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56 现 代 大学教 育 2

018年 第 4期

史海 钩 沉

中西 德 性 教 育 思想 的 融 合
— —

晚 明传教 士高一志德 性教 育思想研 究

谭 杰

摘 要 :晚 明传教 士 高一 志针 对 不 同的人 群撰 写 了 《童 幼教 育》 等 六部 教 育 学著 作 。从 内容 上 看 ,高一


志 的德性 教 育 围绕 “仁 义廉 智 ” 四德 展 开 ,高一 志在 论 述 这 四个德 性 时有 意 融合 中 西德 性 教 育 思想 ,除
超 越 性 的 西学仁德 外 ,“义廉 智” 三 德 与儒 家相 关德性 均 有 契合之 处。从 形 式 上 看 ,高 一志 的德 性教 育采
取 了理论和修辞相结合 的形式 ,其思想渊源于欧洲文艺复兴 时期经院伦理学和人文主义伦理学两大传统 ,
而其 中的 “证道故事”修辞形式也恰好与先秦经典 以格 言和叙事来说理 的形式相 契合。高一志的德性教
育 ,是 融合 了西方和儒 家教 育理 念 的德性 教 育 。
关键词:德性教 育;高一志;仁义廉智 ;“证道故事”
中图 分类 号 :G64
9.29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671—161
0(201
8)0
4—0056—06

晚明 时期 中 国和西 方教育 思 想 的相遇 ,是 教育 一

、 德性 教 育 的 内容—— 以 “仁
思 想史 上独 一 无 二 的盛 事 。西 方 教育 思想 的东 渐 ,
义 廉 智 ” 为 中心
著名意大利传教士高一志 (Al

ons
oVa
gno
ne)曾积
极推动 ,影响较大 。高一志 以 “德性 教育” 为 主
高一志生活的时期正值欧洲文艺复兴末期 ,此
题的六部著作 ,均由其晚年在 山西绛州与当地士人
时 的正统 道德 教 育 以 阿奎 那 (ThomasAqui
nas) 的
合作 完成 ,范 围涵盖 了从 童幼 教 育到成 人 教育 的全
《神学大全》 (
SummaT
heo
logi
ae)为代表的经院伦
部 时期 ,且 涉及 个人 、家庭 、国家三个 方 面 。根据
理学 思想 为 主 ,是 亚里 士多 德 (Ar
ist
otl
e) 的 德 性
教 育所 面 向的对 象 ,这 六 部 著作 又可 分 为 两 部 分 :
伦理学与天主教伦理学 相结合 的产 物 ,主要 围绕
第一 部 分 主 要 针对 小 学 和 中学 阶段 教育 ,包 括
“四枢德”展开。高一志共有 三部著作论及德性教
《童幼 教 育 》 和 《励 学 古 言 》 两 部 ,均 刊 刻 于
育之德 目, 《修 身西 学》 较 为忠 实地 介绍 了智

632年 ;第 二 部 分 主 要 针 对 大 学 阶段 教 育 ,包 括
(pr
ude
nti
a,今 译 智 慧 )、廉 (t
emper
ant
ia,今 译 节
《达 道纪 言》 《修 身 西 学 》 《齐 家 西 学 》 《治 平 西
制 )、毅 (f
ort
it
udo,今 译 勇 敢 )、义 (j
ust
it
ia,今
学》 四部 ,刊刻 于 1
636—1
640年。其 中后三部共
译正义) 四枢德 ,《童幼教育》 和 《治平西学》则
同构成 “义礼 西学” 系列译 著 ,以 《大学》 八 目
后 四 目 “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 ” 比附文 艺复兴时 在西方德性教育基础上融合儒家德性教育 ,进行了
期 个 人 、家庭 和 国家 的伦 理 学 三 分 法 。… 在 这 六 部 诸多 创造 性 发 挥 。 《童 幼 教 育 》 针 对 儿 童 教 育 而

著 作 中 ,高一 志并 未 完全基 于 西方 教育 思想 进行 严 作 ,可分 为三 个部 分 ,依次 论述 家庭 和老 师对 儿童


的教 育义务 (卷上 前六 章 ),童幼 应 修 习 “仁孝 忍
格 的 “翻译 ” 工 作 ,而 是 创 造 性 地 融 合 了儒 家 和
西 方 教育 思想 ,构 建 出 自身独 有 的德性 教育 体 系 。 智 ” 四德 (卷 上后 四章 和 卷下 前 五章 ),以及 童幼
在 衣 服 、饮 食 等 方 面 的外 在 行 为 习 惯 (卷 下 后 五
章 )。 《治平 西学》 针对君王教育而作 ,承袭 了当

基金项 目:国家社会科学基 金青 年项 目 “晚明传教士 高一志 ‘义礼西学 ’系列 译著整理 与研究”,项 目编 号 :1


7CZJ
O12;中国博 士后
科学基金第 63批面上一等资助项 目 “文艺复兴伦理学思想 在晚 明的译介 与传播 ”,项 目编号 :2
018M63091
9;湖南省社 会
科 学基金 青年项 目 “高一志 《修身西学》 研究”,项 目编号 :1
6YBQo70。
收稿 日期 :2018—03—1

