《菩萨蛮》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只是去
年秋,如何泪欲流。”词首句“云鬟香雾成遥隔”,表达纳兰性德与妻子已经天人永隔,自从妻子逝去
后,没人照顾纳兰性德的饮食起居,与妻子在世时的关爱有加进行对比,表达内心难以承受的落差
感。纳兰性德妻亡后无法入睡,却错怪于西风,来表现“西风”的无情和不解风情。“只是去年秋,如
何泪欲流”,一个“欲”字写出哀伤至极却又无泪痛哭的内心世界。
“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雨”,以“雨”意象为中心,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雨”意象主要表现两种情感
体验:一是写愁苦,如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和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
许?)。二是表达欢乐的气氛和感受,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和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纳兰性德悼亡词中“雨”的意象出现得最多,反映着他内心泪
如雨下,凄凉哀怨的心境。在纳兰性德的词中,雨表达着一种凄婉哀惨的情感和现实,是他表达悲、
戚、伤、痛、幽、怨、苦感情的重要载体。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雨有“檐雨”“杏花微雨”“寒更雨歇”
“雨歇梧桐泪乍收”“幽窗冷雨一灯孤”“泣尽风檐夜雨铃”“和雨和烟两不胜”等。雨本身有疏密、大小、
缓急等不同,但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纳兰性德悼亡词中“雨”的主色调还是冷的,大部分“雨”也都是写
“夜雨”以及“夜雨”给人带来的孤独、飘摇的感受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如下面这首词《东风齐着力》
“电急流光,天生薄命,有泪如潮。勉为欢谑,到底总无聊。欲谱频年离恨,言已尽、恨未曾消。凭
谁把,一天愁绪,按出琼萧。往事水迢迢,窗前月、几番空照魂销。旧欢新梦,雁齿小红桥。最是烧
灯时候,宜春髻、酒暖蒲萄。凄凉煞,五枝青玉,风雨飘飘”。上阕前三句点出凄绝伤感和悲苦伤悼
的主旨。“有泪如潮”、“勉为欢谑”,纳兰性德勉强作出欢娱戏谑的状态来自我宽解,但无趣还是生活
的本质。“欲谱频年离恨,言已尽、恨未曾消”,亡妻离别之痛在心中久聚不散,无法排解的愁苦积压
胸口,结尾变情为景,悠长凄冷的箫声表达出了纳兰性德一天的愁绪。下阕承接上阕的意脉,开启了
下阕追忆的情景。“旧欢新梦,雁齿小红桥。最是烧灯时候,宜春髻、酒暖葡萄”,这四句追忆的都是
往日与妻子的日常生活情景:夜晚为妻子整理梳妆,饮酒作乐,这更加表达出纳兰性德情伤彻骨的悲
苦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结句“风雨飘摇”,加重了悼亡词的孤独落寞、凄冷飘摇之感,使全词增添了
一股浓烈的离别伤感之绪。在纳兰性德悼亡词中,“雨”常与“风”“日”“月”“云”等意象一同出现,如“风
也萧萧,雨也萧萧”“浣花微雨,采菱斜日,欲去还留”“萧萧几叶风兼雨”“风鬟雨鬓”“冷雨凄风打画桥”
“泣尽风檐夜雨铃”“记得当年惆怅事,正风雨,下南楼”“澹月澹云窗外雨”“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
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等。雨与其他自然意象的连用,营造出了凄凉、孤独、寂寞之感。
https://www.sbvv.cn/chachong/15346.html 2/5
2023/4/9 22:43 纳兰性德悼亡词艺术风格研究 |

