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第 17 卷第 4 期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Vol.17 No.4

2018 年 12 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Dec. 2018

从实用到审美 : 从宋画看竹编器的发展
袁宣萍,徐 宁
( 浙江工业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摘要: 竹编器材料廉价易得、
实用性强,
自古以来被广泛用于生产与生活之中,但其审美价值较晚
才引起人们的重视。宋代由于饮茶、插花等习俗的流行,推动了竹编工艺向精致化方向的发展。
从宋代绘画中找寻竹编器的图像,并将其分为茶具、花器、生活用具三类,分析其造型、工艺和使
用场合,
从而论证在文人情趣的影响下,竹编器从生活实用品发展为竹编艺术品的过程。
关键词: 竹编器; 茶具; 花器; 宋代绘画
中图分类号: J0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6-4303( 2018) 04-0438-06

中国竹编工艺历史悠久,至少可以追溯至新 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提到: “而天下之士,励志


石器时代初期,湖南怀化高庙遗址中发现的 7000 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
多年前的竹席就是明证。 竹材料廉价易得,坚固 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可见在宋人心目
耐用,被编织为农具和生活用品,在日常生活得以 中,茶具的做工、材料和茶本身一样重要。宋代绘
广泛应用,但也正因为如此,竹编器的审美价值长 画中描绘斗茶的场景都有竹编茶具出现,其中重
期以来 没 有 引 起 人 们 的 注 意。 唐 代 陆 羽 的《茶 要的实例有刘松年的《斗茶图》、《茗园赌市图 》以
经》问世后,竹编器作为茶具的一类而与流行的 及宋末元初赵孟頫的《斗茶图》。
饮茶、斗茶风俗联系在一起。 品茗和插花作为文 南宋画家刘松年的《斗茶图 》,描绘四人在大
人雅趣兴起后,竹编器的工艺和造型越来越讲究 , 松树下相互斗茶的场景( 见图 1) 。这幅画不仅将
逐渐向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发展。 遗憾的是, 人物和场景刻画得十分细致,还将茶担也做了细
我国明代之前的竹编器保留下来的极其稀少 ,仅 致入微的描绘。 放置茶具所用的架子为竹编器,
有的少数作品也以篮胎漆器居多,因此我们不得 上面放置茶炉、茶盏、茶罐等各种茶具,从用途上
不从历史图像中寻找资料。宋代保留至今的画作 看,这些架子与唐代陆羽《茶经 》中所描述的专门
数量可观,很多作品以风格写实的工笔画为主 ,为 放置茶具的“具列 ”或“都篮 ”比较相似。《茶经 》
我们探索宋代竹编器提供了有价值的图像资料 。 描述的茶具种类繁多,用途单一,且大多是从生活
本文根据宋代绘画中出现的竹编器,将其分为茶 用具中初步挑选出来的。 宋代以后,随着斗茶风
具、花器、农具及生活用品等三类,对宋代竹编器 俗的兴盛,茶具开始趋向专用化,《斗茶图 》中的
的类型与造型特点进行探讨。 茶担在宋代多称作“都篮 ”,实际上是将具列与都
篮的用途合并而产生的新茶具。明代游山饮茶的
一、作为茶具的竹编器 风气兴盛之后,文人饮茶多喜爱在山间举行,把奇
宋代“斗茶”风气盛行,文人雅士斗茶时不仅 石当做具列,这一时期的都篮被做成了一种封闭
会比较茶汤的色泽、味道,还会比较茶具的做工、 的箱子,称为“提匣”或“提盒”,清代以后,多称之
造型,这就极大地促进了竹编工艺的发展。 宋徽 为“茶籯”。图中都篮的编织纹路很清晰,应为细

收稿日期: 2018-09-30
作者简介: 袁宣萍( 1963—) ,女,浙江诸暨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设计史。
第4期 袁宣萍,等: 从实用到审美: 从宋画看竹编器的发展 · 439·