作者简 介:谭杰 (1
986一),男 ,湖 北 随州人 ,哲学 博士 ,中南 大学哲 学 系博士 后 ,从 事 明清时 期 西学 东渐 、伦 理 学研 究 ;长 沙 ,
41
008
3。 Ema
il:j
ayt
an@ 1
63.c
or
n。
谭 杰 :中西德 性 教育 思想 的融 合 57

时 欧洲 较为 流行 的 “君 主 明鉴 ” (a
dvi
se.
boo
ktot
he 子 以至 于郡 伯 师 长 之 属 , 皆孝 敬 之 , 内外 尽 其 恭
喜 ’
'[43188

inc
r e)写作范式 。全书 由四部分构成 ,前两部分 向 0

论述君王应有之德性 :第一部分论述君王应有仁义 《治平西学》 则将仁义二德单独提出,和儒家


两 大德性 ;第 二 部分 论述 君 王 的外在举 止 ,其 中包 思想一样将其置于最为重要的位置 ,其中仁德乃君
括养谦逊之德和廉德 ,施政应言而有信 ,以书来滋 王之 首要 德性 : “仁 者 ,所 以 爱慕 天 地 真 主 ,因及
养其智。概括 以上三书关于德性之论述 ,高一志的 爱人 之德 也 。人王 既为 天 主所举 ,以代敷 命 而治万
德性教育主要 围绕 “仁义廉智 ” 四德来展 开。以 众 者 ,其 首 务 则 宜 伏 认 其 所 由 源 而 钦 崇 之
下逐 一讨 论这 四个 德性 。 也 ”[
2]
4¨“。仁 德 之 成 又 在 于 两 个 方 面—— “认
(一 )仁德 (pi
etas) 真” 和 “钦崇 ”,其 中 “认 真 ”指辨 别 当敬 之真
在 《修身西学》 中,高一志对仁德有 如下定 神 ,“钦崇”则指 《修身西学》 中义德之首要属德
]226-
227
: r
eli
gio,指对 天 主 的爱 慕 和朝 拜 。[
2 君 主认识 和
钦崇 天 主, 即 为 民 作 表 率 ,使 民 信 主 而 听
西学仁德之名 义广 ,凡志精 修 ,先善 身 ,次推爱 命o
[23
41
0-
41
7在此之外 ,仁德又包含两个方面 :首先 ,
人物者 ,仁 也 。其 切 义 则惟 爱 亲、敬 长 称 焉 。夫仁 由爱 天 主及爱 人必 然会 推 出仁慈 其 民 ;其 次 ,仁 慈
者 ,爱之理也 。爱繇恩 生 ,恩莫 大于生 养 、教育 、成 其 民的外 在表 现在 于施 惠 于 民。[
2]4
"础
就 ,然 皆先繇大 主,次 繇父母 、兄 长 ,以及 姻党 。故
综合三书对仁德的论述 ,高一志所论的仁德兼
义礼先务奉敬 、爱慕造 物真主 ,是万 民之 大父也 ,次
具 钦 崇 (r
eli
gio) 和 孝 敬 (pi
etas) 之 含 义 。仁 德
务奉 事 、爱 慕 二 亲 ,以及 兄 长 、姻 党 ,是 之 谓 仁 。
由恩 而 生 ,首 先 在 于 报 天 主 之 恩 ,即 爱 天 主 和 爱
… …

