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第 53 卷 第4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

l.53 No.

2017 年 7 月 J
our
nalo
fGuangx
iNo
rma
lUn
ive
rsi
ty:
Phi
los
ophyandSo
cia
lSc
ienc
esEd
iti
on Ju
ly,
2017

i:
do 16088/
10. ji.
ssn.
1001
G6597.
2017.
04.
002

海德格尔 :哲学作为生命对历史的倾听
张兴娟
(广西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0)

[摘 要]对哲学本身的质疑与追问构成海德格尔 早期的 首要任 务.早 期弗赖 堡时期 海德格尔 对 哲 学


的定义要达到的不是一种“本质”,而是要回到任何 理论、非理 论的东 西所出于 斯的“源”———历史性 的生 命 经
验.无可否认的是,经由海德格尔早期的思想,现象学开 始关注 历史性 的存在 本身了,完 成了现 象学从“观 看
阶段”向“倾听阶段”的转变.倾听历 史 成 为 海 德 格 尔 哲 学 不 变 的 方 向,贯 彻 其 思 想 的 始 终,但 这 种 许 诺 如 何
兑现,恐怕是海德格尔及其继承与批判者共同的难题.
[关键词]海德格尔;哲学;生命;历史;倾听
B086
[中图分类号] A
[文献标识码] 1001G6597(
[文章编号] 2017)
04G0009G06

哲学家总是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哲 学 是 什 么? 哲 学 所 面 对 的 问 题 是 什 么? 哲 学 活 动 (哲 学 思 考)何 为?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往往代表了哲学家的哲学观及其哲学路向.作为一位开创性 的 哲 学 家,海 德 格 尔 在 其 思
想形成初期就提出重新定义哲学的 任 务.在 讨 论 海 德 格 尔 如 何 通 过 批 判 传 统 哲 学 表 明 自 己 对 哲 学 的 理 解
时,我们往往从«存在与时间»(
1926 年写就)中 所 辨 析 的“存 在 论 差 异”谈 起. 实 际 上,海 德 格 尔 早 期 弗 赖 堡
1919-1923 年)对哲学本质的很多思考和探索在«存在与时间»中已经退隐了,但其中包含的内容却不
时期(
容忽视.G. 科凡克斯在«海德格尔论作为原初科学的哲学———出自他 1919 年的讲课稿»一文中论述了 1919
年海德格尔将哲学当作原初科学的观点.[1]87 但海德格尔对哲学本身的探讨并未停留于此,我 们 可 以 从 他 整
个早期弗莱堡时期的讲座中看出更多的思想内容.

一、何为哲学之原初性?

从海德格尔早期弗赖堡时期的讲座来看,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他从一开始就持一种本源的姿态,
Ur
即要为哲学寻找一个本源的基础( rungsboden).为此,海德格尔首先要廓清思想界对这个问 题 存 在 的
sp
一些误解.
在他看来,定义哲学的任务既被高估也被低估了.高估体现在:不恰当地要对哲学进行某种尽可能普遍
的定义,要囊括历史中的所有哲学形态,这种倾向要满足学院派对定义的一切要求,认为定义应是真正的、严
格的.这种对哲学定义的高估包含了对历史作用的低估:“人们相信:一种系统化 的 哲 学 在 一 种 彻 底 的 意 义
上应该是可能的(这种讨论却不必在最内在的根基上就是历史性的)”[2]8 .低估体现在:错误地认为关于“哲
学”概念的讨论是徒劳的,“􀆺􀆺 不 能 定 义 哲 学 􀆺􀆺 只 能‘经 历’(
ereben)哲 学(而 现 在 历 史 终 结 了)”.3 15 海
l
[]

德格尔认为哲学并非不可定义,不过,对哲学的定义不能从传统所要求的严格性和普遍性出发.这里我们要
特别注意括号中的话,海德格尔反对的是以往对哲学的定义中忽视历史的倾向,并 试 图 表 明:哲 学 在 其 根 基
上是历史性的.
对“哲学是 什 么 ”这 个 问 题 的 回 答 最 初 在 海 德 格 尔 1919 年 战 时 学 期 讲 座 中 表 现 为 “作 为 原 初 科 学
(
Urwi
ssens
cha
ft)的 哲 学 的 观 念 ”4 13 ,也 就 是 说,哲 学 是 一 种 “前 理 论 的 原 初 科 学 ”(
[]
vor
theo
ret
ische

[收稿日期]2016
G12
G27
0819-2014W05)
[基金项目]广西师范学院“西方哲学与青少年思想教育”项目(
1984- ),女,河南新乡人,广西师范学院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欧洲大陆哲学、现象学、解释学.
[作者简介]张兴娟(