二、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意象艺术

(一)心物交感的意象
纳兰性德善用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即外化的物,作为他写词的意象。月、风、雨、柳、雁等,纳
兰性德在这些客观的物象中融入了悲痛的生命体验。《寻芳草·萧寺记梦》中叙述了一个真实的梦
境:“客夜怎生过?梦相伴,倚窗吟和,薄嗔佯笑道,若不是恁凄凉,肯来么?来去苦匆匆,准拟待,晓钟敲
破,乍偎人,一闪灯花堕,却对着琉璃火。”一句“若不是恁凄凉,肯来么”,深含着妻子对纳兰性德的百
般关爱;《沁园春》(瞬息浮生)词前小序中“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此处梦境分明,
妻子的临别赠诗,足见妻子对自己的一片深情,从而也反衬出纳兰性德的梦幻心境。
除此之外,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灯”的意象也很多。孤独夜晚,独灯将词人的背影挂映在墙上,晃
动的火苗,有点晃眼,可是如今再无人剪,何等悲凉孤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
商隐《夜雨寄北》),有爱人的相伴,剪蜡烛都是温馨的,但独自一个人在灯下,则是寂寞的、孤单
的、凄清的,纳兰性德就是如此。“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菩萨蛮》),“最忆相看,娇讹道字,
手剪银灯自泼茶”(《青衫湿》)。纳兰性德笔下“灯”的意象要么衬托词人丧妻后的凄冷心境,要么
回忆与爱妻生活的温馨画面,一冷一暖,感人肺腑。
(二)融情于景的手法
在纳兰性德的词中,融情于景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纳兰性德写词融情于景可谓出神入化,是写
词第一人。
《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鬓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西风鸣络纬,不许
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这一首是征人在外,怀恋妻子的伤离之作,开篇起营造氛围,讲月夜之下思念起自己妻子,想象
妻子正在晶莹玲珑的水晶帘之内端坐,“云鬓香雾”道出了妻子的美丽,下面虚实结合,讲到这一切距
离自己却是何等遥远,开始抒情,伤感之至。下片承前启后,西风阵阵,内心空凉,让人难以入眠。
“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把征人对欢乐不再,忧愁伤人的难以面对并承受的心理波澜与无限感伤刻
画殆尽。又如《菩萨蛮》中“梦回酒醒三通鼓,断肠啼鴂花飞处。新恨隔红窗,罗衫泪几行。相思何
处说,空有当时月。月也异当时,团圞照鬓丝”。刻画了月夜征人怀念妻子的凄清孤苦的形象。征人
月夜梦回酒醒,只因伤痛内心难耐,不知是那伤痛还是思念所致,以至于听到杜鹃的啼叫而清泪泛
滥。而《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倦
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中更是将一痴情征人的
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夜雨芭蕉、声声传情的氛围之中,心中充满离愁之苦的征人不禁展开妻子往日
寄来的书笺细细品味,词人用这一细小的情节,便将征人相思的深切凄绝写得出神入化。纳兰性德写
词总是将现实中的景象进行情感寄托,外化成自我伤感情绪的传导物,最终通过词作的方式将一幅幅
https://www.sbvv.cn/chachong/15346.html 3/5
2023/4/9 22:43 纳兰性德悼亡词艺术风格研究 |