故尝谓 “仁者爱 人 ”,又 日 “仁者 ,怀其 妻 、慈


人 ,其次 在于 报父母 亲 属之 恩 ,即孝 亲 和敬长 ;对
其 子 也 ”。
君主 来说 ,则 又包 括慈 民 和惠 民之 意 。
在儒家传统 中,仁德是一个最为基本 的德性。
此处 的仁德对应四枢德之一正义的属德 p i
eta
s,
今译 “孝敬 ”。高一 志 首先 指 出 ,西 学 仁 德 的切 义
《论语 》 中 孔 子 答 樊 迟 问 仁 即 有 “爱 人 ” 之
说[5
]l
撕,孔子 又 有 言 “孝 悌 也 者 ,其 为 仁 之 本
是 “爱 亲 、敬 长 ”,即儒学 的孝 德 和悌 德 。这 一 句
与”[]2, 《孟子》 中亦有 “仁者爱人”之说 ] 1
钾,
话对 应 西 文 底 本 中西 塞 罗 (Ma
rcusTul
li
usCi
cer
o)
朱熹则在 《四书章句集 注》 中有 十余 次 以 “爱 之
的名言 :“孝敬指对亲属和善待祖国者尽义务和效
理 ,心 之德 ” 来解 仁 。 程 朱 理 学 乃 明代 科 举 考试
劳 ” (Pi
eta
ses
tpe
rquam s
ang
uinei
unct
ispa
tri
aeque
评判 标 准 ,来 华传 教 士与 中 国士人 交往 密切 ,对 中
benev
oli
s,o
fici
um & di
li
genst
ri
bui
turcul
tus), 。
国典籍 亦有 精 研 ,高 一 志仿 效 儒 家 以 “爱 ”解
高一 志将其转化为儒 家较熟悉 的 “爱 亲、敬长 ”,
“仁”,并将狭义 的仁德 定义为孝 与悌 ,均是 为了
但并未 明言孝悌 二字。西文底本 并未提及 “仁者
让西 学 仁德更 接 近儒 家仁 德 。然而 西学 仁德 首先 在
爱之 理 ” 和 “仁 者 爱 人 ”,高 一 志 以 “爱 ” 解
于爱 天 主 ,其 次 才在 于孝 亲 ,这对 于绝 大多 数并 未
“仁 ”,亦有 附 会 儒 家 之 意 ,下 文 会 有 详 论 。爱 由
奉教 的儒家 士人 来说恐 怕 难 以接受 ,毕 竟儒 家传 统
恩生 ,由恩而产生 了爱天主和爱亲之理 ,基于恩之
是 以 自然 的血缘 关 系来构 建人 伦之 道 的 ,孝 敬父 母
次 序 ,爱 天主 又先 于爱 亲 ,L
3J。
这一 句 也 译 自西 文
才 是最 为首 要 和重要 的人 伦之 道 。
底本。
(二 ) 义德 (
jus
ti
ti
a)
在 《童幼教育》 中,仁德被列于 “仁孝忍智”
《修 身 西 学 》 对 四 枢 德 之 一 的义 德 定 义 如
四德 之首 ,不 再具 有孝 亲 的含 义 ,仅具 有敬 畏天 主
下【]
加抛 :
之含 义 :“乃 仁之 学 ,又本 于 天 主 ,即 以敬 畏 天 主
为首 功 ,盖 吾 之 所 当 爱 及 所 当敬 者 ,莫 大 莫 尊 故
名含二意 :一甚广 ,一甚 切。广者 ,檗 论合宜 合
也。
”[4
]1
为孝亲的含义被 以孝德之名单独提出,列于
节 之理 ,通 诸德 ,使人每事从 之 ,凡有 积于心 ,不 论
仁德 之后 。其 中孝 顺 父母 为首 要 : “盖 子 于父 母 最 何 德 ,总称 义士云 。切者 ,定各物 之宜 之理 ,时无 常
亲 ,其受父母 之恩亦 最重 ,则敬 天主之后 而孝二 变 ,地无 远 近 ,人 无 众 寡 ,事无 大小 ,施 之 各 有 其
亲 ,乃天理人情 之至切者也”l 4
Jl
盼;其次则为孝敬 宜 ,圆满无缺 ,齐治均平是也 。
尊长 : “不但 所 生 当孝 敬 也 ,又 推 广其 仁 ,而 自天
58 谭 杰 :中西德 性教 育 思想 的融合

这 一段 话 中 较 为 关 键 之 处 的 是 “合 宜 合 节 ” 望 ,以为民作则 ,抑 民之侈。
[2]删
之 说 ,对 照西 文 底 本 , “合 宜 ” 译 自 ada
equa
tum, 儒 家早 在 孟 子 时 便 有 “从 耳 目之 欲 ” 之
乃 合适 之 意 , “合 节 ” 则 译 自 c
omme
nsus,乃相 应 说 ,《孟 子 》 多 次 以 口、耳 、 目、体 等 表示 各 种 生
的 比例 之 意 o[
3]1
4a
高 一 志 较 为准 确 地 表 述 了西 方 古 理 欲望 ,又 有 言 “养 心 莫 善 于寡 欲 ” ,朱 熹 对
典 正义 观 念 ,即根 据人 或物 应得 之 比例来 进行 交换 此的解释是 :“欲 ,如 口鼻耳 目四支之欲 ,虽人之
或分配。《治平西学》将义德列 于仁德之后 ,认为 所不能无 ,然多而不节 ,未有不失其本心者 ,学者
“义王 分 定 各 品 各 势 , 自所 宜 得 之 分 ”[
2]
4 。君 主 所当深戒也 。”I
9尽管朱熹有 “存天理灭人 欲”之
之 义 德 也 意 味 着 遵 从 法 度 、 明 赏 罚 、亲 理 朝 说 ,但 其 中 的 “欲 ” 并 非 指 以食 欲 和 色 欲 为 主 的
事。 “ 身 体欲 望 ,而是 有更 为广 泛 的含 义 。 由此 可见 ,儒
义 德 同样 是儒 家最 为重 视 的德性 。从 文 字演 变 家倡 导 节 制 身 体 之 欲 ,并 将 其 与 “本 心 ” 或 “天
来 看 , “义 ” 字 指 早 期 人 类 原 始 宗 教 祭 祀 的神 圣 理 ” 相 对 立 。基 督 宗 教 对 节 制 身 体 欲 望 之 强 调 则
性。 《中庸》有 “义者宜也 ”之说 , 《释名》 谓 来 自身心二元论 :与灵魂 的高贵相比,身体欲望是
“义 ,宜也 ,裁制事 物,使各宜也 ”, 《苟子 ・议 恶的 ,因而需要被遏制。在节制身体欲望方面 ,儒
兵》 有 “义者循理”之说 ,韩愈在 《原道》 中亦 家和西学廉德均 以二元对立的方式贬斥身体欲望 ,
有 “行 而 宜之 之谓 义 ” 之说 ,儒 家 主要 是 以 “宜 ” 二 者 的不 同之处 在 于 ,儒 家 并未对 身 体欲 望进 行特
和 “理 ” 来 解 释 义 德 的 ,强 调 行 为 的 适 宜 与 合 别 的分类 ,高一志则专 门强调对食 色二欲 的节制 ,
理 。_
8儒 学 义德 和西 方 的古 典 式 义 德 在 这 一 方 面是 且 对不 同 的身体 欲望 有 十分 细致 的分类 讨论 。