Urwi
ssens
cha
ft).我们在这里首先要澄清“原初”在海德格尔这里为何义.
在“原初科学( Urwi
ssens
cha
ft)”这个核心词的构词中,“
Ur- ”这个前缀意为“源始的”、“原初的”、“真正
的”.海德格尔首先认为,“源 始 的”哲 学 自 身 证 明 自 身 而 不 以 任 何 其 他 科 学 为 前 提,即 哲 学 具 有 “前 学 科”
(
Vor
dis
zil
pin)5 31 性质.按照这种要求,哲学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归根到底不能还原为任何其他认知类型的
[]

思维方式.这种对哲学“原初性的”( ur
sprüng
lich)要求 在 胡 塞 尔 那 里 也 有 较 多 体 现.胡 塞 尔 的 意 识 现 象 学
要求一种“无立场性”(
Standpunk
tlos
igke
it)、“无前提性”(
Vor
aus
set
zungs
los
igke
it),是一种对哲学考察的中
立姿态和“纯粹性”的要求.在海德格尔这里,哲学的“原初”特征在于,哲学须从具 体 的 存 在 者、存 在 者 整 体
抽离,并且提问:何以事物如此被思考? 哲学要向哲学活动的前提发问.这 是 一 种 哲 学 式 的 惊 奇,但 不 是 寻
求“原因”、“创世者”,不是传统意义的“追本溯源”,而是要返回到活生生的历史发生中来,由 此 才 能“原 则 性
地开始”[5]31 .弗赖堡早期讲座清楚地表明:哲学的定义是一种原则性的定义,而此原则性 首 先 在 于,哲 学 活
动本身以从事哲学活动的此在的历史性存在为前提.
当时德国哲学界有一种 世 界 观 哲 学 (
Phi
los
oph
iede
r We
lt chauung)的 氛 围,新 康 德 主 义 如 日 中 天.
ans
狄尔泰、雅斯贝尔斯、舍勒、马克斯􀅰韦伯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世界观进行过思考和探讨.以文德尔班、李凯
尔特为代表的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和以建立精神科学方法论为己任的狄尔泰生命哲学都希望走出一条将精
神科学与自然科学区分开来的道路.在 1919 年战时讲座“哲学的观念和世界观问题”中,海德格尔首先要阐
明,哲学本身不是死的世界观,而是“批判的、科学的世界观的基础”[4]10 ;哲学既非自然科 学,亦 非 精 神 科 学,
vo
而应当是一种前理论的( r
theo
ret
ische)、非 理 论 的 (
a-t
heo
ret
ische)原 初 科 学,哲 学 具 有 “前 理 论 的 原 初
性”.
在海德格尔看来,世界观哲学在此呈现的问题首先关乎哲学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在对世界观哲学的批判
中有可能找到一个重新定义哲学的契机,既 不 失 去 哲 学 的“哲 学 性”(
phi
losoph
isch),又 能 揭 示 其 根 本 的“历
史性”(
ges
chi
cht
lich).世界观本身具有历史相对性,狄尔泰的“世界观类型学”、雅斯贝尔斯的“世界观的心
s
理学”分别从其历史背景联结和整体的心灵、精神生活来讨论世界观.海德格尔肯定了狄尔泰和雅斯贝尔斯
阐述的生命与世界观的关系,他认为其中表现出从形而上学独断论中释放历史的努力.胡塞尔在«哲学作为
严格的科学»中对“历史主义与世界观哲学”作了严厉的批判.在胡塞尔看来,世界观的多样性和历史变化性
使哲学陷入相对主义疑难中,无法满足哲学应有的严格性.海德格尔非常清 楚,正 是 出 于 一 种 历 史 意 识,狄
尔泰才讨论世界观.海德格尔赞同“研究的动力必定不是来自各种哲学”,而是要“面对 实 事 本 身”的 现 象 学
主张,但不能同意胡塞尔对哲学作为“严格科学”的要求.他试图揭示世界观哲学的“非哲学”性 [4]12 ,指 出 哲
学与世界观之间并不具有必然的关系;但是他同样将“严格科学”的哲学观念看作 非 批 判 的.海 德 格 尔 要 在
哲学的“严格性”及其历史性之间找到一条道路.
海德格尔认为,“严格科学的哲学”这样的说法是一种赘言,反而掩盖了问题,“原则性的认识本身不是重
新虚构一种客观的哲学理想”[3]97 ;历史与体系的矛盾也不过是虚假问题.他试图在对现象学 的 探 究 中 找 到
一条既能保证哲学的“哲学 性”,又 能 使 哲 学 进 入 “历 史 的”、“前 理 论 的”(
a-t
heo
ret
ische)原 初 领 域 中 的 道
路.他认为 清 楚,“
ur- ”(原 初、源 始 )也 是 胡 塞 尔 哲 学 所 追 求 的. 胡 塞 尔 的 现 象 学 根 本 上 的 原 初 意 向
(
Uri
nten
tion)4 109 本身并非基于一种理论 态 度,而 是 基 于 一 种“生 命 同 感”(
[]
Lebens
sympa
the):生 命 自 身 总
i
是以一定意向运动着,意向性就是生命运动之“如何”( wie),它不是空的,而是处于历史中、世界中的.6 167 现
[]

