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0

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

商事法專題研究(國際保險監理)(一)

論科技與金融服務結合之運用與監理

報告學生: 鄭宜傑 612605058

授課教師:羅俊瑋 教授

中 華 民 國 1 1 2 年 1 1 月 2 日

1
目錄
壹、前言 .......................................................................................................................... 3
貳、科技業與金融產業的結合(以英國環境為例) ....................................................... 4
一、信貸業 .............................................................................................................. 4
(一)前導 ........................................................................................................... 4
(二)科技業與信貸領域的結合方式(Entry strategy) .................................... 4
1.信貸媒合 ............................................................................................... 5
2.直接提供信貸產品 ............................................................................... 6
3.信用評級參考機構 ............................................................................... 6
(三)對市場的衝擊 ........................................................................................... 6
二、保險業 .............................................................................................................. 8
(一)前導 ........................................................................................................... 8
(二)科技業與保險業的結合方式(Entry strategy) ........................................ 8
1.媒合平台 ............................................................................................... 9
2.資訊或技術提供者 ............................................................................. 10
3.保險人 ................................................................................................. 10
(三)對市場的衝擊 ......................................................................................... 11
三、小結 ................................................................................................................ 13
參、我國產業結合與監管 ............................................................................................ 13
一、前導 ................................................................................................................ 13
二、我國金融科技監管的現況____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1.0) ........................ 14
(一)面臨的問題 ............................................................................................. 14
(二)因應對策 ................................................................................................. 16
三、小結 ................................................................................................................ 18
肆、結論與建議 ............................................................................................................ 19

2
壹、前言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ing),為聯合國於 2005 年提出的金融服務概念,指

普羅大眾均有平等機會獲得負責任、可持續的金融服務,金融產業應當有效並全

方位地為社會所有群體提供金融服務,尤其是過去金融業容易忽視的群體,更應

就其具體的問題,例如空間、資力等,做出相應的對策。可與醫療資源為相同的

理解,普惠金融便是注重「金融資源」進用的問題。醫療既然可以透過科技的發

展為遠距離問診,促進資源平等,金融產業亦應為科技結合的反思。

所謂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簡稱 fintech),即運用新科技、新商業模式

提供金融服務,使金融服務更加便利。產業價值鏈,可區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

「底層技術」、「中介工具」及「領域應用」。其「底層技術」在提供支持金融科

技應用的各類基礎運算技術,包括人工智慧、大數據、雲端運算及區塊鏈等;

「中介工具」則是提供支持各類金融科技應用的工具或服務,包括數據分析、資

訊安全、資料聚合以及數位身分;至於「領域應用」則是涵蓋傳統或新興的金融

應用服務,含支付、保險、數位銀行、理財投資、加密資產或監理法遵等領域。

本文之脈絡,先以英國金融環境與其管制為背景,以信貸業與保險業為例。

介紹金融業與科技業結合的運用,再就現行我國對於金融科技監理的方向,最後

反思並提出建議。本文尚存一定的問題,第一,對於我國監理的制度規範的研究

尚屬不足;第二,對於科技運用的描述,源於自身專業的限制,僅能初步的介紹,

無法更加透徹、具體的分析。期許在最終版本可以有所改善。

3
貳、科技業與金融產業的結合(以英國環境為例)

一、信貸業

(一)前導

根據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聯徵中心)的從 2012 年到 2023 年 7 月的逐

年統計,台灣個人信貸的使用人數逐年增長,從 2012 年 1 月的 4 萬 1639 人到

2023 年 7 月的 7 萬 4434 人,整體平均人數為 5 萬 3050 人。平均申貸金額也從

50 萬 9110 元逐漸攀升至 99 萬 2740 元,整體平均申貸金額為 69 萬 9166 元。而

在英國,大約有 80%的成年人使用金融監管機構(FCA, 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監管的信貸產品,其中以透支1、信用卡及個人信貸為大宗。在過去幾

年,由於逐漸增長的線上購物及越發靈活的付款工具(options),使用未受監管的

先買後付(BNPL, Buy Now Pay Later)產品的數量亦有可觀的成長。

所謂先買後付,與一般現金貸款由借貸方直接將借款交予借用人,借用人再

另行運用不同,會先有具體的買賣交易存在,價金先由交易外第三方業者先行支

付,並對借用人收取借用款項、利息或違約金。其用作模式與信用卡類似,不同

點在於先買後付並不用申辦塑膠卡片,且業者也不會對借用人進行信用稽核,運

用上較為靈活,將促使消費者更願意進行交易2。

(二)科技業與信貸領域的結合方式(Entry strategy3)

現行常見有三種科技業與信貸服務結合的方式,即信貸媒合,直接提供不受

1
提供企業於支票存款帳戶存款餘額不足支付票款時,得在約定期限及額度內支用款項。
2
林妍溱,蘋果推出 BNPL 功能 Apple Pay Later 美國市場先行,iThome Online,2022-06-07 發
表,https://www.ithome.com.tw/news/151316 (最後瀏覽日: 2023-10-24)
3
係指企業進行國際性經營時,進入外國巿場之資本、技術與其他資源投入的程度與方式。 常見
的進入模式包括有間接/直接出口、授權/特許製造、合資或獨資赴 地主國投資設廠生產。