竹丝编成,做工非常精细,是木工与竹编工艺相结
合的产物,左侧第一个都篮的下半部分为两部分 ,
虽然不太清晰,但从呈现效果来看,两部分的编织
方法截然不同。 都篮的造型十分讲究,并且是分
层的,值得注意的是,每层立木与横木的支架交角
处饰有与家具类似的牙子,不仅具有装饰功能,而
且保证了都篮的稳定性 ( 见图 2) 。 都篮、茶籯都
是用来储存茶具的,只有茶贩或有一定地位的人
才会使用,《斗茶图》中的四人亦当如是。
图3 刘松年《茗园赌市图》
此外茶板中间有一个茶炉,
也是由竹编制。根
据古籍记载,
文人们多喜爱精致的茶炉,
例如《六研
斋笔记》就提到僧人性海用竹子为王孟端制作了一
个茶炉,即“编竹为炉,制雅而韵”,此竹茶炉受到
了明代众多文人的追捧,称之为“听松庵竹炉 ”。
由世界书局出版的《玉石古器谱录》中有一石刻作
品,其上 刻 有 一 段 故 事,名 为《纪 听 松 庵 竹 炉 始
末》,记载了乾隆皇帝对听松庵竹炉的赞赏,同时还
刻有大量明代文人为竹炉所题的诗词。其实唐代
《茶经》已经提到了竹编茶炉,但从时代风尚来看,
图1 刘松年《斗茶图》
真正的流行应该是从宋代开始的。 除茶籯、茶炉
外,
这幅画中还出现了类似篮子的竹编器,从功能
来看应该是盛放茶具的都篮,
其中图右侧的妇人所
提的篮子内侧明显是用木质材料做了一个桶,桶的
底部制作了一个木质的底座,
方便放置。外侧则用
竹编包裹,
形成一个外壳,在外壳的上部做出两个
提手,
便于提携,这层竹编外壳也起到了装饰的作
用。这种做法让整个篮子显得十分别致。
图 2 《斗茶图》中茶籯造型
与此图场景十分相似的还有赵孟頫的《斗茶
《茗园赌市图 》也是刘松年的作品,与《斗茶 图》( 见 图 4) ,赵 孟 頫 是 宋 朝 皇 室 的 后 裔,他 的
图 不同 的 是,此 图 的 场 景 是 在 茶 肆 或 茶 馆 中,
》 《斗茶图 》描绘的应是南宋末期的斗茶场景。 在
“赌市”指的是茶贩们斗茶的场所 ( 见图 3) 。《梦 这幅《斗茶图 》中,可以见到大量的竹编茶具,例
梁录》有载: “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 如茶籯、提篮、茶炉等,值得注意的是,茶籯和提篮
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止用瓷盏漆 的提梁上都有一个类似小把手的鼻,其功能应该
托供卖,则无银盂物也。”由此可知,宋代的茶肆 是穿系绳子之用,便于将茶具挑起到茶肆卖。 这
对于茶具以及店面的装饰都是十分讲究的 ,这样 是一个具有装饰性质的部件,在当代竹编作品中,
才能吸引客人来此喝茶。《茗园赌市图 》描绘的 还有用玉石、珍珠等贵重物品所做的鼻,但只是起
正是茶贩们斗茶叫卖的场景。图中出现了很多竹 到装饰的作用。图左侧第一个茶贩所提篮子的提
编茶具,刻画得十分细致,主要有茶籯、茶炉、都篮 梁十分精致,明显是经过精心加工的,材料应该是
三种。这里的茶籯较上面的《斗茶图 》( 见图 1) 木质的,而在《茗园赌市图 》中,提梁大多用一根
相对简单一点,呈长方体形状,整体结构应为木 绳子代替了,可见到南宋末期,茶人对竹编茶具的
制,分为四层,每层中心部位由竹编编制。从图中 要求有了进一步提高。《斗茶图 》中的茶炉也比
看,做工非常精致,木质的框架还有雕刻装饰。 《茗园赌市图》更精致一些,这里的茶炉主体部分
· 440·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17 卷