象学可以突破形而上学的窠臼,超越理论的优先性,避免根深蒂固的对世界的知识化、理论化的处理,正因为
它从 理 论 回 归 到 前 理 论、非 理 论 的 原 初 领 域———真 正 的 “事 情 本 身 ”,现 象 学 才 是 “原 初 科 学 ”
(
Urwi
ssens
cha
ft).
为了既不丢掉根本的历史意识,又不失去哲学的本体论灵魂,海德格尔试图 从 哲 学 的 历 史 性 中“原 则 性
地开始”.海德格尔反对“体系”和“历史”的分离,反对超时间的东西.所谓“原则”、“先天”、科学、定义等都
是一种幻想,哲学不在于获得如世界观那样的作为结果的事实,而是“原则性地拥有”[7]19 .哲 学 是 一 种 原 则
da
性的理解,但只强调拥有原则性的东西( sPr
inz
ipi
ele)是不够的.如 果 将 原 则 作 为 现 成 的 东 西,拥 有 了 原
l
则就不关心事物本身的通达( Zugang
lichke
it),这样根本没有立于真正的原则本身———只是拥有原则性的东
西,而不是“原则性地拥有” .“原 则 性 地 拥 有 ”才 是 哲 学 之 “原 初 ”性 的 本 义. “原 则 性 的 东 西 决 不 ‘保
[
7]19

守’”[3]23 ,而具有历史开放性.没有一种关 于 哲 学 是 什 么、应 该 是 什 么 的 固 定 的 定 义 或 规 定,但 哲 学 也 不 是


杜撰的,要拥有“作为原则的原则”(
Pri
nzi
pquaPr
inz
ip)———必须从历史性的发生中获得其前提和生长的可
10
能性.为保证其批判本性,哲学必须是前理论的.
海德格尔对哲学的 定 义 要 达 到 的 不 是 一 种 “本 质”,而 是 要 回 到 任 何 理 论、非 理 论 的 东 西 所 出 于 斯 的
“源”———历史性的生命经验,进入到前理论的历史性经验中,重新占有哲学 在 理 论 化 的 态 度 中 脱 落 的、磨 损
掉的、褪色的内容.如此理解的哲 学,也 就 回 归 到 了 “原 初 历 史”(Urge
sch
ich
te)8 148 187 中;返 回 到 源 始 领 域
[] ,

(
Ursp
rungs
sphä
re)———原初的历史中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9 90
[]

二、哲学活动:历史性的生命“更新着的据有”

从事哲学须从存在者整体抽离,追问哲学自身的前提,去关注事物何以如此被思考.这种哲学式的惊奇
意味着一种转向:由对具体事物的关注转向对历史发生的关注.海德格尔认 为,由 于 根 本 的 历 史 性,把 握 处
境而非把握绝对应成为哲学的要务.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研究必须是一种实际的“哲学活动”(
Phi
losoph
ieen,或译为哲学思考)7 51 .也就是
r
[]

说,哲学不是名词性的,而是一种活动;此活动不是笛卡尔式的纯粹的“我思”,活 动 必 有 其 发 生;哲 学 活 动 是
Ze
一种行为,是一种实际的实现,具有实现意义( i
tigungs
sinn);这种活动与实行着的体验内在地相关.这是
一种对哲学最根本的、原则性的态度———哲 学 本 身 是 一 项 历 史 性 的 生 命 活 动,它 “依 实 行 特 征 是 原 则 性 的”
(
nachVo
llzugs
cha
rak
terp
rinz
ipi
ell)7 57 ,如果离开这种“实行特征”和“实现意义”去谈抽象的、超验的事物、
[]