4
監理機構監管的信貸產品,即成立信用資料庫。應注意的是,三種方式並非互

斥,有時會並用以增加公司的影響力。如信用資料庫與信貸經紀人。

科技業與信貸領域的結合,即係利用本身服務(例如亞馬遜的商城服務)形成

的龐大用戶群,在提供本身服務的同時,推銷自己或合作的信貸服務,完成跨足

領域的目標;而其本身的用戶資料(如年齡、消費習慣、消費紀錄等),即可利用

資以建構分析現行用戶傾向、信用評級的模型,進而更細緻的分析客戶、分門別

類,便能就不同消費習慣的客群,推出相應的信貸服務;且因為對於客戶信用評

級有更多的掌握,亦可降低對於擔保品的依賴,進而降低申貸的門檻,達成普惠

金融(Inclusive Financing)4的目的。

1.信貸媒合

常見情形係做為信貸經紀人(Broking)5,與特定範圍的貸款人合作,抑或是成

立貸款媒合平台,提供大範圍的貸款人於平台上宣傳自己的信貸服務,藉以促進

與有融資需求的借用人間,成立消費借貸契約,此與網購商城運作的方式類似。

此類平台通常會於其銷售界面(point of sale )便介紹合作的信貸服務,亦有見於消

費者購物車付款介面始提供合作的信貸服務訊息。

而科技業與信貸服務業者獨家的合作關係有不同的合作模式,最基礎的合

作,科技業僅需將客戶引導到合作之信貸公司介面促成媒合即可;更上一層,可

以在其商城的產品上貼白標(white label ),以增強雙方外觀上合作的緊密性。所謂

白標產品,指一公司生產的產品或服務,其他合作的行銷公司對其進行重新命

名,使其看起來像是由行銷公司製造。此名稱源自包裝上的白色標籤圖像,行銷

公司可自行填具其商標。

4
Nanda, Kajole; Kaur, Mandeep. Financial Inclus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A Cross-country
Evidence. Management and Labour Studies. 2016, 41 (2): 127–153.
5
信貸經紀人會根據借款人個案的財務狀況與具體需求,媒合借款人合適的貸與方,除了幫助解
款人處理文書工作、蒐集相關文件外外,議會代表客戶進行談判,藉以獲得有利的貸款條件。

5
2.直接提供信貸產品

科技業進行原本產品服務的同時,提供客戶公司旗下品牌的信貸服務做為支

付方式,除了網路消費時,亦會與其他信貸公司合作,推出線下實體消費的支付

服務。以 ApplePayLater 為例,消費者可以向 Apple 申請 50 到 1000 美金的額

度進行購物,可分多筆款項消費而不需要一次性用完。借貸款項須要分 4 期於 6

周內繳清。而 Apple 更與萬事達卡(Mastercard Incorporated,NYSE:MA)合作,

提供線下的支付服務。

信貸服務除了面相消費者,亦有面相網路商城商鋪提供服務。中國因其龐大

的人口基數,進而擁有可觀的個人銀行帳戶數量,配合其互聯網科技的蓬勃發

展,科技公司跨足信貸媒合平台蓬勃發展。如創立於 1999 年,最早以提供企業

網路貿易平台為主,後於 2003 年開始經營網路購物,之後接以電商為主的阿里

巴巴集團,於 2010 年控股成立阿里巴巴小貸款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額為 6