致 的 。 高 一 志 此 处 以 “宜 ” 来 解 释 西 学 义 德 , (四 ) 智德 (pr
udent
ia)
显然 是 以 “格 义 ” 的方式 适 应 了 儒 家义 德 的 含 义 。 智德被 《修身西学》 列于 四枢德之首 ,其定
至于君 主应遵从 法 度之 说 ,则 源 自西方 古典 正义 观 义如下 ]
12
5 :

念 中 “正 义 ” (j
ust
it
ia) 与 “法 ” (j
US) 之 间的 亲
缘 性 ,这 一点并 不 为儒 家所 强调 。 智从广 义言之 ,明知之德 也。字形 以知冠 日,旨

(三 ) 廉德 (t
emper
ant
ia) 趣 观矣 。凡 明彻 物理 ,情 志虽不 善 ,犹得 称智焉 。从
切 义言之 ,乃人 之灵 德 ,每事指善 、指恶者也 。
廉德同样属 四枢德之 一 ,高一 志在 《修身 西
学 》 中对 其有 如下 定义 J
1 :
高 一 志继承 了亚里 士多 德 的 “白板 说 ”,强 调
廉 德者 ,窒欲 之 方 ,精修 之 基也 。生人 之 乐二 , 学 习 的重要 性 ,认 为人 如 “无 字之 素 简 ”,要 “行

从神 ,一从 身 。……神乐 ,发 白天 倪 ,出于 理 窍 , 学之 劳 ,补 性 之诎 ” J


l明。学 习一 个 主 要 途 径 在 于
取舍合 宜 ,不 谓 之廉 ,即过 宜 ,不谓 之 不廉 。身乐 , 读书:《童幼教育》卷下以两章论述智德 :《正书》
陷溺人 心 ,人乎兽域 ,此则切 属廉德之 治矣 。然 治身

章阐明童幼宜读正书而非邪书,《西学》一章则
乐 ,莫先且 急于饕 、色二欲 ,而后简制他欲 。 介绍 当时的西学教育系统 ;
[4 ̄
21
1-

21《治平西学》 同
样专辟一章论述君王应 以读书滋养智慧。
[21
31
4-

21此
由此可 知 ,廉德 乃节 制 身体 欲望 之德 ,身 体欲 外 ,尽 管智德 属 于 “灵 德 ” (vi
rt
usi
ntel
lec
tus,今
望 之 中 ,最 为主 要 的是食 欲 和色 欲 ,与之相 应 ,廉 译理智德性 ),其生成途径仍 与实践 有诸多关联 。
德包 括 节 食 (a
bst
inent
ia)、节 饮 (s
obr
iet
as, 即节 在讨论 的智德之生成途径时,高一志较为少见地偏
制饮 酒 )、节 色 (cas
ti
tas, 即节 制 内 心 色 欲 )、节 离了西文底本 ,加入了符合 中国传统的实践要 素。
狎 (pudi
cit
ia,即 节 制 外 在 色 行 ) 四种 。[
2]1
牡 廉 在高 一 志所列 智 德 之 生 成 的八 种 途 径 中 ,
[2;
13
S-
14
3仅
德之 重要 性 同样 体 现 在针 对 儿 童 和 君 主 的 教 育 中。 “记 ” (memor
ia,今 译 记忆 )、“达 ” (i
nte
lli
gent
ia,
《童幼教育》 论童幼应有 “仁孝忍智” 四德 ,其 中 今 译领 悟 )、 “学 ” (s
ole
rti
a,今 译 敏 捷 )、 “问 ”
忍德 又包 括 “洁身 ”。所 谓 “洁身 ” 指 戒 除 淫 欲 , (do
cil
it
as,今 译 易于 受教 ) 四种可 在西 文底 本 的相
乃 因童 幼不如 老 者 和壮者那 样 有智 慧 和毅力 ,易沾 应 部分 找 到大致 对应 。_
l。。
高一 志未 列 举 的其 他 四种
染淫习 ,败坏心性 。
_4J
1船 《治平西学》 同样专辟一 方 式 (r
ati
o推 理 、pr
ovi
dent
ia预 见 、ci
rcums
pec
tio
章论述 ,君王应节 制 自身衣食 和酒 色等方 面的欲 审慎 、c
aut
io慎防)则具有更强的理论性特征 ,对
谭 杰 :中西德性教育思想的融合 5

