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歷史二_111103012_黃梓育

台灣童乩
回顧近百年的「童乩研究」的史學脈絡,學者多抱持忽略、本位的角度思
考,少有資料記述,因此該文章的目的在於指名童乩活躍於台灣歷史的事實,
與如實呈現該種人為統治者與各研究者所刻劃的歷史形象。

關於「童乩」的釋名即有諸多詮釋,其中最具說服力有兩者,一則「童」
為「兒童」或「年輕人」之義;二則「童」的語源為南越語,用來表音,語義
指靈媒為鬼神附身的狀態,但仍須更多研究與文獻相互比對。

不過童乩於台灣的歷史也是一段被壓迫的歷史,歷代政府與學者對於其多
抱持「取締」的角度:日治時期的知識階層嚴厲斥責童乩的不合理性,總督府
更頒布《台灣違警例》嚴加取締;台灣光復後,雖然各大廟宇展開「採童」,但
國民政府秉持「破除風俗」、「科學精神」等信則對童乩多行壓迫,學者專家對
其也抱持質疑態度。即使如此,童乩卻從未自台灣歷史上真正消失。

然,台灣史研究興起,宗教史卻在研究項目中名不見經傳,童乩研究更是
接近荒蕪的狀態,究其脈絡,日治時期(1895-1945)研究者專精多元,卻也導致
研究品質參差不齊,研究課題包含童乩於台灣人民反叛奪動的社會角色、童乩
的信仰與法術、童乩的社會功能與心理狀態等,但史料多相抄,少有田調者,
了無新意;台灣光復後(1895-1993),直至七零年代,童乩研究纔開始蓬勃發
展,除有日本學者,亦有大批歐美、本土人類學者從事田野工作,完善童乩研
究的各領域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與童乩於宗教領域有競爭關係的基督教宣教
師亦有投身童乩的工作,雖多呈現嫌惡的情緒,但仍可證明童乩於台灣宗教市
場的主流地位。

You might also like