億人民幣,主要為旗下淘寶網的商鋪(通常為小企業及小型創業團隊)提供 50 萬人

民幣以下的額度以滿足其草創時的融資需求。

3.信用評級參考機構

科技業利用既有的用戶資料,結合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技術,創建自己的

信用評分評級機制,參與市場向不特定人提供服務,與現有的信用參考機構競

爭,或僅對使用自家產品的客戶提供性質上面向消費者的信用資訊。亦有科技業

直接與市場上既有的信用參考機構合作,提供其掌握的客戶資料做為信用評級預

估的演算基礎。

(三)對市場的衝擊

科技業的進入對現行信貸產業發展有利有弊,而利弊往往與科技業本身的性

6
質有關,即創新技術與既有廣大的客群的一體兩面,對產業結合的監理上必然是

享受利益的同時負擔成本,如何將利益擴大化,同時降低成本,是值得思考的問

題。

科技業透過其推陳出新的技術,結合信貸服務,便可推出更多具有創新性的

服務:如對隱私更加安全性和便利性的資訊分析功能,幫助消費者做出更有效的決

策,而其對既有客群資料,配合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能力,可以促進風險和負擔

能力演算的模型發展,更加細緻地推薦客戶相對應符合其負擔能力的信貸服務,

減少借貸人對於抵押品的需求,降低借貸門檻的同時提高效率。而於科技公司成

立信用參考的方式,因其優秀的演算能力,對於個人信用的評級不再僅僅具限於

該個人的信用歷史,此時信貸業亦可參考科技業透過消費紀錄、消費趨向、工作

內容等等龐大客戶資料所計算出的風險結論,從深度擴張到廣度地,對於信用歷

史甚少之人(thin credit file)6,其履約風險能有更多的認識,進而提高對此類人提

供服務的意願,擴張其服務範圍至以往信貸業所忽略的群體。諸如此類的創新性

服務,將對信貸市場產生一定的激勵,促進市場良性競爭,最終將品質更好、更

加便宜的服務回饋予消費者品質最好,可能最便宜的服務。

仍應注意科技業透過其既有龐大客群,獲得更大的客群,進而在信貸業占據

守門人(Gatekeeper)7的地位,而進行壟斷、惡性競爭行為,影響產業的發展。如

媒合平台利用其先前建立的規模與口碑,形成自我偏向,直接引薦較低風險、信

用較優良的客戶自己或合作夥伴的信貸服務,相反地,引薦信用較不優的客戶其

他家的信貸服務; 佔領較大的市場比後,進而提高價格,增加信貸者之成本;

例如應用程式(app)商店限制開發商和消費者只能使用自家集團支付工具、無

6
「A thin credit file means you don’t have enough information — or enough recent information — in
your credit history for a credit bureau to determine your credit score.(Thin files 即信用紀錄中沒有足夠
背景資訊〔如先前的資訊〕以供審核單位確認其信用評級之人)」Credit Karma Staff,What does it
mean if I have a ‘thin credit file’?,INTUIT creditKarma,07-19, 2023,(https://is.gd/PVvwuV, last
visited 10-26-2023)
7
「a person whose job is to open and close a gate and to prevent people entering without permission(握
有決定誰可以得到資源和機會以及分配權利之人〕」Cambridge Dictionary

7
法連結到其他平台等。。就技術層面,透過前期的運營,科技業的資料庫、分

析、評級工具成為關鍵技術後,通過限制資料庫或技術的取得,進而取得更加優

勢的地位,僅向願意合作的貸款人提供評級,或做為貸款方,刻意不對競爭對手

提供服務。

總體而言,科技業跨足信貸產業,短期間雖能激勵良性競爭,但當佔有相當

的市場占比時,則會有轉為壟斷性惡性競爭的疑慮。

二、保險業

(一)前導

在英國目前保險業的發展,總承保的保險金額為 1000 億英鎊,產生的總保

費為 180 億英鎊,約 4/5 的成年人有保一個或以上的一般保險,其中又以汽車險

與房屋險為大宗,占一般保險的 3/4。科技業近幾年科技技術的發展,對於保險

業有著相當的影響,如無人駕駛技術之於一般的汽車保險,智慧建築、智慧設備

等適時反映出房屋現況的技術,亦可對房屋保險產生一定的加持。可穿戴智慧設

備之於健康保險亦然。

目前 FCA 許可科技業跨足保險業的案例只有許可亞馬遜與蘋果,大多為其

平台銷售的產品提供售後服務與保障。亞馬遜在其電子商務平台提供倫敦通用保

險公司(London general insurance company)的產品;2022 年 10 月更推出了保險商

店,供用戶搜索亞馬遜合作夥伴所提供的所有保險商品。

(二)科技業與保險業的結合方式(Entry strategy)