理性思维进行 了极为细致的划分和讨论 。高一志用 人 文 主义 伦理 学构 成文 艺复 兴 时期两 个 主要 的伦理


以代 替 四者 的 四个智 德 (“静 ” “读 ” “试 ” “反 ”) 学传统 ,二者在所依赖的文本和写作方式上有着显
则更具有 中国传统思想 的特征 ,强调知识与实践 的 著 区别 。_
l前 者 以亚里 士 多德 和 阿奎那 的经 院式 理
关联 。 论 论述 为基 础 ,以严 密 和 细 分 条缕 的论 证 为 特 征 ,
智德 亦是 儒家 十分 重视 的德 性 。一 方 面 ,孔 子 主要 限于 大学之 内 ;后者 则是 对 前者 的反叛 ,以古
曾删定六经 ,历代儒家都十分重视古代经典 ,对经 罗马哲 学 家言辞 优美 的散 文式 著作 为典 范 ,强调 哲
典之 注疏 汗牛 充栋 。在 强 调读 书之 重要 性方 面 ,西 学写作 的修辞性和德性教育的重要性 ,并以民众 的
学 和 儒家 是一 致 的 。另 一方 面 ,智 由知 而生 ,宋 明 道 德教 化 为 目标 。L

理 学 区分 “见 闻之 知 ” 和 “德性 之 知 ”,张载 有 言 高 一 志所属 的天 主 教 耶稣 会 自 1
540年 成 立 时
“见 闻 之 知 ,乃 物 交 而 知 ,非 德 性 所 知 ;德 性 所 起便以教育闻名 ,他在欧洲耶稣会学校求学期间接
知 ,不萌 于见 闻 ” L
1¨,前 者 乃 经 由感 官 与外 界 接 受了完整的道德教育 。受人文主义传统影响,在 中
触 而 获得 的客 观知 识 ,后者 并不 来 自前者 ,与实 践 小学时期 ,教师会在修辞学课程上教授西塞罗 、塞
德 性相 关 。对 于儒 家智 德来 说 ,与客 观世 界相 关 的 涅卡等古罗马作家文辞优美的道德哲学著作 ;在历
“见 闻之 知 ” 并 不 重 要 ,重 要 的是 与 人 伦 相 关 的 时 三年 的大 学哲 学课 程 的最后 一年 ,伦 理学 教师 教
“德 性 之 知 ”。 西 学 智 德 本 是 偏 理 论 的 理 智 德 性 , 授伦理哲学 (
phi

oso
phi
amo
ral
is),即以 《尼各 马
高一志在智德的生成途径中加入诸多实践因素,正 可伦理学》 为基础 的经院伦理学 。 _l 艾儒略 (Gi —
是 为 了使西 学 智德 更为 接近 儒家 智德 。 ul
ioAl
eni
)的 《西学凡》¨刮和高一志 《童幼教育》
下卷 第 五章 《西 学 》 ]
2 均对 耶 稣 会 的教 育 系统
以上 的分析表 明,在 “仁 义廉智” 四种德性
方面 ,高一志均有意以中释西 ,融合 中西德性教育 有完 整介 绍 。 由于耶稣 会 的道 德教 育理念 结 合 了经

思想 ,以使得西方德性教育更易于为儒家所接受。 院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伦理学传统 ,高一志的德性


西学 “义廉智”三德均 与儒家相关 德 目有契合之 教育著作 同样覆盖了这两大传统 。
处 ,应 能让 儒 家 人 士 生 出 “东 海 西 海 心 同 理 同 ” 在高一志的六部德性教 育著作 中, 《修身 西
之 叹 ,儒家 士人 唯一 较难 以接 受 的 ,恐 怕 只有 独具 学》 是较 为 典 型 的 经 院 伦 理 学 著 作 ,有 两 个 西 文

特 色 的超越 性西 学仁 德 了 。 底本 ,其 中 一 个 便 是 耶 稣 会 在 葡 萄 牙 科 因 布 拉
(Coi
mbr
a) 所建 大 学的 伦理 学教 材 。此 书 在 内容 和
写作风格上皆继承 自 《神学大全》,以细分条缕 的
二 、德 性教 育 的形 式—— 以 “证
风格介绍 了 “好美 ” (b
onu
m,今译善 )、 “为”
道故事” 为主 (f
ini
s,今 译 目的 )、 “福 ” (f
eli
cit
as) 等 核 心经 院
伦理学概念 ,以及 四枢德之所在。除 《修身西学》
中世纪时期 ,阿奎那将亚里士多德 的伦理学体 之外 ,余下五部著作均采用 了 “证道故事 ” (e
x—
系与天主教神学思想相结合 ,创造 了经院伦理学体 empl
um) 的写 作 方 式 , 以古 希 腊 罗 马 和 中世 纪
系。 自博洛尼亚 、巴黎、牛津等地在中世纪后期建 时期 短小 精炼 的格 言和 故事 来 阐明道 德教 训 ,而这
立起 大学 之后 ,经 院伦 理 学一 直在 欧洲 大学 的伦 理 正继 承 自高一 志所 受 的人 文 主义 德 性教 育 。 《励 学
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晚至 1
7世纪末都有着持 古言》和 《达道纪言》 均属于 “证 道故 事”之一
续 的影 响力 。然 而经 院哲 学过 分专 业 和琐 碎,
、远离 种 “克雷 亚 ” (chr
eia) 体 裁 ,以记 言 为 主 、记 事
大众 的论 证方 式 引起 了一 些学 者 的不满 ,随着一 大 为辅 ,通 过人 物在 特 殊 情 境 之 言来 阐 明道 德 教 训 。
批古 希 腊 罗 马哲 学 文 本 重 见 天 日,有 “人 文 主 义 《励学古言》共一卷 ,系应 “太乙陈子” (即陈所
之父 ”之 称 的彼 特拉 克 (Fr
ances
coPe
trar
ca) 首 倡 性 )要求以 “
嘉言懿训 ”来补充 “教育诸 书”,
¨
文辞 优美 、以 民众 道德 教 化为 目标 的人 文 主义伦 理 为 《童幼教育》 的辅助性读 物。此 书收录古希腊
学 ,在其之后数百年间,一大批人文主义学者群起 罗马 大 贤 202 条 简 短 精 炼 的 劝 学 格 言 ,主 旨与
响应 ,古 典修 辞学 教育 的重要性 一再 被 确认 ,西 塞 《苟子 ・劝学》有相通之处 。《达道纪言》共两卷 ,
罗 、塞涅 卡 (Luci
usAnnae
usSene
ca) 等 古 罗 马 哲 辑 录 355条 格 言 ,依 次 分 列 于 君 臣 、父 子 、兄 弟 、
学 家 的伦 理学 思想 由此 得 到宣 扬 。¨ 经 院伦 理 学 和 夫 妇 、朋友 五伦 之下 ,阐述 与儒 家五伦 相关 的道 德
谭 杰 :中西 德性 教育 思想 的融合