是用其它材料制作的,然后在外层包裹了一层竹 万里就有“昨来都下筠篮底,三百青钱买一枝 ”的
编的套子进行装饰,这和《茗园赌市图 》中妇人所 诗句。作为插花用具的花篮自然受到了文人雅士
提的桶很相似,但是在《斗茶图 》中,这层套子并 的重视,宋代绘画中因此出现花篮以及竹编花瓶 ,
不完全包裹住茶炉主体,而是有大部分的留白,看 可见竹编器在宋代被广泛应用于插花 。下面以李
上去更加雅致。这种形式的竹编装饰套在《斗茶 嵩的多幅《花篮图》、钱选的《花篮图册 》以及佚名
图》中的其它茶具上也有出现,
同样都有留白,可见 画家的《盥手观花图》加以说明。
在南宋末期,竹编在各种茶具上得以广泛使用。竹 李嵩是南宋院画家,出身贫寒,年少时曾以木
编茶具是《茶经》中规定的必要的饮茶用具,而竹 工为业,所 以 他 的 画 主 要 以 民 间 生 活 为 题 材 。
编装饰品则是后人为了提高茶具的美观所制作的, 《花篮图》则比较特殊,整幅画作仅有一篮花,是
这也说明竹编的美感已经被大多数茶人所认识了。 典型的静物画。 现存带有李嵩名款的《花篮图 》
共有三幅,一幅藏于上海龙美术馆,一幅藏于北京
故宫博物院,一幅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于龙
美术馆者,篮 中 是 碧 桃、海 棠、迎 春 等 春 季 花 卉
( 见图 5) ; 藏于北京者,篮中为蜀葵、栀子花、石榴
花等夏季花卉 ( 见图 6) ; 藏于台北者,篮中为茶
花、梅花、水仙等冬季花卉( 见图 7) 。三幅绘画作
品的风格都十分写实,而且李嵩出身木工,了解花
篮的编织方法,所以花篮图中的篮子立体感强,刻
画非常细致,能清楚地看出其编织纹理。 春季花
篮图中的篮子是三幅图中最为复杂的,先用较粗
的竹篾搭好框架,再用浅色细竹丝进行编织,中间
使用深色竹丝穿插编织出类似于方格纹的花纹 ,
图4 赵孟頫《斗茶图》 最后使用植物的藤编出装饰,整个篮子与春季花
此外,钱选的《品茶图 》、宋画《卖浆图 》中也 卉搭配,给人以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之感; 夏季花
出现了很多竹编茶具,它们形态各异,造型古朴雅 篮图中的篮子是以深色细竹丝编织篮形,用浅色
致,做工精细。 从这些画作中可以看出宋代爱茶 竹丝穿插编织花纹和装饰,篮子与花搭配显示出
之人对茶器的要求之高,说明作为茶具的竹编器 生机勃勃的意味。而冬季花篮图中的篮子是用较
已被广泛使用。人们在追求更加精良的茶具的同 粗的竹篾打出底形,然后用细竹丝编织篮子的内
时直接推动了竹编工艺的发展,竹编茶具向精致 侧,最后用藤在外侧编织装饰,气质非常素雅,与
化、审美化发展,从单纯的实用品转变为具有观赏 冬季花卉搭配得相得益彰。 由此可以看出,宋人
价值的工艺品。 插花使用的篮子,并不是随意地搭配,而是需要经
过精挑细选的。不仅要做工精良,造型优美,且气
二、作为插花用具的竹编器 质与花卉相匹配。这就使篮子从普通的生活用具
宋代插花十分流行,插花与茶、香、画并称为 中脱离出来,成为了一种工艺品。
“四艺”,是文人们追求雅致生活的途径。 很多文 从三幅《花篮图》中的篮子工艺来看,它们并
人嗜花如命,甚至不惜重金以求良花,宋代诗人杨 不是寻常人家所用的花器,应该是宋代宫廷十分