與信貸的整合類似,科技業跨足保險業,亦可做為媒合平台(或經紀人),在

本業的網路平台上提供合作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或直接做為保險人提供保險產

品,及做為資料庫與保險業合作,提供客戶消費習慣、工作項目等保險人衡酌風

8
險得資料,或提供技術供保險業風險計算的需求。須注意的是,保險業屬於特許

行業,入行的門檻較信貸業高,故在跨足整合上仍會有所差異。

1.媒合平台

科技業可做為保險經紀人提供保險產品的資訊、不同產品間的比較,並提供

建議,媒合交易。科技業可以利用本身龐大的客戶群、潛在客戶群,透過銷售紀

錄、問卷或追蹤消費者搜索關注內容等方式,統計出消費者偏好,結合其資力、

工作、生活方式等資訊將客戶分門別類好並進行風險評估,再依照個案的需求,

推薦最合適的保險產品。此一資訊蒐集、追蹤及分析的技術,為科技業跨足保險

產業提供強大的競爭力。

除了媒合消費者與保險業者,更常見的便是為自己的產品提供保險服務。如

蘋果與新加坡商美國國際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簡稱:「美國國際產

險〔AIG Taiwan〕」)合作推出 AppleCare、AppleCare+,為一套適用於蘋果硬體設

備的售後服務。具體而言,此一保險係為支應保固期限後的維修服務,由保險公

司與客戶成立財產保險契約,擔保客戶從蘋果所購買產品的完整性(保險標的),

如果產品出現瑕疵,符合保險所承保的意外,消費者只需要花費比原廠維修更加

低廉的價格便能透過維修,而維修工作仍是由蘋果公司負擔。如果以民法的角度

來說,保固期限內蘋果公司的維修工作,係出於出賣人次之瑕疵擔保責任而來,

保固後蘋果公司對消費者並無維修義務,其維修工作係出於履行與保險公司的

AppleCare 合作方案中,規定保險公司對消費者的風險承擔方式係提供維修服

務,此一維修服務由蘋果公司代為履行。AppleCare 的優勢,舉例來說8,同樣是

因為醉酒摔壞 iPhone XS Max 的螢幕,維修費用需要 1 萬 790 元,如果保了

AppleCare+,維修費用只需要 900 元,加上保險費用 7,800 元共 8,800 元,較原廠

8
Nana,Apple Care + 是什麼?怎麼買、價格、維修禁忌一篇搞懂 (2019.10.4 更新),
MONEYSMART,2019-10-04,https://www.moneysmart.tw/articles/applecare-buy-price/ (最後瀏覽
日:2023-10-25)。

9
維修便宜了 1,990 元。當然,維修項目越多意味著總支出會越加划算。

2.資訊或技術提供者

科技業與保險公司於現有保險價值鏈9上的各個層面合作,於此會有不同資料

變現(Data Monetization)政策的運用,一般而言將原先取得的資料,如消費紀錄、

工作、資力、消費偏好等,進行分析,在將分析的結果出售與保險業者,保險業

者再就提供的資料投入到保險產品的研發之中,針對更加具體特定的風險承擔族

群,提供更為適合的服務;抑或是科技業為保險業者提供技術的開發以及後續的

管理服務,供保險業者在其業務上做為運用。舉例來說,對話式人工智慧系統或

聊天機器人,可以充當保險業的網路客服人員,就設定的客戶資料、客戶常見問

題範圍回答,提供跨越時空限制的諮詢;亦可將分析過的用戶資訊做成若干自我

檢核表,讓潛在客戶更家更瞭解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與需求,於洽談前便先鎖定

特定的保險產品,減少產品介紹對於業務員的依賴;透過不斷的機器學習協助一

線的業務員辨識要保人是否不實陳述或詐欺,提高效率與準確性10。

3.保險人

目前並沒有科技業直接以保險人的身分投入保險業,可能的原因下:

(1) 須承擔風險與監管的壓力

保險的本質即保險人承擔風險賺取要保人相應的保險費,雖說學理上認為保

險契約中保險人的主給付義務係承擔風險,保險金抑或是維修等等僅僅是給付的

方式,換言之,保險人之給付已於保險契約簽訂後繼續進行,而非須待將來事故

發生始生給付義務。然保險人抽象的給付義務,僅能待未來事故發生後,保險人

9
即保險產品研發到銷售一系列過程,含產品研發、銷售、核保、理賠、客服及投資管理等。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2022 年保險產業趨勢展望-保險公司的數位化與人才轉型因後疫
10

情時代的成長而加速,第 18 頁,2022.07.07。

10
依約定給付保險金或其他服務時始能具體地體驗,為保證保險公司未來不能依約

給付的風險,往往會要求保險公司就其業務或運用預先留有準備金(Insurance

Reserves)11;保險業多角化經營時,亦會要求預備款,如保險公司經營保險信託

時,須就其可能違反受託人義務所生的賠償提存賠償準備12;保險業進行保險費

的運用時須;保險公司對外商業行為亦受有一定的限制,例如不得做為保人13。

科技業以保險人之角色進入保險業,除須按契約承擔不確定的風險,可資運

用的金流亦須撥出部分做為準備金,商業交易亦受到相當的限制,這些限制皆會

影響其跨足保險業的積極性。此即為保險業做為特許行業,與信貸業最根本的差

距。反之,科技業以媒合平台、經紀人或資料技術提供的角色跨足保險業,對於

保險業的盈虧不須負任何的責任,單純從合作契約或平台會員費用中獲利。

(2) 獲利的時間過長

消費者對於保費的認知以及保險人所面臨的獲利壓力皆會影響科技業進入保

險業的意願,中短期內缺乏明顯的獲利

(三)對市場的衝擊

科技業特點便是既有龐大的客群,以及新進的科技技術,此類優勢可以在既

有的保險業業務上產生不小的推進。透過對龐大用戶資料結合科技技術的運用,

進行風險分析,更加精細地類別化服務客群,推出最合適的保險產品。例如目前

11
保險法第 11 條「本法所定各種準備金,包括責任準備金、未滿期保費準備金、特別準備金、
賠款準備金及其他經主管機關規定之準備金」 、保險法第 145 條「保險業於營業年度屆滿時,應分
別保險種類,計算其應提存之各種準備金,記載於特設之帳簿。前項所稱各種準備金之提存比
率、計算方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及其授權子法保險業各種準備金提
存辦法中的相關規定。
12
保險法第 138 條之 3 第 2 項「保險業為擔保其因違反受託人義務而對委託人或受益人所負之損
害賠償、利益返還或其他責任,應提存賠償準備。」
13
保險法第 146 條第 1 項「保險業對不動產之投資,以所投資不動產即時利用並有收益者為限;
其投資總額,除自用不動產外,不得超過其資金百分之三十。但購買自用不動產總額不得超過其
業主權益之總額。」、保險法第 143 條「保險業不得向外借款、為保證人或以其財產提供為他人債
務之擔保。但保險業有下列情形之一,報經主管機關核准向外借款者,不在此限:」。雖說公司法
第 16 條亦有類似的規定,但容許以公司章程豁免,保險法須透過金管會的核准,自主性較弱。