存在(者),无异于缘木求鱼.作为活动,哲学有其行为之所 向( zu),这 是 处 于 历 史 中 的“原 初 意 向”(


wo Ur-
i
nten
tion);它在一种“生命推动力”(
Lebens
schwung)中动因化地“向着世界”.哲学活动关乎 具 体 的 历 史 处
境,并在具体处境中有其面临的“问题”.
对于哲学来说,对处境的占有是一个最为严肃、而非附带的任务.哲 学 不 应 对 事 物 进 行 预 先 判 定,不 能
安享一种作为结论的思想或体系———心理 学、先 验 哲 学、意 识 科 学 等 [5]172 ,而 是 要 进 入 到 历 史 实 行 中. 哲 学
基于生命 当 前 对 源 始 历 史 经 验 的 “据 有 ”(Ane
ignung),它 “植 根 于 具 体 本 己 的 完 全 历 史 的 自 身 关 心 之
中”[10]55 .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活动不是对现成的 占 有,而 是 从 基 本 的 历 史 性 经 验 中 产 生 的、对 “我 们 本 身 所 ‘是’
(
sind)的历史的共同实行(mi
tvo
llogen)的解释”10 55 .这里“我们本身所‘是’的历史”与一般所 言“历 史”有
z
[ ]

何区别? 对待历史不在于还原 过 去,不 是 对 过 去、对 过 去 生 命 的 回 顾,只 有 进 入 到 “今 日 之 处 境”(


jewe
il
ige
Lage,
Sit
uat
ion)7 6 中来,过去才获得意义.在“今日之处境”中,哲学是自我更新的据有,它要求一种现时的
[]

更新,哲学活动本身在这种更新中具有其严肃性.活的哲学必须从现实境遇中获得来源和生长的力量,必须
占有“哲学活动具体的实行处境”[7]67 ,它只能承担自己时代的东西,而不应妄想揭示永恒的 先 天 真 理.在 弗
赖堡早期最后的«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讲座中,海德格尔表明了哲学的历史性(时代性)和对历史性经验
的依赖:
(
1)哲学是实际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认识方式,在这种认识中实际性的此在无情地被拉回到它自身
和被抛回到它自身.(2)作为这种认识方式,哲学没有任何使命去关心普 遍 的 人 性 和 文 化,使 后 代 从 操
心的追问中一劳永逸地解脱出来,也没有任何使命在通过错误的要求达到有效性的过程中去干预他们,
哲学只能是作为它的“时代”(
Zet)的哲学,[哲学只能是]“时间性”(
i Zei
tl
ichke
it)[的].11 22-23
[ ]

海德格尔的这种哲学观包含了建立在历史意识之上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哲学活动首要寻求的不是作为
结果的认识,不是追求确切性、可靠性和永恒性,也不是为了追求创新或革命,它 和 体 验 着 的 生 命、实 行 着 的
历史相关,在根本上是对处境的把握.在 1921/22 年冬季学期讲座«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阐释———现象学
研究导论»中,他明确地表达了这种看法:“在每一个时代或那些时代之延续中,都会 确 立 通 达 历 史 本 身 的 某
种可能性”[3]4 ,“哲学[就]是对实际生命的历史性的(也就是说,依实行历史理解着的)认识”[7]2 ,必 须 依 处 境
确定问题,处境的时机化决定哲学活动的“到时化”.在这里我们看到,历史精神在怎样的意义上就是时代精
Ze
神( i
tge
istes),反之亦然.“在实际(哲学 活 动 的)生 活 的 历 史 事 物 中,并 没 有 超 时 间 的 哲 学 追 问 的 自 在 难
题或体系” ,“决定性的是作为哲学问题性本身到时化的解释学处境彻底而清晰的形成”[7]3 .
[
3]98

哲学的话题言及什么,在哲学中 应 该、要 求、原 则 上 绕 不 过 去 的 问 题 是 什 么? 这 不 是 一 个 抽 象 的 问 题.


