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六年级知识点-数论


位置原理


(1)定义:同一个数字,由于它所在数里的位置不同,所表示的数值也不同.例如“ ”,写在个

位上代表 个一,写在百位上,就表示 个百,这种数字和数位结合起来表示数的原则,称为数的位值原



理.

(2)位值原理的表达形式,以六位数为例:



还可以有以下拆法:


等.

数的进制

(1)进制的认识:

①我们常用的进制为十进制,特点是“逢十进一”.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十进制计数以外,还有其

他大于l的自然数进位制.比如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等.

②一般地,对于 进位制,每个数是由 , , ,…,( )共 个数码组成,且“逢 进一”.


进位制计数单位是 , , ,….如二进位制的计数单位是 , , ,…,八进位制的计

数单位是 , , ,…

③为了区别各进位制中的数,在给出数的右下方写上 ,表示k进位制的数.

如: , , ,分别表示八进位制,二进位制,十二进位制中的数.

(2)进制的计算:

①二进制:在计算机中,所采用的计算法是二进制,即“逢二进一”,因此二进制中只用两个数字

和 .二进制的计数单位分别是 、 、 、 ……,二进制数也可以写成展开式的形式.例如

在二进制中表示为:

注: 进位制数可以写成不同计数单位的数之和的形式:


如:十进制表示形式: ;

二进制表示形式: 。

1

②二进制的运算法则:“逢二进一,借一当二”。乘法口诀是:零零得零,一零得零,零一得零,


一-得-。

③ 进制的运算法则是“逢 进 ,借 当 ”,四则混合运算和十进制一样:先乘除,后加减;同级
运算,先左后右;有括号时先计算括号内的。


(3)进制间的转换:

①一般地,十进制整数化为 进制数的方法是:除以 倒取余数,一直除到被除数小于 为止,余数


由下到上按从左到右顺序排列即为 进制数。


②反过来, 进制数化为十进制数的一般方法是:首先将 进制数按k的次幂形式展开,然后按十进


制数相加即可得结果。

③如下图所示:

八进制

相 数

余 取 取

按 取 三 一
倒 合 分


一 三

除 除以 倒 取余 数
十进制 二进制

按 权 相 加

以 取 取
按 倒 一 四
取 分 合

权 余 四 一
相 数

十六进制


整除及余数特征

(1)尾系:一个数除以 和 的余数,等于它末一位除以 和 的余数.若余数为零,则整除; 和



看末两位; 和 看末三位;以此类推.

(2)和系:一个数除以 和 的余数,等于它各个数位之和除以 和 的余数.若余数为零,则整


除,即一位一截求和.

注: 可以任何位一截求和判断,方法有弃九法.

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 , , …整除,把这个多位数从个位开始两位,三位,四位…一

截,然后把这些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相加,相加的和能被 , , …整除,那么这个多

位数就能被 , , ……整除.

(3)差系:一个数除以 的余数,等于

①从末尾开始,一位-截,标奇偶位,看差( ),若余数为零,则整除.即“奇数位和一偶数位

和”.

2

②从末尾开始,三位一截,标奇偶位,看差( , , ),若余数为零,则整除.即“奇数位


和一偶数位和”.

注: 可以一位一截或三位一截看差,或两位一截看和.

质数与合数


(1)质数:一个数除了 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


合数:一个数除了 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2)要特别记住:


① 和 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② 以内的质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共计 个.

③除了 ,其余的质数都是奇数;除了 和 ,其余的质数个位数字只能是 , , 或 .


④最小的三位质数是 ,最小的四位质数是 .


考点:(1)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题都会以质数 的特殊性为考点.

(2)除了 和 ,其余质数个位数字只能是 , , 或 .这也是很多题的解题思路,需要注意.



质数的判别方法

根据定义,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小于 的质数 (均为整数),使得 能够整除 ,那么 就不是质数,

所以我们只要拿所有小于 的质数去除 就可以了;但是这样的计算量很大,对于不太大的 ,我们可以


先找一个大于且接近 的平方数 ,再列出所有不大于 的质数,用这些质数去除 ,如没有能够除尽


的,那么 就为质数.例如: 很接近 ,根据整除的性质 不能被

、 、 、 、 整除,所以 是质数.

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

(1)质因数:如果一个质数是某个数的因数,那么就说这个质数是这个数的质因数.
(2)互质数:公因数只有 的两个自然数,叫做互质数.

注:几种常见的必互质的情况:
①两个连续正整数必互质.

②两个不同质数必互质.

③两个连续奇数必互质.

④一个大质数与一个小合数必互质.