11
保險業對於人身保險的風險評估,往往僅能透過要保人的年齡、過往的就醫紀錄

進行評估,十分仰賴要保人對於自身健康的管理態度。而智慧配戴裝置,可以檢

測出要保人的心律、呼吸頻率、血糖、睡眠、體溫等等生命體徵14,並留存紀

錄,保險業可要求要保人提供其留存的資料,並與相關醫療機構合作,判斷要保

人長期的生活狀況、與健康狀況,資以為風險認識與評估。又如不同於傳統保險

僅以車子的硬體設備作為保費定價標準,英國物聯網保險公司(Octo Telematics)透

過物聯網技術(Internet of Things, IOT)15,蒐集駕駛行為、里程數、駕駛速度、車

載等資訊,進行駕駛風險評估進行產品組合風險評級,降低了理賠率的同時,亦

讓駕駛人享有快速的理賠的理賠流程,提高顧客體驗16。其他科技於保險的運

用,諸如提高保險申辦效率、跨越時空障礙,使要保人得以隨時隨地按照其即將

面臨的需求,選擇並辦理保險,擴展了保險業務的範圍,縮短了人與保險的距

離。

保險產業結合科技的革新,將會對產業本身產生相當的激勵,促使業者紛紛

與科技業合作,抑或是加強對於技術的引進,而創造良性競爭的環境,進而將更

加便宜、更加高品質的服務回饋於消費者;擴大消費者範圍的同時降低進用的門

檻,達到普惠金融的目的。

仍需擔心的事,科技業本於對其既有其龐大客戶群的利用,進而再擴大其客

群的範圍,有可能因此取得一定的壟斷地位,有意地排除對其在競爭關係中潛在

的敵人,反倒形成惡性競爭。例如拒絕與特定保險公司合作,與合作的保險公司

聯合排斥競爭公司,抑或是在媒合平台上刻意偏好推薦已經合作的保險公司,進

而傳遞片面的資訊,違反平台的中立性;或是透過對客戶群的偵測,為了降低理

14
賴宸玉、薛孝亭,預測至 2025 年全球穿戴式健康照護裝置市場,OUTLOOK 科技發展觀測平
台,2020=09-26,https://is.gd/AMHsWY (最後瀏覽日:2023-10-25)。
15
結合傳感器、軟體和其他技術的互連設備,能夠自動化操作並遠程通知、反饋於使用者之技
術。詳參 Amazon Web Services,什麼是 IoT (物聯網)?,https://aws.amazon.com/tw/what-is/iot/ (最
後瀏覽日:2023-10-25)。
16
SAS TAIWAN/AI 如何改寫保險業機遇?迎向 2030 年保險業未來趨勢/https://is.gd/G8jLkZ
(最後瀏覽日 2023-10-26

12
賠率,只為低風險低理賠率的客戶提供資訊服務,排斥其他客群。而對於其客戶

資料的利用,尚有個人資訊保護法的疑慮,如利用、蒐集、出售是否違反其規範

目的、如何保護其資料庫避免外洩之資安疑慮等等。

三、小結

科技業跨足金融產業,無非是透過其既有產業(如電商)所聚攏的龐大客群,

將此一客群直接從原本的產業領域轉化到金融產業,使之於跨足初期便有一定的

產業影響力。可觀的客戶資料庫配合本身對於演算技術的開發,對於既有的產業

領域而言,可以更加精準的抓到客戶的實際需求,依照資料分析的結果將產品與

客戶分類為更加合適的配對,於信貸業,因客戶的風險能力與其配對的產品相吻

合,業者無須過度擔心履約問題,進而減少對於擔保品的依賴,降低了申貸的門

檻;對於既有領域外長期受金融業者忽視的族群,亦可因此受惠,例如信用紀錄

較少之人,因信貸業較難對其為信用評級,往往不太願意提供服務,但透過信用

紀錄以外其他的客戶資訊搭配演算,即可將此類人為特別的分類,進而納入申貸

的範圍。

總的來說,科技業本身的創新技術,跨足金融產業後便能帶來產業革新,中

短期內對於產業產生良性競爭,將更加物美價廉的服務回饋予消費者;然中長期

而言,科技業掌握技術的優勢,更容易使其擴展版圖,居於接近壟斷的地位,此

時便容易產生自我偏向、資訊片面性、預設立場媒合客戶等等,具有惡性競爭意

味的排擠行為,即與普惠金融之遠景相悖。如何享受科技創新所帶來的便利,同

時盡可能去排除技術壟斷、市場壟斷的問題,實為監管的大哉問。

參、我國產業結合與監管

一、前導

為促進金融產業創新提升產業競爭力,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自

2015 年開始推動金融科技,更於 2020 年推出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 1.0,回應彼時

