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二零二一至二零二二年度

中五上學期 中國語文科
自主學習 閱讀理解練習三
試卷一 閱讀能力
評卷參考
考試時間:一小時十五分

考生須知:
 全部問題均須作答,必須根據各有關文章回答問題。
 各題答案必須寫在指定橫線上或空格內,寫於邊界以外的答案,將不予評閱。

第一篇(47 分)
1. 第一篇共有 13 個段落,按結構可分成五個層次。試指出第二、三、四層次分別由
哪些段落組成,(3 分)並概述第三、四、五層次的內容大意,(9 分)把答案填寫在下
表橫線上。
層次 段落 內容大意

一 第1段 作者詳細地描述一張由朋友製作的畫片,由此引起話題。

(1)第 2 至 3 段 作者運用示現方法,想像孩子和花朵在海灘上的處境,由

(1 分) 此帶出畫片中「孩子白花心力」的表層意思。

(4) 指出製作畫片的朋友以孩子比喻作者等一眾抱持理
(2) 第 4 至 7 段
三 想的人, (1 分)道出單純的信心是最有力量,而且是
(1 分)
恆久的,也是靈感的泉源。(2 分)

(5) 由個人層面,推展至全人類文化層面的論述。(1 分)
(3) 第 8 至 11 段 作者先指出從前人類文明輝煌的成就,全賴人道英雄

(1 分) 們以不可動搖的信心來堅守真善美的原則,再由此帶
出當時面對的社會文化問題。(2 分)
(6) 將問題的癥結歸根於人們喪失信仰與童真,(1 分)提出
五 第 12 至 13 段 要以天真與信心來打破困局,並鼓勵青年人重新振
作,保持天真和信心。(2 分)

2. 作者在第 2 段說:「你們看出了這畫的意思沒有?」這段在文章結構上起了甚麼作
用?(1 分) 試加以說明。(3 分)
這段有承上啟下/過渡(1 分)的作用。作者承接第 1 段描述畫片的內容(1 分),向讀者
提問以展開第 3 段(1 分),引導讀者思考畫片的深層意義。(1 分)

3. 作者以小孩子為理想人格的象徵,試從選項中選出文中所描述的小孩子的主要形
1
This study source was downloaded by 100000869909278 from CourseHero.com on 09-02-2023 09:17:57 GMT -05:00

https://www.coursehero.com/file/135893922/%E8%87%AA%E4%B8%BB%E5%AD%B8%E7%BF%92%E9%96%B1%E8%AE%80%E7%90%86%E8%A7%A3
象。(2 分) ( 限選一個答案,填滿圓圈,多選或漏答 0 分 )

(1)熱愛自由
(2)嚮往自然
(3)謙卑有禮
(4)單純天真
A (1)、(4) ○
B (3)、(4) ○
C (2)、(3) ○
D (2)、(4) ●
(第 5 段提及孩子的思想信仰單純,因為在他們的認知中,花草都是地裏長出的,
而海沙是地,所以他們以為在海沙裏同樣能夠種花。當看見花生長站直,他們又會
興奮得載歌載舞,為大自然的生命歡呼,故(2)、(4)正確。文中只是借孩子在海
沙上種花表現他們天真爛漫的性情,沒有顯示追求自由的意思,故(1)錯誤。至於
(3)則沒有提到。)

4. 作者分別在第 3 和第 4 段反覆說「在海沙裏種花」、「想在海沙裏種花」,又在第 9
段說「像我們在海沙裏種花的孩子一樣」。試判斷以下哪個選項最能描述句子的感
情語氣。(6 分) (每題限選一個答案,將英文字母寫在空格上,多選或漏答 0 分 )
A 自然舒緩
B 昂揚向上
C 惋惜憐憫
D 詼諧輕鬆
E 冷淡漠然
F 嘲弄諷刺