教训。《励学古言》 和 《达道纪言》 仅辑录格言和 述 的 “民爱 敬乃 吾之 甲兵 ”,可 被 提炼 为 “民之 爱


故事 , 《童幼教 育》 《齐家西学》 和 《治平西学》 戴 乃为 政 之 本 ” 的道 德 教 训 ;在 第 二 则 中 国 格 言
的写 作 方 式 则 稍 有 差 异 ,可 称 为 一 种 改 良 版 的 中 ,孔 子根 据 子 贡 欲 去 祭 祀 之 羊 所 述 的 “尔 爱 其
“证 道故 事 ” 文 体 :通 常在 一 章 之 首 明言 某 一 道德 羊 ,我爱 其 礼 ”,同样 可 以脱 离 与羊 有 关 的具 体 情
道理 ,然后 引述 大量 格 言和 故事证 明之 。 境 ,提炼 为 “尊 礼 ” 的 道 德 教 训 。后 两 则 均 为 寓
以上所论表明 ,高一志相当偏爱修辞式德性教 言 ,以 自然 界 的故 事 为喻来 呈 现道 德教 训 。第 一 则
育 ,除 《修 身 西 学》 之 外 ,剩 余 五 部 著 作 均 以 故事 “
风与太 阳” 出自著名 的 《伊索寓言》,被高
“证 道故 事 ” 进行 德 性 教育 。这 一方 面 反 映 了 高一 志引来 论证 童幼 之 教育不 宜 过严 ;第 二则故 事 国

志所受人文主义伦理学传统影响之深 ,另一方面也 人 皆知 ,意在 提醒 人应 跳脱 一 己之视 野看 待 自身 和


与 中 国 经 典 的 说 理 方 式 有 关 。 正 如 陈 少 明认 为 , 世界 。
《论语》 《庄子》 等先秦经典 以格言和故事 的方式 概言 之 ,基 于欧洲 文艺 复兴 时期 伦理 学思 想 的
来 进 行 教 化 ,乃 中 国 哲 学 史 的一 种 重 要 的论 说 形 经 院伦理 学 和人文 主义 伦理 学两 大传 统 ,高一 志 的
态 。¨ 利玛 窦 (Mat
teoRi
cci
) 在 1597年 致 欧 洲 友 德 性教 育 亦采 取 了理论 和修 辞两 种形 式 ,其 中修辞
人 的一封 信 中写 道 J: 形 式 占主 流 ,则 因 高 一 志 意识 到 “证 道 故 事 ” 以
格 言 和故 事来说 理 的形 式与 先秦 经典 的说 理方 式相
中国人 中也有德高望 重之士著 书立说 ,但 多为伦 契合 ,而有 意使 得 西方 德性 教育 之形 式更 为接 近 中
理方 面的 ,并非科学 的著述 ,而是根据 “四书” 中 的 国传统 。
名 言 (s
ent
ent
ieb
uon
e)去发挥 申述 。