13
國際上數位銀行、金融科技融資平台、機器人理財、數位支付服務、電子貨幣服

務、保險科技業務等創新潮流。時逢 2020 年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COVID-19 疫

情大流行,各國的紛紛祭出封城或限制人民出行以減少人群接觸,避免飛沫傳染

的防疫政策,所有的實體交易勢必需要轉由線上遠距,使金融業者面臨不小的營

運壓力,但同時也創造了服務科技化的創新機會。此種新穎的交易型態,無一不

考驗著金管會的既有的監理模式,連動地需要作出一定的改變。

以下僅就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 1.0 與政策,就其各自的時空背景及發展目標

為介紹,並檢討現行對金融科技監理的問題。

二、我國金融科技監管的現況____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1.0)

(一)面臨的問題

1.資料缺乏、無法共享

如前面分析,客戶資料的用處,分析後可以建立優良的風險預測、信用評估

系統,具有增進金融產品與客戶間的適性,擴張客戶範圍等益處。基於大數法則

(Law of large numbers),越多的資料(樣本數)匯聚,越能精準地歸納客戶與產品的

類別,穩定風險評估、信用評級的運算。

惟,礙於個人資訊保護法對於客戶資料的保密規範,以及金融業之間的競爭

關係,客戶資料往往都是各自蒐集、建立資料庫,進而無法匯聚更加龐大的客戶

資料。簡單來說,金融業提供各自業務上蒐集的客戶資料,短期上並未能看見利

益反饋,且容易會有搭便車的行為出現;縱然客觀上沒有搭便車行為,然業者之間

仍會互相揣測,再加上共享所需的成本,如個別獲取客戶授權17的文書、人力壓

力以及資料管理的壓力等,將大大降低提供客戶資料的的意願。

2.欠缺單一聯絡窗口

依據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97.10.7 金管銀(一)字第 09710003140 號函所制定的銀行業


17

對客戶資料保密自律規範,其中第 4 條「對於客戶資料之保密,除法令規定外,未經客戶簽訂契
約或書面表示同意前,不得以任何方式洩露往來客戶之相關業務資料….」

14
金融業務本身的業務龐雜,涉及的規範繁多、分散,再加上科技技術的監

管,發展金融科技時往往涉及跨部會的議題,欠缺單一聯絡窗口,業者則須自行

釐清機關權責,分別洽詢、對話,溝通成本高昂且效益有限。

3.法規範鬆綁跟不上產業的發展

金融業務相關法規繁多分散,且主管機關對於新種業務的審核仍屬正面表

列模式,影響新業務開發的商機時效性。又主管機關為控制風險,往往會要求新

創公司高標準的資本額限制,容易於初期便抑制其發展。

4.科技人才不足

以證券業為例,依據依國家發展委員會(下稱國發會)發布之重點產業人才供

需調查18,2019 年到 2021 年的資料顯示,負責人工智慧應用開發、大數據建模、

金融數據分析等專業的金融科技人員的招聘難易度數困難,在於科技人才對於金

融業的陌生,科技業的薪資報酬仍高於金融業等原因,尚難產生進入的推力。

再者,目前金融機構核心系統仍仰賴於外國廠商,相關技術人才投入有限,

舊系統的更新、轉型仍無法跟上實際需求,亦會限制開發與管理的自主權。

5.數位化基礎設備不足

金融業交易最重要者即認識客戶(Know Your Customer, KYC),現行與客戶的

身分認證仍然偏向實體辦理,如高度仰賴自然人憑證,常因需要專門讀卡機而無

法於手機上操作,未能緊跟非實體互動的未來趨勢,無法破除交易、開戶的時空

限制,影響業務進行的效率。

6.科技新創業者財業務方面的挑戰

科技發展有一定的設備需求,這些設備往往造價不斐,致使新創業者於公司

創立初期面臨一定的成本壓力,亟需與握有資金的金融業者合作。然金融業者對

於科技業的陌生,往往使其視科技業為潛在的競爭者,使新創公司難以尋求合作

產業人力供需資訊網,文章名,未來 3 年重點產業人才調查及推估 109 至 111 年調查及推估


18

,https://is.gd/pjCikI (最後瀏覽日:2023-10-27)。
(108 年辦理成果)