(1)「在海沙裏種花。在海沙裏種花!」 (第 3 段) C
(2)「想在海沙裏種花,想在海沙裏種花。」(第 4 段) F

(3)「像我們在海沙裏種花的孩子一樣。」(第 9 段) B
( 這句之後作者指「那小孩這一番種花的熱心怕是白費的了」,表現了作者憐憫小孩
種花是白花氣力的,故答案是 C; 是作者在第 4 段指這種想在海沙裏種花的行為「多
可笑啊」,故答案是 F; 是作者在第 9 段以種花的孩子比喻人道的英雄永不動搖的信
心,並讚揚他們的犧牲,故答案是 B。)

5. 根據第 7 至 9 段,試指出以下事物之間的關係。(4 分) (每題限選一個答案,填滿圓


圈,多選或漏答 0 分 )
(1)單純的信心與創作的靈感:

A 從屬關係。 ●
2
This study source was downloaded by 100000869909278 from CourseHero.com on 09-02-2023 09:17:57 GMT -05:00

https://www.coursehero.com/file/135893922/%E8%87%AA%E4%B8%BB%E5%AD%B8%E7%BF%92%E9%96%B1%E8%AE%80%E7%90%86%E8%A7%A3
B 交替關係。 ○

C 必然關係。 ○

D 並列關係。 ○

(2)真、善、美:

A 從屬關係。 ○

B 交替關係。 ○

C 必然關係。 ○

D 並列關係。 ●

6. 承上題,試指出作者利用哪些例子解釋以上關係,並加以說明。(7 分)

(1)單純的信心與創作的靈感:
作者用密爾頓作詩和貝多芬作曲為例(1 分)說明像孩子般單純的信心是極具力
量而永恆的/只要認明一件事情有永久價值時就自然會投入創作中,(1 分)而這
種信心成為創作的靈感泉源,所以是從屬關係。(1 分)
(2)真、善、美:
作者舉出耶穌/宗教家為善的原則犧牲生命、(1 分)科學家為真的原則犧牲光
陰、(1 分)米開朗基羅/藝術家為美的原則犧牲健康(1 分)三個例子,說明他們追
求真、善、美的堅持是不分高下的(1 分),所以是並列關係。

7. 在第 10 段中,作者舉出巴比倫、龐貝城和克里特文明為例,旨在支持甚麼觀點?
(2 分) ( 限選一個答案,填滿圓圈,多選或漏答 0 分 )

A 人們失去靈性會使文明衰敗和滅亡。 ○
B 重建文明和在海沙上種花一樣儍氣。 ○
C 信心可以使消逝的文明重建天日。 ○
D 任何文明也有隨時毀滅的可能。 ●

8. 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 限選一個答案,填滿圓圈,多選或漏答 0 分 )
(4 分)
綜合全文,作者認為: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1)朋友希望畫上的小孩子能夠喚起社會 ○ ○ ●
上人們普遍對靈性生活與信心的關注。

3
This study source was downloaded by 100000869909278 from CourseHero.com on 09-02-2023 09:17:57 GMT -05:00

https://www.coursehero.com/file/135893922/%E8%87%AA%E4%B8%BB%E5%AD%B8%E7%BF%92%E9%96%B1%E8%AE%80%E7%90%86%E8%A7%A3
(陳述無從判斷,第 4 段中,作者的朋友並沒有解說畫片的真正意思,只是提醒作者看
深一層,於是作者便進一步推測畫作背後的意思,故屬無從判斷)
(2)當下面對的社會文化問題,是因為時代的 ○ ● ○
更替及歷史的流轉而形成。
(陳述錯誤,作者雖舉出巴比倫、龐貝城等古迹為例,又說「不知道這時代犯了甚麼不
可赦的大罪」,但這些都只是作者通過反問來使讀者反思問題出現的原因,真正原因出
現於第 12 段開首──社會文化問題源自人們失去單純的信仰及爛漫的童真,故屬錯誤。)

9. 在現今社會中仍有這種「在海灘上種花的人」,試舉出一例並說說你是否認同他們
的做法。 (6 分)
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均可接受。可根據以下準則評分:
(1) 舉例是否配合「在海灘上種花的人」所代表的意義 ( 抱持理想、有單純的
信心、在惡劣環境下追尋真、善、美)。
(2) 必須舉出現今社會的實例並加以解釋。
(3) 例子恰當,說明具體,理據充份,條理清晰,行文暢順,可得上品。
(4) 若例子不恰當(不配合「在海灘上種花的人」所代表的意義 / 非現今社會實
例),則全題只給下品。
上品:5 – 6 分;中品:3 – 4 分;下品:0 – 2 分