画面幻化成一幅凄淡伤感的哀痛图,形成一种悲、伤、叹、痛的氛围,一种惨淡无人能及的境界。王
国维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情”之自然,在其字字看来皆是血的悼亡之作
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了。正因为悲痛之情的自然真实,才会形成如此凄婉的意境美。又如《如梦令》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这首词
描写了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的情景。作者抓住青年男女骤然相见、爱慕生情这一细节,尽现人物的思想
感情,给我们呈现出一种凄清婉约之美。平常的金井在词人眼中极其珍贵,他和她在金井边偶然相
识。句首两字,珍重不辞,讲明金井这个地方对于作者的重要意义。后又开始大量写景:石阶上满是
无人问询的落花,在暮春时节,残红满地飘落,词人不禁觉得怅然若失、冷漠凄清。落花本无情,但
“红冷”只是词人情感的正常表达。在这般光景中她却蓦然出现,这心头一震的光景则使他不能忘却。
他们之间的自由爱恋却无法实现,只能在簟波席纹、灯光烛影之中去想念那永恒的蓦然相逢。词人在
情与景的描摹中传达了内心哀婉叹息的思想情感,读者皆被词作透漏出来的凄清婉约之美感动不已。
纳兰性德的情词或抒写相思的凄苦之情深含文字之中;或哀叹爱妻的不幸早逝,字字泣血;或借闺中
女子思春口吻,表愁思之情;或动伤春伤离之意绪,尽描相思泪心,但无论情词中的哪一种,都笼罩
在一片凄清婉恻的气氛中,这主要在于词中所选取的种种景象。这些景象本身给人的印象是对美的追
寻和不舍,激起的情绪都是凄凉哀婉的。这些浸润着纳兰性德生命情感的景象,恰如其分地反映出词
人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词人内心情感的外向表露。词人通过情与景的完美融合,字字珠玑,词词含
泪,道破了句句在表现“人”即作者的情怀:此处的“景语”,都是“情语”。看则写景,实则都在抒情,
而所用方法却明显不同,可见纳兰性德的笔法是非常高明的。
三、语言艺术的高超运用
纳兰性德在语言艺术方面的体现,主要体现在填词,婉转多情,软款意深,然而细细品味,又有
无尽伤感和悲凉。但在众多伤情词中,最悲凉的一首莫过于《浣溪沙·败叶填溪水已冰》“败叶填溪水
已冰,夕梦犹照短长亭。何年废寺失题名。倚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净消尘土礼金经。”
这是一首很有水平的凄美之作,全文无一“悲”字,却处处是悲。这首词作于康熙年间。虽然御前伺
候,但纳兰性德的内心并不喜悦。他随从康熙出巡,路过一处“废寺”,填词以抒发内心所感。纳兰性
德的悲,并不在于物质之匮乏,而在于精神的无所依傍。生于王侯之家,与纳兰性德内心理想的人生
状态大相径庭。他的悲,甚至是有几分禅意在其中,因此路过“废寺”的有感而发,就显得真切而自
然。词的上片先铺排景色,败叶凋零,水面冰冻,夕阳残照,长亭短亭。这一切景致的渲染,恰似马
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意境无限悲凉。第三句转而切入正题,那一座废寺。而“何年废寺”则顿
显历史沧桑之感。“失题”则一种莫名的悲哀袭人心头,连名字都没有了,辨认不清了。那么这座寺庙
曾经的兴衰荣辱估计早已成为过眼云烟,无从可考了。人生其实不也是这样吗?繁华落尽,落叶无
声!词的下片进一步写废寺的现状。寺岁荒废,但断壁残垣,断碑残字,依然古朴生辉。过往的客
人,还不时有人下马临摹碑刻,似乎还在向世人昭告这废寺仍有生命。然而却并非如此!刚刚升腾起
的一丝希望,戛然而止。“斗鸡人拨佛前灯”,那些在佛前斗鸡的闲人,才是废寺今日的真实写照。最
后一句,堪称点睛之笔,“净消尘土礼金经,”谁还会去理会那尘封已久的《金刚经》呢?无限悲凉的
感怀,由此宣泄而出,令人久久不能平静。全词语调低沉,揭露了纳兰内心深处不胜苍凉的悲感,读
毕让人顿生悲怆!纳兰性德多使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表达其复杂的情感。在《浣溪沙》“谁念西风
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
常。”这首词婉约清丽,但是其中蕴含了浓重的思念之情。词的上片,“谁念西风独自凉”,“谁”即代
指卢氏。在卢氏活着的时候,在这清冷的秋天里,一定会叮嘱自己添衣保暖,而如今卢氏去世了,谁
还会再嘘寒问暖处处关心自己呢?往昔进行对比,突出现状中自己过得极其不好。“萧萧黄叶闭疏
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秋风将落叶吹入窗内,为了让自己思绪宁静,只得将窗关上。表达自己无可
奈何,无能为力之感。一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在残阳凄冷的光辉中,思念逝去的人,和那些过往的
岁月。“被酒莫惊春睡重”,记起妻子还在的时候,我醉酒睡去之后,她小心翼翼,轻声轻语,生怕打扰
了自己睡觉。“当时只道是寻常”,曾经的平常小事,如今却让自己如此怀念。这七个字看似简单,但
是细细想来,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思念和心酸。其实平淡的幸福才是真实的幸福,最让人暖心,只是当
https://www.sbvv.cn/chachong/15346.html 4/5
2023/4/9 22:43 纳兰性德悼亡词艺术风格研究 |

我们身处其中时却不会察觉,等到失去后才深深怀恋。这首词读来便有淡淡的悲伤之意,当我们细细
思考后,更能被其中的深情和思念所感动。纳兰性德悼亡词中对于语言艺术的把握和揣摩实在绝妙,
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只言片字便将自己的心事全盘吐露,奈何文字越优美,使用越准确,越能体
现出他的凄婉风格,让人心生同情之心。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纳兰性德悼亡词的情感艺术,意象艺术,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探究纳兰
性德悼亡词的现实意义和文学意义,对明清悼亡词发展进行逻辑分析,纳兰性德悼亡词的基本格调是
悲痛的、哀感的、凄婉的,纳兰性德悼亡词在悼亡题材的开拓方面成就最突出,意义最重大。同时从
纳兰词中,我们也可以了解这位伟大词人一生的爱恨情仇,浮沉心境,悲欢离合,透过词作看尽作者
一生,探究其艺术风格对后期词作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秉成.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1.
[2]赵明华.纳兰性德词典评[M].黑龙江科技技术出版社,2010.
[3]纳兰性德年谱:康熙十五年.赵秀亭.2015.11
[4]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纳兰性德.通志堂集[M].黄曙辉.印晓峰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邓兰.纳兰词审美意向研[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8]黄士吉.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J].社会科学辑刊,1992(1)
[9][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10]乌尔沁.纳兰性德词中的情感世界和隐逸意境[J].民族文学研究,2009

https://www.sbvv.cn/chachong/15346.html 5/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