15
機會,進而延緩了設備的發展,最終無法將新技術引進金融業。此一現象除了反

應出金融業對於科技業的認識不足,更有科技業籌措草創資金困難的問題。

7.實驗沙盒

現有金融科技創新園區場域空間規模有限,進駐園區辦公室之團隊僅 43

家,可服務團隊數量有限。又監理沙盒的申請,以實驗的創新方式與現行規定不

符,如僅係對既有業務模式擴展,或技術創新,則需另尋業務試辦的模式。然業

務試辦之機制僅適用於金融機構,新創機構如要申請,需仰賴與金融機構合作,

由金融機構申請辦理業務試辦,但回歸到對於新創業的陌生,願意提供合作機會

的金融業者甚少,使新創團隊落入難以發展業務的困境。

8.監理難以跟上科技發展速度

科技發展迅速,為因應相關金融服務型態變革與金融環境變遷,金管會雖持

續關注金融機構運用新興科技之發展狀況,並因應推動監理科技以提升監理效能

主管機關,惟推動監的速度仍略過慢及面臨資源不足問題。

(二)因應對策

推動之願景,期望形塑友善之金融科技發展生態系,促成相關服務或商業模

式之推出,以提升金融服務之效率、可及性、使用性及品質,並以普惠、創新、

韌性、永續為目標,秉持著功能監理、科技中立、友善創新之原則,往單一窗口

溝通平台、資料共享、法規調適、能力建構、數位基礎建設、園區生態發展、國

際連結與監理科技的面項推進。礙於篇幅,僅就資訊共享與專業素養提升兩層面

為介紹。

1.資訊共享___開放銀行(Open Banking)

金融市場資料來源,如依持有機構區分,大致可分為三類,包含金融機構所

持有、非金融機構所持有(如新創團隊、P2P 業者)及周邊單位所持有(如聯徵

中心)。金融機構間的資訊交和,以自願自律的方式推動開放銀行的服務,採三

階段方式推行,即商品公開資料查詢、客戶資訊查詢、交易面查詢。所謂「開放

16
銀行(Open Banking)」,是指將金融數據的主導權還給消費者,由第三方服務業

者(Third-PartyService Providers, 下稱 TSP 業者)整合、分析帳單,並給予消費

者多元的金融服務19。開放銀行亦有其缺點,如客戶資訊被不當使用、銀行透過

共用資訊事先知悉客戶資料而預先將具有某種特性的客戶排除在外等等。

而 TSP 非屬金管會依法轄管20,故其管理機制係由銀行公會以及由財政部及

各公民營金融機構合資成立的財金資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財金公司)所負責。銀

行公會面向,以自律規範要求銀行合作的 TSP 業者,其實收資本額或營運資金應

與業務合作規模相當;而就財金公司在開放資安標準部分,係分別就 TSP 業者辦

理資訊查詢時,就不儲存個資、儲存個資等不同情形,有相應的資安分級要求,

並要求 TSP 業者向申請合作時、其後每年均應由公正第三方驗證單位(進行檢

視,提出資訊系統及安全控制作業評估報告。

第一階段已於 2019 年 9 月於線上運作,可查詢資料如利率、匯率、ATM 位

置、分行資訊、產品資訊等,消費者透過 App 就可輕鬆比較各銀行的相關商品服

務。第二階段的開放,主要是開放經過客戶同意下所提供的資料,包含銀行帳

戶、信用卡、消費者個人資料等,客戶可以將 A 銀行填寫過的個人金融資料,

直接拿去申請 B 銀行的帳戶,不必重複填寫資料。金管會已於 2020 年 6 月 24

日同意備查,並已於 2021 年開放。至於第三階段交易面資訊的開放,主要係開

放存款、貸款、信用卡、支付及手機門號轉帳的 5 大交易資訊、共 35 項授權交

易的內容,依目前態勢,最快於 2024 年開放21。

至於跨市場的資料提供,係透過金管會與國家發展委員會共同推動的數位服

19
吳榮易,開放銀行第二階段創新里程碑,https://www.fisc.com.tw/Download/101_04.pdf (最後瀏
覽日:2023-11-13)。
20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組織法第 2 條第 1、2 項「本會主管金融市場及金融服務業之發展、監
督、管理及檢查業務。前項所稱金融市場包括銀行市場、票券市場、證券市場、期貨及金融衍生
商品市場、保險市場及其清算系統等;所稱金融服務業包括金融控股公司、金融重建基金、中央
存款保險公司、銀行業、證券業、期貨業、保險業、電子金融交易業及其他金融服務業;但金融
支付系統,由中央銀行主管。」
21
廖珮君,「開放銀行」第三階段來了!35 項授權交易 最快明年上路,聯合新聞網,2023-07-
18,https://udn.com/news/story/7239/7309124 (最後瀏覽日:2023-10-27)。