海德格尔以这个设问反对对待哲学问题的漠然(Unemp
find
lichke
it)态 度,反 对 学 院 式 的 哲 学 对 严 肃 问 题 的
麻木.对“理解处境”的占有本身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占有处境首先要“处于问题之中”,才可以建立起思
想在时代中的力量.这中间没有折中道路.“处境不是避风港”,而是“跳入漂浮的小舟”,因而“必须看好风、
11
把好帆索”[8]37 ,对处境的把握无法一劳永逸,而是始终处于“问题”之中.
作为哲学,对于它来说或在其范围内,历史就存在于此,生活在 其 中 的 人 与 历 史 相 关 联,哲 学 存 在,
而这就意味着: 1. 2.
处于问题之中,更确 切 地 说,处 于 基 本 问 题 之 中; 处 于 具 体 的 寻 求 解 答 之 中:处 于 探
[
3]4
究之中.
在«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阐释»中,对生命的现象学解释与对哲学活动 的 阐 述 相 互 交 织.生 命 不 是 瞬
间就可以得到照亮的东西,而是一种实际的时间性的展开,不要臆想得到永恒绝对的答案,而要进入处境,持
守活生生的实际生命经验及其通达,保持“成问题状态”.
海德格尔认为,在生命的在世操劳中 发 生 了 自 我 的 一 种 分 裂,这 种 分 裂 是 历 史 性 的 生 命 历 史 意 义 的 丧
失.实际生命在其运动中不断错失自身,这种不断加强的运动性被海德格尔称为“堕落”(
Runanz)———废墟
i
(
Ruine)和跌落(
St z)合成 的 词. 生 活 同 时 是 向 着 堕 落 的 运 动 与 “反 堕 落 运 动”. 实 际 生 命 对 抗 堕 落 的 运
ur
动———“反堕落运动”即是“哲学活动”本身,也就是在“成问题状态”中把握历史 的 脉 动,这 正 是 哲 学 的 任 务.
I
反过来说,哲学的解释之实行(nt
err
pet
ati
onsvo
llzug)是对抗堕落的生存论运动.海德格尔对哲学的到时化
的揭示表明哲学是生命的警醒方式,是生命在其历史存在中“看好风、把好帆索”的方式.通过对生命现象的
解析,他把哲学活动同历史性的生命联系起来,以此表明哲学本身是处于历史中的生命活动.
哲学活动的起源是生命基本的“成问题状态”(
Frag
lichke
it)12 17 ,哲 学 有 严 肃 对 待 这 种“成 问 题 状 态”的
[ ]

任务.生活于历史中的人的哲学活动所面对的是处于历史情境中、在其“实际生命的 基 本 姿 态”中 不 得 不 解
答的问题.哲学是什么? 既不是系统哲学、世界观,也不是严格的科学,哲学 问 题 原 则 上 是 在 历 史 中 得 到 驱
动的,是进入处境并保持“成问题状态”.“如果认为哲学概念仅仅是通过与事物的经验接触和熟识而获得确
认的抽象的、隔膜的、稀释化的形式,那 就 低 估 了 哲 学 的 作 用.”[1]87 哲 学 活 动 要 持 守 在 历 史 性 的 实 际 生 命 的
实行中,并顺着具体实行的指示,在实行过程中保持与处境的对话,以此方式倾听历史.以否定的方式来讲,
哲学的任 务 是 防 止 对 历 史 性 生 活 经 验 的 脱 离. 这 种 脱 离 是 “脱 弃 生 活 ”(En
tlebung)、“脱 离 历 史 ”
(
Ent
ges
chi
cht
lichung),对历史进行客观化、抽象化、理论化的观察,甚至将其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反 对 这
一理论化倾向,在根本的历史意识下界定哲学的本质,探索相应的哲学方法,这可 以 说 是 海 德 格 尔 早 期 的 全
部主题.我们在我们“所是的”历史中不断产生问题,这是哲学最基本的“源”.哲学的理论化倾向是“脱弃生
活”、“脱离历史”的典型,在这种倾向中哲学错失其原初性,而这种倾向正是实际生命的一种堕落行为.我们
要对历史与我们存在的共同到时 (Mi
tze
itgung)保 持 清 醒,进 入 到 “今 日 之 处 境”和 生 命 的 “成 问 题 状 态”中
i
来,而不应沉沦于对事物纯然的、无关乎己的解释中.将哲学与历史性的实际生命的处境、问题关联,这无异
于宣布了哲学非学院式的现实性特征.

三、哲学:对历史的倾听

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的中心问题可以概括为:首先,如何体会历史性,从中重新确定哲学方向、定义
哲学;其次,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哲学方法.本文主要讨论前一个问题.在海德格尔看来,首先,哲学活动本身
有其前提———从事哲学活动的此在的历史性存在;其次,哲学活动是可能 的,因 为 实 际 生 命 本 身 内 在 地 具 有
“解释趋向”,哲学活动作为生命方式是此种趋向的“明确的实行”[10]89 ;再次,“哲学[就]是对实际生命的历史
性的(即随历史的发生而理解着的)认识”[7]2 ,如 此 定 义 的 哲 学 才 达 到 原 初 性 与 源 始 性. 实 际 性 的 生 命 具 有
一种特殊的对象特征,但“这不是因为实际生命是哲学研究的对象,而是因为哲学研 究 本 身 构 成 实 际 生 命 的
一种特定方式”,而且,哲学活动作为这样一种方式与历史性的生命存在共同到时,“而 不 是 首 先 通 过 某 种 事
后追加的‘应用’”[10]80 .他指出:“最偷懒的办法是置身于世界和生活之外,同时置身于极乐和绝对的领域之
中,只是我不明白,如果人们已经‘面面俱到’了,究竟为什么还要进行哲学活动.”[3]87
出于以上对哲学和哲学活动的理解,海德格尔要解决“前理论”的哲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即从方法上避免
对事物的客观化认识,而进入到活生生的体验境遇中.海德格尔早期强调哲学应走现象学之路,但是他又批
判现 象 学 的 “无 历 史 性 ”———它 幼 稚 地 认 为 可 以 占 有 视 位 来 直 观 事 物. 生 命 今 日 之 “被 解 释 状 态 ”
(
Ausgel
egthe
it)才是最 基 本 的 视 位,视 位 本 身 就 是 历 史 性 的.2 80-81 所 以 海 德 格 尔 用 解 释 学 及 存 在 论 的
[]