三 、结 语
因此 ,利玛窦 、高一志等耶稣会士在 中国延续
欧洲的人文主义修辞传统 ,并非历史的巧合 ,而是 比利 时著 名汉 学 家钟 鸣 旦 (Ni
col
asSt
andae
rt)
他们 因敏锐 地观 察 到这一 传 统与先 秦 经典 以格 言 和 认 为 ,在 1
6一l
8世 纪 中 西 文 化 交 流 的研 究 方 面 ,
叙事进行教化之方式有契合之处而有意为之。兹引 学者 不 应仅仅 关 注单 向的西方 文化 之输 人或 中国文
高一志著作 中的格言和故事各一则 ,以及 《论语 》 化之 反 应 ,而 应 关 注 双 方 参 与 者 共 同 创 造 的 一 种
和 《庄子》 中的格言和故事各一则如下。 “之 间 ” (i
n—be
tween) 的文 化 。_
2 本 文 的论证 表 明 ,
格言一 :丰所王 出无护卫 ,或谏 为险,答 日: 在 中西德 性教 育 思想最 初 相遇 之时 ,高 一志 的德 性
“民爱敬 ,乃 吾之 甲兵 。”【
2¨ 教育 思想 确是 中西 教 育 思 想 “之 间 ” 之 产 物 。从
格 言 二 :子 贡 欲 去 告 朔 之 饩 羊 ,子 日 : “赐 内容 上 看 ,高 一 志 的 德 性 教 育 主 要 围绕 “仁 义 廉
也 ,尔爱 其羊 ,我爱其 礼 。”[ 5
131
智 ” 四德 展 开 ,高 一 志 在 论 述 这 四个 德 性 时均 有
故事 一 :风 与太 阳争 力强 弱 ,试解 人衣 。风 先 意 以中释 西 ,创 造 出 “之 间 ” 的德 性 。从 形 式 上
暴 起 ,击 人之 体 ,似 欲强夺 其衣 裳 者 ,而人 愈谨 持 看 ,高一志的德性教育采取 了理论和修辞相结合的
其衣。太 阳不然 ,旁射其光 ,熏人肌骨 ,使人不觉 形 式 ,这 源 自欧洲 文艺 复兴 时期 经 院伦理 学 和人文
袒 裼 。风 遂让 太 阳为胜 。HJ
1’ 主义伦 理学 两 大 传 统 ,而 其 中 “证 道 故 事 ” 占 主
故 事 二 :有 鸟焉 ,其名 为鹏 ,背若 泰 山 ,翼若 流 ,则 因其 与先 秦经 典 以格 言和叙 事来 说理 的形式
垂 天之 云 ;抟 扶摇 羊角 而上 者九 万里 ,绝 云气 ,负 相契合 。高一志 的德性教育 ,是融合了西学和儒家
青天 ,然后 图南 ,且适南冥也 。斥端笑之 日:“彼 教 育理 念 的德性 教育 。
且奚 适 也 !我腾 跃 而上 ,不 过数 仞 而下 ,翱翔 蓬蒿 在高一志逝世之后不久 ,其主要合作者之一韩
之 间 ,此亦 飞之 至也 ,而彼且 奚 适也 霖 (15987 —16
49)于 1 4 1年 刊 刻 了 《铎 书》。

前 两则 均 为格 言 ,有类 似 的形式 :首 先简 要 陈 此 书乃 面 向普 通 民众 宣 讲 明 太 祖 “圣 谕 六 言 ” 的
述格 言 之情境 ,然后 陈述 主要 人 物 的精 炼 格言 。道 道德教化之作 。在 《铎书》 中,韩 霖创造性 地融
德教训蕴含在格言中,格言则起于具体 的情境 ,但 合耶儒 ,大量征引 《达道纪言》 《修身西学》 《童
可 以提炼 为 一般 道理 ,应 用 于其他 情境 。在第 一则 幼教育》 等书 中多处段落。他在 “教训子孙” 一
西方 格 言 中 ,丰 所王 在 因 出行 无 护卫 而被谏 言 时所 节几乎简 述 了 《童 幼教 育》 全文 主 旨,
[2
41
10
2-
11
0在
谭 杰 :中西德性教育思想的融合 61

“毋作非为”一节则引 《修身西学》关 于德的论述 2017(5):5—1


5.
来教导乡民修德。 】
1 除 《铎 书》 之外 ,目前并 [
9]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
M].北京 :
中华书局 ,
198
3:3
74.

未在 其他 明清士 人著 作 中窥见 高一 志道 德教 育 著作 [
10]No
n.Co
mme
ntar
iicdl
eg ̄
iCo
nibr
m i
cen
ss So
i cie
tat
sl
i e
su:

nli
bro
sEt
hic
oru
m Ar
is
tot
el
s adNi
i cho
mac
hum[M].C0.
影响之痕迹。山西绛州在晚明并非 中国文化 的中心

mbr
a:si
ne nomi
ne,1593:81.
地 ,在明清易代之际又遭受了一系列天灾人祸 ,这
[11]
张载.张载集 [
M].北京 :中华书局 ,
2008:4.
或许是 其 并 未 在 明 清 时 期 产 生 显 见 影 响 的 历 史 原 [1
2]Li
nes,D.Ar
ist
otl
e’sEt
hic
sint
heRe
nai
ssa
nce[M]
//
因。 Mi

ler
,J.,e
d. Th
eRe
cept

on o
fAr

sto
tle’s ‘Et
hic
s’.
明清鼎革两百余年后 ,民国年间 ,经由教内人 Cambr
idge: Ca
mbr
idge Uni
ver
sit
y Pr
ess, 201
2: 171 —

士和学人共同推动 , 《修身西学》 和 《童幼教育》 193.