17
務個人化所承擔。政府作為資料提供者與 MyData 平台介接,經資料內容當事人

同意並完成身分驗證後,取得其個人化資料並處理運用;聯徵中心與參與的銀行則

以服務提供者的身分參與。目前資料提供者尚未開放民營機構。隨著技術開展,

其他產業如含電信業、醫療業、電商、社群媒體等皆能連接上 MyData 進而提供

與取得相應的資料,進一步的貼近消費著需求,透過資料的分析,提升市場效

率。往後檢視試辦成效,進一步再往證券、期貨、保險等行業為推廣。

2.金融業科技素養

產業工會與學術機構進行合作,共同推動金融科技結合專業的證照考試,搭

配上監理誘因機制(如聘用多少通過證照的人才,案件審查的速度加快),提升金

融業的重視,影響內部職位的晉用,進而促進內部員工進修、培訓的意願,最終

為人才素養的養成。

除了就員工素質的提升,金融產業負責人對科技發展的前瞻性眼光亦十足重

要。目前對於金融機構董事長與總經理的資格限制,僅著重於過往金融機構任職

的經歷,似乎無以應付日新月異的金融科技。目前的對策,便是檢視負責人等要

職的管理規範,加入科技、資訊等專業的資格條件限制。

實務運作與學術理論,對於科技發展而言同等重要,而產學合作便是兩者交

匯融合的不二法門。透過實務與學界合辦金融科技訓練課程,鼓勵在校學生、在

職員工參與,前者提前學習產業領先技術與實務運作現況,或後者了解理論的發

展,更加宏觀地產業的未來脈動,因此為企業提供更加專業的人才,從就業市場

的根本上彌補專業的缺失。

三、小結

產業界的客戶資訊匯聚,對於科技技術演算的重要基礎,方向上應盡量促進

金融業間的資料互通、共享,除了擴張演算基礎確保結論的準確性,更能便利跨

行間的業務,減輕業務員負擔的同時,減少對於客戶資訊詢問往來之間的時間、

文書勞費,簡便的作業程序亦能提升常人參與金融活動的積極性。

18
實際進行業務時無法特別預設會遇到甚麼種類的客戶,在普惠金融的願景

下,時常會面臨社會上各行各業、形形色色的客戶,如何提供服務、如何推薦最

合適的產品,過往仰賴於業務員本身的社會生活與辦理業務的經驗,難免會有疏

漏。倘若能達成各個產業的客戶資料共享,除了能促進產品開發的多元性,擴及

金融服務的範圍,亦能促進開發相關輔助系統,藉以提升業務員與客戶間溝通的

效率性。更優質的服務體驗,更能提升參與金融市場的積極性,如何技術上解決

跨產業資訊的結合,亦屬重要難題。

資訊共享固有上述益處,然共享意味著增加資訊流動的距離,同時將伴隨個

資外洩的問題。目前個資法能做到的,僅有客戶對於個資以同意、授權的方式為

事前控制,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1.0)的對策亦圍繞事前的同意權,並未論及事中

利用現況的反映、同意權撤回等權利的技術模式,有所缺漏。現行商業組織架構

繁雜,客戶對於母公司或控制公司為資料的授權,旗下的子公司或從屬公司得否

運用、如何運用亦是尚待解決的難題。除了資料蒐集、取得的方式,管理層面亦

具有相當的重要性。金管會職權上無法對 TSP 業者為監督管理,僅能仰賴產業公

會的自律性,惟台灣監管的手段慣性仍然仰仗主管單位以行政指導等行政行為介

入,產業公會的自律性是否能擔此大任,仍值得觀察。

至於金融業科技素養,就就業市場根本面的改變,以及員工在職進修固能有

一定成效,但考量到現行人才缺乏的現況,仍有緩不濟急的疑慮。管見應採雙管

制,除了進行教育培訓外,政策上尚須思考如何產生既有科技人才往金融業的產

業推力,行夜間薪資報酬的差異仍屬最直接需要跨過的門檻,產業跨足補貼、新

創科技產業的輔導與綠色通道(Green Pass),都是值得參考的方案。

肆、結論與建議

普惠金融的本質即係資源分配、資源進用的問題,屬於供給與需求的思維,

即既有特定族群容易被產業所忽視,進而產業為了收益亦會減少對於此類族群資

源的投資,較少資源的近用,該族群更容易被產業所忽視,渠等的需求更難獲得

19
滿足,陷入惡性循環當中。為打破此惡性循環,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向產業展示出

該特定族群潛在的商機,創造利潤,吸引源源不絕的投資。此為資本主義最根本

的邏輯,不宜由政府強勢介入。我國金融監理的手段,往往是重防弊而輕興利,

產業長久以來受到嚴個的管制,然此類手段會使產業的發展欠缺彈性,無法因應

產業不斷的革新,且亦會使產業失去自主性,時常仰賴主管機關的帶領,在主管

機關並未做出明確指示時,便會裹足不前而失去商機。就資訊的管理,金管會交

由產業自律管理,是往產業自治方向的一次嘗試,但是否真能發回其效用,尚須

觀察。主管機關是否能開創更加多元的監理手段,為是某有應付產業不斷革新能

力的一大指標。建議主管機關對於產業的監理手段,可依循供需法則,並將干預

行政置為最後性的手段,逐步引導產業往主管機關所設想的藍圖前進。

2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