图5 春季《花篮图》 图6 夏季《花篮图》 图7 冬季《花篮图》


第4期 袁宣萍,等: 从实用到审美: 从宋画看竹编器的发展 · 441·

流行的“隆盛篮”。所谓“隆盛篮 ”,是将一个季节 独特,


表达自由的心境。文人在花器的选择上也变
的花收在一起,以隆重的方式迎接四时更替,或庆 得自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竹编篮子的造型,
贺节日的花器。 其实宋代还有一幅赵昌创作的 使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样式,
从而出现了一些造型
《花篮图 》,北京故宫博物 院 也 藏 有 另 一 幅 无 款 奇特的篮子。因此,
钱选作品中的花篮不再是花卉
《花篮图 》,图中花篮虽没 有 李 嵩 所 画 的 花 篮 华 的附属品,
而是艺术构图中的必需品,甚至是绘画
丽,但都与花卉搭配得很自然,朴素而不失雅致, 表现的主体。文人雅士在创作插花作品时不再考
应为民间插花作品。 据《东京梦华录 》载: “是日 虑篮子是否抢了花卉的风头或者篮子是否容易提
季春,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 起,
篮子和花卉融为了一个整体。
卖花者以码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
可见除了文人,卖花人也会将花放在竹篮里进行
售卖,在《清明上河图 》中可见几处卖花的场景,
其中也有竹编篮子。 由此看出,无论是宋代宫廷
还是民间,都喜爱用竹编花篮创作插花作品 。
插花艺术的兴起与佛教艺术的传入有密切的
关系,佛前的“香花供养 ”传入中国后形成了“清
供”的祭祀风俗,篮花、瓶花最开始是清供用品,
图8 钱选《花篮图册》 图 9 《盥手观花图》
后渐渐成为一种陈设赏玩之物,清供绘画也成为
中的花篮图 局部
一种独特的风格。插花艺术与修禅也有着密切的
联系,宋代流行的“理念花 ”是以理学审美为基础 《盥手观花图》是南宋画家的作品,描绘的是
的,而禅则是佛教思想与理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 庭院内一盛装仕女边盥手边赏花的场景 。图中仕
修禅强调的是超脱、自然,插花也是如此,故而宋 女所观之花用的花瓶古朴雅致 ( 见图 9) ,从其纹
代的竹编花器在审美上追求完整优美及与花卉的 路看可以确定是竹编器,这是绘画中首次出现的
和谐统一。我们从宋代绘画中看到的竹编花器大 竹编花瓶。该花瓶瓶身细长,有明显的腰线,并有
多古朴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格调,其实用性是次 装饰性花纹,与花卉搭配得和谐自然。《南宋馆
要的,主要作用是供人观赏,满足人们的精神需 阁录》描写过一间竹屋中的陈设,提到了竹花瓶:
求,可以说是艺术品,这也是竹编花器与竹丝灯等 “周回设斑竹帘,中设黑漆棹一,竹花瓶一,香炉
民艺品的最大区别。 一,石墩十二 ”。 可见竹花瓶在宋代花事中也占
钱选是南宋末期的画家,学识渊博,
善画人物、 有一席之地。 竹编花瓶由于无法储水,其实用性
山水,
花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画的一套《花篮 自然比不上瓷瓶和铜瓶,但其素雅古朴的味道也
图》( 见图 8) ,
都是以一篮子花为主题,画中花篮与 是瓷瓶和铜瓶无法替代的。
李嵩所画的篮子差别很大。从造型上来说,钱选作 宋代人重视插花艺术,不仅追求更优美的花
品中的篮子远不如李嵩所画的华丽,
而且提梁变得 卉,对花器的追求也到达了极致,竹编花器能够从
细长,
省去了很多装饰,篮子的外形也变得多种多 普通用具中脱离出来成为艺术品,很大程度上是
样。导致这种区别的原因有二: 第一,李嵩是宫廷 受到了插花艺术的影响,这与宋代理学的诞生和
画师,
他所画的是宫廷花器,而钱选是乡贡进士,是 禅风的盛行是分不开的。 如果说,竹编茶具的流
一个文人,
他所用的花器自然没有宫廷花器华丽精 行还有其实用性的一面,那么竹编花器与实用性
致。第二,
宋末元初,文人常借插花来表达内心苦 的关系更少,“花的容器 ”这一功能早已被瓷制和
闷,
诞生了一种新的插花方式———“心象花”,这一 铜制花瓶所取代,竹编花器作为插花艺术的一部
时期文人所作的插花作品多表现一种心态,或浪漫 分,主要用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了 。
自由或孤傲冷峻,插花所用的花器也发生了变化,
盘花渐渐多了起来,
吊花、 为了容易吊起来,篮子的
三、
作为农具及生活用具的竹编器
提梁就被拉长了,同时被拉长的提梁不再像“理念 宋代风俗画十分流行,画风较为写实,描绘人
花”那样对画面进行严谨地分割,而是让篮子更加 们的日常生活。宋代风俗画中也出现了作为农具
· 442·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17 卷