获重刊 ,其中 《童幼教育》 的重 印更有著 名教育 [1


3]Li
nes,D.Huma
nis
ti
cand S
cho
las
ticEt
hic
s[M]
//Ha

nki
ns,J.,ed. The Cam
bri
dgeCompani
on t
O Ren
aissan
ce
家 马 相 伯 (1840—1 939) 和史 学 家 陈 垣 (1 880—
Phi
los
ophy. Cambr
idge: Ca
mbr
idge Uni
vesi
r t
y Pr
ess,
1971) 合力 参 与 。 J
1高 一 志 著 于 晚 明 的 道 德 教 育
2007:304—318.
著作 ,在尘封两百余年后经历 了一次 “复兴”,然
[1
4]梅谦 立.理 论 哲 学 和修 辞哲 学 的两 个不 同对 话模 式
而此时阅读这些译著的国人 ,与晚明的士人 已有显 [M]
//景海 峰 ,
编.拾 薪 集— —“中 国哲 学 ”建 构 的 当
著不同。 代 反 思 与 未 来 前 瞻.北 京 :
北 京 大 学 出版 社 ,
200
7:
如今 的时代 距 离 民国 时期 《修 身 西 学 》 和 98—1
4 .

《童幼教育》 的重刊又有近百年 ,随着当下西学东 [1


5]Pa
vur
,C.,t
rns
a .Rat
oS
i t
udi
oru
m:T
he c Pl
anf
or

渐 研究 的持续 推进 ,我 们 能够更 好 地理解 高 一 志德 J


esu
itEd
uca
tio
n[M].Sa
intL
oui
s:I
nst

tut
eofJ
esu
it
Sour
ces,2005:101—1
4 .

性教育思想之原委 。现代教育过于强调知识学习的
[1
6]艾儒略 ,
G.艾儒略汉文著 述全集 [M].叶农 ,
点 校.澳
重要性 ,较少涉及个体人格之塑造和实践德性之修
门:
澳 门文化艺术学会 ,
201
1:45—52.
习,高一志融合中西的古典式德性教育理念 ,能够 [1
7]李爽学.中国晚 明与欧洲 文学—— 明末 耶稣会 古典 型
为现代 教 育提供 诸 多启 发 。 口 证 道故 事 考诠 [M]
.修 订 版 .上 海 :
三联 书店 ,
201
0:
(感 谢 左 高 山教授 对 本 文 的修 改 提 出 的指 导 意 25 —43.

见 。) [1
8]李爽学 ,
林 熙强 ,
编 .晚 明天 主教 翻译 文学 笺 注 :
卷三
[M].台北 :
“中央研究院 ”中国文哲研究所 ,
201
4:5.

参考文献 [1
9]陈少 明.经典世 界 中的人 、
事、物——对 中 国哲 学书 写
方式的一种 思考 [J]
.中国社会 科学 ,
2005(
5):5
7—
67.
[1]S
chmi

t,C.,e
d. T
he Ca
mbr
idgeHi
st
oryo
fRe
nass
i a
nce
Ph
ilo
soph
y[M]
.Ca
mbi
rdg
e:Ca
mbr
idg
eUn
ive
rsi
tyPr
ess
, [
20]
Ric
ci,M.L
ett
ere(1
580—1
609)[M].na
cer
ata;Qu
od—

988:303—306. l
ibet,2001:349.


2]钟鸣旦 ,
杜鼎 克 ,
蒙 曦.法 国 国家 图书 馆 明 清天 主 教 文 [
21]Li
,S.,Me
yna
rd,T.J
esu
itCh
rei
ainLa
teMi
ng Chi
a:

献:
第一 册[M].
台北 :
利氏学社 ,
200
9. TwoS
tudi
eswi
thc
tnAn
not
ate
dTr
ans
lat

ono
fAl
fosoV
n ag-


3]Le
ssi
us,L.Del
ust
it
iae
tlu
reCa
ete
ris
queVi
rt
uti
busCa
rdi
— 舶鹏’sI
ll
ust
rti
aon
soft
heGr
and Da
o[M]
.Be
rn:P
ete

Lang,201
4:1
99.
al
n i
bus[
M].L
ova
nii
:si
nen
omi
ne,1
605.

4]高一志.童幼教育今注 [M].梅谦 立 ,
编注.
谭杰,
校勘. [
22]
王先谦 ,
撰.庄子 集解 [
M].
北京 :
中华 书局 ,
1987:
3.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201
7. [
23]St
anda
ert
,N.Me
tho
dol
ogyi
n Vi
ewo
f Co
nta
ctBe
twe
en


5]杨伯峻 ,
译注.
论语译 注 [
M].
北京 :中华书局 ,
200
6. Cu
ltu
res
[M].Ho
ngko
ng:Th
e Ch
ine
seUni
vesi
rtyPr
ess,
2002:
39—47.

6]杨伯峻 ,
译注.
孟 子译 注 [
M].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6
0.

7]王格.高一志《修 身西学》中的“孝悌 ”观 [M]
//杨雄威 , [
24]
韩 霖.《铎 书》校注 [M]
.孙 尚扬 ,
肖清 和 ,
校 注.北 京 :
主编 .中国基督教青 年学者 论坛 .上 海 :
上海 大学 出版 华夏 出版社 ,
2008.

社,
201
3:29—36.

8]涂可 国.儒家 之 “义 ”的责 任伦 理 意 涵 [
J].孔 子研 究 , (责任 编 辑 曾山金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