⑤1与任何非零自然数必互质.

(3)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3

例如: .其中 、 、 叫做 的质因数.又如 , 、


都叫做 的质因数,其中后一个式子叫做分解质因数的标准式,在求一个数因数的个数和因数的和的时

候都要用到这个标准式.分解质因数往往是解数论题目的突破口,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数的特
征.


(4)分解质因数的方法:短除法.



例如:
( 是短除法的符号)所以



(5)唯一分解定理:

任何一个大于 的自然数 都可以写成质数的连乘积,即: 其中

, ,…, 为质数, , , ,…, 为非零自然数,并且这种表示是“唯


一”的,该式称为 的质因子分解式.

(6) 的因数个数为:(指数 )连乘


(7)所有因数的和为:(同底数幂相加连乘)

例如: 分解质因数为 ,

因数个数为 (个);

所有因数的和为: .

(8)部分特殊数的分解:


; ; ; ;

; , ; ;

; ; .

(1)因数:正整数 能被正整数 整除, 叫做 的倍数, 就叫做 的因数.

(2)公因数:如果一个正整数同时是几个正整数的因数,称这个正整数为它们的公因数.

(3)最大公因数:$a和b的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就是最大公因数,可表示为:( a,b$).

(4) 被排除在因数与倍数之外.

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分解质因数法:先分解质因数,然后把相同的因数连乘起来,简记:就低不就高.

例如: , ,所以( , ) .

4


(2)短除法(互质为止):先找出所有共有的因数,然后相乘.例如: ,所


以( , ) .
(3)辗转相除法:每一次都用除数和余数相除,能够整除的那个余数,就是所求的最大公因数.



用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步骤如下:先用小的一个数除大的一个数,得第一个余数;再用

第一个余数除小的一个数,得第二个余数;又用第二个余数除第一个余数,得第三个余数;这样逐次用



后一个余数去除前一个余数,直到余数是 为止.那么,最后一个除数就是所求的最大公因数.(如果

最后的除数是 ,那么原来的两个数是互质的).例如,求 和 的最大公因数:


…… ; …… ; …… ; …… ; …… ; 所

以 和 的最大公因数是 .


最大公因数的性质

(1)几个数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所得的几个商是互质数.

(2)几个数的公因数,都是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因数,最大公因数是公因数的倍数.

(3)几个数都乘一个自然数 ,所得积的最大公因数等于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乘 .

求一组分数的最大公因数

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其他分数不变,求出各个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求出各个分数的分


子的最大公因数 , 即为所求简记:“子同母反”(分子也是求最大公因数,分母反而求最小公倍

数).

(1)倍数:一个正整数 能够被另一正整数 整除, 就是 的倍数.

(2)公倍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数中,如果它们有相同的倍数,那么这些倍数就叫做它们

的公倍数.
(3)最小公倍数:公倍数中最小的那个称为这些正整数的最小公倍数.

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先分解质因数,然后把最高指数次幂连乘起来,简记:就高不就低.

例如: , ,

所以,[ , ] .

5

(2)短除法(必须两两互质):先找出所有共有的因数,然后与每个数除以这些公因数所得的商


相乘.例如: ,所以[ , ] .


注:短除过程中可以不用只除质数.



最小公倍数的性质

(1)两个数的任意公倍数都是它们最小公倍数的倍数,最小公倍数是公倍数的因数.



(2)两个互质的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

(3)两个数具有倍数关系,则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其中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其中较大的数.

求一组分数的最小公倍数

先将各个分数化为假分数;求出各个分数分子的最小公倍数a;求出各个分数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


即为所求.例如: .

( )
注:(1)简记:子同母反(分子也是求最小公倍数,分母反而求最大公因数).

(2) 两 个 最 简 分 数 的 最 大 公 因 数 不 能 是 整 数 , 最 小 公 倍 数 可 以 是 整 数 . 例 如 :


( )

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常用性质


两个自然数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所得的商互质.如果 为 、 的最大公因数,且

, ,那么 、 互质,所以 、 的最小公倍数为 ,可以得出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



倍数有如下一些基本关系:

(1) ,即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之积等于这两个数的

积: , , .

(2)最大公因数 是 、 、 、 及最小公倍

数的因数.

注:① 、 、 、 四项,“知二求二”

②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不会比他们的乘积大.

(3)对于任意 个连续的自然数,如果三个连续数的奇偶性为:

6

①奇偶奇,那么这三个数的乘积等于这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例如: , 就是


, , 的最小公倍数.

②偶奇偶,那么这三个数的乘积等于这三个数最小公倍数的 倍.例如: ,而 ,
, 的最小公倍数为 .