和生活用具的竹编器,此类作品有张择端的《清明 民俗工艺品也有很多,例如竹丝灯。 据《西湖游


上河图》、
李嵩的《货郎图》《骷髅幻戏图》、王居正 览志余》记载: “正月十四夜,蒋安礼进竹丝灯,其
李唐的《采薇图》,以及《蚕织图》《闸
的《纺车图》、 明过于栅子灯,上大喜 ”,这种竹丝灯虽然也是寻
口盘车图》《莲社图》《小庭婴戏图》等佚名的画作。 常百姓使用的,但它与普通的生活用具有着本质
竹编器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生活用具,大多 区别,竹丝灯是烘托节日气氛用的,据记载还有竹
数人家可以自给自足,也有专门的“竹作 ”生产竹 丝龙灯、走马灯等等,其照明的功能被弱化,对外
编器,发展至宋代,竹编器的器型之多已经可以满 观的要求则提高了。 由此能够看出,宋代的竹编
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要求。 从现存宋画来看,包 工匠已经可以编织出高难度的竹编器,并且能够
含有竹编器的画作大多由南宋画家所作,这一方 根据世人的喜好编织出不同的造型 。
面与北宋大量绘画作品毁于战火 、存量较少有关,
另一方面也跟地域有关。 中国北方竹资源较少, 在对宋代绘画中的竹编器做了详细考察后,可
并且竹茎比较粗、硬,不易加工,明代许次纾所写 : ,
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宋代竹编器中的一部分在
的《茶疏》中以“竹造巨笱 ”来形容北方的竹编器 满足实用性的同时,还体现了制作者对审美的追
大而笨重,不具有审美价值。 故北方的竹编器以 求,
这非常符合柳宗悦先生在《工艺文化》一书中
实用为主,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可以看出, 对民艺的定义。第二,
斗茶风俗的流行使竹编茶具
人们的生活场景中随处可见竹编的筐和箱子 。另 受到了重视。竹编茶具的观赏价值超越了实用价
外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很多轿子也是由竹或者 值,
开始向观赏性的艺术品发展。南宋茶具上普遍
藤编制而成。南宋的风俗画中出现的竹编器也以 存在的竹编装饰说明竹编的美感获得了大多数人
实用为主,但其中出现了一些做工比较讲究的竹 的认同。第三,
宋代理学思想的产生和禅悦之风的
编器。例如李嵩的《货郎图 》中的货担 ( 见图 10) 流行带来了社会审美的转变,竹编花篮、花瓶成为
和《骷髅幻戏图 》中的戏箱,它们虽然是实用具, 插花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竹编花器的实用
但都做得十分精致,《货郎图 》中的货担将竹、木 性已经彻底被弱化,人们使用竹编花器仅仅是欣赏
结合,定好框架后进行编织,分了很多层,便于将 竹编器的美感,到南宋末年,花蓝甚至成为绘画作
货物分类放置,其容量也更大。 而《骷髅幻戏图 》 品表现的主体。
中的戏箱则更加精良,深色木制的框架中用细竹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宋代是竹编器发展的重
篾编织,看上去也是分层的,木箱的支撑脚也是经 要时期,甚至可以说是竹编器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
过一定修饰的。 货郎和戏子都是社会底层的人, 竹编器作为茶艺和插花艺术中的常用器具而被世
他们所使用的竹编器却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价 人重视,促成了竹编艺术品的出现,揭开了中国历
值,这一方面体现了宋代竹编工艺的高超 ,另一方 史上竹编工艺发展的新篇章。
面也说明了竹编器在南宋时期受到了各个阶层人
的喜爱,并且即使是社会底层的人也开始注重竹 参考文献:
编器的美观,这是竹编器的一大进步。 [1] 冯冠慧.器以载道———浅析以李嵩《花篮图》为代表的宋代静
物画[D].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
2015: 3-12.
[2] 冯升. 南宋茶题材绘画探究———以刘松年画作为例[D]. 福
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3-13.
[3] 扬 之 水. 宋 代 花 瓶[J]. 北 京: 故 宫 博 物 院 院 刊,2007 ( 1 ) :
48-65.
[4] 黄卓越.中国人的闲情逸致[M].南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80-454.
[5] 梁志宾.风雅宋: 宋朝生活图志[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社,
2014: 1-68.
[6] 金墨.宋画大系[M].北京: 中信出版集团,2016: ( 人物卷) 1-
3,( 花鸟卷) 1-3,
图 10 李 嵩《货郎图》
[7]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书画图录[M].台北: 台北故宫博物院,
除了作为实用具的竹编器之外,宋代的竹编 1989: 107,
109.
第4期 袁宣萍,等: 从实用到审美: 从宋画看竹编器的发展 · 443·