(
ont
ologi
sch)眼光改造了现象学,在弗赖堡早期讲座中,历 史 性 的 生 命 本 身 被 他 看 作 真 正 的 现 象 学 的“事 情
本身”. 现 象 学 要 进 入 原 初 的 历 史 性 境 遇 中,这 样 才 体 现 出 其 源 始 性 (
die phänomeno
log
ische
Ur
sprungs
cha
rak
ter). “源始地”( vom Ur
sprung)“看”,毋宁说是生命对历史的“倾听”.现象学的批判是
[
5]66

12
“对真正动因的积极的倾听”[4]126 ,这就是海德格尔弗莱堡早期基于一种历史意识对现象学的改造.
海德格尔的这种哲学观出于一种根本的历史自觉:对自身本己当下处境的 把 握 是 进 行 理 解 和 认 识 的 存
在论前提;没有什 么 高 于 历 史 本 身 的 东 西,在 历 史 之 外 没 有 任 何 先 验 基 点 或 结 构. 所 以,笔 者 赞 同 凯 勒
(
Kel
ler)的看法:海德格尔早期哲学可称为一种“本质 的 历 史 存 在 论(
Ont
olog
ie)”14 107 .这 种“历 史 存 在 论”
[ ]

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存在论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作为固定系统的理论,而是要站在现象学的立场上用一种解
释学循环的态度摆脱世界观哲学与方法论.以这种方式,“海德格尔不再把此在的历史性作为对它的认知可
能性的限制以及对科学的客观性理想的威胁,而 是 以 一 种 积 极 的 方 法 把 它 纳 入 他 的 存 在 论 疑 难 之 中”[15]48 .
这种“历史存在论”体现了哲学与历史存在的根本性关系,在存在论中植入一种特别的历史性的“经验”,尝试
实现哲学向历史实际性的回返.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活动要“原则性地开始”,首先即是说哲学基于历史性生命,它同历史一样是一种发生
的实际性.以这种方式,他在定义哲学时 比 较 彻 底 地 走 上 了 历 史 自 觉,并 在 此 基 础 上 反 对 传 统 哲 学 的 理 论
化、客观化态度.哲学作为实际生命的存在方式(非理论性),而不是实际生命作 为 哲 学 的 研 究 对 象,这 就 表
明二者不是一种外在的、理论化的关 系,这 个 时 候 哲 学 活 动 就 不 仅 仅 是 一 种 直 观 性 的 “看”. 海 德 格 尔 依 据

Theo-r
eti
sch”(理论的)一词的词源将“理论”理解为“观察”13 .观察有其对象,对象总是处于观察者之外
[ ]

并且在观察者对面被观察者观看,两者之间有不可超越的距离.如果说海德 格 尔 1919 年“作 为 原 初 科 学 的


哲学”观念中的范畴“科学”还是为了保证如胡塞尔一样对哲学的哲学性的要求,到 1922 年«对亚里士多德的
现象学阐释»讲座中哲学则作为生命对历史的倾听:在哲学活动中,我们基于自身的处境去倾听历史性的发
生;到 1923 年«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讲 座 中,哲 学 被 认 为 是 历 史 性 的 生 命 经 验 即 “实 际 性”对 自 身 的 解
释,“实际性”即我“是”、我“存在”.这 个 谓 语 不 是 命 题 式 的 和 理 论 性 的,而 是 历 史 意 义 的,摆 脱 了 “是 什 么”
“作为什么”,而在实行中获得意义,并保持住实行.在此哲学不对事物预先 判 定,而 始 终 处 于 探 究 之 中.因
而哲学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给出一劳永逸的结论性的观点来供人享用,这意味着哲学活动不可能是悠闲的,它
在历史每一个发生的时刻、在每个问题上都必须重新去斗争.[9]53 要获得一劳永逸的绝对有效 性 是 缺 乏 历 史
意识、趋于理论化的求易倾向的表现.哲学活动总是同实际性生命的操心、忧惧、成问题状态联系在一起,问
题只在历史之如何( e)中显露.
wi
无可否认的是,经由海德格尔早期的思想,现象学开始关注历史性的存在本身了,完成了现象学从“观看
(
Sehen)阶段”向“倾听(Hö
ren)阶段”16 213 的转变———“倾听”历史之发生,而非对对象的“观看”、“意识”.可
[ ]