第二篇(33 分)

10.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底下劃有 的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10 分)

(1)使治亂存亡若高山之與深谿 山溝 /山谷

(2)皆受金於府 接受

(3)賜失之矣 不對 /錯誤 /不妥當(2 分)過失(1 分)

(4)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 讚賞,斥責

11.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5 分)(每個重點 0.5 分)

乃 知人之為善,不論 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我們)於是才 知道 人做善事,不應該看他現時所為是好是壞,而應該要看會不會

對社會造成壞影響 / 演變成社會的弊病;也不應該看他一時 / 短期的發展,而應

該看他帶來的長久影響;不應該看一個人得到了幫助,而是要看是否全天下能得到

好處?

4
This study source was downloaded by 100000869909278 from CourseHero.com on 09-02-2023 09:17:57 GMT -05:00

https://www.coursehero.com/file/135893922/%E8%87%AA%E4%B8%BB%E5%AD%B8%E7%BF%92%E9%96%B1%E8%AE%80%E7%90%86%E8%A7%A3
12. 第 1 段中,作者用了哪兩種論證方法來帶出「治亂存亡」的特點?試加以說明。(5
分)
- 對比論證(0.5 分)
作者以高山和深谷、白色的石灰土和黑色的漆油的分明易辨與治亂存亡發生的經過
和原因並不分明清晰,充滿複雜變數作對比。(2 分)
(若引高山和深谷、白色石灰土和黑色漆油的對比來說明則只得 1 分)
- 舉例論證(0.5 分)
作者舉智士賢者如周公孜孜求取治國安民之策,卻仍發生三監之亂為例以見治亂存
亡發生的經過和原因並不分明清晰,充滿複雜變數。(2 分)
(答比喻論證 0 分)

13. 第 1 段末作者以「秋毫」比喻什麼?(2 分)他又借此喻說明了甚麼道理?(3 分)


作者以「秋毫」比喻治亂存亡等事初起萌芽的狀態。(2 分)以此說明能及早發覺事
件的先兆(1 分),加以警惕、解決(1 分),就不會在重大事情裏出錯的道理。(1 分)

14. 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句限選一個答案,填滿圓圈,多選者 0 分)(4 分)


根據第 2 段內容: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孔子認同子貢「不取其金」的做法。 ○ ● ○
作者認同孔子對子貢和子路的評價。 ● ○ ○
( 陳述錯誤,孔子並不認同子貢的做法,指「賜失之矣」。 陳述正確,作者於
文末指「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讚揚孔子能觀察到事物發展變化的必然態勢,
遠思慎密,可見他認同孔子的話。)

15. 你認同篇中孔子接受回饋的主張嗎?試加以說明。(4 分)
學生自由作答,以下答案只作參考:
認同:
孔子認為在合法情況下,接受合理的回報,不但照顧了人性的需要,使受助一方能
表達謝意,存感恩的心,還使助人一方被鼓勵,繼續助人。而且,孔子的主張帶來
推廣之效,鼓勵其他國人效法,實在是一舉兩得。
不認同:
孔子鼓勵助人者接受回饋,很可能變相鼓吹了人為求利益而助人,改變助人的單純
動機,甚或變得斤斤計較,虛偽行善,甚至出現沒有回報或回報不如己意時便不願
行善助人的情況。
上品:3.5 – 4 分;中品:2 – 3 分;下品:0 – 1.5 分

*** 全卷完 ***

5
This study source was downloaded by 100000869909278 from CourseHero.com on 09-02-2023 09:17:57 GMT -05:00

https://www.coursehero.com/file/135893922/%E8%87%AA%E4%B8%BB%E5%AD%B8%E7%BF%92%E9%96%B1%E8%AE%80%E7%90%86%E8%A7%A3
Powered by TCPDF (www.tcpdf.org)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