[8] 张庆.敦煌图像中服用龟背纹探微[D].北京: 北京服装学院, [9] 王娜.中国古代插花技艺研究[D].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16-27. 2006: 10-48.

From practicality to aesthetics: the development of bamboo woven


productsviewed from the Song Dynasty paintings
YUAN Xuanping,XU Ning
( College of Design and Art,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China)

Abstract: Bamboo woven products,with their material being cheap and easily accessible,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production and life since ancient times. However,their aesthetic value has never
caused people’s attention until the Song Dynasty,when tea drinking and flower arranging became
popular,which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bamboo woven products towards refinement. In this pa-
per,we search for images of bamboo woven products in the Song Dynasty paintings,and then divide
them into three categories: tea sets,flower vases,living utensils,analyze their modeling,craft and
application,and demonstrate how bamboo woven products develop from articles of utility to artwork
under the influence of literati class.

Keywords: bamboo woven product; tea set; flower arrangement; the Song Dynasty paintings

( 责任编辑: 王惠芳)

( 上接第 404 页)

Research on the tourism landscape design of Xuexiazhuang village


based on visual dynamics theory
LV Qinzhi,QIU Limin
( School of Design and Art,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Visual Dynamics proposed by Rudolf Arnheim with reference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forces,this article seeks a method of transforming complex landscape
morphological elements into a succinct design language in rural tourism landscape design. In order to
enhanc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dscape from emotional perspective to rational analysis,the
article subdivides visual dynamics into visual appeal,visual balance force,visual traction force and
visual magnetic force etc..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tourism landscape design of Xuexiazhuang
Village in Zhejiang Province,it analyzes the design elements,themes,spatial layout,traffic organi-
zation,structures and public art installations of the rural landscaping,so as to explore people’s per-
ceptions in rural landscape aesthetic experience activities. The conception and method of this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Xuexiazhuang village reflects the notion of people-centeredness and sustain-
able development in rural tourism landscape design.

Keywords: visual perception; visual dynamics; rural tourism; landscape design; experience aesthetics

( 责任编辑: 王惠芳)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