以说,自海德格尔始现象学走出了另一片广阔天地.哲学不同于任何科学,它应在倾听历史中成就自身.海
德格尔延续了由尼采所昭示的对现代理性主义的批判,这很难说是一种“实践哲学”、“伦 理 学”,它 依 然 是 一
种存在论/本体论,更接近于亚里士多 德 的 源 始 的“实 践 智 慧”(
Phr
one
sis).倾 听 历 史 成 为 海 德 格 尔 哲 学 不
变的方向,贯彻海德格尔思想的始终,但这种许诺如何兑现,恐怕是海德格尔及其继承与批判者共同的难题.
在«存在与时间»对历史性问题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海德格尔努力在其思 想 中 践 行 早 期 弗 莱 堡 时 期
对哲学的定义.他援引约克伯爵给狄尔泰的话表示:批判性的哲学就是要进入历史,哲学活动和生命活动是
同源的.“哲学,尤其当它是批判性的时候,也不能从历史性中抽离开来.自身 的 行 为 与 历 史 性 就 像 呼 吸 与
气压一样􀆺􀆺哲学运动的非历史化在我看来却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残余”,“从事 哲 学 就 是 去 生 活 􀆺􀆺 不 再 有
任何现实的哲学活动竟会不是历史的”.[17]45 我们看到返回“原初的历史”,在«存在与时间»中表现为由“时间
性”获得的对此在乃至存在的普遍解释力,历 史 性 意 义 的 根 据 归 为 时 间 性,此 为“本 真 的 历 史”.[18]这 同 时 也
表明海德格尔早期哲学仍然是一种对“此在”或“存在”的一般状况的抽象考察,他仍无法 完 全 摆 脱 源 始 的 历
史经验与其形式的把握之间的矛盾.凯勒认为,海德格尔对生命的境遇性和历史 性 的 考 虑 与 他 关 于 一 般 人
类存在( Das
ein)———而 不 是 某 种 特 定 文 化 和 历 史 时 代 的 人 类 存 在———的 思 想 之 间 存 在 一 定 的 紧 张 关
[ ]
系.14 107 海德格尔意在使哲学返回到历史 的、实 际 性 的 而 非 先 验 的 领 域,却 又 不 得 不 操 持 一 口 哲 学 的 语 言.
跃动的旨趣被框定在这种海德格尔式的形式化的语言中,这种语言仍具有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尽管它意在
摆脱传统形而上学.正如萨弗兰斯基的评论:“这种吉兆,这种许诺,在他那里表现为简洁的、冷却了的、学院
化的东西”.[14]134-135 哲学向历史实际性的回返是否一定要通过“此在”对自身的时间性理解 实 现? 海 德 格 尔
后期似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却没有改变初衷,对“技术”的追问、对现代性的批判是 一 种 新 的 倾 听 历 史 的 尝
试.因为存在本身是历史性的,所 以 对 存 在 的 遗 忘 必 然 发 生,正 因 如 此,我 们 需 要 通 过 倾 听 “存 在 的 历 史”
(
Seyns
sge
sch
ich
te/Ge
sch
ich
tede
sSe
ins)唤起对存在的记忆.
13
[参 考 文 献]