整数可以分成奇数和偶数两大类.能被 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 整除的数叫做奇数.通常偶数

可以用 ( 为整数)表示,奇数则可以用 ( 为整数)表示.特别注意, 是偶数.



(1)奇数与偶数的运算性质:

性质 :偶数 偶数 偶数;



奇数 奇数 偶数;

性质 :偶数 奇数 奇数;

性质 :偶数个奇数的和或差是偶数;
性质 :奇数个奇数的和或差是奇数;

性质 :偶数 奇数 偶数,奇数 奇数 奇数,偶数 偶数 偶数.


(2)两个实用的推论:

推论1:在加减法中偶数不改变运算结果奇偶性,奇数改变运算结果的奇偶性.

推论2:对于任意 个整数 、 ,有 与 同奇或同偶.

定义:一个自然数平方后得到的数叫做完全平方数.

以内自然数的平方如下:





其它的常用平方数: , , , , ,

, , .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

(1)末尾只能为 , , , , , .

(2)末尾 的个数为偶数个.

(3)被4除要么余 ,要么余 ;

7

被3除要么余 ,要么余 .


(4)偶指奇因:完全平方数分解质因数后指数都为偶数,完全平方数的因数个数为奇数.

(5)如果一个自然数介于两个连续的完全平方数之间,则它不是完全平方数.

完全平方数的判断


先尾数分析,再余数分析,最后利用分解质因数.


注:即使满足尾数要求,余数要求,也不一定就是完全平方数,要利用分解质因数再判断.

确定是“谁”的平方



(1)方法一:分解质因数法.

是哪个自然数的平方?

分析

(2)方法二:估算.


是哪个自然数的平方?

分析 ,所以 为 多的平方,尾数是 ,所以 .

带余除根

带余除法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算术计算方式.给定一个被除数 和一个除数 ,带余除法也会给出一个


整数 和一个介于一定范围的余数 ,使得下面等式成立: .一般限定余数的范围在 与 之


间.这样是为了使得满足等式的 有且仅有一个.这时候的 称为带余除法的商.带余除法一般表示为:

( ).

推论1: , ,其中 、 分别表示取一个数的

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推论2:当 , 同时扩大 倍(扩大为 , )时商值 不变,余数r也扩大 倍变为 .

推论3:( , ) ( , ).

根据带余除法推论,利用辗转相除法解决大数最大公因数问题.

求 与 的最大公因数.

分析 根据推论 ( , ) ( , )可以将问题转化为 ,

只需要求( , )即可,再次利用推论, ,

,( , ) ,所以 是 与 的最大公因数.

8

余数性质


在相同除数的带余除法中,余数具有可加,可减,可乘的性质:

(1)余数的和等于和的余数:两个数分别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得到的余数之和等于这两个数的和

除以这个数得到的余数(如果余数之和大于除数,就减去除数).


(2)余数的差等于差的余数:两个数分别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得到的余数之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差

除以这个数得到的余数(如果余数之差小于 ,就加上除数).



(3)余数的积等于积的余数:两个数分别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得到的余数之积等于这两个数的积

除以这个数得到的余数(如果余数之积大于除数,就减去除数).



韩信点兵问题

韩信点兵:士兵三人一排,多两人;五人一排,多三人;七人一排,多两人.至少有多少名士兵?

分析 这类题目首先要做的就是翻译题目,这类题都会转化成类似多不带余除法的方程组,本题可


以转化为 .这种已知几组除数和余数,求被除数的问题我们称之为剩余类问题.我


们主要讲述解决剩余类问题的基础方法——逐级满足法.

逐级满足法

对于条件 ,它有三个关系式,直接寻找满足三个关系式的解是不容易的,我们


的思路是先找出满足第一个关系式的解,在其中找到能同时满足第二个关系式的;然后列出满足两个关

系式的解,在其中找满足第三个关系式的.具体做法如下:满足第一个关系式的 为: , ,

很快可以发现 是同时满足第二个关系式的,由于第一个关系式的解是每次增加 ,第二个关系式的


解是每次增加 ,那么同时满足两个关系式的解应该是同时增加 ,即同时满足两个关系式的数为: ,

, ,

其中 满足第三个关系式,所以 是满足 的第一个数,第三个关系式的解每



次增加 , 所 以 三 个 的 解 是 每 次 增 加 , , ,即: , , ,

, , , 完成题目后我们容易发现,每个单独的关系式的解每次增加的大小

和除数相同,所以如果第一次选择除数大的方程入手,能相对的减少计算量.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