[
1] G. 海德格尔论作为 原 初 科 学 的 哲 学———出 自 他 1919 年 的 讲 课 稿 [
科凡克斯 . J].
蔡 祥 元,译 .
张 祥 龙,校 . 2005
世 界 哲 学,
(
3):
87.
[
2] 海德格尔 .
时间概念史导论[M].
欧东明,译 . 2009.
北京:商务印书馆,
[
3] 海德格尔 .
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阐释[M].
赵卫国,译 . 2012.
北京:华夏出版社,
[
4] He
i r,M.GA 56/57:
degge ZurBe
stimmungde
rPh
ilo
soph
ie[M ].
hrsg.vonBe
rnd He l ,Fr
imbüche ank
fur
tam Ma
in:
Vi
tto
rioKl
ost
ermann,1987.
[
5] He
i r,M.GA59:
degge Phänomeno
log
iede
rAns
chauungundde
sAusd
rucks[M],hr
sg.VonCl
aud
iusS
trube,Fr
ank
fur
t
am Ma
in:Vi
tto
rioKl
ost
ermann,1993.
[
6] 张兴娟 .
现象学为何应是解释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的探索 [
C]//洪 汉 鼎,傅 永 军 .
中 国 诠 释 学:第 13 辑 .
济 南:
2016.
山东人民出版社,
[
7] He
i r, M.GA 61:Phänomeno
degge log
ischeI
nte
rpr
eta
tionenzu Ar
ist
ote
les[M ].hr
sg.von Wa
lte
rBr
öcke
rund Kä
te
Br
öcke tmanns,Fr
r-Ol ank
fur
tam Ma
in:Vi
tto
rioKl
ost
ermann,1985.
[
8] He
i r,M.GA 58:Gr
degge undp
rob
lemede
rPhänomeno
log
ie[M ].hr
sg.von Hans- He
lmu
t r ,Fr
h Gande ank
fur
tam
Ma
in:Vi
tto
rioKl
ost
ermann,1993.
[
9] He
i r,M.GA 60:
degge Ein
lei
tungi
ndi
ePhänomeno
log
iede
rRe
lii
gon[M ].hr
sg.vonCl
aud
iusS
trube,Fr
ank
fur
tam
Ma
in:Vi
tto
rioKl
ost
ermann,1995.
[
10] 海德格尔 .
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文选[M].
孙周兴,译 . 2004.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11] 海德格尔 . 1923 年夏季学期讲座)[M].
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 何卫平,译 . 2009.
北京:人民出版社,
[
12] He
i r,M.GA63:
degge Ont
olog
ie :He
rmeneu
tikde
rFak
tiz
itt[M].
ä hrsg.
vonKä
teBr
öcke tmanns ,Fr
r-Ol ank
fur
tam
Ma
in:Vi
tto
rioKl
ost
ermann,1988.
[
13] 张汝伦 . J].
论海德格尔哲学的起点[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
42.
[
14] Ke
llr,P.Hus
e ser
land He
idegge
ronhumanexpe
ri e[M].
enc Camb
ridgeUn
ive
rsi
tyPr
ess,
2007.
[
15] 伽达默尔 .
哲学解释学[M].
夏镇平,宋建平,译 . 1994.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
16] 刘小枫 .
海德格尔与有限性思想[M].
孙周兴,等译 . 2002.
北京:华夏出版社,
[
17] 海德格尔 .
存在与时间[M].
陈嘉映,王庆节,译 . 2006.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18] 张兴娟 .
对海德格尔“历史性”与“时间性”关 系 理 论 的 理 解 与 批 判———在 解 构 在 场 形 而 上 学 的 层 面 [
J]. 2014
世 界 哲 学,
(
1):
148-159.

He
i r:Ph
degge ilo
sophya
stheL
ist
eni
ngo
fLi
fet
oHi
sto
ry

ZHANGXi
ngG
juan

(
Schoo
lofMa
rxsm,Guangx
i iTe
ache
rsEduc
ati
onUn
ive
rsi
ty,Nann
ing530001,Ch
ina)

Abst
rat:He
c idegger’sf
oremos
ttaskinhisea
rlyperiodwa
stoque
ryandques
tionphil
osophyi
tse
lf.
Inhis
ea
rlyperi
odi
nFr e
ibur ,
g Hei
deggerdef
inedphi
losophynott
oobtai “
nan essenc ”,
e bu ttore
turntot
he
or
igi
nofa l
lt heor
eti
calandnon-theo
rit
ica
lth
ings — t
hehis
tor
ica
lli
feexpe
rienc
e.I
tcannotbeden
iedthat
t
hrough Heidegger’
se ar
lythough
tPhenomenologybegantobeconce
rnedaboutthehi
stor
ica
lexis
tenc
e
i
tsel
fandre
ali
zedthetransi
tionfom “wa
r t
chi
ng stage”to“l
ist
ening s
tage”.L
ist
eningt oh
isto
ry has
becomet
heconst
antd
ire
c t
iono fHei r’
degge sphil
osophytha
tHe i
deggerwouldca
rrythroughhi
slife
long
t
hink
i r,howt
ng.Howeve ofu
lfi
llt
hisk
indo
fpr
omi
sei
spr
obab
lyacommonp
rob
lemf
orHe
idegge
rand
hi
ssuc
cesso
rsandc r
iti
cs.
Keywors:He
d idegger;ph
ilosophy;l
ife;h
ist
ory;l
ist
eni
ng

[责任编辑 李长成]

1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